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东寿光丹河董氏始祖

山东寿光丹河董氏始祖

山东寿光丹河董氏始祖

少典氏+有蟜氏(安登.妊姒.附宝) -- (长子)炎帝(姜石年.烈山氏.神农氏);(次子)黄帝(姬轩辕.公孙氏.有熊氏).时间约为公元前50世纪(另说:公元前5969壬辰--公元前5870辛未)。

黄帝--昌意--高阳颛頊-- 称-- 卷章-- 吴回(祝融) -- 陆终-- 昆吾(已樊) --廖叔安-- 董父(事帝舜) 约前2122 - 2083 豢龙氏-- 辛有(东周太史) 前770在位--辛董(晋太史) -- -- -- 董狐

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夏王朝,其子启继位后封世子于辛国(陕西合阳东南)。辛氏世代为史官,商末"三仁人"之一。辛甲(辛尹.辛公甲)为原殷臣,曾事纣王,谏言七十五,纣不听。闻周文王昌贤乃归之。文王任以公卿,封于长子(山西上党),成为周朝开国太史...辛甲裔孙辛有继承周朝太史,周平王东迁时在位。辛有派遣他的第二个儿子辛董去晋国任首届太史,辛董赴任后易辛为董,从此以后晋之董正式列入史书。公元前651年,辛有六世裔孙董狐(史书偶称辛狐、史狐)在翼城良狐村诞生。董狐在世七十六年,在太史位凡五十年。晋灵公十四年,他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成就一代良史。董狐公元前575年逝世,董狐就职时官邸在新田(侯马)。

董狐后裔世系传承如下:

董狐长子董明,从父亲就职地新田迁居汾阴,后受越国诚邀赴越国任职,迁徙歙州、铜陵。董明生二子,长子董宜次子董像,董像受嘱回迁函谷关为弘农国史官。三世董像生董捷董持,董持受命徙洛邑履职;董捷生董真,真长子董良徙越地清溪任职史官。董良之次子董京生七世董费徙圃山。约公元前275年董狐十世孙董圣生三子:董宁、董康、董泰,他们分别徙长安、关中、开封履职为官,时间约为公元前255年(推算)....

董狐次子谱系断代失传严重,从断谱残系中可理出如下概要:董狐五世孙董安于,又名阙于,.为赵简子鞅家臣,理晋阳宫,公元前517年任石邑(石家庄)郡守,公元前497年任赵国太史。晋定公十五年筑太原城,董安于之子董景仲为赵简子无恤臣,于公元前457年徙邯郸...

董氏一族由于系赵晋重臣,又为晋十一个贵族之一,被秦汉两代朝廷誉为"族富贵显,忠贞贤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董狐次子十世孙董昭,十一世孙董欣奉遣王翦(及儿子王贲)灭赵遣耕于阳城。后又履职宦游至广川。狐十二世孙董士通生董顺(仁),董顺生董仲舒。斯时,广川集聚了董氏家族四代人口,董仲舒为董狐十四世孙。(二).董仲舒简略董仲舒先祖肇始,以东周辛有最为客观真实,以董狐昭穆计代最为可靠。然我董氏后裔又多以

汉世仲舒辈分为准绳,进行推衍,成为我董氏后裔渊源之祖.

董仲舒,约公元前181年- 104年(按枣强王桓,刘鸿玉主编《董仲舒记闻》文献)生于古广川,成长于古广川。汉景帝后元二年(前142年),被封为《春秋》博士,在京城著文讲授外,应邀去各地讲学访贤。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位居榜首,武帝三次策问,称赞仲舒为"大文",即历史上著名的"贤良对策"。封江都相,扬州北柳巷有董子祠,康熙帝赐"正谊明道"金匾。

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武帝疑其与江都王通谋,调离江都回京.降为中大夫,居家著述.

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因作《灾异记文》,遭陷害下狱.后被赦免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二次赴江都任相,辅佐少主刘建.

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从江都国调胶西国任相.国王刘端.(胶西现为山东高密一带).

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不事昏王,称病辞职,结束政治生涯.居家著述.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首次封禅泰山,仲舒古稀之年被任封禅使,随驾御舆左右.

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病.太初元年(前104年)病故.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从祀孔庙.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追封江都伯.成化三年(1467年)改封广川伯...

汉景帝时获博士后徙河间,汉武帝时徙长安(官邸在古长安阁老门外一里之董家村).逝世后葬于咸阳兴平茂陵策村(据历史文献与家谱记载:仲舒死后家徙茂陵,其子孙皆为儒学至大官...仲舒生前秩比2500石,在广川封地2000亩,子孙封官加爵不断.元封元年春,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经丞相刘屈氂力奏,仲舒古稀之年被任封禅使议事,随驾御舆左右...董仲舒伴驾有功,秩增500石,子孙加官一等...).

董仲舒,行二,字宽夫(汉胡母生赐字).共生育八子一女.据文献记载,仲舒女名曰董倩盼,乃当时女文学家卓文君得意门生,被汉武帝誉为天下第一才女.董仲舒八子均在不同时期回徙河东,陇西.拜谒董祖肇端之邑,之后'东飞伯劳西飞燕',再别故土,翱翔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董仲舒八子一女:

1)董贲(加草字头).受汉献王刘德诚邀与父仲舒迁徙河间,成为河间派之始祖.

2)董符(起).被父仲舒误认为不孝.迁徙至董府庄园之王善有村(现在的枣强县王寿村).

3)董简.徙陇西后履职赴江南.

4)董蔁(彰)与其三弟董简相同,从陇西迁徙江南.

5)董苕.江都.

6)董藻.平阳.汾阴.

7)董萭(禹).长安.蓝田.

8)董荌(安).陇西.江南.

女:董篟(倩)盼.长安.

(註:古代活跃在太行山南侧祝融巳姓部落中的惠连氏族继承了制绳取火传统,使用董(蘱)草制绳,于是,董(蘱)草成为董氏家族的图腾.古时,竹与草字头通用. ) (三).鲁北寿光三河董氏祖源追溯寿光三河董氏乃仲舒二子董符起的后裔.据枣强县志记载:汉朝王善有仲舒挚友,孤独一人.居住在董氏庄园之王善友村(现王寿村).董符起伺候老人一生.嗣后符起在王善有村(现王寿村)生活了一辈子...现在的王寿村居住着董仲舒二子董符起从河东迁徙回来的后代.他们的始迁祖董志先和已经迁徙到鲁北的三子士能(丹河支)第十世孙与五子士诚(瀰河支)第十九世孙,根据先祖昭穆规则,已经正式启用"符"字作为派衍排辈称谓.据王寿村清.光绪三十四年家谱记载:...吾族世居枣邑城东后王善友村,太始祖仲舒,汉代鸿儒.自汉至今,数千余年,世代递更,天灾人祸不可枚举,前代渊源因已失传.后嗣(尊董志先为始祖.本支系)自讳士敬公叙起为始祖.士明.世敬.士能.士安.士诚.士新.士廉.士宽.兄弟八位(除长子士明.次子士敬居原先祖遗址外)各居异地...三子士能,自张家庄迁山东济阳县道口,后迁寿光县丹河.四子士安...在章丘康家庄与高唐寨.五子士诚

迁居山东寿光县洱河,青州府管辖.六子士新.七子士廉.八子士宽,倶永乐二年迁居山东章丘县张家林,各世其居,瓜瓞绵衍,宗谱传焉.(士廉后迁徙至寿光之溎河村) 关于董士能与董士贤向鲁北迁徙时的遗族一事相关资料1. 根据潍坊地方志资料记载:...桂河董氏族谱考释,明洪武年间始祖董士贤奉诏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首迁济南府阳信县.复东迁至青州府寿光县城南卜居,桂河东岸立村...为便于行政,于1984年析为桂河一二三个村委会.二村人口数900人.地994亩...

2.从现有历史资料获悉:士能士贤由枣强向鲁北迁徙过程中,曾在济阳与阳信滞留若干时期.如士能曾在济阳的董家道口落籍,十数年后复迁至寿光的丹河,在济阳留下了董鼐董鼎两支后裔.这些遗族就是目前分布在济阳董家道口村和曲堤镇董家,乃至商河县的三董家村的董氏一族.据道光十二年丹河董氏族谱讲:...今岁有警佚者居济南府济阳县董家道口庄,敬来丹浒询得始祖士能公墓,参拜之下三坠泪焉.言彼处有鼎鼐二公冢,皆为士能公子...又言,始始祖兄弟八人,士安公居康家庄...曲堤镇董家村家谱说:董氏建谱是道光皇三年,由十三世孙铎生,若愚...修谱.但苦无旧本不得不费斟酌.经访问故老,..大概修谱书一套...山西洪洞县(应为枣强县)境内有前后两王善有村,中间则仲舒之墓与庙存(中间应为张家庄,乃董士能原居所)...皆曰:商河县三董家庄(现人口2000余)

与章丘张家林村及我族原系同胞兄弟,共出一派...首世志先,次世士新兄弟八人...永乐初年由直隶枣强迁来...

3.而在阳信,同样在士贤东迁时将自己的长子留在了那里.

他们就是现在的阳信县商店镇与水落坡镇的董家村始祖.据

大董家村谱书记载:董久之洪武年间从枣强迁来.又据史料介绍:现寿光桂河谱书第一篇序言撰写者,乃弘治时期进士高平令董琦,他于嘉靖年间从河南巡抚少参致仕回乡.史书记载:董琦,阳信人.

4.又据另一支董氏家谱记载:...碑石载:原来从山西洪洞(移民)第一步大部分董氏落籍阳信县,山东惠民地区.后阳信又

分三支,第一支迁丹河镇,第二支迁莱阳,第三支迁日照...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唐林乡前王寿村(前王善有村)

董氏族谱引

盖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即如水有源而木有本,族谱之所系者重矣.溯吾家,豢龙赐姓由来已久.惟自汉武帝时,广川仲舒下帷发愤,以贤良对策仕江都王相,而董姓盖显廼.考汉书,江都公徙居茂陵,子与孙皆以学至大官,后世名爵无传.吾固不敢以为狄梁公之确也.然据甘陵郡故城西北

有董学在焉,蓨西郡景州西南旧县东北广川镇南董故庄父老相传有董墓,董园.先世土著棘津郡枣强县故壘宵声王善有邨,古广川地址也.但缘金太宗天会四年,河水涨溢淹没城郭(广

川县即旧县也).官民庐舍族谱沦落,遂致世系难考.吾祖茔在

后王善友村西北二里许,墓虽存而名俱失传.故族昉自讳士明,士敬,士能,士安,士诚,士新,士廉,士宽八公叙起.吾祖士明之裔住前王善有村.二支士敬之裔住后王善有村.三支士

能迁山东济阳道口.四支士安迁章丘县康家庄.五支士诚迁寿

光洱河.六支士新七支士廉八支士宽同迁章丘县张家林,各世其居瓜瓞绵衍宗谱传焉

峕大清嘉庆弍拾伍年岁次庚辰阳月穀旦. 裔孙德彰敬书. ("

族谱引"由前王寿村董俊维提供) 河北省衡水市枣

强县唐林乡后王寿村(后王善有村)

董氏家谱序

人生戴履间,实本乎祖以生.天覆地载之中,四海九州之大,凡有血气而为人者,无不本乎祖以生.欲尊乎祖者,莫大于修乎谱矣.谱牒之修,尊祖敬宗之义也.祖宗创业

于前,子孙承续于后,代继代,世继世,支派源流永远无穷,岂外于斯谱乎!吾族世居枣邑城东后王善友村,太始祖仲舒,贤良对策,汉代鸿儒.自汉至今,数千余年,世代递更,天灾人害不可枚举,前代渊源因已失传.后嗣后自讳士敬公叙起为始祖.士明,士敬,士能,士安,士诚,士新,士廉,士宽,兄弟八位,二母所生.陈氏生五子:明,敬,能,安,诚;继配朱氏生三子:新,廉,宽.各居异地,具有谱存,兹不备载.此特叙我志先为始祖,吾二世祖士敬之裔:世敬生四子:有.兴.荣.俊.分为四门,下续为五支.始祖以来,惟有谱布,而无

谱书.非故为多事也.诚恐谱布倘有不测之事,以至伦次无辨,罪莫大焉.故敬修谱书轮流分存,不惟展阅便易,即有水火盗贼之患,亦可保全无失矣.夫水有源,木有本,源本之义人皆有之.后世子孙,续而修之,将各门之子孙列诸各门之后,庶几世远年湮,家业不致泯没,俾知绵绵瓜瓞,某为某祖之支,某为某祖宗之派,凡我族人尊卑老幼秩然不紊,井然有条,是所望于后人云.

自金元时遭变失传,故祖坟茔丘虽在,而名皆无考.明永乐二年(癸卯),异地交迁.因土著兄弟八人迁去山东五位,后从张家庄又随去一支,本家剩前后二支.长支士明,生四子:福,贵,广,成.士明墓在村西祖茔.三子广祖墓在祖茔跟穴.次子士敬生四子:有,兴,荣,俊.墓在村西祖茔.三子士能,自张家庄迁山东济阳县道口,后迁寿光县丹河.四子士安,元配赵氏生二子:勤,宗.墓在章丘县康家庄;继配姜氏生二子:鉴,茂.墓在高唐寨.五子士诚,迁居山东寿光县洱河,青州府管辖.六子士新,七子士廉,八子士宽,俱永乐二年迁居山东章丘县张家林,各世其居,瓜瓞绵衍,宗谱传焉.

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岁次已酉冬至月敬修

后裔:茂得.纪泰.学孟.殿华.重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