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当前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试论当前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试论当前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试论当前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自考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当前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作者姓名黄亚东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学

准考证号0826******** 指导老师高静

二0一三年十月十八日

论当前农村地区试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内容提要:目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使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使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转型阶段,但是农业问题仍然是我国今后一个阶段所必须关注的重点。而本文中所述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又是涉及“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所以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必须加快变革步伐,走上一条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快车道。

我国现行的农村公共供给机制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其基本特征是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外筹资和自上而下式缺乏活力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这种机制暴露出了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供给体制僵化,地区间供给不平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新型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就变得犹为迫切。

关键词:公共产品变革建立供给机制

1

目录

一、我国现行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度的现状 (3)

(一)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的基本概念 (3)

(二)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特征 (3)

(三)现行的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由来 (3)

二、现行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3)

(一)农村地区公共产品总体供给不足 (3)

(二)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缺乏公平性 (4)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合理 (4)

(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责任不明确 (5)

三、造成现行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存在缺陷的原因 (5)

(一)广大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的缺乏 (5)

(二)农业发展的滞后性................................... .. (5)

(三)以政府为中心的一元供给体制......................... .. (5)

(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 (6)

四、构建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 .. (6)

(一)建立多主体筹资的新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 (6)

(二)转变政府职能.................................... .. (6)

(三)创新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方式................... (6)

(四)改革现行财政体制............................... (7)

(五)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管理................... (7)

(六)重构乡镇政府公共财政运行体制,加快基层政权机构改革 (7)

五、结束语.................................... (8)

六、参考文献.................................. (8)

2

试论当前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供由范围不同的农村居民消费、享用的,具有“非排它性”和公益性的各类物质或服务产品,涉及农村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具体包括: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社会保障、社会治安,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供水、供电、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环境综合整治,防灾减灾、气象、公共科技资源与服务、病虫害防治,行政、法律和社区服务等。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和解决。

正文

一、我国现行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度的现状

(一)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的基本概念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相对于农民私人财产而言的具有非竞争性、得排他性的特点,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的产品。也就是说,农村公共产品是用来满足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是农民生活所必须的具有非非竞争性、得排他性的产品。

农村公共产品还可分为中央政府提供的具有全国性的公共产品,以及地方政府提供的仅限于本区域的地方性公共产品。包括水利灌溉、农村科技推广、农村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教育和农村社会保障等。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对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特征

1.农村公共产品的寻求性。我国是一传统的农业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农村人口众多,文化素质较底,农村地域广阔,农村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方式落后,以及农村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其他地区所不没有的。如:家禽疾病防治,农作物病害治理等。这就决定了农村公共产品在广大农村地区具有较大需求量。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困难性。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信息蔽塞等原因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对农民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情况的掌握,往往出现供需错位的现象发生。政府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唯一主体。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切实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三)现行的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由来

现行的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是在继承人民公社时期制度框架的基础上建立的。在传统的人民公社制度下基本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公共产品的供给和使用是由集体统一来组织安排的,农民只是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劳动者①。而随着经济发展政治变动等一向最终导致了人民公社瓦解,农民的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他们已经不再完全是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劳动者,而是与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相对独立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农业基本经营单位的变化带来了农村公共分配关系的改变,并对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然而,由于家庭经营的制度变迁发生在我国社会重大转折的历史时期,既缺乏系统的理论准备和制度设计,也不是自上而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的,这就决定了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性和发展的长期性;家庭经营自上而下的诱惑性制度白话并没有给相关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仍然没有脱离人民公社时期供给机制的影响。

二、现行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吴士健,薛兴利,左臣明:《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07期3

(一)农村地区公共产品总体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农民急需的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主要是由于财政体制的改革,中央财政的事权向地方财政转移,使中央财政对地方资金支持力度在相对下降,许多过去有中央政府承担的事项,被转嫁给基础政府(县乡两级政府)承担。例如,水利灌溉设施、大型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作物良种的开发和培育等。

由于基础政府制度内财政收入有限,而制度外资金的投入又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有效的激励,导致了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

2.涉及到相关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短缺。包括农村科技投入、农民的相关医疗及社会保障和农村中小学教育等,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例,我国目前的现实是由县乡两级政府来承担农村义务的各种投入。同时中央政府的教育经费中,用于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还是相对较小。从而导致对广大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供给相对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村地区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渠道单一。其他投资主体由于受现行体制许多影响,难以大量进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领域,政府仍然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系占据强势地位。但是政府供给容易受决策程序滞后和财政资金短缺的不利影响,往往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同时供给决策程序的僵化,缺乏法律法规保障,又容易为腐败现象提供滋生土壤,造成干群关系对立,也就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对公共产品的真正需求。

(二)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缺乏公平性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公平性,在现行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下,由于城市居民的公共产品供给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城市政府提供,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因此城市居民在教育、交通出行和居住环境等方面,享有广大农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条件远低于城市的状况下,还要为享用这些公共产品交纳各种费用。这对与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极不公平的。在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重要由本地政府供给的体制下,必然会出现农村不同地区之间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由于政府财政收入充足也就能够提供较多的公共产品;在广大的偏远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落后,政府财政收入不足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自然也就呈现短缺的现象。

有效的公共资源筹集制度的建立,不仅需要有公共财政做保障,同时也需要有符合市场机制运行的融资体系。从公共财政的角度,当今许多国家都运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公共产品的投入,我国虽然在这方面也做大量的工作。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公共资源筹集制度的有序运行。例如,我国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后,将使乡镇一级拥有相应的财权,承担辖区内的公共产品供给责任。按照《宪法》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的职能是“领导本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建设,做好公安、民政、司法、文教和计划生育等工作。”②起职责几乎涵盖了农村书的各个方面。乡镇政府制度内筹集公共资源显然是力不从心的。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农业的经济地位优胜逐渐流失,农业税收的取消,农村财政力量进一步弱化,地方政府也就没有能力顾及公共产品的生产。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合理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和农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07条[Z] 1982年 4

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不完善的因素,致使对公共产品供给起主要作用的不是农村内部的要求,而是来自外部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导致公共产品供给和需求脱节,表现为农民需要的公共产品供给紧缺,农民不需要的公共产品供给过剩,如重大型水利设施建设,轻一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轻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此外,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科学论证,项目预算和审计流于形式;部门之间缺乏配合,相互扯皮和推委责任时有发生;公

共产品供给的具体内容和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直接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公共财政对农业的管理较为分散,有限的资金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的渠道较多,财政对农业对农业的分部门管理,涉及到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单位,由于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公共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条块分割,除了上级转移支付外,几乎没有其他经费来源。

2.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步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取消了农业税,农业税费的改革使基层政府的制度外收费被取消了,国家相应地补助地方一定转移支付资金,但除了确保乡镇机构正常运转和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外,对其他公共产品投入只是笼统地规定“新增教育、卫生、文化和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没有作出硬性的专门规定,实际工作中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仍然存在经费的困难问题。税费改革后部分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公共服务质量有所下降(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责任不明确

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划分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乡镇政府的事权大于财权,承担了许多本应该由上级政府承担的支出。而乡镇政府只好通过转移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有他们自己来完成供给任务。这种“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体制,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而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严重短缺,限制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以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基层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凭借自身的行政权力来强力寻求制度外财力,所以事实上制度外供给成为我国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鲜明特点,同时通过自筹集资的渠道采取各种变通手段分摊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这样无形中本应由国家负担的职能边被转嫁给了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影响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三、造成现行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存在缺陷的原因

(一)广大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的缺乏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是一种由农民被动接受共共产品的机制,这种机制往往由于政府部门由于缺少对农村基层的了解,没有充分关注公众是需求表达,这种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经常导致提供的公共产品往往和农民的真正需求发生错位现象,一些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而提高往往又不是农民所急需的公共产品,甚至还发生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发生了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而广大农民也缺少一个提供公共产品需求的表达平台,使之与政府决策体系并轨而行。

(二)农业发展的滞后性

农业发展受土地、植物生长环境、气候和地区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即使加大科技投入也很难与二、三产业的发展并驾齐驱。农业虽然是第一产业,但也是5

最脆弱的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和地三产业在GDP 中的所占比重不断增大,而农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减小,二、三产业的发展在不断挤压农业的发展空间。致使农业的发展速度被严重的降了下来。处于一种不利的边缘地位,进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这也就成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难的根本原因。

(三)以政府为中心的一元供给体制

虽然政府的角色和地位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但是由于受传统全能型政府理念的影响,使政府职能没有发生完全转变,一些地方政府的一元供给思维根深蒂固,因此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存在着职能“错位”“越位”等现象,政府往往是农村公共产品的唯一供给主体,这就导致了政府的负担加大,供给成本过高等现象。因此,必须使政府一元供给体制向多方参与的供给体制转变,进而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

(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受传统观念、体制等影响,在公共产品的分配使用中农民缺乏有效的监督权,也没有相应监督法规机制作为农民行使监督权作保障,同时由于信息交流渠道不畅,政府公开内容不彻底等影响,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再加上农民权利意识淡薄,最终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成本不断提高,农民负担也不断加大。所以,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完善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平台,从制度上保障对农村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保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在阳光的平台上进行。

四、构建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

(一)建立多主体筹资的新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改变过去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唯一主体地位,建立一种高效务实灵活的多主体供给机制,逐渐放开其他主体对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

1、政府依然是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但是要突出政府之间的分工。一方面是中央政府不再象过去那样几乎包揽所有公共产品的供给,而是根据一般各个产品生产和供给原理,在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承担公共产品供给责任。

2、让社会广泛参与到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体系中来,与计划经济时期公共产品筹资和生产形成明显差异的是。创造了一个以政府为主,社会多方参与的公共供给新格局。

(二)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高效务实灵活的服务型政府既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也是当今世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需要,顺应了世界性政府改革的潮流。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主张就是,政府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强调政府的作用必须集中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上,政府应该尽可能地为社会提供满意的公共物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主要体现为宏观调空经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确保社会安全等。要高度重视并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切实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型政府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和

机会和权利,但是在现行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中农民的弱势地位仍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这样状况明显偏离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因此,“各级政府应该树立平等观念,并逐步从根本上打破现有城乡发展模式,还农民一个公平的待遇,向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产品,真正承担起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

6

体责任,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以城乡协同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③

(三)创新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方式

首先,采取以中央、省级两级政府为主导,地方财政适当配套并负责供给的方式,重点解决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公共产品。然后,实行公私合作,实现多元供给,提高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效率。公私合作方式有:“一是私人

提供,政府资助。政府对私人进行资助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投资参股,按照提供公共产品的业务量由政府对私人给予资金补贴。无偿赠款,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提供借款担保,无偿或者低价提供土地,减免税收等,二是政府与私人资本签定合约”。

④其次,由私营合作组织生产并提供公共产品,这在近年已经成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明晰产权,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自己提供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种供给产品,通过收取一定的费用来取得投资回报。最后,推进乡镇联合为达到农村地区供给产品供给的规模效应,邻近地区之间可以实行乡镇联合供应拓宽供给产品建设的融资渠道,以提高供给产品供给的效率。联合生产供给产品不仅可以降低供给的单位成本,使相应的税费收取范围与受益范围一致,而且可以降低外部性与益出效应。

(四)改革现行财政体制

建立高效率、全覆盖的公共财政体制是实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制度保障。目前应当下大力气改革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减少非公共性的财政支出,严格禁止各地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将有限的公共资金投入到广大人民群众所必须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上来。要根据公共产品的范围层次,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方面的责任和范围。积极探索和建立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凡是受益范围遍及全国的公共产品,尤其是对欠发达的地区,要大力加强中央财政的支持和投入,例如对农村义务、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农村环境保护等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而对属于地方性的公共产品,应当由相应的地方政府提供,例如区域性的农田水利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具有外溢性的地方性公共产品应该由这样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同时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工作机制等,建立规范、高效和公平的公共产品供给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将现行多种转移支付形式转变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类。推动省级以下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建设,逐步缩小辖区内地区之间因财政能力差距而导致的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平衡。

(五)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扮演重要角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是由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改变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建立由内部需求决定外部供应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涉及到较大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应该建立专家论证和群众听证制度,在此基础上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投票决定。同时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建立,充分实行村民民主自治,鼓励农民建立协会组织,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能力,强化农民的集体行动能力,从而改变在与政府博弈过程中的弱势地位,有效监督政府行为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真正地在农村工作中践行新时期社会主义村民民主自治。

(六)重构乡镇政府公共财政运行体制,加快基层政权机构改革

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J] 经济研究1997年第57页

岳军:《共投资与公共产品有效研究公》[M] 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26页7

我国农村基层政府长期处于巨大的财政压力之下,这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要想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必须重构农村基层公共财政运行体制,使其具有稳定、合法、合理、充足的财力,保障其正当合法利益和履行职能的能力。

1.建立科学的农村基层财税体制。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应该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税制,逐步将农民出售的农产品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取得的收入纳入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

。在此基础上,完善地方税体系,明确地方税种,保障公共产品工给的资金来源。

2.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农村基层政府事权与财权。在完全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政府财政收入锐减,这就需要更大幅度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弥补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缺口,不仅需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省级财政也需要大力转移支付。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根据事权与财权对等的原则计算各地的转移支付数额;另一方面,建立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如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在各地设立农村义务教育专项帐户,根据各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具体情况,直接把财政转移支付划拨到专项帐户上。

3.全面加快乡镇机构改革,提高基层机构和人员的服务意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一方面,撤并乡镇,将乡镇数量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强化乡镇机关用人制度,切实减少一部分基层财政供养人员。增强乡镇驻地的区域中心作用,以点带面,加快小城镇建设,降低部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理顺县乡两级政府关系,明确各自职能,用制度来保障乡镇机关的应有作用,给予乡镇机关相应权力,使其真正具备一级政府应有的功能,担负起对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应尽的责任。

五、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这完全得益于中央出台的各项惠农、利农政策。但是同时也应看到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革道路上出现的不利因素。如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决策机制,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落后等。在可见的未来这些不利因素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用大智慧大气魄去解决。

六、参考文献:

1吴士健,薛兴利,左臣明:《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07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书》[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

3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J] 经济研究1997年

4岳军:《公共投资与公共产品有效研究》[M] 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其对策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其对策
[大] [中] [小] 一、理论界定 “公共物品”这一概念首先由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于 1919 年在其博士论文《公平税收》一文 中正式提出的。而再次正式使用此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他认为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 征: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布坎南在《民主进程中的公共财政》一书中也强调了公共物 品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的不可分性和排他性。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也指出“公共物品是这 样一种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 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成本(它们是非排他性的)。”除此之外,他还指出,有 些公共物品在消费时会产生拥挤性,如道路、公园在消费者达到一定人数时就具有拥挤性。 (一)城市公共物品定义 关于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义,几乎每个学者都有不同的表述,但是就其本质来看,他们的观点 又都具有一致性,只是在侧重点方面存在某些差异。比如,邢福俊认为,所谓城市公共物品,是 指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为前提,为城市化社会进 步和发展所提供的城市内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我们可以根据各位学者对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义,把本文的城市公共物品界定为:是指以实现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为前提,为城市化社会进步和发展 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它包括地方教育、公安、消防、公路、桥梁、航空设施、公共交 通、供水、废水处理、内河航道、港口、水源、固体废弃物与有害废弃物的处置设施、公共建筑 与庭院、通讯系统等等。可以说,城市公共物品是一个城市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公共物品城市特征 通常来说,公共物品具有以下特征: 一般特征即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城市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指对于一种纯粹 公共物品来说,任何一个人为了消费而实际可以支配的公共物品的数量就是该公共物品的总量。 特殊性即空间性。城市公共物品的空间性是指这种公共物品尽管对于新来的居民无需耗费更多的 成本便可以获得其收益,然而这种收益却局限在一个社区中,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这个地区 内的居民可以受益,而不在这个地域内的居民则不受益。 二、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 (一)主体选择单一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能够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和一般性作用,但市场调节对治安设 施、环境与卫生设施、防洪防灾设施、文化设施等公共物品却往往鞭长莫及,由于公共物品的外 部性,通过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其结果直接表现为市场失灵,通过政府供 应公共物品以弥补市场失灵。因此,提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便成为城市政府配置资源职能的主 要内容。 (二)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不足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公共经济】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方 倩 摘 要:随着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都极大地推动了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我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竞争的加剧,公共部门的弊端日益显现,公共物品 总量呈现出严重的不足,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尤其突出,而我国的教学、科研对这些问题的认 识尚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之中,本文结合近几年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探讨了其对我国公共物 品理论教学与制库安排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物品 私人供给 税收补贴 地方性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早在19世纪末,奥地利和意大利学者将边际效用价值论运用到财政学研究上,论证了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理性、互补性,形成了公共物品理论。 林达尔均衡是公共物品理论最早的成果之一,它使人们对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问题取得了一致,即分摊的成本与边际收益成比例。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是围绕着公共物品的供应展开的,1956年蒂鲍特(C.M.tiebout)发表了论文“一个地方支出的纯理论”,随即出现了大量关于地方公共物品的文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围绕着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展开了长期的博弈,地方性公共物品理论的提出,深化了公共物品理论,使公共物品走出了只讨论纯公共物品的领域(布坎南在1965年的“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首次对非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进行了讨论,公共物品的概念得以拓宽)。 70年代以后,公共物品理论的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制度保证公共物品决策的效率原则。布坎南及其“公共选择学派”,研究了非市场决策,将公共物品供给的决定诉诸政治程序,用公众投票方式解决,发展了公共选择理论。克拉克和格罗夫斯等人探讨了激励机制问题,旨在设计一种计划程序,诱导个人基于自己的利益而真实显示其对公共物品的偏好。 与此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使公共物品私人供应成为可能,表明了从公共物品供应的角度探讨公共物品问题已经较为成熟,也是实践对公共物品理论发展的新要求。 二、公共物品理论新发展及其内容 (一)公共物品的分类问题。公共物品是可以进行分类的,如果边界不清晰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阻止私人提供公共物品,或是完全由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都会导致公共物品的短缺,这直接影响到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同时对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等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1954年,P.萨缪尔森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首先给出了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公共物品有两个特质:一是排他性,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随着公共物品研究的深入,关于公共物品分类的争论也日益激烈。一些学者从筹资角度将公共物品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性公共物品(continu2 ouspublic good),它主要是由政府通过征税而提供的公共物品(Warr,Robert,1982,1984),另一类是离散性公共物品(discrete public good),所谓“离散性公共物品”就是,当有足够的贡献者(contributer)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时就提供,否则就不提供。比如造一座桥或一个图书馆,当有足够的钱支付成本时就建,否则就不建。 若根据有无排他性和竞争性,我们可以将公共物品分为三类:(1)纯公共物品;(2)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 — 4 1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物品及供给 知识点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物品及供给 一.选择及填空 1.公共物品: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 2.公共物品的特性: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 3.在特定限度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同时在技术上很容易排他的是俱乐部产品。 4公共资源: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却无法有效的排他。 5.混合物品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大范围的正的外部性。 6.公共物品供给的特点: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规模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往往无差异,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非均衡性。 7.税收规范的角度,提出了资源如何在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问题的是庇古均衡。 8.政府机构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工作目标,并不存在提供同种公共物品的竞争。 9.公共物品通常不以价格形式出售。 10.庇古均衡的最优供给是在消费的边际效用和税收的边际效用达到均衡时。 11.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章其所得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的是林达尔均衡 12.准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在一定范围内非竞争性。 13.公共物品供给的变化趋势: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供给结构趋向丰富,供给质量日渐提高。 14.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 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 15.政府供给的两种方式:政府直接生产,政府间接生产 16.公共物品及公共支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增 加是总的趋势 17.政府间接生产公共物品方式:政府与私人签订生产合 同,授权经营,出让经营权,政府经济资助,政府参股 二、名词解释 公共物品: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共享性的物质产品和 服务项目。 俱乐部产品:在特定限度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同时 在技术上很容易排他。 搭便车:人们都不希望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条件下,享 受通过他人捐献而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效益。 三、简答 1.以国防为例分析公共物品的特征。 (1)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如果在一国的范围内提供了 国防服务,则要想排除任何一个生活在该国的人享受国 防保护是极端困难的,那些在政治上反对发展核武器而 不愿为国防缴纳费用的纳税的人们,及时被投进监狱, 也仍然处在核武器所提供的国家安全保障范围之内。 (2)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国防一旦建立后,增加一个 受保护人不会减少其他任何人的受益程度,也不会额外 增加资源投入。 (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国防 的保护,不能将其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个人。 (4)消费的强制性。国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所有社会 成员都必须在国防的管辖范围内,受到国防的保护。 2.试分析教育属于什么物品?为什么 教育是混合物品。混合物品具有较大范围的外部性, 由于这种外部性,使得这类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变的不完全。一个人接受教育,受益的首先是个人,即 能提升个人的知识水平,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 报酬等;同时,教育具有形式上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因 此,按传统的衡量标准,教育是私人物品。但另一方面, 教育在给个人带来私人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正 外部效应,即将相当大的一部分利益通过受教育者外溢 给社会,使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民族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使他人受益。这种外部性是非竞争和非排他的。因此, 在这个层面上,教育有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具 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因此,教育属于混合物品。 3.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私人部门提供私人物品有何不 同? (1)政府机构的官僚们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工作目 标。由于追求利润必然要减低成本,不以盈利为目的的 政府机构所提供的公共物品,便往往与相对较高的成本 相伴随。 (2)在政府官僚机构中,并不存在提供同种公共物品的 竞争,缺乏竞争意味着缺乏激励,从而会降低公关部门 的服务效率, (3)公共物品通常不以价格形式出售。因此,社会成员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与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与对策分析-经济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与对策分析 靳明明1 李阳2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而“三农”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之一。其中农村公共物品是否有效供给不仅影响新农村建设中“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建设。本文主要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阐述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欠缺的原因以及问题,进而探求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合理途径。 关键词:供给短缺公共选择理论农村公共物品 一、农村公共物品和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一)农村公共物品的内涵、特征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最早提出了“公共物品”这个概念,他指出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这种物品即为公共物品。在公共物品概念的基础上,本文把农村公共物品的内涵定义为:在农村区域范围内,一般由政府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农民、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和服务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主要有三大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我国的农村公共物品除了具有公共物品固有的三个特征外,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我国农村公共物品还有以下特征:第一,辖区的外溢效应;第二,城乡供给水平差异化;第三,需求层次不同;第四,政府管制束缚。 (二)公共选择理论与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所谓公共选择理论是以理性人为假设,并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工具来分析政治行为主体在政治市场的活动。公共选择理论也可以这么认为,经济学在政

治学中的应用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论题是研究政府失败以及对政府失败的矫正措施。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部门以及政府工作人员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同市场主体一样追求个人利益,所以他们的行为活动也会影响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公共选择理论指出利益集团常常通过不正当的活动垄断某一行业,这对我国相关部门实施公共定价起到了启示作用,从而削弱了利益集团对公共物品的控制力。此外,公共选择理论要求政府考虑到公众的需求,使得中央、地方政府高效供给农村公共物品弥补市场失灵,拉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供给,供给模式单一。且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是“自上而下”的,导致政府部门未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最终使得农村公共物品供需失衡。具体来说,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技教育文化事业投入不足 在农村科技投入方面,政府的扶持倾向不明显,资金供给不足。集中表现为我国科研队伍的不成熟,科研力量不足,从而制约了农业理论研究的开展。 在农村教育投入方面,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不够。虽然现阶段我国已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免除学生学费,基本保证了农村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偏远西部教育投入仍有待提高。 在农村文化投入方面,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十分欠缺。我国农村文化的经费投入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比重相当小,公共部门文化机构运转效率低下。 (二)公共卫生事业供给机制失衡

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研究2

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研究(教案) 尊敬的各位学员,上午好。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些问题,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想和大家探讨的话题是公共物品的供给。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一个案例:荆州长江大桥路灯为何不亮 (根据荆州新闻网有关报道整理) 2002年10月,荆州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圆两岸人民的千年梦想。作为荆州的地标性建筑及荆州市的“南大门”,雄伟而壮观的荆州长江大桥都是荆州人民的自豪和骄傲。可遗憾的是,大桥建成八年来,除了国庆、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外,平时的长江大桥每到夜晚都只亮灯一会儿,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漆黑一片,过往车辆只能摸黑过桥,非常不方便,也大大影响了荆州的城市形象,市民对此反映多多。 据了解,荆州长江大桥上的路灯管理并非是荆州市路灯管理局履行,而是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在负责。按照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自己的说法,该局虽然是一家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却是企业化的管理。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党委委员、分管费收及路灯监控的喻建忠告诉记者,大桥自建成以来,电价一直按0.9250元每度收取,实在太高了。按理说,大桥路灯、景观灯用电属城市公用事业用电,也应和城区其它路灯一样,享有财政补贴,如此实际电价就只需1毛多钱每

度。近几年来,为大桥亮灯的问题,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曾向市政府打过多次报告,在历年的两会上,也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过多次建议,有的还形成议案 和提案,但一直没能解决问题,症结即在于高电价产生的高电费,而这要由该局自 身全部消化,他们是绝对承受不起的。为电价的事情,他们和电力部门协调过不知多少次,但解决不了问题。而来自我市电力部门的说法称,他们完全是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收取电费,不可能违反规定给大桥搞特殊。 喻建忠表示,现阶段要让大桥亮起来,必须要降低实际电价,这要么电力部门 给予特殊关照,要么市里出台相关政策,否则按大桥局现有这么巨大的还本付息压力状况下,是无法让长江大桥整晚亮起来的。 怎样才能让荆州长江大桥整晚都亮起来呢?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探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因此,对公共物品的研究便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于公共物品,我想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大家作个交流。 1、公共物品的涵义与类型 2、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 3、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 一、公共物品的涵义与类型 请大家用30秒的时间想想,你所认为的公共物品有哪些?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物品都是私人物品。我们可以用两个特征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区分开来,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两个本质特征。而私人物品则相反,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要理解公共物品,首先要弄清它的两个本质特征。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物品的享用,并不排斥其他人对该物品的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责任缺失及其治理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责任缺失及其治理 摘要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时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就城市而言,大部分的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而广大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主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方式,导致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严重不足。这与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出现的责任缺失密不可分。本文描述了政府责任缺失的表现,并对政府责任缺失的原因进行相关分析,最后提出治理政府责任缺失有利于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关键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政府责任缺失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0592(2009)05-271-02 当前,我国存在广大而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及农村社会的稳定。由于私营企业在农村地区无法实现利润目标,往往不愿担负公共物品的供给;而具有非营利特质的第三部门,则因受发展不完善、财力不足等条件的限制,也根本无法承担范围广泛、人口众多的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责任。因而,政府成为主要的供给主体,承担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可见,在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中,不是强调政府退出,而是强调怎样发挥政府在

公共物品供给中的积极主导作用。 然而,我国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中长期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导致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严重缺乏。究其原因,除了因为当前农村正处于从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工商业 社会转变的时期,公共物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和多元化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需求的有意无意忽视。从政府具有提供公共服务职责的角度来看,政府在农村公共 物品供给中出现了责任缺失,没有履行好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责。 一、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责任缺失的表现 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源于人们的共同需要和公共利益。由于社会生活中公共利益的普遍存在,因而,需要通过公共物品来满足人们的公共利益,实现公共价值。也就是说,公共物品是人类公共利益的载体。政府的理性目的,是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实现公共利益。因而,政府自然成为公共物品供给的主要责任者。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也在其职责范围之内。 农村公共物品,是农村地区农业、农村或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乡村公路、农田水利、义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科技推广等许多方面。然而,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无法保证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这与政府出现责任缺失密不可分,具体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若干问题研究 欧阳学文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稳势必影响整个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公共物品的供给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前农村公共物品面临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供给主体单一、自上而下的供给体制等多种问题。在这种状况下,探究农村公共物品陷入困境的原因,并寻求多种措施来完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体制,对于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体制;意愿 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更是农村问题的重中之

重,加大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力度,推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健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中政府与农民的沟通机制,成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农村公共物品是农村地区农业、农村或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农民是农村公共物品的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受益者。农村公共物品除了一般公共物品所共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之外,也有自身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农村公共物品具有明显的需求的层次性,即农村公共物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实际,所需要的农村公共物品差异性很大。而这一特点与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诸多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一、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主要问题 1.公共物品的供给总量的严重短缺。近年来,尽管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广度、深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城乡间差距仍然很大,

浅谈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物品的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消费的大多数物品是到市场上购买,买来之后,自己可以独自享其效用,别人无法使用,这种只能个人或家庭独自享用的物品称之为私人物品。而与之相反,在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例如国防、道路、无限电视服务等。 与一般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具有几方面特征:(1)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每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或者说一个公共物品一旦提供了,多一个消费者得加入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为实现消费这一物品,消费者之间不必要展开竞争或争夺。(2)消费的非排他性。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最典型的如灯塔、国防、司法系统等。(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整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公共物品的效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家庭或集体使用,正如西方财政理论中提到的?灯塔理论?。[1] 按照公共物品的供给、消费、技术等特征,依据公共物品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状况,公共物品可以被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1)纯公共物品。一般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消费上不存在?拥挤效应?,不可能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排他性使用,如国防、国家安全、法律秩序等属于典型的纯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

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于私益争夺,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由于公共的性质,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着?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的问题,这类物品如地下水流域与水体资源、灌溉渠道等。 二、公共物品供给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双重困境 以往人们常用哈丁的?公地悲剧?、?囚徒困境?等理论模型来分析公共物品解决之道。这些模型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会做出从全体当事人的角度看是‘非理性的’行为。对此,人们提出以强有力的政府或者彻底的私有化来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途径。 (一)市场在公共物品提供中面临的困境 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理性人的自利性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会导致帕累托最优,即如果不能使某些人的福利变好,也不会变坏,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因而公共物品应由市场来提供。但市场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中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境,这就是市场失灵。 1、公地悲剧。如果理性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如一群牧民面对向他们开放的草地,每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合算的,尽管因为平均草量下降,可能使整个牧区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每个牧民都可能多增加一头牛,草地将因为可能被过度放牧而被破坏,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食量,致使所有牧民的牛均饿死。[2] 此例中的牧民在决定自己养多少牛时并未考虑其行为的负外部效应,结果每户牛的数量越来越多,而牧草的产出基本上没多少增加,最终陷入?公地悲剧?。公地悲剧表明了公共事物无人关怀的结局。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作者简介:王晓、詹硕,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现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却存在着严重失衡的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的分析和阐述,深入透视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些理论支撑。 关键字: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失衡 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赖于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匮乏不仅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大障碍,而且也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并进而影响到我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基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事实,认为在缺乏监督的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下,各种集资、摊派会逐渐增加以及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等因素是造成农民负担加重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合理的重要 原因;二是从分税制尤其是税费改革后,乡镇基层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相称的角度,认为基层政府承担了与其财力极不相称的事权责任,基层政府没有能力提供农村所需要的公共物品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匮乏的根本原因;三是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差异出发,认为传统计划经济形成的城乡“二元”的公共物品供给体制是造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短缺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通过第三个方面进行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分析。 1农村公共物品的界定 公共物品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主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具有非竞争 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无法由私人提供。农村公共物品是指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私人不愿意提供的、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社会物品。农村公共物品按其“公共程度”可以划分为纯公共产品、非纯公共产品和非纯私人产品。农村公共物品中的纯公共物品是指在过程中具有充分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物品,主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村组织行政服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业科技进步、农村抗灾救灾,农村公共卫生防疫、农村扶贫开发等。非纯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效益上的外溢性和消费过程中一定程度的排他性的竞争性公共物品,主要包括既有社会受益又有个人受益特点的农村医疗救助、农村社会保障、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等。非纯私人产品是指在对集团、组织范围或成员合理界定后,对外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小范围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职业教育以及俱乐部形式的活动场所,如电影院、娱乐中心等。 通常,纯公共物品的供给应由公共财政开支,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可以由政府、社区和受益者共同承担。从理论上讲,主要依靠政府力量供给的农村公共产品有:①政府管理。农村也需要政府管理来保障社会正常秩序。②公共工程。大中型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即如河流整治、饮水、灌溉等大型水利工程、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大规模植树造林、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重点基础设施及商品量基地建设等项目、以及农村环境保护工程等。③公共教育。包括农村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各部门所属各类学校的基建支出;支持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支出;农村扫盲工作等。④社会保障。主要用于抚恤和社会救济福利事业;对农村五保户、贫困户的生活救济和生产自救扶持;农村福利机构的建立和福利设施的

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

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及其公共责任研究 ——从“杭州地铁塌陷事故”看公共责任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 管博佳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 摘要:公共物品的供给是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供给主体,权利和责任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公共物品供给的三种基本方式即政府公共供给、市场供给和志愿事业组织供给,研究三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研究对策与实现机制,以便更好地促进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最优化配置。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渴望。但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成为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事关社会和人民的共同利益。这为研究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提供了必要性。 一、公共物品的性质与特征 简单地说,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称之为公共物品,它具有如下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

成员所共享。 12.消费的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消费的竞争指在消费某种产品时会影响其它消费者同时同时从该产品中收益。竞争性源于来自产品的分割性。非竞争性指某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对其的同时享用,即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量。 23.受益消费的排他性和非排他性。是指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排除在其享用范围之外。[1]排他性是指某个消费者购买消费权之后把其它消费者排斥在外。而非排他性则相反。另外,公共物品还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公共物品的效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家庭或企业享用。或者,按照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为之付款的个人、家庭或企业享用。 二、公共物品的三二种供给方式及其关系 长久以来,有一个被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就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诚然,政府是为全体公民服务的,它反映公民要求,保卫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因而供给公共物品是政府份内的事情。但是,政府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公共物品,“政府失灵”也表明了政府在许多公共物品供给中发挥不了作用,需要依

准公共物品私人参与供给下的社会收益及政府政策有效性研究

经济科学·2009年第6期 准公共物品私人参与供给下的社会收益 及政府政策有效性研究 王茜1万青2 (1、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16) 摘要:在私人企业参与准公共物品供给条件下,由于投资模式的不同,准公共物品的社会收益也有相应的差异。对此,本文通过准公共物品投资模式的划 分,对其社会收益的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政府鼓 励政策的有效性和最优点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在存在投资约束的情况下,政府无 法独立完成准公共物品投资,因此政府需制定相应政策提高私人企业边际收益, 吸引私人企业合作。政府政策从制定到作用于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将经历政策认同 和政策优化两个阶段,同时对两阶段进行优化才能够保证政策的有效。 关键词:准公共物品社会收益政策有效性 一、引言 准公共物品是相对于公共物品的概念。根据萨缪尔森(1964)的定义,公共物品是指这样一种产品,“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但是,公共产品的概念提出后,一些学者对其字面意义和实质内涵进行了批评和质疑。马尔金和威尔达夫斯基(Malkin,Wildavsky,1999)认为,“公共”二字容易从字面意义引起误会,会使人认为只要是政府提供的产品就是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也必须由政府提供。恩克(Enke,1975)认为萨缪尔森提出的概念虽然非常精炼,但是太脱离现实,很少有产品是由社会所有成员等量消费的。从实际情况来看,萨缪尔森公共产品概念范围狭窄。此概念只是定义了所有产品中的两极,一极是纯公共产品,另一极是纯私人产品,而在两极中间的大量产品被忽略了。另外,即使是政府提供的产品如高速公路、桥梁、医院、图书馆等,同定义相比也有一定程度偏差。 由于公共物品定义的局限性,诞生了准公共物品的概念。准公共物品是指仅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种特性之一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比,准公共物品有其自身特点:第一,从外部性的角度看,公共物品的外部性本身即为其主效用,而准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则为副产品,并非其供给目的;第二,对于许多准公共产品来说,当需求和供给量在某临界点前,表现纯公共产品特性,而达到或超过临界点后,则表现出很强的排他性或竞争性;第三,由于排他性或竞争性,准公共物品有盈利的可能,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市场进行供给,并且可能表现出垄断甚至是自然垄断的特点。

浅析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开题报告

浅析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是衡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有效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小康生活的实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国家和地方都十分重视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农村公共物品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数量上有所增长,但在总体上,我国广大地区农村公共物品呈现严重的不足,供给结构也存在严重的不合理。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我国政府适时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而我国的农村是个巨大的市场。农村公共物品及时投入所产生的收入效应、消费效应和就业效应,将对农村的消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政府适时提供农村急需的公共物品,以实现对农村长期“以农补工”的补偿,能有效调节城乡不平衡的状态,化解城乡矛盾,促进城乡融合,从而真正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农民小康生活的实现。公共物品的及时有效提供,能增加农民的福利,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因此加强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研究,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的发展提供制度和理论依据,而且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公共物品的研究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萨缪尔森(Samuelson,1954)将公共物品定义为:“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这样的产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减少。”〔1〕1965年,布坎南(Buchanan)正式提出俱乐部产品(clubs)概念,将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布雷顿(Breton)根据公共产品地理区域将公共产品划分为地方公共产品、区域公共产品和国家公共产品。 针对我国农村公共物品问题,国外学者的研究并不多。1999年至2001年,长期关注我国的农村宗族及农村治理结构问题的美籍华人LiLyLeeTsai分别对陕西、河北、福建、江西、湖南和浙江等省的316个村庄进行了调查,在其发表在澳大利亚TheChinaJournal(No 48,July2002)的调查报告中专门分析了农村公共品问题,指出在中国农村许多地方,村干部是依靠社区习俗来筹集和管理公共事务。实际上反映了长期以来农村公共品主要依靠农民“自给自足”这么一个现实。FanShenggen等人则从乡村民主化角度研究了我国农村公共品问题,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社区统治结构的民主化对公共品的供给水平有关键性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在中国乡村数以万计的村庄举行了直选,调查发现,民主化对农村公共事业的供应水平有重要影响,与任命的干部相比,选举的官员倾向于向选民征较少的税费,并且为他们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事业。 国内学者对公共物品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 年代初,主要集中于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的改革研究。张军和他的合作者较早地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农村公共产品问题。他们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相对于农民或家庭自己消费的“私人产品”,是由当地农村社区集体参与共享的“产品”。 在说明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和问题时,吴士健等(2002)、熊巍(2002)、刘保平等(2003)均认为,现行体制包括以下两种机制:第一,农村公共品的制度外筹资机制;第二,公共品供给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刘保平等(2003)指出,由于这两种体制,再加上乡镇制度内财政的财力不足等原因,造成了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效率低下和地区间不公平。陈小梅(2004)还指出,农村公共品供给还存在结构失调、资金使用不透明和管理制度不科学问题

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和政府制度

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和政府制度 摘要:在公共物品供给关系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准公共物品供给条件下的收费行为和产权确定。公共物品应该主要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但不排除在明确产权或收费状态下为经济效率的考虑由私人提供或公私合作提供。 关键词:公共物品政府私人 在纯粹的理论分析中,政府是公共物品的天然生产者和供给者,而市场则是私人物品德生产者和提供者。因为公共物品的属性决定了由政府来生产和供给要比市场更节约和有效。然而,正如上面分析的那样,这种划分方式及其结论都建立在纯粹经济学分析之上,与事实有相当大的出入。更为关键的是,它没有把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区分开来,使得在实际的运作中发生模糊意指。一方面,在生产上,市场由于公共物品的独特属性而不愿意生产它,但是只要由政府付费,市场还是可以并且愿意生产公共物品的,政府通过购买私人部门的产品而完成公共物品供给的任务。比如政府采购行为,这是政府与市场产生委托代理关系的一个基础。与此同时,政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如同市场制度一样,同样是内生变量,其自身的运行以及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同样存在交易成本问题。由于政府系统缺乏明确的绩效评估制度,其成本和效率较私人部门难以测量。再者,政府官员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在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中也难免存在特殊利益集团的“寻租”现象。因此,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政治过程,其交易成本甚至比市场制度昂贵,这表现为现实中政府的种种“政策失败”。既然如此,在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上,就存在合适的其它形式,它可以弥补公共部门供给的不足。另一方面,在供给上,政府在本质上应该提供公共物品,以实现为公众谋福利的目标。所以,不论这种物品的生产者是谁,最后的供给者必须是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政府不应该有经济利益上的考虑,这与在公共物品的生产中的效益分析并不矛盾,这是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政府在公共物品生产上的不经济,使市场力量得以竞争进入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中,但改变不了市场的自利本性。因而,假设由市场供给公共物品而不由政府进行委托代理,那就不仅存在市场失灵,可能还存在供给困境问题。这就引发另一个问题,即政府在公共物品私人生产与供给中的作用如何发挥。 促使公共物品私人供给机制得以建立的基础不仅在于市场机制的效率,同样也需要政府公共部门的积极作为。公共物品私人供给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方面通过把公共物品生产与供给分开,由私人组织生产,公共部门组织供给;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界定产权、出租业务等契约形式组织供给。 对于把公共物品生产与最终供给分离的做法,尽管有些市场力量可以直接供给公共物品,但从根本上说,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机制是一种公私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此过程中,由私人部门或市场力量组织生产公共物品,再由政府公共机构以付费形式购买,提供给有需求的公众。这种运行机制所能带来的好处在于公共部门能有限地摆脱繁琐的事务工作,专心从事管理活动;私人部门积极参与公众事务,以市场力量固有的高效率实现公共部门达不到的目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席卷西方国家的公共部门革新浪潮,所倡导的重点之一就是市场化和公私合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自国家的公共部门危机。但是,无论是从法源关系上还是运行机制本身,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政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需要承担无可推卸的责任。

浅谈准公共产品的提供

浅谈准公共产品的提供 摘要:1准公共物品的范围十分广泛,它介于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相对于纯公共物品而言,它的某些性质发生了变化。一类准公共物品的使用和消费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中,其受益的范围是有限的,如地方公共物品(并不一定具有排他性);一类准公共物品是公共的或是可以共用的,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于私益,它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由于公共的性质,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着“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的问题,这类物品如地下水流域与水体资源、牧区、森林、灌溉渠道等。另一类准公共物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由于消费“拥挤点”的存在,往往必须通过付费,才能消费,它包括俱乐部物品、有线电视频道和高速公路等。 关键词: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公共资源;公共消费;公共事业组织 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 一、政府提供 (一)2传统上是政府直接负责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产,因为由政府提供存在着一下几点优势: 1、提供法律,维护竞争的市场秩序; 2、提供和维持市场得以正常运作的稳定的经济环境; 3、促进资源的合理运用,保护生态环境; 4、从事社会发展活动,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 5、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 6、应付紧急事件。 (二)但是政府直接提供准公共产品却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的弊端: 1、国家的主观发展努力同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有距离; 2、政府不少发展努力是低效率的: (1)政府体制权利集中化; (2)政府体制僵化和官僚化趋势; (3)政府不断庞大和臃肿的体制。 3、国家也可能是不公正的。 因而准公共产品的提供不能由政府主要提供,而只能是由政府扶持。 1郭晓聪,《政府经济学》,第六章公共产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娄成武、李坚,《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稳势必影响整个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公共物品的供给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前农村公共物品面临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供给主体单一、自上而下的供给体制等多种问题。在这种状况下,探究农村公共物品陷入困境的原因,并寻求多种措施来完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体制,对于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体制;意愿 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更是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加大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力度,推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健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中政府与农民的沟通机制,成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农村公共物品是农村地区农业、农村或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农民是农村公共物品的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受益者。农村公共物品除了一般公共物品所共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之外,也有自身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农村公共物品具有明显的需求的层次性,即农村公共物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实际,所需要的农村公共物品差异性很大。而这一特点与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诸多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一、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主要问题 1.公共物品的供给总量的严重短缺。近年来,尽管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广度、深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城乡间差距仍然很大,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总量上不足,难以满足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农村生产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在质量和数量上均难以满足农村的需要,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其次,农村的消费性公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综述 摘要: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建设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缺失,存在严重供给障碍。为了解决农村公共物品资源严重匮乏、供给明显滞后于需求的问题,需要进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的创新。 关键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供给机制创新 一、农村公共物品与新农村建设 农村公共物品是指在农村区域范围内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产品。按公共物品对农村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来划分,农村公共物品应包括:①可持续发展类公共物品,如大江大河的治理、污染、治理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防护林建设,生态保护、民兵、计划生育、社会福利、基础教育等(注:计划生育和基础教育也可以归入农村经济发展类公共物品。);②农村经济发展类公共物品,如道路、水利设施、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平台建设、行政服务、治安等;③农村社会基础设施类公共物品,如饮水、文化设施、广播电视、用电、通信、卫生防疫等,这类公共物品供给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当地农民生活水平。 按是否同时具备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划分,可将公共物品分为农村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第一种分类方法中,第①和第②类基本上属于纯公共物品,第③类属于准公共物品。农村公共物品对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破除农村、城市间巨大的差距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财富积累。 加强农村公共物品共计可以为农民增收穿凿条件,可以在农村地区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可以把农民从自我供给状态中解脱出来,大大减少农民负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有利于为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创造条件。 2、有利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拉动经济增长。 农村非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滞后,社区环境及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地制约了农户的消费需求增长,影响了农村具名综合生活质量提高。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有利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民消费障碍,降低农民消费成本,刺激农村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