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

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视错觉是存在的,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像人们产生视错觉,图形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经验也可以使人产生视错觉。

2.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必须注意视错觉。

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明白科学实验室探索科学规律的重要方法。

2、在实验中要注意各个环节,积极思考问题,求得正确答案。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白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看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用直尺量一量。

2、探索活动

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研究视错觉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实验一:看图中德三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

实验三:哪个图形大。

实验四:颜色不同的三条线一样宽吗?

3、探索发现,总结。

分组讨论结果:

实验一说明视错觉的存在。

实验二说明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像人们产生视错觉。

实验三说明图形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实验四说明经验也可以使人产生视错觉。

六、布置作业:动手量一量,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

七、课后小结:师生谈收获。

八、板书设计:

为什么看错了!

视错觉是存在的

1、不适当的参照物

2、位置

3、经验

九、课后反思:

2 吹泡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泡液成分比例

2、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3、让学生在吹泡泡的试验中感受快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研究泡液成分与比例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

1、各小组准备:1支滴管、1小杯洗洁精、水

2、1个水杯、2-3支粗细不同的吸管。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大家都喜欢吹泡泡,那么泡液是怎么配成的呢?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2、探索课题

研究泡液成分比例

3、探索活动

实验一:用清水能吹泡泡吗?

实验二:在清水中加入1滴洗洁精能吹泡泡吗?

实验三:再向杯中滴入2、3、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试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实验四:直接用浓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

实验五:用自己配置的泡液练习和体验4个问题

4、探索发现:

配制吹泡泡的泡液时,在清水中加入适量的洗洁精,经过多次配制,才能配出效果较好泡液。

5、探索延伸

练习吹泡泡的技巧

六、布置作业:从舞台两侧飞出很多很多的泡泡,在灯光的照耀下好看极了,这些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

七、课后小结:我们做实验需要反复多次地进行需要耐心和毅力。

八、板书设计:

2 吹泡泡

配制泡液:水、洗洁精

吹泡泡:1、泡泡连泡泡2、大泡套小泡

九、课后反思:

3照镜子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平面镜成像的情况。

2、通过实验,研究非平面镜成像的情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镜子成像的有趣实验,体验镜子成像现象带来的乐趣,探索其中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

每组准备1-3面小镜子,一把不锈钢勺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每个同学家里都有穿衣镜,你知道吗?镜子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呢。

2、探索新知

镜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是什么关系?

3、探索活动

实验一、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分清哪边是你的左眼,哪边是你的右眼。

思考:镜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是什么关系?

实验二、将小镜子按图3摆放好,眼睛看着镜中的图形再描画着个图形,看看好描画吗?

观察镜中笔画的运行方向与笔在纸上画圆时的运行方向。

实验三、照凸凹面镜子的效果。

4、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证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实物对镜面是互相对称的,非平面镜所成的像会产生奇妙的变化。

5、探索延伸

(1)讨论汽车后视镜的作用。

(2)与同桌合作做一个实验,找一面镜子如果你在镜子中看到了同学的眼睛,你的同学是否也能在镜中看到你的眼睛?

6、课后小结:平面镜所形成的像与实物对镜面是互相对称的。

7、作业布置:总结镜子成像现象的规律。

8、板书设计:

照镜子的发现

镜像左右

左右

课后反思:

4 水轮转动的快与慢

一、教学目标:

根据水流的转动原理能带动轮子的原理让水冲击水轮,探索让水轮转动的更快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制作水轮

2、探索让水轮转动更快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讲解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

小水轮、塑料盆、2个易拉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早在1900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水轮带动的机械,异用来鼓风滔米,后来人们陆续发明了许多结构更为复杂的水轮,水轮是怎么转动起来的呢?

2、探索课题

水轮转动快慢何什么因素有关系

3、探索活动

实验一:改变罐孔大小,观察水轮的转速。

思考:水流的大小与水轮转动的快慢是什么关系?

实验二:改变罐孔高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

观察:哪种方法水轮转动的快?

实验三:改变冲击水轮的部位,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分别冲击远轴点和近轴点。

实验四:改变冲击水轮叶的角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

观察:哪个角度水轮转动的更快。

4、探索发现:

分小组实验并总结,由一位同学记录水轮转动快慢的4个实验。

5、布置作业:

现代大型水电站的拦河坝修的很高这是什么道理?

6、课后小结:

实验不会一次成功,如果我们的实验结果与大多数同学实验的结果不一样,就要认真分析实验过程看看哪些有问题、

7、板书设计:

水轮转的快与慢

实验快慢

课后反思:

5、人的反应能力

一、教学目标:

利用直尺进行人的反应能力实验

二、教学重点:

测试人的反应能力

三、教学难点:

总结实验结果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具:

每组配备两把学生用直尺

六、教学过程:

1、引言:

人在骑自行车的时候突然发生意外情况需立即刹车,从发现情况到做出反应需多长时间?人的反应有快慢吗?

2、探索课题

人的反应能力

3、探索活动

实验一:“视觉”反应实验

实验二:“听觉”反应实验

实验三:“触觉”反应实验

4、课堂小结:

人的反应有快慢(视觉、听觉、触觉)人的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反应能力经过训练时可以提高的。

5、探索延伸

当汽车行驶到公路的人行道标志地方时,司机师傅都需要提前做好刹车的准备,这是为什么?

6、课后作业:

分小组讨论你对这几个实验的感受和改进意见。

7、板书设计:

5 、人的反应能力

视觉反应

听觉反应

触觉反应

课后反思:

6、耳朵的功能

教学目标:

通过利用纸杯和线绳制作传声筒并进行实验,探索耳朵的功能。

教学重难点:

利用纸杯和线绳制作传声筒进行实验

教学难点:

探索耳朵的功能

教学方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与教具:

眼罩、小铃铛、秒表各一个,纸杯两个,约3米长的线绳一条及橡皮、铅笔等物品。教学过程:

1、引言:耳朵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它不但使我们听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和保持我们身体平衡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探索课题:耳朵的功能

3、探索活动

(1)制作传声筒(合作制作)

(2)实验操作:

实验一:互相说话,你能听出使用纸杯和不使用纸杯声音的差异吗?你能辨别出不同同学发出的声音吗?

实验二:蒙上眼睛,去根据铃声找同学。蒙上眼睛的同学用手捂住自己的一只耳朵,重复刚才的实验,去寻找哪铃铛的俩同学。

实验三:闭上眼睛并捂住两个耳朵走路与平时走路

4、课堂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体会到“耳朵的功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同发音无法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我们的耳朵不但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而且还能区别它,我们的耳朵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保持身体平衡等方面是有重要作用的。

5、课后作业: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耳朵,收集相关的信息。

6、板书设计:

6、耳朵的功能

1、听到不同的声音而且能区别

2、辨别声音的方向

3、保持身体平衡

课后反思:

7、哪种方法倒水快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倒水快的方法和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探索倒水快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倒水快的道理

教学方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和教具:

一个塑料水盒,2个塑料水瓶(其中一个底部侧面扎一个大约与铅笔芯粗细的孔) 一个塑料漏斗、一个水杯。

教学过程:

1、序言:

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要把瓶子里的水倒出来的事情,有没有倒的快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

2、探索活动:

实验一:听声音,观察现象

将没有扎孔的水瓶装满水倒入盒中

思考:水是如何流出来的?在水流出来的同时,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实验二:观察现象,研究道理

用有孔的水瓶子倒水

实验三:哪种方法倒水快

在研究时用完整的水瓶倒水,每次实验做好计时,并填好实验数据统计表。

课堂小结:实验证明,空气进入瓶中,水才能倒出来,第二个实验证明,空气进入瓶中,水很快倒了出来,空气进入瓶中的快与慢,决定了水倒出的快与慢。

课堂作业:有的酱油瓶子的内瓶盖上开了两个小孔,这有什么作用了,你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吗?

板书设计:

7、哪种方法倒水快

1、空气进入瓶中水才能倒出来

2、空气进入瓶中的快与慢决定了水倒出来的快与慢

课后反思:

8、水浮硬币

教学目标:

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结合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硬币能浮在水面上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探索硬币能浮在水面的方法。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及教具:

1、按小组准备一个塑料小水盆。1支滴管。

2、1分、2分、5分的硬币各4枚,蜡笔一支,2张面巾纸,1-2枚曲别针。

教学过程:

1、序言:

在一些旅游景点常看到人们往蓄水池水面上投一些硬币,有时,硬币会浮在水面上,过一会硬币会沉入水底,这是为什么呢?

2、探索过程

实验一、对比实验

第一次:用不涂蜡的硬币进行实验

第二次:用涂蜡的硬币进行实验

实验二:让曲别针浮在水面上。

1、把一枚曲别针横放在一块面巾纸上。

2、将方有曲别针的面巾纸轻轻放在水面上。

3、教学小结:

没有涂蜡的硬币,硬币表面上的油脂很少,放在水面后立即被水浸湿,在硬币自

身重力的作用下沉入盆底。如果硬币上有油污,不能马上被水浸湿,但过一会硬

币被浸湿后,也会沉入盆底。硬币涂上一层蜡以后,硬币没有被水浸湿,能在水

面上浮较长时间。

4、作业:

用一根针按照上面的实验程序做,针也能浮在水面上,你相信吗?做一做?

5、板书设计:

8 水浮硬币

课后反思:

第九课:动物给我们的启示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动物保护色及结构的研究,认识动物为人类发明创造提供的启示。通过对动物保护色及结构的研究,认识动物为人类发明创造提供的启示。

2、通过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意识。

二、教学准备:按小组配备:有关动物保护色和呈弧形的建筑图片及文字资料。鸡蛋壳、铅笔、小酒杯。

三、教学时间:2 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人类模仿动物的颜色及结构,创造出许多运用于生产、学习、生活的仿生学技术。谁能给运用于生产?大家举几个例子?

2、研究动物身体结构的功能和特点不仅能揭示出许多奥秘,还能解决一些人类遇到的科学难题呢。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二)特征观察

1、教师指导观察图片。

2、思考问题:

①、动物的保护色有什么作用?

②、变色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③、动物的保护色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举例说说。

3、小结:动物身上的颜色和它栖息环境颜色相近,有隐蔽的作用,这种体色叫保护色。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就是靠着保护色躲避敌人,在生存竞争中保护自己的。

(三)思考交流分小组讨论

1、军队的服装、武器是如何利用动物保护色的?你还知道哪些利用保护色的发明?

2、蝙蝠采用回声定位的方式探测目标,人类利用这一方式有哪些发明?

3、海豚的体型呈流线形,皮肤结构也很独特。人们利用这一特点搞了哪些发明?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继续观察思考交流

一、思考交流1、观察斑马图片,说说斑马的特征。

①、观察斑马身体表面花纹,你发现了什么?

②、观察斑马身体特征,说说它的奔跑速度。提问:斑马身上色彩对比强烈的黑白条纹

究竟有什么用呢?

③、提问:斑马身上色彩对比强烈的黑白条纹究竟有什么用呢?

④、斑马身上的黑白条纹对人类有哪些启示?

教师:有人说:黑色条纹是群体互相辨认识别的标志;黑色条纹是隐蔽自己,迷惑敌人的保辨认识别的标志保护色;黑色条纹是适应环境的一种隐身术;黑色条纹是防止刺刺蝇叮咬的一种手段。

二、探索发现

1、在对动物保护色的研究中,认识到仔细观察是研究的重要方法。我们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在对动物保护色的研究中,认识到仔细观察是研究的重要方法。习惯观察事物。习惯观察事物。

2、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给人类的发明创造提供了启示,充分研究动物的结构和功能,造出更多、更好的发明成果。造出更多、更好的发明成果。

3、

①、把半个鸡蛋壳放在桌子上,凸面向上。手拿铅笔从不同高处砸向鸡蛋壳,仔细观察研究记录。

②、手拿铅笔从不同高处砸向鸡蛋壳,仔细观察研究记录。

③、鸡蛋壳凹面向上,放在小酒杯上,用同样方法实验。观察蛋壳被戳时,那种位置容易破损?

④、观察蛋壳被戳时,那种位置容易破损?

4、思考问题

①、为什么鸡蛋壳凸面向上时,鸡蛋壳不容易被戳破?

②、利用这一特点,人们都有哪些发明创造?说说你的发现。

教师提示:蛋壳凸面壳体表现出良好的抗压能力,人类仿照它设计了薄壳结构的屋顶。

①、蛋壳凸面壳体表现出良好的抗压能力,人类仿照它设计了薄壳结构的屋顶。蛋壳成凸面,能均匀的分散外力,结构牢固。

②、蛋壳成凸面,能均匀的分散外力,结构牢固。

③、你能举例说说人们根据这些特点发明了什么?

第十课:练练你的观察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练习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初步掌握一些观察的方法。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每位同学几张草稿纸

三、教学时间: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观察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学会观察才会创造。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种观察的方法。(二)学习新课

1、观察方法训练一:

①、分小组观察、讨论活动。分小组观察、讨论活动。教师指导看图,建议:把每个人在拍照前与拍照后分别对照,看看有什么变化?

②、教师指导看图,建议:把每个人在拍照前与拍照后分别对照,看看有什么变化?指名发言,说出不同处。

③、指名发言,说出不同处。观察第二幅图,指导学生观察,提出建议:先找相同特征的钥匙柄,

④、观察第二幅图,指导学生观察,提出建议:先找相同特征的钥匙柄,然后在相同特征钥匙柄的基础上再仔细看钥匙齿的特征。匙柄的基础上再仔细看钥匙齿的特征。

⑤、指导观察第三幅图,建议:根据部位不同整体不同的道理,可以先找局部相同的图形。指导观察第三幅图,建议:根据部位不同整体不同的道理,可以先找局部相同的图形。观察第三幅图

3、观察方法训练二:在下图中找出相同的图形。

①、在下图中找出相同的图形。

②、教师指导建议:可采用将图案旋转一个角度的方法来找。教师指导建议:可采用将图

案旋转一个角度的方法来找。指名回答,是怎样找的?

③、指名回答,是怎样找的?

4、观察方法训练三:

指导观察:黑到白两方面有什么结果两方面有什么结果?

①、指导观察:从“黑”到“白”两方面有什么结果?

②、建议:观察时,可采用以黑为主,排除白色干扰看是什么图形。再以白为主,排除黑色

干扰看是什么图形。

小结:对比观察法,先找相同特征法,局部不同整体不同法,旋转图形法,以某色为主法。

(三)探索发现

1、我们的观察都是针对图形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的在观察中,特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的。在观察中,头脑要有层次性,方向感,分清主次,抓住图形的特征进行综合观察,效果才会更好。

2、知道了生活和学习中,处处离不开观察。观察是认识世界的起点,观察时我们要做到:细致、认真。

(四)探索延伸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本47 页作业。

第十一课:小兔为什么能往前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利用纸的变形研究纸的弹力。

2、知道不同纸张的纸质弹性不一样。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硬纸板、薄白纸、浆糊、剪刀、彩色笔。

三、教学时间: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拿一纸折小青蛙,演示青蛙跳跃,提问:为什么一按它,青蛙就往前跳?今天我们研究纸张的弹力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吹纸条,研究纸的弹力。10厘米的纸条,拿好向纸条断续吹气。

①、将复印纸剪一条长8 厘米、宽6 厘米的纸条,拿好向纸条断续吹气。观察纸条形状变化情况。

观察纸条形状变化情况。思考:停止吹气时纸条为什么能恢复原状?

思考:停止吹气时纸条为什么能恢复原状?

实验二:吹纸条,研究纸的弹力。

①、剪长14 厘米、宽7 厘米的硬纸板和复印纸各一条,放在桌上,两端压上字典,使中间凸分别用手稍加用力向下按,起,分别用手稍加用力向下按,观察并感受两张纸条形状变化及按纸条用力大小的情况

③、观察并感受两张纸条形状变化及按纸条用力大小的情况。思考:不同纸质的纸的弹性

一样吗?它靠什么力量恢复原状?

③、思考:不同纸质的纸的弹性一样吗?它靠什么力量恢复原状?

3、做游戏,研究纸的弹力。、做游戏,研究纸的弹力。①、指导用纸折小兔或青蛙。指导用纸折小兔或青蛙。将做好的小兔或青蛙按一按,进行观察研究。②、将做好的小兔或青蛙按一按,进行观察研究。

(三)总结:1、通过实验证明,纸质的弹性和掌握外力的适度是使小兔或青蛙跳得远的关键。2、纸张是有弹性的,纸质不同弹性也不一样。

(四)探索延伸种身边有弹性的物品,并将物品的名称记录在笔记本上。1、说出10 种身边有弹性的物品,并将物品的名称记录在笔记本上。继续用纸折小兔或青蛙观察研究。

第十二课:自组组合发明

一、教学目标:1、通过研究身边自组组合的物品,分析特点,找出规律。

2、实践自组组合发明技法的发明活动。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收集并了解一些物品的特点与功能的信息。

三、教学时间: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拿一把剪刀,教学生观察剪刀的组合,说说是由什么组合在一起的。教师指出:教师拿一把剪刀,教学生观察剪刀的组合,说说是由什么组合在一起的。教师指出:这就是发明技法之一——自组组合发明技法。自组组合发明技法。发明技法之一自组组合发明技法

(二)学习新课1、分析发明过程、

①、指导观察课本图形,说说发明前后物品功能的变化。

②、观察思考:小木棍小木棍,小刀小刀能发明什么?

③、分小组议论:玻璃杯玻璃杯,自行车自行车能发明什么?

④、提问:发明前的物品与发明后的物品是什么关系?

3、尝试发明

①、汽车+汽车能发明什么?

②、单人床单人床能发明什么?

③、剃须刀剃须刀能发明什么?

4、自主发明。要求:说明选择哪种物品。

①、说明选择哪种物品。

②、分析此种物品的重要功能。

④、准备将物品的什么功能进行组合。

④、对发明后的物品进行描述。(或画出草图)

【精品】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doc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冃的: 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把直尺、1张白纸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出示图形,提问:上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操作:用尺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学习新课:探索课题,视错觉现象。 1、实验一:观察课本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卬象 %1图中红蓝线那条长? %1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 %1图中的圆圈圆吗? %1思考:动手量一量,看看你的第一卬象对吗?说明了什么?说说你的第一卬象? 2、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的长短。 %1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 %1看一看图3中A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 %1思考: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1小结: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 (三)课后作业 观察校内外引起我们是错觉的物体图形,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完成三、四实验, %1分组讨论 一、实验三:①观察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 %1指导操作,先描后重合观察。 %1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1小结:图形的位置也能使我们产生视觉错误。

二、实验四:观察图,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 %1指导看图,先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本上。 %1讨论测量的结果与你的视觉一致吗? %1小结: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是人们的经验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 三、小组讨论弄明白:1、实验一的3幅图,说明了是错觉的存在。实验二说明了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响人们产生视错觉。实验三说明图形(物品)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实验四说明经验也可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怎样注意视错觉现象? 四、探索延伸 动手量一量书中4幅图,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吹泡泡 一、教学冃的: 1、通过配制泡泡液的实验,了解泡液成分的比例。 2、初步掌握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支滴管、1小杯洗洁精、水。 三、教学吋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吹泡泡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游戏,你们自己会制泡液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制泡液。 (-)学习新课:配制泡液与吹泡泡 1、实验一:冃的是叫同学们明白清水吹不出泡泡。 2、实验二: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洗洁精看能否吹出泡泡? 3、实验三:重点指导, %1试着向杯中用滴灌滴入2滴、3滴、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1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用嘴对着吸管连续吹儿个泡泡,观察泡泡的大小。%1通过实验发现,用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效果不好。 %1小结:配制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出乂大乂好的泡泡。

发现与探索 三年级下册教案

1.影子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以“影子的特点与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关于影子与测量的实践活动,有条件地应安排在学校操场进行,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且要亲自实践一下,关于被测物高度可以酌情选定。 同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 (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 四、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一则谜语和影子图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影子的特点与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②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1个手电筒、1块6×8厘米透明塑料板、一块大橡皮、1根2米长的竹竿等活动器材。3张A4白纸、学生用剪刀、胶带、直尺等活动用具。 ③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的产生条件、特点及实践中的应用。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一、教学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分析: 三年级共有4个平行班。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但却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而我们的发现与探索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发现与探索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12个实验课题,每一课由“实验背景”、“探索课题”、“探索活动”、“探索发现”、“探索延伸”五部分组成。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交流和表达等。 二、指导思想: 以“天天有自信,日日在提高”的理念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研究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发现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措施: 1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发现与探索教材,认真钻研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发现与探索课程教师。 2 、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发现与探索的积极性和兴趣。 3 、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 、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发现与探索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六、教改思路: 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七、教研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精神 八、教学进度安排: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9课《辨认方向》教案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9课 《辨认方向》 教案 单位:天津市河北区月牙河小学姓名:张艳

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知道辨认方向的多种方法。 2、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提高学生辨认方向的能力。 3、了解指南针发展的历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活动,知道辨认方向的多种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相传,太平洋上有一处岛屿,那里景色迷人、风光秀美,过去曾是海盗经常出没的地方,现在海盗已经被消灭了,但是据说海盗在那里藏了很多宝贝,吸引了许多人去探险。所以那里叫“冒险岛”。你们敢去吗?探险不但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在茫茫的大海上,咱们扬帆起航了。哎呀,现在咱们遇到难题了,快来一起想想办法。咱们在岛上总不能瞎走,要沿一定的方向走吧。你知道在咱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给学生创设生动的故事情景,让学生认识到会辨认方向的重要性,使学生迫切希望掌握今天所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 (一)使用指南针辨认方向 1、观察指南针实物,认识指南针。 2、学习使用指南针。

师:用指南针辨认方向要注意些什么? 3、用指南针测一测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师:教室的门窗是正南正北朝向的吗? (设计意图:学生被置于现实的生活空间,学习使用指南针的方法辨认四个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真实而亲切。) 师:如果手边没有指南针,你又用什么方法辨认方向呢? (二)太阳帮助我们辨认方向 1、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面向太阳方向站立,你的前面是东方,后面是西方,那左面和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2、太阳落山时刻,面向太阳方向站立,你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认识东、南、西、北的方向。通过交流和对话,使每个学生学会辨认生活中的方向。)(三)小游戏 1、我说你说:教师指定一个方向,学生说出其他三个方向。 2、我说你做: (1)学生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 (2):学生叫口令老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学设计 1. 影子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对以“影子的特点与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 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3. 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关于影子与测量的实践活动,有条件地应安排在学校操场进行,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且要亲自实践一下,关于被测物高度可以酌情选定。同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 (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四、教学要点及建议 1. 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一则谜语和影子图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影子的特点与应用” ,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②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1个手电筒、1块6X8厘米透明塑料板、一块大橡皮、1根2米长的竹竿等活动器材。3 张A4 白纸、学生用剪刀、胶带、直尺等活动用具。 ③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的产生条件、特点及实践中的应用。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是通过“影子产生的条件” 的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影子产生的两个条件,即必须有光源,那个产生影子的物体必须是一个不透明的物体。实验一是全课的基础,教学进程不要太快。让每个学生都亲自试一试,这样得出来的结论,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最新《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 陈霞

1.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内容: 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研究视错觉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视错觉现象”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视错觉方面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初步了解视错觉方面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获得“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的科学观的体验。 教学难点是视错觉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实验而得出科学性结论,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对于三年级学生存在一定难度,要做好启发和引导。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通过对图形进行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可以再收集一些视错觉现象事例,或结合教学情况制作课件,以提高教学活动效果。 四、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准备1把学生用直尺和1张白纸。 五、教学过程: (1)导言: 观察书图中A和 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看上去它们好像不平行,可是用尺量一量就会发现它们是平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通过观察到“量一量”的实践中提出有时“我们会产生视错觉现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新课: 本节活动是对图形进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进行四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实验程序: 观察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①图中是红线长还是蓝线长? 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 ③图中间的圆圈圆吗? 思考:动手测量一下,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观察与测量进一步证明“视错觉现象”是存在的。教学中以学生 自主活动为主,“思考问题”可以小组活动方式进行讨论,教师及时总结。 第一、二幅图较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而第三幅图,由于印刷问题有时不易产生“视错觉现象”,若将此图放大效果会好一些。 实验二 实验程序: 1.比较图2中横线A和横线B,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为什么我们感觉B比A长呢? 2.看一看:图3中A图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 思考:想一想,是不是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 通过实践证明因为不适当的参照物(短斜线与四周的大小圆图形)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第二幅图要指导同学在白纸上剪下相当于中间圆图形大小的部分,然后盖在图上进行研究。 实验三 实验程序: 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 想办法用薄纸把图形①描下来,再与图形②并列横放(重合)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实践证明图形相对位置,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关键是指导同学把图1描好。 实验四 实验程序: 图5是由蓝、白、红三色组成的。看一看,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 认真看一看再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完整word版)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

笫一课《影子》(一) 教学目标: 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 践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影子产生条件。影子与测量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实验一:影子产生的条件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将橡皮立在桌子上,打开手电筒开关,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关闭手电筒,在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实验二:影子哪去了?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把一块橡皮立在书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同样型号手电筒围站在书桌周围。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筒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 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筒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产生影子的条件一是必须有光源,二是必须又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部分光线。笫一课《影子》(二) 教学目标: 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

践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影子产生条件。 2、影子与测量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实验一:影子与测量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 在操场的旗杆前,将一根2米长的竹竿垂直竖立在地上,扶好作为标志物。分别测量竹竿影子和旗杆影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在三次实验中,影子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从影子长短或方向能估计出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吗?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在太阳照射下,利用物体影子长短或方向能知道当前大约是什么时间。笫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了解原理应用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难点: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人为什么能看见东西?教学过程: 实验一:黑暗中能看见xx吗?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教师把两个鞋盒的一侧同位置各扎一个小洞,在一个鞋盒里放一块橡皮,盖严盒盖儿放在讲台上。在另一个鞋盒里放一个亮着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探索规律》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规律》教案 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2.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规律,并能抽象和概括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和例2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教师:老师想说的第1个数是7,第2个数是14,第3个数是21。(板书:7,14,21)你们知道我想说的第4个数是多少? 学生:28。 教师:我想说的第5个数是多少?

学生:35。 教师:你们是怎样猜到老师的想法的? 学生:老师,你报的数有规律,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我想后面的数一定是7的4倍、5倍 教师:看来,只要找到规律,就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一起来发现规律吧。 初步感受到找规律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情景图,请学生观察。 教师: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两个小朋友在讨论装篮球的问题,小男孩说每8个篮球装一筐,小女孩问男孩16个,24个,32个,40个篮球分别装几筐。 教师:要解决小女孩提出的问题,你们准备怎么办? 学生1:列除法算式计算。 学生2:把条件和问题列成一张表会更清楚一些。 (2)填表发现规律。 ①教师:老师完全同意你们的想法。书上也给我们列出了表格,我们先来完成书上第76页的表格吧。

②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后教师提问:观察这个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表中第2行的数不变。 学生2:第1行和第3行的数分别一个比一个大。 ③教师:从你们刚才的发现中,你猜测到了什么? 学生:这3行数的变化肯定有规律。 ④教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以第1列3个数量为标准,你又会有什么发现? ⑤学生以第1列为标准,举例进行比较。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看来,当每筐装的个数不变时,篮球的总个数和 装的筐数这两个量的变化确实有一定的规律。下面,我们根据表格列除法算式,看看你又有 什么新发现? (3)列式总结规律。 ①教师:谁来列出筐数的除法算式? 板书:88=1(筐) 168=2(筐) 248=3(筐) 教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观察以上除法算式,看看你们又能发 -3-

小学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

1.为什么看错了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视错觉现象”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视错觉方面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初步了解视错觉方面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事物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获得“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的科学观的体验。 教学难点是视错觉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实验而得出科学性结论,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对于三年级学生存在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好启发和引导。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通过观察到“量一量”的实践中提出有时“我们会产生视错觉现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提前布置学生准备1把学生用直尺和1张白纸。 ② 教师可以再收集一些视错觉现象事例,或结合教学情况制作课件,以提高教学活动效果。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对图形进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四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是通过观察与测量进一步证明“视错觉现象”是存在的。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思考问题”可以小组活动方式进行讨论,教师及时总结。 第一、二幅图较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而第三幅图,由于印刷问题有时不易产生“视错觉现象”,若将此图放大效果会好一些。 实验二 是通过实践证明因为不适当的参照物(短斜线与四周的大小圆图形)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第二幅图要指导同学在白纸上剪下相当于中间圆图形大小的部分,然后盖在图上进行研究。实验三 是通过实践证明图形相对位置,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关键是指导同学把图1描好。 实验四 是通过观察与测量图形,证明是“经验”的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这种现象建议教师再补充一二个实验来证明这一结论。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两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并得出本课课题的研究的结果。第二段内容实验结论的印证与应用。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法实施教学活动。 (5)探索延伸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影子产生条件。影子与测量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 实验一:影子产生的条件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将橡皮立在桌子上,打开手电筒开关,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关闭手电筒,在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实验二:影子哪去了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把一块橡皮立在书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同样型号手电筒围站在书桌周围。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筒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筒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产生影子的条件一是必须有光源,二是必须又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部分光线。

教学目标: 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影子产生条件。 2、影子与测量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实验一:影子与测量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 在操场的旗杆前,将一根2米长的竹竿垂直竖立在地上,扶好作为标志物。分别测量竹竿影子和旗杆影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在三次实验中,影子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从影子长短或方向能估计出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吗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在太阳照射下,利用物体影子长短或方向能知道当前大约是什么时间。

笫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了解原理应用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难点: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人为什么能看见东西 教学过程: 实验一:黑暗中能看见东西吗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教师把两个鞋盒的一侧同位置各扎一个小洞,在一个鞋盒里放一块橡皮,盖严盒盖儿放在讲台上。在另一个鞋盒里放一个亮着的小手电筒,手电光对准橡皮但不要对着小洞,盖严盒盖儿放在讲台上。全班同学按顺序到讲台,通过小洞向盒里看,哪个鞋盒能看见橡皮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实验二:光沿直线传播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透过这个直筒在距离灯光几米以外观察灯光。从直筒内看得见灯光吗把直筒适当弯折再透过直筒观察灯光。从直筒内看得见灯光吗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光线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线的直进原理。光的直进原理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多应用。

探索与发现-发现与探索手抄报

探索与发现-发现与探索手抄报 探索导报手抄报作品 类别:手抄报获奖作品学校:五莲县槎河乡高阁庄小学版 面设计:陈卓见黄重庆尺寸:369x516 像素班级:一年级(6)班文字编辑:陈卓见大小:78KB(79551 Bytes)指导老师:侯文菊美术编辑:黄重庆探索导报手抄报作品简介:本作品尺寸为369x516像素,由五莲县槎河乡高阁庄小学一年级(6)班陈卓见和黄重庆共同制作,手抄报版面设计过程在侯文菊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本站推荐恭贺新禧手

抄报图片,历史故事手抄报:三国演义,三年级读书手抄报作品,书是人类的朋友手抄报图片,国庆手抄报内容_国旗的由来,创建卫生城市手抄报,环保天空手抄报_健康与植树,希望你喜欢。探索发现之 经过两天一夜在电脑前的辛苦奋战,顶着黑眼圈终于拿到了神雕内测的激活码,很幸运有木有,以发出最快最准确攻略为目标的楼主,首测是必须要进去一睹为快的,而攻略也必须是要第一时间发出来最吸人眼球的。 开服第一天的热闹盛况已经有不少帖子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这次将要介绍些新玩意儿——十大不能错过之名胜,来给大家先睹为快。 十大名胜介绍以及获得攻略。 开始介绍之前需要先说明一下,所谓名胜,其实就是游戏世界中一些漂亮、有趣、有故事的风景拿来提供给玩家去探索,而探索成功后也会得到一张卡片

作为纪念,收集这些卡片是游戏的乐趣之一。而且,名胜是必须真正的到达之后才可以获得的,换句话说就是你必须离得很近,所以,发现它们本身很容易。 但是想要接近的话就必须要想办法了,就像现实中的许多风景名胜一样,光在电视里看看是不够的,真正的驴友是一定要亲身到过才能算数的。经过xx 的实际体验,很多名胜所在的地方都需要用轻功才能走近或者飞上去,否则就只能远远的望洋兴叹了。好,话不多说,接下来就是游戏奇景展览啦。 寒玉床 用北极终年冰封的陨石做成的石床,是王重阳送给林朝英的礼物,能辅助内功修炼的神器,一直存放在古墓里。说起这个寒玉床,这可是xx心中的第一个名胜哎,也是出于偶然,本着对终南山活死人墓的强烈好奇心,xx进游戏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古墓派去一探究竟,然后就发现了这张床……不愧是古墓派的明星家具,啧啧。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

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视错觉是存在的,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像人们产生视错觉,图形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经验也可以使人产生视错觉。 2.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必须注意视错觉。 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明白科学实验室探索科学规律的重要方法。 2、在实验中要注意各个环节,积极思考问题,求得正确答案。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白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看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用直尺量一量。 2、探索活动 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研究视错觉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实验一:看图中德三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 实验三:哪个图形大。 实验四:颜色不同的三条线一样宽吗? 3、探索发现,总结。 分组讨论结果: 实验一说明视错觉的存在。 实验二说明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像人们产生视错觉。 实验三说明图形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实验四说明经验也可以使人产生视错觉。 六、布置作业:动手量一量,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 七、课后小结:师生谈收获。 八、板书设计: 为什么看错了! 视错觉是存在的 1、不适当的参照物 2、位置 3、经验 九、课后反思:

2 吹泡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泡液成分比例 2、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3、让学生在吹泡泡的试验中感受快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研究泡液成分与比例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 1、各小组准备:1支滴管、1小杯洗洁精、水 2、1个水杯、2-3支粗细不同的吸管。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大家都喜欢吹泡泡,那么泡液是怎么配成的呢?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2、探索课题 研究泡液成分比例 3、探索活动 实验一:用清水能吹泡泡吗? 实验二:在清水中加入1滴洗洁精能吹泡泡吗? 实验三:再向杯中滴入2、3、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试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实验四:直接用浓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 实验五:用自己配置的泡液练习和体验4个问题 4、探索发现: 配制吹泡泡的泡液时,在清水中加入适量的洗洁精,经过多次配制,才能配出效果较好泡液。 5、探索延伸 练习吹泡泡的技巧 六、布置作业:从舞台两侧飞出很多很多的泡泡,在灯光的照耀下好看极了,这些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 七、课后小结:我们做实验需要反复多次地进行需要耐心和毅力。 八、板书设计: 2 吹泡泡 配制泡液:水、洗洁精 吹泡泡:1、泡泡连泡泡2、大泡套小泡 九、课后反思: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计划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计划 一、教学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分析: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而我们的发现与探索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发现与探索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12个实验课题,每一课由“实验背景”、“探索课题”、“探索活动”、“探索发现”、“探索延伸”五部分组成。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交流和表达等。 二、指导思想: 以“天天有自信,日日在提高”的理念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研究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发现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措施: 1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发现与探索教材,认真钻研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发现与探索课程教师。 2 、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发现与探索的积极性和兴趣。 3 、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 、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发现与探索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六、教改思路: 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七、教研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精神 八、教学进度安排:

3三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学)案

第一课:影子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验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 (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 三、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手电筒、透明塑料板、橡皮、竹竿。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猜谜语引入本课:跟我走,跟我站,跟我一个样,就是不吃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对了,这是影子。 在光线照射下,物体背光处会出现影子。关于影子,人们研究了几千年,它可大有学问呢!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产生影子的条件。 ①将橡皮立在桌上,打开手电筒,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 ②关闭手电筒,再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思考:在这个实验中,影子出现与什么有关?这是不是说明:物体产生影子必须要有光源? ③、继续实验,拿掉橡皮,将透明塑料板立在桌子上,从一侧用手电筒照塑料板。 ④、观察:透明塑料板影子的情况。 思考:实验是否说明物体要产生影子,这个物体必须是不透明的物体,物体只有挡住部分光线,才会产生影子。 2、实验二:影子哪去了(分小组实验)。 ①把一块橡皮立在课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手电站在周围。 ②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 ③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 思考:想一想,手术室里的灯光布局,与实验中有相同的地方吗?说说看。 3、实验3:影子与测量(按小组进行,测量旗杆高度)。 ①在操场的旗杆前,将一根2米长的竹竿垂直竖立在地上,扶好作为标志物。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

第一课:影子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验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 (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 三、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手电筒、透明塑料板、橡皮、竹竿。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猜谜语引入本课:跟我走,跟我站,跟我一个样,就是不吃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对了,这是影子。 在光线照射下,物体背光处会出现影子。关于影子,人们研究了几千年,它可大有学问呢!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产生影子的条件。 ①将橡皮立在桌上,打开手电筒,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 ②关闭手电筒,再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思考:在这个实验中,影子出现与什么有关?这是不是说明:物体产生影子必须要有光源? ③、继续实验,拿掉橡皮,将透明塑料板立在桌子上,从一侧用手电筒照塑料板。 ④、观察:透明塑料板影子的情况。 思考:实验是否说明物体要产生影子,这个物体必须是不透明的物体,物体只有挡住部分光线,才会产生影子。 2、实验二:影子哪去了(分小组实验)。 ①把一块橡皮立在课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手电站在周围。 ②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 ③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 思考:想一想,手术室里的灯光布局,与实验中有相同的地方吗?说说看。 3、实验3:影子与测量(按小组进行,测量旗杆高度)。 ①在操场的旗杆前,将一根2米长的竹竿垂直竖立在地上,扶好作为标志物。 ②分别测量竹竿和旗杆影子的长度。 ④研究旗杆和竹竿影子长度的关系,通过竹竿与竹竿影子长度,你能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吗? 思考:如果2米高的竹竿,影子长度是1米,旗杆(被测物)影子长度是7米,那么旗杆多高呢?

小学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

2009年小学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参考 目录 1.影子 2.“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 3.纸的再认识 4.用眼卫生 5.热空气会向上升吗? 6. 弹弦听音 7.泥石流 8.怎样从教室内撤离 9.辨认方向 10.火灾中的烟雾 11. 校园尘降的研究 12.寻找夏天的足迹 1.影子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以“影子的特点与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关于影子与测量的实践活动,有条件地应安排在学校操场进行,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且要亲自实践一下,关于被测物高度可以酌情选定。 同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 (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 四、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一则谜语和影子图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影子的特点与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②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1个手电筒、1块6×8厘米透明塑料板、一块大橡皮、1根2米长的竹竿等活动器材。3张A4白纸、学生用剪刀、胶带、直尺等活动用具。 ③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的产生条件、特点及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是通过“影子产生的条件”的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影子产生的两个条件,即必须有光源,那个产生影子的物体必须是一个不透明的物体。 实验一是全课的基础,教学进程不要太快。让每个学生都亲自试一试,这样得出来的结论,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实验二 是通过“影子哪去了” 的实验让学生知道生活实践中有时不需要影子时采用的办法。 实验二可以从医院手术室讲起,启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实验三 是通过“影子与测量”的实验最后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是具体的实践活动。 对于三年级学生实践难度较大,要先在室内做好指导和组织工作,然后再到操场进行实践活动。活动中要及时指导和交流学生中的好作法。 关于数据的分析与计算也是较为困难的,属于数学比例问题,活动中可不涉及这些问题,在具体数字中去比照求得答案。 要做好“思考问题”栏目的指导。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三个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 要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讲解,以加强对课题结论的理解。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是“影子”计时的研究,要做好准备工作。画影子要从安全角度考虑因时因地制宜。半日内完成这项研究也可行。 适时结合图5与图6进行教学活动。 2.应注意的问题 (1)组织好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 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把直尺、1张白纸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出示图形,提问:上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 操作:用尺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二)学习新课:探索课题,视错觉现象。 1、实验一:观察课本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①图中红蓝线那条长? 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 ③图中的圆圈圆吗? ④思考:动手量一量,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了什么? 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2、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的长短。 ①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 ②看一看图3中A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 ③思考: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④小结: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三)课后作业 观察校内外引起我们是错觉的物体图形,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①完成三、四实验, ②分组讨论 一、实验三:①观察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 ②指导操作,先描后重合观察。 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④小结:图形的位置也能使我们产生视觉错误。 二、实验四:观察图,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 ①指导看图,先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本上。 ②讨论测量的结果与你的视觉一致吗?

小学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发现与探索的总目标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一代新人。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发现与探索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技活动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技活动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三、教材分析 发现与探索教材包含了实验探索、科技制作、科技应用、专题研究和创新发明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制作科技作品的方法,了解科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每方面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别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选择。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和制作,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2、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地球、关心生态环境的道德堡垒。 五、教学措施 1、把发现与探索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