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用化学重点汇总

医用化学重点汇总

医用化学重点汇总
医用化学重点汇总

化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 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

无机化学: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

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含量

物理化学:运用物理学原理和实验方法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 基础化学部分主要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有关化学的基本计算等

* 有机化学部分主要讨论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有关知识及应用,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官能团、分类、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合成、性质、反应、鉴别、应用等

第二章,溶液

一,溶液的组成标度

* 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指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所含溶质的量。

溶液的性质常常与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相对含量有关

因此,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溶液的一个重要特征

1,物质的量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体积,称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简称浓度。

2,质量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质量浓度。

3,质量摩尔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

4,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分数。

5,体积分数

溶液中溶质B的体积除以(同温同压下)溶剂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体积分数。

二,溶液的渗透压

1,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液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2,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有半透膜存在;2.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即半透膜两侧单位体积内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质粒子的数目不相等。

3,渗透的结果:缩小膜两侧的浓度差。

4,渗透的方向:由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较多的一方移向水分子数较少的一方。即由低渗渗溶液指向高渗溶液。

5,为维持只允许溶剂分子透过的半透膜所隔开的溶液与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等于溶液的渗透压。渗透压的符号为单位为Pa或kPa。

6,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渗透压只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或微粒数)成正比,而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无关。

校正因子i值是一“分子”电解质解离出的粒子个数。

7,渗透浓度:我们把溶液中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分子或离子)统称为渗透活性物

质,渗透活性物质的总的物质的量浓度称为渗透浓度。医学上的常用单位。

8,等渗溶液:凡是渗透浓度在280~320的范围内的溶液。

低渗溶液:低于280的。

高渗溶液:高于320的。

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有0.154mol.L-1的NaCl溶液、50g.L-1的葡萄糖溶液、18.7g.L-1的乳酸钠溶液和12.5g.L-1的NaHCO3溶液等。

9,溶血,胞质分离,皱缩

三,胶体溶液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连续介质称为分散介质。

2,分散相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称为分子或离子分散系。分散相粒子直径在1~100nm 之间的分散剂称为胶体分散系。分散相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称为粗分散系。

3,胶体分散系,按分散相粒子的组成不同分为溶胶和高分子溶液。

4,溶胶

丁铎尔现象(丁达尔效应)

布朗运动

电泳(胶粒带电)

稳定性(胶粒带电主,胶粒表面存在水化膜,布朗运动)

聚沉

5,高分子溶液

稳定性

黏度大

盐析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反应进行的快慢。

化学平衡,反应进行的程度。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转变为产物的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产物浓度改变量的绝对值来表示。

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表示。

反应速率一般指瞬时速度。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本性,浓度,温度,催化剂,活化能。3,有效碰撞理论简介

分子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成为有效碰撞,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具有的最低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称为活化能。

活化能越低,活化分子所占的比例越大,满足能量要求有效碰撞越多,反应速率也越快,反之,活化能越高,活化分子越少,反应速率越慢。

二,化学平衡

1,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在可逆反应中,通常把从左向右进行的反应称为正反应,从右向左进行的反应称为逆反应。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所处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各物质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

3,化学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幂的乘积之比是一个常数(浓度的幂次在数值上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系数)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常用符号K表示。

4,化学平衡的移动

主要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产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减少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对于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分子总数减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少压力,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分子总数增加(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对任意一个可逆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

第四章,电解质溶液

一,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解离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完全解离成离子,溶液中不存在强电解质分子。强电解质的解离是不可逆的。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只有部分解离成离子,溶液中还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弱电解质的解离是可逆的。

2,解离平衡常数(解离常数)

解离常数的大小反应了弱电解质解离为离子的趋势。K值越大,表示该弱电解质越容易解离;K值越小,表示该弱电解质越不容易解离。

3,解离度

解离度:在一定温度下,弱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解离平衡时,已解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数和原有的弱电解质分子总数之比。

电解质越弱,解离度越小。

电解质解离度的大小除与本身的结构组成有关外,还与溶液的浓度、温度及溶剂有关。

一般同种电解质溶液,溶液浓度越小,解离度越大;电解质的解离度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通常溶剂的极性越大,电解质的解离度越大。

4,同离子效应

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减小的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

5,盐效应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不含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是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盐效应。

二,酸碱质子理论

1,酸碱的定义

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

2,酸给出质子后变成碱,碱接受质子后变成酸,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共轭关系。仅相差一个质子的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3,酸碱反应的实质:酸失去质子,碱得到质子,酸把质子传递给碱的过程。

三,缓冲溶液

1,缓冲溶液:是一种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本身的pH几乎不变的溶液。

缓冲溶液一般是由具有足够浓度、适当比例的共轭酸碱对的两种物质组成。通常把组成缓冲溶液共轭酸碱对的两种物质合称为缓冲对或缓冲系。

2,缓冲容量:是指能使1L(或1mL)缓冲溶液的pH改变一个单位所加的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的物质的量(mol或mmol)。

3,缓冲溶液的总浓一般在0.05~0.5mol.L-1

第五章,物质结构

一,原子结构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同位素:这些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4,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可能的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然后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这个规律称为能量最低原理

5,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同一原子中不可能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同事存在。即在一个原子轨道中不存在自旋方向相同的两个电子。

6,洪特规则:在同一亚层的各个轨道中,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7,(向右上角)核电荷数递增,原子半径递减,电负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增

(向左下角)原子半径递增,电负性递减,金属性递增

二,化学键

1,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2,离子键

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

一般情况下,形成离子键的条件是原子间的电负性数值要相差1.7以上。

离子键的特点是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离子化合物特点:导电,熔点高,易溶于水等。

3,共价键

共价键:通过公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

一般来说,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元素院原子之间常形成共价键。

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共价键的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

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4,配位共价键

配位共价键: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1对电子与另一个有空轨道的原子(或离子)共用而形成的共价键,称为配位共价键,简称配位键。在配位键中,提供电子对的原子称为电子对的给予体接受电子对的原子称为电子对的接受体。配位键常用→表示,箭头指向电子对的接受体。

5,在非极性分子之间只存在色散力,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存在诱导力和色散力,在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存在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第六章,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

一,卤族元素

卤族元素指周期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F)、氯(Cl)、溴(Br)、碘(I)、砹(At),

简称卤素。它们在自然界都以典型的盐类存在,是成盐元素。卤族元素的单质都是双原子分子,它们的物理性质的改变都是很有规律的,随着分子量的增大,卤素分子间的色散力逐渐增强,颜色变深,它们的熔点、沸点、密度、原子体积也依次递增。卤素都有氧化性,氟单质的氧化性最强。卤族元素和金属元素构成大量无机盐,此外,在有机合成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氧族元素

氧族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上ⅥA族元素,这一族包含氧(O)、硫(S)、硒(Se)、碲(Te)、钋(Po)、五种元素。

三,碱金属

碱金属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第IA族的六个金属元素: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概述

一,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学

1,有机化合物是指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以及应用的科学。

2,特性:易燃性,熔点和沸点低,难溶于水,绝缘性,反应速率较慢,反应产物复杂,稳定性差,同分异构现象普遍。

3,分类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

碳原子的结构和杂化轨道,共价键的类型

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和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1,电子效应:在有机物分子中,由于原子或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使电子云分布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称为电子效应

2,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3,诱导效应:由于成键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不同,从而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沿着碳链向电负性较大的基团方向偏移的效应。

4,共轭效应

共轭体系:指在不饱和有机物中,3个或3个以上的p轨道互相平行重叠形成共轭π电键的体系。

共轭效应: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所引起的共轭体系趋于整体化、键长趋于平均化而稳定性增加的现象称为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主要有:π-π共轭,σ—π共轭,p—π共轭。

5,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均裂,异裂

与游离基反应,离子型反应

第八章,烃

* 仅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称为碳氢化合物,简称烃。

一,烷烃

物理性质:1~4个碳原子为气态;5~16个碳原子为液态:17个以上碳原子为固体。烷烃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相对密度小于1。熔沸点随碳原子数目的增多而升高,在同分异构体中沸点随支链的增多而降低。

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发生反应。取代反应(卤代反应)。氧化

反应。

二,烯烃

物理性质:2~4个碳原子为气体,5~18个碳原子为液体,19个以上碳原子为固体。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和密度随着相对分子量的增加而递增,密度小于1。

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

三,炔烃

物理性质:与烯烃相似,难溶于水,易有机溶剂。但简单的炔烃的熔沸点以及密度一般比他们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和烯烃高一些。

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金属炔化物的形成。

第九章,醇、酚、醚

* 醇、酚、醚都是烃的含氧衍生物

一,醇

1,醇:是脂肪烃、脂环烃或芳香烃侧链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

2,物理性质

含有1~3个碳原子的醇是具有酒味的挥发性液体,易溶于水。含有4~11个碳原子的醇具有令人不愉快气味的粘稠液体,仅部分溶于水。还有12个碳原子以上的一元醇是无色无味的蜡状固体,难溶于水。

醇的密度小于1。

醛的沸点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上升,支链醇的沸点低于同碳原子数的直链醇的沸点。低级醇的熔点和沸点高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的熔点和沸点。

醇羟基和水分子之间也能形成氢键。因此,含有1~3个碳原子的醇可以与水混溶,但随着醇分子中烃基的增大,醇于水形成氢键能力迅速减弱,在水中的溶解度也将明显下降。

低级醇还能与某些无机盐如氯化钙、氯化镁等形成配合物,所以氯化钙、氯化镁等化合物不能用于干燥的低级醇。

3,化学性质

与活泼金属反应。

与无机酸反应。(氢卤酸,含氧无机酸)

脱水反应(分子内脱水,分子间脱水)

氧化反应

邻二醇的特性

4,重要的醇

甲醇,乙醇,丙三醇,笨甲醇,肌醇,硫醇

二,酚

1,酚:羟基(-OH)与芳烃核(苯环或稠苯环)直接相连形成的有机化合物。羟基直接和芳烃核(苯环或稠苯环)的sp2杂化碳原子相连的分子称为酚,

2,物理性质

在室温时,大多数酚是无色针状结晶或白色结晶,少数烷基酚为高沸点液体;有特殊气味,有毒。

与醇类似,酚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故其熔点和沸点较高。

醇也能与水形成氢键,故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微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而且随着酚羟基的增多,其水溶性增强。

3,化学性质

酸性(与活泼金属反应;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不能使石蕊试纸变色;不能将碳酸从其盐

中置换出来;不能溶于碳酸氢钠溶液,能溶于碱性较强的碳酸钠溶液)

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

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

氧化反应

4,重要的酚

苯酚,甲苯酚,苯二酚

三,醚

1,醚可看作两个烃基通过氧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烃基可以是脂肪烃基,也可以是芳香烃基。

2,乙醚

物理性质:乙醚是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为34.5度,微溶于水,比水轻,极易挥发、燃烧。因此使用时要远离火源,且失火时不能用水浇灭。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稳定,而且能溶解许多有机物质,因而是常用的有机溶剂。具有麻醉作用。乙醚的氧化。yang盐的形成。

第十章,醛,酮,醌

* 醛、酮、醌也是烃的含氧衍生物,其分子中都含有羰基因此醛、酮、醌又称为羰基化合物。

一,醛和酮的结构、分类及命名

1,在羰基化合物中,羰基氧原子相连所形成的基团称为醛基。醛是指醛基与烃基或氢原子相连的化合物。醛的官能团是醛基。

2,酮是指羰基两端都与烃基相连的化合物,酮的官能团是酮基。

3,醛和酮分子中的羰基碳原子和氧原子均采取sp2杂化。

二,醛和酮的性质

1,物理性质:在室温下,甲醛是气体;其他12个碳原子以下的脂肪醛、酮都是液体,高级脂肪醛、酮是固体;芳香醛、酮为液体或固体。沸点:醇>醛酮>烷烃。溶解性,低级的醛酮能与水形成氢键,故易溶于水,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其溶解度迅速降低,6个碳原子以上的醛酮几乎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

2,化学性质:醛和酮的化学性质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由羰基中的π键断裂而形成的亲核加成反应;二是受羰基的极性影响而发生的α—H的反应,三是醛的特殊反应。

3,醛和酮的相似性质

加成反应(与氢氰酸反应,与亚硫酸氢钠反应,与氨的衍生物反应)

卤代反应(卤仿反应,碘仿反应)

还原反应

4,醛的特殊性质

氧化反应(与托伦试剂反应,与斐林试剂反应)

与希夫试剂反应

生成缩醛的反应

5,重要的醛酮

甲醛,乙醛,丙酮,樟脑

三,醌

1,醌是一类具有共轭体系的环己二烯二酮类化合物。有对醌式和邻醌式两种结构。

醌类化合物多数是具有颜色的晶体,一般邻位为红色或橙色,对位黄色。

2,重要的醌

对苯醌和范醌

α—苯醌和维生素K

第十一章,羧酸和取代羧酸

* 有机酸分子中一般含有羧基,从结构上又可分为羧酸和取代羧酸。

一,羧酸

1,羧酸可以看作是烃分子中氢原子被羧基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羧酸的官能团是羧基。2,物理性质

含有1~4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是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含4~9个碳原子的羧酸是带有不愉快气味的油状液体;含10个碳原子以上的羧酸为无味的蜡状固体,其挥发性很低,脂肪族二元羧酸和芳香族羧酸都是固体。低级脂肪酸易溶于水,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羧酸在水中的溶解度逐渐减小,以致难溶或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羧酸的沸点高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的沸点。饱和脂肪酸的熔点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呈锯齿形变化,含偶数碳原子的羧酸其熔点比其相邻的两个含奇数碳原子的羧酸的熔点高。

3,化学性质

酸性

酯化反应

脱羧反应

4,重要的羧酸

甲酸,乙酸,乙二酸,苯甲酸

二,羟基酸和酮酸

1,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其他官能团取代的化合物称为取代羧酸。

2,羟基酸(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为羟基酸)

物理性质:醇酸一般是粘稠的液体或晶体,易溶于水,且溶解度通常大于相应的脂肪酸,醇酸不易挥发,在常压下蒸馏时会发生分解。酚酸大多为晶体,其熔点比相应的芳香酸的熔点高。有些酸酸易溶于水,如没食子酸,有的微溶于水,如水杨酸。

化学性质:酸性,氧化反应,脱水反应

3,酮酸(酮酸可以看作是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两个氢原子被氧原子取代后生成含铜基的化合物)

性质:还原反应,脱羧反应,具有羧酸的基本性质,如酸性,生成酯、酰卤等。

4,重要的羟基酸和酮酸

乳酸,β—羟基丁酸,酒石酸,柠檬酸,水杨酸,丙酮酸,乙酰乙酸,草酰乙酸

三,对映异构(看书吧,我不会总结这里)

第十二章,脂类

* 脂类是油脂和类脂的总称

一,油脂

1,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习惯上把在常温下为液体的油脂称为油,为固体的油脂成为脂肪。

R1、R2、R3相同的油脂称为单甘油酯,不同的则称为混甘油酯,都是纯净物。

要熟悉油脂中常见的脂肪酸(月桂酸,软脂酸,硬脂酸)

2,物理性质:纯净的油脂,无色、无臭、无味。油脂比水轻,相对密度为0.9~0.95,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油脂是混合物,因此没有恒定的熔点和沸点。

3,化学性质

水解反应(油脂能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1mol油脂完全水解生成1mol甘油和3mol脂肪酸。油脂在碱性溶液中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1g油脂完全皂化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皂化值。根据皂化值的大小,可以判断油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皂化值越大,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表示该油酯中含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脂肪酸较多。)

加成反应(氢化(油脂的催化加氢常称为油脂的硬化,硬化后的油脂稳定不易氧化变质)加碘(根据消耗点的数量,可以判断油脂的不饱和程度。100克油脂所能吸收点的克数称为碘值。碘值大,说明油脂的不饱和程度高;碘值小,表示油脂的不饱和程度低。))

酸败(酸败是由于油脂中不饱和酸的双键在空气中的氧、水分或微生物等作用下,被氧化成过氧化物,后者继续分解或进一步氧化,而产生有臭味的低级醛或羧酸等。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通常用酸值表示,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油脂的酸值。与正常值比较,酸值越大,说明油脂酸败程度越严重。)

二,类脂

1,磷脂

磷脂酰胆碱(又称卵磷脂)(磷脂酰胆碱,经水解后得到甘油、脂肪酸、磷脂和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又称磷脂酰胆胺或脑磷脂)

鞘磷脂(又称为神经磷脂)(1mol鞘磷脂完全水解后,可得到鞘氨醇、脂肪酸、磷酸和胆碱各1mol)

2,甾族化合物

固醇类(胆固醇,7—脱氢胆固醇,麦角固醇)

胆固酸

兹族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

第十三章,糖类

* 糖类化合物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他们的脱水缩合物。

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果糖。

低聚糖是水解后生成2-10个单糖分子的糖,也称寡糖。常见的是二(双)糖,如麦芽糖、乳糖、蔗糖。

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10个以上单糖分子的糖,如淀粉、纤维素、糖原。

一,单糖

1,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葡萄糖是醛糖,果糖是酮糖)

2,物理性质:单糖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有甜味。单糖具有吸湿性,易溶于水而难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除丙酮糖外,单糖都具有旋光性,溶于水时会产生变旋光现象。

3,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被弱氧化剂氧化,被其他氧化剂氧化),成酯反应,成脎反应,成苷反应,显色反应(莫立许反应,塞利凡诺夫反应)。

4,重要的单糖

葡萄糖,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半乳糖

二,二糖

还原性二糖:麦芽糖、乳糖

非还原性二糖:蔗糖

三,多糖

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

糖原

纤维素

右旋糖酐

第十四章,含氮有机化合物

* 含氮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氮键的有机化合物。

一,胺

1,胺是氨的烃基衍生物,可看作是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后的产物。

2,物理性质

脂肪胺中,甲胺、二甲胺、三甲烷和乙烷在常温下为气体,其他低级胺为易挥发的液体,高级胺为固体。

低级胺易溶于水,随着烃基增大,胺的溶解度减小,高级胺不溶于水。

伯胺、仲胺可形成分子间氢键,沸点较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的沸点高,但比相应的醇的沸点低。

芳香胺是无色液体或固体,具有特殊臭味,有剧毒,与皮肤接触或吸入蒸气都能引起中毒,使用时应特别注意。

3,化学性质

碱性(碱性的强弱,氨的碱性的强弱与氮原子上所连接基团的结构和数目有关。(脂肪胺的碱性比氨的碱性强,并且仲胺>伯胺>叔胺)(芳香胺的碱性比氨的碱性弱,而且脂肪安胺>氨>芳香胺)。桉盐的生成,胺具有弱碱性,能与强酸生成稳定的盐。)

酰化反应(胺的氮原子上的氢原子被酰基(RCO—)取代生成酰胺,此反应称为酰化反应。)氨亚硝酸的反应(伯胺,仲胺,叔胺都能与亚硝酸反应,但所得产物不相同。亚硝酸不稳定,常用亚硝酸钠与盐酸或硫酸的混合物代替。)

苯胺与溴水反应

4,季铵盐和季铵碱

碳原子上连有4个烃基的化合物称为季胺类化合物,可分为季铵盐和季铵碱。

季安盐可由叔胺和卤烷反应生成。

系铵碱由季铵盐与氢氧化钠的醇溶液反应制得。

季铵盐和季铵碱都是离子型化合物,是白色结晶性固体,易溶于水,不溶于非极性溶剂。5,生源胺类和苯丙胺类化合物

生源胺类化合物(胆碱和乙酰胆碱,肾上腺素)苯异丙胺类化合物(盐酸麻黄碱)

二,酰胺

1,酰胺可以看作是氨或胺分子中氮原子上的氢原子被酰基取代后的化合物,也可以看作是羧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烃基被氨基或烃氨基的后的化合物。

2,物理性质:常温下除甲酰胺为液体外,大多数酰胺为白色结晶固体,低级酰胺易溶于水,高级酰胺不溶于水,水溶性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减小。

3,化学性质

酸碱性

水解反应

4,尿素

定义:尿素又称为脲,在结构上可以看作是碳酸分子中两个羟基分别被氨基取代后的化合物又称为碳酰二胺。

物理性质:尿素为白色晶体,味咸,熔点为133度,易溶于水和乙醇。临床上尿素可用于治疗急性青光眼和脑外伤引起的脑水肿等疾病。

化学性质:弱碱性,水解反应,与亚硝酸反应,缩二脲反应。

三,含氮杂环化合物

* 在环状有机化合物中,构成环系的原子除碳原子外,还含有其它原子,这类化合物称为

杂环化合物。

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2,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吡咯及其衍生物

吡啶及其衍生物(烟酸及其衍生物,维生素B6)

嘧啶及其衍生物

嘌呤及其衍生物(腺嘌呤和鸟嘌呤,尿酸,咖啡碱、茶碱和可可碱)

四,生物碱简介

1,概念

生物碱是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类具有碱性和生理活性的含氮有机化合物。

2,生物碱的一般性质

物理性质:生物碱多为无色或白色固体,味苦,一般不溶或难溶于水,能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也可以溶于稀酸溶液,大多数生物碱具有旋光性。

化学性质:碱性,沉淀反应,显色反应。

3,重要的生物碱

烟碱,莨菪碱,吗啡,小檗碱。

医用化学重点 新颖 完整 优质 复习资料

医用化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 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 无机化学: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 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含量 物理化学:运用物理学原理和实验方法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 基础化学部分主要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有关化学的基本计算等 * 有机化学部分主要讨论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有关知识及应用,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官能团、分类、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合成、性质、反应、鉴别、应用等 第二章,溶液 一,溶液的组成标度 * 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指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所含溶质的量。 溶液的性质常常与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相对含量有关 因此,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溶液的一个重要特征 1,物质的量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体积,称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简称浓度。 2,质量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质量浓度。3,质量摩尔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 4,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分数。5,体积分数 溶液中溶质B的体积除以(同温同压下)溶剂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体积分数。 二,溶液的渗透压 1,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液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2,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有半透膜存在;2.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即半透膜两侧单位体积内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质粒子的数目不相等。 3,渗透的结果:缩小膜两侧的浓度差。 4,渗透的方向:由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较多的一方移向水分子数较少的一方。即由低渗渗溶液指向高渗溶液。 5,为维持只允许溶剂分子透过的半透膜所隔开的溶液与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等于溶液的渗透压。渗透压的符号为单

医用化学课本习题答案

习 题 解 答 第一章 溶 液 1. 温度、压力如何影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2. 何谓亨利定律?何谓气体吸收系数? 3. 亨利定律适应的范围是什么? 4. 20℃,10.00mL 饱和NaCl 溶液的质量为12.003g ,将其蒸干后,得到NaCl 3.173g 。求: (1)质量摩尔浓度;(2)物质的量浓度。 解: NaCl 的相对分子量为:58.5 NaCl 的物质的量为:mol M m n B 05424.05.58173 .3=== (1) NaCl 的溶解度:)100/gNaCl (93.35100173.3003.12173 .3水g =?- (2) 质量摩尔浓度:).(143.61000 /)173.3003.12(5.58/173.31-=-== kg mol W n m B B (3) 物质的量浓度:).(424.51000 /105.58/173.31-== L mol V n c B B 5. 将8.4g NaHCO 3溶于水配成1000mL 溶液,计算该物质的量浓度。 解: NaHCO 3相对分子量为:84 NaHCO 3的物质的量为:mol M m n B 1.084 4.8=== NaHCO 3的物质的量浓度:).(1.01000 /10001.01-=== L mol V n c B B 6. 欲配制10.5mol ·L -1 H 2SO 4 500mL ,需质量分数为0.98的H 2SO 4(密度为1.84)多少毫升? 解: H 2SO 4的相对分子量为:98 所需的H 2SO 4的物质的量为:mol V c n B B 25.51000/5005.10=?=?= 设所需的0.98的H 2SO 4V (ml ),则H 2SO 4溶液的质量为V ×1.84(g ),所以含有的纯H 2SO 4为V ×1.84×0.98(g )。

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如何为专业课服务

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如何为专业课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学生不仅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专门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清楚地认识公共基础课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找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树立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是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职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任,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爱岗敬业品质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公共基础课必须成为专业课的基石。因而,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发挥基础性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学科教育模式,过分追求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特色,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

的培养,造成了公共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脱节现象。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 我部承担了全院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等十几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同时还负责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学院运动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协办工作。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教学工作及教学改革为核心、教学质量为目标、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素质教育为基础,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一体,教学科研相结合,同时坚持为专业教育服务、为素质教育奠基,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我部非常重视开展公共基础课教研活动,在公共教学部的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并强化“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意识,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理念,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改革。 1、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我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中作风严谨务实,积极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我们根据学院课程设置的状况,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为专业课教学服务,公共基础课要

医用化学复习题(无机部分)

医用化学复习题(无机部分) 一.选择题 1、临床上纠正酸中毒时,常用11.2%(g/ml)乳酸(C3H5O3Na) 针剂, 此针剂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 0.1mol·L-1(B) 0.01 mol·L-1 (C) 1 mol·L-1(D) 2 mol·L-1(E) 0.2 mol·L-1 2. 下列各组溶液中,在相同温度下,渗透压相等的是D (A)0.1 mol?L-1CaCl2与0.3 mol?L-1MgSO4 (B) 0.3 mol?L-1葡萄糖与0.6 m ol?L-1蔗糖 (C) 0.4 mol?L-1葡萄糖与0.2 molL-1CaCl2 (D) 0.12 mol?L-1 CaCl2与 0.18 mol?L-1 NaCl 3一定温度下,50g·L-1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C (A)大于50g·L-1蔗糖溶液的渗透压(B)小于50g·L-1蔗糖溶液的渗透压(C)等于50g·L-1蔗糖溶液的渗透压(D)与50g·L-1蔗糖溶液渗透压相比无法判断 4.298.15K时,下列溶液中与0.01mol·L-1Na3PO4具有相同渗透压的是A (A) 0.02mol·L-1NaCl (B) 渗透浓度为10mmol·L-1Na3PO4 (C) 渗透浓度为400mmol·L-1Na3PO4 (D) 0.02mol·L-1Na2CO3 5、一元弱酸HB的电离常数K a(HB)与其共轭碱B的电离常数K b(B ̄)在水溶液中的关系是( )。C (A) K a(HB)= K b(B ̄) (B) K a(HB)K b(B ̄)=1 (C) K a(HB) K b(B ̄)= K w (D) K a(HB)/K b(B ̄)= K w 6. OH- 的共轭酸是C (A)H+ (B)H3O+(C)H2O (D)H2 7. 向HAc溶液中加入NaAc固体时,HAc的K a B (A)增大(B) 不变(C) 减小(D) 先增大后减小 8. 某缓冲溶液含有等浓度的A-和HA, 已知K b(A-)为1.0×10-10,此溶液在25℃时的 pH是( )A (A)4 (B)7 (C)10 (D)14 9.下列各组缓冲溶液中缓冲容量最大的是A (A) 0.2 mol?L-1NaAc/0.1 mol?L-1Hac (B) 0.1 mol?L-1NaAc/0.2 mol?L-1 HAc (C) 0.1 mol?L-1NaAc/0.3 mol?L-1Hac (D) 0.4 mol?L-1NaAc/0.3 mol?L-1 HAc 10. 将下列物质加入HAc溶液中,能产生同离子效应的是( )。A (A) HCl (B) NaCl (C) Na2CO3 (D) H2O 11.一定温度下,加水稀释弱酸,数值将减小的是() (A)[H+] (B) α(C) pH (D)Ka

医用化学课本习题答案

习 题 解 答 第一章 溶 液 1. 温度、压力如何影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2. 何谓亨利定律?何谓气体吸收系数? 3. 亨利定律适应的范围是什么? 4. 20℃,10.00mL 饱和NaCl 溶液的质量为12.003g ,将其蒸干后,得到NaCl 3.173g 。求: (1)质量摩尔浓度;(2)物质的量浓度。 解: NaCl 的相对分子量为:58.5 NaCl 的物质的量为:mol M m n B 05424.05.58173 .3=== (1) NaCl 的溶解度:)100/gNaCl (93.35100173.3003.12173 .3水g =?- (2) 质量摩尔浓度:).(143.61000 /)173.3003.12(5.58/173.31-=-== kg mol W n m B B (3) 物质的量浓度:).(424.51000 /105.58/173.31-== L mol V n c B B 5. 将8.4g NaHCO 3溶于水配成1000mL 溶液,计算该物质的量浓度。 解: NaHCO 3相对分子量为:84 NaHCO 3的物质的量为:mol M m n B 1.084 4.8=== NaHCO 3的物质的量浓度:).(1.01000 /10001.01-=== L mol V n c B B 6. 欲配制10.5mol ·L -1 H 2SO 4 500mL ,需质量分数为0.98的H 2SO 4(密度为1.84)多少毫升? 解: H 2SO 4的相对分子量为:98

所需的H 2SO 4的物质的量为:mol V c n B B 25.51000/5005.10=?=?= 设所需的0.98的H 2SO 4V (ml ),则H 2SO 4溶液的质量为V ×1.84(g ),所以含有的纯H 2SO 4为V ×1.84×0.98(g )。 25.598 98.084.1=??==V M m n B V =285.3ml 7. 某病人需要补充钠(Na +)5g ,应补给生理盐水(0.154mol ·L -1)多少毫升? 解: 设需要生理盐水Vml ,则含有NaCl 的物质的量为:V ×0.154/1000(mol ),所以含有的 Na +的物质的量为:V ×0.154/1000(mol )。 5gNa +的物质的量为:mol M m n B 217.023 5 === V ×0.154/1000=0.217 V =1409.1(ml )。 8. 下列溶液是实验室常备溶液,试计算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 (1)浓盐酸(HCl )相对密度1.19,质量分数为0.38。 (2)浓硝酸(HNO 3)相对密度1.42,质量分数为0.71。 (3)浓硫酸(H 2SO 4)相对密度1.42,质量分数为0.98。 (4)浓氨水(NH 3)相对密度0.89,质量分数为0.30。 解: (1) 设有浓HCl 体积V =1000ml ,则浓HCl 的总质量为:m 总=1000×1.19(g ),所 以纯HCl 的质量为:m =1000×1.19×0.38(g ),纯HCl 的物质的量为:n =1000×1.19×0.38/36.5(mol ) 浓HCl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2) 设有浓HNO 3 体积V =1000ml ,则浓HNO 3的总质量为:m 总=1000×1.42(g ),所 以纯HNO 3的质量为:m =1000×1.42×0.71(g ),纯HNO 3的物质的量为:n =1000×1.42×0.71/63(mol ) 浓HNO 3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61 63 /71.042.110001-=??==L mol v n c (3) 设有浓H 2SO 4 体积V =1000ml ,则浓H 2SO 4的总质量为:m 总=1000×1.84(g ), 所以纯H 2SO 4的质量为:m =1000×1.84×0.98(g ),纯H 2SO 4的物质的量为:n =1000×1.84×0.98/98(mol ) 浓H 2SO 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4) 设有浓NH 3 体积V =1000ml ,则浓NH 3的总质量为:m 总=1000×.0.89(g ),所 以纯NH 3的质量为:m =1000×0.89×0.3(g ),纯NH 3的物质的量为:n =1000×0.89×0.3/17(mol )

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探讨

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探讨 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医用化学属于公共基础课程,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合理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为培养合格的护士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 标签: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 一、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现状 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存在各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核心地位,课堂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课堂氛围沉闷,师生间的互动极少,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医用化学并没有全面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误认为该课程和护士工作没有必然的联系,对护士工作也没有清晰的认识,误以为只是发药、打针、输液之类的事情,很少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学习兴趣也不高。此外,教师对医用化学的定位也不清晰,更加强调化学知识教学,教学内容取舍不合理,选取的内容不符合学生已有的水平,也不能满足社会市场的客观需求,加上教学方法单一化,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优化改革 1.明确教学目标,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想要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明确教学目标是前提。在医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社会市场的动态变化,结合新时期护理职业岗位客观需求,构建全新的教学目标,使其明确化并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教师要正确认识医用化学,逐渐淡化化学学科意识,加强化学、医学之间的联系,要通过不同途径使学生意识到医用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层教学。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准确理解章节内容,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比如,双氧水、高锰酸钾等的医学用途,在不同浓度下,具有怎样的药物作用。在学习“溶液的渗透压”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水平,选取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例子,引导他们掌握计算生理盐水的渗透压的方法,更好地了解胶体溶液扩散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详细讲解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透析方法所应用到的原理。这样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2.优化教学方法 在进入更高学习阶段后,医用化学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内容多、速度快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准确把握章节内容,便于有针对性地听讲,解决心中的

医用化学重点名词解释

医用化学重点名词解释合集 1、混合物:含有一种以上物质的气体、溶液或固体。 2、溶液:含有一种以上物质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分散系统: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系统。 4、分散相/分散介质:分散系统中被分散的物质/起分散作用的物质。 5、悬浊液:分散相以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多相分散系统。 6、乳状液:分散相以小液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多相分散系统。 7、溶胶:分散相由许多个小分子或小离子组成的聚集体。 8、半透膜:只允许某些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不允许另外一些分子或离子通过的多孔性 薄膜。 9、渗透: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自动扩散的过程。 10、渗透压:施加于液面上的恰能阻止渗透现象发生的额外压力。 11、反渗透现象: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入纯溶剂一侧的现象。 12、渗透活性物质:溶液中能够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分子、离子)。 13、渗透浓度:稀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的各种溶质分子和离子的总浓度。() 14、等渗溶液:渗透浓度相等的两个或若干个溶液。 15、等、高、低渗溶液:等(280-320mmol/L)低(<280mmol/L)高(320mmol/L)。 16、晶体渗透压:小分子和小离子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 17、胶体渗透压:高分子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 18、电解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9、电解质溶液:电解质的水溶液。 20、强/弱电解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只能部分解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1、酸/碱:能够给出/接受质子的物质。 22、共轭酸碱对:一种酸释放一个质子后成为其共轭碱,一种碱结合一个质子后成为其 共轭酸,这种仅相差一个质子的一对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23、多元弱酸(碱)能给出(接受)两个或两个以上质子的弱酸(碱)。 24、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含有相同离子的易溶性强电解质, 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明显降低的现象。 25、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不含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增 大的现象。 26、缓冲溶液:能够抵抗外加少量弱酸或弱碱,而保持溶液PH基本不发生变化的溶液。 27、缓冲作用:缓冲溶液对强酸、强碱稀释的抵抗作用。 28、缓冲系(对):组成缓冲溶液的共轭酸碱对。 29、溶解:一种溶质分散于另一种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 30、沉淀:溶液中的水合离子在运动中碰到固体表面,又重新回到固体表面上的过程。 31、离子积:难容强电解质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幂之积。 32、沉淀平衡中的同离子效应:加入含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使难容强电解质溶解 度减小的现象。 33、沉淀-溶解平衡的盐效应:在难容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不含相同离子的易容强电解质, 使难容电解质的溶解度略有增大的现象。 34、结构异构体:同分异构体中结构的不同是由于分子中各原子间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 式不同。 35、电子式:用元素符号和电子符号表示化合物的化学式。

医用化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 略; 2. 略; 3. 液NH 3既是酸又是碱;因在此反应中液NH 3既是质子的接受体又是质子的给予体;NH 3中氮原子上电子云密度高,接受质子的能力强。 4. 略。 5. (1)双键,烯烃,sp 3,sp 2;(2)羟基,酚;(3)羟基,醇;(4)叁键,炔,sp 。 第二章 1.(1)2, 2-二甲基丁烷 (2)2, 3, 5-三甲基庚烷 (3)2,4-二甲基-5-异丙基壬烷 (4)3,4-二甲基-5-乙基辛烷(5)2- 乙基-1 -丁烯 (6)3, 5 -二甲基- 3- 庚烯 (7)4 –-乙基 - 2 – 己炔 (8)3,3-二甲基-1-戊炔 (9)4-甲基-1-庚烯-5-炔 2. (9种) 3. (6种) (CH 3CH 2)2C (1)Br CH 2Br CH 3CH 2CH (2) Cl CH 3(3)CH CHCH 2CH 3CH 2CH 3 6. (4)CH 2BrCH 2CH 3(5)CH 3C O CH 3 CH 3 CH (6)CH 2Cl CH 3CH 2CH (7)OH CH 2OH (8)CHO CH 3CH 2CH (9)OH CH 3 8.CH 3 CH CH CH 3 CH 3 CH 2 CH CH 2 9.(B ) CH 3CH 2CH 2CH 2CH 3(A )CH 3CH 2CH 2CH CH 2 (C )CH 3CH 2CH 2COOH (D )CH 3CH 2CH 2CHO (E )HCHO CH CH 3 CH 2 Cl 2CH CH 2CH 2 Cl 10. CH 2CH CH C CH CH 2 2243 2CH 2CH CH CH 2 CH 2 CH CH CH 2CH 2Cl ? CH CH 2 CH 2 Cl +

[教学改革,医用,化学]探究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探究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1 医用化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医用化学目前开设于大一的第一学期,由于新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正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对大学的学习方法还没有适应,还保留着高中阶段的学习习惯,这样就给医用化学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医用化学涉及的内容多,尤其化学理论强,开设的实验教学较少,使得学生在短时间里接受这些化学理论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医用化学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授和板书展示的形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死记硬背的,缺乏理解,造成对医用化学的学习感到无趣,逐渐形成厌学情绪,影响后续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医用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医药类高校开设医用化学课程的学时数一般为64 学时,有院校甚至只有32 学时,因此在有限的学时里完成最重要的化学知识学习尤为重要。医用化学内容涉及到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有机化学四大化学,内容繁多,因此对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变得尤其的必要,我们根据后续的课程学习所涉及的主要的化学知识对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减,保证学生在学时较少的情况下,掌握最重要的化学知识。将授课重点放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内容上,减少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内容上的课时,教学内容的具体改革及依据如下: 2. 1 无机化学方面的改革 ( 1) 重点讲解溶液的相关内容,包括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溶液的渗透压,尤其溶液的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这方面内容在后续课程学习中尤其的重要,如临床上为什么使用0. 9%生理盐水、50. 0 g /L 葡萄糖溶液作为注射液。通过化学知识在医学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兴趣。( 2) 重点讲解电解质溶液和缓冲溶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作用的机理、pH 计算、配制及在医学中的意义。如人体内怎么控制适宜的pH 值。 2. 2 有机化学方面的改革 重点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种类、结构特征、命名、物化性质等。涉及到的有机物主要为烃类、烃的含氧衍生物( 醇、酚、醚、醛、酮、酸) 、脂类、糖类及氨基酸。有机化学是医学课程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如人体的组成成分出水以外大部分都是有机物质,我们所使用的药物一般都是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以广泛地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是生命科学不可缺少的化学基础,所以学习有机化学是探索生命奥妙奠定必要的基础。 2. 3 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 医用化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我们在该课程的重点内容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部分分别设计了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来增加学生对医用化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3]。通过综合考虑我们设计的实验分别为:实验一缓冲溶液配制及其pH

医用化学重点复习

溶胶:以多个分子、原子或离子的聚集体为分散相所形成的胶体分散系。特性:丁铎尔效应(当聚光光束通过暗处的溶胶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明亮的光柱)布朗运动(胶体粒子作不规则运动)电泳现象(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向相反电极方向移动的现象) 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由一堆物质组成,其中一种为抗酸成分,另一种为抗碱成分。构成抗酸和抗碱成分的往往是弱酸及其对应的盐(醋酸/醋酸钠、碳酸/碳酸氢钠)、弱碱及其对应的盐(氨水/氯化铵、苯胺/盐酸苯胺)、多元酸的酸式盐及其对应的次级盐(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钾、碳酸氢钠/碳酸钠)。特性:可以抵抗外加的少量强酸或强碱,是溶液中的H+和OH-不发生明显变化,具有缓冲作用,但缓冲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等渗溶液:渗透压在275~310mOsm/L范围内的溶液,如生理盐水(9g/L的NaCl溶液)、50g/L 的葡萄糖溶液等。 红细胞皱缩:大量输入高渗溶液,血浆渗透压高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红细胞内的水分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浆。溶血现象:大量输入低渗溶液,血浆渗透压低于红细胞內液的渗透压,血浆中的水分向红细胞渗透,使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 共价键的类型:头碰头和肩并肩。断裂:均裂(共价键断裂后,两个键合原子共用的一堆电子由两个原子个保留一个),异裂(共价键断裂后,两个键合原子共用电子对完全被其中一个原子所占有) D/L标记构型:将单糖分子中离醛基或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与甘油醛的C-2进行比较,规定与D-甘油醛一致的单糖为D-构型,即-OH在右侧,与L-甘油醛一致的单糖为L-构型,即-OH在左侧。α-或β-构型:葡萄糖成环后C-1从非手性碳原子转变为手性碳原子,出现两种环式异构体。 呼吸分析仪:乙醇遇到重铬酸钾溶液后,能使橙色溶液变为绿色,可用于酒精检测。 诊断急性肝炎:利用含有羰基的丙酮酸与羰基试剂2,4-二硝基苯肼作用,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红棕色的苯腙。 糖的定义:一类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或水解后能产生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化合物 糖的分类:单糖(根据碳原子数目:丙糖、丁糖、戊糖、己糖;根据羰基特点:醛糖、酮糖)、寡糖/低聚糖(双糖:麦芽糖有还原性、蔗糖无还原性、乳糖有还原性)、多糖(同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右旋糖酐;杂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肝素) 乳糖不耐受症:指一部分人因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很好地吸收乳糖,甚至在食用乳糖后出现腹胀、腹痛、恶心等症状的现象。 油脂的组成:由一分子丙三醇(甘油)和三分子高级脂肪酸所构成的三脂酰甘油 营养必须脂肪酸:人体需要的又不能在体内合成的,必须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DHA、EPA) 饱和脂肪酸:月桂酸、豆蔻酸、软脂酸、硬脂酸、花生酸 不饱和脂肪酸:软油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类脂:化学结构或理化性质类似油脂的物质,包括磷脂、糖脂和类固醇 类固醇:人体内重要的类固醇有胆固醇、胆固醇酯、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和维生素D 氨基酸的等电点:当处于某一PH溶液的氨基酸解离后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当溶液PH小于等电点时,氨基酸带正电荷,当溶液的PH大于等电点时,氨基酸带负电荷 蛋白质沉淀:蛋白质分子互相聚集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方法:盐析、有机溶剂沉淀、重金属盐沉淀、生物碱试剂沉淀 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高温、高压、紫外线、超声波、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生物碱试剂、有机溶剂)的作用下,使特定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双缩脲反应(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与兼性硫酸铜反应生成紫红色,用于蛋白质和多肽的定量测定和检查蛋白质的水解程度)、酚试剂反应(蛋白质分子中络氨酸能与酚试剂(磷钼酸与磷钨酸)反应生成蓝色化合物,灵敏度比双缩脲高100倍)、米伦试剂反应(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米伦试剂(亚硝酸汞、硝酸汞及硝酸的混合液),蛋白质首先沉淀,加热变成红色沉淀) 核苷酸的基本组成:碱基、戊糖、磷酸 DNA二级结构--DNA双螺旋结构

《医用化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2015级《医用化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注: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S 32, Cl 35.5 1. 最稳定原子的最外层含有 A 4个电子B6个电子 C 8个电子 D 18个电子 2. K 和K+在下列各项中相同的是 A 电荷数 B 电子数 C 质子数 D 性质 3.下列原子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A Li B Be C N D C 4. n个电子层可能有的最多电子数为 A n B 2n C n2 D 2n2 5. 摩尔是 A 物质的质量单位 B 微粒个数单位 C 6.02×1023个微粒集体 D “物质的量”的单位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摩尔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B 水的摩尔质量是18 C 1mol H2的质量是2 g D 1mol O的质量是32g 7. 同温、同压下,物质的量相同的两种气体具有相同的 A 体积 B 质量 C 原子个数 D 密度 8 .1g下列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占体积最大的是 A N2 B NH3 C Cl2 D CO2 9 .Na的摩尔质量是 A 23 B 23 g C 23 mol D 23 g/mol 10. 500ml生理盐水的质量浓度为 A 9 g/L B 0.9 g/L C 4.5 g/L D 45 g/L 11.下列物质中,物质的量为0.2mol的是 A 2.2 g CO2 B 3.6 g HO2 C 3.2 g O2 D 49 g H2SO4 12.与溶液渗透压大小有关的因素是 A 溶质的性质B溶质的颗粒总数 C 溶剂的性质D溶质颗粒的大小 13.溶液在稀释前后,下列哪一项保持不变 A 溶质的体积 B 溶质的量C溶液的浓度D溶剂的量 14. 5.3g Na2 CO3可配制0.1mol/L的溶液()毫升 A 100 B 500 C 1000 D 2000 15. 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 氨水 B 醋酸 C 硫酸 D 水 16. 医学中用乙醇作消毒剂,杀菌效果最好的浓度是 A 95% B 75% C 60% D 50% 17. 同一系列的所有化合物 A 具有相同的分子式 B 仅有两种元素 C 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D 具有相同的通式和相似的结构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医用化学教学质量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医用化学教学质量 在医学院校中,医用化学是其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能够掌握与医学有关的化学基本概念,了解与医学有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更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验教学的开展有所忽视,这样导致医用化学教学的质量不够理想。故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的提高医用化学的教学质量。 标签:实验教学医用化学课程设置 前言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做好化学实验教学工作,能够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具重要的意义。但是,许多学校的实验设备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化学实验课的课时较少,这样导致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制约了学生化学知识水平的提升。本文主从医用化学教学的层面上,对如何实行教学改革,以进一步提升医用化学教学的质量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一个人进行学习与工作的内在动力,故此要想提高医用化学的教学质量,那么首先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逐渐对医用化学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在教学之初,教师需要强调化学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1]。要让他们了解到要想学好医学,而这就需要学好医用化学。此外,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够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还需要多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所要讲述的知识点。而且相比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实验教学要更加的感兴趣。总之,要采取一切措施来激发学生对医用化学课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对课程进行不断的优化 当前,医用化学实验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个是基础化学实验;另一个是有机化学实验,在这些实验课程中,操作性验证性的内容较多,但是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相对较少;而且在当前的医用化学实验课程中,纯化学内容较多,而与医学方面有关的内容更少;此外,许多实验内容都非常的陈旧,不能够体现实验课应有的吸引力。而且这些实验课程的设置都较少,学生很难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去掌握教师所讲述的实验内容。 故此,就需要学校对课程设置进行不断的优化,要打破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这一模式,要将医学与化学实验逐渐的融为一体,以方便更多的医学生学习。

医用化学基础知识

《医用化学基础》复习题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 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称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物质,称分散介质。 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半透膜具有只允许溶剂分子通过而不允许其他物质分子通过的特性,当用半透膜将溶剂与溶液隔开时,溶剂分子可向膜两侧自由渗透,而溶质分子通不过半透膜。这时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目多的溶剂将有较多的溶剂分子进入溶液,而溶液中只有较少数目的溶剂分子进入溶剂一侧。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造成溶剂分子进入溶液。 等渗以正常人血浆的渗透压280~320mmol·L-1为标准,低于280 mmol·L-1为低渗溶液;高于320 mmol·L-1的为高渗溶液。 医学常识:外科消毒用的乙醇浓度是75%?因为含有甲醇,工业酒精为什么不能做饮用酒?血糖通常指血液中的是葡萄糖?机体溶胀能力下降是老年人产生很多皱纹及血管硬化的原因之一;生物标本防腐剂“福尔马林”的成分为40%甲醛水溶液;溶液的渗透压是溶液的性质,不是半透膜存在时才存在;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有9g·L-1NaCl,50g·L-1葡萄糖,9g·L-1乳酸钠,12.5g·L-1NaHCO3等等。 3.临床上大量输液的基本原则是应用等渗溶液。溶血是指红细胞(红血球)因各种原因造成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溶出的现象。引起溶血的原因之一是渗透压的问题。 解释:临床为病人大量输液时,为什么要用等渗溶液? 答:血液具有一定的渗透浓度,但在血液中注入大量的低渗溶液时,稀释了血液,使其渗透浓度大大下降,这时血液中的水分子将会通过细胞膜向红细胞内渗透,而使血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反之,若向血液中注入大量的高渗溶液时,将使血液渗透浓度大大升高,这时红细胞内液的水分子又将会通过细胞膜向血液中渗透。上述两种情况,严重时都可危及生命,所以临床为病人大量输液时,应该用等渗溶液。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 1.一些基本概念:基元反应(元反应):一步可以完成的化学反应。 催化剂:那些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组成、质量和化学性质基本保持不变的物质。 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活化能。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则在指定温度下活化分子数越少,反应就越慢。 有效碰撞理论认为,增加反应物浓度使反应速度加快的原因是碰撞次数增多,从而有效碰撞数增多。 2.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化学平衡:正、逆反应的反应速率相等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体系中物质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而不是反应物与产物浓度相等。 3.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有影响。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可逆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平衡常数数值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不随浓度、压力变化。 ◆催化剂不会使化学平衡移动,也不能增加化学平衡常数的数值。 第三章电解质溶液 1. 一些基本概念: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叫酸。如:NH4+, HAc,H2PO4-,HCl等;能与质子结合的物质叫碱,如:NH3, ,H2PO4-,Cl-等。既能给出质子,又能结合质子的物质叫两性物质,如HPO43-,H2O,HCO3-。 H2O的共轭碱是OH- ,共轭酸H3O-;HCO3-的共轭碱是CO32-,共轭酸是H2CO3。 会计算一元弱酸(弱碱)溶液的[H+]、[OH-]和pH值。如已知NH3?H2O的K b,计算0.10 mol·L-1氨水的

医用化学教学探讨

的模拟,对考试内容的分配,考试题型的运用,试题难度的控制,实践技能的考核等,都以医师资格考试为参照,使得考试更有实际价值,为毕业生将来应对执业医师考试进行一次实地演习。使学生尽早适应和熟悉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为毕业后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 1.3严格考试制度,提高考试质量。 在组建管理机构上,由教务处成立考试中心,安排专人负责考试管理工作;在组织领导上,设立主考、监考和巡考。以便明确各自的责任和相互监督,增强责任感,进一步加大了对考试组织实施的监控力度;在试题组卷中,实行专人负责,密封保管、临场启封,确保试题的保密程度;在考试组织上,采取统设考场,单人隔桌的方式;试卷批改中,密封试卷,集体判卷,并采用特色的条形码考试条。 2改革的效果 学院从2008年进行教学改革,因此就临床医学系2007至2009年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及儿科几门课程改革前后成绩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进行考试改革后在几门专业课程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学生不及格率显著下降,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成绩也大幅上升,从考试结果的试卷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对教学的实施也有明显的改进作用。 通过此种考试改革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认知技巧、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1)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较高的要求,但学生却没有感到额外的学习负担,而是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2)学生综合能力的自我训练、自我完善意识增强。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面向社会的能力,临床实践技能与职业医师挂钩,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证书考试通过率。 (3)可以让学生的心理负担减轻。学生感觉到考试不是目的,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他们感到了乐趣,培养了创新能力。 试题库及考试管理机制的改革,有效避免了试题的一成不变及考试作弊。 总之,医学考试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诊治能力,注重发展创新思维和个性培养。考试改革仍然是未来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收稿日期:2012-03-12) 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檽文章编号:1673-2995(2012)06-0421-02·教学研究·医用化学教学探讨 孙述文1,王高峰2,董顺福1(1.吉林医药学院化学教研室,吉林吉林132013;2.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3) 关键词:医用化学;教学;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R313,G642文献标识码:A 对医学院校的学生而言,化学的学习,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的,都是极为重要的。后续课程包括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等都需要较为扎实的化学知识。在实践中,药物的生产和应用、生理病理研究和诊断治疗也需要应用很多化学的知识。因此,如何提高医用化学教学效果对于医学院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课题(2010-06). 作者简介:孙述文(1979-),女(汉族),讲师,硕士.1虚心听课,认真备课,努力提高教师理论知识水平 从学生转变成老师,角色改变了,从接受知识变成了传授知识。学和教,其中运用的方法和方式自然是不同的,需要仔细的研究和体会。而备课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也是再学习的一个过程。通过备课,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课上整体把握,游刃有余。听课和讨论,其实也是备课的一部分,通过听课,可以发现别的老师的长处和不足,从而在自己的教学中加 — 124 — 第33卷第6期2012年12月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lin Medical College Vol.33No.6 Dec.2012

医用化学重点

化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 化学:就是在原子与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 无机化学: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 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含量 物理化学:运用物理学原理与实验方法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 基础化学部分主要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有关化学的基本计算等 * 有机化学部分主要讨论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有关知识及应用,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官能团、分类、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合成、性质、反应、鉴别、应用等 第二章,溶液 一,溶液的组成标度 * 溶液的组成标度就是指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所含溶质的量。 溶液的性质常常与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相对含量有关 因此,溶液的组成标度就是溶液的一个重要特征 1,物质的量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体积,称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简称浓度。 2,质量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质量浓度。 3,质量摩尔浓度 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 4,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分数。 5,体积分数 溶液中溶质B的体积除以(同温同压下)溶剂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体积分数。 二,溶液的渗透压 1,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液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2,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有半透膜存在;2、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即半透膜两侧单位体积内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质粒子的数目不相等。 3,渗透的结果:缩小膜两侧的浓度差。 4,渗透的方向:由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较多的一方移向水分子数较少的一方。即由低渗渗溶液指向高渗溶液。 5,为维持只允许溶剂分子透过的半透膜所隔开的溶液与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等于溶液的渗透压。渗透压的符号为单位为Pa或kPa。 6,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渗透压只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或微粒数)成正比,而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无关。 校正因子i值就是一“分子”电解质解离出的粒子个数。 7,渗透浓度:我们把溶液中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分子或离子)统称为渗透活性物质,渗透活性物质的总的物质的量浓度称为渗透浓度。医学上的常用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2020年9月补考《医用化学》考查课试题-学习资料答案

2020年9月补考科目:医用化学补考--医用化学补考 学校名称: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单选题 1.下列化合物不属于脂环烃的是(分数:1分) A--环己炔 B--2-甲基环己烯 C--甲苯 D--1,2-二甲基环己烷 [正确答案]:C 2.下列化合物中,不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是(分数:1分) A-- HCOOH B--CH3COOH C--CH3CH2OH D-- CH3CHO [正确答案]:D 3.一封闭系统,当状态从A到B发生变化时,经历二条任意的途径,则(分数:1分) A--Q1=Q2 B--W1=W2 C--Q1+W1=Q2+W2 D--Q1-W1=Q2-W2 [正确答案]:C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分数:1分) A--所有稳定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热都等于零 B--氧气和氮气的标准摩尔燃烧热都等于零 C--二氧化碳的标准摩尔燃烧热等于零 D--氢气的标准摩尔燃烧热就是气态水的标准摩尔生成热 [正确答案]:D 5.通常市售的硫酸是密度为1.84kg·L-1,它的物质的量浓度c(H2SO4)为18 mol·L-1,H2SO4的质量分数是(分数:1分) A--86% B--49% C--1 D--0.96

[正确答案]:D 6.下列物质哪一种物质的溶液的pH与浓度基本无关?(分数:1分) A--NH4CN B--Na3PO4 C--NaAc D--H3PO4 [正确答案]:A 7.用半透膜将两溶液分开,其溶剂渗透方向错误的是(分数:1分) A--向渗透浓度高的方向 B--向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多的方向 C--向渗透压力高的方向 D--向单位体积内溶质粒子数多的方向 [正确答案]:B 8.下列混合溶液中,不属于缓冲溶液的是(分数:1分) A--0.1mol·L-1H3PO4与0.15mol·L-1NaOH等体积混合溶液 B--30mL0.1mol·L-1KH2PO4与20mL0.15mol·L-1Na2HPO4溶液 C--30mL0.1mol·L-1HAc与20mL0.15mol·L-1NaOH溶 [正确答案]:C 9.人体血液中最重要的抗酸成分是(分数:1分) A--H2PO4- B--HPO42- C--H2CO3 D--HCO3- [正确答案]:D 10.用ΔrGm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限度的条件是(分数:1分) A--等温 B--等温等压 C--等温等压且不作有用功 D--等温等压且不作膨胀功 E--等压 [正确答案]:C 11.反应CO(g)+H2O(g) CO2(g)+ H2 (g)在某温度时的=0.50,当各物质分压都为200kPa时,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