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辅导练习

一.基础巩固(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枭雄(xiāo)会稽(huài)芟夷(shān)王室之胄(zhòu)

B.强弩(nǔ)鲁缟(gǎo)旌麾(huī)刘琮束手(zóng)

C.奄有(yǎn)累官(lěi)番阳(bó)一蹶不振(jué)

D.斫案(zhuó)邂逅(xiè)羸兵(léi)烟炎张天(zhǎng)

2.下列各组中全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B.卿能办之者诚决五万兵难卒合

C.顷之,烟炎张天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D.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舍鞍马,仗舟楫

3.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到北方)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③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④初一交战,操军不利(月初)⑤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儿女)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⑦鼎足之形成矣(形势形成)

A.①②⑤⑥⑦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②③⑤⑥⑦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敬贤礼士②必蹶上将军③从吏卒,交游士林④为汉家除残去秽⑤而琮已降,备南走⑥兵精粮多,足以立事⑦瑜等率轻锐继其后⑧刘备、周瑜水陆并进⑨可烧而走也⑩操悉浮以沿江

A.①②/③④⑨⑩/⑤⑥⑦/⑧B.①④②/③⑥⑨⑩/⑤⑦⑧

C.①/②③⑥⑨⑩/④⑦/⑤⑧D.①⑤⑧/②③⑥⑨⑩/④⑦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肃宣权旨(圣旨)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吊唁)

B.略已平矣(大致)成败之机(机会)

C.动以朝廷为辞(动不动)追于宇下(屋檐)

D.兼仗父兄之烈(功业)兵精足用(使用)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A.而操皆冒行之(冒险)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协助)

B.上建旌旗(竖起,树立)盖以十舰最著前(居于)

C.荆州与国邻接(指孙权统治的地区)英才盖世(超过)

D.与操有隙(感情上的裂痕)卿能办之者诚决(处置)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A.各肃闻刘表卒(死)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B.土民殷富(富)致殷勤之意(恳切)

C.如其克谐(能)克己奉公(克制,约束)

D.助画方略(准则)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将)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A.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没有,不)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

B.今为君计(出计,谋划)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计谋)

C.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统帅,带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将要)D.鲁肃闻刘表卒(死)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9.下列各句中的“为”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恐为操所先(表示被动)②昔人云:将以有为也(作为)③冰,水为之(结成)④何辞为(原因)⑤不为尧存(为了)

A.②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①②③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却)③乃罢会(于是)④骑乃得过(于是)⑤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仅,只)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C.①④⑤⑥D.②④⑤⑥

11.下列各句根据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②刘备天下枭雄③豫州今欲何至④巨是凡人⑤我,子喻友也⑥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⑦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⑧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⑨灌油其中,裹以惟幕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⑾行将为人所并⑿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A.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①⑾/⑩⑿B.①⑾/②④⑤/③/⑥/⑦⑧⑨/⑩⑿

C.①②/④⑤/③⑥/⑦⑧⑨⑩/⑾⑿D.②④⑤/①⑾/③⑥/⑦⑧⑨/⑩⑿

12.下列各项对课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等编纂而成,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编写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B.本文结构清晰,内容安排也很自然、严谨。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先写战前各方的活动,侧重写孙刘联盟;再写战斗实况及结果。

C.作者详写孙权和刘备方面,对曹操方面则是略写,且大部分是侧面描写,这样以孙刘为主,兼及他方的写法,避免了重点不突出的毛病。

D.本文以清晰的笔墨,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各种人物的对话,写了孙曹双方劣势和优势、被动和主动转化的因素与结果。

二、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

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操军不利,引次江北次:驻扎B.可烧而走也走:逃跑

C.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轻锐:轻装精锐D.引军北还北:北面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裹以帷幕,上建旌旗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B.乃取蒙冲斗舰十艘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C.顷之,烟炎张天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D.进,与操遇于赤壁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与操遇于赤壁”略写进军过程,交代决战地点。

B.“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反映了曹军的骄傲情绪以及由此产生的麻痹心态。

C.“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略写初战,交代两军方位,为下文“东南风急”,风助火威作铺垫。

D.“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这些话都证实了诸葛亮的预言是正确,从一定侧面说明了曹操失败的原因。

三.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共15分)

初,邓艾之死,人皆冤之,而朝廷无为之辨者。及帝即位,议郎敦煌段灼上疏曰:“邓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三族之诛。艾性刚急,矜功伐善,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臣窃以为艾本屯田掌犊人,宠位已极,功名已成,七十老公,复何所求!正以刘禅初降,远郡未附,矫令承制,权安社稷。钟会有悖逆之心。畏艾威名,因其疑似,构成其事。艾被诏书,即遣强兵,束身就缚,不敢顾望,诚自知奉见先帝,必无当死之理也。会受诛之后,艾官属将吏,愚戆相聚,自共追艾,破坏槛车,解其囚执。艾在困地,狼狈失据,未尝与腹心之人有平素之谋,独受腹背之诛,岂不哀哉!陛下龙兴,阐弘大度,谓可听艾归葬旧墓,还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继封其后,使艾阖棺定谥,死无所恨,则天下徇名之士,思立功之臣,必投汤火,乐为陛下死矣!”帝善其言而未能从。会帝问给事中樊建以诸葛亮之治蜀,曰:“吾独不得如亮者而臣之乎?”建稽首曰:“陛下知邓艾之冤而不能直,虽得亮,得无如冯唐之言乎!”帝笑曰:“卿言起我意。”乃以艾孙朗为郎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荷反逆之名荷:背负B.矜功伐善伐:夸耀

C.权安社稷权:暂且D.必无当死之理也当:应当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邓艾之死,人皆冤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七十老公,复何所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C.谓可听艾归葬旧墓,还其田宅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以平蜀之功继封其后皆以美于徐公

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邓艾是冤枉的一组是(3分)

①矫令承制②艾被诏书,即遣强兵,束身就缚,不敢顾望③艾在困地,狼狈失据,未尝与腹心之人有平素之谋④帝善其言而未能从⑤朝廷无为之辨者⑥本屯田掌

犊人,宠位已极,功名已成,七十老公,复何所求

A.②③ B. ①② C.③⑤ D.④⑥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艾情怀刚直、急躁,爱夸耀功劳,不能协调与同事的关系,因此朝廷上人们明知他是冤枉的,却没有人替他申辩。

B.刘禅刚投降的时候,怕边疆不服,就下了一道诏书要求都服从邓艾的管理。C.钟会和邓艾都想造反,却让邓艾一个人承受他们双方应该承担的责任。D.议郎敦煌人段灼的上疏终于打动皇帝,为邓艾平反。

20.翻译下列句子。(3分)

?吾独不得如亮者而臣之乎?

[附加翻译句]陛下知邓艾之冤而不能直,虽得亮,得无如冯唐之言乎!(编辑师:如果不合适,此题可以删除)

[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

1.A.(B.琮cóng C.番pó D.张zhàng)2.B.(B.“诚”通“请”,“卒”通“猝” A.“禽”通“擒” C.“炎”通“焰” D.“雷”通“擂”)3.D.(①北面:面向北④初一:刚开始)4.C.(①名词用作动词/②③⑥⑨⑩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⑦形容词作名词/⑤⑧名词作状语)5.C.(A.旨:意旨,意图;吊:慰问B.机:关键D.用:器用,物资)6.A.(冒:鲁莽,轻率)7.D.(方:方针,方法)8.A.(莫:不定代词,没有人)9.D.(④语气词,呢;⑤连词,因为)10.A.(②乃:乃至,甚至;④乃:才)11.B.(①⑾被动句/②④⑤判断句/③宾语前置句/⑥省略句,前后句都省略介词“于”/⑦⑧⑨状语后置句/⑩⑿定语后置句)12.C。(作者详写孙权方面,略写刘备方面,对曹操方面则写得更略。以孙权一方为主,兼及其他两方)

二、课内精读

13.A.(B。走:使……逃跑;C。轻锐:轻装精锐的部队;D。北:向北面)14.D.(D 项都是介词,在;A。介词,用/介词,按;B。连词,于是/副词,才;C。助词,无意义/代词,道路)15.D.(“诸葛亮的预言”错)

三.课外拓展

16.D.(当:被判决)17.C.(C项都是代词,他的;A.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B。代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处所,地方;D。介词,凭借/动词,以为)18.A.(①假冒帝令造成误会;④⑤⑥是表现别人对他的看法或行为,不能直接表现邓艾)19.A.(B。“就下了一道诏书要求都服从邓艾的管理”错;C。“钟会和邓艾都想造反”错;D。不只是议郎敦煌人段灼的上疏,还有后来给事中樊建的劝说。)20.?我难道不能得到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做我的臣子吗?[附加翻译答案]陛下知道邓艾是冤枉的却不能替他伸冤,即便得到诸葛亮这样的人,恐怕也会像冯唐说的一样!

[参考译文]

当初,邓艾死的时候,人们都觉得他是冤枉的,但朝廷上没有一个人替他申辩。等到皇帝继位,议郎敦煌人段灼向皇帝上疏说:“邓艾对国家忠心耿耿,却背负着叛逆的罪名,为国家平定了巴蜀却遭受夷灭三族的处罚。邓艾性情刚直、急躁,爱夸耀功劳,不能协调与同事的关系,因此没有人愿意为他雪诬。我自己认为邓艾本来是屯田部的一个管牲畜的小官,后来已经位极人臣,功成名就,一个七十岁的老头,还奢求什么呢?正因为刘禅刚投降,边疆人心没有完全依附,所以邓艾才假托朝廷的命令,目的是暂且稳定政局罢了。钟会有叛逆的野心,但害怕邓艾的威名,因为害怕邓艾发现自己的阴谋,就诬陷邓艾。邓艾接到诏书,马上遣散自己强大的部队,自己束手就擒,没有等待观望,实在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见到先帝,绝对没有被判决死罪的道理。钟会被杀之后,邓艾的手下愚蠢地聚集在一起,自作主张一起去追上邓艾,打破囚车,砸断枷锁,把他释放出来。邓艾在囚笼里,狼狈不堪,进退无依,根本没有与自己的手下商量什么计谋的机会,却要独自承担敌人和自己双方的责任,这难道不是太让人悲哀了吗?陛下您刚刚登基,应该宽宏大量,让邓艾能够归葬祖坟,然后归还他的田宅,因为平定巴蜀的功劳而加封他的后人,让邓艾得以盖棺定论,加封谥号,虽然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这样一来,天下那些重视名节的、想建功立业的人一定会赴汤蹈火,愿意为陛下尽忠。”皇帝虽然认为他说得很好,但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恰逢皇帝问给事中樊建关于诸葛亮治理蜀国的事,说:“我难道不能得到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做我的臣子吗?”樊建回答说:“陛下知道邓艾是冤枉的却不能替他伸冤,即便得到诸葛亮这样的人,恐怕也会像冯唐说的一样!”皇帝笑着说:“你说的话又勾起我的想法了。”于是让邓艾的孙子邓朗担任郎中。

课文链接

“火烧赤壁”的故事

公元208年,赤壁大战之初,曹军不习水战,小吃败仗,便任命投降的荆州将军蔡瑁和张允训练北方士兵学习水上作战,但不久被周瑜巧妙地使用离间计铲除二人。

周瑜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商量,觉得曹操人马众多,军容整齐,如果正面交战,孙刘联军无法取胜,于是他们决定采取火攻,并安排了一系列的计策。一天,周瑜召集手下大将商量进攻曹操,老将黄盖认为对方太强大了,不如干脆投降。周瑜大怒,命令手下打了黄盖五十军棍。黄盖被责打后,派人送信给曹操,表示要投奔曹操。此时,埋伏在周瑜军营里的曹军奸细也传回周瑜责打黄盖的信息,曹操相信了黄盖真的要来投降,非常高兴。这时,闻名天下的军事家庞统也来拜见曹操,曹操高兴异常,立刻向庞统请教一个他正发愁的问题。原来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会水战,而且对南方水土不服,经常生病。庞统说:“这有什么难的?只要把大小船只搭配,把三十只或者五十只船,头尾相连,用铁索锁住,上面铺上木板,就可以了。”曹操连忙依法行事。果然,曹操的战船用铁索相连后,冲波激浪,一点也不颠簸。兵士们在船上使枪弄刀,像陆地上一样,一点也不觉得晕眩。曹操大喜,可是谋士却说:“战船连锁固然是好,可是对方若用火攻,怕难以逃避。”曹操听了哈哈大笑,说:“不必担心。我们在北边,他们在南边。现在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哪里有东南风?他们如果用火攻,岂不是烧了自己?”大家都夸曹操有见识,于是放松了警惕。

谁知十一月二十日,突然刮起了东南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善观气象,早就和周瑜作好了准备。这时,曹操收到黄盖派人送来的信,约好来投降。曹操带了将领站在船头等候。果然看见黄盖领着十多只小船,顺风驶来,曹操非常得意。十几只小船趁着风势,很快就到了曹操的战船前。黄盖手一招,小船顿时燃起大火,原来船上全是柴草油脂等易燃之物。着火的小船借着东南风,直撞入曹操的战船营里,曹操的战船立刻着火,因相互被铁链锁住,无法脱逃,登时成了一片火海。曹操急忙弃船上岸,谁知岸上屯放粮食的军营也被周瑜事先埋伏的士兵烧了。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曹操狼狈突围,逃回北方。

经过赤壁一战,孙权得以巩固在江南的统治,刘备则乘机占领荆州大部分地区,因而形成曹、孙、刘三方鼎立的局面。火烧赤壁,还留下了很多典故,比如黄盖被

周瑜责打然后诈降曹操,被称为“苦肉计”,而庞统是刘备军师诸葛亮的好朋友,他建议曹操用铁索连船,致使曹军战船被火攻时难以逃脱,此计被称为“连环计”。一.基础巩固(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枭雄(xiāo)会稽(huài)芟夷(shān)王室之胄(zhòu)

B.强弩(nǔ)鲁缟(gǎo)旌麾(huī)刘琮束手(zóng)

C.奄有(yǎn)累官(lěi)番阳(bó)一蹶不振(jué)

D.斫案(zhuó)邂逅(xiè)羸兵(léi)烟炎张天(zhǎng)

1.A.(B.琮cóng C.番pó D.张zhàng)

2.下列各组中全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B.卿能办之者诚决五万兵难卒合

C.顷之,烟炎张天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D.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舍鞍马,仗舟楫

2.B.(B.“诚”通“请”,“卒”通“猝” A.“禽”通“擒” C.“炎”通“焰” D.“雷”通“擂”)3.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到北方)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③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④初一交战,操军不利(月初)⑤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儿女)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⑦鼎足之形成矣(形势形成)

A.①②⑤⑥⑦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⑤⑥⑦

3.D.(①北面:面向北④初一:刚开始)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敬贤礼士②必蹶上将军③从吏卒,交游士林④为汉家除残去秽⑤而琮已降,备南走⑥兵精粮多,足以立事⑦瑜等率轻锐继其后⑧刘备、周瑜水陆并进⑨可烧而走也⑩操悉浮以沿江

A.①②/③④⑨⑩/⑤⑥⑦/⑧

B.①④②/③⑥⑨⑩/⑤⑦⑧

C.①/②③⑥⑨⑩/④⑦/⑤⑧

D.①⑤⑧/②③⑥⑨⑩/④⑦

4.C.(①名词用作动词/②③⑥⑨⑩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⑦形容词作名词/⑤⑧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肃宣权旨(圣旨)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吊唁)

B.略已平矣(大致)成败之机(机会)

C.动以朝廷为辞(动不动)追于宇下(屋檐)

D.兼仗父兄之烈(功业)兵精足用(使用)

5.C.(A.旨:意旨,意图;吊:慰问B.机:关键D.用:器用,物资)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A.而操皆冒行之(冒险)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协助)

B.上建旌旗(竖起,树立)盖以十舰最著前(居于)

C.荆州与国邻接(指孙权统治的地区)英才盖世(超过)

D.与操有隙(感情上的裂痕)卿能办之者诚决(处置)

6.A.(冒:鲁莽,轻率)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A.各肃闻刘表卒(死)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B.土民殷富(富)致殷勤之意(恳切)

C.如其克谐(能)克己奉公(克制,约束)

D.助画方略(准则)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将)

7.D.(方:方针,方法)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A.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没有,不)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

B.今为君计(出计,谋划)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计谋)

C.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统帅,带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将要)D.鲁肃闻刘表卒(死)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8.A.(莫:不定代词,没有人)

9.下列各句中的“为”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恐为操所先(表示被动)②昔人云:将以有为也(作为)③冰,水为之(结成)④何辞为(原因)⑤不为尧存(为了)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①②③

9.D.(④语气词,呢;⑤连词,因为)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却)③乃罢会(于是)④骑乃得过(于是)⑤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仅,只)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④⑤⑥

10.A.(②乃:乃至,甚至;④乃:才)

11.下列各句根据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②刘备天下枭雄③豫州今欲何至④巨是凡人⑤我,子喻友也⑥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⑦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⑧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⑨灌油其中,裹以惟幕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⑾行将为人所并⑿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A.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①⑾/⑩⑿

B.①⑾/②④⑤/③/⑥/⑦⑧⑨/⑩⑿

C.①②/④⑤/③⑥/⑦⑧⑨⑩/⑾⑿

D.②④⑤/①⑾/③⑥/⑦⑧⑨/⑩⑿

11.B.(①⑾被动句/②④⑤判断句/③宾语前置句/⑥省略句,前后句都省略介词“于”/⑦⑧⑨状语后置句/⑩⑿定语后置句)

12.下列各项对课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等编纂而成,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编写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B.本文结构清晰,内容安排也很自然、严谨。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先写战前各方的活动,侧重写孙刘联盟;再写战斗实况及结果。

C.作者详写孙权和刘备方面,对曹操方面则是略写,且大部分是侧面描写,这样以孙刘为主,兼及他方的写法,避免了重点不突出的毛病。

D.本文以清晰的笔墨,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各种人物的对话,写了孙曹双方劣势和优势、被动和主动转化的因素与结果。

12.C。(作者详写孙权方面,略写刘备方面,对曹操方面则写得更略。以孙权一方为主,兼及其他两方)

二、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操军不利,引次江北次:驻扎

B.可烧而走也走:逃跑

C.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轻锐:轻装精锐

D.引军北还北:北面

13.A.(B。走:使……逃跑;C。轻锐:轻装精锐的部队;D。北:向北面)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裹以帷幕,上建旌旗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B.乃取蒙冲斗舰十艘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C.顷之,烟炎张天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D.进,与操遇于赤壁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14.D.(D项都是介词,在;A。介词,用/介词,按;B。连词,于是/副词,才;C。助词,无意义/代词,道路)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与操遇于赤壁”略写进军过程,交代决战地点。

B.“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反映了曹军的骄傲情绪以及由此产生的麻痹心态。

C.“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略写初战,交代两军方位,为下文“东南风急”,风助火威作铺垫。

D.“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这些话都证实了诸葛亮的预言是正确,从一定侧面说明了曹操失败的原因。

15.D.(“诸葛亮的预言”错)

三.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共15分)

初,邓艾之死,人皆冤之,而朝廷无为之辨者。及帝即位,议郎敦煌段灼上疏曰:“邓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三族之诛。艾性刚急,矜功伐善,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臣窃以为艾本屯田掌犊人,宠位已极,功名已成,七十老公,复何所求!正以刘禅初降,远郡未附,矫令承制,权安社稷。钟会有悖逆之心。畏艾威名,因其疑似,构成其事。艾被诏书,即遣强兵,束身就缚,不敢顾望,诚自知奉见先帝,必无当死之理也。会受诛之后,艾官属将吏,愚戆相聚,自共追艾,破坏槛车,解其囚执。艾在困地,狼狈失据,未尝与腹心之人有平素之谋,独受腹背之诛,岂不哀哉!陛下龙兴,阐弘大度,谓可听艾归葬旧墓,还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继封其后,使艾阖棺定谥,死无所恨,则天下徇名之士,思立功之臣,必投汤火,乐为陛下死矣!”帝善其言而未能从。会帝问给事中樊建以诸葛亮之治蜀,曰:“吾独不得如亮者而臣之乎?”建稽首曰:“陛下知邓艾之冤而不能直,虽得亮,得无如冯唐之言乎!”帝笑曰:“卿言起我意。”乃以艾孙朗为郎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荷反逆之名荷:背负

B.矜功伐善伐:夸耀

C.权安社稷权:暂且

D.必无当死之理也当:应当

16.D.(当:被判决)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邓艾之死,人皆冤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七十老公,复何所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C.谓可听艾归葬旧墓,还其田宅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以平蜀之功继封其后皆以美于徐公

17.C.(C项都是代词,他的;A.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B。代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处所,地方;D。介词,凭借/动词,以为)

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邓艾是冤枉的一组是(3分)

①矫令承制②艾被诏书,即遣强兵,束身就缚,不敢顾望③艾在困地,狼狈失据,未尝与腹心之人有平素之谋④帝善其言而未能从⑤朝廷无为之辨者⑥本屯田掌犊人,宠位已极,功名已成,七十老公,复何所求

A.②③ B. ①② C.③⑤ D.④⑥

18.A.(①假冒帝令造成误会;④⑤⑥是表现别人对他的看法或行为,不能直接表现邓艾)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艾情怀刚直、急躁,爱夸耀功劳,不能协调与同事的关系,因此朝廷上人们明知他是冤枉的,却没有人替他申辩。

B.刘禅刚投降的时候,怕边疆不服,就下了一道诏书要求都服从邓艾的管理。C.钟会和邓艾都想造反,却让邓艾一个人承受他们双方应该承担的责任。

D.议郎敦煌人段灼的上疏终于打动皇帝,为邓艾平反。

19.A.(B。“就下了一道诏书要求都服从邓艾的管理”错;C。“钟会和邓艾都想造

反”错;D。不只是议郎敦煌人段灼的上疏,还有后来给事中樊建的劝说。)20.翻译下列句子。(3分)

?吾独不得如亮者而臣之乎?

[附加翻译句]陛下知邓艾之冤而不能直,虽得亮,得无如冯唐之言乎!(编辑师:如果不合适,此题可以删除)

20.?我难道不能得到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做我的臣子吗?[附加翻译答案]陛下知道邓艾是冤枉的却不能替他伸冤,即便得到诸葛亮这样的人,恐怕也会像冯唐说的一样!

[参考译文]

当初,邓艾死的时候,人们都觉得他是冤枉的,但朝廷上没有一个人替他申辩。等到皇帝继位,议郎敦煌人段灼向皇帝上疏说:“邓艾对国家忠心耿耿,却背负着叛逆的罪名,为国家平定了巴蜀却遭受夷灭三族的处罚。邓艾性情刚直、急躁,爱夸耀功劳,不能协调与同事的关系,因此没有人愿意为他雪诬。我自己认为邓艾本来是屯田部的一个管牲畜的小官,后来已经位极人臣,功成名就,一个七十岁的老头,还奢求什么呢?正因为刘禅刚投降,边疆人心没有完全依附,所以邓艾才假托朝廷的命令,目的是暂且稳定政局罢了。钟会有叛逆的野心,但害怕邓艾的威名,因为害怕邓艾发现自己的阴谋,就诬陷邓艾。邓艾接到诏书,马上遣散自己强大的部队,自己束手就擒,没有等待观望,实在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见到先帝,绝对没有被判决死罪的道理。钟会被杀之后,邓艾的手下愚蠢地聚集在一起,自作主张一起去追上邓艾,打破囚车,砸断枷锁,把他释放出来。邓艾在囚笼里,狼狈不堪,进退无依,根本没有与自己的手下商量什么计谋的机会,却要独自承担敌人和自己双方的责任,这难道不是太让人悲哀了吗?陛下您刚刚登基,应该宽宏大量,让邓艾能够归葬祖坟,然后归还他的田宅,因为平定巴蜀的功劳而加封他的后人,让邓艾得以盖

棺定论,加封谥号,虽然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这样一来,天下那些重视名节的、想建功立业的人一定会赴汤蹈火,愿意为陛下尽忠。”皇帝虽然认为他说得很好,但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恰逢皇帝问给事中樊建关于诸葛亮治理蜀国的事,说:“我难道不能得到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做我的臣子吗?”樊建回答说:“陛下知道邓艾是冤枉的却不能替他伸冤,即便得到诸葛亮这样的人,恐怕也会像冯唐说的一样!”皇帝笑着说:“你说的话又勾起我的想法了。”于是让邓艾的孙子邓朗担任郎中。

赤壁之战课本原文及翻译

赤壁之战 司马光 (一)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状语后置)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当初,鲁肃听说刘表死了,就对孙权说:“荆州与我国接邻,地理形势险要、坚固,肥沃的土地方圆万里,百姓殷实富裕,如果占有它,这就是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现在刘表刚死,他(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不和睦,军队中的那些将领,有的拥戴刘琦,有的拥戴刘琮。 刘备天下枭雄(判断),与操有隙,寄寓于表(状语后置),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刘备是天下的豪杰,跟曹操有仇,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重用(他)。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如果刘备同他们(指原属刘表手下的人)荆州方面的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我们)就应当安抚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有所背离(指刘表和荆州将领不能合作),(我们)就该另外筹划这件事情,以成就(我们的)大业。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我请求奉您之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并慰劳(他们)军中掌权的人物,以及劝说刘备使他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一定会高兴而听从我们的意见。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句)。” 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就可以安定下来了。现在不赶快前往,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机(抢先)。” 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状语后置)。 孙权立刻派鲁肃前往。(鲁肃)到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军,(于是)日夜赶路,等(鲁肃)到了南郡,(刘表的二儿子)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向南逃跑,鲁肃直接迎向前去,与刘备在当阳县长坂

赤壁之战赏析

《赤壁之战》是根据名著《三国演义》的有关情节改写而成的一篇课文。小语十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简要复述课文”,此文被用作该单元的首篇,可见编者的用意所在。 比起原著里那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简短的课文当然显得干巴了些。面对这样一篇改编而来的课文,如何把三国历史画卷展现给课堂上的学生呢?翟老师在这一点上可谓下足了工夫,也思考的很是周全。从全堂课来看,可以说翟老师的课把新课标的理念都渗透到了整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了,原本看似肥肥胖胖的一堂课,却被翟老师精简得肢体精当,虽然课文减了肥,但却依旧经脉清晰,骨肉相连。 那么,翟老师是怎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展开合理想象的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欣赏品析一下翟老师的课堂技艺: 第一,导入浅显牵一动十 一般来说,普通老师都喜欢在本课开始时,引用一段历史资料来导入背景,然后展开本课的讲解。但翟老师不是这样,她的导入很平淡,虽仅是寥寥数语,却做到了简约而不简单。让我们来看看翟老师是如何导入的: 师:最近我们班里哪些同学的写字又有进步了? 生举手。 师:还真不少呢! (老师指名让一个同学上讲台书写课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响亮的把课题读出来! 生:(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 师:这个同学的字写得真漂亮。 可以说这个导入是非常简练的,但从这堂课上的效果来看,却非常的实用,本节课由于内容深度和广度上的原因,专门用来进行写字训练的时间非常的少,所以,把写字放在开头来处理,显示了老师对整节课的把握掌控能力。 第二,开卷读书任其自流 翟老师的读书方式可以说是非常灵活的,她一上来要求自读的时候,既不是完全的放羊不管,也不是走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而是采取了一种有效而新颖的方法:学生喜欢那段就站起来读哪段。学生们读得相当投入,这大大节省了时间,也抓住了大多数孩子读书的注意力,保证了课堂教学下个环节的开展,这里尤其蕴藏着一个绝高技艺:把重点段和中心段抓了出来,因为同学们喜欢的一般正是这两部分内容。 师:现在我们先来读一遍课文,好不好? 师:同学们,谁喜欢读第一段? 生举手。 师:好,我来给你们读课题,大家准备好,赤壁之战。 生读。 …… 师:咱们一块来交流下读书的情况,读了一个自然段的同学请举手?没有,读了两个自然段的同学请举手。噢,也没有,那么看来大家都读了三个自然段以上了。 在初读课文这一点上,反思自己平时课堂上所做的,就感觉多了些形式主义,少了些实用主义。一句话,还是没有把“读”落实到位。初读时,一般老师叫这个读,叫那个读,先男生读,又女生读,反复多次,读的次数是不少,但读的效果却总不如意。这里面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没有把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班上所有的学生是不是全身心的投入了读,别人读的时候大多数同学是不是在认真听?很难说。通过翟老师的这次示范,我又学到了在掌控学生阅读方面的一些好技法,这是从师范课本上是学不到的。

赤壁之战简介

赤壁之战简介 赤壁之战简介: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背景:1,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也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2,各地州郡大吏

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3,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内容: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道到许昌,曹军诸将认为难以战胜袁绍,曹操却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遂决定起兵两万迎敌。 袁绍有军队数十万,后方巩固,兵精粮足。而曹操能用以抵抗袁绍的军队仅一二万人,且所占之地战乱连绵,物资供应远不丰富。曹操颇有军事才能,在这场战斗中,他先是采用声东击西之计,斩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然后诱敌深入,又干延津之战中大败袁军,斩袁名将文丑。初战胜利后,曹操主动撤兵,退守官渡,深沟高垒,坚壁不出,等寻战机,如此阻扼袁绍10万大军达半年之久。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讲了袁绍新近在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屯积万余车粮草辎重的情况,并建议曹操出奇兵偷袭乌。曹操纳其言,击败鸟巢守将淳于琼,烧其粮草辎重万余车。火烧乌巢,决定了官渡之战的胜负。

赤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赤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写作背 这首是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文学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

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一千八百年前,也就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孙权和刘 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大破曹操率领的百万水陆大军,从此奠 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运用火攻、以弱 胜强的战争之一,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 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历史简介 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立即开始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军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同时为了 解除后顾之忧,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上表天子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 偏将军,继续代替马腾统领部队,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政治上: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捏造罪名 杀了多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政敌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威。 公元208年,曹操带了20万大军(对外号称 80万)南下。刘备退守湖北武昌,此时他只有 军士两万多人。在军师诸葛亮的建议下,他决定与孙权共同抗曹。诸葛亮向孙权指出,曹 操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荆州的降兵最多不过七八万人,而且心存恐惧,斗志低落。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惧,只要动用精兵五万,就足以打败它。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孙权更加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于是便拨精兵3万,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军与刘备会师,共同抗击曹操。 ●战役概述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 再限于黄河流域。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 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 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 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 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 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

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

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 信息工程学院0604班刘运琦 三国 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 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 础的著名决战。 曹操基本统一 北方后,作玄武池训 练水兵,并对可能动 乱的关中地区采取 措施,随即于建安十 三年七月出兵十多 万南征荆州(约今湖 北、湖南),欲一统 南北。时孙权已自江 东统军攻克夏口(今 武汉境),打开了西 入荆州的门户,正相 机吞并荆、益州(治 成都),再向北发展; 而依附荆州牧刘表 的刘备,“三顾茅庐” 得诸葛亮为谋士,以 其隆中对策,制定先 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 曹操采用侍中、尚书令荀攸之计,领大军直出叶县、宛城(今河南南阳),另遣轻骑袭襄阳(今属湖北)。八月,刘表病亡,曹军放慢进军速度,施加军威,欲不战而得荆州。时孙权派鲁肃以吊丧为名,往观形势,拉拢刘备,团结刘表旧将,对付曹操。鲁肃在途中得知曹操进军荆州的消息,乃昼夜兼程赶向襄阳。刘表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军。正加紧准备迎敌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时,曹军已过宛城。 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属河南)接受刘琮投降后,逼向荆州腹地。刘备为避曹军锐气,与诸葛亮、徐庶等率十余万军民仓促南撤,退向战略要地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并令关羽领万余水兵顺汉水、溯江水会师。刘备至当阳长坂(今当阳境),与鲁肃相见,接受其劝说,愿率军转东,向孙权靠近。时曹操已过襄阳,恐刘备先占江陵,亲率精骑,昼夜行300多里,追上刘备,将其击败。先遣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见孙权,共谋抗曹,自率军屯樊口。 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慑于号称80万的曹军声威,举棋不定。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指出曹军有后方不安、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

《赤壁》阅读鉴赏及答案

《赤壁》阅读鉴赏及答案 《赤壁》阅读鉴赏及答案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折断的铁戟沉埋黄沙还没有销掉,拿起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的周瑜,铜雀台春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 主旨: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二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全文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_,从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_;诗中前两句由_____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七绝诗咏史诗折戟▲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

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不以 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冼认前朝。 从反面落笔进行议论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 雀春深锁二乔。 ▲本诗的以小见大手法是怎样表现的? 提示: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 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 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 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杜牧在《赤壁》中借小物抒怀有何用意? 《赤壁》中除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借物抒怀。诗人借物抒怀,把他深沉的感慨寄寓在 一件“小小”的历史遗物中。只描写一只小小的断戟和 诗人一个细微的动作,就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此时此地的 情绪和心态。拿着那支断戟,引起了读者无限联想。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完整版)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和事迹简介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简介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历史小说,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风云画卷。作者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1、姓名:刘备,字玄德。 性格特点: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信义为上、狡诈、有心计,是“圣君”的代表。 精彩情节:A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饮酒。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 B三英战吕布,董卓得知华雄被杀,便领大军与盟军大战于虎牢关。吕布勇不可挡,接连杀败八路诸侯。一天,吕布又来挑战,北平太守公孙瓒大怒,迎战吕布,没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张飞截住吕布连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见张飞不能取胜,便上前来助战,刘备见两个弟弟战不下吕布,也挥动双股剑上前助战,终于将吕布打败了。 C煮酒论英雄,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在梅青之时邀饮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刘备列举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障、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英雄,曹操一一加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吓得手中匙著落于地下,恰好雷声大作,刘备借惧雷掩饰过去。“煮酒论英雄” 中曹刘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

赤壁之战课文

8 赤壁之战○1 司马光 初○2,鲁肃○3闻刘表○4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5邻接,江山险 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6也。今刘表新 亡,二子不协○7,军中诸将,各有彼此○8。刘备,天下枭雄○9,与操有 隙○10,寄寓于表○11,表恶其能○12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13协心,上下齐同,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14,宜别图之○15,以济大事。肃请得奉 命吊○16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17,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 共治○18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19,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 为操所先○20。”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21,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22,比至南郡○23,而琮已降, 备南走,肃径○24迎之,与备会于当阳○25长坂。肃宣○27权旨○28,论天下事势, 致殷勤之意○1,且问备曰:“豫州○2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3太 ○1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了19年时间编成。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赤壁,地名,在湖北蒲圻西北,一说嘉鱼东北,长江南岸。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夏县(现在山西省夏县)人。北宋史学家。○2〔初〕当初,原先,早先。叙事中追溯以往之词。○3〔鲁肃〕字子敬,孙权的重要谋士和将领。○4〔刘表〕荆州(现在湖北、湖南一带)牧。州牧是东汉后期一个州的长官。○5〔国〕指孙权统治的地区。○6〔帝王之资〕(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资,凭借。○7〔二子不协〕指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cónɡ)不和。协,和睦。○8〔各有彼此〕意思是有的拥护刘琦,有的拥护刘琮。○9〔枭(xiāo)雄〕豪杰。枭,骁勇、豪雄。○10〔与操有隙〕跟曹操有仇。汉献帝的亲信受密诏要杀曹操,刘备曾参与其事。隙,嫌怨、感情上的裂痕。○11〔寄寓于表〕指刘备当时率领所部人马暂时依附于刘表。寄寓,寄居。○12〔恶(wù)其能〕嫉妒他的才能。○13〔彼〕他们,指原属刘表手下的人。○14〔离违〕离、违同义词连用,背离的意思。指刘备和荆州将领不能合作。○15〔别图之〕另外筹划这个(事情)。图,图谋、打算。○16〔吊〕慰问(死者亲属)。○17〔用事者〕掌权的人。○18〔治〕这里是对付的意思。○19〔克谐〕能够成功。克,能。谐,和谐,这里有圆满、顺利的意思。○20〔为操所先〕被曹操占了先。○21〔夏口〕地名,在现在湖北省武汉市。○22〔晨夜兼道〕日夜赶路。兼道,也作“兼程”,以加倍速度赶路。○23〔比至南郡〕等到到了南郡。南郡,郡名,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24〔径〕直接。○25〔当阳〕现在湖北省当阳县。○26〔长坂〕就是长 坂坡,在当阳县东北。○27〔宣〕说明,传达。○28〔旨〕意旨,意思。

赤壁之战简介

赤壁之战简介: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7月(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百万水陆大军,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大都督)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以少胜多: 曹军:23万人(号称百万人) 孙刘:5万人 失败原因分析: 1火攻——火烧赤壁(周瑜指挥) 2.草船借箭——资源失去(诸葛周瑜共同策划) 3.舰船连体——退却困难(周瑜) 4.北方士兵——不习惯南方气候(瘟疫)(周瑜战略分析) 5.内外夹击——黄盖假降(周瑜策划)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3] 在一个上下颠倒的双生世界,人们像生活在平行世界中一般各自生活工作,互不干涉。法律规定任何人不能和另一个世界的人沟通,更不能试图跨越到另一个世界去。 活在“下界”的Adam与生活于“上界”的Eden在年少时已在高山的山顶上结识并互有好感。可惜一次意外,令Eden失忆,从此忘记Adam;而Adam虽对她念念不忘,亦无法在山上再碰到她。 直至多年后的某一天,Adam无意间从电视中见到Eden ,霎时唤醒了这份埋藏心底的感情!对Eden仍然痴心一片的Adam,决心凭借他的科学天份,闯入天梯,取得高科技仪器,冲破空间引力界限,誓要与Eden再谈一场逆转天地的恋爱!他们的距离虽然并不遥远,但他们的相爱却注定远不仅仅是你情我愿那么简单……

火烧赤壁的主要内容

火烧赤壁的主要内容 导读:本文火烧赤壁的主要内容,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火烧赤壁的主要内容(一) 大家应该都都知道,在三国里,有一场轰轰烈烈的“赤壁大战”。看完三国后,我一直对这场战争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现在,就让我告诉你们我看了“赤壁之战”的读后感吧! 赤壁之战的主人公是周瑜和诸葛亮。他们都是三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也是我的偶像。这一场赤壁之战,更是使他们闻名天下,也更加坚定了在我心中的位置。尤其神的是诸葛亮竟然“借”到了东风。 看完赤壁之战后,我对周瑜和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什么都算好了,就连东风也“借”到了。这一仗,可是把曹操的“百万雄狮”给“烧”得一无所有。曹操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节节败退,看着自己多年来的心血被化为乌有,最后在几个旧部的掩护下狼狈逃走。周瑜与诸葛亮都是绝世英才,只可惜周瑜心胸狭隘,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他之上,一直想要加害于他,最后因中箭伤而死。说实话,我觉得周瑜的才干并不在诸葛亮之下,可惜他就是没有诸葛亮那样博大的胸怀,太可惜了。 赤壁之战将令世人永记于心。 火烧赤壁的主要内容(二)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我最喜欢其中《火烧赤

壁》这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谁都想当霸主,可是都不具备足够的实力。最强大的是魏国的曹操,他名为汉相,实是汉贼,一直想消灭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于是,孙、刘两家就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因为北方人都不习惯乘船,走在船上摇摇晃晃的,很不适应。孙权的谋士庞统就给曹操出了一个“馊主意”——如果用铁环把战船都连起来,在上面铺上木板,别说人可以在上面走路,就连马都可以飞速地奔跑。然而,曹操没想到,中了人家东吴的计啦。蜀国军师诸葛亮为了能使东吴的“火攻曹贼”顺利进行,故弄玄虚“借”来了东南风。东吴的三军统帅周瑜就让大将黄盖借着东南风,带上火船前去诈降,其实是想用火船烧曹操的连环战船。果然,孙、刘两家取得了胜利,曹操被打得落花流水。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比如,如果孙权和刘备不联合起来,怎么能打败强大的曹操呢?这充分说明了团结力量大。曹操为什么没有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呢?原因就是他太粗心,没有认真分析庞统的计策是不是对自己有利,这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动动脑子。刘备和孙权势单力薄,为什么把强大的曹操给打败了呢?这说明只要想出好力法,多难的事情也不怕。 火烧赤壁的主要内容(三) 《火烧赤壁》讲述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抢夺东吴江南的地方。蜀国宠统的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降,让曹操降低防备,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

赤壁之战 翻译

赤壁之战翻译 当初,鲁肃听说刘表死,就对孙权说:“荆州与我国接邻,地理形势险要、坚固,肥沃的土地方圆万里,百姓殷实富裕,如果占有它,这就是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现在刘表刚死,他(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不和,军队中的那些将领,有的拥戴刘琦,有的拥戴刘琮。 刘备是天下的豪杰,跟曹操有仇,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重用(他)。如果刘备同他们(指原属刘表手下的人)荆州方面的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我们)就应当安抚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有所背离(指刘表和荆州将领不能合作),(我们)就该另外筹划这件事情,以成就(我们的)大业。我请求奉您之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并慰劳(他们)军中掌权的人物,以及劝说刘备使他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一定会高兴而听从我们的意见。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就可以安定下来了。现在不赶快前往,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抢先)。”孙权立刻派鲁肃前往。(鲁肃)到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军,(于是)日夜赶路,等(鲁肃)到了南郡,(刘表的二儿子)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向南逃跑,鲁肃直接迎向前去,与刘备在当阳县长坂坡相会。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旨,(和刘备)讨论天下大事和当前行势,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刘豫州现在想到哪里去?”刘备说:“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老交情,想去投奔他。”鲁肃说:“孙讨虏(孙权,曹操曾以汉献帝的名义授给他讨虏将军的名号)将军聪明仁惠,敬重以礼相待贤能之士,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他,已经占据了六个郡,兵精粮足,足够用来成就大业。现在为您打算,不如派遣最亲信的人,主动同东边吴国结盟,以共同成就一番世代相传的事业。(但是您)却打算投奔吴巨,吴巨是个平庸的人,又处在偏僻边远的州郡,快要被别人吞并了,(这样的人)难道可以托身吗?”刘备(听了)很高兴。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朋友。”就同刘备等定下了交情。(另译)两个人随即(也因子瑜的关系)交了朋友。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江东避乱,(现在做)孙权的长史。刘备采纳了鲁肃的建议,(率兵)进驻鄂县的樊口。 曹操从江陵将要顺着长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救。”于是就同鲁肃一起去拜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会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现在)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水以南招收兵马,同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削平大乱(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中原地区)大致已稳定局面,就(南下)攻破荆州,声威震动天下。英雄没有施展武力的地方了,所以刘豫州逃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力量来对付这个局面! 如果能够拿(江东)吴、越的兵力同中原(的曹操)对抗,不如趁早同他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曹操)投降(向北朝拜称臣)呢!现在将军外表上假托服从(曹操)的名义,而内心里却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事情紧迫而又不能决断,灾祸降临就没有多少时候了!”孙权说:“假若像您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肯受辱;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当世,众人仰慕敬重他,好像水流入大海一样。如果大事不能成功,就是天意,又怎能甘心屈服在曹操之下呢?”孙权激怒的说:“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多万将士,来受别人控制,我的主意已经决定

古诗文《赤壁》赏析

古诗文《赤壁》赏析 赤壁 唐朝: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注解及译文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东风:指火烧赤壁事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赤壁鉴赏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

《赤壁之战》预习解析

●课文题解 赤壁,山名。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位处长江两岸,山有一石峰伸延到江中,上面镌刻着赤壁二字。《赤壁之战》这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章节改写的。公元208年冬天,孙权手下的周瑜、黄盖等针对曹操的弱点,在赤壁用计打败了曹操。这是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难点: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 ●重点生字 率:shuài 带领:率领。统率。率队。率先(带头)。率兽食人(喻暴君残害人民)。轻易地,不细想,不慎重:轻率。草率。率尔。率尔操觚(觚,供写书用的木简;意思是轻易地下笔作文)。爽直坦白:直率。坦率。大概,大略:率常。大率。遵循:率教。率礼。模范,楷模:表率。漂亮,俏皮(亦作帅):这字写得率。姓。率lǜ比值,两数之比:效率。税率。概率。圆周率。出勤率。增长率。 笔画数:11;部首:玄 造句:不要轻率得做决定。 瑜:yú 美玉。〔瑜伽〕a.大乘佛教的派别之一,称瑜伽宗;b.印度哲学的一派,此派注重调息、静坐等修行方法。玉的光泽,喻优点:瑕瑜互见。瑕不掩瑜。 笔画数:13;部首:王 造句:瑜加是现在很流行的一种健身术。 遣:qiǎn 派,送,打发:派遣。遣送。差(ch乮)遣。调(di刼)遣。遣返(遣送回到原来的地方)。遣散(s刵)。遣词(说话、写文章运用词语)。排解,发泄:遣闷。消遣。遣兴(x宯g )。遣怀。 笔画数:13;部首:辶 造句:他已经被安全遣送到后方。 渡:dù 横过水面:渡船。渡桥。渡河。摆渡。强渡。远渡重洋。由此到彼:渡过难关。转手,移交:引渡。过河的地方:渡口。渡头。 笔画数:12;部首:氵 造句:只要我们坚持到底,就一定会渡过难关。 策:cè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鞭打:策马。鞭策。激励,促进:策动。策勉。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策。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策论。策问。杖:策杖。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计谋,主意,办法:上策。献策。决策。政策。策划。束手无策。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姓。 笔画数:12;部首:竹 造句:政策好了,农民都过上了好日子。 滔:tāo 弥漫,充满:滔天。滔滔。倨慢:士不滥,官不滔。

赤壁之战 教案(整理版)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 《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这场战斗的前因后果,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课文读开去。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会理性地思考战争结果,培养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对历史文化的欣赏和积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理清按事情发展的叙述顺序,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 4、积累描写战争、江水、东南风的精彩词句。(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战争,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热情。2、培养学生对历史战争、历史人物的看法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体会作者描写的顺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战争,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读写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战役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 和结果的叙述顺序。4、积累描写战争、江水、东南风等精彩词句。 2、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感受战争画面。 1、师:同学们,让我们放松心情,来美美地欣赏一首歌曲吧!它的名字叫《滚滚长江东逝水》。(播放 《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悲壮的画面,豪放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一张张 鲜活的面容,在眼前飞扬;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在心间荡漾。让我们淌过翻滚的长江水,走进历史的天空,去了解一场著名的战役吧! [设计意图:激昂的旋律,悲壮的画面,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了学生囚禁的情愫,使学生的心灵与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产生了近距离的接触与碰撞。] 3、二、揭示题目,了解战争概况。 1、读课题,问:你能把这个课题改成一句话吗? 2、面对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1)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2)为什么会发生赤壁之战?(3) 赤壁之战描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战争?(板书:周瑜、曹操)(4)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用什么计策?4、(5)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可由学生当场释疑)3、现在,请大家把刚才几个意思连起来,用几句话 说说赤壁之战的故事梗概。[设计意图:学会提问、学会表达是语文课永恒的任务,这一环节的设计,把传授学习方法和训练语文基本功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三、初读课文,描绘战争示意图。 1、刚才同学们用上三言两语向我们介绍了赤壁之战的主要内容,那么,具体的战争经过是怎样的呢?请打开课本83页。下面,请你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拿出纸和笔,描绘出一张战争示意图。主要画出曹操和周瑜的军队各在哪里,兵力如何,周瑜的军队如何进攻曹军的,曹军怎样退却的,以及东南风的方向。 2、指名一学生把示意图放在展示台上展示并解释说明。(有错误的可让其他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并说出理由。)[设计意图:布鲁纳说过:“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而得到的知识才真正有效。”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动手描绘、上台展示、解释说明、评点补充等环节,对于曹操、周瑜双方军队的概况以及东南风的作用已一清二楚。] 四、精读课文,探究火攻过程。1、在双方兵力悬殊的形势下,谁提出用火攻的计策?你认为火攻有什么好?2、火攻是个好主意,但要打赢这场仗,还要经过周密地部署。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到火攻的经过? 3、火攻这一仗到底分几步打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第5——11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火攻的步骤。请一位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想想,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4、火攻的第一步是黄盖写诈降信。黄盖的信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不宜逐段串讲,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教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后归纳总结。 3、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三、教学时数: 四教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 “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

《赤壁之战》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

赤壁之战【1】 司马光 ①初【2】,鲁肃【3】闻刘表【4】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5】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6】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7】,军中诸将,各有彼此【8】。刘备天下枭雄【9】,与操有隙【10】,寄寓于表【11】,表恶其能【12】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13】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15】,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16】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17】,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18】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19】,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20】。”权即遣肃行。 【注释】 【1】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等花了19年时间编成。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赤壁,地名,在湖北蒲圻西北,一说嘉鱼东北,长江南岸。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夏县(现在山西省夏县)人。北宋史学家。 【2】初:当初,原先,早先。叙事中追溯以往之词。 【3】鲁肃:字子敬,孙权的重要谋士和将领。 【4】刘表:荆州(现在湖北、湖南一带)牧。州牧是东汉后期一个州的长官。 【5】国:指孙权统治的地区。 【6】帝王之资:(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资,凭借。 【7】二子不协:指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cónɡ)不和。协,和睦。 【8】各有彼此:意思是有的拥护刘琦,有的拥护刘琮。 【9】枭(xiāo)雄:豪杰。枭,骁勇、豪雄。 【10】与操有隙:跟曹操有仇。汉献帝的亲信受密诏要杀曹操,刘备曾参与其事。隙,嫌怨、感情上的裂痕。 【11】寄寓于表:指刘备当时率领所部人马暂时依附于刘表。寄寓,寄居。 【12】恶(wù)其能:嫉妒他的才能。 【13】彼:他们,指原属刘表手下的人。 【14】离违:离、违同义词连用,背离的意思。指刘备和荆州将领不能合作。 【15】别图之:另外筹划这个(事情)。图,图谋、打算。 【16】吊:慰问(死者亲属)。 【17】用事者:掌权的人。 【18】治:这里是对付的意思。 【19】克谐:能够成功。克,能。谐,和谐,这里有圆满、顺利的意思。 【20】为操所先:被曹操占了先。 ②到夏口【1】,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2】,比至南郡【3】,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4】迎之,与备会于当阳【5】长坂【6】。肃宣【7】权旨【8】,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9】,且问备曰:“豫州【10】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11】太守吴巨有旧【12】,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13】聪明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