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叶姓各支世系

叶姓各支世系

叶姓各支世系
叶姓各支世系

叶姓各支世系

目录 [隐藏/显示]

叶公粤地叶氏世系

叶公黔地叶氏世系

叶剑英元帅家族世系

叶诸梁:本名沈诸梁,字子高,为春秋战国之际楚国叶县县尹,史称叶公。他曾问政于孔子,得“近悦远来”之语。年八十九而卒,安墓葬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阳旧县城东八里处,时楚国人立庙而祀。夫人张氏,生有二子:叶重、叶才。是为叶氏受姓鼻祖之一。

叶公粤地叶氏世系?

自叶公沈诸梁起,到入广东、福建、江西,叶氏直系第一世祖叶大经之间还有八十四世,待考。

第一世:

叶大经,叶公第八十五世孙,字伯常,号封川,原居河南开封府汴梁县。宋宝庆二年丙戌科进士,授朝奉侍郎。历官二十余载,在宋咸淳元年间为闽置制使。宋德佑二年元兵大举南侵,宋运将终,叶大经愤恨成疾,以病免官。时南北道梗,遂流寓粤东,安家梅州曾井(今梅州市中山路)。叶大经每言国事便感慨流涕,自称宋室遗民,愿以身殉宋。叶大经逝世后安葬于梅州西岩前油坑口庚山甲向,碑书“宋太祖叶公墓”。妣彭氏,诰封一品夫人,殁葬梅州市曾井背山坡。生四子:叶明道、叶明理、叶明伦、叶明德。后世裔孙尊叶大经为梅州开基一世祖。

第二世:

叶明道、叶明理、叶明伦、叶明德。

第三世:

叶怀材、叶怀善、叶怀义、叶怀美、叶怀本。

第四世:

叶贲。

第五世:

叶应龙、叶从龙。

第六世:

叶清、叶祯。

第七世:

叶显祖、叶荣祖、叶六郎、叶光祖。

第八世:

叶华甫、叶清甫、叶成甫、叶世荣、叶世华、叶世昌。

第九世:

叶德中、叶德茂、叶德成、叶德友、叶德山、叶德清、叶文英、叶文保、叶文玉、叶德真、叶德广、叶德奇、叶德瑞。

第十世:

叶仲仁、叶仲义、叶仲礼。

第十一世:

叶仕葵、叶仕勋、叶仕篷、叶仕芳、叶仕松、叶仕弘、叶仕蕃、叶仕英、叶仕茸。

第十二世:

叶孟英、叶孟蓉、叶孟华、叶孟春、叶孟奎。

第十三世:

叶僐、叶传、叶健。叶僐由广东嘉应洲曾井,迁宁龙归洞,后迁江西南安府上猷县住居小石门多年。至十八世孙叶方郁初步立谱,传至第二十六世叶茂初,由次子接入川南隆昌大坟坝永居至今。叶僐为归宁始祖;叶度法(叶九十九郎)与毛九十九郎结为异姓弟兄,立有叶、毛子孙永不开亲之约。

第十四世:

叶万始、叶万高、叶万治。

第十五世:

叶成山、叶景山、叶汉山、叶满山。

第十六世:

叶德新。

第十七世:

叶受荣、叶受华。

第十八世:

叶永安、叶方郁。

第十九世:

叶萱。

第二十世:

叶嵩、叶獄、叶森。

第廿一世:

叶生秀、叶生奇、叶生廙、叶生新、叶尚文、叶尚忠。

第廿二世:

叶柏。

第廿三世:

叶学孔、叶学颜、叶学孟。

第廿四世:

叶思盛、叶思魁、叶思茂、叶思华、叶思辉、叶永安、叶思锦。

第廿五世:

叶仕奇、叶仕可、叶仕俊、叶仕珍、叶仕昌、叶仕舜。叶仕奇(叶奇三郎)娶三房妻,即游妙大妨、节妙二娘、沈老孺人,只有节妙二娘生一子:叶福然。

第廿六世:

叶福然,字九开,号茂初。

第廿七世:

叶瑜中、叶瑞中、叶品中(为双胞兄弟)、叶亮中、叶魁中。因张献忠叛乱,民不聊生,叶瑞中遂入川白手起家,安居隆南大坟坝置业,后返江西将父母兄弟接入川。尊其父叶福然为叶氏入川始祖。

第廿八世:

叶文籣、叶文桂、叶文标、叶文香、叶文美、叶文芳、叶文辉、叶文秀、叶文朝、叶文奇、叶文链、叶文运。

第廿九世:

廷濂公、叶廷灏、叶廷良、叶廷坤,皆叶文香之子。

第三十世:

叶琼林、叶仲林、叶冠林、叶绍林、叶瑜林、叶培林、叶琥林、叶荟林、叶庸林、叶现林、叶植林、叶柄林、叶樁林、叶先林、叶阡林、叶象林、叶蓬林、叶起林、叶积林、叶习林。叶先林生四子:叶亮、叶叢、叶文、叶楷,皆为远字辈。

第卅一世:

叶亮、叶叢、叶文、叶楷。其后代子嗣皆为发字辈。

第卅二世:

叶发文,生三子:叶绍苏、叶绍书、叶绍荃。

……

资料有待补充。

叶公黔地叶氏世系?

第一世:

叶大经,叶公第八十五世孙,字伯常,号封川,原居河南开封府汴梁县。宋宝庆二年丙戌科进士,授朝奉侍郎。历官二十余载,在宋咸淳元年间为闽置制使。宋德佑二年元兵大举南侵,宋运将终,叶大经愤恨成疾,以病免官。时南北道梗,遂流寓粤东,安家梅州曾井(今梅州市中山路)。叶大经每言国事便感慨流涕,自称宋室遗民,愿以身殉宋。叶大经逝世后安葬于梅州西岩前油坑口庚山甲向,碑书“宋太祖叶公墓”。后世裔孙尊叶大经为梅州开基一世祖。妣彭氏,诰封一品夫人,殁葬梅州市曾井背山坡。生四子:叶明道、叶明理、叶明伦、叶明德。

第二世:

叶明道:字逊志,号立轩,任虔州教谕。娶蔡氏。生一子:叶怀才。

叶明理:字成信,号养庵,任钦州通判。娶周氏。生三子:叶怀善、叶怀义、叶怀美。

叶明伦:字秉彝,号弘斋。娶古氏。生一子:叶怀本。

叶明德:字汝崇,任茂名主簿。娶黄氏,子嗣待考。

第三世:

叶怀才:任潮州教谕。娶杨氏,迁福建清流,子嗣待考。

叶怀善:任宣州教谕。娶杨氏,迁龙川,子嗣待考。

叶怀义:娶钟氏,迁博罗,子嗣待考。

叶怀美:娶古氏,迁河源。生二子:叶泰、叶菁。

叶怀本:任潮州教谕。娶蓝氏,敕封安人,生一子:叶贲。

第四世:

叶泰:字茂林,号蜜苑。娶何氏。生二子:叶耀龙、叶成龙。

叶贲:字盛孚,号实轩,为人弘毅沉静,富而益谦,充石坑都第七里里长,奉公洁己,处世明,乡里咸乐道之。娶王氏。生二子:叶应龙、叶从龙。

叶敏:待考。

第五世:

叶耀龙:字弘英,号炫庭。娶陈氏、刘氏。生四子:叶天华、叶天毅、叶天佑、叶天保。

叶应龙:字云泽。娶刘氏。生二子:叶清、叶祯。

叶从龙:字绚云。娶吴氏,迁南雄保昌县。生五子:叶如松、叶如芝、叶如兰、叶如圭、叶如珀。

第六世:

叶天保:字九如,号定尔。娶宋氏。生三子:叶求干、叶求享、叶求利。

叶祯:元岁进士居曾井。娶林氏、罗氏。生一子:叶光祖。

叶清:字永壶。娶郑氏。叶清从梅州曾井五马坊分居龟潭,殁与妣合葬于龟潭罂子坪上,已山亥向,卧龙玩珠形。生三子:叶显祖、叶荣祖、叶华祖。

叶如松:娶黄氏。生一子:叶念祖。

叶如璋:娶任氏。生一子:叶裕源。

第七世:

叶求干:字崇效。娶陈氏。生三子:叶朝宗、叶朝祖、叶朝阳。

叶光祖:号谦斋。娶古氏、李氏。叶光祖生于宋祥兴二年,卒于元顺帝至正二年,殁葬梅县西山岭,庚山甲向,蜘蛛结网形。二妣合葬大乍黄坑溪口。生三子:叶世荣、叶世华、叶世昌。

叶显祖:娶古氏。生二子:叶世蕴、叶世芬。

叶荣祖:字君五。娶林氏、继罗氏。生二子:叶华甫、叶茂甫。

叶华祖:字六郎,世居龟潭(今梅州市区)。娶李氏。生三子:叶清甫、叶成甫、叶君甫。

叶念祖:娶古氏。生二子:叶世镇、叶世锦。

叶裕源:娶罗氏。生一子:叶世根。

第八世:

叶朝宗:字世望,明洪武三年迁居口。娶骆氏。生一子:叶邵。

叶世华:任仓大守。娶罗氏、刘氏。叶世华生于元至治二年,卒于戊申年,寿四十七岁,殁葬大乍桥。生二子:叶文保、叶

文玉。

叶世荣:娶吴氏。生三子:叶文英、叶文献、叶文清

叶世昌:娶连氏。生四子:叶德广、叶德珍、叶德奇、叶德瑞

叶世芬:娶张氏。生二子:叶文桂、叶文樟

叶世蕴:娶黄氏。生四子:叶梅友、叶梅实、叶梅明、叶默林;继娶黄氏,生二子:叶柏实(迁居河源)、叶桂实(迁居于今博罗县秀埔村.葬紫金古竹)。

叶华甫:号闰斋。娶刘氏。生五子:叶德忠、叶德兴、叶德茂、叶德成、叶德纪。

叶清甫:号十五郎。娶郑氏、李氏、吴氏。生四子:叶德清、叶德全、叶德山、叶德建。

第九世:

叶邵:字梅岑。娶贺氏。生四子:叶公孙、叶久安、叶三思、叶正奴。

叶文保:号梅隐。娶罗氏、黄氏。生三子:叶仲仁、叶仲义、叶仲礼。

叶文玉:妻名待考。生二子:叶仲才、叶仲宏。

叶文英:字梅竹。娶谢氏。叶文英自曾井迁居龙川,殁与妣合葬严村。生三子:叶仲圣、叶仲贤(迁江西吉安)、叶仲睿(迁石龙)。

叶文献:一名叶文科,字梅熙,迁博罗。子嗣待考

叶文清:一名叶文彬,字梅才。娶李氏,迁和平。生二子:叶仲镛、叶仲钟。

叶德广:妻名待考。生一子:叶森。

叶德珍:妻名待考。生三子:叶腾、叶胜、叶明。

叶文桂:娶胡氏。生一子:叶景球。

叶文樟:娶林氏,由梅州迁居和平县彭镇乡。生二子:叶景琳、叶景珊。

叶梅友:娶黄氏。生一子:叶材成。叶梅友在明洪武初年偕弟叶梅实与子叶材成迁居广东陆丰螺溪,为螺溪开基始祖。

叶梅实:讳汝荣。娶李氏。生三子:叶明芳、叶贵芳、叶华芳;继妣邱氏,生二子:叶万芳、叶秀芳。叶梅实与兄梅友迁居广东陆丰螺溪,为螺溪开基始祖。

叶梅明:娶胡氏。生二子:叶着、叶薯,兄弟皆解元,迁居嘉应州程乡。

叶默林:居龙川。娶曾氏,生九子:叶思仁(迁居龙川)、叶思义(迁居蓝口)、叶思礼(迁居江西和平县彭镇)、叶思智(迁居龙川通衢)、叶思信(迁居龙川通)、叶思成(江西和平县彭镇)、叶思式(迁居江西和平县彭镇)、叶思茂(迁居南塘)、叶思武(迁居江西)。

叶德茂:号彝修,任上杭县尹。娶彭氏、蓝氏,诰封宜人。叶德茂世居白土(今梅州市三角地)熊公围。生二子:叶仲华、叶仲彰。

叶德成:娶谢氏、周氏。生二子:叶仲显、叶仲盛。

叶德建:妻名待考。生二子:叶万一,字凤翔;叶万二,字凤鸣。

叶德纪:娶黄氏。生一子:叶成。

叶德全:号仁山。娶曾氏、廖氏。叶德全原居黄龙约叶屋角(今转水黄龙)后迁居华城李大塘上屋侧园,为第一位到五华的叶氏开基祖。叶德全生于明洪武五年,卒于明宣德九年,寿六十三岁,殁葬柏塘排上(今五华县华城新兴管理区柏塘排),曾、廖二妣合葬于油房前。生二子:叶景清、叶胜孙。

第十世:

叶胜孙:娶邱氏。生一子:叶茂荣。叶胜孙与妣合葬黄龙约。

叶景清:娶黄氏、李氏。生三子:叶松盛、叶新、叶成保。

叶仲仁:字大德,号元轩。娶刘氏,生三子:叶仕芬、叶仕葵、叶仕逢。

叶仲礼:号兰亭。娶黄氏,生四子:叶仕葭、叶仕蕃、叶仕英、叶仕葺。

叶仲华:娶曹氏、林氏。生四子:叶仕兰、叶仕蕙、叶仕芝、叶仕茹。

叶仲义:号春治。娶黄、章氏生二子:叶仕芳(传下惠州秋长镇周田村、铁扇门村黄竹坜叶氏)、叶仕松(待考)。

叶森:娶官氏、凌氏、罗氏。生三子:叶通、叶达、叶连。

叶凤翔:先迁湖广衡州府,后迁福建同安。子嗣待考。

叶凤鸣:号万二,明洪武年间进士,明洪武二十八年任云南靖南兵备道,由江南应天府十字街大牌坊来黔,落业毕节王宏屯叶家冲后迁东里白岩阿所站。妻名待考。生三子:叶斌、叶渊、叶苠。

第十一世:

叶斌:待考。

叶渊:妻名待考。生二子:叶时方、叶时济。

叶苠:妻名待考。生二子:叶时臻、叶时和。

第十二世:

叶时方:妻名待考。生一子:叶定。

叶时济:妻名待考。生三子:叶楠、叶权、叶榆。

叶时臻:妻名待考。生一子:叶蒲。

第十三世:

叶楠:妻名待考。生二子:叶中葵、叶心葵。

叶权:妻名待考。生二子:叶希葵、叶希茂。

叶榆:娶左氏。生一子:叶继葵。

第十四世:

叶继葵:娶王氏。生二子:叶之顮、叶之馝。

第十五世:

叶之顮:字性然。娶王氏。生五子:叶建、叶蕙、叶蓍、叶藩、叶蓂。叶蓂外迁云南镇雄柳林苓。

叶之馝:字自然。娶张氏。生一子:叶茗祖。

第十六世:

叶蕙:娶王氏、陆氏。生五子:叶永清、叶定藩、叶永英、叶永着、叶永莘。叶永莘外迁云南镇雄柳林。

叶蓍:字子美。娶何氏、陆氏、龚氏。生五子:叶永华、叶永茂、叶永昌、叶文辅、叶文弻。

第十七世:

叶文辅:迁毕节吉场火烧铺。娶孔氏。生二子:叶维新、叶维藩。

叶文弻:娶孔氏。生一子:叶维城。

第十八世:

叶维城:娶龚氏。生二子:叶华端。

叶维新:娶孙氏。生六子:叶荃、叶芳、叶茂、叶葱、叶芮、叶葵。

叶维藩:娶邵氏。生四子:叶着、叶蕙、叶芃、叶英。

第十九世:

叶荃:娶梅氏。生二子:叶朝桂、叶云桂。

叶芳:娶熊氏。生三子:叶玉桂、叶仁桂、叶宗桂。

叶茂:娶邵氏。生一子:叶国桂。

叶葱:娶向氏。生二子:叶仙桂、叶发桂。

叶芮:娶杨氏。子嗣待考

叶葵:待考。

叶着:娶史氏。生四子:叶玖桂、叶金桂、叶龙桂、叶起桂。

叶蕙:娶何氏。生二子:叶银桂、叶伦桂。

叶芃:娶徐氏。生五子:叶天桂、叶丹桂、叶中桂、叶五桂、叶兴桂。

叶英:娶攀氏。生二子:叶明桂、叶繁桂。

……

资料有待补充。

叶剑英元帅家族世系?

叶剑英元帅出自广东省梅县雁洋叶氏家族。

梅州雁洋堡虎形下屋的叶氏开基祖为叶俊华、叶俊贤,兄弟俩是上杭中都(今福建龙岩上杭县)叶五郎第十二世孙、广东程乡(今广东梅州梅江区)松源堡玉浆村叶日通第四世孙。

雁洋开基祖叶俊贤派衍世系为:

雁洋第一世叶俊贤→第二世叶孔信、叶孔义→第三世叶世隆→第四世叶栖鸾、叶栖凤、叶栖鹏→第五世叶维、叶绽→第六世叶德胜→第七世叶玄升、叶奇进、叶奇宾、叶奇瑞、叶丹宵……第十四世叶福智(公元1828~1893年)→第十五世叶钻祥(公元1871~1921年)→第十六世叶剑英(公元 1897年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

叶剑英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农历3月27日出生在雁洋堡下虎形村商人叶钻祥家,属于上杭中都都康叶五郎第二十八世孙、广东程乡县松源堡玉浆村叶日通第十九世孙、广东梅县雁洋叶俊贤第十五世孙。

常见的族谱格式

一、常见的族谱格式 广东兴宁石卓欣辛卯年 欧式:又称瓜藤式、垂珠式,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优点:亲疏易辨。 缺点:无法提供个人详细信息;空白过多,纸张浪费大。 苏式:又称雁行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苏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优点:长幼易辨。 缺点:亲疏难别。 欧式苏式 ▲另外,通常修谱时采用苏式的,还会同时用上欧式。比如兴宁石氏四修谱即是前面采用苏式,后面还用了欧式。

欧苏混合式:此谱式采用世代分格,五世一表,直系长辈居上方,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具体记述,介绍该人生殁葬、功名职位、重大事件、配氏等。 优点:既容易辨别亲疏,又能同时方便地查看某人的详细资料。 缺点:十分浪费纸张。 流水式:此谱式不分格,不划线,对于某一上祖来说,先记述其本人的具体信息如生殁葬、配氏、功绩事业、子嗣等,接着记述其长子(长子无嗣则次子,类推)的具体信息,再接着是记述长子的长子……直至嫡长世系记载到某一特定的世代(如五代或十代),再换行记载长子的次子信息至前述的特定世代。如此类推。 优点:节约纸张。 缺点:世代不划一,体系不整齐;而且很多时候,某上祖的名讳要多次出现,给人一种比较啰嗦的感觉。 欧苏混合式流水式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优点: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 缺点: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比较凌乱的感 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 优点:世系固定,依次分明;且较节约纸张。 缺点:上下代之间查找不太方便。 宝塔式 牒记式

家谱的格式

家谱的格式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蒙古汗国世系

蒙古汗国世系 (孛儿只斤氏) 蒙古汗国世系(1206-1635) 1 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1206-1227 2 睿宗拖雷监国(太祖四子)1227-1229 3 太宗窝阔台(木亦坚汗,太祖三子)1229-1241 4 乃马真皇后监国(太宗后)1241-1246 5 定宗贵由(库裕克汗,太宗长子)1246-1248 6 海迷失皇后监国(定宗后)1248-1251 7 宪宗蒙哥(睿宗长子)1251-1259 8 世祖忽必烈(薛禅汗,睿宗次子)1259-1294 9 成宗铁木耳(完者笃汗,世祖次子裕宗真金的第三子)1294- 1307 10 武宗海山(曲律汗,1307-1311 世祖次子裕宗的次子顺宗答啦麻八剌的次子) 11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普颜笃汗,顺宗三子,武宗弟)1311- 1320 12 英宗硕德八剌(格坚汗,仁宗次子)1320-1323 13 泰定帝也孙铁木耳(裕宗长子显宗甘麻剌的长子)1323- 1328 14 天顺帝阿速吉八(剌察八黑汗,泰定帝长子)1328 15 明宗和世剌(呼图克图汗,武宗长子)1328-1329 16 文宗图帖睦尔(扎牙笃汗,武宗次子)1329-1332 17 宁宗懿麟质班(超克图汗,明宗次子)1332 18 惠宗妥欢帖睦尔(乌哈克图汗,明宗长子)1332-1370 北元世系: 19 昭宗爱犹识理达腊(必里克图汗,惠宗长子)1370-1378 20 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乌萨哈尔汗,惠宗次子)1378-1388 21 恩克卓哩克图汗(天元帝长子)1389-1392 22 额勒伯克汗(天元帝次子)1393-1399 23 坤帖木儿汗(额勒伯克汗长子)1400-1402 24 鬼力赤汗(额勒伯克汗次子)1402-1408 25 额勒锥特穆尔汗(本雅失里,额勒伯克汗弟)1408- 1413 26 德勒伯克汗(答里巴,额勒锥特穆尔汗之弟)1413-1415 27 斡亦喇台汗(额森虎,鬼力赤汗子)1415-1425 28 阿岱台吉汗/岱总汗(阿岱,太祖弟合萨尔后裔)1425-1438 29 达达汗(脱脱不花王,1438-1451 脱古思帖木儿的第三子哈尔古楚克鸿台吉的儿子阿寨台吉的长子,额勒伯克汗侄) 30 麻儿可儿汗(马古可儿吉斯,达达汗第三子)1454-1465 31 摩伦汗(脱古思太子,达达汗四子)1465-1466 32 孛罗忽汗(孛罗忽,摩伦汗子)1466-1474 33 满都古勒汗(满都鲁,阿寨台吉的第三子,达达汗弟)1475- 1479 34 大元大可汗/达延汗(巴图.蒙克,阿寨台吉次子阿葛巴尔济济农子1480- 1517 哈尔古楚克台吉子博勒呼济农〔巴颜孟克〕之子) 35 塞音阿拉克汗(阿尔苏.博罗得,达延汗三子)1517-1519 36 阿剌克汗(博迪,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的长子)1519- 1547 37 库登汗(达赉逊,阿剌克汗长子)1548-1557 38 俺达汗(俺达,博罗得第二子)1549-1581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第T06版中国家族血脉记忆

2012年12月15日刊号CN21-0001 T06 中国家族血脉记忆2012.12.15 星期六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本报记者/张颖 上世纪70年代,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经过实地寻访和查阅家谱档案,写成了世界名著《根》,掀起了世界性的“寻根热”。由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变得不再可笑。其实,在中国,古人十分热衷于修撰家谱这项工作,依靠家谱所维系的家族血脉也因此更加清晰。在家谱中,中国人往往就能找到“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经过修撰家谱等寻根活动,很多人都会发现,原来本人和悠远的某个地方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常情况下,一部较完整的家谱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之后一套家谱往往分为七项内容: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而且,家谱的叙述语言非常精炼,往往数百字就记录了人的一生。 家谱要先说明姓氏起源 上海市图书馆研究员、《中国家谱总目》作者王鹤鸣告诉记者,“姓氏源流”是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此万古不易

之常道也。不明其始,何以知祖之所出;不晰其流,何以知派之所由分。”王鹤鸣说,“源”是指一个家族的姓氏来源,也就是这个家族的得姓始祖、始祖、始迁祖的相关情况;“流”说的是家族迁徙、分支分流的情况。不过,“姓氏源流”也各不相同。有的说的是家族姓氏起源,有的讲的是家 族的迁徙情况。比如,在《龙池王氏续修宗谱》中,就记载了江西婺源王姓的起源问题,“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王氏之先,出于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子孙多贤。”这段家谱中的记载说明,当地王姓的得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人,同时也说明了王姓在唐朝具有崇高的地位。 还有家谱在记载姓氏来源的同时,介绍家族的迁徙和分流情况。安徽绩溪的《积庆坊葛氏族谱》就记载了葛氏家族迁徙安徽绩溪的经过。“葛本葛天氏之裔,后以国为姓,相传家江南句容。唐明宗时,名应祥公者,来任绩薄,长子武道公留居杨溪,历十二世至六二公,宋绍兴间迁居邑之西隅积庆坊右,子孙世业至今焉。”王鹤鸣解释说,葛氏这个家族从唐朝以来经历了数次迁徙,唐朝时居住在杨溪,经过十二代之后,宋朝时迁居到邑之西隅积庆坊右这个地方,并一直居住至今。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家族对待自己的祖宗源流的态度都是非常认真和严肃的。 堂号是寻根的重要线索 辽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毅告诉记者,在家谱中,堂号是一个家族姓氏的特殊符号,它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和代表。通过它能显示一个家族姓氏的起源地,这也成为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郑毅说,堂号名称以自创居多,多是依据郡号名或依据家族始祖或名人而创立,大多数的堂号体现的是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或地域起源。 用郡号名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家族的地缘关系,是以家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堂号。比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因此,后来遍布各地的诸葛氏,绝大部分都世代沿用“琅琊”作为家族的堂号。以血缘关系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只要具有血缘关系,不同姓氏之间也会使用同一个堂号。比如,闽粤一带的“六桂堂”就是洪、江、汪、

卢氏家谱

据卢氏家谱记载,卢姓是我国的百家姓氏之一,排名第42名,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0.47%。 卢姓的起源有六: ①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②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据《卢氏家谱》所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到后来,纷纷改了单字的卢氏。 ③出自他姓赐卢氏。 ④出自他姓改卢姓。 ⑤出自少数民族姓氏。 ⑥出自国名。 卢姓迁徙分布: 卢姓的发源地在今山东省长清的西南,春秋时在齐国繁衍,自“田氏代齐”后,卢姓便散居燕秦之间。 秦时,有博士卢敖在涿郡定居,世称涿郡卢氏。秦末,卢敖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封燕王,封国在涿郡,后涿郡卢姓又称范阳卢姓,为五大望族之一,历汉魏南北朝隋唐千余年而不衰。与此同时,有卢姓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以东汉王卢芳为始祖。而传自齐桓公的那支复姓卢蒲,改卢姓后

亦在涿郡繁衍。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导致卢姓大举南迁,卢氏大族有随晋室南迁于江浙一带;又有一支卢姓北上辽沈,后发展成为辽西卢姓大族,此支卢姓,为后魏太保,录尚书事卢鲁元(昌黎徒河〔今辽宁省锦州〕之族所在)。 唐代卢姓称盛于黄河流域,唐宪宗时有卢姓入闽粤。据《始兴范阳卢氏五修族谱》所载,迁居南京的范阳后裔卢富,率子孙迁江右虔化县(今江西省宁都),曾孙卢光稠平黄巢起义有功而封开国侯,其次子的八世孙迁居福建蒲田、考满。其支派有十七郎迁居广东东莞,而在此以前,有奇女子卢眉娘已名闻粤乡,据文献,她是广东省南海人,可见在唐代时,卢姓在北方已称盛于黄河流域,其中以河南繁衍最为著名,南迁则主要繁衍于江西、江苏、四川、福建、广东一带。 元明清之际,卢姓已遍及全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卢姓人氏,作为中国的炎黄子孙,得姓较早,加之源于山东,后又沿着黄河,在河北、河南繁衍发展,现如今卢姓已遍布全国,尤以广东、河北、广西等省

族谱横排世系图

世代(字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祁锦春梅奕会珍云照轩伍秉文裕简 (图一) 雪耀 会珍辉 标云照轩伍文 祁锦春梅奕菁端 积秉与裕(见图二) 儒简 (见图三) 世代(字辈): 15 16 17 18 19 20 简时任济青太 (图二) 任 端杰升敬宗叔胜 佾姜孟 恭宗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简时任济青太玉章祥纶永芳 (图三) 淡玉润章质善信 简时英典书太常章文永益芳明(见图四) 济青杨太德玉成章斐祥瑞纶康暄太 太定章宪经康益民 祥昭 维康 晋康 世代(字辈):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芳湘崇荣德希诚皓光为恭克 希贤 (图四)德良光廷为成恭安克己湘湖忠良希圣诚恭皓光朝(见图五)芳明崇仁材良光国 湘灵崇德荣宝 崇道修良 善良 明良

世代(字辈):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克用卷建宫可守武进宏仁格 (图五)宏佐 宏伸 雍宏妙 宏益 宏肇 可祥宏广 建极宫宏崇 敬之卷达可奕守禄武兴道宏德 克己承伦宏义 用之宏韬 秀宏政 书奇宏秀格(见图六) 明洪宏亮仁京 宏福彬 宏仁 宏赛 宏俭 世代(字辈):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格安仕处德巽伦正义明仲 (图六)鸿泰容鸿德 宽明跃鸿程 宠龚鸿文 宝处善德甫旗鸿鸣格宁处尧德常奠鸿圣宦仕黎处高德裔典正卿鸿湛 定应徽处荣异伦章正荀义仕明荣鸿贵 安处英翼陈出正通鸿富 宣铎清巽义益鸿羡 铎渝出综鸿奇(见图七) 珍尹仲清 明卿仲奇 仲德(见图八)

中国各朝代王朝世系表格模板

精心整理 中国各朝代王朝世系表 夏世系表(约公元前21—16世纪,姒姓)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杼)—槐—芒—泄—不降—扁—廑(胤甲) -孔甲-皋-发-桀(履癸) 商世系表(约公元前16—11世纪,子姓) 大乙(汤)—大丁—外丙—中壬—大甲(太宗)—沃丁—大庚—小甲—雍已—大戊( 中宗)—中丁—外壬—河禀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小辛—小乙—武丁(高宗)—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 辛(纣) 西周世系表武王(发)燮)—孝王东周世系表平王(宜臼)王(壬臣)东周世系表元王(仁)威烈王(午)嵬)—桓公(惠公(秦世系表(始皇帝(政)西汉世系表高帝(太祖,彻)—昭帝()—孺子(东汉世系表光武帝(恭宗,祜)王,辩)三国世系表(一)魏国(祖,睿)—齐王(芳)—高贵乡公—陈留王(奂,禅于司马炎) (二)蜀国(公元221---263年,刘姓)昭烈帝(备)---后主(禅,为魏所灭) (三)吴国(公元222---280年,孙姓)大帝(权)—会稽王(亮)—景帝(休)—末 帝(皓,为西晋所灭) 西晋世系表(公元265---316年,司马姓) 武帝(世祖,炎)—惠帝(衷)—怀帝(炽,为匈奴族所俘)—吴王(晏)—愍帝(邺,为 匈奴族所灭) 东晋世系表(公元317---420年,司马姓) 东晋十六国简表 元帝(中宗,睿)—明帝(肃宗,绍)—成帝(显宗,衍)—康帝(岳)—穆帝(孝宗,聃) —哀帝(丕)—废帝(海西公,奕)—简文帝(太宗,昱)—孝武帝(曜)—安帝(德宗)

—恭帝(德文,禅于刘裕) 南朝世系表(公元420---589年) (一)宋(公元420---479年,刘姓)武帝(高祖,裕)—少帝(义符)—文帝(太祖, 义隆)—孝武帝(世祖,骏)—前废帝(子业)—明帝(太宗)—后废帝(昱)—顺帝(禅 于萧道成) (二)齐(公元479---520年,萧姓)高帝(太祖,道成)---武帝(世祖,赜)—昭业 —海陵王(昭文)—明帝(高宗,鸾)—东昏侯(宝卷)—和帝(宝融,禅于萧衍) (三)梁(公元502---557年,萧姓)武帝(高祖,衍)—简文帝(太宗,纲)—元帝( 世祖,绎)—敬帝(方智,禅于陈霸先) (四)陈(公元557---589年,陈姓)武帝(高祖,霸先)—文帝(世祖)—废帝(伯宗 )—宣帝(高宗,顼)—后主(叔宝,灭于隋) 北魏世系表(公元386---534年,鲜卑族拓跋部,孝文帝时改本姓拓跋为元) 世祖,焘) 元宏) )—安定王( 五代世系表 十国简表 后梁(公元 灭) 后唐(公元923--936年,沙陀部,李姓)太祖(克用)-庄宗(存勖)-明宗(嗣源,李克用养子)-闵帝(从厚)-末帝(从珂,李嗣源养子,为后晋所灭) 后晋(公元936--946年,沙陀部,石姓)高祖(敬瑭)-出帝(重贵,石敬瑭养子,为契丹所灭) 后汉(公元947--950年,沙陀部,刘姓)高祖(知远)-隐帝(承佑,为后周所灭) 后周(公元950--960年)太祖(郭威)-世宗(柴荣,郭威养子)-恭帝(柴宗训,禅于赵匡胤) 辽世系表(公元916--1125年,契丹族,耶律姓) 太祖(阿保机)-太宗(德光)-义宗(倍)-世宗(阮)-穆宗-景宗(贤)-圣宗(隆绪)-兴宗(宗真)-道宗(洪基)-天祚帝(延禧,为金所灭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和自治民族。蒙古民族在繁衍生息、兴盛发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俗。 一、族源与族称 (一)蒙古民族族源 蒙古族起源于东胡系诸部族。即包括东胡、鲜卑、契丹、室韦——达怛。东胡人大约与匈奴同时见于史乘。东胡,是华夏人对当时内蒙古东部地区族属相同或相近的各部落的总称。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征服了东胡人,把他们划归左贤王统治。 东胡人及其后裔的居地大体上就是内蒙古东部地区。从昭乌达沙漠到额尔古纳河流域,是以东胡人和他们的后裔——鲜卑、后来的契丹、室韦——达怛人为主体的语言相同或相近,地域相连,风俗习惯也相似的各个部落的居住地。东胡后裔鲜卑人乘匈奴的衰败,占据了蒙古高原,强盛一时。“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进入内地,并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南凉等几个割据政权,后来拓跋鲜卑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7世纪以后,进入内地的所有鲜卑人最终同化于汉族之中。 在鲜卑人迁进内蒙古西部地区和内地以后,北魏时期在东胡故地居住的主要有契丹和室韦人。契丹人属于地道的蒙古人种。起初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共有八个部落。他们在内部的争战、唐朝和突厥的统治、同邻族的战争中改变自己民族学面貌。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辽王朝后,其统治遍及蒙古高原,许多部落都向辽王朝称臣纳贡。1125年辽亡于金,而辽宗室耶律大石又在中亚建立了西辽国。这样,契丹人大部分同化于汉族以外,一部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室韦——达怛人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东西、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两岸。史籍称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6世纪时,室韦——达怛人分为五大部,曾受突厥的统治,后与唐朝保持密切关系。室韦、达怛这两个名称在汉籍中可以互通互易,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室韦——达怛人。唐朝时,称室韦为“十三姓达怛”。室韦——达怛人的语言,保持东胡后裔语言的特点和方言,这种语言和方言,叫作原蒙古语。 (二)蒙古民族族称 蒙古民族的名称起源于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的最早的汉文译写,见于《旧唐书·北狄传》。蒙兀室韦的居地在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后来,关于蒙古一词的不同译写还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写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蒙古这个词开始只是—个氏族或部落的名称,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建立蒙古汗国以后才成为一个新兴民族的共同称谓。 二、语言与文字 (一)蒙古语言 蒙古语是古老的民族语言之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个国家。中国境内的蒙古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 蒙古语的主要特征有:在语音方面有严格的元音和谐律,即按照元音舌位前后或圆唇不圆唇进行和谐,如在一个词里,要么都是后元音(阳性元音),要么都是央元音(阴性元音)。但是前元音(中性元音)与后元音或央元音均可出现在同一个词里。在形态学方面以词根或词干为基础,后接附加成分派生新词和进行词形变化;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后置词和形动词,都有数或格的语法范畴;动词都有时、体态、式等语法范畴。在结构学方面,名子中的语序都有一定的规律。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被修饰语之前,谓语在宾语之后,各种状语在句中都有一定的语序。

许氏家谱

七.字辈排行: ?安徽庐江许氏字辈:“金锡文章克成家道多有益方”。 ?安徽涂县许氏字辈:“佳吉正祥瑞忠良庆太和”。 ?安徽阜阳许氏字辈:“正大传家泽(廷德贤士广)和平继业长承先鐤俊秀绍租定忠良”。?安徽定远许氏字辈:“家文世德明秀忠”。 ?安徽霍邱许氏字辈:“大文建广生世有年”。 ?安徽南陵许氏字辈:“长开来万……” ?安徽歙县许氏字辈:“礼乐娴宣……” ?安徽无为许氏字辈:“永世大结昌修善有余庆”。 ?安徽凤阳许氏字辈:“来建守国林登增克正如红门开关世”。 ?安徽宁国许氏字辈:“家常优秀后能载富。 ?安徽许氏一支字辈:“德存大新宗万士春长荣”。 ?安徽许氏一支字辈:“福云百步紧显扬英吉侯华国文章美”。 ?江苏赣榆许氏字辈:“文能安邦武可定国习学圣贤克作家传”。 ?江苏青口许氏字辈:“廷元学俊哲谋”。 ?江苏扬州许氏字辈:“昌邦有金大爱国”。 ?江苏宿迁许氏字辈:“华宝臣勋……” ?江苏海安许氏字辈:“德玉树逢秀应金波 ?江苏宝应许氏字辈:“崇长瑞兆……” ?江苏响水许氏字辈:“红太(中)石(培)应”。 ?江苏高淳许氏字辈:“兴毓传继广昭宪庆万祥积德光前代治谋裕后人”。 ?江苏许氏一支字辈:“永林鼎瑞昌秀敏宗贻俊泽辉”。 ?山东文登许氏字辈:“兴运继光天家传德丕迁”。 ?山东乳山许氏字辈:“天家传德……” ?山东泰安回族许氏字辈:“同孟嘉崇兴振启贞统会庆彦方贵登大开昌建升”。 ?山东聊城许氏字辈:“春洪文庆吉宗敬”。 ?山东荣成许氏字辈:“文德心善修道志成”。 ?山东威海许氏字辈:“全振兆凤翔”。 ?山东滕州许氏字辈: ?讳序:“景运际光天家传德丕先成基贵善启世泽庆延年福厚钟之永兴朝普乃昌鸿勋增盛久祥瑞照忠良”; ?字序:“锡光弘端庆唯孝本敬祖”。 ?山东日照许氏字辈:“世衍家传崇经象贤保之克继瑞祚长联”。 ?广东饶平巫许氏字辈:“有子以伯继可观宗必兴若能敦自守永见汝成名”。 ?广东汕头许氏字辈:“仁义德教尊先哲”。 ?广东湛江许氏字辈:“日学乃申立”。 ?广东肇庆、广宁许氏字辈:“帝廷开景兆学仕际昌明期尔宏世德宗泽大有成家声克丕振基业善继承勋名光上国忠良定太平”。 ?广东四会许氏字辈:“宪章文宇天子维新世经开景兆祯祥”。 ?广东陆丰许氏字辈:“桔泰仁财盛雍和世德长耀祖开贤良荣宗唯茂敬”。 ?广东韶关许氏字辈:“禵腾开景兆学仕际昌明其汝宏世德”。 湖北宜昌、枝江许氏字辈:“先祖可光大启汝甲地”。 ?湖北十堰许氏字辈:“先泽明高远敬承义是昌”。 ?湖北沙洋许氏字辈:“开启志行克方”。

03齐国君主世系(田齐)(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齐国君主世系简介(田齐)田齐君主世系图

田氏齐国,史称田齐,为田氏代齐后的齐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春秋初期,姜姓齐国为大国,最强势时疆域东到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今河北盐山南)。春秋末年,军权逐渐为大臣陈氏(即田氏)所夺。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田和传三代到齐威王,进行改革,国力强盛,大败魏国,开始称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此后长期与秦国东西对峙。前284年五国联合攻齐,齐被燕将乐毅攻破,从此国力衰弱。前221年为秦所灭。 妫姓田氏,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前672年,陈完入齐,事齐桓公。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陈氏开始强大。以后陈氏逐渐兼并齐国的栾、高(齐惠公之后)和国、高(齐文公之后)以及鲍、阚等族,专齐政。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齐之旧。 田齐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太公田和是第一代齐侯。太公和之孙齐桓公午临淄置稷下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到威王、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前353年,齐大败魏国于桂陵。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相邦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前322年,田忌攻临淄,求邹忌,不胜,逃亡楚国。 前314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在孟轲劝说下,齐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齐国实力极盛。前301年,齐联合韩、魏国攻楚,大败之。前298年-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国、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前286年,齐湣王乘宋国内乱,于是出兵灭宋。由于齐国独自霸占宋国国土,引来其他各国不满,秦国于是与赵楚等和好,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湣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湣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 前236年,秦王乘赵国进攻燕国之际,分两路大军攻赵,拉开了统一战的序幕。秦国重金收买了齐丞相后胜,齐王建听信了后胜的主张,使齐国即不合纵抗秦,也不加强战备。秦国灭五国后,齐王才顿感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前221年,秦王在灭亡韩、魏、楚、燕、赵之后,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 齐国(田齐)君主 (一)陈氏宗主 1.田敬仲完 田敬仲完(前706年-?),妫姓,陈氏,后又为田氏,名完,为陈厉公儿子。谥号敬仲。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齐国田氏家族第一任首领。 陈厉公佗,为陈桓公鲍之弟。陈桓公死,厉公佗杀陈桓公之太子免而自立。陈厉公二年,陈完出生。适逢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周易筮之,得卦象为:“是为观国之光,利用賔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太岳之后。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陈厉公即位后,娶蔡国女子为妻。妻子和蔡国人通奸,所以常返蔡国,厉公也常回蔡国。 桓公鲍之太子免有三弟,长为公子跃,次公子林,次公子杵臼。前706年八月,三人怨恨厉公杀其父兄,就让蔡国人诱骗厉公并把他杀死。陈厉公被杀后,公子林等拥公子跃为君,是为陈利公。然利公立仅五月就去世,公子林继立,是为陈庄公。庄公林立七年卒,弟公子杵臼立,是为陈宣公。 利公、庄公、宣公之时,公子完继续住在陈国。宣公二十一年(前672年),陈宣公杀死太子御寇。公子完与太子友好,恐怕受到牵连,便立即逃离陈国到齐国,事齐桓公,齐桓公欲封公子完为卿,公子完不受,只接受工正之职。至齐国后以田为氏,为齐国田氏之祖。陈完娶大夫国懿仲的女儿为妻,生田稚孟夷,陈完去世之后,世袭工正之职。 2.田孟夷稚 田孟夷,名稚,系本作“夷孟思”,字孟夷。齐国田氏家族第二任首领,承袭父亲田完担任田氏家族首领。田孟夷死后,儿子田孟庄继位。 3.田孟庄湣 田孟庄,名湣,一作“田孟芷”,系本作“闽孟克”,又称孟庄。齐国田氏家族第三任首领,承袭父亲田孟夷担任田氏家族首领。田孟庄死后,儿子文子田须无继位。 4.田文子须无 田文子,名须无。齐国田氏家族第四任首领,承袭父亲田孟庄担任田氏家族首领。田文子是齐庄公的大夫,晋国的大夫栾逞作乱,来投奔齐国,齐庄公厚礼相待。晏婴与田文子劝谏齐庄公不要这样,齐庄公不听。田须无死后,儿子桓子田无宇继位。

常见家谱四种格式

常见家谱四种格式 四种格式家谱 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 :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 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 :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 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 : 顾名思义, 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 由上 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此种图谱最迟在南宋时期出现,其特点是将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字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 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理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

: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 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以上四种家谱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 较常见的,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运用,总之,家谱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关于家谱编辑格式的诸多内容供大家参考:

吴氏守三公支下派世系图

守三公(曾祖) 字省吾名筱兰公生于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正月十一日亥时,配邑痒生张公庆霖长女生于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十月初五日戌时,生子三琼琪瑾。公卒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正月十九日,寿五旬有五岁妣卒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七月寿五旬有五岁公妣合葬双山狮形之琼公(伯祖父) 字瑶浮生于民国五年【1916】丙辰九月二十二日午时,原配张公化斋女无出生卒失考葬双山狮形,继配吴氏生于民国十三年甲子卒于公元一九五二年壬辰寿二十八岁妣葬双山狮形,生子一宗,公卒葬失考。 之琪公(祖父) 字琉球生于民国十一年【1922】壬戌七月十七日亥时,配詹质本字子元三女乳名凤瑛名翠群生于民国十二年【1923】葵亥十一月十一日亥时,生子五中【早夭】华明本祥女一兰适王命星公卒于公元二零零零年庚辰三月初九日辰时,寿七旬有九岁公葬双山狮形祖塋旁。妣卒于公元二零一零年庚寅正月三十日辰时,寿八旬有八岁妣葬双山狮形祖茔旁。 之瑾公(叔祖父) 字瑜孚生于民国十五年【1926】丙寅正月十七日寅时,卒于公元一九五二年壬辰,寿二十六岁葬老宅北首九亩塝。 报宗公(叔伯父) 琼公子,字琼昴生于民国三十年辛巳【1941】卒于公元一九九八戊寅年七月十七日寿五旬有八岁配张氏名宝枝生于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卒于公元一九七五年乙卯寿三十三岁生子一海,公葬朱家山公墓,妣葬双山狮形百玉公南首。 报中公 琪公长子,生于民国三十四年岁次己酉年,卒于公元一九五四年岁次甲午年,无出,幼早卒,葬失考。 报华(伯父) 琪公次长子,字和明生于公元一九五零庚寅年三月十一日,配宛氏名敏叶生于公元一九五四年甲午生子一国,女二桂玲,长适桑大军,次适徐富生。 报民(仲父) 琪公次子,字忠毅生于公元一九五三葵巳年,配马氏名玉锁生于公元一九六三年葵卯生子一斌。 报本(父) 琪公三子,字睦淳生于公元一九六零年庚子六月初一日寅时,配张孝福次女名爱群生于公元一九六五乙巳年十一月初三日,生子二健涛【早卒】。 报祥(叔父) 琪公四子,字刚毅生于公元一九六四年甲辰三月初七日,配李氏名秀芝,生于公元一九六五年乙巳,生子一岚。 本海(叔堂兄) 宗公子,字庸瑞生于公元一九七八年戊午五月初三日配马法国三女名玉枝生于公元一九八二年壬戌十月十八日生子一峻。

世界范围内蒙古人所建政权-----诺盖汗国世系

世界范围内蒙古人所建政权-----诺盖汗国世系 14世纪末年形成,汗国人自称曼格特人。在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都城为萨莱奇克城。约1556年统治集团两大势力内讧分裂,大诺盖汗国又称伊马尔公国,小诺盖汗国住库班河,后归并克里米亚汗国。还有阿拉腾乌尔多汗国等。1569年西部的领土为哈萨克汗国兼并,使得哈萨克汗国取得今西哈萨克斯坦。 诺盖汗国 诺盖汗1266---1298 查克1298---1300 布瑞1300---1325 卡尔.库楚克1325---1350 曼格特王朝 也迪该1369---1419

伊萨.贝格1410---1412 曼苏尔1412---1418 凯.库巴德1418---1426 努尔丁1426---1440 勃克卡斯1440---1453 帖木儿.伊本.努尔丁1440---1470 穆斯塔法1446---1460 奥斯曼1460---1466 阿里1466---1487 雅姆古尔赤.伊本.帖木儿1470---1500 穆萨.米尔咱?

施盖.伊本.穆萨1520 赛义德.雅克1520---1530 什格.马迈1530---1536 伊舍也? 玉素甫1536---1554 伊勒.米尔咱1550 伊斯马仪1554---1555 玉努斯1555----1556 大诺盖汗国 伊斯马仪1556----1564

提.阿赫马德.伊本.伊斯马仪1564---1578 米尔咱.乌鲁斯.伊本.伊斯马仪1578----1581 也尼? 伊斯特尔克.伊本1590----1613 颜.阿尔斯兰.米尔咱1613----1634 阿勒巴.米尔咱1613----1634 卡纳.米尔咱? 彻班? 德吉安.马姆伯特1772---1774 小诺盖汗国 卡兹姆.米尔咱1556---1590 巴尔.盖兹.阿尔斯兰1590---?

家谱版式体例

家谱版式体例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版式体例 传统版式:欧阳修、苏询从谱学理论上进行探讨,提出了编修族谱的方法与体例,并编出自家内容全面、形制科学的族谱,成为后人修编的规范。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欧式、苏式两种基本格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图),用起来非常方便。欧式中,每人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最大优点是父子兄弟世系关系清晰。 样式组合:欧式(单页/筒子页)—(有/无)照片——(有/无另提)共12种 欧式单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单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欧式筒子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筒子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询创立。苏氏行传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以行号排序,由右向左排列,主要强调宗法关系。最大优点是同一代人之间大小关系清晰。苏式行传家谱必配世系图,于是也有人将世系图称为欧式,后来就有欧苏同体的说法,也就是欧式和苏式同在一套家谱中,不过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样式组合:(单页/筒子业)——(有/无)照片——(单栏/双栏)——(有/无承前项)共16种 苏式单页双栏无承前项行传苏式单页有照片行传 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 ●宝塔式: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其特点是将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子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齐的感觉,另

关于姜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关于姜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姜姓来源于远古的炎帝神农氏。关于这种说法,在许多文献如《元和姓氏》、《说文解字》、《新唐书》中都有记载。《水经注》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身为我国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于是他就于是以姜作为自己的姓,子孙世代相传。姜姓与姬、媙等20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与姜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以“齐、甫申、吕、纪、许、向”等8氏为姓的。而作为神农氏嫡系的姜氏后裔,国七雄之一。 出自亘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传说中的炎帝,号烈山氏,亦即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便以姜作姓。姜姓在历史的演进中分布于华夏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的后裔改为别的姓氏。 商周:四岳是由姜姓的羌族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在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之后,他们与“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他们所结成的盟军后来打败了殷纣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春秋:春秋时代的齐国,就是倚了姜氏后裔发展成为五霸之一。齐国在齐威王时,又成为战南),便以姜为姓。姜姓在历史的演进中分布于华夏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的后裔改为别的姓氏。 夏朝:夏朝,炎帝后裔伯夷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西),建立吕国。另外姜氏后裔还建有申、许、齐等诸侯国。申国原居今陕西、山西间;许国在今河南昌东;齐国建都于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周族部落系古戎人的一支,为姜姓,也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省敦煌西),逐渐东迁,公元前638年迁至晋南,属于晋国。 汉代: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大族,至西汉作为关东大族迁至关中,此后居天水(今属甘肃)。东汉还有姜诗,广汉(今四川谢洪县南)人,发展为较为著名的一支。这说明汉代已有居住于今江苏、四川的。唐代出现了九真(今越南清化省)姜氏。 唐宋:唐宋时期还有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山东及广东的。 明清:明清时期今山西、陕西、贵州、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也有姜姓的聚居点。 姜姓,作为一个渊源久远的姓氏,在台湾早有繁衍。目前,名排第六十二位。追本溯源,姜姓是炎帝神农氏之后代。据查第一个到达台湾来的姜姓开基始祖是姜朝凤。他是姜世良(据史料载,明代有一位姜世良,先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在此发迹以后,其后代子孙又迁居广东陆丰县盐墩乡,在广东继续繁荣滋长。以后,正是这支姜姓家族的后代最先由大陆迁居台湾。)的第十一代孙,于清朝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航海过峡,迁居台湾。当时,就住在台湾新竹县红毛港。以后姜姓繁衍增多,又由新竹县分迁台北等地。自姜朝凤入台之后,姜姓人氏来台不断增多。先是秉秀銮于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从广东迁台,居住在新竹县北埔乡;就这样不少福建和广东的姜姓源源迁台,使台湾的姜姓得到繁衍,成为一个重要的姓氏。 堂号 稼樯堂:神农教民稼樯,所以叫稼樯堂。

家谱版式体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14775272.html,/cpz/proview.asp?id=51 版式体例 传统版式:欧阳修、苏询从谱学理论上进行探讨,提出了编修族谱的方法与体例,并编出自家内容全面、形制科学的族谱,成为后人修编的规范。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欧式、苏式两种基本格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图),用起来非常方便。欧式中,每人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最大优点是父子兄弟世系关系清晰。 样式组合:欧式(单页/筒子页)—(有/无)照片——(有/无另提)共12种 欧式单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单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欧式筒子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筒子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询创立。苏氏行传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以行号排序,由右向左排列,主要强调宗法关系。最大优点是同一代人之间大小关系清晰。苏式行传家谱必配世系图,于是也有人将世系图称为欧式,后来就有欧苏同体的说法,也就是欧式和苏式同在一套家谱中,不过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样式组合:(单页/筒子业)——(有/无)照片——(单栏/双栏)——(有/无承前项)共16种 苏式单页双栏无承前项行传苏式单页有照片行传 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 ●宝塔式: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其特点是将

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子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齐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 一个相关的简介。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宝塔式牒记式 传统版世系图:

巩氏族谱(续谱)

巩氏族谱 (续谱) 四川部分地区巩氏族谱 汇编 公元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五日 (农历己卯兔年六月初三)注:因先时言词有异,此谱并未完全摘录新编家谱,中间部分地方略 有改动,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前言 族谱诗 周朝皇帝姬氏姓姬至简公为皇臣简公封子河南省经历汉唐宋元明府庭兵乱订有罪皇帝判姬为叛臣夜逃陕西宁羌州至巩昌府宁远县落居西沟河岸边从此立族巩氏姓此启族谱常论讲明来入川迁涪江一代一代千秋茂祖德功绩千古芳水有源头树有根祖辈育子尽苦心教予习文又习武成才之后报祖恩念谱追远思先灵人人孝祖一片心虽有祭典不一样每逢佳节思祖恩巩氏族中人口多族中英雄后人学后孙学做英雄样民族兴旺中华强国家强盛靠科教育教领先紧跟上高级人才博士生后孙立志深钻闯五讲四美树新风孝敬父母好儿郎艰苦创业搞致富齐心协力奔小康户户住上新楼房彩电汽车加冰箱

族序 巩氏子弟一脉承,原本皆为姬氏姓。姬氏先祖性宽厚,武王伐纣建商周。姬公大治安天下,系世流芳至简公,前辈为官于朝堂,后辈受封河南省。姬臣府中遭兵乱,朝廷窃以欲叛变。遂诛姬臣全家人,仁人志士来帮衬。在逃住宿古庙里,忽见中梁有铭文。皇图巩固字句显,故改姬姓立巩姓。姓氏更改灾难去,全家人口得安康。远迹陕西宁羌洲,巩昌府地宁远县。巩氏子孙数众多,足迹到处详道来。 始迁巩家河有兄弟三人:巩洪、巩宽、巩亮。他们分三处居住:巩家山一处,西沟一处,河底下三段为我祖公。巩宽于陕西遗传六世;祖母陈太君所生是辅赵太君三子:巩志殚、巩志银、巩志敖;苏太居失序。 明末崇祯皇帝时期,张献忠起义后填川。我祖公巩志携同辈弟兄十七人,入川西游涪江迁居老人窝插占落业,分散至:大康官渡一处,碑子坝一处,旧县坝松树脚及大竹园一处,魏城、彤川、北川、什邡、平武、通口、石泉各分窜落业。蜀川巩姓均是同一支脉。我巩姓别无二姓,天下姓巩是一宗脉。 祖公巩志(惟志)有孙三人。长孙巩遐昌有五子,长子巩怀德居住巩家山及胡家嘴为一房;二子巩怀仁居住胡家嘴,天井院为二房;三子巩怀义居住东坪及沙窝子为三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