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

(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

(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

(选对a* b c方)

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

(选对a* b c方)

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

(选对a* b方)

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

(选对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

(选对a* b方)

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

(选对a* b方)

二、这

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

b、支笔是谁的?

(选对a* b方)

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

(选对a* b方)

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

(选对a* b方)

三、数量

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

(选对a* 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

(选对a* b方)

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

(选对a* b方)

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

&n

sp; (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

(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

(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

(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

(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

(选对a* b方)

a、他大约要两三个月才能回来。

b、他大约要二三个月才能回来。

(选对a* b方)

a、还有二两油。

b、还有两两油。

(选对a* b方)

a、下午两点多。

b、下午二点多。

(选对a* b方)

a、我家住在二层。

b、我家住在两层。

(选对a* b方)

a、两个人的世界。

b、二个人的世界。

(选对a* b方)

五、给

动词“给”在湖北、湖南等地常说成“把”,南昌话把“给”说成“到”,在结构上也有不同。

a、把书给他。

b、把书把给他。

c、把书把我。

(选对a* b c方)

a、给我一本书。

b、拿一本书到我。

(选对a* b方)

六、能(善于)

“能”在普通话里一种意思是表示“善于”,前边可以有程度副词“很”“非常”修饰。有些方言区用“会”代替“能”,普通话“程度副词+会”也有“善于”的意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能”和“会”通用。“程度副词+不会”表示不善于,但“不能”的前面不可以用程度副词。前面没有程度副词的“不会”和“不能”意义不同。

a、他很能说。

b、他很会说。

c、他很不会说话。

d、他很不能说话。

(选对a* b* c* d方)

a、妈妈很能干活。

b、妈妈很会干活。

c、妈妈很不会干活。

d、妈妈很不能干活。

(选对a* b* c* d方)

a、他不会不来。(一定会来)

b、他不能不来。(一定要来)

(选择a≠b*a=b方)

&nbs

sp; (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

(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

(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

(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

(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

(选对a* b方)

a、他大约要两三个月才能回来。

b、他大约要二三个月才能回来。

(选对a* b方)

a、还有二两油。

b、还有两两油。

(选对a* b方)

a、下午两点多。

b、下午二点多。

(选对a* b方)

a、我家住在二层。

b、我家住在两层。

(选对a* b方)

a、两个人的世界。

b、二个人的世界。

(选对a* b方)

五、给

动词“给”在湖北、湖南等地常说成“把”,南昌话把“给”说成“到”,在结构上也有不同。

a、把书给他。

b、把书把给他。

c、把书把我。

(选对a* b c方)

a、给我一本书。

b、拿一本书到我。

(选对a* b方)

六、能(善于)

“能”在普通话里一种意思是表示“善于”,前边可以有程度副词“很”“非常”修饰。有些方言区用“会”代替“能”,普通话“程度副词+会”也有“善于”的意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能”和“会”通用。“程度副词+不会”表示不善于,但“不能”的前面不可以用程度副词。前面没有程度副词的“不会”和“不能”意义不同。

a、他很能说。

b、他很会说。

c、他很不会说话。

d、他很不能说话。

(选对a* b* c* d方)

a、妈妈很能干活。

b、妈妈很会干活。

c、妈妈很不会干活。

d、妈妈很不能干活。

(选对a* b* c* d方)

a、他不会不来。(一定会来)

b、他不能不来。(一定要来)

(选择a≠b*a=b方)

&nbs

七、能(可以)

“能”在普通话中,还有“可以”的意思。四川等地在句中动词的后面加“得”表示可以,可能做某种动作。闽南方言也用“会”来表示可以、可能做某种动作。

a、这凳子能坐三个人。

b、这凳子坐得三个人。

c、这凳子会坐得三个人。

d、这凳子会坐三个人。

(选对a* b c d方)

a、你能走吗?能走。

b、你会走吗?会。

c、你走得不?走得。

(选对a* a=b方 c方)

a、这条裤子你能穿。

b、这条裤子你会穿。

c、这条裤子你穿得。

(选对a* a=b方 c方)

a、开了刀,他笑都不能笑。

b、开了刀,他笑都笑不得。

a、他伤好了,能走路了。

b、他伤没好,不能走路。

c、他伤好了,会走路了。

d、他伤没好,不会走路。

(选对a* a=c方 b=d方)

a、可以看,不可以摸。

b、会看得,不会摸得。

(选对a* b方)

a、路太滑,我不能开快车。

b、路太滑,我不敢开快车。

(选择a≠b*a=b方)

a、他能听得懂。

b、他会听得来。

c、他听会来。

d、他能听得知。

e、他晓得听。

(选对a* b c d e方)

八、来、去

“来”“去”在普通话句子中都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实意动词,一个是意义虚化,在动词后只表示一咱趋向;但“来”“去”所表示的趋向相反。在一些方言区中常常在“去”之前衍生出一个“来”字。有的动词后的“去”又说成“来”。闽南话中“来去”还有“将要”的意思,表示一种意向,指现在正开始行动。

a、我正要吃饭去。

b、我正要去吃饭。

c、我来去吃饭。

(选对a* b* c方)

a、我告诉他。

b、我去告诉他。

c、我来去告诉他。

(选对a* b* c方)

a、咱们逛街去。

b、咱们去逛街。

c、咱们来去逛街。

(选对a* b* c方)

a、我们去问他。

b、我们来问他。

c、我们问他去。

d、我们去问他来。

(选对a≠b* “趋向不同”c* a=b方 d方)

a、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好吗?

b、我们一起来去看电影好吗?

九、起来

普通话里趋向动词“起来”常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开始,格式有“动词+起+宾语+来”,有时也可以说成“宾语+动词+起来”。有些方言把“起来”放在宾语之后。

&

;nbs, p; b、我吃没有荔枝。

(选对a* b方)

a、妈妈说红的花多半不香。

b、妈妈说红的花多半没有香。

(选对a* b方)

a、他脑子不笨。

b、他脑子没有笨。

(选对a* a=b方)

十四、介词:被

普通话里常用介词“被”(口语里常用“叫、让”等)或者用“被”引进施事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前,构成表示被动意义的“被字句”。一些方言里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的位置跟普通话相同,但所用介词与普通话不同。如湖南长沙把“被”说成“捞”,临武把“被”说成“阿”。山西把“被”说成“招”“得”。四川等地把“被”说成“遭”“拿给”等。湖北等方言区把“让”说成“尽”“把”等。甚至用“把”兼当“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公词,如“弟弟把他哥哥打了”。福建等地区口语里还常用“给”表示被动意义,有时会造成歧义。

a、书被弟弟撕坏了。

b、书阿弟弟撕坏了。

(选择a* b方)

a、妹妹的书包被树枝挂破了。

b、妹妹的书包遭树枝枝挂破啰。

(选对a* b方)

a、我的书被别人借走了。

b、我的书遭别人借走啰。

c、我的书拿给别人借走了。

(选对a* b c方)

a、我们被他骂了一顿。

b、我们遭他骂了一顿。

c、我们招他骂了一顿。

(选对a* b c方)

a、大家都被他说乐了。

b、大家都叫他说乐了。

c、大家都招他说乐了。

d、众人都得他说乐了。

(选对a* b* c d方)

a、别让他跑了。

b、别尽他跑了。

c、别被他跑了。

(选对a* b c方)

十五、介词:从、在、到、向、往

“从”在普通话里是表示动作起始点的介词,常常宾语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福建常把“从”说成“对”“走”等。山西地区说成“朝”“赶”“假”“跟”“以”“拿”“到”等。

普通话里常用介词“在、到”构成介词短语作谓语动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处所。有些方言区把“在、到”说成“咧、撂、搁”等,有的干脆省略掉介词,让谓语动词与后面的处所名词直接组合。

表示方向的介词“往”山西地区说成“去”。“向”福建地区说成“给”。

a、从杭州出发。

b、对杭州出发。

c、起杭州出发。

(选对a* b c方)

a、从这儿离开。

b、走这儿离开。

c、起这儿离开。

(选对a* b c方)

a、我从太原来。

b、我朝太原来。

c、我赶太原来。

d、我迎太原来。

e、我假太原来。

f、我以太原来。

g、我拿太原来。

(选对a* b c d e f g方)

a、面包掉在地上了。

b、面包掉咧地上了。

c、面包掉撂地上了。

(选对a* b c方)

a、把花放到窗台上吧。

b、把花放咧窗台上吧。

c、把花放撂窗台上吧。

(选对a* b c方)

a、你把钱放在桌子上吧!

b、你把钱放桌子上吧!

c、你把钱稳儿桌子上吧!

(选对a* b c方)

a、在黑板上写字。

b、搁黑板上写字。

c、跟黑板上写字。

(选对a* b c方)

a、你往东走,我往西走。

b、你去东走,我去西走。

(选对a* b方)

a、向老师借书。

b、给老师借书。

(选择a≠b*a=b方)

十六、动态助词:着、了、过

普通话里表示动态的助词主要有“着、了、过”三个,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动词形容词的某种语法意义。动态助词“着”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主要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有时表示动作后的存在状态。“了”主要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四川、湖北等地常把“着”或“了”说成“得有”,把“着”说成“倒”“起”等。四川话还可以在动词后面带“起在”“倒起”等,表示普通话里“着”的意思。福建方言区有些地方还把“了”说成“掉”。有的方言里把“着”放在宾语之后。

普通话动态助词“过”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或者表示曾经发生这样的动作、曾经具有这样的状态。有些方言区(如广东、福建)则常用“有+动”或“有+动+过”的格式来表示。“有”字跟其他动词连用,在普通话里仅限于一些来自文言的客套话,例如:“有请”“有劳”“有待”“有赖”。

a、我带着钱呢。

b、我带得有钱。

(选对a* b方)

a、他额头上又没有刻着字。

b、他额头上又没有刻得有字。

(选对a* b方)

a、他带着火柴呢。

b、他带得有火柴呢。

(选对a* b方)

a、给你留了包子。

b、给你留得有包子。

(选对a* b方)

a、今天走了五十里路。

b、今天走得有五十里路。

(选对a* b方)

a、他看着看着就睡着(zháo)了。

b、他看倒看倒就睡着了。

(选对a* b方)

a、我们都等着你呢!

b、我们都在等倒你在!

(选对a* b方)

a、他要做,你也只好看着。

b、他要做,你也只好看起。

c、他要做,你也只能看倒。(选对a* b c方)

a、师傅把着手教我。

b、师傅把倒手教我。

(选对a* b方)

a、坐着说不如站着干。

b、坐起说不如站起干。

(选对a* b方)

a、他还玩着呢。

b、他还耍起在。

(选对a* b方)

a、提包在墙上挂着呢。

b、包包在墙壁上挂起在。

(选对a* b方)

&nbs

a、气死了。

b、气死掉。

(选对a* b方)

a、妈妈在家等着你呢。

b、妈妈在家等你着呢。

(选对a* b方)

a、这件事我说过。

b、这件事我有说。

c、这件事我有说过。

(选对a* b c方)

a、今天上午他来过。

b、今天上午他有来。

c、今天上午他有来过。

(选对a* b c方)

a、他读过书。

b、他有读书。

(选对a* b方)

a、我写过一篇关于**的作文。

b、我有写过一篇关于**的作文。(选对a* b方)

a、我来过福州。

b、我有来过福州。

c、福州我有来。

(选对a* b c方)

a、老师为此表扬过我。

b、老师为此有表扬过我。(选对a* b方)

a、爸爸早年做过苦力。

b、爸爸早年有做过苦力。(选对a* b方)

a、听说玛利亚到过长城。

b、听说玛利亚有到过长城。(选对a* b方)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 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仅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情况有三: 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分述如下: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由于是对50年前的记忆,多出的声母原来用什么注音符号或拼音字母,已经留在了学生时代;笔者又毕竟不是语音专业人员,手里没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种语音,甚至本主题讨论所涉及语音的现行表示方式的专业书籍或文献。因此,在以下叙述中,只能以自己权宜杜撰(只用于本贴主题讨论)的,希望通过描述和举例能为泡友理解的非专业符号表示。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 1. [ni:]。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2. [gn]。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即: b p m f d t n l g k [gn] h j q [ni:] x zh ch sh r z c s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sh来。 " 大多数"以外的少数地区,即由自贡市市区及富顺县,内江的隆昌县及宜宾县北部(靠近自贡市区部分)、泸县靠近富顺县的边界地区组成的连片翘舌音地区;

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选对a* b c方) 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选对a* b c方) 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选对a* b方) 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选对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选对a* b方) 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选对a* b方) 二、这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 b、支笔是谁的?(选对a* b方) 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选对a* b方) 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选对a* b方) 三、数量 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选对a* 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选对a* b方) 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选对a* b方) 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选对a* b方)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说明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用来交际的语言。在台湾称之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之为华语,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普通话。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 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1.给本书我。(给我一本书) 我给一个苹果他。(我给他一个苹果) 提示:普通话中,动词后面带双宾语时,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面。一些方言有时(当动词表示“给予”的意义时)双宾语的语序与普通话相反。 2.别客气,你走先。(别客气,你先走) 你讲少两句。(你少说两句) 认识多一些人。(多认识一些人)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优选稿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用来交际的语言。在台湾称之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之为华语,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普通话。 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

文秘写作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以典zhi 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dao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不等于北方话或北京话,它也吸收了其他方言中的成分,比任何方言更丰富、更完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白话文学和"官话"的传播,使其规范逐渐明确,影响日益扩大。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普通话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 汉字不是表音文字,字形与读音的联系不很紧密。因此,学说普通话必须注意正音。 语音的差别显而易见,不言而喻。词汇上、语法上的差别也很大,如普通话说"赶集",在广西方言中则说"赶圩",前者说"你先走",后者则说"你走先"。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 现代汉语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等。它们都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它们都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频繁,方言的交际作用逐渐缩小。但方言研究仍是一门学问。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比如,古代汉语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研究现代方言里入声的情况就可以了解入声逐步发展以至消失的过程。方言研

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构成及其特点,更好地贯彻我国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规范化的政策。方言研究对于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史、文化史等科学的研究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这一基础方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全民族使用的交际工具,北方方言在诸方言中威信最高、流传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因此,普通话是方言的高级形式。方言则是某一特定地区人们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普通话对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从各方言中吸收营养,从而使其本身更丰富,更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 条城方言属北方方言大区兰银方言区兰州方言片中的一种方言,语音上与兰州、皋兰、榆中方言最接近,与景泰、永登方言较接近。 条城人的先祖主要是600年前明朝组织大规模移民时从全国各地迁来的。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这是条城长期以来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主要原因。"正宗"的条城指今天的榆中青城。《明史.地理志》中说,金县(今榆中县)"东北有一条城,明万历二十五年(15xx)置"。清末,这里还称"一条城",到了民国则简称为"条城"。明末,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鞑靼势力的北退,青城人逐渐过黄河向北迁移,先水川、强湾,继而王岘、武川,还有景泰、靖远等其他一些地方。今景泰、靖远两县大部分人的先祖是清朝年间从条城迁去的。随着人口的迁徙,条城的外延也扩展了。从一些地方志资料看,清末时还没有水川等地名,而称"一条城河北",强湾、王

山东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山东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2016级非师1班赵祎学号:2016213564 山东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而由于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形成的统一语音,因 此山东方言跟普通话还是比较接近的。而山东方言在山东省内又细分三个官话小区: 冀鲁官话区、胶辽官话区、中原官话区。 在语音方面,山东部分地区(如:枣庄、济宁)没有普通话中的卷舌音,导致卷 舌音和舌尖前音不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翘舌不分”,因此在这类地区“zh、ch、sh”和“z、c、s”是混杂的,会出现“炒”和“草”、“找”和“早”等字发音相同的情况。而跟这些地区将两类声母混为一类不同的是,在山东的其他一些地区(如: 胶东)出现了将一种声母分为两类的情况,同样以“j、q、x”为声母的字读音上却有差别。我的家乡青岛属于胶辽官话区,其方言特征融汇了多个市区的不同色彩,比如,在青岛方言中,在发某些字如“人、闰、热”等以“r”为声母的字时,习惯性省略声母,直接读韵母,发音为“银、运、掖”;而在“算、钻、脱”等字的发音中则习惯性省略介音“u”,发为”散、赞、特“。而在韵母上,青岛方言中几乎没有”e“这个韵母,在一些字眼中我们会将”e“发为”uo“,比如”哥、饿、贺“等发音为”锅、卧、货“,而在另一些字眼如”喝、蛤“中我们则将”e“发为”a“,读成”哈、嘎“。 总的来说,在青岛方言中,声母”r“和韵母”e“都是非常不标准,几乎不使用的, 这可能跟这两个音都有不同程度的卷舌有关。同时,在广播台练声的过程中,我被指 出尖音现象很重,也就是在发”j、q、x“音的时候由于舌尖过紧抵住牙关,导致有气流从齿缝中流出,带出”s“的杂音,经过查证和了解,我发现山东其实是一个尖音团,也就是说山东方言的发声方式中即带有尖音重的特点。除却声母和韵母,山东方言在 声调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以青岛、淄博为代表的胶辽官话区中只有三个声调, 而在另一些市区比如利津、章丘、邹平等却有五个声调。对于青岛地区究竟是少了哪 一个声调我没有查阅到相关资料,但根据我自己平日生活的理解,我认为青岛方言中 缺失的声调很可能是三声,比如”晚、管、毯“等字的时候,我们会读成”弯、关、 摊“,像北方人直爽的性情一样,直来直去。尽管在青岛方言中尽量避免对卷舌音的 使用,但非常奇怪的一点是在方言中却存在大量儿化音,至少一半左右的方言词汇后 会跟儿化音,这可能是北方地区方言的通用特点。 在语言方面,青岛方言有大量地方性词汇,其中对于状语的表述更是千奇百怪, 几乎在不同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状语都不相同,就拿“很”这个状语来说,在形容多或 者大时,我们使用的状语发音类似“mu shi”,而在形容小时,却说“麻点儿”;很白叫做“条北儿“,很黑叫做”红黑儿“,很红叫做”通红“,很绿叫做”铮绿“;很 咸叫做”齁咸“,很甜叫做”细甜“等。而且有一些词在不同的地方意思不同,比如 青岛市区一些原住崂山县的老人把脸上长的雀斑称作”痦子“,而王哥庄地区的人们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摘要】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中国现代社会的交流、沟通中发挥着着重要的作用,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共同语在某一种或者说某一地取得方言基础上面发展形成,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关键字】共同语普通话方言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形成 (一)、方言的形成与分类 1、方言的形成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移民的产生、语言的发展、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等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所谓的方言就是指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一种语言。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汉语便逐渐产生了方言。由于我国地广人多造就了现代汉语方言分布区域比较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其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以语音方面较为突出。和普通话相比,各方言之间在语音上存在一定的规律,在词汇、语法方面也多有共同之处,因此共同语和其他方言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语言。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到秦汉的政权统一;从三国并立,晋代统一;南北朝再到隋唐时期;历史上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促进了各少数民与汉民族的文化融合,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方言文化。 2、方言的分类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主要有七大方言: 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 3、普通话的形成 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都有普通话的存在,比如,春秋时代有“雅言”、汉代有“通语”、明代有“官话”……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指的是以北京语音

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国家法定的语言,也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同时普通话又不断吸收各地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身,普通话有较为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相对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全局性的作用,其实,汉语方言作为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人们服务,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在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方面,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方言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来增强自身活力。我们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这就不无道理了。如果仔细推敲,其实,地方言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二、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1、定位不同 普通话是全民族的共同语,解决的是全国各地区人民的交流、商贸的社会活动,而地方方言立足于解决地区间的语言交流。 2、使用范围不同 方言在一些表达特定的感情方面具有普通话不可比拟的地方,方言更加生动、更加亲切,在现代文学、影视作品中,方言的使用,可以更好的传递感情。 3、使用人数悬殊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而方言只是少部分人使用。 (二)、普通话和方言的共性 从表面上看,地方方言确实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面存在差异,尤其在语音上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仔细研究,我们仍然可以找到普通话与这众多方言区的语音对应规律。毕竟它们都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尽管几千年来它们的发展趋势、变化的方向、速度不同,但都综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在语音方面,就拿绍兴方言为例,绍兴方言里有一套全浊塞音、塞擦音,如“蓬、叛”的声母b,“豆、头”的声母d ,“共、柜”的声母g,“旗、忌”的声母dz, “治、重”的声母dz等,方言中以这些音为声母的字有相当一部分,而在普通话里却没有这些全浊声母,方言中的这些浊声母在普通话里均念成相应的清声母。语音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 (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 (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谈谈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

谈谈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 普通话既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又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而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因此汉语方言与普通话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较多,方言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每个大方言区又可细分,而今天所要讨论研究的常德方言就属于湘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常德位于湖南西北部,故常德方言是西南官话的重要代表,和武汉方言也比较相近,与普通话同属北方方言语系,俗有“小北京话”之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保留有不少北京话的特征,体现在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同”,同时由于处于湖南境内,受周边地区湘方言影响,又体现出一些湘方言的特点。虽同为北方方言语系,但地理上的距离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还是造成了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 首先谈谈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同”。两者同属于北方方言语系,因此,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较接近。 (一)语音方面: 常德方言大多数常用的基本字词发音都与普通话相同或相近,主要体现在名词与动词上。如名词:“你”,“她”、“天气”、“衣服”“洗衣机”等,动词:“打”、“穿”、“看”、“起床”、“跑步”、“落下”等。 (二)词汇方面: 常德方言保留了普通话许多基本词汇。如:“开花结果”、“做作业”、“看电视”、 “买东西”、“菜园”、“花生”、“袜子”、“茄子”,“一排”等等。 (三)语法方面: 常德方言的语法和普通话的语法大体一致。基本都呈(定)主+(状)谓+宾(补) 的结构。如常德方言中的“他打我”与普通话中的“他打我”就是完全相同的 典型的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太阳出来哒”与“太阳出来了”,除助词的发音的 不同,都是简单的主谓结构,“我是老师”与“我是老师”,都是典型的主系表 结构的简单句,又如“她爸爸到山上砍打好多枯树当柴火烧”与“她的爸爸去 山上砍了很多枯树当柴烧”这样较复杂的单句的语法结构也是一致的。 而常德方言与普通话的“异”,主要体现在语音与词汇上,语法上的差异较小。 (一)语音方面: 1、声母:①常德方言中鼻音和边音是不分的,即n与l不分。如:“你”与“里” 同音,“牛”与“留”同音。 ②普通话中卷舌音在常德方言中变成相应的平舌音。如:“是”(shi), 常德方言读si,“迟”(chi),常德方言读ci,“长”(zhang),常德方言读zang。 ③常德方言中,r读y和ng的音。如:“入”(ru),常德方言读yu, “肉”(rou),常德方言读ngou,“柔软”(柔软),在常德方言中读ngou ngan。 ④常德方言中,f与h不分。如:“花”(hua)与“发”(fa)同音。 ⑤部分声母是jqx的字读gkh。如:“减”(jian)读gan,“壳”(ke) 读kuo,“涎”(xian)读han。 ⑥常德方言中声母为零声母或为y的读ng。如:“安”(an)读ngan,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 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1.给本书我。(给我一本书) 我给一个苹果他。(我给他一个苹果)

浅谈黑龙江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4220886.html, 浅谈黑龙江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 作者:王邵男;董志民 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18期 摘要: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封闭,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作为东北方言一种的黑龙江方言,形象、生动、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的豪放、幽默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本文从语汇、语音等方面阐述了黑龙江方言的特点及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区别,揭示 了两者的显著差异。 Abstract: Dialect is a social phenomenon,whose evolution is mainly due to isolation the bad communication,and difference in language developing levels. The Heilongjiang dialect,as one of the dialects of Northeastern China dialect is featured by vividty,distinct rhythm,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arm and humorous quality of Northeasterners. This paper has listed features of the Heilongjiang dialect with respect to vocabulary,pronunciation and disucssed the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Heilongjiang dialect and mandarin.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黑龙江 Key words: mandarin;dialect;Heilongjiang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021-02 0引言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共同语;东北方言是指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的特定汉语。因为地域接壤的关系,除了北京话以外,东北方言是和普通话最为接近的方言了;而在东北方言中,黑龙江的方言就高度接近于普通话,尤其是哈尔滨的方言甚至比“老北京”的方言味还要少,是除了北京话以外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了,甚至有人觉得黑龙江好像没有什么方言,但是和普通话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本文从黑龙江方言的起源、词汇、读音和声调等方面来比较黑龙江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 1黑龙江方言的起源 在东北三省中,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黑龙江是距离北京最远的一个省,但是它的语音之所以比辽宁和吉林的方言更接近于北京语音和它的起源是分不开的。 黑龙江省处于我国的东北部,东、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西邻内蒙古、南接吉林,面积约占46万多平方公里。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早期的居民主要是赫哲、鄂温克、达斡尔、

普通话与方言

普通话与方言 侯宝林 甲您说相声也常说北京话吗? 乙哎,干吗常说北京话呀!我们说相声就得说北京话呀! 甲哎!那可不对。 乙怎么? 甲你应该说普通话呀! 乙普通话不就是北京话吗? 甲错了不是。 乙怎么? 甲北京话是北京话,普通话是普通话。 乙噢!这还不一样哪! 甲哎,现在推广普通话。 乙是。 甲它是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 乙噢。 甲以北京音乐为标准音。 乙这我还不太明白呢! 甲这你不太明白呢! 乙不明白。 甲这你得好好学!你看说普通话的好处大了,因为现在有山南的,海北的,各处的人在一起工作,如果都用方言那就不好懂了,都用普通话就彼此都能懂。 乙噢!是喽。 甲您比如说这么一句话吧—— 乙什么话呢? 甲用普通话说就好懂了:“你看这是什么?” 乙这句话就是普通话? 甲哎,你要用北京话就跟这个不一样了。 乙北京话怎么说呢? 甲“你这瞜瞜(zhei)是什么?” 乙噢,瞜瞜。 甲瞜瞜这(zhei)是什么?普通话说:“这是什么?”是不是啊? 乙是是,就在字正。 甲哎你要到天津这句话就变了。 乙天津话怎么说? 甲“你看看这(jie) 是(si)嘛(ma)?” 乙哎!这是天津话。 甲是吧? 乙哎。 甲到上海话,又不同了。

乙上海话又怎么说哪? 甲你看看这是什么? 乙这啊? 甲“你(nong)看(ku)看(ku)这(di)是(ge)什么(sa me zi)?” 乙这这句话我就不懂。 甲也是这个意思啊:“你看看这是什么?” 乙噢,也是这个意思。 甲对吧。 乙噢。 甲要是到我们家乡,这句话又变味了。 乙您什么地方的? 甲沧县。 乙沧县? 甲沧州嘛! 乙这句话怎么说哪? 甲“你瞅瞅这是什么(me)呀?” 乙噢,这是沧州话。 甲你要到福建省福州,跟这又不同了。 乙是啊! 甲那更不好懂了。 乙福建话这句怎么说哪? 甲“你(lu)看(kan)这(zui)是(sai)什么(nao)?” 乙这句话我更听不懂了。 甲所以呀,大家都学普通话有好处呀! 乙是喽。 甲普通话跟北京话区别不大。 乙噢! 甲你要学普通话常听相声有好处。 乙就能够学普通话。 甲哎。相声它不是北京话吗? 乙是啊! 甲它就是儿化韵多。 乙噢!儿化韵。 甲这是最大的区别。普通话说“今天”,“明天”,“后天”。 乙对啊。 甲北京话那就不这样了。 乙怎么说哪? 甲“今儿”,“明儿”,“后儿”。 乙对! 甲没事儿出门儿,遛弯儿,买根冰棍儿。 乙噢,这是儿化韵。 甲哎!你看这儿化韵也有它的好处。 乙那有什么好处啊? 甲你要写在字上,你写“冰棍”,可是你要说话哪,就得说“冰棍儿”。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电子教案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说明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

家乡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家乡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世界是一个民族大熔炉,有许多的民族组成,自然的因为风俗、地域﹑历史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语言文化的多姿多彩。 在中华民族的大摇篮里,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各处各地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语言风情,即所谓的方言。在世界上,语言没有所谓的优劣﹑美丑之分。在每个人心中,自己的家乡方言都会是这个世上最美的存在。但随着社会的风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地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多样,语言的不通势必成为阻碍,由此普通话顺时势所需被推出,成为现代汉民族最为重要的工具。 作为地球公民,我也有自己的方言——江淮方言。当然我们这儿的方言也会因具体的地域而有所差异。我家乡的方言中有许多趣点,极具有地方特色。 在我们那有一种动物,叫“癞大鼓子”,啥?癞蛤蟆。小孩叫小xia(阳平)子;蒜叫大蒜头子;鞋刷叫hai(上声)刷子;外衣叫gua(去声)子;鞋子叫hai(阳平)子;水桶叫水liang(去声)子;柜子叫老油柜子;炒菜用的叫锅铲子……诸如此类,细细数来,挺多的。你是否会由此发现一个特点,什么?就是我们那的方言喜带“子”字。若非要个解释,我想也没人能解释的清吧!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

除带“子”外,还有许多特色方言。如:喝水——hei(阴平);热——lie(阴平);吃饭——qi(阴平)饭;睡觉——睡gao(去声);咸菜—— han(阳平)菜;盐—— han(阳平);过河——过huo (阳平);削平果——xia(阴平)苹果;灶口——锅门口;尺—— che(阴平);笔—— bei(阴平);夹层—— ga(阴平)层;螃蟹——螃hai(上声);鹅——wo (阳平)子;来了——来lou(阴平);好吃——好qi(阴平)鬼;鸭子——a(阴平)子;河蚌——gei(阴平)li(阳平);螺——lou(阴平)lou;野鱼——can(阳平)鱼;肉丸——肉圆;芦苇——毛草;硬币——kan(阴平)ga(阴平)子;土——nan(去声)泥;橘子——ju(阴平)子;胶带——胶布;夹子——ga(阴平)子;番茄——fan(去声)ya(阳平);山芋——地瓜;辣椒——大椒;鸭子——a子;鹅——wo(阳平);荆条——cha(去声)zhen(阴平);不干活的人——吃干饭;灯泡——灯pao(阴平);傻——lao(去声);学习——xia(阴平)习;爷爷——爹爹;硬币——kan(阴平)ga (阴平);下面——ha(去声)面;香菜——yan(阴平)xu (阴平);姥姥——老太;夹子——ga(阴平)子;对联——dei(去声)联;茄子——瘸子;外公——外爹爹;落色——落se(去声);磕头——kei(阴平)头;理发——剪头;上街——上gai(阴平);手指尖——手头;被单——被tan (阴平);笔——bi(阴平);认识——xiao(上声)着;药

普通话测试用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