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南苏中苏北区域经济差异及如何对待差异

苏南苏中苏北区域经济差异及如何对待差异

苏南苏中苏北区域经济差异及如何对待差异
苏南苏中苏北区域经济差异及如何对待差异

1.苏中苏南苏北区域经济关系

苏南、苏中、苏北是江苏梯度差异明显的三个经济区域,苏南是江苏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苏北、苏中接受辐射和拉动的重要源头。苏南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中心区域。与核心城市上海接壤;苏中地区位于次中心区域,沿长江下游北岸排列,与苏南和上海隔江相望;苏北地区位于其边缘和辐射区域,距上海相对较远,受经济中心的吸引和辐射作用较弱。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江苏大力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等多项举措,逐步形成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区域共同发展新格局。近年来,苏北加快了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速度,这既为苏南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也促进苏北提高工业化水平。稳住苏南,为苏中、苏北承接先进技术、产业辐射,拉动经济增长创造了优良条件, 此举更对稳定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2.苏中苏南苏北区域经济差异

苏南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较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强度均高于苏中和苏北。苏南经济发展历史上高于苏中、苏北,经济实力很强,城市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尤其是工业基础优于苏中苏北,而苏北一直以农、渔业为主导产业,工业基础相对较弱

从江苏资源开发和利用来看,苏南制造业较发达,接近工业化高级阶段的初期,属于加工型地区,苏北资源较丰富,属资源型地区,处于从初级产品生产向工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苏中介乎两者之间,处在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迈进阶段,尚未实现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的转换。

3.如何对待差异:

(一)着眼于整体构造,充分发挥合力优势

苏南地区要继续发挥改革开放先导作用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示范作用,帮助后发地区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合作苏中地区要加强与苏南地区和上海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参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加快与苏南经济一体化进程。淮北等欠发达地区要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按照市场需求的导向,重新定位产业存量优势和资源开发价值,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使该地区的资源经济和技术经济联动发展。

(二)调整优化区域产业政策,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根据区位条件、产业分工和比较优势原则,加快南北产业转移,以新兴产业带动结构调整、以新兴产业带动经济转型,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扶持和培育本土企业家,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以沿江地区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及服装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向淮北地区进行有序转移。投资主体选择上,鼓励沿江地区国有、集体、民营及有实力的个体私营企业向淮北地区投资。投资方式上,以控股、参股、合伙、购并、分拆或以企业现有设备及成熟技术和原材料等实物投入为主。产业转移方向上,主要由南向北转移为主,同时鼓励支持沿江和淮北地区有条件的地方,有步骤地组织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或者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办厂。

(三)政府改善工作积极引导,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

加强地方政府管理理念与管理形式的创新。树立服务理念培养高效率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教育,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结合苏北实际,举办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和苏北产业发展相关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此外,加快城市化步伐,发挥中心城市功能。连云港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应充分发挥其港口优势和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的作用;徐州作为苏北的大城市,其中心城市的功能应更加凸显;淮安、盐城等城市应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加快建设步伐,尽早发挥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和利用好国家沿海开发战略的契机。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考察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 历史演变考察 科文学院经济学系 11Z国贸周能 118308064 一、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幕,如何打破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区域发展困境,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心的头等大事。渐进式改革路径与“试点—先行—推广”的改革模式,无不包含着区域要素,重大的改革进展和代表性的制度变迁总是从特定区域开始并在特定区域内实现突破,并涌现出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局部区域依托性制度变迁与优势区域优先重点开发件事成为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 1978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以其对社会主义生产布局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科学判断,概括了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进行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面阐述。在经济政策上,他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不断的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这一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内涵的重新概括,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转变。 从20实际80年代开始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经历了“六五”时期和“七五”时期两个阶段。 “六五”时期,设立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特区的巨大成就在实践上证明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促进特定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方面的显著效果,才直接催生了各种经济开发区和各种非均衡发展具体模式的出台,并促进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七五”继承了“六五”计划中通过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带动内地地区发展的战略思想,并进一步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把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七五”计划中对我国经济发展次序的东中西划分是一个首创,充分体现了我国决策层对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必

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异

10财税朱益村 20101404148 苏南与苏北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 【摘要】江苏省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苏南和苏北,不仅存在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并且在经济发展的水平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本文首先阐释了苏南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紧接着对苏南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对消除苏南苏北的 经济发展差距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苏南;苏北;经济发展 1.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距现况 改革开放前,苏南、苏中与苏北也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差距,但并没有现在这样大,苏南、苏中与苏北的梯度局面日趋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苏南与苏北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进入21世纪后,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拉大的速度进一步加快,2007年苏南地区的人均GDP已是苏北的4.5倍,如表1所示。从表1上很明显可以看出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地方财政在教育、医疗、社保、环保、社区服务等方面的支出都远高于苏北地区。 2.苏北经济发展落后成因分析 引起地区经济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有政治方面的,有经济方面的,有历史文化方面的,十分复杂。下面就根据表1中的数据及相关理论来剖析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距产生的原因。

2.1 产业结构不合理 克拉克在经济学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提到了“三次产业结构”,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而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其中,第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品则反之。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发展高收入弹性的二、三产业更有利于经济发展。表1显示苏南的二、三产业发展的比较好,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较大。而苏北的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影响了苏北经济的发展。2.2 外资利用额低 “低收入购买力低,低购买力无法吸引外部资本进入,投资不足生产率难以提高,又会引起低收入。”这就是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如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经济学家内尔森指出:“如果不能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不能靠国家进行投入,这种状态很难被打破。”而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汉斯?辛格等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则认为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是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创造发展机会。无论是经济学家内尔森还是赫希曼或汉斯?辛格打破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观点都是“外部投资”,因此,总是外资利用额较高的地区先摆脱贫困。表1中可以看出苏南的外资利用额远高于苏北。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的总产值苏南是苏北的9.7倍,当年外商直接投资额苏南是苏北的3.99倍。因此,苏北地区的贫困恶性循环没有被打破,制约了苏

第三章影响区域经济布局的因素

第三章影响区域经济布局的因素 经济活动布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客观条件主要是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其中自然条件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中的人力资源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自然资源特点与经济布局 狭义资源指自然资源,即能为人类利用,形成财富的一切自然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辞海》中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 广义资源认为,经济上的资源,除自然资源外,还包括劳动力、智力、信息、技术、文化等。 一、自然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一)自然资源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自然资源可有不同的分类。 1.按物质形态分,自然资源可分为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 气候资源。指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需求的气候因素和能量的总称。如,光照、热量、降水、太阳能和风能等。特点:没有外部的固定形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太阳能、光照等。利用得当,可创造无穷的财富。 生物资源。可以被人类利用或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资源的总称。植物有森林、草等;动物有鸟、兽、鱼、虫等;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有些是纯自然的,有些是受人类影响形成的。特点:按其自然发展规律利用,具有可再生性。要合理利用,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土地是处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定幅度三维空间之内,以土壤、沙砾、岩石、矿物、水、空气、生物等为基本物质要素,处于不同地貌、地质、水文、气候状态,而且受到人类活动持续影响的自然—经济综合体。特点:固定性、有限性等。 水资源。广义:指地球上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狭义:陆地水。水资源还可分为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特点:是一种动态资源,随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矿产资源。埋藏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的可为人们开采利用的矿物,包括煤、金属、非金属等。特点:一是不可再生;二是工业原料。 海洋资源。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海、领海、专署经济区和大陆架中的所有资源的总称。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潮汐能、波浪能等。(巨大宝库,海洋养殖、采矿、发电、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等) 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的自然资源和部分根植于国土上的人文历史古迹的总称。如,黄山、庐山、长城、故宫等。特点: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相结

我国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_New

我国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我国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摘要:高速铁路的发展和建设,标志着世界铁路进入到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纵观世界高铁发展史,可以发现高铁的开通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将高速铁路的建设归纳入国家建设的重要部分。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四纵四横’的快速客运网络,高速铁路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速铁路;区域经济;影响效应 一、前言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随着高速铁路网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及空间结构的变化越来越明显。高速铁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变革,高速铁路是一种处理大通道上旅客快速运输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对于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很重要促进的作用。 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的重要影响 1.影响区域的‘同城化’发展 高速铁路拉近了沿路地区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的距离。初步实现了‘同城化’。‘同城化’最主要的目标是加强相邻区域,相邻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如果实现不同城市间的交流畅通,就能使各城市的作用发挥到

最大。在很多公共基础设施上就能够做到尽量的节约,不耗费多余的资源和材料,还能实现各城市之间的产业互补。‘同城化’的实现可以促近各地区之间的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和资金流的快速流通。并且在流通的过程中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萌发和发展。比如说:休闲娱乐业、金融业和旅游业等。‘同城化’的实现在促使信息和资金流通之外还能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减少了两个城市的生活成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推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沿线城市的GDP 指标随着高速铁路建成到运营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比如说:京沪高铁的运行带动沿线的经济发展,对沿线城市的经济贡献率是3.45%。高铁的建成到运营对区域经济起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就侧面体现了高铁投资的收益效果。也是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经济成果。高速铁路的优势在于降低运输成本、节省运输时间。能够增加沿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规模,加大沿线城市的开发力度,提升土地升值的潜力。还能够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高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明显。高速铁路建成后,沿线会设立一大批的中小城市群,有利于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让农村快速实现城镇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沿线区域与外界的人员、物资、技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大形势是积极上扬的,经济一直在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也能做到去旧迎新,不断调整,各个区域的经济差异已经在不断缩小,因此经济增长有质量保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呈现一种区域间不平衡的状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也处于不平衡状态,使这种不平衡逐渐变大。国内生产总值与总量的差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差异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差异的具体表现。 1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1.1资本因素。资本因素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进行概念界定的因素,但它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因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的方面来看,资本要素包含很广,人力、物质、土地等资本都是资本要素的一部分。但是一般意义上都用这一要素的狭义概念,抛去其他内容,仅留下物质这一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物质资本又可以进行划分,其中可以划分出流动性的资本与固定化的资本两种。一般在进行研究时,常常需要用“资本形成总额”这一概念进行衡量,这个数值是取存货增加额的数量与固定资本的形成总额累加而得来。这个概念指的就是这两种计算因素的变动值相加带来的总数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的表现。1.2劳动因素。劳动因素也是干预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差异也产生较大影响。现阶段的研究一般都是采用就业人数的权衡和分析进行对劳动因素的衡量。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力数值是计算劳动力因素的现实数据。就业人数的计算,一般来说,不仅包括了现阶段有城市中的在岗职工与个体业主、再就业离退休的人员,也包括乡村中的农村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等就业人员。这些具体有工作就业人员的数量相加,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现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劳动力具体实际使用情况。1.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推动力量,它不仅促进现阶段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这一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差异的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技术这一要素本身具有的特征,可以完整的知道这一要素本身内容的广泛性和可以

旅游产业聚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

旅游产业聚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 摘要:选取区位商测度旅游产业聚集水平,使用2000~2014年31个省份旅游产业、旅行社、星级酒店的面 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研究旅游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发 展的动态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各省份旅游产业聚集水平逐年提高,区域间差距有缩小趋势。总体来看,旅游产业聚集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其作用具有滞后特征。就不同区域而言,旅游产业聚集能在短期内较大程度地拉动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较微弱。 关键词:旅游产业聚集区域经济面板VAR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6-063-03 一、引言 旅游产业聚集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产物,关于旅游产业聚集及其效益的一系列研究也随之发展。Michael(1998)率先提出旅游业适合集群化发展,其聚集效应显著。Jackson(2006)对澳大利亚的旅游产业聚集进行研究,发现聚集可以实现资源丰富地区的优势转换。国内方面,刘春济和高静(2008)选用EG指数计算了我国1997~2005年间的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王兆锋(2010)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提出提升区

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刘佳和于水仙(2013)运用面板数据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基于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梳理,笔者发现目前学界关于旅游产业聚集的测度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分析较为深入,但基于不同区域的实证研究较少。有文献指出,旅游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存在内生性问题,在实证研究方面可以采用工具变量加以解决。同时,聚集经济的效益是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而现有的研究结果很少体现出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性特征。鉴于此,本文选用2000~2014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PVAR模型研究旅游产业聚集对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机制,从而为制定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战略提供理论支撑,为制定区域公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综合区位商指数 区位商LQ(Location Quotient)又称专门化率,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用于区位分析,它反映了整个区域中某一产业部门的聚集程度。传统的区位商以单项指标(如产值)进行测度,不同的指标常会对测度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为此,本文以区位商为基础构造综合区位商指数kQ (简称为区位商),结合多项指标刻画一个区域旅游产业的

江苏经济发展分析

王萍 (淮阴师范学院) 摘要: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多年来,多项经济指标位于全国前列,然而江苏的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比较大,尤其是苏北与苏南的差距更大。本文从经济总量、均量、外向程度、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等方面, 首先定量分析了1995年以来苏北、苏中、苏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轨迹; 进而阐释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最后立足于欠发达的苏北, 提出了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战略对策。 Jiangsu is an economic province. For years, many economic index is located in the front in the whole country, B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but is extremely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 is big, Especially with the gap between the northern south bigger. This article from the economic output, finally, extroverted degre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people life and so on, Firs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since 1995, the south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middle thre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volvement track; And then illustrates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difference formation; Finally based in less developed northern jiangshu province, Put forward the narrowing jiangsu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ifference. 关键词:江苏;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苏南;苏北 前言:江苏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但由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诸因素叠加的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梯特征。目前,苏南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已经形成了从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苏中地区总体处于工业化初期,也基本形成了沿江工业化集聚带。但苏北仍处于工业化初期。 正文: 一(1)差异体现 经济总量 19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北与苏南的综合经济实力都在迅速增强。至 2005 年末,苏北与苏南的 GDP 分别达到亿元、亿元,占全省份额依次为%,%。从 GDP 增长率看,1995 年至 2005 年,苏北与苏南 GDP 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苏南增速明显快于苏北。就总体看,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北与与苏南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经济均量 1995年,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DP分别为3859元、13657元,比值为1:。到2005年,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DP 分别为9971元、42710元,比值变为1:。苏北与苏南的差距明显扩大。从增长速度看,苏北与苏南人均GDP的年均增速分别为%、%。苏北比苏南慢个百分点。 (2)差异成因 1.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投资环境差,是造成长期以来苏北地区落后于苏南地区的一个主要客观因素。 2地理位置苏北地处苏鲁豫皖四省边界,与江苏经济核心区相距甚远,受其辐射较弱。加上与之相邻的地区也多为各省边远且贫困地区,广大区域范围内缺乏实力雄厚的增长极,而且实际上各自长期处于分散发展状态,唯一的沿海港口城市连云港也发展滞后,缺乏对腹地的带动能力。苏中地处江苏中部,依靠便捷的长江通道,实现了与全省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及苏南发达城市的广泛联系,获得了经济核心区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辐射带动力。苏南地处长三角这一全国主要的经济核心区和城市密集带,紧邻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基本上属于上海 1 小时辐射圈内,故发展极为迅速。 3人文环境在现代经济中,基于文化底蕴的人文环境越来越成为主导城市与区域形象的窗口和标志。深厚的文化积淀往往是城市与区域的魅力所在,成为吸纳投资的磁力源。

公司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

公司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 内容摘要: 上市公司的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特色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西部地区上市企业为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法对上市企业的投资行为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 上市公司;投资行为;西部区域经济 一、西部地区及上市企业发展情况 西部地区总共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宁夏、青海、陕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12个行政区域,就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速度而言,它们较之东部和中部缓慢。但随着国家对西部的重视和建设,西部也出现了很多上市企业,这些企业也逐步摆脱由靠国家“救济”生存方式转向“自救”发展方式,甚至在发展中逐渐形成区域经济力量,辐射着周围经济的发展。这些上市公司是西部地区整体发展的先锋,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西部地区上市企业行业分布:截止到2015年9月,根据金融choice数据显示,西部地区的上市企业达到398家。如表1所示,其中以制造行业企业为数最多,高达257家。其次为采矿业、电力燃气行业、批发零售行业次之。说明西部地区发展主要还是以制造业为主,其次利用西部地区的地理优势发展各种资源、能源企业。 二、实证分析 (一)实证方法本文主要分析上市企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因此本文首先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但在进行西部GDP与各变量指标之间的回归过程中发现,在进行回归时出现方差-协方差矩阵是奇异矩阵,说

明指标中多个自变量之间可能也存有相互影响,因此本文先进行主成分分析法降维,找出最具代表的几个指标。 (二)数据来源及指标选择因2015年的财务报表还未出,因此选取2005-2014年十年西部地区A股板块、中小板块、创业板块的上市企业数据。其中剔除企业价值为负的企业及相关指标值缺失企业。实证数据来源于金融choice,本文所选实证指标及其解释如下:1.证券融资状态。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流通股比例越大,说明上市企业在证券市场的流动性越大,就证券市场而言,过大的流通股本比例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的稳定性。这不仅反映了企业进行投资行为的融资资金基础,也反映出企业之外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在一定水准上实现了资金的资源配置,影响着投资者的收入,从而影响经济消费和建设等更为长远的影响。A股合计占总股本比例:A股是中国股票市场中相对稳定的大盘股,不论是上市条件、公司整体实力在整体上较优于创业板和中小板企业。因此企业的A股股本占比在很大水准上反映出投资者及市场对企业的关注水准和企业融资稳定性。市盈率:就上市企业而言,市盈率是衡量一家企业能否实现股票收益的直接衡量指标。市盈率是市场价格与股票收益的比,市盈率越低,投资者就越多,融资效果越好。2.企业控股情况。投资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企业股权的控制度。而上市企业的股权控制越发显得重要。本文主要选取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反映企业控股情况的指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偏大,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越高,投资战略越有组织性、规划性。而同时上市企业大股东性质的不同,企业关于投资支出的方向和战略也会有所侧重。因此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也称为影响企业控股的又一大影响因素。3.企业资产规模情况。企业价值:企业价值体现了企业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以及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本文选取企业价值作为反映企业资产规模情况指标之一。结合上文分析可知,西部地区很多上市企业属于制造业,对于制造等第二产业的企业而言,企业价值越大,说明企业的对市场和经济的容量就越大,对带动附属行业的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就越大。因企业价值单位较大,这里选择其对数作为具体实证的指标。企业数量:本文对企业数

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2416320.html, 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 作者:吉玉雪薛慧敏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10期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近年来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了一种特定的经济现象,并且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以镇江市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人口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采取描述统计的方法,对镇江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及特征进行分析,探寻外来流动人口的一般规律和流入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结合镇江市的实际情况,提出调控、管理流动人口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特征分析;经济社会;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人口流动也逐渐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增长趋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八章中提出要“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这对我国人口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镇江市作为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唯一综合试点城市,更是对流动人口十分重视。 通常所说的流动人口,是指从外地流入本地,在本地居住和就业,但不具备居住地户口的人,但目前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类似的流动人口群体在国际上被称为“国内移民”(internal migration)。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来判断流动人口的具体标准有两条:空间范围和时间标准。在往期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对于流动人口的界定标准有细微的差别,本文是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来界定所涉及的外来流动人口。即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但户口登记地是在外乡(镇、街道),并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 1 外来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分析 1.1 外来流动人口的流动时间、范围 根据2017年统计年鉴得出,镇江市人口规模保持稳定。2016年末常住人口比2015年多增0.48万人,人数为318.13万人,其中220.79万人为城镇人口,占总常住人口数的69.40%。65岁及以上人口在常住人口中占13.1%,与上年相比,增加了0.5%。2016年末户籍人口比上年多增0.31万人,人数是271.98万人,其中男性和女性各为134.53万人和137.4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07万人和0.24万人。从流动时间来看,绝大部分外来流动人口的流入时间在一年以上,所占比例为93.67%,其中,5年以上的占48.93%,1年以下的仅为6.33%。 1.2 外来流动人口的城乡分布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推荐下载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 全局,坚持“富民优先”、“科 教优先”、“环保优先” 、“节约优先”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 “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总体上呈现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趋向和特征。 从十六大以来的情况看,江苏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 展最为深刻的变化。近年来,江苏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着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自2006年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以来,我省就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集中力量在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领域寻求突破。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我省服务业占GDP 比重偏低。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 占比达到67.3%,发达国家有的已达到80%,我省还不到40%。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思路,决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2009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5%,从业人员占到46.6%。 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五个 明显提升”,即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江苏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淘汰钢铁、水泥、小火电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全省共关闭小火电机组760万千瓦,占全国15%,近三年关闭小化工4685家,其中沿太湖流域关闭2000多家。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策略诠释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策略诠释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以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例,运用全要素生产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劳动、资本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量,并就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的培育与发展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即实行区域金融优惠政策,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 关键词:区域经济资本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区域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产品与服务总产出量的增加,可以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计量。而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指产出的增加,还要伴随着产出结构的改善和资源配置(投入结构)的优化,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社会体制进步、收入分配的合理化、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区域市场结构的优化、居民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我们认为,要考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找出影响该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如图1所示。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生产要素的种类及其质与量。其主要作用是形成原始生产要素的供给。斯密认为劳动、资本、土地的数量决定一国的产出。生产要素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投入要素的种类。主要包括:一是资本要素,主要来源于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二是劳动力要素,主要来源于区域内自有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如迁移和打工等因素;三是自然资源要素,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产的种类及丰富程度、气候等因素。 投入要素的数量。资本存量的多寡特别是资本增量的快慢,往往成为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资本形成规模的最重要因素。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投资又全部形成资本的前提下,资本形成规模便完全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及相应的储蓄率,而储蓄率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对应的收入水平。 投入要素的质量。资本要素的质量主要指内涵型资本的形成,即在资本形成

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的不利影响旅游开发弊大于利

旅游开发弊大于利 、旅游开发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1. 影响经济收入:旅游地流动人口大,当地收入呈淡季旺季变化,收入不稳定;景区保护与经济收入往往呈反比,也就最终制约经济的发展;靠天吃饭,投机生意较多,一定程度给经济收入带来负面影响。 2. 旅游过度超前发展:由于对旅游产业经济特点的片面理解,有些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过度超前发展,旅游产业配套设施例如交通、通讯投资很大,其结果旅游经济效益不高,对区域经济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 过分依赖旅游业: 过重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作为现代旅游活动主要组 成部分的消遣度假旅游有很大的季节性。旅游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客源地居民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和有关旅游度假的流行时尚,而这些都是旅游接待国或地区所不能控制的。从供给一方来看,旅游需求还会受到接待地区各种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某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4. 影响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 服务行业的高收入会使传统行业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旅游地居民加入服务行业,出现弃农从商现象等。 5. 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上升: 旅游者消费能力高于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他们能够出高价购买食、 住、行以及旅游纪念品为代表的各种物质商品。在经常有大量游客 来访的情况下,则难免引起旅游目的地的物价上涨,同时随着旅游 业的发展,土地价格也会迅速上升,影响当地居民的住房建设与发 展。 6. 旅游招商引资中的制度机会主义: 在旅游招商引资过程中,由于东道地区与投资者的权力关系不平

等、信息不对称以及地方官员考核制度不合理等因素的存在,投资 者的投资行为往往会演变为一种制度性机会主义行为 二、旅游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环境:1>. 旅游与植物 人类的旅游活动对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影响行为包括移除、踩踏、火灾、作为营火材料采集和对水生植物的危害。间接影响财包括外来物种引入、营养盐污染、车辆废气、土壤流失等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1)大面积移除 这是人类旅游活动对植物的最直接伤害。比如,为兴建宾馆、停车场或其他旅游设施,大面积的地表植被剔除,甚至还从外地搬来其他土壤进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这无疑是对植物族群抄家灭族的行为。 2)游客践踏 旅游活动对植物的影响中,游客践踏是最普遍的形式。只要游客一踏上公园或绿地,他的双脚就可能施压于植物身上。游客观赏自然风景区后,势必产生植物种群的改变,即使是轻度的使用,有时也会造成重大的变化。游客对植物践踏行为会引起一系列的相关反应。如会影响到植物种子发芽,因土壤被踩实而导致幼苗无法顺利成长;对于已成长的植物,则可能因踩踏而导致其生理、形态等发生改变;步行道规划设计不合理,也可能影响到濒危植物物种生长;游客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常会留下车痕,造成植物组成的改变。 3)采集 采集也是对植物的一种伤害行为。游客最常见的采集动机是想摘 某朵漂亮的花,或想尝尝果实的滋味,或是想带一部分植物回家种植。此外,许多游客迷恋植物的神奇疗效,一到野外看见药用植物就摘,使许多药用植物的天然族群愈来愈少。 此外,由于旅游者不慎或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的森林火灾,致使植被覆盖率下降;任意砍伐树、竹作木屋、竹屋和烧柴等,毁坏了一些幼木,改变了森林树龄结构;大量垃圾堆积,导致土壤营养状态改变,还会造成空气和光线堵塞致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 2>.旅游与动物

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成因探析

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成因探析 内容摘要 苏良军,黄渝祥.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成因探析.数理统计与管理.1999,18(1),19~24 论文从实证方面对苏南苏北间的经济发展不平差距的基本状况作出了历史考察与总结,借助计量经济模型求解出各因素对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贡献程度,进而总结出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这对指导江苏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南苏北经济差距协调发展人力资本 地区经济差距的内涵十分丰富,可以表现在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笔者认为,地区经济差距主要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化水平、经济结构和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上,最终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出效率上;二是人们生活水平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决定了地区间的人们生活水平的差距,是我们此处考察的对象。 Study on the Causes of Disparity betwe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South & North Jiangsu Su Liangjun Huang Yux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20009 2) Abstract Positively oriented,this paper launches a historical inspect and s ummary on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parity betw

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的不利影响旅游开发弊大于利

旅游开发弊大于利 一、旅游开发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1.影响经济收入: 旅游地流动人口大,当地收入呈淡季旺季变化,收入不稳定;景区保护与经济收入往往呈反比,也就最终制约经济的发展;靠天吃饭,投机生意较多,一定程度给经济收入带来负面影响。 2.旅游过度超前发展: 由于对旅游产业经济特点的片面理解,有些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过度超前发展,旅游产业配套设施例如交通、通讯投资很大,其结果旅游经济效益不高,对区域经济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过分依赖旅游业: 过重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作为现代旅游活动主要组成部分的消遣度假旅游有很大的季节性。旅游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源地居民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和有关旅游度假的流行时尚,而这些都是旅游接待国或地区所不能控制的。从供给一方来看,旅游需求还会受到接待地区各种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某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4.影响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 服务行业的高收入会使传统行业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旅游地居民加入服务行业,出现弃农从商现象等。

5.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上升: 旅游者消费能力高于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他们能够出高价购买食、住、行以及旅游纪念品为代表的各种物质商品。在经常有大量游客来访的情况下,则难免引起旅游目的地的物价上涨,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土地价格也会迅速上升,影响当地居民的住房建设与发展。 6.旅游招商引资中的制度机会主义: 在旅游招商引资过程中,由于东道地区与投资者的权力关系不平等、信息不对称以及地方官员考核制度不合理等因素的存在,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往往会演变为一种制度性机会主义行为 二、旅游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环境: 1>.旅游与植物 人类的旅游活动对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影响行为包括移除、踩踏、火灾、作为营火材料采集和对水生植物的危害。间接影响财包括外来物种引入、营养盐污染、车辆废气、土壤流失等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1)大面积移除 这是人类旅游活动对植物的最直接伤害。比如,为兴建宾馆、停车场或其他旅游设施,大面积的地表植被剔除,甚至还从外地搬来其他土壤进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这无疑是对植物族群抄家灭

苏南苏中苏北区域经济差异及如何对待差异

1.苏中苏南苏北区域经济关系 苏南、苏中、苏北是江苏梯度差异明显的三个经济区域,苏南是江苏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苏北、苏中接受辐射和拉动的重要源头。苏南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中心区域。与核心城市上海接壤;苏中地区位于次中心区域,沿长江下游北岸排列,与苏南和上海隔江相望;苏北地区位于其边缘和辐射区域,距上海相对较远,受经济中心的吸引和辐射作用较弱。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江苏大力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等多项举措,逐步形成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区域共同发展新格局。近年来,苏北加快了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速度,这既为苏南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也促进苏北提高工业化水平。稳住苏南,为苏中、苏北承接先进技术、产业辐射,拉动经济增长创造了优良条件, 此举更对稳定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2.苏中苏南苏北区域经济差异 苏南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较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强度均高于苏中和苏北。苏南经济发展历史上高于苏中、苏北,经济实力很强,城市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尤其是工业基础优于苏中苏北,而苏北一直以农、渔业为主导产业,工业基础相对较弱 从江苏资源开发和利用来看,苏南制造业较发达,接近工业化高级阶段的初期,属于加工型地区,苏北资源较丰富,属资源型地区,处于从初级产品生产向工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苏中介乎两者之间,处在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迈进阶段,尚未实现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的转换。 3.如何对待差异: (一)着眼于整体构造,充分发挥合力优势 苏南地区要继续发挥改革开放先导作用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示范作用,帮助后发地区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合作苏中地区要加强与苏南地区和上海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参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加快与苏南经济一体化进程。淮北等欠发达地区要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按照市场需求的导向,重新定位产业存量优势和资源开发价值,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使该地区的资源经济和技术经济联动发展。 (二)调整优化区域产业政策,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根据区位条件、产业分工和比较优势原则,加快南北产业转移,以新兴产业带动结构调整、以新兴产业带动经济转型,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扶持和培育本土企业家,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以沿江地区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及服装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向淮北地区进行有序转移。投资主体选择上,鼓励沿江地区国有、集体、民营及有实力的个体私营企业向淮北地区投资。投资方式上,以控股、参股、合伙、购并、分拆或以企业现有设备及成熟技术和原材料等实物投入为主。产业转移方向上,主要由南向北转移为主,同时鼓励支持沿江和淮北地区有条件的地方,有步骤地组织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或者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办厂。 (三)政府改善工作积极引导,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 加强地方政府管理理念与管理形式的创新。树立服务理念培养高效率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教育,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结合苏北实际,举办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和苏北产业发展相关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此外,加快城市化步伐,发挥中心城市功能。连云港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应充分发挥其港口优势和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的作用;徐州作为苏北的大城市,其中心城市的功能应更加凸显;淮安、盐城等城市应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加快建设步伐,尽早发挥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和利用好国家沿海开发战略的契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