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之体验-最新教育资料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之体验-最新教育资料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之体验

背景

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他发展的特长。为实现《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建议:“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更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我们应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既让优秀学生出类拔萃,又让学困生不落伍,使层次不同的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全面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初中数学大纲》中的“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应根据基本要求和通过选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各种不同需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

能。”《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们学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研究,在这里说说我的体验。

一、方案设计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指的是在充分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统为同一“层次”,在班级团体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在学习中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即让优等生充分发展,快速发展,让后进生有所发展,愉快发展,让中等生顺利发展,全面发展。建立分层教学要求,分层教学活动,分层教学辅导,分层教学评价。的教学模式。且使分层的内容及方法具有多元性和灵活性。

二、具体操作

(一)学生分层原则

1、学生分层原则:多维性原则,自愿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交叉性原则。

由于有了这些原则,学生不仅数学兴趣大大提高,而且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最优发展。

2、分层教学原则

(1)整体性原则。实施分层教学,“分”是手段,而达到班级的整体提高才是目的,因此,分层教学要面向中等生,照顾后进生,提高优等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2)激励性原则。课堂分层教学,自始至终都应贯彻激励性原则。一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贯彻激励教育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主体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分层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各层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能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探索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探索性,注重提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特点的探索性问题,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引导学生为解决问题进行探索式学习。

(5)活动性原则。在课堂分层教学研究中,要注意把教学组织成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特别是一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活动进行互补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积极或受阻情况随时调控。

(6)指导性原则。要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凭借已有知识解决相应问题,另一方面

是利用已获得的认知结构去掌握新的知识,从而扩充原来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随时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指导学生适应这样的教学。

(二)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1、分层备课,分层设问,分组探索和讨论;设计分层练习,安排分类指导内容及时间,设置分层作业和检测题。分层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关键所在,教师在透彻理解掌握教学教材或课程目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突出层次性,注重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教学的全过程。首先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潜在的能力出发,确立与各层次相适应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次培养,使各个层次的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相应层次的目标,其次筛选分层内容;哪些内容是各层次共同掌握,哪些内容是分层次掌握;再其次,分层设问,确立指导内容,对A层学生教师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要小一点,能掌握主要知识学习基本方法,培养基本能力。对B层学生设计的问题为中等难度,梯度稍大一点,并兼顾一些培养其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学生要设计一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发展其个性特长。最后,设计分层练习,设置分层作业。

2、分层施教:分层诊断、导入新课,分层设疑,分组探索讨论;分层释疑,分类指导,分层练习,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分层反馈,矫正提高。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大多具有典型性且针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