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0课 石窟艺术宝库 学案

第20课 石窟艺术宝库 学案

第20课 石窟艺术宝库 学案
第20课 石窟艺术宝库 学案

第20课石窟艺术宝库学案

在我们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山清水碧,有名山大川,也有寺庙道观。也许你不信佛,但你可能到过一些寺庙或者道观。大殿里端坐着三尊佛,释迦牟尼佛居中,弥勒佛居左,未来佛居右。信奉佛教的人至此,会敬上一柱香,虔诚许个愿。可有谁知道,还有一类佛,待遇却大不相同。他们长年居于崖壁洞穴之中,承受着大自然的风雨侵蚀以及人为地破坏,斑驳淋漓,但矢志不改,仍笑看人间百态与世间炎凉。这是为什么呢?相信学完本课,你定会“悟出”个子丑寅卯来。

一、知识梳理

(一)莫高窟石窟

莫高窟位于开凿于十六国加之窟中大量的壁画,使莫高窟成为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石窟之一。莫高窟又被称为。时期,在时期达到鼎盛。省鸣吵山的断崖上,窟中大部分佛像

(二)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最大的窟龛是寺佛龛。省市,开凿始于北魏,其中大部分为朝开凿。龙门石窟中

二、释疑解难

(一)本课介绍了两大石窟艺术,即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两大石窟中的佛像多为隋唐时期所创,由于地质条件的原因,莫高窟艺术表现形式为泥塑,而龙门石窟的佛像则用岩石雕刻而成。

(二)魏晋以来人们不停地凿窟造佛的原因

这个问题需要从几方面思考:(1)是佛教影响不断扩大的结果。凿窟造佛是佛教文化特有的一种传播形式,佛教传到的地方石窟就会出现,即有佛就有窟。(2)是历代统治者身体力行的结果。凿窟造佛大部分是历代统治者所为。他们这样做,一方面可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也可利用它教化民众。这算是不停开凿石窟的内在动力吧!

(三)石窟的艺术价值

一般来说,石窟中的艺术品主要是雕塑和壁画,这些作品往往都是当时名家所绘,手法高超,作品自身的艺术水准就很高。其次,这些作品的创作题材均来自于外来宗教——佛教。很显然,这些作品身上还打上了外国艺术风格的烙印,呈现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尚,这在其它艺术作品身上是很少见到的。

三、轻松过关

1.信佛教的人在山崖上开凿洞窟诵经、拜佛,是仿效 ( )

A.孔子 B.老子 C.耶稣 D.释迦牟尼

2.石窟艺术源起于 ( )

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3.石窟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与外来宗教文化的结合,该宗教是 ( )

A.东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基督教

4.中国的佛教石窟虽多,但都相对集中在西部,这是因为西部地区 ( )

①曾是多个政权的统治中心②处于丝绸之路的东段

③能工巧匠很多④有造窟的传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郝尤准备在暑假期间沿着丝绸之路古道游览。他将会游览的著名文化遗产是( )

A.都江堰 B.龙门石窟 C.赵州桥 D.敦煌莫高窟

6.成语典故中与佛教有关的也不少。下面四个成语中,与佛像有直接关系的是( )

A.老马识途 B.问鼎中原 C.迷途知返 D.急来抱佛脚

7.莫高窟与龙门石窟中的佛像大都开凿于 ( )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8.“舍身饲虎”的典故说的是 ( )

A.孔子 B.耶稣 C.释迦牟尼 D.老子

9.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石窟之一。主要因为它 ( )

A.大批宝物流失到海外各地 B.有大量的碑刻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D.佛像造型高大

10.“千佛洞”中的二千多尊佛像属于 ( )

A.泥塑 B.石雕 C.铜铸 D.瓷雕

11.龙门石窟现存摩崖造像近 ( )

A.100尊 B.1000尊 C.1万尊 D.l0万尊

12.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白居易

(1)以上白居易的诗句写的是哪一景观?

(2)该景观始建于何时?有何特色?说明了什么?

13.简述石窟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四、探究拓展

14.盛好游是某初级中学七年级学生,他酷爱旅游,准备在暑假中游览祖国的名胜古迹。

他设计的路线和游览计划是:从徐州出发,先到河南洛阳欣赏石窟艺术,再去陕西西安参观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地下军阵,最后游览甘肃敦煌的艺术宝库。假如你是导游,根据他的计划,向他介绍在洛阳、西安、敦煌要游览的景点名称。

15.随着莫高窟被收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每年的游客接待量成倍增长。专家预测,如不对人数加以限制,游人带来的污染肯定会对宝贵的遗产造成损害。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开发呢?请写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一、(一)甘肃敦煌东南唐朝千佛洞(二)河南洛阳唐朝奉先卢舍那

三、1D 2A 3C 4A 5D 6D 7B 8C 9C 10B 11D 12(1) 洛阳龙门石窟(2)始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利用岩面雕刻而成;充分体现我国古代雕刻技术的高超。13石窟艺术源起于古代印度。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后,和我国雕塑、绘画等传统艺术相结合,使之独具特色。如北方的敦煌、龙门、云冈石窟,南方的乐山大佛、大足石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著名景观。

四、14洛阳龙门石窟,西安秦皇陵兵马俑,甘肃敦煌莫糕窟。15对于莫高窟这样宝贵的文化资源,保护是第一位的。开发要适度,可从限制游客人数,禁止景点开设饭店.旅馆,进景区要步行(防止汽车尾气),搞好周围地区的绿化等方面考虑。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 导学案 3.词语释义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

【文题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望岳

石窟艺术的宝库-教案

法制课题研究案例 《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刘洁 库尔勒市第八中学 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教材分析: 本课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了解和学习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并链接我国其他的著名石窟。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从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同时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外国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打破了以往单纯介绍作品的美术特征的局限,把敦煌放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以便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了解他们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概况, 并能对石窟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莫高窟的彩塑与壁画艺术,提高学生对敦煌艺术的欣赏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4、法制渗透目标:

〈1〉、《文物保护法》 〈2〉、《旅游法》 教学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学方法:启发法演示法观察法情景创设法法制渗透法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支全是聋哑人跳的舞蹈,并且获得舞蹈组第一名的作品,一直到现在大家还印象深刻,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生:《千手观音》。 师:对,就是这支舞蹈。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舞蹈艺术的魅力。 (放《千手观音》的视屏,学生观看录像。) 由提问导入,播放《千手观音》的录像,启发学生的兴趣。 师:哪位同学能谈谈这个舞蹈是根据什么人物创作的? 生:《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是根据敦煌佛教人物造型创作的古典舞蹈。 师:回答得很准确,能谈谈你欣赏后的感受吗? 生:1、把敦煌壁画的人物表现得活灵活现。 2、把敦煌的艺术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等。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领略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板书课题: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二、新课 1、(放课件[昔日繁华])让学生了解敦煌莫高窟所形成的时代背景。 生:介绍收集的汉代丝绸之路的资料,结合地图发表见解。 2、教师简述佛教的传入和敦煌石窟艺术的艺术形式。 敦煌石窟位于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的汇合地。说到石窟不得不说说佛教,(佛教产生于哪个国家?它宣扬什么思想?他是怎样传入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宗教的产物,这点从石窟艺术的内容可见。 a.壁画:表现的都是佛传故事以及供养人画像。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20课《狼》导学案

【课题】狼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刻画的形象,让学生意识到看待事物应该全面。 3.认识狼的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学习重难重点】 1.掌握生字生词,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2.能举例说明通过动作、神态刻画形象的特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并思考本节重点内容,完成预习案,联系生活实际, 尝试探究案问题,组长搞好督促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能认真、高质量预习。2、AB层完成导学案上所有问题,C层掌握基础知识,并完成除探究案6题之外的题 目。 3、将预习时有疑问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总结到“我的疑惑”中,以备上 课交流。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从小热衷功名,并在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后来却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会。《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三、文体简介 “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故事来源广泛,有作者的见闻,有借鉴过去的题材,有采于民间的传说,有作者的想象虚构。作者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其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预习案 1.正确停顿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缀.行( ) 屠大窘.( ) 苫.蔽成丘( ) 弛.担持刀( ) 眈眈 ..相向( ) 目似瞑.( ) 隧.入( ) 尻.尾()狼亦黠.矣( ) 2.疏通文意并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紧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旧,原来) 屠乃奔倚 ..其下(跑过去倚靠) 狼亦黠矣,而顷刻 ..两毙(一会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 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多少) 顾.野有麦场:向旁边看 屠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下 一狼洞.其中:打洞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 (2)一词多义。 意: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 止:止有剩骨(只,仅) 一狼得骨止(停止) 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对方) 前:狼不敢前(上前,动词)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名词) 我的疑惑; 探究案 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朗读课文,说说其间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导学案(无答案)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纺织技术的革新、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以及火车和铁路的相关史实。 2.通过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影响,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道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习重点:纺织技术、蒸汽机和工厂。 学习难点: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条件;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工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推动,相互联系。 一、自主学习 1.纺织技术的革新 (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兴起。 (2)1733年,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1765年,发 明了纺纱机,命名为“”。 2.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将蒸汽机变为主要动力的发明家是。 (2)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3)蒸汽动力的出现,使工厂远离河流,工厂的规模也变得更大,进入19世纪,传统的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现代最终确立。 3.火车与铁路 (1)19世纪初,已经有人开始修建“”来运输货物。那是的路轨是木制的,车厢是马拉动的。 (2)1825年,由设计蒸汽火车问世,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到1851年,英国建成了总长约万千米的铁路网。 (3)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原因有哪些? 2.总结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有哪些? 三、知识应用——导练 1.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 ) A.农业 B.纺织业 C.工商业 D.冶炼业 2.飞梭的发明者是() A.哈格里夫斯 B.富尔顿 C.史蒂芬孙 D.凯伊 3.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A.珍妮机 B.飞梭机 C. 蒸汽机 D.发电机 4.第一位把蒸汽动力变为工业动力的人是() A.哈格里夫斯 B.富尔顿 C.史蒂芬孙 D.瓦特 5.下列对于“铁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于19世纪 B.最初的路轨是木制的 C.火车第一人是史蒂芬孙 D.最先出现在美国 6.下列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B.美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受益国 C.只在英国进行 D.19世纪后传到西方其他国家 四、综合提高 运用所学知识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

2020最新七年级美术上册《石窟艺术的宝库》教案2 人美版

石窟艺术的宝库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敦煌莫高窟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有初步了解。尝试运用美术欣赏的方式,对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进行赏析,并作出简要评述。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敦煌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对我国的石窟艺术有初步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敦煌莫高窟及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知晓珍惜文化遗产,培养文物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探究欲也强,但本课的敦煌艺术虽灿烂辉煌,博大精深,但离本地学生的实际太远,就很难理解其中的宗教文化蕴意,因此本课讲述的内容不宜过多,应以学生的兴趣出发,化繁为简,让学生理解、接受。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敦煌莫高窟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教学难点:敦煌彩塑、壁画的分析及艺术特征的认知 4教学过程 4.1(一)课前准备教师:1、教科书2、制作课件,并准备学生自学的相关资料学生:1、课前搜集莫高窟的相关资料(内容:敦煌的地理位置及环境;莫高窟的概况;藏经洞的发现。)2、教科书3、记录用的笔和纸。(二)课程导入播放动画片《九色鹿》片段,并提出思考问题:1、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2、故事的发生地点?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进入本课的氛围,对敦煌总体有初步认识,并在观看后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学意图:有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引出佛教由来及佛教壁画,同时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其学习兴趣、动机、愿望、需要,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教师小结:这个故事告知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人需怀善心,诚实待人。故事发生在印度。佛教有印度传入我国,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因宣扬因果报应等思想,为很多人说信仰,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三)讲授新课(多媒体播放展示)提出之前需要学生准备的资料的问题:1、敦煌的地理位置及环境;2、莫高窟的概况;3、藏经洞的发现。(分组回答)学生活动:小组之间各自整合组员收集的资料,并简练回答出问题答案。通过组内交流,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1、敦煌位于我国甘肃省西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代“丝绸之路”连接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气候干燥。2、敦煌莫高窟自秦朝开始以来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兴建于前秦建元二年,现存洞窟有735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的艺术宝库,也是世界古代艺术的宝库。3、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看管莫高窟的道士王园箓带人清理16窟的积沙时,意外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5万余件文书、数百件绘画作品,但并没有很好的将文化保护起来。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人掠夺了大量的藏经洞中的文物,同时有日、俄、美的一些考古专家用很低的价格将文物从王道士手中买走,这是一种耻辱,是一种遗憾。教学意图: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加深对莫高窟的认识,了解莫高窟的概况。组内启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近代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传入中国;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电影和照相技术的传入;商务印书馆的创办;社会习俗的变化。 2.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中国近代发明出现较少、社会变化较为缓慢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培养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一、自主学习(18分钟)认真阅读教材,包括小字、图表等,疑难问题写在“我的疑惑”处。 (一)自学教材 15分钟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西方先进的文明也随之传入我国,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 ①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②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③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④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⑤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⑥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年在创办的《》; ⑦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年创办于 的《》。 (二)自主检测2分钟 1.中国境内最早的有线电报架设于19世纪的() A.70年代 B.80年代 C.90年代 D.60年代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 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 B.握手 C.跪拜 D.点头 (三)我的疑惑 1分钟 二、合作探究(15分钟)先独立思考并写下答案,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选派代表班内交流展示。材料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鸦片战争使

第20课交通运输的新纪元导学案(含答案)

黄盖中学九年级历史导学案 学生姓名:第组第号评价:备课时间:11月18日主备教师:宋银舫 课题:第20课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学习目标: 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纲要 一.内燃机的创制和石油工业的发展 1. 内燃机的创制 2.石油化学工业的兴起 二.汽车、飞机的发明 1.汽车的发明 2.飞机的发明 3.汽车和飞机发明的意义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习重点 汽车、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学习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梳理) 学习提示:本课重点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内燃机的创制和石油工业的发展,二是汽车、飞机的发明,三是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内燃机的创制,要了解时间、过程、影响,重点把握“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成为又一重要能源”这一点。关于汽车、飞机的发明要了解发明者、时间、过程、影响,理解“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这个重点。 1.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发明人:卡尔·本茨)相继问世,90年代柴油机研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兴起。 2.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研制了第一辆三轮汽车,90年代,法国人埃米尔·勒瓦瑟制成了第一辆四轮汽车。1913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装配生产线,成了著名的“汽车大王”。 3.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首先,自然科学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发展促进技术革新,进而推动生产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其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其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再次,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它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大大促进了企业和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组织适应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输出资本,获取超额利润,疯狂对外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从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到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展开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官兵英勇抗争;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4.中国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合作探究(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汽车发明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从汽车发明到形成新兴的汽车工业,哪些科学家分别做出了什么贡献? 发明汽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发动机问题,也就是动力问题。以前的车是靠人力或畜力拉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发明了以蒸汽机做动力装置的火车,火车必须在固定的铁轨上行驶,运行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汽车的动力问题,使汽车的制造和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在汽车发明和大批量生产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研制了第一辆用汽油做燃料的内燃机三轮汽车。90年代,法国人埃米尔·勒瓦瑟制成第一辆四轮汽车。1913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装配生产线,从此,汽车能大批量生产,汽车工业作为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2.古代人类飞行的神话和传说是怎样变成现实的?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20课 导学案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目标导航]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易混易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图解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发展。 4.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思维点拨] 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 2.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苏联(俄)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实践 (1)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学案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年级:八年级 科目:历史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陈海宽 时间:2011-11-15 审核: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 记住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意义。 2.记住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及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03页到104页的内容,ABC 三组同学完成下面的知识梳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04页到105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知识梳理: 【共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互帮互助、共同解决 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取得最后胜利? 【归纳整理】小组合作、讨论、互帮互助、共同解决 请你在下表内的横线上分别填上恰当的内容: 1.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遵义会议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 “这里本是黄土高原上一片贫瘠的土地,自从红军长征来到这里,它就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地名逐渐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思想制高点。”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A .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B .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D .召开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中共七大确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 ) A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B .毛泽东思想 C .马列主义 D .邓小平理论 4.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是( ) A . 中华民国成立 B .五四爱国运动 C .抗日战争胜利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 A .甲午战争 B .解放战争 C .抗美援朝 D .抗日战争 6.出现右图的场面是因为( ) A .百团大战振奋了人心 B .台儿庄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C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D .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7.武汉中山公园内的“受降堂”,如实记载了日本侵略军向在华中地区的中国人民投降的一幕。依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这一幕应出现在哪一年( ) A .1942年 B .1944年 C .1945年 D .1946年 8.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C 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D 美国的原子弹起了主要作用 9.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相比,中国一败一胜的关键在于 ( ) A .是否有外国支持 B .武器是否先进 C .政府与军队是否起到主要作用 D .是否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10.假期里,阳阳同学观看了以下四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鸦片战争》 ②《井冈山》 ③《甲午风云》 ④《血战台儿庄》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①③②④ D .③④①② 11.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请回答: (1)《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什么会议上所作的报告? (2)会议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3)这次会议有什么重要意义? 12.右面是红色旅游 重要景点的图片: 请回答:(1)根据图文信息,分别写出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的名称及历史意义。 (2)感受红色旅游,你有什么体会? 【课后反思】 我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困惑?请A 、B 、C 三组同学对照学案自我检查!C 组同学加油

八年级美术《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教案

新疆石河子市第十六中学八年级美术《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 窟》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应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这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 2.应会: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佛教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对敦煌石窟有代表性的造像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3.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2)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课题出示。 二、“石窟艺术的构成”知识点解疑: 1、请说说石窟建筑的特点。 (1)请学生发表意见。 (2)师生共同探讨:依山而建、挖窟为房、木构窟檐…… 莫高窟的主体建筑为二层平顶楼房,该建筑约一半隐蔽在丘陵中,外部只露出上层窗户及宽阔的屋檐,与莫高窟的环境相协调。莫高窟的石窟建筑,由于时代不同,石窟形制呈现不同的特色,主要有5种:1.禅窟(即僧房)。2.塔庙窟(即中心窟)。3.殿堂窟。4.佛坛窟。 5.大佛窟(即涅磐窟)。 2、不同朝代,彩塑艺术特点有否区别?试举例说一说你的理由。 (1)不同时期的塑像各有特点。 (2)北魏到北周是彩塑艺术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佛像的形象受南朝人物形象的影响,塑像显得骨骼洁秀。例:259窟禅定佛北魏 (3)隋窟的雕塑、壁画都带有明显的由六朝向唐朝过渡的特征。雕像一般是头大身短,动态比较平板。例:427窟佛·菩萨隋 (4)隋唐时期:隋唐是莫高窟彩塑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佛教形象普遍世俗化,成为隋唐石窟艺术的主要特征,神性的削弱和人性的增长,使得佛的形象更富亲切感。 3、你知道敦煌莫高窟壁画主要表现什么题材吗? 主要有故事画,如佛传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等,以及尊像画、经变画、神话题材画、供养人画像、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历史故事、神话题材画、装饰图案画……等等。 四、活动:我来当导游 (一)课件展示三幅莫高窟壁画,请一学生选取一幅,为全体游客讲解该幅壁画作品及艺术表现的魅力。 1、重点分析:《尸毗(pí)王本生》(第254窟北魏) 1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通用)

20.古代诗歌五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登幽州台歌》《己亥杂诗》,能背诵、默写两首诗。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相关链接】 一、走近作者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射洪人,唐代文学家。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两次从军边塞,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篇,诗词近800首。 二、了解背景 《登幽州台歌》:本诗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己亥杂诗》(其五):选自《龚自珍全集》第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清道光十九年己亥,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又北上接取家属。往返途中,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这组诗。 【自主学习】 1、初读《登幽州台歌》《己亥杂诗》,感知诗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注意读准重音和节奏。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3、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两首诗的意思。 4、背诵这两首诗。 【合作探究】 一、小组合作,探究《登幽州台歌》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第20课—22课导学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学法指导 请同学们做一下社会调查,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方式是什么?以50家为一组,统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在家庭电话的装机比率,移动电话占有比率,家庭网上通讯比率。然后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各具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试分析变化原因。 四、知识链接 申报 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在上海创刊。初隔日出版一张,四个月后改为日报。1909年为席裕福购进,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量才接办。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反映抗日救亡要求,并出《自由谈》副刊,发表进步言论。1934年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趋向保守。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文化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的变化 六、问题探究 1.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 么? 2.有的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说明它在欺骗读者呢? 3.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 传进来的? 七、目标检测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 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 A .拍有线电报 B .写封书信 C .发无线电报 D .打长途电话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化

七年级美术上册 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宝库(自学)教案1 人美版

石窟艺术的宝库(自学) 第一课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一、教材分析:;本课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了解和学习敦煌莫高窟的彩;二、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2)隐性内容与目标:A.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2)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教材:人美版义 第一课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敦煌莫高窟为重点,了解和学习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并链接我国其他的著名石窟。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从对雕塑、壁画艺术的欣赏,引申到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同时通过敦煌石窟藏经洞遭遇外国所谓探险家的掠夺,致使大批国宝四处流散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打破了以往单纯介绍作品的美术特征的局限,把敦煌放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以便更好的理解敦煌艺术,同时对当时社会的文化产生认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和学习石窟艺术。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A.应知: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这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既有各自不同的鲜明特色,又有紧密相关的内在联系。B.应会: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佛教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对敦煌石窟有代表性的造像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2)隐性内容与目标:A.充分感受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2)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材: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16 册第一课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导学案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导学案 课型: 新授课 主 备: 史学忠 备课组长审核:李玉林 教研组长审核:李玉林 班级: 学生姓名: 使用日期:第十六周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知道三国的大致位置。 2.知道我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学会用史论结合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 3.区别文学作品与史书的不同,明白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自读自学】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01-----P105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题 目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框题,先完成课本P105页自我测评第1题填表。 2.然后阅读第二框题,完成填充册P30页1(1)、(2)的填图练习。 3 4.填出秦到西晋的朝代更替图: 秦朝→ 朝→东汉→ 朝 →南北朝→隋朝→ 朝 【小组合作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阅读课后的《每课一得》,想想小说与史书有什么不同,按下面的提示在空白结论: 比小说更真实可信

2.读懂简单的文言文史料,分析史料内容,得出合理结论,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要求。请阅读以下《三国志》中的原文史料,归纳出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及统一北方的战斗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史料一:毛玠语太祖(曹操)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休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业。”太祖敬纳其言。 史料二:沮授说绍(袁绍)云:“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弗能用。 (1)概括毛玠、沮授两谋士提出的建议中有什么共同的内容? (2)“太祖敬纳其言”和“绍弗能用”,反映出曹操与袁绍在纳谏上有何不同?(3)按下列提示,总结出曹操取胜的原因? 政治上:① 以令诸侯,取得有利地位。 ②。 ③。 经济上: 3.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历史人物,人们对他们的评价有很多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曹操是篡夺汉朝的奸贼。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你的依据是哪些史实? 4.毛泽东认为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那个朝代的英雄,你认为对吗?说出你的理由和依据? 5.参看填充册P31页3(1)题,写出三个以上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或歇后语,体会三国这段历史给中华文化和语言带来的影响。 6.识读填充册P31页4(1)(2)的两幅图片,根据地点、朝代、特殊名词,猜猜分别指哪个历史人物,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巩固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一)选择题 1.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相信你是最棒的!

《石窟艺术宝库》教学设计2

第课石窟艺术宝库 【教学设想】 石窟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应特别充分利用图片、录像,更形象直观使学生对我国古老的石窟艺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石窟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从而从小树立爱护文物古迹,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莫高窟、龙门石窟的基本内容,了解其艺术成就。 ②让学生了解莫高窟、龙门石窟、乐山大佛以及大足石刻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石窟艺术的欣赏能力。 ③让学生了解乐山大佛、大足石刻的相关知识,加深对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认识。 ④引导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帮助学生形成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采用讨论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③采用导游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④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石窟艺术发达的原因,培养学生寻要究源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莫高窟内的壁画和雕刻艺术成就是我国人民对世界 文化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初步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莫高窟石窟和龙门石窟 难点: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盛行的原因。石窟艺术里面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特征。

【教学突破】 本课所学的几个石窟艺术所处的历史时期各不相同, 知识点相对孤立,比较分散,所以在教 学中可采用景点导游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同时注意做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学生视野的开拓,课前可引导学生多搜集一些关于石窟艺术的图片、资料,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理解分析问题和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观察、发现,然后分类(塑像、雕像、壁画等)。、介绍石窟艺术的来历。简介 我国石窟艺术的成就。、朗读导言,然后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观察图片(书上的),谈发现。教师适时引导。、读书,落实知识点在书上。、学第二目、 第三目时,对比第一目来学习。注意让学生找出这三大石窟的各自特色、及共同点。 三、小结与延伸:抽学生小结;练习巩固。指导学生阅读“史海拾贝”。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导学案及答案

20.《落日的幻觉》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重点语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奄奄..( )绮.丽( ) 衰. 减( ) (y ān ) 红 (zhu ì) 落 尘(āi ) (w èi ) 蓝 暗(h ú)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太阳快要落山了。( ) (2)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 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日落确实很美, ,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 课堂探究 1.范读,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 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4、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 5、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6、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 7、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语言,细细品味一下,先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8、《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9、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10:幻觉往往是美丽的,真实往往是丑陋的,本文还可以给你哪些深层次的人生启示? 当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绮.丽()殷.红()坠.落()镶.()绚.丽()

八年级上第11课--20课学案

语文八年级上第3单元第11课《中国石拱桥》学案 教师寄语:爱国——心路之桥、奋斗——征途之桥、热诚——友谊之桥、 科教——兴国之桥、科普——育才之桥。 预习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二、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 预习内容:任务一、基础知识: 1.注音:洨( ) 匀称( ) 鷟( ) 佥( )河堤( ) 2.解释词语: 古朴:杰作: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推崇: 3、简介作者: 任务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试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9段): 第三部分(第10段): 2、读课文,分别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任务三、文章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往往要运用各种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文中出现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 列数据: 举例子: 摹状貌: 作诠释: 引典籍: 作比较: 列图表: 下定义:

语文八年级上第3单元第12课《桥之美》学案 教师寄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预习目标: 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预习内容: 任务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煞.()颐.和园()险峻.()点缀.()孕.育() 2、解释词语 驻足: 销魂: 前瞻后顾: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3、作家作品 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从内容上说,是一篇()作者是(). 任务二、深入感知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2、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 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把事例写在下面。 任务三: 1、古诗文中有许多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 诗句:出处:作者: 诗句:出处:作者: 2、查找马致远的《秋思》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几遍,谈谈这两首诗中桥的美和作者眼中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 语文八年级上第3单元第13课《苏州园林》学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