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年代地层表与国际地层表充分接轨

中国年代地层表与国际地层表充分接轨

中国年代地层表与国际地层表充分接轨

1、中国年代地层表与国际地层表充分接轨。

2、以古生物为主要界定依据,而非传统的岩相地层分界。更准确的反应同一时期不同区域

相变的特点。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1)全新统(Q4) 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 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 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 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 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 (3)中更新统(Q 2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 (4)下更新统(Q 1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古土壤底部钙质结核富集成层,愈近山前地带结核层愈发育,核径愈大,成层性不明显,本组岩性、层位稳定,厚一般10~20m,部分地区可厚达25 m 2、上第三系上新统(N2) 主要分布于深切黄土沟谷中,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星,海拔标高500~1300m 之间,与上下地层皆呈不整合接触。 岩性多为半胶结之钙质黏土、粉质黏土、砂砾石层和淡水灰岩,厚度一般为20~80m,钻孔揭露厚达400m。 3、三叠系(T) 三叠系主要分布吕梁山西麓的隰县,蒲县一带,在黄土冲沟中出露。由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按其岩性、岩相特征及植物化石组合,进一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统。 (1)上统(T ) 3 延长组(T3y):主要岩性为发育麻斑状构造的黄绿色、肉红色、土黄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夹暗紫红色泥岩、紫红色砂质泥岩及灰色钙质粉砂岩,厚度362~474m。 ) (2)中统(T 2 铜川组(T2t):由肉红色、灰红、灰白色、土黄色及黄绿色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和暗紫色泥岩,少量的黄绿色页岩、煤线等组成,厚度502~634m。 二马营组(T2er):由黄绿色厚层长石砂岩夹暗紫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厚度512~703m。 (3)下统(T ) 1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内容简介 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面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生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层型剖面位置,生物化石标志,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比,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一部分 地层概述 前言 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工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立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 1.1 地层学(Stratigraphy) 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 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等。 1.4 地层区划(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地层发育特征和状况颇不相同,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加以对比研究,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阐明其原因,并划分出不同的地层区域,这即是地层区划。这种划分不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地层工划主要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来划分。而决定和影响这些特征的,主要是地壳的活动性、古地理与古气候条件、古生物群的变化等综合因素,其中构造环境起着控制作用。现行的地层区划,是综合各个层系共同特点的综合地层区划。 地层区划可分为两级。一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一级构造单元(或构造域);在同一地层区内,“系”级以上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区系上应可对比,“统”级地层单位可基本对比。二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分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二级构造单元(地块、褶皱带);在同一地层分区内,要求“统”级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组合上完全可以对比,“组”级单

国际年代地层表2015-01(英文)

0.01170.1260.7811.80 2.58 3.6005.3337.24611.6313.8215.9720.4423.0328.1 33.937.841.247.8 56.059.261.666.072.1 ±0.2 83.6 ±0.286.3 ±0.589.8 ±0.393.9100.5 ~ 113.0~ 125.0 ~ 129.4~ 132.9~ 139.8~ 145.0 ~ 145.0 152.1 ±0.9157.3 ±1.0 163.5 ±1.0166.1 ±1.2168.3 ±1.3170.3 ±1.4174.1 ±1.0182.7 ±0.7 190.8 ±1.0 199.3 ±0.3201.3 ±0.2~ 208.5 ~ 227254.14 ±0.07259.8 ±0.4265.1 ±0.4268.8 ±0.5272.3 ±0.5283.5 ±0.6290.1 ±0.26303.7 ±0.1307.0 ±0.1315.2 ±0.2323.2 ±0.4330.9 ±0.2 346.7 ±0.4 358.9 ±0.4 298.9 ±0.15 295.0 ±0.18~ 237 ~ 242247.2251.2252.17 ±0.06 358.9 ± 0.4 372.2 ±1.6 382.7 ±1.6 387.7 ±0.8 393.3 ±1.2 407.6 ±2.6410.8 ±2.8419.2 ±3.2 423.0 ±2.3425.6 ±0.9427.4 ±0.5430.5 ±0.7433.4 ±0.8 438.5 ±1.1440.8 ±1.2443.8 ±1.5445.2 ±1.4453.0 ±0.7458.4 ±0.9467.3 ±1.1470.0 ±1.4477.7 ±1.4 485.4 ±1.9 541.0 ±1.0 ~ 489.5~ 494~ 497~ 500.5~ 504.5~ 509~ 514~ 521 ~ 529 ~ 541.0 ±1.0 ~ 63510001200140016001800 2050 2300 25002800 32003600 4000 ~ 4600 present ~ 720Series / Epoch Stage / Age numerical age (Ma) E o n o t h e m / E o n E r a t h e m / E r a S y s t e m / P e r i o d Series / Epoch Stage / Age numerical age (Ma) E o n o t h e m / E o n E r a t h e m / E r a S y s t e m / P e r i o d Series / Epoch Stage / Age numerical age (Ma) System / Period Erathem / Era numerical age (Ma) E o n o t h e m / E o n E r a t h e m / E r a S y s t e m / P e r i o d Eonothem / Eon G S S P G S S P G S S P G S S P G S S A INTERNATIONAL CHRONOSTRATIGRAPHIC CHART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6024793.html, Coloring follows the Commission for the Geological Map of the Worl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6024793.html,)Chart drafted by K.M. Cohen, S.C. Finney, P.L. Gibbard (c)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January 2015 To cite: Cohen, K.M., Finney, S.C., Gibbard, P .L. & Fan, J.-X. (2013; updated) The ICS International Chronostratigraphic Chart. Episodes 36: 199-204.UR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6024793.html,/ICSchart/ChronostratChart2015-01.pdf Units of all ranks are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defined by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s (GSSP) for their lower boundaries, including those of the Archean and Proterozoic, long defined by Global Standard Stratigraphic Ages (GSSA). Charts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ratified GSSPs are available at the websit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6024793.html,. The URL to this chart is found below. Numerical ages are subject to revision and do not define units in the Phanerozoic and the Ediacaran; only GSSPs do. For boundaries in the Phanerozoic without ratified GSSPs or without constrained numerical ages, an approximate numerical age (~) is provided.Numerical ages for all systems except Lower Pleistocene, Permian,Triassic, Cretaceous and Precambrian are taken from ‘A Geologic Time Scale 2012’ by Gradstein et al. (2012); those for the Lower Pleistocene, Permian, Triassic and Cretaceous were provided by the relevant ICS subcommissions. v 2015/01

001秭归地区地层简介

秭归地区地层简介 它主要含页岩和薄层石灰岩。在下部主要为页岩,……含有盘状黑色燧石的硬质页岩是这个地层下部的突出特征。……顺次地向上追索,页岩渐渐变得富于钙质。它们先后顺序是:最初为泥质的层纹状蓝色硬石灰岩,其次局部呈鲕状的纯石灰岩层,最后是薄层状白云岩局部被砂质页岩盖覆。” 现在指整合在灯影组之下,平行不整合于南沱组之上,以灰、褐灰、灰白色白云岩为主,下部为灰-褐灰色白云岩,含泥质和硅质磷质结核;中部为灰黑色页片状含粉砂质白云岩;上部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夹硅质层或燧石团块组成。顶部以黑色碳质页,岩与上覆灯影组分界;底以一层含砾白云岩的底面与下伏南沱组分界。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内,本组由板岩、千枚岩、片岩、变质砂岩与粉砂岩组成,夹大理岩、白云岩与砂质灰岩。上与灯影组白云岩呈整合接触;下与耀岭河组变基性火山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正层型为宜昌田家园子陡山沱组剖面(111°05′28″,30°50′01″)。 上覆地层:灯影组 15.厚层状凝块石微晶一细晶白云岩 ―――――――整合―――――― 陡山沱组总厚度231.50 m 14.黑色碳质粉砂质页岩夹透镜状白云岩和燧石结核,下部以碳质页岩为主。 向上燧石层逐渐增加,顶部碳质页岩风化后呈粉红色叶片状,含银特高26.05 m 13-11.灰黑、灰白色中厚层状凝块石白云岩,微晶白云岩夹球粒状白云岩, 局部夹燧石层,下部含磷及粉砂质62.46 m 10-6.灰黑色薄层状微晶白云岩,粉砂质微晶白云岩夹含磷微晶白云岩, 中部有含磷结核,水平纹层发育,风化后呈叶片状,含微古植物:Aspe- ratopsophosphaera aff. umishanensis,Monotrematosphaeridium asperum, Trachysphaeridium sp. ,T. planum,Zonosphaeridium sp. ,Leiominuscula sp., Laiophosphosphaer a cf.densa等17 m 5-2.深灰色薄一中厚层状含燧结核微晶白云岩,含硅质结核微晶白云岩, 水平层理发育,含粉砂质21.5 m 1.灰色厚层状含砾微晶白云岩,岩石中石英细脉及簇状石英晶体发育,并 偶见有板状石膏。角砾大小不一;大者大于4 cm,小者2.5 cm以下,其成 分有砂岩、绿泥片岩、燧石结核及白云岩等。本层底部有很大而不规则的硅 质及壳,顶部有一层厚约30 cm的细晶白云岩,局部含燧石透镜体 4.32 m ―――――――平行不整合―――――― 下伏地层:南沱组 0.灰绿色冰碛砾岩 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本组在省境出露广泛。在南部扬子区内,其除随南沱组分布外,还广布于南沱组未及的房县东-西蒿坪以南、黄陵穹隆北部、神农架-梨花坪背斜东翼、耿集以南、谷城南部、钟祥冷水铺-襄阳观音阁及宜城板桥等地。在北部南秦岭-大别山区内,本组分布于郧西、郧县、丹江、应山北部、随州南部、枣阳南部、京山岔河、安陆白兆山等地,广济、蕲春也有零星分布。 灰绿色、紫红色冰碛泥砾岩(杂砾岩),上部夹薄层状砂岩透镜体,冰碛砾岩(杂砾岩)中的砾石分选性差,表面具擦痕。与上覆陡山沱组白云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下伏莲沱组凝灰质细砂岩或大塘坡组碳质粉砂质页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国际地层年代表2018-08Chinese

国际年代地层表v2018/08 国际地层委员会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6024793.html, 年龄值 宇界系统阶宇界系统阶宇界系统阶宇界系 年龄值年龄值年龄值(Ma) (宙()代)(纪)(世)(期)(宙()代()纪)(世)(期)(宙()代()纪)(世)(期)(宙)(代)(纪) (Ma)(Ma) (Ma) 现今 358.9 ± 0.4 ~541.0±1.0 上/晚~ 145.0 梅加拉亚阶 全新统 中0.0042 提塘阶 埃迪卡拉系诺斯格瑞比阶 0.0082 ~ 635 下/早格陵兰阶152.1 ±0.9 0.0117 法门阶 第 上阶新元古界 上侏罗统钦莫利阶 成冰系 0.126 四 157.3 ±1.0 上泥盆统~ 720 中阶 372.2 ±1.6 更新 统0.781 系牛津阶泥拉伸系 卡拉布里雅阶 1.80 163.5 ±1.0 弗拉阶1000 卡洛夫阶 杰拉阶侏166.1 ±1.2 巴通阶382.7 ±1.6 盆狭带系 2.58 168.3 ±1.3 皮亚琴察阶吉维特阶 中侏罗统 巴柔阶1200上新统 3.600 170.3 ±1.4 罗 系中元古界延展系 387.7 ±0.8 阿林阶 中泥盆统 赞克勒阶 5.333 174.1 ±1.0 艾菲尔阶 1400 元新墨西拿阶393.3 ±1.2 系 托阿尔阶盖层系 7.246 中 托尔托纳阶1600 182.7 ±0.7 埃姆斯阶古近 11.63普林斯巴阶 下侏罗统固结系

塞拉瓦莱阶 生407.6 ±2.6 190.8 ±1.0 下泥盆统 1800 中新统13.82 布拉格阶宇系 辛涅缪尔阶410.8 ±2.8 新兰盖阶 造山系 15.97 界199.3 ±0.3 洛赫考夫阶 波尔多阶赫塘阶 2050生201.3 ±0.2 419.2 ±3.2 古元古界 20.44 层侵系 前 瑞替阶普里道利统 阿基坦阶 423.0 ±2.3 2300界~ 208.5 23.03 志卢德福特阶 夏特阶 罗德洛统高斯特阶 425.6 ±0.9 寒成铁系渐新统三上三叠统诺利阶 27.82 427.4 ±0.5 2500 留 侯墨阶 吕珀尔阶武 温洛克统430.5 ±0.7 新太古界 申伍德阶 33.9 叠 ~ 227 433.4 ±0.8 系 古普利亚本阶系 特列奇阶 卡尼阶2800 37.8 系~ 237 兰多维列统 438.5 ±1.1 巴顿 阶 显显显古埃隆阶中太古界 拉丁阶太近41.2 始新统440.8 ±1.2 ~ 242 鲁丹阶中 三叠统 卢泰特阶3200 安尼阶443.8 ±1.5 赫南特阶古系 47.8 247.2 445.2 ±1.4 生生古太古界 生奥伦尼克阶生 251.2 伊普里斯阶下三叠统 印度阶凯迪阶 252.17 ±0.06 上奥陶统宇 56.0 长兴阶453.0 ±0.7 3600坦尼特阶254.14 ±0.07 乐平统桑比阶 宇宇吴家坪阶宇界 59.2

西藏自治区地质【附地层表、地质图】

HZYIN改编

西藏自治区地质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马冠卿 姚宗富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睡,面积 120 多万平方公里,西南与 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家接壤;东南及北部与云南、 四川、青海及新疆四省(区)为邻。平均海拔 4000m 以上,是青藏高 原主体,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藏位居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 系的东段,是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巨大的地壳厚度和独 特的大地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为国内外地学界所瞩目。 地层本区各时代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尤以中、新生 代海相地层出露良好,化石丰富。地层分布与主构造线一致,大致呈 近 E-W 向展布,东部地区向南转折,形成向东北突出的弧形(图 1.)。 根据区域地质特征和地质发展历程的差异, 以空喀拉-甜水河-美日切 错-澜沧江(以下简称空喀拉-澜沧江)对接带为界, 分为冈瓦纳(南部) 和特提斯(北部)两大地层区,其中包括 6 个分区,13 个小区,地层 系统见表 I,各时代地层出露面积列于图 2;沉积类型及构造建造特 征以图 3 表示。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西藏被几条边界断裂或对接 带所分割,地层区和分区界线明显。 本区的前震旦系、前泥盆系变质程度较深(角闪岩相),均未获古 生物化石。奥陶系生物分属华南型和华北型生物地理区;志留系的生 物与扬子区边缘及欧洲波希米亚的类似; 泥盆系全区均以底栖生物为

主,与我国南方的“象州型”相似。雅鲁藏布江一线以南的石炭系 -二叠系为典型的冈瓦纳区系,是冈瓦纳冰海沉积区,具大陆型冰水 杂砾岩沉积,含南大陆及其边缘海的舌羊齿植物和动物群;空喀拉- 澜沧江一线以北为华夏特提斯相区,含北大陆暖水动、植物群,属华 南型.上述两线之间为冈瓦纳-特提斯相区,含南大陆混生动、植物 群。二叠系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沉积,除昌都地区二叠系层位完 整外在西藏普遍缺失晚二叠世早期沉积。三叠纪开始,分异明显。在 北喜马拉雅的三叠系为稳定连续的浅海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并持 续到始新世中期,拉轨岗日地区为半深海浊流沉积,含少量火山岩及 辉绿岩墙(床)群,雅鲁藏布江地区以上三叠统为主,为深海泥质、硅 质浊积岩沉积。在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以下简称冈-念)区南部的拉 萨地区,为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陆缘碎屑沉积;班 公错-怒江(以下简称班-怒)对接带南侧(冈-念北部),为深海远源细 碎屑浊积岩沉积。江达地区以钙碱性火山岩-碎屑岩为主,其西的唐 古拉南侧至澜沧江以东则为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局部夹火山 岩)、滨海磨拉石、含煤陆源碎屑岩沉积;昆仑-巴颜喀拉区上三叠统 为浊积岩夹硅质岩,具大陆边缘盆地沉积特征。侏罗系-白垩系在拉 轨岗日为滑塌沉积、钙硅质浊积岩沉积;雅鲁藏布江地区为钙硅质浊 积岩(J3-K1),局部中基性火山岩和锰结核,属深海盆地沉积环境。冈 -念区南部缺失下侏罗统,中-上侏罗统为碳酸盐岩-碎屑岩火山碎屑 岩、含煤碎屑岩沉积,为陆缘或弧间盆地沉积;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为钙碱性火山岩-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属火山岛弧沉积环境;北部

山东区域地层表(最新)

山东省区域地层表 山东省地层,缺失上奥陶系、下石炭系及三迭系外,其他均有出露。基岩出露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五分之三。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从老到新有太古界泰山群;元古~太古界胶东群、胶南群;元古界粉子山群、蓬莱群、济宁群及土门组;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中、下统)、石炭系(中、上统)、二迭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奥陶系上统、石炭系下统、三迭系等地层。 地层的分布特征基本上可分为三区。以沂沐断裂带的昌邑~大店深大断裂为界,全省地层分成东西两部分,地层发育情况有很大差别。东部(鲁东地区)发育元古~太古界胶东群、元古界粉子山群、蓬莱群及中生界地层、新生界地层不甚发育;西部鲁中南地区除胶东群、、胶南群、粉子山群、蓬莱群外,其余地层发育较全;鲁西、北地区则发育很厚的新生界地层。 按地层时代由老至新主要岩性概述如下: 第一节太古界 泰山群(前称泰山杂岩)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及其以西地区,是鲁西地区的结晶基底。著名的泰山、鲁山、徂徕山、蒙山和四海山均由此构成。 泰山群主要有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片岩、变粒岩组成,普遍遭受中高级区域变质作用,大部分地区遭受强烈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形成各种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出露厚度大于12000米。 泰山群地层区域变质时代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一般认为在25亿年左右,大致与太行山区的阜平群及辽东半岛的鞍山群相当。 泰山群岩性组合分为四个组。自下而上为:万山庄组、太平顶组、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四个组为连续沉积。从老至新叙述如下: 一、万山庄组(Artw):厚度1300-4631m 本组地层出露不广,主要分布于蒙山一带,构成蒙山倒转背斜的核部。呈北西南东向延伸。徂莱山地区有零星分布。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为主,次为黑云变粒岩、黑云角闪片岩、绿泥片岩等。岩石普遍遭受强烈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变质岩的地质年代根据万山庄附近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为24.45亿年。 二、太平顶组(Artt):厚度531-6385m 分布广泛,主要出露在蒙山、金斗山、泰山、新莆山及济宁之告山、肥城一带。区内多数背斜的核部均由此组地层构成。岩层多作北西向延伸。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岩层经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太平顶附近斜长片麻岩同位素年龄为23.24亿年。 三、雁翎关组(Arty)厚度425-2246m 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内及孟良崮、雁翎关一带;沂山两侧,沂源韩旺、新泰盘车沟一带也有分布。岩性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并含有少量的千枚岩。雁翎关地区侵入角闪岩中的伟晶岩脉同位素年龄为22.78亿年。 四、山草峪组(Arts)厚度1000-4060m 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白彦、四海山地区,枣庄以北桌山和新泰山草峪一带。岩性以黑云变粒岩为主,个别

国际年代地层表2015-01(中文)

0.01170.1260.7811.802.583.6005.3337.24611.6313.8215.9720.4423.0328.133.937.841.247.8 56.059.261.666.072.1 ±0.2 83.6 ±0.286.3 ±0.589.8 ±0.393.9100.5 ~ 113.0 ~ 125.0~ 129.4~ 132.9~ 139.8~ 145.0 ~145.0 152.1 ±0.9157.3 ±1.0163.5 ±1.0166.1 ±1.2168.3 ±1.3170.3 ±1.4174.1 ±1.0182.7 ±0.7190.8 ±1.0199.3 ±0.3201.3 ±0.2~ 208.5 ~ 227254.14 ±0.07259.8 ±0.4265.1 ±0.4268.8 ±0.5272.3 ±0.5283.5 ±0.6290.1 ±0.26303.7 ±0.1307.0 ±0.1315.2 ±0.2 323.2 ±0.4 330.9 ±0.2 346.7 ±0.4 358.9 ±0.4298.9 ±0.15295.5 ±0.18~ 237~ 242 247.2251.2 252.17 ±0.06 358.9 ± 0.4 372.2 ±1.6 382.7 ±1.6 387.7 ±0.8 393.3 ±1.2 407.6 ±2.6410.8 ±2.8419.2 ±3.2 423.0 ±2.3425.6 ±0.9427.4 ±0.5430.5 ±0.7433.4 ±0.8438.5 ±1.1440.8 ±1.2443.8 ±1.5445.2 ±1.4453.0 ±0.7458.4 ±0.9467.3 ±1.1470.0 ±1.4477.7 ±1.4485.4 ±1.9541.0 ±1.0~ 489.5~ 494~ 497~ 500.5~ 504.5~ 509~ 514~ 521 ~ 529 1000 1200140016001800 2050 2300 25002800 3200 3600 4000 现今G S S P G S S P S S P S S A S S P 宇界系统阶年龄值(Ma)宇界系统 阶年龄值(Ma )宇界系统 阶年龄值(Ma)宇界系年龄值(Ma)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6024793.html, 国 际 年 代 地 层 表 国 际 地 层 委 员 会 (c )国际地层委员会,2015年1月(英文版) K.M. Cohen, S.C. Finney, P.L. Gibbard 制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6024793.html,/ICSchart/ChronostratChart2015-01Chinese.pdf 每个全球年代地层单位都是通过其底界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 )界定。元古宇和太古宇的地层单位通过全球标准地层年龄(GSSA )界定。图件及每个GSSP 的详情参见国际地层委员会官网。 不断修订的年龄值不能用来界定显生宇的单位和埃迪卡拉系,而只能由GSSP 界定。显生宇中没有确定GSSP 或年龄值的单位用近似年龄值表示(~)。 除更新统下部、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和前寒武系外,所有年龄值均引自Gradstein 等的《地质年代表2012》;更新统下部、二叠系、三叠系和白垩系的年龄值由相关分会提供。 地层单位的颜色参照世界地质图委员会的色谱(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6024793.html, ) 地层学杂志 Journal of Stratigraphy v 2015/01

地质年代表新版

地质年代表

说明 新版的全球地层表仅涉及推荐为国际使用的单位,但清楚地勾画出年代地层划分的进展情况。《国际地层委员会关于建立全球年代地层标准的准则》(Cowie等,1986)及其修订版(Remane等,1996)规定了厘定国际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年代单位)应当遵循的程序。《准则》的修订版经国际地层委员会全体成员正式投票批准。《准则》规定,按照1972年提出泥盆系下界定义的原则(Martinsson,1997),全球年代地层单位只 能以其下界而不是以单位层型来厘定。事实上,这是建立一个严格互相衔接的单位构成的全球年代地层表的唯一途径。 显生宙全球年代地层通过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层型点(GSSP)(Cowie等,1986)厘定,而前寒武系的年代地层界线采用绝对年龄作为全球标准地层年龄(GSSP)(Remane 等,1996)厘定。为了使之成为正式的方案,界线定义必须在各级组织投票中获得60 %的多数,首先是负责选择全球界线层型的工作组,然后是国际地层委员会的有关分会,最后为国际地层委员会。获得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批准后,全球界线层型或全球标准地层年龄才成为正式的。科学出版物中应当尊重此类国际性协议。 本表将正式、半正式和非正式单位在字体上去别开。正式单位(黑体字):下界已经用国际地层委员会投票通过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的全球界线层型或全球标准 地层年龄厘定。半正式单位(正体字):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几个分会(新近系、古近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举行过正式的通讯投票,通过应当采用并以全球界线层型厘定的阶名。这些年代地层单位在全球界线层型被接受以前,只能作为不具正式资格的单位来推荐。非正式单位(斜体字):白垩系的阶从未经过投票决定,但它们具有长期持续应用的传统,并获得国际性默许和赞同。 本表使用的划分方案均以有关分会的提案为依据。然而为了保持必要的一致性,对石炭系和奥陶系的次级划分作了简化;更详细的图表包括在本表所附的说明中。还有,有些已经过时的传统名称已被删除,如新生界的第三系,侏罗系的理阿斯统(Lias)、道格统(Dogger)、玛姆统(Malm)(玛姆统在本表初版中已被废弃)。第三系可以作为与二叠三叠系(Permotrias)类同的非正式名称来使用。 显生宙年代地层界线的数值年龄由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地质年代学分会主席G.Odin 提供。分会采用的不同年龄于另一行列出。 阶及以上单位的字母(数字)代号和颜色与《世界地质图集》相同,这是与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共同制定的。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地球科学部提供 金玉玕 王向东 王 玥译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界系统组(群)代号 厚度 (m) 分布区域及范围 新生界第四系 全新统Q4 4~30 上更新统Q3 3~30 中更新统离石组Q2l 40~95 下更新统午城组Q1w 10~30 上第三系上新统N2 10~84 中生界三迭系上统延长组T3y 183~477 中统 铜川组T1t 444~634 二马营组T1er 305~669 下统 和尚沟组T1h 201 刘家沟组T1l 338 上古生界二叠系 上统 石千峰组P2sh 175 上石盒子组P2s 460 下统 下石盒子组P1x 54 山西组P1s 26~63 石炭系 上统太原组C3t 71~105 中统本溪组C2b 9~27 下古生界奥陶系 中统 上马家沟组O2s 229~365 下马家沟组O2x 61~90 下统-- O1 65~132 寒武系 上统 凤山组?3f50~95 下庄水库一带 长山组?3c5~15 下庄水库一带 崮山组?3g46~62 下庄水库一带中统 张夏组?3z68~148 下庄水库一带 徐庄组?3x73~120 下庄水库一带 上元古界长城系下统霍山组Zch 47~64 下庄水库一带上太古界太岳山群未分>1710 中太古界界河口群未分>7000下庄水库一带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1)全新统(Q4) 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 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 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 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 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 (3)中更新统(Q 2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 (4)下更新统(Q 1

地层简表

表2-2 邻井LX-101井地层简表界

注:上表地层分层及岩性简要概述来源于LX-101井录井数据,钻台面(高7.5m)为零点深度。 1)临兴先导试验区沉积环境及主要地层岩性如下: 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平均厚度64m,为开阔台地亚相。马家沟组沉积期水体浅,盐度基本属正常盐度到略为偏高,循环作用中等,岩性以灰色白云岩为主。 上石炭统本溪组:平均厚度52m,为潮坪、沼泽等沉积体系。底部发育潮坪沉积,岩性为一套灰色灰岩,泥晶结构,致密,之后局部沼泽化,顶部为一套煤层,其下为灰色泥岩、碳质泥岩和灰白色中砂岩,灰白色中砂岩主要含石英,以粗粒为主,次棱角-次圆,分选中等。煤层显示低伽马、高电阻,碳质泥岩含大量科达木植物碎屑。 下二叠统太原组:平均厚度约93m,为三角洲-潮坪沉积体系。底部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沉积微相,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细砂岩、中砂岩。砂岩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颗粒呈次圆状,分选中等。随着海平面的下降,上部发育沼泽沉积,岩性为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夹煤层。 下二叠统山西组:平均厚度155m,为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前缘和前三角洲不发育。上段由灰色或浅灰色岩屑砂岩和灰黑色泥岩组成;下段砂岩夹煤线和暗色泥岩。砂岩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颗粒呈次圆状,分选中等,富含高岭石、白云母及岩屑。自然伽马下段为箱型,上段为漏斗形,电阻率明显增高,煤层对应峰值。 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平均厚度120m,为半氧化环境下的陆相辫状河沉积。岩性主要为灰白色、浅灰色含砾砂岩和砂岩,砂岩发育大型交错层理,夹有灰色、深灰色、杂色泥岩,砂岩厚度19.2m~77.4m,平均55m。砂岩厚度明显比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要厚。南北向地层对比剖面该段地层整体上分布稳定差别不大。 中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平均厚度192m,为陆相辫状河沉积体系。岩性为灰色、褐红色泥岩和灰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互层。砂岩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含少量暗色矿物,颗粒呈次棱角状,分选好,泥质胶结。自然伽马幅度差异明显,电阻率值偏低。

2012最新国际地层表(英文原版+中英双语)

Units of all ranks are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defined by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s GSSP for their lower () boundaries including those of the Archean and Proteroz oic long , , defined by Global St andard Stratigraphic Ages GSSA Charts (). a nd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ratified GSSPs are available at the website http www stratigraphy org ://..Numerical ages are subject to revision and do not define units in the Phanerozoic and the Ediacaran only GSSPs do For boundaries ; . in the Phanerozoic without ratified GSSPs or without constrained numerical ages an approximate numerical age is provided , .(~)Numerical age s for all systems except Triassic Cretaceous and , Precambrian are taken from A Geologic Time Scale 2012 'by Gradstein et al 2012those for the Triassic and Cretaceous were . (); provided by the relevant ICS subcommissions . 00117.0126.0781.1806.2588.3600.5333.7246.1162.1382.1597.2044.2303.281.339.380.413.478.560.592.616.660.7212. .±08362. .±08635. .±08983. .±0939.1005..1130 .1250 .1294.1329.1398.1450 145008 .. ±15219. .±015730. .±116350. .±116612. .±116833. .±117034. .±117410. .±118277. .±019080 . .±119933. .±020132. .±0~ .2085 ~ 228 25421. .±025994. .±026514. .±026885. .±027235. .±027936. .±029011 . .±030371. .±030701. .±031522. .±032324. .±033092 . .±034674 . .±035894 . .±029892. .±029554 . .±0~ 235~ 2422472.2512 .25225. .±0358.904 .±37226 . .±138276. .±138778. .±039332 . .±140766. .±241088. .±241922 . .±342303. .±242569. .±042745. .±043057. .±043348. .±043851. .±144082. .±144345. .±144524. .±145307. .±045849. .±046731. .±147004. .±147774 . .±148549. .±1541010 . ±..4895.5005.5045~ 541 850100012001400160018002050 230025002800 3200 3600 4000present Series / Epoch Stage / Age numerical age Ma () E o n o t h e m E o n /E r a t h e m E r a /S y s t e m P e r i o d /Series / Epoch Stage / Age numerical age Ma () E o n o t h e m E o n /E r a t h e m E r a /S y s t e m P e r i o d /Series / Epoch Stage / Age numerical age Ma () System Period /Erathem Era /numerical age Ma () E o n o t h e m E o n /E r a t h e m E r a /S y s t e m P e r i o d /Eonothem / Eon G S S P G S S P G S S P G S S A G S S P INTERNATIONAL CHRONOSTRATIGRAPHIC CHART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August 2012 www stratigraphy org ..Coloring follo ws the Commission for the Geological Map of the World htt p www ccgm org . ://..Chart drafted by K M Cohen S Finney P L Gibbard .. , . , .. () , c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August 2012 宇宙 /界/代 系/纪 统世/ 阶/期 宇宙 /界/代 系/纪 宇宙 /界/代 系/纪 统世/ 阶/期 统世/ 阶/期 系/纪 界/代 宇宙/ 国 际 地 层 表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内容与要求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 新一轮1:25万区调的第四系调查,应当以全球变化学、地球表层学理论和地质环境系统论、人-地关系协调观等新的理念为指导,运用多重地层学填图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以晚近地质作用过程和自然环境演变调查研究为重点,本着“远略近详”的原则分层次有序地进行工作布置和展开重点调查研究,揭示第四纪地质作用和古环境古气候变化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鉴于第四系的复杂性和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特分为一般调查技术要求和分区调研两部分。 L 1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一般技术要求 L1.1 第四纪沉积物调查 L1.1.1 沉积物岩性调查 重点调查沉积物的粒性(岩性成分、分类和命名),粒径(粒度特征、分选性和粒级组成等),粒态(磨圆度和颗粒形态)、颜色(原生色、次生色、干色、湿色)、结构构造(区分原生和次生)、固结程度和风化特征(强、中、弱、未)等;对于砾石层要详细观察:砾性(岩性成分)、砾径、砾向(AB面的倾向和倾角定向性程度)、砾态(球度和磨圆度)、表面特征、风化程度、充填或胶结方式与程度;对意义重大的砾石层还应进行砾石统计测量;对于土状堆积物还要注意观察岩性的可塑性、坚硬程度、土层的风化程度(如古风化壳和古土壤层),野外调查时常将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分为:粘土、亚粘土、亚砂土。 在第四纪岩性沉积物调查时,要特别注意对一些特殊的岩性夹层的调查和描述,如:文化层(灰烬层等)、火山灰层、化学沉积层(如岩盐层、铁质壳层、结核层等)、泥炭、古土壤层、含砂矿层等。对于具有区域分别特征这些岩性夹层,应以一个地层单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在地质图上标出。 L1.1.2 沉积物成因类型的调查与研究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划分是第四纪沉积环境和气候环境研究的基础。应认真开展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沉积学标志、地貌标志和环境标志,并综合各标志进行成因类型划分。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划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采用宏观调查与微观分析、定性描述与定量统计相结合的调研方法。强调室内外调查和研究相结合。 L1.2 第四纪地层调查与研究 L1.2.1 地层序列的建立 重点开展第四纪地层序列建立和地层单位划分。第四纪地层形成序列的建立,需经过:野外→野外与室内→室内三个阶段,分别完成三个层次的地层划分:地层相对顺序的建立→地层地质时代序列→地层地质年龄序列。 1)1)地层相对相对序列 即第四纪地层形成先后序列的建立。 (1)接触关系确定法:对于空间分布连续的地层,可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如:侵蚀关系、覆盖关系、掩埋关系、过渡关系,来确定地层新老(或形成先后)顺序; 对于地质体分布不连续的可根据以下方法确定其新老(先后)顺序。 (2)地貌学法:根据地貌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来确定组成各地貌单元的沉积物的形成前后,如:在构造上升地区(如河谷区),位置愈高时代愈老。 (3)比较岩石学法:地表不同时期沉积物的物质组成、组合特点、颜色和风化程度是有差别的。一方面可根据沉积物的组合特点确定相对新老关系,一般地,时代愈老的沉积物,其风化程度愈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