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介音论

介音论

介音论
介音论

介音论

王义然

一、有一种音素叫介音

学习化学知道,构成大千世界的一百多种元素,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所有金属元素的氧化物都显碱性,被称为碱性氧化物。所有非金属元素的氧化物都显酸性,被称为酸性氧化物。但有一种氧化物情况特殊,它既显碱性,又显酸性。这就是三氧化二铝。

在构成汉语语音的要素中,也有这样一类要素,如同化学物质中的三氧化二铝,同时具有两种互相对立的属性。这样的特殊要素有三个,一个读如数字“一”,一个读如数字“五”,还有一个读如汉字“盂”。在1918年问世的注音字母方案中,这三个音素分别用符号ㄧ、ㄨ和ㄩ来表示。ㄧ本是数字“一”的字形,在横排版式下变为“ㄧ”。ㄨ是古文“五”字的原形。ㄩ是象形字,是“盂”字的古文字。可见,国人在制定注音字母方案确定这三个特殊音素的符号时,既借用了“一、五、盂”三字的字形,又借用了“一、五、盂”三字的字音。

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这三个音素被称为介音。介音在注音字母中被排列在最后,就是因为它既有别于一般的声母(单纯声母),又有别于一般的韵母(单纯韵母),同时具有声母和韵母两重属性。

在汉语语音构成中,介音既可以独立地当声母,直接与韵母相拼合,又可以独立地当韵母,直接与声母相拼合,还可以处于声韵之间,作为连接声母与韵母的络合中介。如用注音符号拼写汉字读音时,“烟”字的读音标注为ㄧㄢ,属于介音ㄧ独立作声母,直接与韵母ㄢ相拼合;“里”字的读音标注为ㄌㄧ,属于介音ㄧ独立作韵母,直接与声母ㄌ相拼合;“连”字的读音注为ㄌㄧㄢ,属于介音ㄧ作为连接声母ㄌ和韵母ㄢ的络合中介。

1

介音有三个,也可以说有两个。因为ㄧ和ㄨ都是介音,都具有双重属性。ㄧ可作声母,ㄨ也可作韵母,二者相拼后,音值完全等同于ㄩ。

在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介音ㄧ、ㄨ、ㄩ被拉丁字母i、u、?所取代。根据前面的论述,这里的?也可用iu来代替。而根据介音在汉语语音构成中的作用,现代汉语拼音中的i、u可视为介音ㄧ和ㄨ的韵母形式,用于承担ㄧ和ㄨ作韵母和作络合中介的职能;而 y 和w则可视为介音ㄧ和ㄨ的声母形式,用于承担ㄧ和ㄨ的声母职能。

不难看出,构成汉语音节的要素有三类。一类是单纯声母,如现代汉语拼音中除j、q、x之外的所有声母,它们只能做声母,不能做韵母;一类是单纯韵母,如现代汉语拼音中的a、o、e、an、en、ang等,它们只能做韵母,不能做声母;还有一类是介音,只有i、u、?三个,它们既可做声母,又可作韵母,还可作为连接声韵的络合中介,是汉语语音构成中最活跃的音素。

介音的两重属性和三个用途,使汉字读音有了三拼音节,有了无介和含介之分,有了含此介与含彼介之别,有了后来被国人称之为“开、齐、合、撮”的四类划分。所以,介音牵连着音韵学研究的诸多问题,是澄清传统音韵学领域许多是非得失的关键所在。正确认识介音的属性和功能,全面分析介音在汉语语音构成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望能引起学界注意。

二、有个问题叫介音从声还是介音从韵

自汉代末,国人开始用反切法为汉字注音。反切注音是古人创造的用两个汉字为一个汉字注明读音的方法。其基本原则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即把反切上、下字的读音都分成声、韵两部分,用反切上字的声母与反切下字的韵母相拼合,组成被反切字的读音。

然而,由于介音的存在,使汉字的音节出现了含介的三拼音节。而反切注音法的规定却是一律用两个反切字为被反切字注音。这就

2

是说人们在切分或重组字音的时候,所有字音均被视为由两部分构成,因而,只能进行一分为二或合二为一的一次操作。这样,对一些含介音节来说,在反切注音的实践中,在选择切分字音的分界点的时候,就会面临一个介音从声还是介音从韵的问题。例如“边”字的读音为bian。这个音节包含b、i、an三个音素。当我们打算把这个音节一分为二的时候,既可以把切分点定在b、i之间,也可以把切分点定在i、an之间。前一种切分就属于介音从韵,而后一种切分则属于介音从声。

介音从声还是介音从韵,是在反切注音实际操作中回避不了的的问题。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们无法对从声还是从韵做出统一的规定,具体怎样选择,全凭人们各自临机处断。正因为没有统一规定,所以在古今的研究资料中,既有介音一律从声的例子,也有介音一律从韵的例子,还有介音i从声、介音u从韵的例子。

笔者在《浅析三十六字母的缺陷》一文中,通过分析“端”与“定”、“帮”与“并”、“照”与“状”、“禅”与“穿”四组现在看来是同声母的字对,发现其前后读音有共同的差异。“端”与“定”、“帮”与“并”共同的前后读音差异是:前者的读音都不含介音i,后者的读音都含有介音i;而“照”与“状”、“禅”与“穿”共同的前后读音差异是:前者的读音都不含介音u,后者的读音都含有介音u。据此作出判断,三十六字母中的“并”与“定”是按介音i 从声的原则选定的,而“状”和“穿”则是按介音u从声的原则选定的。选定三十六字母时的介音处置总原则是介音从声。

在同一篇文章中,笔者用同样方法分析了李汝珍在《镜花缘》一书中的字母表,断定,李汝珍在厘定三十三个声母时所遵循的介音处置原则是:介音i一律从声,而介音u一律从韵。

在《兰茂的早梅诗和李汝珍的字母表》一文中,笔者断定,兰茂在《早梅诗》中厘定二十个声母时所遵循的介音处置原则是:不管介音i还是介音u,都一律从韵。

国人1918年拟定的注音字母方案,从字母的排列顺序看,ㄧ、

3

ㄨ、ㄩ被排列在最后,从注音的实例看,ㄧ、ㄨ、ㄩ既可直接做声母,也可直接做韵母,还可充当三合音节的中介音素。无疑,注音字母方案所采取的介音处置原则是介音单列。正因为是介音单列,所以在注音实例中,既适用两拼法,又适用三拼法。如在教学中“镰”字读音的拼读过程标注为ㄌ→ㄧ→ㄌㄧ→ㄢ→ㄌㄧㄢ,读若“勒一里、里安连”。这就是典型的三拼法。

1958年颁布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沿用了注音字母方案的全部声母,废止了拼读过程的三拼法,并为介音i和u拟定了两个担当其声母职能的符号y和w,显然,其所遵循的介音处置原则是介音一律从韵。

可见,从古到今,人们在音韵学研究中所遵循的介音处置原则是各不相同的。而介音处置原则的不同,就是不同学者之间意见分歧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反切注音规则下,介音从声还是介音从韵,是音韵学者一直在考虑且一直未取得统一意见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先秦古人知介音

西汉王充(27—约97)在《论衡》中提到一位齐国的东郭牙先生,他能够根据齐桓公的动作表情和说话时“口垂不噞”的口形,断定齐王与管仲所言是伐莒之事。可见这位后来被管仲举荐为监官的东郭牙对构成“莒”字读音的韵母――介音?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先秦古人对介音的认识状况可见一斑。

大量事实充分证明,早在先秦时期,国人就已经认识到在构成汉语语音的要素中有介音这样一类音素。并且很明白,这类音素既可以直接用作声母,又可以直接用作韵母,还可以置于声韵之间作为连接声韵的络合中介。

当然,古人对介音的这种认识,找不到文字记载。因为当时诸如声母、韵母、介音之类的现代语言学概念尚无明确的语言称谓,无法纳入文字记载的内容。因而,这种认识只能存在于当时人们的

4

思维状态之中,形不成能够言传笔记的资料,没有可供世代传承的典籍可考。但是,古人对于介音这类音素的认识水平却仍然是有据可寻的。因为据笔者研究,在古人的造字方法体系中有合音造字法和复合造字法。汉字构成类型除了传统六书之说界定的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假借字、转注字之外,还有合音字和复合汉字。合音字的构成原理如同反切注音,通过切分重组音节拼合汉字的读音。复合汉字是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造字方法制造一个汉字。复合汉字一般都有一个用合音法制造的表音偏旁。既然要切分和合成字音,那就躲不过三拼音节,无法回避对介音的处置问题。所以,古人对介音的认识状况,必然会反映在古人制造合音字和复合汉字的过程中,表现在造字者在切分和重组音节时对介音的处置原则上。所以,古人对介音的认识状况,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解读合音字和复合汉字参悟出来。下面,便是笔者通过剖析一些汉字构成原理,揭示先秦古人对介音认识状况的例子。

1、用介音直接作声母或韵母。

①关于“寅”字构成的解释。“寅”字应属复合汉字,其构成应为从“穴”、从“一”、从“申”,造字者用“穴”字表达“寅”的字义,用“一”字读音的声母y和“申”字读音的韵母en合成“寅”字的读音yín。据此笔者断定,“寅”字的本义是地窖,“寅”是“窨”的本字或异体字。

②关于“余”字构成的解释。“余”字应是一个复合汉字。其构成应为从“人”、从“一、木”,“人”是形旁,表字义。“一、木”是声旁,表字音。造字者用“人”字表达“余”的字义——人之自称,用“一”字读音的声母y和“木”字读音的韵母u合成“余”字的读音yú。

③关于“玉”字构成的解释。据篆文字形“”,“玉”字应是一个合音字。其构成应为上从“一”、下从“土”,“一”是声部,“土”是韵部,造字者用“一”字读音的声母y和“土”字读音的韵母u 合成“玉”字的读音yù。

5

④关于“立”字构成的解释。“立”字应是一个合音字。其构成应为上从“六”、下从“一”,“六”是声部,“一”是韵部,造字者用“六”字读音的声母l和“一”字读音的韵母i合成“立”字的读音lì。

⑤关于“朮”字构成的解释。“朮”字应是一个复合汉字。其构成应为从“卜”、从“十、兀”,“卜”是形旁,表字义。“十、兀”是声旁,表字音。造字者用“卜”字表达“朮”的字义——卜巫祈祝之类的技能,用“十”字读音的声母sh和“木”字读音的韵母u 合成“朮”字的读音shú。

显然,在复合汉字“寅、余”和合音字“玉”的构成中,都是用介音i直接作声母,而在合音字“立”和复合汉字“朮”的构成中,则是用介音i和u直接作韵母。

2、组成三拼音节时,按介音从声原则。

①关于“量”字构成的解释。“量”字应属合音字,其构成应为从“里”、从“旦”,“里”是声部,“旦”是韵部。造字者用“里”字的读音li与“旦”字的方言韵母ang合成“量”字的读音liàng。

“旦”字的韵母被视为ang,是受an—ang混读方言特征影响所致,造字者读“旦”如“宕”,形声字中存在的“赣戆、半胖、石宕”等声旁关系,就是这种方言特征的反映。

②关于“桓”字构成的解释。“桓”字应属复合汉字,其构成应

为从“木”

、从“”、从“旦”。“木”是形旁,

“”是声部,“旦”是韵部。造字者用“木”字表达“桓”的字义,说明“桓”是一种

树木,用“”字读音hūn的声母h、介音u与“旦”字的韵母an 合成“桓”字的读音huán。

“”,《玉篇》注:古文“昏”字。

这里“桓”字的声旁不是现成已有“亘”字,而是用音节合并

的办法,由“、旦”二字临时合成。

“、旦”二字字形合并采用公用笔画“日”,故与“亘”字形偶合。

显然,在合音字“量”和复合汉字“桓”的构成中,“量”字

6

读音的介音i和“桓”字读音的介音u都取自声母,属于介音从声原则。

3、组成三拼音节时,按介音从韵原则。

①关于“”字构成的解释。笔者根据“边”字的一个篆文字

形“”右边由“白、天、囗”三部分组成推定,

“”是古代“边”

本字。

“”字应属复合汉字,其构成应为下从“囗”,中从“天”,上从“白”。“囗”是形旁,表字义,“白、天”是声旁,表字音。造字者用“囗”字说明围成一定图形的轮廓、周缘谓之“边”,用“白”字读音的声母b和“天”字读音的韵母ian合成“边”字的读音bi ün。

②关于“黄”字构成的解释。经仔细观察,认真对照“黄”字

的篆体字形

“”和“光”字的篆文异体字形

“”,笔者发现,

“”

实际上就是在“”的中间加入了一个“申”字。于是悟出:据“黄、光”篆体字形,“黄”字应是个合音字,其构成应为从“申”、从“光”,“申”是声部,“光”是韵部,造字者用“申”字方言读音(hin)的声母h和“光”字读音的韵母uang合成“黄”字的读音huáng。可见“黄”字是一个用两拼法制造的合音字。

这里“申”字读音的声母被视为h,是受s h—h混读方言特征影响所致,造字者读“申”如“欣”。形声字仲存在的“术訹、舌絬、晌向、湿显”等声旁关系,就是这种方言特征的反映。

显然,在复合汉字“”和合音字“黄”的构成中,

“”字读音的介音i和“黄”字读音的介音u都取自韵母,属于介音从韵原则。

4、组成三拼音节时,按介音单取原则。

①关于“卞”字构成的解释。“卞”字是个合音字,其构成应为从“卜”、从“一”、从“丶”,造字者用“卜”字读音的声母b、“一”字读音的韵母i和“丶”字读音的韵尾an合成“卞”字的读音biàn。

②关于“截”字构成的解释。“截”字应属合音字,其构成应属

7

从“隹”、从“十”、从“戈”,“隹”是声部,“十、戈”是韵部。造字者用“隹”字读音的方言声母z、“十”字读音的韵母i和“戈”字读音的韵母e合成“截”字的读音jié(zié)。

“隹”字读音的声母被视为z,是受zh—z混读方言特征影响所致,造字者读“隹”如“最”(阴平)。形声字中存在的“捉足、庄赃、乍咋、斩錾”等声旁关系,就是这种方言特征的反映。

③关于“贵”字构成的解释。“贵”字的构成其实很简单。据

“贵”字的篆文字形“

”和“入”字的篆文字形“”,“贵”字

应属合音字,其构成应为从“”、从“入”、从“贝”,

“”是声

部,

“入、贝”是韵部,造字者用“”字读音的声母g、“入”字读音的韵母u和“贝”字读音的韵母ei合成“贵”字的读音gui。可见“贵”字是一个用三拼法制造的合音字。

“”,《说文解字》徐铉注音,居入切。读音应为ju(giu),属于现代声母j来源于古声母g的范围。

④关于“短”字构成的解释。“短”字是个合音字,其构成应为从“豆”、从“午”、从“丶”,“豆”是声部,“午、丶”是韵部,造字者用“豆”字读音的声母d、“午”字读音的韵母u和“丶”字读音的韵尾an合成“短”字的读音duǎn。

“午、丶”二字字形合并,其形如“矢”。这是偶然的巧合,笔者称之为汉字构成中的字形偶合问题。

很显然,以上四例在“卞、截、贵、短”四字读音的合成中,介音i和u是作为独立的音素来处置的,属于介音单列原则。

大量事实证明,古人对介音i和u的认识水平是相当惊人的。在汉字构成中表现出来的介音从声、介音从韵和介音单取三种处置方法并存于世的事实,充分说明,先秦国人不仅已经发现了介音的存在,而且已经能够在制造表音汉字和汉字表音偏旁的实践中,得心应手地处置三拼音节中的介音问题。这是了不起的事情,是华夏古代文明的骄傲。

8

四、方言特征中的介音特征

1、介音特征的表现形式和描述方法。笔者曾反复强调,在普通话出现之前,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既没有客观上独立存在的标准语音,也没有人为制定的语音标准,只有方言。方言是汉语语音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那么,从语音的角度去考察,我们应当如何去描述一种方言特征呢?笔者分析认为,如果撇开声调问题不谈,汉语音节系由声、介、韵三要素构成。方言语音的音变也理所当然的就表现在这三个方面。因而,研究方言语音,描述方音特征,就要贴近实际,紧紧围绕这三要素去分析。

以三要素作为区别标志,笔者把方音特征分为三类,即声母特征、韵母特征和介音特征的。研究发现,介音特征的音变形式与其他两类有明显的不同。声母特征和韵母特征的音变形式是混读,即把一个声母或韵母读成另一个声母或韵母;而介音特征的音变形式则表现为介音的添加或舍弃。如在吴方言中有一种“同、洞”不分的方言特征,这种方言特征的音变形式就是把声母t混同为d;在南方不少地方有一种“回、徊”不分的方言特征,这种方言特征的音变形式就是把开口呼韵母ei混同为ai。所以描述方言的声母特征和韵母特征,只要把一对相互混同的声母或韵母列示出来就可以了。介音特征则不然。如上海话把“江”读若“缸”,把“鞋子”读若“孩子”,很明显,这种方言特征的音变形式就是丢掉了介音i;在扬州方言中把“慢”读若“面”,把“山”读若“仙”,很明显,这种方言特征的音变形式就是添加了介音i。所以,要描述方言的某个介音特征,就必须说清楚,这个特征的表现形式是添加还是舍弃介音,添加还是舍弃了哪个介音。

2、介音特征的的伴随现象。在湘方言、赣方言和四川话中,有一种方言特征,把“非”读若“灰”,把“饭”读若“换”。笔者把这种方言特征称之为f—h混读特征,因为从声母音变角度看,这种特征的音变形式就是把现代汉语拼音中的声母f混同为h。

9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方言特征在把一个声母混同为另一个声母的同时,还伴随着介音的添加。前面所举的两个例子,就是在声母f—h混读的同时,韵母也添加了介音u。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介音特征的伴随现象。

有一种方言特征,把“展”读若“减”,把“陈”读若“琴”,这种方言特征属于zh—g混读声母特征伴随添加介音i的例子。

介音特征的伴随现象,在本文引用的1图“根”摄章和“干”摄章(见附件)都有清晰的表现。图中在“非、敷、奉、微”四母下,一、二、四等韵都是空白,只有三等韵合口呼排得满满的。韵图把“分、芬、反、凡”之类的字,都按三等韵合口呼来处理,这就是韵图编纂者f—h混读方言特征伴随介音u添加的典型例子,证明编纂者读“分”如“昏”,读“凡”如“桓”。无疑,在其心目中,这些字的韵母都含有介音u,所以被视为合口呼。

3、介音特征在注音错误识别中的作用。笔者发现,在现在通行的字典上,有些字的读音标注是不符合古今汉语语音实际的。如在各种字典上,“皆、解、界、戒”和“谐、鞋、懈、械”等字,其读音都用jie、xie两个音节来标注。笔者认为这种标注与现实语音不符。这种不符,可以用一种介音添减特征来验证。如在上海等地,把“世界”读若“四盖”,把“鞋子”读若“孩子”。这种方言特征的表现形式就是丢掉了介音i。据此分析,既然“界、鞋”二字的读音丢掉介音i后就与“盖、孩”二字读音相同,韵母变成了ai,那么在介音丢失前,这些字的读音韵母就应是iai。所以可断定,用jie和xie标注“皆、解、界、戒”和“谐、鞋、懈、械”等字的读音是错误的,应当予以纠正。

以上判断的正确性,可通过反切注音和有关古今诗词的用韵情况加以证明。如在《唐韵》中,“介、界、戒”三字的注音均为(古拜切),“解”字的注音为(佳买切)。其反切下字“拜、买”等字韵母都是ai。

唐代张籍的五律《赠太常王建藤杖笋鞋》,全文是:“蛮藤剪为

10

杖,楚笋结成鞋。称与诗人用,堪随礼寺斋。寻花入幽径,步日下寒阶。以此持相赠,君应惬素怀。”诗中“鞋、阶”二字与“斋、怀”押韵,证明所有韵脚读音都含有开口呼韵母ai。

闻一多的诗《死水》中有:“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诗中“界”字与“在”押韵,韵尾也都是ai。

据以上诸多实例,笔者断言,“皆、解、界、戒”和“谐、鞋、懈、械”等字的读音,声母古从g、h,韵母就是iai,确凿无疑。现代字书上这些字的注音属于错误,应当改正,现代汉语拼音韵母表中没有这个韵母,属于遗漏,应当增补。

不难看出,通过方言语音的某些介音特征,判定某些汉字现代注音的错误,是非常有效的。

五、尖音、团音与含介声母j、q、x

在构成汉语语音的音节中,有一类音节被人们称为尖音,如“尖、千、鲜”等字的读音;有一类音节被称为团音,如“坚、牵、掀”等字的读音。从音节构成要素的角度观察,尖音与团音都有显著标志,很容易区分。所谓尖音,就是以发音部位属舌尖的z、c、s为声母的含有介音i的音节;所谓团音,就是以发音部位为上腭的g、k、h为声母的含有介音i的音节。李汝珍在《镜花缘》一书中的字母表里厘定了三十三个声母,其中包括“将、枪、厢”和“姜、羌、香”两组字母。这两组字母就恰好分别与尖音和团音相对应。所以,笔者认为,李汝珍之所以要按照介音i一律从声、介音u一律从韵的原则编制字母表,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正确区分尖音与团音。

虽然从要素构成上分析,尖音与团音既有鲜明的共性,又有显著的区别,但在现实的文字训诂领域,在注音字母方案和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却存在着尖、团混淆甚至是尖、团颠倒的错误。关于这类错误的各种表现,笔者在《现代汉语拼音中的j、q、x》一文

11

中有具体例子,不复赘述。这里只对形成这些错误的根源稍作探究,以期学界重视。

笔者研究认为,注音字母方案的颁布,是造成尖团混淆甚至尖团颠倒的起点。前已论及,注音字母方案是以介音单列为基本原则的。既然介音单列,在整个方案中,就不能再有含介声母和含介韵母。但实际情况却是方案中既有含介声母ㄐ、ㄑ、ㄒ,又有含介韵母ㄝ。这一方案的拟定,说明当时国人对介音的认识还有些混乱,在介音的处置原则上还有违同一律。

ㄐ、ㄑ、ㄒ三个字母,来源于三个古汉字的字形。ㄐ即古文“纠”字,古声母从g;ㄑ即古文“畎”字,古声母从k;ㄒ即古文“下”字,古声母从h。从这三个符号的取形来源看,当时所确定的这三个含介声母是仅限于g、k、h与介音i相结合而形成的团音声母。但从应用实例看,所有以z、c、s为声母的尖音音节也都以ㄐ、ㄑ、ㄒ为声母去标注。如“精、青、星”三字,其《唐韵》或《广韵》注音分别为子盈切、仓经切和桑经切,声母分别为z、c、s无疑,但注音字母却把它们的读音分别标注为ㄐㄧㄥ、ㄑㄧㄥ、ㄒㄧㄥ。很显然,ㄐ、ㄑ、ㄒ三个字母的采用,抹杀了舌尖音z、c、s与上腭音g、k、h同介音i相结合之后的区别,把尖音音节和团音音节混为一谈,合二为一。从而,使语音标注与语音实际相背离。这就是造成尖、团混淆甚至尖、团颠倒的发端。

1958年颁布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承袭了注音字母方案的缺陷,使尖、团混淆甚至尖、团颠倒的历史错误进一步固化。据笔者所知,国人在制定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过程中,经过了一场相持不下的关于尖音存废的争论,最后无果而终,只好糊里糊涂,以默认ㄐ、ㄑ、ㄒ的形式,废止了尖音。在确定j、q、x这三个声母时,只是本着拉丁化的原则,简单地为ㄐ、ㄑ、ㄒ指明了三个对应符号了事。

尖、团混淆的历史错误,一刀割断了古今汉语语音联系,使古今汉字读音标注的对应性遭到严重破坏,为人们学习汉语、研究汉

12

语平添了不少障碍。如“见、贱”二字,其现代注音的声母、韵母、声调都完全相同,但其《唐韵》注音则大相径庭。“见”字的《唐韵》注音为古甸切,其声母从g,而“贱”字的《唐韵》注音为才线切,其声母从c。明明声母都是j,却一个变成了g,一个变成了c。相信绝大多数的汉语使用者都会感到难以理解。而在汉语教学与研究中,要讲清楚这到底是为什么,恐怕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奏效的。

汉语拼音方案以国家名义颁布,成为华夏大地语音教学的标准,面对尖、团混淆乃至尖、团颠倒的事实,学界哑然,见怪不怪,百姓习以为常,历史错误就这样凝固了。笔者慨叹,如果当初注音字母方案不设ㄐ、ㄑ、ㄒ,那该有多好!

六、声母、韵母知多少

唐末,人们开始编制等韵图,试图把构成汉语语音的所有音节的声、韵拼合匹配情况反映在一个图表上。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前已论及,构成汉语音节的要素包括声、介、韵三类,而等韵图只能是一个声、韵相交的二维矩阵图表,因而,所有的汉语音节都只能划分为声、韵两部分。另外,反切注音用两个汉字为一个汉字注音的基本原则,也要求人们在切分字音的时候,只能一分为二。这两个方面的要求,都迫使人们不得不对切分含介音节时的分界点做出选择,认真考虑介音从声还是介音从韵的问题。而无论介音从声还是介音从韵,都会直接影响声母和韵母的多少。对声母而言,如果介音从声,声母的总数就应包括所有单纯声母和所有含介声母。如果介音从韵,声母的总数就只包括单纯声母。二者的差别是很大的。对韵母而言,也是一样。所以,人们很难回答构成汉语语音的声母和韵母到底有多少。在这方面,国人从来也没有取得统一意见,从来也没有编制出一个介音处置原则统一,声母、韵母界定确切的声母表和韵母表。在此,笔者对传统的三十六字母、李汝珍的字母表、兰茂的《早梅诗》、1918年注音字母及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的

13

声、韵母拟定状况作如下点评,以提醒读者,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1、传统的三十六字母。传统的三十六字母,以三十六字为母,按《康熙字典》等韵图即:见、溪、郡、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状、审、禅,影、晓、喻、匣,来、日。

前已论及,三十六字母是按照介音从声的原则拟制的。但笔者认为,这个方案对含介声母归纳不全,如按介音i、u一律从声原则,构成汉语音节的全部声母应当是四十七个。用现代汉语拼音表示并按单纯声母的顺序列示出来,即:

b、bi,p、pi,m、mi,f;d、di、du,t、ti、tu,n、ni、nu,l、li、lu;g、gi、gu,k、ki、ku,h、hi、hu;zh、zhu,ch、chu,sh、shu,r、ru;z、zi、zu,

c、ci、cu,s、si、su;y,w。

按照这样的声母方案,韵母就应只包括单纯韵母了。

2、李汝珍的字母表。李汝珍在《镜花缘》一书中的字母表(见附件),是按照介音i一律从声、介音u一律从韵的原则编制而成的。它所确定的三十三个字母是:

昌、茫、秧、梯

秧、羌、商、枪、良、囊、杭、

秧、方、

秧、姜、

秧、桑、郎、康、仓、昂、娘、滂、香、当、将、汤、瓤、兵

秧、帮、

冈、臧、张、厢。(其中双行并列的是两个反切字,如“批

秧”即批秧

切,代表音节piang,因为没有这个读音的汉字,故用反切表示。)用现代汉语拼音列示列示出来,即:

b、bi;p、pi;m、mi;f;d、di;t、ti;n、ni;l、li;g、gi;k、ki;h、hi;zh;ch;sh;r;z、zi;

c、ci;s、si;y;w。

李汝珍的字母表倒数第二行是韵母行,把这个韵母行所确定的韵母用现代汉语拼音表示出来即:

14

ang、en、ung、u、ao、ai、i、e、an、uan、ou、o、a、ui、un、eng、uan(重)、uo、ua、uai、uang。

按照现代汉语拼音韵母表第一列(单纯韵母)的顺序排列起来即:

a,ua;o,uo;e;ai,uai;ei(漏),ui;ao;ou;an,uan;en,un;ang,uang;eng,ung;i;u。

这个字母表厘定的声母是三十三个,韵母是二十一个。

3、兰茂的《早梅诗》。兰茂的《早梅诗》原句是: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人未见,春从天上来。笔者分析认为,这首诗所函概的二十个声母,是按照介音i、u一律从韵的原则选定的,用现代汉语拼音列示出来,即:

b、p、m、f, d、t、n、l, g、k、h, zh、ch、sh、r, z、

c、s, y、w。

按照早梅诗所定声母方案,声母是二十个,韵母必须包括所有单纯韵母和所有含介韵母,应是三十六个。

4、注音字母方案。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下设的读音统一会制定的注音字母方案,共拟定声母二十一个(三个不常用声母“万、兀、广”未计算在内),韵母十三个,介音三个。字母符号总数为三十七个。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ㄧㄨㄩ。

从整个方案和具体应用实例看,介音ㄧㄨㄩ被排列在最后,且都可直接做声母和韵母,可以断定这个方案基本上是按照介音单列原则编制的。但在编制过程中,由于遵守该原则不够彻底,致使方案中不仅采纳了含介声母ㄐㄑㄒ,而且还采纳了含介韵母ㄝ。这样,不仅引起实际应用中脱离汉语语音实际的混乱,而且还使整个字母符号的总数多出了四个。本来这个方案只需十八个声母、十二个韵母、三个介音,共用三十三个字母符号就足够了。

5、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众所周知,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声母

15

在原盘照搬注音字母方案的基础上,增添了介音i和u的声母形式y和w。韵母又在原有基础上增添了八个含介韵母?e、ui、iu、in、un、?n、ing、ong(ung)。在几十年的应用实践中,人们一直按照二十三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进行教学。即:

b、p、m、f, d、t、n、l, g、k、h,j、q、x, zh、ch、sh、r, z、

c、s, y、w。

a、o、e;i、u、?;ai、ei、ui、ao、ou、iu、ie、?e、er、an、en、in、un、?n、ang、eng、ing、ong。

一看便知,这二十三个声母,其实就是兰茂的《早梅诗》所涵盖的二十个声母又添加了j、q、x三个,或者说就是在注音字母二十一个声母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介音i和u的声母形式y和w。

所以,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既有介音从韵而不全的问题。也有介音从声原则的残迹。

其实,依照介音一律从韵的原则,注音字母中的ㄐ、ㄑ、ㄒ和汉语拼音中的j、q、x是完全可以去掉的。那样不仅可以减少三个声母,而且还使整个方案更加符合古今汉语语音实际,可避免尖音与团音的混淆,减少研究古音需对j、q、x进行溯源处理的麻烦。

综合以上点评,不难看出,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仍存在一些缺点。其声母中不应存在含介声母j、q、x;其韵母中只采纳了ui、iu、ie、?e、in、un、?n、ing八个含介韵母,而把其他含介韵母ia、ua、ian、uan、?an等拒之门外。对三个含介声母的保留和对诸多含介韵母的遗弃,暴露出当时国人关于介音对汉语语音构成的影响及介音处置原则等问题的认识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笔者认为,制定拼音方案,必须紧密联系汉语语音实际,弄清介音对汉语语音构成的影响,严格遵守一种介音处置原则,然后才能说声母、韵母各有哪些。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其韵母表的基本结构也是一个矩阵图表。图表的第一行是介音行,其第一列是单纯韵母列。从结构上看,制定这个图表的初衷就是本着介音一律从韵的原则,把所有单纯韵母与三个介音的全部结合匹配情况反映出来。

16

但是由于制定方案是国家行为,历时三年,又经多次全国政协开会讨论,难以统一意见,致使最终结果背离了草拟者的初衷,留下了不少缺憾。

6、现代汉语拼音方案调整建议。笔者的意见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应作以下调整:

①取消现行声母中的含介声母j、Array q、x,还尖音与团音以本来面目。尖音

“即、七、洗”等字的读音标注为zii、

cii、sii,声调标在最后,以避免与“字、

次、四”等字的注音相混淆。

②补齐所有含介韵母。为了与韵摄

概念相一致,调整后的韵母表o、e两行

合并,eng、ong两行合并。

③废除三拼法,一律适用两拼法。

④重新审定现行拼音教学中使用的

概念含混的整体认读音节。

调整后,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声母

与兰茂的《早梅诗》所厘定的声母相同,

共二十个。韵母共三十六个。详见右图。

韵母表中第一行是介音行,最后一

行是只能独立做音节的特殊韵母er。其

余,每行便是一个韵摄。

韵母表的四列,恰好反应韵的开、

齐、合、撮四等划分。所以,这个韵母

表其实就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的等韵图应有的最简形式。

七、两个重要概念——韵摄和等

在音韵学研究领域,有两个基本概念,一个叫“韵摄”,一个叫

17

“等”。之所以说这两个概念重要,是因为至今学界也没有把这两个概念说清楚。即使在高等学府音韵学专业的课堂上,这两个概念也仍然处于一种混沌状态,老师讲不明,学生也听不懂。

2006年笔者的一篇文章被网友贴在北大中文论坛上,一位自称陈仲的学生跟贴:“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再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音韵学为什么这么难学?等的作用是什么?我学了一个学期,仍然晕车。为什么这方面的探讨不在这里继续进行了呢?想问一下同学这一课的,你们是怎么学会或怎么学不会的?”

一个名牌大学的音韵学专业,老师的学术水平、表达能力及学生的基础水平、理解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为什么一个等概念就一个学期也弄不明白呢?笔者认为,是教材本身存在问题,是课本上选用四等划分范例错误、等概念界定模糊的缘故。

笔者看到,所有的等韵图,都把韵划分为四等,但具体的分法、分等的依据以及各等的名称都不统一。说明在学界,等这个概念一直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之中。在此,笔者对等和韵摄这两个概念作如下剖析:

1、构成汉语语音的音节存在天然的四类划分。前已论及,构成汉语音节的要素可分为单纯声母、单纯韵母和亦声亦韵的介音三类。而由于介音的存在,使汉语音节出现了含介与不含介、含此介与含彼介之分,使同一个单纯韵母构成的音节由一个分化为四个。这就是汉语音节天然的四类划分。

2、在介音从韵原则下,音节的四类划分转化为韵母的四类划分。由于反切注音的基本原则和等韵图纵横相交的二维矩阵格式,都要求按照两分法切分音节,因而对大量含介的三拼音节来说,必需对介音从声还是介音从韵作出选择。在人们按照介音从韵的原则处分介音的情况下,由介音引起的音节的四类划分就顺理成章地转化为韵母的四类划分。等韵图中的四等划分,所要反映的就应是这样一种分类情况。

3、四等的称谓由清代潘耒归纳为“开、齐、合、撮”四呼。历

18

史上,国人研究音韵学,道路曲折,流派纷呈,对韵的四类划分的称谓也互有差异。单就介音i的有无而言,有的把以介音i开头的韵母称为细音,把不以介音i开头的韵母称为洪音。有的则把这两类韵母分别称为正韵和副韵。不管称谓如何,这些称谓所反映的区别韵等的标志都是介音。这说明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韵类的划分是由介音引起的。潘耒正是综合考虑洪音、细音、开口、合口、正韵、副韵各种称谓的情况,根据四类韵母发音时的口形,把韵分四等的称谓归纳为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亦称等呼。很明显,所谓开口呼,就是单纯韵母;所谓齐齿呼,就是以介音i开头的韵母;所谓合口呼,就是以介音u开头的韵母;所谓撮口呼,就是以介音?开头的韵母。这种归纳,区别标志明确,符合汉语语音实际,为世人对韵分类划等立起了标杆,是非常合理的。

4 、韵摄与等是紧密相连的概念。人们都知道,凡是在诗词中能够一起押韵同作韵脚的字,都属同一韵摄。即同一韵摄的字韵尾相同。据此,区别一韵摄与彼韵摄的标志就是韵尾。前已论及,韵分四类完全是由介音引起的,而介音在三拼音节中的位置,总是处于单纯韵母之前,反言之,单纯韵母总是排列在音节的最后,以韵尾的形式出现。因而,由同一个单纯韵母分化出来的四个韵母肯定具有相同的韵尾,符合在诗词中同作韵脚的条件,属于同一个韵摄。据此可知,区别此韵摄与彼韵摄的标志就是单纯韵母(亦即开口呼韵母),构成汉语音节的要素中有多少个单纯韵母,汉语语音的韵类划分就有多少个韵摄。

5、汉语语音共存在十二个韵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的第一列,是单纯韵母列,共包括a、o、e、ai、ei、ao、ou、an、en、ang、eng、ong。十二个单纯韵母。按照前面的论述,每个单纯韵母行便对应着一个韵摄。但笔者认为,其中的o与e两行、eng 与ong 两行,应当分别作合并处理。因为o与e、eng与ong音值相近,在国人的诗词写作中,均被视为同韵。这里仅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19

宋代张继先的《休歇歌》最后一段是:“亦无休,亦无歇,歇歇休休皆强说。欲知真歇与真休,一轮皎洁中秋月。”这里用“歇、说、月”一起押韵,三个韵脚的韵母分别为ie、uo、?e,显然作者是把o、e视为同一韵摄的。

李白的《大猎赋》中有:“擢倚天之剑,弯落月之弓。昆仓叱兮可倒,宇宙噫兮增雄。河汉为之却流,川岳为之生风。羽旄扬兮九天绛,猎火燃兮千山红。”这里“弓、雄、风、红”,一起押韵,四个韵脚的韵母分别为ong、iong、eng、ong,显然,作者是把eng、ong视为同韵的。

如上,若o、e两行与eng、ong 两行分别合并,则韵母表首列的能充当韵摄内一等韵的韵母就只有十个,其所代表的韵摄也只能算十个。

这里笔者特别提请读者注意,韵分四类是以介音从韵作为大前提的,这个前提只是一种人为规定,不能改变介音亦声亦韵的天然属性。因而,我们在按从韵原则处置三拼音节中的介音的时候,不能忘记介音在汉语音节构成中尚有单独作韵母的职责,还应把介音i和u当作单纯韵母来看待,视为两个独立的韵摄。这样,整个汉语语音恰好就包括十二个韵摄。

6、er与i应属同一个韵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的最后一行是一个特殊韵母er。在拼音应用实例中,er不能与任何声母相拼合,只能自成音节,用于标注“而、耳、二”等字的读音。诸多资料可证明,“而、耳、二”等字古代反切注音上字多用“如”,在诗词中,多与i韵字同作韵脚,因而可断定,“而、耳、二”等字古声母从r,韵母从i。所以,er与介音i应属同一个韵摄。五代女诗人花蕊夫人的《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用“旗、知、儿”押韵,就属er归i摄的例子。

7、韵摄应以单纯韵母命名。古代,国人使用反切注音,没有专门的音素符号系统,用含有某种音素的汉字代表这种音素。因而,

20

系统科学中的老三论 新三论

系统科学领域“老三论”、“新三论” 一、引言 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创立并获得迅猛发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虽然它们仅有半个世纪,但在系统科学领域中已是资深望重的元老,合称“老三论”。人们摘取了这三论的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把它们称之为SCI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确立并获得极快进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它们虽然时间不长,却已是系统科学领域中年少有为的成员,故合称“新三论”,也称为DSC论。 二、“老三论”、“新三论”理论概述 1、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并用数学模型去描述和确定系统的结构和行为。所谓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贝塔朗菲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等级观点。指出复杂事物功能远大于某组成因果链中各环节的简单总和,认为一切生命都处于积极运动状态,有机体作为一个系统能够保持动态稳定是系统向环境充分开放,获得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结果。系统论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具有目的性、动态性、有序性三大基本特征。 控制论是著名美国数学家维纳(Wiener N)同他的合作者自觉地适应近代科学技术中不同门类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而创始的。它摆脱了牛顿经典力学和拉普拉斯机械决定论的束缚,使用新的统计理论研究系统运动状态、行为方式和变化趋势的各种可能性。控制论是研究系统的状态、功能、行为方式及变

经典论文范本

经典论文范本 对未来充满着瞳憬,一定想在新一年里干一番事业,在未来的职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渴望幸福的生活,随年龄的增长,他们也梦想有一个届于自己的家,我们知道这些美妙的思绪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吗?这个“中心”就是我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 职业对我们来说也许并不陌生。我们的父母,老师,医院的“白衣天使”,工厂的工人,商店的营业员,以及农民,演员……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小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也许曾问过:“你长大了要干什么呀”?面对“长大了干什么”这个人生重大的课题,也许我们的回答是“想当科学家”、“想当飞行员”、“想当航天员”,今天想制造汽车,明天又想当节目主持人,想当老板……这种由好奇心引发的职业意向,都是职业意识的萌芽,充满了理想,但又很了不稳定。 今天,我们已经跨入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学校的每个专业都对应着我们未来所从事的一个或多个职业。职业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什么是职业道德?什么是职业指导?它们在你们未来的职业岗位上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对你们来说似乎熟悉而又朦胧。通过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课的学习,大家将会对上述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并在学习和实践中达到真正的了解和掌握。 职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生活互通有无的一种分工,同时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职业是稳定的、有报酬的、分门别类的社会劳动.职业对同学们来说,是未来播种劳动果实的土壤,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是创造人生价值的舞台。

职业指导是引导大家了解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转换职业的科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十分激烈,要觉得一个自己理想的职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这个问题,既不能自卑,也不能好高骜远,要在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恰当定位,并在三年或四年的学习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强职业选择的市场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三年或四年的职业学校生活,将使你们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思想,形成“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到处不用人,就当个体户”的自主精神。只要大家珍惜在校的生活,你们的职业理想就一定会插上翅膀,凌空**。 大凡在职业岗位上做出成绩的人,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工与职业、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它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三年或四年的职业学校生活,大家不但要掌握爱岗敬业、城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而且还要掌握你们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行为职业道德规范,并注意在生活、学习、实践中养成。一旦你们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你们事业成功的基石。 箭的力量在昡上,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哪里?在理想。职业理想可以确定人生的发展方向,可以增强前进的动力,可以激励人生价值的实现。正如种子需要雨水滋润才能结出果。大家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并在学习和实践中创造实现职业理想的条件,进行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创设实现职业理想的阶梯。这是实现职业理想的前提。在三年或四年的职业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相关搜索: 心理学, 奥地利, system, 系统论, 格式塔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虽然一般系统论几乎是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出现的,但直到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 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贝塔朗菲企图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的范畴,几乎把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都包括进去了。但是现代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尚局限于系统思想、系统同构、开放系统和系统哲学等方面。而系统工程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的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包括在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内。

经典论文篇目

经典论文篇目 1.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见《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2.叶嘉莹《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见《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3.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见《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4.蒋寅《境·境界·意境――“意境”概念的古与今》,见《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增定本,中华书局,2009年。 5.章培恒《〈洪昇年谱〉前言》,见《洪昇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6.侯思孟《曹植的神仙思想》,见《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7.李炳海《古诗十九首写作年代考》,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8.赵敏俐《论班固的〈咏史诗〉与五言诗发展成熟问题》,《北方论丛》,1994年第1期。 9.王水照《北宋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见《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 10.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见《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1.邓小军《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态度――陶渊明〈述酒诗〉补正》,见邓小军《诗史释证》,中华书局,2004年。 12.陈贻焮《李商隐恋爱事迹考辨》,见《唐诗论丛》,1980年。 13.顾颉刚《论诗三百篇所录全为乐歌》,见《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4.郭沫若《从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见《青铜时代》,人民出版社,1954年。15.闻一多《说鱼》,见《闻一多全集》第三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6.浦江清《八仙考》,见《浦江清文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17.闻一多《伏羲考》,见《闻一多全集》第三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8.傅道彬《兴与象――关于原型的古老诠释》,见《晚唐钟声》,东方出版社,1996年。 19.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见《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 20.傅璇琮《闻一多与唐诗研究》,见《清华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21.汪辟疆《近代诗人述评》,见《南京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 22.吴熊和《高丽唐乐与北宋词曲》,见《中华文史论丛》,1992年第50辑。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 主讲:周雪亮2008年4月11日同学们,孙宏昌同学代表研究生会,请我这个西医来和大家谈谈对于中医学的认识,为大家打打气。般门弄斧啊!我犹豫再三,还是来了,因为,这样可以为中医的振兴而做出一分努力。同学们,中医衰微呀,从来没有这么衰微,同学们中间,甚至整个中医界,都弥漫着一种颓废的气氛,许多同学都很迷茫,不知道中医的出路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古代印度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众人或以为象如树干,或以为如墙壁,或以为如绳索,或以为如扇子,各执一偏,争论不下,最后牵象人忍不住了,告诉了他们象的全貌如何,他们才恍然大悟,知道原来大家都搞错了。同学们,不知大家用接触过盲人没有,这么愚蠢的,我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这个愚言所警示的是视力正常的盲人,由于所面对的事物比较复杂,大家各执一偏,所得有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犯了睁眼瞎的毛病,同学们,现在的中医,就是那只可怜的象呀。有什么知识可以给我们一双慧眼,使我们能看清中医的全貌呢,我想就是系统科学。 我们现在强调学习中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到底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学到什么?实际上,这也正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叫作“求中和”,陈立夫先生曾经为一本中医书写序言,强调的就是这“求中和”。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许多年。开始觉得有点可笑,以为老先生读孔孟读多了,后来,我才理解,中国古代文代的精髓就是这和。现在我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的也正是这和字。邓小平说:“现在我们既要防止左,又要防止右,但主要的还是防止左。”同学们,防左防右,追求什么?对,和!一个和字,看起来简单,细想起来却很复杂,我们进行中医的临床,所难求的也正是这和。一和难求呀,疗效不能保证,临床大大痿缩,病人与家属也不那么信任中医了,许多中医医生便没有自信了,同学们学起中医来更是将信将疑了。 一个和字,为什么这么难以理解,难以达到呢呢,我想,是由于没有从适当的角度去看待的缘故。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得磁器活。”那么,从什么角

论多元系统理论

论“多元系统论” 一伊塔玛·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的理论观点 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理论。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是基于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而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佐哈尔于1978年将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为名出版,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佐哈尔认为不应把翻译活动视作个别的文化现象,而应联系到更大的文化层次上加以探讨。多元系统论实现了对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突破,并结合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及翻译的多元准则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有益探讨。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1]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攻占中心位置。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的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必然与整体文化以及整体内的其他多元系统相互关联,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因此,任何一个多元系统内发生的变化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世界文化这一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变化因素联系起来研究。[2]佐哈尔强调,他“创造‘多元系统’这个术语,其实是有用意的,就是要明确表达动态的、异质的系统观念,和共时主义划清界限”。所谓“动态”就是引入时间因素,考虑历时的演变与发展;而文学的“异质”则“体现在一个社会拥有两个(或者更多)的文学系统”。文学作品不是作为独立的对象来研究的,而应该被视为整个文学系统中的一部分。[3]文学系统被定义为“一个不断与其他秩序相互影响的文学秩序的功能系统”。佐哈尔声称,多元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绝不以价值判断为准则来预先选择研究对象”,不仅应该研究文学系统中的“名著”和高雅文学,同时也要研究儿童文学、翻译文学、大众文学等等。一个文本在系统内的地位是高雅是俚俗并非取决于该文本的“内在特征”,而是取决于文本之外的“社会文化因素”。“多元系统”这一术语,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从诗这样“高级的”、或者说“经典的”形式(如具有革新意义的诗),到“低级的”、或者说“非经典的”形式(如儿童文学、通俗小说等)。 二“多元系统论”对翻译研究的新认识 概而言之,多元系统是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多元系统论带给翻译研究的一个启示就是利用多元系统论来研究翻译作品(翻译文学)在

人力资源管理常用经典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的常用经典理论 一、需求层次论 该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五种类型,等级越低者越容易获得满足,等级越高者则获得满足的比例较小。这就促进了企业管理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迫使管理者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更好地从心理上去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从文化上对员工加以调控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愿望,使他们不仅感到自己是一个被管理者,同时也能够在安全感、感情归属、受尊敬、自我实现等方面,都能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期望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关系式是:激发力量(F)=效价(V)×期值(E)。激发力量(F)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潜力的强度,它表明人们为达到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即一个人对某种结果偏爱的强度,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概率,即采取的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三、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影响人的工作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保健因素,另一种是激励因素,其理论根据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四、公平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即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这个比率作比较,若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情绪高昂;若个人的比率小于他人的比率,就会感到不公平,从而情绪低落,怨气横生。这种比较,还包括与本人历史上的比率作比较。 五、人际关系理论 该理论提出了与传统管理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传统管理都是以事为中心,该理论“以人为中心,在鼓励人的积极性上下功夫”; 第二,传统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除了物质金钱的需要以外,还有社会和心理学等方面的需要; 第三,传统管理认为生产率单纯地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人际关系理论”则证明:生产率的上升和下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态度,即“士气”; 第四,传统管理只注意“组织”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人际关系理论”认为,非组织因素也会影响职工的情感和积极性。 六、挫折理论 该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阻碍个体动机性活动的情况,二是个体遭受阻碍后所引起的心理状态。就是说,当个体从事有目标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形成挫折的原因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前者如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后者如政治、经济、宗教、工作家庭及风俗习惯等。 七、权变理论 该理论认为,参加组织的人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胜任感,管理者要让不同的人实现各自的胜任感,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应同管理对象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应进行多变量的分析,要根据工作性质、工作目标、职工素质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去考虑问题,而不应采取千篇一律的方式,个人的胜任感是可变的,当一个目标达到以后,应继续激发职工的胜任感,使之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八、影响决定论 该理论认为,管理者的作用是通过影响来实现的,有影响力的管理者才是一个单位的真正领导者,所谓影响力的大小,是就双边影响之差异而言的,以个人来说,如果影响是顺差,即存在影响的净流出,他在群体中就充当着领导者,如果影响是逆差,他就是只能成为被领导者或是一个不称职的领导者。 九、双因模式论 该理论认为,管理者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又有两个,一个是以工作为中心的主动结构,另一个是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体贴,前一种因素指管理者划定他与工作群体的关系,建立定义清楚的组织模式,以及意见交流方式和工作程序,后一种因素指存在于领导者与下层之间的友谊,互相依赖和互相体帖的关系,二者各有长短,它们不是排斥的,而是可以结合统一起来的。 十、强化理论 强化,改造,操作和学习是构成该理论的主要环节。所谓强化,是指通过刺激使某种行为加强或抑制,所谓改造,是说人的行为是可以改造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行为中的某些因素加强,某些因素削弱,于是人的行为也就得到了改造,所谓操作,是指对正负强化都不起作用的一类行为的控制引导,所谓学习,就是对可控行为的改造,即通过强化实践,使人的行为方式得到某种永久性的改变。

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 谢天振 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已经提出的一种理论。1978年,埃文-佐哈尔把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名出版,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从诗这样“高级的”、或者说“经典的”形式(如具有革新意义的诗),到“低级的”、或者说“非经典的”形式(如儿童文学、通俗小说等)。 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虽然在西方学术界早就引起了相当热烈的反响,但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大陆特殊的国情,所以直至八十年代末国内学术界对它仍知之甚微。直至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学者越来越多,才开始有人接触到了多元系统理论。但是真正把它介绍到国内学术界来,那也已经是九十年代末的事了。 比起国内学术界,我国香港台湾的学者与多元系统理论的接触显然要比大陆学者早,他们在1994年即已直接聆听了埃文-佐哈尔的报告,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在台港也同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很大的廻响”。1在台港,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也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本世纪初才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2001年第3期《中外文学》推出的“多元系统研究专辑”也许可视作这方面的一个标志。 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之所以迟迟未能在华人文化圈内产生较为热烈的反响,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本身比较艰涩,牵涉的学科又过于庞杂,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等,无不涉及;另一方面,更因为我国翻译界对翻译的研究和关注较多地仍旧停留在文本以内,而对翻译从文化层面上进行外部研究的意识尚未确立,这使得他们即使接触到了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也一时会觉得它似乎与他们心目中的翻译研究相距甚远,甚至没有关系。另外,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文章一直没有完整的中文译文恐怕也是多元系统理论在中国大陆传播不广的一个原因。最近,2002年第4期《中国翻译》刊印了张南峰教授翻译的《多元系统论》译文,不知能否引发国内译界对多元系统理论的兴趣和热情 埃氏多元系统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2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攻占中心位置。简言之,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到世界文化、小到国别(民族)文化的活动图。 按理说,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主要着眼的是一个多元文化系统内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斗争和地位的演变(为此,我最初接触到埃氏的Polysystem theory一词时,曾把它翻译成“多 1 1994年11月22-25日埃文-佐哈应台湾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之邀,在台大外文系做了两场学术演讲。参见2001年8月《中外文学》第4页。 2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张南峰译,《中国翻译》2002年第4期,第20页。

徐小明课堂笔记之市场经典理论

目录 第一节道氏理论、江恩理论与实战应用 (1) 1.葛兰威尔均线8大法则 (1) 2. 经典形态 (3) 3. 经典理论 (8) 第二节波浪理论与一致获利法及实战 (14) 江恩理论 (14) 波浪理论 (20) 一致性获利法(只研究4浪) (25) 第三节弱势股通道线 (27) 第一节道氏理论、江恩理论与实战应用 1.葛兰威尔均线8大法则 葛兰威尔八大买卖法则如下: (1)当平均线从下逐渐转为盘局或上升,股价从平均线下方突破平均线,此为买进信号; 1-1金叉是买入信号; 1-2 采用30天或20天均线(其实所有均线均适用) (2)当股价仍在平均线上方,股价下跌却并未跌破平均线且立刻反转上升,是买进信号; 2-1 均价线附近 (3)当股价虽然跌破均价线,但立刻回升到平均线上,此时平均线仍持续上升,为买进信号; 3-1 均价线方向一定是向上的 (4)当股价突然暴跌,且远离平均线,则极有可能止跌反弹,为买进时机; 4-1 慎用,因爲远离一般是急跌急涨造成的,急跌不抄底,配合乖离率使用 (5)当股价突然暴涨,且远离平均线,则极有可能回档调整,为卖出时机; (6)当平均线从上升逐渐转为盘局或下跌,而股价向下跌破平均线,为卖出信号; (7)当股价趋势走在平均线之下,股价上升并未突破平均线且又开始下跌,是卖出信号;

(8)当股价虽然向上突破平均线,但又立刻回跌至平均线以下,此时平均线仍持续下降,为卖出信号;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葛兰威尔认为上述八大法则中,第3条和第8条实际操作风险较大,为初学者所慎用;同时认为若将第1条和第2条、第6条和第7条合并使用,可捕捉最佳买进(卖出)时机;第4条和第5条可结合乖离率指标使用,以提高其适用性和操作性。 葛兰威尔八大均线 买卖法则.doc

贝塔朗菲对于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 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虽然一般系统论几乎是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出现的,但直到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 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贝塔朗菲企图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的范畴,几乎把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都包括进去了。但是现代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尚局限于系统思想、系统同构、开放系统和系统哲学等方面。而系统工程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的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包括在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内。

女人的经典论

经典女人论 美丽女人迷死男人;放荡女人爽死男人;温柔女人爱死男人;有才华女人勾死男人;有钱女人玩死男人;当官女人弄死男人;女人的天职就是整死男人! 当今女人标准: 1:好女人:有丈夫有情人; 2:坏女人:只有情人没有丈夫; 3:堕落女人:没情人没丈夫,但有男人; 4:孤独女人:只有丈夫。 感叹女人: 漂亮的不会下厨房; 能下厨房的不温柔; 温柔的没主见; 有主见的没女人味; 有女人味的乱花钱; 不乱花钱的不时尚; 时尚的不放心; 放心的没法看! 做女人要足够贤惠、足够聪颖、足够纯情、足够细腻、足够温柔、足够优雅、足够娇羞、足够身材、足够气质、足够清秀,这样才是十足好女人! 女人八想: 一想上网免费; 二想年轻十岁; 三想上班不累; 四想帅哥排队; 五想无所不会; 六想海吃不肥; 七想衣服不贵; 八想红杏出墙无罪。 新女性的五个一工程: 献身一位领导当作靠山 傍着一位老板花钱好办; 团结一位警察保证平安; 玩弄一位医生看病不难; 再骗一位帅哥偷着解谗。 美女感叹男人: 有才华的长的丑; 长得帅的挣钱少;

挣钱多的不顾家; 顾了家的没出息; 有出息的不浪漫; 会浪漫的靠不住; 靠得住的是窝囊废! 女人谨记: 一定要吃好喝好玩好睡好,一旦把咱累死了,就有别的女人不劳而获了,她会花咱攒下的钱,住咱省吃俭用买下的房,睡咱的老公,泡咱的男朋友,还打咱的娃!那太吃亏了! 勤劳的女人看手就知道, 聪明的女人看眼睛就知道, 有钱的女人看脖子就知道, 热情的女人看嘴就知道, 完美的女人,看你就知道 唯物论:. 没老公没情人=废物; 有老公没情人=植物; 一个老公一个情人=人物; 一个老公几个情人=宠物; 分不清老公情人=怪物; 没老公只有情人=动物。 不会欣赏我的人--无知; 让我伤心的人--傻瓜; 让我溜走的人--笨蛋; 喜欢我的人--有眼光; 让我开心的人--了不起; 能和我做夫妻的人--幸福! 什么是现代美女? 三围魔鬼化, 收入白领化, 家务甩手化, 快乐日常化, 爱情持久化, 情调小资化, 购物疯狂化, 情人规模化! 漂亮女人是金子, 漂亮女人是钻石 聪明女人是宝藏, 可爱女人是名画。 做女人就要努力做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宝藏,里面装满金子钻石名画。 和美女睡,如痴如醉;

系统论超越了还原论,复杂性理论又超越了系统论的三个梯级详细概述

系统论超越了还原论,复杂性理论又超越了系统论的三个梯级详细概述 摘要:莫兰认为系统论超越了还原论,复杂性理论又超越了系统论,它们代表着科学方法论依次达到的三个梯级。 复杂性研究从20世纪末叶兴起,目前在国内外已成为许多学科领域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它涉及又一个新型的跨学科的方法论。虽然人们对“复杂性”概念还缺乏严格一致的定义,但大家都意识到复杂性方法是为弥补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科学的简化方法的不足而产生的。下面我结合分析国际上复杂性研究的主流的三个阶段或流派的学说的内容来探讨一下复杂性方法的基本内涵。 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是当代系统地提出复杂性方法的第一人,他追求在人类思想领域里实现一个关于“复杂性范式”的革命。他的复杂性方法主要是用“多样性统一”的概念模式来纠正经典科学的还原论的认识方法,用关于世界基本性质是有序性和无序性统一的观念来批判机械决定论,提出把认识对象加以背景化来反对在封闭系统中追求完满认识,主张整体和部分共同决定系统来修正传统系统观的单纯整体性原则,等等。莫兰提出复杂性思想的标志时间可以定在他发表《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一书的1973年。1979年,比利时著名科学家普利高津首次提出了“复杂性科学”的概念。普利高津实质上是把复杂性科学作为经典科学的对立物和超越者提出来的。他说:“在经典物理学中,基本的过程被认为是决定论的和可逆的。”(普里戈金、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42页)而今天,“物理科学正在从决定论的可逆过程走向随机的和不可逆的过程。”(同上书,第224页)普利高津紧紧抓住的核心问题就是经典物理学在它的静态的、简化的研究方式中从不考虑“时间”这个参量的作用和无视自然变化的“历史”性。他所提出的关于复杂性的理论就是不可逆过程的物理学的理论,主要是揭示物质进化机制的耗散结构理论。普利高津说这个理论研究了物理、化学中的“导致复杂过程的自组织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普利高津所说的“复杂性”意味着不可逆的进化的物理过程所包含的那些现象的总体:在热力学分岔点出现的多种发展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动态有序结构的不断

企业文化中的经典论

企业文化中的经典论

企业文化中的经典论 做任何一件事情,想要做好都需要一步一步的进行的推进与了解。要知道并能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做”这三个基本问题。本文结合自身对企业文化工作的亲历和思考,就这些基本问题做一些粗浅探讨,可大致概括为“十论”。 一、企业文化“是什么” 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其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写教科书可以有种种表述,但从实务层面我认为有三条是值得重视的: 灵魂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谓“战略为纲,文化为魂”是也。一个人没有灵魂是可悲的,生不如死,虽生犹死。企业亦然。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走不好、走不远的,做不到基业长青。灵魂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企业文化在哪里,说不清楚,可能也确实没有一个具体的所在,就象空气、阳光,它隐身在企业空间的每一个角落里,充盈在发展历程的每一个细微里。可以再延伸一步,我们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同理,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如果价值观缺失,所谓的企业文化也就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是没有生命力的。讲企业文化首先是讲理念,理念层就是价值观(灵魂)的居所,理念决定行为,在整个企业文

有代表性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导致各自在抓企业文化工作方向、方法、力度和深度上的差异。 门面论。认为企业文化是装点门面,主要在形式上做一些烘托、造势,别人在做咱们也做,追风逐新,附康风雅。这种认识是肤浅的,但在企业层面相当地有市场,甚至可以说占到了绝大多数。基于此,其工作着力点就是以形式为重,形式重于内容,大多搞一些表面化的、浅层次的东西,让外界看来感觉这个企业是有文化的,如此而已。 任务论。把企业文化工作视为上级下达的任务,像完成业务指标一样地去做,上级安排什么就做什么,缺乏基于自身整体工作对企业文化的统筹考虑。持此种认识的大多为国有企业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以及其他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分支机构。实际运行中往往把企业文化和工会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划等号,视其为上级强加给自己的一项可有可无的额外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治心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洗脑,是一种治心术,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员工听自己的,心甘情愿地跟自己走。这种认识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也存在一定偏差。一个企业有自己的价值观,如果员工不能认同这个价值观,就不应当加入,“道不同不相与谋”。企业文化当然要以价值观为核心展开,努力寻求和强化这种认同。但企业文化毕竟不是要消灭自由奔放的思想和灵魂,恰恰相反,是要极大地解放员工的身心,将其引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虽然一般系统论几乎是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出现的,但直到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 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贝塔朗菲企图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的范畴,几乎把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都包括进去了。但是现代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尚局限于系统思想、系统同构、开放系统和系统哲学等方面。而系统工程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的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包括在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内。

中医经典理论

中医妙语经典理论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扇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泌精神乃滞。

组织经典理论

《组织理论经典》考试重点(包含翻译) ______2011年12月份(老师相当給力) 一、名词解释4×3 分 1.社会组织P206 Social Organization Social organization refers to the ways in which human conduct becomes socially organized, that is, to the observed regularities in the behavior of people that are due to the social conditions in which they find themselves rather than to their physiological o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 individuals. 社会组织指的是把人们做事的行为社会化,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用规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并且,(在组织环境下)人们以(集体形式)来辨别(区别)自己,而非通过个人心理或生理特征。 2. 诱因经济P93 Net Satisfaction The net satisfactions which induce a man to contribute his efforts to an organization result from the positive advantages as against the disadvantages which are entailed. 诱因经济是以劝诱的方式使得个人在其优势与劣势的斗争中做出努力,并可以(顺势)对企业做出贡献的一种(有效)经济。 3. 组织文化P373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he culture of a group can now be defined as a pattern of shared basic assumptions that the group learned as it solved its problems of external adaptatio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