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0级伦理学复习要点

2010级伦理学复习要点

2010级伦理学复习要点
2010级伦理学复习要点

导论

1.伦理学又称道德哲学或道德科学。

2.一般说来,伦理学是以人类的道德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伦理学是对道德现象的系统认识,体现的是对道德的思考。

3.道德现象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

4.道德活动现象是人类生活中围绕善恶而进行的、可以用善恶观念评价的群体活动和个体行为。

5.道德意识现象是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6.道德规范现象的一定社会条件下评价和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7.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两个方面)

8.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们都强调,“为学”主要是学习有关伦理道德的知识。

9.在西方,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把ethos的意义加以扩大和改造,构建了伦理学这门新的学科。

以上全部为“识记”。

第一章道德的本质

1、道德的本质,即道德现象存在的根据,它决定着道德现象的存在和发展。

2、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3、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非强制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关系的。

4、道德规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

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政治规范、法律规范是制度化的规范,是经国家、政治团体或阶级以宪法、章程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意志,是特殊的社会制度。而道德规范则不同,它并没有被制度化,不是被颁布、制定或规定出来的,而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第二、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法律规范既然是一种阶级意志的特性,就必然要以强制手段强迫人们执行。道德规范的实施则不同,它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来实现的。第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道德规范只有在为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才能得到实现。政治、法律规范无须得到人们内心的认可和内化,是否守法、是否需要制裁都要看结果。

5、道德把握世界的方式为什么被称为实践精神的方式?

道德是社会意识,反映的是人类的一种思想关系,因此它是一种精神。但道德作为精神又不

同于科学、艺术等其他精神,它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

6、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7、道德的特征?

第一,特殊的规范性。道德规范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二,独特的层次性。由于社会生活中人们社会关系的多层次性,导致人们对道德要求的多层次性,因此道德体系也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第三,广泛的社会性。道德与人类社会生活共始终;道德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存在并发生作用;在其他行为规范发生作用的同时,也总是有道德关系在其中发挥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作用;道德还渗透于一切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存在于即一切社会、一切领域、一切关系、一切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第四,相对稳定性。道德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一样,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历史变动性。同时,它也有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的稳定性。

8.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解道德的本质的方法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扬弃旧伦理学的到底饿本质论,把道德的本质置于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一方面,揭示了道德的一般本质,即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另一方面,也揭示了道德的特殊性,即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内在本质,认为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是一种实践精神。

9.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何在?

第一,道德是从特定的价值要求出发来改造世界的。这里的改造主要指的是以精神的手段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关系符合某一价值要求的精神活动,而不是指以物质的手段作用于物质客体的实践活动。这里所讲的世界也主要不是指于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而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的品质。第二,道德的目的不是再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道德评价左右着人们的态度和价值取向。第三,道德把握世界不是盲目听从权威,屈从于现实中的邪恶势力,而是要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以上全部为“识记”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与历史类型

1.关于道德起源的“神启论”认为,道德是上帝(或佛祖、真主)或具有神秘性的的“天”通过启示、征兆指示圣人或君主制定出来的,是神意或天意。

2.关于道德起源的“道德天赋论”认为,道德是人生而俱来、生而固有、不待人为的,如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3.关于道德起源的“道德官能论”认为,就像人天生就有识别美丑的器官一样,人天生具有识别善恶的器官。

4.关于道德起源的“情感欲望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追求幸福的欲望。

5.关于道德起源的“动物本能论”认为,道德是动物的合群感或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

以上为“理解”

6.马克思主义怎样认识道德的起源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道德的起源不应该从人的意识中去寻找,也不应该从社会生活之外去寻找,而只能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中去探求。道德不是人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更不能用抽象的人性论来说明。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和矛盾。这种矛盾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经济利益的矛盾。必然会产生如何看待这些关系,解决这些矛盾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对这些行为的评价和善恶判断,由此产生了道德现象。

7.在考察原始道德发生的全过程时,必须紧紧抓住人类的生产活动这个主线。

8.社会分工是道德产生的关键性条件(分工带来的交换的发展使人的社会关系更加复杂。)9.以劳动为核心的人类实践活动,为道德的起源创造了第一个历史前提。(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出社会,创造出社会关系,创造出人的道德。)

10.阶级的产生是道德形成的真正基础(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离,社会意识逐步分化为各自独立的领域。)

以上为识记

第三章道德的功能与价值

1.理解关于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伦理思想史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错误观点,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

2.理解道德的论证功能。即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论证阶级统治和阶级利益的合理性。3.理解道德的教育功能。即教育本阶级成员并影响对立阶级的成员,使他们按照本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4.理解道德的调节功能。即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和利益矛盾,保证人类共同生活的正常运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