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巴赞电影理论

巴赞电影理论

巴赞电影理论
巴赞电影理论

巴赞电影理论.

外文名:André Bazin

国籍:法国

出生地:法国昂热

出生日期:1918年

逝世日期:1958年

职业:电影理论家

毕业院校:圣克鲁高等师范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自经历战后西方电影的一次创新时期——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著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区别于“电影的黑格尔”——(法国)让·米特里)

(1)电影影像本体论:

核心、基本观点:影像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出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

【名词解释:影像本体论】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其核心和基本观点是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一文中,巴赞提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因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所以摄影取得的影像具有自然的属性。影像本体论和巴赞电影起源心理学以及电影语言进化论都有密切的关系。巴赞认为,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而现实主义是电影语言演化的趋向.

(2)电影起源心理学:

核心、基本观点: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出处:《完整电影的神话》)电影是人类追求逼真的复现现实的心理的产物,这种心理因素决定了银幕形象的真实感,决定了电影技术的完善和电影艺术的发展方向:再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但电影不可能实现对客观现实的完整摹写,“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出处:《杰作:〈温别尔托.D〉》)【名词解释:木乃伊情结】巴赞借助精神分析解释电影起源的一种阐释。巴赞为研究电影起源的心理,追溯到雕刻和绘画的起源。他认为人有永久性保存自己尸体的驱动。涂上香料的木乃伊是第一个雕像。雕刻和绘画成为人的替代品。他们起源与一种愿望,是一种原始需要。摄影不是创造永恒,而是给现实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腐朽。

巴赞认为,摄影作为自然的补充,而不是替代,第一次有了不让人干预的特权。电影也因此第一次实现了影像与被摄物的同一,仿佛木乃伊。【名词解释:完整电影】巴赞在《完整电影的神话》一文中提出的关于电影起源观的电影观念。他认为电影起源的心理原因是再现完整电影的神话,也就是再现声、色、主体感受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

(3)电影语言进化观

核心、基本观点:现实主义是电影语言演化的趋向。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包括三个方面:表现对象的真实;时间空间的真实(美学核心);叙事结构的真实。为了实现这些审美理想,巴赞提出了“长镜头理论”。【名词解释:“长镜头(景深镜头)理论”】长镜头理论是对巴赞提出的“景深镜头理论”的不严密的概括。按照长镜头(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思拍摄影片,是一种旨在展现完整现实景象的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法。它具体的实践要求是:a.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它是一种潜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动作揭示动机。保持透明和多义的真实。b.长镜头(镜头—段落)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景深镜头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c.连续性拍摄的镜头—段落体现了现代电影的叙事原则,屏弃了戏剧的严格符合因果逻辑的省略手法,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更有真实感。

(4)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巴赞在《摄影影象的本体论》中,提出了“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的美学原理。他说:“……摄影机镜头摆脱了陈旧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由此,巴赞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就是“纪实的特征”。它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巴赞的“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被称作是“写实主义”的口号。在“新浪潮”的作品中,特昌弗的《胡作非为》直接实践了巴赞的理论,是一个很能说明巴赞理论的影片。《胡作非为》描写了一个12岁男孩安托纳,由于得不到家长和老师们的理解和关心,两次出逃,流落街头,后因行窃经受警察与心理学家的审问,被送进劳教营,后又逃跑出来奔向大海的过程。特吕弗打破了传统叙事手法,将影片的叙事语言始终保持在生活的渐近线上,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风格。这部影片同时在国际影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和欢迎,为“新浪潮”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5)场面调度的理论

巴赞认为:“叙事的真实性是与感性的真实性针锋相对的,而感性的真实性是首先来自空间的真实”。蒙太奇理论的处理手法,是在“讲述事件”,这必然要对空间和时间进行大量的分割处理,从而破坏了感性的真实。相反,景深镜头永远是“纪录事件”,它“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要求“在一视同仁的空间同一性之中保存物体”。巴赞希望电影摄制者认识到电影画面本身所固有的原始力

量,他认为,解释和阐明含义固然需要艺术技巧,但是通过不加修饰的画面来显示含义也是需要艺术技巧的。所有这些,构成了巴赞“场面调度”的理论,也有人称其为“景深镜头”理论或“长镜头”理论。巴赞提出的“场面调度理论,几乎在一切方面与蒙太奇理论相对立。蒙太奇出于讲故事的目的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而场面调度追求的是不作人为解释的时空相对统一;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而场面调度的纪录性决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而场面调度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蒙太奇表现的是事物的单含义,具有鲜明性和强制性,而场面调度表现的是事物的多含义,它有瞬间性与随意性;蒙太奇引导观众进行选择,而场面调度提示观众进行选择。

巴赞的这个理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特吕弗是巴赞的忠实弟子,他说:“没有正确的画面,正确的只有画面”。戈达尔说:“电影就是每秒钟24画格的真理”。他们的电影观念,同巴赞的场面调度的理论一脉相承。

电影知识理论基础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 二、经典电影理论 在一战前后,对电影的艺术地位、特征、规律的研究; 著作: 1、1911年,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第一次论证了电影作为艺术,是在时空之间填补鸿沟的艺术;《第七艺术美学》“光与影的交响乐”。 2、1915年,美国的林赛《活动画面的艺术》,他把“活动画面”看作电影的根本特征。 3、1916年,美国的雨果·明斯特贝格《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探讨了电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艺术特征、美学特征。 概念: 1、“上镜头性”—— 是20年代法国流行的时髦词眼儿,卡努杜创造,先锋派重要用语。1920年,路易·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探讨电影的艺术特征,阐述其涵义:指适宜于用电影这一新表现手段所独有的方法来表现人或物的诗意状态; 视觉表现:布景、照明、节奏、化妆;通过照相来表现神采——上镜头性,通过上面四个手段。是早期电影特征概念。 2、早期蒙太奇—— 爱森斯坦指出:电影与舞台不同,电影导演更主观,能选择不同时空的重点现实片段。 电影选择和组合这些片段,集中表现剧情。 把现实压缩具有特征的东西,展现经过压缩、重整、剪裁的电影的时空。 3、爱森斯坦(1898~1948)和普多夫金在早期的不同—— 爱森斯坦讲究冲突,如“杂耍”、“理性蒙太奇”等手法;普多夫金强调连接作用。 爱森斯坦认为冲突是蒙太奇的特性,冲突后产生新的表象和概念。普多夫金强调连贯性,他认为蒙太奇意味着多个镜头组成一个场面,多个场面组成一个段落,多个段落组成一个部分,一个个片段间具有显而易见的联系。人们不觉得中断和跳跃,得到一种无意的刺激。 爱森斯坦在晚期对蒙太奇有新的理解: 他认为蒙太奇应该表达一种连贯的、有条理的主题、情节、动作、行为,以及一种最大限度赋予感情的叙述。研究涉及到了声画蒙太奇和色彩的问题。 4、库里肖夫效应—— 为控制蒙太奇表现力所做的试验。 5、杂耍蒙太奇—— 爱森斯坦在1923年,从戏剧创作中总结的一个原则,“杂耍”构成一场演出独立的原始因素,是戏剧效果和任何戏剧的分子单位。杂耍和噱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杂耍更注重表现主题和思想。 ~是把一切因素汇到一起传达和表现思想的一种感染手段。不合乎剧情发展,甚至脱离剧情发展,实际是有内在联系的。 自由剪辑一起造成有目的的主题效果。产生奇迹性、超越叙事,展现真正要表达的主题。 6、理性电影—— 爱森斯坦在20年代后期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电影的艺术目的不仅在于形象表现之实,还要能表现概念,增加电影手段表现力,增加认识现实手段可能性。但在具体的创作中,这种想法与创作过于超前,结果不能成功,受到理论家的否定。 如匈牙利批评家巴拉兹指出这种“电影艺术征服纯观念”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爱森斯坦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代表作是1927年的《十月》和1929年的《总路线》(《新与旧》)。 爱森斯坦试图用蒙太奇表达从视觉形象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他曾在30年在一所大学讲课时提出要把《资

电影影视基础知识

电影影视基础知识 一、电影基础知识 一、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发明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二、电影的本性: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三、对电影事业的要求: 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 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 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四、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 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二战后意大利掀起“新现实主义”创作思潮,产生《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一点钟》等影片,中国三、四十年代时早于意大利就运用这种方法,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江泽民98年3月9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五、电影主要表现手段: 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质与电影一致),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现在人均每年看6次电影。2、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 二、电影评论的作用: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

中国十部经典电影前期营销案例分析

中国十部经典电影前期营销案例分析 网络2014-04-03 5991人喜欢 电影不仅能够成为娱乐新闻的头条,也能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话题。2002年上映的《英雄》成为中国电影走进市场营销的第一版本,自此以后中国电影业逐步步入一个电影营销初步阶段。当电影制造的话题、电影制造的体验,成为一种特殊的市场驱动力并成功地被企业运作,那么采取整合营销手段,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价值。此后的无数影片纷纷新招频出,你方唱罢我登场。专业而系统化的特色营销使得中国电影票房屡创新高,也使中国电影产业真正走向了成熟。电影营销在这几年似乎比电影内容本身更为夺人眼球。从发行公司、院线到影院,各种影片在不同层级都频频使出营销新招。 一、《英雄》新闻营销最成功 2002年底在全国上映的张艺谋影片《英雄》,成为中国电影走进市场营销的第一版本是当之无愧的,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许多个第一,也引来了无数争论。张伟平策划的一系列轰动性新闻事件,使全国媒体持续地为《英雄》疯狂,最终成功地把《英雄》炒上了天,我们来回顾下新画面公司高明的新闻营销过程。 影视营销 1:2002年7月13日,天津《新快报》突然曝光了《英雄》的多张剧照。 2:2002年8月2日下午3时,张艺谋携《英雄》在香港湾仔会议中心举行大型新闻发布会。 3:2002年9月9日起,一部名为《缘起》的记录片推出,跟踪拍摄记录这部电影的成长。 4:2002年10月中旬,新画面公司打出关于《英雄》出征奥斯卡的报道。 5:2002年10月24日,《英雄》突然要在深圳首家五星影城“试映”7天。 6:2002年11月19日,由《英雄》编剧李冯改编的同名小说面市。 7:12月14日至17日,剧组主创人员乘包机前往3个城市参加首映场的见面会。 8:11月29日下午,电影音像版权在中国大饭店的宴会厅拍卖。 9:12月6日,游戏版、漫画版《英雄》火速推出。 10:12月6日《英雄》广告上央视。 11:12月14日人民大会堂举行一个首映仪式。上海和广州两场新闻发布会。

潘若简-电影理论课笔记

11·5 爱因汉姆 爱因汉姆:1.预设与结构:将电影作为一个学术的研究项目,是一个学术的研究过程。他的术研究都是在假说上来完成的,他运用了大量的实证来完成。 “电影是一个机械复制的东西,在电影之初是没有艺术价值的。”爱因汉姆来证明电影不仅仅是一个机械复制。人在电影之中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复制。 前提条件:任何传统艺术的选择和简约都是艺术家的现实与生活(视角) 影像之中的真实与现实之中的真实是有距离的。自杀是足够具有刺激性的,可影响最害怕的就是重复。人都是通过简单平衡和规则作用于我们的感觉。 风格——在流水性中寻找规律。北欧和日本——生活的重复。 人的心理需求的第一要求就是简单,没有人希望绕着弯子去交流。简单永远是最准确的。美感一定是来源于平衡。没有任何一个艺术种类是跟生活完全相同的。 电影是表现性描述:电影一定是对它媒介表现特征的呈现才是它最有力的表现。传统美学与现当代美学的最大差异就是传统美学的美感教育。《拉奥孔》 我们的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对于美感的教育。(米开朗基罗哭泣的母亲材料与空间的关系) 实证主义容易变得烂俗。 电影总要找到电影作为媒介的表现特征。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从来没有对于媒介自设表现特征的实验。在任何一个艺术的研究实验中艺术终究会回到自我的。 我们大多数都忘记了摄像机能做到什么。 媒介的特征所引发对于媒介的思考: 出发点:电影作为艺术的与生活差异性 1:生活是无限丰富的而电影是相对匮乏的(经典理论) 2:电影介于照相与戏剧之间,这两者构成了电影作为艺术的两端。电影与摄影一样都是扁平的都是二维的记录的光影的;电影像戏剧,因为它借用了戏剧的时间详读。电影是部分幻觉,这种幻觉性是电影所独有的。电影的匮乏就是他的媒介特性,它是从光学技巧中产生的,电影相对于生活得匮乏就是电影的起点就是电影活的艺术特性的可能。 3:画框和窗口:古典的电影理论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艺术如何表达生活。艺术就像一块蛋糕,由生活中切下的那块。 在好莱坞的发展中,视点是没有改变的,还有冲突和叙事的完整性。这一套东西的认同感是建立在强大的心理学依据上——它的内在动力。好莱坞的叙事,画面最终想要达到的是心理认同。 电影形式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通过画框完成的。这个画框内凝结了完美和谐,画框内是我作为艺术家所选择的高度凝结的时间和空间。 1画框的存在可以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形式——美 2可以对于影响加以解释 3加强影像对于形象的特征。所以其反对特殊的不表意的机位 蒙太奇是电影的媒介特性,这是电影最特殊的表现方式。 蒙太奇包含了三大原则: 1.剪辑的原则叙事的顺畅 2.通过蒙太奇创造了时间的连续性对比性相关性。我们在时间性上也是非常笨的,我们不会插叙,不会回忆 3.空间的相关性——空间的相似性,蒙太奇的原则是建立在相关性之上。我们只有时间性的概 念而没有时间性的概念,所以我们在中国电影之中很难看到漂亮的剪辑。空间与空间的组接方 式,在中国电影是极度匮乏。

2020年(发展战略)中国电影发展状态

(发展战略)中国电影发展状态

——电影基础设施支持增长前景乐观: 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劲增长为未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 于全球经济均出现衰退时,中国的经济依然保持了稳步的增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2005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由18.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8万亿美元)增加至3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7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9.3%。2009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中国城镇总人口由2005年的5.621亿增加至2009年的6.219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5年的43.0%增加至2009年的46.6%。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也使得中国城市家庭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据艺恩咨询,中国城镇家庭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10,493元人民币(约合1568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17,900元人民币(约合2675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3%. 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些因素均将激发中国电影业的潜于市场。同时,中国居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使人们加大于旅游文化,电影和游戏方面的支出。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居民于文化和娱乐服务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5.0%增加至2009年的8.9%。 ——电影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且逐渐被国际市场所认可。迄今为止,中国电影于威尼斯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和柏林电影节上均获得了奖项及提名。而像章子怡等电影巨星也均频频出当下国际电影大片上。中国电影凭借其广泛的题材如喜剧和动作,恐怖和科幻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中国电影的年产量由2005年的262部增加至2009年的456部,票房过亿元人民币的电影数量由2005年的壹部增加至2009年的12部。 ——现代化电影院数量的增加: 于过去几年里,中国电影播放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城市中央商务区出现了众多大型购物中心,而这些也均建了许多多剧场影剧院。为了提高观众的体验效果,这些新建的电影院壹般均配备了现代化的视听放映设施。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多剧场影剧院数目已由2005年的838家增加至2009年的1,509家。电影院和银幕的数目也分别由2005年的1,243和2,668增加至2009年的1687和4723. ——电影产业的市场渗透潜力巨大: 尽管增长迅速,但跟美国,日本,韩国及印度等较成熟的市场比,中国的电影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也主要靠票房拉动,非院线渠道发展仍比较落后。但我们相信这壹块产业的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电影娱乐的市场渗透也将持续增加。 ——有利的监管环境: 中国政府壹直均支持电影业的发展。各级政府监管机构制定的政策使得中国整个电影产业价值链上的参和者

《电影是什么》——安德烈巴赞(整理)

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 1)电影影像本体论: 核心、基本观点:影像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出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 【名词解释:影像本体论】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其核心和基本观点是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一文中,巴赞提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因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所以摄影取得的影像具有自然的属性。影像本体论和巴赞的电影起源心理学以及电影语言进化论都有密切的关系。巴赞认为,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而现实主义是电影语言演化的趋向。 (2)电影起源心理学: 核心、基本观点: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出处:《完整电影的神话》)电影是人类追求逼真的复现现实的心理的产物,这种心理因素决定了银幕形象的真实感,决定了电影技术的完善和电影艺术的发展方向:再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但电影不可能实现对客观现实的完整摹写,“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出处:《杰作:〈温别尔托.D〉》)【名词解释:木乃伊情结】巴赞借助精神分析解释电影起源的一种阐释。巴赞为研究电影起源的心理,追溯到雕刻和绘画的起源。他认为人有永久性保存自己尸体的驱动。涂上香料的木乃伊是第一个雕像。雕刻和绘画成为人的替代品。他们起源与一种愿望,是一种原始需要。摄影不是创造永恒,而是给现实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腐朽。巴赞认为,摄影作为自然的补充,而不是替代,第一次有了不让人干预的特权。电影也因此第一次实现了影像与被摄物的同一,仿佛木乃伊。 【名词解释:完整电影】巴赞在《完整电影的神话》一文中提出的关于电影起源观的电影观念。他认为电影起源的心理原因是再现完整电影的神话,也就是再现声、色、主体感受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 (3)电影语言进化观: 核心、基本观点:现实主义是电影语言演化的趋向。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包括三个方面:表现对象的真实;时间空间的真实(美学核心);叙事结构的真实。为了实现这些审美理想,巴赞提出了“长镜头理论”。 “长镜头理论” (1)长镜头理论 【名词解释:“长镜头(景深镜头)理论”】 长镜头理论是对巴赞提出的“景深镜头理论”的不严密的概括。按照长镜头(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思拍摄影片,是一种旨在展现完整现实景象的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法。它具体的实践要求是: a.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它是一种潜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动作揭示动机。保持透明和多义的真实。 b.长镜头(镜头—段落)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景深镜头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 c.连续性拍摄的镜头—段落体现了现代电影的叙事原则,屏弃了戏剧的严格符合因果逻辑的省略手法,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更有真实感。 (2)电影史上理论与创作中对立的两大派别——场面调度派理论(即长镜头理论)和蒙太奇派理论的比较

巴赞电影理论

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的"段落镜头"理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手法和美学主张,促使以后的电影理论界不论在电影的叙事手法,蒙太奇剪辑、摄影、表演,以致在剧场景的结构上都出现新的论证和观点。最明显的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的"段落镜头"理论(即长镜头理论,反对单镜头剪辑,而主张像一些新现实主义影片一样,更多以"段落"或一场戏作为一个剪辑单元。在他看来,只有这种剪辑方法,才更符合生活。 “新浪潮”电影诞生于年1958年,该电影流派把巴赞推崇为自己的精神领袖。巴赞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巴赞在《摄影影象的本体论》中,提出了“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的美学原理。他说:“……摄影机镜头摆脱了陈旧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由此,巴赞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就是“纪实的特征”。它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巴赞的“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被称作是“写实主义”的口号。 在“新浪潮”的作品中,特昌弗的《胡作非为》直接实践了巴赞的理论,是一个很能说明巴赞理论的影片。《胡作非为》描写了一个12岁男孩安托纳,由于得不到家长和老师们的理解和关心,两次出逃,流落街头,后因行窃经受警察与心理学家的审问,被送进劳教营,后又逃跑出来奔向大海的过程。特吕弗打破了传统叙事手法,将影片的叙事语言始终保持在生活的渐近线上,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风格。这部影片同时在国际影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和欢迎,为“新浪潮”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二、场面调度的理论 巴赞认为:“叙事的真实性是与感性的真实性针锋相对的,而感性的真实性是首先来自空间的真实”。蒙太奇理论的处理手法,是在“讲述事件”,这必然要对空间和时间进行大量的分割处理,从而破坏了感性的真实。相反,景深镜头永远是“纪录事件”,它“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要求“在一视同仁的空间同一性之中保存物体”。巴赞希望电影摄制者认识到电影画面本身所固有的原始力量,他认为,解释和阐明含义固然需要艺术技巧,但是通过不加修饰的画面来显示含义也是需要艺术技巧的。所有这些,构成了巴赞“场面调度”的理论,也有人称其为“景深镜头”理论或“长镜头”理论。巴赞提出的“场面调度理论,几乎在一切方面与蒙太奇理论相对立。蒙太奇出于讲故事的目的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而场面调度追求的是不作人为解释的时空相对统一;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而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要:随着国内娱乐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文化产业正在不断改进与提高。电影正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家户户把看电影当成一种放松的最佳途径。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数量的激增以及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中国电影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现时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预计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简史 从1905年中国出现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如今的2015年,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颇为艰辛,但却是极有价值的。第一代电影人的出现,使他们成为了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黑白默片虽然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由萌芽阶段逐渐过渡到了起步阶段,迎来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第二代电影人”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使中国电影进入了“春华秋实两辉煌”的时代。而紧接着,在夹缝中生存的第四代电影人,虽然总是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但他们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革开放之后,第五代电影人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现在,第六代电影人横空出世,他们带着年轻新潮的思想,力图在电影界闯出一片天。 中国电影这是在这六代电影人的步步努力推动下,才逐渐走向了今日的蓬勃发展。 二、中国电影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出现典型的“大片救市”特征,电影票房收入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影片,特别是大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比较萧条,直到2002年张艺谋所拍大片《英雄》上市,当年《英雄》票房收入达到了2.5亿元,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让很多人看到中国人拍大片也能赚钱,于是很多人开始投资拍大片。到了2004年,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的发展态势。我认为中国电影大片主要呈现5大特征:题材封闭化(故事情节多与现实生活脱节,经常是自说自话)、故事幼稚化(有些故事情节已经幼稚到侮辱观众智商的地步,特别是一些历史剧,漏洞百出,台词“穿越”)、视觉平面化(很多大片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法提供给观众任何精神营养)、审美低俗化(主题低俗化,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很多负面的内容;场景也低俗化,很多影片为了追求震撼效果,一再突破观众的审美底线,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画面)、营销过度化(很多大片炒作过度)。在这里,我要特别谈谈炒作过度的话题。有人曾经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产品比如电影,像股票一样一味通过炒作就能得到升值的话,便是一个国家电影文化悲哀的开始。”我们现在应该对过度炒作引起足够重视,毕竟电影不是物质产品,它是精神文化产品,如果电影的票房收入与其本身质量没有多大联系的话,这个市场就真的乱套了。我们现在电影市场不健康的表现之一就是很多电影都是“一锤子买卖”,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人先“骗”进电影院再说,而鲜有电影能拍得了续集,所以说,我国目前电影产业还没有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次,文艺片不能获得国内观众的青睐。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某影片获得了某某国际上的大奖,但是在国内上映后票房却不容乐观。观众看完后都反映看不懂,不明白在说什么,转而又投向那些所谓的高成本大制作的电影。对我而言,看电影的目的不仅在于放松

巴赞的电影写实观

巴赞的电影写实观 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的"段落镜头"理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手法和美学主张,促使以后的电影理论界不论在电影的叙事手法,蒙太奇剪辑、摄影、表演,以致在剧场景的结构上都出现新的论证和观点。最明显的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的"段落镜头"理论(即长镜头理论,反对单镜头剪辑,而主张像一些新现实主义影片一样,更多以"段落"或一场戏作为一个剪辑单元。在他看来,只有这种剪辑方法,才更符合生活。 “新浪潮”电影诞生于年1958年,该电影流派把巴赞推崇为自己的精神领袖。巴赞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巴赞在《摄影影象的本体论》中,提出了“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的美学原理。他说:“……摄影机镜头摆脱了陈旧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由此,巴赞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就是“纪实的特征”。它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巴赞的“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被称作是“写实主义”的口号。 在“新浪潮”的作品中,特昌弗的《胡作非为》直接实践了巴赞的理论,是一个很能说明巴赞理论的影片。《胡作非为》描写了一个12岁男孩安托纳,由于得不到家长和老师们的理解和关心,两次出逃,流落街头,后因行窃经受警察与心理学家的审问,被送进劳教营,后又逃跑出来奔向大海的过程。特吕弗打破了传统叙事手法,将影片的叙事语言始终保持在生活的渐近线上,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风格。这部影片同时在国际影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和欢迎,为“新浪潮”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二、场面调度的理论 巴赞认为:“叙事的真实性是与感性的真实性针锋相对的,而感性的真实性是首先来自空间的真实”。蒙太奇理论的处理手法,是在“讲述事件”,这必然要对空间和时间进行大量的分割处理,从而破坏了感性的真实。相反,景深镜头永远是“纪录事件”,它“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要求“在一视同仁的空间同一性之中保存物体”。巴赞希望电影摄制者认识到电影画面本身所固有的原始力量,他认为,解释和阐明含义固然需要艺术技巧,但是通过不加修饰的画面来显示含义也是需要艺术技巧的。所有这些,构成了巴赞“场面调度”的理论,也有人称其为“景深镜头”理论或“长镜头”理论。巴赞提出的“场面调度理论,几乎在一切方面与蒙太奇理论相对立。蒙太奇出于讲故事的目的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而场面调度追求的是不作人为解释的时空相对统一;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而场面调度的纪录性决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而场面调度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蒙太奇表现的是事物的单含义,具有鲜明性和强制性,而场面调度表现的是事物的多含义,它有瞬间性与随意性;蒙太奇引导观众进行选择,而场面调度提示观众进行选择。

近几年的中国电影

近几年的中国电影,从《英雄》(电影版、美剧版)《十面埋伏》《黄金甲》,到《无极》乃至《夜宴》,都是以功夫作为卖点,而在内容上却毫无雷同,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内容。然而它们都无一例外地采取了同样的制作手段:高成本、大制作、高调宣传、国际影星,这些似乎就成了高票房的有力保证。而在今年的贺岁档,一部让观众流泪又鼓掌的电影《叶问》却反其道而行之,无论是成本、制作、宣传和影星都与近年的所谓功夫大片截然不同。 在制作成本上,比起《黄金甲》《无极》等耗资上亿的大片,《叶问》六千万的制作成本应该算是中等的投入。从宣传上来看,《叶问》的宣传可谓“不求大而全,只求精而准”。相比同档期的《梅兰芳》,《叶问》并没有采取铺天盖地、面面俱到的宣传攻势,而是紧紧抓住了特色活动的举办和互联网的多角度传播。在整个宣传期间,《叶问》片方通过官网发布仪式,海报揭幕仪式,首映庆典,以及“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不仅将宣传面覆盖到了各路媒体,同时锁定了特定人群。从“校园咏春热”到“全民学咏春”,事实证明,《叶问》以点带面的宣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综观《叶问》在互联网的传播方式,从门户网站、论坛、博客,甚至到msn和QQ签名,《叶问》几乎成了无处不在的话题。 没有高调宣传,也缺少国际影星的票房号召力,《叶问》该如何应对2008异常拥挤的贺岁档?看《叶问》里的演员,除了甄子丹可以称作国际影星之外,其余演员都只能算是半红不紫的明星。《叶问》片方也深知这一点,所以把宝押在了甄子丹的身上。《叶问》主打“甄功夫”招牌,甄子丹内心戏丰富,不信?看了就知道。面对《梅兰芳》、《非诚勿扰》等强势大片的前后夹击,《叶问》硬是靠着不可思议的“一边倒”口碑“打”出了一条生路。人们终于看到,一部在制作和宣传上都没有烧钱的电影,一部不靠大牌明星造势的传统功夫片,终于可以仅凭影片本身而获得高票房和高赞誉。这无疑对近几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是一种启示。

电影大片欣赏

电影大片欣赏 1.[分享][中国][剧情][唐山大地震][DVD-RMVB 658MB][国语中 字][冯小刚催泪巨作] 2.[中国][爱情][山楂树之恋][DVD-R 641MB][国语中字][2010张艺 谋最新大片] 3.[欧美][科幻][2012][高清RMVB][1280 720][中英双字幕] 4.[欧美][科幻][阿凡达][高清RMVB][1280×720][中英双字幕] 5.《斯巴达300勇士》DVD中英双字1024x576高清版 6.大腕 7.独立日_Independence Day [1996] 8.黑客帝国1 DVD中英字幕1024x576 9.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高清无水印BD-R 1.12G 中英双字美国 动作 10.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高清无水印BD-R 1.16G 中英双字美国 动作 11.[绝世天劫][BD][中英字幕][1280x720版] 12.[虎胆龙威1][1280高清收藏版][乐之音制作] 13.[虎胆龙威2][1280高清收藏版][乐之音制作] 14.[虎胆龙威3][1280高清收藏版][乐之音制作] 15.虎胆龙威4 DVD中英字幕高清晰1280x720版 16.飞鸟娱乐(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15179634.html,).哈利波特与魔法石1024x576版 17.飞鸟娱乐(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15179634.html,).哈利波特与凤凰社1024x576版

18.飞鸟娱乐(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15179634.html,).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的逃犯1024x576版 19.飞鸟娱乐(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15179634.html,).哈利波特与火焰杯1024x576版 20.飞鸟娱乐(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15179634.html,).哈利波特与凤凰社1024x576版 21.飞鸟娱乐(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15179634.html,).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1024x576版 22.X战警2[国语]BD中字1280x644高清版无水印 23.X战警2000——X战警CD1 24.X战警2000——X战警CD2 25.X战警3:最后之战CD1 26.X战警3:最后之战CD2 27.[欧美][科幻][终结者1][高清RMVB][1280×720][中英双字幕] 28.[欧美][科幻][终结者2][高清RMVB][1280×720][中英双字幕] 29.[欧美][科幻][终结者3][高清RMVB][1280×720][中英双字幕] 30.[欧美][科幻][终结者4][高清RMVB][1280×720][中英双字幕] 31.加勒比海盗1黑珍珠号的诅咒 32.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 33.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 34.蝴蝶效应 35.[地心历险记3D 地心探险记][720P高清中英字幕] 36.[国家宝藏1][凯奇高票房动作冒险大片][BD中英双字1024分辨 率] 37.[欧美][动作][国家宝藏2][高清RMVB][1280×720][中英双字幕] 38.[欧美][恐怖][木乃伊1][高清RMVB][1280×720][中英双字幕]

电影理论知识点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 相关概念直接参考《电影艺术词典》 电影理论部分 选择、填空;概念和术语;问题的回答和阐述; 出题原则:以基本知识为主,一般知识为辅,个别偏僻知识。 对作品、术语、观点、人物、流派的了解; 作品:著作、论文、电影作品;电影理论研究和电影批评 复习建议:点面结合;自我提问; 答题技巧:要凝练概括、准确全面;要从各个角度考虑回答问题的内容;检查、补充和推敲; 外国电影理论部分 一、电影理论发展概况 80年代总结观点:经典和现代理论(20年代~75年左右); 经典:传统美学来表述电影,作品与社会背景分离。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艺术?电影与其它艺术的关系; 现代: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等的混合;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不是语言?观众和影像的关系是什么; ※邵牧君的概括: 1、 30年代以前称为早期电影理论; 2、 30年代~二战前; 3、二战后~60年代前; 4、 60年以后; (其实就是60年以前是经典,60年以后是现代) ※96年鲍德威尔和卡罗尔提出把现代理论分为两种:(见《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 1、 60年~70年主体位置理论;主要内容是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批评; 2、 80年~至今文化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是法兰克福文化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等; 以上两种理论共称为宏大理论(Grand Theory)。他们认为真正的电影理论研究只开始了30年,即从60年到90年。 80年以后,他们又开始了一种“中间层面的研究”(middle level),反对宏大理论。即在主体位置理论和文化主义理论崛起时,另一种中间层面理论出现,坚持既要对理论从经验出发的研究,又不排除理论性。 ※结论: 1、 60年前,是小(低)理论,经验性强; 2、 60年~70年,宏大理论; 3、 80年~至今中理论; 形成多姿多彩的别具一格的电影研究,如叙事电影研究、文体电影研究、文类电影研究、民族电影研究、后殖民电影等研究等。 二、经典电影理论

巴赞电影理论

巴赞电影理论. 外文名:André Bazin 国籍:法国 出生地:法国昂热 出生日期:1918年 逝世日期:1958年 职业:电影理论家 毕业院校:圣克鲁高等师范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自经历战后西方电影的一次创新时期——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著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区别于“电影的黑格尔”——(法国)让·米特里) (1)电影影像本体论: 核心、基本观点:影像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出处:《摄影影像的本体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 【名词解释:影像本体论】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其核心和基本观点是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一文中,巴赞提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因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所以摄影取得的影像具有自然的属性。影像本体论和巴赞电影起源心理学以及电影语言进化论都有密切的关系。巴赞认为,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而现实主义是电影语言演化的趋向. (2)电影起源心理学: 核心、基本观点: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出处:《完整电影的神话》)电影是人类追求逼真的复现现实的心理的产物,这种心理因素决定了银幕形象的真实感,决定了电影技术的完善和电影艺术的发展方向:再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但电影不可能实现对客观现实的完整摹写,“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出处:《杰作:〈温别尔托.D〉》)【名词解释:木乃伊情结】巴赞借助精神分析解释电影起源的一种阐释。巴赞为研究电影起源的心理,追溯到雕刻和绘画的起源。他认为人有永久性保存自己尸体的驱动。涂上香料的木乃伊是第一个雕像。雕刻和绘画成为人的替代品。他们起源与一种愿望,是一种原始需要。摄影不是创造永恒,而是给现实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腐朽。

电影基础理论

电影基础理论 第一部分电影的影像 第一节景别与构图 第二节运动的魅力 第三节光线和色彩(略) 基本概念 ?1、影像 ?2、镜头 ?3、画框 影像 ?电影中的“影像”是指借助摄影、摄像及放映等技术手段最终在二维平面(银幕)上形成的具有三维空间感觉的运动图像。电影通过运用活动的影像来叙事、传情、达意,“影像”是电影存在的基础。 镜头 ?镜头是电影的最基本构成单位。从技术上讲,镜头是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马达开动至停止为止这段时间内被感光的那段胶片;从剪辑的角度看,是剪两次与接两次之间的那段影片; 从观众的角度看,便是两个镜头之间的那段影片。每个镜头都包括下列影像要素:景别、构图、光影和色彩、镜头运动等。 画框 ?电影中的“画框”指的是电影画面的边缘,具体在银幕上是一个长方形的边框。 根据宽高比例,可以将银幕分为不同的型号。第一种被称为“普通银幕”,宽高比为 1.375:1,这种银幕的问题在于它限制了观赏者的视角,观众仿佛通过一个窗口观 看影像,难以产生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受,同时也限制了构图和艺术表现力。第二种被称为“宽银幕”,1950年代以来逐渐流行,其宽高比更适应人眼的视角特点,视野开阔,在表现大的场面(如大自然景象、战争场面等)时视觉冲击力强,给人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受。宽银幕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宽胶片宽银幕”,宽高比一般为2:1或2.35:1;第二种是“遮幅宽银幕”,宽高比一般为1.66:1或1.85:1。 第一节景别与构图 ?一、景别 ?二、构图 一、景别 ?画框内的影像形成了一定的景别。简单地说,景别是被拍摄的主体(可以是人、物或环境)在画框内呈现的范围。根据这种范围的比重和画面表现空间(一般是以画框内成年人身体部分多少为标准),可以进一步把景别分为以下五种: ?1、远景 ?2、全景 ?3、中景

大片时代下中国低成本电影的生存之道

大片时代下中国低成本电影的生存之道 绪论:低成本的定义 如果以投资额大小来界定低成本电影,那么中国电影基本上是低成本的天下,因为高额投资的电影毕竟占整个电影产量的极少数,一年也就是屈指可数的两三部。以2004年为例,尽管当年拍摄的影片数量达到创此前记录的244部,但周星驰的《功夫》(2030万美元票房)、张艺谋的《十面埋伏》(1850万美元票房)、冯小刚的《天下无贼》(1330万美元票房)占据了全年电影票房总收入的60%。除此之外的绝大部分影片甚至根本就没有获得商业发行的机会。资料显示,2005年出品的260多部影片,80%以上都属于中低成本影片,其中真正大规模进入院线的影片不到四分之一。 有研究者认为,从市场角度看国产电影分为三种制作模式: 一,大制作。处在金字塔尖的每年只有3~5部的所谓“国产大片”,投资亿元以上。如《神话》《七剑》《情癫大圣》《夜宴》均投资超过一亿,而《无极》、《满城尽待黄金甲》更是号称投资3亿以上。这些影片在特征上与贾斯廷?怀亚特提出的好莱坞的“高概念”电影基本相同:大明星,大导演,大投入,大制作。这一阵营的影片数量虽少,但国产片的票房中却可接近一半的份额。而它们也是中国电影海外销售的主力。 二,中制作。中等制作的影片投资大约在1000万~5000万之间,每年在这个区间的影片通常不到10部。 三,小制作。小制作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制作成本在1000以下,400万以上的影片,票房目标为100~1000万,数量在20部左右。第二层次的影片制作成本则在150万~300万左右,占电影总量的85%左右。这些影片只是小部分进入了院线放映,票房产出微薄,有的影片进入院线短暂排档完全是为了获得较高的音像版权销售价格,还有的影片则是小规模,分区域上映。而相当部分影片的主要市场是电视播映和音像产品。少数获奖的艺术片通过出售海外部分地区版权,能够获得一定补偿。其中相当部分影片则根本没有进入流通渠道。 因此,在此种形势之下,探讨低成本电影对于了解和改善中国电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占总产量比重如此之高的低成本电影,以及背后的那些创作者。 在讨论进行之前,必须首先明确低成本电影的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是低成本电影?顾名思义,就是投资额度小的电影。这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大、小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电影跟国家经济息息相关,美国的低成本电影到中国事实上就成了一个高投资的电影,中国的高投资电影到了美国仅仅算得上是一个中等投资的电影。比如耗资3点6亿人民币,号称有史以来中国电影投资最大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到了美国也只能算得上一个中等投资。于是必须确定一个讨论的标准,而本文着重要讨论的正是“影片制作成本在300万~800万左右,占电影总量的85%左右”的低成本电影。 第一章:低成本电影的创作特性与营销风格 资金制约创作,这是所有创作者深有体会的一点。没有了资金,电影就成了无米之炊。投资的大小势必影响电影前后期的所有工作,从构思阶段的题材选择,到剧本写作阶段的空间取舍,演员阵容的确定,到拍摄阶段的器材、道具、场景美工等等工作,一直到后期的剪辑、特效工作。直至影片的营销和发行,都会因为投资大小的差异而大相径庭。下面我们将探讨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考研复习参考书资料 经验分享 复试面试流程 考研讲义

【视听传媒学院】 院系:视听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名称:电视剧创作 研究方向介绍: 培养电视剧创作专门人才,根据专业背景方向的不同,开展电视剧创作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在电视剧创作的各个环节中能找到适合自己相对应的位置。 业务课二名称:命题创作 业务课二介绍: 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素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故事梗概、人物小传乃至剧本片段的写作。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专业学位) 育明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概论》王宏建 《艺术概论》赵彬主编 《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著 《电影理论与批评》王志敏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艾伦、戈梅里著李迅译

外加重要辅助资料育明教育独家内部笔记资料包含: 【艺术热点】+【中西文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内部试题库】 +【电影基础理论内部试题库】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专业学位)考研重点内部资料艺术鉴赏所具有的特性: 1、艺术鉴赏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艺术鉴赏的多样性,原因在于艺术鉴赏的本质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鉴赏者,常常表现出某种共同的或一致的审美倾向。 2、艺术鉴赏的保守性和我变异性 所谓鉴赏心理的保守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是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与按照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和选择,以及各种不同的欣赏方式和欣赏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和趋向。 人们在艺术鉴赏中又常常追求艺术作品题材的新颖、主题的开掘、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等等,总之是追求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追求艺术作品与形式的创新。

我观中国大片

我观中国大片 ——从《赤壁》探视中国大片之内虚 程飞虹 《赤壁》作为2008年度最红的电影,也是当年最受期待的电影。其演员的阵容强大,吸引无数影迷展开无限遐想。其题材旷大,雄浑,历史悠久,知名度更是古今中外各界人士无不耳闻,老少百姓更能津津乐道。要说这一幕,在央视版的三国演义中就片头中一个概略也已让人惊叹,更何况要将其搬上荧幕,那气势也就更难想象了。当然,更让人赞赏的是这里边的人物,在原来九年义务教科书小学语文课本中截取三国演义的一段就是赤壁之战,这里面教育家推崇的是中国的文学也推崇的是一种智慧,肯定了政治家与军事家卓越的交际能力和指挥才能。总之,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中的典型例子,也是造就三国鼎足之势的转折型战役。其战争规模空前,同时也是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传统文明所取得的战果。当然,战争本身并无恶善之分,只是不同的发动者所赋予的意义不同。 如果说要拍这么一部片子,我们要看到的是应该是更多的政治与军事元素,而政治的斗争又是利益的相互争夺,军事的斗争应该是谋略的扩充。我认为这里央视版根据小说三国演义拍的同名电视剧就很有表现这方面的能力。 先要肯定的是赤壁这部片子在气势上的成功,战争场面的宏大,惨烈与真实都吸引了我。并且从视觉效果上更有行云流水的角度,利用鸽子的视角让我们也享受了一会飞行的快感,这好像在中国片中属于第一次。 但就《赤壁》上部来说,也再一次证明了:中国电影所谓大片之大,不过是导演的胆子大、制片公司花钱大、损耗社会财富大、浪费社会资源大、忽悠观众的炒作大、影片与事物基本逻辑偏差大等等所谓“大”,其他均为小到极致的“小”。这种所谓大片,就像是当今画坛的所谓大画,以为画的题材宏大就是大,以为尺寸大就是大,把画画当成卖布的了;也像中国当今的大学,校舍大、规模大,但没有大师,把大学当成养殖场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