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科学探究: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导体绝缘体。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教学手段:

教学准备:试验记录表、电路检测器;橡皮、小刀、钥匙、纸板、泡沫、回形针、等待检测物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曾经发生的故事:前几年一个晴朗的周末,有一个小男孩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春游。休息的时候,小男孩看到地上草丛里露出一截白色的金属丝,就好奇的把手伸了过去。于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爸爸妈妈只听见小男孩发出一声惨叫,就倒在地上,全身抽搐。原来那截金属丝是一根意外断开掉落的电线,他触电了。

离他最近的妈妈赶忙一步跨过去就往孩子手上抓,她想把孩子拉开。哪知道手才搭上去,就全身一麻,也被电了。

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小孩的爸爸紧张而不慌张。他迅速地朝四周扫了一眼,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具。这时情况已万分危急,不容耽误。他一把脱下身上厚厚的外套,抱住手,小心地靠过去,迅速拨开小孩触电的手,再把他们拖到旁边。两人终于得救了。

在这个事件中,小男孩被电以后,爸爸妈妈两人都去救,可是一个也被电,一个却没事,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在为我们周围的物体中,包括人体在内,有的很容易导电,有的却不容易导电。男孩妈妈一紧张之下,忘了自己拉孩子也会被电,而爸爸却知道用不容易导电的工具来救人。所以在这个充满电器的时代里,要安全健康地生活,保护好自己。我们要学会分辨常见物体,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这就是我们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检测物体是否容易导电。

二、引导学习,合作展示

1、首先请问怎么才能检测一个物体是否容易导电呢?(电路检测器)

对,可以使用电路检测器。

教师分组,分发实验器材

现在大家看看实验盒里有些什么?(橡皮、纸板、钥匙、石头等物体)还在桌面上有一张“导体与绝缘体材料检测记录表”。在这张表上已列出了一些待检测物体的名称,除此之外,大家也可以检测另外一些表上没有列出的物体,但是每检测一种,都请在“被检测物体”列的格里填上相应的名称。

2、在进行检测之前,谁来说说如何使用电路检测器。

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引脚接触被检测的物体,如果小灯泡亮了,说明容易导电,反之,说明被检测体不容易导电。

3、演示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并做下记录。

思考:在检测前为什么要检验“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是否发光?为什么要重复检测一次?

4、现在我们来看看这次实验的具体要求(出示要求,要求学生读)

(1)分工合作、认真仔细。

(2)每次检测钱检查检测器是否正常。

(3)按“预测—检测—观察—结论”的步骤,重复检测两次以上。

(4)分析总结,填写检测情况记录表。

5、读懂了吗?现在请一位同学来重复老师刚才的演示过程,其他同学仔细

观察他做得对不对。

6、他做得对不对?你们理解了吗?(理解力)好,分组检测现在开始!

学生开始分组实验,并根据实验情况,完成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

三、成果总结,知识延伸

1、检测已经结束,各组整理好实验器材。各小组整理实验记录。

2、抽取代表小组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意见做

好记录。等他们汇报完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3、把被检测物体按照能否导电分成两组

这部分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板书),我们把这类物体称为导体;反之,这边这部分物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板书),我们把它们称为绝缘体。

4、观察两组材料,你有什么发现?

生:导体大多是金属,而绝缘体都不是金属。

对,实际上导不导电是看物体中拥有自由电子的多少。所有的金属都是导体,当然,除金属外,还有石墨、人体、一些溶液等是导体;还有一类被称作半导体的材料,它们通常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导电的,但在温度升高等一些特殊情况下,会变成容易导电的物体。离我们最近的一种会转化导电性质的材料就玻璃,它在固体的情况下是绝缘体,如果加热到熔化状态下则会变成导体。

5、导体有用还是绝缘体有用?为什么?

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去;

绝缘体:阻止电流不能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去。

四、拓展练习(全班探究)

1、能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检家里的电源插孔是否导电吗?为什么?

2、在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与电有关的设备?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它们起什么作用?

3、水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你怎么知道的?

4、家里电线冒火花、烧起来了,赶紧用水浇灭对吗?

5、我们用电时,应注意什么?

五、小提升

现在回到本课开始的故事当中,故事里男孩被电时,爸爸、妈妈都去救它,结果妈妈被电,而爸爸却没事,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容易让电流通过

导体与绝缘体材料检测记录表

一、检测情况:

我们小组共检测了()种材料。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材料有()种,它们是:();不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材料有()种,它们是:()。我们预测错误的材料有:()。

二、有何发现:

三、有何疑问:

导体与绝缘体这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认识电并了解简单的电路。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合作探究、分类总结,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养成与人合作,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难点是突破两个概念的理解误区,以及扩展到日常生活其它物体导电性的判断常识。在教学设计上,我用一个故事来导入,目的在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埋下分辨导体与绝缘体,以及安全用电的伏笔,留下拓展的空间。接着引出使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物体是否导电。这里的重点是检测器的正确使用,和检测物体的步骤。要求学生必须要严谨对街,用科学的方法,通过预测、检测、观察、反复检测、观察、得出结论的步骤来完成实验,填好实验记录,并提出自已的疑问。这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的过程。接下来,在小组总结汇报中,把被检测物体按其导电能力分类,通过分类,归纳出判断物体是否导电的基本方法,即从物体的物质构成来分析判断,从突破难点。在这个环节上,除了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汇报实验结果外,再以“导体入绝缘体哪个有用?”、“只有金属才是导体”以及学生相互间的质疑、解惑的过程来引起学生动脑思考。他们相互质疑、解答,实际上也是在他们自已大脑里面引发一场思维风暴,解答别人的质疑,同时也提升了自已。第四是拓展环节,联系生活实际,分辨导体与绝缘体,总结本课所学,养成安全用电的意识。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导体与绝缘体材料检测记录表(在相应的格子内“是”打√或,“不是”打×)被检测物体预测情况(会亮吗)第1次检测(亮了吗)第1次检测(亮了吗)结论(导电吗)橡皮纸板回形针钥匙普通布料泡沫块小刀塑料尺小组汇报:一、检测情况:我们小组共检测了()种材料。能使小灯炮发光的材料有()种,它们是:();不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材料有()种,它们是:()。我们预测错误的材料有()二、有何发现:三、有何疑问:金属、人体、石墨、食盐水溶液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第一单元电 第5课时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

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 2.了解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板书设计: 5.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导电性 绝缘体 安全用电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公开课教案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公开课教案 2、导体和绝缘体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能力目标: 能够设计检验装置,并检验常见的各种物体的导电性。 (三)情感目标: 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要通过检验后才知道,任何结论都是要通过检验后才能得出的。 二、教学重点: (一)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作用。 三、教学难点: (一)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四、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自制教具电路板、 2、电流实验盒、 3、各种金属和非金属、 4、新型试电笔、 5、电工常用工具、 6、玻璃杯、 7、水、 8、盐。 (二)学生准备:

大号电池每人一节。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的作用很大,但电压高时对人体有危险,所以我们家的电线外面都有物体把它包住。包住了就没有危险。你知道外面包裹的这一层叫什么吗? (二)新课课题: 2、导体和绝缘体 (三)问题: 一个物体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呢? 学生回答:用简单电路来检验。把要检验的物品串联在电路中,如果小灯泡发亮,说明电流可以通过,它是导体。如果小灯泡不亮,说明电流不能通过,它是绝缘体。 (四)检验一:P33 把我们常见的这些物品进行分类: 导体有: 绝缘体有: (五)小结: 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容易通过)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不容易通过)叫做绝缘体。 (六)检验二:P34

水是导体吗? 注意;要在水中多放盐和多加电池。 (七)检验三:P34 人体是导体吗? 注意:要用新型试电笔检验。 (八)判断:P35 常见的电器、电工材料、电工工具中它们哪一部分是导体?哪一部分是绝缘体? (九)安全用电:P35 注意事项:晾衣服、放风筝、搞卫生。 安全用电:在我们家或其它地方一定要注意,一个插座上不能同时插入多个用电器。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安全第一不能忘。 六、本课小结: 我们通过检验的方法,知道了电容易通过的物体叫导体,电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认识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有了这些基本知识,我们就为安全用电做好了第一步。我们要注意在任何时候都是安全第一。 七、作业指导:P74 八、板书设计: 2、导体和绝缘体 一、检验一:

识别导体和绝缘体

识别导体和绝缘体 1、如图2所示电路,把两个金属夹子A 、B 夹在下列某个学习用品的两端(物体保持干燥), 闭合开关后小灯泡能发光的是 A .钢制刻度尺 B .塑料笔杆 C .塑料透明胶带 D .绘图橡皮 2、手电筒长期使用,后盖的弹簧变松旋紧后,后盖与干电 池接触不好,小灯泡不能发光。为了使手电筒正常发光,应 在后盖与电池之间垫上下列哪一种物质 A .塑料片 B .金属硬币 C .硬纸片 D .橡皮 3、下列选项中,都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A .验电器上的金属球和金属箔 B .玻璃棒和橡胶棒 C .测电笔的笔尖和笔杆 D .电线的金属丝和塑料外皮 4、下列各组物质中,通常情况下都属于导体的是 A .金属、油、陶瓷 B .人、大地、塑料 C .玻璃、油、橡胶 D .盐水、大地、金属 5、图1中标出了制成铅笔的4种材料,在通常条件下,这4种材料中属于绝缘体的是 A .木材、橡胶 B .石墨、金属 C .木材、金属 D .石墨、橡胶 6、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不容易导电的是 A.铅笔芯 B.保险丝 C.胶条 D.酱油 7、下列物体在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A .人体 B .金属棒 C .塑料棒 D .食盐水溶液 ( 8、下列物体中,在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A .人体、大地、铜钥匙 B .橡皮、煤油、塑料袋 C .铅笔、盐水、玻璃杯 D .瓷瓶、酒精、钢板尺 9、通常情况下,下列材料中都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A .玻璃棒、铜线 B .塑料绳、铅笔芯 C .橡胶棒、盐水 D .陶瓷碗、塑料尺 10、以下学习用品中,在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A .塑料刻度尺 B .物理课本 C .绘画橡皮 D .金属小刀片 11、通常情况下,下列几组材料中都是导体的是 A .油、干木材 B .稀硫酸、铜 C .大地、塑料 D .铝、陶瓷 12、通常情况下,下列物质是导体的是 A .空气 B .橡胶 C .油 D .盐水 13、下列物体在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A B 图2 图1 石墨 木材 金属 橡胶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导体和绝缘体 教科版

5.导体与绝缘体 【教材简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的第5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电和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知道了可以使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简单的电路故障。本课将通过引领学生继续使用“电路检测器”来科学规范地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容易导电等一系列研究活动,使学生明晰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明确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正确使用电路检测器科学规范地检测身边物体的导电性,区分归纳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 第二部分:教室里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调查教室里的电器设备中哪些使用了绝缘材料,理解绝缘体和导体材料同样重要,了解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路检测器的使用原理及方法。本课的学习任务是使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身边物体的导电性,这样的活动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不仅有趣而且相对简单。但是,本课学习中仍有几个隐含的难点:第一,如何落实“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确的界限”这一概念;第二,导体和绝缘体在电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同样重要;第三,如何突破“人体、植物、湿木棒等是导体”这一难点。这些难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不小的考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有的物体容易导电,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2.培养认真、求实的精神,克服绝对、静止看问题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区分10余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难点:人体、植物、湿木棒等是导体,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确的界限。 【教学准备】 教师:电路检测器、验电球、一盆水、一盆植物、8种材料名称卡片 学生:回形针(有塑料层和无塑料层包裹各4枚,随机放在不同小组)、2B 铅笔芯、牙签、铁钉、瓷砖、铝片、玻璃等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个铜钥匙;一把塑料直尺] 1.教师实物投影出示一个电路检测器。 提问:同学们还认识它吗?如果把铜钥匙接入电路中,小灯泡会亮吗?如果把塑料尺接入电路又会怎样? 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验证同学们的预测。 追问:把铜钥匙和塑料尺接入简单电路中,它们显示出不同的本领,分别是什么?(预设:电流可以通过铜钥匙流过去;塑料尺把电流阻隔了,流不过去。) 二、探究1:用简单电路检测物体导电性(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一个电路检测器,回形针、铅笔芯、牙签、铁钉、瓷砖、铝片、玻璃等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记录表。] 1.提问:除了铜钥匙和塑料尺,课前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来认识并且预测一下,电流能不能从这些物体中流过去从而点亮小灯泡。

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一直处于研讨生成状态,先后几次改稿;最后执教的过程中也是有得有失,感受颇多。现小结如下: 一、用教材教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比如,本课只提到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我认为这个检测的面过于狭窄,在此基础上,我增加了一些导体和绝缘体来进行实验,这样让学生更多地、较直观地感知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而更具体地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 始于教材而不止于教材,这始终是我努力的方向。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引导学生亲历亲为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习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勤于动脑、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绝非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设计了“检测老师提供材料的导电性”和“现场寻找身边材料并检测其导电性”的两个层次的分组实验,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实现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概括,学生理解起来回更自然。我想这应是我以后上课努力追求的境界。 对于上述两点,自我感觉比较满意;但下面的两点,不能不说有些遗憾。 因为这是一节公开棵,所以我在课上不敢信马由缰,有时显得畏首畏尾,本该“放”的地方没放开,导致课上缺少了生成的精彩。孩子们普遍显得有些拘谨。比如,在汇报自己找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情况时,虽然我在巡视时发现最少的一小组也增加了两种自选材料,多的补充了四、五种,但孩子们好象和我有距离感,没人敢站起来发言,使课堂气氛显得比较沉闷。这也是我和孩子课前沟通少的原因,孩子对我感到些许陌生。 不过,不管怎么说,经历了这次活动的摔打与锤炼,我觉得自己得到了充实,也有了些许提高,我会再接再厉、不断进取,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同行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同时也希望能为小学科学教育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导体与绝缘体》评课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构建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实验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 合理分工,科学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电路检测器导线橡皮插头 学生: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粉笔、纸片、铁片、铜片、铝片、螺丝钉、塑料片、回形针、木片、陶瓷、塑料尺、布条、毛线、钢锯条、铅笔芯、易拉罐、硬币、钥匙、小刀、海绵等多种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习了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情况,学会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出现的故障。现在,请同学们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比比哪组的同学组装的又快又正确。 1.学生组装电路检测器,教师巡视指导。

2.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电流从电池的正极经过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负极。) 3.讨论:如果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4.教师演示:那我们现在把这根导线接起来,小灯泡是不是会重新亮起来?(1)检测器的两个铜丝头接在一起; (2)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 (3)铜丝头和塑料皮接在一起。 5.问: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只有把里面的铜丝连起来,灯泡才会亮。) 6.小结:在我们身边,有些物体容易导电,有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7.交流汇报: (1)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内容吗?(板书:导体与绝缘体)(2)什么叫导体和绝缘体?(板书:容易让电流通过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二、新知探究 (一)学习检测一块橡皮的方法 1.(出示橡皮)问:那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怎样才能知道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用电路检测检测) 2.(抽生演示)现在请一个同学上来用你学到的方法进行检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的检测过程,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3.问:橡皮能不能让电流通过,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二)分组实验: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2导电性是金属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设计检测方法 【教学难点】不能使小灯泡发光的物体不一定就是绝缘体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 木头,橡皮,陶瓷,玻璃球,铜片,纸片,铝片,铁钉,钥匙,硬币,金属调羹,蜡烛,棉线,竹签,圆珠笔芯等,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 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旧知识(5分钟)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电路,有没有同学能说说简单电路由哪些原件构成? 学生回答。 明确:简单电路是由电池(电源)、小电珠、导线三部分构成。 2.师:老师带来了一些电路原件,现在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用老师准备的原件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其他同学轻认真看他的操作。 学生上讲台组成简单电路。 3.师:现在我们再找两位同学拿上尺子在黑板上画一下串联电路,其他同学认真看他们画。等一下我们来评价他们画的怎么样。 学生画。然后指出问题。 特别强调:导线要全部连接上,不能有断开的地方。 二.引入新知识 师: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中广泛应用,从安全角度来说,我们也应该了解一些有关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此处板书:导体和绝缘体 在了解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基础上,我们这节课通过实验,看看一些生活中很不起眼的物体连入到电路中,小电珠还会不会发亮。 1.演示实验操作(1分钟) 师:实验前老师先给大家演示一下应该如何接入物体,找一个同学和老师配合一下。 演示如何将物体连入电路中。 师总结: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演示了我们如何接入物体,等一会我们一定要按照老师示范的步骤来接入物体,明白了吗? 2.强调实验须知(1分钟) 师:在实验开始之前老师要先强调一下实验注意的事项: 1.检测前先要确定电路连接正常。

四年级科学下册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教科版

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板书设计: 5.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导电性 绝缘体 安全用电

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它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型课文。其教学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学会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第二部分:寻找教室里物品的导体和绝缘体。第三部分:认识人体和大地以及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并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用电知识,规范自己的用电行为,注重用电安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制作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其工作原理,知道有故障小灯泡不会亮,而没有故障就会亮。运用到此课,如果物体导电,电流就会在通过物体时使小灯泡发亮;如果物体不导电,电流就不会通过物体,小灯泡也就不会发亮。也就是说小灯泡发亮,物体是导体。小灯泡不发亮,物体是绝缘体。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学习本课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养成有序实验的好习惯。实际上,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来独立计划、实验、总结来完成本科的学习,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还是有困难的,所以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完成。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学生对实验比较感兴趣,都喜欢自己动手来操作,但是他们的实验习惯不是很好,所以还需要给学生制定一定的操作要求,使学生能够按规矩、有步骤的有序进行实验。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2、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3、知道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4、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预测10种材料的导电性能,在作出预测的基础上用电路检测器检验自己的预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尊重事实的精神。 2、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3、培养善于和他人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科学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单 五、教学难点:学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10种物体的导电性能,并总结概括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师:干电池、导线、小灯泡、螺丝刀、电工钳子、勺子、电路

教学设计《导体与绝缘体》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体与绝缘体》 课前准备:ppt 课件检测表分组实验材料包(电池盒、电池、导线、 15 种检测材料) 一、教材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课文,其教学内容分2 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区分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根据科学课程标,我将《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 程” 。 教材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是简单的,这里的编写意图显然不在于对一块橡皮的检测结果,而是在于展开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教材列举了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这份研究计划的实施一一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教材要求学生学会的一块橡皮检测的过程:1、从右边盒子里拿出橡皮,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亮,把预测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 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 6、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我们仔细分析这份计划中5 个探究活动的科学内涵,不难看出活动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有序性;体现了科学工作的常用做法;体现了工具的重要性;体现了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本课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制定一种检测计划,还是让学生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呢?我在这两方面的价值意义上做了一番抉择,其实作为学生开始学习制订科学规范检测计划的第一课,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才是更重要的,这是切合学生现有科学探究水平的,也是今后课堂教学由“扶” 走向“放”的基础,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学生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才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将一块橡皮的检测计划以直接呈现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这一做法为学生“动手做”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而学生按照这一过程去做了,去体验了,去检测更多物体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以上每个步骤都是富有意义的,只有这样的一种过程才是科学规范的,今后如果再让他们去讨论拟制这样的计划,他们就会有更全面的考虑,同时学会一种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在科学知识方面,尽管学生原来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导体和绝缘体”的信息,但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模糊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测多种物体,让学生获取足够多的感性经验建立起来的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才是一种具体形象、充满生命力的认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科学探究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孩子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

最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检测试卷(及答案)1

最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检测试卷(及答案)1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等级:___________ 时间:60分钟满分:100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 一、填空题(共8题;共22分) 1.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叫做________,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叫做________,它们都是 ________花。 2.食品包装袋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保存方法,为我们科学均衡营养提供了帮助。 3.在识别某种矿物时,观察矿物________(填“条痕”或“颜色”)更可靠。 4.为连接电路进行排序。 ________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 ________把小灯泡安装在小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 ________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5.在蚕豆种子发芽实验中,根由________发育而来,茎和叶由 ________发育而来,种子萌发时所需的营养是由________提供的。 6.有的食物经过________后对我们的健康有利,而有的食物________更富有营养。 7.发电厂发出的,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电压是________V交流电。 8.像猫、狗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________,用这种方式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做________。 二、单选题(共10题;共30分) 9.遇到电器冒烟起火,应先(),再用绝缘体物体将插头拨开。 A.关掉电器开关 B.用手拔出插头 C.切断电源 10.同一株油菜上的果实成熟的时间( )。 A.肯定是同一时间 B.肯定是不同时间 C.一般情况下是同一时间 D.无法确定 11.下面是同学们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用处的讨论,你认为正确的说法是( )。

导体与绝缘体简介

导体与绝缘体简介 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硬币、铅笔心容易导电,接入硬币、铅笔心时、小灯泡丝中有电流流过,小灯泡发光。橡皮、塑料尺不容易导电,接入橡皮、塑料尺时,小灯泡丝中没有电流或者电流很小,小灯泡不发光。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金属、石墨、人体、大地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好的身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电线电线芯线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是导体,容易导电;电线芯线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它们是绝缘体,能够防止漏电。图4-11表示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水平的排列顺序,可见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作当条件改变时就可能导电。例如,玻璃是相当好的绝缘体,但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

为什么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呢?原来,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束缚在原子的范围之内,不能自由移动,也就是说,电荷不能从绝缘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所以绝缘体不容导电。相反,导体移动到另外的地方,所以导体容易导电。金属是最重要的导体。在金属导体中,部分电子能够脱离开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金属中的电流是带负电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的。根据电流方向的规定知道,金属中的电流方向跟自由电子向相反。 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分主要是内部能自由移动的电荷的数量,不过也跟外部条件(如电压、温度等)相关。在常温下绝缘的物体,当温度升高到相当的水准,因为可自由移动的电荷数量的增加,会转化成导体。 例:金属的导电性一般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当然也会有特例),当温度很高时,金属导电性就会很小即电阻很大,性质就接近于绝缘体了。另外,其实绝缘体并不是不导电的,只不过是电阻过大罢了,通过的电流就小了。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本课教学,我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探究,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同时,我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是教会学生区分导体,还要掌握一定的安全用电方法。 教法 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日常经验出发,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让学生有自己真实的,可行性研究。这个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收集事实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过程,着重训练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找出结论。 学情分析 由于四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对电的知识还很陌生和缺乏,对于电路的知识组织的材料等都没有很好的科学认识,但他们同时喜欢做小实验,爱探究,喜欢在做中学,做中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会对所收

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情感目标: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常见导体与绝缘体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1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引发知识冲突,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待检测物体一包。。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多媒体课件、插头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明标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展示台)。 1.(出示上节课同学们制作的一个“电路检测器”)电路接通以后,灯泡亮了。 2.师:如果把其中一根导线剪断,灯泡还会亮吗?为什么? 3.师:如果分别用三种连接方法重新连接电路,灯泡会亮吗? ①检测器的两个铜丝头接在一起; ②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 ③铜丝头和塑料皮接在一起。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铜丝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或把铜丝头和塑料皮接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导体与绝缘体”。)(板书课题:导体与绝缘体) 5.师:我们来了解一下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遍。 ①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②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 ③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展示

导体绝缘体半导体和超导体

一、选择题 (11·泉州)6.下列物体中属于导体的是 A.玻璃杯B.竹筷C.瓷碗D.不锈钢杯 答案:D (11·北京)3.下列用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A.金属勺B.瓷碗C.铅笔芯D.铁钉 答案:B (11·莆田)8.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某些物质的电阻会变为零,这种物质叫做超导体。电流通过超导体时不发热,因此超导体的应用十分广泛。假如有室温环境中的超导体,可用它来制作 A.家用保险丝B.白炽灯灯丝 C.电热丝D.输电导线 答案:D (11·漳州)9.下列物品中使用了半导体材料的是 A.机器人B白炽灯C.滑动变阻器D,机械手表 答案:A (11·柳州)2.下列物体中,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A.金属B.人体C.铅笔芯D.橡胶 答案:D (11·昆明)7.下列材料中符合大功率、远距离输送电能要求并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是A.铝质材料B.超导体材料C.纳米材料D.半导体材料 答案:B (11·新疆)4.将下面一个物体与小灯泡串联在电源上,闭合开关后,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是 A.橡皮B.铅笔芯C.塑料尺D.透明胶带 答案:B (11·潜江、天门、仙桃等)34.下列物体中,不可能应用超导材料的是 A.输电导线B.发电机线圈C.电炉丝D.磁悬浮列车 答案:C (11·杭锦旗)6.今年四月,美国《科学》杂志发表“新超导体将中国物理学家推到最前沿”的评述。这表明,在新超导体研究领域,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假如人们已研制出常温下的超导体,则可以用它制作

A.家用保险丝B.白炽灯泡的灯丝 C.电炉的电阻丝D.远距离输电导线 答案:D (11·沈阳)4.材料科学的发展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下列关于材料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保险丝是利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 B.利用超导材料做电热丝,电热丝会更热 C.利用钨做灯丝,是因为钨的熔点低 D.试电笔外壳是用塑料制成的,因为它是绝缘材料 答案:D (11·清远)2.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板是由非晶态硅制成的,它能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其主要材料是 A.磁性材料B.纳米材料C.半导体D.超导体 答案:C 二、填空题 (11·湛江)14.在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是_______V,每个用户之间的电路连接方式是_______联;今年高考,湛江市首次使用金属探测仪防止考生作弊,金属是______(填“导体”或“绝缘体”). 答案:220 并导体 (11·肇庆)12.有一种材料,它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这种材料称为_______材料,电脑的微处理器就是由成千上万个这种材料制成的元件组成;某些材料在特定温度下,电阻接近于零,这种材料物理学上称之为_______材料,此处的特定温度通常_______(选填“很高”、“接近常温”或“很低”). 答案:半导体超导很低 (11·崇左)18.如图(甲)所示,把玻璃珠接入电路中,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发光。说明:; 现给玻璃珠加热,如图乙所示,当玻璃珠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发现小灯泡发光,说明:。

导体与绝缘体案例(精)

《导体与绝缘体》案例 (一)前提测评 1. 提问。 (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接电路,在连接电路时,为什么总要把导线两端的像皮或塑料皮剥掉,用里面的铜丝或铝丝来连接呢? ( 2 )(出示电路板)谁能指着这个电路说说,一个简单的电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 3 )怎样才能使小灯泡发光呢?(合上开关)为什么合上开关灯就能亮?(有电从电池流出,经电线、开关流过灯泡。) 2. 讲述:电从电线、开关等物体中流过,这种现象叫导电。(板书:导电) (二)导入展标 师: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时板书课题)在上新课以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展出目标)全班齐读一遍。 (三)导学达标 1. 通过实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 1 )演示:打开电路的开关,拿出一个大铁钉。 ( 2 )提问:不合开关,用铁钉连接电路,灯泡能亮吗?(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实验证明)这说明了什么? ( 3 )讲述:小灯泡亮了,说明电也能从铁钉流过,铁钉是容易导电的物体。(板书:容易) ( 4 )实验:把橡皮接到电路中,观察灯泡是否亮?(不亮)讨论:这说明了什么? ( 5 )讲述:小灯泡不亮说明电没有从橡皮中流过,橡皮是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板书不容易) ( 6 )观察:打开桌上的小盒,观察盒中有哪些材料说出它们的名称。 (7 )学生分组实验:将各种材料分别连接到电路中,观察哪些能像铁钉一样容易导电,哪些和橡皮一样不容易导电?然后把实验结果填在书中表格上。 (8 )指名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9 )小结:实验证明,盒中的材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容易导电,像铁钉、铜丝、小刀等,我们叫它导体;一类不容易导电,像橡皮、塑料、

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 3.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4.知道人体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5.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难点: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三、教学准备: 电池(电池盒)、小电珠(带底座)、导线、待检测物体(钥匙、、铁夹子、回形针、铁钉、橡皮、胶带、梳子、小木棒、水彩笔等)、验电球、电笔、插座、铜片、活动记录表、ppt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具吗? 2.生:喜欢。 3.师:老师也喜欢玩具,尤其是电动玩具,老师特别喜欢。但是,在玩的过程中,老师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同学们在这节课帮忙解决,同学们,你们愿意吗?4.生:愿意。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玩具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导入新课

1.师:前几天,王老师买了一辆电动汽车玩具,不过因为不小心,玩具里面的一根导线断了(出示电动汽车玩具),同学们,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玩具再动起来呢?2.生:把导线连接起来就可以了。 3.师:(直接把断掉的导线连接在一起,铜线部分不接触)玩具怎么还不动啊?4.生:要先把导线外面的皮去掉,然后连接起来才可以。 5.师:为什么要去掉外面的皮啊? 6.生:因为外面的这层皮不导电。 7.师:哦,原来是这样,那我们试试看。 8.师:(现场剥去导线外皮,连接电路,玩具又能动了。) (设计意图:以“电动玩具出现故障”导入新课,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引出有关导电的问题。) (三)预测:哪些物体可以导电? 1.师:生活中有很多的物品,它们有的像导线内部的铜丝,容易导电,也有的像导线的外皮,不容易导电。老师准备了一些物品,(播放课件: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你们猜猜看,哪些物品容易导电?哪些物品不容易导电? 2.生:(猜测、回答) 3.师:(在flash画面中用鼠标将学生回答的物品分别拖到相应的位置予以归类)(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哪些物体可以导电,为后面的检验做好准备。) (四)制作检验器并检验物品的导电性 1.师:那同学们的猜测正确吗?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检验器,通过这个检验器,就能够知道哪些物品是容易导电的,哪些物品是不容易导电的。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利用简单电路的知识合作设计一个检验器。 2.生:(小组合作设计、制作、检测检验器) 3.师:(巡视、辅导小组完成检验器的设计制作工作) 4.师:(课件中出示检验器示意图)制作完毕后,我们还要检查一下检验器合不合格,(现场边讲解边演示)将检验器两侧的导线连接在一起,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你制作成功了。检验器该如何使用呢?我先给大家做个示范。(边讲解边演示)首先,握住检验器两端的导线,将导线分别连接在被测物体的两侧,此时观察小灯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