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__孔子学案2

高中历史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__孔子学案2

高中历史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__孔子学案2
高中历史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__孔子学案2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问题导学

一、孔子的教育贡献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孔子聚众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

(1)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斋、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史记·孔子世家》(2)材料二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材料三清康煕帝为孔庙大成殿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

二、孔子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2012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 563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先哲,在他的故乡曲阜,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场面华丽,气势恢弘。

(1)孔子的哪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

材料二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开设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1.孔子的思想体系

(1)孔子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和“德治”等思想,其中“仁”是核心。

(2)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是其“仁”在政治上的体现。

(3)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人人有受教育的资格,这是“仁”在教育上的体现。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的实施。

(5)孔子主张“中庸之道”,通过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仁”的常态化。

2.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孔子的思想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从汉代开始,几乎所有的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思想,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中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3)在教育方面,孔子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而且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诸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他打破了以往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

(4)孔子的思想对亚洲各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8世纪后,儒学传到西欧,法、德等国先进的思想家们从儒学这个完全不同于基督教的思想体系中得到很大的启发。

当堂检测

1.“三十而立”是孔子对自己30岁时所达到的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30岁的孔子()

A.精通六艺,勤学不倦

B.步入政坛,政绩显赫

C.周游列国,展示抱负

D.整理典籍,专事教育

2.孔子主张:“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道不同不相为谋”。这说明他()

①收徒讲学是有条件的②鼓励学生参与政治活动③提倡忠君但不主张愚忠④主张教育要为政治服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内圣外王”是孔子心目中理想贤人的标准。“内圣”是指()

A.尊重知识和人才 B.具有高度的道德修养

C.信奉儒家的主张 D.把儒教作为道德标准

4.阅读下面材料: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请回答:

(1)据材料,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儒家文化?

答案:

【问题导学】

一、活动与探究:(1)提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2)提示:启发式教学,举一反三的方法。

(3)提示: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开私人办学之先河;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

二、活动与探究:(1)提示:孔子强调“仁”“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以及“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德和礼治理社会的思想,关怀、体谅、容忍等美德,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2)提示: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当前和谐世界的构建。

【当堂检测】

1.A

2.B 解析:“有道则仕”,说明孔子鼓励学生参与政治活动。“道不同不相为谋”,说明他反对愚忠。

3.B 解析:孔子所谓的“内圣”,就是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这种人首先要恪守他的政治伦理与理想,同时还要遵循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观念。

4.参考答案:(1)主要内容:恭、宽、信、敏、惠。主要目的:调节和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2)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都有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吸取其精华并把它发扬光大。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 2、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3、学会通过分析孔子的生平大事总结他的理想追求。明白孔子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索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结合教材孔子对后世的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通过提供大量的原始材料,包括《论语》原文,于丹《论语心得》视频,“孔子像”,“孔子周游列国图”,“孔子不仕,退修诗书图”,及其阅读教材内容分析概括出孔子生平大事,孔子思想核心,教育思想和对后世影响的具体表现,从而形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正确的评价孔子及其思想。 重点: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和评价 (导入新课)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一)学习礼乐(15岁) [探究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影响:1、孔子提出“仁”和“仁政”思想,反对暴政 2、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二)讲学收徒(30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三)从政生涯(51岁) 官:鲁—中督宰——司寇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 (四)周游列国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 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 (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上之风必偃。”①孔子主张的“礼治”与“德治”并无不同,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统治者,领导者要重德轻政即要通过自身为榜样作用和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其德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惠民的方式巩固统治权,要求“为政者正身”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②其要求“正身”的思想最终是为了达到“德治”的效果。孔子考虑政治问题基本精神理念就是“德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典型的“德治主义”,故而和孔子政治主张完全一致。他们两人的政治思想都是道德的延伸,都想使政治手段和目的都是以道德为依归,而他们的道理思想又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其“仁政”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与孔子相同即用“仁政”、“德治”,来教化人民,用道德理念使人们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比如他提出的“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等,看到了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这些都是他“德治”的表现。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都主张“德治”。

人民版选修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word学案

人民版选修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word学案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个专题,东西方的先哲。东方的代表人物讲的是孔子,能够讲孔子代表着中国文化,西方讲的是古希腊的先哲,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有一本著作叫《理想国》,他在这本书中,描画了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是由哲学家统治的社会,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和谐相处,各谋其事,专门的有秩序。公元17世纪初,当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时,竟把那个地点误认为是他们的老祖宗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他们无法明白得,无法明白得什么?一个凝聚着数十个民族有着亿万子民的大帝国,到底依靠什么思想而如此和谐相处。后来他们发觉支撑着那个泱泱大国的思想基础确实是来自我们东方的这位文化巨人——孔子。 课标要求先来看一下这一课的课标要求: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差不多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阻碍。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文化巨人。 思想主张孔子生活在一个如何样的年代,如此的年代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什么阻碍?中国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的长期动荡。经济:井田制瓦解,显现私田。文化:贵族对学术文化的垄断局面逐步被打破,私人讲学的风气开始有所进展。孔子确实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创立了儒家学派,他的目的确实是要吸取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来治理处于动荡变革中的社会。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仁和中庸之道。第一看“礼”的思想,“礼”的含义确实是“周礼”,“周礼”是一种制度,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属于政治范畴。是什么样的等级,什么样的名分就做什么样的事,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它的要紧内容第一是尊尊,确实是卑贱者对尊贵者要尊崇,其次是亲亲,确实是对亲人要有爱,其中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弟对兄长的尊敬。为了爱护“周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思想,书上有“正名”的讲明,确实是要用周礼规定的人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言行和名分一致,是社会等级化、秩序化。同时明确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那么我们如何评判孔子“礼”的思想呢? 孔子推崇周礼,复原周礼,实质是爱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抗历史潮流,表达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再来看“仁”的思想,孔子一方面看到礼制关于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然而仅仅有礼制是不够的,人们必须有自我道德的自觉性,才能够自觉地遵守礼制,因此,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我们都学过《论语》,《论语》要紧解决一个咨询题或者是要紧表达一种思想,确实是一个人如何做人,如何调剂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语》中,使用最频繁的一个字确实是“仁”,他把那个字看得专门崇高。孔子的学生樊迟咨询孔子什么叫“仁”,孔子讲“爱人”。“仁”的含义第一是“爱人”,“爱人”不仅是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认为,这种爱应该扩大,扩大到什么程度呢?确实是要爱天下的百姓。“仁”的含义其次是行“忠恕”之道。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2.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和艺术大师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 (2)人性论比较。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描康人性清高自适论。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思维方法比较。锦道皆糟于辩证思维,看到矛盾的对立运动与转化。但儒家的辨证法尚刚主动员有,注意生命的基勃前进之轨迹.换一种方式说,儒家长于实学,道家长于虚学。 (5)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 (6)理论倾向比较。儒家学说的重心在社会人生.阐述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道家学说也关注社会人生,但它的眼界早巳大大突破了社会人生的范围,面向大自然,面向整个宇宙。 (7)气质与风度比较。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这是屑于整体的综合性的无形的精神风貌上助差异。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再具体点说,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惧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虚杯若谷、超然自得、从容深沉、高举远幕、留恋山水等。

高中历史 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4

(同步备课参考)2015年高中历史 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时 作业新人教版选修4 一、选择题 1.孔子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的政治生涯达到顶峰是在( ) A.受到齐景公的赏识之后B.齐鲁两国夹谷之会后 C.周游列国回到鲁国后D.写成《论语》一书后 【解析】齐鲁夹谷之会,使鲁国赢得外交胜利,孔子从而出任了鲁国代理宰相职务,这是他政治生涯的顶峰。 【答案】 B 2.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中的( ) A.礼B.仁 C.中庸D.德治 【解析】儒家思想中的礼是外在的社会规范,是西周等级制度。“孔子出门必坐车”反映的是行为与身份等级相符。 【答案】 A 3.“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这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文庙大成殿的一副对联,与该对联相关的历史人物的主张是(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人者,仁也,亲亲为大”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六艺”是指孔子编订的“六经”,“杏坛”传说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故题干对联歌颂的历史人物是孔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4.(2013·汉中高二测试)孔子教育思想中,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 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解析】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促使文化教育下移。私学成为中国教育的另一个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孔子。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整理并编定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典籍,这些典籍后来成为儒家经典,称为“六经”。孔子提出了系统的政治学说,创建了儒家学派,他成为儒学的祖师。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孔子外,有孟子、荀子。 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有三:其一、祖述尧、舜,宪章汤、武,尊崇先王之道。其二、崇尚礼义即尊卑上下等级秩序,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政。其三、尊崇孔子。无论儒家中的哪一个支派,对尊奉孔子为祖师。 耶利米”咔撸⒐ㄑЪ摇⒄治思想家,功利主义学说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1776年,他发表了第一部著作《政府片论》,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改革主张。1789年发表了《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震。 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他功利思想的根本原则,也成为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根本价值标准。

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曾师从荀子。入秦后,先为客卿,后升至廷尉。统一中国后,任丞相。秦始皇死后,与宦官赵高奉胡亥为帝。后被杀。 李斯是秦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他积极实践了法家思想,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向着极端化方向的发展。李斯的极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坚持思想文化专制;二是提出“督责之术”。前者排斥广大士人们,从而削弱了秦帝国的社会基础。而且李斯颁布《焚书令》,毁掉了文化典籍,禁锢了人们思想,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后者强化了君主的个人独裁,阻遏了统治集团其他成员参政议政的可能,这就使得秦统治者的统治与应变能力急剧下降,最终导致了帝国的速亡。 .19世纪法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状况如何? 革命后的法国社会,阶级矛盾愈趋尖锐复杂,政局动荡反复,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空前激烈。法国社会长期的政治动荡催生出众多的政治思想流派。

人民版选修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

人民版选修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个专题,东西方的先哲。东方的代表人物讲的是孔子,可以说孔子代表着文化,西方讲的是古希腊的先哲,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有一本著作叫《理想国》,他在这本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是由哲学家统治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和谐相处,各谋其事,非常的有秩序。公元17世纪初,当西方的传教士来到时,竟把这里误认为是他们的老祖宗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他们无法理解,无法理解什么?一个凝聚着数十个民族有着亿万子民的大帝国,到底依靠什么思想而如此和睦相处。后来他们发现支撑着这个泱泱大国的思想基础就是来自我们东方的这位文化巨人——孔子。 课标要求先来看一下这一课的课标要求: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文化巨人。 生平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春秋时期鲁国人,当时的鲁国被成为礼仪之邦。孔子是一个典型的山东大汉,如果史记的记载属实的话,那么孔子的身高有2米2多。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非常的勇猛,但是在孔子父亲这一辈,家道已经中落了。在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当时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才20岁,母亲带着孔子离开了陬邑,来到了郊外一个叫阙里的地方。一个年轻的女人带着一个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这在当时必然会引起各种猜疑的目光,母子俩的处境非常的艰难,孔子从小就习惯了这样的目光。在同龄的孩子中,他有些早熟,对人情冷暖非常敏感。然而他并没有变动孤僻、冷酷,相反,他养成了勤于思考,执着向上的品德。孔子所处的年代,以礼治国的制度已经走向了崩溃,诸侯国之间互相吞并,人民流离失所,孔子对周王朝的礼治时代非常向往,15岁时,孔子立志学习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但是当时的三桓,也就是当时的三个家臣,季孙士、叔孙士、孟孙士掌握着鲁国的军权、政权、财权,而鲁君基本上是架空的,孔子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于是孔子在55岁时带着他的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样一支游说的队伍在孔子的带领下,几乎每天都会遭遇磨难和打击,甚至还有羞辱和凶险。有一次经过卫国的匡城时,他被当地人误认为是曾经危害当地百姓的恶霸,遭到众人的围追堵截。子前往楚国的路上,他们被乱兵围困,连续断粮7天,孔子照样讲学,照样弹琴唱歌。在他68岁时,14年的游说生涯走到了尽头。尽管没有一个国家重用他,也没有一个王侯认同他的主张和理想,但是他就向一个勤劳的播种者,把他的智慧和思想播撒了出去,提高了他的国际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2015-2016学年人教选修4 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作业【基础达标练】 1.(2015·厦门高二检测)春秋时代社会动荡,名分紊乱。孔子认为纠正这一社会时弊的途径是( ) A.“兼爱”“非攻” B.“无为而治” C.“克己复礼” D.“法不阿贵” 【解析】选C。A出自墨家学说,B出自道家学说,D出自法家学说,C出自儒家学说,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因此选C。 【拓展延伸】儒家、道家、法家具有互补性 (1)在动荡年代,诸侯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在动荡结束之初,经济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3)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融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2015·郑州高二检测)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过犹不及”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解析】选C。A属于周礼;B的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 D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都不符合题干材料的观点。C合乎题意,故本题选C。 3.(2015·保定高二检测)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儒家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B.人类社会的文化逐渐走向一致 C.孔子的思想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推崇 D.儒学中的某些思想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 【解析】选B。A、C、D都是对题干所述现象的正确表述,B说法错误,人类社会的文化不可能逐渐走向一致。 【备选训练】 1.孔子曾说:“……故君命顺(顺民情天意),则臣有顺(顺从)命;君命逆(违背民情天意),则臣有逆(违抗)命。”这里孔子强调的观点是( ) A.君臣的行为都应提倡“仁者爱人” B.用“中庸”来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C.君臣的行为均应“顺从天意”

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⑴ 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⑵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2、能力训练目标: ⑴ 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⑵ 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⑴ 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⑵ 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难点: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解决办法: ⑴ 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⑵ 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⑴ 熟读课文。 ⑵ 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⑶ 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 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 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整理)儒家创始人孔子.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 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通过下列三个方面的讲述,来引导学生对东方的先哲──孔子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并继承其思想财富:了解孔子的生平,了解孔子的儒家思想、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是分析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前提。如果没有对有关孔子基本情况的了解,也就无法探究历史上的孔子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被尊崇、其思想被不断衍射、传播的历史,无法探究孔子在中国和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孔子的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人本社会、和谐社会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课

内容专业性强,思想较为深刻,文字图片资料均较为丰富,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有材料,结合社会实际,调动学生思维,发动学生讨论,对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道德素养、政治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教育。 本课引言由文字和孔子像两部分组成,介绍孔子与其弟子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对孔子的治国方略表达得明明白白,即通过礼仪教化建立一个和谐、繁荣的国家。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看孔子像,说出与孔子有关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从而总结出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然后,结合前言部分的文字材料,让学生初步总结孔子的治国方略,并让学生简要分析孔子的治国方略与它受到后世尊崇的关系,从而导出新课。 第一目“追求礼乐的一生” 教材主要讲述了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的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等几个阶段。 (1)自学礼乐 孔子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先世为殷人,系宋微子的后裔。到五世祖木金父时,因其父孔父嘉在宫廷内讧中被杀,木金父亦被降为士,并“绝其世”,即被剥夺去卿大夫的世袭地位。为了区别公族,他便改姓孔。其三世祖孔防叔,畏华氏之逼逃亡鲁国(今山东)定居。孔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是鲁国贵族孟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其政治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仁学....阅读附答案完整篇.doc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其政治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仁学....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 答案-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其政治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仁学”。“仁”学的主体内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关于“仁”学的基础,《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孔子视孝悌之亲情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孝悌通过“能取近譬”,将爱父母、爱兄弟、爱妻子扩展为爱君主、爱国家及爱一切入。的确,从人伦关系的角度来看,亲情无疑是人之生存的基本条件,由亲情、爱情、友情,推而广之到一切道德情感,从而构成“仁学”政治伦理思想的依据。休谟的同情原理也认为,父子间的同情是最易发生的。黑格尔一方面认为修身是成为抽象的人的基本条件,“正是这种反省意识,使一个人真正地走向了主体阶段”,另一方面认为实现抽象的人的理念必须要在伦理阶段,而“在伦理的阶段,最自然、最直接的便是家庭”,同样看到了亲情在政治伦理实现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 然而,不同于西方思想家以基督教为背景的平等地“爱一切人”,孔子的“推己及人”,其对象是有限制的。仁爱等道德品质是区分小人和君子的标准,是“君子”(有德有位者)的专有物,小人(无德无位者)则往往与仁爱背道而驰。正是在此基础上,孔子对于道德情感的适用对象给出了较为明晰的界定,仁爱不仅包括爱

“好人”,即爱“君子”,而且也包括恶“恶人”,即恶“小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创立了“义”学。孟子“义”学的主体是“不学而能”之“良能”、“不虑而知”之“良知”的性善思想和“先立乎其大”、“养吾浩然之气”之“求放心”的道德修养思想。如果说孔子仁爱思想的根据——亲情,是一种事实根据的话,即通过客观描述父子之间的亲情来推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感情,那么,孟子所官“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的仁义思想的根据——性善,便是一种价值根据,即通过对人性进行善恶评价来引导道德主体自我实现其先天的性善。亲情是父子这对道德主体之间的情感互动,而性善则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呈现。与孔子相比,孟子将政治伦理的希望全部压在单个道德主体的身上,政治伦理思想的实现,是道德主体存养扩充先天的、本真之性善的结果。 孟子既然设定人性本善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条件,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方方面面都自然要以性善为基点。然而,“性善”虽然能够满足政治伦理思想基础的普遍性条件,但孟子本人也意识到性 善的原初性不充分,如其所言:“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孟子认为一定的物质生活财富对“民”之道德观念的形成具

儒学整理总结(一)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1、百家争鸣的原因:社会大变革 2、百家争鸣: A 儒家.. :后来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 春秋:孔子 ..... 战国:孟子..... 荀子 西汉:董仲舒...... B 道家:唯心主义的观点:道,无为、逍遥(处事方法),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春秋:老子..... 战国:庄子..... C 法家:法家思想是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思想,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战国:韩非子...... D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 3、百家争鸣的影响 ①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 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 ③ 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二、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1、背景:政治专制 2、目的:统一思想 3、评价:A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 、使儒学走向低潮 C 、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居于统治地位) 1、背景:社会环境的变化 2、认识: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外儒内法 3.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2)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3)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评价(影响):⑴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⑵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⑶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主张:思想:仁、礼(德治) 教育:私学、有教无类、“学而时 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全面发展 文献:《六经》+《论语》 评价:思想:主流思想 孔子: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创始人(圣人) 主张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文献:《孟子》(“四书”之一) 评价:亚圣 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顺应自然) 文献:《道德经》 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 天人感应 ② 君权神授 ③ 三纲五常 ④ 大一统。 即⑴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⑵加强君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⑶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三纲五常”学 说 ⑷发挥仁政思想:限制土地兼并和轻徭薄赋(民本思想)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主张: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的思想 ②提出“齐物”的观点 文献:《庄子》 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张:主张加强君主权势(法、术、势);主 张顺应历史发展,变法革新;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统一全国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唯物主义) 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仁政思想: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来施政; 民本观:君为舟,民为水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知识点归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条件 (1)时代因素: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①经济:私有土地出现,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 ③文化: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层。 (2)历史传统:“儒”地位的变化 春秋以前,儒是主持礼仪的巫、史、祝、卜一类的文化人;春秋时期,儒以相礼为业,或为人师。 (3)个人作用:崇拜周公,精通礼乐,充满弘扬传统文化、复兴周礼的使命感 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礼和仁的思想 (1)“礼”的思想 ①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②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正名” (正名:指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 ③“礼”的主要内容:尊尊与亲亲 a、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b、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仁”的思想 ①含义:“爱人”[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政] ②方法:“忠恕”之道 (《论语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怒”)“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③表现: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3)仁和礼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4、中庸之道——实现仁的方法 (1)中庸的含义: 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②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2)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①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②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5、意义 (1)积极意义: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爱护人民 是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的表现,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 (2)消极影响:仁必须与礼、义相结合,必须为封建的生产关系服务,带有局限性和封建性,阻碍了社会的前进,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6、孔子的教育思想 ①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②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从而使文化教育下移。

孔子及其儒学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及其儒学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更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博大精深,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儒家思想在当今更具有世界意义。 【关键词】仁学文学教育政治思想 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他是儒学的创始人,我们相信,与基督教、佛教同在轴心时期出现,影响人类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以其对人生、人性的深刻理解,注定会在21世纪绽放新的光彩。 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1.那就具体来说说孔子的“仁学”吧: 1.1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1.2“仁”的价值内涵,“仁”的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1.3“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2.1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练习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2.1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练习 1、以下哪一个不是儒家思想的观点() A、中庸之道 B、礼与仁的制度观 C、天人合一 D、知解理性 答案D 2、孔子的教育思想有() ①“有教无类”②“因材施教”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主张学思结合⑤“当仁不让于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3、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包括() ①以德治民②依法治国③轻徭薄赋④“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答案D 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中,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传承的道德规范是()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为政以德”的思想 答案D 解析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5、阅读以下图片: 图一《诗经》书影图二《礼记》书影 图三《易经》书影图四《春秋》书影 图五《尚书》书影图六《论语》书影 回答: (1)有人说上面图片反映的是孔子兴办私学采用的教材——“六经”。你认为准确吗? (2)上述图片反映了有关孔子哪两方面的信息? 答案(1)不准确。“六经”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不包括《论语》。孔子死后,他一生的主要言论由弟子们整理成《论语》一书。 (2)一是孔子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二是孔子“述而不作”,他的弟子们把他的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解析此题考查孔子对整理传承文化典籍的贡献和关于“五经”“四书”的文化常识。要注意图片具体所示的是哪本书,并结合文化常识回答以下问题。 6、阅读以下材料: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那么不侮,宽那么得众,信那么人任焉,敏那么有功,惠那么足以使人。”——《论语》 请回答: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学派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应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创立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后来由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制,在教育上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主张君王应行"仁政",这样才能使天下归心。儒家思想在领主封建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受到许多统治者的尊重,但在当时动荡的社会形势下,诸侯之间各为已利而崇尚武力,儒家的德政很难得以施行。汉以后,儒家思想被尊为地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她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文化形态实际上是与生存条件、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中国北方缺水地区的人们,与中国南方多水地区的人们,他们在卫生习俗上的文化表现,可以说主要是客观条件的问题,而不是人性的差异。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信息载体对文化形态具有强大的作用,中国的方块汉字,既促成了中国大一统国家的超前形成(对比欧洲而言),又促成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诗词、对联、字谜等等文化形态。

孔子与儒家文化

孔子与儒家文化 (1)正名 含义: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应当与他们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起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为了使事物做到与他们名字的含义,即其理想的本质相一致,就应当努力完成责任与义务。一个国君的本质就是一个理想国君应有的品质,“为君之道”。若一个君王按照为君之道行事,他就不仅有君的“名”(名分),也有君的“实”(实质),成为名实一致。 (2)义 含义:义者宜也。是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遵行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依然是不义。儒家强调“义利之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仁 含义:“义”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该遵行的义务和应该做的事情。而这些义务的本质便是“爱人”,即“仁”。一个人必须要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其社会责任和义务。具体有如下几点: 1、一种推广程序:一个人一定要与父母兄弟有亲情,在亲情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辐射到他人身上。 2、一种政治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一步向外辐射。 3、一种心理原则:将人的感情心理消融在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中,建立了一种现实的伦理,心理的模式。 4、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与要求,把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 5、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性和独立性。 (4)礼 含义:原指古人祭祀的仪式,表现了对上天和祖宗的尊敬,也体现了人间的等级和尊卑。孔子将“礼”从宗教范畴推广到人间成为人文世界的行为规范。他不仅是等级社会的外在形式,而且与人的内在理性———仁结合在一起,使“礼”的实践成为人的内发行为,达到自我控制的地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5)忠恕之道 含义:仁的实践包含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尽己为人谓之忠。其另一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忠恕之道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即“仁之方”。以自己作为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衡量别人和自己。 (6)知命 含义:儒家从“义”的理论推导出“为而无所求”的理论。每个人做事情,并不是为了其他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遵行了自己的义务,在道德上已经完成,而不在于达到外在的什么结果。“命”乃“天命”或“天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就是“知命”的人生态度。“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样,就能保持快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与儒家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其源流,但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正统文化却是由汉儒确立的,而且至汉儒、宋儒、清儒,以及现代新儒学对孔子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