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1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1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1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1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行政管理

论文题目:西方行政改革

姓名:范媛媛

学号:1107414055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年级:大三

班级:11712

任课教师:刘妍

2014 年 5 月

内容摘要

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环境变化,提高行政效率,对原有不适用的行政体制及管理方式进行的变革。通过行政改革可以增强国家行政机关的活力,更好地履行国家对社会的管理职责,以维护政治统治。西方国家一般把政府管理改革统称为行政改革。

关键词:行政改革;西方国家;分散权利

目录

一、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政府行政改革 (5)

三、总结 (6)

参考文献 (6)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

一、引言

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环境变化,提高行政效率,对原有不适用的行政体制及管理方式进行的变革。通过行政改革可以增强国家行政机关的活力,更好地履行国家对社会的管理职责,以维护政治统治。西方国家一般把政府管理改革统称为行政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转变政府职能是贯穿这一过程的重要课题。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作用、功能的转换与发展变化。包括管理职权、职责的改变(对哪些事务负有行政管理权责,管什么,管多宽,管到什么程度),管理角色(主角、配角等)的转换,管理手段、方法及其模式的转变等。

二、西方国家政府行政改革

政府面临的困境是职能扩张的结果。因此,改革的第一要务实政府职能的重新审视和定位,即首先解决应该管什么不应管什么的问题。西方各国行政改革首先都是重新定位政府角色。他们把政府组织划分为四种类型:政策组织、规制组织、服务提供组织和服从性组织,并认为前两者负责“掌舵”(制定政策),而后两者的职能是“划桨”(执行政策、提供服务)。划桨的只能通过市场化途径与掌舵职能分离,因而改革内容表现为调整政府与社会关系,建立小政府模式。1978年以来,西方国家的政府因为财政困难、公民压力以及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等各种原因,纷纷开始了行政改革。这些改革的趋向可以用治道变革来概括。治道变革的具体内容,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政府职能的市场化、政府行为的法治化、政府决策民主化、政府权力多中心化。政府职能的市场化包括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公共事务

引入内部市场机制等;政府行为的法治化主要是解决法律管制过分,从过分的法制回归法治的进程;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主要表现在在传统普选制度、政党政治和利益集团政治的基础上实现政府行政日益公开化、提高政府公共政策对公民需求的回应性等;政府权力的多中心化,主要表现在执行局部变革、提高地方自治水平、还权于社群等。

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思潮和模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已经构成了"行政改革理论的丛林",根据盖·彼得斯的概括,大致可分为市场模式、参与模式、灵活政府模式以及非管制型政府模式。然而,"政府管理传统模式的替代方案中,最为政治家所熟悉和青睐的就是市场模式。"。作为"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即所谓"市场价值的重新发现和利用",作为"公共行政的传统规范与工商企业管理方法的融合",公共管理典范主张"政府有限",必须以市场解救政府失灵现象。

三、总结

总的来说,无论是公共选择,抑或是管理主义,其都崇尚市场力量、市场作用、市场机制。具体言之,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中市场化的特征体现在其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中。与职能市场化趋向相关联,西方国家在推行行政改革的过程中,大都着力于缩小政府行政范围,分散政府行政权力。

参考文献

(1)[美]盖·彼得斯:《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思维》[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

(2)《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11页。周志忍:《公共悖论及其理论阐释》[J],第14页。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行政管理

论文题目: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的研究

姓名:范媛媛

学号:1107414055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年级:大三

班级:11712

任课教师:刘妍

2014 年 5 月

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环境变化,提高行政效率,对原有不适用的行政体制及管理方式进行的变革。通过行政改革可以增强国家行政机关的活力,更好地履行国家对社会的管理职责,以维护政治统治。西方国家一般把政府管理改革统称为行政改革。

关键词:行政改革;西方国家;分散权利

一、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顾客第一主义 (4)

(二)绩效取向 (4)

(三)放松规制 (5)

(四)以私补公 (6)

(五)公私伙伴关系 (6)

(六)评估国家的出现 (6)

(七)分权化 (7)

二、总结 (8)

参考文献 (9)

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的研究

一、引言

(一)顾客第一主义

顾客第一主义,就是服务为本、顾客驱动、顾客取向(Customer Orientation)。质量和顾客满意是21世纪公共管理的主题。公开竞争,包括客户竞争和内部市场竞争。前者旨在打破垄断性的集中配置、划片服务及客户分割,实行公共服务的分散化,给客户以自由选择的现实权利,迫使公共部门为赢得客户而不得不展开竞争。内部市场机制的核心措施在于引入新的内部核算机制和价格机制,推动公共服务部门之间的竞争。公私竞争,包括合同出租(contracting-out)和市场检验(market-testing)。合同出租,亦称合同承包、竞争招标(competitive tendering),指的是政府确定某种公共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对外承包给私营企业或非盈利机构,中标的承包商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用财政拨款购买承包商的公共产品和劳务。市场检验,即"对内部和外部服务承担者进行比较以检验资金的价值的过程"。在市场检验中,目前正在由内部承担的活动向竞争者开放。不论最后的结果是合同出租还是继续由内部承担,市场检验能够保证公共服务以最佳的方式提供,从而实现公共资金的最大价值。公共服务小规模化(down-sizing)或适度规模化(hght-sizing)。其要求为便于控制、利于提高效率、政治代表性和体现地方自治。

(二)绩效取向

西方各国纷纷进行了体现"结果为本"、绩效取向的市场化改革:政府围绕其使命进行绩效管理,采用目标管理(MBO)、全面质量管理(TQM)等手段,强化政府对议会和顾客的双重责任;实行成本核算;加强财务控制,完善信息反馈,实行绩效预算。这方面的突出例子有英国的雷纳评审(Rayner Scrutiny Programme)和财务管理新方案(FMI)等。具体到工资制度上,就是打破统一的薪酬体系,推行绩效工资。如澳大利亚改革了原有工资结构引进了高级文官绩效评估;丹麦设立了灵活的工资制度,配置了更多资金;芬兰进行了业绩奖励实验;爱尔兰在一些高级管理职位引

进了业绩工资制;荷兰发展了其原有的灵活工资体制;葡萄牙实现了工资体制理性化;土耳其努力建立业绩奖励制;英国建立了业绩工资制和灵活的工资结构。

(三)放松规制

私有化首创自彼得·德鲁克,原作"重新私有化"。E·S·萨瓦斯认为,所谓私有化,意即"更多地依靠私营部门的制度安排,而较少地依赖政府去满足社会需要"。但是,必须指出,关于私有化,"政府移交的是服务项目的提供,而不是服务责任的移交。"私有化更倾向于放松规制(deregulation)。所谓规制,指社会公共机构按照一定的规则对特定的经济主体的自由活动空间和行为方式的规范、制约和限制。放松规制包括放松市场规制、放松社会规制和放松产业规制,但重点是放松市场规制。到20世纪80年代,放松规制的领域和国家日益增多,达成高峰。"市场和竞争就是主要的规制"成了西方各国的流行口号。

(四)以私补公,打破政府垄断

政府采用说服、宣传、表彰、政策优惠等手段鼓励私人资本投入到原来由政府包揽的事业中去,如中小学教育、社会保险、退休保障、廉价住宅建设、医疗服务等领域,以弥补政府财力和服务能力的不足,同时,打破政府的独家垄断,克服"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局面。

(五)公私伙伴关系

它与合同出租不同,政府不需要购买私营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而是以政府特许等形式吸引中标的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或提供某种特定的服务。私营部门有投资收益权,即通过向消费者收费来收回企业成本,追求投资回报。公私伙伴关系,既借助社会资源提高了公共服务的生产能力,又通过价格机制显示了顾客的真实需求。

(六)"评估国家"的出现

“评估国家"的出现反映出当代西方行政改革对评估活动的极端重视。组织绩效是当代政府管理的核心价值。然而,要改进政府绩效,你必须首先了解目前的绩效水平究竟如何。改革中的评估首先广泛应用于改革的试点单位及示范项目。美国的"重塑试验室"和人事改革示范项目,都产生了

大量的评估文著。美国和德国都制定了所谓的"日落法案",规定不得推广没有经过评估而确认其效果和成本收益的示范项目。改革中的评估还应用于监测和阶段性地评价具体改革措施,如英国的雷纳评审。在"财务管理新方案"、"下一步行动方案"和"公民宪章运动"中,有关部门都进行了多次评估。

(七)分权化

分权化的政府抛弃了层级节制的传统集权模式,力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权化的政府实行参与管理,分散部门权力;分权化的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层级简化,易于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分权化的政府致力于公共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使之有能力开展创造性的工作。所以面对国内外对行政体制改革的迫切形式,我们有必要将竞争的因素引入公共服务领域。

二、总结

总的来说,无论是公共选择,抑或是管理主义,其都崇尚市场力量、市场作用、市场机制。具体言之,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中市场化的特征体现在其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中。与职能市场化趋向相关联,西方国家在推行行政改革的过程中,大都着力于缩小政府行政范围,分散政府行政权力。

参考文献

(1)[美]盖·彼得斯:《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思维》[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

()2《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11页。周志忍:《公共悖论及其理论阐释》[J],第14页。

(4)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587页。

(5)[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行政管理

论文题目: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姓名:范媛媛

学号:1107414055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年级:大三

班级:11712

任课教师:刘妍

2014 年 6 月

内容摘要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理论上可以吸取西方国家市场化行政改革的优点,但由于国情和体制的不同,而且由于西方行政改革本身的缺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不可能模仿西方市场化模式,而必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在进行行政改革之前,往往缺乏比较现成的理论,在改革启动后,也缺乏有理论深度的研究和总结跟进,这是我们对行政改革缺乏研究所导致的,也与改革实践者不重视开发理论和利用现有的理论有关。这或许是中国政府行政改革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但在很多方面缺乏成就的重要原因。因此总结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经验对我国行政改革理论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行政体制;市场化行政体制;中国特色

目录

一、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对我国行政改革机制的启示 (4)

二、有助于我国政府的定位和优化 (5)

三、加强党的建设能力 (6)

四、总结 (7)

参考文献 (8)

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引言

(1)对我国行政体系改革方向的启示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宝贵经验有助于我国明确改革的方向,虽然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国体上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不同的国体是可以采用相同的政体的,西方行政体系改革成就是人类追求政治文明的共同产物,为世界各国政府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和西方国家都是要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全球化竞争和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政府治理模式,无疑西方的改革给我国的行政改革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盲目地照抄照搬西方的经验是不行的,他们的改革都是立足于本国行政体系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而进行的,所以其改革成果有很强的本土性,如果完全用在中国改革中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很明显,我们要在立足本国实际国情和政府状况的基础上与世界接轨,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行政体系改革道路来。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英国到法国等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行政体系改革。这次改革内容涉及到整个资本主义行政体系,包括政府与企业关系的理顺,以及为提高政府效率而对内部组织机构职责的明确和机构的调整等等。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一直都从西方改革中吸取精髓,把他们改革的先进理念融入中国行政体系再造过程当中,比如政府职责的重新定位,政府要管好该管的而放手那些不该管的,运用先进的市场经济理念来优化自己的行政体系。同时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领导作用,治理腐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党员的实际行动树立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发展目标就必须要从只重视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指标向社会全面发展这个更高的目标迈进。同时明确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政府不是人民的统治者而是代表人民治理国家,政府的运转是在公民缴纳税收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所以政府要对公民负责,为公民服务,把公民是否满意作为评

判自身工作的标准。

二、西方行政改革有助于我国政府职能的定位与优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成了政府的事情,这样我国的政府逐渐就变成了全能主义政府,很多事情都是政府大包大揽,效果并不好。所以我们要理清政府的职责,合理定位,该管的管,该放的放,对于某些职责不明的要给出明确的规定,让群众到政府办事感觉到真正的便捷,全面提高行政效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经历了四次大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其基本经验是: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要体现中国特色,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稳定大局,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配套进行,要着眼于民主政治建设,加强领导,上下联动,循序渐进。虽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总的看,仍属于阶段性和过渡性的改革,还需要不断地深化。当今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正面临新的挑战、新的机遇与新的要求。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需要配套进行。二是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对中国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三是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对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实现公开化以及廉政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肯定的是,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尤其是其中的市场化倾向有着非常重要的合理性,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对象的多元化与复杂化必然要求政府从更多的管理领域推出,否则无法解决管理的效率低下问题。实际上,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与西方国家有共同之处,因此,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可以为我国行政改革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政企关系方面,政府绝对不能过多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政府管理的方式上,一些政府部门仍然习惯于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事务,不善于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政府仍然包揽过多,社会中介组织还

没有充分发挥有效作用。中国政府必须按照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达成的多边协议以及世贸组织的规制办事,使公共政策的制定与之相衔接。必须按照世贸组织的惯例,改变公共服务的垄断现象,开放某些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公民参与行政决策、履行监督行政公正与效率的途径必须清晰,其合法行为必须得到有效保证并进而巩固现行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加快行政程序立法,规范行政权力,落实依法行政;要按照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国内市场的要求,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反对地方保护主义,抓紧对一批具有自然垄断和公用事业特点的行业进行改革。加快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减少行政性审批。系统清理各种审批制度;在其基础上取消和简化行政性审批,对保留下来的审批事项,要明确程序、时限和责任,增加透明度,健全监督机制,提高审批效率。完善公务员制度,造就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要在总结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基础上,制定和颁布《公务员法》;在巩固政府机构改革的成果,实现机构、编制、人员和工作程序法定化的同时,加强对公务员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提高公务员的政治素质和行政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府制定决策但不是具体实施,这就启示中国在改革中要做一个好舵手而不是事必躬亲,集中精力于决策的制定和决策执行的监督当中,这样政府可以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但是做到这样有一个前提就是良好的监督体系的建立,健全行政体系的内部监督,给予审计和法制等监察部门更大的权利。同时健全行政体系外部监督,尤其要加强公民的监督。

放松规制是当代西方国家行政组织改革的一大趋势。我国在进行行政组织改革时,也应当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思考点,以便既适应我国现实状况的需要,又能与国家大趋势接轨。

三、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加快政府行政改革步伐

提高党执政能力是行政改革的有力保障。在我国政府部门工作大多数人都是共产党员,党员个人素质的提高,人人都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贯

彻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然会有更高效率的工作,更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各种要求,这样又可以使党的执政意图得到充分的实现。

综上所述,我国只有不断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提高每个党员的行政能力,才能推动行政改革的顺利进行,才能建立起民主高效的行政体制。治理腐败,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在我国,政府公职人员中绝大多数是党员,治理党员的腐败就是重中之重。必须加强党内监督,发挥纪检委的作用,党应该赋予该部门更大的权力并且由中央直属,独立于省级部门之外,把它打造成廉正公署一类高效的监督机构。同时加强社会监督,鼓励群众积极监督,设立监督网络,让人民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和纪检部门直接沟通,并设立公开电话和网络平台。

四、总结

十六大强调,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我们要认真学习吸取西方市场化行政改革的有益性的同时,可以断言,作为对传统政府管理体制的一次意义深远的重大变革,市场化行政改革的未来将取决于对上述四个问题做出何种解答。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制度供给严重不足,第三部门也不能承担大量的政府转移出来的公共服务的职能。甚至作为工业时代的科层制在中国都未能真正建立,因此,中国行政改革只能走自己的路,在完善官僚制的前提下,采取公共管理的模式,适当的引入市场化的因素,加强行政体制的施政能力。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最终做到"管得着的看得见,看得见的管得着"。

参考文献

(1)[美]盖·彼得斯:《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思维》[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

()2《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年,第11页。周志忍:《公共悖论及其理论阐释》[J],第14页。

(3)Politt,C.and Bouckaert,G.(1995),Defining Quality,in Politt and Bouckaert(eds.),Quality Improvement in European Public Services,

(4)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587页。

(5)[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市政协编译组、东方编译所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第24-25页。

(注:[美]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斯罗:《制高点--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M],段宏等译,北京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_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6 改革开放30周年专稿 [收稿日期]2008-10-13 [作者简介]唐铁汉,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 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局部到全局的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更深刻地认识改革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认真总结改革的历史经验,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实现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改革开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点和经验 [中图分类号]D 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08)06-0015-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的改革,党的十七大以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回顾近30年的改革成就,可以用“一个基本判断”和“一个历史性转变”来概括。所谓“一个基本判断”,即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所谓“一个历史性转变”,即基本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尽管改革还要继续深化,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尽管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还要经过一些时间,但是,从总体上说,体制转换、政府转型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历史性的新进展和新突破。 总的看,近3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逐渐明确,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日趋明显,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G D P 年均增长9.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7%以上;人均G D P 由200多美元增长到2600多美元,创造了世界经济中一个大国持续发展的奇迹。这一巨大的变化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密不可分。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对外经济联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经济正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有六条基本的经验需要肯定。 一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这就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着眼点,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加强和完善政府的 DOI :10.14063/j .cn ki .1008-9314.2008.06.006

浅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

浅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 摘要:21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任务必然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切实加强行政管理的 理论研究,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 导是必然选择。本文首先详细论述了行政管理的基本内涵,进而阐释了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原则,最后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任务,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稳定运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 “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在我国和其他国家,其使用范围都是很广泛的。无论是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还是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 的管理,都被叫做行政管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专有概念,我国理 论界普遍把“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 括一下三个方面: 首先,行政管理的实质是国家权力的运作过程。明确行政管理的实质,可以把 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同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活动 明确的区分开来,有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政府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更加准确地理解 和把握行政管理的实质及其规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是人类社会 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活动。明确国家行政活动的管理属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国家的 立法活动、司法活动区别开来,突显行政管理的“执行”功能,这有助于更好地借鉴 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动中的有益经验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的操作和技术水平;再次, 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有着明确的规定性。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1.精简原则。 所谓精简,就是各级政府的规模要适度,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少而精。新时期坚持精简原则,一是机构、层次、编制定多少,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凡属重叠和多余的机构、层次、人员,一律合并和撤销。二是随着行政工作的发展, 应把某些事务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 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提高 工作效率。 2.统一原则。 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的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 有一个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 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行政管理的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 行政目标的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的总体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的行

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总目标

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总目标 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干部队伍,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具体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一)八十年代初期的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后,许多老干部落实政策,官复原职,但产生了一些机构臃肿等新问题。改革要点: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班子;三是加快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此次改革主要是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二)九十年代的机构改革 1993 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本次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并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范围的职能切实还给企业;二是把配置资源的基础性职能转移给市场;三是把经济活动中社会服务性和相当一部分监督性职能转交给市场中介组织。遵循“政企职责分开,精简、统一、效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与完善地区行政管理体制相结合”的原则,

(三)21世纪初期的机构改革 为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克服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的弊端,切实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进行了4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和1998年的改革。 1998政府机构改革,是在世纪之交中国党和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抉择。这一抉择直接表现了中国党和政府对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国情与国际问题的理性判断,表现了中国党和政府坚定的改革信念和决心,表现了中国党和政府对中国最高国家和民族利益——现代化的追求。从已经提高的改革思想和涉及的改革问题看,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无疑是一次具有全面行政改革性质的改革。 意义:毫无疑问,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国策,高举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我国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较,我们还存在历史性的差距。随着我国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丰富化、多元化,我国旧的政府管理模式与新的市场经济、新的社会生活之间的深层次的矛盾已经浮现并日趋尖锐化。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政府全面行政改革已经成为下一个世纪初期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的历史性诉求。本次改革就是在我国全面实行社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暨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观点综述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需要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为了认真总结各级政府部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有益经验,及时探讨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进展,2006 年8 月19 ~20 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在广东佛山联合召开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广东省委副书记、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刘玉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夏书章、顾家琪,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国家机关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国内行政管理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科研院所从事行政管理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共380 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38 篇。 根据年会主题,本次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四大专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创新,政府决策科学化和依法行政,政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绩效评估。与会人员经过深入讨论,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运行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并对政府行政管理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现将会议的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会议首先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效管理和科学发展存在辨证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要靠高效管理,管理要以科学发展为方向。正确的发展观是高效管理的保证,现代公共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全面发展,强调协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回顾和分析了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认为改革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一是始终没有制定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理论研究尚不足,改革目标不清晰。二是由于改革总体目标不清晰,转变政府职能思路比较模糊,缺少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只注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而忽略了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转变职能没有新突破,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会人员强调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行政体制改革的进步能推进其它方面的改革,而其滞后则会对各方面改革造成体制性障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其

浅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目录 摘要 (1) 导论 (2) 一、政府管理职能的概述 (2) (一)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政府职能 (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本国政府职能 (3)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变迁 (3)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3) (二)当前政府行政管理主要弊端 (3) 三、推进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5) (一)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5) (二)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 (6) (三)科学设置政府机构 (7) (四)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方式 (8) 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为适应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有效解决各自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公共行政改革,“经济全球化和政府作用”是各国认真思考的课题。 文章以政府管理职能入手,简要阐述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政府的职能,以及在不同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的职能及其转变。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中的主要弊端。随着中国的入世,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此文章提出了可行性较好的推进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导论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市场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当前形势下世界各国为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客观需要,相继开展了公共行政改革,“经济全球化和政府作用”是各国认真思考的主题。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直接面临竞争的是企业,承受最大挑战的却是政府。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一,也越来越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迎接这一严峻挑战,中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努力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廉洁、高效、法治、有权威、有能力的政府。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一政治文明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但我们注意到,当前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方面仍存在弊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文章以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为立足点,以地方政府为主要视角,对现阶段我国政府管理体制作了一些思考,并对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初步设想。 一、政府管理职能的概述 政府职能即公共行政职能,具体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从现代社会和各国政府行政实践来看,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角度,不同国家的政府职能各具特色。 (一)市场经济下西方国家政府职能 西方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历史,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职能,它大体经历了“守夜人”、“全面干预”到“混合经济”阶段,即从让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自由调节经济运行到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混合型”经济。混合型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管理职能既不直接干预经济运行,也不放弃间接影响和干预经济运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政府与经济关系的模式也非一致的,比较典型的有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德国模式和北欧模式。 尽管因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形成了各国政府职能上的不同特色。但综观各国,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职能作用大致表现为: 一是具有市场开拓的导航职能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必然使其表现出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其经济的发展必将付出昂贵的时间和社会成本,此时通过政府的导向力量,有利于促使市场经济系统整体抓住机遇,快速升级。 二是对市场运行的调控职能作用。西方各国政府纷纷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并逐渐使之成为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同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消除社会收入的分配不公,通过政府的积极作用,可以大大缓解由此所引发的社会矛盾。

行政体制和行政机构

四、行政体制和行政机构 1.行政体制概述 (1)行政体制的含义和内容。行政体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制度。在公共行政中发挥着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一个国家的行政体制是否合理、健全,对公共行政的效果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行政体制通常与国家的立法体制、司法体制相对应。行政体制包括广泛的内容,例如,政府组织机构、行政权力结构、行政区划体制、行政规范等,其核心是政府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以及运行机制等。 1)政府组织机构是行政体制的载体。任何一种行政体制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组织形态之上。政府组织机构通常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政府机构设置和各级政府内部的横向机构设置等多种类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行政体制的运转会产生重要影响。 2)行政权力结构是行政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行政体制得以正常运转的动力。行政权力结构不仅规定行政权力的来源、行使的方向、方式等,而且还要规定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以及群众团体之间的权力配置关系,其核心内容是国家行政机关在政治体制中所拥有的职权范围、权力地位以及行政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职权划分等。一般来说,科学合理的行政权力结构配置,对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转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对行政体制产生负面影响。 3)行政区划体制是指国家为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层次的区域单位,并建立相应的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实施管理的制度。行政区划在不同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例如,我国现行的省级行政区域、市级行政区域、地级行政区域、县级行政区域、乡级行政区域等。行政区划的划定要充分考虑其领土大小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人口、国防、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一个国家的行政区划是否合理,也同样会对该国的行政体制产生重要影响。 4)行政规范是指建立在一定宪政基础之上的行政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公共权力、实施公共事务管理的行为规则。任何行政活动都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授权,所有国家行政机关行使的权力、各部门的职责权限等也必须通过一定法律加以限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法律规范不仅影响行政体制的运行,而且也规定着各类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的内容、范围和形式等。 (2)政治制度对行政体制的影响。行政体制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阶级统治所确立的政权组织形式及其相关的制度。它是政治统治性质和政治统治形式的总和,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国体与政体的统一。所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国体(即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行政体制的性质。政体(即政治统治形式)影响着行政体制的组织形式。政治统治性质是根据国家的阶级属性来划分的;政治统治形式,是由国家的管理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及社会团体与公民参政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构成的。

行政机构改革与政府新形象塑造讲解

行政机构改革与政府新形象塑造 【作者】张卫东【作者简介】作者单位:河海大学人文学院 一行政改革一直是当代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针对当时政府所面临的沉重赤字,膨胀的机构,低下的效率,严重的腐败等问题就曾尖锐地指出: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政府是问题本身。1997年6月25日发表的世界银行《1997 年度世界发展报告》得出的结论是:有效的政府是经济成功的基础。但报告同时指出,建立有效的政府并不容易,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对政府进行改革。但是,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面对已经进行了的或正在进行的改革所取得的实际进展和实际功效与预期目标的差距时,都显得很是无奈。如在美国,反对官僚主义、改革政府的结果,正如一则笑话所说的那样:“只有一个规则,第一个动(指改革)的人输。”(注:[美]M ·伯恩斯等:《美国式民主》第63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在西班牙,“公务员与整个社会都要求行政改革。很难理解为什么历届政府都失败了。”(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第217页,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6 年版。)在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的需要,完善行政管理与行政体制,我国进行了多次行政改革,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8次。但回顾建国以来的多次行政改革,我们不能不承认收效甚微。“相对于经济领域的改革而言,我国行政改革总体上说是滞后的。”(注:中德联合举办的“行政管理现代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讨会发言,见《社会科学报》1997年11月6日。)象机构改革就一直没能逃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之所以这样,一方面与对改革的理论认识不足有关,革命导师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早在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既然是革命,缺乏充分、正确的思想准备与理论指导,焉能保证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这也与改革的封闭倾向有关。(注:赵立波《政府行政改革》山东人民出版社,第297页。)政府既是改革者,又是改革对象,而由于缺乏正式渠道,社会力量(积极性、信息支持、智力资源等)既很难直接转化为改革推动力,也难以对改革进行情况及结果进行及时反馈与监督控制,社会参与度差。政府机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很难得到及时根治。二有人形象地把政府的作用比喻为掌舵而不是划桨,借用这一比喻,这里我们不妨把行政改革的理论和社会力量支持分别喻指行政改革中的舵和桨;没有科学的理论,政府机构的改革就难以把握方向。而没有社会力量的支持,则政府机构的改革就不可能达到预定的目标。现在,就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而言,从开始的行政改革只是在围绕权力收放、机构人员增减、机构合分等浅表层上做文章,到深层次的政府职能定位和转变,表明我国对改革理论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入。当然,理论认识还需进一步加强,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客观现实的需要。而在政府机构改革的社会力量支持方面,则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认识。支持政府机构改革的社会力量,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除了政府公务人员以外的一切社会公众。目前,由于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次数较多,已成为一种经常性、老生常谈的事物了,因此,从很大程度上讲,社会公众已对改革失去了新鲜感与震摄力。在这种情况下,要唤起社会公众(即社会力量)对政府机构改革的支持,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引起社会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认同。一般而言,社会公众是在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打交道的过程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0年(96分)

一、单选(共10小题,总分:40 1.国务院的四类机构从1982-2003, 分) 从数量来看减少了()。 A.0.47 B.0.48 C.0.49 D.0.5 2. ( 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各大部委的副职至少是( )个,最多不得超过 )个, 这是1982年国务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成果。 A.2, B.2, C.3, D.3, 3. 198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落实()报告的决定。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4. D.十六大 国务院全体会议一般每()召开一次,由国务院37位组成人员出席。 A. 一年 B.9个月 C.半年 D.3个月 5. 1993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A.减少了副职,促进了干部年轻化

B. 提出转变经济部门职能 T|c.提出转变政府职能 * D.以服务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导向 6.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A.邓小平理论 B. 毛泽东思想 C.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的讲话 D. 江泽民理论 7. 1978年~2008年,我国进行过()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r 河 A. 四 * B.五 "O c.六 D.七 8. 200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A. 市场经济制度改革 * B.注重市场监管与社会管理 C. 减少副职干部人数 D. 注重发展农村建设 9. 1982年,我国的国务院组成部门是()个;200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个。 A.51 ;27

B. 51 ;28 C. 61; 27 D. 61; 28 10.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A. 1928 * B.1929 C. 1930 D. 1931 二、多选(共5小题,总分:20分) 11. 哪些部门不在大部门体制的六大猜想之列? "A.建立经济部 B. 建立大能源部 C. 建立国土建设部 “ D.建立科学发展部 12. 从2008年到2020年之间,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需要按照哪几个建设政府的要求。 "A.建设服务政府 “ B.建设责任政府 “ C.建设法制政府 |7 D. 建设廉洁政府 13. 哪几项属于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7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发挥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

行政管理学设计方案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 专业:行政管理 主考学校:__兰州大学___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讲师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2018年4月8日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ownship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

目录 内容摘要.....................................................................I 正文目录...........................................................................II 一、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3) <一)现行财政体制下乡镇财政收入严重不足 (4) <二)压力型行政体制下乡镇的行政表现 (4) 二、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依据和出发点 (5) 三、当前我国乡镇行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6) <一)乡镇行政区划不合理 (6) <二)乡镇行政管理方式落后 (6) <三)政府职能庞杂、错位 (7) <四)党政不分、政事不分 (7) 四、深化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措施 (8)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8) <二)培育农村自治组织 (8) <三)深化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9) <四)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 (9) 参考文献 (Ⅲ)

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

第八章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 第一节行政改革理论及其发展 一、行政改革的内涵与本质 行政改革是公共行政之主体——政府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公共行政生态环境的需要,而有意识地对公共行政从结构、功能、过程到制度、文化和行为方式诸方面进行变革的活动。它在本质上是政府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过程。 行政改革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行政改革是一种主动的适应行为 行政改革是一种系统的过程 行政改革与行政变革 行政变革也涉及行政系统的变化,不同的是,它既包括主动进行的有计划的变革,也包括行政系统的自然演变过程。 行政改革与机构改革 机构改革指对包括行政机构在内的党政机构、部门、人员及其职责的改革活动,行政改革不仅包括机构改革,还包括行政技术、体制和文化的变革。 二、行政改革的动力和阻力 (一)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力 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力包括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社会、人口和文化等多种动力。 1.政治动力:政治变动对政府系统的影响最为直接(战争、国际危机、政体变更、政权交替等)。 2.经济动力: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政策的变化、经济贫困和萧条、财富分配格局的变化等 3.意识形态动力:对领袖思想的不同态度、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再认识等。 4.社会动力: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社会的权力再分配、社会流动性、识字率的增长等。 5.人口动力: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政府系统形成压力、城市化等。 6.文化动力:新观念和新意识的出现、新技术的采用、利益需求。 (二)行政改革的内部动力 内部动因是行政系统内部所引起的改革动力,包括行政组织的演化、组织分工的细化、行政权力的异化、行政文化的僵化等。 行政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公共行政系统的内部。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行政改革所涉及的行政系统内部组织和人员的利益受损,是行政改革遇到阻力的主要原因。 三、行政改革的策略 从行政改革的方式上看,自上而下的、自下而上的和上下结合的改革策略。 就改革的步骤而言,行政改革有“投石问路”式、“一步到位”式、“分步实施”式的改革策略。 改革策略的选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具体涉及某一个国家在行政改革中应采取的策略,均应视实际情况而定。共同的是,不管选择何种行政改革策略,都是为了尽可能地把对行政改革的阻力缩小到最低限度,把行政改革的合作和支持力量扩大到最大程度,减少改革的痛苦,增大改革的成效,创造性地解决行政改革任务。 四、新公共管理与行政改革理论的当代发展 公共选择理论关注的中心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主张通过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组来改革政府。这种改革理念导致了新公共管理的市场导向、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 第二节中外行政改革实践 一、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实践、经验及其启示 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社会、市场管理与政府职能的优化;(2)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3)政府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职能优化的核心:非国有化、自由化、压缩式管理 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业务合同出租、以私补公、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公共服务社区化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分权与权力下放、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改革、公共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服务质量、管理方法的融合。 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经验: 一是从本国实际出发推进行政改革 二是行政改革是渐进性的过程 三是注重专家咨询与改革前的方案论证 四是以立法为先导,注重法律准备

浅谈行政体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行政体制改革的认 识与思考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浅谈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行政体制改革是指在各种社会力量和行政环境的影响下,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调整和改变行政组织的结构、体制、职能和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的活动。其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增强行政能力,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世界正发生着深刻变化。适应时代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设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适应时代变迁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推动下,经济社会呈现出加速变迁的趋势,人类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风险加大。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大大增加。一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不仅需要本国的努力,也有赖于国际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不仅要建立在本国政治社会稳定有序的基础上,也有赖于国际社会的稳定有序。二是社会问题增多。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的组织形式、利益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类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资源矛盾激化,人与自然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既极大地

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也带来了诸多新的社会问题。三是防范社会风险的难度加大。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口流动的范围和速度不断加大,跨国跨境流动更加便捷。恐怖主义等跨国跨境犯罪活动愈加猖獗,艾滋病以及一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成为世界性问题。社会治理无论涉及的范围还是复杂的程度都大大增加,防范社会风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虽然各国的发展水平不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长期推行高福利政策,这虽然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的矛盾,但它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放缓、财政收入增长减慢,使高福利政策难以为继。而且,高福利政策还使一部分人的进取精神削弱,经济发展活力受到抑制。一些发展中国家既存在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也存在单纯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问题,导致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时预见性、针对性还不强;有的应该承担的社会治理责任还不到位、效率不高,公众参与程度不够,贫富差距仍然比较大,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比较弱,等等。要解决

关于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关于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2-01-17T09:53:06.763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9月下期供稿作者:刘敏[导读] 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注重改革和完善日常机制 刘敏 (上海华汽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1)09-0000-01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为适应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有效解决各自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公共行政改革,“经济全化和政府作用”是各国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对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骤 1.1982年,中国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第一次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但是以前计划经济时期,行政权力依然集中,严重影响了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当时的行政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所以进行了第一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经济权限、人事管理权限、财政收支权限和人事管理权限,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精简干部队伍,但是很不彻底。 2.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1988年开始推行的。这次改革的重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党政关系,精简机构和人员,克服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等等。这次改革首次提出了要转变政府职能。 3.第三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在1993年开始的。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掌握政策、统筹规划、信息引导、提供服务、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上,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队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4.我国的第四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1998年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为中心的而进行的改革,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行政改革,宏观调控、社会监管和公共服务是政府转变后的主要职能,真正把生产经营交给企业。调整政府机构,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划分、加强行政体系法制建设。 5.2003年,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第五次改革。这次改革是对1998年改革的继承和发展。按照推进刑侦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政企分开、统一、精简、和依法行政的原则,使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完善政府机构设置,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形成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分析 (1)我国的政府职能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和改善。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的制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和完善,政府的管理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府干预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市场的作用凸显;加强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2)不断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和方法。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形成了惠及全体国民的基础服务体系。首先是推行行政责问制,积极完善发展创新决策机制;其次,促进政务公开;再次就是改善行政审批制度,促进审批制度的规划性和合理性。 (3)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了政府组织领导机构。在此情况之下,我国逐步建立起来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想适应的框架结构,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制度建设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规范了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资料显示,社会舆论对政府刑侦管理体制的普遍评价不高,包括对政府的行政道德评价、政府的行政效率评价等。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不强,甚至发生了与政府有关的冲突事件。当前的国内理论界都认为中国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难点和重点都在政府领域,行政管理体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三、国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世界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压力,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普遍进行了行政管理改革,在控制机构规模、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1.转变政府职能。1988年,英国政府开始推行行政管理部门改革,通过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和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政府从包揽一切社会事务开始“卸载”自身事务。改革措施的最大特色就是执行与决策分离。在政府内部设置独立的执行机构,实行经理责任制,这样就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英国政府在2002年设置的执行机构负担了75%的公共服务任务。美国也开展了历时八年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重塑政府运动。德国政府采取了非连续性渐进改革模式,转变公共组织机构。 2.借鉴经验,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美国形成了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决策机制和管理体制。首先是注重选民的意向和利益,决策目标明确。其次是决策程序规范,注重民主讨论、辩论以及对结果进行绩效评估,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做出决策。最后决策是公开透明的,制定了《政府公开法》《信息自由法》等法律,决策受民众和法律监督。 3.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在国外,政府间的关系改革,主要就是中央向地方分权倾向,地方的自主程度高。1982年,美国政府推行“还钱于州与地方”,这就是政府在下放权力给地方政府,各州和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分担公共服务供给,同时也分享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 4.政府认真贯彻绩效管理。英国政府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服务承诺制。自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建立现代绩效管理和现代公共支出以来,全国推行服务承诺制,向社会公布了中央政府制定的全国性的工作绩效标准。 5.权利制约机制的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政府十分注重对权利的约束,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比较严密完善,美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是以分权制衡为特征的。实施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模式。 四、深化我国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1.科学合理地定义政府职能。

浅谈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浅谈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容摘要:三十多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就巨大,已基本摆脱了旧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束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行政管理体制正在形成。主要成就表现在四个方面:行政管理的化迈出重大步伐,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取得很大进步,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正在逐步推行。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就

一、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况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进行了六次政府机构的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政府机关本身的精简,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了政府职能,特别是转变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在动因都有所不同,使其呈现出了极其鲜明的个性,表现在:⑴变革的深刻性。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进行的革命性变革,对政府职能的简化、政府组织结构的调整、政府行为方式的改革乃至政府工作人员观念的冲击都是史无前例的;⑵改革与发展相互依存度高;⑶外部制约因素的相互交织。 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在深入持久地进行着,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行政管理体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其改革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基点,以重塑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公信力为推动力,全面履行行政职责,提高政府的行政意识和能力。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己经适应不了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了,甚至成为其阻力和障碍。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所以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成为了当务之急。 2、中国的行政管理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影响力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3、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考核体系不健全。 4、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影响了党的群众基础。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够消除经济社会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环节。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和谐的发展与中国行政管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当前我国政府及理论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推进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在第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拉开序幕之际,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研究进行分析与梳理,有利于我们明确要求,厘清思路,选准路径,更好地实现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要求。 关键词:行政管理改革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廉洁政府发展趋势 Chinese administrative restructuring Key words:Administration Restructuring Service oriented government Honest government Developing trend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具体目标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同时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其外在、内在必要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

发展正是外在必要性和内在必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1.1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外在必要性分析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是外在必要性和内在必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外在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文化体制变迁、适应世界行政生态环境变化、造就优秀国家公务员、适应WTO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 1.2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必要性分析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内在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它是政府行政管理本质的需要、政府行政权力结构合理划分的需要、政府行政管理价值取向的需要、政府行政改革发展和行政现代化的需要。 2大部门制改革的内容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策和思路

试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和思路 从年至年,我国先后进行了六次行政组织改革,但一直未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年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我国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行政组织改革。这是解放以来的第七次改革,也是历次改革中规模最大、力度最大、机构变化和人员调整最大的一次。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原则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还给企业。()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制化。 按照上述目标要求,这次改革的具体做法是: ()加强宏观调控部门。适应政企分开的要求,改革计划体制与投资体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培育与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实现企业市场化、投资多元化。因此,将经济综合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其主要职责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经济、法律手段,改善宏观调控机制。 ()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求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要满足企业与市场的这种要求,政府与企业之间就必须取消行政隶属关系,专业经济部门不再是企业主管部门,不再对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进行任何行政干预。政府与企业之间,只是政府国有资产部门对企业的资产产权关系,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中央与地方的专业经济部门要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与管理方式,逐步融人以产业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部门。改革后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行业规划和行业政策,进行行业管理;引导本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维护行业平等竞争秩序。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要实行政企分开,切实转变职能,不再直接管理企业。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是: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政府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权益;向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监督企业资产运营和盈亏状况;负责企业主要领导干部的考核、任免。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国有资产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不能损害所有者权益。 ()适当调整社会服务管理部门。政府社会服务管理部门的任务是提供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以及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这种社会服务原则上应由中央政府制定法律、法规与政策,具体事务由地方政府去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社会事务是由企业办理的,企业不堪重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事务要由政府办理,企业要摆脱社会负担,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组织,全心全意搞好企业。 ()加强执法监督部门。随着市场对资源配置与经济调节作用的加大,还需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执法监管,以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按照行政决策立法与行政执法监督分开的原则,行政决策机构制定市场运行规则,执法监管机构建立综合执法队伍,实行市场与社会的统一执法监督。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改变目前部门立法、条条执法,或者地区立法、区域执法的条块分割局面,打破部门垄断、地区封锁,消除市场障碍,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管部门。 这次改革首先对国务院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国务院由原来的个组成部门减少为个,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分别由个、个、个调整为个、个、个。国务院各部门机关干部编制总数精简了一半。目前,正在进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的改革。当然,由于中国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