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化过程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城市化过程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城市化过程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城市化过程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Hans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土壤科学, 2015, 3, 7-15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13800564.html,/journal/hjs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13800564.html,/10.12677/hjss.2015.32002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ourse of

Urbanization

Cen Wang

Wuhan Center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Wuhan Hubei

Email: wangcen027@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13800564.html,

Received: Jun. 15th, 2015; accepted: Jul. 10th, 2015; published: Jul. 13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13800564.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ust b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However, accompanying with the large scale urban construction, underground resources exploitation, urban industry and waste contamination caused destruction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summarizing up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urban planning area,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are analyzed. The main status quo of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and their hazards are respectively discusse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prominent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in each urban planning area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words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城市化过程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王岑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武汉

Email: wangcen027@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13800564.html,

收稿日期:2015年6月15日;录用日期:2015年7月10日;发布日期:2015年7月13日

城市化过程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摘要

作为城市自然环境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环境是必须得到高度重视的。但伴随着城市大规模建设,城市地下资源开发、城市工业和生活垃圾污染等方面引起了地质环境的破坏。本文在归纳城市规划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环境地质问题分析,论述了城市各功能区内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现状及其危害,并针对每个分区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科学的防治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城市化,环境地质问题,防治对策

1. 引言

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城市经济的繁荣也伴随着环境污染的剧痛,不断涌现的土地资源枯竭、水资源紧缺、全球变暖、工业垃圾、生活污染等问题逐渐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治理难题[1]。从地质学与力学的角度看,城市的大规模建设,等同于城市对地质环境施加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的荷载。因此,分析城市规划区内的环境地质问题现状及危害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对规划区内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

2.1. 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在全国重工业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废渣废物、化学用水未经环保标准的处理和任何加工,就直接倾倒进重要的江河及其支流的地面河水当中,导致江河水质严重污染,其中生化耗氧量、氨氮及亚硝酸盐氮超标。工业排污和生活排污导致地表水常年处于污染严重的状态,不仅不能解决人们的正常生活用水和灌溉,而且还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大量的癌症等疾病的发生[2],日趋恶化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当代及子孙后代的环境和生活。地表水体的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下渗必然导致地下水的污染,污染类型属细菌污染,并有日趋加剧之势。矿区及城市人民用水越来越困难。

2.2. 边坡不稳定

位于多边坡的城市,根据力学原理来看,沿沟坡等地建设的建筑物逐渐增多导致压力失衡,尤其是在纵向沟谷中坡向与层面和裂隙结构面倾向一致的高陡边坡(坡度多在45?以上),加上地下水和城市内涝滋生灾害的发生等外力作用,很容易导致滑坡和边坡失衡的现象发生,严重威胁生命和财产房屋的安全。

2.3. 砂土液化

浅埋于某些地区的二、三级阶地粘性土与卵石层之间的饱和粉细砂层,结构松散,液化砂土对建筑物和路基等承重力量大的外来作用力威胁巨大,在地质等外力作用下可直接导致建筑物坍塌和路基失衡的状况[3],对安全和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影响。

2.4. 采空区造成地面开裂、地面塌陷

主要发生在以坑采为主的矿山。由于采空区跨度大,保安矿柱难以支撑,导致采空区顶板变形、冒落,地面出现拉裂缝。矿区地面开裂和塌陷破坏地面居民房屋、土地和工程设施安危并涉及坑内采矿工

城市化过程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人的生命安全。

2.5. 矿渣堆积污染水土环境

因严重开采导致的矿区污染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污染源之一。矿区的水质因常年遭受工业排放已经不能饮用和灌溉。矿区周边的农业用地因矿渣的随意堆放已经逐渐缩小,没有足够的耕地可用。矿区内的严重开采常常会导致塌方和瓦斯爆炸事故,山体的稳定性因为内部亏空常年不稳。矿区及周边地区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随时遭受着考验。

2.6. 水土流失

某些城市水土流失中强度区,全市水土流失面积有时高达占总面积的59.57%,但森林覆盖率小于10%,客观地质背景和人类工程活动剧烈,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集中表现在农业生态统的失调。由于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壤肥力,使土层变薄,缩小耕地面积,造成农业减产,使得蓄水减少,旱洪加剧,洪涝灾害频率增高,灾害加重,同时使水利工程淤毁,降低灌溉和防洪效益,缩短水利工程使用寿命,亩平均用水量降低,大面积抗旱能力减弱,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障碍。

2.7. 土壤污染

工业用水、城市污水、农田用水的污染还直接导致了土壤污染的逐渐加重,土壤的自净能力逐年降低,这种污染因隐蔽性强没有遭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它已经成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污染之一。根据国务院决定,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4] (表1~3)。

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

Table 1. Inorganic pollutants beyond-standard situation

表1. 无机污染物超标情况

不同程度污染点位比例(%)

污染物类型点位超标率(%)

轻微轻度中度重度镉7.0 5.2 0.8 0.5 0.5

汞 1.6 1.2 0.2 0.1 0.1

砷 2.7 2.0 0.4 0.2 0.1

铜 2.1 1.6 0.3 0.15 0.05

铅 1.5 1.1 0.2 0.1 0.1

铬 1.1 0.9 0.15 0.04 0.01

锌0.9 0.75 0.08 0.05 0.02

镍 4.8 3.9 0.5 0.3 0.1

城市化过程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Table 2. Organic pollutants beyond-standard situation

表2. 有机污染物超标情况

不同程度污染点位比例(%)

污染物类型点位超标率(%)

轻微轻度中度重度六六六0.5 0.3 0.1 0.06 0.04

滴滴涕 1.9 1.1 0.3 0.25 0.25

多环芳烃 1.4 0.8 0.2 0.2 0.2 Table 3.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te of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表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环境质量状况

不同程度污染点位比例(%) 主要污染物污染物类型点位超标率(%)

轻微轻度中度重度

耕地19.4 13.7 2.8 1.8 1.1 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林地10.0 5.9 1.6 1.2 1.3 砷、镉、六六六和滴滴涕

草地10.4 7.6 1.2 0.9 0.7 镍、镉和砷

未利用地11.4 8.4 1.1 0.9 1.0 镍和镉

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典型地块及其周边土壤污染状况:

1) 重污染企业用地:在690家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的5846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6.3%,主

要涉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皮革制品、造纸、石油煤炭、化工医药、化纤橡塑、矿物制品、金属制品、电力等行业。

2) 工业废弃地:在调查的81块工业废弃地的775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4.9%,主要污染物为

锌、汞、铅、铬、砷和多环芳烃,主要涉及化工业、矿业、冶金业等行业。

3) 工业园区:在调查的146家工业园区的2523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9.4%。其中金属冶炼类

工业园区及其周边土壤主要污染物为镉、铅、铜、砷和锌,化工类园区及周边土壤的主要污染物为多环芳烃。

4) 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在调查的188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场地的1351个土壤点位中,超

标点位占21.3%,以无机污染为主,垃圾焚烧和填埋场有机污染严重。

5) 采油区:在13个采油区的494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3.6%,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烃和多环芳

烃。

6) 采矿区:在调查的70个矿区的1672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3.4%,主要污染物为镉、铅、

砷和多环芳烃。有色金属矿区周边土壤镉、砷、铅等污染较为严重。

7) 污水灌溉区:在调查的55个污水灌溉区中,有39个存在土壤污染。在1378 个土壤点位中,超

标点位占26.4%,主要污染物为镉、砷和多环芳烃。

8) 干线公路两侧:在调查的267条干线公路两侧的1578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0.3%,主要污

染物为铅、锌、砷和多环芳烃,一般集中在公路两侧150米范围内。

城市化过程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3. 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

3.1. 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3.1.1. 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地下水资源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利用地下水、保护地下水资源、遏制过度开采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有效防止地面沉降和咸水倒灌等灾害的发生。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做到采补平衡,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的同时,还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地下水的回灌补给,但一定要保证回灌水的水质。

3.1.2. 加强地下水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严格贯彻执行有关地下水保护的法律法规。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执法力度和宣传力度,使每个人都能准确地理解我们的行为会给地下水水质造成了什么影响。

3.1.3. 做好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

建立并完善水质监测站网,迅速补充和完善地下监测井网,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设立地下水观测井,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与分析预测系统。对污染严重的区域进行重点监测,系统掌握区域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的污染发展变化及动态特征。

3.1.

4. 开展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调查评价

进行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并编制评价图册。脆弱性调查评价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可以为决策、管理人员和规划、设计人员提供有关地区地下水环境的条件。指导工程选址、选线,也将对地下水水质监测起指导作用。2) 对于脆弱性高的地区,可以加强监测。这样使得监测网的布设更为科学和合理,避免人力、物力的分散和浪费。

3.1.5. 加强污染源控制

首先应了解现存污染源的渗漏污染情况,分清各种污染物的具体来源(工业、矿业、交通、垃圾填埋、农业等)及其污染途径[5]。从而采取相应的减少污染来源的措施。对污染物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3.2. 不稳定边坡的防治措施

3.2.1. 防渗与排水

为了防止大气降水向岩体中渗透,一般是在滑坡体外围布置排水沟槽,以截断流至滑坡体上的水流。大的滑坡体尚应在其上布置一些排水沟,同时要整平坡面,防止有积水的坑洼,以利降水迅速排走。对已渗入滑坡体的水,原则上应尽快排除。通常是采用地下排水廊道,利用它可截住渗透的水流或将滑坡体中的积水排出滑坡体以外。

3.2.2. 削坡、减重和反压

削坡是将陡倾的边坡上部的岩体挖除,一部分使边坡变缓,同时也可使滑体重量减轻,以达到稳定的目的。削减下来的土石,可填在坡脚,起反压作用,更有利于稳定。

3.2.3. 锚固措施

有锚杆(或锚索)和混凝土锚固桩两种类型的措施,其原理都是提高岩体抗滑(或抗倾倒)能力。预应力钢索或钢杆锚固不稳定岩体的办法,适用于加固岩体边坡和不稳定岩块[6]。其做法是先在不稳定岩体上布置若干钻孔,打穿至滑动面以下的坚固稳定的岩层中,然后在孔中放人钢索或钢杆,将下端固定,上端拉紧。上端一般用混凝土墩、混凝土梁或配合以挡墙将其固定。锚固桩(或称抗滑桩)适用于浅层或中厚

城市化过程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层的滑坡体。它是在滑坡体的中、下部开挖竖井或大口径钻孔,然后浇灌钢筋混凝土而成。

3.2.

4. 其他防治措施

如混凝土护面、灌浆及改善滑动带岩土的力学性质等措施。

3.3. 砂土液化的防治措施

减轻液化造成损害的措施可分为两类:1) 砂土改良措施——通过改良砂土的性质,加强土的抗液化能力,积极预防砂土液化的生产和发展。2) 结构改良措施——对没有进行地基处理(或未达到预定效果)的液化地基,通过加强结构的抗液化能力,预防结构破坏。

3.4. 采空区地面开裂、地面塌陷的综合治理措施

1) 对采空塌陷区进行土地平整恢复种植,积水洼地采用挖深垫浅、充填煤矸石再覆盖种植层等。2) 对

于采空塌陷地裂缝可采用尾矿石回填、灌注浆法等。3) 利用塌陷区建立水产区,积极发展养殖业。4) 采矿过程中使用“减塌技术和措施”,减少矿区的塌陷范围、塌陷幅度,减缓塌陷的时间进程,减轻塌陷的危害程度[7]。5)在大面积塌陷和已发生地动的地区,在其影响因素未消除之前,要加强监测。6) 重大建设工程选址时,如经过矿区,要查清采空区、塌陷区的分布范围及稳定性,并做好防治工作。目前,可采用物探手段直观清晰地反映出采空区、塌陷区的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及采空区顶板岩层的变形情况。

7) 在采取塌陷区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措施后,还需要采取生物措施对水土保持体系进行完善。生物措施

主要包括塌陷区复垦后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以达到在恢复农田植被覆盖率的同时降低风速、保护农作物的目的。

3.5. 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3.5.1. 堆置处理堆置

就是将固体废弃物直接堆放到预先划定并作好准备的场地上。选择场地应遵循:①保护地下水质,防止地下水因受废石堆排放的浸滤水的影响而变质[8];②保护地表水,防止地表水因废石堆风化淋蚀而增加泥沙负荷和溶解固体负荷;③防止风蚀;④保证人类安全,防止洪水或地震造成灾害。因此选择场地必需对地形、水文地质情况、地震情况、水文情况、大气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尾矿堆存要求更特殊,尾矿坝基础材料要有足够的强度,还应具有良好的不透水性。目前尾矿坝堆放有两种较好的方法:

①尾矿半干堆垛;②粗细残渣的共处置。把固体废物堆放在堆放场后,可向固体废物堆表层覆盖石块、

泥土,种植植物或对其表层进行化学处理,以使固体废物堆稳定,减少二次污染[9]。

3.5.2. 复垦处理

复垦处理一般步骤如下:

表土采掘→表土储存→回填整平→铺垫表土→复垦种植

固体废弃物现在较为先进的复垦技术是开采与复垦紧密结合。如德国弗兰格尼亚石膏矿床开采过程中就采用大型轮胎式装岩机处理粘土质覆盖物,其运距较短,并能将剥离物及母土就近回填。复垦后的土地可用于农、林、牧、渔及修建公共设施等。

3.5.3. 填埋处理

填埋处理较为典型的例子是用煤矸石填充采空区。把尾矿砂与水泥混合,作井下胶填充物也是一种好方法。对有毒固体废物的填埋要采取安全填埋法,要考虑废物的预处理、地下水保护系统、场地及地表水控制管理等。

城市化过程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3.6. 水土流失的防治

3.6.1. 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增加国土的植被覆盖率,是保护环境与避免水土流失的重要途径。又可以拦蓄雨水,达到减轻或防止水土流失,促进以林保土、以土蓄水、以水养林的农业小循环向良性方向发展。市境内丘陵、低山区应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 3.6.2. 工程措施

通过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土改田、改顺坡耕种为横坡带种植、等高开沟种植,因地制宜布局一些拦砂堰、排水沟、蓄水池和沉砂凼等工程,拦截地表径流和泥砂,减少坡面冲刷,防止水土流失。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东部红层丘陵区,在适宜地段可多建库、堰(塘)等蓄水工程,并充分开发利用地下水,综合利用水资源,缓解水资源供需不足的矛盾,配合生态措施,加快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7. 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土壤污染的防治应从两个方面考虑和采取措施,即加强管理,防止土壤被污染或继续污染和对已被污染的土壤采取防治措施。

3.7.1. 加强环境管理,做好土壤污染的预防工作

1) 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都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土壤,是导致土壤污染的一个主要方面。

2) 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化学农药对土壤、农作物、土壤微生物都有较大的毒害作用,残留期长,通过挥发、淋溶能够进入大气和水环境,

并且最终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控制或取缔化学农药的使用是防止土壤污染的一种重要手段。 3) 合理施用化学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应根据气候、水利条件、土壤肥力状况、农作物营养状况,合理施用化学肥料,选择最佳用量和方法,防止过量和不当方法施肥,导致化学肥料过剩造成的转化而成为污染物质,污染土壤和大气、水等环境。

4) 加强对污染区域的监测和管理。监测是管理和控制污染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由于土壤污染具有反应慢、隐蔽性等特点,因此,对污染区域进行适时有针对性的监测对土壤污染的控制与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外,只有加强对污染源的有效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土壤的污染。加强对土壤环境、农作物的监测分析,还能为控制化学农药的作用,合理施用化学肥料这一方面的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3.7.2. 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1)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降解消除污染物质。如红酵母可以分解聚氯联苯;栽种非食用性食物,如羊齿类植物铁角蕨属能吸收土壤中10%的铬。

2) 施加抑制剂:对轻度污染的土壤,石灰、石灰性物质、碱性物质如磷酸盐等,有利于降低重金属

的毒性,如33444Cr PO CrPO +?

+→等难溶性物质,从而消除重金属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3) 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料中的有机质不:仅能增强土壤肥力,而且其络合力量,可以增加土壤对农药、重金属的吸附,能起到净化土壤的功效。

4) 加强对农用土壤的管理,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水旱轮作,水旱轮作可以改变土壤的pH 值和氧化还原电位,改变重金属的转化和吸收及其它有毒物质的降解速度。如在淹水条件下Cu 、Pr 、Zn 可形成硫化物沉淀;As 在pH 值、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的情况下,可溶性增加等。通过土壤的这些特性,采取相应措施,即可以降低土壤的污染程度[10]。

城市化过程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5) 客土深翻:如果土壤严重污染时,可以彻底换土,利用深翻来降低污染程度。

4. 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

4.1. 加强地质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

1) 严格控制排污,对厂、矿企业实行限期排污达标制度。进行环保测评和定期验收,对一些效益差

污染严重的厂矿企业进行强制关停措施。设立污水综合治理中心,将城市地下污水进行综合治理,将其改造成符合环境标准的正常用水之后再循环灌溉农田。城市中所有的超标汽车要限制出行,开罚单严格制止其在城市中超标排放汽车尾气。建设城市垃圾综合治理和清理中心,集中将城市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进行环保整治和处理。发起全民卫生和爱护环境的宣传片,提高全民爱护环境的意识。

2)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以整顿小型芒硝矿和煤矿为重点。对于污染严重、开采过度、危害人民生

命财产的煤矿要及时予以撤掉和关闭。对大型的国营矿厂要投入资金和环保力度,严格按照环保标准排污,还原生态环境,组建生态廊道,打造生态系统网络和网格化管理,专人负责,专人督办。

3) 工业、城镇、交通建设选址(线)首先进行可行性的评估,灾害危险区要坚决避开,请各方面的专

家进行综合评估之后才能进行工程的开工和建设。重要的工程无法避开的时候,要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确保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4.2. 重视工程前期地质环境勘察评价

1) 工程前期的地质环境勘察应成为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之一列入工程常态当中,成为必要条件之一

[11]。工程的前期勘察主要是防止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为项目的进展做综合的评估和调查研究,对项目

中的环境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和预防办法,对后期的环境综合保障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综合治理意见。将环境保护和项目的经济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进行考评和商议。

2) 工程后期或者在完工之后,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要及时地进行清理和治理,防止更大的次生灾害

的发生。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库渠渗漏、坝基不稳、航道险滩等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预防更大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4.3. 建立监测和防治系统

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慢性污染过程,所以要建立有效的检测和防止系统,建立健全动态预防体系,从上级监管部门到基层部门都要对环境问题保持高度的重视,在进行商业活动和项目开发时,首先要进行环境评测,确保不危害环境卫生和公共卫生。对于已经污染的部门和个人要进行罚款和民事责任等赔偿,停业整顿和及时防护密切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不能顾此失彼。

5. 结语

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制约了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也为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些环境地质问题均可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减轻发生或得以根治。建议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环境地质问题所造成的危害,加强对地质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针对目前比较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采用多种措施分步骤、分区域、有重点地改善环境质量。在城市建设与规划中,要根据环境工程地质情况而开展建设,科学的控制城市建设规模与速度,协调、维持好自然环境与城市建设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Fang, C.L. and Lin, X.Q. (2009) The eco-environmental guarantee for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Geo-

graphical Science, 19, 95-106.

城市化过程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2]张世秋(2011) 环境与健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北京.

[3]王开亮(2013) 浅谈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能源与节能, 4, 71-72.

[4]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2014) 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

[5]黄富民, 朱建国, 黄咏洲, 等(2010) 区域安全供水与流域污水治理研究——以江苏省城乡安全供水与流域污

水治理规划实践为例. 城市规划, 10, 84-87.

[6]刘传正(2010) 地质灾害勘查指南. 地质出版社, 北京.

[7]武强, 金玉洁, 李德安(2013) 华北型煤田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及其在突水灾害中的意义. 中国地质灾害与

防治学报, 9, 123-124.

[8]刘启仁(2008) 中国固体矿床的水文地质特征与勘探评价方法. 石油工业出版社, 北京.

[9]蒋建国(2007) 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北京.

[10]夏立江, 王宏康(2001)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上海.

[11]黄润秋, 徐则民(2007) 西南典型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与城市规划. 中国地质, 34, 895-899.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word知识点总结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 化》知识点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 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 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 山地 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 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 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 上)、大城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 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 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 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城市化发展的六大难题

城市化发展的六大难题 截止本世纪末,地球上的居民将超过百亿,其中85亿将在城市中生活。这或许会成为一场噩梦。但如果拥有足够的政治意愿、远见和创造力——再加上某些简单实用的政策改革——我们或许可以创造梦想中的城市。 城市是经济和社会权力的中心,通过将技能、思想和资源集中到一点推动各国和全球发展。但城市 的快速发展往往也伴随着沉重的代价。城市扩张的同时大肆兼并土地,而这些土地本可以被用于粮食生产。城市榨干供水能力,占全球能源使用量的70%,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占70%以上。 要想实现公平可持续的全球增长,我们需要改变城市化快速发展和资源无情消耗造成的不平衡局面。这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主要目标,会议已经就未来几十年经济增长将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住房、废物处理(尤其是有害物质)和能源供应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做出了警告。 我们可以通过发展消耗有限资源的创新方法,在保护资源的同时避免破坏资源赖以生存的微妙生态 系统,来赢得保持世界城市及全球经济可持续蓬勃发展这场战役。世界必须解决六大难题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首先,必须改变城市的设计方式。可持续发展必须成为所有城市规划项目的核心,尤其是在即将面 临气候变化破坏性影响的沿海城市。城市密集化能更有效地利用土地,降低对私家车的需求,为公园和大自然留出空间提高生活质量。同样,衔接紧密的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能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其次,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设计运营楼宇建筑的方法来减少能源应用——甚至反而借此创造能量。因为建筑材料、制冷制热和诸如供水、废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多项辅助需求,楼宇建筑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我们需要在建筑规范中推广节能工程和建筑技术,并对此给予更严格的法律支持和税收优惠等各项保障。考虑到亚太地区城市居民近30%生活在贫民窟,我们最严峻的考验之一是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第三个难题是改变民众的出行习惯。这意味着从私家车转向公交车,从公路交通转向铁路运输。事 实上,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降低旅行的必要。依赖汽车和卡车的公交系统造成事故、污染和长时间拥堵。此外,交通部门占2004年所有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3%,作为排放源是发展中国家增长最快的。反之,我们需要整合交通、住房和土地利用,鼓励运用公共交通,让人们(尤其是妇女和残疾人)能愉快安全地走在街道上。 第四个难题是改变我们生产、运输和消费能源的方式,包括建设更高效的能源系统和增加我们对可 再生能源的投资(并有望在此过程中创造就业机会)。我们还可以鼓励家庭降低能源消耗,敦促企业减少能源浪费。 第五,我们必须改革管理水资源和水利基础设施的方式,目的是实现这一珍贵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的 多次重复利用。我们需要整合方方面面对水资源的管理,如家庭供水、雨水收集、污水处理、回收利用和防洪举措。 最后,我们必须改变管理固体废物的方法,使它们成为一种资源,而不是代价。很多发展中国家60-80%的垃圾都是有机固体废物,露天倾倒导致大量甲烷被排放到空气当中。本就囊中羞涩的地方政府投入预算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教案(4)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 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 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 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学方法】 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 第一步:自学。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 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 第二步:互学。互助合作,解决疑难; 第三步:展示。展示成果; 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 第四步:共学。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 第五步:整理。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四自然段归纳总结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 化的差异,完成学案表 格。(要求:先独立思考, 填写学案,后组内合作交 流,时间-5分钟) 2.小组代表展示答案,教 师对其归纳中出现的问 题进行点评,最后总结 3.要求学生查漏补缺,整 理答案 限时记忆 4.限时记忆 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 间完成学案1.2题 据所学知识完成学案1.2题 巩固所学知识,便于老师及 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 握情况 课堂小结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 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跟着老师的思路,回顾所学 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学有 所得,标注重点,使学生有 的放矢。 结束播放视频《生态城市》 ,同时提出未来的城市应 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 态城市,学生作为未来城 市的建设者,城市会因他 们而变得更加美好 展望城市,向往城市,激发 学习的斗志,争取早日进入 心中理想的城市学习、工作、 生活 让学生感受生态城市,城市 与自然相协调,激励学生作 为城市未来的建设者,让城 市因他们而更加美好,首尾 呼应,同时使本节课的情感 得到升华 【课前预习案】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2.城市化的动力 (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 在图中如何读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快慢? (1)A(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________; (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____,市区出现了 _______________,出现_______城市化; (3)C(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____,城市人口比重增长____________;城市化速度_____;出现____城市化,整个大城市人口______。 3.案例分析: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也随之得到很大的提高。近3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处在快速增长阶段,1978—2009年间,我国城市化率由17.9%提高到46.6%,年均提高0.93%。大量人口在短时间内从乡村迁移到城市,无疑给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人口发展的要求,工业进程化加剧,产业不断升级和改造,人口的空间集聚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城市内涝,水污染,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中国城市化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专家学者们只能探究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影响以及提出一些在研究基础上的建议。本文基于10篇有关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论文,对城市化对大气,水资源,土地利用,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出一些总结分析。 一.城市化对大气的影响: 城市化对大气的影响主要通过下垫面的改变。下垫面改变,其上方的大气的动量,热量,物质交换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大气环境的气象要素也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大气环境受到影响。在《城市化过程中下垫面改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这篇论文中,陶玮等是通过城市下垫面地—气作用模式的其中的4 套主流的不同复杂度的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UCM)阐明地气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并且由这种内在作用机理推测出城市下垫面改变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具体影响,辅以我国东部地区城市下垫面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的个案研究。这个个案研究是用了气象—化学“在线”耦合模式即数值模拟工具的其中一种叫WRF/ChemV3.5的工具来研究的。研究结果表明污染物分布的变化对城市下垫面的扩张是敏感的。这体现在在人为源排放不变的情况下,城市下垫面扩张使得近地面和1~3 km 高处的O3,以及距地面1~2 km 高处的CO 体积分数增大;但近地CO 体积分数下降。在我国城市下垫面显著扩张的背景下,这个研究城市下垫面变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规律十分重要。这可为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格局部署与区域大气污染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下垫面变化对大气的影响机制和影响规律可以为具体的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但是对于全面的城市化发展规划来说,这只是一个小方面,不足以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据。我们需要了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重要的要素和城市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演化规律。在《中国城市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演化规律研究》这篇论文中,运用2001—2010年23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共计2353个样本,应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并对回归分析的变截距模型进行筛选,将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的年平均浓度,综合污染指数4个空气质量指标与均GDP,人口密度,第二产业结构,建成区面积4个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进行回归拟合,得到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和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符合倒U 型曲线,不同的污染物类型具有不同的演化规律。10年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空气中SO2浓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并到达拐点,符合倒U型曲线; 而对于NO2,PM10浓度及综合污染指数,10年间与经济发展之间呈U型关系,即现阶段呈现污染继续加重的态势。此外,城市第二产业结构比例和建成区面积与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探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环境污染特征和演化规律,不仅关系到环境污染治理,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并且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得到完全体现。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将非常突出。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

《新型城市化中的城乡一体发展》习题答案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思考》专题三 《新型城市化中的城乡一体发展》习题集 单选题: 1.“核心区”的要素和产业为什么扩散?正确答案是:(D) A 自我调节的结果 B 自我优化的结果 C 自我适应的结果 D 自我强化的结果 2.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了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此新型城市即为“____” 正确答案是:(B) A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B 田园城市 C 工业城市 D 现代城市 3.“田园城市”概念最早在《____》中提出。正确答案是:(A) A 明日的田园城市 B 共产党宣言 C 未来的田园城市 D 家 4.____城市化是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正确答案是:(A) A 新型 B 工业 C 农业 D 现代 5.中等收入陷阱是在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____美元出现的。正确答案是:(C) A 1000 B 2000 C 3000 D 4000 6.古代城市的产生是____的后果。正确答案是:(D) A 农商分离 B 体力劳动和脑力分离 C 工农分离 D 城乡分离 7.广州新型城市化应是更____、更包容的城市形态。正确答案是:(A) A 开放 B 自由化 C 信息化 D 绝对化

8.第十次党代会五年发展指导思想提出,“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____”核心任务。正确答案是:(A) A 幸福广州 B 新型广州 C 满意广州 D 现代广州 9.关于“发达国家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正确答案是:(A) A 要素和产业的集聚与扩散 B 工业和农业的集聚和扩散 C 农村和城市的集聚和扩散 D 经济与政治的集聚和扩散 10.城市化最深层的动因是:正确答案是:(A) A 经济 B 产业 C 工业 D 服务 11.相对于整个经济区域,就单个城市的发展过程而言,通常是通过产业和居民的双重集聚实现的,不论是近代的商业大城市还是工业大城市,都必须经过一个产业和人口集聚的____过程。正确答案是:(A) A “极化效应” B “集聚效应” C “集中效应” D “集合效应” 12.“区域统一体”理论是谁提出?正确答案是:(B) A 克拉仑斯·斯坦因 B 刘易斯·芒福德 C 亨利·赖特 D 马克思·伟伯 13.在“区域”的尺度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种空间镶嵌图,依照国际上的平均估计,城乡二者之间地理空间的面积之比约为:正确答案是:(A) A 1︰50 B 1︰40 C 1︰30 D 1︰20 14.马克思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____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正确答案是:(C) A 公有 B 集体所有 C 私有 D 全民所有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   1 引言 在城市的发展中,便利的城市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交通系统、发达的贸易和增加的工业生产,刺激着人口的集中,改变了城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如清除树木、平整土地、建造房屋、街道,整治河道以及兴建和完善排水管网等,造成天然田野、森林、河流的消失,并出现大量污染。人们必须维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建立新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体系,以保证其平衡。城市化的发展和程度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到城市地区的水环境,由此带来城市雨洪控制和水质污染控制的问题。建设和完善水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将是创造现代化城市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需要对城市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2 城市化对雨洪径流的影响 2.1 城市降水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地区的局部气候条件,又进一步影响到城市的降水条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地表的改变使其上的辐射平衡发生了变化,空气动力糙率的改变影响了空气的运动。工业和民用供热、制冷以及机动车量增加了大气中的热量,而且燃烧把水汽连同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送入大气层中。建筑物能够引起机械湍流,城市作为热源也导致热湍流。因此城市建筑对空气运动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强风在市区减弱而微风可得到加强,城市与其郊区相比很少有无风的时候。而城市上空形成的凝结核、热湍流以及机械湍流可以影响当地的云量和降雨量[1]。 1984-1988年,上海市水文总站在上海老市区(不含宝山、闵行区)149 km2内设置的13个雨量点和原有分布在郊县的55个雨量站进行平行观测,研究城市化对上海市区降雨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其研究结论包括[2]:(1)市区降雨量大于近郊雨量,平均增雨为6%;(2)市区和其下风向的降水强度要比郊区大;(3)降水时空分布趋势明显,降水以市区为中心向外依次减小;(4)城市化对不同量级降水雨日发生频次具有影响:城市化后会使暴雨雨日增多,由于大暴雨、特大暴雨时,城市化影响相对较弱,当雨量达暴雨级后,市区雨日不再增加。 2.2 城市建设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树木、农作物、草地等面积逐步减小,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化过程也使相当部分的流域(例如小的河道、湖泊和湿地)为不透水地表所替代,减少了蓄水空间。由于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专题

微专题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构建】 【知识精析】 一、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2 具体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 二、城市体系的特点与判读 (1)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远;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近。如下图。 (2)高一级别的城市一般覆盖低一级别城市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同一级别的城市功能相似,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但也可能有重叠现象。如下图。 (3)城市等级的判读方法

①根据图例判读:多数示意图中将不同等级的城市用不同大小的圆点表示。可根据圆点的大小区分城市等级。 ②根据行政区级别判读:在区域图上,一般直辖市、省会城市等级高,地级市、县级市等级依次降低。可根据城市的行政级别判读城市等级。 三、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判断方法 (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下图所示: 四、城市化的影响 1.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 (1)景观的改变 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环境问题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2课时主备:朱云审批:旭莲编号:9G9030 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知道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学会分析逆城市化的成因 4.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重点:1.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难点: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过程 导读自学思疑初探问题尊重认知规律,亲历感悟知识生成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阅读课本P41页容,归纳城市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阅读P41页阅读部分,回答下面容: 城市化的影响结果 地形进行改造,趋向_____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 流等 气候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____效 应,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的污染物带 到郊区,将郊区的污染物带到城 市 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富营养化,水体变黑发臭 土地利用 就业方式 聚落景观 人类活动 文化 1.“城市病” (1)成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高强度的___________,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表现 【思考】大城市地价昂贵,向来有“寸土寸金”之说,然而市在地处市中心的黄浦、静安、卢湾三区交界地带,营造了20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你同意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2.城市郊区化(又称_______) 含义由于“城市病”的困扰,城市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 或_____迁移 表现 结果市___衰落 本质城市化进程从___发展到____的新阶段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__________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2)有更多的______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3)运用________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4)控制_____________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5)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__________。 (6)________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导思合作互助探究问题发展创新思维,形成主动探究与的意识和能力1.【探究材料】材料一某城市从市中心到郊区的气温变化示意图。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阐述了衡阳市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为解决衡阳市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衡阳市未来的城市化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核心就是要紧紧围绕衡阳市资源型城市转型来开展工作,并且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关键词:衡阳市;城市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是任何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发展阶段,是工业化发展不可替代的载体。高度城市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标志。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是本省经济重心区与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条件良好。其生态环境建设对湖南省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对衡阳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城市化的正常发展是衡阳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不可回避的现实。本文着重探讨在城市化背景下衡阳市生态环境所受到的影响,目的是为了了解衡阳市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衡阳市未来的城市化应该走可持续发展

之路提供理论基础。 1 衡阳市城市化概况 1.1 衡阳市城市化发展现状 1.1.1 经济现状 2000年衡阳市城市人口80.0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10.77%,而市区gdp为0.82×105只占9.56%,人均gdp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8.86%,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71%,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衡阳市经济飞速发展,gdp总值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截止至2007年,衡阳市区gdp总值达到1.75×106万元,人均gdp达到1.22万元,经济发展持续稳定。 1.1.2 城市化水平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城市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2.87%上升到2007年的41.22%。设市城市从1个增为3个,建制镇由80个增为111个,城镇规模有大幅度的增长。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幅, 2000-2007年衡阳市城市人口与第二、三产业增长速度快,2000年全市非农人口为80.6万人。从2000年以来,衡阳市城市化发展速度逐年增快,城市人口由2000年的85万人增长到2007年的95万人,gdp突破千亿。 2 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对生态产生的影响 2.1 对水资源的影响 城镇化过程中,违规排污企业、违规开采煤矿的泛滥,直接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

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2011·重庆卷] 图1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读图1回答1~2题。 图1 文综1.K1[2011·重庆卷] 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 文综2.K2[2011·重庆卷] 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加强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 [2011·福建卷] 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图1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5~6题。 图1 课标文综3.K1[2011·福建卷] 该国公共住房( )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 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 课标文综4.K2[2011·福建卷] 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

量、历史文化 [2011·天津卷]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5题。 课标文综5.G1[2011·天津卷] 这种商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当前天津城市发展生产的影响主要是( ) A.扩大了商业服务的地域范围 B.提高了商品制造业的比重 C.奠定了中心商务区形成的基础 D.调整了商业区的空间布局 [2011·山东卷] 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6~7题。 图3 课标文综6.K2[2011·山东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课标文综7.K2[2011·山东卷] 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

论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论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论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摘要: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趋势和标志,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但在当代,其发展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每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也是利弊共存的。因此,我们应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平衡发展。关键词:城市化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带来许多方面的困境。近年来,我国发展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展,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覆盖类型中耕地、林地、果园等人类活动干涉较少的土地类型大幅度地减少,取而代之是高密度的城市用地(宽敞的马路及鳞次栉比的建筑);城市中心地区不透水面积增加,自然绿地面积削减,代之以覆盖水泥、沥青的广场和道路。不透水面积增加以及绿地面积的减少严重地引发了城市的水环境、大气环境问题。城市中人工培育的一些绿地(交通绿岛、行道树等),属于零星分布,形成不了规模效应,达不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此外,城市中绿化面积的减少对城市的动物栖息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为许多昆虫和鸟禽均以城市中的植被或大片绿地作为驻留地,它们的存在给城市带来了生机,但是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不利于它们的生存。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对周围地区产生很强的吸引作用,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向城市内部集聚,城市人口密度增大,远远超出了城市的人口承载力,造成城市诸多的环境问题。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要求增大,市区建设用地急剧扩大,耕地被大量占用,城乡交错带的草地、土壤退化等现象也比较严重;城市中生活垃圾数量剧增,住房紧张;此外,城市人口的增加还会增加城市的用水人口,城市的供水压力加大,地下水过度采集,从而导致海水倒灌、地面沉降等现象的发生。 城市化进程加快不但使得人口急剧地向城市内部集中,另一方面,它还使第二、第三产业在城市中所占比重加大,而第二产业诸如化工、钢铁等重工业都属于重污染产业,它们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面较广,包括城市的大气环境、水资源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生物环境等等。 当代中国提出可持续发展,走循环经济,使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但在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中,却没有注意到对环境的保护。我认为,在解决我国城市化环境问题上,应采取”以人为本”的观点. 单靠技术的改进来改善环境只能起到暂时的效果,“治标不治本”,城市中的人如果缺乏环境意识,城市环境问题还会周而复始地产生,城市环境还会受到破坏,最终导致城市生态系统的彻底崩溃。 因此,在解决由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时,首先就应大力加强环境科学教育,树立和培养人们的生态价值观。其次,需把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城市经济的社会发展的基础;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水平;统筹城乡环境保护,避免出现

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答案

?1.( )是一个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现代化 o B.城市化 o C.信息化 o D.市场化 ? 2.除了注册登记外,在第三产业中特殊行政许可特别普遍,这体现出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发展层次不高 o B.市场化程度低 o C.发展水平偏低 o D.管制过度 ? 3.在中国,医疗事业大部分属于()性质的第三产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公益 o B.商业 o C.混合 o D.协会 ? 4.城市发展的阶段,经历了( )的发展历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古代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B.传统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C.古代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o D.传统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 5.商业、金融业、旅游、文化产业等,哪些是重点,优先发展哪一种,需要从()的关系角度进行考虑。。(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目标与阶段 o B.垄断与竞争 o C.公益与商业 o D.政府与市场 ? 6.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中,区位和交通、发达和不发达、文化差异等属于()。(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战略目标 o B.战略条件 o C.战略思路 o D.战略措施 ?7.文化产业,是以()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文化艺术 o B.文化保护 o C.文化创意 o D.文化创收 ?8.( )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单选题3分)得分:3分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题目: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院系:生态环境工程学院 班级:12级环境科学 姓名:田成龙 学号:1200602036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日益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发展迅速。在积极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同时,水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已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城市化;水环境;影响 水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流量最大、流速最快的物质之一,它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种很重要的环境因素,无论对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还是对改造、美化城市环境以及增强城市防火保卫能力都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的水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存条件,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小城市同样面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局面。 一、城市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用水量增长过快,水资源严重紧缺 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程度,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生活用水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部分城市已存在严重缺水问题。据调查,我国目前缺水城市达300多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 多个。 我国城市用水量的逐年增长,城市人均用水量为219L/d,而中国农村人均用水量仅为89L/d,城市人均用水量是农村的两倍以上,其中,上海市每人每天的平均用水量为350~500L,是德国的3 倍多,更是农村的4~5 倍以上。水资源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地下水超采,造成地面沉降 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加上近年来大多数地表水存在不同程度污染;许多城市大量开采地下水,城市地下水超采,造成地面不均匀沉降,形成大面积地下水漏斗;致使大量污水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形成恶性循环。 截止2014 年,西宁市取水生产的水源包括5座地下水源和1座地表水源,设计供水能力为66.8万吨/日,实际供水输配能力为35万吨/日。供水范围以西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全章教案(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全 章教案(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课标分析: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在能力要求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①要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②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③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本条标准并未将学习的要求定位在完整掌握目前广为承认的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如同心圆地带理论、梯度理论、扇形理论、城市内部的中心地结构理论等)上,而是定位在能用这些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差异。至于“要学习几个理论”、“学习哪个理论”、“要掌握某个理论中的哪些概念或原理”等问题,该条标准亦未作出

具体的规定,而是强调“运用实例”,对具体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进而理解其形成的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地理思想。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本条标准涉及人口和城市两部分内容。其中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可放在第一章处理。第二章应重点放在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的讨论上。 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域集聚的特定文化现象,城市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景观,“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各有明显的特征”,其中最显著例子是不同的宗教文化形成不同的城市景观,特别是寺庙教堂等建筑物的形态和风格。学习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 考虑到学生在初中阶段和日常的媒体接触中,已对世界和中国的一些城市文化景观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实际的体验,因此这条标准的达成,可以通过举一两个具体的典型实例来讨论。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二部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 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 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 文化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习题及解析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B、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C、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D、因用地紧张导致大面积围湖造田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城市化。珠三角地区的基塘农业的土地利用方式,利用低洼地开辟鱼塘,使湿地增加。故D项说法错误。 2.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 城市化由于改变了地面状况,故使下渗减少,则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蒸发减少。故D项正确。 3.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A 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 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正确答案:B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工业生产大量排放废弃物。 4.人类作用于环境最深刻、最集中、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是() A、林区 B、牧区 C、乡村 D、城市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城市化。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5.要减少城市中心区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 B、扩大城市的规模 C、适当减少绿地面积 D、推广使用渗水砖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 城市地表径流远远多于郊区,部分径流不能变为地下径流,因此为了减少城市内涝,可推广使用渗水砖。 6.解决示城市环境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 D、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 解决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差的有效措施就是分散措施职能,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 7.目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上空多尘埃物质 B、城市绿地面积小 C、人类生产生活释放大量的热量 D、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 城市人口集中,工业,交通工具等因素人为释放大量的热量,市区温带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效应。选择C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