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精品教案)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精品教案)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精品教案)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精品教案)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些电的知识,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初中学习的内容:

1、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如何使物体带电?

——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很多物体经过摩擦以后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有电荷

2、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它们是谁命名的?

——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命名的,他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3、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又是怎样的呢?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一、电荷

1、物体带电

很多物体经过摩擦以后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有电荷

2、两种电荷(富兰克林命名)

(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进行新课:

二、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构成物质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所带正电量的总数与核外所有电子的负电量总数是相等的,且正电荷、负电荷分布的中心(常称电荷中心)重合.因而,在通常情况下,整个原子呈电中性(所谓不带电).通常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受到的束缚较弱,当原子因某种原因(如摩擦、受热、化学变化等),失去电子时,原子就显为“带正电”,获得电子时,就显为“带负电”.所以,实质上物体的带电过程就是电子的得失过程.比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正电荷,实质上就是由于两者摩擦,组成玻璃棒的原子上的若干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使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而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

(1)本质: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2)规律: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介绍金属导体模型,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如下图:在金属内,排列着的正离子只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而不移动,而带负电的电子可以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我们把它们称为自由电子,正是因为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所以金属可以导电。

【演示实验】:

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参见课本图1.1-1).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

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互相排斥或吸引,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的现象叫静电感应。

2、感应起电:

(1)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异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

(2)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3)本质: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带电体的作用下在导体内部发生转移。

(4)规律:近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近异、远同)

除摩擦起电、感应起电,还有一种方法可使物体带点,这就是接触带电。

3、接触带电

(1)接触起电:带电体和不带电体接触,总会有一部分电荷从带电体跑到不带电体上去,使它也变成了带电体。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起电。接触起电是电荷重新分配的过程。

(2)本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电荷总量不变。

例:两个完全一样的金属小球A、B,其中A带电为Q,B不带电,将A与B接触后再分开,则A、B球的带电情况怎样?

(3)电荷分配原则(完全相同的金属球):

①两个带有同种电荷的导体接触,电荷会重新分配,若不受外界影响,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将原来所带电量的总和平均分配

②两个带有异种电荷的导体,接触后先发生正负电荷的中和,然后剩下的电荷量再进行电荷的重新分配;如果两带电体完全相同,则剩下的电荷平均分配

通过刚才对三种起电方式本质的分析,三种方式最终都可使物体带点,它们创造了电荷吗?

二、电荷守恒定律

内容: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另一种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电荷量?它的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元电荷?最早是由哪位物理学家测定的?所有带电体带的电量与元电荷的关系?

3、什么是比荷?

三、元电荷

1、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1)符号:Q 或q (2)单位:库仑 (3)符号:C

2、元电荷 :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即一个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 表示

(1) e =1.60×10-19C ,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设计的油滴实验测得的。

(2)电荷量的不连续性: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 ,或者等于e 的整数倍。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3、比荷:电荷的电荷量q 与其质量m 的比值q/m ,电子的比荷

111076.1?=e

m e C/㎏

【板书设计】

一、电荷

1、物体带电

很多物体经过摩擦以后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有电荷

2、两种电荷(富兰克林命名)

(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

(1)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2)本质: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3)规律: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2、感应起电:

(1)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异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

(2)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3)原因:带电体对导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吸引或排斥。

(4)本质: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的总量不变。

(5)规律:近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近异、远同)

3、接触带电

(1)接触起电:带电体和不带电体接触,总会有一部分电荷从带电体跑到不带电体上去,使它也变成了带电体。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起电。接触起电是电荷重新分配的过程。

(2)本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电荷总量不变。

(3)电荷分配原则(完全相同的金属球):

①两个带有同种电荷的导体接触,电荷会重新分配,若不受外界影响,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将原来所带电量的总和平均分配

②两个带有异种电荷的导体,接触后先发生正负电荷的中和,然后剩下的电荷量再进行电荷的重新分配;如果两带电体完全相同,则剩下的电荷平均分配

二、电荷守恒定律

内容: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另一种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三、元电荷

1、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1)符号:Q 或q (2)单位:库仑 (3)符号:C

2、元电荷 :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即一个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 表示

(1) e =1.60×10-19C ,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设计的油滴实验测得的。

(2)电荷量的不连续性: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 ,或者等于e 的整数倍。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3、比荷:电荷的电荷量q 与其质量m 的比值q/m ,电子的比荷

111076.1?=e m e C/㎏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叶其武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规律,它是不仅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金钥匙之一,同时它也统领了整个高中物理力,热,电,光,原等各个章节。学了这章的知识,对于变力等问题就有了解决的方法和手段。学了这章的知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也要开阔,对物理问题即要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还要从功和能关系的分析。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2.能否正确选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是本节学习的另一难点。通过本节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在对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条件下,要能够正确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处理问题。 。 二.学习者情况分析 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所教的学生已知道功,能,动能,势能,重力势等概念。掌握了重力能变化与重力功的关系,合外力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等规律;会计算恒力的功,会用动能定理计算变力的功,会用动能定理计算描述变速运动的物理量。在能力方面已近学过许多物理规律的推导,具有一定的演绎推理能力。经过以往的多媒体教学,他们比较熟悉和习惯用计算机课件上课的方式.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②.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会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③了解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知道能量守恒定律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2.过程与方法: ①.让学生通过已有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的能量转化的经历,提出如何验证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接着让学生设计验证性实验,体会验证性实验的探究过程。 ②.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知道影响实验的有关因素并加以控制,例如各种阻力。会纪录,分析和处理数据。 ③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及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规律,它是不仅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金钥匙之一,同时它也统领了整个高中物理力,热,电,光,原等各个章节。学了这章的知识,对于变力等问题就有了解决的方法和手段。学了这章的知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也要开阔,对物理问题即要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还要从功和能关系的分析。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2.能否正确选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是本节学习的另一难点。通过本节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在对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条件下,要能够正确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处理问题。 。 二.学习者情况分析 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所教的学生已知道功,能,动能,势能,重力势等概念。掌握了重力能变化与重力功的关系,合外力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等规律;会计算恒力的功,会用动能定理计算变力的功,会用动能定理计算描述变速运动的物理量。在能力方面已近学过许多物理规律的推导,具有一定的演绎推理能力。经过以往的多媒体教学,他们比较熟悉和习惯用计算机课件上课的方式.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②.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会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高中物理《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静电场 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通过观看生活中的头发带静电竖起的小视频引出关于电荷的研究.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演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 【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板书】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进行新课:第1 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板书】电荷 (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 同.实质:电子的转移. 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3)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P3 用静电感应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把带正电荷的球C 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可以看到A,B 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 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 移走,A 和B 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 和B 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 和B 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 和B 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 和B 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九年级物理: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九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a. 知道能的转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普遍的,并能举一些能的转化的例子 b. 知道的内容,并能用它来说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C. 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内容是对本章及以前所学物理知识从能量的观点进行了一次综合、深化和再认识.教材首先分析自然界中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能量,并分析一系列熟知的能量转化的事例,指出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最后阐述了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教法建议 建议一:是一个实验规律,列举能量转化的实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能量守恒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知识,对这些实例中的能的转化进行具体分析.建议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强调定律的两个方面:转化与守恒.另外还要强调该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可列举19世纪的自然科学史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设计示例课题 教学重点 能量转化与守恒 教学难点 对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能量的多样性 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能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能的转化

物理精品导学案: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人教版选修)Word版

预习评价 1.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就是质子 C.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 D.元电荷就是自由电荷的简称 2.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被创造 B.摩擦起电是由于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C.感应起电是由于电荷从带电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D.感应起电是电荷在同一物体上的转移 3.带电微粒所带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 A.2.4×10-19 C B.-6.4×10-19 C C.-1.6×10-18 C D.4.0×10-17 C 4.如图3所示,将带正电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 上电荷的移动情况是( ) 图3 A.枕形导体中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 B.枕形导体中电子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 C.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 D.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 课堂学习流程设计用案人自我创新【课程导学】 一、电荷 [问题情境] 在干燥的冬天,当你伸手接触金属门把的一刹那,突然听到“啪”的 一声,手麻了一下,弄得你虚惊一场,是谁在恶作剧?原来是电荷在 作怪. 1.这些电荷是哪里来的?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摩擦起电的原因 是什么? 2.什么是自由电子,金属成为导体的原因是什么?

例1如图1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端各贴有一对金箔.当 枕形导体的A端靠近一带电导体C时( ) 图1 A.A端金箔张开,B端金箔闭合 B.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A端金箔仍张开,B端金箔闭合 C.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将手和C都移走,两对金箔均张开 D.选项A中两对金箔分别带异种电荷,选项C中两对金箔带同种电荷 例2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 6.4×10-9 C和-3.2×10-9 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 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 达 标 检 测 A类 1.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是表示跟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 C.元电荷就是质子 D.物体所带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2.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现象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出电荷 B.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 D.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 3.如图1-1-3所示,原来不带电的绝缘金属导体MN,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 箔.若使带负电的绝缘金属球A靠近导体的M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只有M端验电箔张开,且M端带正电 B.只有N端验电箔张开,且N端带负电 C.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 D.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正电,右端带负电 4.M和N是原来都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M带正电荷1.6×10-10C,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在摩擦前M和N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教案

10.3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风陵渡中学王佩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有多种,对应不同运动形式的运动有不同形式的能,各种 形式的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进一步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意义 3.运用公式△U=W+Q 分析有关问题并具体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进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相关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 2.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能量守恒定律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冷—措施(搓手,运动,哈气,烤火…)—引出改变内能两种方式 师: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哪些? 生:做功,热传递 师:很好。既然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内能,那么,功、热量跟内能的改变之间遵循怎样的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新课教学 问题探究 1.一个物体,它既没有吸收热量也没有放出热量,那么: ①如果物体对外界做的功为W,则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图片展示开启易拉罐碳酸饮料瞬间,气体冒出,体验感觉—温度降低) ②如果外界对物体做的功为W,则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图片展示有机玻璃筒放棉花—迅速压下活塞,棉花点燃) ①内能减少W ②内能增加W 2.一个物体,如果外界既没有对物体做功,物体也没有对外界做功,那么: ①如果物体吸收热量Q,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图片展示水吸收热量) ②如果放出热量Q,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图片展示电暖宝充好电放热) ①内能增加Q ②内能减少Q 3.如果物体在跟外界同时发生做功和热传递的过程中,内能的变化ΔU与热量Q及做的

7.10能量守恒定律学案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学习目标 1.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能源和能量耗散. 2.通过对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3.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 自主探究 1.能量 (1)概念 一个物体能够对外,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如运动的物体可以推动与其接触的另一个物体一起向前运动,对被推动的物体做功,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又如流动的河水、被举高的重物、被压缩的弹簧、高温高压气体……都能对外做功.因此这些物体都具有能量. (2)形式 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的物体具有;被举高的重物具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由大量粒子构成的系统具有.另外自然界中还存在化学能、电能、光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原子能等不同形式的能.不同的能与物体的不同运动形式相对应,如机械能对应;内能与大量微观粒子的相对应. (3)能量的转化 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而且在转化过程中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当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时,一定存在其他物体的能量,且减少量一定增加量;当某种形势的能量减少时,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一定增加量. (4)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是通过做功实现的.做功的过程就是各种形式的的过程.且做了多少功,就有能量发生转化(或转移),因此,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 2.能量守恒定律 (1)内容 能量既不会,也不会,它只会从一种形式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这个规律叫做能量守恒定律. (2)定律的表达式 ①;②. 3.能源和能量耗散 (1)能源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类利用能源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 (2)能量耗散 燃料燃烧时一旦把自己的热量释放出去,它就不会起来供人类重新利

高中物理选修3-1学案: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学科素养与目标要求] 物理观念:1.知道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及三种起电方式.2.掌握电荷守恒定律.3.知道电荷量及元电荷的概念. 科学探究:了解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并借助验电器感受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过程. 科学思维: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物体带电的本质,知道三种带电方式的实质是相同的. 一、电荷及起电方式 1.两种电荷 (1)电荷的分类:正电荷和负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3.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二、电荷守恒定律和元电荷 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2.电荷守恒定律另一表述是: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3.元电荷: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用e表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是e的整数倍.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的,在我们的计算中,可取e=1.60×10-19 C.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正电荷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上.(×) (2)摩擦起电的过程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3)原来不带电的丝绸和玻璃棒相互摩擦后分别带上了异种电荷,说明通过摩擦可以创造电荷.(×) (4)某一带电体的电荷量可能等于5×10-19 C.(×) 2.带正电的物体C靠近不带电的枕形导体AB,如图1所示,A端将带________电,B端将带________电. 图1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能量守恒定律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物理教案-能量守恒定律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Physics Lesson Plan-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物理教案-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 a. 知道能的转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普遍的,并能举一些能的转化的例子 b. 知道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它来说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C. 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内容是对本章及以前所学物理知识从能量的观点进行了一次综合、深化和再认识.教材首先分析自然界中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能量,并分析一系列熟知的能量转化的事例,指出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最后阐述了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教法建议 建议一: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实验规律,列举能量转化的实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能量守恒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

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知识,对这些实例中的能的转化进行具体分析. 建议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强调定律的两个方面:转化与守恒.另外还要强调该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可列举19世纪的自然科学史对学生进行教育.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示例课题 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 能量转化与守恒 教学难点 对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能量的多样性 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能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能的转化 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做功的过程是能的转化的过程 三、能量守恒定律

高中物理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学案Word版

同步导学第1章静电场第0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知能准备] 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即 电荷和 电荷. 2.物体的带电方式有三种: (1)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失去电子的带 电,获得电子的带 电. (2)感应起电:导体接近(不接触)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 电荷,而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电荷. (3)接触起电:不带电物体接触另一个带电物体,使带电体上的 转移到不带电 的物体上.完全相同的两只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荷量分配规律:两球带异种电荷的先中 和后平均分配;原来两球带同种电荷的总电荷量平均分配在两球上. 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 ,也不能 ,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 . 4.元电荷(基本电荷):电子和质子所带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 =1.60×10-19C.实验指 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电荷量e ,或者是电荷量e 的整数倍.因此,电荷量e 称 为元电荷.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由美国科学家 用实验测得的. 5.比荷:带电粒子的电荷量和质量的比值m q .电子的比荷为kg C m e e /1076.111?=. [同步导学] 1.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起电,任何起电方式都是电荷的转移,而不是创造电荷. 2.在同一隔离系统中正、负电荷量的代数和总量不变. 例1 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 B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某些特定值 C .物体带电+1.60×10-9C ,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 D .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 解析:物体带电的原因是电子的得、失而引起的,物体带电荷量一定为e 的整数倍,故A 错,B 、C 、D 正确. 如图1—1—1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 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 都带电的是 ( ) A .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B .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C .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个球,再把两球分开 D .棒的带电荷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 解析:带电棒移近导体球但不与导体球接触,从而使导体球上的电荷重新分布,甲球左侧感 应出正电荷,乙球右侧感应出负电荷,此时分开甲、乙球,则甲、乙球上分别带上等量的异 种电荷,故A 正确;如果先移走带电棒,则甲、乙两球上的电荷又恢复原状,则两球分开后 不显电性,故B 错;如果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球,则甲、乙两球会同时带上和棒同性的 电荷,故C 正确.可以采用感应起电的方法使两导体球带电,而使棒的带电荷量保持不变, 故D 错误. 3.“中性”和“中和”的区别 图1—1—1

最新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讲解及习题)含答案

第1章静电场第0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知能准备] 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即 电荷和 电荷. 2.物体的带电方式有三种: (1)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失去电子的带 电,获得电子的带 电. (2)感应起电:导体接近(不接触)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 电荷,而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电荷. (3)接触起电:不带电物体接触另一个带电物体,使带电体上的 转移到不带电 的物体上.完全相同的两只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荷量分配规律:两球带异种电荷的先中 和后平均分配;原来两球带同种电荷的总电荷量平均分配在两球上. 3.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 ,也不能 ,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 . 4.元电荷(基本电荷):电子和质子所带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 =1.60×10-19C.实验指 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电荷量e ,或者是电荷量e 的整数倍.因此,电荷量e 称 为元电荷.电荷量e 的数值最早由美国科学家 用实验测得的. 5.比荷:带电粒子的电荷量和质量的比值m q .电子的比荷为kg C m e e /1076.111?=. [同步导学] 1.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起电,任何起电方式都是电荷的转移,而不是创造电荷. 2.在同一隔离系统中正、负电荷量的代数和总量不变. 例1 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 B .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某些特定值 C .物体带电+1.60×10-9C ,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 D .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 解析:物体带电的原因是电子的得、失而引起的,物体带电荷量一定为e 的整数倍,故A 错,B 、C 、D 正确. 如图1—1—1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 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 都带电的是 ( ) A .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B .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C .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个球,再把两球分开 D .棒的带电荷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 解析:带电棒移近导体球但不与导体球接触,从而使导体球上的电荷重新分布,甲球左侧感 应出正电荷,乙球右侧感应出负电荷,此时分开甲、乙球,则甲、乙球上分别带上等量的异 种电荷,故A 正确;如果先移走带电棒,则甲、乙两球上的电荷又恢复原状,则两球分开 后不显电性,故B 错;如果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球,则甲、乙两球会同时带上和棒同 性的电荷,故C 正确.可以采用感应起电的方法使两导体球带电,而使棒的带电荷量保持 不变,故D 错误. 3.“中性”和“中和”的区别 “中性”和“中和”反映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中性”是指原子或物体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 图1—1—1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教案 从容说课 本节课的设计,教材继续沿用了前几节的课程模式,先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研究问题,然后用实验加以证实,让学生接受这个物理事实。接着再从理论上推导、证明,从而得出结论。 这节课教材是从生活中骑自行车上坡的实例入手,引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在此过程中是在相互转化的。接着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个转化过程中的守恒结论。最后提出了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特例,要使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是能够用该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 各种不同形式的能相互转化和守恒的规律,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是学习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规律的起点,也是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的进一步综合和展开的重要基础。所以这一节知识是本章重要的一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 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

重力势能,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零势面)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无关的。在讨论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时,应先确定参考平面。 教学重点 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理解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教具准备 自制投影片、CAI课件、重物、电磁打点计时器以及纸带、复写纸片、低压电源及两根导线、铁架台和铁夹、刻度尺、小夹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

《能量守恒定律》学案

《能量守恒定律》(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2014/3/11 【学习目标】 1、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及其重要意义。 2、知道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3、会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能量守恒定律 1、_________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_________也可改变物体的内能。 2、通过________机械能可转化为内能,其它形式的能量也可转化为内能。 3、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___________,也不会_________,它只会从一种形式__________为其地形式,或 者从一个物体_______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____________,这个规律叫做能量守恒定律。 4.定律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的意义: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飞跃,是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发展和进步的结果,它是最普遍、最重要、最可靠的自然规律之一,而且是大自然普遍和谐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重点说明:该定律是贯穿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学习物理学的一条主线。在应用中,要分清系统中有多少种形式的能,发生了哪些转化和转移。 二、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 1、第一类永动机:不需要任何_________或_________去能不断对外做功,这种机器称为第一类永动机。 2、第一类永动机违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训练】 1.(单选)对一定量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体积缓慢地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气体一定对外界做功 B.在压强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外界对气体一定做功 C.在体积不断被压缩的过程中,内能一定增加 D.在与外界没有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中,内能一定不变 2.(单选)一木块在一不光滑的V形槽内来回滑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械能守恒 B.能量正在消失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荷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重点难点】 1.电荷基本性质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2.静电感应的原因、感应起电的方法 【课前预习】 1.两种电荷: (1)电性: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电荷,用数表示. 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电荷,用数表示. (3)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2.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1)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包括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较远位置表现为。 (2)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摩擦起电。例如: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电子,带电。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毛皮电子,带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表明电子从物体的一个部分_____-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4)摩擦起电的结果: 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

3.用静电感应及感应起电 (1)静电感应现象 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 (2 )感应起电的微观解释 从物质的微观分子结构来看,把带电体移近金属导体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导体上的自由电子被吸引过来或者排斥远离,从而自由电子由一端移动到另一端,使得导体的一端带正电,另一端带负电。因此感应起电使导体两端带上了. (3静电感应的本质 感应起电的实质是自由电荷的重新分布。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是自由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到另一部分。 4.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 即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其本质都是电子发生转移。 接触起电,指一个不带电的金属导体跟另一个带电的金属导体接触后分开,而使不带电的导体带上电荷的方式。例如: 将一个带电的金属小球跟另一个_______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接触后分开,它们平分原来的带电荷量而带上等量同种电荷。 5.电荷守恒定律 (1) 内容: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 (2)另一种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6.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参见课本图) (1)带电体接触金属球(2)带电体靠近金属球 7、元电荷 (1)电荷的多少叫做。符号:Q或q 单位:库仑 , 简称库,用C表示。 (2) 元电荷: 最小的电荷量叫元电荷。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与相同,元电荷用e表示.,计算中,e= C (3)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也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2第七章:7.10 能量守恒定律和能源 教案设计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能源和能量耗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 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准备】 投影仪、玻璃容器、沙子、小铁球、水、小木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我们已学习了多种形式的能,请同学们说出你所知道的能量形式。我们还知道不同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你举几个能量转化的例子。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列举实例。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1:在一个玻璃容器内放入沙子,拿一个小铁球分别从某一高度释放,使其落到沙子中。 思考:小球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请说出小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演示实验2:在盛有水的玻璃容器中放一小木块,让小木块在水中上下浮动,过一段时间,小木块停止运动。 思考:小木块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请说出小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积极思考。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总结点评。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点评:通过学生举例和演示实验,说明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引入课题:以上实验表明,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一种能量减少,必有其他能量增加,一个物体的能量减少,必定其他物体能量增加,能量的总和并没有不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能量守恒定律。 二、进行新课 1.能量守恒定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出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引用教材上的话,说明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有何重大意义? 历史上曾有人设想制造一种不需要消耗任何能源就可以不断做功的机器,即永动机,这样的机器能不能制成?为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出下一课题: 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不可能消灭,为什么我们还要节约能源? 2.能源和能量耗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类应用能源的历程,能源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人类在利用能源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导学案

高一物理《7.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导学案No.32 编制人:王纪张雷审核人:高一物理组时间:2011-5-28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能源与能量耗散。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能量转化的事例分析理解能量守恒的含义。 3.情感太度与价值观:感知周围的能量耗散,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学习重点】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与含义 【学习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学法指导】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知识链接】动能定理,功能关系 【自主学习】 一、复习巩固 在力学领域中功和能关系的主要形式有: 1.合力做功等于物体能的变化,即:W合= 2.重力做功等于物体能变化的负值,即:W G= 3.弹力做功等于物体能变化的负值,即:W F= 由此可见: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二、新课学习: 1.能量守恒定律: 引导①:我们已经学习过多种形式的能量,请大家说出这些能量的形式以及这些能量相互转化的事例。 引导②:是什么样的事实导致了能量守恒定律的最后确立? 引导③:简述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引导④:根据你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能量的守恒需要什么条件吗? 引导⑤: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不可消失的,为什么我们还要节约能源? ★能力提升 如果一个物体能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能量具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不同的存在形式对应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机械能对应机械运动,内能对应分子的热运动,不同形式的能可以转化,做功是能量转化的一个量度,即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参与了转化。 例1.能量转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在以下现象中是什么形式的能转化为什么形式的能。 ①摩擦生热②气体膨胀做功 ③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④电动机带动水泵 ⑤用打气筒给轮胎打气⑥植物的光合作用 例2.对能的转化与守恒以下正确的是() A.某种形式的能减少,必然存在其它形式能的增加 B.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必然有其它物体能的增加 C.不需要外界动力而持续对外做功的机器——永动机是不可制成的 D.石子从空中下落,最后静止在地面上,说明机械能消失了 2.能源与能量耗散 引导⑥:什么是能源与能量耗散? 引导⑦:能量耗散与能量守恒定律是否矛盾?如何理解呢? 引导⑧:能量耗散说明了什么问题? ★能力拓展 能源是指能提供可利用能量的物质,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它有不同形式的分类:①从人类开发能源的历史划分: 常规能源:已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 新能源:指目前尚未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而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②从使用划分: 一次能源:指未经人类加工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等。二次能源:从一次能源直接或简接转化来的能源,如:电能、氢能、焦炭。 ③从能否再生分类: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 ④从对环境的影响分类:清洁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非清洁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例3.在密闭隔热的房间中有一电冰箱,现接通电源使电冰箱开始工作,一段时间后,室内的温度将() A.降低 B.不变 C.升高 D.无法确定 3.功能原理:除了重力或弹力以外,其他力对物体(或系统)所做的功等于物体(或系统)的机械能的变化。表达式为:W他=△E=E2-E1 例4.一小物体以E k1=100J的初动能滑上斜面,当动能减少量△E k=80J时,机械能减少量△E=32J,则当物体滑回到原出发点时动能为多少?

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全册学案.

第一章 静电场 第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 产生及条件 两不同绝缘体摩擦时 导体靠近带电体时 带电导体和导体接触时 现象 两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 荷 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且电性与原带电 体“近异远同” 导体上带上与带电体相 同电性的电荷 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力不同而 发生电子转移 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受到带正(负)电物体吸引(排 斥)而靠近(远离) 电荷之间的相互排斥 实质 电荷在物体之间和物体 内部的转移 接触起电的电荷分配原则 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电荷会重新进行分配,如图1-1-2所示. 电荷分配的原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平分原来所带电荷量的总和;带异种电荷接触后先中和再平分. 图1-1-2 1.“中性”与“中和”之间有联系吗? “中性”和“中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中性”是指原子或者物体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对外不显电性,表现为不带电的状态.可见,任何不带电的物体,实际上其中都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中和”是指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由于正负电荷间的吸引作用,电荷发生转移,最后都达到中性状态的一个过程. 2.电荷守恒定律的两种表述方式的区别是什么? (1)两种表述:①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②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的. (2)区别:第一种表述是对物体带电现象规律的总结,一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通过某种方法可以带电,原来带电的物体也可以使它失去电性(电的中和),但其实质是电荷的转移,电荷的数量并没有减少.第二种表述则更具有广泛性,涵盖了包括近代物理实验发现的微观粒子在变化中遵守的规律,近代物理实验发现,由一个高能光子可以产生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一对正负电子可同时湮灭,转化为光子.在这种情况下,带电粒子总是成对产生或湮灭,电荷的 代数和不变,即正负电子的产生和湮灭与电荷守恒定律并不矛盾. 一、电荷基本性质的理解 【例1】 绝缘细线上端固定,

九年级物理下册11、1能量守恒定律教案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下册11、1能量守恒定律教案新版教科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 可以互相转化。 1.通过回顾已学过的各种能量及能量转化的实例,了解生产、生活中各种形式能量的转 化过程。 2.通过观察实验及课件演示,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并能应用能 量守恒定律独立地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讲解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让学生了解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自然规律,使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量的转化与转移的方向性。 【教学突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材料(模拟单摆从运动到停止的整个过程,分析能量转化守恒问题)、滚摆、空气压 ◆学生准备 玩具小车、悠悠球、细线和小球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能量转化过程。 滚摆实验现象直观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观察研究兴趣,而且滚 摆自由转动的过程中存在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滚摆慢慢 停下的过程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内能。

二、进行新课课前可以让学生每 1.不同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人准备一个涉及能量转学生讨论:列举出自己知道的能量存在形式——机械能、内能、化和守恒定律的实验,如光能、电能、核能、化学能等。单摆实验等。引导学生思学生活动:分析教材第39页如图11-1-3所示的几个情景中能考实验研究对象中哪几量转化情况,并自己利用课前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种能量相互转化,哪种能通过对教材第39页如图11-1-3所示的第三个图的观察,可以量减少,哪种能量增加,发现推动带滚动轮的小车效果更好。以及二者的关系。 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 学生活动:讨论从能量利用和转化角度讲,现代化生活以电为中 心的能量转化和利用的过程是怎样的。 各种电池、发电机把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电饭锅、电动机、日光灯等用电器把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 能。 2.讨论交流能量从哪里来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第40页如图11-1-5所示的太阳能的转化 和利用,讨论人们利用太阳能的过程。 ——太阳能:直接加热物体(太阳能热水器,内能的转移)、太阳 能电池(光能转化为电能)、风能和水能(太阳能转化为机械能)、 动植物生长(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质能)等。 3.能量守恒定律 学生活动:做小实验,分析能量转化或转移情况。 学生讨论:打台球时,两颗台球之间发生了动能的转移;人们通 过热水袋取暖,就是热水的内能转移至人体。 要求学生回忆,并举出一些例子,分析其中的能量转化或转移情 况。 结论: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会消灭;当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 另一个物体或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时,总量不变。这称 为能量守恒定律。 4.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 教师:能量是维持我们的生产、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源泉。正是 这样,在历史上,许多人煞费苦心,希望能够制造出一个不需要通过各种各样永动向其提供能量,就能持续对外做功的机器,也就是永动机。然而,机设计的失败,能够使学我们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就可以知道,这样的机器是不存在的。生明确理论指导实践的举出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永动机,多媒体展示图片,说明设计初衷。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学科如达芬奇的永动机等。学、用科学的科学素养。学生活动:观察永动机图片,展开讨论,分析永动机不能永动的 原因。再让学生分析教材如图11-1-8所示的永动机,以小组 为单位,进行讨论,指出其中的不可能之处。特意指出“完全转 化”往往是不可能的。 教师引导说明:永动机是非常美妙诱人的设想,多少人为了永动 机熬白了头发,甚至耗尽一生精力。但是,在科学规律面前,幻 想终究是幻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