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Abel范畴的极限范畴与η-扩张改1

Abel范畴的极限范畴与η-扩张改1

Abel范畴的极限范畴与η-扩张改1
Abel范畴的极限范畴与η-扩张改1

m Abel‰? 4?‰??η-*ü???

‘ú,??u

(4?“‰??ê??O??‰?? ,4?42350007)

á?:??m Abel‰? 4?‰??m Abel‰? η-*ü'X§y2 m

Abel‰? 4?‰? η?*ü?m Abel-*ü 4?‰?ó §?òd(?A^ í?

‰?.

'…c:m Abel‰??4?‰??η?*ü?

¥??aò:O154.1?z I£è:A

Limit-Category of the Right-complete Abelian Categories

andη?extension

Huang Ju,CHEN Qing-hua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imits category of the right-complete Abelian Categories and theη?extension of the right-complete Abelian Categories and prove that

theη?extension of limit-category of the right-complete Abelian Categories is isomorphic to the limit-category of theη?extension of the right-complete Abelian Categories,and applying this result to the pushouts category.

Key words:the right-complete Abelian category;limit-category;η?extension

???η??!V ±9η?*ü ??óN5? 'X N.MarmaridisòRobert M?Fossum§Phillip A?Gri?th§Idun Reiten u[I]¥ú\ Abel‰? ?(m)2…*üí2 η?*ü§ a q (

J.4?ú{4?′‰??¥ ??-? éóV g§±4??é–§4? ? 4?‰?

′??*ü§ ???′m Abel‰? 4?‰??η?*üXü?*ü 'X.X?A O/

`2§o b A′m Abel‰?§F:A?→A′\{ C m ü?f,…η:F2?→F′?

?associative?i??" g,C?§ù?'???…???z[2]

??1[4] {A i,φi

}?‰?A¥ ??±I??I8 ?X§K ?X{A i,φi j} ?4?′

j

?A ??é–A ??x αi∈Hom A(A i,A )§| i≤j?§αi=αj·φi

§?…?X∈Obj A,f i∈

j

??v F?:*-*-*

??7‘8:I[g,‰??7]?‘8(11071040);4??g,‰??7]?‘8(2010J01001)

?????μ‘ú£1990¨),?????“êL??.754068710@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4003221.html,

Hom A (A i ,X )§?? i ≤j ?§f i =f j ·φi j ,ò7k ?? β∈Hom A (A ,X )§| é??i ,e

k f i =β·αi §=k X e ??μA X A i A j

d

d d d s u T !c E αi αj f i f j ?1β?i j

K ?{A ,αi }? ?X {A i ,φi j } ?4?({??4?)§?r §P ?(A i ,φi j ,A ,αi )i ∈I . ?o b

‰?A ¥ ?X ′±I ??I 8 §?d {A i ,φi j } 4?{P ?(A i ,φi j ,A ,αi )?A .

51e I ′??k ?8§…{A ,αi }?k ? ?X {A i ,φi j }§K ?{A ,αi }k ? ?X {A i ,φi j } k ? ?4?({??k ?4?).

??2[4] A ′‰?§A =(A i ,φi j ,A ,αi )úB =(B i ,ψi j ,B ,βi )′‰?A ü?4?§X J ?

3f i ∈Hom A (A i ,B i ),f ∈Hom A (A ,B )| ψi j ·f i =f j ·φi j ,βi ·f i =f ·αi §

K ?{f i ,f }′4?A B 4? §P ?f l ={f i ,f }

ù¥§f ∈Hom A (A ,B )?d {f i }????§??{f i } p § 4?A B 4? §P ?f l ={f i }.

ún 2 A ′‰?§±A ¥ 4??é–§4? ?? ¤‰?§?§?‰?A 4?‰?§P ?A l

.

ún 3 A ′m Abel ‰?§K A 4?‰?A l ?′m Abel ‰?.

??3[2] A ′Abel ‰?§F :A ?→A ′\{ C m ü?f §η:F 2?→F ′??associative úi ??"g ,C ?.??# ‰?§P ?A (η):

Obj A (η):(A,f )ù¥f :F A ?→A,A ∈A ,?…÷v ±e ??μ

F A E A

F 2A

E F A c c F f f f ηA

mor ((A,f ),(B,g )):γ:A ?→B ÷v g ·F γ=γ·f

ü¤?‰?A ¥ ü¤′?— .

ún 4[2]A ′Abel ‰?§K A (η)′Abel ‰?.

ún 5 A úB ′‰?§F :A ?→B ′ ± ?4? ?f .???→F :A l ?→B l ,A =(A i ,φi j ,A ,αi )?

→?→F A =(F A i ,F φi j ,F A ,F αi ),f l ={f i ,f }:A →B ?

→?→F (f l )={F f i ,F f }:?→F (A )→?→F (B )§ùp A =(A i ,φi j ,A ,αi ),B =(B i ,ψi j ,B ,βi )§

K ?→F ′4?‰?A l 4?‰?B l ?f .A O /§X J F ′\{?f §@o ?f ?→F ′\{?f .

y 2d ?f 9\{?f ??′y .

e ?A O `2§e ?¥?→F t?d ?4?F ? ?A 4?‰? ?

f .

ún 6 A úB ′m Abel ‰?§F :A ?→B ′ ± ?4? m ü?f §@o ?f ?→F ′

m ü?f .

ún 7 η:F 2?→F ′??associative úi ??" g ,C ?§K d d p ?→η:?→F 2?→?→F ?

′??associative úi ??" g ,C ?.

y 2d g ,C ?!associative 9i ??" ???y .

?ú9 {? ?'V g 95?…[5-6].

ún 8 A ′m Abel ‰?§F :A ?→A ′A ‰?t ?4? ?f §K A (η)′m Abel ‰?.

y 2(i)e ‰?A ′Abel ‰?§K A (η)′Abel ‰?£?y ¤.

(ii)e ‰?A ′m §K A t?3?? ?ú9 {?.

‰?A (η)¥ ?? é–8{(A i ,f i )}i ∈I ,ù¥A i ∈Obj A ,f i :F A i ?→A i ,…÷v f i ·F f i =f i ·ηA i .du é–8{A i }i ∈I 3A ¥§…k A ′m § ?3{A i }i ∈I ?ú§P ?{⊕i ∈I A i ,λi }i ∈I ,q du F ′ ± ?4? ?f § {F (⊕i ∈I A i )=⊕i ∈I F A i ,F λi }i ∈I ú{F 2(⊕i ∈I A i )=⊕i ∈I F 2A i ,F 2λi }i ∈I ?O ′{F A i }i ∈I ú{F 2A i }i ∈I ?ú.du {⊕i ∈I F A i ,F λi }i ∈I ′{F A i }i ∈I ?ú§ ?1⊕f i :⊕i ∈I F A i ?→⊕i ∈I A i | ⊕i ∈I f i ·F λi =λi ·f i .du {⊕i ∈I F 2A i ,F 2λi }i ∈I ′{F 2A i }i ∈I ?ú§ ?1⊕i ∈I ηA i :⊕i ∈I F 2A i ?→⊕i ∈I F A i | ⊕i ∈I ηA i ·F 2λi =F λi ·ηA i ,…?1⊕i ∈I F f i :⊕i ∈I F 2A i ?→⊕i ∈I F A i | ⊕i ∈I F f i ·F 2λi =F λi ·F f i .qdu {F 2(⊕i ∈I A i ),F 2λi }′{F 2A i }i ∈I ?ú, ?3?? l :⊕i ∈I F 2A i ?→⊕i ∈I A i | l ·F 2λi =λi ·f i ·ηA i =λi ·f i ·F f i §=k X e ??μ

A i E ⊕i ∈I A i

F A i

E ⊕i ∈I

F A i F 2A i

E ⊕i ∈I

F 2A i λi c c c f i

⊕i ∈I λi F λi ηA i

F 2λi ?1l qdu ⊕i ∈I f i ·⊕i ∈I ηA i ·F 2λi =⊕i ∈I f i ·F λi ·ηA i =λi ·f i ·η(A i )=l ·F 2λi §d ?ú ??5?l =⊕i ∈I f i ·⊕i ∈I ηA i §ón ?y l =⊕i ∈I f i ·⊕i ∈I F f i § k ⊕i ∈I f i ·⊕i ∈I ηA i =⊕i ∈I f i ·⊕i ∈I F f i §K k ⊕i ∈I f i ∈Obj A (η).

é?? (B,g)∈Obj A(η),?? σ:(⊕i∈I A i,⊕i∈I f i)?→(B,g),3A¥§k?ú ????3?? ξi:A i?→B§| ξi=σ·λi§Kξi·f i=σ·λi·f i=σ·⊕i∈I f i·Fλi=g·Fσ·Fλi=g·Fξi§ ξi∈mor(η)§l A(η)?3??é– ?ú.

é??α,β:(A,f)?→(B,g)∈A(η)§ù¥f:F A?→A,g:F B?→B,÷v f·F f= f·ηA,g·F g=g·ηB,g·Fα=α·f,g·Fβ=β·f.Kα,β:A?→B′A é§du‰?A′Abel‰?§ § {??3§P?γ:B?→C.du F′‰?At ?4?g?f§ Fγ:F B?→F C,F2γ:F2B?→F2C?O′ éFα,Fβ9F2α,F2β {?.=k X e ??μ

E E

B E

C E

D

F A E E

F B

E F C E F D

F2A E E

F2B E F2C

c c

c

c

c

c c

z

z

α

β

F2α

F2β

γ

F2γ

δ

ξ

f g h d

d {????γα=γβ…Fγ·Fα=Fγ·Fβ§ γ·g·Fα=γ·α·f,γ·g·Fβ=γ·β·f§d Fα,Fβ′ {???3?? h:F C?→C,| h·Fγ=γ·g.

e y(C,h)∈Obj A(η).

d F ?4? ?f§ F h·F2γ=Fγ·F g§…η:F2?→F′g,C?§ Fα·ηA=ηB·F2α,Fβ·ηA=ηB·F2β,ηC·F2γ=Fγ·ηB, h·F h·F2γ=h·Fγ·F g=γg·F g=γηB·F g= h·Fγ·ηB=h·ηC·F2γ.d {? ??5??h·F h=h·ηC,l k(C,h)∈Obj A(η).

é??é–(D,d)∈A(η)9 δ:(B,g)?→(D,d)| δ·α=δβ§d {? ?5??3?? ξ:C?→D| ξ·γ=h,l k Fξ·Fγ=Fδ, ξ·h·Fγ=ξ·γ·g=δ·g=d·Fδ=d·Fξ·Fγ,, d??5?ξ·h=d·Fξ,¤±γ:(B,g)?→(C,h)′‰?A(η)¥ éα,β {?.¤±A′m Abel‰?.

ún9 A,B′‰?§e F:A?→B′?üü…?ü÷§ó?Féé–′??éA §K F: A?→B′ó .

?n10 A′m Abel‰?§F′ ± ?4? g?f…η:F2?→F′g,C?§K m Abel‰? d A(η)l A l(η).

y2du A′m Abel‰?§K A l′m Abel‰?§dún2??§A l(η)′m Abel‰?§…A(η)′m Abel‰?§? A(η)l′m Abel‰?§¤±A l(η)?A(η)l?′m Abel‰?.

é?? (A,f l)∈A l(η)§ù¥f l:F A?→A,A=(A i,φi

j

,A,αi),÷v f l·ηA=f l·F f l.d f l= (f i,f);F A?→A f i:F A i?→A i,f:F A?→A,f i·Fαi=αi·f,φi j·f i=f j·Fφi j. f l·F f l=

f l·ηA,k f i·F f i=f i·ηA

i

,f·F f=f·ηA. k(A,f),(A i,f i)∈Obj A(η)…φi j:(A i,f i)?→(A j,f j),αi:(A i,f i)?→(A,f)′A(η) .

é?? (A ,f )∈Obj A(η),±9 aα :(A i,f i)?→(A ,f )÷vα

i

=α j·φi j.du A=

(A i,φi j,A,αi)′‰?A 4?§K?3?? σ:A?→A | σ·αi=α i,dα j·f j·Fφi j=α j·φi j·f i=

α i·f i,qdu F A=(F A i,Fφi j,F A,Fαi)′4?§K?3?? ξ:F A?→A | α i·f i=ξ·Fαi.

σf·Fαi=σ·αi f i=α

i

·f i§d4? ??5?σ·f=ξ§ón?y f ·Fσ=ξ,K kσ·f=f ·Fσ§

¤±σ:(A,f)?→(A ,f )′‰?A(η) §l ((A i,f i),φi

j

,(A,f),αi)∈Obj A(η)l.

é?? r l:(A,f l)?→(B,g l),ù¥A=(A i,φi

j

,A,αi),B=(B i,ψi j,B,βi),f l=(f i,f),g l= (g i,g),r l=(r i,r),…g l·F r l=r l·f l§dt?y2??((A i,f i),φi j,(A,f),αi),((B i,g i),ψi j,(B,g),βi)∈Obj A(η)l…r·f=g·F r,g i·F r i=r i·f i§ r i:(A i,f i)?→(B i,g i),r:(A,f)?→(B,g)′A(η)

.dη?*ü ???

r l:((A i,f i),φi j,(A,f),αi)?→((B i,g i),ψi j,(B,g),βi)k r·αi=βi·r i,r j·φi j=ψi j·r i.d4?

?r l:((A i,f i),φi

j

,(A,f),αi)?→((B i,g i),ψi j,(B,g),βi)′A(η)l §=??r l:(A,f l)?→(B,g l)′A l(η)¥ §K r l:((A i,f i),φi j,(A,f),αi)?→((B i,g i),ψi j,(B,g),βi)′A(η)l .

é??A(η)l¥ r l:((A i,f i),φi

j

,(A,f),αi)?→((B i,g i),ψi j,(B,g),βi)K r·αi=βi·r i,ψi j·

r i=r j·φi j,F r·Fαi=Fβi·F r i,Fψi j·F r i=F r j·Fφi j,d4? ???f l:F A?→A,g l:B?→

B′4? .q r i·f i=g i·F r i,r·f=g·F r,?i∈I§ (g i,g)(F r i,F r)=(r i,r)(f i,f)=g l·F r l=

r l·f l.?d r l:((A i,f i),φi j,(A,f),αi)?→((B i,g i),ψi j,(B,g),βi)′A l(η) .

y???f H:A l(η)?→A(η)l

(A,f l)?→((A i,f i),φi j,(A,f),αi)=Aη

r l:(A,f l)→(B,g l)?→r l:Aη→Bη

ù¥A=(A i,φi

j

,A,αi),B=(B i,ψi j,B,βi),f l=(f i,f),g l=(g i,g).dt? y2? ?f H′

C÷i\{?f§=H′?üü…?ü÷ ?f.

é??((A i,f i),φi

j

,(A,f),αi)∈Obj A(η)l§ù¥(A i,f i),(A,f)∈Obj A(η),φi j,αi∈mor A(η)=

k f i·F f i=f i·ηA

i

,f·F f=f·ηA,f j·Fφi j=φi j·f i,αi·f i=f·Fαi.du A′m Abel‰

?§…Abel‰?¥4??3. {A i,φi

j

} 4??3§ ?{B,βi},d F′ ± ?4? g?f§

k{F B,Fβi},{F2B,F2βi}′{F A i,Fφi

j

},{F2A i,F2φi j} 4?.dβj·f j·Fφi j=βj·φi j·f i=βi·f i,d 4??????1g:F B?→B| g·Fβi=βi·f i,?i∈I,

d F ?4?§ F g·F2βi=Fβi·F f i§…η:F2?→F′g,C?§ ηB·F2βj=

Fβj·ηA

j ,ηA

j

·F2φi j=Fφi j·ηA

i

, g·F g·F2βi=g·Fβi·F f i=βi·f i·ηA

i

=g·Fβi·ηA

i

=g·ηB·F2βi§

d4? ??5??§g·F g=g·ηB§ (B,g)∈Obj A(η),=f l=(f i,g),f l·F f l=f l·ηA ,ù¥A =(A i,φi

j

,B,βi),¤±(A ,f l)∈A l(η), H ±A l(η)?→A(η)lé–′??éA § H′ó §¤±m Abel‰?ó A(η)l A l(η).

í?11[3] A′Abel‰?§F:A?→A′\{g?f§η:F2?→F′g,C?§K k Abel‰?ó A(η)o~=A o(η).

~f1 A′?§M′A?A?V §…θ:M

A

M?→M′(ü5 V ó §K E#

?D(M,θ)=D

M,ù|{??X eμ(d1,m1)·(d2,m2)=(d1d2,d1m2+m1d2+θ(m1

m2))

???D(M,θ)???D θ?*ü.

?D η?*ü¥η=0?§d? E #?ò′[1]¥ 2…*ü§l d?I u 'u2…*ü?4?‰? 'X9x 'u comma‰??4?‰?'X k X e 5·Kμ

·K12[4] A′m Abel‰?§F:A?→A′ ?4? g?f§K m Abel‰

?A l ?→

F?m Abel‰?(A F)ló .

·K13[7] E,D,C′n?‰?§T:E?→C,H:D?→C′ ± ?4? ?f§K?p ?f T l:E l?→C lú?f H l:D l?→C l§l k‰?ó (T l↓H l)~=(T↓H)l.

???z

[1]Fossum R M?Gri?th P A?Reiten1?Trivial extensions of Abelian cate-gories[M]?BerlinμSpringer)Verlag#1975?

[2]Marmaridis N.On Extensions of Abelian Categories with Applications to Ring Theory[J].Journal of Al-

gebra156,50-64(1993).

[3]?)?,??u.Abel‰? í?‰??2…*ü[J].4?“‰??? :g,‰?

?§2012§28(2):11-14.

[4]?I u,??Y,??u.A a A? 4?‰?[J].4?“‰??? :g,‰??§2011§27(5):1-5.

[5]?“#.“ê?:( !‰?!óN“ê? ).t°:uà“‰?? §2001.

[6]??.‰??. ?:‰??? §2006.

[7]x .2?Comma‰? e ZˉK??.4?“‰??2013c a?).’??.

数列极限的概念(经典课件)

第二章 数列极限 引言: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指出,数学分析课程研究的对象是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函数,那么数学分析用什么方法研究实数集上的函数呢?从本质上来说,这个方法就是极限。极限思想和方法贯穿于数学分析课程的始终,几乎所有的概念都离不开极限,是我们数学分析课程的基础。 §1 数列极限的概念 教学内容:数列极限的概念,应用定义证明简单数列的极限,无穷小数列。 教学要求:使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列极限的N ε-定义的清晰概念。深刻理解数列发散、单调、有界和无穷小 数列等有关概念。会应用数列极限的N ε-定义证明数列的有关命题,并能运用N ε-语言正确表述数列不以某实数为极限等相应陈述。 教学重点:数列极限的概念。 教学难点:数列极限的N ε-定义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 教学学时:2学时。 一、数列概念: 1.数列的定义: 简单的说,数列就是“一列数”,是有一定的规律,有一定次序性的“一列数”。 若函数f 的定义域为全体正整数集合N +,则称:f N R +→或+∈N n n f ),(为数列。 若记()n f n a =,则数列n n n f ,2,1),(=就可写作为:12,,,, n a a a ,简记为{}n a ,其中n a 称为 该数列的通项。 2.数列的例子: (1)(1)111:1,,,, 234n n ??---???? ; (2)11111:2,1,1,1,435 n ? ?+ +++???? (3){}2 :1,4,9,16,25, n ; (4){}1 1(1) :2,0,2,0,2, n ++- 二、数列极限的概念: 1.引言: 对于这个问题,先看一个例子:古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庄子. 天下篇》引用过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把每天截下的部分的长度列出如下(单位为尺): 第1天截下 12,第2天截下2111222?=,第3天截下23111222?=,…,第n 天截下1111 222 n n -?=,… 得到一个数列:? ?? ?? ?n 21: 231111 ,,,,,2222n 不难看出,数列12n ?? ? ??? 的通项12n 随着n 的无限增大而无限地接近于零。 一般地说,对于数列{}n a ,若当n 无限增大时,n a 能无限地接近某一个常数a ,则称此数列为收敛数列,常数a 称为它的极限。不具有这种特性的数列就不是收敛的数列,或称为发散数列。

高等数学(同济五版)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知识点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一、对于函数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函数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确定函数的两个要素:定义域和对应法则。定义域是自变量和因变量能相互联系构成函数关系的条件,无此条件,函数就没意义。对应法则是正确理解函数概念的关键。函数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依赖关系,“y是x的函数”并不意味着y随x的变化而变化。函数关系也不同于因果关系。例如一昼夜的气温变化与时间变化是函数关系,但时间变化并不是气温变化的实际原因。y=f(x)中的“f”表示从x到y的对应法则,“f”是一个记号,不是一个数,不能把f(x)看作f乘以x。如果函数是用公式给出的,则“f”表示公式里的全部运算。 (2) 函数与函数表达式不同。函数表达式是表示函数的一种形式,表示函数还可以用其他的形式,不要以为函数就是式子。 (3) f(x)与f(a)是有区别的。f(x)是函数的记号,f(a)是函数值的记号,是f(x)当x=a时的函数值。 (4)两个函数,当其定义域相同,对应法则一样时,此二函数才是相同的。 二、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对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的学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并不是函数都具有这些特性,而是在研究函数时,常要研究函数是否具有这些特性。 (2) 函数是否“有界”或“单调”,与所论区间有关系。 (3) 具有奇、偶性的函数,其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如果f(x)是奇函数,则f(0)=0。存在着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例f(x)=0。f(x)+f(-x)=0是判别f(x)是否为奇函数的有效方法。 (4) 周期函数的周期通常是指其最小正周期,但不是任何周期函数都有最小周期。

(完整版)大一高数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

第一章 函数、极限与连续 由于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到了17世纪,对物体运动的研究成为自然科学的中心问题.与之相适应,数学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之后进入了一个被称为“高等数学时期”的新时代,这一时代集中的特点是超越了希腊数学传统的观点,认识到“数”的研究比“形”更重要,以积极的态度开展对“无限”的研究,由常量数学发展为变量数学,微积分的创立更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微积分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函数. 极限是研究函数的一种基本方法,而连续性则是函数的一种重要属性.因此,本章内容是整个微积分学的基础.本章将简要地介绍高等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其中重点介绍极限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性质,以及与极限概念密切相关的,并且在微积分运算中起重要作用的无穷小量的概念和性质.此外,还给出了两个极其重要的极限.随后,运用极限的概念引入函数的连续性概念,它是客观世界中广泛存在的连续变化这一现象的数学描述. 第一节 变量与函数 一、变量及其变化范围的常用表示法 在自然现象或工程技术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量.有一种量,在考察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可以取得各种不同的数值,我们把这一类量叫做变量;另一类量在考察过程中保持不变,它取同样的数值,我们把这一类量叫做常量.变量的变化有跳跃性的,如自然数由小到大变化、数列的变化等,而更多的则是在某个范围内变化,即该变量的取值可以是某个范围内的任何一个数.变量取值范围常用区间来表示.满足不等式a x b ≤≤的实数的全体组成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为,a b ????,即 ,{|}a b x a x b =≤≤????; 满足不等式a x b <<的实数的全体组成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为(,)a b ,即 (,){|}a b x a x b =<<; 满足不等式a x b <≤(或a x b ≤<)的实数的全体组成的集合叫做左(右)开右(左)闭区间,记为 (,a b ?? (或),a b ??),即 (,{|}a b x a x b =<≤?? (或),{|}a b x a x b =≤

高数第一次课随堂练习函数与极限

随堂练习 一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一、填空题 1、43 2lim 23=-+-→x k x x x ,则k= 。 2、函数x x y sin = 有间断点 ,其中 为其可去间断点。 3、若当0≠x 时 ,x x x f 2sin )(= ,且0)(=x x f 在处连续 ,则=)0(f 。 4、=++++∞→3 52352) 23)(1(lim x x x x x x 。 5、3) 2 1(lim -∞ →=+e n kn n ,则k= 。 6、函数2 31 22+--=x x x y 的间断点是 。 7、当+∞→x 时, x 1 是比 3-+x 8、当0→x 时,无穷小x --11与x 相比较是 无穷小。 9、函数x e y 1=在x=0处是第 类间断点。 10、设1 1 3 --= x x y ,则x=1为y 的 间断点。 11、已知33=?? ? ??πf ,则当a 为 时,函数x x a x f 3sin 31sin )(+=在3π=x 处连续。 12、设?? ???>+<=0)1(02sin )(1x ax x x x x f x 若)(lim 0 x f x →存在 ,则a= 。 13、设? ??>≤+=0,cos 0 ,)(x x x a x x f 在0=x 连续 ,则常数a= 。 二、计算题 1、计算下列极限 (1))2141211(lim n n ++++ ∞ → ; (2)2)1(321lim n n n -++++∞→ ;

(3)35lim 22-+→x x x ; (4)1 1 2lim 221-+-→x x x x (5))12)(11(lim 2x x x -+ ∞ → ; (6)x x x 1 sin lim 20→ ; (7)x x x x +---→131lim 21 ; (8))1(lim 2 x x x x -++∞ → ; 2、计算下列极限 (1)x wx x sin lim 0→ ; (2)x x x 5sin 2sin lim 0→ ; (3)x x x cot lim 0→ ; (4)x x x x )1( lim +∞→ ; (5)1 )11(lim -∞→-+x x x x ; (6)x x x 1 )1(lim -→ ; 3、比较无穷小的阶 (1)32220x x x x x --→与,时 ; (2))1(2 1 112 x x x --→与,时 ; (3)当0→x 时 , 232-+x x 与x 。 4、利用等价无穷小性质求极限 (1)30sin sin tan lim x x x x -→ ; (2)),()(sin ) sin(lim 0是正整数m n x x m n x → ; 5、讨论函数的连续性 。 在? ??=>-≤-=11,31 ,1)(x x x x x x f 6、利用函数的连续性求极限 (1))(lim 22 x x x x x -- ++∞ →; (2)x x x sin ln lim 0 → (3)x x x 2)11(lim + ∞→; (4))1 1 (lim ,)1(lim )(1 --=+ →∞→t f n x x f t n n 求设 (5))1(lim 2 x x x x -++∞ → ; (6)1)1232( lim +∞→++x x x x ; (7)3 0sin tan lim x x x x -→ ; 7、设函数???≥+<=0 ,0 ,)(x x a x e x f x 应当怎样选择a ,使得) ()(∞+-∞,成为在x f 内的连续函数。 8、证明方程135 =-x x 至少有一个根介于1和2之间。 9、设????? ≤+>=0 ,0,1sin )(2 x x a x x x x f 要使),()(∞+-∞在x f 内连续, 应当怎样选择数a ?

(完整版)高等数学第一章函数与极限试题2

高等数学第一章函数与极限试题 一. 选择题 1.设F(x)是连续函数f(x)的一个原函数,""N M ?表示“M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N ”,则必有 (A ) F(x)是偶函数?f(x)是奇函数. (B ) F(x)是奇函数?f(x)是偶函数. (C ) F(x)是周期函数?f(x)是周期函数. (D ) F(x)是单调函数?f(x)是单调函数 2.设函数,1 1 )(1 -= -x x e x f 则 (A ) x=0,x=1都是f(x)的第一类间断点. (B ) x=0,x=1都是f(x)的第二类间断点 (C ) x=0是f(x)的第一类间断点,x=1是f(x)的第二类间断点. (D ) x=0是f(x)的第二类间断点,x=1是f(x)的第一类间断点. 3.设f (x)=x x 1-,x ≠0,1,则f [)(1 x f ]= ( D ) A ) 1-x B ) x -11 C ) X 1 D ) x 4.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C ) A ) lim 0 + →x )x 1 +1(x =1 B ) lim 0 + →x )x 1 +1(x =e C ) lim ∞ →x )x 1 1-(x =-e D ) lim ∞ →x )x 1 +1(x -=e

5.已知9)( lim =-+∞→x x a x a x ,则=a ( C )。 A.1; B.∞; C.3ln ; D.3ln 2。 6.极限:=+-∞→x x x x )1 1(lim ( C ) A.1; B.∞; C.2-e ; D.2e 7.极限:∞ →x lim 332x x +=( A ) A.1; B.∞; C.0; D.2. 8.极限:x x x 11lim 0 -+→ =( C ) A.0; B.∞; C 2 1; D.2. 9. 极限:)(lim 2x x x x -+∞ +→=( D ) A.0; B.∞; C.2; D. 2 1 . 10.极限: x x x x 2sin sin tan lim 30-→=( C ) A.0; B.∞; C. 16 1; D.16. 二. 填空题 11.极限1 2sin lim 2+∞ →x x x x = 2 . 12. lim 0 →x x arctanx =_______________. 13. 若)(x f y =在 点 x 连续,则 f )]()([lim 0→-0 x f x f x x =______f ’(xo)_________; 14. =→x x x x 5sin lim 0_________0.2__; 15. =-∞→n n n )2 1(lim _______e*e__________; 16. 若函数2 31 22+--=x x x y ,则它的间断点是___________2___1_____

考研数学高数公式:函数与极限解读

考研数学高数公式:函数与极限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第一节:函数 函数属于初等数学的预备知识,在高数的学习中起到铺垫作用,直接考察的内容比较少,但是如果这章节有所缺陷对以后的学习都会有所影响。 基础阶段: 1.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在实际问题的背景下建立函数关系; 2.掌握并会计算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解析式; 3.了解并会判断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等性质; 4.理解复合函数和反函数的概念,并会应用它们解决相关的问题; 强化阶段: 1.了解函数的不同表现形式:显式表示,隐式表示,参数式,分段表示; 2.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冲刺阶段: 1.综合应用函数解决相关的问题; 2.掌握特殊形式的函数(含极限的函数,导函数,变上限积分,并会讨论它们的相关性质。 第二节:极限

极限可以说是高等数学的基础,极限的计算也是高等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在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虽在考试中站的分值不大。但是在其他的试题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这部分学习直接营销到整个学科的复习结果 基础阶段 1.了解极限的概念及其主要的性质。 2.会计算一些简单的极限。 3.了解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的关系,了解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记住常见的等价无穷小量。 强化阶段: 1.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右极限的概念及其与极限的关系(数一数二/了解数列 极限和函数极限的概念(数三; ▲2.掌握计算极限的常用方法及理论(极限的性质,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两个重要极限,等价无穷小替换,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 3.会解决与极限的计算相关的问题(确定极限中的参数; 4.理解无穷大量和无穷小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会进行无穷小量的比较,记住常见的等价无穷小量并能在计算极限时加以应用(数一数二/理解无穷小量的概念,会进行无穷小量的比较,记住常见的等价无穷小量并能在计算极限时加以应用,了解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与无穷小量的关系(数三。 冲刺阶段: 深入理解极限理论在微积分中的中心地位,理解高等数学中其它运算(求导,求积分与极限之间的关系,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答案高等数学第一章函数与极限试题

答案: 一.选择题 1.A 【分析】 本题可直接推证,但最简便的方法还是通过反例用排除法找到答案. 【详解】 方法一:任一原函数可表示为 ?+=x C dt t f x F 0 )()(,且).()(x f x F =' 当F(x)为偶函数时,有)()(x F x F =-,于是)()1()(x F x F '=-?-',即 )()(x f x f =--,也即)()(x f x f -=-,可见 f(x)为奇函数; 反过来,若f(x)为奇函数,则? x dt t f 0 )(为偶函数,从而 ?+=x C dt t f x F 0 )()(为偶函数,可见(A)为正确选项. 方法二:令f(x)=1, 则取F(x)=x+1, 排除(B)、(C); 令f(x)=x, 则取F(x)=2 2 1x , 排除(D); 故应选(A). 【评注】 函数f(x)与其原函数F(x)的奇偶性、周期性和单调性已多次考查过. 请读者思考f(x)与其原函数F(x)的有界性之间有何关系? 2. D 【分析】 显然x=0,x=1为间断点,其分类主要考虑左右极限. 【详解】 由于函数f(x)在x=0,x=1点处无定义,因此是间断点. 且 ∞=→)(lim 0 x f x ,所以 x=0为第二类间断点; 0)(lim 1=+ →x f x ,1)(lim 1 -=- →x f x ,所以x=1为第一类间断点,故 应选(D).

【评注】 应特别注意:+∞=-+ →1 lim 1x x x ,.1 lim 1-∞=-- →x x x 从而 +∞=-→+ 1 1lim x x x e ,.0lim 1 1 =-→- x x x e 3 C 4 A 5 C 6 C 7 A 8 C ∵x →∞时,分母极限为令,不能直接用商的极限法则。先恒等变形,将函数“有理化”: 原式 = 2 1111lim )11() 11)(11(lim 0 =++=++++-+→→x x x x x x x . (有理化法) 9 D 10 C 解 原式 16 1821lim )2()cos 1(tan lim 32 030=?=-=→→x x x x x x x x . ▌ 注 等价无穷小替换仅适用于求乘积或商的极 的每项作等价替换,则 原式0)2(l i m 3 =-=→x x x x .

(完整版)高等数学函数的极限与连续习题精选及答案

1、函数 ()12 ++=x x x f 与函数()11 3--=x x x g 相同. 错误 ∵当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关系相同时,则这两个函数是相同的。 ∴ ()12 ++=x x x f 与()113--=x x x g 函数关系相同,但定义域不同,所以() x f 与() x g 是不同的函数。 2、如果()M x f >(M 为一个常数),则()x f 为无穷大. 错误 根据无穷大的定义,此题是错误的。 3、如果数列有界,则极限存在. 错误 如:数列()n n x 1-=是有界数列,但极限不存在 4、a a n n =∞ →lim ,a a n n =∞ →lim . 错误 如:数列()n n a 1-=,1) 1(lim =-∞ →n n ,但n n )1(lim -∞ →不存在。 5、如果()A x f x =∞ →lim ,则()α+=A x f (当∞→x 时,α为无穷小). 正确 根据函数、极限值、无穷小量的关系,此题是正确的。 6、如果α~β,则()α=β-αo . 正确 ∵1lim =α β ,是 ∴01lim lim =?? ? ??-=-αβαβα,即βα-是α的高阶无穷小量。 7、当0→x 时,x cos 1-与2 x 是同阶无穷小. 正确 ∵2122sin 412lim 2sin 2lim cos 1lim 2 02 2020=????? ? ????==-→→→x x x x x x x x x 8、 01 sin lim lim 1sin lim 000=?=→→→x x x x x x x . 错误 ∵x x 1 sin lim 0→不存在,∴不可利用两个函数乘积求极限的法则计算。 9、 e x x x =?? ? ??+→11lim 0 . 错误 ∵e x x x =?? ? ??+∞ →11lim 10、点0=x 是函数x x y =的无穷间断点. 错误 =-→x x x 00lim 1lim 00-=--→x x x ,=+→x x x 00lim 1lim 00=+→x x x ∴点0=x 是函数x x y =的第一类间断点. 11、函数()x f x 1 =必在闭区间[]b a ,内取得最大值、最小值.

大学高等数学函数极限和连续

第一章 函数、极限和连续 §1.1 函数 一、 主要内容 ㈠ 函数的概念 1. 函数的定义: y=f(x), x ∈D 定义域: D(f), 值域: Z(f). 2.分段函数: ???∈∈=21)()(D x x g D x x f y 3.隐函数: F(x,y)= 0 4.反函数: y=f(x) → x=φ(y)=f -1 (y) y=f -1 (x) 定理:如果函数: y=f(x), D(f)=X, Z(f)=Y 是严格单调增加(或减少)的; 则它必定存在反函数: y=f -1(x), D(f -1)=Y, Z(f -1 )=X 且也是严格单调增加(或减少)的。 ㈡ 函数的几何特性 1.函数的单调性: y=f(x),x ∈D,x 1、x 2∈D 当x 1<x 2时,若f(x 1)≤f(x 2), 则称f(x)在D 内单调增加( ); 若f(x 1)≥f(x 2), 则称f(x)在D 内单调减少( ); 若f(x 1)<f(x 2), 则称f(x)在D 内严格单调增加( ); 若f(x 1)>f(x 2), 则称f(x)在D 内严格单调减少( )。 2.函数的奇偶性:D(f)关于原点对称 偶函数:f(-x)=f(x) 奇函数:f(-x)=-f(x) 3.函数的周期性: 周期函数:f(x+T)=f(x), x ∈(-∞,+∞) 周期:T ——最小的正数 4.函数的有界性: |f(x)|≤M , x ∈(a,b) ㈢ 基本初等函数 1.常数函数: y=c , (c 为常数) 2.幂函数: y=x n , (n 为实数) 3.指数函数: y=a x , (a >0、a ≠1) 4.对数函数: y=log a x ,(a >0、a ≠1) 5.三角函数: y=sin x , y=con x y=tan x , y=cot x y=sec x , y=csc x

数列上下极限的不同定义方式及相关性质

目录 数列上下极限的不同定义方式及相关性质 摘要 (01) 一、数列的上极限、下极限的定义 (01) 1. 用“数列的聚点”来定义 (01) 2. 用“数列的确界”来定义 (02) 3. 数列上、下极限定义的等价性 (02) 二、数列的上、下极限的性质及定理 (04) 参考文献 (14) 英文摘要 (15)

数列上下极限的不同定义方式及相关性质 摘 要:数列的上、下极限的概念是极限概念的延伸,由于它们在正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别法中的重要作用,又成为数学分析中重要的理论部分.本文主要讨论了数列的上下极限的两种定义方式及其等价证明和一些相关定理. 关键词:数列、上极限、下极限、聚点、函数 一、数列的上极限、下极限的定义 关于数列的上极限、下极限的定义常见的有如下两种形式: 1. 用“数列的聚点”来定义 定义 1 若在数a 的任一邻域内都含有数列{}n x 的无限多项,则称a 为数列 {}n x 的一个聚点. 例1 数列{(1)}1 n n n -+有聚点1-与1; 数列{sin }4 n π 有1,22--和1五个聚点; 数列1 {}n 只有一个聚点0; 常数列{1,1,,1,} 只有一个聚点1. 定义 2 有界数列{}n x 的最大聚点a 大与最小聚点a 小分别称为数列{}n x 的上极限和下极限,记作 lim n a →+∞ =大;lim n n a x →∞ =小. 例2 lim (1)11n n n n →+∞-=+(),lim 111 n n n →∞-=-+ lim sin 14n n π→+∞=,limsin 14 n n π →∞=- 11 lim lim 0n n n n →+∞→∞== 2. 用“数列的确界”来定义 定义3 任给数列{}n x ,定义 lim limsup{}n k n n k n x x →+∞ →∞≥=;lim lim inf{}n k n k n n x x →∞≥→∞ = (1)

高数练习题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高等数学(Ⅰ)练习 第一章 函数、极限与连续 ________系_______专业 班级 姓名______ ____学号_______ 习题一 函数 一.选择题 1.函数216ln 1 x x x y -+-= 的定义域为 [ D ] (A )(0,1) (B )(0,1)?(1,4) (C )(0,4) (D )4,1()1,0(?] 2.3 arcsin 2lg x x x y +-=的定义域为 [ C ] (A ))2,3(]3,(-?-∞ (B )(0,3) (C )]3,2()0,3[?- (D )),3(+∞- 3.函数)1ln(2++ =x x y 是 [ A ] (A )奇函数 (B )非奇非偶函数 (C )偶函数 (D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4.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且在)0,(-∞上是减函数的是 [ D ] (A )222 -+=x x y (B ))1(2 x y -= (C )| |)2 1(x y = (D ).||log 2x y = 二.填空题 1. 已知),569(log )3(2 2+-=x x x f 则=)1(f 2 2. 已知,1)1(2 ++=+x x x f 则=)(x f 3. 已知x x f 1 )(=,x x g -=1)(, 则()=][x g f 4. 求函数)2lg(1-+=x y 的反函数 5. 下列函数可以看成由哪些基本初等函数复合而成 (1) x y ln tan 2 =: (2) 3 2arcsin lg x y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 1.设)(x f 的定义域为]1,0[, 求)(sin ),(2 x f x f 的定义域 2 1x x -+1102() x y x R -=+∈1 1x -2,tan ,ln ,y u u v v w w ====23 ,lg ,arcsin ,y v v w w t t x =====2()[11] (sin )[2,2]() f x f x k k k Z πππ-+∈的定义域为,的定义域为

同济第六版《高等数学》教案WORD版-第01章 函数与极限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教学目的: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 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 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 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 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 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 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

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教学重点: 1、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 2、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3、极限的概念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4、两个重要极限; 5、无穷小及无穷小的比较; 6、函数连续性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7、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1、分段函数的建立与性质; 2、左极限与右极限概念及应用; 3、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的应用; 4、间断点及其分类; 5、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应用。 §1. 1 映射与函数 一、集合 1. 集合概念

集合(简称集):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用A, B, C….等表示. 元素: 组成集合的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a是集合M的元素表示为a M. 集合的表示: 列举法: 把集合的全体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如A{a, b, c, d, e, f, g}. 描述法: 若集合M是由元素具有某种性质P的元素x的全体所组成, 则M可表示为 A{a1, a2, , a n}, M{x | x具有性质P }. 例如M{(x, y)| x, y为实数, x2y21}. 几个数集: N表示所有自然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自然数集. N{0, 1, 2, , n, }. N{1, 2, , n, }. R表示所有实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实数集. Z表示所有整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整数集. Z={? ? ?, -n, ? ? ?, -2, -1, 0, 1, 2, ? ? ?, n, ? ? ?}.

高等数学函数及极限试题

高等数学第一章函数与极限试题 一. 选择题 1.设F(x)是连续函数f(x)的一个原函数,""N M ?表示“M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N ”,则必有 (A ) F(x)是偶函数?f(x)是奇函数. (B ) F(x)是奇函数?f(x)是偶函数. (C ) F(x)是周期函数?f(x)是周期函数. (D ) F(x)是单调函数?f(x)是单调函数 2.设函数,1 1)(1 -= -x x e x f 则 (A ) x=0,x=1都是f(x)的第一类间断点. (B ) x=0,x=1都是f(x)的第二类间断点 (C ) x=0是f(x)的第一类间断点,x=1是f(x)的第二类间断点. (D ) x=0是f(x)的第二类间断点,x=1是f(x)的第一类间断点. 3.设f (x)=x x 1 -,x ≠0,1,则f [)(1 x f ]= ( ) A ) 1-x B ) x -11 C ) X 1 D ) x 4.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 A ) lim 0 + →x )x 1 +1(x =1 B ) lim 0 + →x )x 1 +1(x =e C ) lim ∞ →x )x 1 1-(x =-e D ) lim ∞ →x )x 1 +1(x -=e 5.已知9)( lim =-+∞→x x a x a x ,则=a ( )。 A.1; B.∞; C.3ln ; D.3ln 2。 6.极限:=+-∞→x x x x )1 1(lim ( ) A.1; B.∞; C.2 -e ; D.2 e 7.极限:∞→x lim 3 32x x +=( ) A.1; B.∞; C.0; D.2. 8.极限:x x x 11lim -+→=( ) A.0; B.∞; C 2 1; D.2.

高等数学第一章函数与极限试题

一. 选择题 1.设F(x)是连续函数f(x)的一个原函数,""N M ?表示“M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N ”,则必有 (A ) F(x)是偶函数?f(x)是奇函数. (B ) F(x)是奇函数?f(x)是偶函数. (C ) F(x)是周期函数?f(x)是周期函数. (D ) F(x)是单调函数?f(x)是单调函数 2.设函数,1 1 )(1 -= -x x e x f 则 (A ) x=0,x=1都是f(x)的第一类间断点. (B ) x =0,x=1都是f(x)的第二类间断点 (C ) x =0是f(x)的第一类间断点,x=1是f(x)的第二类间断点. (D ) x=0是f(x)的第二类间断点,x=1是f(x)的第一类间断点. 3.设f (x)=x x 1-,x ≠0,1,则f [)(1 x f ]= ( ) A ) 1-x B ) x -11 C ) X 1 D ) x 4.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 A ) lim 0 + →x )x 1 +1(x =1 B ) lim 0 + →x )x 1 +1(x =e C ) lim ∞ →x )x 1 1-(x =-e D ) lim ∞ →x )x 1 +1(x -=e 5.已知9)( lim =-+∞ →x x a x a x ,则=a ( )。

; B.∞; C.3ln ; D.3ln 2。 6.极限:=+-∞→x x x x )11(lim ( ) ; B.∞; C.2-e ; D.2e 7.极限:∞ →x lim 332x x +=( ) ; B.∞; ; . 8.极限:x x x 11lim 0 -+→ =( ) ; B.∞; C 2 1; . 9. 极限:)(lim 2x x x x -+∞ + →=( ) ; B.∞; ; D. 2 1 . 10.极限: x x x x 2sin sin tan lim 30-→=( ) ; B.∞; C. 16 1; . 二. 填空题 11.极限1 2sin lim 2 +∞ →x x x x = . 12. lim →x x arctanx =_______________. 13. 若)(x f y =在点0x 连续,则)]()([lim 0→-0 x f x f x x =_______________; 14. =→x x x x 5sin lim 0___________; 15. =-∞→n n n )2 1(lim _________________; 16. 若函数2 31 22+--=x x x y ,则它的间断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17. 绝对值函数 = =x x f )(?? ???<-=>.0,;0,0;0,x x x x x 其定义域是 ,值域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