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节光合作用的产物2

第一节光合作用的产物2

第一节光合作用的产物2
第一节光合作用的产物2

第三章叶的光合作用

第一节光合作用的产物

【学习目标】

1.掌握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和氧气;(重点)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重点、难点)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对人类的生存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观察教材32—34页图文资料,完成以下各题。

1、绿色植物在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主要产生

和氧气。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把太阳光的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贮存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是植物、动物和人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煤炭、石油等燃料中的能量是古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贮藏起来的。

3、光能是生物界一切活动的不竭动力,人类和其他生物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都需要光合作用来提供,动植物和人的呼吸及燃料消耗的_________,都是光合作用产生的。

4、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可以使植物体内积累更多有机物,提高农作物产量,常用的方法有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可提早或延后栽培,延长作物的生长期,达到早熟、晚熟、增产、稳产的目的。

5、增加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也可以使作物增产。农业生产中常用、等措施增大光合作用的总面积,从而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

6、植树造林、爱护植被

绿色植物是氧气的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绝大部分以气体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植树造林、爱护植被是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

7、★观察阅读教材32页▲探究竟实验1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掌握实验步骤及目的

【实验目的】【材料用具】见教材32页

【方法步骤】

1.暗处理一昼夜;(目的:耗尽叶片内原有的有机物,便于更好地说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2. 部分遮光、光照2~3小时;(遮光、对照)

3. 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纸,酒精脱色、水浴加热。(酒精的作用:溶解叶绿素,酒精易燃必须水浴加热)

4. 待叶片变成黄白色,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然后放到培养皿中,向叶片滴加碘液;(淀粉特性)

5. 用清水冲掉叶片上的碘液后观察。

【分析结果】叶片被遮盖的部分,遇到碘液后没有变蓝;叶片未被遮盖的部分遇到碘液后变蓝了。这说明绿叶在光的照射下产生了淀粉。

快乐高效实用 1

快乐 高效 实用

2

1.右图表示某同学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1)大烧杯中的液体是 ,该液体的沸点是 ℃,这就保证了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不会超过

℃。

(2)小烧杯中的液体是 ,其作用是 。

(3)加热一段时间后,小烧杯中的液体变成 ★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加热装有酒精的小烧杯时,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 ) A . 隔水加热会更快 B . 隔水加热维持时间长 C . 酒精易燃,不隔水危险 D . 不隔水加热也可以 2.光合作用不能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的是 ( ) A .有机物 B .能量 C .氧气 D .二氧化碳 3.下列农业措施中,能够延长光照时间的是 ( ) A .地膜覆盖 B .合理密植 C .立体种植 D .无土栽培 4.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用来使叶片中的叶绿素变成黄白色的物质是 ( ) A .清水 C .碘液 D 盐水 B .酒精

5.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向漂洗后的叶片滴加碘

A .溶解叶片中的色素

B .给叶片进行染色

C .验证是否有淀粉产生

D .给叶片提供营养物质 6.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指 ( ) A .糖类 B .脂肪 C .无机盐 D .蛋白质

7.“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 ) A .便于检验淀粉的多少 B .有利于除去叶绿素 C .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耗尽 D .便于用碘液检验 8.在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把盆栽天竺葵放在光下时,叶片遮光部分 ( ) A .淀粉耗尽 B 合成淀粉 C .产生二氧化碳 D 产生氧气 9.光合作用不能做到的是 ( ) A .消耗氧气 B .合成淀粉 C .转化光能 D .产生氧气 10.“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正确顺序是 ( ) ① 把叶片放到装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 ② 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 ③ 用黑纸片把天竺葵叶片遮盖一部分 ④ 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⑤ 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片 ⑥ 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液

A .③②④⑤①⑥

B .②③④⑤①⑥

C .④③②⑤①⑥

D .②④③⑤⑥① ★学后反思: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是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奠定基础,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与光合作用有着密切联系, 所以光合作用知识在全书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本节教学设计意图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掌握本节重点;同时希望通过对教材中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体会经典实验所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对光合作用大体 内容基本了解 ?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待于系统研究?对光合作用详细的过程有待深入探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2)描述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实验设计,学会控制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生能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同时 能认识到 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和探索中前进的。通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关系的分析,能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 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2. 教学难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学生了解了在光合作用探索历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等于沿着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了一次思维的探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同时为讲述光合作用的原理做好知识铺垫。因此,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是教学的重点。

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4章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 一、选择题 1.把蒜瓣种下,若在一直露天环境下则长成绿色的蒜苗,若长期在黑暗中则长成蒜黄,由此可推测,与叶绿素的形成有关的是() A. 光 B. 温度 C. 土壤 D. 空气 2.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一般来说,水分进入植物体,再由植物体返回大自然的途径是() A.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细胞→(根、茎、叶)筛管→气孔→大自然 B.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细胞→(根、茎、叶)导管→气孔→大自然 C. 土壤中的水分→(根、茎、叶)导管→根毛细胞→气孔→大自然 D. 土壤中的水分→(根、茎、叶)筛管→根毛细胞→气孔→大自然 3.下列各实验装置中,能迅速、安全地脱去叶绿素的是() A. B. C. D. 4.正常情况下,根毛表皮以内的各层细胞,由外向内,细胞液浓度() A. 依次递减 B. 依次递增 C. 均相同 D. 不能确定 5.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依次应该是(将以下步骤排序)() ①向清水漂洗后的叶片加碘液后用清水冲洗掉碘液 ②实验植物在暗处置一昼夜 ③观察叶片遮光与未遮光部分的颜色 ④把遮光处理后的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⑤把叶片的一部分作遮光处理再移到光下.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⑤④① C. ③④⑤①② D. ②⑤④①③ 6.构成植物叶片的下列细胞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有() ①叶肉细胞②保卫细胞③无色素的叶表皮细胞.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7.图是“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部分步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①是转运和耗尽叶片原有的淀粉 B. ②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 C. ③是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D. ④叶片遮光部分遇碘液变蓝色 8. 某同学在“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实验时,先将植物放在暗室中24小时,再用一长条铝箔纸包住叶片的一部分,放置在阳光下4小时后,取下此叶片用酒精隔水加热,去除叶绿素,清水漂洗后在叶片上滴加数滴碘液,叶片颜色变化正确的选项是() A. B. C. D. 9.如图是光合作用的实验中的部分装置.实验时先将植物放在暗室中24小时,再用一长条铝箔纸包住其中一叶片的部分(右图),放置在阳光下4小时后,取下此叶片用酒精隔水加热,去除叶绿素,清水漂洗后在叶片上滴加数滴碘液,叶片颜色变化正确的是() A. B. C. D. 10.做“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正确的顺序是:() ①黑暗处理②酒精脱色③选叶遮光④滴加碘液⑤阳光照射⑥清水漂洗. A. ①③⑤②④⑥ B. ①③⑤②⑥④ C. ③①②⑤④⑥ D. ①③⑤ ④②⑥ 11.我国规定的植树节是每年的() A. 4月12日 B. 5月4日 C. 7月1日 D. 3月12日

第四章第2节光合作用教案

第四章第2节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在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初中生命科学中学习过光合作用,以此为基础作更深入的研究,探究光合作用过程中重要的物质变化以及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本节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叶绿体及其色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等。 通过介绍历史上科学家进行的几个重要的实验,简要再现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赫尔蒙特的柳树实验是学生已知的(初中教材中已讲),这个简单但有严密逻辑思维的实验告诉人们,植物增重的物质不完全来自土壤(排除法);接着几个经典例子串联在一起,逐步推出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和总化学反应式。在强调科学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显示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英格豪斯经过500多次重复实验,确定了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生命科学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知道空气的成分后,科学家才明白光合作用放出的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点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通过对叶绿体结构和光合色素分布功能的学习,逐步展现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性,同时为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做知识的铺垫。 关于光合作用的过程,学生没有有机化学的基础,要理解复杂的生化反应很难,讲解时抓住以下几点:1、结构适应功能。基粒类囊体膜上有色素吸收光能,是光反应场所。基质中酶与暗反应有关,是暗反应场所。2、叶绿素在光反应中的作用。3、水参与光反应。4、二氧化碳参与暗反应。5、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和能量联系。6、光合过程中能量传递。7、光合过程中物质转变。采用比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采用比较、联系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关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在分析光合作用强度后,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做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探究实验来认识这个问题。 二、课题:第四章第2节光合作用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简述光合作用研究简史所体现的科学进步与内在逻辑。 能描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的结构。 能借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说明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过程。 能分析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的学习过程,认识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感悟许多科学家专注于科学探索的精神,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技能,体验科学创意的美妙。 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续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部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关注身边的事,学会从观察中发现问题。 通过学习光合作用基础知识与相关的实验,体验生物体内各种生理活动及生化反应对于生物体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初步建立限制因素与主要矛盾的对应哲学观念。

光合作用经典内容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年代创新发现人创新实验设计思路及现象实验结论 17世纪中叶比利时范. 海尔蒙特 用定量的方法植物生长所需养料主要来 自,而不是 1771 英国普里斯 特利通过植物和动物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的实验 植物的生长需要吸收 ,同时释放出 1779 荷兰英格豪 斯植物体需要才能制造车O2 1864 德国萨克斯采用方法叶片在光下能产生 1880 美国恩格尔 曼水绵黑暗,无空气好氧性细菌制片显微镜观察极细的光束照射叶绿体→观察现象 完全曝光→观察现象 1939 美国鲁宾 和卡门实验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即向 植物提供 H218O、+ CO2→现象 H2O、C18O2→现象 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 ,糖类中的氢也来自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实验方法是发现了CO2在光合作用中 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 径,及卡尔文循环。 二、色素的提取分离与作用 1.实验原理: ①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 ②分离: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不同,高的在层析液中扩散的快,反之则慢。因而色素就会随着在上的扩散而分离。 2.方法步骤: (1)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取材:称取5g的,剪碎放入研钵中 研磨:向研钵中放入少许和,再加入10ml ,迅速研磨。 过滤:将滤液迅速倒入玻璃漏斗(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中进行过滤。将滤液收集到中,及时用将试管口塞严。 (2)制备滤纸条 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长与宽略小于试管长与宽的滤纸条,将滤纸条的一端,

并在距这一端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3)画滤液细线 用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的画出一条线。待滤液干后,再画一两次。(4)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将适量的层析液导入试管中,将滤纸条(有的一端朝下)轻轻插入层析液中,用棉塞塞紧试管口。注意:不能让滤纸条的触到层析液。 (5)观察与记录 滤纸条上有条不同颜色的色带,由下到上依次是、、、。最宽的是,最窄的是。 3、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及吸收光谱 叶绿素a()主要吸收 叶绿素和 (含量约占)叶绿素b() 绿叶中的色素 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 (含量约占)叶黄素() 4.图6表示叶绿体色素提取分离实验中纸层析的结果,据图判断用 作实验材料的叶片颜色为( ) A.红色 B.黄色 C.绿色 D.紫色 5.关于叶绿体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绿素a和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B.绿叶中叶绿素和类胡萝 卜素含量不同 C.利用纸层析法可分离4种叶绿体色素 D.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不能吸收光能 6.如图是恩格尔曼实验装置改装示意图,光线先通过三棱镜再通过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后照射玻片上的水绵,一段时间后,水绵周围好氧细菌分布无显著变化,其原因是( ) ①色素吸收了红光②色素吸收了蓝紫光③色素吸收了全部光照④水绵不同部分的光合作用变化不大⑤水绵不进行光合作用 A.①②④ B.③⑤ C.①②⑤③④ 7. 分别在A、B、C三个研钵中加2克剪碎的新鲜菠菜绿叶,并按下表所示添加试剂,经研磨、过滤得到三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即:深绿色、黄绿色(或褐色)、几乎无色。 处理 A B C SiO2(少量)+ + + CaCO3(少量)-+ + 95%乙醇(10毫升)+ -+ 蒸馏水(10毫升)-+ - (注:“+”表示加;“-”表示不加)

光合作用的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 教学设计 吉安县永阳中学刘孚海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在明确光合作用产物的基础上,分析产物所含元素,并针对自然界中所含元素,通过实验和资料分析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这节课的实验和资料的安排及利用,都是以一定的化学知识为基础的,而且本课内容是认识光合作用实质的关键,因此,这节课是本章内容的难点和学习有关光合作用知识的瓶颈。学生通过对本节课所安排活动的探索分析,不仅明确了光合作用的反应原料,而且进一步认识到光合作用的意义,即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 2、说明绿色植物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技能性目标: 1、分析、处理光合作用的有关资料,得出相关的知识或结论。 2、尝试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过程。 情感性目标: 1、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体验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 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天竺葵枝条、25%的氢氧化钠溶液、凡士林、酒精、碘酒;小烧杯、培养皿、广口瓶、大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镊子、滴管。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光合作用的原料 1、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水 2、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习题: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保持生物圈中的()平衡,要维持生物圈中的()平衡,一方面,要寻求(),限制()的排放量,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倡()。 2、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有() A、有机物和氧气 B、二氧化碳和水 C、二氧化碳和氧气 D、氧气和水 3、我国北方农村常将马铃薯贮藏在地窖中,进入地窖取物之前,往往把一盏油灯用绳子吊入窖内,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测量窖内二氧化碳的含量 B、测量窖内氧气的含量 C、主要是为了照明 D、测量窖内一氧化碳的含量 4、对温室效应的预防措施是() A、少排氟利昂 B、大力绿化造林 C、不施用农药 D 、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5、说一说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怎样到达叶绿体的,产物又是怎样运输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的?

第4章 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4章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第2课时)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写出光合作用文字表达 式。 3、绿色植物制造淀粉等有机物的主要器官是。 3、如果把一片绿叶比喻为绿色植物实行光合作用的绿色工厂,那么它的车间是, 动力是,原料是和,产物是和。 二、选择题 ()1、叶的结构中,含有大量叶绿体的是 A、表皮细胞 B、构成叶脉的细胞 C、叶肉细胞 D、以上所有细胞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能够使太阳光进入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A、非生物部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3、为使城市居民每天得到新鲜的空气,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 A、多盖高楼,居住在高层 B、增大住房面积 C、清理垃圾,搞好环境卫生 D、多种花草树木 ()4、为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种植农作物时应注意 A、稀疏种植 B、紧密种植 C、合理种植 D、没有要求 ()5、下列措施中,能够使光合作用增强的是 A、适当增加氧气的浓度 B、适当减少氧气的浓度 C、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 D、适当减少二氧化碳的浓度 ()6、建造温室时,采用下列何种颜色的玻璃最好?A、红色B、绿色C、蓝色D、无色 ()7、培育韭黄所依据的原理是 A、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B、叶绿素的形成需要适宜的温度 C、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D、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养料 ()8、从物质变化来说,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把废物变成有机物 B、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 C、使气态物变成另一种气态物 D、把气态物变成固态物 三、实验分析题

1、一科学家发现:把一只小白鼠和一盆植物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植物和小白鼠都能正常生活。另一科学家发现:上述实验只有在阳光下才能获得成功。请你回答: ①上述两位科学家做的都是关于方面的实验。 ②植物在光下能吸收小白鼠所呼出的气体,并能为小白鼠提供呼吸作用所需的 气体。 ③上述实验需要,它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并在植物体内 转化后最终储藏在中。

八年级生物上册《光合作用的产物》同步练习 冀教版

第一节光合作用的产物习题精选 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A.耗尽叶片内的淀粉 B.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C.吸收尽容器中的二氧化碳 D.吸收尽容器中的氧气 2.“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把叶片放人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 ) A.溶解淀粉 B.分解淀粉 C.将淀粉煮熟 D.把xx溶解在酒精中 3.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 A.二氧化碳和水 B.二氧化碳和能量 C.淀粉和水 D.淀粉和氧气 4.木材燃烧时能放出大量热量,可以将水烧开,把饭煮熟;木材中贮存的能量是( )A.太阳光能 B.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时释放的能量 C.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贮藏在有机物里的能量 D.电灯光能

5.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用横线标明错处并改正) (1)光合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 (2)检验淀粉的方法是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 ) 6.在课外活动中,小明设计了“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有如下操作:①选叶遮光②酒精脱色③黑暗处理④碘酒显影⑤清水漂洗⑥观察变化 他的操作顺序对吗?请将正确步骤的序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把新鲜水草放在养鱼缸里的主要目的是( ) A.提供食物 B.提供氧气D.提供二氧化碳 8.在检验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中,有一种气体产物能使带火星的竹签重新燃烧,该气体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空气 D.水蒸气 9.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 A.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释放能量 B.分解有机物,释放氧气,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里的能量 C.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里的能量 D.分解有机物,释放氧气,释放能量 10.为使城市居民每天得到新鲜空气,最好的措施是( )

《光合作用的产物》优教教案

第一节光合作用的产物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是学生对绿色植物的种子、根、茎三个器官了解的基础上,对叶的进一步探讨,使学生对叶的生理活动一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本节是一节典型的实验课教学,如果借助课件或模型、实物,再设计一些较好的问题,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2.分析淀粉、氧气的鉴别方法;尝试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 3.关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在生产上的应用;形成爱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尝试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 教学用具: 天竺葵(或银边天竺葵)、遮光纸、曲别针、酒精、烧杯(大、小各1个)、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碘液、培养皿,新鲜的金鱼藻、透明的广口瓶、带有两根导管的瓶塞、火柴棍。 教学过程:

习题检测: 1、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呈白色,其他部分呈绿色,将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经过暗处理、光照、脱去色素、漂洗、滴上碘液等实验步骤后发现叶片的边缘不变蓝,其他部分变蓝,这个实验可以说明() A、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B、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C、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氧气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 2、生物圈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 A、各种生物 B、少数动物 C、绿色植物 D、非绿色植物 3、养殖金鱼时,常在金鱼缸内放置一些新鲜水草,这些水草的作用主要是() A、增加金鱼缸内的氧气 B、美化金鱼的生活环境 C、增加金鱼缸内的养料 D、增加金鱼缸内的二氧化碳 4、如果连续出现阴天、雨雪天,会使大棚蔬菜的产量下降,主要原因是阴天、雨雪天不利于大棚蔬菜的()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花的传粉

2019第1课时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语文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第1课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课标要求(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课标解读 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相关内容。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主题是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是《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第一节内容,后面还要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因此按照课标的要求,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这一概念,为后面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打下基础。课标中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一主题的重要概念梳理主要为: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能制造有机物和氧气;为人类提供许多可利用的资源。 2.第五章的教材内容,突出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这一主线,按照这一主线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分为两节(第四章、第五章第一节)内容一一向学生展现,既保证了光合作用内容的整体性,又帮助学生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来认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本章不仅介绍了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等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在了解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更加全面地认识光合作用的基础上,认同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续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自觉爱护植物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 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难点设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教学 准备 相关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策略 这一章实际上就是对光合作用的总结,教材从生物圈大环境出发讲述光合作用,更加体现了关注环境、关注生物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好地加以引导。教材主要是集中在对于实验现象归纳和总结,在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的层层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得到正确的结论。运用观察、讨论、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分析实验现象整理实验数据,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设计检验实验,设计过程中锻炼学生设计的严谨性。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地球上凡是生物都要呼吸,而凡呼吸,必激发求知欲和探究问

《第1节光合作用(一)》教案7.docx

《第1节光合作用》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品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②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 2、知识目标: ①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②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题】【多媒体播放】请学生观看屏幕上几幅图片,问:这几种鲜嫩蔬菜和诱人可口的水果中储存着什么物质?这些物质怎么来的? 谁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发现的?是哪些人发现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一一从柳苗生长Z谜说起。 【教授新课】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科学家实验过程或结果实验结论 海尔蒙特1648木桶里栽柳5年,雨水浇灌,柳苗由2. 3肚增重 至76. 8kg; 90kg干土减重57g 柳的增重来自水 普利斯特利 1771钟罩里的小鼠窒息而死;将小鼠与植物同吋放 入密封的钟罩内,小鼠生活正常 植物能“净化”空气

英格豪斯1779植物的绿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 空气的作用 光的重要作用 谢尼伯 1782 发现照光时绿色植物吸收C02,释放。2C02是原料,02是产物索热尔 1804植物增重大于 CO?吸收量减去02释放量水是原料 萨克斯 1864发现照光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有机物是产物 (1)海尔蒙特他在9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2. 3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纯 净的的雨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增重74. 5kg, 土壤仅减少0. 057kg。 提出质疑:柳苗增加的74.5kg从哪儿來呢? 首先不可能来自泥土,因为仅少0.057kg的干泥土变不出来74. 5的柳苗树来。而整个实验中施加的唯一的东西只有水,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什么?如果你是海尔蒙特,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是水不是土。植物生长需水作为原料。 过渡:海尔蒙特当时还不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回事。这为后人留下一个问号。 (2)时光推移到十八世纪,有一位科学家対气体非常感兴趣,他就是普利斯特利。 我们來观察他的实验,在一个玻璃罩中放了一支蜡烛,过一会儿,熄灭了,在一个玻璃罩中放了一只小白鼠,结果很快也死去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们的现象?请同学们分析蜡烛熄灭和小白鼠死亡可能的原因。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蜡烛燃烧和小白鼠呼吸会使瓶中的空气变坏。 进一步质疑:如何才能使用使空气变好,当时科学家曾用水来试验,但都没有成功,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净化空气呢。 我们來了解一下科学家们是怎么做的。在玻璃罩中放了一盆植物后。蜡烛和小白鼠都很好。 植物和蜡烛为什么能长期共存,小白鼠因为有了绿色植物也没有死去。 总结归纳:植物生长不仅需要空气而且能净化空气。因为在当时,普利斯特利仅知道这些。 (3)提问:请同学们仔细思考第一个实验,柳苗增加74. 5kg是什么物质? 有机物。那么如何知道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呢?我们来学习19世纪萨可斯的实验。 讲述:首先把一盆植物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屮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一部分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无颜色变化,而照光部分叶片呈现深蓝色。

人教版必修一5.4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光合作用(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2、知道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 3、了解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提高小组合作意识并能多参与思考过程 2、通过对照、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强化实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知道绿色植物的好处从而懂得保护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 难点:光合作用 三、教学用具;演示实验 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对实验设计进行讨论得出 实验演示:对淀粉的检验采用实验检验 对比归纳:对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的探究过程中注重对比、归纳五、教学过程: 引入:植物与动物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从该问题探知学生的已知知识并且引入课题:光合作用) 新课: 问题:什么是光合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知道其实质,借此问题查漏并为后面的探究做铺垫)探究1:绿叶在光照下通过光合作用主要制造什么有机物?如何鉴定? 实验演示:碘酒+淀粉糊——变蓝色(PPT重现结果) 小组讨论:如何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讨论并产生实验方案,在方案的设计中让学生相互评价方案的优点和缺点最终形成基本设计方案) 视频:绿叶在光合作用下制造淀粉 思考:为何暗处理?

为何酒精加热用水浴? 为何脱去叶绿素? 遮光的作用是什么? 叶片滴入碘酒叶片颜色的变化? 结论:绿叶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中有淀粉 探究2:如何证明光合作用需要氧气? (在上一步中已有基础,这一步方案设计在原有稍作修改即可) 结论:必须有二氧化碳参加,绿叶在光下才能制造淀粉。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思考:如何验证氧气? 小老鼠钟罩实验与金鱼藻实验的优缺点? 演示:金鱼藻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并检验(天气不好时用视频代替) 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探究3: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吗? 思考:这个实验有几个变量?(阳光、二氧化碳(主要的变量)、植物的叶片)如何防止植物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演示:介绍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指出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以及实验的简单过程。 思考:1、甲、乙两套实验装置有什么主要区别?(要求回答:甲装置的槽里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乙装置的槽里放的是清水。)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探究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介绍:海尔蒙特柳树实验 (得出光合作用需要水,并且可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之能力) 探究4:如何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光合作用需在叶绿体中进行 (选用银边天竺葵的好处) 思考:光合作用除了物质发生改变,同时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论:光合作用是化学变化并且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小结】光合作用的实质得出光合作用的意义,并完善板书

10全国卷生物高考试题光合作用部分

29.[11年全国新课标卷](9分)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 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 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 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 趋势如下图。 回答问题:(1)图中物质A是 ______ (C3化合物、C5化合物)(2)在CO2浓 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A的低,原因是_______;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 浓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C3和C5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的浓度将比B的________(低、高)。 (4)CO2浓度为0.003%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CO2浓度为1%时的_______(高、低),其原因_______。 【答案】(1)C3化合物(2)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C3和C5化合物的含量稳定,根据暗反应的特点,此时C3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5化合物的2倍 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时,C5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C5化合物积累(3)高(4)低 CO2浓度低时,暗反应的强度低,所需的ATP和[H]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识图能力的相关知识。(1)CO2浓度降低后,直接影响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导致C3化合物的量减少,确定物质A是C3化合物,物质B 是C5化合物。⑵CO2浓度为1%时,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C3和C5化合物的含量稳定,根据暗反应的特点,此时C3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5化合物的2倍;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时,C5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C5化合物积累。⑶CO2浓度为0.003%时,C3和C5化合物的浓度保持稳定后,暗反应保持稳定,此时仍根据暗反应中CO2的固定的反应式确定,C3化合物的量应是C5化合物的量的2倍。⑷CO2浓度降低,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时所需的光照强度降低,因为暗反应减弱,所需的ATP和[H]减少,光反应强度减弱。 31.[2013·全国理综](9分)某研究小组测得在适宜条件下某植物叶片遮光前吸收CO2的速率和遮光(完全黑暗)后释放CO2的速率。吸收或释放CO2的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如下(吸收或释放CO2的速率是指单位面积叶片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释放CO2的量)。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是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奠定基础,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与光合作用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光合作用知识在全书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本节教学设计意图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掌握本节重点;同时希望通过对教材中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体会经典实验所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 ●对光合作用大体内容基本了解 ●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待于系统研究 ●对光合作用详细的过程有待深入探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2)描述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实验设计,学会控制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生能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同时能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和探索中前进的。通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关系的分析,能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光合作用的产物》

《光合作用的产物》 教学设计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第三中学 教师:郭永杰

生物学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产物》 二、教案背景: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力求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同时注重对学生技能和情感的培养。《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是探究型新授课,我在备课过程中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除参考了不同版本的生物学课本、教参外,还利用百度搜索从互联网上查阅了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素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曾在石家庄市生物学科探究教学优质录像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三、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是学习有关植物生理学方面必备的知识基础。因此,“叶的光合作用与光能利用”这一章是全书的重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主要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和氧气,而且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完成。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才能得出光合作用产物的结论,并能分析得出光合作用的反应条件。通过设计、实施、分析实验,不仅能完成本节的知识性目标,而且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分析实验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1、知识目标: ●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产生氧气及光合作用对整个生物界的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 ●举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 ●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认识到绿色植物对生物界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珍爱植物、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五、教学重点: 1、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条件; 2、光合作用的意义。 六、教学难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 七、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法结合。 八、课前准备: 材料:盆栽天竺葵(教师在课前1-2天组织学生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地球上一年中通过光合作用约吸收2.0×1011t 碳素(6400t/s),合成5×1011t 有机物,同时将3.2×1021 J 的日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释放出5.35×1011t 氧气。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规模最巨大的把太阳能转变为可贮存的化学能的过程,也是规模最巨大的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和从水中释放氧气的过程。自从有了光合作用,需氧生物才得以进化和发展。由于光合作用中氧的释放和积累而逐渐形成了大气表面的臭氧(O 3)层,O 3能吸收阳光中对生物有害的紫外辐射,使生物可从水中到陆地上生活和繁衍。光合作用是生物界获得能量、食物以及氧气的根本途径,所以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没有光合作用也就没有繁荣的生物世界。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日趋严峻的食物不足、能源危机、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一不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深入探讨光合作用的规律,揭示光合作用的机理,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愈加显得重要和迫切。 一、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确定 18世纪以前,人们都认为植物是从土壤中获得生长所需的全部元素的。1771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J.Priestley)发现将薄荷枝条和燃烧的蜡烛放在一个密闭的钟罩里,蜡烛不易熄灭;将小鼠与植物放在同一钟罩里,小鼠也不易窒息死亡。因此,他提出植物可以“净化”空气,现在就把1771年定为发现光合作用的年代。以后又经许多人的研究(见绪论),到了19世纪末,人们写出了如下的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6CO 2+6H 2O→ C 6H 12O 6+6O 2 (4-1) 从(4-1)式中可以看出:光合作用本质上是一个氧化还原过程。其中CO 2是氧化剂,CO 2中的碳是氧化态的,而C 6H 12O 6中的碳是相对还原态的,CO 2被还原到糖的水平。H 2O 是还原剂,作为CO 2还原的氢的供体。(4-1)式用了几十年,后来又把它简化成下式: CO 2+H 2O→(CH 2O)+O 2 (△G°′=4.78×105 J) (4-2) (4-2)式用(CH 2O)表示一个糖类分子的基本单位,比较简洁。用叶绿体代替绿色植物,说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由于葡萄糖燃烧时释放2870 kJ·mol -1的能量,因而每固定1mol CO 2(即12g 碳)就意味着转化和贮存了约478kJ 的能量。 应该注意到光合作用反应式中所有的反应物和产物都含有氧,而上面两式并没有指出释放的O 2是来自CO 2还是H 2O 。很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光能将CO 2分解成O 2和C ,C 与H 2O 结合成(C H 2O ),然而以下三方面研究证实了光合作用释放的O 2来自于H 2O 。 1.细菌光合作用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称之为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光合细菌包括蓝细菌、紫细菌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产物教案 冀少版

《第一节光合作用的产物》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本章光合作用的第一节,主要通过两个探究实验完成了对光合作用产物的研究。与学生而言难度稍大,课堂内容量比较大,教师采用提前准备好所作实验,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通过小组讨论,大屏幕显示,完成实际用这又一难点。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光合作用的产物”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学生学得的第一个复杂的概念,如何以概念和形成途径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来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及产物,再以一两组光合作用的探索实验加以检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2、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查阅有关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2、分析、处理光合作用的有关资料,得出相关的知识或结论。 3、运用植物生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尝试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过程。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操作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产物的实验,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难点: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组织和实施,光合作用的实质。 教学媒体 视频,挂图。

实验用具 盆栽天竺葵、金鱼藻、酒精、碘酒、遮光纸、曲别针、小烧杯、三角架、广口瓶、导管、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镊子、培养皿、滴管。 课时建议 一课时 教学课程设计 (一)导入(三种方法) 1、教师准备两盆植物,一株经常接受阳光照射,一株不经常接受阳光照。 2、如果学生的教室中有处于阳面和阴面的植株,可以以此为例介绍。 3、通过大屏幕展示处于与不处于阳光照射的植株的差异。 请学生观察比较二者的差异,想一想原因,是不是二者产生的物质不同? (二)讲授课程 1、结合历史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1)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医生经过5年的实验首次提出了水参与植物体有机物合成的观点 (2)1637年,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论气》中,已注意到空气和植物的关系,提出“人所食物为气所化,故复于气而”。 (3)1727年英国植物学家斯笛芬·黑尔斯才提出植物生长时主要以空气为营养的观点。 (4)1782年瑞士的牧师极恩·森尼别在化学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植物“净化”空气的活性,除与光照密切相关,还取决于所“固定的空气” (5)1785年,在弄清空气的组成成分后,人们才明确认识到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释放出的气体是氧气。 2、实验 (1)按照课本上“探究竟”中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2)实验时注意: a选叶遮光应先暗处理。应选择生长健壮,便于接受光照的叶片,经过遮光处理后,再放入暗处2~3天。暗处理条件下,叶肉组织不能合成淀粉,细胞内积累的淀粉大部分被呼吸消耗或以蔗糖形式运出叶片。由于叶片内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从而为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创造了条件。 b对遮光——暗处理材料的光照时间应视光强度而定。实验当天的上午,强光照射3~4

第6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

第6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 A组基础训练 1. 如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表示氧气 B. Y表示二氧化碳 C. 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D. 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 下列能验证光合作用是否生成了氧气的是() A. 用碘液检验光照后的叶片是否变成蓝色 B. 观察放了水草的鱼缸中的鱼能否正常生活 C. 检验金鱼藻在阳光下释放的气体能否使快要熄灭的卫生香复燃 D. 检验金鱼藻在阳光下释放的气体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 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 B.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C.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 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4.将一棵银边天竺葵(边缘呈白色)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后,选一健壮的叶片,用透气但不透光的黑纸将1处正反两面遮住(如图),然后将植株移到阳光下,数小时后,将叶片摘下,去掉黑纸片,经酒精脱色处理后加数滴碘液。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 1处颜色不变蓝,原因是不见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B. 3处颜色不变蓝,说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 C.用不透光的黑纸把1处从正反两面遮住,是为了与2处对照 D.将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是为了耗尽叶片中的氧气 5.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大烧杯内盛放液体A,小烧杯内盛放液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液体A、B都是清水 B. 液体A、B都是酒精 C. 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 D. 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

6. 如图所示,甲是在有光条件下验证O2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装置。乙和丙是另两个装置,通常可作为甲的对照实验的装置是() A. 只有乙 B. 只有丙 C. 乙和丙都是 D. 乙和丙都不是 7.某实验小组试图采用图①~④部分装置来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实验以观察倒置的装满水的试管中有无气泡产生作为指标。最简便的装置组合为()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8.(丽水中考)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某种水草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在15℃恒温条件下,测定光照强度与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图中B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___呼吸作用强度(填“等于”、“大于”或“小于”)。 (2)图中BC段曲线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水草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除了光照强度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