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整理

心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整理

心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整理
心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整理

心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整理

心理考试题型概述

一、判断题:15题15%

二、不定项选择题:10题20%

三、简答题:2题20%

四、案例分析:2题30%

五、论述题:1题15%

复习提纲

1.民航旅客对服务环境的知觉包括哪些?

2.民航旅客服务交往使用的工具有哪几种?具体举例说明

3.感觉、知觉、首因效应、刻板效应

4.民航旅客服务人员如何让自己保持良好、健康和积极的情绪?

5.态度的三要素、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6.态度的分类、态度转化的决定因素

7.民航服务人员控制自己激情的方法有哪些?

8.在民航服务中,我们要做一个优秀的民航服务员,就需要充分利用情绪原理来指导服务

工作,请根据所学来谈谈如何让自己保持良好、健康和积极的情绪?

9.服务人员怎样妥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10.服务人员应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激情?

11.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理论”

12.民航旅客的一般心理需要包含哪些?

13.气质及气质的决定因素

14.四种气质类型的不同表现、在民航旅客服务工作面对不同气质的旅客,应该分别采用怎

样的服务方式面对?

15.民航旅客群体具有什么特征?旅客群体的行为特征是什么?

16.做好旅客群体服务的最佳捷径是什么?旅客群体形成的原因?

17.民航服务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有形商品的哪些特殊?

18.服务补偿的关键、劝说旅客的核心?

19.特殊旅客有哪几类?

20.无人陪伴儿童、残疾旅客的心理特征

21.头等舱和商务舱旅客的一般心理有哪些特征?怎样为其服务?

22.初次乘机旅客的一般心理有哪些特征?怎样为其服务?

23.投诉旅客的一般心理需求是什么?

24.针对旅客的投诉应该怎样处理比较恰当?

25.民航旅客服务工作是一种人际交往,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

能力。

第一章民航旅客服务心理学

服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在服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民航旅客服务心理学

为了满足民航旅客的服务需要,为其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

民航旅客服务心理学是研究民航旅客服务过程中,民航旅客和民航服务人员心理活动,并揭示其变化发展规律的学科。(P10)

民航旅客服务工作也是有一个个服务环节所组成的、不断运动的服务过程。在这一运动过程中,旅客和服务人员在心理上的接触、情感上的相互影响,有时会直接影响服务过程的顺利进行、影响服务质量。

就整个民航服务过程来看,他是由多个环节、阶段组成的,即由售票、值机、候机、机场餐厅、商城、机上服务等,形成不断运动的过程。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每一个阶段上旅客都有不同的需求,服务人员都有不同的服务项目。(P14)

问题:旅客在上述环节过程中的感受是完全独立的?还是相互影响的?

答:相互影响的。

第二章服务交往理论

民航旅客服务交往的一般特点。(P29)

1.服务交往的互动性

2.服务交往信息的沟通性

3.思想、情感的沟通

4.服务结果的共同性

民航旅客服务交往是由服务人员与旅客共同参与,其结果是共同活动的结晶。

实践篇第一章民航服务交往的特殊性(P183)

1.民航旅客服务交往的商品性

2.民航旅客服务交往的不对等性

(1)心理上存在差异(2)地位上不对等

3.民航旅客服务交往角色的多维性

4.民航旅客服务交往的对象、次数、时间上的不可逆转性

5.民航旅客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

民航服务产品的特殊性(P183-184)

1.无形性

2.差异性

3.不可贮存性

4.服务载体的同质性较强

无形性:本身是无形的,旅客看不见,摸不着,先付钱后享受,对服务产品是一个感受过程差异性:民航服务产品无法像有型产品那样实现标准化,因服务人员而异,因旅客个人原因、感知差异而异,因服务人员和旅客之间相互作用而异。

不可贮存性:民航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受旅客即使需要的制约,也就是说当旅客具有一定服务需要时,民航服务行为才能实现和完成。它不具备时空上的储备和转移。

第二章服务交往理论

第二节民航旅客服务交往的工具

语言与非语言成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进行信息与情感沟通的一个载体。(P41)这一载体在现代传播学中称为符号。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以表达意思、交流意思的工具,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由语音、语法、语词构成的一定系统。

语言的形式有口头、书面之分。

非语言符号(P42-52)

即指非口头、非书面形式的沟通,也就是运用语言以外的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信息沟通。

非语言是指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各种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标志或记号来交往信息的工具。(服装和饰物,声音和语速,表情和肢体语言,身体动作,空间距离。)

优点:内涵丰富

缺点: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文化差异,有时沟通时也会造成误解;此外,非语言沟通范围有限,只能在面对面沟通中使用。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比热就人际交往中传递的信息量提出这样一个公式。

表达:语词(7%)+声音(38%)+表情(肢体语言)55%(P43)

练习:

问1.服务交往工具是?

答:语言与非语言。

问2.以下哪些符号属于非语言交流工具?(衣着、动作、表情、手势、警笛、红绿灯、

语调、手语、目光、语法、语音、语词。)

答:衣着、动作、表情、手势、警笛、红绿灯、手语、目光。

3、民航服务人员可以通过非语言符号的外部表现来判断旅客的情绪变化。(√)

4.表达= 语词(7%)+ 声音(38%)+表情(55%)

第三章服务交往知觉理论(P56-57)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都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

一、感觉、知觉的含义及区别

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个部分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相互关系的整体反应。

即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

民航旅客对航空公司的知觉(P65-69)

民航旅客服务对航空公司的知觉是知觉整体性的表现,它是指旅客通过自己感官对航空公司

的整体知觉,这一知觉是由航空公司各个方面所组成,包括航空公司的服务环境、航线、航班时间、服务人员的形象和态度等等的整体知觉。

1.民航旅客对服务环境的知觉:通过对服务环境的色彩、温度、音量和设施来感知

2.民航旅客对航线、航班的知觉

民航旅客对服务人员的知觉:通过服务人员的仪表特征,表情,语言等来感知。

社会知觉的偏差:首因效应、刻板效应。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P72-73)

首因效应也称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先入为主、一见钟情、新官上任三把火、恶人先告状、先发制人、下马威)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P74)问题:服务人员要在与旅客接触的最初阶段给旅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四章服务交往的情绪理论

情绪的基本形成:喜怒哀惧

情绪情感的种类(P87-88)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和持续性,可将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维持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具有渲染性。

激情: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情绪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情绪、情感在服务工作中的意义(P89-91)

1.保持良好的情绪克服不良的情绪

服务人员应该充分意识到自身的情绪在服务中其主导作用。因此,服务人员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身的情绪,其次要妥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2.掌握旅客情绪是服务人员的工作起点

作为一名优秀的服务人员能够从细微的信息觉察到旅客的要求。旅客的情绪是服务人员了解旅客心理的最好途径。

3.认识和所掌握旅客不良的激情是服务工作的防守点。

在服务中旅客的情绪会随自己的心理需求变化而变化,服务人员要随时掌握旅客情绪的变化,许多工作应该做在旅客情绪变化前面。特别是对一些情绪有可能激化的旅客要给予特别关注,尽可能把工作做在前面,防治其情绪激化。

1.民航旅客服务人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激情

激情是一种猛烈地、迅速爆发而短暂的情感体验。控制不好容易产生矛盾、不良情绪,错误行为。调整自己的情绪可以一下方面来做(P169-169)

(1)躲避刺激

(2)自我暗示控制

(3)推迟控制

(4)用理智的方法

2.民航旅客服务人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心境

心境是较微弱、较平静的情感。心境好时工作态度和效率都会较高、较好,反之则不然。(1)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

(2)明确情感对象,不能错位影,响工作。

(3)

练习

问1.民航服务人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激情。(√)

问2.面对不讲道理的旅客,作为服务人员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防止不良的激情与冲动的行为。(√)

第四节民航服务人员的情绪调控

4.培养情商,调控情绪

调节情绪的方法:

1.自我放松法:(1)腹式呼吸放松(2)自我暗示放松

2.合理宣泄法:(1)哭泣宣泄(2)亲朋倾诉(3)喊叫宣泄(4)专门场所宣泄

3.认知调整法:(1)认知调整(2)强化自我意识、自我激励(3)自我安慰

4.注意转移法:(1)做自己感兴趣的事(2)改变环境(3)音乐陶冶

5.寻求帮助法:(1)寻求亲朋师长帮助(2)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第五章服务交往中的态度理论

二、态度的三要素(P94)

知: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以及赞同或反对。

情: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表现为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

意:个体对态度对象做出一种反应,即行为倾向,是行为的直接准备状态。

服务交往中态度三要素之间的关系(P94)

问题:任何时候,认知要素都决定着人们的态度。(×)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P98)

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与不一致性

在日常社会交往中,态度与行为有着直接的因果性,有什么样的行为,这表现为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但是,态度与行为是否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表现为一致性?(×)

服务交往中态度的分类(P102)

根据民航服务交往过程中,民航旅客与服务人员的各种态度表现,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积极性态度,一类是消极性态度。

积极性态度:是指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相互同情。

消极性态度:是指交往双方带有歧视、蔑视、猜疑、厌恶和冷淡。

“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类可以凭借改变态度而改变命运。”——大思想家詹姆斯

态度的改变(P103)

态度的改变指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而产生的变化。

态度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服、沟通、劝导的过程

态度的改变主要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态度的方向,二是态度的强度

态度的方向转变:以一种新的态度取代原有的态度。

态度强度的变化:只是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而方向不同。

服务交往中态度转化的条件(P104)

促使服务交往态度转化,关键在于促使转化的条件,转化的条件需要沟通、需要劝导。

需要沟通:是指信息与情感上的沟通。

需要劝导:是一种外界因素制约促使态度的转变,或是方向的转化,或是力量上的强化与减弱。

服务人员是劝导者的载体,劝导者劝导的如何直接影响到态度持有者的态度能否转化。

劝导者的可靠性:是指劝导者使对方相信劝导者的言论真伪程度,是指劝导者的信息是否具有真实性。

劝导者的权威性:是指劝导者的身份使被劝者信服。

第六章服务交往的需求理论

需要是指人类和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产生行为的原始动力,是人与人之间共同一致的,带来普遍意义的激起心理活动的动力。

需要是指人类和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感到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而产生不平衡,表现为个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以达到满足内心的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的基本需要有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P111)

马斯洛认为(P110-114)

当人的某一级的需求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求,如此逐级上升,成为其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只有当低层次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时,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对人产生激励;需求是一个人努力争取现实的愿望;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起促进作用,不再是激励的因素,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另一种需求就会取而代之。

问题:一个人如果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情是时,则食物需要占有最大优势,七位最强烈的需求。

民航旅客的一般心理需要(P114)

1.旅客对安全的需要

没有什么比安全更让旅客关心和重视的。安全包括:生命安全和旅客财产安全。

2.旅客对航班时间的需求

旅客之所以会选择飞机很大程度因为飞机快,可以节省时间。

3.旅客对舒适的需要

一是物质上,如候机楼方面,提供电话、宽带上网,客舱里对饮食的需要,另一方面,旅客在精神上追求舒适。

4.旅客对自尊的需要

民航旅客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希望能够获得服务人员的理解和尊重、关心和帮助。其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民航服务人员为其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和人性关怀。

第七章民航旅客的气质差异

一、什么是气质:(P133)

1、定义:气质是人的个体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个体心理活动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脾气、秉性,他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为上的表现。

人的气质具有极大地稳定性,因为气质的特性依赖于神经系统的特征,而神经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

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P130)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基本类型学说”,这种学说为气质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比较科学的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应该是神经系统的特性。

巴甫洛夫他通过对动物的研究发现,不同动物在形成条件发射时,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这两个神经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兴奋和抑制的强度、平衡性、灵活性,根据特性存在的差异,依次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剧院前的争吵——不同气质类型

A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容易激动,心境变化剧烈——胆汁质的人

B 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注意力容易转移——多血质的人

C 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粘液质的人

D 孤僻、自卑,行动迟缓,多愁善感。

P136-137注意不同气质的表现及服务时的处理方法。

四种气质旅客的行为特征及服务要点P136

胆汁质型——不要激怒他们,发生矛盾避其锋芒,不计较他们一时不顾后果的语言,不可针锋相对,是矛盾激化。

多血质型——空中乘务要加倍注意对机上设施有新鲜感和他们好动特别容易损坏机上设施。粘液质型——不要过多催促和打扰。

抑郁质型——注意尊重他们,对他们讲话要明细,态度和蔼,切不可和他们开玩笑,以免引发猜疑和不愉快。

练习:

问题1. 当航班延误后,有的旅客情绪从原来平静的状态一下子转化为暴跳如雷,如同火山爆发一样,请问该旅客属于哪一种气质类型?(胆汁质)

问题2. 民航旅客在民航旅客服务交往中表现为热情大方,喜欢与人交往,他们一般好动,姿态活泼,喜欢交际,爱好交谈。判断其气质类型:(多血质)

问题3. 多血质的旅客容易冲动、好挑衅,做劝说工作时要将方法,不能直来直去,要注重说理。(×)

问题4. 抑郁质的旅客在服务过程中表现较稳重,感情较平稳,情感很少外露,喜欢清静的环境,自制力差。(×)

问题5. 旅客群体中的所谓的“群众领袖”从生理上看气质类型可能是(多血质或胆汁质)气质类型。

第八章服务交往过程中的群体理论

(一)群体的定义

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群体:

1.两人或两人以上相互影响

2.稳定的结构

3.各成员有共同目标和利益

4.成员意识到彼此同属于一群

(P160)

民航旅客的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的群体,具有松散性和临时性的特点。

旅客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内部因素(旅客自身的利益)和外界因素(机场或航空公司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P154)

旅客群体的行为特点(P156)

1. 自发性:在服务过程中,旅客的群体行为不是预先计划的,而是情绪激动地人群受到某种刺激后一哄而起的行为。

2.非理性:群体行为中的成员出于情绪激动状态中,缺乏理智的思考,完全为激情所支配,盲目行动有时甚至不计后果。

3. 非常规性:由于旅客丧失理智,在行为上往往不能收到正常社会规范的约束,有的甚至践踏和破坏准则、触犯法律,有过激行为。

4.短暂性:旅客的群体行为是一时冲动产生的,因刺激只要群众宣泄了,减轻了心理紧张,行动就结束了。

群体心理对服务工作的意义

1. 了解旅客群体形成的过程是做好服务工作的前提(P161)

(1)服务人员应具有“防微杜渐”的意识,防止个别旅客转化为群体(最佳捷径)(2)服务人员应了解旅客群体形成的过程。

2. 正视旅客群体存在是做好服务工作的关键

(1)服务人员要正视旅客群体的形成。

(2)服务人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3. 旅客群体的松散性与临时性是做好该服务工作的关键

(1)旅客群体的松散性和临时性是我们树立做好旅客群体服务信心的依据。

(2)旅客群体的松散性与临时性是做好群体服务的条件。

4. 努力提升服务工作的质量

(1)规范服务流程。

(2)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3)强化对员工的服务意识、有效沟通,重视培训。

实践篇第一章民航服务产品的特殊性(P183-184 )

民航旅客服务产品的无形性

民航旅客服务产品的差异性

民航旅客服务产品的不可贮存性

民航旅客服务产品的载体同质性较强

我们把服务人员与旅客接触的那一瞬间视为最佳的服务时间,也是最为关键的地方,我们把它称之为真诚的瞬间提供最可靠的服务。(P198)

第十二章服务的弥补以及处理旅客投诉与冲突的方法

在服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旅客不满意,作为服务人员应及时采取一定的补偿服务。这对弥补差错是最有效的方法。

对于补偿服务,关键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就提出。(P311 )

实践篇第三章劝说能力

民航旅客服务人员的劝说能力

(1)应该意识到旅客的态度是可以转变的。

态度构成的三要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行为倾向,三者自一定条件下(服务人员的劝说能力)是可以转化的。

服务人员应该懂得自己劝说能力的重要性。(P212)

(2)服务人员劝说的核心——改变旅客认知因素

服务人劝说旅客的过程,实际上是服务人员通过各种方法作用于旅客,使旅客的态度有所改变,其核心是始终围绕着改变乘客认知因素这一中心。

民航特殊旅客的心理需求与服务

无人陪伴儿童典型的心理特征(P289 )

做好无人陪伴儿童服务工作的前提是要了解掌握无人陪伴儿童的心理特征

1.安全需要与恐惧的心理

2.孤独的心理

3.好动与好奇的心理

头等舱和公务舱旅客的一般心理特征(P299 )

1.航班安全正点

2.地面服务快捷方便

3.空中休息安逸舒适

4.注意服务,希望得到尊重

5.喜欢安静,不喜欢嘈杂

如何为头等舱和公务舱旅客提供服务:

提倡服务细腻化(P299-301 )

民航旅客运输是一个由多环节的服务链编制而成的空中位移产品,是有旅客在空间和时间的移动中消费的。每一个连跳的服务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地面候机室的服务和客舱服务方面特别要细腻。

比如:营造客舱文化

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

教材:汉莎的私家床、法航的舒适床

病残旅客的心理特点及服务

病残旅客的心理特点:(P288)

病残乘客是指生理缺陷、有残疾的乘客以及在乘机过程中突然发病的乘客。

这些人较之正常人自理能力差、有特殊困难、迫切需要他人帮助,但是他们自尊心极强,一般不会主动要求服务人员去帮忙,总是要显示他们与正常人无多大区别,不愿意别人讲他们是残疾人,或把它们看成是残疾人。

对此,服务人员应该要了解这些乘客的心理,他们不愿意叫服务人员帮助,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帮助,从他们的实际情况看,服务人员应该主动热情地去帮助他们。特别注意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到温暖。

投诉旅客的一般心理需求(P315-316 )

●求尊重的心理

●求发泄的心理

●求补偿的心理

针对旅客投诉应该怎样处理?

1.树立正确的处理投诉观念是处理好投诉的关键

2.处理旅客投诉应掌握好投诉技巧(P320-321)

(1)遇到投诉旅客,必须热情接待

(2)遇到投诉旅客,耐心倾听

(3)要以诚恳的态度向旅客表示歉意

(4)对待复杂问题不要急于表达处理意见,应当有礼有节

(5)旅客不是奖励的对象,用宽容、平和的方式尽力使其了解实际情况,获得理解。(6)对一时处理不了的问题,要随时告知进展情况,进行信息反馈。

第六节初次乘机旅客的特殊服务

初次乘机旅客的特点和心理特征(P306-308 )

1. 新奇感:第一次乘机,对民航的一些设置、设备、环境感兴趣,带着好奇心去探索一切

2. 陌生感对机场和机舱内的设备即想动又不敢动,因

3. 缺乏乘机常识

为缺乏乘机常识,往往摸不着头脑

4. 紧张感

对初次乘机旅客应该怎样做好服务?(P308-309)

针对新奇感:服务人员应主动介绍机场的设备、设施和环境,在空中主动介绍机型、飞行高度等,以满足旅客的新奇感,使他们感到温暖,留下良好的乘机印象。

针对缺乏乘机常识的旅客:服务人员切不可指责或嘲笑他们。初次乘机的旅客一旦知道自己因缺乏乘机知识而造成过失,心中十分内疚和尴尬,服务人员应热情地帮他们解难。

针对初次乘机旅客的紧张心理:服务人员一方面可以介绍飞机在所有交通工具中是比较安全的,请他们放心;另一方面可以亲切地和他们交谈,以分散它们的紧张心情,使他们对乘机感到安全和舒适。

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

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及答案发布人:圣才学 习网发布日期:2010-07-0915:58共7人浏览[大][中][小] 1、人的心理包括哪些过程? 答: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两部分? 答: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什么? 答:能力气质和性格。 4、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是由哪国的谁于哪年在哪儿成立? 答:德国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 5、新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正确说明,准备预测和有效控制从儿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6、试分析人的心理的实质。 答: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 器官,没有神经系统,没有大脑的心理现象是不存在的这已被日常生活经验,科学实践以及“反射”、“条件反射”,脑髓说等所证实,从无机物的机械反映,到动物的心理反 映,再到人的意思反映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是高度发展的物质---大脑的机能。(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3)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 能动性、人的心理除依存客观现实外,还受主观的知识经验,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心理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实践中,心理反映的主客观性是统一的。人不是消极反 映现实,而是能动地改造变革现实。(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人不只是自然实体。更主要是社会实体,人是积极的活动者。人的心理是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7、什么是反射弧?它包括哪些结构成分?

答: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精神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躯,传出神经、效应器及反馈系统等。 8、什么是无条件反射?什么是条件反射,并各举一例。 答:无条件反射是不学而能,生来就会,从遗传获得的反射活动,如食物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如望梅止渴。 9、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1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答:(1)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2)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 可用教师设问方式提问,也可用作业方式提出,既可以从新旧教材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日常经验引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教学结束时进行。 11、如何根据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和学校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答:(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2)由学习效果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学习动机;(3)掌握平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13、知觉分哪些种类? 答:知觉分类标准和依据不同,种类划分不同。(1)根据分析器不同,简单可分视、

2016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试题(初中卷)

****中学2016年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试卷(初中卷) 命题者:心理辅导室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45分) 1.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心理健康的范围 ( ) A.能极力满足个人的需要 B.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 C.为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极力宜泄自己的情绪 D.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下列哪种心理属于健康心理 ( ) A.抑郁情绪 B.不愿与人交往 C.经常感觉自己无能 D.遇到困难时,能积极克服困难 3.心理健康在社会交往中可表现为 ( ) A.经常与素不相识的人十分热情地交谈.表现为十分兴奋的状态 B.对同事,好友无缘无故地表现为冷漠,漠不关心 C.有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人 D.接触异性时经常表现为紧张的情绪 4.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高,有的人夜晚工作效率高,这是指 ( ) A.人的心理活动的周期节律性 B.环境适应力 C.心理自控能力 D.社交能力 5.当患者遇到突发性事件时,表现心慌,紧张,出汗,坐立不安,我们称此人有 ( ) A.情感脆弱 B.焦虑情绪 C.反应过度 D.心境突变 6. 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是( ) A. 社会关系 B. 朋友关系 C. 层次关系 D. 亲子关系 7 .印度的卡玛拉狼孩典型事例说明人的心理基础是( ). A. 自然环境 B. 人的大脑 C. 个体活动 D. 社会实践活动 8.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大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 ( ) A.家庭内部 B.社会环境 C.人际关系的处理 D.自身的内部冲突 9.在心理咨询的各种形式中,最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 ) A.电话咨询 B.面对面 C.专题咨询 D.互联网咨询 10.当天实记的外语材料,最好在( )内进行第一次复习,保持效果较好. A 24小时内 B 第二天 C 第三天 D 第二周 11.下列哪些陈述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 ) A精力旺盛 B.感情丰富 C.渴望独立 D.认识能力高,看问题全面 12."悲喜交加","百感交集"是人的情绪和情感的( )的表现. A.复杂性和矛盾性 B.稳定性 C.可变性 D.生理性 13.下列陈述不能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是:( ) A.避免类似情境 B.总结经验教训 C.调节抱负水平 D.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4.学校增进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 ) A. 心理健康教育 B. 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 C. 心理咨询 D.心理治疗 15. 利他主义的表现( ) A. 人不为我,我不为人 B. 人为财死 C. 辛苦我一个,幸福十万家 D. 逃避责任 16、“先入为主”是一种( )的人际偏见。 A、刻板印象 B、光环效应 C、第一印象 D、自我投射 17、“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假意逢迎行为违反了人际交往的( )原则。 A、尊重原则 B、诚信原则 C、适度原则 D、宽容原则 18.下列四种人际交往态度,哪一种是健康、积极的( ) A、我不行-你行 B、我不行-你也不行 C、我行-你不行 D、我行-你也行 19、交往双方能否成为知己,关键在于各自能否( )。 A 改善交往情境 B向对方施以恩惠 C 增加交往频率 D 向对方作自我表露 20.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下列对学校心理辅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校心理辅导以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为服务对象 B.心理辅导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上 C.学校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障碍矫治的心理治疗 D.心理辅导等同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21.心理辅导的途径有多种,下列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专门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另一种是开设心理辅导

【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重点)

《基础心理学》(专升本参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其标志是德国的心理学家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我国学者多认为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4、人格主要体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5、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现象和调节与控制心理现象。 6. 人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7.分化抑制使有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分析,并做出准确反应。 8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 9知觉的基本特征(或者说规律)主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和知觉的恒常性等。 10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分为采取阶段和决定阶段两个阶段。 11.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它能接收、加工或到体其他细胞。1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13.神经元具有兴奋和传导这两个最主要的特性。

1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条件反射,也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15.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能将信息从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 16人的心理现象可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两个部分。 17.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8巴甫洛夫把有机体的反射区分为在种系发展过程中遗传下来的无条件反射和个体生活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条件反射两种。 19.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20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 21. 奥尔波特(G. W. Allport)认为人有两种特质: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22 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要进行及时复习。 24.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 25. 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和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 26. 按照能力的功能不同,可以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三种。 27.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8.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表象编码和语义

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基础心理学试题一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4.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干扰作用是()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来说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有区别的和 A.动机性抑制干扰 B.前摄抑制干扰两大部 分。 C.倒摄抑制干扰 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2、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两种感觉是___和___。 5.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形象的过程是() 3、有意后注意是在基础上产生并与目的任务相联系,但又不需要 A.有意想象 B.随意想象的注意。 4、根据创造程度不同,把随意想象分为和。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5、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一般经历以下四个过程:准备期、、 6.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和 验证期。 A.马斯洛 B.勒温 6、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有、和言语表情。 C.默里 D.罗杰斯 7、马斯洛认为,人类有 5 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 7.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和。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8、气质的 4 种基本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和。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9、从到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 8.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是() 10、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因素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二、选择题(每题 1 分,共10分)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称为() 9.能力是一种() A.个性特点 B.心理过程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 C.意识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2.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10. " 一俊遮百丑 "、 " 一坏百坏 " 描述了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3.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 三、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5分)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1 、自我意识 1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 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2)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 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 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 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2.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 (7)系列位置效应 3.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口诀】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如何组织复习,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口诀】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 (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5.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 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 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 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口诀】两准一敏才持久 6.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口诀】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7.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测试题(1)附答案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模拟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不属于与性格的意志特征相关的性格教育内容是( C )。 A、要培养学生的目的性、独立性 B、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制力 C、要培养学生的机智敏捷和幽默感 D、要培养学生的恒心、坚忍性 2、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服务,这是贯彻( C )。 A、针对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全体性原则 D、全面性原则 3、下列不属于人格测验的是( C ) A、16PF B、EPQ C、CBCL D、《Y—G性格测验》 4、智力激励法是( B )首创的。 A、比奈 B、奥斯本 C、比尔斯 D、詹姆斯 5、针对自己的心理缺陷,自我提出一定的要求,用以警醒和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这是( D )方法之一。 A、认知改变法 B、榜样示范法 C、心理训练法 D、心理修养法 6、雷诺茨和加特金是( C )的推崇者。 A、直接干预 B、团体干预 C、前摄性干预 D、反应性干预 7、学生因不能按时到校上课,教师建议家长取消他晚上看电视的“权利”,这属于:( D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8、我国心理卫生事业发轫于( B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9、( A )是一个人学习、生活、工作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A、智力发展正常 B、情绪稳定乐观 C、意志品质健全 D、行为协调适度 10、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素材,这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 C ) A、主体性原则 B、多样性原则 C、开放性原则 D、有效性原则 11、“未雨绸缪”,此种形式属于( D ) A、团体干预 B、特殊干预 C、间接干预 D、前摄性干预 12、理性情绪干预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B )倡导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 A、詹姆斯 B、艾里斯 C、奥斯本 D、罗杰斯 13、干预的第一步是( C ) A、调整 B、解释 C、倾听 D、鼓励 14、不属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模式的优点是( D )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最新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班级:学号; 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有人曾经把黑猩猩与幼儿放在一起抚养训练,但应为黑猩猩不具备人类的遗传素质,最终不可能与人类的后代一样形成人的心理,这说明: A、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B、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物 质前提 C、环境因素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成为现实 D、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动调控作 用 ()2、“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3、在幼儿的记忆中,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的记忆形式是() A. 运动记忆 B. 情绪记忆 C. 形象记忆 D. 语词记忆 ()4、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 A. 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 形式运算思维 D. 抽象逻辑思维()5、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A. 感觉和知觉 B. 记忆 C. 想像 D. 思维 ()6、好奇好问、活泼好动是幼儿() A. 气质特征的表现 B. 能力特征的表现 C. 性格特征的表现 D. 思维特 征的表现 ()7、幼儿的形象记忆主要依靠的是() A.动作 B.言语 C.情绪 D.表象 ()8、幼儿园小朋友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头脑中呈现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再造想像 B.创造想像 C.无意想像 D.幻想 ()9、与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反应相关的是( ) A.生理需要 B.社会性需要 C.社会性适应 D.脑成熟 ()10、某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表现为精力旺盛,待人热情,但冲动,易感情用事,他的气质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1、“视觉悬崖”装置主要测查的是() A.婴儿的深度知觉 B.婴儿的大小知觉 C.婴儿的形状知觉 D.婴儿的方位 知觉 ()12、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研究指出,如果17岁儿童智力为100%成熟的话,那么,儿童4岁时已达到() A.成熟智力的三分之一 B.成熟智力的二分之一 C.成熟智力的三分之二 D.成熟智力的四分之三 ()13、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0~2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14、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 A.“真香!”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苹果。”()15、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

心理学复习材料简答题及答案

一。简述教师在学与教过程中的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这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二1.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关系密切、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1)气质可使同一性格者有不同的表现;(2)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速度;(3)性格可制约气质的表现并改造气质。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气质是附属。 2.论述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2.(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性格的特征差异分为四个方面: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 意志特征。性格的类型差异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如内倾型与外倾型、独立型与顺从型。(3)教育含义: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速度与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3.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3.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所有这些认知差异表明,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4.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教育工作要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对不同的人格类型、不同的人格特质结构,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应有所不同。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人格终生发展论还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三1.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有哪些? (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2.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最新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试题

精品文档 湖南科技大学第八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之 心理健康知识竞赛 一、单项选择题 1、《梦的解析》的作者是 ( )。 A.弗洛伊德 B.罗杰斯 C.詹姆斯 D.埃森克 2、关于自卑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 B、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 C、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D、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一。 3、一种重复出现的、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情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虽力图克制但又无力摆脱的神经症是()。 A.焦虑症 B.过度适应 C.恐怖症 D.强迫症 4、幻觉属于 ( ) A.记忆障碍 B.注意障碍 C.智能障碍 D.思维障碍 5、妄想是指( ) A.一种在病理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发生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 B.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根据。此观念片面而偏激,但逻辑上并不荒谬。 C.是对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运用,用以解决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 D.一种病理性的记忆错误。 6、强迫观念是指 ( ) A.一种在病理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发生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 B.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根据,此观念片面而偏激,但逻辑上并不荒谬。 C.是对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运用,用以解决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D.某一固定的观念在脑子里反复出现,这些观念是患者不愿意想的,且伴有主观的被迫感觉和痛苦感觉。 7、我们常见的嫉妒心理属于()。 A.轻微的心理失调 B.轻度的心理障碍 C.中度的心理障碍 D.严重的心理疾病 8、有的同学遭遇失败后,便会认为自己“没用,什么也干不成,是个废物,窝囊废”,这种想法属于哪种不良认知()。 A、绝对化 B、糟糕至极 C、过分概括化 D、乱贴标签 9、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而()则是学习的根本宗旨。 A、勤奋 B、刻苦 C、学以致用 D、学会学习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 选择题20分,5个实验,1个论述题,4个简答题。前七章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核心、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研究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 2. 复述分为两种:简单复述和精细复述 3.感觉记忆的研究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部分报告法 4图像记忆的容量?9到20个 保持时间300到500毫秒 5.侧向扩散 6 问题行为图包含的两个成分 7.深层转换语法包含的两个成分 8推理产生错误的原因 9 速度与正确率权衡问题 10 鸡尾酒会效应 11 自由回忆实验 12 人工代理 13 问题空间 14 模式识别 15 追随程序 16 范畴大小效应 17 Burner的人工概念的实验 18 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 19 探测刺激的实验 探测法的实验(短时记忆的遗忘) 20 注意章节:注意的选择机制 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 中枢能量理论 计算机模拟法基本逻辑 知觉产生的理论 21 Sternberg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的实验 22 Paivio 的斑马试验 23 Navon 的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 24 轮廓比较与命名实验(又称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核心、P1 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中的两个主要研究指标:反应时和正确率(即作业成绩)。 2.复述P84 复述是一种不出声地对刺激信息进行重复默诵的内部过程。复述可以分为机械性复述或称为保持性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和精致性复述或称为整合性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 1)简单复述即以前所说的的复述,它有助于项目在短时记忆中保持,即如复述缓冲器,现又称为保持性复述。 2)精致性复述是将要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它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加工。这种复述又称为整合性复述,可以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3.感觉记忆的研究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部分报告法P75 部分报告法:Sperling在每组的视觉刺激信息呈现之后(呈现时间50毫秒),发出一个声音,提示3行字母中的哪一行要求被试报告出来。其中上行的字母与高音相联系,中行的字母与中音相联系,下行的字母与低音相联系。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出现的声音信号,对相应一行的字母马上做出报告(部分报告法)。 4 感觉记忆P75 当外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感觉,产生感觉像后,虽然刺激的作用停止,但感觉像仍可维持极短的片刻。这种感觉滞留在视觉中最为突出。感觉滞留表明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这种记忆就是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图像记忆的容量为9到20个;保持时间300到500毫秒;声象记忆的容量为8到9个项目,时间为4秒。 5.侧向扩散P89 侧向扩散是指在某一个水平上,或者是较浅的水平或者是较深的水平,加工在横向扩展开来。以阅读为例说明:校对阅读和要点阅读。 6 问题行为图包含的两个成分P10 问题行为图 一种分析口语记录的方法称之为问题行为图,这是Newell和Simon提出的分析方法,可以使人直观地看出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的序列。这种问题行为图有两个成分组成:1)知识状态,即人在某一具体时刻所知的关于改该作业或问题的全部信息;2)操作,即人每次用来改变其知识状态的手段。 7.Chomsky的生成转换语法包含的两个成分P219——222 包含短语结构语法和转换语法,而以后者最为著名。 短语结构语法认为,一个句子是有许多组成成分构成的,其中短语是最重要的结构。Chomsky认为,短语结构语法仍未能完全确切地解释语言。区分句子的两种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心理学复习资料

师范类心理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选择最佳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心理学的历史上,下列人物中,属于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的是:(C )(A)冯特心理学创始人(B)华生行为主义的创始人(C)弗洛伊德(D)巴甫洛夫 2.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这是人格的(B ) 特征。 3.(A)整体性(B)稳定性(C)独特性 4.希波克拉底将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这 些气质类型之间:(C)(A)有好坏之分(B)有优劣之别(C)无好坏之分(D)以上均不对 5.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个体的心理现象与常模进 行比较。这种判定心理健康的标准被称为:( A ) 6.(A)统计学标准(B)社会规范标准(C)行为适应标准(D)主 观经验标准 7.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D ) A.感觉对比B.感觉后象C.感觉适应D.联觉 8.问题解决的第一步是(答案不确定) A.问题表征 B.发现和解决问题 C.理解问题 D.思考问题 9.“忧者见之忧,喜者见之喜”这是受一个人的(B)所致。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热情 10.俗话说的“想吃粥,又怕烫”是动机冲突中的( C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是什么 心理现象?(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相互作用(D)感觉掩蔽 1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应了遗忘的一般规律是:(C ) (A)先慢后快,先多后少(B)先快后慢,先少后多(C)先快后慢,先多后少(D)先慢后快,先少后多 13.某大学女生,周期性不可抗拒地强迫自己多食,同时自己又设法进行呕吐以 避免体重增加。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该女生患有:( C) (A)肥胖症(B)神经性厌食症(C)狂食症(D)绝食症 14.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D )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15.一首乐曲由不同的人演唱,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仍被人知觉为同一首乐曲, 这主要是由知觉的( B )决定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C.理解性 D.恒常性 16.婴儿生下来遇到冷空气就哭是( A )。 A.无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经典性条件反射 D.操作性条件反射 17.“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一好百好”,说明社会知觉中具有( C )。 A.首因效应 B.刻板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18.“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说明人的( A OR C )。 A.注意能够分配 B.注意分配是有条件的 C.注意范围很大

心理健康知识测试题

心理健康知识测试题 一、判断题(每题1分) 1、心理压力总是有害的。( B) 2、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康,不能简单的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人就一定有心理疾病。(A ) 3、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人,都是有心理疾病的人。(B ) 4、同样的不幸事件会因为个体的不同所引起的挫折感是不一样的。( A) 5、害羞经常是由不熟悉的人或情境因素引起的。(A ) 6、酗酒也是一种心理障碍。(A ) 7、听轻松的音乐,可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放松心情。(A ) 8、动机水平越高,工作效率就越高(B ) 9、当刺激事件打破了有机体现有的平衡或超过了个体的能力所及, 个体就会感受到压力。( A) 10、智力水平越高,心理水平越高。( B ) 11、心理咨询师应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任意延长或缩短咨询时间。(B ) 12、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而且更应包括心理健康(A ) 13、人的人格、智力、心理特质与态度、兴趣一样是随时变化的(B ) 14、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协商、指导过程,帮助求询者达到自助的目的( A) 15、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治疗( B) 16、心理卫生指的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 情绪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有良好的适应。 (A ) 17、多给人以值得的赞美,能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A ) 18、上网成瘾全称是“互联网成瘾综合症”,是一种心理障碍。(A ) 19、心理健康就是一个人能够充分协调自己的知、情、行,使之达 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够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 A) 20、人的性格是先天形成的。( B) 21、对人的第一印象形成后,很难再改变。(B )

(完整版)管理心理学_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中国式的管理心理学的体系,通过学习起到以下作用: 1、对推进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2、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3、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人作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1、“企业就是人”。 2、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3、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有何关系?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性的学科。 5、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国内和国外经验相结合。做到学能致用,用能生效。 一、要明确管理心理学的两种属性 二、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行为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管理心理学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由此产生的工业应用心理学和同期先后出现的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三个分支学科为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提供了素材,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2、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实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霍桑实验”历时八年,分为四个阶段( 四项实验):工厂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谈话研究;观察实验(接线板接线实验)。梅奥的结论是: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期末试题

心理学2008年试卷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的题号填在括号中。(20*1分=20分) 1、心理学是研究( D )及其规律的科学。 A、心理过程 B、生理变化 C、行为过程 D、心理和行为 2、“自然、真实”是心理研究中( A)方法的主要优点。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法 3、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是( D ) A、扩散 B、集中 C、兴奋 D、反射 4、飞行员在飞机上升和下降的5-6分钟内需要对飞机性能做出200多次的关注,此时反映出注意的主要特征是( C )。 A、范围B分配 C 转移D、稳定 5、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之间成( A )关系。 A、反比例 B、正比例 C、常数 D、对数 6、严格而言,夜晚驾驶室内的灯光应关闭,是为了防止( A )现象出现,。 A、明暗适应 B、视觉对比 C、感觉干扰 D、感觉差异 7、电影是依据( D )现象的原理而摄制和放映的。 A、空间知觉 B、眼动 C、错觉 D、似动 8、将物体的物理特性在头脑中登记的过程是一种( B )。 A、长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短时记忆 D、外显记忆 9、主体依据事物外部特征将物体记忆,只是一种( C )记忆策略。 A、精细记忆 B、精确记忆 C、机械复述 D、有意记忆 10、位置处在中间的材料往往遗忘多,说明记忆材料会受到(D)的影响。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前摄、倒摄两种抑制 11、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进程先快后慢,它说明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是( C )。 A、材料性质 B、数量 C、时间 D、检查指标 12、一般说来,复习的时间分配对记忆效果会产生影响,分散复习往往要( A )于集中复习的效果。

心理学简答题排(汉语言文学)

1.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2.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和凸凹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对深度和距离的知觉主要来自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单眼线索包括:线条透视、相对大小、阴影、遮挡、纹理梯度。 3.创造性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2.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谈谈复习时应遵循的策略? (1)及时复习。(2)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如果记忆材料所需时间较短,可用集中复习;如果时间较长,分散复习效果较好。开始复习的时间,间隔条短,以后可以长一些。(3)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 3.关于攻击性行为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什么? 攻击,实际上是人们根据行为者和行为本身的特性而对某些伤害性行为作出的一种判断。 攻击的理论: (1)习性学观点。习性学是研究人和动物的生物学基础的科学,代表人物是康拉德.洛伦兹。他认为攻击是人和动物的本能,它同喂食、逃跑、生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和动物的四大本能系统。人和动物的攻击驱力来自有机体内部,与外界刺激无关,

随着个体的攻击能量在有机体内不断积累,他必须借助于适当的外部刺激周期性地进行释放。 (2)挫折-攻击理论。20世纪30年代,多拉德等提出了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本能,而是来源于挫折。20世纪60年代,博克维茨休整了挫折-攻击理论。他认为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它只是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或准备状态。情绪唤醒是挫折与攻击之间的中介变量。 (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从研究儿童的攻击行为入手,引入认知中介过程讨论攻击行为的获得机制和发生过程,提出了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直接学习,二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儿童对攻击行为的观察或模仿学习由注意过程、记忆过程、动作复制过程、动机过程四个相互联系的子过程组成。 8.影响人际吸引因素有哪些?亲密关系至少应该在哪几个方面与其他关系有所不同。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相似性。(2)熟悉与临近。(3)外貌。(4)人格品质。 美国心理学研究者布瑞姆认为亲密关系至少应该在六个方面与其他关系有所不同,这就是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和承诺。 4.简述编码特异性原则。 影响记忆提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塔尔文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