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0819)训诂学小抄(非常全,我通过了)

(00819)训诂学小抄(非常全,我通过了)

(00819)训诂学小抄(非常全,我通过了)
(00819)训诂学小抄(非常全,我通过了)

总论

一“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

二“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诂”字《说文》解释为“训古言”我们理解: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三唐代孔颖达综合许多人的说法,给训诂下个定义:“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辩物之形貌,(形貌指词的含义)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四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诂训传》为最早,另一种是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这以作者尚难考定的《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集的字典)为最早。《诗经诂训传》和《尔雅》是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成果。

五、黄侃对训诂的解释:“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总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六新版《辞海》的定义: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分开来讲,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用当代的话来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的叫“诂”

七,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

八训诂学的定义: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文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九训诂学的任务:(1)“释古今之异言。”——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2)“通方俗之殊语。”——用通语释方言;(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这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两项根本性的任务是第一,加强对训诂学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等。

十训诂学的内容①解释字词;②解释文句。③分析篇章;④分析表达形式;⑤分析时空关系十一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

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

十二传统训诂学以经书为

中心,汉代立《诗》、《书》、

《礼》、《易》、《春秋》于

学校,定为“五经”

十三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

限是“崇古”

十四训诂实践的形式:1.

解释语义的专著(1)总释

群书语义的,如《尔雅》

西汉初年,作者不详。《小

尔雅》也叫《小雅》,《释

名》东汉,刘熙。《广雅》

魏张揖(2)专释一书语义

的。《毛诗传义类》(一称

《毛雅》清,陈奂)(3)

解释部分词语的,《通俗

文》,《方言》汉.扬雄。2。

音义兼注的专著:分两类

一单注一书的音义,一注

释群书的音义。《经典释

文》唐.陆德明,《群经音

辨》宋.贾昌朝 3.形音义

合解的专著:两类,一类

是每解一字都说形、说音、

说义;如《说文解字》(东

汉。许慎)《字林》《康熙

字典》《辞海》等;一类是

书中包含着说形、说音、

说义三部分,但并不是逐

字说解形、音、义。如《匡

谬正俗》(唐,颜师古)《通

雅》(明,方以智)等。4、

注释书:疏:作者不仅解

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

注解做注解,一般叫做

“疏”也叫“正义”。传:

指阐明经义;唐人还为汉

以下的其他古书作注释,

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在

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史记

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

正义》;萧统的《文选》;

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

注。萧统的《文选》又叫

《昭明文选》。李善注《文

选》,几乎全力集中在注明

出典方面。汉魏六朝以来

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

点给古书注音。、朱熹的

《大学章句》《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中庸集注》

合称《四书集注》。5、其

他:(1)以训诂形式出现

的正文(2)以正文形式出

现的训诂。

十五训诂学的原则:历史

的、唯物的、辩证的、现

实的。(1.以今释古,以易

释难 2.以已知释未知 3.

为“今世”服务a既要“尊

重诂训”又不要“盲目依

从”b纠正旧训诂的弊病,

推陈出新。

十六训诂学的用途:1、指

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

2、指导整理古籍(标点、

校勘、注释、翻译)3、指

导编纂字典辞书4、对其

他学科的帮助

十七严复翻译十八九世纪

世界名著,有过“信、达、

雅”之说,翻译古文亦然。

“信”是忠实于原文,即

正确、准确之意,“达”是

译文能表达原意。“雅”更

进一层,即译文要有艺术

性,值得欣赏。

十八传统训诂学常用术语

选录

1.某,某也:这是训诂最

常用的特定形式,表示某

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

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

释的词在前。有时可不用

“也”,作“某,某”

2、谓:使用这个术语的时

候,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

它往往用来表示以一般解

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

“谓”相当于“指的是”

或“说的是”。

3、言:这个术语加在解释

的词语之前,组成“某,

言某也”的格式。它有阐

述的意思,多用来串讲大

意,或总括一段话的中心

意思。

4、犹:用这个术语组成

“某,犹某也”的格式,

大致和现代“等于说”相

当。仔细分析,“犹”的用

法有好多种:一是以意义

相近的字来解释,二以引

申义释本字,三是以本字

释借字,四是以今语释古

语。

5.曰:相当于现代的“叫”

或“叫做”,使用这些术语

时,被解释的词在后面。

除一般释义外,它还特别

用来分辨同义词和近义

词。

6.谓之:“谓之”和“曰”、

“为”的作用一样,可以

任用其一。“谓之”亦作“为

之”,又作“之谓”。“谓之”

和“谓”前后词序相反。

7.当为(当作):凡遇原文

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就

用“某当为某”或“某当

作某”这个格式。

8.读为(读曰):这个术语

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9.读若(读如):这术语多

用来拟声注音。

10.之言(之为言):这个

术语和前面讲的“言”不

同。使用这个术语时,必

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

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

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

双声叠韵的关系,与词义

的推原有关。其格式为“某

之言某也”,“某之为言某

也”。

11.浑言、析言:浑言:笼

统的说。析言:分析的说。

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

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浑言”也称“统言”、“通

言”、“散言”或“散文”,

“析言”也叫“对言”或

“对文”。

12.貌:这个术语表明被解

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

状态的,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的样子。它的基

本格式是”某,某貌“。

有时也用”…..之貌“

13、辞(或作“词“):这

个术语用来指明文句中的

虚词。

14、属、别:都用来表示

事物种类:“属“强调事物

的共同性,”别“强调事物

的区别性。”属“又叫做”

丑“。

15、一曰、一名:“一曰”

用以指出别义,或指出并

存数说;“一名”限于用来

指别名。

16、破读、读破:用本字

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

称为“破”,也叫“破读”、

“破字”或“易字”。“读

破”: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

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改

读的主要是声调,所以有

人把这类的“读破”又称

“四声别义”。

17、如字:这个术语时表

明某字当读本音,与“破

读”、“读破”相对而言。

18、通语、凡语、代语、

转语:“通语”指非地区性

的普通词语,也可以指几

个地区内普通使用的词

语。“凡语”是一般通用的

词语。“代语”指方言之间

意义相同可互代的词语。

“转语”指因时、地不同

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

词。

19、变文、互文(互辞、互

言、互文见义、参互见义):

“变文”:说明引用原文时

词语有变动。“互文”这个

术语,说明上下有互相交

错补充的情况,必须合起

来理解,意思才完整。“互

文”又叫“互言”、“互辞”、

“互语”、“互文见义”、“参

互见义”

20、今文、古文、故书:

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

书和小篆写的,当时称为

今文。到了汉武帝末年,

鲁恭王因建王府而拆孔子

住宅,在夹壁中发现了一

些用战国时代字体(有人

又称为科斗文)写的经书,

和原来存世的今文经书有

些不同,于是就有许多人

研究它,这就称为古文经

学。随后就形成今文经学

派和古文经学派的对峙。

分歧:今文经派重在微言

大义,古文经派重在章句

训诂;今文经学认定孔丘

之后才有经,古文经派主

张六经在孔丘前便存在。

今古文经学的差别开始时

主要是经书书写字体的不

同。今文用的是汉代的隶

书,古文写的是战国文字;

今文经书在行文中多用本

字,古文经书则多用假借

字。“故书”等于说“旧本”。

“故书”专用于《周礼》,

因《周礼》只有古文本,

没有今文本,无称“古文”

之必要。

第一章清代学者俞樾《古

书疑义举例》

一、俞樾:(1821-1907),

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

清人。《群经平仪》、《诸

子平仪》、《古书疑义举

例》、《茶香室丛钞》、

《第一楼丛书》、《曲园

杂纂》、《春在堂杂文》、

《诗编》、《词录》等,

后来总编为《春在堂丛

书》,凡二百五十卷。其

中《群经平仪》三十五卷、

《诸子平仪》三十五卷、

《古书疑义举例》七卷为

训诂方面的代表作,其弟

子章太炎通读三书,以为

《古书疑义举例》尤胜。

《古书疑义举例》,凡88

类,卷一至卷三讲词句变

化,卷四讲词运用,卷五

讲古书衍字、误字,卷六

讲古书脱字,错简,卷七

讲古书误改、误删、误解。

二、句读知识:汉儒研习

经书,讲究章句,开始注

意“句读”。句读这一名称,

最早见于何林《公羊传

注·序》

三俞著成功之旅,可资借

鉴1.占有资料,画龙点睛

2.扣合中心,兼及边缘

3.

方法论纳入科学轨道4.不

为成习胶固

第二章训诂的方法

一训诂的方法1.以形索义

2.因声求义

3.据文证义

4.

析词审义5.辨体明义

二、以形索义:外在形式

的利用。什么是“以形索

义”?结合材料说明以形

索义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以形索义”是指通过字

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

的词的本义,也就是“依

形求义”的训释方法。如:

古书有“梦黄能”。《金

文编》“能”像熊的样子,

可知“能”是“熊”的古

体字。

运用“以形索义”要注意:

(1)文字形体与词义的关

系。从《说文》的说解可

以清楚地看出文字形体与

词义的关系。如:“莫”

为会意字,像太阳西下在

天边草丛里,表示“暮”

的意思。(2)古文字与训

诂。依靠殷商系文字——

甲骨文,可以更好训释词

义。如《说文》“追”、

“逐”二字互训,古书里

看不出二字区别;甲骨卜

辞“追”的对象是人,“逐”的对象是兽,后来才混而不分。(3)笔意与笔势。在运用以形索义这一方法时,要涉及笔意与笔势问题。只有较早的文字才有笔意。汉字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思,与字义的联系切断,就成为“笔势”。如:小篆的“民”的形体无法解释字义,必须上推到古文去考察。古文“民”从女,作捆绑状,是俘虏的形象。这说明,运用以形索义须以笔意为据。(4)防止望文生训,主要是:因不明古义而望文生训,如:古书“堕肝胆”,有人释为“肝胆涂地”,其实“堕”古有“输”义,句指“把心交出来。”因不明通借而望文生训,如:古书“动容”,有人误解“容”为“容貌”,其实“容”为“动”义,“动容”是同义复词。

三、“厥意”即字形中反映的词义,也就是笔意。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发展的结果,字形日益显示不出一点一画的意思,甚至有的只是象征性的符号,字形与字义的联系疏远了,就切断了,就成为“笔势”了

四因声求义(声训)---

内在形式的利用。声训”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解释字义①音义的各种关系:偶然性、约定性、回授性、延展性、类聚性、多元性。②因声求义的条件:特征类似的事物,语音可能相同或相近;必须以古音为标准③因声求

义的轨道: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

五、音义关系的偶然性与约定性,二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就已经注意到了。他在《正名篇》里说道:“名无因宜,约之以命。约定俗称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六、章炳麟的《文始》是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探寻语源,疏明语言发展变化的专著。最早运用声训的专书是东汉刘熙的《释名》

七、通假与同源字的异同:相同处:音,相同和相近。形,不同。不同处:通假,两字本不相关。同源,数字意义想通。

八,据文证义---语言环境的利用。1.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2.紧扣本句 3.结合邻文4.联系成片语言。九、析词审义:指分析词的结构关系(顾及词与词间的结构关系)以审意义。(一)分清词与词组(二)

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三)

分清合成词的合义与偏义

(四)分清词素结合的固

定于自由(五)分清词素

组合的结构方式(六)其

他(缩略、用典、转化、

连累而及)

十联绵词有哪些特点?

答:联绵词是单纯词,写

法不固定,上下凝结成义,

不能拆开分析意义

十一辩体明义(一)辨明

韵文与散文(二)重视文

体的表达形式

十二合成词:又称复合词。

合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

意义相辅相成。偏义的合

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反

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个

词素意义,另一个词素意

义只作陪衬。

第三章训诂的方式

一解释词义的方式:互训、

义界、推因。

二互训:就是指意义和用

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词相互解释。

三互训的根据:是古书中

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在词义

上的基本共同点为依据

的。

四互训的类型1.从时代上

着眼,互训有同时的,也

有异时的2.从地域上着

眼,互训有以通言释方言

的。3.从体例上着眼,互

训是甲乙两词互相直接训

释,又叫“直训”。还有甲

乙两词用丙来训释,叫做

“同训”。再有甲用乙来训

释,乙用丙来训释,甲、

乙、丙三词递相为训,又

叫递训或转训。4.从类属

上着眼,有以共名释别名

的(指出某一事物所属的

种类),又叫做类训。类训

与一般互训的不同,主要

在不能反复为训。5.另外

从使用频率上看,互训有

以常用词释非常用词的。

五互训的局限:互训只是

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

组词有相对的同义,而不

是指在一切语言环境中一

组词有绝对的同义,互训

只能彰其同,不能辨其异。

六互训的发展。由于词义

的灵活性和模糊性不利于

思想表达,也不利于明确

理解,有很多互训词往往

逐渐相互结合成同义复

词。复合词的义素互相补

充和制约,意义便比较稳

定和明显。这是词汇发展

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

需求。

七说明“义界”的实质、

原则及其局限。

答:用一句话或几句话阐

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

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

或定义。

原则:必须确切而简要地

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或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

延。局限:定义难以精确;

文字往往冗长,不是所有

场合都能适用

八推因:.推因的原则、途

径是什么?

①推因的原则便是根据词

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

来。②途径便是从实际语

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证”

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本

源。

九推因的意义:推因方式,

对于今天和今后编纂语言

工具书,特别是编写同源

字典,颇有参考价值。

十结合材料介绍并评价从

“声训”、“右文说”到

“音近义通”的发展;

(1)“声训”是用声音相

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解释,

推求得名之由;注重单个

词的音义关系;但是往往

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缺

乏系统性。

(2)宋代王子韶(舜美、

圣美)提出”右文”说。“右

文”说就是从声符求字义

的学说。取名“右文”,

是就大部分声符在右而

言。如云:“所谓右文者,

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

浅,金之小者曰钱……如

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3)清焦循进一步发挥了

“右文”说。沈兼士作《右

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

其推阐》,把“右文”说

更具体化、系统化、科学

化了。它不仅阐述了形声

字的声符有意义,还表明

了同一声符的形声字多属

同义。如:“倚(偏、歪)”、

“崎(山路不平)”、“琦(弯

曲的岸)”都从“奇”声,

同含偏义。又如:“秾”

和“浓”,都从“农“声,

同含“厚”义。“右文”

说从形声字的形符与字义

的关系着眼,通过字族来

研究汉字,揭示汉字孳乳

变易的某些特征,为古代

语言文字的研究指示了新

途径。随着“右文”说的

发展,清代发生了“音近

义通”说。“右文”说限

于同一声符,“音近义通”

说却把范围扩大到异形的

字;异形字只要音近,义

就可通,把“右文”说向

前推进了一步。如:“地”

字并不从“氐”,而含“低”、

“底”义,“弟”字亦因

其身材视兄低小而得名。

“音近义通”说由王念孙

等开其端,由阮元、刘师

培等先后发挥,由章太炎、

杨树达等共为推阐,逐渐

形成了学术体系。特别是

章太炎在《语言缘起说》

里面,从语根研究音近义

通,又在《文始》里面,

从音近义通出发研究汉字

的孳乳,不但总结了过去

的音近义通说,并且扩大

了它的范围。该说摆脱了

汉字形体的限制,具有科

学的语言学的意义。

十一反训:用反义词来解

释词义。1.事物本身包含

好坏两面内容,表示某一

事物总体的词也就包含好

坏两种相反意义,可用于

好的方面,也可用于坏的

方面,于是产生“美恶同

辞”的情况。2.动作行为

的施事者和受事者相对立

而又相依存,表示某一动

作行为的词由于在实现动

作行为的过程中所处地位

不同而有正反两义,于是

有时产生“施受同辞”的

情况。3.词所表示的概念

自身具有程度的性对性,

随着意义的引申而产生了

反义。4.词义引申向对立

面转化而产生反义。

第四章词义引申与褒贬

一论词义的性质定义与

特点?

答:词义者人类最小语言

单位—词,与文字之语义

内涵。词义有本义和引申

义,而文字富有假借义之

别。

⑴词义的概括性。列宁说

过:“任何词都是概括了

的。”“人”的词义是会说

话、能制造劳动工具、过

社会生活的脊椎动物,它

不是专指一个人,而是指

具有以上特征的一切人,

⑵词义的客观性。词义的

形成是生产以及全部社会

生活的发展所确定的客观

过程。“评法批儒”中把同

一个“民”字在《论语》中

解释为“奴隶”,证明孔子

是奴隶制的辩护士,在《孟

子》中反过来解释为“奴隶

主”,证明孔子是奴隶制复

辟狂。在《商君书》中则

解释为“新兴地主阶级”,

证明商君是地主阶级政治

家。这只是从政治需要出

发随心所欲的解释而已。

二,词义的历史范畴:词

义有历史范畴,它随着社

会的发展、人们的运用而

逐渐演变,它一方面继承、

充实、深化,一方面扩大、

缩小、转移。

三论述字本义与字馀义的

关系?

⑴“凡字有本义,有引申假

借之馀义焉。⑵守其本义,

而弃其馀义者,其失也固;

⑶习其馀义而忘其本义

者,其失也蔽。⑷蔽与固

皆不可以治经。”⑸段玉裁

这个见解是在对语言现象

作大量的分析之后才提出

的。固其为可信。他在《说

文解字·注》中分析了一千

一百多字的引申义。许慎

的《说文解字》收字九千

多,而其中常用字不到半

数。段玉裁分析的千余字

基本上是常用字,因此段

玉裁的分析具有实用性与

普遍性。例如:“宰—罪人

在屋下执事者。注:此宰

之本义也,引申为宰制。

如“宰”本来是屋内奴隶

(所谓“罪人”),因贴近奴

隶主,有可能得到奴隶主

信用,逐渐具有职权,乃

至扩大职权。到了后代,

直到成为官僚,执掌国政。

这样,“宰”就由贬义演为

褒义了。

四词义的扩大、缩小、转

移的说法,是德国语言学

家赫尔曼·保罗

(1846---1921 )在《语

言史原理》中提出的。

五、词义引申:指一个词

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

义。1.理性引申2.形比的

引申3.礼俗的引申

六理性的引申答:它是指

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

理性认识而发生联系,从

而产生了引申义。词义的

理性引申可分为四小类:

(1)因果引申;(2)时

空引申;(3)反正引申;

(4)虚实引申。

七词义的褒贬(1)社会

因素:①政治观点的进

步;②艺术思想的变化;

③科学的发达。

(2)语言因素:①词义

的变迁;②上下文的感

染;③修辞手法的影响。

八一般常把带有喜爱、尊

敬、庄严色彩的词概括为

“褒义词”,把带有讽刺、

憎恨、不满色彩的词概括

为“贬义词”

第五章方言俗语的词义

一简述方言及其作者与成书过程?答:①周秦时代每年八月派遣輶轩之使到各地采集方言,回来加以编纂,藏于密室,②秦亡以后,这些采集来的资料逐渐遗失了。汉兴扬雄很喜爱方言,曾利用孝廉和士兵们集中在首都的方便,广泛进行调查访问,积累了可观的材料,历时二十七年,写成了九千字的《方言》(现存《方言》共一万一千九百余字,可能有后人增补)③《方言》的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绝代”是远代的意思,“绝代语释”是书的内容之一,“别国方言”则是书的主要内容。④书中包括“绝代语释”和“别国方言”两部分,这是因为古语与方言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二、方言俗语难释的原因:①可以作为引证的材料很缺乏,几乎没有合适的字书、辞典可查;②记录当时口语的文字往往有多种写法,而且抄写的人和刻印的人文化水平较低,错别字不少;③中古、近古双音结构的语言单位占多说,但是又没有固定下来,某一语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有时会使人捉摸不定,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的次序不固定,有时出现不规则的缩语,都使人难以确定词义。④一些少数民族的借词还没有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需要到少数民族的文献中去查找。第六章外来用语的词义

一哈尔滨、吉林、包衣来自满语

二齐齐哈尔来自斡尔族语三呼和浩特、包头、青海湖、站来自蒙古语

四拉萨、日喀则来自藏语五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来自维吾尔族

六来自西域各族语言的词:葡萄(蒲陶、蒲萄、蒲桃)、苜蓿(牧蓿、目蓿、木蓿)、狮子(师子)、安石榴(石榴)

七来自印度古语(梵语)的词:佛、菩萨、罗汉、三藏、涅槃、和尚、居士、法名、受戒、沙门、沙泥、沙尓、行者、禅、施主、住持、长老、化缘、忏悔、刹那、塔、地域、阎罗、三世、三界、八来自亚洲其他各语言的

词:槟榔、仁频、美浓纸、

金达菜

九来自西洋语言的词:阿

芙蓉、阿片、鸦片、火轮

舟(轮船)、火轮车(火车)、

铁辙(铁轨)、辙路(铁

路)、银馆(银行)、量

天尺(寒暑表)、千里镜

(望远镜)、自来火(火

柴)、千斤秤(起重机)

十、论述佛教用语对汉后

古代汉语词义的影响?

答:⑴从公元第1世纪到

第10世纪,即从东汉到唐

宋间,我国和印度的来往,

已经有了一千年的历史。

⑵在这个期间,我国社会、

除了佛教关系以外,其他

方面也受到印度的一些影

响,佛教用语(包括借词

和译词)不可避免地要输

入到汉语词汇里来。⑶印

度佛教用语对汉语的影响

远比西域的借词和译词

大。⑷南北朝以后,寺庙

遍布,信徒极多,许多文

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相

应的,佛教用语也随之出

现,⑸除文学作品外,其

他领域使用也很频繁。因

此,训释古书时应当注意。

第七章训诂要籍

一、十三部经书,即

《易》、《书》、《诗》、

《周礼》、《仪礼》、

《礼记》、《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春

秋谷梁传》、《论语》、

《孝经》、《尔雅》、

《孟子》。

二黄侃说的二十五种书

是:十三经加《大戴礼

记》、《国语》;史学

四书为《史记》、《汉

书》、《资治通鉴》《通

典》;子部二书《庄子》

《荀子》;集部二书《文

选》《文心雕龙》;小

学二书《说文》《广韵》。

三,黄侃又专从训诂角度

依段玉裁说举“现存完全

却用的十种根柢书”即

《尔雅》、《小尔雅》、

《方言》《说文》《释名》

《广雅》《玉篇》《广韵》

《集韵》《类篇》。黄侃

并说这十种书的前六种又

可分为四类,第一《尔雅》

---解释群经之义,无此则

不能明一切训诂。《小尔

雅》《广雅》属之。第二

《说文》----解释文字之

原,无此则不能得一切文

字之由来。第三《方言》

---解释时地不同之语,无

此则不能通异时异地之语

言。第四《释名》---解释

文字得音之原,无此则不

知声音相贯通之理。黄侃

又说:“四类之中,又当以

《说文》、《尔雅》为本,

②无《说文》则不能通文

字之本,而《尔雅》失其

依皈,③无《尔雅》则不

能尽文字之变,而《说文》

不能致用④如车之运双

轮,鸟之鼓双翼,缺一则

败矣。”

四《尔雅》简述黄侃关于

《尔雅》的名称与性质?

答:黄侃归纳为三点:“尔

雅”是诸夏的公言(即所谓

“近正”之意,《尔雅》据以

命名);《尔雅》是经典的

常语;《尔雅》是训诂的正

义。

五、简述《尔雅》的训释

内容?答:《尔雅》的训释

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

释普通词义。包括①释诂

②释言③释训。二是;释

百科名词。包括①释亲、

释官②释器、释乐③释天

④释地、释丘⑤释山、释

水⑥释草、释木⑦释虫、

释鱼⑧释鸟、释兽⑨释畜。

六《尔雅》十九类,共释

二千二百零四事,是研究

先秦词汇和阅读古籍的重

要参考书。不足之处在于:

归类不够精当,如《释畜》

五属,牛属有“犊”,羊

属无“羔”;内容有重复;

解释嫌笼统。

七《尔雅》的注疏:流传

到现在的晋代郭璞的《尔

雅注》。宋代邢昺《尔雅疏》

与郭璞注合为《尔雅注

疏》。清代研究《尔雅》的

人很多,成就最大的是邵

晋涵和郝懿行两人。邵晋

涵的《尔雅正义》着重校

正文字,采录古注,以古

书证《尔雅》,对郭注邢疏

有所补正。郝懿行的《尔

雅义疏》着重以声音贯串

训诂,用“因声求义”的

方法破除文字障碍,探求

词源,成就大大超越前人。

王念孙还作《尔雅郝注刊

误》,使百尺竿头更进一

步。增补和仿照《尔雅》

体例编写的最早的一部是

旧题孔鲋的《小尔雅》,继

承《尔雅》而最为著名的

有《方言》、《释名》、《广

雅》三种,而以《广雅》

最晚出。

八《方言》:是中国第一部

比较方言词汇专书,是通

过对大众语言的调查搜集

而编成的一部方言词典。

九简述《方言》的价值和

影响?

答:《方言》的价值和影响

是不言而喻的。它保存了

两汉相当丰富的口语词

汇,为我们研究汉代方言

通语的异同,探讨古音的

变化,都担供了宝贵的材

料。它还可以使我们侧面

了解当时的某些社会现实

知道口语中还有不少古代

词汇成分。扬雄实事求是

的精神和研究古今语言现

象的进步方法,对我们也

有启示。后人注意对方言

俗语的收集与整理,并不

断取得成就,这与《方言》

的先导作用是分不开的。

十《方言》的全称是《輶

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

言》作者扬雄

十一《方言》所录,包括

古今方言词汇和当时通行

的普通话词汇成分,其解

说对这些都有专称,沈兼

士将它们条分五类加以例

析1.不含地域性的普通

话:通语、通名、凡语、

凡通语。2.通行区域较广

的方言:四方之通语、四

方异语而通者3.某某之间

通语、某地通语。3.纵的

方面,语言新旧生灭交替

之际所残留的古今语4.横

的方面,语言因地域的差

别而发生变异的各地方言

5.兼包纵横两面,因声音

转变而发生的方国殊语。

十二《方言》的注本流传

至今的,以晋代郭璞的《方

言注》为最早。郭注凡说

“谓某”的,大都是说明

词义的,说“言某”的,

大都是指出释词得称的原

由。

十三《释名》(逸雅)汉

末,作者刘熙。全书八卷,

共二十七篇,分类略同《尔

雅》。《释名》为音训之

书,间有义训,与《尔雅》

最大差别是,《尔雅》仅

是训诂之记载,《释名》

则必求训诂的字来解释以

推究事物命名的由来,即

所谓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

辨物之意。

十四比较《释名》与《尔

雅》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释名》的训诂方式亦

多与《尔雅》不同:《释名》

为音训之书,间有义训(例

不多);《尔雅》为义训之

书,间有音训(例亦甚少)

《释名》重音训,故少类

聚为训之例;《尔雅》重义

训,故多类聚为训之例。

最大差别,乃在于《尔雅》

仅是训诂之记载,《释名》

则必求训诂的字来解释以

推究事物命名的由来,即

所谓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

辨物之意。

十五《广雅》(博雅)十卷,

魏·张揖,本为增广《尔

雅》,为补辑周秦两汉古书

中的训诂而作。它是《尔

雅》的续书。体例全依《尔

雅》,仍用十九篇旧目,即

释诂、释言、释训三篇解

释一般语词,释亲以下各

篇杂释百科名词。王念孙

给《广雅》注释,名为《广

雅疏证》。

十六《说文解字》:是我国

第一部字典,编者是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共十四

篇,加上“叙”为十五篇。

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

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

许慎所作的解说,计十三

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全

书分为五百四十部。使纷

纭复杂的文字初步有了门

类可归。它的分类是根据

文字形体的。而五百四十

部的排列顺序,也大致是

“据形系联”。《说文解字》

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

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

义,凡说“某也、某也”

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

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

而字义和字形又是统一

的。

十七《说文解字》释义体

例?p189

答:《说文解字》的解说以

馔文为主体,合以古籀刨

析字形皆依六书,《说文解

字》专门解释字的意义。

《说文》除分部立文、先

撰后籀、行文属辞的体例

以外,说解的体例也相当

复杂.下面择要介绍说解

的体例:⑴引古文---第

一,除注明是古文者外,

凡引用经书的也都是古

文,第二,说“古文或以

为某”的都是指古文借此

字作某字。第三,凡是说

“古文某如此”的,都是

只知为某字而不能解释形

体的。第四,凡说“或曰”

的是表示还有所怀疑的,

第五,凡是说“从古文之

象”或“象古文之形”的,

都是说明小篆和古文的形

体差不多,但已稍加修改

简化。⑵因籀文----一是

直称籀文,二是称“大篆”

三是称“史籀”(3)引经

书----一是用来证释字形

的。如“示部”“祝”字的说

解云:“祭主赞词者。从示,

从儿口。一曰从兑省,《易》

曰:兑为口,为巫。”这里

印《易》,是用来证释“祝

的字形的另一种说法的。

二是用来证明字音的。三

是用来证释字义的。(4)

引古语、方言、俗语——

如隹部”雅“字的说解云:

“楚乌也。一名( )yù,一名

卑居。秦谓之雅。”这里引

秦地的方言,说明“雅”就

是“乌”。(5)引秘书说——

许慎所说的秘书指依托经

书谈附禄瑞应之事的“纬

书”。如目部“瞋”字下边还

有个“目(目字旁)加戌”

字,说解云:“秘书瞋,从

戌。”这说明秘书中“瞋”的

形体更当时通行的小篆不同。(6)引秦刻石(7)博采通人之说——《说文解字﹒叙》“博采通人”是指采用先秦诸子如孔子、韩非和汉儒司马相如、董仲舒、杜林、卫宏等人的说法。⑸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痛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⑹阕——凡说解中说“阕”的、都是表示阙疑的意思。其余所不知,(“芸”加“皿”底组字)阕如也最可千古。

十八、唐代李阳冰根据己意排斥许慎说解,乱改一通,刊定《说文解字》为二十卷,后来南唐许锴撰《说文系传》,仍主许说而反对李阳冰,书中《怯妄》一篇为专驳李说而作。大家把徐铉整理的本子叫“大徐本”(即现在通行的《说文解字》),把许锴的《说文系传》叫做“小徐本”。

十九清代“小学”兴盛,《说文》研究有新发展,其主要表现是,第一,纠正了把《说文》仅作“形书”的偏见。第二,精研细析,发凡起例,多有创获。

二十清代研究《说文》成就最大的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这五部书。二十一、人们向来有《说文》四大家之称,而段玉裁是其中的巨擘。其余三家,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重于形,桂馥《说文义证》偏于义,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则侧重于声,独段玉裁《说文解字》形音义三者并重。非王、桂、朱三家所能及。二十二《经典释文》,唐陆德明,三十卷,第一卷《序录》载有陆德明的自序和“条例”、“次序”、“注解传述人”的说明以及全书的总目,其次是《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两卷、《仪礼》一卷、《札记》四卷、《春秋左氏》六卷、《春秋公羊》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两卷。撰述的目的在于考证古书的字音,兼辨训义。所谓“释文”就是给以上十几种经典注音和释义。

二十三谈谈《经典释文》的优点?

答:《经典释文》的优点是:第一,正读音。《释文》在一个字下面,常表明有几个读法,或云“又”,或注出某人音某。几个读法中,以第一个音为主。比如《诗经·周南·关雎》“钟鼓乐之”,《释文》云:“乐之,音洛,又音岳,或云协韵宜,五教反。”这是表示“乐”在这里读lè而不从yuè yào之音。第二,正衍文。《诗经·鲁颂·有駜》:“自金以始岁其有。“《释文》:” 岁其有,本或作…岁其有矣,?又作…岁其有年者矣?,皆衍也。“第三,存异文。经典长期流传过程中,或因传写失真,或因师承不同,形成许多不同版本,但在后代大多亡失了。陆德明就其所见兼收各种异文于《释文》中,实属难能可贵。比如《易·乾·文言》:“六爻发挥。“《释文》:音辉。《广雅》云:动也。王肃云:散也。本亦作挥,义取光辉。四,存佚文。《释文》兼收各家训诂来解释经典的文义。而所征引的书籍后来很多已亡失了。其一鳞半爪,全赖《释文》保存。第五,兼采众本。《释文》在释音义的同时,兼注众家版本的异同,比比皆是。比如:《易·乾·文言》:“君子体仁”。《释文》:“京房、旬爽、懂遇本作体信。”我们对《释文》所兼采的异本应有足够的重视。第六,兼备众说。《易·乾·文言》:“六爻发挥。“《释文》:(挥)音辉。《广雅》云:动也。王肃云:散也。本亦作挥,义取光辉。“此处王弼未注,列出《广雅》王肃的解释,实际上是对王注的的补充,有助于疏通原文。第七兼载异音。《序录》说:”或字有异音,众家别读,苟有所取,靡不毕书,各题氏姓,以相甄别。“凡认为有可取的异音,《释文》都选用了。

二十四谈谈《经典释文》的缺点

1、偏颇、2.是非莫辨3.

误解

二十五训诂书有两种类

型,一种是训诂专书,一

种是注释书。训诂专书是

脱离了某一具体的解释对

象而作总括性的训解,因

此它的训释趋于一般,不

可能照顾到某一词语在某

一句子、篇章乃至整部书

里的“有个性”的用法;

注释书则因依附它所训释

的对象而进行解释,就可

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解释

的比较深大细致。

二十六《五经正义》:是

唐人孔颖达等人受王命在

前人义疏的基础上而撰定的经典注释书。凡一百七

十卷,内涵《周易正义》、

《尚书正义》、《毛诗正

义》、《礼记正义》、《春

秋左传正义》等五部经典

正义体的注释书。正义就

是准确解释经义并对前人

注释中的讹误加以绳正之

意。

二十七“五经”是儒家的

经典《易》、《书》、《诗》、

《礼》、《春秋》。

二十八简述说明什么是

传、笺、疏、正义、音义、

注?

答:①“传”是传述之意,

用以解经。左丘明以《春

秋》经作为提纲写出《春

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就是这个“传述”的意思。

用于解经“先师所言为经,

后师所言为传”。②“笺”本

来是一种小竹片,读书的

时候,随手记录心得体会,

系在相应的简上以备参

考。后来成为注释的一种。

古人治学,讲究师承,对

引申前人的说法就称为

“笺”。③“疏”又叫做“义

疏”,是疏通义理的意思。

如治河川,水流不畅通的,

便加以疏通,自六朝以来,

又产生了“疏”。它既是解

释经义,疏通经义,又注

释前人的注释,所以又连

称“注疏”。又叫做“正义”。

④“音义”既解释经典的字

义,又给文献注音。(5)

“注”的本义是灌注。古

书文义难懂,好像水道阻

塞,必须灌注才能够流通,

因而用注来表示解释古

书,“注”在解释字义的同

时,又传述经义内容。

二十九孟子章句、楚辞章

句:古人解经,往往在解

释字词的基础上,分析章

节句读,对文意进行串讲,

甚或指出其中心思想,这

叫章句。汉代赵岐的《孟

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

句》以及清代吴廷华的《仪

礼章句》、任启华的《札记

章句》等都属于这一类。

章句的体例就是串讲,串

讲的作用是使文章的章节

意义更加显明,句读分析

更加清楚。

三十前四史注:唐以前常

把司马迁的《史记》、班

固的《汉书》和范晔的《后

汉书》合称为“三史”。

后来加上陈寿的《三国

志》,又称为“四史”,

到北宋,加上《晋书》《宋

书》《南齐书》《梁书》

《陈书》《魏书》《北齐

书》《周书》《隋书》《南

史》《北史》《新唐书》

《新五代史》十三部书,

合称“十七史”。明朝增

入《宋史》《辽史》《金

史》《元史》,称二十一

史。清朝增入《明史》《旧

唐书》《旧五代史》合称

“二十四史”。

三十一史记三家注:唐代

就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

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刘宋时期的裴骃《史记集

解》

三十二《汉书》注:唐代

颜师古。

三十三论述《三国志》裴

注的特点?

答:《三国志》最早由南

朝宋·裴松之为之作注。裴

松之的注,与重在训释文

义的《史记》三家注和《汉

书》颜师古注不同,它以

考核史实为主,对史实多

有补充和辩正。注中列举

魏晋人的著作达二百余

种,所截取的史料比较完

整,注文条目也相当多,

文字总数超出正文三倍。

据裴松之自己归纳,注文

内容着重四个方面:一、

应载而未载的史事,加以

增补。二、同是一事,说

法歧异,则采录异闻;三、

对错误的记载予以纠正;

四、对史事和陈寿的不正

确看法进行评论。概括起

来就是补缺、备异、纠谬、

评论。例如:补缺方面——

《武帝纪》:太祖武黄帝,

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

字猛德,汉相国参之后。

“裴松之引用《曹瞒传》补

充:曹操一名吉利,小字

阿瞒。又引王沈《魏书》

详细的论述了曹氏得姓的

由来。

三十四《文选》是梁·昭

明太子萧统编的一部代表

汉赋和六朝的诗、骈文的

总集,成书不久,出现了

萧该的《文选音义》。唐代

的李善继承曹宪的学问,

写成现在流传的《文选

注》,引用材料达一千六七

百种之多,以博洽见称。

《文选注》的作用已成为

研究训诂、整理文献的资

料,远远超出注释本书的

范围。《文选》多引经据典,

李善便集中力量注明出

典,其次才兼及释义。

三十五清人新注、新疏:

陈奂的《诗毛氏传疏》、马

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

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

循的《孟子正义》、王先谦

的《庄子集解》、郭庆潘的

《庄子集解》等。

第八章训诂学小史

一简述训诂学的几个时

期?

答:①萌芽期(先秦)②

兴盛期(两汉)③保守期

(魏——唐)④中落期(宋

——明)⑤复兴期(清)

二先秦是以训诂为主的语

言研究的萌芽时期,它因

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产生,

由语言的分化与文字的演

变所引起。

三先秦训诂的形式与价

值:1、语文作者借字义的

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

治主张。2语文作者借字

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

治主张。3.辨析同义词和

解释古书字义。

四两汉训诂兴盛的表现:

注释书如雨后春笋地大批

出现。

五兴盛的特点:西汉统治

者尊崇儒术,国家设立五

经博士,当时人多为儒家

经典作注释以阐述儒家思

想观点,儒家以外的著作

只注《老子》。东汉比西汉

范围扩大了,不限于注释

儒家的经典和道家的《老

子》,还包括《国语》、《国

策》、《史记》、《汉书》、《吕

氏春秋》、《楚辞》以及纬

书、术数之类。

六汉训诂学基础的奠定:

汉人遍注群经,使后人得

据以通读古籍并作进一步

考释,汉人通释语义,使

后人得据以了解字词意义

与作用,并进一步从语言

文字学的角度探索,其体

例与方法也都为后世所以

楯,为训诂学的发展开辟

了蹊径,创造了条件,奠

定了基础。毛亨、郑玄、

许慎等,是这一时期奠基

的代表人物。

七保守时期训诂学取得成

就的特点?

这时期的学者扩大了视

野,反映在训诂学实践上,

范围也扩大了,与此同时,

内容也随之扩大:⑴注释

中充实史料,如刘孝标注

《世说新语》,引书达400

种之多,裴松之注《三国

志》、郦道元注《水经》,

资料也甚宏富。⑵阐发哲

理,如郭象注《庄子》。⑶

注意汇集众说或网罗异

义,如颜师古注《汉书》、

陆德明撰《经典释文》。⑷

考证探源故实用典,如李

善注《文选》。其不足之处,

在于表现出了保守倾向,

至唐更甚。

八、宋人仿照唐人,也编

撰了四种义疏,即邢昺的

《论语正义》、《孝经正

义》、《尔雅正义》和孙的

《孟子注疏》,这四种注疏

与唐代的九种注疏合称为

《十三经注疏》。朱熹的

《四书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也很有名。

九、训诂学真正从文献学里游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是从清代开始的。

十、清代训诂学复兴的原因有哪些?

有人寻求清代小学发达的原因,以为清儒躲避现实,走向考据。这是不能说明问题的;⑴资本主义萌芽倒是清代学术发展的原因。其次,西洋科学的发达,对清代的汉学虽没有直接的影响,却有间接的影响。举例来说,明末西欧天文学已经传入中国,江永、戴震都学过西欧天文学,一个人养成了科学脑筋,一理通,百理通,研究起小学来,也就比前人高一等。⑵清代研究“汉学师承”,就小学方面来说:江永的弟子有戴震,戴震的弟子有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而王引之与王念孙又是父子关系。其他名人,即使没有师生关系,也是在学术上递相接受了深刻影响的。这样一脉相传,有利于把优良的东西继承下来;为学如积薪,后来居上,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清代学术的发达,这也是原因之一。

⑶清儒的学风是优秀的。学者之间服从真理,实事求是,勇于辩论,勇于吸取别人优点,百家争鸣的精神和优良学风,都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推动清代语言学向前发展的因素之一。⑷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经济条件也决定了清代训诂学的复兴。

十一、清代复兴的表现:1.清代学者为群书所作的注疏多得难以列举,其中较著名的有惠栋的《周易述》、《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陈奂的《诗毛氏传疏》等2.清代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数量也远远超越前代,而且体例也比前代完备。有注释前代训诂专著的,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戴震的《方言疏证》等,有集古代传注汇成一编的,阮元的《经籍纂诂》。有考订群书,成一家言的,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等,有贯通音义、探求词语源流的,戴震的《转语》、王念孙的《释大》。有专释虚词、研究语法的,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念孙的《经传释词》等。3.清代也有不少专门研究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著作,杭世骏的《续方言》、程先甲的《广续方言》。

十二、清代训诂学在质量

上更有显著的提高,这体

现在:1.具有朴素的历史

观念2.善于由音求义3.采

用了综合比较的方法,择

善而从。4.有一定的实事

求是精神。

十三,清代的不足之处:

1.训诂学仍为经学的附

庸。2.滥用通转,付会穿

凿,几成王氏以后训诂之

通病。3.不少人轻视唐以

后的新词俗语,不去作系

统研究。

第九章训诂学的现状与未

一、王力总结的清代训诂

学的三派:一是纂集派,

这一派述而不作,其代表

是阮元和他的《经籍纂诂》

一书;二是注释派,这一

派是阐发或纠正前人的训

诂,其代表是段玉裁和他

的《说文解字注》;三是发

明派,这一派摆脱字形束

缚,从声韵的通转去考证

字义的通转,其代表是章

炳麟及其《文始》(以今证

古)、《新方言》(以古证

今)。

二、训诂学复兴的必要性:

1.从古代文献的注释工作

看2.从古代社会及其科学

文化的了解和研究看。3.

从工具书的编纂看4.从汉

语的科学研究看5.从语文

教学及指导课外阅读看。

三,训诂今后的任务:一

是实现自身的建设与发

展,二是指导训诂工作,

提高训诂工作水平。要完

成这两大任务,必须具体

做到:第一在科学的语言

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文

字、音韵、词汇、语法、

修辞、校勘等方面的专门

知识,分析古代书面语言

里的具体情况,研究和继

承前人的训诂成果、经验

和方法;第二不断学习和

吸取国外语言的先进理论

和有关的研究成果,第三

建立中国训诂学自身的理

论体系和科学方法论第

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训

诂学工作者的队伍,第五

做好训诂学的普及工作。

第十章训诂的教学与研究

一、训诂学的历史经验1.

是诸子关于“名“的理论,

2.是训诂的方式方法

3.是

训诂的术语4.是训诂的要

籍5.是训诂学的发展史。

二、清代乾嘉年间的学术

分派及可借鉴的经验

学术分派:清代三百年间

学术上有过三次变化,这

三次变化王国维的说法是

“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

精,道咸以隆之学新”乾

嘉之学所以精,就跟当时

求实的学风分不开。乾嘉

年间惠栋、戴震继承并发

展了汉儒学风,分为吴皖

二派。吴派以惠栋为代表,

江声、钱大昕等属于这一

派,主张搜集汉儒经说,

加以疏通,并旁及文史;

皖派以戴震为代表,段玉

裁、王氏父子等数以这一

派,主张以字学为基点,

从训诂、音韵、典制等方

面阐明经义。

可借鉴的经验:由于发扬

了求实学风,清代学者就

有很多超越前代的成就

了。自然,他们在科学理

论体系的建树上,语言规

律的全面深入揭示上,还

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而

其长处还是要加以肯定并

借鉴的。①能比较充分地

占有资料。②能比较注意

古今差别③能较注意语言

的社会性和语言内部的系

统性④能重视有声语言与

概念的直接关系。

第十一章关于古书的阅读

一五四以前的作品通称古

籍。《汉书·艺文志》是现

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二丛书:丛书是总聚众书

而汇刻成一大部的书。丛

书分综合性丛书与专科性

丛书两大类。

三大型丛书有《四部丛

刊》、《四部备要》、《丛书

集成》、《四库全书》之类。

四、类书:是从古书中摘

录成语典故、诗赋文章甚

至整部著作,按类分列于

若干标题之下,便于寻检、

引用的一种工具书。它开

始于魏文帝的《皇览》。体

例上有专收一类的和综合

众类的,编排有按分类的,

有按字韵的。

五、校勘的目的在于恢复

古籍的本来面目,“衍、脱、

讹、倒“是古籍错落的四

种现象,是校勘时必须指

出的。

六、四较法的具体内容:

1.对校法(先选定一种较

完善的版本作为底本而后

用不同的版本进行互校)、

他校法(用他书来校勘本

书)、文物校书法(利用出

土的古代文物来校订古

书)、理校法(从事理或文

理上去分析、判断而加以

订正)四种。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着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 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着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5、《孟子正义》的着者是() A、陈奂 B、马瑞尘 C、刘宝楠 D、焦循 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 B、郑玄 C、孔颖达 D、邢岗 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 A、先秦 B、两汉 C、魏至唐 D、宋至明 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 A、出嫁 B、回家 C、偿还 D、行礼 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 A、衍文 B、脱文 C、讹文 D、倒文 20、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文物校书法 D、理校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少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 B、驸经 C、绪论 D、略例 E、概说 2、训诂的方法包括 A、据文证义 B、依境别义 C、因声求义 D、以形索义 E、析词审义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2.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 3?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 音义类。 4?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5. 黄侃先牛认为:诂就是故,木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木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 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寻求本字、推求语源 7?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为句读 8. 两汉时期已确立了两种基本的训诂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9. 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注,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 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疏 10. 古今汉语都有“狼狈” 一词,唐人段城式《夕阳杂组》将“狼”与“狈”说 成两种动物,此说屈于旧训诂弊端中的望文生训 三、名词解释题 1.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 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 寻求义理。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 度的传统。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2. 《尔雅》:《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 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 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 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 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3. 《方言》:《方言》(全称《轄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 种义书。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方言》是 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 语言学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 A. 《毛诗诂训传》 C.《说文解字》 2.魏晋隋唐时期是( 训诂的产生期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共5分) 最早见于(A ) B.《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D.《尔雅》 A . C. 3. B.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 D . C A. 许慎 B.梅膺祚 C. 段玉裁 D. 戴震 4. 《墨子间诂》属于 (D ) A. 传注 B. 章句 C. 义疏 D. 集解 5. 《释名》的作者是 (C ) A. 许慎 B. 段玉裁 C. 刘熙 D. 黄侃 、填空题 1.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 声 训、 义训。 比较互证。

训诂学复习资料

贰练习题 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 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秦,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淮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9、____《尔雅》____、《说文》、《方言》、___《释名》_____是成书于两汉的四大辞书,其中《方言》的全名是《________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____》,著者是__扬雄____。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 一、什么是训诂 1.“训”、“诂”、“训诂”之由来 1)《尔雅》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词典,也是我国最早的训诂学专著,一向被认为是“训诂之鼻祖”。 前三篇篇名叫《释诂》《释言》《释训》。“训”和“诂”就是来自于这里。 ?《释言》和《释诂》属于一类,以词释词。 ?《释训》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用较多的文字来解释,达到疏 通文意的目的。它包括对词的具体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内容十分丰富。 ?由《尔雅》得出: “训”和“诂”一开始都是单音词,且都是名词。 2)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毛诗故训传》是汉代毛亨为《诗经》作的注解。30卷。这是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 成果。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解释大抵取自先秦群籍,保存了许多古义。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唐代孔颖达又进一步疏解《毛传》、《郑笺》而作《毛诗正义》,遂使《毛传》在经学研究领域地位不断提高。 ?“训”“诂”二字在《尔雅》中是分开的,两字连用在一起且成为一个术语,最早见于 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诂训或训诂从意义上看:训是解释疏通,诂是解释古代语言,意义基本相同,都有 注释、解说义。 ?从结构看,训、诂都是是动词,是并列结构,不可误认为是动宾结构。 2、前人对“训诂”的解释 ?1)唐·孔颖达: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于此。” 诂和训是当时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 ?(一) “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

训诂学试题(1)汇总

训诂学试题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音韵学_、_文字学_、_训诂学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正义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 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 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题1分,共8分)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每题4分,共12分)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一、什么是训诂? 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 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 (1)语音方面的变化。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旧词旧义的消失,如《诗·大雅·荡》:“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毛传:“奰,怒也。” 《尔雅·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 宰,甲骨文中指作坊或厨下做事的奴隶,西周以来的典籍中很少见原始意义的用例, 而引申成为“奴隶主家中掌管家务的总管”,“官吏的通称。” 方言与通行语的差别,《颜氏家训·音辞》:“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 如《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榖;谓虎;菸菟。” (3)、语法的变化: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进着,改善和改正自己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 甲骨文数量表示法:第一,不用量词,数词置于名词前或后。如“获麋八十八”。第二,名词先行,加上与前一名词相同的临时量词形成的数量结构。“羌百羌”。第三,名词先行,加上一般数量结构马十丙罗振玉《殷契续编》1027.4 西周金文只通行第二、第三两种类型。如:田十田,方五十里 西周以后典籍第三种类型成了数量表示方法的主流。如:马四匹《尚书·文侯之命》禾三百廛《诗·魏风·伐檀》 (4)、文字方面 第一、文字体势的变化甲骨文→金文→古文籀书→大篆→小篆→隶→楷 ?第二、古今用字不同 ?顾炎武《日知录》,“《尚书》多言‘兹’,《论语》多言‘斯’,《大学》以后之书多言‘此’。《论语》之言‘斯’者七十而不言‘此’,《檀弓》之言斯者五十有三,言‘此’者一而已。《大学》成于曾氏之门人。而一卷之中言‘此’者十有九。”?结果,后人阅读古籍有障碍四、试论述训诂产生的原因。 训诂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古今语言发生了变化,人们阅读古书时有些地方读不懂,需要加以解释。古代典籍是古时学者用当时的语言记录中撰作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各要素总是在不断地演变,有的因时代不同而不同,有的因方俗不同而不同,加上历代口授耳闻,转抄传刻造成的种种讹误,因此后人读前人的书籍时,会碰到语言文字的障碍,产生隔阂,这就需要进行语言解释,帮助人们克服语言障碍,以读懂古代典籍。清澧《东塾读书记》卷十一《小学》:“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东西,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时远则有训诂,地远则有翻译,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澧短短几句话把训诂产生的原因、训诂的容、训诂的作用阐述得很明白了。 师培《中国文学教科书》第三十二课:“言语之迁变有数端,有随时代而殊者,……若欲通古言,必须以今语释古语,有随方俗而殊者,若欲通方言,必须以雅言释方言;通俗之文与文言之文有别,则书籍所用之文又必以通俗之文解之。” 樵说:“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通志·艺文略》)朱熹说:“当时百姓都晓得者,有今时老师宿孺之所不晓。”(《语类》七十八) 戴震曰:“盖士生三古后,树之相去千百年之久,视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远无以异: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也。” 由此可知,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语言文字部的要素——文字、词汇、语音、语法等也起了变化,语言所反映的外部事物,如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等也发生重大变革。古代人人皆知的语言到了后代甚至连专家学者也弄不懂,产生了对训诂的需要,而为阅读古书扫除障碍的工作——训诂应时而生。训诂的兴起除了上述所言的语言原因外,还有社会其他学科的推动,那就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正名和诸子百家的名学。 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动荡学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西周末年以来,《礼崩乐坏》。社会上,尤其是社会政治方 文档大全

浙江1月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_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 意如下三点: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__________;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 谓的__________。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另一种的编者是 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__________来改读古书中的 __________。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__________,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1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 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00819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第一讲导论 一、什么是训诂? 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 (1)语音方面的变化。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旧词旧义的消失,如《诗·大雅·荡》:“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毛传:“奰,怒也。” 《尔雅·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 宰,甲骨文中指作坊或厨下做事的奴隶,西周以来的典籍中很少见原始意义的用例,而引申成为“奴隶主家中掌管家务的总管”,“官吏的通称。” 方言与通行语的差别,《颜氏家训·音辞》:“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如《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榖;谓虎;菸菟。”

训诂学资料

训诂学 总论 1、从新注、旧注、方俗词解三方面例析了一些些语言现象的训释问题。 一是新注错了,影响了对文艺论述的正确理解; 二是旧注错了,影响了对古代历史事实、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的正确了解; 三是常用语的本义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觉地驾驭语言。 2、训诂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 一是“释古今这异言。”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二是“通方俗之殊语。”用通语释方言。 三是“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3、训诂学的根本任务: 一是加强对训诂学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二是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这、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等。 4、解释语义的专著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总释群书语义。 二是专释一书语义。 三是解释部分词语。 5、训诂学从客观现实出以,至少要注意三点: 一是以今释古、以易释难。 二是以已知释未知。 三是为“今世”服务。 6、训诂的内容有 一是解释字词二是解释文句三是分析篇章 四是分析表达方式五是分析时空关系 7、训诂实践形式有 一是解释语义的专著 二是音义兼注的专著 三是注释书 四是形音义合解的专著 8、在坚持训诂的现实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有

一是要注意以今释古,以易释难 二是要注意以已知释未知 三是要注意为“今世”服务 100、训诂的原则有 一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所以说,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二语言是社会现象,语义和语言其他诸要素一样,是约定俗成的 三对于前人训诂,我们既要尊重,又不能盲从。 9、训诂学的用途有 一用来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 二用来指导古籍的整理工作 三用来指导字典辞书的编篡工作 四用来帮助历史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 10、训诂学关于“互文”作用 一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的情况 二用互文就必须把上下文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 三用互文就合有关的词语互相辉映、暗示从而使意义表达得更全面 四用互文可收到意义全面而行文简洁的效果 五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补充的情况。 11、词义的引申的类型有 一理性的引申二形比的引申三礼俗的引申 12、词义的理性的引申包括 一因果的引申二时空的引申 三反正的引申四虚实的引申 13、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社会因素包括 一政治观点的进步二艺术思想的变化 三科学技术的发达 14、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语言因素包括 一词义的变迁二修辞手法的影响 三上下文的感染 15《尔雅》中解释百科名词的大类有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训诂学简答题 P91、训诂学功用:古文教学、古籍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纂 2、训诂学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与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体例、方式方法、原则和运用。 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诂学要研究这些,但还要研究比这些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4、训诂学不等于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的学科,训诂学涉及到语言的意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是校勘、探求语源等内容。 5、训诂学既古老又年轻:从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历史来看,训诂学创始得最早。所以古老。但就语方科学成长的时间来看,科学的训诂学的产生是比较晚的。 6、训诂不等于训诂学:训诂是一种工作,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这门工作的一门学术。 7、训诂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汉族历代文献是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汉字。文字研究内容涉及到音义,但主要是形,训诂学研究主要内容是语义。训诂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P338、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应怎样理解: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意义。如: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二人在入洞和出洞时都是吟赋。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以避免行文的单调枯燥。如:贽币不通,言语不达。通和达就是互文见义。 9、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 10、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讹误字、避讳字。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距关,母内诸候,秦地可尽王矣中的内和纳的关系就是古今字。 通假字: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多称通假。前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从有到有的过程。前一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一种借字与本字关系刚比较轻散,不固定。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近或音同。阅读古书最容易引志误解的大多是有本字的假借。常见错误有不明通假而误和滥用通假。 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 P5411、文意训释:串讲大意、分析句读、显示修辞、阐述语法、今译全文。 12、校勘的方法:本校、他校、理校、对校。 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 他校:用他书勘定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其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对校:用同书的版本或别本互相对勘。 13、注意方法:直音、读若、譬况、反切、如字 直音:同音字注音。 读若:训诂术语之一,用来注音,破通假。有的完全相同音,有的读音相近。 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如高诱:哄,读近鸿,缓气言之。 反切:训诂术语之一,简称反或切。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如字:训诂术语之一,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14、解释文意:串讲大意、分析句读、阐明语法、显示修示、申述章旨、考证名物典章制度、引证史实故事。 15、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的区别:出发点不同,方式相似。它们的释者和被释者都有一方是方言,另一方是通语或者古语。它们的目的不同。以通语释方言在于说明某个方言词语意义相当于通语中的某个词语,使方言与通语相通;以方言证古语,是为了说明古语发展到当时在方言的遗留,表明当时方言是古语的地方变种,或者辨析古代事物在当时方言区的异名同实。它们的关系,以通语释方言是横的空间关系,以方言证通语是纵的时间关系。 P76 16、形训的作用: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如:夫文,止戈为武。这种训诂方式就是属于形训范围。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 运用形训方法,把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A. 《毛诗诂训传》 B.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C. 《说文解字》 D. 《尔雅》 2.魏晋隋唐时期是() A. 训诂的产生期 B.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C.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D.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3.《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梅膺祚 C. 段玉裁 D. 戴震 4.《墨子间诂》属于() A. 传注 B. 章句 C. 义疏 D. 集解 5.《释名》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段玉裁 C. 刘熙 D. 黄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 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 3.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训就是,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 4.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5.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乾嘉学派: 2.《经籍纂诂》: 3.以形说义: 4.义训:

5.同源词: 增字足义: 四、说明下列各例属何种训诂方式(每小题1分,共10分) 1、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释宫》) 2、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方言》) 3、二足以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尔雅·释鸟》) 4、邑外曰郊,郊外曰野。(《诗政训传》) 5、天,颠也。(《说文解字》) 6、福者,备也;备者,备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礼记》) 7、采,采取也,从木从爪。(《说文解字》) 8、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庄子·齐物论》) 9、乱,治也。(《尔雅·释诂》) 10、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课之绣。(《诗政训传》)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2.通释语义与随文释义的区别是什么? 3.解释?望文生训?的含义,并说明产生这一训诂弊病的主要原因。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 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 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 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 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通鉴考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 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 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 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 名解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领域的延伸。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 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 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 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遵循“可比性 原则”——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 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比较。明确比较研究的主 题,确定比较对象。深入比较,找出异同。广泛验证,揭示规律。这样就有助 于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结论鲜明, 有说服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发现新问题。比较方法不是唯一的,也 不是万能的,结论会有不完全性或或然性,结论还带有很大的揣测性,容易产 生牵强附会。

四川2018年4月自考00819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C018·00819(专卡) 绝密★考试结束前 四川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 课程代码:0081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这一定义的 提出者是 A.毛亨 B.许慎 C.郑玄 D.孔颗达 2.根据书面语言的实际材料,随文逐字作出具体的语义分析。这类书最早的一部 是 A.《尔雅》 B.《毛诗故训传》 C.《方言》 D.《说文》 3.训诂学的任务之一是释古今之异言”。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 A.毛亨 B.郑玄

C.郭璞 D.孔颖达 4.《韩非子》:“夔有一足。”这句话的译文,正确的是 A.夔有一只脚 B.有一个夔足够了 C.有一只脚的夔 D.有一双脚的夔 5.“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 A.段玉裁 B.王念孙 C.王引之 D.孔广森 6.“无论怎样俗”的一个字,只要它在社会上占了优势,也值得我们追求它的历史。”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 A.王念孙 B.段玉裁 C.王力 D.黄侃 7.《经籍籑站》的作者是 A.刘熙 B.张揖 C.阮元 D.陆佃 8.下列著作,属于形音义合解的一部是 A.《释名》 B.《通俗文》 C.《群经音辨》 D.《说文解字》 9.《史记正义》的作者是 A.孔颖达 B.司马贞 C.张守节 D.裴骃 10.《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中的“情”,意义是

训诂学要籍名家序选注

训诂学要籍名家序选注

●张岱年最喜爱的书: 《周易大传》、《孟子》、《庄子》、《史记》、《通鉴》、《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哲学笔记》、《西方哲学史》(罗素)、《邓小平文选》。 ●季羡林最喜爱的书: 《史记》、《世说新语》、陶渊明的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苏轼的诗文词、纳兰性德的词、《儒林外史》、《红楼梦》。 ●张世英最喜爱的十本书: 《理想国》、《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哈姆雷特》、《少年维特之烦恼》、《海德格尔诗学文集》、《》、《唐诗三百首》、《红楼梦》、《古文观止》、《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饶鑫贤推荐书目: 《三字经》、《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史讲座》、《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中国历史要籍序论文选注》(雷敢)、《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周密推荐书目: 《共产党宣言》、《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实践论》、《矛盾论》、《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国通史》(范文澜)、《中国史稿》(郭沫若)。 ●陈仲庚介绍几本基础和人格心理学入门书: 《心理学导论》(希尔加德)、《西方心理学史大纲》(唐钺)、《心理学方法学》(周谦)、《人格心理学》(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伯格)、《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人格导论》(米谢尔)、《人格的生物学基础》(艾森克)。 ●汤一介最喜爱的书: 《论语》、《庄子》、《陶渊明集》、《绞刑架下的报告》、《生死》。 ●邵津我最喜爱的书: 《冷战后国际关系》(宫少朋)、《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王逸舟)、《国际法》(邵津)、《案例与资料》(M.Dixon&R.McCorquodele)、《千首唐人绝句》(富寿荪)、《徐志摩经典》、《名曲的诞生》(崔光宙)、《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

最新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 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 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训诂学试题

浙江省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 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5.还似墙西紫荆树,残花摘索映高塘。( ) 摘索:索取。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 2.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