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习题

生态习题

生态习题
生态习题

《生态学》复习提纲

一、内容范围

(一)绪论

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二)生物与环境

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分类;生态因子的作用特性;利比希法则和耐受性法则,限制因子的概念。

(三)个体生态学

光、温度、大气、水、土壤等生态因子的特点及其与生物的基本关系。

(四)种群生态学

种群的概念;基本的种间关系类型;生命表的概念、类型及其异同;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模型、指数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种群的生殖对策和生活史对策。

(五)群落生态学

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结构及其描述方法;物种多样性的成因及其测度;生态位的概念;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与顶极群落理论。

(六)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组成;食物链(网)、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全球生态系统的类型划分。

二、考题形式及总成绩计算方法

考题形式四种: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选择题体现了对基础生态学理论的应用性,须仔细斟酌再作出选择;填空题要求理清思路,然后再写出准确合理的关键专业词;名词解释要求对概念内涵理解准确、完整;问答题要求清晰陈述要点,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述有序,层次分明。

总成绩计算方法:满分为100分,其中考试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30%。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生态学陈述正确的是

A.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 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 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 最早提出生态学这一科学名词是

A. E.Haeckel

B. E.P.Odum

C. A.G.Tansley

D. Darwin

3. 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 , 使生态学的研究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

A. 以动物为研究主体

B. 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C. 以植物为研究主体

D. 以种群为研究主体

4. 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

A. 岩石圈的上层

B. 全部水圈

C. 大气圈的上层

D. 大气圈的下层

5.根据研究方法不同 , 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

A. 实验生态学

B. 种群生态学

C. 行为生态学

D. 草原生态学

二、简答题

1. 什么是生态学 ? 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2. 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1.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

A. 气候因子

B. 地球因子

C. 非生物因子

D. 外来因子

2. 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

A. 气候因子

B. 地形因子

C. 外来因

D. 变动因子

3. 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 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

A. 气候因子

B. 地形因子

C. 稳定因子

D. 非密度制约因子

4. 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

A. 环境

B. 生境

C. 内环境

D. 地球环境

5. 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

A. 直接作用

B. 间接作用

C. 替代作用

D. 补偿作用

6. 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 属于

A. 综合因子

B. 一般生态因子

C. 替代因子

D. 限制因子

7. 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 250kg 产量, 钾可维持 350kg 产量, 磷可维持 500kg产量, 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

A.250kg 左右

B.350kg 左右

C.500kg 左右

D. 大于 500kg

8. 当光强度不足时CO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A. 综合作用

B. 阶段性作用

C. 补偿作用

D. 不可替代作用

9. 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

A. 高温、高湿

B. 中温、高湿

C. 中温、高湿

D. 中温、中湿

10. 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 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

A. 黄化现象

B. 白化现象

C. 辐射效应

D. 代谢效应

11. 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

A. 高

B. 低

C. 一样

D.不确定

12. 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

A. 光饱合点

B. 光补偿点

C. 光照点

D.光辐射点

13. 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

A. 可见光区

B. 紫外光区

C. 红外光区

D. 绿光

14. 下列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

A. 红光

B. 紫光

C. 绿光

D. 兰紫光

15. 下列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

A. 红光

B. 紫外光

C. 绿光

D. 红外光

16. 在全部太阳辐射光谱中, 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

A. 红光

B. 紫外光

C. 绿光

D. 红外光

17. 在太阳辐射中, 主要引起光学效应, 促进维生素 D 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

A. 红光

B. 紫外光

C. 绿光

D. 红外光18. 下列植物中, 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 大豆

B. 玉米

C. 冬小麦

D. 水稻

19. 下列植物中, 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A. 冬小麦

B. 甜菜

C. 萝卜

D. 水稻

20. 有效积温法则公式K=N(T-C)中 ,C为

A. 平均温度

B. 发育的时间

C. 有效积温

D. 发育起点温度

21. 一般而言, 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

A. 多

B. 少

C. 一样

D. 不确定

22. 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

A. 有利

B. 不利

C. 一样

D. 不确定

23.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 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以

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 这一适应称为

A. 贝格曼法则 C. 李比希定律

B. 阿伦法则 D. 谢尔福德定律

24. 水生植物的特点是

A. 通气组织发达

B. 机械组织发达

C. 叶面积小

D. 根系发达

25. 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A. 叶面积较大

B. 根系发达

C. 通气组织发达

D. 叶片较多

26. 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

A. 粘土

B. 砂土

C. 壤土

D. 黄土

27. 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A. 团粒结构

B. 片状结构

C. 块状结构

D. 柱状结构

二、简答题

1. 环境的类型都有哪些?

2.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哪些?

3. 简述谢尔福德 (Shelford) 耐性定律。

4. 简述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5. 简述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与光周期现象。

6. 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7. 简述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8. 简述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9. 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困子的适应。

10. 简述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11. 简述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12. 简述土壤母质对生物的影响。

13. 空气主要组成成分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三、论述题

1. 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2. 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3. 试述土壤微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第二单元种群生态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表示种群相对密度的是

A. 一亩地有 20 棵杨树

B.10 只 /hm2 黄鼠

C.100 个 /hm2鼠洞

D.50ml 水中有 100 个草履虫

2. 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

A. 牛

B. 蛔虫

C. 珊珊虫

D. 青蛙

3. 下列不属于单体生物的是

A. 一群羊

B. 一窝小鸟

C. 一只鸡

D. 一棵松树

4. 用方差s2/ 平均数m比值检测种群内分布型时 , 以下表示均匀分布的是

A.s2/m =O B s2/m =1

C.s2/m 显著大于 1

D.s2/m 显著小于 1

5.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称为

A. 绝对出生率

B. 专有出生率

C. 最大出生率

D. 生态出生率

6. 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 , 这样的种群属于

A. 增长型种群

B. 稳定型种群

C. 下降型种群

D. 混合型种群

7.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 , 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

死亡的曲线为

A. 凸型曲线

B. 凹型曲线

C. 对角线型曲线

D.S 型曲线

8.dN/dt=rN(K-N/K) 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

A. 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B. 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C. 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D. 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9. 东亚飞煌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

A 季节消长 B. 不规则波动

C. 周期性波动

D. 种群平衡

10. 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 , 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体数量为

A. 小于 K/2

B. 等于 K

C. 等于 K/2

D. 大于 K/2 11.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 , 对一方有利 , 对另一方无影响 , 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

A. 原始合作

B. 竞争

C. 中性作用

D. 偏利作用

12.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 , 对二者都必然有利 , 这种关系为

A. 偏利作用

B. 互利共生

C. 原始合作

D. 中性作用

13. 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 , 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 , 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

A. 偏利作用

B. 原始合作

C. 偏害作用

D. 拟寄生

14. 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

A. 寄生

B. 拟寄生

C. 互利共生

D. 偏利共生

15. 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A. 人与饲养的家畜

B. 蜜蜂与其采访的植物

C. 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

D. 豆科植物与固氮菌

16. 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5个时期中, 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 ( 即 K/2 时 ) 称为

A. 加速期

B. 转折期

C. 减速期

D. 饱和期

17. 种群呈 "S" 型增长过程中, 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 , 种群的

A. 密度增长越来越快

B. 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C. 环境阻力越来越小

D. 密度越来越小

18. 不符合增长型的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是

A.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B. 生产量为正值

C. 年龄锥体下宽、上窄

D.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19. 沿海地区出现的 " 赤潮 " 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A 季节性消长 B. 不规则波动

C. 周期性波动

D. 种群的爆发

20. 欧洲的穴兔于 1859年由英国进入澳大利亚 ,10 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 , 与牛

羊竞争牧场 , 成为一大危害。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

A. 种群大发生

B. 生态入侵

C. 不规则波动

D. 种群大爆发

21. 下列动物的种群数量不能够长期地维持在某一水平的是

A. 大型有蹄类

B. 食肉类

C. 红蚁

D. 蝗虫

22. 在渔业生产上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 海洋捕捞时, 应使鱼类的种群数量保

持在

A.K/2

B.K

C.K/4

D.K/3

23. 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

A. 均匀分布

B. 成群分布

C. 随机分布

D. 带状分布

二、问答题

1. 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

2. 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3. 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

4.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 ?

5. 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

6. 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

7. 生物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

8. 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

9. 自然选择的类型有哪些 ?

10. 简述 K-对策者生物与r-对策者生物的主要区别。

11. 简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第三单元群落生态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阐述,正确的是

A. 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

B. 由植物、动物与微生物组成的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C. 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

D. 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

2. 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

A. 植物的种类

B. 植物的高度

C. 植物的作用

D. 植物的功能

3. 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 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

B. 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

C. 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

D. 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4. 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

A. 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

B. 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

C. 一棵草、一颗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

D. 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

5. 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

A. 优势种

B. 建群种

C. 特有种

D. 亚优种

6. 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

A. 光照强度减弱

B. 空气湿度增加

C. 土壤湿度增加

D. 气温增加

7. 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 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B. 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

C. 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

D. 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

8. 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

A. 苔原

B. 荒漠

C. 落叶阔叶林

D. 常绿阔叶林

9. 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

A. 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

B. 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的

C. 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

D. 高位芽达90%以上

10. 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

A. 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

B. 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C. 每一个镶嵌体仅包括一种小群落

D. 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

11. 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A. 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协调

B. 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 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 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12. 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

A. 英美学派

B. 法瑞学派

C. 前苏联

D. 中国

13.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

A. 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

B. 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

C. 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D. 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

14. 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

A. 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

B. 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

C. 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D. 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

15. 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

B. 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

C. 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

D. 生态型按形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

16. 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

A. 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B. 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

C. 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D. 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

17. 按Raunkiaer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

A. 莲藕

B. 芦苇

C. 马铃薯

D. 玉米

18. 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A. 常绿阔叶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北方针叶林

D. 热带雨林

19. 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

A. 演替速度越来越快

B. 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C. 演替越来越慢

D. 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20.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 , 顶极群落的特征是

A. 信息少

B. 稳定性高

C. 矿质营养循环开放

D. 食物网 ( 链 ) 简单

21. 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

A. 生态环境

B. 群落外貌和结构

C. 群落种类组成

D. 群落动态

22. 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体系主要分类依据是

A. 优势种

B. 特征种

C. 建群种

D. 偶见种

23. 属于地带性顶极的群落是

A. 沼泽

B. 水生群落

C. 盐碱群落

D. 荒漠群落

24. 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

A. 次生演替

B. 快速演替

C. 内因性演替

D. 外因性演替

25. 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

A. 土壤

B. 地形

C. 气候

D. 生物

26. 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

A. 一个气候区内,只能有1种顶极群落

B. 一个气候区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

C. 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各顶极群落呈连续变化

D. 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

27. 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A. 原生演替

B. 次生演替

C. 水生演替

D. 旱生演替

28. 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

A. 生态学原则

B. 植物区系学原则

C. 动态原则

D. 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29. 中国植物群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

A. 建群种和水热条件

B. 建群种的生活型和水热条件

C. 优势种和水热条件

D. 优势种的生活型和水热条件

30. 属于非地带性顶极的群落是

A. 落叶阔叶林

B. 温带草原

C. 北方针叶林

D. 沼泽

二、问答题

1.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

2. 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

3. 简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4. 简述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

5. 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6. 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 ?

7. 生物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 ?

8. 简述以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过程。

9. 简述以湖泊开始的水生演替过程。

10. 简述云杉砍伐迹地上的次生演替系列。

11. 顶级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

12. 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 ?

13. 主要顶极理论有哪些 , 基本观点各是什么 ?

第四单元生态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1. 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 达尔文

B. 奥德姆

C. 瓦尔明

D. 坦斯利

2. 生物地理群落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 达尔文

B. 奥德姆

C. 苏卡乔夫

D. 坦斯利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组成

B. 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与兼养生物组成

C. 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与食腐动物组成

D. 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组成

4. 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

A. 种子植物

B. 蕨类植物

C. 蓝绿藻

D. 真菌

5. 下列生物类群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类群是

A. 高等植物

B. 哺乳动物

C. 大型真菌

D. 蓝绿藻

6. 从下列生物类群中,哪一种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A. 树木

B. 鸟类

C. 昆虫

D. 蚯蚓

7.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

A. 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 保持生态平衡

C. 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

D.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8. 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

A. 热带

B. 亚热带

C. 温带

D. 寒带

9. 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

A. 热带

B. 亚热带

C. 温带

D. 寒带

10. 雨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

A. 热带

B. 亚热带

C. 温带

D. 寒带

11. 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

A. 热带

B. 温带

C. 寒温带

D. 寒带

12. 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

A. 热带雨林

B. 亚热带季雨林

C. 常绿阔叶林

D. 落叶阔叶林

13. 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

A. 大陆架

B. 开阔大洋

C. 河流与湖泊

D. 珊珊礁

14. 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

A. 沼泽与湿地

B. 开阔大洋

C. 荒漠

D. 冻原

15. 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

A. 热带雨林

B. 橡胶园

C. 北方针叶林

D. 冻原

16. 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

A. 海洋

B. 撂荒地

C. 被污染的湖泊

D. 养鱼池

17. 下列生态系统中,不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

A. 农田

B. 果园

C. 被污染的湖泊

D. 养鱼池

18. 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低的是

A. 热带雨林

B. 温带农田

C. 温带草原

D. 落叶阔叶林

19. 按生产力高低排序,正确的答案是

A. 热带雨林> 亚热带季雨林> 北方针叶林> 冻原

B. 开阔大洋> 河口〉湖泊〉大陆架

C. 温带草原> 稀树草原> 常绿阔叶林> 北方针叶林

D. 长江流域农田> 黄河流域农田> 黑龙江流域农田> 热带雨林

20.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

A.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C. 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D. 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21. 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

A. 能量越来越少

B. 能量越来越多

C. 能量基本没有变化

D. 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

22. 形成次级生物量的生物类群是

A. 化能合成细菌

B. 真菌

C. 蓝绿藻

D. 葳类植物

23. 下列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高的是

A. 热带雨林

B. 温带草原

C. 荒漠

D. 开阔大洋

24. 种类组成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板状根、裸芽、茎花现象明显,无明显季相交

替的生态系统是

A. 雨林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北方针叶林

25. 捉100 种动物容易,捉一种动物的100 个个体难的生态系统是

A. 雨林

B. 湖泊

C. 草原

D. 荒漠

26. 种类组成贫乏,乔木以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的生态系统是

A. 雨林

B. 季雨林

C. 落叶阔叶林

D. 北方针叶林

27. 大型食草有蹄类和穴居哺乳类动物占优势的生态系统是

A. 雨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北方针叶林

D. 温带草

28. 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

A. 热带或亚热带

B. 温带

C. 寒温带

D. 极地

29. 选出正确的答案

A. 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生态系统

B. 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C. 森林生态系统在演替初期是开放的生态系统,演替后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D. 湖泊生态系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30. 下列生态系统中,遭到破坏后最难恢复的是

A. 热带雨林

B. 北方针叶林

C. 温带草原

D. 极地冻原

31. 温室效应指的是

A.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温室和塑料大棚,产生了对环境不利的后果

B.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的外罩一样,太阳短波辐射容

易进入,地表长波辐射难以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

C. 农民长期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工作,导致了与温室和塑料大棚有关的疾病

D. 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生产的蔬菜质量与露天农田中生产的蔬菜质量不同

32. 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后果是

A. 气温升高

B. 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

C. 海平面上升

D. 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破坏

33. 水体富营养化的后果是

A. 由于藻类大量繁殖,死后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渔类因缺氧而死亡,使

渔业产量减少

B. 由于藻类大量繁殖,使鱼类的食物增加,导致渔业产量增加

C. 对渔业产量没有影响

D. 使渔业产量忽高忽低

34. 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的是

A. 煤炭资源

B. 核能资源

C. 森林资源

D. 天然气资源

35. 下列资源属于非枯竭性自然资源的是

A. 太阳能资源

B. 天然气资源

C. 土地资源

D. 淡水资源

36. 下列做法不是可持续农业的做法的是

A. 农、林、牧、渔多种经营

B. 大力植树造林,避免水土流失

C. 大力开展生物防治,避免化学农药污染

D. 大量使用化肥,保持农产品持续高产

37. 下列类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属于生态农业范畴的是

A. 养鱼塘的分层养殖

B. 农田的间作套种

C. 海洋的网箱养殖

D. 稻田养鱼或养鸭

38. 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

A. 2~3 个

B. 5~6 个

C. 8~10 个

D. 12~14 个

39. 目前,最受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

A. 个体生态学

B. 种群生态学

C. 群落生态学

D. 生态系统生态学

40. 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类群不包括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非生物环境

41. 能流和物流速度快的生态系统是

A. 热带雨林

B. 落叶阔叶林

C. 温带草原

D. 北方针叶林

42. 下列生态系统中消费者食物专一性强的是

A. 热带雨林

B. 湖泊

C. 温带草原

D. 荒漠

43. 盐度周期性变化明显的生态系统是

A. 海洋

B. 河口

C. 红树林

D. 盐湖

44. 在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储存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是

A. 生产者

B. 初级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

D. 分解者

45. 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是

A. 温带草原

B. 落叶阔叶林

C. 淡水湖泊

D. 极地冻原

46. 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

A. 根据消费者的个体大小

B. 根据消费者的食量大小

C. 根据消费者的食性

D. 根据消费者的主要食性

47. 生态系统中受到捕食压力较大的是

A. 食植动物

B. 一级食肉动物

C. 二级食肉动物

D. 三级食肉动物

48. 下列属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是

A. 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B. 草原破坏导致的沙漠化

C. 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

D. 大量使用化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

二、问答题

1. 为什么说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类非独立性的生态系统?

2. 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

3. 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标志。

4. 用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过程。

5. 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6. 论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及反馈调控。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最新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精选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 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 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 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 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 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 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 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 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 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25.景观异质性形成原因: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26.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均匀分配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 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就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与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与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就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就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与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就是决定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就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与理论的三大类。 3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就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与,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就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就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与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就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就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就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就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就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就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就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系统专题练习

生态系统专题练习选择题(1) 1. (09海南卷,18)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A.初生演替 B.生物入侵 C.生物进化 D.种间竟争 2.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 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4.(09广东卷,1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5.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 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 2)调查数据。 根 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B .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C .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 .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6. 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 A.年龄组成 B.性别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 9.(08广东理基)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1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类群 样地 跳虫类 蜱螨类 线蚓类 线虫类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有机肥田 10 167 38 30 40 1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16 41 18 32 7 52

杨持 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就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2、什么就是环境,生态学环境指什么? 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与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 生态学环境就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与。 3、种的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8.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与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B、种群指数增长模型就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就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C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9、什么就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附:成因>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 成因:(1)均匀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就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就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2、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而将生活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生物的种间关系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有9种相互作用类型:偏利作用、原始作用、互利共生、中性作用、竞争(直接干涉型)、竞争(资源利用型)、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可概括分为两大类,即正相互作用与负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习题及答案

生态系统习题及答案 1.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 ) A.非生物界中循环的碳 B.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 C.食物中有机物里的碳 D.燃料中的碳 【解析】人体中的碳元素来自食物中的含碳有机物。而食物中的含碳有机物归根结底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CO2合成含碳的有机物,故而所有生命的碳源均是二氧化碳。因此答案为B。 【答案】B 2.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 )。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 D.自由扩散 【解析】大气中的CO2只有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如果没有这个途径,碳元素就不能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呼吸作用是把碳元素从生物群落中释放到大气中,自由扩散是CO2在大气圈和水圈中交换的方式,蒸腾作用与碳循环无关。因此答案为B。 【答案】B 3.下列那种情况不会释放碳进入碳循环中( ) A. 燃烧 B. 呼吸作用 C. 光合作用 D. 海洋中沉积物的风化 【解析】释放碳进入碳循环实质是指能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燃烧、呼吸作用和海洋中沉积物的风化都会产生二氧化碳,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不会释放碳进入碳循环的就是光合作用。 【答案】C 4.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是( ) A.反复循环的 B.单向运动的 C.逐级递减的 D.逐级递增的 【解析】碳的主要循环形式是从大气的二氧化碳蓄库开始,经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碳固定,生成糖类,然后经过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和残体腐败分解后,再回到大气蓄库中。

除了大气,碳的另一个储存库是海洋,它的含碳量是大气的50倍,更重要的是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含碳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水体中,同样由水生植物将大气中扩散到水上层的二氧化碳固定转化为糖类,通过食物链经消化合成,再消化再合成,各种水生动植物呼吸作用又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动植物残体埋入水底,其中的碳都暂时离开循环。但是经过地质年代,又可以石灰岩或珊瑚礁的形式再露于地表;岩石圈中的碳也可以借助于岩石的风化和溶解、火山爆发等重返大气圈。有部分则转化为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答案】A 5.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什么(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碳循环过程的理解。甲与大气中的CO2 之间是双向箭头,表明甲既从大气中吸收CO2 ,也向大气释放CO2 ,能吸收大气中的CO2 固定为糖类的只有自养植物,即生产者,所以甲是生产者,乙与大气中的CO2 之间是单向箭头,甲和丙也有箭头指向乙,说明乙能捕食或分解甲和丙,向大气释放CO2 ,所以乙有可能是消费者也有可能是分解者。丙与大气中的CO2 之间是单向箭头,还有从甲过来的箭头,说明丙通过食用甲获得碳元素,并向大气是放CO2 ,所以丙是分解者。故最佳答案为A。 【答案】A 6、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 (2)A过程是的作用。 (3)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过程(用图中字母代号填写)。 (4)碳在无机环境中以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形式进行循环。

(完整word版)土地生态学题库

绪论 一、土地生态学:土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结构、功能和优化利用的学科。 二、土地生态学基本任务: 1、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 2、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 三、土地生态学基本目的:为土地利用规划、利用工程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四、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生态系统 五、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土地生态类型 (1) 土地生态分类, 即土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其目的是使复杂多样的土地生态系统 类型得以条理化、系统化(2) 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 2、土地生态评价 主要属于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 重点是土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一般包括: (1)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2)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3、土地生态规划设计 是在土地生态评价基础上开展的土地生态学重要研究内容。土地生态规划属于“总体规划”的性质,有两种情况: ①以土地生态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布局,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②充分考虑土地生态评价结果的同时,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因素而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方案。 4、土地生态整治 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内容广泛,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治理;盐碱地的治理;风沙地的治理;沼泽地的治理;受污染土地的治理; 中低产田改造;荒山荒地的开发与治理。 5、土地生态管理 土地生态管理主要是通过审查和监督各级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案,使人类按照规定的土地用途, 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土地, 不断提高土地肥力和生产力, 保持土地生态平衡, 获取最优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其重点是:(1) 土地利用结构的监督;(2) 土地肥力及其变化趋势的监督;(3) 土地开发活动的监督;(4) 土地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监督。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一、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它有一定的结构、一定 的边界。但是边界常常又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条件和需要来划定的。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Ⅰ生物环境: 1、生产者又称初级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 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 2、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 有机物质。它们属于异养生物。 3、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题型 名词解释:5*2 填空:20*0.5 选择:10*1(单项);5*2(多项) 简答:5题,分值不等 论述:1题,15分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填空及部分选择) 监测植物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滞尘效应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降,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填空、选择、简答 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水源缺乏、水污染严重 2、壤质土类是大多数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是较好一种土壤结构 3、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和要求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 4、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5、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的优点? (1)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2)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3)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4)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6、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 (2)吸收有害气体 (3)滞尘作用 (4)减菌效应 (5)减噪效应 (6)增加负离子效应 (7)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7、减噪效应的原理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噪声遇到重叠的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部分透过枝叶的空隙达到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弱噪声。 8、常见的防风林结构有3种:紧密(不透风)结构。稀疏(疏透)结构。透风(通风)结构 9、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0、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抗性确定方法:污染区调查;定点栽培对比法;人工熏气法 11、简答滞尘效应原理。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 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

生态系统练习题

综合检测·知能升级 1.(2012·泰安模拟)下列哪个是生态系统( ) A.一个池塘中的动物 B.一个湖泊中所有的鱼 C.一片森林中的植物与动物 D.一块农田 2.(2012·南安模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海洋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3.猴头菌是名贵的食药两用菌,质嫩味鲜,是筵席上的佳肴,与熊掌、海参、鱼翅并列为四大名菜,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说。猴头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非生物成分 B.分解者 C.消费者 D.生产者 4.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是( ) A.老虎吃野兔 B.蛇吃老鼠 C.青蛙吃昆虫 D.蝗虫吃庄稼 5.(2012·聊城模拟)下列食物链中书写正确的是( ) A.草←食草昆虫←青蛙 B.草→食草昆虫→青蛙 C.阳光→草→食草昆虫→青蛙 D.草→食草昆虫→青蛙→细菌和真菌 6.草原存在着“牧草→兔→狐→狼”的食物链,如果牧草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下列生物中DDT含量最多和最少的是( ) A.牧草、兔 B.狼、牧草 C.狐、牧 草 D.兔、狐 7.在草→食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假设流经这条食物链的总能量为100%,按传递率20%计算,蟾蜍和猫头鹰所得能量最多分别 是( ) A.20%和2% B.0.8%和0.32%

C.4%和0.8% D.0.8%和0.032% 8.(2012·汕头模拟)下列哪种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最多( ) A.草原生态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 C.湖泊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9.(2012·保山模拟)农田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其原因是( ) ①生态平衡稳定性强 ②生态系统组成单一 ③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④生态平衡稳定性差 ⑤动植物种类繁多 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⑤⑥ 10.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图 中 的( ) 11.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食 物网,这是由于( )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B.消费者不仅仅以一种生物为食 C.生态系统的物质要大量流失 D.消费者的数量太多 1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图中A~F分别表示不同种类的 生物。请据图回答:

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 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 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 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 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 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 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 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 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 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 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 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超冷: 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 适应性低体温: 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贝格曼规律: 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 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乔丹规律: 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生物学零度: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 (2013年高考研讨)(原创+改编)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下各图所示的某些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上图A中,共有条食物链,若由于某种原因蛇突然全部死亡,则短期鹰的数量将。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2)上图B中,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千克。 (3)上图C中,假设在每种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从来源不同的途径获得的能量相等,则草中含900kg的生物量,最多能使鹰增重 kg。 (4)上图C中,假设每种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来源比例不知道,每种较低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比例也不知道,要使鹰增重1kg,则至少需要消耗草 kg。(5)上图D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提供给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 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答案: (1)8 增加植物→鼠→猫头鹰 (2)3250 (3)4 (4)25 (5)25A/(5-4x) 2013年一模 28题(16分)研究发现,某污染重的甲基汞(有机汞)的毒性远高于无机汞。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中,这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其具有功能。图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结构。目前人们依据的理论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2)甲基汞通过富集而危害人体神经系统。研究发现,在甲基汞的作用下突触间隙会持续存在较多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同时发现甲基汞高度亲脂,又能与蛋白质结合,请推测乙酰胆碱增多的可能原因是 。 (3)底泥中存在与B类细菌类似作用的真菌,这类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浮游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除流向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外。其去向还有。 (4)根据题干信息,请提出一种有效降低水体汞污染危害的思路: 。 答案:(1)净化水体空间(垂直和水平)(生物)群落演替(2)食物链甲基汞导致突触前膜释放过多的神经递质(也可以从影响酶的活性角度回答,也可从影响载体蛋白的角度回答) (3)分解者分解者和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种植能大量吸收贡的植物,再从这些植物中回收汞(在贡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一定量的B类细菌,或在汞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分解甲基汞的真菌)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 多型现象 内禀增长率 存活曲线 种群空间分布型 集合种群 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 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 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对x作图 x 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

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 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 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由于种群太小使近交难以避免,隐性基因会更广泛地显示出来,使存活率下降。 种群瓶颈:小种群的持续存在会因遗传漂变而引起遗传变异的进一步丧失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和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 生命表可分为和两大类,它们在方法上有所不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收集数据) 3.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和。(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4.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 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等。(共生、竞争、捕食、寄生、偏害)

生态系统练习题精品试卷

生态系统练习题(1) 1. “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将造成农业、医药卫生保健、工业方面的根本危机,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根本措施是() A.保护细胞的多样性 B.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C.保护基因的多样性 D.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010东营中考)直供上海世博会的蔬菜有六成来自山东。按照世博会的要求,所有专供蔬菜都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食品是经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专门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分为A级和AA级两类,下图为_______级标志。 (2)某蔬菜大棚种植了黄瓜,颀长硕大,煞是喜人。每一根黄瓜里含有多粒种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有些黄瓜花凋谢后并不结实,这些花是___________。 (3)菜农通常采用白天适当增强光照,夜晚适当降低室温的措施,以提高蔬菜产量。其中的道理是增加光照可使________________增强,降低温度可使________________减弱,从而增加有机物的积累量。 (4)下图是某温室从16点开始持续密封48小时,测得的温室内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试分析:曲线b~c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c~d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菜农利用某种技术,在南瓜植株上收获了黄瓜,这种技术叫做__________________。 2.(2010东营中考)为提高广大师生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掌握在灾难中迅速逃生、救助的基本方法,我市各校于2010年春季举行了应急疏散演练。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学生听到相关指令后立即疏散,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反射。参与该反射的感受器是__________________。在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中,有___________中枢、听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参与了该反射。(2)演练时,同学们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止过量的有害气体进入呼吸道。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并且对所吸入的空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同学们在疏散活动中所需要的能量来自身体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活动结束后小明发现自己的手擦伤并流血了,可见至少伤到了皮肤的_____。不过伤口流血很快就止住了,这主要是血液中__________________的凝血作用。 (5)演练过程中,同学们反应灵敏、呼吸加速、心跳加快……各种系统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从而使人体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0东营中考)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在我国青海省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党和各族人民发扬“和人民在一起”、“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迅速展开了一场生命大营救。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被埋在废墟中的待援救人员,可以通过饮用自己的尿液来补充体内的_______和无机盐;必要时,还可以少量食用蚂蚁、蚯蚓等无毒食物,以保持体内______________的供给。 (2)某伤员的前臂桡动脉出血,应在此人前臂的_______(填“近”或“远”)心端用止血带止血。若因出血过多而需要大量输血时,应以输入__________血为原则。医生为其在前臂静脉输入的血液首先进入此人心脏的哪个腔?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遇到紧急情况,病人生命垂危时,需要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原理是用外力使病人的____________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逐步恢复呼吸功能。 (4)从地震中救出的伤员在康复过程中应多吃蛋、鱼、奶等食物,因为人体受损组织的修复需要大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滨州中考)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如果该系统中喷洒了含有有机汞的农药,体内残留有机汞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未体现非生物成分和________。 (3)图中几条食物链中,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通过________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43、(2009济南市)图22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亦意图,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 ⑦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 (l)图中B是指,D是指。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以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元素通过[②]作用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 (3)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

基础生态学填空题库

基础生态学填空题库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N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提出并定义的。 3.种群生态学是以(种群)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4.群落生态学以(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5.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与演替。 6.全球生态学是以(生物圈)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7.生态学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可分为分子一基因—(细胞)一(器官)—个体—(种群)一—群落一—生态系统一—景观一—生物圈。 8.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组织层次,生态学分化出了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等。 9.生态学一般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10.着名生物学家达尔文(Darwin)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对生态学和进化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11.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等大致4个阶段。 12.1798年,马尔萨斯(T.Malthus)发表了《人口论》,促进了人口统计学和种群生态学的发展。 13.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植物生态学研究出现了几个着名的学派有: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和(前苏联学派)。

14.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五大危机是指(人口)、(环境)、(资源)、(粮食)和(全球性变化)。 15.丹麦植物学家瓦尔明的(植物分布学)和波恩大学教授辛柏的(植物地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植物生态学作为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的诞生。 16.1949年美国( Allee)和(Emerson)合着的、内容广泛的《动物生态学原理》一书的出版出版,被认为是动物生态学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17.国际生物学计划(IBP)、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环境问题的科学委员会SCOPE)、(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是生态学研究的国际化的标志。 生物与环境 1.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2.(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3.依据生态因子的性质,把生态因子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4.苏联学者蒙恰斯基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后者又可分为(周期性)变动因子和(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3)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象转移到人类活动,交叉科学如化学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 1、名词解释 环境(environment)——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 2、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地球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3、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答:(1)综合作用: 如气候的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渔业高密度养殖增氧;(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地形因子一般为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如鱼类的回游;(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4、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那些主要规律? 答:(1)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生物的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每个种的的生态幅主要决定于种的遗传特性。(2)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而对另一因子的适应范围很窄,生态幅常常为后一生态因子所限制。(3)同一生物不同阶段耐受性不同,生物繁殖阶段常常是一个临界期。(4)内稳态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5)驯化可导致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新的最适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 1、名词解释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光周期(photoperiod)——一天之内,相对于黑夜而言,白天的时间长短。 Bergman 规律((Bergmann’s rule)——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 冷害(chilling injury)——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2、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答:有效积温法则指变温动物和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每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有: (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年总积温/一个世代所需积温 (2)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3)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 (4)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 (5)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3、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答:太阳光是地球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须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产生深刻的影象。(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有杀菌作用,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3)生物的光周期的适应。植物可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光周期的变化对大多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光周期对昆虫的滞育起主要作用。 4、为什么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受光周期控制? 答:外界环境因子很多,如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为什么动物偏偏选择光(光照周期)这个信号作为启动复杂的繁殖生理机制的“触发器”。这是因为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具有稳定性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