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考点4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即时演练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考点4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即时演练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考点4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即时演练

一、选择题

1.(2014南京模拟)1894年7月2日,一家商行在《天津早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材料反映了()

A.市民衣食住行基本西化

B.维新变法使生活观念转变

C.报纸开始刊登商业广告

D.物质生活的时尚发生变化

解析:D由题干中的信息“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可知此时国人的物质生活的时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故D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国人衣食住行的西化,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发生于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开始刊登商业广告”,故C项错误。

2.(2014北京丰台区练习)19世纪70年代,上海有人写了一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这首竹枝词不能反映的是()

A.新旧交替时期的认知

B.上海人的自豪感

C.近代交通工具的快捷

D.交通运输业发达

解析:D从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19世纪70年代”“上海”等来看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的认知”“上海人的自豪”“近代交通工具的快捷”,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是反映了近代19世纪70年代上海铁路事业发展,而其他地区铁路事业还很落后,“交通运输业发达”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也不符合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史实,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2015济南月考)1897年11月4日,为庆祝慈禧六十大寿,上海道蔡钧带头举办了中国官方的第一次大型舞会。舞会的参加者主要是在沪的外国人。中国官员女眷也循西例参加,陪同西人女眷,尽管她们没有跳舞,只是隔着帘子观看,这在当时实属破天荒之举。这说明当时()

A.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C.中国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解析:C根据题意可知,中国人举办的舞会,女眷只是隔着帘子看,反映当时中国人意识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故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男女平等的内容,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不出崇洋媚外成为风尚,故B项错误;D项“彻底”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4.(2014绍兴模拟)龚祥瑞在自传《盲人奥里翁》中记载:“辛亥革命那一年,在我出生的那一天(旧历六月初八),父亲头上留了四十多年的辫子竟被守城门的乡勇给剪去了。”这一材料说明()

A.清末已出现市民的辫子被乡勇强迫剪掉的现象

B.清末新军和军官学堂的学生剪辫子之风已形成

C.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巨大变化

D.清朝末年乡勇自作主张强迫市民剪掉辫子成风

解析:A辛亥革命斗争对象是清王朝,剪辫子是反清的表现,根据题干材料可推得,A项正确;“剪辫子之风已形成”“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巨大变化”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后,而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故B、C两项错误;D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D项错误。5.(2014福州模拟)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

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

C.大公报属于政论性报刊

D.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解析:D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人编译《各国律例》,开始介绍西方法律,故A项错误;1929年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离婚法论》卖书广告”可知反映了人们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而并非政论,故D项正确,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6.(2014苏锡常镇四市调研)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材料二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1912)

年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民国易服,“拿来”洋装》材料三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俗移”揭示出怎样的“世异”?

(2)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再联系相关背景概括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时间“1912年至1919年”,时代背景,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商家做广告卖帽子,可以得出先进人士、商人的示范,商家和媒体的宣传,另外结合所学知识还有民国政府的推动等。第(3)问结合教材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作答。第(4)问综合三则材料的关键信息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特点:过度消费;追逐时髦;违礼逾制。

揭示: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封建社会传统习俗。

(2)原因:革除封建习俗,推行新式服饰;倡导西学,追求人人平等。

因素:民国政府的推动;先进人士、商人的示范;商家和媒体的宣传。

(3)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的流行。

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

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延续。

(4)认识:习俗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习俗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习俗变迁中应注重传承、借鉴、创新;习俗会因时因势而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