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也谈《目录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也谈《目录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也谈《目录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也谈《目录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也谈《目录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乔好勤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录学课程教学严重脱离实践的现状及其原因,强调要密切联系实际,将机读目录、数据库、网络目录、书目控制等纳入目录学教学范围。

〔关键词〕目录学;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3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167(2002)02-0028-03

近日拜读了骆伟教授发表在《图书馆论坛》2001年第2期上的文章《对当前〈目录学〉课程的思虑》,很有些启发和感触。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我也想谈谈关于《目录学》教学改革的问题。

1 “摆脱困境”是希望

骆伟教授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一起在山东大学图书馆工作,即留意于书目参考和地方文献的研究。后调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一直致力目录学和广东地方文献的教学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一起参加了教育部颁发的《目录学教学大纲》的编写。2000年他主编的《广东文献综录》,经10年整理爬梳始克出版。全书装钉700余页,收录图书条目8508种,诚书海之盛事,不朽之杰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民国之前广东著述的全貌。同时他还花费了大量的劳动从事岭南家谱和藏书家事略的研究,有关著作已规模初具,正在精益求精,待字出版。

在中大,骆伟教授一直是《目录学》课主讲教师,并且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效果极好,吸引了不少莘莘学子。但是,正是这样一位在《目录学》教学和研究方面不断追求的学者,对这门课程的前景表示“甚感忧虑”。

他在文章开头便说,《目录学》必然与时代共鸣和受科技碰撞,不然,就有退化和失去生命力的危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门课程的前景令人甚感忧虑”。他说,目前一些系的目录学等课在课程体系中“逐渐降级或被打入冷宫,其课程地位大不如前”,而“这种滑坡现象可能还会继续下去”,“目录学这门课程的发展不容乐观”。

造成这种“不容乐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骆教授没有直接回答,从后面的阐述中可知;“若干新课程的冲击”;“某些人为因素的影响”;“赶时髦”。

不管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目录学》课程的发展确实存在令人“忧虑”的问题。

其实,目录学研究领域越来越窄已是大家的共识。熟人见面谈起目录学,无不为“圈子越来越小”而遗憾。统观目录学的著作与论文,其内容总是局限于对象、性质、揭示方法等,8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书目工作管理、书目情报服务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但总体看基本上是围绕书本或书目、

索引讲授的。图书馆目录、机读目录、分类与主题问题基本上不涉及。形成这一状态的原因当然不在目录学本身,而是由于教学分工造成的。在教学中课与课是不是能重复的,但是学术研究是交叉渗透的,这就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分工。譬如,编目,在西方图书馆编目方法传入之前,不就是目录学中讲的著录吗,目录学史上讲的“互著”,“别裁”,“以人类书,以书类人”,不都属于著录问题吗?但是有《文献编目》课后,《目录学》就不再讲了。又如分类问题,一直是目录学的重要内容,所谓“流略”,“类例”,都是讲古代目录的分类的。直到康有为、梁启超,他们所开创的新的分类体系也是具体书目的分类,所以在《目录学》课中常常作重点介绍。但是由于现代图书馆的兴起,藏书激增,在分类编目之前必须有一个详细的分类表供编目人员参考。于是有了分类学的研究和专门课程。《目录学》也就只讲古代的分类,不讲今天的分类问题了。还有其它一些知识,如检索、咨询等,从《目录学》中剥离出去,也大致与此相同。由于这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分工,慢慢导致了目录学研究丢失了许多的领域而越来越狭窄。有人以为这是目录学知识向别学科的渗透,是目录学充满活力的表现,那就有点儿风马牛不相及了。

其二,目录学理论体系的脆弱。中国古代目录学,不用说,理论比较薄弱。50年代末60年代初目录学界曾开展了“目录学研究对象”的讨论,使目录学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但新的理论体系一直未能建立起来,所以有人提出“目录学理论体系之危机”的问题。“危机说”是积极的,它看到了章学诚“辨考论”范式已无法解释今日诸多的目录现象,新的理论体系可能出现,那场持续20多年的大讨论正是催生新体系的温床。在这次讨论中,先后出现了“图书说”、“目录说”、“关系说”、“目录工作说”、“目录事业说”、“矛盾说”、“书目控制说”、“整序说”等等。其中“矛盾说”又有多种。有人称之为“九家十说”。多种观点的纷争正是新的“范式”,新的“纲领”建立之前的表现。通过长期激烈的争论,“揭示与报导文献信息与人们对文献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写进了几种统编教材,在中青年学者中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以“矛盾说”为基点的目录学理论体系形成期。但是也就在这一时

82

期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急于构筑目录学理论体系,甚至将一方法技术层次也上升到“原理”的高度;另一种倾向是干脆置理论研究于不顾,把目录学看作完全的实用技能。90年代所展开的“书目情报”的研究不断地深入和系统化。但是随着“情报”一词的被取代或日渐淡化,其前景未卜。

其三,目录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节也是影响这门课程的一个原因。目录学向以指导读书治学和加强图书管理为己任。但随着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指导读书治学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与图书馆的业务活动又有人为的疏远。如前所述,图书的分类、编目,目录学不再光顾;而图书馆的书目参考部,不但改名为情报部或信息服务部,其工作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开展电子和网络信息服务,而目录学研究和教学还没有跟上。目录学失去图书馆这块实践基地,也就失去了大部分坚实的社会基础。因而有人说目录学理论与实践“巨大脱节”绝非无中生有。

其四,目录学人才缺乏凝聚力。不少科班出身的目录学教师改行改课,或三心二意。加之别的课程的挤压,使目录学课程“日见萎缩”、“降级”、“减少课时”,甚至停开。能够象武汉大学那样保持原来的地位,而又发展成《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现代目录学》等系列课程的学校不多。

目录学教师队伍不仅在于有无多少,还在于素质高低。目录学知识内涵丰富,涉及学科广泛,缺乏渊博的文史和科技知识,要讲好目录学是困难的。所以要改善《目录学》课的处境,把这门课开好,讲好,对学生有吸引力,除解决上述问题外,还要培养出有事业心,有研究能力,功底深厚又有较好授课艺术技巧的目录学教学队伍。

所以有一点我确信,只要目录学研究和教学队伍后继有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广纳博采,多方合作,目录学的未来是有希望的,《目录学》课程也会“摆脱困境”,在网络信息时代有新的发展。

2 教学内容必须更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目录工作实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信息的存在形式和控制手段等方面。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信息载体就开始了革命性变革,由印本文献向光电介质转换。60年代已广泛使用磁性载体。80年代以来开始了文献信息的数字化,电子信息成为当代文献信息存在的主要形式之一。除大量涌现的电子读物、光盘数据库外,还有分散于因特网各个网站上的海量电子信息资源。

二是控制和检索工具的变革。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著录、查寻当然不可能用书本式目录去解决,这就自发地创制了网络信息管理和检索工具———搜索引擎、网络目录等。搜索引擎又称因特网关键词索引,是利用自动索引软件发现收集信息资源的网页,建立起数据库,供用户用关键词或词组检索利用的一种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工具。网络信息资源目录又称分类站点目录、专题目录、站点导航系统等,是由信息管理者将收集到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网址分类著录,并给以简要的描述,供用户查找有关信息的一种网络检索工具。

网络索引和网络目录的开发制作与检索服务构成网络目录工作的主体,其结构、功能、发展趋势以及著录项目、信息组织和有关的技术问题,理所当然的应该纳入目录学研究和教学的范围。

三是目录工作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指导思想和对目录工作者的知识技能的要求也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教学内容也应适当调整。

《目录学》课程应该根据变化了的目录工作及其环境加大力度调整教学内容。骆教授已在原《目录学》教材基础上增加“书目控制论”、“综述的编写”、“目录学发展历程”三章,并在讲授“书目情报服务”时,运用了“新三论”中的“协同论”等,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应将当代网络信息目录控制引入教学内容。

网络信息资源目录和索引的出现是网络信息大量涌现和人们迫切需要检索的利用网络信息的结果。网络目录、索引的开发研制和利用,是网络时代目录工作的新阶段。虽然可能在很长时期内,印本文献的揭示通报和书本式目录、索引的编撰利用仍然存在,但网络目录、索引终会成为人们检索和利用信息的主要工具。所以我们应该把网络信息资源目录、索引的教学作为今天《目录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应该在教科书中专设一章,而且应该把这一主题思想融入目录学基础理论,在目录学原理、目录功能、目录方法、目录类型、目录编篡、目录系统、目录服务和组织管理等各章节中,都应作必要的论述。

同时还应该把目录数据库、光盘目录系统、电子出版物目录控制、缩微文献目录控制等纳入《目录学》课程,将实际上早已存在的现代化目录工作实践活动进行理论总结,写进教科书,出现在课堂上,传授给未来的信息管理和图书馆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使目录学紧密联系实际,成为当代信息管理巨大工程中的组成部分,成为一门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学科,使传统《目录学》课程焕发青春。

当然,我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网络目录的研究和教学,并不意味着重视或取消书本式目录和目录工作、中外目录学史的研究和教学。相反,在这些方面还有进一步加强和深入的必要。

3 教学方法需要改革

《目录学》课既是一门理论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既要重视理论讲授,又要重视实习;既要掌握基本理论,又要掌握方法和技术,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实习是目录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

骆教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和采用了多种实习方法,诸如组织参观、举办书目展览、书目索引编撰、综述编写、参考咨询活动、论文写作等等,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都极有帮助。特别是书目、索引的编纂实习,同学们都很高兴的去做,而且质量越来越好。不仅内容丰富,著录分类认真,装帧设计精美,像真正的出版物,使学生从思想深处产生一种成就感。这一点华南师大信息管理系的学

92

生做得也很好,曾连续多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展,并多次获优秀作品奖。这一殊荣激发了下届师弟师妹们对目录学课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除此之外,我觉得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目录工作中的应用,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目录工作纳入讲授内容,《目录学》课一定要安排上机时间,学习网络目录、搜索引擎、光盘目录和目录数据库的开发研制,检索利用,学习网络目录检索的理论和方法,并从目录学的角度对中外常用网络目录、索引进行多角度比较分析。掌握它,以便参加工作后熟练应用;研究它,以便促进网络目录、索引的发展和完善,丰富目录学的内容。

制作《目录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录、目录工作和目录学史中有许多具体生动的实物、实例和重要的著作,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成一个课件,对于提高教学实感,丰富教学内容,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骆老师所倡导开展的示范性参考咨询服务是一个开展素质教育的好办法。这种活动能综合性的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目录学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并帮助读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传播目录学知识,扩大目录学的影响。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骆伟.对当前《目录学》课程的思虑〔J〕.图书馆论坛,2001,

(2).

〔2〕张洪元.论目录学理论与实践的契合〔J〕.图书馆,1998,

(2).

〔3〕彭斐章,王心裁.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发展历程、成就与局限〔J〕.高校图书馆工作,1999,(2).

〔4〕程焕文.论中国当代目录学的变革〔J〕.图书馆与情报,1991,

(4).

〔5〕彭斐章.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组织〔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6〕符绐宏.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7〕张洪元.关于目录学研究的一点想法〔J〕.图书馆,1999,

(1).

〔8〕乔好勤,李锦兰.关于当代目录学的理论与实践〔J〕.图书与情报,2001,(3).

R eformation of Bibliographical Courses

Q IAO Haoqin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chool,SCNU,Guangzhou510631,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he cause of the ivory2towered bibliographical teaching,stressed on that the bibli2 ographical theory should relate tightly to the practice,therefore we should bring the computer cataloging,database management,net2 work lists and bibliographical control into the bibliographical teaching range.

K ey w ords:bibliagraphy;reform teach;theory and practice

〔作者简介〕乔好勤,男,华南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已发文数十篇。

〔收稿日期〕2001-10-15

(上接第25页)

参考文献:

〔1〕李云才.创新:知识经济的灵魂〔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赵丽娟,杨明秋.论高校图书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M〕.信息管理与利用.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高志新.论高校图书馆与创新人才培养〔J〕.图书馆论坛, 2001,(6).

An Inquiry into the Creative Abilities of the

Librarian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21th Century

MA Xiao2hong

(Library of Shenzhen polytechnic,Shenzhen518055,China)

Abstract: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knowledge and economics of the modern times,the paper analy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knowledge and creativenes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braries.It also elaborates the influence exerted b y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envi2 ronment and the librariansπself2cultivation on the creative abilities of the librarians.

K ey w ords:university library;creative ability

〔作者简介〕麻小红,女,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

〔收稿日期〕2001-11-20

03

谈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

谈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 1.“老”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实验教材在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并按照“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从2002年开始,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02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至15%;2003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至70%左右;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这也就意味着,与原义务教育大纲配套的教材将逐步被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配套的教材所取代,新旧教材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并存的状况,在这一段时间内,仍旧使用老教材的地方和学校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现行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2.研究性学习是怎么回事?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许多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背景、含义等并无多大的了解,就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中学阶段,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教学策略?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它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中学中哪些内容适合于用这样的方式呢? 3.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一些教师开始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面对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在大班条件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还是许多教师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 4.如何看待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对学生来说学习本身是不是一种责任? 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它无疑是现代教育的一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笔者在“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最后对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结构力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前言 结构力学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之一,在整个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不但具有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而且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的过程。结构力学的先修课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基础知识、工程力学等,作为土木工程学科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是联系基础力学课程与工程设计课程的纽带,是从力学基本理论过渡到工程实际应用的重要桥梁。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后续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地基基础和抗震结构设计、以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学生今后在设计或施工工作中解决工程问题的基础。因此,想要学生将大学的专业课程学习扎实,结构力学这门课程必须学好,这就对我们结构力学的教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在结构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教学上所存在的问题,文章将从这些问题着手,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该课程的教学的改革提出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结构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少 在教育部大力推行“大土木”专业背景下,学生的课程数量大幅

增加,导致各专业课分配到的课时不可避免的减少,结构力学也不例外。而结构力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杆系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具有内容较多,理论性强,概念较为抽象,解决问题的思路多样化等特点。有很多重要的内容必须细细讲授,要耗费大量课时,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相当突出。因此,必须增加结构力学课程的学时。 (二)内容繁琐、零乱 在目前的结构力学的培养方案中,有一些内容较为繁琐、零乱。例如在理论力学中,桁架杆的内力计算已经被讲授过,而结构力学又要重新再讲一次,内容得不到很好的衔接,导致学生上课一头雾水。而像矩阵位移法这类本科学生今后在工作中很少被运用到的内容,大纲却要求重点讲授,不仅浪费课时,也浪费学生学习的精力。因此,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 (三)内容抽象 结构力学研究计算的是结构在各种效应作用下的响应,包括内力的计算及位移的计算。由于内力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感性的认识,学生很容易将内力等概念混淆,造成对知识点的模糊。且由于课程的内容抽象,这就造成学生在接触到这门课程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再者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怎样去学习”、“知识点该如何运用”、“如何分析力学模型”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自然而然缺乏对结构力学这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后不知道学习结构力学对今后工作有何帮助。

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新情境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整合,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各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课程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施是一次适时而来的教育革命,教育大转型呼唤教育者必须以学生为本,新课程改革的贯彻实施也必须把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贯穿始终,在由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活性因素构成的生动活泼的课程形态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在身体、心理、精神的高度投入下,产生一种生命的体验,使其知识经验的掌握具有很强的生命性特点,不断获得发展自己的动力,并且激活其认知结构,使之重新创造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主体参与很快融合进现实生活与抽象认识中,直接深入地促进了学生的生命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快速推进学生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从而促进新课程的实施,达到新课程教改的最终目的。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有效提高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重难点为妙趣点,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的重要话题,是所有教育者关注的焦点。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引人入胜的导入情境,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和参与状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式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教学改革 理论力学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土木工程这种对力学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它的作用更是突出。下面是搜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理论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一门核心技术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多和课时少、教材针对性差等特点,加上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普通反映难学。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其工程实际应用能力,文章在分析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又探讨了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 ___内容。 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教学 ___;工程实际 理论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一门核心技术基础课程。在整个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理论力学这门课程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不仅是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后继力学课程的基础,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理论力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要在确保学生掌握内容和体系的同时,学会应用该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力学是主要以伽利略和牛顿总结的基本定律为基础,研究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属于古典力学范畴[1]。虽然其体系与内容已经相

当完善,但随着高等教育教学体制的 ___与深化,特别是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来说,存在教学学时偏少、针对性教材缺乏、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 ___不够紧密、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导致课程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压力大,提不起兴趣。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和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探讨了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 ___内容。 (一)教学学时偏少 不同高等院校使用的《理论力学》教材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之间在层次结构和知识点上都存在逻辑关联,构成理论力学这门课程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但在高等教育教学体制的 ___下,随着基础学科加强、特色学科增多,课时不可避免的被压缩。比如,笔者所在学校根据“专结构、懂施工、长材料”人才培养方案特点,加强了与材料方面相关的学科,导致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教学学时被减少到64个学时。课程内容多、知识点存在逻辑关联、体系完整等特点导致很难通过简单的减少课程内容来减少学时减少所带来的问题,这种简化方式只会导致这门课程失去其完整性与严谨性。 (二)缺乏针对性教材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梳理学习内容与流程,温故而知新 本次学习,有专家讲座,有学校的经验介绍,有各学科的具体做法,有学科的面对面交流,有学程的编制,有学科基地建设的介绍。笔者根据主讲专家和教师上课顺序,把时间分为13个时段。 第一时段:由浙江省金华市教研室主任王荣文主讲的《高考改革浙江与上海方案对比解读》。 第二时段:由浙江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兼治研究员周晓燕讲《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教师的课程理解及学科课程建设。 第三时段:由浙江省义乌四中陈报化校长主讲《义乌四中特色课程建设经验介绍》。 第四时段:由浙江省义乌中学副校长杨胜大主讲《满足选择,全科走班》――行政班和教学班双轨并行走班模式。 第五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年级管理中心主任刘东升老师主讲《顺应新常态的年级管理工作思考》。 第六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地理、英语、化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七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年级管理中心主任陈亚利主讲《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用一份自开学初到第十周的周历事表流水帐的形式向在座学员详细介绍了年级管理日常。 第八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物理、政治、数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九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周建锋主任主讲《选课走班模式下教育新常态》――浙师在附中因应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分别从浙江高考看教育新常态,为适应新高考的选课走班及新教育模式“三园一导”。 第十时段:由浙江师大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朱红彪主讲《适应分层走班的学程建设》;介绍什么叫学程?为什么编制学程?如何编制学程? 第十一时段:由华东师大附中副校长高三教师孟祥萍主讲《新高考背景下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介绍了华东师大附中及该校在新高考背景下为适应新高考的一些做法; 第十二时段:由浙江省嘉兴一中沈微微老师主讲《高中数学学科基地工作汇报》,分享了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做法。 第十三时段:由浙江省嘉兴高级中学省政治学科基地潘新华老师主讲《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分享了政治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 二、浙江和上海新高考改革方案 1.浙江新高考改革 (1)考试科目:分必考和选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其中语文和数学只高考一次,外语可考两次,以最高成绩为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科为选考科目。 (2)考试模式:“3+3”模式,必考三科和选考三科,即必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另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门选考科目里任选三科参加高考。 (3)考试时间: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在高三年级的六月份全国统考时间考一次,英语可以在高三上的10月份考一次和高三下的六月份再考一次,以最高成绩计入高考得分;选考科目可以分别选择在高二年级后的十月份和四月份参加考试。

新课程改革教学心得感悟6篇(可供参考)

新课程改革教学心得感悟6篇 【篇一】 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让我在教育教学方面有了更深切的感受,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高中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学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和文化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知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教师要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

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往往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传授给学生,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

理论力学教学改革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第29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3月 Vol. 29 No.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07 ────────── 收稿日期:2004-04-02 作者简介:王志刚(1956-),男,河北唐山人,副教授。 - 111 - 理论力学教学改革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王志刚,王庆禄 (唐山师范学院 物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从理论力学的自身特点出发,改革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素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2-0111-02 1 理论力学自身的特点 理论力学[1][2]是物理专业为《热力学与统计力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等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力学知识和有关的基本概念,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任务。在学习理论力学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普通力学,而理论力学本来就存在和普通力学有一些重复的弊端,因此在学习理论力学时,有些同学不能主动接受和应用理论力学中的新概念和新方法,而继续用普通力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传统的理论力学教材和讲授方法都是从特殊到一般,步步深入,这样也容易给学生造成一个错觉,认为理论力学就是力学的简单补充和继续,因此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有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有时出现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这样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理论力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理论力学的理论体系严谨,逻辑性较强,课程的内容既经典又完整,不易全面更新。但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和教学观念的转变,上课学时的不断减少,如果仅采取简单的压缩,只会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鉴于此,只有采取积极的办法,从课程自身的特点出发,挖掘课程本身的潜力,做到基础理论要精练、深化,应用方面要结合专业特点并适当进行拓宽。改变传统的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体系,充分利用数学工具,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讲授方法。如:转动坐标系从最一般的转动系讲起,辅之以学生所学专业相应的例题,不能总停留在重平面转动系、轻空间转动系的水平上。在动力学部分,应加强分析力学的内容,重视两个自由度系统的力学问题分析,重视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以便和后续课程更好接轨。这种体系有两方面优点:一方面,其描述简洁、精练,既缩短了篇幅又加深了内容。这种表述方法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良好训练。另一方面,它可以迫使学生放弃用普通力学的知识,来理解理论力学的内容, 从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学习理论力学的新概念和新知识,努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还可以避免由于盲目利用以前知识来研究新问题而造成的错误,有利于纠正学生以前得到的不准确概念等问题。 3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当改革 3.1 提高学生学习理论力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改变过去多而不细的方法,将一些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教给学生,并通过必要的基本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发挥其创造性留足时间和空间。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关键所在,教师讲解的应是各章节的主干内容,而对一般内容或者比较简单的章节则可稍加指点,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并将其联系到主干内容上。当课程讲完每一章时,应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将前面所学的内容用一两条主线串联起来。理论力学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例题和习题的选用上,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保留一些基本题型外,应该不断更新,如加一些天文学方面的例题等内容,以显示经典力学的渗透力。而我国理论力学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几十年来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因此在例题和习题的选择上既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兴趣又要体现时代特色,还应注意相关领域的问题。这样就能使学生将理论力学和自己的专业以及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2 开展讨论式教学 讨论法与讲授法、演讲法都不同,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集体的组织形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它由教师一人主讲变为由学生、教师共同讨论,整个讨论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讨论法不仅能使学生看到发现真理的过程,而且能亲身体验和感受这个过程,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上好讨论课的关键是首先选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一节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 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现状。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和核心任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第二节教学观与学生观 一、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而传统思想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

和执行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传统思想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3、教学应该注重教学过程,而传统思想则认为教学应该重视教学结论; 4、教学应该关注人即学生,而传统思想则认为教学应该关注学科。 二、学生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不依靠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

权主体)。 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因此, 1、要树立教育民主的思想; 2、要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3、要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新课程追求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为此,

(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 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 1.课程内容的转变 2.课程结构的转变 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 4.课程评价的转变 5.课程管理的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理论力学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理论力学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介绍1996年以来清华大学的理论力学课程体系改革情况。通过分析理论力学课程在工科大学生培养中的定位和任务,明确与中学物理、大学普通物理的不同分工,确定理论力学的核心内容。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新的理论力学体系,用64学时完成理论力学的核心内容,并保持了系统性和逻辑性。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理论力学是清华大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目前由航空航天学院的理论力学课程组面向机械学院、土木水利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开设。自1987年以来,理论力学一直是校级一类课程,2002年入选学校首批“百门精品课”建设项目,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 1996年正逢四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我在8月初突然接到任务:9月上旬用16个学时为参加竞赛的学生串讲理论力学。由于没有系统讲授过理论力学课程的经验,这是极大的挑战,也迫使我另辟蹊径,初步形成了现在的课程体系雏形。这次竞赛中,清华大学参赛学生获得了理论力学成绩第2名到第7名。 而后,我们在工程力学系95级、96级、98级连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试点。当时理论力学的课内学时为112,秋季学期48学时,讲静力学和运动学内容,春季学期64学时,讲动力学内容。使用的教材是清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罗远祥等编写的《理论力学》。 促成新体系在全校推广的机遇是清华大学的学制由5年改为4年而大幅度压缩学时。用64学时讲完原有的教学内容,采用新体系是惟一出路。2000年,理论力学教学组的4位青年教师编写了讲义,在全校试用。2001年正式出版了新体系教材,并在后续几年内完成了教材的“立体化”。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在大幅度压缩学时之前,清华大学(以土木系为例)理论力学的学时

新课程改革与数学实验教学

新课程改革与数学实验教学 发表时间:2011-01-18T17:06:06.0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邱道生[导读] 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加强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邱道生山东省青州市实验中学262500 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目标体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实验教学新课程数学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给数学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甚至说是一场革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要求,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已在全国十一个省市试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在讨论制订之中。但我们知道:从教育的效果来看,课程可分为预期课程、实施课程和实现课程三种。预期课程是由国家政府部门和教育专家们制订的,而实施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对预期课程的理解和自己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由此可知,预期课程设计得再理想,如果教师不能按要求去实施,那么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说: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数学教师。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加强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怎样搞好实验教学工作,推动实验教学的开展呢?我就十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首先,实验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没有这一条,就根本谈不上搞好实验。由于多种原因,要看到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树立热爱工作的雄心壮志,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带头苦干,多动手,勤动脑,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第三,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四,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五,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其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些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的,为了适应教学,实验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可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实验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实验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实验教学工作。 实验教师心理观念的更新在传媒时代更为重要。传统中实验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的多。所以这时的实验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实验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只有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实验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机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进入课堂。这就要求实验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还应指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繁杂的计算,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3。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基本框架(征求意见稿)。 3、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进展状况》,2000.10。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课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课程指导书

现代远程教育 《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课 程 学 习 指 导 书 作者:王献玲 2008年 9 月

课程学习方法指导 本课程以教材《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为准。在学习教材时,要搞清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背景、意义及有关的政策;要熟识课程中出现的概念;要注意将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进行比较;要深刻认识国家对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在学习的方法上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要结合着我们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感受来了解教材中的内容。本课程网络课件中的讲授内容是对教材的辅导性解说,是归纳、总结,多为知识点,这些都必须是要掌握的。在课程学习指导书中,每章节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具体的章节重点、要点,对这些一定要熟练掌握、能运用。指导书的每章节的后面都附有练习题,作为学员学习成绩考查的基本标准。 课程学习进度安排及课时分配 本课程学习共有课程讲授二十五讲,具体分配为第一章二讲、第二章三讲、第三章三讲、第四章四讲、第五章五讲、第六章二讲、第七章二讲、第八章四讲。要求每星期应学习一讲 每讲学习2个课时。

第一章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一、章节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机,了解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了解当今整个时代发展的特征以及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要弄清楚为什么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到 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熟悉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特点。 3.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课程体系。 4.深刻认识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意义。 二、本章重点 1、要把握整个当今整个时代发展具有的特征以及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时代特征:(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由此上述三个特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具有重要意义。而这种新时代的人才必须依靠课程与教学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提纲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 变革

精品资料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五章: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第一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也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外,还能够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动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目前,在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就是要使学生,不再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跟着教材走,而是发挥其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应该是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自己要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自主学习又是具有内在规定性的,它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三)教学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时候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有创建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于个性的独到见解,教师应积极赞赏。 二、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多边”的合作,其中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又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它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实际上,合作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会合作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的模式与基本要素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第01章在线测试

D、劳动与技术教育 E、课堂手工课程 4、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意义在于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C、有助于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 D、有助于开发课程资源 5、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D、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E、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F、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 正确错误 2、课程改革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正确错误 3、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正确错误 4、1980年联合国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确错误 5、1990年,美国总统布什举行教育首脑会议,提出《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 正确错误

正确错误 、分科课程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 正确错误 、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在课堂里进行 正确错误 、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用考试来评价 正确错误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正确错误

正确错误、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但非具体规定。 正确错误、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正确错误、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注重改善学习方式。 正确错误、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正确错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