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2017学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7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释疑解析素

2016-2017学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7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释疑解析素

2016-2017学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7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释疑解析素
2016-2017学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7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释疑解析素

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例题某兴趣小组同学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1)写出上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

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

发生了化学反应,王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

B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现象为:A中试管内

液面上升,B中_______。

李莉提出质疑,她认为A实验不严谨,

应做一个对比实验: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第一小问只需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即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 (OH)2=CaCO3↓+H2O。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明显现象,不便于观察,需要借助其他物质或者其他现象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对照题给实验图可知,实验A中取下橡皮塞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试管内气体压强减小,氢氧化钠溶液会进入试管,且试管中液面明显高于水槽中的液面。实验B中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后,锥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空气进入小气球,使气球胀大,故B中的现象是气球胀大。二氧化碳不但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还能与水反应,故应做一个对比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量的水来与A实验对比,看液面上升的程度。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鉴别生成物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钠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因此不可用加入无色酚酞溶液的方法,应该利用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以此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参考答案(1)CO2+Ca(OH)2=CaCO3↓+H2O

(2)气球胀大将A中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量的水

变式题 1 某兴趣小组同学将制得的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他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1)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二氧

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图所示。实

验现象为:甲中软塑料瓶变瘪,乙中“瓶吞鸡蛋”。

小虎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雯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

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_。

小明针对小雯的质疑又补充了一个对照实

验,这个实验是________。

2

(2) 小虎向甲实验后变瘪塑料瓶的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观察到___________

现象,从而证明CO 2与NaOH 已经发生了反应。

点拨 本题是在例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变式练习,考查的内容一样,只是实验装置不

同而已。同学们只要明确实验原理,能根据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即可顺利解答。

参考答案 (1)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在内外压强差

的作用下,软塑料瓶变瘪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装置内气体

压强也会变小 把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量的水,观察现象

(2) 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变式题2 氢氧化钠是一种常用的试剂,在实验课上,同学们自己动手对氢氧化钠

的性质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 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

不到任何现象,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气体能否发生

反应?

【设计方案】小林用右图所示的实验仪器与药品以

及下列实验操作步骤进行探究:

将预测到得实验现象以及对产生此现象原因

的解释填入下表:

请你分析她这样说的原因: 。

在小林实验的基础上,请你自选药品帮助他设计一个补充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二

氧化碳气体确实发生了反应 (写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参考答案 玻璃片紧贴瓶口,不掉落 瓶内二氧化碳气体减少,压强变小,玻璃

片在压强差的作用下也会紧贴集气瓶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或与水反应),也会

使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 用试管取少量集气瓶中的液体,向其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若观察到有气泡冒出,则说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气体确实发生了反应(答案合理

即可)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综合测试(含答案)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下列物质中常用来改良土壤酸性的是() A. 石灰石 B. 熟石 灰 C. 干 冰 D. 烧碱 2.下列不能用来中和过多的胃酸的是() A. 氢氧化铝 B. 碳酸氢钠粉 末 C. 氢氧化 钠 D. 墨鱼骨粉 3.某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则它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A. 紫色 B. 红 色 C. 蓝 色 D. 无色 4.为防止食品变质,常在食品包装盒中放入一小袋用来吸收水分和氧气的物质,该物质是 A. 生石灰 B. 熟石 灰 C. 碳酸氢 铵 D. 铁粉 5.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而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说明该反应过程中放 热 B. 图中C处溶液

中的溶质为NaCl和HCl C. 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变大 D. 图中B点表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6.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 pH 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B 点表示此时液体为纯净 物 B. A 点时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C. C 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氢 D.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7.下列物质长期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质量会减小的是() A. 浓盐酸 B. 浓硫 酸 C. 氢氧化钠固 体 D. 消石灰 8.酸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A. 酸溶液里都含有水分 子 B. 酸溶液里都含有氢离子 C. 酸溶液里都含有氢元 素 D. 酸溶液里都含有酸根离子 9.下列有关熟石灰的说法错误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1.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溶质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区分溶剂和溶质 ◆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 水,那么水是溶剂。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 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探究水与乙醇能否互溶时,要先滴入红墨水(目的:为了显色,利于观察)。 2.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 ●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一、稳定的特征。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一、稳定 的溶液。 ●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 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洗涤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它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去。 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测试题1

老凹坝中学2007年秋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检测题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火眼金睛 1.石油为原油,没有固定的沸点。加热原油使其汽化,再分别冷却,不同温度下的气体分别得到汽油、柴油、沥青等。据此判断原油为() A.混合物 B.化合物 C.单质 D.纯净物 2.一辆客车夜晚行驶在公路上,发现油箱漏油,车厢里充满了汽油的气味,这时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A. 洒水降温溶解汽油蒸汽 B.打开所有车窗,严禁一切烟火,疏散乘客 C.让车内的乘客集中到车厢后部 D.开灯查找漏油部位 3.迷信人把荒野中出现的忽明忽暗的亮光称为“鬼火”,这种现象实际是() A.燃烧 B.爆炸 C.缓慢氧化 D.自燃 4.下列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火灾的是() A.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D.普通灭火器 5.燃放鞭炮给人身和环境带来危害。禁止燃放鞭炮的标志是() 6.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装置。下列燃料电池比较适合宇宙飞船上使用的是() A. O 2—CH 4 电池 B.O 2 —C 2 H 5 OH电池 C.O 2 —H 2 电池 D.O 2 —CO电池 上述电池中所涉及的能量变化是() A. 从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 B.从动能转化为电能 C.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从生物能转化为电能 7.最早发现并使用石油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中国 8.目前,国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实施“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气体矿物燃料,其化学式为()

A.O 2 B.H 2 C.CO D.CH 4 9、在盛放酒精的试剂瓶的标签上应印有下列警示标记中的 ( ) 10.我国决定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它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形成的混合燃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是一种改善环境的清洁能源 B.燃料中的乙醇可以通过粮食发酵或化工合成等方法制得 C.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燃料 D.燃烧乙醇汽油可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是因为它不含硫元素和氮元素 11.海湾战争引起科威特大量油井燃烧,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据报导,有些地区降黑雨,你分析形成黑雨的主要污染成分是 ( ) A.炭黑 B.二氧化碳 C.甲烷 D.一氧化碳 12.酸雨、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冰箱中使用含氟制冷剂,会破坏臭氧层 B.大量使用矿物燃料会导致温室效应 C.大量含硫燃料的燃烧会导致酸雨增多 D.气候变暖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13.灭火时常采取A 、B 、C 措施,将下列灭火过程中所采取措施的标号填在括号内: A.隔绝空气 B.移开可燃物 C.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1)草原着火时,常在着火点周围割除草,打出防火道 ( ) (2)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燃着的可燃物 ( ) (3)将沙土铺在燃着的化学药品上 ( ) 画龙点睛 1.煤气的主要成分 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生产煤气需燃烧大量的煤,燃烧含硫的煤所产生的气体 是引起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2.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我国已开始在部分地区试行汽油中填加少量酒精,写出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 、 、 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 4.用H 、C 、O 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来回答下列问题:(写化学式) (1)最简单的有机物是 ;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汇总

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一、酸、碱、盐的组成 1、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 .......H.+.的化合物叫酸) 酸=H++酸根离子 H2SO4 = 2H+ + SO42—HCl = H+ +Cl— HNO3 = H+ + NO3— 补充:(1)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HCl)(2)电瓶中含有硫酸(H2SO4) (3)酸雨中有少量的硫酸(H2SO4)和硝酸(HNO3) (4)食醋中含有醋酸(CH3COOH) 2、碱: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 ..的化合物叫碱) ...OH..-.离子 碱=金属离子或铵根)+OH—NaOH = Na+ + OH—Ca(OH)2 = Ca2+ + 2OH—NH3·H2O = NH4++ OH — 3、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电离出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如:氯化钠、碳酸钠 盐=金属离子(或铵根)+酸根离子 NaCl=Na++Cl— CuSO4= Cu2+ + SO42— Na2CO3 NH4Cl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酸碱盐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注意:(1)、盐的组成中不一定 ....,如NH4Cl中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 ...有金属元素 但不是金属离子 (2)、金属离子都是阳离子,但阳离子不一定都是金属离子。如H+、NH4+ (3)、在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碱;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 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 (4)、盐和碱组成中都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 (5)、酸组成也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叫高锰酸) (6)所有 .....都.含非金属元素 ...... ....组成中一定 ..酸碱盐的 (7)、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如:NaHSO4 =Na++H+ +SO42- (8)、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碱如:Cu2(OH)2CO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测试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黄石中考)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D) A.煤B.石油C.天然气D.乙醇 2.保护地球、防止环境污染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合理利用资源是保护地球的重要途径,下列关于资源利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利用太阳能发电B.推广使用电动汽车 C.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D.城市垃圾集中焚烧处理 3.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B) 4.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 A ) A.减少煤的浪费B.减少氧气的消耗 C.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D.减少酸雨的形成 5.野炊结束后,同学们及时用沙土盖灭火堆,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A ) A.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离B.撤离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6.(2018·岳阳)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 B )

7.(2018·雅安)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对“X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这里“X气体”是指( B ) A.一氧化碳B.甲烷C.氧气D.氢气 8.(2018·宜昌)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 )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B.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C.燃气泄漏时点火检查D.森林游玩时乱扔烟头 9.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B ) A.家用燃气着火时关闭阀门——隔离可燃物 B.用水浇灭民宅火灾——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充足的氧气 D.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档案室火灾——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 10.下列措施中,符合易燃易爆物的安全要求的是( D ) A.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吹进来 B.为了节约运费,把酒精和鞭炮等物品同时装在一辆车上运送 C.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的工人可以在车间内吸烟 D.生产酒精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 11.(2018·重庆)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某同学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C ) 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 B.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

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复习导学案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复习目标: 1、强化基础知识(见复习提纲) 2、通过做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重点】: 1、指示剂与酸碱溶液的作用 2、什么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3、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学习准备】: 上册教材课堂笔记学案 ◆课堂导学 活动一:看下面复习提纲,结合笔记和课本自主复习10分钟 1、写出常见原子团并标出化合价酸的定义?碱的定义?盐 的定义 2、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浓盐酸和浓硫酸、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变化情况 3、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沿器壁慢慢注入中,并不断搅拌。 4、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溶液。氢氧化钠不慎沾在皮肤上 5、将一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先看到现象,又会看到现象,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依次是 6、下列名称与哪些物质对应: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烧碱、火碱、苛性钠、铁锈 7、总结第7单元中放入水中能放热的物质,它们的实质相同吗? 8、能做干燥剂的物质有。 9、NaOH溶液可以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但无明显现象,你如何证明? (1)用特殊的反应装置 (2)验证生成物,我们可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溶液,若观察到现象,证明NaOH溶液确实与二氧化碳发生也反应,也可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 溶液,若观察到现象,也可以证明。 10、迄今学过的反应类型有。 11、默写酸碱的通性,每条写两个方程式 13、溶液的酸碱度可用表示,PH ,溶液呈酸性; PH越,酸性越强;PH , 溶液呈碱性,PH越,碱性越强;PH ,溶液呈中性。 14、你会测土壤的PH吗?用湿润玻璃棒测酸性溶液的PH,测得值会偏;若测碱性溶液 的PH,测得值会偏; 15、某溶液PH=3,若要使其PH升高,你有哪些方法? 16、在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并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此时溶液呈色,PH ;逐渐滴入NaOH溶液,当溶液刚好变成红色时,溶液呈性。 17、什么是中和反应(写简单表达式),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活动二:同桌互相提问5分钟(重点知识提问)。 活动三:自主强化重难点及自己出错知识点。(5分钟)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为蓝色、硫酸亚铁为浅绿色、硫酸铁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如无说明,默认水为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隙)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e、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有水,水为溶剂 (2)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可能溶解度很小,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溶解度很大,即使未达到饱和也已经溶解了大量溶质)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根本原因是水解作用和水合作用的热量变化不同)溶解吸热:如硝酸铵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 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外因:温度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专项练习及答案

第七单元专项练习 1.煤炉火焰越烧越旺,而蜡烛火焰一扇就灭,以下对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扇蜡烛会隔绝空气 B.扇蜡烛会降低石蜡着火点 C.扇煤炉会增大空气进入量 D.扇煤炉会增加新的易燃物 2.下列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B.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电源开关 C.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高层住房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3.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档案室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D.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4.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的松散一些,可是火焰更旺,其原理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5.锅炉烧煤时用鼓风机将煤粉吹起,形成沸腾状燃烧,其目的是 A.可以使煤成为绿色燃料 B.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如二氧化硫等) C.可以降低煤的着火点 D.能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 6.下列灭火措施中,错误的是 A.厨房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灭火 B.电视机着火时用水浇灭 C.酒精在桌面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D.图书档案着火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7.打火机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 如图是普通打火机的实物照片。 下面可以做到符合燃烧条件 能打火的组合是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8.下列研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是

9.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照实验,对有关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然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环境温度还要达到其着火点 10.(不定项)生活中我们会碰到许多有关涉及化学知识的成语,在下列成语中,关于化学反 应的发生过程或原理解释错误的是 A.釜底抽薪——取出可燃物,使燃烧更旺 B.煽风点火——使空气流通,为燃烧补充空气或氧气 C.火上浇油——增大氧气的浓度,可以使燃烧更旺 D.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11.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A.甲烷和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12.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下列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乙醇 13.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有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新能源迫在眉睫。下列能源属于新能源的是 A.煤 B.石油C.太阳能D.天然气 14.能源和环保是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风能属于“绿色能源” B.化石燃料的使用不会污染环境 C.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会污染水 D.大量使用天然气作燃料符合“低碳生活”概念 15.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A.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 B.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 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 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 16.“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生活”是主题旨在倡导节约能源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室内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措施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A.积极开发氢能源 B.减少使用如煤等化石能源 C.开发使用新能源如太阳能等 D.大力兴建火力发电站或核电站以解决人们对电力的需要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食品袋内充入氮气能防止食品与空气接触变质 B.煤、石油、乙醇是重要的化石燃料 C.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中考训练题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中考练习题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下列物质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但溶质成分没有改变的是()A.氢氧化钠溶液B.石灰水 C.浓硫酸D.浓盐酸 2.物质分类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想.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A.H2CO3B.NaHCO3C.P2O5D.KOH 3.下列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可以使溶液质量增大的是() A.蔗糖溶液B.浓盐酸C.浓硫酸D.饱和食盐水4.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A.都能与指示剂作用B.都能解离出氢氧根离子 C.都能解离出金属阳离子D.都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5.同学们做完实验后的玻璃试管中常附着难清洗的物质,下列清洗方法错误的是() A.内壁有CaCO3的试管用稀盐酸清洗 B.内壁有碘的试管用酒精清洗 C.内壁有铜粉的试管用稀硫酸清洗 D.内壁有植物油的试管用洗洁精清洗 6.如表是某指示剂在一定pH范围内显示的颜色,向滴有少量指示剂的稀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的颜色变化可能是() 颜色红橙绿蓝紫 pH范围1~3 4~5 6~7 8~10 11~14 A.由红变紫B.由蓝变绿C.由绿变橙D.由蓝变紫7.物质x可发生下列所示的两个反应,则X可能是() ①X+碱→盐+水②X+金属氧化物→盐+水. A.HCl B.CO C.NaOH D.CaO 8.物质X、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X+2Na0H═2Y+Cu(OH)2↓,则()A.X一定是Cu(N03)2 B.X的式量比Y大 C.Y中阴离子的化合价为-2 D.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9.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 B.用盐酸验证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已变质 C.用盐酸除去石灰水中的少量CaCO3 D.用盐酸除去铁钉表面的少量铁锈 10.如图所示,将滴管甲中的液体挤出,气球明显鼓起,一段 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滴管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 且不恢复原状,则滴管甲、乙和烧杯①、②中的物质可能是 () A.甲:水,①:食盐;乙:水,②:蔗糖 B.甲:水,①:硝酸铵;乙:稀盐酸,②:铁 C.甲:水,①:氢氧化钠;乙:稀硫酸,②:锌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_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 否则不能燃烧) 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缓慢氧化:铁生锈、食物腐烂、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酒和醋的酿造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如森林大火时制造隔离带) (2)隔绝氧气(或空气)(如锅盖、酒精灯帽盖灭火焰,如泡沫灭火器)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如吹灭蜡烛、用水灭火)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 化学反应方程式:Na 2CO 3 +2HCl=2NaCl+H 2 O+CO 2 ↑ 二、爆炸 ①可能是化学变化(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车胎爆炸) ②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③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 ④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 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⑤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常见灭火的方法 ②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复习) 常见的酸 1.(2015·遵义)酸溶液中都含有H + ,因此不同酸表现出一些共同性质。下列 关于盐酸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酸的共同性质的是( ) A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 B .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水 C .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D .能与锌反应生成氢气 2.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下表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清洁 剂.且NaClO+2HCl=NaCl+X↑+H 2O .则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 .“洁厕灵”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B 。“洁厕 灵”可用于清洁大理石地面 C .“84消毒液”中NaClO 属于盐,其中Cl 元素的化合价呈﹣1价 D 。“洁厕灵”与“84消毒液”混合后发生置换反应 3.(2015?自贡)硫酸和盐酸时实验室常用的试剂,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 (1)它们水溶液的pH 都 7(填“>”、“=”或“<”符合). (2)它们都能除铁锈,写出盐酸与铁锈的主要成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它们都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该类反应叫 反应. (4)打开两瓶分别盛有浓硫酸和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的是盛有 的试剂瓶. (5)写出把硫酸转化为盐酸的化学方程式: . 4.(2015?广州)盐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也是实验室中重要的化学试剂. (1)增大压强,HCl 由气态变为液态,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变化过程中改变的是 . (2)在盐酸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 ①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 ②如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请写出每种图形代表的离子(填离子符号) : ③下列金属中能与盐酸发生类似反应的是 (填选项). A .Cu B .Mg C .Al D .Ag . 5.(2015·嘉兴)对知识的及时整理与归纳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某 同学在学习了硫酸的化学性质后,初步归纳出稀硫酸与其他物质相 互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间发生的反应, 五个圈中的物质属于不同的类别)。 (1)已知X 是金属单质,则X 可以是________(填一种即可)。 (2)请写出稀硫酸与Y 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验证“酸的化学通性” ,某班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回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 第一节燃烧和灭火 燃烧 定义: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 应。 探究燃烧的条件(本实验要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 【实验操作】a.如右图(1),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 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 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观察现象。 b.如右图(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b.白磷在水下燃烧。 【实验分析】如右图(1 )。 ①与②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有关。 ①与③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是否与氧气(空气)接触有关。 ③与图(2)对比,再次说明:燃烧必须有氧气(空气)。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通风橱是一种不完善的尾气处理装置,若改进上述实验,可将红磷和白磷装入密闭 的容器内(还要套一个气球),这样便于进行尾气处理。 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②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注意事项】① 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颗粒可惜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 ②并非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③只有三个条件全部满足,燃烧才能发生。 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灭火 灭火的原理: 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隔绝氧气(空气); ③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事项】 ①着火点是可燃物着火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 化。 ②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使燃烧停止。灭火器 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Na2CO3+2HCI=2NaCI+H 2O+CO2 f I A 干粉灭火器的反应原理:2NaHCO3 Na2CO3+H2O+CO2f 二氧化碳灭火器内盛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使用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三、爆炸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测试题 (2012新版)鲁教版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关原子量:C—12、O—16、H—1、S—32、Zn—65、Ca—40、Cl—35.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2·自贡)实验室中下列物质因没有密封保存而使质量减少的是() A.浓硫酸 B.生石灰 C.烧碱 D.浓盐酸2.(2012·自贡)酸具有酸的通性的原因是() A.酸都能电离出H+ B.酸都含有酸根 C.酸中都含有氢元素 D.酸中都含有氧元素 3.(2012·泰安)下表是部分农作物生长对土壤pH的要求。如果某地区经常降酸雨,则该 地区最不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 农作物大豆茶玉米马铃薯 pH 6.0~7.0 5.0~5.5 7.0~8.1 4.8~5.5 A.大豆 B.茶 C.玉米 D.马铃薯4.(2012·泸州)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某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A.常温下,测得溶液的pH<7 B.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 C.溶液中滴入石蕊显红色 D.溶液中滴入酚酞不显色 5.(2012·山西)下列关于pH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酸溶液的pH越大酸性越强 B. 碱溶液的pH大于7,盐溶液的pH 等于7 C.测定溶液的pH时,需先将pH试纸湿润 D.测定人体内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6.(2012·日照)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见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锌和铜均是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则铜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C.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CO2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7.(2012·佛山)在Na2CO3溶液中逐渐加入盐酸,反应后溶液pH随加入盐酸质量变化的关系为() A B C D 8.(2012·扬州)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A. 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B. 服用含Mg(OH)2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测试题

第九单元测试题 一、我会选 1.溶液一定是() A.单质 B.化合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 2.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糖水 B.蒸馏水 C.碘酒 D.汽水 3.一瓶NaCl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 A.上面跟下面不相同 B.完全不相同 C.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D.完全相同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5.在一瓶NaCl饱和溶液中,当温度不变时,加入少量NaCl晶体,则() A.溶液的质量增大 B.晶体的质量不变 C.晶体的质量增大 D.晶体溶解一部分 6.对于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同种溶质;④加溶剂;⑤恒温蒸发溶剂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⑤ 7.实验室现有足量的20%的NaOH溶液和蒸馏水,欲配制10%的NaOH溶液100 g,需要20%的NaOH溶液() A.95 g B.10 g C.50 g D.100 g 8.日晒海水可以得到食盐固体,其原因是() A.受热时食盐的溶解度降低 B.受热时食盐的溶解度显著增大 C.受热时海水中的水分蒸发 D.受热时海水发生分解 9.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一些操作步骤见下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④⑤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①②⑤ D.②①④③⑤ 10.一杯10 ℃的硝酸钾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蒸发5 g水有固体溶质析出 B.加入少许硝酸钾晶体不溶 C.把溶液降温至0 ℃有固体溶质析出 D.上述三种方法都行 11.把100 mL 1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50倍,稀释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 A.减少50倍 B.增加50倍 C.不变 D.减少5倍 12.20 ℃时,向100 g质量分数为 26.5%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 3.5 g氯化钠,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26.5% B.30% C.25% D. 13.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若过滤后滤液浑浊,下列可能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A.滤纸破了 B.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C.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承接滤液的烧杯没洗干净 14.将m g硫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至有晶体析出,在此变化过程中溶液里溶质质量分数p%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情景导入 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有了火,粘土烧成了陶器,矿石炼出了金属,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神六升天……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火有时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灾难,如居民区火灾,工厂火灾,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火有“功”也有“过”。 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燃烧。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 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探究实验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实验 装置

课堂讨论 1.白磷能燃烧,水为什么不能燃烧? 2.平常我们燃烧的煤块总是制成蜂窝状,而不制成球状? 3.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 归纳总结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着火点是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2 .燃烧的条件: ⑴物质具有可燃性; ⑵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⑶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知识拓展 (1)燃烧,有的不需要氧气参与也可燃烧。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钠在氯气中燃烧等。 (2)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 (3)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燃烧时一定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属于物理变化。 探究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提出问题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怎样灭火?纸箱、油罐着火怎样灭火?森林火灾又怎样扑灭呢? 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和经验讨论相关原因。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操作】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实验现象】扣上烧杯后,燃烧的蜡烛一会儿熄灭;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后蜡烛熄灭;另一支燃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应用 第一节 燃烧和灭火 一、 燃烧 ? 定义: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 探究燃烧的条件(本实验要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 【实验操作】a. 如右图(1),在500mL 的烧杯中注入400mL 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b. 如右图(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 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a.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b. 白磷在水下燃烧。 【实验分析】如右图(1)。 ①与②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有关。 ①与③对比,说明:物质是否发生燃烧与是否与氧气(空气)接触有关。 ③与图(2)对比,再次说明:燃烧必须有氧气(空气)。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 通风橱是一种不完善的尾气处理装置,若改进上述实验,可将红磷和白磷装入密闭 的容器内(还要套一个气球),这样便于进行尾气处理。 ? 燃烧的条件:① 可燃物;②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 【注意事项】① 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颗粒可惜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 ② 并非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③ 只有三个条件全部满足,燃烧才能发生。 ? 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二、 灭火 ? 灭火的原理: 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 隔绝氧气(空气); ③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事项】 ① 着火点是可燃物着火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 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只需破坏一个条件就可以使燃烧停止。 ? 灭火器 ◆ 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Na 2CO 3+2HCl=2NaCl+H 2O+CO 2↑ ◆ 干粉灭火器的反应原理:2NaHCO 3Na 2CO 3+H 2O+CO 2↑ ◆ 二氧化碳灭火器内盛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使用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三、 爆炸 白磷 热水 氧气 (2) (1) 白磷 白磷 红磷 热水 ① ② ③

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一、常见的酸 1、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叫酸。如:HCl = H+ + Cl- H2SO4 = 2H+ + SO42- HNO3 = H+ + NO3- 2、常见的酸: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 3、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4、如何区别浓硫酸和浓盐酸方法 (1)闻浓盐酸有挥发性闻有刺激气味浓硫酸不挥发无色无味;(2)看浓盐酸有挥发性打开瓶盖会冒白烟浓硫酸不挥发; (3)根据脱水性浓硫酸有强化性放一张白纸在上面白纸会变黑浓盐酸不会使白纸炭化变黑 5、浓流酸有很强的腐蚀性(化学性质),木炭、纸张、皮肤等 物质遇到硫酸能变黑,这是硫酸的脱水性。 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中,并用 玻棒不断得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将水倒入浓 硫酸中。如果不小心将浓硫酸沾在手上,如果少量可直接用水 冲洗,量多,应先用布擦,再用大量的水冲洗。 6、如果浓硫酸沾在衣服上应怎么办?要立即清洗,然后涂上碳 酸氢钠溶液。 稀硫酸沾在衣服上不及时清洗可以吗?不行,否则水份蒸发, 使稀硫酸逐渐变成浓硫酸,也会使衣物碳化腐蚀。7、闻气味时不可凑近瓶口,要小心的打开瓶塞,用手在瓶口处轻轻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二、酸的通性 1、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色。 2、酸+金属→盐+氢气(放热反应) Fe+2HCl=FeCl2+H2↑ Mg+2HCl=MgCl2+H2↑ Zn+H2SO4=ZnSO4+H2↑ 2Al+3H2SO4=Al2(SO4)3+3H2↑ 其中铁与酸反应的实验现象:产生气泡,溶液变成浅绿色。 其中镁与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放出大量的热量。 要求:能够熟练写出镁、锌、铁、铝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叙述实验现象。 注意: (1)酸是非氧化性酸。如稀盐酸和稀硫酸。不能是浓硫酸和硝酸。 (2)金属是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金属 (3)金属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亚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溶液是浅绿色。 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注意:酸除铁锈的实验现象:铁锈减少或消失,溶液变成黄色。(氯化铁的溶液是黄色。)如果将带锈的铁钉放入过量的酸中,现象:铁锈减少或消失,溶液变成黄色,而后铁钉表面有气泡生成,溶液又会由黄色转为浅绿色。 用酸来除锈时,能长时间将金属浸泡在酸溶液中吗?不能。因为铁锈除去后还能与铁发生反应。 4、酸+盐→新酸+新盐 CaCO3+2HCl=CaCl2+CO2↑+H2O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Na2CO3+H2SO4=Na2SO4+CO2↑+H2O检验氢氧化钠变质的简单方法 AgNO3+HCl=AgCl↓+HNO3 BaCl2+H2SO4=BaSO4↓+2HCl 要求: (1)能够熟练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 1. 5. 8. 9.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知识点一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 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 (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 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易错警示】 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 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 不是溶液。 知识点二溶液的组成 溶液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注意区分溶剂和溶质: ①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②液体和液体混合——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溶质和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和反 应物的量来确定。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 【易错警示】 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 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 能计算在内。 【实验9-2】实验现象: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于汽油形成紫色溶液;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 实验结论: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 里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知识点三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