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题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题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题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题2

约和影响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必将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A B

C D

[解析] 第1

2

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答案] 1.C 2.C

34题。

3

( )

A B

C D

4

( )

A

B

C

D

大。根据

两极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3.B 4.A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下图表示“南半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

57题。

5

( )

A a

B b

C c

D d

6

( )

A

B

C

D

7

( )

A

B

C

D

[答案] 5.A 6.C 7.B

810题。

8.造成甲大陆自然带地域分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B

C D9

( )

A

B

C

D

10

( )

A

B

C

D

[解析] 第8

由水分差异引起的。第9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10

[答案] 8.B 9.C 10.D

1112题。11

( )

A62°N68°N B52°N58°N

C50°N54°N D52°N62°N

12

( )

A B

C D

[解析] 第1142 1 100 1 800米

42°地区1 100 1 800

叶林带在水平方向上应分布在北纬42°以北1 100 1 800

的经线长约11152°N58°N B

项正确。第12

55°N

[答案] 11.B 12.C

(2010·河南平顶山模拟)1315题。

13a图信息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

( ) A B

C D

14a图反映陆地环境的分异规律是

( )

A

B

C

D直地域分异规律

15a到b的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

A

B

C

D

[解析] 第13a

14a15题

从a到b区蒸发量

有直接关系。

[答案] 13.A 14.A 15.C

1617题。

区域地理环境

28、工业污染控制模式(就工业与自然关系而言划分的工业发展三种模式)。答:工业污染控制模式: 1.不顾环境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20世纪50—60年代) 工业生产的原始模式:“资源—产品—废物 工业系统内部的高度经济性和外部的高度不经济性,在相当程度上加深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2.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污染末端控制”的发展模式(20世纪70—80年代) 末端控制污染”模式(“排放管理”)对于控制局部地区的工业点源污染是有效的,对遏制工业污染的迅速扩大也有其历史的作用。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杜绝环境问题的产生。 3.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污染预防”的发展模式 目前在工业界所倡导的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环境管理的污染预防的发展战略。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工业系统的生态化。基于生命周期的思想和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导下的工业发展战略是当今工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29、循环经济的概念、原则与发展途径。 答: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只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 (1)减量化(Reduce)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 (2)再利用(Reuse)原则: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 (3)再循环(Recycle)原则:以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 减量化是首要原则。“3R”原则的顺序应该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一顺序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认识上由过去单纯的末端治理向减少废物的污染预防方向发展,是一种质的飞跃。 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入手: (1)部门层面(小循环)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测试题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测试题(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填入题后的答题卡中。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图1),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 A.煤炭、天然气和水电 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 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2.“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A.地形类型B.人口分布C.城市分布D.交通线路 3.“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发展的主要意义是 ①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②有利于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③不利于西部农业的发展,降低土壤肥力④减轻东部能源压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⑤“西气东输”主干管线沿线酸雨会增多⑥“西气东输”主干管线沿线相关产业拉动,经济优势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④⑥ 读下图回答4-5题 4. 若图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某国的产业结构,则下列 叙述正确地是: A.我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产业结构可能是①→②→③ B.①属工业发达国家90年代的产业结构 C.②、③属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 D. ③国第一产业占20℅,第三产业占50℅

5.若图中的①、②、③分别表示某工业布局影响因素的比重(市场、动力和原材料因素比重)则①、②、 ③所代表的工业其主导因素与图中相符的是: A.①有色金属冶炼厂②糕点厂③棉纺织厂 B.①制糖厂②炼铝厂③面包厂 C.①钢铁厂②电子装配厂③服装厂 D.①水产加工厂②啤酒厂③石油加工厂 6、我国北方有些居民没有后窗,这反映出当地() A.光照较强B.风沙大C.冬季寒冷D.雨水多 7、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秦岭淮河作为自然分界线是明确的,无过渡性B.所划分的区可进一步划分 C.线北的地区降水都在800mm以下D.秦岭――淮河与行政区边界重合 8、有关地理区域的含义的正确的叙述是() ①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②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③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 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④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关系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关于区域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的大小、形状相同B.任何区域都有明确的分界线 C.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D.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10、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相比,优越性表现在() ①地理位置②气候条件③土地条件④矿产资源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④ 读下图,回答11-12题: P 11.有关P所处地形区内自然资 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气候资源优越,区域组合好B.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C.金属矿产资源丰富D.水能资源丰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完整版)区域地理美洲练习题含答案

1.(12分)读世界某地区略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哥斯达黎加的地理位置。(4分) (2)归纳尼加拉瓜运河相对于巴拿马运河的优势。(2分) (3)分析尼加拉瓜运河建设和开通对尼加拉瓜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6分) 2.读美国本土示意图,回答问题:(13分) (1)图中D湖泊名称是,是由作用形成的。 (2)A山脉是,其走向是,该区有丰富的 (矿产)资源。 (3)④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是,⑤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是宇航研究中心 和,在该地区发展后者的主要原因是。 (4)从板块构造学说来看,B及其以西山脉是由板块和板块相撞挤压形成。 (5)E处的农业带,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与下图哪个数码代表的气候类型相同()

(6)⑦城市附近电子工业的发展与日本、英国等国家相比,发展较快的特殊条件是:。 3.(2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拉开波湖位于委内瑞拉西北部,为南美洲最大的湖泊,系安第斯山北段一断陷构造湖,面积达 1.34万平方千米。湖水北浅南深,盐度较低,但北咸南淡。石油资源丰富, 有石油湖之称,日产原油 200 万桶以上,大型油轮通过拓宽后的水道将原油输送出口,其原油出口占委内瑞拉原油出口一半以上。 材料二委内瑞拉人口3200 多万人,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其经济严重 依赖于原油出口。受 2014 年下半年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影响,经济遭受重挫,国内通胀严重,粮食等物资短缺。 材料三下图为马拉开波湖位置示意图 (1)结合材料分析马拉开波湖湖水北咸南淡的原因。(6 分) (2)政府计划将马拉开波市建成大型石油化工中心,试评价马拉开波市建成石化中心的条件。(8 分) (3)针对粮食短缺,有人建议委内瑞拉与中国加强合作,在马拉开波湖周围种植水稻,以缓解粮食不足的问题,但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阐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 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智利地形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中部的陷落谷地冲积物深厚,这里是智利主要的 葡萄生产区,其生产规模很大。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111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文科班3课时,理科班2课时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教师讲解强调:(1)区域是客观性(地理差异)和主观性(人们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的结合物。 (2)划分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我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 2.特征:(教师讲解为主)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整体体、差异性):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层次性)。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4)开放性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与其它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分析比较学习为主)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略) 教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020届高考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专题练习试题

2020届高考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专题练习试题下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森林 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森林 2.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加 中亚两大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源于帕米尔高原,纵穿沙漠注入咸海,沿岸形成狭窄的绿洲,是灌溉农业发达地区。读中亚地区图,回答3-5题。 3.咸海沿岸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常受到来自北冰洋的干冷气流影响B.全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稀少 C.大量引用流入该湖泊的河水灌溉土地 D.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蒸发强烈 4.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大量开垦和引水灌水导致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有( ) ①土壤盐渍化②水土流失③荒漠化加剧④周边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为了防止流域内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

①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②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③大力开采地下水,避免使用地表水④营造农田防护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读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完成6~7题: 6.甲地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7.乙地的农业生产主要发展() A.水稻种植业 B.旱地耕作业 C.草原畜牧业 D.山地畜牧业 浑善达克地处锡林郭勒高原中部,东起大兴安岭南段西麓,向西延伸约340km,南北宽30—100km。下表 示意浑善达克沙地1997年—2017年荒漠化动态。据此完成8—9题。 8 A.荒漠化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B.迎风坡上大量植被因沙埋而逐渐死亡 C.灌丛周围和丘间低地土壤养分减少D.致使北京附近沙尘(暴)天气增多 9.浑善达克地区的合理发展方向是 A.改良土壤,大力巩固和发展种植业B.制定合理载畜量,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业 C.大力植树造林,改善局地气候条件D.发挥人口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

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高二地理区域发展差异练习题(附答案)

高二地理区域发展差异练习题(附答案) 第三节区域发展的差异一、选择题: 1、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形 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 2.下列四组省区全部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的是 A.吉林、山西、湖南、海南 B.山西、内蒙古、陕西、广东 C.河南、黑龙江、江西、湖北 D.浙江、山东、辽宁、广西“秦岭―淮河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4、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差异 B.海陆位置不同 C.纬度位置不同 D.山地阻挡作用 5.读右图回答问题:某企业家计划投资建设一个大型茶叶种植园,你认为他考虑的地区中,较适宜的是 A.①③⑥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④⑤⑥ 6、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 B.降水逐渐减少 C.人口密度依次增大 D.地势逐级升高 7、既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又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貌单元有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东北平原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8~10题。 8.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9.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给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 的投资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0.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好地区差异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田晓同学在他的《我的家乡》作文中写道:“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尽,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

12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重庆市山王坪镇平均海1000多米,该地某季节有一处罕见的景观,一条狭长绵延的公路,将森林鲜明地分隔为两种色系,一侧翠绿,另一侧金黄。走入森林,发现树木高度、粗细和行距相差不大。图示意用无人机拍摄的该地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山王坪镇出现该景观的季节最可能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公路两侧景观差异大的原因是() A.热量差异B.地势高低C.土壤类型D.人类活动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交际工具,会随着人们的迁移、交流或者隔离发生改变。下图是“某县域内的方言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图示县域内方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阻碍区域间交流B.人口迁入途径差异

C.河流促进区域内联系D.区域生产活动不同 4.以下地区最有可能出现“十里不同音,邻村不能言”的复杂方言格局的是() A.粤北B.北疆C.辽中D.晋中 徽派建筑,依山就势,构思精巧,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墙体采取马头墙形式。马头墙由砖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墙头都高出于屋顶1-2米,错落有致,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据此完成5-6题。 5.徽派建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有() A.多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B.春节期间,田间有成片油菜 C.金秋,山坡上有大片火龙果待摘D.河水流量大,航运价值高 6.关于该民居的描述,合理的是() A.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B.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隔断火源 C.能够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D.造型美观独特,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西藏阿里地区依托极佳的暗夜条件和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的技术力量,集夜空保护、旅游、科普于一体,建成国内第一家以星空为主题的暗夜公园,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图1是“阿里某夜星空景观图”,图2是“阿里地区的气候图”。据此完成7-8题。 7.阿里地区建设“暗夜公园”的有利自然条件,()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点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课标要求:l 了解区域的含义。2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 4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 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式、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2 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 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1 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就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这些产业和事物的变化也是引起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2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1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方面要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来说明。 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

中图版高中地理三《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含解析)

中图版高中地理三《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练习(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在马来半岛沿海平原和中央山脉之间的山麓丘陵地带,不仅适于种植橡胶,而且又是锡矿带的主体,成为举世闻名的〝胶锡地带〞。近年来,〝胶锡地带〞的橡胶和锡矿石的生产出现滑坡,而电子装配、化工、机械等一大批工业部门代之而起,〝胶锡地带〞已向〝制造业带〞转化。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回答以下小题。 区域由〝胶锡地带〞向〝制造业带〞转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胶〞〝锡〞属于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居不利地位 ②马来西亚利用本国自然环境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本国的民族工 业 ③科技力量雄厚,国内市场广 ④有效的产业政策和较高水平的教育投入,推动了产业升级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目前,该区域正处于( ) A.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 工业化阶段 C. 衰落阶段 D.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小题1】A【小题2】B 【解析】此题考查区域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特点的原因。以原料为主的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马来西亚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加大科技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推动了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马来西亚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力量较为薄弱。①②④正确,③错误。A对,BCD错。应选A。 此题考查区域发展阶段的判断。结合材料,电子装配、化工、机械等一大批工业部门代之而起,〝胶锡地带〞已向〝制造业带〞转化。目前该区域工业发展迅速,故处于工业化阶段。应选B。

读区域发展不同阶段三次产业比重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题。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③① D. ②①③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有 A. 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快 B. 工业化的起步源于科技创新 C. 人地冲突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D. 农业比重大,工业化初起步 【小题1】B【小题2】D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几年前,该地开始〝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完成问题。 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 A. 食品工业 B. 高技术工业 C. 农产品加工工业 D. 高耗能工业 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以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该模式表达了清洁生产过程 ③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延长了产业链 ④该模式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小题1】D【小题2】B 【解析】此题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材料知,榆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开发初期,最适合发展采掘工业和高耗能工业,所以D正确,ABC错误。应选D。 此题考查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知识。该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表达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所以B正确,ACD错误。应选B。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课标导读]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是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模块1的教学内容中已经涉及到“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不过模块1中的内容是顺应讲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重点是突出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组成要素在地域组合上的联系与分异。而本节内容是典型的案例研究课程,它通过诸多案例将“区域”的概念以及“区域”间的“差异”所具有的客观性,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并且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掌握区域差异形成的综合原因,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地对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做出正确的分析,培养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观和科学的地理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区域开发初期阶段、发展成长阶段、发展转型阶段、再生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美国“钢都”匹兹堡的开发分析总结区域初期阶段的特点;(2)利用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成长阶段的特点; (3)提供我国大庆、鞍山等地的材料以及教材中“匹兹堡的困惑”等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归纳出转型阶段的特点;

(4)从转型阶段出现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出改善措施,分析归纳再生阶段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区域发展四个阶段的特点和人地关系 【教学难点】再生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区域也是处于一个发展变化之中。区域发展往往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基础,随着区域的不断发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企业老化、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高、以及环境问题也接种而来,为此,区域需要通过转型以寻求新发展。那么一个区域是怎么发展的,可以分为哪些发展阶段呢?每个阶段的特征怎么样呢?下面以美国五大湖工业区发展为例,来了解区域发展的几个阶段。 板书课题: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区域的发展分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四个阶段,从时间上,呈阶段式递进;从空间上,有一个由点到线

2020年高考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专题练习(含答案)

2020年高考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专题练习 下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森林 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森林 2.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加 中亚两大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源于帕米尔高原,纵穿沙漠注入咸海,沿岸形成狭窄的绿洲,是灌溉农业发达地区。读中亚地区图,回答3-5题。 3.咸海沿岸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常受到来自北冰洋的干冷气流影响B.全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稀少 C.大量引用流入该湖泊的河水灌溉土地 D.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蒸发强烈 4.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大量开垦和引水灌水导致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有( ) ①土壤盐渍化②水土流失③荒漠化加剧④周边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为了防止流域内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

①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②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③大力开采地下水,避免使用地表水④营造农田防护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读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完成6~7题: 6.甲地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7.乙地的农业生产主要发展() A.水稻种植业 B.旱地耕作业 C.草原畜牧业 D.山地畜牧业 浑善达克地处锡林郭勒高原中部,东起大兴安岭南段西麓,向西延伸约340km,南北宽30—100km。下表 示意浑善达克沙地1997年—2017年荒漠化动态。据此完成8—9题。 8 A.荒漠化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B.迎风坡上大量植被因沙埋而逐渐死亡 C.灌丛周围和丘间低地土壤养分减少D.致使北京附近沙尘(暴)天气增多 9.浑善达克地区的合理发展方向是 A.改良土壤,大力巩固和发展种植业B.制定合理载畜量,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业 C.大力植树造林,改善局地气候条件D.发挥人口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完整word版)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练习题

中国地理 一、选择题 (2014·安徽)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 A.Ⅰ、Ⅱ、ⅢB.Ⅰ、Ⅲ、Ⅱ C.Ⅱ、Ⅲ、ⅠD.Ⅲ、Ⅰ、Ⅱ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了土地利用方式。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突出,主要分布山地等区域,因此图中Ⅲ为生态功能区;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用地比重较小,农业用地比重较大,故图中Ⅰ为城市化地区,Ⅱ为农产品主产区,选项D正确。 2.三类区域中( )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了区域发展状况。安徽城市化速度较快,人口主要由农村迁入城市,即由Ⅱ区迁往Ⅰ区,选项A正确。铁路建设在山区成本较高,平原地区成本较低,故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小于Ⅲ区,选项B错误;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小于平原,农村小于城市,因此Ⅲ区商业网点一般小于Ⅰ区,选项C错误;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是城市地区,即Ⅰ区,选项D错误。 (2014·安徽)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3~4题。 3.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地形 C.季风D.海陆外置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了气候分布及影响因素。我国34°N以南、104°E以西大部分为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地势影响,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因此导致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小,选项B正确。 4.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高考区域地理练习题

第一节:东亚与日本 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1-2题。 1. 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B) A. 地形 B. 太阳辐射 C. 土壤 D. 降水 2. 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 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 ) A. 地形 B. 洋流 C. 太阳辐射 D. 降水 3 日本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是(D) A.海岸线曲折,多海港 B.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 C.岛国、多海港、海上运输便利 D.矿产资源贫乏 4 图4是日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 4.2014年2月,日本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雪灾,受灾最为严重的城市可能是(A)A.①B.②C.③D.④5,导致日本工业地带分布的主要原因是(C) A.水热条件优越B.矿产资源丰富 C.海运交通便利D.科学技术发达6.日本农业机械多以小型为主,其原因主要是(D) A.人均耕地步B.气候温暖湿润,土质疏松 C.河网稠密 D.耕地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块小 7. 下图为世界某地区略图,下表为图中甲、乙两地降水的月份分配状况(单位:mm),读图表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比较甲、乙两地降水冬、夏季节分配的差异;并以乙地冬季为例,分析其降水特点的成因。 (2)乙地降水量较多,但淡水资源并不充裕。试分析其淡水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 答:(1)(1)差异:甲地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较少,或夏季降水多于冬季) 乙地冬季降水多于夏季;甲地降水季节变化大于乙地. 成因:乙地冬季盛行西北风,从海洋上带来湿润气流;地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且受暖流的影响较大而增加降水 (2)河流短小流急,陆地淡水存量较少;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淡水需求量大. 8. 在2008年樱花盛开的季节,胡锦涛主席一行圆满完成了对日本的“暖春之旅”。此行进一步推进了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每年日本不同地区樱花开放日期各不相同。从4月初到6月末樱花依次盛开的地区:(A) A.九州、本州、北海道B.北海道、本州、九州 C.本州、九州、北海道 D.北海道、九州、本州 9.5月10日胡主席参观了松下电器公司。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该公司部分电器装配厂较早转移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影响这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B) A.能源 B.劳动力C.技术D.交通运输 10.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图是“中国和日本的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变化曲线示意图”。 10.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分析,正确的是(B)

2020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训练卷(一)

高考 文科 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训练卷 地 理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读我国局部地区方言区分布图,完成1~2题。 1.对图中方言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一定的面积范围 B .划分指标多样 C .区间界线明确 D .区内没有差异 2.与我国北方相比,南方方言区种类多,分布范围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 ②水源 ③地形 ④历史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影响。图中方言区占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划分指标是语言,指标单一;区间界线不明确;区内有一定的差异性。北方多平原,人们之间交流较为便利,经历史影响形成语言较为单一;南方地区多山,地形阻隔,彼此间交流不便,经历史影响形成众多的南方言。第1题,图中方言区占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划分指标是语言,指标单一;区间界线不明确;区内有一定的差异性。选A 正确。第2题,北方多平原,人们之间交流较为便利,经历史影响形成语言较为单一;南方地区多山,地 形阻隔,彼此间交流不便,经历史影响形成众多的南方言。选C 正确。 【答案】1.A 2.C 读某区域模式图,回答3~5题。 3.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 A .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 .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 .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此 卷只装订 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高中二年级区域地理测试题

2015—2016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Ⅰ卷 一、下列各题只有一个选项(每题1.5分共66分) 读某地等高线图(等高距:100米),回答1~2题。 1.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A.东北流向西南 B.西北流向东南 C.西南流向东北 D.东南流向西北 2.X点和Y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200米 B.300米 C.400米 D.500米 “最大可能蒸发量”是指地表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产生的最大蒸发量。下图是某地1961~1990年间相关统计资料图,完成7、8题。 3.该地最可能是( ) A.莫斯科 B. C.罗马 D.悉尼 4.从水平衡角度来看,该地缺水最严重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下图为北极航道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由中国走传统航道到鹿特丹要依次经过( ) A.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土耳其海峡

B.马六甲海峡-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 C.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 D.东南亚沿岸-西亚沿岸-南亚沿岸 6.北极航道是( ) A.亚洲东部联系欧洲西部的捷径 B.太平洋联系大西洋、印度洋的捷径 C.北非联系亚洲、大洋洲的捷径 D.大洋洲联系南美洲、北美洲的捷径 下图为印度尼西亚局部区域图,读图完成7、8题。 7.A点附近的海底地形是( ) A.海岭 B.海沟 C.海盆 D.大陆架 8.关于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B岛是由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的 B.图中B岛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种植业发达 C.该区域处于板块消亡边界,火山、地震多 D.该区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区,旱雨季分明 读非洲某区域图,回答9、10题。 9.E地为纳米布沙漠,它沿非洲西南大西洋海岸延 伸2 100千米,该沙漠最宽处达160千米,而最狭 处只有10千米,其沿海岸线延伸的原因是( ) A.地形影响 B.降水影响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测试题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3题。 1.区域是()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2.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3.我国下列区域的关系,正确的是() 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 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 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4.下列关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B.生长季节短促,适宜玉米、棉花、冬小麦、油菜的种植 C.水稻土分布广泛,因此主要发展水田耕作业,大面积种植水稻 D.受长白山的阻挡,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东部由于降水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田晓同学在《我的家乡》作文中这样写道:“四月的早晨,一望无尽的田野,绿油油的稻苗在清风中起舞,桑林丛中不时传来姑娘们的笑语歌声。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穿梭摇过,鱼儿在水面上跳跃。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据此完成5~6题。 5.田晓的家乡位于下列哪个地区() A.黄淮海平原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渭河平原 6.该地的气候类型和耕作土壤分别是() A.温带季风气候、黄土 B.温带季风气候、黑钙土 C.亚热带季风气候、红壤 D.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土 7.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社会时期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B.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连片的水稻 C.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种植制度是一年两熟至三熟 D.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为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8~9题。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 8.在我国的各类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总是位于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A.纬度差异巨大 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更多地形区 D.整体状况差异明显 9.对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