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结肠直肠癌的表现-治疗和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结肠直肠癌的表现-治疗和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结肠直肠癌的表现-治疗和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结肠直肠癌的表现-治疗和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结肠直肠癌的表现\治疗和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摘要】目的评估复杂结肠直肠癌的表现、治疗和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了从1995年到2008年的115例因梗阻或穿孔行急诊外科治疗的患者,收集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肿瘤特征、治疗及结局,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①89(77%)例患者完全梗阻和26例(23%)穿孔;②术后总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70%和33%,死亡率是16.5%;③术中输血显著影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病率。结论复杂结肠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对于那些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在手术后应给予强有力的治疗,以改善结局。

【Abstract】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presentation, treatment,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complicated colorectal cancer.Risk factors fo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re also evaluated.Methods From 1995 to 2008, the medical records of 115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emergency surgery for obstructing or perforating colorectal carcinoma were retrospectivel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14537919.html,rmation regarding patient and tumor characteristics, treatment, and outcome was recorded.Risk factors were assessed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Results Eighty-nine patients(77%)had complete obstruction and 26(23%)had perforation.Overall and major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70% and 34%, respectively.The mortality rate was 16.5%.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major morbidity were peri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Conclusion Emergency surgery for complicated colorectal carcinoma carries high rates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To achieve improvements in outcome, intensive treatment afte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risk factors is recommended.

【Key words】

Colorectal cancer; Obstruction; Perforation; Emergency surgery; Morbidity; Mortality

结肠直肠癌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使其成为外科急症[1],最多见的就是急性肠梗阻、肿瘤穿孔、或者两者合并出现,即临近梗阻处膨胀的结肠穿孔。结肠直肠癌出现急性症状的患者中,8%~29%是梗阻[2]、3%~8%是穿孔所致[3]。即使早期明确诊断,早期实施手术,死亡率仍是极高。死亡率高的原因有患者年龄大、梗阻或穿孔者的一般状况差、晚期肿瘤等。回顾性收集了本院自1995~2008年间结肠直肠癌急诊手术的患者115例,评估因急性梗阻或穿孔而行急诊手术的结肠直肠癌患者的表现、治疗和影响结局的危险因素。

1 方法

1.1 入组标准①腹膜炎病史和体征;②具有败血症的全身表现,如发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等;③有梗阻的临床体征和放射科证据支持,保守治疗无效,入院后4 d内即实施手术者;④所有肿瘤经组织学检查确定为腺瘤。

1.2 排除标准①未接受外科治疗;②家族性息肉病;③外院实施了手术;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最新版)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最新版) 我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18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及第5位,新发病例37.6万,死亡病例19.1万。其中,城市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显著。多数病人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通过筛查可以预防和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根据广州、上海、天津、北京对全市50岁以上及高危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结果显示结直肠癌发病率持续升高,通过筛查提高了早期诊断率,降低了死亡率。主要方法包括根据年龄、家族史、粪便潜血检查等筛选出高风险人群,继而进行内镜筛查。 结直肠癌诊疗过程可能涉及手术、化疗、放疗、影像学评估、病理学评估、内镜等诊疗手段。研究表明,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模式可改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改善结直肠癌病人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1 诊断 1.1 临床表现早期结直肠癌病人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1)排便习惯改变。(2)大便性状改变(变

细、血便、黏液便等)。(3)腹痛或腹部不适。(4)腹部肿块。(5)肠梗阻相关症状。(6)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 1.2 疾病史和家族史结直肠癌发病可能与以下疾病相关: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息肉、结直肠腺瘤、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血吸虫病等,应详细询问病人相关病史。 遗传性结直肠癌发病率约占结直肠癌总体发病率的6%,应详细询问病人相关家族史: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1.3 体格检查(1)一般状况评价、全身浅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及锁骨上淋巴结的情况。(2)腹部视诊和触诊,检查有无肠型、肠蠕动波,腹部是否可触及肿块;腹部叩诊及听诊检查了解有无移动性浊音及肠鸣音异常。(3)直肠指检:对疑似结直肠癌者必须常规作直肠指检。了解直肠肿瘤大小、形状、质地、占肠壁周径的范围、基底部活动度、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肿瘤向肠外浸润状况、与周围器官的关系、有无盆底种植等,同时观察有无指套血染。(4)三合诊:对于女性直肠癌病人,怀疑肿瘤侵犯阴道壁者,推荐行三合诊,了解肿块与阴道后壁关系。 1.4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2)尿常规:观察有无血尿,结合泌尿系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是否侵犯泌尿系统。(3)大便常规:注意有无红细胞、白细胞。(4)粪便隐血试验:针对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5)生化、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等。(6)结直肠癌病人在诊断、治疗前、评价疗效、随访时必须检测

结直肠癌预防(优选.)

结直肠癌 「疾病简介」 结直肠癌又称大肠癌,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结肠癌和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 大肠癌生长很慢,潜伏期较长,93%的大肠癌来源于腺瘤(一种癌前病变),从腺瘤发展到癌需5~7年;早期症状不明显,但实际上大肠癌是最易自我筛查的病症,如能早期发现也是最能治愈的病症。虽然大肠癌可防可治,但是在我国实际上超过80%患者确诊时已发展到中晚期,早期诊断率仅10-15%。 「流行病学」 2015年癌症数据统计,大肠癌的发病数为37.63万人,死亡数为19.1万人。其中男性发病数为21.57万人,死亡数为11.11万人;女性发病数为16.06万人,死亡数为8万人。大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患者约为女性的1.5倍,并有连年上升趋势。

在年龄上,发病率主要集中在60~74 岁的年龄范围,占总体发病人数的41.23%,而45 岁以上发病的患者占所有结直肠癌新发病例的93.28%。 在死亡率方面,45 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的死亡率为95.18%,整体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的趋势,其中60~74 岁和75 岁以上年龄段的死亡率分别为36.13% 和40.10%。 「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主要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环境因素 经研究证明,在各种环境因素中,以饮食因素最重要,一般认为高脂肪食谱与食物纤维不足是主要的相关因素;另外,也可能与微量元素缺乏、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二)遗传因素 大约5%到10%的结直肠癌患者有遗传基因突变,这可能会导致家族癌症综合征,并导致他们患上疾病。遗传性结直肠癌分为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MUTYH- 相关性息肉病(MAP)、P-J 综合征、幼年息肉综合征和不明原因的阳性家族史结直肠癌。 (三)其他高危因素: 1、大肠息肉(腺瘤性息肉) 一般认为绝大部分大肠癌均起源于腺瘤,故将腺瘤样息肉看做是癌前病变。具有1个腺瘤的病人其大肠癌的发生率比无腺瘤者高5倍,多个腺瘤者比单个腺瘤患者高出1倍。 2、炎症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癌变,多见于幼年起病、病变范围广而病程长者。

什么叫转移性结直肠癌

什么叫转移性结直肠癌 文章目录*一、什么叫转移性结直肠癌*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化疗*三、直肠癌的预防方法 什么叫转移性结直肠癌1、什么叫转移性结直肠癌转移是指结肠癌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其他途经被带到它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部位肿瘤相同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成为转移,所形成的肿瘤成为转移瘤或转移癌。转移是结肠癌恶化的特征。 2、直肠癌如何转移 早期直肠癌多以发生扩散货多发转移,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多不能耐受手术带来的巨大创伤,一般选择放化疗结合中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若患者身体状况较差,难以耐受放化疗严重的副 反应,或者西医治疗手段已起不到治疗作用,也可单纯采用中医 药进行保守治疗,可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 3、结肠癌如何转移 而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为2~3:1。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结肠癌主要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大体形态呈息肉状、溃疡型等。结肠癌可沿肠壁环行发展,沿肠管纵径上下蔓延或向肠壁深层浸润,除经淋巴管、血流转移和局部侵犯外,还可向腹腔内种植或沿缝

线、切口面扩散转移。慢性结肠炎患者、结肠息肉患者、男性肥胖者等为易感人群。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化疗结直肠癌约60%的患者发生肝转移,而局限于肝的占50%左右,由于手术技术的提高,手术死亡率降低,能够得到手术完全切除的肝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29%~39%,有的甚至达到50%,这是化疗以及目前靶向药物治疗所不能达到的,但毕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能够进行R0切除的患者仅有10%~30%,如何提高手术切除率或使原本不能手术的患者通过新辅助治疗达到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近来临床关注的热点。 目前研究表明术前新辅助化疗FOLFOX或FOLFIRI等方案化疗可以使10%~30%的不能切除的肝转移患者再次获得R0切除机会,而且三药配合的FOLOXIRI方案可进一步提高肝转移切除率。 直肠癌的预防方法饮食篇 受西方元素影响,如今大部分居民都是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西式饮食,此类食物含大量饱和脂肪酸,易导致大肠 菌群组成紊乱,促使致癌物生成和发展,这也是近年来各种消化 道恶性肿瘤激增的主要原因。 因此,建议每天吃足够果蔬。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天应吃2份水果喝5份蔬菜,可大大降低患肠癌几率。多吃含膳食纤维食

结直肠癌病案

大肠癌是指发于结肠、直肠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癌瘤之一。其中低位大肠癌(直肠癌)占大肠的60%~75%。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高发地区如北美、西欧、澳大利亚;中发地区如东欧、南欧、拉丁美洲;低发地区如非洲、亚洲、南美。高低发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差10~20倍以上。大肠癌发病率在西欧、北美占恶性肿瘤中的第1、2位。在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占恶性肿瘤中的第4位,发病年龄以40~60岁最多见,但30岁以下的亦占1/5,文献报道最初幼者仅9个月,中位发病年龄45岁左右,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2~2:1。 本病属于中医“肠覃”、“积聚”、“脏毒”“锁肛痔”等范畴,在中医古文献中未见有大肠癌之病名,但有类似大肠癌的记载。《血证论》云:“脏毒者,肛门肿硬,疼痛流水。”《外科大成》云:“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蛇,里急后重,粪便细而带扁,时流臭水……。”《外科正宗·脏毒论》曰:“其患痛连小腹,肛门坠重,二便乖违,或泻或秘,肛门内蚀,串烂经络,污水流通大孔,无奈饮食不餐,作渴之甚,凡犯些未得见其有生。”这些记载都与现代大肠癌的临床表现及为相似。而《灵枢·水胀》谓:“肠覃何如?……寒气客手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固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灵枢·五变篇》谓:“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之,积聚乃伤,肠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这些记载则对大肠癌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论述。 一、辨证论治 1、湿热蕴结证 [证候]:下腹疼痛,大便带血,里急后里,肛门灼烧感,或发热恶心,胸闷烦躁,舌质红,舌苔黄或黄厚腻,脉滑数。 [分析]:下腹阵痛,乃湿热积滞,阻于肠道,气血凝聚,肠络不通所致;大便中带血乃积热内郁,气血逆乱,迫血下行或肿物溃破,血溢肠中;里急后重乃湿热之邪雍滞肠道,气机阻滞,恶浊欲出不待;胃气失降故见恶心;胸闷烦躁,肛门灼痛,发热,舌红苔黄,脉滑数乃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方剂]:槐花地榆汤或清肠汤加减。 [方药]:地榆、槐花、黄柏、黄芩、赤芍、白头翁、仙鹤草、龙葵、败酱草、薏苡仁、马齿苋。 2、气滞血瘀证 [证候]:烦热,口干喜饮,腹痛拒按,泻下脓血便或粘液血便,里急后重,便频或细,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脉细数。 [分析]:气血瘀滞,郁瘀化热,故见烦热,口干喜饮,腹痛拒按乃肿物日增,侵及周围器官组织所致,便下脓血及粘液血便乃肿物压迫或溃破且腐肉蒸脓所致,舌质暗红或瘀斑,脉涩或细数乃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化瘀解毒,理气化滞。

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第19卷第4期2010年4月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hi nese Journa l of G enera l Surge ry Vo.l 19 No .4Apr . 2010 收稿日期:2009-04-22; 修订日期:2009-12-23。 作者简介:王欣,重庆市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胃肠专业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王欣 E m ai:l xitong1967@qq .com 文章编号:1005-6947(2010)04-0426-04 文献综述 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王欣综述 傅仲学审校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重庆400016) 摘要: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及多基因参与的细胞遗传性疾病。笔者就肿 瘤标志物的检测对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意义进行综述。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19(04):426-429] 关键词:结直肠癌;肿瘤标志物;综述文献中图分类号:R 735.3 文献标识码:A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40~60岁年龄段为高患病率年龄段。由于早期缺乏特异症状,故常难以早期发现,待有明显症状出现时多已是肿瘤中晚期,此时肿瘤大多已有转移。手术切除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手段。术后患者常出现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尤其是肝转移。转移和复发是影响患者5年生存率的主要原因。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存在于结直肠癌中的分子事件基因表达已逐渐被认识。本文就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意义进行综述。 1 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意义 1.1 结直肠癌常见肿瘤标志物的种类 1. 1.1 蛋白质类 癌胚抗原(CEA )和细胞外大抗原(large external antigen LEA )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肿瘤标志物。结直肠癌的诊断中,CEA 检测最普遍,但仅有40%~70%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CEA 升高 [1] 。而LEA 特别对高分化结直肠癌 是较特异的蛋白抗原,王曾蕴等[2] 研究表明,LEA 比CEA 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作为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的筛选指标。 1. 1.2 糖类抗原 CA 50,CA 125,CA 153,CA 199,CA 242,CA 724,CD 44,CD 45,CD 54及E CD 等。据李海等 [3] 研究发现CA 242是一种唾液 酸化鞘脂类消化道肿瘤相关抗原,是结直肠癌和胰腺癌较常用的标志物,在胰腺癌和结直肠癌患者均有明显升高。黏附分子是指由细胞产生,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黏附分子大多为糖蛋白,少数为糖脂,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有关 [4] 。CD 44是黏附分子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是一类能特异性得结合基质成分透明质酸和胶原的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主要介导细胞与基质的异质黏附作用 [5] 。CD 44基因由10个组成型外显 子和10个变异型外显子组成,含不同变异体外显子编码序列的CD 44称为CD 44拼接变异体,CD 44V 6是CD 44的一种拼接变异体,Y a m a m ic h i 等 [6] 的研究表明,CD 44V 6的过度表达与消化道 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相关,并保护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的促内皮细胞功能,从而促进了肿瘤血管生成和浸润转移。 1. 1.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与survivin 黄远洁等 [7] 实验表明,VEGF 与survivin 表达具有 一致性,两者同时表达时则结直肠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率较高(60%)。说明VEGF 与surv i v i n 关系密切,且在肿瘤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为:VEGF 诱导surv i v i n 表达上调,高表达的Sur v i v i n 抑制了各种指向caspase 的凋亡机制,从而保护内皮细胞逃避凋亡。梁青春等 [8] 观察到sur v i v i n 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在癌旁黏膜组织中无表达,在低分化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高于高分化腺癌、无淋巴结转移组。提示sur v i v i n

8.结直肠癌患者健康教育处方

结直肠癌患者健康教育处方 姓名:性别:年龄:诊断: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结直肠癌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排便次数明显增加或减少,大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液便等),腹痛或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肠梗阻,以及不明原因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症状。 结直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长期大量饮酒、吸烟,过多食用肉类及加工肉类食品,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缺乏体力活动,久坐,肥胖,经常便秘,有腺瘤、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病史,有结直肠癌或肠息肉家族史,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林奇综合征)等遗传综合征等。 定期进行大便潜血、直肠指诊及肠镜等相关检查(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和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 健康指导建议(请关注“ □ ”中打“ √ ”条目) ●健康生活方式 □不吸烟(吸烟者戒烟)。 □避免接触二手烟。 □不饮酒。 □食物多样,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食用鸡肉、鱼肉等。 □不吃霉变食物,少吃辛辣食物、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肠道功能完整的患者可多吃粗粮、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不暴饮暴食。 □避免久坐、久卧,身体状况允许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运动,但以不引起劳累和不适为宜。 □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睡眠。 □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减轻精神压力。 ●治疗与康复 □化疗期间:药物治疗者按照医嘱服药,避免漏服、多服口服化疗药。 □接受治疗期间和治疗后,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密切观察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和肿瘤相关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术后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辅助治疗和康复训练,并遵医嘱定期复查。 ●急症处理 □如病情加重,尤其是出现下列情况,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1)出现腹痛或发热。

伊立替康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伊立替康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伊立替康应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未经放疗和化疗,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治疗组给予伊立替康+奥沙利铂+亚叶酸方案。对照组给予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60.9%)明显高于对照组(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生存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立替康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临床效果显著,可供临床参考与应用。 关键词伊立替康;结直肠癌;转移性;疗效 结直肠癌是全世界范围第三常见的恶性肿瘤[1]。尽管有了先进的化疗、放疗技术来辅助手术切除治疗,患者生存质量及5年生存率仍很低。盐酸伊立替康是喜树碱衍生物,相比喜树碱有较高的水溶性[2],可在体内代谢为具有生物活性的7-乙基-10-羟基喜树碱(SN-38),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3]。临床试验表明,伊立替康为主的治疗方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有明显改善,使其成为治疗转移性的结直肠癌的关键药物。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确诊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未经放疗和化疗。其中直肠癌19例,结肠癌27例。转移灶部位有肝脏、肺、骨、盆腔、肾上腺、卵巢、脑和淋巴结。初诊即为转移者19例,行姑息造瘘术11例;根治术后复发转移27例,所有患者均有可测量的病灶,患者肝肾功能和骨髓功能均正常。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治疗组中男19例,女4例,年龄33~76岁;对照组男15例,女8例,年龄26~8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治疗组患者给予第1天盐酸伊立替康180 mg/m2、奥沙利铂10 mg/m2和亚叶酸300 mg/m2持续静脉滴注;第4周重复1次,共使用6个周期。对照组给予奥沙利铂10 mg/m2 和亚叶酸300 mg/m2持续静脉滴注,第l~5天给予5-氟尿嘧啶600 mg/ m2持续静脉滴注。化疗前常规使用格拉司琼止吐,白细胞<3×109/L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腹泻时用易蒙停或奥曲肽治疗。用药后每周观察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情况以及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并动态测量病灶大小。 1. 3 疗效评定标准采用RECIST1.0标准行疗效评定:所有目标病灶消失为完全缓解(CR);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为部分缓解(PR);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进展(P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有缩小但未达PR或

结肠癌和直肠癌手术前治疗的肠道准备

结肠癌和直肠癌手术前治疗的肠道准备 结肠癌和直肠癌统称为大肠癌,手术是治疗大肠癌的主要方法。由于结肠、直肠的生理特性,大肠癌手术前必须要进行肠道准备。下面济南癌症网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人体肠道内有百余种细菌,据统计,未做肠道准备的大肠癌手术感染性并发症高达70%。而经过肠道准备后,这一数值可以降至10%。由此可见大肠癌手术前的肠道准备十分重要,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先决条件。 结肠癌和直肠癌手术前如何做肠道准备?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饮食方法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非梗阻性的大肠癌患者,可以同时达到清洁肠道又平衡代谢不足的目的。应按照4天模式进行。大肠癌患者每天要进食富含氨基酸的少渣饮食,保证充足的热量。如果摄入不足,可以通过静脉补充1升氨基酸注射液和1升电解质平衡液。另外大肠癌患者可饮用不含糖的茶或矿泉水。 近年来,全肠道内营养液的临床应用使大肠癌术前准备简便化。大肠癌患者每天饮用4瓶肠内全营养液(如全能力),加之少量饮水即可以满足人体需要。同时要采取传统的通便措施,在大肠癌手术前2天,1汤匙蓖麻油或硫酸镁或硫酸钠,同时给予硫酸镁灌肠,3 次每天。 2、机械性肠道准备 大肠癌手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即肠道清洁,具体方法有口服药物、全消化道灌洗和灌肠。 (1)传统的硫酸镁3天准备方法,因准备时间长、饮食控制时间长、影响大肠癌患者营养供应、反复灌肠患者耐受性差等而很少使用,已经改进为磷酸钠1天肠道准备法。 (2)全消化道灌洗 又称为顺行灌肠法,优点是大肠癌患者饮食受限时间可以缩短到24小时,基本不影响大肠癌患者手术前的正常饮食,且肠道清洁效果好。缺点为大肠癌患者常感到腹胀难忍,鼻胃管也会使患者感觉不适,但口服绝大多数大肠癌患者达不到手术要求。全消化道灌洗的禁忌证有心肺功能不全、脱水、高龄、肠道狭窄、肾功能损害、电解质失衡和低钙血症。 (3)甘露醇法 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的机械性肠道准备方法。简便易行,也用于结肠镜检查前的术前肠道准备。优点是清洁效率高,易被大肠癌患者接受,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要同时口

2019年结直肠癌治疗进展盘点

2019年结直肠癌治疗进展盘点 一年到头了,总是要对过去的这一年做些总结、盘点,那么,在过去的2019年,结直肠癌领域的治疗有哪些值得我们记住的治疗进展呢?尤其是那些已经或即将改变我们临床实践的进展。 1早期疾病篇:I~III期结直肠癌治疗的进展 1.1 手术相关进展 (1)TaTME手术惹争议 TaTME(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手术一经问世即争议不断,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近些年在创新乏力的现代结直肠外科手术领域受到了热捧,但对该种新型手术方式的争议也是很多的,其中一个就是早期打开肿瘤所在肠腔带来的肿瘤学不可预测的负性影响,2019年挪威在全国层面暂停TaTME手术而一石激起千层浪,更是将这种争议推到高潮。 2019年11月12日,《英国外科杂志》在线报道了挪威的一个全国性登记研究资料1,引起轩然大波。该研究记录所有接受TaTME患者的数据,并与挪威结直肠癌注册中心(NCCR)和挪威胃肠外科注册中心(NoRGast)的国家队列进行比较。研究显示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间,有157例直肠癌患者接受了TaTME手术。局部复发率为12/157例(7.6%);8例局部复发为多灶性或广泛性。预计TaTME的局部复发率在2.4年时为11.6%(95%CI:6.6~19.9),而在NCCR为2.4%(95%

CI:1.4~4.3)(P<0.001)。调整后的危险比为6.71,远远高于常规TME 手术。TaTME队列的吻合口漏(8.4%)和永久造口率(24.8%)也高于常规手术。鉴于该技术推广的困难性(七家医院中有三家在进行了总计五次手术后放弃了TaTME)以及目前已经显示出来的显著的肿瘤局部复发趋势,挪威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了TaTME。 比较重要的是挪威的这项研究分析了既往业界公认的可能会影响疗效的常见因素:学习曲线、CRM(环周切缘)阳性率、术前新辅助化疗。该研究发现尽管TaTME的CRM阳性率(12.7%)高于其他研究,但仍有2/3的局部复发是发生在CRM阴性的R0切除之后,提示除了CRM以外,其他机制可能也导致了肿瘤的高局部复发率。学习曲线也存在类似现象,肿瘤的局部复发在TaTME手术量大的各中心之间发生均衡分布,且在治疗系列中更晚的时间发生,均表明学习曲线的重要性不如某些人预期那样。文章认为必须缩短用于治疗肿瘤新术式的学习曲线,而且学习曲线不能再作为新手术疗效不佳的合理借口。 文章推测可能的增加肿瘤复发的额外机制是TaTME手术在直肠腔内荷包线闭合之前的肿瘤暴露问题,以及缝合线必须绝对密封直肠以防止气体或被肿瘤细胞污染的液体泄漏的问题。有意思的是,在挪威TaTME研究中术前新辅助治疗的比例显著低于常规TME队列(21%∶45%~70%),而12例肿瘤复发的患者中,仅1例接受了新辅助治疗,文章认为新辅助治疗可防止肿瘤细胞种植,从而降低复发风险。 总之,挪威的这项研究认为,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大肠外科医生,也都开展过TaTME手术,但结果均不成功。问题的真正所在似乎不是学习曲线现

大肠癌科普知识

大肠癌科普知识 结肠癌、直肠癌是我国最为常见的癌症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和地区,年龄超过50岁的人更是肠癌的多发人群,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患肠癌,结肠癌与直肠癌的发病比例各约占一半。 临床表现: 直肠癌首先表现的是直肠的刺激症状,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不成形,大便形状变细,排便费力。后期可出现便血,量较多,颜色多为暗红色,伴有粘液,有的甚至就是粘液血便。如果出现阻塞肠腔的情况,那么会出现肠梗阻的症状,腹痛,腹胀,停止排便,排气。注意勿将直肠癌便血与痔疮混淆,痔疮出血多为鲜血,通常量较少,通常为便后滴血,与大便不相混合。 结肠癌多以消耗为主要表现,例如,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表现,腹部可触及包块。早期结肠癌多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干燥和腹泻交替出现,便中可混有暗红色血,与便混于一起,晚期出现肠梗阻症状:腹痛,腹胀,停止排便排气。 预防结直肠癌: 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方法是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应多吃山芋、红薯、玉米、水果、新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这些食物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利于肠道毒素的排除。尽量少吃油炸、熏制、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不吃有可能腐败的水果、蔬菜及食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戒烟戒酒,控制体重。 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是:30~40岁以上,60岁以上更为多见,有消化道症状者;有结直肠癌病史者;有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如腺瘤、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者;有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遗传性结肠病者;有盆腔放疗史者;有胆囊或阑尾切除史者。具有这些高危因素的人

群,应定期体检,每年做一次便潜血检查和肛门指诊,必要时可行结肠镜检查。积极治疗大肠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腺瘤等也是非常关键的。 结直肠癌的治疗: 早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非常理想,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90%以上,而晚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则低于50%。因此,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是提高结直肠癌治愈率的有效方法,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一定要定期体检;一旦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或便血等症状,更要及时就诊。 一旦确诊为结直肠癌,唯一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对进展期癌患者,还需辅以化疗等辅助治疗。根据肿瘤的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如右半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乙状结肠切除术、直肠癌根治术(包括保留肛门和不保留肛门的术式)。手术方法可分为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具备创伤小,出血少,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根治效果及远期生存率均与传统手术相似。 术后注意事项: 结直肠癌患者在进行手术后要合理选择饮食的质和量。术后恢复饮食一般从饮水开始,逐渐过度到流质饮食、半流食,等病情恢复后宜选用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易消化食物,并根据大便的性状、次数、量等进行加减增补,禁食辛辣刺激的食品,最好是清淡饮食,不要吃油腻的食物。直肠手术后病人早期会出现肠道功能的紊乱,最常见是腹泻,其次便秘,一般术后3~6月后明显缓解,无需特殊处理。对腹泻次数多者,考虑止泻药物对症处理。

解读左右结直肠癌生存期差异很大

解读左右结直肠癌生存期差异很大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三位。好发于左侧结肠,最多见于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亦有发生于右侧结肠者。二者的治疗方案、治疗敏感性不完全相同。2016年6月5日的ASCO口头报告加利福尼亚大学Alan P. Venook教授等人进行的CALGB80405研究的回顾性研究结果,关于不同解剖部位与转移性结肠癌生存率的结果。数据显示,原发病灶的解剖部位不仅与药物治疗效果有关,亦与预后有联系,原发于右侧结肠(盲肠和升结肠)者预后较原发于左侧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者差。肿瘤原发部位在左半结肠的mCRC 比原发在右半结肠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原发于左半结肠者西妥昔单抗比贝伐珠单抗更优生存获益(36 个月比31.4 个月),原发于右半结肠者,贝伐珠单抗优于西妥昔单抗(24.2 个月比16.7 个月)。大量临床、基础研究表明近端和远端的结直肠癌致癌的信号通路不同。原发于右侧结肠者更倾向于膨胀性生长,有高度的微卫星不稳定性、CpG甲基化和BRAF突变;相比之下,原发于左侧结肠者则更倾向于浸润生长,存在染色体不稳定和非整倍体现象。除手术切除外,化疗药物联合应用靶向药也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CALGB/SWOG 80405 (Alliance)关于KRAS野生型的转移性

结直肠癌药物研究结果在2014年的ASCO年会上就已报道过,使用贝伐单抗或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即FOLFOX(甲酰四氢叶酸/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或FOLFIRI(甲酰四氢叶酸/氟尿嘧啶/伊立替康),疾病整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都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研究者在一个小的系列研究中发现,当结直肠癌原发病灶在右半结肠时,西妥昔单抗不能发挥治疗作用。CALGB/SWOG80405 III期临床研究数据,纳入了293例右半结肠癌患者、732例左半结肠癌患者,上述患者KRAS基因均为野生型。研究结果显示,原发于左半结肠癌中,西妥昔单抗治疗对比贝伐珠单抗获得了更长的生存获益(36月vs. 31.4月),而原发于右半结肠癌中,贝伐珠单抗较西妥昔单抗显示出了更好的生存获益(24.2月vs. 16.7月),该研究首次在两种分子靶向治疗的头对头研究中发现这种重要临床现象,即KRAS野生型左、右半结肠癌患者选择西妥昔单抗或贝伐珠单抗存在预后差异。于是,研究者对数据重新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原发于左半结肠的转移性大肠癌生存时间较长、西妥昔单抗治疗有效率较高;而对于原发于右半结肠的转移性大肠癌生存时间较短、贝伐单抗治疗有效率较高。但是上述现象仅发生于KRAS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对于KRAS突变型转移性结直肠癌,解剖位置则与生存率、药物治疗有效率无关。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Deborah Schrag对结直肠癌患者做了前瞻性队列研究,

NCCN结直肠癌遗传高风险评估指南2017.2版(1)

NCCN结直肠癌遗传高风险评估指南2017.2版(1) 目录 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的评估(HRS-1)注解:a.林奇综合征相关癌症包括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卵巢癌、胰腺癌、输尿管癌和肾盂癌、脑癌(通常是成胶质细胞瘤)、小肠癌,以及见于Muir-Torre综合征的皮脂腺腺瘤、皮脂腺癌和角化棘皮瘤。b.增加风险的个人史包括但不限于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骨瘤、多生牙、硬纤维瘤、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筛状变异型和肝母细胞瘤,保证进行遗传评估许多是必要的。风险评估/可能息肉综合征的遗传评估(HRS-2) 注解:c.见遗传性结直肠癌的综合评估(HRS-A)。d.强烈推荐在基因检测前和检测结果报告后进行遗传咨询/患者教育。 遗传咨询师、医学遗传学家、肿瘤内科医生、胃肠病医生、外科医生、肿瘤科护士或具有癌症遗传学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其他卫生专业人员应尽早参与潜在符合遗传综合征标准患 者的遗传咨询。e.如果存在结直肠癌的个人病史,且有多于一种的综合征可能解释其表现,请考虑多基因检测。f.如果 评估是基于有> 1位亲属患息肉病的家族史,则发病的亲属 的息肉类型(如果已知)可指导检测。排除林奇综合征的评估(HRS-3) 注解:

a.林奇综合征相关癌症包括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卵巢癌、胰腺癌、输尿管癌和肾盂癌、脑癌(通常是成胶质细胞瘤)、小肠癌,以及见于Muir-Torre综合征的皮脂腺腺瘤、皮脂腺癌和角化棘皮瘤。g.对于所有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不管诊断年龄如何),适于行错配修复缺陷的肿瘤筛查,然而,胚系遗传检测通常用于诊断年龄较小、有阳性家族史或肿瘤检测结果异常(MSI或丧失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患者。有关Lynch综合征肿瘤筛查的详细信息,请参阅LS-A。

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版) 文章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8,21(1) 结直肠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2012年诊断的全球136万例结直肠癌中,中国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数达到25.3万例,占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的18.6%,中国是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最多的国家,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和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的一大难题。 2013年,国家卫计委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结直肠癌领域的专家撰写了《中国结直肠癌临床诊疗规范》(简称《规范》)并公开发布。《规范》发布之后对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近些年,随着对该《规范》不断地深入理解和应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曾先后组织专家对《规范》进行了3次修订:2013年版推荐是当时国家卫计委组织的第一个恶性肿瘤单病种的诊疗规范;2015年进行了第2次修订;2017年进行了第3次修订。内容涉及结直肠癌的影像学检查、病理评估、外科、内科和放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段等方面。2017年版《规范》既参考了国际的指南的内容,更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临床实践,同时囊括了近些年来我国结直肠领域的重要进展和许多自己的循证学临床数据。本刊在刊登2017版《规范》的同时,为使各位从事结直肠癌诊疗的临床医生对新版《规范》的更新有更全面和立体的认识,现将新版《规范》的主要修订内容按照其在《规范》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进一步说明。

一、影像学检查 《规范》2017版较前版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及补充,不再局限于影像学检查方法层面,而是涉及到结直肠癌检查及诊断治疗评价中的各个环节。同时,由于结肠癌、直肠癌发病部位及生物学行为的内在差异,将前版指南中结直肠癌拆分为结肠癌和直肠癌,分别陈述各自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和关键的影像学评价内容。 具体更新内容: (1)影像方法的选择:分别推荐了针对结肠癌原发灶、直肠癌原发灶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同时也针对不同部位转移瘤,推荐了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直肠癌:补充了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扫描细节,以便获取清晰的影像学资料,利于影像医生及临床医生综合评价; (3)结肠癌和直肠癌评价问题:分别补充了影像学方面需要评价的关键信息,这些信息是与结肠癌或直肠癌患者治疗及预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需要影像医生据此给出明确的评价,如结直肠癌的TNM分期、直肠癌的直肠系膜筋膜状态以及壁外脉管癌栓等。 由于直肠癌影像学需评价的关键信息较多且复杂,为便于临床可行,推荐使用直肠癌MRI结构式报告,并附上报告模板供参考。

遗传性大肠癌之林奇综合征

遗传性大肠癌之林奇综合征 林奇,名字听起来挺酷的,但是加上“综合征”这三个字的时候,就一点都不酷了,甚至让人恐惧。林奇综合征,啥玩意?居然让人感到恐惧!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 LS),过去称之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是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 MMR)家族的成员。 致病基因MMR种系突变可导致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从而使相应的MMR蛋白丢失,影响DNA的错配修复功能,增加细胞恶变的风险。目前,国际上检测的林奇综合征致病基因主要包括:MLH1,MSH2,MSH6,PMS2,以及EPCAM/TACSTD1(非MMR基因,突变时可使MSH2沉默)。 林奇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独特,具体表现为: (1)发病年龄较早,中位年龄约为44岁; (2)肿瘤大多位于近端结肠; (3)多原发结直肠癌明显增多; (4)肠外恶性肿瘤如胃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等发病率较高; (5)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常见,且伴有淋巴细胞浸润或淋巴样细胞聚集; (6)肿瘤大多呈膨胀性生长,而非浸润性生长; (7)预后好于散发性大肠癌。 林奇综合征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一般结直肠癌是唯一的恶性肿瘤时属于林奇综合征I型;而除了结直肠癌外,合并有HNPCC相关肠外恶性肿瘤如胃、子宫内膜癌等,则属于林奇综合征II型。 林奇综合征的诊断与筛查经过了多次的修订,目前主要的标准为: (1)阿姆斯特丹标准I: 至少 3 个亲属患有结直肠癌;并满足下列所有标准: 1)其中1 人应为其他2 人的一级亲属; 2)至少连续2 代受累; 3)至少1 人发病年龄小于50 岁; 4)除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5)肿瘤需经病理学证实。 (2)阿姆斯特丹标准II: 至少 3 个亲属患有LS 相关肿瘤(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小肠癌、输尿管癌或肾盂癌);并满足下列所有标准: 1)其中1 人应为其他2 人的一级亲属; 2)至少连续2 代受累; 3)至少1 人发病年龄小于50 岁; 4)除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5)肿瘤需经病理学证实。

结直肠癌常用化疗方案

每14天重复1次,最多可用24个周期。如果病人仅有2级或2级以下毒性,静注的5-FU 剂量可以在第3周期增加到3000mg/m2

*伊立替康和亚叶酸钙可以通过末端相连的Y型三通实现在两小时内同时输入。奥沙利铂和亚叶酸钙不能加在同一个输液瓶(袋)中,奥沙利铂与生理盐水不兼容,所以不能用生理盐水溶解、稀释或冲管 所有病人应备易蒙停,并指导病人在腹泻出现时怎样服用。 注意事项: 1.腹泻:可以危及生命,需要立刻进行积极治疗。 1)早期腹泻或腹痛性痉挛是指24小时内发生的。用阿托品治疗 0.3-1.2mg IV或SC。在以后的治疗中应预防性应用阿托品。 2)迟发性腹泻开始出现在用药后5~11天,一般持续3~7天,必须给予洛哌丁胺治疗。让病人备用洛哌丁胺,在第1次出现不成形大便或稀便或次数较平时增多时开始服用。 3)首次4mg 4)然后2mg/2h直到最后一次腹泻后12h 5)推荐患者饮用大量含电解质的饮料来代替液体和生理盐水 6)足量的洛哌丁胺治疗后仍持续性腹泻的病人或者患者在腹泻同时伴有发热,即便是没有中性粒细胞的减少都应考虑口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环丙沙星)。如腹泻持续48小时以上应住院治疗,给予静脉输液治疗 2.其他胆碱能症状:可发生在伊立替康输注期间或之后不久,包括流涕、流涎增多、流泪、面色潮红和出汗,应给予阿托品0.3-0.6mg IV或SC,在医生指导下可重复给予。应监测血压和心率。在随后的疗程中需预防性使用阿托品。 3.中性粒细胞减少:出现发热及其他感染征象时,必须立即评估并做出积极治疗。 4.肝功能异常:伊立替康在血清胆红素>35umol/l、ALT>3×ULN的无肝转移患者或ALT >5×ULN伴有肝转移的患者中未进行研究。对血清胆红素17~35 umol/l的病人可能增加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的风险。 5.先前行盆腔放疗或放疗大于15%的承重区骨髓则增加此治疗相关的骨髓抑制的程度,应注意这种情况。有必要密切检测CBC。 10. 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抗惊厥药物及其他诱导细胞色素P450 3A4同工酶活性的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可能会降低伊立替康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在应用伊立替康的当天避免应用甲哌氯丙嗪,以免增加“静坐不能”的发生率。5-FU可能与华法林、苯妥英和磷苯妥英发生相互作用。推荐密切监测(比如:华法林,应用5-FU治疗期间每周检测INR,直至终止5-FU/5-FU治疗后1个月)。

《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0)要点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减轻人群疾病负担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我国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率偏低,积极推动规范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是进一步改善我国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一、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趋势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新发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3位及第2位,死亡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4位及第3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已跃居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33.17/10万),死亡率第4位(15.98/10万),农村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19.71/10万)和死亡率(9.68/10万)第5位。 二、结直肠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1. 结直肠癌筛查的可选方法: 目前的筛查方法列举如下。

基于粪便检测的方法包括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和多靶点粪便检测。FIT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技术,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不再推荐化 学法粪隐血试验用于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多靶点粪便检测是利用粪便DNA 检测技术检测粪便中肠道肿瘤脱落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推荐应用于无症状人群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筛查周期为3年1次或1年1次。粪便检测阳性者应行肠镜检查,有异常发现者应取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肠镜包括纤维结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硬质直肠镜。结肠镜检查是发现肠道肿瘤最敏感的检查方法,同时可以明确病理诊断。推荐有条件地区采用 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行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尤其对于高危人群。 直肠肿瘤在我国患者中的比例高,直肠指诊可有效检查低位直肠肿瘤,推荐体检人群行直肠指诊。但是,直肠指诊对于直肠肿瘤的筛查价值不明确。 【推荐筛查方法】: A.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

结直肠癌基因检测的意义

结直肠癌基因检测的意义 了解您的基因,轻松掌控健康!!请 普通人群大约有5%的结直肠癌患癌风险,大约20%-30%有大肠癌家族史, 称为遗传相关大肠癌,此类结直肠癌经常表现出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因此,此类患者的家属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也很高,属于高危人群。在导致遗传性结直肠癌 的因素中,临床上最多见的是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MUTYH相关性息肉病(MUTYH-associated polyposis,MAP)、PJS综合征、JPS 综合征等。在我国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达13-16万,已经成为五大癌症之一,而在这些患者中有20%有大肠癌家族史,因此,《NCCN指南》提出: 所有的大肠癌患者都应该询问家族史,疑似遗传性大肠癌患者应当进行相应遗传学检测,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针对家族性结直肠癌进行基因突变筛查成为可能,对具有遗传高风险的家庭进行基因筛查,从而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大大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通过基因检测技术筛查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突变基因携带人群),从而预测患癌风险,做到及早干预和预防,节省治疗时间和成本;其次,针对结直肠癌患者可通过基因检测技术挖掘致病原因,从而提供针对性治疗方案以及预测其他患癌风险。 涵盖结直肠癌NCCN指南推荐的所有关键基因。依据《NCCN指南》建议:满足如下条件之一的都应该进行LS的筛查检测:①符合Bethesda标准(修订)或Amsterdam标准;②年龄<50岁的子宫内膜癌;③有LS家族史。附:Bethesda标准1.结直肠癌发病年龄<50岁;2.结直肠癌合并其余林奇综合征相关癌种(子宫内膜癌、胃癌、卵巢癌、胰腺癌、尿道和肾癌、胆道癌、脑癌、小肠癌、皮脂腺瘤、角化棘皮瘤),不论年龄;3.结直肠癌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