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缘政治复习笔记

地缘政治复习笔记

安全:

不会受到人为的伤害——security

不会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或事故性的伤害——safety

学习地缘政治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有助于正确理解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

有助于增强战略思维能力。

致密型;

零碎型;

地形、地貌狭长型;

嵌入与穿孔型。

地缘要素是客观物质基础;

政治是做出决策的根本方面。

国家实力的地理基础;

地缘政治关系国际力量的地理分布;

国家间利益关系。

地缘政治研究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方法

功能分析方法

人类学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

制度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

社会心理研究方法

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理论概述

地缘:

地缘——地理缘故——土地、地球的(本意)。

地理环境关系;

因居住在同一地区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载体。

外部威胁和侵害:

其他国家的威胁;

非国家的其他外部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威胁;

国内力量在外部所形成的威胁和侵害。

国家安全:国家既没有外部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混乱与疾患的客观状态。地理因素:

人文;

自然。

地理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领土面积——决定国家战略回旋余地和防御纵深大小;

地理位置;

国土形状;

地形地貌;

自然资源。

影响海上力量的主要因素:

地理位置;

自然结构;

领土范围;

人口数量;

民族素质;

政府性质。

杜黑“空权论”

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其结果就必然成为一个新的战场;

制空权的获得是取胜的关键;

空战中进攻作战室最重要的。

豪斯霍佛尔“生存空间论”

生存空间;

国家经济自给自足;

泛地区;

地缘政治规律:

地缘作用随距离衰减;

一国实力离国内基地距离越远力量越弱;

邻国的地缘作用大于非邻国。

科技进步是影响地缘政治态势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动力(内在驱动力);

大国是影响地缘政治态势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海权和陆权对立统一是基本的地缘政治诉求;

民族宗教问题始终伴随低原则政治态势和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

边缘地带冲突多变。

中国地缘政治思想与实践

中国古代地缘环境的基本特征:

辽阔性——地域广阔,内向发展余地大;

隔绝性——地缘环境形势完整,相对独立,具有天然的地理隔绝机制;向心性——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环形地缘政治体系。

北狄——善用狗和营火;

南蛮——住在爬虫很多的地方;

西戎——用戈和甲武装自己;

东夷——主要用射箭获得食物。

北守南融,西进东合;

羁縻政策北筑长城,屯垦戍边;

民族融合,战而驱之。

守中治边,以藩为屏——外地缘思想。

东亚宗藩体系的特点:

中国要求周边国家在名义上承认其中心地位;

中国对藩属国实行“厚往薄来”政策;

中国对周边国家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保护;

中国不追求地缘扩张。

西方的世界主义:

以地理发现为起点从西欧向外扩张;

以资本扩张、经济利益为驱动向外扩张;

向外扩张以宗教渗透为补充;

向外扩张以东西对抗、贫富分化为代价;

向外扩张以暴力征服、殖民统治为主要手段;

最终以殖民主义崩溃、经济日益全球化为结局。

中国地缘政治思想进步性:

“服事”地缘政治观维系了中华一体的大一统局面;

“和合”地缘文化思想维系了中华礼制文化下的区域和平。中国地缘政治思想局限性:

“中国中心论”的狭隘意识;

重陆轻海的地缘空间取向;

消极防御的地缘政治安全战略。

近现代地缘政治危机:

宗藩体系瓦解,中国失去地缘安全障碍;

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列强控制中国命脉;

四面受敌,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地缘格局;

沙俄和日本式中国地缘的最大敌人。

毛泽东中国地缘政治思想

把握世界战略大势:从“中间地带”到“三个世界”;

谋划世界战略大势:从“一边倒”到“一条线、一大片”;改善周边地缘环境:争取睦邻友好,倡导和平共处。

邓小平中国地缘政治思想

和平与发展理论;

独立自主理论;

全方位对外开放理论;

睦邻友好理论;

“一国两制”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地缘政治思想论述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趋势;

重视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强调周边安全的首要地位;

将发展中国家作为外交立足点;

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新秩序。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地缘政治思想

从周边、大周边和全球三个层次,构建和谐与和平的地缘环境;

进一步稳定和发展与主要大国的关系;

进一步深化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进一步加强多边外交;

构建和谐世界。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地缘政治思想

积极运筹与主要大国关系;

全力稳定和拓展周边睦邻友好关系;

大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

深入参与和引导多边外交进程;

维护国家利益是中国外交严肃而重大的原则。

中国东北方向地缘政治态势和战略选择

中国东北方向地缘政治基本特点:

从大国关系和国际格局视角看,可概括为“一超主导三强并存”;

从地区全力政治结构视角看,表现为非均衡的均是结构,非完整的霸权结构;

从地缘政治力量结构变异的视角看,出现了中国崛起的新变量;

从地缘政治安全机制构建的视角看,东北方存在着地区安全困境。

中国东北方向地缘政治安全战略思考:

继续推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努力促进朝鲜核问题的和平发展;

在地缘政治方面与俄罗斯合作,防御日美联合及其构建地区性防御体系;

在地缘经济方面与日韩合作,促进东北亚经济的共同发展;

推动东北亚的多边外交安全机制的建立,促使东北亚地区国家间的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中国西北方向地缘政治态势和战略选择

中国西北方向地缘政治基本情况:

俄罗斯仍然是影响我国地缘安全的主要邻国,也是我国西北地缘线上的中心大国;

连接我国西北边疆的中亚地区成为一个地缘价值不断上升和多方力量高度关注的敏感地带;

欧亚大陆心脏;

能源战略价值;

美国加大对中亚地区的渗透和扩张。

中亚地区具有复杂敏感的民族和宗教矛盾,“三股势力”活动猖獗。

中国西北方向地缘政治特点情况:

陆权中心位置,特殊的地缘政治权利空间;

高度内陆性,对外发展受制约,影响国家发展战略;

伊斯兰文化区,传统文化力量根基深厚;

多种文明交汇,不同文明的交流和碰撞同在;

文化→宗教→意识形态

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地位显著。

行为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国力量结构调整;

中亚地区国家关系结构逐渐明朗;

国际政府组织的新发展;

独联体;

上海合作组织;

中亚合作组织;

古阿姆集团。

国际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中亚政治;

极端组织的负面影响难以消除。

宗教极端主义;

民族分裂主义;

国际恐怖主义。

中俄地缘关系的发展趋势:

边界问题彻底得以解决,是21世纪初期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俄贸易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中俄在能源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中俄民众的相互好感度增加,发展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更趋牢固;

中俄两国地缘政治方面的矛盾和分歧。

中俄力量对比失衡;

中国经济侵略俄远东地区;

中国向该地区进行人口扩张。

中亚的地缘政治特征: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是连接欧亚,贯通东西的陆上交通要道,也是古往今来大国

势力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战略要地;

中亚里海地区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民族、宗教构成异常复杂。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中亚诸国合作的载体。

“三股势力”问题中国的战略应对:

加大改善与中亚各国关系的力度;

强化上海合作组织反恐能力;

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

利用地缘政治优势扩大在中亚的影响;

营造维护中国西部边疆稳定和平与发展环境。

中国西南方向地缘政治态势和战略选择

古代中印关系:以佛教传播为主的友好的文化交流史。

1950.4.1中印建交。

印度是承认新中国的第一个非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成为南亚地区影响最大的外部国家;

有关大国重视保持和增加在南亚的影响;

印度争取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发展核武器;

克什米尔问题仍然是南亚地区主要热点之一(印巴克什米尔领土争端);印巴建立信任措施取得进展;

印巴在核领域的建立信任措施进程;

印巴关于禁止使用化学武器协议;

印巴在其他领域建立信任措施进程。

印巴核军备竞赛是印度次大陆发生核战争的潜在威胁。

Threat——印度视中国为安全威胁而造成的两国战略互信问题;

Territory——中印边界领土争端问题;

Tibet——西藏问题;

Triangular——中印巴三角关系问题

中国西南方向地缘政治战略选择:

增强政治互信,巩固两国关系基础;

深化经济科技合作,充实两国战略关系内涵;

扩大人文交流,夯实两国友好社会基础;

妥善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和争端。

中国东南方向地缘政治态势和战略选择

中国东南方向地缘政治基本特点:

利益诉求差异性;

矛盾多样性;

领土主权争议;

国家统一问题;

文化历史矛盾。

安全信任问题。

中国东南方向地缘政治战略选择:

外交协商是首要选择;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途径;

双边谈判,避免外部力量介入是基本原则;

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室最后保障。

中国关于钓鱼岛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政策主张:

中国通过外交途径强烈抗议和谴责美日私相授钓鱼岛;

中国通过国内立法明确规定钓鱼岛属于中国;

中国始终在钓鱼岛海域保持经常性的存在,并进行管辖。

科学技术与中国新战略空间安全世界空间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应用卫星技术正在不断完善;

对地观测卫星;

通信卫星;

导航定位卫星。

载人空间技术逐步走向成熟;

航天运输系统不断更新升级;

深空探测活动重新掀起热潮;

军用技术实战能力增强。

太空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太空吴启华和军备竞赛威胁日益加剧;

太空利益争夺活动空前激烈;

太空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

积极推进太空国际军备控制

大力支持太空透明与信任措施的建立;

太空信任措施先行有利于衍生合作意识和优先改善关系;

太空信任措施先行有利于创生和内化聚合性规范;

太空信任措施先行有利于体系进程朝向进化合作演进。积极参与太空活动行为准则的制定;

继续推进禁止发展、测试和部署太空武器的谈判。

网络空间的主要特点:

互联网体系结构具有开放性特点;

互联网管理方式具有分散性特点;

互联网运作方式的虚拟性与多向交互性。

空间技术对地缘政治的影响

地缘政治空间发生扩张;

国家主权相对弱化;

地缘政治博弈趋向全球化。

网络舆论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激烈;

网络政治动员的角力形势更加严峻;

引导社会政治舆论的斗争更加白热化。

美国太空安全战略

具有单边化、进攻性和侵略性;

核心是为了夺取未来军事竞争的制高点;

根本目的是谋取绝对军事优势;

实质是为未来实施联合作战创造更好条件。

南海主权

南沙严峻形势:

岛礁被侵占;

海域被瓜分;

资源被掠夺;

权益被损害。

司法方法并不是解决领土争端的最佳途径。

南海主权解决途径

和平谈判是合理解决南沙争端的最佳途径;

《联合国海洋公约》是解决南沙争端的基本依据;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解决南沙争端的坚强保障。

加强海军力量建设,提高我军海洋维权能力;

加强对争议海域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大陆架制度和中日东海之争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大陆架:沿海国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自然延伸原则”是大陆架制度的基石。

“自然延伸原则”优先于200海里“距离标准”。

200海里距离标准只有在不侵犯其他国家固有权力时才能适用。

争议的解决思路与海洋权益的法律维护:

坚持“公平”原则作为划分大陆架界限的基本原则。

坚持在“谅解与合作”的基础之上解决争议。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主权属我,毋庸置疑;

重视现实,搁置争议;

互利合作,共同开发;

放眼未来,和平解决。

“合作开发”和“共同开发”的本质区别:

开发对象不同:

合作开发:无争议的海域;

共同开发:有争议的海域。

法律依据不同:

合作开发:依据中国的法律;

共同开发:依据中日双边协议。

开发主体不同:

合作开发:主体是企业;

共同开发:主体是国家。

“合作开发”:在日本尊重中国对春晓油气田主权权利的基础上进行的;

“共同开发”:在不谈主权归属的前提下,中日两国依据《联合国海洋公约法》所作的“实际性临时安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