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施治60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施治60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施治60例

纤维化程度、肝窦毛细血管化的HA;能显著降低反应灵敏的肝间质活动,即炎症和坏死的C I V据统计分析治疗后这两项指标在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自从T hyagarajan[3]报告苦味叶下珠治疗HBV 感染取得显著疗效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多数认为叶下珠能抑制HBV的复制,保护肝细胞,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有效和有前途的药物[4~6]。据我们所知,叶下珠品种繁多,仅印度就有30多种,我国已发现云南、广西、广东、安徽、福建等地均有叶下珠生长。现已证实许多品种并无抗乙肝病毒的作用,因此,严格筛选真正有效的叶下珠品种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广东产长颈叶下珠的抗HBV作用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结果提示,以大剂量广东产长颈叶下珠为主要成分组成的乙肝3号冲剂,在改善肝功能、抗乙肝病毒和抗肝纤维化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1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6,6(1):50

2 骆抗先1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207~210

3 T hyagarajan S P.Effect of phyllan thus am arus on ch ron ic carriers of hepatitis B virus.L ancet,1988,333:664

4 米志宝1叶下珠对乙型肝炎病毒结构与复制的影响1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4,4(2):30

5 周世文1叶下珠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1中药材,1994,17(12):31

6 曹慰祖,刘家琴,曹登云,等1安徽产叶下珠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临床研究1中国中药杂志,1998,23(3):180

(1998212210收稿)

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施治60例

蔡伟锋1 魏世超1 葛来安2 甘 淳2 程书桃3

1福建省惠安县中医院,惠安 362100 

2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南昌 330000

3江西省鹰潭市中医院,鹰潭 335000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以下简称FD)是一组以胃肠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候群。笔者自1995年7月~1997年6月,对60例FD患者辨证施治,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1 临床资料:所选90例患者均经腹部B超证实无肝、胆、胰疾患,胃镜证实无消化性溃疡、活动性胃炎、肿瘤等疾病,以上腹疼痛或不适、腹胀、早饱、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厌食、餐后腹胀等至少4周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分为两组,中药组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龄20~57岁,平均43岁;胃气不降型37例,肝胃郁热型14例,脾胃虚弱型9例。西药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24~61岁,平均41岁。112 治疗方法:中药组按辨证分型给予治疗,胃气不降型给予厚朴三物汤加神曲、半夏、陈皮;肝胃郁热型给予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脾胃虚弱型给予黄芪建中汤或理中汤加枳壳、半夏。西药组选用吗丁啉或西沙必利、雷尼替丁,对胃粘膜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加用羟氨苄青霉素及庆大霉素口服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

2 结果

中药组显效(症状完全消失)26例,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或部分症状缓解)29例,总有效率为9117%。。西药组显效14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9010%,两组疗效相仿。

典型病例:患者,女,25岁,1995年11月20日初诊。胃脘胀痛、嗳气、呃腐、纳呆、早饱、大便干结,2~3d-行已年余,

以慢性胃炎治之未果。胃镜检查无明显异常,肝、胆B超

检查(-),初诊为FD。观舌淡红苔厚腻,脉滑,辨证为胃浊不

降,食积不化,治宜和降胃气,化积消食。处方为枳实15g,大

黄5g(后下),厚朴、陈皮、半夏各10g,甘草3g。药后症状见

减,持续加减进药1个月,症状基本消失,嘱其调饮食,节劳

逸以善其后。

3 讨论

笔者临床观察发现,本病以实证居多,尤以胃浊不降型

占大多数,治疗应以“通”、“降”、“清”、“消”等祛实攻邪法为

主,正如《内经》所云:“中满者,泻之于内”、“土郁夺之”、“去

苑陈莝”,如此才能使胃肠功能通畅顺达。

从治疗结果看,中医辨证施治与西药治疗效果相仿,并

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中药完全可以取代西药治疗FD。对于用

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或不能耐受西药治疗的FD患者,可改

用中药治疗,这正是中医中药调节人体功能的优势。

(本文承蒙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龚琼模教授指导,特

此致谢)

(1998209202收稿)?

4

2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9年第7卷第1期?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6256101.html,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健康教育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健康教育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症候群,指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12周出现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反酸、胃灼热、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经多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者。FD分为动力障碍型、溃疡型、特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与生活规律、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工作压力等有密切的关系。健康教育如下: 1.FD的基本知识FD病因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多认为与胃动力障碍,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心理精神因素及内脏神经感觉敏感性增加等有关。胃镜检查是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的一种方法,可消除病人的顾虑,起到治疗效果。 2.心理因素与FD的关系采用抗焦虑、抗抑郁治疗可使部分FD病人症状缓解或痊愈。 3.心理调适指导让病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身体两方面进行锻炼,增强其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应激能力;改造自身在适应环境的健康行为,以减少负性情绪,打断病理过程中的不良循环。FD病人大多具有疑病素质,常为自身的健康状况担忧。患病后,把注意力转向自己,感觉敏锐可在病人认知疗法的基础上。针对病人的不同境况下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摆脱疾病的困扰,使之顺其自然,不以为病,给予病人安慰和疏导,引导其阅读一些娱乐方面的书籍,听一些古典音乐,观看一些令人愉快的电视节目等,调动其积极情绪,主动调节不良情绪,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解除心理负担,缓解焦虑,使良好的情绪状态与治疗效果同步发展,促进康复。 4.服药指导病人遵医嘱服药,不要擅自停药,更改药物,介绍服药时间,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消除顾虑。 5.饮食指导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偏食、挑食、饥饱失度或过量进食冷饮、冷食,避免高脂饮食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服用非甾体性抗炎药。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1. 消化不良的定义 2. FD的流行病学 采用罗马III诊断标准对消化专科门诊连续就诊消化不良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符合FD罗马III诊断标准者占就诊患者的28.52%;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7.2%。 与FD发病的相关因素:脑力劳动;工作紧张;睡眠状况差;服用NSAID;饮食不当等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表现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III诊断标准 1. 罗马III:功能性胃肠病的分类 2. 罗马III: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分类 B.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 B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B2. 嗳气病 B3. 恶心和呕吐病 B4. 成人反刍综合征 3. 罗马III: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定义 1)餐后饱胀: 2)早饱感: 3)上腹痛: 4)上腹烧灼感: 4.罗马III: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 5.罗马III: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分类 B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B1a. 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 B1b. 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 6.罗马III: PDS & EPS诊断标准 7.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评估 症状严重程度与频率 饮食状况:患者体重与营养状况 症状与进食的关系 饮食习惯 重叠症状 精神状态与生活质量 发病因素与诱因 注意有无报警征象 消化不良的报警征象:消瘦、贫血、上腹包块、频繁呕吐、呕血或黑便、年龄40岁以上的初发病者、有肿瘤家族史等。对有报警征象者建议及时行相关检查。对有精神心理障碍者,也建议及时进行检查,明确排除器质性疾病对解释病情更为有利。 8.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相关检查 1)排除性诊断 胃镜检查作为消化不良诊断的主要手段。 其他包括肝、肾功能及血糖等生化检查、腹部超声及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必要时行腹部CT扫描。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

您的位置:首页 > 我的继续教育 > 全 文 中西医结合在功能性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李乾构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非器质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包括上腹部不适,饱胀感,早饱,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1984年 THOMPSON提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1991年10月荷兰国际专题会议改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20%~40%左右。占消化内科门诊量的50%左右。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高,病因不明,治疗杂乱,医疗费用高,已成为世界的一大问题。我 国是1987年首次引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个概念,国内学者提出功能性消化不良应作为一种临 床综合症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以利于国际交流。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胃与十二指肠炎症:作纤维镜检查发现本病患者100%有轻度胃炎,其中22.2%同时有十二指肠炎,表明本病与胃炎有关。 胃运动功能障碍:用放射线同位素测定胃排空显示50%的患者有胃排空延迟,特别是固体胃排空,女性排空延长多于男性。研究表明25%~56%的患者有餐后胃动力低下的表现。 胃感觉功能异常:研究表明50%以上的患者存在胃敏感性增高。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发现50%左右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尚未肯定。但HP产生的尿素酶分解胃粘膜中尿素产生氨 和CO2刺激胃粘膜可引起胃部不适、嗳气、脘腹胀满等的症状。

胃电的异常: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患者常有胃电节律紊乱的表现,包括胃动 过速,胃动过缓和胃电无节律。 十二指肠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存在幽门关闭不全,致使大颗粒物质排入十 二指肠,损害幽门的过腱作用,并增加了十 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的机会,刺激并损 伤胃粘膜致病。 迷走神经张力低下:迷走神经张力低 下,导致近端胃容物受舒张障碍,胃窦收缩 减弱,产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饮食、情绪、心理因素:临床研究表明 咖啡和浓茶能加重胃食管反流而出现烧心 泛酸,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有神 经质,抑郁焦虑、疑心病、生理性感觉过敏 等心理障碍的表现,用安慰剂治疗有效。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本病主要表现为胃痛,饱胀感、烧心泛酸,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痞满餐后早饱为主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可命名为痞满;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胸骨后的疼痛为主者应属于中医胃痛的范畴,可命名为胃痛; 临床表现为嘈杂烧 心泛酸为主者应属于中医嘈杂 的范畴,可命名为嘈杂。确定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有助于 与西医 FD的分型相对应和辨

胃痞(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仅供参考)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病名】 中医病名:胃痞病 西医病名:功能性消化不良 【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一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并且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亚型诊断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4.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弦。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寒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虚气滞证 治法:健脾理气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加减。(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姜厚朴、木香、砂仁、元胡、法半夏等) 中成药:枳术丸、香砂六君子丸、胃乃安胶囊等

2.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和胃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法夏、佛手、木香、炙甘草等) 中成药:胃苏颗粒、达利通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等。 3.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散寒 推荐方药:理中丸加减。(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苏梗、姜厚朴、炒神曲、制香附等)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虚寒胃痛颗粒等。 4.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祛湿 推荐方药:连朴饮加减。(黄连、姜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陈皮、芦根、茵陈、生苡仁等) 6.寒热错杂证 治法:辛开苦降。 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清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生甘草、姜厚朴、炒神曲、煅瓦楞子等) 中成药:荆花胃康胶丸等。 (二)针灸治疗 1.常规针灸疗法:常分虚实进行辨证取穴。实证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以毫针刺,采用泻法;常取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期门、阳陵泉等。虚证常取背腧穴、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毫针刺采用补法,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气海等,并配合灸法。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和临床症状,也可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2.热敏灸疗法:热敏穴位以腹部、背腰部及小腿为高发区,多出现在公孙、下脘、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一次,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 (三)推拿治疗 辨证使用不同手法配合相关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按摩手法常用揉、捏法等。(四)外治法 辨证选择温阳散寒、理气和胃、健脾益气等中药穴位敷贴和熏洗治疗。 (五)其他疗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是指具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返酸、恶心、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且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消化内科最常见的临床症候群,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表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术语较多,主要有非器质性消化不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特发性消化不良、原发性消化不良、胀气性消化不良、上腹不适综合征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十分普遍,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曾有过消化不良的症状,只是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不同。消化不良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欧美消化不良人群发病率为19%~41%,平均为32%;中年人群曾出现上消化道症状者高达78%,其中53.3%的患者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性别、婚姻、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对本病的发病率没有影响,但本病患者中焦虑、疑病者居多。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但我国尚无消化 不良发病情况的资料。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有环境、 胃酸、精神、幽门螺杆菌、消化道运动、内脏感觉异常等因素参与。 目前对胃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仍有争论。部分学者认为胃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确有影响,应用抑酸剂治疗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短期内可缓解。但多数学者认为胃酸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没有关系,他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酸分泌无增加;胃酸分泌虽与溃疡有关,但与溃疡样症状无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程度也与胃酸分泌量无关。 慢性胃炎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是常见的。我国有报道认为75%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窥镜下诊断为慢性胃炎,63%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组织学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很多欧美学者完全将慢性胃炎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幽门螺杆菌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关系,尽管还有争议,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基本确立。 神经和应激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疑病)和/或精神异常状态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精神因素与消 化不良症状关系十分密切,应激事件的发生也与患者消化不良症状有直接关系。 内脏感觉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之一。研究证实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 有胃感觉过敏和中枢抗痛性下降。 部分环境和遗传因素可以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如吸烟、饮酒和药物等,其原因可能是吸烟增加了胃酸分泌,降低了胃粘膜血流;酒精可造成急性胃粘膜损害,损伤胃局部神经;非类固醇消炎药直接损伤胃粘膜等。 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包括食管、胃、小肠、胆系等运动异常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无特殊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返酸、恶心和呕吐。病程多在两年以内,症状反复发作,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有多个症状的重叠。有些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但多数难以明确引起或加重病情的诱因。 上腹痛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无明显规律性,可表现为夜间痛、饥饿痛和餐后痛,部分患者应用抑酸剂后可缓解。早饱,即进食后不久患者感到饱感,所摄入食物量远远小于以前食量,约70%~8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早饱。腹胀主要发生于餐后,或进餐加重腹胀程度,约80%~9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腹胀。嗳气也多发生于进食后,部分嗳气症状为吞气所致,约7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嗳气。早饱和腹胀往往

59 脾胃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罗马委员会2016年在DDW上发布的“罗马IV标准”。 FD罗马IV诊断标准:①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一项或多项: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部烧灼感;②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等),必须满足餐后不适或上腹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腹痛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上腹痛(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上腹部烧灼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1天。餐后不适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餐后饱胀不适(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早饱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3天。以上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嗳气频作,善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4.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或纳呆,疲乏,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口干或口苦,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脾虚气滞证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解读定义和(精)

空堡逍丝銎查!!!!生!旦筮i!鲞筮!塑g丛!』堕g!△P苎!!!!!!y!!:!!!堕!:!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 (2015年,上海解读:定义和流行病学邹多武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 一组临床综合征,且是经过检查未发现可解释这些 症状的器质性疾病。FD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但我 国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H.pylori感染率均 明显高于西方国家,而我国内镜检查费用又明显低 于西方国家。此外,自2007年我国消化不良诊治指 南口3发布后,国内陆续有不少FD相关的流行病学 和临床诊治文章发表。2015年又发布了最新的京 都H.pylori胃炎全球共识。综上,有必要重新制 订适合我国国情的FD诊治策略。《中国FD专家 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21(以下简称2015年FD 共识的修订采用了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由全 国各地本领域数名专家对草案进行讨论和多轮投 票,直至达成共识意见。 2015年FD共识分为6个推荐级别:A+,非常 同意;A,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A一,同意但有较

多保留意见;D一,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不 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完全不同意。条目的 证据分为4个等级: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 变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进一步研究很有 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 结果;低质量,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 的可信度,且很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极低质量,任 何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一、FD的定义 罗马Ⅲ标准中消化不良是指起源于胃十二指肠 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感和早饱感[3]。我国2007年消化不良诊治指南对FD的定义是指源于上腹部,血生物 化学和内镜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临床表现难以用 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上腹部 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部饱胀感和早饱感,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亚洲FD共识意见则DOI: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6.04.003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

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危害竟然如此之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危害竟然如此之大 导语: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指上腹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难以描述的上腹部不适感等。临床工作中,相当部分 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指上腹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难以描述的上腹部不适感等。临床工作中,相当部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偏差,心理负担较重,成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 一、概述 消化不良是指一组常见的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难以描述的上腹部不适感等)。根据消化不良症状的病因,将消化不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未经调查的消化不良(uninvestigated dyspepsia )是指有消化不良症状的主诉,但未经过内镜等检查的患者。已调查的消化不良investigated dyspepsia )指已经接受过内镜检查。如排除了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上消化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NUD),也就是被认为没有器质性疾病可以解释其消化不良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发病原因 影响胃肠道功能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日常生活因素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和精神的不良应激;二是不良饮食习惯,包括刺激性食物(咖啡、浓茶、甜食、油腻、生冷等)和不良饮食习惯(包括空腹、频繁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及不规律进食或暴食暴饮等);三是环境温度的影响。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或不适餐后饱胀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等,病程超过4周以上而未能发现器质性疾病(也有将病程定为3个月以上)。归属于中医“郁证”、“脏躁”、“百合病”范畴,由于临床症状各异,又可见于“呕吐”、“嗳气”、“纳呆”,及“反胃”、“吞酸”、“嘈杂”、“腹胀”、“胃痞”、“胃脘痛”等病证范围。 一.诊断: 以2006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Ⅲ为诊断依据,并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 1.肝气郁结证:脘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急躁易怒,或见口苦,失眠 多梦,精神抑郁,喜长叹息,咽部异物感,苔薄,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消胀,方用协定方疏肝I号加减,常用药物有枳实,枳壳,生地,熟地,何首乌,丹参,当归,川芎,泽泻,山楂,枸杞等,若气滞重可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郁日久化火伤阴,可加用左金丸。 2.湿热滞胃证:胃脘痞满,闷胀不舒,恶心欲吐或呕吐,纳呆食少,嗳气不爽, 伴头身困重,肢软乏力,口哭吐酸,大便不爽而滞,小便黄赤,脉濡数或细数。治以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用三仁汤加减。可选用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通草、滑石、淡竹叶等。 3.胃阴亏虚证:证见胃脘隐痛,嘈杂善饥,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中有裂纹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治以养阴益胃,方用麦门冬汤、益胃汤、一贯煎加减。可选用生地黄、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百合、当归、甘杞子、川楝子、山药、黄芪、知母、葛根、五味子、天花粉等。 4.脾胃虚寒证:证见胃脘隐痛喜按,得温得食则缓,纳谷不香,面色少华,神 疲乏力,口淡不渴,泛吐清水,甚则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缓。 治以温中健脾,方用健胃Ⅰ号加减。药如党参、桂枝、干姜、炙黄芪、制附子、白术、白芍、炙甘草、茯苓、陈皮、姜半夏、广木香等。 (二)其他疗法: 1.针灸:诊断系统,按照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根根据症候进行分型;分经络取穴,局部按神经节段和辨证取穴,阳明胃经为特点穴;耳针疗法:神门、枕、心、脑、胃、肝下脚端、交感、皮质下。 2.中成药:可选用香砂六君丸、木香顺气丸等药。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一)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一)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疏肝健脾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包括腹胀、早饱、上腹疼痛、泛酸及烧心,同时患者无器质性病变或代谢或精神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通常分为反流型、溃疡样型、运动障碍型和混合型(又称非特异型)。笔者临床对100例患者运用疏肝健脾法及西药吗丁啉治疗。报道如下。 1资料 1.1病例资料 1998年我院收治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其分型、男女比例、年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胃镜或X线检查,除外胃肠肿瘤、消化性溃疡,经B超、X线排除肝、胆、胰脏及肠道器质性疼痛。无糖尿病及甲亢等全身性疾病。 1.2分型参照消化不良分型〔1〕。根据临床症状分4型:①反流样型:主要症状为胸骨后不适、泛酸、烧心、食物返流。②溃疡样型:主要症状为规律性上腹疼痛,空服痛或夜间疼痛,进食与服抗酸剂能缓解。③运动障碍型:主要症状为腹胀、嗳气、早饱、恶心、呕吐。 ④混合型:同时具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1.3临床症状评估标准患者需提示才意识到症状存在为轻度;症状明显,但不影响日常工作为中度;症状明显且影响生活质量为重度。 2方法 2.1治疗方法治疗组运用中医疏肝健脾法,组方:柴胡疏肝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治疗。处方:人参20g,白术12g,茯苓30g,姜半夏12g,青皮、陈皮各6g,柴胡9g,枳壳20g,香附10g,煅瓦楞子9g,川厚朴9g,白芍10g,甘草6g。1剂/d,1剂两煎,分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之品,停用其他药物。对照组口服吗丁啉(西安杨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mg/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 2.2疗效判断观察指标包括:早饱、腹胀、上腹痛、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烧心等。观察方法:每例患者每周复诊1次,治疗后分别对消化不良症状进行评估。完全或基本完全解除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1~2项,且为轻度为显效;改善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3~4项,且为轻度)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有5~6项症状,其中1~2项为中度)症状不变或加重,为无效。在治疗4周后随访1个月,记录副作用。

57.《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解读

《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 解读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科老年病科郑松柏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2015-09-17

郑松柏教授,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副院长,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 老年消化学组副组长,中华医 学会消化病学会老年消化协助 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老年 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老年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副总编辑,《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等杂志编委。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一组源自上腹部、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的症候群,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上腹胀闷或早饱感或餐后饱胀、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症状,但上消化道内镜、肝胆胰影像学和生化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前述检查有明显异常者称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鉴于老年人共病多、多重用药等多方面的特殊性,为规范诊治流程、合理应用相关药物、提高老年人FD的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和《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委会组织国内老年医学、消化病学和临床药学专家,制定了本专家共识。

老年人是FD高危高发人群 发达国家消化不良发病率为15%~41%,亚洲不同地区发病率为8%~23%,我国报道的发病率为18%~35%。比利时一项多中心调查报道,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随增龄增高,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达24.4%。我国广东地区普通人群的消化不良症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率为24.5%。 老年人FD病因和病理生理特点 1.胃电活动减弱、节律紊乱,胃运动功能减退。老年人的胃电活动和胃动力变化主要包括胃电活动减弱、节律紊乱,胃运动功能减退;胃电图测定胃电活动发现老年人胃电波幅较青年人显著降低,基本胃电节律紊乱比例明显高于青年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是什么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是什么 *导读: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为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病因与进食后胃底容受舒张发生障碍,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协调紊乱及内脏高敏等因素与FD发病有关,也与心理、环境及社会因素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是什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为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病因与进食后胃底容受舒张发生障碍,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协调紊乱及内脏高敏等因素与FD发病有关,也与心理、环境及社会因素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是什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依据主要症状可分为反流样症候群、溃疡样症候群、动力障碍症候群及特发性或非特异性症候群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症状有所不同。反流样症候群不良症状有烧心、反胃、呃逆、恶心或呕吐;溃疡样症候群症候群不良症状有腹痛、腹胀、反酸;动力障碍症候群的不良症状有早饱、饱胀;特发性或非特异性症候群的不良症状为厌食、上腹不适、体重下降。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 了解完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是什么之后,我们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并不多,主要是一

般治疗法和药物治疗法。两种方法适合身体情况不同的患者,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及医生指导选用。 1.一般治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吸烟喝酒,不要吃辛辣肥腻食物,不要吃非甾体抗炎药,要注意休息,多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2.药物治疗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有抑制胃酸分泌药,适用于腹痛患者;促胃肠动力药,适用于上腹胀、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患者;抗抑郁药,适用于上述治疗疗效欠佳而伴随精神症状明显者;黏膜保护剂,适用于所有患者。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旋杆菌专家共识

一、H、pylori根除指征 【陈述1】不管有无症状与并发症,H、pylori胃炎就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2】根除H、pylori得获益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3】H、pylori“检测与治疗(test and treat)”策略对未经调查消化不良(uninvestigated dyspepsia)处理就是适当得.这一策略得实施应取决于当地上消化道肿瘤发病率、成本-效益比与患者意愿等因素.它不适用于年龄>35岁、有报警症状、有胃癌家族史或胃癌高发区患者. 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条件;共识水平:100%。 【陈述4】H、pylori胃炎可在部分患者中引起消化不良症状. 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5】在做出可靠得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前,必须排除H、pylori相关消化不良。 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6】H、pylori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得患者,根除H、pylori后可使部分患者得症状获得长期缓解,就是优选选择。 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7】H、pylori感染就是消化性溃疡主要病因,不管溃疡就是否活动与就是否有并发症史,均应该检测与根除H、pylori。 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8】根除H、pylori就是局部阶段胃(MALT)淋巴瘤得一线治疗。

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9】服用阿司匹林或NSAID增加H、pylori感染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风险。 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10】长期服用PPI会使H、pylori胃炎分布发生改变,增加胃体胃炎发生风险,根除H、pylori可降低这种风险. 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11】有证据显示H、pylori感染与不明原因得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维生素B12缺乏症等疾病相关。在这些疾病中,应检测与根除H、pylori。 证据质量:低;推荐强度:条件;共识水平:100%。 【陈述12】H、pylori胃炎可增加或减少胃酸分泌,根除治疗可逆转或部分逆转这些影响. 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13】H、pylori与若干胃十二指肠外疾病呈正相关或负相关,但这些相关得因果关系尚未证实。 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条件;共识水平:90、4%. 【陈述14】根除H、pylori可显著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发生与发展,部分逆转萎缩,但难以逆转肠化生。 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写在课前的话 近年来,由于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等原因,功能性胃肠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临床实践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功能性胃肠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常诉餐后腹胀、进餐时早饱、上腹痛、腹部烧灼感等不适症状,但进行客观检查往往无明显异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医生,又该如何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进行哪些检查?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认识和诊治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一种。 (一)功能性胃肠病与Rome诊断标准的发展 1、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指有消化系统症状,而应用生化、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等未发现有器质性改变的一大类病症。 2、Rome诊断标准的发展 从最早的Rome1诊断标准,到后面的Rome2、Rome3诊断标准,其不断更新修订过程体现了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2006年罗马委员会提出的新标准,即罗马3标准,是基于更多的循证医学基础提出的,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诊断标准。 罗马3标准将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分为成人和儿童,今天重点讨论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成人功能性胃肠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它隶属于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症状主要来源于胃和十二指肠。FGID罗马Ⅲ分类(2006)(成人) FGID罗马Ⅲ分类(2006)(儿童) 罗马3标准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中,关于时间关联性,要求症状至少存在()。 A. 6个月 B. 12个月 C. 3个月 D. 1个月 正确答案:A 解析:罗马3标准要求,诊断前消化道症状至少存在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 1、罗马3标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 以下症状具备一项或多项:餐后饱胀不适(即进餐后感觉上腹饱胀、不舒服);早饱感(指进餐时吃少许食物即感觉胃已经充盈,从而导致进餐终止或进食量减少);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 无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存在的证据。 诊断前症状存在至少6个月,近3个月内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符合以上标准,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2、罗马标准的解读 (1)限定了消化不良症状应来源于上腹部(胃、十二指肠区域),即剑突下端与脐之间及两侧锁骨中线以内的区域。这种限定有利于与源于下消化道的FGIDs 鉴别。 (2)强调症状的慢性历程。 (3)强调要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 综上所诉,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基本上是一个以症状为基础的诊断标准。 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 (1)FD是一种全球性多发病、常见病。 (2)西方国家FD患者为内科病人总数的2%~3%,占消化系统疾病的20%~40%。 (3)国内FD约占胃肠专科门诊患者1/3以上。 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良性疾病,但由于严重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同时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医疗负担,因此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严重性也日益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4、FD病因和发病机制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食物以及各种化学、物理、生物因子对胃肠道的局部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心理社会因素和应激,以及遗传机制等,都与本病的发病有关。 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脑肠轴调控理论,认为上述致病因素进入人体以后,导致人体的胃肠动力与感知的神经网络调节系统出现异常,从而出现胃肠动力障碍或者是内脏高敏等,最终导致消化不良的各种症状。目前认为胃肠动力障碍和内脏高敏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两个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5、功能性消化不良分型 罗马3标准以病理生理机制为基础,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两个亚型。 (1)餐后不适综合征是以进餐诱发或加重的早饱和餐后饱胀症状为特点。此亚型病人可能存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_李国华

第11卷 第4期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Vol .11 No .42002年 12月 CHINESE J OURNAL OF GASTR OENTER OL OGY A ND HEPA TOL OGY December 2002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科,武汉43002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李国华侯晓华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已为人们所熟知。近3年来国际上仍有大量的相关研究报 道,进一步增进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并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共识及进展。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很多定义,在1999年的罗马国际会议上达成Rome Ⅱ标准之共识[1],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定义为上腹正中的疼痛或不适。症状必须在上腹正中,左或右上腹,症状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无明确相关性,不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不适症状包括腹胀、早饱、胀气、恶心等。发病时间长短不一,症状可为持续性或复发性,与进餐有关或无关。根据病因,把符合以下二种情况之一,且无器质性和生化异常的患者,都归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二种情况是:1.有较明确的病理生理或微生物异常,但与临床症状无明确的相关性,如幽门螺杆菌性胃炎、组织学的十二指肠炎、胆石症、内脏感觉高敏状态、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紊乱等;2.无明确病因解释的症状。过去,多把烧心、打嗝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在Rome Ⅱ标准中,将它们排除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之外,因为烧心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少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偶有轻微的烧心症状,但常被患者忽视,若烧心症状明显,多可证实是胃食管反流病。打嗝与吞气症相关,亦被排除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之外。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及分型[1] 消化不良的症状不能区分器质性还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所以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排它性诊断,必须通过消化内镜、B 超等临床检查除外器质性疾病。按Rome Ⅱ的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应符合以下四个条件:(1)持续或反复性上腹中部疼痛或不适;(2)无器质性疾病可解释的症状(包括消化内镜检查);(3)症状与排便无关;(4)上述症状在近12个月内至少出现12周,但无需连续。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不同的典型症状,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三型:(1)溃疡样型:以上腹中部疼痛为 主要症状;(2)运动障碍样型:以上腹中部非疼痛性不适伴腹胀、早饱与恶心等症状为主;(3)非特异型:症状 无上述特点的消化不良患者。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消化不良非常常见,每个人一生中几乎都有过消化不良的症状,但其症状的程度及持续时间各不相同。欧美国家人群消化不良发病率21%~40%,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占40%~70%,以溃疡样型最多,非特异型最少;日本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与之相仿,但以运动障碍样型最多,且此型多伴发(达30%)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62%为女性;而溃疡样型者60%为男性[2]。一项对257例美国5岁~18岁消化不良患者的调查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占62%,其中溃疡样型多于运动障碍样型,经半年至二年的观察,70%的消化不良患者症状自发缓解[3]。约26%~35%消化不良患者前来就诊,而且,就诊与未来就诊的消化不良患者在年龄、社会地位、精神环境等方面差异较大。由于不同研究所采用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定义不同,很难确定人群中消化不良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 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目前尚未明了,其发病可能与胃酸、消化道运动异常、内脏感觉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及环境等因素有关,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1、胃酸 多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酸在正常范围内。但在一些状态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酸分泌可增高,如应激反应时,胃酸有间歇性升高,这与应激时CRF 升高有关。最近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伴有胃窦炎的消化不良患者,基础及最大胃酸分泌量增加,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相比,差异显著[4]。另外,约36%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十二指肠对胃酸的敏感性增加[5],十二指肠酸灌注可诱发临床症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40%~66%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动力障碍,对胃酸的清除减慢,增加了胃酸对胃十二指肠的刺激。可见,胃酸参与了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发病。 2、消化道运动和神经功能 40%~66%功能性消 · 370·

中药新药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附件2 中药新药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也可见到其他症状如上腹部胀气、嗳气、恶心、呕吐等。FD 分为上腹痛综合征和餐后不适综合征2个亚型。FD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紊乱、内脏感觉高敏、胃酸分泌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 FD属于中医的“胃脘痛”和“胃痞”的范畴。本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禀赋不足,导致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功能失健。其病理表现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多为脾虚,标实多为气滞、湿阻等。 FD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目前西医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抑制胃酸、促进胃肠动力、调节内脏敏感等。但近1/3的患者疗效不满意,症状反复。目前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中药治疗可改善FD消化不良的症状,显示了良好的前景。

本指导原则旨在为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而开发的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提供建议和指导。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指导原则所提出的要求,是目前专业领域内较为一致的看法和认识,但不能完全代替研究者的临床实践和思考。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分型、临床表现、中医证候类型、治则治法等均各有不同,研究者应根据所研究药物自身的特点和临床定位,在临床前研究结果基础上,遵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相关要求,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合理设计临床试验方案,以客观评价中药新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二、临床研究要点 以功能性消化不良为适应症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旨在明确所研究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前,应在充分了解药物的处方组成特点、临床应用经验、非临床研究结果及中医证候分型等前提下,结合立题依据,合理确定临床定位,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规范的临床试验计划与方案。 各期临床试验之间应进行合理衔接。临床研究过程中,还应注意根据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动态地进行风险/受益评估,尽可能在早期淘汰毒副作用大、风险高或无效的药物,以控制药物研发风险。 临床试验设计中还应注意思考和体现所研究药物在同类药物中的优势和疗效特点。 开始临床试验前,应设立合理的洗脱期。

(完整版)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

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一、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或反酸为主要表现而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常见临床症候群⑴。既往临床上还称之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特发性消化不良或原发性消化不良。罗马III标准对FD的诊断更加明确及细化:指经排除器质性疾病,反复发生的上腹痛、烧灼感、餐后饱胀或早饱达半年以上,且近2个月有症状【2】。 在我国,此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成人患者约占普通内科门诊的11%、占消化专科门诊的 53%[3]。我国儿科患者中FD的发病率尚无规范统计,但已经成为儿科消化门诊常见的就诊原因。由于许多儿科临床医生对FD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不能及时做出正确诊断与治疗,延缓患儿身心康复,影响学习与生活质量。因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制定我国儿童FD的专家共识,以统一认识,指导临床。根据我国儿童消化不良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成人叩共识以及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标准,参考新近发表的相关文献[4-6],提出了中国儿童FD的共识意见。 二、诊断 1.对消化不良症状的评估: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反酸、恶心和呕吐。症状可反复发作,也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症状;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多个症状叠加。症状的评估为是否进行相关检査以及后续治疗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消化不良患儿,需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体格检查。要了解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出现频率,其与进餐、排便的关系,尤其注意有否消化不良的报警症状:消瘦、贫血、夜间痛醒、持续呕吐、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等。对有报警症状者要及时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7]。 2.辅助检查:对初诊的消化不良患儿应在采集病史与体检基础上有针对性选择辅助检查:①血常规;②粪便隐血试验;③ 上消化道内镜/肠钡餐检查;④ 肝胆胰腺B超;⑤肝肾功能;⑥空瞋血糖;⑦甲状腺功能;⑧胸部X线检查。其中①?④为第一线检查’⑤?⑧为可选择性检查。多数根据第一线检查即可基本确定FD的诊断。对经验治疗或常规治疗无效的FD患儿可行幽门螺杆菌(Hp)等检查。 3.胃功能检查:对症状严重或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FD 患儿,可进行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胃肠功能性检查,对其胃动力及感知功能进行评估,指导调整治疗方案⑷。 4.儿童FD诊断标准:有消化不良症状至少2个月,每周至少出现1次,并符合以下3项条件:(1)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脐上)疼痛或不适、早饱、嗳气、恶心、呕吐、反酸; (2)症状在排便后不能缓解,或症状发作与排便频率或粪便性状的改变无关(即除外肠易激综合征);(3)无炎症性、解剖学、代谢性或肿瘤性疾病的证据可以解释患儿的症状。 此外,在FD的诊断中要注意与胃食管反流、肠易激综合征的鉴别。对于主诉表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