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家庭教育三代史小传

家庭教育三代史小传

家庭教育三代史小传
家庭教育三代史小传

家庭教育三代史小传

(一)内容提要:从三代起我们家就是普通农民,家庭状况不是特别富裕,听父辈

讲,他的那辈起,我们家族没有一个进过学堂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以工代赈,我的爷爷就靠着编篮子的手艺供我父亲、两个叔叔上学。父亲上小学时,农村特别注重扫盲,是普遍性的。小学生的年龄差距很大,小至七八岁,大到十七八岁不等。这可以反映出人们对文化的渴求以及国家对文化学习的重视。

否则那么大年龄还上小学,面子会十分挂不住,毕竟打破年龄界限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到我们这代,在我上初中时,小学和初中已经成为了义务教育,国家代以支付学费,农村家庭负担减轻,即使那个时候,农村家庭已经随着社会经济大发展不再贫困,但是教育普遍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印记。

(二)主题词:家庭教育三代史

(三)关键词: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社会变迁、小康生活、高科技、现代化,

中国当代教育史。

(四)论文正文:

a)从新中国成立前后,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家庭教育的

变化,那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科技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渐渐富足。这其中经

过几代的人的努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付出,我爷爷辈的,我爸爸辈的,

以及我们这辈的。虽然贡献不同,付出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对于现今中

国的可喜变化,世界都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从落后挨打,成长到今日国富民

强的中国;我们从世界眼里的东亚病夫,成长到今日让世人惊叹的中国。这

一切离不了我们十几亿的人民的努力,更重要的是离不开社会主义和改革开

放等一系列正确的决策。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因而教育的普及化是当

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随着中国发生“五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西封闭

的地理、文化格局解体,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国学者开始对西方学术

研究方法投入极大的关注。无论是传统学者的自觉转型,还是留洋归来学人

用西学治学方法研究探讨中文化,传统的学术主流研究方法与西方的实证法、诠释法等交汇,激荡出不少新思想和新观念,这种学术方法上的创新,使中

国学术面貌为之灿然一新,不管是秉持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还

是守望知识度人、学术纯粹的天空,学者们都以自己的思想、人格、知识、修养,为那个时代建立起了各个学科的新型学术范式。

我父辈的教育,对于富裕家庭的人来说,是留学教育,对贫穷家庭的来说,便是脱困教育。那个全国各级学校课程重心,以及公私主持教育者的眼光和理论,所谓提倡实业科学、限制文法科等,全像教育的最高目的,即在授学生以一种职业上的技术,至于其人除却职业以外,在社会之活动与其对国家之贡献,则学校教育并不看重。上述两点,汇为一趋,正是那个时候中国教育界的一种趋势。所以各级学校课程,第一是外国语,第二是数理。学生精力,大抵全耗于此。对于国本文字,则力求其通俗浅易。而国本历史,则在那个时候的教育界绝无地位。

b)大学者胡适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

大英豪大豪杰,或者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现今社会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请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也多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严格教育,对孩子“错爱”、“宠爱”、把孩子惯得不像样,如对人没礼貌,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而由父母、爷爷奶奶代办,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做事磨磨蹭蹭等。例如,在我所认识的大学生、高中生中均出现过要父母给盛饭事件。我们绝对不要认为那是小事,我之所以称之为“事件”,是认为这种孩子“娇生惯养”、“自私”、“以我为中心”。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理能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树大并没自然直,反倒长成歪脖树。我的家庭教育孩子的宗旨:要求孩子知道理,明德行,成为一个正心、诚意的人。一切时,一切事正确引导,养成孩子明理重德的习惯,培养孩子要多为公着想,尽量断除自私自利的念头。要求孩子要有爱心,要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必须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可懈怠。争取成为德智体皆优的学生。

我爷爷培养孩子的习惯采取“小时严、大时宽”。小学时期,孩子还比较听话,好管教,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时爷爷对儿子以严为主。孩子只要小时侯养成好习惯,大了宽松一点儿也出不了格。这也就是关键期,任何教育都有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最为有效,如果过了这个年龄段,

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可能就差多了。小学阶段,它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

而我父亲对我的家庭教育更为严格,从小从严管理,我有着很苛刻的家规,例如放学后必须在半个小时内到家,晚上从不允许出门,但是在生活上父亲注重培养我的独立意识。父亲从小在家尽量让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大人盛饭、倒茶水、扫地等,他也非常重视培养我的现代社会交际能力。他会鼓励我多和他人交往,还教会了我很多交往的技巧。我们家庭和睦、幸福,为我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不和睦,对孩子的伤害往往大于大人,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容易形成不良性格和心理,缺少责任感和爱心,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肥沃土壤。同时,我家非常重视德育,会做人才会做事。德育在父亲主要从要求我从小不说谎、不要别人的东西、不乱丢垃圾这样的小事做起,德育内容也是随孩子的成长而变化。当然,父亲常说,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他们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父亲一直是我的榜样。

c)经历了贫穷愚昧之后,父亲懂得了知识了重要性。一方面现实是残酷的,经

常听到一些父辈的叔叔们对孩子说,光考上大学还不行,还必须考上重点大学才行,所以在这同时父辈一些教育孩子的观念还很落后。父亲那一辈大都是60年前后出生的,这个年龄段意味着他们都经过了贫困年代的边缘,今天他们在尽情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的同时,也不免对过去充满了回忆。

常听一些父辈的叔叔们说,过去我们也没有早期教育,也没有这么多作业,我们不也上了大学、甚至是研究生。我不否认这是事实,但社会发展太快了,父辈对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应该都记忆犹新,也许让现在任何一所普通高中的孩子回到当年,那一定是北大、清华,但是,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对如何教育孩子还需要进行反思。父亲曾经说过:有家长说对孩子的发展要“顺其自然”,这个观点很对。“顺其自然”就是顺应孩子发展的规律,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但绝不是“任其发展”。所以父亲对我一定意义上采取劳逸结合的教育方式。

父亲是个农村出身的人,所以他一向奉行节约的原则。但是对于我的教育投资,父亲从来不含糊。父亲会经常带着我去书店买书。只要是开口说要买学习资料,父亲也从来不说什么就给钱给我。(但是每次都会检查,所以父亲可是一点都不含糊)

d)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做得很不够,而且一

些方法还在不断地摸索,父母应该将不断地努力,汲取别人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与老师、家长们共同探讨,使孩子们能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将来能为祖国效力,为人民大众服务,做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人,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为人父母者,欲子孙贤者,不染恶习。要教育孩子做到勤奋刻苦努力的学习,将来能成为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材。为民造福;首先要做到对孩子进行道德的教育,知道理,明德行,教育孩子能成为一个正心、诚意的人。

贪婪痴慢,人心堕落要因。一切时,一切事要正确引导,养成孩子明理重德的习惯,培养孩子要一切为公着想,要使其作到断除一切自私自利的念头。

要求孩子要有爱心,要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要做到爱一切的人事物,更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可懈怠。争取成为德智体皆优的学生。将来踏进社会,不为自己,为民造福。

教育孩子要立大志。人无志向就不能成大器。志向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所以我们家庭是经常督促孩子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要求孩子要立大志。明确方向,努力学习。精进不退,在家中,要求孩子作到“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在学校要求孩子做到“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

上课时要做到认真听课,要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一切作业,团结同学,要做到取长补短;在学校要争取多做对大众有益的事情。严格遵守校规,教育孩子力争做到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将来能为祖国效力,为人民大众服务,做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人,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的纲领。

参考文献:

《访谈录——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第二辑梁景和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研究法》新校本钱穆著九州出版社

《中国社会史论》熊得山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关于道德的历史典故

关于道德的历史典故 听听故事是小学生都爱做得事情,同时好的道德的典故也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下面是整理的关于道德的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典故1、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拿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典故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敬。 典故3、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了鹅毛并赋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典故4、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

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典故5、车胤囊萤 车胤是晋朝人,自幼聪颖好学却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车胤囊萤”也成为勤奋学习的典故。 典故6、王恭身无长物 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同族的一个长辈去看到他坐在一张竹席上便说,你从东边回来,应该有不少这种东西,可不可以给我一张。王恭将席子送给他,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了。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本以为你还有多余的竹席。王恭则回答,我为人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典故7、张良拜师 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三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席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上来给他穿上。张良照做后,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太公兵法》。张良仔细研读,终于成为一代军师。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典故8、荀巨伯舍身救友 荀巨伯是东汉桓帝时的贤士。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围攻城。他不肯独自逃跑,甘愿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动,率军撤回,全城得救。

十五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十五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一、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二、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三、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作者:————————————————————————————————日期: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第9课历史人物小传活动课

第9课历史人物小传 【课题类型】活动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找历史人物资料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史料收集方法,懂得如何整理和使用史料。 (2)通过本活动课的开展,来探索教学新途径,进行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尝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通过本活动课的开展,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为以后的历史教学打下基础。 (4)通过评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合口头表达能力。 【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教师主导,学生主唱;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部分] 1课时 一、历史人物小传撰写的一般要求 1、了解历史人物小传的写作特点 历史人物小传的突出特点是“小”,要求篇幅短,力求“短小精悍”,一般是2000字左右。一篇历史人物小传,大体包括三部分:一是简介历史人物,包括生卒年代、籍贯、身世等等。二是叙述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这是小传主体。三是简要评述历史人物的地位或影响。 2、确定写作对象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人物太多,如果让学生随意选取,就显得杂而乱,教师组织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写作对象的选定范围一定要规范,可以确定一些专题,为以后教学做铺垫。比如,以历史阶段作为划定范围的标准来确定范围,像辛亥革命历史人物、五四运动历史人物、抗战历史人物等等。以地域作为划定标准,像近代湖南名人传、近代广东名人等。以领域作为划定标准,像抗战名将传、近代文学名人、演艺明星等等。因为八年级上册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所以须撰写近现代历史人物传记。(我给学生定的范围是近代湖南名人) 3、收集和处理资料 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很多,如图书馆、书店、互联网、走访当地老人等等。到图书馆和书店查找资料,可以保证史料的真实性,但耗时费力。互联网方便快捷,但资料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建议学生采用互联网的方式收集资料。 4、写作原则 (1)真实性 (2)介绍主要事迹 (3)可读性,故事性强,切不可将历史人物小传写成历史人物简介或履历,也不能写成历史人物年谱。 (4)详略得当 二、近代湖南名人介绍 岳麓书社门首有一幅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说的是湖南历来就是出人才的地方,但湖南人才辈出,只有到近代才真正名副其实。 清中叶以前,湖南的名人可谓寥寥无几,如蔡伦、蒋琬等等。唐大中年间(847—859)长沙刘蜕考中进士,时人号称“破天荒”,此后一直到清中叶,湖南人才依然寥寥。 近代湖南名人,大体上说,先后有五个人才集中出现的时段,这些人在各自的历史时期对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是一种值得父母不断追求的艺术,需要父母在与孩子的共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地根据孩子的特点探索自己的家庭教育,这才是智慧型父母的魅力。精神需求VS物质需求中国有些 家庭,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所以,父母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真正在精神方面感受到你对孩子的爱,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讲道理VS具体指导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我们有不少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幺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儿。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也要受到惩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孩子想做的事不让他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幺,不该做什幺;做什幺是对的,做什幺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有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这句话深刻指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所起的作用,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整理)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小组成员:郁洁、张静雯、张苗苗、章莉丽、赵浏婷、仲秋、周阳、朱珏(组长) 一、共同之处 第一,重视家庭教育。 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你属于,哪些国籍,我们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第一个老师。中国或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总是在最基本的位置的。 第二,家庭教育应从小开始,履行职责。 家庭,“家长们应该是言传身教。从他的表情,我们知道他生气或快乐,然后给予指示。”因为“它很容易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他长大后,他的注意力分散,所以孩子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第三,有时候父母的分工在某些情况下会阻碍孩子教育的发展,并且带来了一些坏的结果。 在中国或在西方,母亲几乎是被描述的主要角色,然而对父亲的描述只有一少部分。母亲几乎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是负责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如饮料和食物,母亲是孩子物质保障,情感等方面的主要承担者,也 是培养孩子的主要监护人。 第四,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正确地认识知识的价值。 中国的父母在远古时代就充分意识到这个道理,他们在孩子校时候就教他们阅读《四库全书》和《五经》,并且学习各种各样的思想学派,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知欲。在西方,父母也注重家庭阅读。孩子必须在睡觉前听的故事,这是一种优良的西方传统家庭教育。 五、注重以个人的例子以及口头令来教学。 父母是孩子的模式,通常父母一个简单的动作是更有效率的灌输,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模仿他们的父母。

二、不同之处 一、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由此看出,中国家长的育儿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 二、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家庭史三代小传

家庭史三代小传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其性格爱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适当的教育方式是点亮孩子一生的一盏明灯。因此,一个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以我的家庭三代为例阐述成长环境与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 关键词:家庭,教育,成长环境 爷爷出生于1949年8月18日,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神木镇王渠村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中。那时候新中国还未成立,全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那时虽然家里贫苦,但是姥爷、姥姥还是让家里的六个孩子都上学了,爷爷是家里最大的一个,于1955年就参加小学读书,但是因为条件的缘故爷爷与1957后就因交不起学费而停止上学。那时候穿的衣服是缝补过后再缝补,鞋子也是如此。后来村里给老人扫盲识字,一直维持了两年。后来又继续参加小学读书,一直到1965年,现初中文化程度。因为条件艰苦,少穿无吃,粮食都是靠着国家供应粮,玉米、糠谷子、红薯等粮食来生活。因生活贫穷,1966年也就是文化大革命爆发的那一年,爷爷在1966年冬季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疆边防参军,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爷爷在部队给边防线上开国防导,一直到1975年,1975年后复原给部队搞养种植,连同运输。爷爷在新疆呆的这些年并认识了奶奶,于1975年和奶奶双方结婚,后来生育三个孩子,两个男孩一个女孩,共5口人,后来就供三个孩子上学念书。爷爷说:那时候在新疆伊犁,地方也很穷,头几年时家里只有爷爷上班赚钱,挣的工资也少,五口人生活也很贫困,又要给三个孩子穿衣,交学费连同书本钱,每月工资有时候还不够,有时候还得像村里人借钱生活。后来奶奶也开始上班,家里就有了双份工资,而且工资也算高,所以他们的生活条件就越来越好,住着大房子,自己拥有大大的独院,里边种菜,种树…全家五口人在新疆居住15年,1991年爷爷全家五口人因王渠村需要确定户籍便返回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神木镇王渠村,安家溢户,五口人住一孔窑洞,一个孩子在神木县神木镇六里碑小学念书,其余两个在神木镇神木二中就读初中。

常见历史典故

常见历史典故 春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 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 节日。不过,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 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 神祭祖活动。相关年的传说也很多。 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 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漫长的历史岁 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 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 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 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 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 之意。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 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 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 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除夕的由来

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 一天。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 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 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小辈给长辈磕 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元宵节的由来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会)。 据乾隆十四牛张绍美编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县志》载:“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跷.演百戏。”旧时,金塔寺 等地有黄河灯会,情景亦十分壮观。建国后,历年元宵节的灯会胜似 往昔。节日之前,企事业职工,纷纷结扎彩门,悬挂花灯。有花卉灯、动物灯、八仙过海灯、西游记故事灯,争奇斗艳,气象万千。有爱好 者在灯内装置微型电动机,胜似走马灯。最引人注目的是腾云驾雾的 金龙灯,足有lo多米长。是夜,城内和城郊居民,蜂拥而至,万头攒动,人流如潮。武威习俗,观灯时必从龙灯下钻过,祈求合家平安, 万字如意。又说龙是吉祥物,钻了龙灯,就会人丁兴旺。农村灯会别 有情趣,彩灯古朴典雅,乡土气息浓郁。有用玉米芯制做的火炬灯, 也有用山药蛋、萝卜头制做的彩灯。墙头上、马棚下,处处有灯,灯 光通明。据史籍记载:武威灯会之盛况,自唐已有,并闻名于长安。 故有唐玄宗与道士叶法善夜游凉州灯会流连忘返的传说。武威元宵灯会,不论新俗、旧俗,都要举办3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二月二的由来 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据旧志载:是日城乡居民以牲醴祀 土祈丰年,各家炒豆类和麻籽食之,意示杀蚤灭虫。如今祀土祈年活 动已不存有,乡间仍有炒麦豆之俗。

中西方家庭教育英文版

The contrast of home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CHINA: Everything is for children In Western Nations Parents advocate 提倡free development 1、The tendency of family education 2、The values of family education 3、The focus 焦点of family education 4、The training of sense of independence 5、Financial education The tendency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Parents tend to focus the social enlightenment.However,they ignor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themselves. In western countries: Parents in western countries often star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children,letting them develop freely. The values of family education It's parents faults for children's being ignorant. In western countries:Children are as equal as any members in the

我家三代人的奋斗史

我家三代人的奋斗史 奋斗是一个人实现理想的努力过程。每代人的历史背景不同,奋斗理想就不同。但是每代人的奋斗史却惊人的相似:都是通过自己努力去追寻、去努力、去创造。 除夕夜里,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等待着看春节联欢晚会,但是时间尚早,小孩子们便闹着要听老人们的故事。以下是我根据复述总结出的爷爷的奋斗史。 爷爷出生于1927年,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都是在炮火中度过。迎着建国的春风,爷爷奶奶经过红娘的介绍,喜结了一段良缘。在那段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他们举案齐眉相符相持,小日子过得清贫但很甜蜜,时光匆匆数年之后有了第一个结晶-------大伯。那时候,社会主义公社化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每天早晨,爷爷带着耕作工具积极参与生产队的大生产。傍晚,爷爷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每到此刻,奶奶总会从锅里拿出热乎乎的玉米糊和地瓜干,看着奶奶和在襁褓中的大伯,爷爷心里觉得无比的踏实和幸福。但是有一天,爷爷傍晚面带愁容的回到家里,在奶奶细心地劝说和安慰下终于道出了实情。原来大队里有好几百人居然没有一个识字的,就像今天村长要求大家登记时,没有写出一个字,只有一排排的红手印,爷爷思来想去没有文化是不行,没有文化既不能造福于家乡,又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添瓦。因此,爷爷为此伤心了一些时间。爷爷思虑多时决定,为了家族的振兴、家乡的繁荣、国家的富强,必须要读书识字。恰在此时,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识字班,爷爷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得知乡镇上有个识字班。白天,爷爷奶奶积极参加大生产队的生产。晚上,爷爷走五里夜路去参加镇上的识字班,每次夜半时分就着明亮的月光,沿着崎岖的小路,回到静静的村庄。在识字班里,爷爷初次学习识字,由于不再年轻识字比较困难,但他仍然坚持不断地练习,常常在劳动之余用棍子在地上练习。春去秋来无论寒暑,爷爷没晚都要去识字班学习。经过一年不懈地努力,爷爷终于完成了实习班的学习。在这一年之中,爷爷饱受了别人的目光和奶奶的唠叨声。终于,爷爷成为了村里第一个识字的人。自此之后,每天下工回来,爷爷都在记分本上几下他和奶奶所干的工分,再也没有摁过手印。过了不久,村长发现爷爷不但识字还具有一定的知识,于是就让他担任会计一职,主要负责一些工分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长就请爷爷教大家识字,所以爷爷在村里的威望逐渐升高,所以村长就把更多的工作交予爷爷管理。爷爷白天参加队里大生产,晚上还要熬夜处理村中的事情。奶奶经常抱怨的说从来都不照顾身体,看多了那么多白发,爷爷就是这样一个任劳任怨、做事认真、大公无私、舍小家为大家的人。爷爷为村里的事忙前忙后来累了大半辈子,终于在村委选举中退休了。这就是爷爷努力奋斗的一生。 爸爸是60后的尾巴,听爸爸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基本解决了人们的生活问题,实现了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的问题。但是服装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新衣服只有过年节才穿。农村人们日常的衣服上会打补丁。衣着的色调以蓝、灰、绿、黑、白为主,服装样式比较简单,人们的服装样式比较传统。城市中,春秋季人们的服装以中山装、工装、军装为主,男性在夏季以白衬衫,蓝绿色的长裤为主,女性夏季一般着碎花衬衫或碎花裙子。过年是那时的人们最想过的节日,因为能买到新衣服(实际上往往是用家里的织布做的),能有几角压岁钱,能自家瓜子或花生,能吃上一年也不能有几顿的白面饺子,男孩能玩上几个鞭炮,女孩能有一两件小服饰,这是最强烈的也是最可能实现的。爸爸是兄妹五个中最小的一个,都因没有考上大学没有找到好出路在家务农。爸爸虽然是家里最小的一个,但是干的活却不是家里最少的一个。爸爸与大伯年龄相差了将近

(完整word版)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大全,推荐文档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大全 关于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大家了解过多少呢?可能大家都不是很了解。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大全,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一 李清照到了杭州以后,由于她花钱花惯了,从山东诸城临走的时候,驴驮担挑地带了些玉石古玩、书画、文房四宝什么的,没有几年也就折腾光了。 过去妇道人家一不能做官,二不能改嫁。李清照又识字显文,本来她若开个小茶馆啦,或给人家洗洗浆浆啦,又没有孩子,说实在的一个人的口是好糊的。你可知道她是一位四品夫人呀,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个知府呀!不说她不下架子,就是能把架子放下,叫人家知道四品夫人当了“茶铺西施”,赵明诚的脸往哪里放呀! 人都是两肩膀挑粉一个脑袋,每天总得把那个嘴填满才能过一天日子。李清照也不是神仙,肚子常常咕咯咕噜地叫。 文人实在没咒儿念了,还有一条出路,就是卖字、卖画儿。李清照的文才好,诗、词、文章写得都好,平日知道的都叫她“女状元”,可听说她的字写的不大好,她的字和她的人一样,看来倒也俊秀,就是没大有力气,好象来阵风就刮跑了。再说,这个买卖也不能做,要卖就得卖名,一署名,人家都知道了。她又是大宫儿的夫人,金兵打过来还不先拿她开刀?画画儿吧,她的工夫不深,人是没有件件学问

都精通的。 从济南一块儿来的倒有几个朋友,可都是坐吃山空,要去借吧,那么人家吃什么呢?又于心不忍。她晚上愁得困不着觉,她想啊想,就见她自个儿忽然哈哈大笑,把手一拍说:“有了,天无绝人之路啊!” 你道怎么回来?她是念过四书五经的人,当然是念过“易经”的,懂得阴阳五行,会占卦。会这个本事的,老百姓都把他当圣人、活神仙看待,从没有笑话的。 当天晚上喜得她不能睡眠了,就拿起笔来有意地写了四个梅花篆子:“安易卦馆”。临时使块黑布缝了个道帽,把头发盘到头顶上,穿上一件青褂子,虽说四十来岁了,看来真象个仙风道骨的女道士。 她把她平日看书的小方桌,往小房正中一搁,坐东朝西,又做上了一个白桌围,幸起笔来画上了一个八卦图。她又一端详,觉得这么块大白布画上这个小圈圈儿,不大好看,又在四个角上按她自己的意思, 标上了八八六十四卦的大略变化。等她画完天也就明了,就洗洗脸,嗽嗽口,吃了一张小饼饼儿。门一开,往座位上一坐,正好脸朝门口儿,门口临街,过往行人要占占卦,倒是很方便的。 俗话说:人要倒霉了,喝口凉水都塞牙。从早到晚这个卦馆没开张,眼看就要日落西山,李清照坐了一天,腰也痛、腿也酸、眼也花,正要起身关门,就见身影儿一闪,一个俊俏的姑娘。 这姑娘头插玉簪,身穿粉纱,站在门口儿。李清照一愣,仔细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 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

我家三代人的奋斗史

家是构成国家的基本单元,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可从我家三代人的经历中,更加清晰地看到党90多年来的光辉身影. 祖辈生在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际,长在革命烈火熊熊燃烧的时代 爷爷,汉族,山东省人,没有上过学只跟人家学过认字。爷爷有一个兄弟一个姐姐两个妹妹,后来姐妹陆续出嫁,给爷爷家带来不少帮助,那个时候闺女回娘家带的最好的礼物就是馒头了。爷爷的大姐出嫁了,由于家境不好,爷爷的大姐夫挣得吃的都拿回家给老婆孩子吃,最后由于劳累过度加上饥饿,早早就死了,爷爷说他是被饿死的。大姑奶奶从此就带着他的孩子外出要饭了,最终他的女儿长大出嫁落户于河南郑州市的一个县里了。后来爷爷家被划分为贫中农,还好没有像那些地主家什么的批斗。年轻时候爷爷出去给人家盖房子,勉强能吃上饭。爷爷的母亲是个典型的大家族长,封建思想非常严重,爷爷娶的第一个老婆,爷爷母亲看不上给撵回家了。也正是爷爷能挣钱后来才又娶了奶奶,奶奶是个典型的古代千金大小姐,只会在家里洗衣做饭带孩子,做的一手好女工。 祖父辈的那个时代已经临近解放,解放后,党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几年后,家里就新建了一幢土坯房。自1958起党中央提出开展“大跃进”运动,吃大锅饭,“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后又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内忧外患,没多长时间粮食就吃光了。爷爷说过:“在最困难的时期想吃到现在猪吃的糠,也只是一种愿望,靠在干涸的水塘中挖野孛荠吃、削泼枣树的树皮吃而度命”。姥姥说那个时代根本不允许家里有冒烟的,就会被批斗成走资派。姥姥家就差很多了,姥姥说姥爷不顾家,姥爷是个党员,天天在公社的小卖部里,他一人吃饱不管老婆孩子。姥姥一人养育妈妈兄妹五人,常常吃了这顿没那顿。她领着妈妈出去要过饭,妈妈还差点被人拐走。有一次姥姥饿的实在不行就把身上的棉袄拿到集市上给卖了换了顿饭吃。还有一次饿的起不来床,是大舅偷偷跑到公社的地里偷了小萝卜还没有麦秸秆粗,用火盆煮熟了喂给她吃才活了过来。逢年过节也没有新衣服穿。姥姥说能活下来就是福,活着就是赚的。 祖父辈穿的是粗布衣,很多衣服都是穿好多年,穿补丁衣服就更是正常了;房子也都是土坯房,有好多房子经不起风雨的洗礼,在某个瞬间就会轰然倒塌;生病了也没有钱去看病,大多时候都是硬撑下来,就连生孩子都不去医院;但是他们的身体还是比现在人壮士老多,爷爷说他们种地的时候,没能喂养起牲口的人家,犁地都是人拉犁和耙。后来能吃上白面馒头,住上亮堂堂的新瓦房,生病了能去看看医生,看到机器收割和播种,真是天大的梦想!爷爷说他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成功的把孩子喂养大,远离了传统年代的贫苦与剥削,真是说不完的感慨呢。只盼望他的孩子都能衣食无忧,能好好上学,不求为国家做多大贡献,也别为国家添麻烦。 父辈生在社会制度确立之际,长在改革开放中国新发展之初 父亲,汉族,山东省人,父亲是家里第三个孩子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两个弟弟,而且父亲1967年出生,对爷爷来说可以算是老来得子。父亲出生时爷爷已经四十多了,那个时候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所以父亲的童年还是不错的,但也只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论文】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 一、西方各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节约自强的美国家庭教育 许多美国的父母在孩子十八岁以后将会不再负担其生活费,他们会注重如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才能够尽快使孩子获得自食其力的本领。这些美国家庭教育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市场经济的理念,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有偿工作,以便于将来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氛围,那里的孩子们也随之崇尚自己挣自己花。而美国社会相对宽厚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令父母们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安全感,他们不需要过于向孩子施加奋斗的压力,而是让他们能随着自己的天性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长大成为独立的个人是美国家长家庭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他们会鼓舞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根据调查,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是不拿零用钱的,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获得零用钱,大约68%的受访青少年学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3]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这位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十分紧巴巴。他家账本扉页上记录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分花销的来龙去脉,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如果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更少。洛克菲勒解释说,

“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这句蕴含着他人生经验的话,就像他的财富,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磨练吃苦的英国家庭教育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语又是全世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言,总的来说,英国人性格恪守传统,他们的象征动物是约翰牛,即严谨而且爱独居,为了自己获得独立自由而愿意吃苦耐劳来换取理想生活。英国的青少年,从小就体验送报、打工等劳动的辛苦,这本身就是磨炼吃苦精神的绝佳途径。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撒娇,赖床时要父母三请四催说尽好话,英国的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而言可能难以接受,甚至觉得这样对待孩子太过于冷血残忍。英国的教育理念受其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加之英国属于发达国家,社会制度相对健全,社会福利较丰厚,这也减轻了国内人民不少负担。对于他们而言,受教育成为了选择之一而非必由之路。他们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选择自己要学习的方向。从英国国内市场看,他们的职业选择范围相对更宽泛,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专业技术在英国是非常实用的香饽饽。所以英国的家长们不局限于要求孩子在学问上有所建树,他们更重视自己的孩子是否可以独立负担其生活,顺利在社会中立足。

30个历史典故

30个历史典故 1.钱可通神 唐朝宰相张延赏有一次过问一场冤狱,要有关狱吏十天内查明判决。第二天一早,他见案头放着一份小贴子,上写:“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他大怒,把案子催得更紧。第三天,又见有小帖子,写明“钱五万贯”。他更加光火了。要求两天内结案。第四天,又见小帖子,写明“钱十万贯”。这一下,他气馁了,说道:“钱到十万,已可通神,我还管得了吗!”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后以“钱可通神》极言钱的诱惑力之大。 2.骑猪 唐朝武则天时,河内王武懿宗,率军去赵州一带打仗。懿宗听说敌方有数千骑从北而来,便弃甲而逃,其实当时双方相距还有七百里之遥。后来懿宗回师京都,置酒庆功。张元一在武则天面前写诗嘲笑他,有“忽然逢着贼,骑猪向南窜”之句。武则天问:“懿宗难道没有马吗?为什么要骑猪?”张元一说:“骑猪是是夹豕走也。”按:豕即猪,豕与屎同音,夹豕走,意思是来不及大便,夹着大便就逃走。见唐孟棨《本事诗。嘲戏》、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后以骑猪指仓皇逃跑。 3.鸟尽弓藏 把鸟射完以后,弓就用不着了。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怀疑韩信谋反,把他抓起来。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定,我是应该死了。”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越王勾践世家》也载有范蠡的话:“飞鸟尽,良弓藏。”后以“鸟尽弓藏”为事后拋弃有功之人的典故。 4.屏风误点 三国时,曹不兴给孙权画屏风,不小心,误点了一滴墨,便将它画成一只苍蝇。孙权看到后。以为是真苍蝇,用手去赶它。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曹不兴》,后以“屏风误点”形容画艺高超。 5.蒲柳先秋 晋代人顾悦之与简文帝同岁,但头发早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意思是我像蒲草与柳叶一样,一到秋天就萎落;你像松树和柏树,虽然经历霜雪,却越来越茂盛。简文帝说他答得很好。见《世说新语。言语》、《晋书。顾悦之传》。后以“ 蒲柳先秋”为体质弱的典故。 6.弃席 春秋时,晋国的重耳在外流亡二十年,不少人跟随他出生入死。后来,他加国为晋文公。在途经黄河边时,下令把原来的生活用品如席蓐(卧具)笾豆(食具)等都丢掉。凡是手足胼胝,面目黧黑的人都走在后面。跟随他流亡的人中有个叫咎犯的听后大哭。重耳问他:“回国应该高兴,你为什么样哭呢?”咎犯说:“你所丢弃的,正是流亡中赖以生活之物和出生入死的功臣,我能不感到悲哀吗?”重耳当即收回成命,表示永不拋弃故旧。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后以“弃席”比喻对下属故旧弃置不用。 7.黔娄被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家庭教育存在的差异及原因 一位西方著名人士说,他小时候,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兄弟两个都想吃最大的哪个。他的妈妈就笑着说:“你们来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2块,你们2人一人一块各自负责修剪,谁干的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它。”结果他赢了,并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这很公平,你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代价! 而一个中国犯人也说道,小时侯,他的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等。他一眼就看中了那个又红又大的,这时弟弟说了他想说的话,结果被妈妈骂了一顿:“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那个犯人就灵机一动改口说:“我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结果他受到了妈妈的奖励。从此以后,他学会了说谎,然后开始不择手段。 同样是分苹果,但结果却不一样。外国的那位母亲选择了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那位中国母亲,却让孩子用虚伪的话来换取他们心中想要的东西。通过这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是存在差异的,像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其目的都是表现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下面就简单列举一些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

现代家庭教育十大理念

现代家庭教育十大理念 年,为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地进程,需要用现代家庭教育地理念引领家庭教育工作,帮助广大家长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改变不良地家庭育人环境.为此,整理并及时以下十大理念.——顾晓鸣 、学会向孩子学习 、孩子不是你地私有财产 、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 、没有优良地家庭教育是不完整地教育 、现代家庭教育地核心是育人 、没有教不好地孩子,只有不懂教地家长 、问题孩子地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 、关注家长生命成长,改善家长自身素质 、学会平等交流是两代人共同成长基石 、亲子教育要向亲职教育转变 .学会向孩子学习 信息时代地今天,地球已变成村了,孩子每天都与世界亲密地接触着,信息与潮流刺激地事孩子们地神经,影响地是孩子们地思维,改变地是孩子们地行为尽管他们地超前,让父母们看不惯,想不通,接受不了,带他们毕竟是一种带有鲜明时代色彩地潮流,堵不住压不服,唯有疏导是上上策,而我们地多数父母由于忙于生计,无暇学习,难怪与我们地孩子会称自己地父母是“外星人”,听不懂孩子地语言.另外孩子们地创造性,想象力,行动力,新地思维方式及一些人与生俱来地可贵品质是我们家长需要学习地,也就是做父母地要放下架子善于与孩子共同成长. .孩子不是你地私有财产 把孩子看作一个单独地个体,不可把自己地需求或意愿强加在孩子地身上,一切包办代替,更不可以非打即骂,应该充分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地身心发展地规律,让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常言道: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但你绝不可以强迫马儿喝水,除非马儿有口渴地需要. .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 家庭是孩子地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父母是孩子地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教育它是一切教育基础之基础. 为什么要这么重视家庭教育:一项有说服力地调查: 北京一项按家长地家庭教育水平好、中、差划分进行地调查,调查对象:名初中、小学生地家庭,调查内容:在校表现与家庭教育水平之间地关系,结果发现: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的英语演讲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的英语演讲 篇一: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

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