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康有为大同思想评价

康有为大同思想评价

康有为大同思想评价
康有为大同思想评价

康有为大同思想评价

[摘 要]“大同”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理想,大同世界更是为万千中国人所向

往的一种理想社会。作为康有为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方面,其大同思想虽是“乌

托邦式的空想,但又是超越时代的文化晶体” [1],其中不乏合理成分,值得我们学

习借鉴。本文试图对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进行研究,发掘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

代价值。

[关键词]康有为;大同思想;和谐社会;时代价值

人类最伟大的梦想, 莫过于建立一个繁荣、民主、文明、和谐的大同社会。

中国近代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精心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大同世界,

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他无法找到实现人类大同的现实通途。研究康有为

《大同书》及其大同思想, 分析其中的积极意义和缺陷, 对构建和谐世界和实现

全人类幸福, 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大同思想的积极意义

康有为大同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康有为政治思想走向

成熟的标志,对于科学社会主义还没有传入的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作用。

第一,康有为大同思想是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发展的一个新的标志,

它对剥削制度的尖锐批判能够起到民主主义的启蒙作用。大同思想根据社会必然

向前发展的历史进化理论,提出了一个高度物质文明、政治民主、个人平等自由、

人人劳动和财产共有的“大同”世界。它表达了中国先进人士和中国人民对幸福

生活的渴望,对科学文明的希望,对封建专制的反抗,对人权的要求,具有极大的

民主主义启蒙意义。这种空想的社会主义反剥削、反压迫的思想,实际上正是对

当前封建剥削、封建压迫的强烈抗议。大同空想是反封建的呼声。

第二,康有为大同思想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能够起到社会主义的启蒙作用。

有些主张不仅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一致,甚至有所发展。比如康有为提出“去

[1]董重转,王秀云《康有为大同思想略论》。

九界”,达到大同极乐世界,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还没有提出过;康有为提

出废除私有制,消灭一切剥削,圣西门、傅立叶没有提出,欧文提出过,但远不如康

有为提出的具体和彻底。在批判资本主义方面,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资本的根本对立以及私有制后面的阶级利益冲突和斗争方面,康有为远不如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者,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资本主义制度描绘成完美的东西,而是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应把它改造成财产公有的真正平等的大同世界。这不仅是救中国出苦海的方案,也是救全人类出苦海、驶向极乐世界的方案。这种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大胆追求启发了人民的觉悟,鼓舞人们探索、追求,而且为以后西方社会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接受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条件。

[2]

二、“康有为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康有为大同思想无疑是中国乃至全人类思想宝库中一朵奇葩, 但由于历史、阶级和自身诸多方面的局限, 其大同思想混乱驳杂、自相矛盾, 以至流于空想。

(一) 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康有为所处的历史时代, 资本主义所向无敌, 帝国主义疯狂扩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积贫积弱, 岌岌可危。100 年前的人类, 科学革命刚刚兴起, 人类社会制度文明最高层次的实践,只是资本主义社会, 更高层次的社会制度, 只是存在于书斋和人们的空想之中。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无法找到任何物质环境和现实的土壤, 所以, 只能流于空想。

在康有为所处的时代, 尚无基因科学知识的支撑, 在《大同书》中, 康有为一方面主张世界各民族平等, 但另一方面却又提出了荒谬的种族同化统一理论。他认为白种人是最优秀的人种,黄种人次之, 而棕种人和黑种人却是劣等民族。人种具有优劣等级区别, 是康有为的主观认识, 并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撑。

(二)康有为大同思想的阶级局限性。

在《大同书》中, 康有为分析了因封建等级制所造成的人们的各种痛苦, 批判封建君权夫权和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条, 但该书没有提出产生封建压迫的真正根源。他把旧社会中所有阶层人们的痛苦罗列到一起, 认为劳动人民遭受的[2]汤志钧《康有为与戊戌变法》第一百六十七页。

各种痛苦, 和富人、贵族甚至帝王所受的各种痛苦是一样的, 把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作为相同的“受苦”的人类, 从而混淆了不同阶级的矛盾。

他甚至认为“中国绝无阶级”,完全否认封建压迫是由于封建制度所造成的。

《大同书》虽然主张废除封建宗法制度, 但同时却为封建宗法制度作了掩盖。在他看来, 男女不平等除了是由于封建压迫所致, 还在于妇女生来体质衰弱, 男子“挟强凌弱”所造成的, 这实际上掩盖了妇女受压迫的阶级原因。《大同书》虽然提出了妇女解放和婚姻自主的主张, 但又认为这些问题只能在遥远将来解决。彰显了康为有阶级局限性。

(三)康有为大同思想的个人局限性。

康有为的《大同书》运用了理想主义的生花妙笔,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无比的人类理想社会的蓝图, 康有为勇于直面现实社会的黑暗, 揭露人类所受的种种苦痛, 酝酿多年, 最终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 代表了人类历史进步的潮流和人们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当然, 康有为无法摆脱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就象人类历史上的所有伟人一样, 康有为也无法逃脱其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 他不可能有当今时代科学的世界观, 他所构想的大同社会的基础是驳杂而矛盾的。因此, 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能是空想。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康有为写了大同书, 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三、康有为大同思想的时代价值

尽管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可以归于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性质,但是《大同书》中某些观点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书中所描写的某些社会形态某种程度上符合今天我们对于和谐社会的理解,某些主张对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表现的苦乐观、国家观、公产观、仁爱观、妇女观等大同思想与现代和谐社会有着传统文化上的内在传承关系:

(一) 提倡“人人平等”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设计了一个没有阶级、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是稳定的、有保障的社会,在这里,人们的生活是和美的,丰衣足食的,没有贫穷饥饿,没有苛捐的重负。每个公民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生了病得到救治的权利,都能得到宪法与法律的保护。老年人得到很好赡养,安享天年。青、壮年人有机会为社会所用,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幼年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有尊严地活着,其最基本

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

(二) 倡导教育兴国

纵观康有为《大同书》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较为突出的有:教育平等的思想;重视胎教和幼儿教育的思想;提倡养、教并重,脑、体、德共同教育的思想;讲求教育过程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统一的思想等等。尤其是他十分强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他设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将越来越细,学校的专业也必须越开越广,每个专业都要专门学习和研究,才能不断推动科技的全面发展。因此,他设想各种专门学校要设在其研究对象之中,如农学院就设在农田里,海洋学院就设在海边上等等。康有为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促使科学发展的思想,更体现了康有为“经世致用”思想的贯彻。在康有为看来,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是大同世界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三) 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打破封建家族宗法的束缚,实现资产阶级的人权、自由、平等、独立和个性解放。康有为在理论上猛烈地批判男权社会,提出女子应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认为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结构,关健的问题是实现男女平等。他在观察世界各地妇女的苦难后提出了拯救妇女的措施,提出设立女子学校;认为女子也可以当议员、大总统,与男子无别;妻子与丈夫在法律上平等;禁止从夫姓风俗,还女子本人之姓名;提倡婚姻自由,父母不得包办儿女的婚姻。禁止二十岁以前的早婚现象,提倡晚婚;女子成年后有社交的自由;禁止缠足、细腰等危害妇女健康的风俗。

(四) 主张破除国界,全球统一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主张破除国界,实行天下为公,全球统一。他认为国界进化,自分而合,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康有为既吸取了孔子的遗教,又吸收了现代的无政府主义,提倡一种新型的“世界共同语”,主张各国人民在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同时,必须有世界语为国际交流的工具,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脑力,以便集中精力创造人类奇迹,促进人类文明的进化。致力于构建“地球万音院”的计划,把各国民族语言的优秀汇集其中,他认为学习多种语言,既浪费人的精力,又有害于人的思维。康有为关于以世界共同语取代各民族语言的想法,构成了他统一的世界国家和全人类的和谐———即“大同世界”。设立公议政府,由各国选

派议员组成,公举一人为议长,类似今天的联合国。这个“大同世界”由民主的世界政府统治,它不再承认语言的分歧和国家的边界,那里不再存在阶级、种族和家庭,人类处于永恒的和平与纯净无瑕的幸福之中。

(五) 提出“天人合一”思想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他把“人”摆在“天理”之上,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这是十分可贵的。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还提倡乐善好施的社会风气,他认为:“仁以博施、济众、爱人、利物,自智仁以外无以为荣。”,主张对社会乐善好施的慈善家,都赠以“仁人”的称号。康有为把“仁爱”看作人性美好的理念,而为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则是“仁爱”的实施。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概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必然更好地促进人与人和谐,而人与人的和谐更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康有为.大同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

[2] 汤志钧.康有为与戊戌变法[M].中华书局,1984.

[3] 张开宏,陈九如.康有为大同理想评析[J].社会观察,2010.

[4] 许文.康有为大同思想.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01).

[5] 张杰龙.康有为大同思想的时代价值[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03).

[6] 董重转,王秀云.康有为大同思想略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

论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论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摘要】《大同书》是康有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异彩和奋进。求索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以《大同书》为代表的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为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人建构出一种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为寻求现代转型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家园,并尝试着将中国文化价值世界化。而这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和谐思想、素质教育、价值观的选择等各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大同思想西方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平等观教育思想价值观 一、历史背景 (一)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加剧 19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剧是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程,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也摇摇欲坠,社会危机日益加剧,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是在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一些有见识的思想家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也逐渐接受了近代的政治价值观念。戊戌维新以后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过程,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三)中国人自立自强 近代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在抗争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在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发动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企图采取不留些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进行改革,通过君主立宪的道路,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 (四)个人经历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走出国门的康有为先后游历了日本、印度、美国、意大利、法兰西、英吉利等一些国家,亲眼目睹了西方社会。他也曾向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渴望自由、平等、博爱,但不久,他在考察西方各国情况时,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千孔百疮,弊病很多。既然,封建社会已腐败不堪,资本主义社会也并不理想,这就促使他去寻求另一个更理想、更美好的社会,进而诞生了中国人研究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走势的第一部社会主义著作—《大同书》。 二、大同思想 (一)平等观 平等观是康有为思想中闪光点之一。康有为认为“男女皆为人类,同属天生,而且女子最有功于人类,男女应该平等。然而,我国的传统却是“重男轻女”。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张小敏 摘要:面对异于古代的新的社会环境,康有为对为学的主观前提(性善、性恶)、为学的基本态度(顺、逆)和为学的最终目标(成人、普遍的善)等观念都做了自己的创造性解释。通过这样的创造性转换,康有为力图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开始进行了自己的独 《长 [1]。 康有为关于为学必要性的阐述,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儒学史上对人性的理解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生之谓性”的解释;荀子的性恶论。康有为认同告子的思想,他说:“告子‘生之谓性’,自是确论,与孔子说合,但发之未透。使告子书存,当有可观。”[2]生之谓性,即主张在本体论上对性存而不论;在表征上,认为世间万物

就不存在本质差别:“夫性者受天命之自然,至顺者也。不独人有之,禽兽有之,草木亦有之。附子性热,大黄性凉是也。若名之曰人,性必不远,故孔子曰:‘性相近也’。夫相近,则平等之谓。故有性无学,人人相等,同是食味别声被色,无所谓小人无所谓大人也。有性无学,则人与禽兽相等,同是视听运动,无人禽之别也。”[3] 康有为对孟子和荀子分别关于人性的阐述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这一比较研究,康有 “天 造化施为。受天之所命不是简单的受造于造物主,更直接意味着人生在世具有的使命感和庄严的存在意义。因此人生来就背负了责任,生存总是伴随着将天之所命在世内展开和现实化的迫切要求。通过这一阐述,论证了人与禽兽的区别,人与人的区别都来源于后天的学习。因而学与不学意义重大,正是居于此,康有为才不遗余力大力开展为学、讲学等一系列的活动,以求完善自己,更求使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教和学的思想 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一书中对“教”与“学”的发生追本溯源,通过这种几乎是社会进化论的还原,对教与学的传统想象作了修改。他说:“教学不知所自始也?人类之生,其性善辨,其性善思,惟其智也。禽兽颛颛冥愚,不辨不思。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斯。民生颛颛顽愚,不辨不思。君子所以异于小人者在斯。惟其善于辨思,人道之始,其必有别矣。 待的:“夫学患不深详,教患不明浅;学患选之不精,教患推之不广,义皆相反。以学为教,安能行哉?”[6]“周官尚有岁月读法,谏救劝德犹是敷教之余法,不与学校相杂”[7]“选举止于士,敷教下逮于民”[8]。康有为所说的教不再是以孔子所说的“成人”(像藏武仲一样博学多识,像公绰一样清心无欲,像卞庄子一样孔武有力,像冉求一样多才多艺)为目标,而是指一般的社会成员应该能够接受到的最基本素质教育,前者对于新时代来说,过于想

论康有为维新思想与大同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一)

论康有为维新思想与大同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一) 在康有为思想研究中,维新思想和大同思想的关系尚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而这一问题却直接涉关到对康有为思想体系的总体把握和他一生政治行为的评价。无论是维新思想的研究还是大同思想的研究,学界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充分肯定了变法时期康有为政治和学术思想的进步性,高度评价了大同思想的价值,同时也批判了康有为在变法后保皇保教反对革命的思想和活动,并由此认为他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也渐趋复古与保守。显然,在康有为思想研究上存在着隔裂其思想发展的一贯性、理论基础一致性的倾向。正确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和大同思想的共同哲学基础和逻辑关系,把其现实政治主张和未来理想看作是他自身逻辑演绎的必然结果,这对于正确评价康有为后半生的政治行为和思想发展无疑是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 一、价值心态与学术思想的发展 康有为早期的经历表明,从启蒙到思想的形成,康有为都是在“经世”思想的指导下积累知识、寻求救国之道的。“经世致用”和“微言大义”是康有为儒学思想的鲜明特点,严格的说在这一传统思想中所经的“世”、所营的“天下”就是现实存在的社会和世界。在表达对现世积极投入的背后隐含着康有为个人价值心态的形成及其变化,这又促使康有为把探求解脱之路的眼光从现世延伸到了未来。应当说,康有为“经营天下”的大志,在他的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他的著述中也有着充分的表达。然而,这一“大志”在价值心态的引导下继续发展,以至变成了“经营全球”的境界。因此,康有为的未来理想与现实中的政治主张是密切相关、互为一体的,反映了他思考人生和社会由浅及深的思维轨迹。 康有为自称“吾家自九世惟卿公为士人,至于吾为二十一世,凡为士人十三世矣。”①意即他把自己看作是传统精英集团——士人的一分子。“士”在古人心目中是以知识和才智著称的知识阶层,孔子使用士、君子和圣人不仅表示地位、等级、出身、智慧,而且还赋予了他们以道德精神典范的内容,他描述的“士”都是肩负重任,不以物质享受为意而以经营天下、显现大道、追求高尚情怀为目的的人物。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因此,孔子把士的社会责任看得沉重而艰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对社会知识阶层的规定和描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历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怀,渴望和积极参预治理天下的活动,自觉地用士的标准要求自己和完善其外在形象。而所谓士大夫主要是指由儒士而官员的社会精英集团,他们通过从政的实践把儒家的思想贯彻于社会。由士到士大夫,由研读思考到决策治国,士为之奋斗的主要目标是成为“君子”。事实上先秦诸子无不崇尚圣贤,诸子心目中的圣贤是人中之杰,大致指两类人,一是具体的圣人,即历史上存在过的圣人或虚拟的圣人;二是指理论化的圣人,即原则的人格化,表现为一种抽象的道德人。在宋明理学中,圣人渐渐失去了其现实和历史品格,积淀为一堆抽象的政治伦理原则。在理学家的笔下,“圣人”成了“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象”的天道的显现者和实践者。①显然,圣人是超然于世的人,体现天道的人,忧苦难而解民倒悬的人。总之,文化传统中崇尚圣贤的传统,由士人向士大夫、君子、圣人转移、升华、抽象的实践轨迹,无不对以研究经典、专好宋明理学的康有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应该说,士大夫情调乃是康氏学术思想中的一大特色。从自编年谱中可以看到,四十年间,他所读、所注、所著之书以儒家经典、正史、历代会典、圣训及儒学各代名家之书为大宗。特别是从朱次琦习儒后,进一步促进了他自视“圣贤”心态的形成。他自称:“于时捧手授教,……乃洗心绝欲,一意归依,以圣贤为必可期,以群书为三十岁前必可尽读,以一身为能有立,以天下为必可为。从此谢绝科举之文,士芥富贵之事,超然立于群伦之表,与古贤豪君子为群。......于是倜然自负于众以不朽之业。”②早年的读书生活使天资聪慧的康有为学贯古今,超然于众人之上,确立了经营天下的大志。可以说从九江先生游,使他明确了自己的价值目标,并

对康有为《大同书》的细读分析

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同”社会构想 ----对康有为《大同书》的细读分析 一、康有为与《大同书》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人物。作为康有为代表作的《大同书》,可以说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学人,首次尝试设计理想中世界的状态。在这个世界性的社会里,没有国家、没有种族、没有阶级、没有家庭、私有制消失、人人平等、天下为公,人类过着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文明生活,这就是康有为设想中的大同社会。 “大道者何人理至公, 太平世大同之道也。”“公者, 人人如一之谓, 无贵贱之分, 无贫富之等, 无人种之殊, 无男女之异。分等殊异, 此狭隘之小道也。平等公同, 此广大之道也。无所谓君, 无所谓国, 人人皆教养于公产, 而不恃私产, 一内外为一, 无所防虞, 故外户不闭, 不知兵革,此太平之道、大同之世”,康有为在1884年撰写的《礼运注》中, 描绘了一幅“大同”世界的基书轮廓。 对于生活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中的人而言,大同社会表征着希望和美好。虽然正如毛泽东所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社会的路”,但其大同设想是康有为早期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另一种表现,其中的很多设想都很先进也很具体,不仅在当代具有进步意义,对现代执政者设计未来发展道路也仍旧有很大的启发性,集中表达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平等民主的要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也代表着以康有为为典型的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智慧和胸怀,就像康有为本人所说的“吾为天游,想象诸极乐之世界,想象诸极苦之世界,乐者吾乐之,苦者吾救亡,吾为诸天之物,吾宁舍世界天界绝类逃伦而独乐哉!”因而这本书不仅从内容上而且从思想价值上都有被仔细研究的必要,篇幅关系,本文着重选择个人觉得重要且有兴趣的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 二、重点问题研读 1、康有为大同思想与儒家传统思想的关系是什么? 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大同书》“混合公羊家三世说、礼运篇小康大同说、佛教慈悲平等说、卢骚天赋人权说、耶稣教博爱平等自由说,还耳食一些欧洲社会主义学说,幻想出一个‘大同之世’。 从他的描述可以看出《大同书》的思想来源多而庞杂,其中,儒家的政治思想在整本书的思想架构

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寄语: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可以分三个层面去观察,通过事实去辨别他的好坏、忠奸、能庸、功过等等诸多方面:一个层面是他的事业是否对时代进步有利;二是他的学说是否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仍然是不易之论;三是个人的品行是否是人中君子、道德楷模。康有为“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建议“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且提出了具体六个方面的变法措施。不断提出改革思路,得到光绪的高度重视,组织推动了戊戌变法。从这一点上来看,康有为还是值得肯定的。今天分享的是康有为的思想主张,读史使人明智,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经济思想 康有为主张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他认为赋税政策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减出口之税以扩商务。他猛烈抨击了厘金税,认为它既不利商,又不利农,也不利于国,必须予以裁撤。他说“内地害商之政,莫甚于厘金一事,天下商人久困苦之”。指出“厘金内之务农工之源,外之损富商之实。既以筹款计,亦徒中饱吏役,而国不受其大益”。他主张通过征收印花税等开辟财源,同时举办银行、邮政等国有事业,用以代替厘金税。 康有为认为商兴才能国富,统治者必须“保商”,而保商的关键在于轻税。指出“中国向者误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以困辱之。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外商人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康有为的轻税思想在后期发展为无税论,在《大同书》里他主张“公中更未尝向一人而收赋税,扫万国亘古重征厚敛之苦。”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超越现实的空想。 宪政思想 1. 依宪治国观念的引入 到戊戌变法以前,中国的封建制度存留长达4000余年,不可谓没有法,也不可谓没有“依法治国”,但是法自君出,权尊于法,法律作为一种统治工具,拘束臣民而不拘束君主,引礼入法,以家族为本位而维护封建等级制。康有为第一次提出了包含限制君权意义的法律概念,即宪法。他认为国家的政体可以分为

论康有为_大同书_中的素质教育思想_张泽鸿

论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素质教育思想 张泽鸿1,2 ,周 畅 3 (1.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 230022;2.安徽大学哲学系,合肥 230039; 3.安徽教育学院教育系,合肥 230601) 摘 要: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针对人口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引导,将大同社会的教育 分为前后衔接的五阶段;他提倡五育并重,德育为先。康有为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现出人本主义和新伦理主义的色彩,具有深远的人口学和教育学意义,对于我们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仍具有可资借鉴的时代价值。关键词:《大同书》;五育并举;素质教育;人本主义;新伦理主义中图分类号:G 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0X (2007)03-0115-06 康有为(1858 1927年)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康有为在教育 学方面曾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主要体现在《长兴学记》和《大同书》两书中。最早对康有为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的是梁启超。1901年,梁氏在《南海康先生传》中专辟《教育家之康南海》一章,认为康有为 其为大教育家,则昭昭明甚也 , 先生不徒有教育家之精神而已,又备教育家之资格 。[1]378,381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从变科举、兴学校、建立新式教育制度,到主张女子教育、兴办专业教育,以及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构成了富有创意、极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不但继承了中国优良的教育传统,同时又广泛吸收了西方和东洋教育的合理成分,使之具有鲜明的开放性。 本文主要从现代人口素质培养的角度对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有关素质教育的思想资源作一梳理,初步探讨其基本内容、主要价值及其局限性。 1 人生五阶段学制的设计 何谓现代素质教育?简单地说,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大同书》(1902年)作为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康有为教育思想的主要面貌。康有为认为大同社会培养的是 人性皆善,人格皆齐,人体皆健 [2]186 的新公民。这些理论都和 今天的素质教育概念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从现代素质教育的视角来看康有为的人口素质教育思想,它仍然具有人口学和教育学的意义。 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危机,康有为主张创立新 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学习西方先进的学校教育制度。他早在《请开学校折》中就提议兴办中小学,设 立大学,构划了一个门类齐全的学制雏形。他主张小学要向西方一样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如果儿童有 其不入者,罪其父母,严课地方官以为殿最 。 [3] 他希望借此来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以资富国。他的这种学制主张,既立足于当时的现实环境,又着眼于中国教育的长远未来。 这是中 国人提出的第一个完整的学习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 学制,也是康有为对中国教育事业最大的贡献 [4] 。 康有为在《大同书》里设想了一个没有私有制和等级制, 人人平等,天下为公 [2]1 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非常重视人口教育, 太平世以开人智为 主,最重学校 [2]269 。大同社会实行 公养 、 公教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在公费的条件下接受义务教育。大同社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大同社会的公民,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人人为有用之美才,人人为有德之成人 [2]212 。大同社会的教育有一个前 后衔接的完整的学制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人必须学习到20岁。它包括五个衔接的阶段:即人本院(负责胎儿教育)、育婴院(负责婴儿教育)、小学院(负责儿童初等教育)、中学院(负责少年中等教育)和大学院(负责青年高等教育)五个部分。这五个阶段形成完整的素质教育链条,每一阶段针对学童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构成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 (1)人本院教育。已怀孕的妇女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在这里,孕妇胎教的主要宗旨是进行优生。为了达到目的,康有为费尽心思,对此进行了全 收稿日期:2006-10-16 修回日期:2007-04-02 作者简介:张泽鸿(1977 ),男,安徽安庆人,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安徽大学哲学系2005级美学研究生。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 efe iU n i versity(Soc i a l Sc i ences) 2007年5月 第24卷第3期 M ay 2007V o.l 24N o .3

康有为大同思想评价

康有为大同思想评价

康有为大同思想评价 [摘 要]“大同”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理想,大同世界更是为万千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作为康有为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方面,其大同思想虽是“乌 托邦式的空想,但又是超越时代的文化晶体” [1] ,其中不乏合理成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本文试图对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进行研究,发掘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康有为;大同思想;和谐社会;时代价值 人类最伟大的梦想, 莫过于建立一个繁荣、民主、文明、和谐的大同社会。中国近代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精心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大同世界, 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他无法找到实现人类大同的现实通途。研究康有为《大同书》及其大同思想, 分析其中的积极意义和缺陷, 对构建和谐世界和实现全人类幸福, 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大同思想的积极意义 康有为大同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康有为政治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科学社会主义还没有传入的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作用。 第一,康有为大同思想是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发展的一个新的标志,它对剥削制度的尖锐批判能够起到民主主义的启蒙作用。大同思想根据社会必然向前发展的历史进化理论,提出了一个高度物质文明、政治民主、个人平等自由、人人劳动和财产共有的“大同”世界。它表达了中国先进人士和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科学文明的希望,对封建专制的反抗,对人权的要求,具有极大的民主主义启蒙意义。这种空想的社会主义反剥削、反压迫的思想,实际上正是对当前封建剥削、封建压迫的强烈抗议。大同空想是反封建的呼声。 第二,康有为大同思想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能够起到社会主义的启蒙作用。有些主张不仅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一致,甚至有所发展。比如康有为提出“去 [1]董重转,王秀云《康有为大同思想略论》。 九界”,达到大同极乐世界,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还没有提出过;康有为提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时正赴京会试的康有为联络在京会试的1300多名爱国士子《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迁都、拒和、变法”。这次运动使维新思想迅速传播,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领袖的地位也从此确立。 康有为与其他维新人士救亡图存的维新活动终于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1898年光绪皇帝下令变法,实施新政。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在国外,康有为思想渐趋反动,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坚持改良主义,成为保皇派。1913年回国,在辛亥革命后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1927年康有为病逝于青岛。 康有为著述颇丰,主要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主要教育著作有:《长兴学记》、《公车上书》、《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试论折》、《请开学校折》等。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重视教育的作用。 康有为认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说:“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为此,康有为把教育当作振兴中国和政治改良的手段。在康有为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弱,关键在于国民智慧的高低,而智慧又依赖教育的发展。中国之弱,即弱于教育之不发达,民智之不开,因此,发展教育、开办新学是当务之急。 (2)变科举,废八股。 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使人不读秦汉以后的书籍,不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形,从而使官吏不能应变,不能为实事,以致于甲午战争战败后割地赔款。为此,他认为改革科举考试,废除禁锢人才的八股取士,培养和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就如何改革科举制度,康有为提出:文试要“立废八股”,“罢试帖”,以中国文学、策论、外国科学代之;武试要停止弓刀步石及旗病弓石,用武备学校培养人才。康有为把变科举比喻为“以吐下而去其宿蚵疴”,是必治之痼疾。 (3)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了关于学校体系的构想,在乡设立小学,在县设立中学,在省、府设立专门高等学校或大学,如设立海、陆、医、律、师范各专门学校。在京师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康有为建议“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力图在中国建立类似于西方的近代学制。他把办学校比喻为“宜急补养以培养其中气”的治病良方。 (4)《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康有为设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制和等级制,“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他设想了大同社会的教育是有一个前后相衔接的完整的学校体系。在这个学制体系中人人必须学习到20岁。它包括人本院(已怀孕的妇女进入本院,接受胎教)、育婴院(婴儿在人本院到6个月,断乳后,进育婴院,接受学前教育,至5-6岁)、小学院(儿童在此接受初等教育,至10岁)、中学院(从10岁-15岁,接受中等教育)、大学院(从16岁- 20岁,接受高等教育)。 康有为认为大同社会里“公养”、“公教”,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在公费的条件下接受教育。特别是女子应该和男子一样享受各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康有为重视学龄前教育,强调胎教的意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等。

康有为大同思想

摘要: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宝贵遗产,也是康有为戊戌维新运动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超时代的空想性。康有为以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辨、为的中国芸芸众生悬起了一盏彼岸的标灯,这便是其《大同书》。然而社会上对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提出了质疑。 一 有人说康有为所描绘的大同世界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对于这一看法我们有待与商榷。大同思想是康有为社会政治思想体系中的最高境界,是康有为长期苦苦追寻救国救民之策的结果。《大同书》是康有为大同思想的集中体现。大同思想是在吸收了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思想来源甚广,正如康有为自己所说是“合经子之奥言,探儒佛之微旨之新理,穷天人之积变,搜合诸教,披析大地,剖析今故,穷察后来”而成。[1] 大同思想来源虽十分广泛,但其根基却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康有为最初正是受了《礼运》启发而萌生了大同思想。康有为“三世说”理论中的太平世就是大同世界。康有为是清代今文经学复兴以来的集大成者,他将今文经学的“三世”理论与《礼运》“大同”、“小康”学说相糅合,把《公羊》的“升平世”说成《礼运》的“小康”,把《公羊》的“太平世”说成是《礼运》的“大同”,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三世说”理论。除受今文经学影响,康有为的大同思想还明显地吸收了陆王心学、佛学、经世学派的某些思想因素。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之所以远远地超过他所处的时代,西学对他的影响也起了关键的作用。他出游香港、上海,开始接触西学,“乃悉购江南制造局及西教会所译出各书尽读之”。[3“]购《万国公报》,大攻西学书,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史志,诸人游记,皆涉焉。”[4]广泛的涉猎西书,使他大开眼界,同时环游世界的漫长苦旅使他亲身接触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新的见闻、新的思考给他的思想大厦不断添砖加瓦,大同思想最终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并最终写成《大同书》。康有为理想的大同社会,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是资本家赖以剥削工人的根据。在康有为看来,不改变私有制度,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机器如何精巧,社会保障措施如何完善,想要实现大同,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资本家具有剥削性。康有为认为,私有制不仅会带来贫富不均,而且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因而康有为提出了大同社会,并且康有为所说的大同社会,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社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都依据计划进行。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成为一种快乐康有为虽然没有提出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但康有为认为的大同社会,机器日益精巧,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创造,去享受生活的乐趣,但他至少把大同社会的劳动看成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是完全不同的,不是被迫的,不是为资本家,而是一种自觉的快乐的事情。因而说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是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是片面的。是没有深刻理解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如果一定要把《大同书》的意义限制在康有为所处的那个时代之中,强调它的局限性,似乎有失公平。 二 在世界上,由许许多多被称为空想的社会主义者,从托马斯·莫尔到康帕 内拉,从摩莱里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他们的理论、学说,大多是粗糙的,特别是对未来社会的探讨,很少系统性、完整性,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但康有为则不然。他的《大同书》其系统性、全面性、深刻性,都远远超出了那些空想社会主义的著作。康有为的大同社会,没有任何假托,,而以天下为己任的严肃态度,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中,预见到了实现大同社会的必然性、长期性、曲折性.系统构想了大同社会的存在方式、社会结构、生产与交换原则、人际关系与生活方式、婚姻及人类自我延续的形式、文化形态、道德标准以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张小敏 摘要:面对异于古代的新的社会环境,康有为对为学的主观前提(性善、性恶)、为学的基本态度(顺、逆)和为学的最终目标(成人、普遍的善)等观念都做了自己的创造性解释。通过这样的创造性转换,康有为力图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开始进行了自己的独特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现代化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康有为摒弃传统的身心体认的学问方式,而提倡经验知识的掌握;强调逆乎常纬以突破传统的保守性和封闭性;提倡开拓心胸以包容他者。“勉强为学,逆乎常为”也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康有为儒学现代化为学 康有为关于为学的思想主要反映在《长兴学记》、《教学通义》、《大同书》等书中。《长兴学记》是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开堂讲学时候的学规。康有为通过对为学的观念的重塑,试图将学者的旨趣从身心修养和实证考据转移到对对象世界的经验认识之中。《长兴学记》的主要思想包括:以生之谓性的自然主义态度解释作为学习的主观条件的人性;强调“勉强为学”,将“逆乎常纬以为学”作为学习的基本态度;将学问的归宿放置在抽象的仁善之上,而不是儒家语境的成圣;强调通天人之故以开拓学者的格局。如果说三世进化论是康有为对静止的世界观的修正,孔子改制思想是对传统的历史观的修正,那么康有为的这些教育思想则是对传统知识论的修改。其弟子梁启超称康有为为“中国先时之一人物”[1]。 为学必要性的阐释 康有为关于为学必要性的阐述,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儒学史上对人性的理解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生之谓性”的解释;荀子的性恶论。康有为认同告子的思想,他说:“告子‘生之谓性’,自是确论,与孔子说合,但发之未透。使告子书存,当有可观。”[2]生之谓性,即主张在本体论上对性存而不论;在表征上,认为世间万物就不存在本质差别:“夫性者受天命之自然,至顺者也。不独人有之,禽兽有之,草木亦有之。附子性热,大黄性凉是也。若名之曰人,性必不远,故孔子曰:‘性相近也’。夫相近,则平等之谓。故有性无学,人人相等,同是食味别声被色,无所谓小人无所谓大人也。有性无学,则人与禽兽相等,同是视听运动,无人禽之别也。”[3] 康有为对孟子和荀子分别关于人性的阐述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这一比较研究,康有为间接地肯定了告子关于“生之谓性”的论述,他指出:“孟子‘性善’之说有为而言;荀子‘性恶’之说有激而发。”孟子性善论是为了给后天的道德行为的

康有为政治思想

浅析康有为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李晓瑾16200601119 摘要:康有为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维新变法时期、戊戌变法阶段、大同思想产生时期。作为启蒙思想家的康有为是学贯中西,其学说也是承上启下的,即从传统治世理论资源中寻求外衣,在近代科学中探索制度归口,指向改制的大道,以致富国强民。康有为的思想理路及架构可以概括为:承接今文微言大义,开创后世启蒙之风。 关键词:维新思想;公羊三世说;戊戌变法;大同思想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省南海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光绪二十四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民国六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民国十六年病死于青岛。 康有为政治思想在1887年前后发生转变,前者是康有为在传统经学的外衣下,发挥《周易》所谓“变易之义”,在接受并注入西方自然科学而形成的,含有朴素辩证思想的宇宙观和“公羊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后者则充分吸收外来思想,把中国传统的承接“性无善恶论”与西方的“天赋人权”结合,形成的资产阶级民权观。对康有为的初步了解之后,探讨其关于维新变法的哲学思想。一、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变易之法与进化论 中国传统哲学中,“变易之义”向来被历代改革家作为变革理论根据,康有为也吸收了这种变化观点,他认为儒家最重要的是经典是《周易》与《春秋》,他说:“(周易)专明变易之义”,“孔子之道,至此极矣”。这样,康有为就将传统经学的变化发展观点提升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康有为又发挥了(《周易》系辞下)所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意义,根据这个道理,治理社会的规则也要随时而变,“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立义,时移而法亦移矣”,“易者,随时变易,穷则变,变则通”。所以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他说:“法《易》之变通,观《春秋》之改制,百王之变法,日日为新,治其道在是矣。”这就是康有为结合中国传统的变化发展观为维新变法立论。 从其思想的传统特性来看,他基本上是接受和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的哲学传统,以“元”作为世界之本体,“其道以元为体,以阴阳为用”,其中“元”即为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是作为物质或物质性来理解的,这是一种比较鲜明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康有为的论著中,有不少地方都提到,天地万物自“元”生出的观点,如在“礼运注”中说“天地之始,易所谓乾元统天者也。天地阴阳四时鬼神,皆元之分转变化,万物资始也”,这也反映出其朴素的变易观。 其次,他在其“自编年谱”中确信“人由猿猴变出”,这显然是受到了十九

近 代 教 育 的 乌 托 邦——从《大同书》看康有为的大同教育思想

近代教育的乌托邦 ——从《大同书》看康有为的大同教育思想 摘要:康有为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大同书》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把教育作为通向大同之世的重要手段。他本着教育平等的思想,从教育对象实际出发,设计了大同社会的教育机构、教育环境、教育人员、教育内容、激励机制等,表现出独到的教育见解和思想。这种乌托邦式的设想,对今天仍然很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康有为大同社会大同社会教育教育平等大同教育实施 康有为(1858—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出身于教育世家,先后在广州万木草堂、桂林广仁学堂、上海天游学院执教,曾经撰写《教学通义》、《长兴学记》、《桂学答问》等教育论著,一生致力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探索。《大同书》是康有为用力最多的著作之一,在这部用时近二十年,长达二十余万字的巨著中,康有为结合自身经历,发挥丰富的想象,向世人描绘了一个“无邦国、无阶级、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难能可贵的是,康有为还设计了一条通向大同之世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中,他提出了一套在当时社会比较完整的带有乌托邦色彩的教育制度,表现出独到的教育见解和思想。 一、大同社会与大同教育思想 1.康有为所描绘的理想大同社会的蓝图。“大同”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中国古代最早描绘出的理想社会的模式。康有为在传统的大同思想基础上,杂糅中国今文经学的公羊学说、印度的佛教和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进化论等思想,以思想家特有的敏锐和睿智观察思考世界,构建了一个近代的大同社会。在《大同书》开篇,康有为即以“入世界观众苦”为题,详细列举了现世人类所遭受的“人生之苦”、“天灾之苦”、“人道之苦”、“人治之苦”、“人情之苦”、“人所尊尚之苦”等六大类共37苦难。接着,他开始分析苦难产生的原因,“然一览生哀,总诸苦之根源,皆因九界而已。”[1]找到苦的根源后,他开始寻求解救众生苦难的办法,“吾救苦之道,即在破除九界而已。即去国界合大地、去级界平民族、去种界同人类、去形界保独立、去家界为天民、去产界公生业、去乱界治太平、去类界爱众生,去苦界至极乐。”[2]破除九界,人类就会迎来至公至平、幸福美满的极乐世界――大同社会。 2.教育是通向大同社会的重要手段。康有为生活在半殖民地的晚清社会,亲眼目睹种种衰相,出于“不忍之心”,欲图振奋,他认为“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3]尖锐指出:“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不修也。”[4]疾呼“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5]康有为把教育当作救国救民的重要手段,注意教育在培养人才、改造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把教育看成通向大同社会的重要手段,“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重学校。”[6]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大同书全书数十万言,于人生苦乐之根源,善恶之标准,言之极详辩,然后说明其立法之理由。其最要关键,在毁灭家族。”[7]去家族在破九界至大同中占有重要地位,康有为的教育主张在“去家界为天民”中体现最充分,他强调消灭家族后由政府设立“公养、公教、公恤”系统,实行0-20岁的义务教育。另外,在“去种界同人类”中计划用学校教育提高黑人素质以进行人种改良;在“去形界保独立”中提倡设立女学以提高女子独立的人格;在“去产界公生业”中主张设立农工商学校等都体现了他的教育主张。 3.大同社会中的教育平等思想。康有为描绘的大同社会是无国家、无阶级、无家庭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由公政府管理社会事务,人人接受平等的教育。“自慈幼院之教至小学、中学、大学,人人皆自幼而学,人人皆学至二十岁,人人皆无家累,人人无恶习,图书器物既备,语言文字同一,日力既省,养生又备,道德一而教化同,其学人之进化过今不止千万倍矣。”[8]在大同之世,学生无需择校,“太平世地地相同,地地平等,不待裹粮远学焉。”[9]针对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康有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批判了“夫为妻纲”、“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烈女不事二夫”“缠足”等封建传统思想和陋俗,指出“女之与男既同为人体,同为天民,亦同为国民。同为天民,则有天权而不可侵之,同为国民,则有民权不可攘之。”[10]康有为重新解释《礼记·礼运》中的“女有归”。“‘归’者,岿然独立之象,所以存其自立之权也”[11]他还设计了一系列解放女子的方案,其中以教育为重要手段,通过提高女子学问才识使女子自立,进而“选举、应考、为官、为师”等,与男子没有什么差别,这些主张在男尊女卑的近代社

戊戌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的政治法律思想分析

戊戌维新变法时期 康有为的宪政思想研究 一、导言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开始涌入中国,瓜分蚕食,大肆掠夺,划分势力范围,强迫中国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危机,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救亡图存,自强复兴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如魏源、严复、康有为等关注的首要目标。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旨的洋务运动随之兴起,虽然期间也有严复“体用一体”说,即“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但这种认识在当时实属凤毛麟角,正如“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所揭示的,洋务运动主要关注的是器物层面学习西方,意图单纯在“坚船利炮”等近代物质科学技术层面迅速赶上西方列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的破产。甲午战争也成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普遍觉醒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不可否认的是,鸦片战争也催生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观念的萌芽,伴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方启蒙思想家宣扬的诸如人权、民主、宪政、自由平等等思想也得以引入并传播,中国传统封闭的、自足的思想文化体系受到西方异质文化的激烈冲击。守旧还是维新?日益成为摆在关注国家命运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面前的现实课题。 上述为康有为宪政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康有为没有受过法律专

业训练,也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法学家。综合来说,笔者认为康有为宪政思想的形成有三大渊源: 1、中国传统的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经学思想; 2、所谓“择法俄日以定国是”,以天赋人权、三权分立、宪法、议会、民主等语汇体系构成的欧美近代政治思想; 3、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尊王攘夷”、“文明开化”等思想。 康有为的宪政思想,打着中国传统经学的深深烙印,同时受欧美、日本近代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既有中国古代经学的底蕴,也附丽着西方近代文化色彩。虽然今天有不少学者对康有为其人其学提出尖锐批判,认为康有为宪政思想与原汁原味的西方宪政思想旨趣大异,仍限于“尊人主,对于真正的民主宪政,均不能提出具体而更丰富的内容”1,但谁也不能质疑他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探索中为挽救国家危亡奔走呼号的先驱式人物,也不能否认他为西方近代宪政理论中国化实践所作的悲剧性尝试努力。康有为推动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宪政思想对此后的清末立宪运动产生巨大影响,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二、康有为宪政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源 宪政是西方历史发展的产物,自1215年英国制定大宪章开始,到鸦片战争止,西方宪政运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对中国来说,宪政思想则是一个舶来品。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1875年基督教会在上海办的《万国公报》,其介绍西方宪政三权分立,精 1胡春惠,《民国宪政运动》,正中书局印行,1978年1月。

论西方文明等级论框架下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下)

第40卷第4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40 No.4 2019年4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pr.2019 论西方文明等级论框架下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下) 陈芷烨廖加林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19世纪中叶以来,除了西方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物质文明直接冲击国人的视野,更有一整套西方文明的理念和文明等级秩序观念侵入我们的思想世界。康有为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文明价值理念为普渡众生至大同理想的法宝,并由此提倡男女平等,取消家庭家族,提出社会公有的主张。而他对天演进化的盲目乐观和警惕的双重态度,也折射出他面对西方文明等级秩序时的矛盾心态。 关键词:大同;博爱;自由平等;天演进化论 中图分类号:B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9)04-0047-04 本文上篇,笔者从大同的依据、历史进化观和种族平等的实质三个层面,分析西方文明等级论中科技的物质文明标准、 乐观主义的进化历史观以及白种人优越论对康有为大同社会建构的深刻影响;本篇将从康有为建构大同社会的具体思路出发,探究西方文明等级论及价值观念对康有为的影响。康有为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文明价值理念为普渡众生至大同理想社会的法宝,并由之提倡男女平等,取消家庭家族,倡导社会公有。通过对康有为大同社会建构思路的梳理,我们清晰地看到,西方文明等级论及其价值观念是如何进入我们的思想世界,并对我们的思想和社会演进产生实质影响的。而康有为对天演进化的盲目乐观和警惕的双重态度,也折射出他面对西方文明等级秩序时的矛盾心态。 一男女平等的出发点——天赋人权与自由、平等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中,康有为是较早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家。主张男女平等是康有为实现大同的关键一环。他从西方文明的价值观念——人格独立、自由、平等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这是康有为思考男女平等的价值基础。康有为认为人世间最大的不平等在于男权对女性的压制和限制,不平等集中体现在参政权、受教育权、公民权、婚姻自由等权利方面。 第一,他批评中国女子长期处于与男子的不平等地位, 收稿日期:2019-01-0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伦理学视域下共享理念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7AZX014)阶段成果;湖南省教育厅项目“大同理想与中国近现代化进程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6C0678)终期成果。 作者简介:陈芷烨(1979-),女,湖南邵阳人,哲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宗教学。廖加林(1966-),男,湖南湘潭人,哲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不能自立,因此丧失独立人权:“一曰不得立门户,二曰不得存姓名,三曰不得顾私亲。……创其义曰‘夫为妻纲’,女子乃至以一身从之,名其义曰‘出嫁从夫’,以为至德,失自立之人权,悖平等之公理甚矣!”欧美女子出嫁后随丈夫的姓氏,也是男女不平等的重要表现。 第二,传统中国对待女性的制度和行为都十分野蛮,女子实际上成为男子私属私有的非独立性存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包办婚姻制度以及以女子为囚、为刑、为私、为玩具(为审美的缘故缠足之类)等都是十分野蛮不文明的行为。传统社会中女子缺乏独立人格,女子实际为男子私属私有,“一则令其不能广学识,二则令其无从拓心胸,三则令其不能健身体,四则令其不能资世用。” 实现男女平等不仅关系到天理、人道,更关系到国势国运和人类的繁衍:“夫以大地交通、国种并争之日,而令幽囚之人传种与游学之人传种相比较,其必不美而败绩失据,不待言也。……人之国,男女并得其用,己国多人,仅得半数,有女子数万万而必弃之,以此而求富强,犹却行而求及前也。故言天理则不平,言人道则不仁,言国势则大损,言传种则大败。” 如何实现符合天理、人道公义的男女平等,最终实现国运昌盛、人种优良的社会呢?康有为认为,首要的是实现女子在参政议政权、受教育权、公民权、婚姻自由等权利方面的独立和自由,从而实现“人才骤增其半”,“士农工商皆增其半”,“全国之民坐受童幼数年之教”,“全国之民永得人种文明之益”的社会利益。虽然在康有为看来,当时的中国有些层面的自由还不合适宜,但要改变女子目前的状态,必须还女子以自由: 近者自由之义,实为太平之基,然施之中国今日,未为尽宜;然以救女子乎,实为今日第一要药。今若 听妇女之自由出入、游观、交接、宴会,无抑女之事,于公理既顺,除幽囚之苦,于人道既仁。妇女得以亲 师取友,日闻天下之事理,以阅历而学识益深,日扩 DOI:10.16336/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15735230.html,43-1459/z.2019.04.015 4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