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走茅坪

走茅坪

走茅坪
走茅坪

茅坪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

小时候,父亲每年年终决算总要到那里去一次,在那里住一段时间。我想跟父亲去走走看看,父亲总说那里很远很远,小孩子走不得那么远的的路。母亲也说,茅坪在大山的那一边。

母亲说的大山就是屋后那一片连绵起伏的大山。据说这是五岭之一越城岭的组成部分。毛主席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写的就是那一片崇山峻岭。那时候上山砍柴,我走进了那片大山。我像一只小蚂蚁爬进茅草丛里,了无痕迹。我总是想爬到山的最高处,看看这大山究竟有多高多大,但是松树高大挺拔,一般都在百年以上;杉树漫山遍野,密密麻麻,直指蓝天,是非常好的用材林;杂木也繁茂无比,长得地老天荒。爬上一座山头,什么也看不见,只有爬上最高的松树冠往远处看,才发现东南方向是田垌与小山互相包容,一片丘陵风光,西北方向则是山外有山,林木森森,一片山地风光。所以,我怎么走也走不完那连绵起伏的群山和那曲曲弯弯的山路。长大后,每次回家只要时间长一点,我便沿着那一抹山岭走到山的深处,好几次到了村里的林场场部。我以为快到茅坪了,一问才知道,离茅坪还远着呢!

虽然没有走到茅坪,但是心里始终对茅坪这个地方存有一种念想。这个念想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没有消减,相反越来越强烈。

最近,听说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领导密集到茅坪去调研,发现了一位经历过清末、民国、新中国3个时代、历尽酸甜苦辣的114岁名叫李桂英的老人。与此同时,还发现那里植被保护得比较好,古枫树长得很高大,山清水秀风光好,人寿子聪喜事多。中国老年报、湖南日报都进行了宣传报道,还有不少记者不远数百里,深入茅坪探索长寿秘诀。因此,马年的5月2日我一家3口踏上了去茅坪的路

我们花50块钱打的到山脚下,从碳盆岭开始,经沙岭脊、护林哨所、村林场场部等,一路向纵深跋涉。那些山,那些岭,那些沟壑,依然还是那样轮廓分明,那样波浪起伏,只是那些高大林木不见了,那几栋老房子苍老得一片灰黑,山坡上多了一些纵横交错的道路,山头上多了几个竹制的八角凉亭。

路途很远,据说有25里之遥,而且都是上坡。我们走走停停欣赏着路边的美景,感受着花香鸟语,不时用相机记录下令人心醉的翠绿。对面是马岭,一匹黝黑的骏马,我们从头走到尾,它巍然不动。这些山岭是我小时候出没的地方,不知洒了多少汗水,也不知在这里蹉跎了多少岁月。那时母亲带着我上午一根扦担来,下午一担干柴回,腰酸背疼脚抽筋,只为家里的日子有保证。特别是夏天太阳高照,赤日炎炎似火烧,山中茅柴半枯焦,汗粘背心水中捞,苦苦辛辛盼扇摇。

这么艰难的、遥远的路途,不知道茅坪人是怎么度过来的。他们的孩子在茅坪读小学一二年级,三年级到石板铺小学读书也不过八九岁,每个礼拜一个来回。那时候的路还没有现

在这么好走,还要带上干粮、衣被等日常用品,要是遇上刮风下雨、冰冻下雪,走这么远的路,真是不敢想象。读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上一下子增加了5个同学,有两个是姐弟。他们年龄大小不一,大的10多岁像个大姐姐发育得十分成熟,小的六七岁幼稚天真。他们的到来好像是外星人大驾光临,大家都用惊奇的眼光围着他们左看右看。只知道山里来人水色好、漂亮、耐看,却不知道他们走过多少路、流过多少汗、摔过多少跤、吃了多少苦,才来到学校与我们一起读书,也不知道他们心里对外面有多么向往和憧憬!

突然听到了狗的叫声,抬头一看几幢土木结构盖瓦的房子从万绿丛中露出老灰色的一角来。路从房子的下面穿过,几亩镰刀形梯田,已经整理完毕,等待农人们来抢插中稻。这是一个村庄,老人从房子里驼着背出来,看有路人经过,喝止那条疯狂叫喊的老狗。老人说,这是亭子冲,离茅坪还远着,要继续上山,直到山口,再下山就不远了。

我们来到山口,右边的山顶有一座刚刚建成不久巍然耸立的电视塔。女儿不想走了,虽然参加了大学生百里毅行,但那毕竟是平地行走。不想走就原地休息。我一个劲地往电视塔处攀登,之字形的山路非常消耗人的体力,不一会儿心跳加快,上气不接下气,只得慢慢地在山脊上行走。南边是来时的路,带子似的斜斜地挂在半山腰。马岭像磨损的锯齿一般横在南面。北面是重重大山,苍山如海。来到塔下,近处山顶与山顶的接口处,守塔人正在垦荒,肥沃的黑土被整成小方块,小鸡在塔旁啄食;远处的田野、村庄星罗棋布。山登绝顶我为峰,地到无边天为界的兴奋不断地从心头涌起。

守塔人说,茅坪就在北面山的下面。我们绕过山脊向山下走,依然没有村庄的影子。太阳即将当顶。女儿又打起了退堂鼓,叫喊着累死了。妻子却一个劲地丛恿,一定要走到,免得再存有念想。

在我的记忆里有一次我抵达过茅坪的村口。那次是几个同学相约去看我们从小学一直同窗到高中的建忠同学。这同学师专毕业后一直音信全无,不知境况如何。恰好一位大学毕业分到部队工作的同学晶荣休假在家。于是一路同行。那时候一个心想着与同学相聚,一路上有说有笑,20多里山路,很快就被我们几双脚量完了。那是一处建在半山腰的村子,房子在阴着的大树下面。建忠告诉我们还有几个同学住在山下,那才是茅坪。我们很疲倦没有去找他们,只在建忠家里吃了一餐饭。因为晶荣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大家没有住夜,便下山,到松江水库的尾部乘一叶小舟到大坝,10来里水路,很快就到了。一下船迎面遇见了晶荣家里派出来四处寻找他赶回部队的堂兄,于是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里。据说那次后,晶荣考上了国防大学,到南京和北京个读了几年书,后分配在军事指挥学院工作。也是那次后20年左右,建忠的女儿也考上了清华大学。

于是,我鼓励女儿说,前面不远就是茅坪。那里是长寿老人居住的地方,那里曾经有学生考上清华大学,那里曾经出了东安的理科状元,那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我们可以到那里沾点灵气、参点仙气,吃个中餐,然后乘船而下到松江水库大坝,到川岩打个的回家。

女儿终于不愿扫我们的兴,继续地前行。半山腰有一幢房子,无人居住。再下去是竹林,越过竹林,远处是水面汪汪的几丘稻田。稻田边是几栋瓦屋,山路的正对面是红砖黑瓦的新房子,新房子门口的对联红艳艳的。小狗在围栏里汪汪汪的叫着,女主人知道有人来了从家里出来,问我们从哪里来,有什么事,我们告诉他从石板铺来,看114岁的老人、欣赏大山的风光,然后问了几个同学的名字。女主人告诉我们老人住在田边那幢房屋,那几个同学都

搬走了。我问可以乘船到松江水库吗?她说到乘船处,还有6里路,没有船可乘。然后女人将铁栏杆门关上,回到家里自顾自的干事去了。

乘船没有希望了,女儿心里更加悲催。女儿怕狗,一听到狗的叫声就吓得躲进她母亲的怀抱,再也不想往前走,再也不想进村入户了。

在村口转悠了一会儿,在竹林里休息了一会儿,百岁老人没见着,24株大枫树没见着。我们打道回府,我怅然若失,依依不舍得离开了那个叫茅坪的地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