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纲要

教育心理学纲要

教育心理学概要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一)学生发展 (二)学生差异 (三)学习心理 (四)教学心理 (五)学业评估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交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一个例子

能倾与教学相互作用研究 能力倾向(aptitude ),简称能倾,是指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各种稳定的特质性因素,如能力、认知类型、性格、动机等。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简史

一、教育心理学的史前背景(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1.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论语》),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 2.论述了学习的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中庸》) 3.论述了学与思的辨证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4.论述了启发式教学问题

即时测验成绩

消极状态 中性状态 积极状态

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5.论述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论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二)西方古代和近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1.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年-前322年)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psyche(灵魂)一词的提出者。

他把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的灵魂三类。把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并与三类灵魂相顺应。

2.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夸美纽斯

(1)人的自然本性与教育

(2)教育、教学与儿童年龄特征

(3)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动机

(4)感觉经验与教学

(5)记忆与教学

3.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有人做过这样的评价:纵使人类所有的教育著作全部毁掉,只要《理想国》和《爱弥儿》还在,教育的思想园地里仍然是馥郁芬芳的。

(1)自然主义的教育观

(2)教育与儿童的年龄特征

4.裴斯泰洛齐(Johann Hel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即教育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设想。

5、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教育心理学思想

(1)统觉学说与教育

意识阈限的概念

观念观念团观念体系思想之环

(2)四段教学法

明了

联合

系统

方法

二、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脉络(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

(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动物心理学的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创建了教育心理学。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13-1914年,发展成了三大卷:

《教育心理学:第一卷,人的本性》(1913)

《教育心理学:第二卷,学习心理学》(1913)

《教育心理学:第三卷,心智运作、疲劳、个体差异及其原因》(1914)。

1910年《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创刊。

这一时期,心理学家乐于投身于教育实践中去,教育心理学有一段美妙的开端。但直接将心

理学原理应用于教育,使教育心理学在初期繁荣之后遭遇困难。

(二)回到实验室的教育心理学

(1920-1960)

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理论纷呈,没有深入实践。

(三)教学心理学的兴起(1960——)

对各个学科领域的胜任力进行分析

探索促进学生学习的种种方法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发展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同时也试图通过建立自己的理论来影响教育实践,因此教育心理学开始走向繁荣。

(1)新技术的应用

(2)程序教学:教学机器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3)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改革

(4)教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与教育间的三条路径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

一、确定研究目标

二、进行研究设计

三、进行数据收集

四、进行数据分析

五、撰写研究报告

一、确定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的确定要注意什么?

现在在你的头脑中有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吗?

二、进行研究设计

(一)质性研究:对事物的整体特性进行探究

1.从参与者的角度理解所研究的现象。

2.研究者是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工具。

3.在真实的场景(田野)中研究。

4.采用归纳的研究策略。

5.关注的是对整体意义的理解。

(二)量化研究:对事物的可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1)实验室实验

(2)现场实验

(3)自然实验

三、数据的收集

(一)观察法

1.实验室观察

2.自然观察

3.参与观察

(二)调查法

访谈法

问卷调查

(三)标准化测验

标准化测验(standardized tests)有统一的管理和评分程序。它们从不同领域评定学生的智力或技能。许多标准化测验使一个学生的成绩可以与全国范围内同年龄或同年级的其他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

(四)心理生理法

是测量生理过程与行为之间关系的方法。

(五)个案研究

通过访谈、观察、测量分数、有时包括心理生理评估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对单一心理功能的全面了解。

(六)人种志研究法

在某种文化或不同寻常的社会团体中对被试进行观察。通过广泛的现场记录,研究者试图抓住文化的独特价值。

四、数据处理

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如使用SPSS处理。

五、撰写研究报告

依据学术规范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章学生发展

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奥苏伯尔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案例1

开学第一周,琼斯先生试图教授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他说:“当我提问时,你应该举起右手,我将会叫你回答。你们能够像我这样举起右手吗?”

孩子们会怎么做呢?

案例2

刘老师所教的学生对交作业越来越漫不经心,她决定确立一条规矩。她说:“本周不交作业的同学将不能参加野营活动。”碰巧,一位女生的妈妈在那周生病住院,有一份作业没

能按时交上。刘老师向全班同学解释说,该女生没交家庭作业是个例外,因为她妈妈病了。

同学们会怎么做呢?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关于心理发展的争议

(一)先天与后天的争议(nature versus nurture )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环境。

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一个由我自己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以及祖先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和强盗。

先天-后天连续体

(二)连续性与阶段性的争议(continuity-discontinuity )

连续论和阶段论的比喻

(三)早期经验与晚期经验的争议

(early-late experience)

图小鹅跟随洛仑兹的印刻现象

关键期是指在这一特定的时期内接触什么刺激就能形成对这一刺激的印刻,而这一时期之前和之后这种特殊的学习都不会发生。

最佳发展期是指某个时间段对于人的某种能力的发展来说是最为适宜的。 (四)成熟与学习作用的争议

格塞尔(Gesell ,1880-1961) 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第二节 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J. Piaget, 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学家,20世纪杰出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专家。

(一)皮亚杰的智力观

1.认知结构:图式(Scheme)

图式是人在理解世界以及在与世界互动时所使用的一种有组织的思想或行为模式。

2.认知机能:适应(adaptation)和组织(organization)

适应由同化和顺应两种过程构成。

同化(assimilation)对环境中信息进行整合,吸收到图式中去的过程(一种量变)。

顺应(accommodation)环境中刺激导致图式调整或重构的过程(一种质变)。

组织将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发展起来的图式联系起来。

3.自我调节:平衡化(equilibration)

平衡化就是指一种动态的认知过程,其目标指向达到更好的平衡状态。

认知发展

认知结构认知机能

图式组织适应

同化顺应

图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图

(二)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特征是: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并构筑感知动作图式。

(1)主体与客体的分化。

(2)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

2.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逐渐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逐渐开始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开始出现表象或形象图式的阶段。

前运算思维的特征

(1)自我中心(egocentrism)

(2)中心化(centration)

(3)不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7岁~11、12岁)

具体运算阶段就是儿童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逻辑推理的阶段。

(1)具有了守恒观念

(2)具有了给客体排序的能力

(3)具有了分类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5岁左右)

儿童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1)具有假设-演绎推理(hypothetical-deductive reasoning)的能力

(2)具有命题间逻辑的能力

(3)具有假设性思考的能力

(三)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生理因素)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性经验

(4)平衡化(心理因素)

(四)对皮亚杰观点的批评

1.对婴儿和幼儿的能力估计不足。

2.文化和教育的影响超过皮亚杰的估计。

3.半数左右的青少年和青年人尚未完全达到形式运算的推理。

4.他关于发展具有同步性的观点也存在相左的证据。

5.皮亚杰理论不能有效的解释所有的儿童发展中所存在的差异

(五)皮亚杰理论的教育意义

1.创建一种能够使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

2.教师要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设计的活动既要有挑战,又不致失败。

3.积极促进儿童与同伴的互动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L. S. Vygotsky,1896~1934)是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他一生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创立了著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作出这样的评价: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识过程及其发展研究的每一个心理学家,都应该承认维果斯基的著作对自己的巨大影响。

(一)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1.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社会起源说

(1)两种心理机能的划分

低级心理机能是指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

高级心理机能是指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和意志等。

(2)高级机能的发生:社会起源说

人的一切心理高级机能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的。

2.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机制:

符号工具中介说

(1)两种工具的提出

一是诸如石刀、石斧乃至现代机器的物质工具。

二是诸如语言符号、各种计数系统、几何符号系统、艺术作品、图表等精神工具。

(2)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心理工具的中介

社会环境促进了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并使语言等符号工具得以产生,符号工具的产生反过来加速了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3.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过程:内化说

内化是指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将外部的人类经验不断转化为自我头脑中内部活动的过程。

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是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内部的心理机能。

问题:从维果斯基的工具说分析,你认为人类的智慧还会发展吗?

(二)维果斯基理论的教育启示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提出

最近发展区是指认知发展的真实水平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这两者间的距离。

实际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

(学生能独立完成任务)(学生在帮助下完成任务)

最近发展区

图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2.与最近发展区关联的教学策略

(1)支架式教学

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2)同伴合作(小组学习)

3.最近发展区与动态评估

能够更好更准确的评价学生,也能更好更高效率的进行教学。

第三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E. H. Erikson,1902—1982),建立了代表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个性的发展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这一理论又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一、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

(一)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出生—1岁):希望品质的形成

(二)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1—3岁)意志品质的形成

(三)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目的品质的形成

(四)勤奋感对自卑感(6-12)能力品质的形成

(五)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12-18):忠诚品质的形成

(六)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爱品质的形成

(七)繁殖感对停滞感(30-60):关心品质的形成

(八)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60-):智慧品质的形成

二、玛西亚的同一性状态观点

同一性获得(identity achievement)

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

同一性延迟(identity moratorium)

同一性混乱(identity diffusion)

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

在学校教育阶段使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个性品质,一方面使其在人生中具有较高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态,另一方面使其在学校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品质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处于发展越来越快轨道中,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

第三章 学生差异

个体以千差万别的方式演绎自己的人生。 ——托马斯·赫胥黎

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

第一节 智力差异

一、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水平差异) (一)代表性理论

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3.卡特尔的两种一般能力理论 (二) 智力测验分数的计算

IQ=100+15Z Z=(X-M)/σ

(三)适应智力水平差异的教学策略: 能力分组

1.分组方法

2.能力分组的优点

3.能力分组的缺点

(四)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方案

1.掌握学习

2.个人化教学系统

3.个别化诊断教学

4.自学辅导教学方法

5.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智力的系统理论(结构差异)

(一)多元智力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1.基本观点

加德纳(1983)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但这些系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体的智力行为。

(1)言语智力:阅读、写文章以及日常会话的能力(诗人、记者)

(2)逻辑—数学智力: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比如逻辑推理(科学家、数学家)(3)空间智力: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比如查阅地图等(航海家、雕刻家)

(4)音乐智力: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比如弹钢琴等(作曲家、小提琴家);(5)身体运动智力: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比如跳舞等(舞蹈演员、运动员)(6)人际智力: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比如理解别人的行为情绪等(售货员)(7)自知智力: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演员、小说家);

(8)关于自然的智力:识别自然界中的模式,比如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或者预测明天会有什么样的天气(地理学家、探险家)。

2。教育启示意义

(1)教育观念的改变:人才不止一种

(2)教学模式的改变:培养多种能力,从多种角度展开教学

(二)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gce)

1.基本观点

强调一套相互依存的加工过程。智力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分析能力

创造能力

实践能力

每一个方面都对应着一个不同的亚理论。

2.教育意义

(1)教育观念的改变:关注任何类别的学生

(2)教学模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第二节学习风格差异

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就是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一、学习风格的生理因素

(一)感觉通道偏好

(二)对于环境的偏好

(三)时间节律

(四)使用左、右脑的偏好

二、学习风格的心理因素

(一)场独立型认知方式和场依存型认知方式

1.含义及其与学习的关系

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之为场依存型(field dependence)。

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之为场独立型(field independence)。

2.教育意义

(1)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2)教师认知方式和学生认知方式的匹配

(二)冲动型认知方式和沉思型认知方式

1.含义及其与学习的关系

沉思型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因而错误较少。

冲动型学生倾向于很快的检验假设,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

2.教学策略:帮助冲动型学生

(1)和学生谈话,告诉他们不要对问题仓促作答。

(2)教师示范沉思型方式。

(3)帮助学生为自己的表现制定高标准。

(4)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改进表示认可。

(5)引导学生自行制定计划以减少冲动行为。

(6)训练学生分析、比较材料的构成成分,分析视觉刺激。

(7)教学生用出声思考的方式说出自己的解决问题过程,然后转向轻声低语,直至默默自语。

(三)系列型与整体型策略

系列型策略(serial strategy)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提出的假设比较简单,只包含一种属性,一环一环地推导出问题的结果。

整体型策略(holistic strategy)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宽视野的方式,提出的假设比较复杂,每个假设同时涉及多种属性,就是从全盘上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四)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1.含义及其与学习的关系

深层加工指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将所学内容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结起来,以获取内容的深层意义。

表层加工指记忆学习内容的表面信息,不将他们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系起来。

2.针对表层加工型学生的教学策略

(1)和学生讨论不要单纯机械记忆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2)提出问题并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将信息纳入范围更大的知识框架内。

(3)成为榜样,让学生知道应该对信息进行深加工,不要停留在肤浅的认识。

(4)避免使用不假思索便能回答的问题。

(五)分类风格

描述的(或分析的)分类风格是指根据一些细节或物体特征进行分类。

相关的(或情境的)分类风格是根据事物的主题或功用分类(如时间的、空间的)。

类别的(推论的)分类风格指将具体事件归属于一个上位概念。

三、学习风格的社会性要素差异

(一)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

(二)竞争与合作

(三)成人支持

四、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

(一)什么是能倾与教学相互作用

能力倾向(aptitude),简称能倾,是指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各种稳定的特质性因素,如能力、认知类型、性格、动机等。

教学在这里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控的因素或条件。

能倾与教学的相互作用(Aptitude-Treatment Interaction :ATI)是指学生的能倾不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措施也不相同,即只有符合学生能倾的教学才能取得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

(二)能倾与教学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1.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的最佳教学法 2.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倾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

3.对于能倾不适合自己教学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预先训练, 而使他们适合自己的教学。

第三节 特殊儿童

一、天才学生

天才学生与他们绝大多数时候受迫学习的课程之间的失配,对美国人来讲绝对是一个悲剧。这种失配所造成的浪费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都是不可估量的,而且这种浪费无论是在教育资金充足还是不足的学校,甚至在那些业已建立起天才教育计划的学校都是存在的。

——Joseph Renzulli (一)天才学生的界定 1.心理测量学理论的观点 2.智力系统理论的观点

3.Joseph Renzulli 的三环模型(three-ring model )

(二)天才学生的特征 学习能力特征 创造力特征 动机特征 领导力特征

即时测验成绩

消极状态 中性状态 积极状态

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天才学生的教育

1.加速法(acceleration)

2.丰富化(enrichment)程序

(1)认知加工过程的丰富化

(2)内容导向的丰富化

(3)产品导向的丰富化

二、智力落后(mental ratardation)学生

(一)智力落后学生的界定

1.智力方面显著低于平均水平;

2.适应能力较差(各方面都差);

3.智力以及适应性行为方面的缺陷在胎儿期至18岁之间的某个时段表现得相当明显(二)智力落后的原因

1.家族性的智力落后

2.器质性的智力落后

(三)智力落后水平

1.按智力水平划分

(1)轻度智力落后:IQ分数50-70之间

(2)中度智力落后:IQ分数35-50之间

(3)重度智力落后:IQ分数35以下

(4)极重度智力落后:IQ分数在20以下

2.按支持程度分类

(1)间歇的支持:

(2)有限的支持:

(3)广泛的支持:

(4)全面的支持:

(四)智力落后学生教育模式

1.特殊学校模式

2.特殊教育班模式

3.随班就读模式

(五)针对智力落后学生的教学策略

1.智力落后学生的早期教育与训练

(1)动作能力的训练

(2)语言交往能力的训练

(3)认知能力训练

(4)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2.智力落后儿童的学校教育

(1)小步骤学习

(2)课程具体化

(3)课程实用化

(4)帮助学生提高自尊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

三、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学生和学业不良学生(underachiever)

(一)学习障碍学生和学业不良学生的界定

学业成就与智力水平有差距。

学习失能指可能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引起。

学业不良指由中枢神经系统失常以外的各种原因引起。

(二)针对学习障碍和学业不良学生的教学策略

1.认知干预

2.学习策略干预

3.行为干预

4.动机干预

5.学习任务干预

四、注意力缺损多动症学生

(一)注意力缺损多动症学生的界定

(ADH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指的是注意力上有问题,好冲动和活动过多的儿童。

(二)注意力缺损多动症学生的比例

6%-9%的学龄儿童有此问题。一般人群中有5-7%人患有此问题。

(三)针对注意力缺损多动症儿童的教学策略

1.仔细安排教室布局

2.结构化的活动

3.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4.提醒学生该做什么

5.提供使用剩余能量的机会

第四节社会经济地位差异

一、社会经济地位的概念

社会经济地位(SES,social economic status)是指根据家庭收入、受教育的程度和职业声望等因素确定的个体在社会中的相对位置。

二、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学生的影响途径

(一)教育资源

(二)期望

(三)家庭教养方式

(四)心理优势与劣势

三、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的学业成绩、社会交往等多方面会产生影响

(二)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的影响不是必然的

学校教育

社会关注

子女减少

四、针对贫困学生的教学策略

(一)爱心补救策略

(二)资源补救策略

(三)学业补救策略

(四)家长补救策略

第五节性别差异

一、学业能力或智力方面的性别差异

(一)综合能力方面无差异

(二)具体能力测验方面存在差异

(三)性别间差异远远小于性别内的差异

二、性别差异的原因

(一)生物学原因

(二)社会文化原因

(三)教育中的性别偏向

三、避免教学中的性别偏向

(一)教学材料和语言方面

(二)学科和兴趣方面

(三)课堂管理和活动方面

(四)课堂教学互动方面

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学习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快乐。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

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一、学习的实质

(一)关于学习形成的共识

1.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2.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3.学习源于直接或间接的经验

(二)学习的定义

因经验而引起的、以生理变化、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可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体现出来。

(三)人类学习的特点

1.人类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

2.人类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言语中介来完成的。

3.人类学习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的社会历史经验。 (四)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学习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2.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以掌握系统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4.学生学习是在班级集体这种特有的社会群体条件下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二、学习的作用

(一)从生物学意义上讲,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重要手段。 (二)对人类个体而言,学习能促进成熟和心理发展。 (三)就全人类而言,学习又可以促进人类进化

三、学习的基本类型

最低级的动物生命形式(原生动物)

最高级的动物生命形式(人)

图:行为成分与动物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

(一)学习主体分类

1.人的学习

2.动物的学习

3.机器的学习

(二)学习水平分类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的学习

8.问题解决的学习

(三)学习结果分类

1.言语信息(verbal information)

2.智力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

3.认知策略(cogniteve strategies)

4.态度(attitudes)

5.运动技能(motor skills)

(四)学习内容分类

1.(潘菽,1983)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划分了学习类型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主要是指运动的、动作的技能和熟练。

(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2.冯忠良的观点

冯忠良(1992,2000)认为,依据教育系统中所传递经验的内容不同,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与社会规范的学习。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

(3)社会规范的学习

(五)学习方式和学习性质的分类

1.根据学习主体所得经验的来源不同(学习方式),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

2.根据所得经验的性质不同或者说学习者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学习性质),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种。

(六)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

根据学习的意识水平可以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ing)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外显学习(explict learning)是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的并需要按照规则作出反应的学习。

第二节学习理论的发展

一、行为主义理论

二、认知理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所做的经典实验

(二)桑代克的学习观

1.学习的过程:试误说

桑代克认为学习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建立的。

2.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联结说

(1)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情境与反应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情境是引起反应的原因,而反应则是由情境引起的结果。

(三)学习律

1.主律

准备律:只有当有机体准备接受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才能够成为令人满意的事物。效果律:情境与某反应间联结因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因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练习律:指一个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使用律),不经常使用其力量会减弱(失用律)。

2.对主律的修正

准备律应该与效果律结合在一起,准备律构成了效果律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