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6

2020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6

2020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6
2020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一)教材第34页思考

思考提示:南水北调工程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总体来说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地区地多、人多、水少、工农业用水量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是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有效措施之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教材第35页思考

思考提示:1.分析图中的三条曲线可以看出: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可耕地总面积减少,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到2000年左右时,世界耕地供需平衡,此后,世界可耕地总面积继续减少,所需耕地面积继续增加,可耕地不能满足所需耕地的需求,耕地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

2.如果进一步开垦土地,使世界耕地面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若按现有的生产水平,世界可耕地满足所需耕地可延缓到2010年左右。若按生产水平翻一番、翻两番,可耕地满足所需耕地分别可延缓到2040年和2070年左右。以后又出现了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并且越来越尖锐。

3.如果使现有农业生产水平翻一番、翻两番,世界耕地资源不足的困境又能延缓一段时期。翻一番可延缓到2025年,翻两番可延缓到2050年,此后又出现了耕地不足。

4.不可行。因为开垦土地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只能把耕地资源不足的困境延缓一段时间。更何况可供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少,农业生产水平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大幅度提高。所以耕地的供需矛盾实质上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三)教材第36页图3.5

图表分析:(1)曲线的斜率(或陡缓)体现了人口变化和人均耕地面积变化速度的快慢。

(2)从总的趋势来看,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四)教材第36页思考(上)

思考提示:我国人口变化、耕地面积变化的历史趋势与发展前景。

(1) 历史趋势:见教材3.5显示。

(2)发展前景:我国人口仍在增长,后备的耕地资源有限,城市、工业、交通等还要占用耕地,所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仍然有减少的趋势。

(五)教材第36页思考(下)

针对近年来耕地被占用的情况应采取的措施有:①控制人口数量;②加强法制建设,严禁乱占耕地;③在城市建设、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中尽量少占耕地。

(六)教材第37页图3.6

图表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在消费水平固定在1975年的条件下,这些矿产资源的预期寿命为20—300年;②而在消费水平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这些矿产资源的预期寿命只有10~80年;③消费增长率大的矿产,其

可开采寿命也衰减得较多;④目前氟、银、锌、汞、铅等矿产资源已经耗竭,而钨、锡、铜等矿产资源濒临耗竭。

学业达标

2017年3月22日是第25个“世界水日”,“世界水日”的宗旨是: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商业和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联合国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因水资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机。据此,完成1~3题。

1.造成许多国家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是( )

①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及空间分布不均匀②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③环境污染使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减少④水资源的浪费⑤全球变暖

A.①③④⑤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

2.新加坡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其原因主要是( )

①新加坡的年降水量十分稀少②新加坡的年降水量虽十分丰富,但境内河流很少③新加坡的年降水量虽十分丰富,但地区分布与季节分配都十分不均匀④人口的激增与经济的高速发展

A.③④B.②④

C.①④D.①②

3.世界上缺水国家或地区的共性是( )

A.降水稀少

B.远离海洋

C.淡水资源匮乏

D.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①为自然原因,②③④为人为原因,即用水需求增大,且水污染和水浪费严重。第2题,新加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并不稀少,地区分布与季

节分配也比较均匀。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与该国境内少河流湖泊、人口激增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关。第3题,由新加坡缺水的例子可知当地降水并非稀少,水资源也不贫乏,而是这些淡水大多以径流的形式流入海洋,造成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

答案:1.D 2.B 3.D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9.2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39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5%。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从耕地的质量来看,我国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读近年来耕地减少因素构成图,回答4~5题。

4.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主要是( )

A.人口众多B.山地多,平地少

C.退耕还林工作显著D.农村建房乱占耕地

5.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是( )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②草场普遍超载③人口的不断膨胀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解析:第4题,我国耕地比重小主要与我国地形特征的比重有关。第5题,读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可知,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建筑用地和灾害损失是我国耕地减少的四大影响因素,对应③④⑤⑥选项。①过度抽取地下水、②草场普遍超载并不是直接原因,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4.B 5.B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随着矿产资源消费量的急剧增长,有些矿产资源发生短缺甚至耗竭。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有关矿产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其非可再生性

B.发展中国家因人口多,对矿产资源的消费量大

C.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D.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矿产资源的供需状况。矿产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这是其特性之一;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3/4的矿产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全世界矿产资源的消费量明显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发展中

国家虽然消费的矿产资源较少,但是也存在着矿产资源短缺问题。

答案:B

7.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

A.矿产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B.主要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

C.开采中采富弃贫,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D.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一般来说,东多西少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中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矿产资源中贫矿多,富矿少,加之采矿时采富弃贫,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在分布上,我国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或西部地区,而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答案:B

8.读下图,完成(1)~(4)题。

(1)图中表示世界可耕地总面积的曲线与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曲线相交的时间是2000年左右,这表明,在那个时候世界耕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0年以后,世界可耕地总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至少写出3条)

(3)我国耕地约为19.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中央还要求西部地区将坡面在25度以上的耕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

(4)耕地供求矛盾的实质是________,解决此矛盾的关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此图。当世界所需耕地面积和可耕地面积两条线相交时,供需平衡,此后便会出现供需矛盾。如果进一步开垦耕地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可使供需矛盾出现的时间推迟,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耕地不足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必须控制人口增长。1950年以后,也就是二战以后,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耕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同期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退化严重;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西部大开发中应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

答案:(1)供需平衡(2)①人口增加,城市用地、工业用地大量占用耕地;②人类过度开垦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③人类滥垦滥伐造成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植树种草能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气候干燥,更需要植树种草。

(4)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

能力提升

读以下中国东部沿海12个省(市、区)耕地、水资源比重对比图,完成9~10题。

9.影响东部沿海各省(市、区)水土配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量、地形B.气温、降水量

C.耕地类型、耕作制度D.地形、土壤

解析:各省区水土配合差异主要与气候(降水)和地形有关。

答案:A

10.我国北方东部沿海省(市、区)农业缺水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田种植,耗水量大

B.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农业用水需求量大

C.蒸发量大,复种指数高

D.径流总量小,耕地多

解析:我国北方地区平原广阔,但雨季开始晚,结束较早,总降水量偏少,地面径流总量小。

答案:D

读中国人口、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1题。

11.我国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受自然灾害影响,有些耕地失去了农业生产能力

B.人口不断增加,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

C.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

D.环境污染严重,使耕地不能发展农业生产

解析:我国人均耕地逐渐减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厂矿、道路等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减少。

答案:B

新疆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地区之一,结合新疆土地利用类型图,完成12~13题。

12.新疆林耕地面积占比很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历史上轻耕重牧B.位于内陆,距海远

C.临近边境,难以开发D.人口稀少,开发少

13.新疆土地荒漠化合理的防治措施是( )

A.植树造林,种植耐旱作物

B.大规模开垦未利用土地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D.改变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

解析:第12题,新疆地处内陆,距海远,加上山地的阻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所以林耕地面积占比小。第13题,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过度垦殖、过度放牧等破坏了植被,这是导致新疆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新疆气候干旱不适合植树造林,A错误;大规模开垦未利用土地会加剧土地退化,B错误;新疆地处我国内陆,主要就是人为过度活动造成土地荒漠化扩张,所以改变经营方式并不是治理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D错误。

答案:12.B 13.C

1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下表示意某年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重工业比重和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 单位工业增加

值能耗/(吨标

准煤·万元-1)

单位工业增加

值水耗/(立方

米·万元-1)

工业新水用量

占工业用水总

量比例/%

环渤海地区76 2.16 27.70 8.48

全国70 1.77 119.87 16.34

(1)与全国相比,环渤海地区在能源资源利用方面有什么特点?其原因是什么?

(2)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哪些?

解析:由表可知,环渤海地区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全国高;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工业新水用量占工业用水总量比例较全国低。第(1)题,与全国相比,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特点是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高、水耗较低,其原因是环渤海地区的重工业比例较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较高。第(2)题,由第(1)题可知,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高。该问题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环境污染加剧,能源紧张,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等。

答案:(1)特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高;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较低。原因:环渤海地区的重工业比例较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较高。

(2)环境污染加剧,能源紧张,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等。

(word完整版)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的自然资源测试题

高二地理中国地理之自然资源 一、选择题组 下图为我国某地理事物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此图最可能是( ) A. 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B.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C. 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D. 中国温度带分布图 2.若图中ABC三地数值逐渐降低,则影 响三地数值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A. 大气环流 B. 农业规划 C. 活动积温 D. 地貌地势 下图是我国某岛屿略图,据图回答下列各 题。 3.a地与b地相比,建立盐场的优势条 件是() A. 气温高 B. 附近海域盐度高 C. 降水少 D. 地势低平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岛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 该岛屿河流成放射状分布 C. 该岛屿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D. 该岛屿不会受台风影响 根据下表资料,回答下面小题。 省(区)城镇人口占 总人口比重(%) 耕地面积 (万公顷)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木材总蓄积量 (亿立方米) ①34.3532.5 1 865.815.8 ②53.5 1 539.1727.915.0 ③51.9542.4404.40.4 ④31.1361.0184.6 2.0 5.上表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 A. 川、黑、苏、陇 B. 苏、川、陇、黑 C. 黑、川、陇、苏 D. 陇、黑、川、苏6.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 A. 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B. 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C. 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D.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7.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地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2020高考地理必考人口问题专题

【考向预测】2020高考地理必考人口问题专题:人口迁移、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市化 ⑴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⑵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经济原因 ⑶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 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⑹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8)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 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 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 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 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2)不利影响: 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 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 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人口金字塔的判读方法

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1.1 人口增长模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 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教学难点] 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1999年10月12日,第60亿位居民诞生,联合国将地球村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达到60 亿标志着世界人口在40年内翻了一番。世界人口增长走过怎样的历程?人类的家园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将会怎样演变?这些都是我们极其关心的问题。 【板书】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增长 【讲解】人口增长的快慢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有关。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某地区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出生率是指指一年内一定地区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1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教案1 鲁教版必修2

课题: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教学目标:1、读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图,探究不同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 2、结合相关材料,探究我国的人口增长及人口问题。 教学重点: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教学难点:我国的人口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世界:主要表现为人口、数量过多和等引起的问题。 2.发展中国家 (1)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比重过大等。 (2)影响①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降低速度和生活水平。 ②造成巨大的惯性。 (3)措施:实行政策。 3.发达国家 (1)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2)影响。(3)措施:、接纳海外移民。 二、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1:读2001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率统计图,分析比较各大洲人口增长的特点。答:问题探究2: 材料:目前的日本,一方面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却迅速下降,这就是所谓的“高龄少子化”现象。 2000年,日本平均每3.9个劳动力,要负担一位老年人的生计;到2050年,平均每1.5个劳动力就必须养活一位老人。因此,现在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 结合以上材料思考: 1、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__________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居高不下,__________国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家人口数量已保持相当稳定。 3、填写下表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人口问题大多面临人口、自然增长快,以及 0-14岁儿童比重等问题 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产生影响加大对等的压力,影响经 济发展,也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解决措施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赞同实行政策采取政策、并接纳 三、质疑点拨: 1、中国人口增长现状的问题有哪些?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我国面临着巨大的人口挑战,同时面临两难选择:既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的问题,又有发达国家老龄化的问题。针对中国实际,一方面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的水平。正因为如此,才控制了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进入“三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由于自然增长率下降,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老龄化问题严重。一方面要解决好老龄化问题,但我国近期不会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人口总量大。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快。男女性别比偏高。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的水平。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增加养老保险福利等)。关爱老人。关爱女性,进一步在就业、工资等方面对男女一视同仁。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 四、课堂练习. 五、布置作业: 凤凰新学案P7-8

高中地理高考试题—— 人口

高考试题解析地理学科分项版专题6 人口 (高考山东卷)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7-8题。 200010000 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 0M N 30 60 距市中心距离(km ) 常住人口密度(人/k m 2) 年1990年1982年楼高 2000 5000 10000150002000025000 3000035000 年1990年1982年楼高 常住人口密度(人/k m 2) P Q 5 10 15 距市中心距离(km ) 甲城市 乙城市 图3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 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8.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 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 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 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 处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中央商务区具有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的原则,甲图中的N地形成二级商务区。 (高考江苏卷)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5~16题。 表2 图8 1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答案】B 【解析】根据表中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变化,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因为江苏省总人口在增加,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不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与江苏省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造成的。

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第二章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的涵义 1.概念: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只要他对人类有用的,都属于自然资源。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太阳能、风能、 A.按照是否再生或恢复:潮汐能。 非可再生资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B.按照存在的空间分布:宇宙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资源。 二、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1.水资源问题 (1)总特点: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 (2)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总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3)时间分配不均 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更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4)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①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②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和城市缺水状况已备受关注。缺水已经成为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5)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①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加速发展——基本因素 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客观因素 ③水资源浪费和污染,流域植被和湿地毁坏 ——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6)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措施 ①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②治理水污染 ③修建水利设施,实行跨流域调水 ④植树造林,提高含蓄水源能力 ⑤发展海水淡化技术 2、土地资源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①耕地面积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 ②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A.我国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B.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④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约占1/3 (2)我国耕地损失的主要原因 ①建设占用耕地

高中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例题1】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 答案 1.C 2.A 解析第1题,仔细读图,在各海拔段中,<1 25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由此可判断出A项错,C项正确。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少,坡度10°~15°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多,由此可判断出B项错,D项错。第2题,仔细读图,结合上题可知此地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1 400~1 850 m之间,坡度在5°~20°之间。A项中黄土高原两个条件都符合,A项正确。三江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势低平,两者皆不符合,B项错。塔里木盆地地势平坦,坡度方面不符合题意,C项错。江南丘陵,海拔高度低于500米,海拔方面不符合,D项错。 【例题2】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4.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答案 3.A 4.C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的区域定位。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判断,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则7月份两地平均气温应相差不大。在纬度大致相当的前提下,由于山地对冬季风的阻挡,甲城市1月平均气温高于乙城市。 【例题3】 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下图是“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据此回答5~6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地理单元测试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 元人口地理单元测试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综合题)两部分。第I卷1 至6 页。第II卷7至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分,共60分) 读X、Y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完成1-4题。 1.造成X、Y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差异是() A.经济水平 B.教育水平 C.历史条件 D.自然条件 2.Y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 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 增长率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 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属于Y类型的国家有 A.尼日利亚 B.印度 C.泰国 D.日本 4.X、Y两国主要人口问题分别是() A.人口老龄化青少年幼儿比重大 B. 男女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C.青少年幼儿比重大人口老龄化 D. 青少年幼儿比重大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5.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首先从() A、出生率开始 B、死亡率开始 C、自然增长开始 D、生育率开始 6.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模式指标的是()A.人口出生率B.人口死亡率C.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生育率 7.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A.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B.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是永远不变的 C.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提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是无限的

D.确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右图为世界人口增长转变图,回答8-9题。 8.在①②③④中代表欧美国家19世纪初至20世 纪50年代人口增长状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十五”计划中要求把我国人口控制在13亿 内,为此我国应采取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的国家 是:() A、② B、③ C、① D、④ 11.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亿人,图 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 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 B、 60% C、13% D、23% 12.与 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 口比重下降了%,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 了%,而总人口增加了近亿。因此新世纪人 口工作主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C、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13.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科学家在南极参加科学考察 B.学者去国外访问讲学 C.暑假到外地打工,勤工俭学 D.高中毕业后到外省市上大学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doc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万年来人口增长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指某地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强度 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生育政策、生育观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传统习俗、社会风气等 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 5、人口发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三方面的内容。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人口出生率 人口出生率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的活产婴儿数与当年平均人口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近30多年来,全世界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从1950-1955年的3.59%降至2005年的2.65%.长期以来,发达地区出生率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且不断下降,从1950年的2.33环降至2005年的1.2%,几乎每隔5年就下降0.1%. 发展中地区出生率仍然很高,但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从1950-1955年的4.24%降至2005年的3%.非洲出生率自二次大战以来下降幅度最小,从4.8%降为4.4%,而有些国家出生率高达5%,如肯尼亚((5.2%)、卢旺达(5.3%)、马拉维((5.3%)、尼日尔和贝宁(5.1%),是世界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国家。亚洲出生率下降幅度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下降更快,这主要受中国出生率迅速

下降的影响。欧洲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地区,为1. 3%,德国1%,丹麦1.1%,更有国家是人口负增长。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人口死亡率 人口死亡率也是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定地区死亡人数与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也用千分率表示。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死亡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30年,死亡率从1.85%降为1肠,在21世纪前5年里停滞在1. 1%的水平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逐渐接近。 2005年以北美洲〔0.8%)、拉丁美洲((0.7%)为最低,以非洲为最高(1. 6%)。人口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是非洲的塞拉利昂(2. 6%)与冈比亚(2. 4%),最低的国家是科威特(0. 3%)、阿拉伯联合酋长国(0.4纬)等。我国200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已降到0.613%,远低于新中国成立前的2.5%,成为世界上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高中地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选择题

高中地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选择题 (考试总分:12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30 小题,共计 120 分) 1、(4分)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最不明显的城市是( ) A. a城市 B. b城市 C. c城市 D. d城市 2、(4分)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 人口素质低 B. 人口老龄化 C. 就业压力大 D. 人口增长快 3、(4分)下图为某四个地区人口“三率”统计图,关于四个地区人口问题或相应解决措施,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人口增长过快 B. 乙地应鼓励生育 C. 丙地经济发展水平低 D. 丁地人口平均寿命长 4、(4分)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带来的后果是( )

A.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时代更替快 B.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很短、时代更替加快 C. 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D. 人口年龄结构呈青年型 5、(4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海人口的年龄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可以判断( ) A. 1990年以后上海人口出生率急速下降 B. 2010年上海少年儿童比重约占15% C. 上海外来人口以适龄劳动力为主 D. 65岁以上老年男性比例高于女性 6、(4分)下列国家与其人口增长模式对应正确的是( ) A. 尼日利亚原始型 B. 中国传统型 C. 印度现代型 D. 巴基斯坦传统型 7、(4分)读“四国某年人口模式图”,根据图中数据判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原始型的国家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4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 ①自然环境②生产力水平③社会观念④宗教信仰⑤国家政策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9、(4分)图中,a图和b图分别为我国1953年和2010年人口金字塔图,从1953年到2010年,图中反应我国人口方面的问题是( ) A. 人口增长模式不变 B. 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课时作业24中国的自然资源

课时作业(二十四)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单项选择题 图甲为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乙为2002年~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A.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B.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C.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D.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解析:从图甲中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曲线变化可以看出,耕地面积先减小后趋于平缓,各年减少幅度不同,其耕地总量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2002年~2003年曲线的坡度最陡,说明减少最快。 答案:BC 2.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A.建设用地增加B.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C.退耕还林效果显著D.未利用地增加 解析:从图乙可以看出各类土地的变化状况,林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等呈增加趋势,且林地增加较为显著;耕地、未利用地减少较快,说明耕地减少的原因,一是建设用地增加,二是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答案:AC (2017·唐山高二检测)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最长、占地最多、移民征迁任务最重、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读“河南省地形图”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回答3~4题。 3.影响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走向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水源 C.交通D.城市 解析:从河南省地形图和南水北调中线经过河南省的线路图对比,可看出线路在河南省境内发生较大的弯曲,主要是考虑既要避开

5.我国水资源和耕地分布的特点是() A.南方地多水少B.南方地少水多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的基本策略必修二以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为核心,揭示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传达“以地为生、人地协调”的观念。必修二在高考中的考查多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强调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对于人文地理的学习,不少同学感觉:知识庞杂抓不住重点;联系广泛规律难寻;题目开放性强、变化多端,答题不得要领。有同学感叹:人文地理,想说爱你不容易。本文试从复习策方面给同学们一些帮助。 1.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必修二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应抓住人文地理“形散神聚”的特点理清知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把书本由厚变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必修二考查的核心主题包括人口(增长、迁移、分布、容量)、城市(城市化、城市区位、空间结构)、工业、农业(区位选择、地域类型)、商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主要方式、区位选择)等(形散),而其中区位分析与评价是贯穿人文地理始终的灵魂(神聚)。 2.求同存异,建立思维模型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立意所在,亦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尽管试题情境、问题设计千变万化、推陈出新,但答题所用的知识、原理还是教材中的。对于“切入容易深入难”的人文地理而言,建立思维模型是提高思维能力、防止思维偏差的有效策略。 3.抓住联系,学会综合分析 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不是孤立的,多是从区域的角度研究人类活动现象,注重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区域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归宿,我们在进行人文地理复习时一定要形成这样的意识:与自然地理恋爱,与区域地理联姻。 4.以图为本,强化图表技能 图表是地理的特色,尤其是在表达人文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时间变化规律方面更具优势,因此高考试题多以新颖的地理图表为载体考查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2011年高考地理试题所选用的214幅图表中,与人文地理相关的图表接近2/3。 5.关注实现,用地理视角看世界 书本是经典的、抽象的,现实是复杂的、具体的,人文地理事象日新月异,人文地理试题也常考常新。复习中我们要拓展知识来源、活化地理知识,要特别关注与地理相关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及贴近生活的素材,让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

高中地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最新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课标解读 1.了解历史上世界人口增长状况。运用图表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联系生产力发展水平推论成因。 2.通过数据和图表资料,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状况。运用比较法比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不同。 3.联系不同国家具体情况,学会辩证地分析人口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本节课可以通过以下图文资料及相关问题导入。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自人类诞生以来,世界人口经过数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10亿,但100年后,人口就由10亿增长到20亿。此后,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人口由20亿增长到30亿用了30年时间;人口由30亿增长到40亿仅用了14年时间;人口由40亿增长到50亿仅用了13年时间;人口由50亿增长到60亿则只用了12年时间。 人口增长为什么会有慢有快?人口增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哪些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教学流程设计 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世界人口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2 ~3 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人口增长增长的历史轨迹”;②看教材P4 ~5 模式转变”并完成[思考交流]1;③看教材P6 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 ~7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并完成[思考交流]2。→步骤1: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步骤3: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4页图1-1-4的解读,讲解知识“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步骤8: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安排学生完成[课后知能检测]。←步骤7: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4、5、6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步骤6:教师通过[例2]讲解知识“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及人口问题”。←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步骤4:老师指导学生完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知识点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知识点 1、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造岩矿物——岩石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3)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1)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2)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 3、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岩石转化示意图)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分 类 主要来源作用结果主要表现形式其它 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使地表高 低不平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知识点总结 1、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造岩矿物——岩石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 (其中往往有化石)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 料 (3)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 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 影响 (1)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 海-喜马拉雅带) (2)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

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 3、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岩石转化示意图)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高二地理自然资源专题练习题后附答案

自然资源专题练习2019年10月25日星期五大星期作业 1.(2017 ·全国高考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淖毛湖冬春季节多大风,平均每年8 级以上大风日数达100 多天,降水稀少。技术人 员克服冬春大风、干旱缺水等因素,建成了中国最大的无 公害晚熟哈密瓜产地。下图为新疆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淖毛湖煤炭资源非常丰富,2015 年全镇原煤产量 达7000 万吨,目前全镇正全力进行煤炭开发、外销,煤制 甲醇和二甲醚的工厂已经投产。 (1)根据所学知识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解释淖毛湖冬春大 风且风力强劲的原因。 (2)淖毛湖种植哈密瓜与华北地区种植瓜果均用地膜覆盖,对于两地区的作用分别是什么?防止大风将地膜吹翻可采取什么措施? (3)开发淖毛湖煤炭资源一种是外运,另一种是发展煤化工产业,选择一种开发方式分析其利弊。(4)淖毛湖镇近几年工农业发展迅速,人口由几千人迅速发展到 3 万多人,请你谈谈淖毛湖镇在今后的 经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1)宏观:冬春季节蒙古- 西伯利亚冷高压(亚洲高压)强盛,淖毛湖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近;春季我国南方地区气温回升,形成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加大,风力更强劲。微观:西部准噶尔盆地宽阔,淖毛湖地区狭窄,使风速加大(狭管效应);淖毛湖地区山谷走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 (2)区别:华北地区覆盖着地膜主要作用是保墒、保温;而淖毛湖覆盖地膜除了保墒、保温之外还主要防止大风侵蚀表土、损毁幼苗。措施:建设防风林、修防风墙,用石块、泥土覆压地膜等。 (3)外运。利:污染较少,资金回笼快。弊: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煤化工产业。利: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弊:耗水量大,且污染环境。(4)淖毛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应适度控制人口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对原煤开发的依赖;淡水资源短缺,应发展节水产业;适度开发旅游资源,开展区域特色旅游。

第二节 世界的人口问题_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节世界的人口问题_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节世界的人口问题 教学目的 1.在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因人口增长过快而带来的人口问题,使学生认识世界城市化现状和城市问题。 2.通过人口问题和城市问题的表现与成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本节内容进行正确的人口观、人地协调论的思想教育。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难点是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学用具自制教学投影片:①“苦难的母亲”,②人口问题及城市问题的表现,③城市人口柱状图及表格,④“主要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表。 教学提纲第二节世界的人口问题 一、人地关系与人口问题 1.人地关系 2.人口问题的产生 3.人口问题的表现①资源紧张②环境恶化,③生活条件等不易改善…… 4.解决人口问题的能策 二、城市与城市问题 1.城市化 2.世界城市化现状 3.城市问题 4.解决城市问题的对策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 [教师总结]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越来越快,有人称我们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地球大小是有限的,地球上的物质也是有限的,地球物质也是有限的,不断快速增长的人口会带来哪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课要讲述的世界人口问题。 第二节世界的人口问题(板书) 一、人地关系与人口问题 “人”是指人类,“地”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即人周围的自然界。人类自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自然地理环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提问] 人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关系?(人类要从自然界取各种物质,也要把消耗后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 [教师总结] 如果自然界能够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人类排放的废弃物也没有给自然界带来不良的后果,不改变原有的环境质量。这时,我们说人地关系是协调的。如果因人口增长过快,打破了人地的协调关系,势必要产生许多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统称为人口问题。2.人口问题的产生(板书) 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资源不协调。(板书) [提问] 请你举例说明,如果人口增长过快会出现哪些人口问题?(学生可广泛列举。)[教师总结]

高中地理 人口及变化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2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 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鲁科教版高中地理学科学案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1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10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课标解读 1.结合事例判断自然资源及其分类。 2.举例说明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3.案例分析我国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新课导入建议 2013年联合国确定“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合作”。我国纪念2013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保护氷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由此导入新课——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教学流程设计

课标 解读重点难点 1.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识记自然资源的分类方法。 2.能举例说明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3.识记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矿产资源问题的内容、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措施。1.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重点) 2.我国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难点) 自然资源的涵义 1.概念: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1.如何判断某种物质是否是自然资源? 【提示】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一是它的自然属性,即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物质或能量,属于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其二是它的经济属性,即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至于人类尚未认识,或分布过于分散而无开采价值的物质与能量,都不属于资源的范畴。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不排除它们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资源。 2.分类: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自然资源可分为两类。 分类含义举例 可再生资源被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后,可以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 运行力量,使之得到恢复和再生,能够供人们永续 利用的资源 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 资源、太阳能、风能、潮 汐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又称不可再生资源或不可更新资源。指那些被人类 开发利用后,会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 然资源 矿产资源

高中地理-第五篇--人口-单元练习

*第五篇人口 6.1 人口增长 【单元作业】 一、选择题 1.人口金字塔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①人口总数②性别构成③文化构成④年龄构成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2.下表为某国不同年份人口增长变化比较表,根据人口增长特点变化的一般规律,表中所示①、②、③、④四年份的先后顺序最有可能是 年份①②③④出生率% 3.8 2.8 4.1 1.5 死亡率% 1.8 1.5 3.9 0.8 自然增长率% 2 1.3 0.2 0.7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④、③、②、① D.③、①、②、④ 3.右图是四个国家人口死亡率与出生率示意图,图中人口 老龄化现象最为严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基于粤、苏、贵、桂四省区1990年的老年人口数量、自然增 长率、省际人口迁移、经济发展水平,专家预测了2050年 这四个省区老年人口比重的变化。读图完成4~5题。 四省区老年人口比重与同期全国 平均水平的差值 4.导致图示变化趋势最主要的直 接因素是 A.老年人口数量变化 B.自然增长率的变化 C.省际人口迁移差异D.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5.今后应优先建立、完善养老体系的地区是 ①城镇②农村③发达省份④欠发达省份 A.④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的变化会产生一系列经济、社会及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6. 读右图,关于两国人口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小于乙国 B.目前乙国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C.乙国人口的社会赡养费用大大增加 D.2010年以后甲国人口可能出现严重老龄化 甲7.适合甲国人口问题解决的措施是 乙

①建立并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②控制人 口出生率③加大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髙人口容量④吸纳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读“1964~2000年中国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 8.有关1964~2000年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的正确叙述是 A.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C.199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D.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9.2000年以后,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 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 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 D.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 10.读甲、乙、丙、丁四地的人口统计图。 人口自然增长率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 C.甲、丙、乙、丁D.丁、乙、丙、甲 二、综合题 (一)2011年4月28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第六次人口数据,大陆总人口为13.4亿,(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9分) 材料一: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以200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 准数据 材 料 二: 2010 年中国人口分布示意图 1-14岁14-65岁流动人口城市化 第五次普查22.89% 70.15% 1.44亿36.22% 第六次普查16.60% 74.53% 2.61亿49.6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