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一、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管内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

二、一般规定

1.为规范管内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沉降观测工作及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

2.各单位应严格执行管理规定,并加强沟通与配合,确保各环节工作顺利衔接。

3.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真实反映工后沉降状况。

4.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5.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

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观测”(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三、工作依据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2.《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

3.《铁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交接办法》(铁建设[2008]23号);

4.《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202-2008);

5.《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3-2008);

6.《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204-2008);

7.《客货共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201-2008);

8.《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9.《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

10.《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11.《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12.《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1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15.《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

16.《高速铁路工程静态验收技术规范》(TB10760-2013);

17.铁路工程设计文件;

18.铁总(原铁道部)、路局有关规定。

第二章组织管理

一、组织机构与人员配臵

成立线下工程沉降测量与评估领导小组,业主、设计、施工、监理、评估等各方成立工作小组。

图4.1.1沉降观测工作组织构成图

人员要求

(1)沉降观测评估领导小组:由苏北公司领导任组长,苏北公司、设计、施工、监理、评估等单位领导组成。

(2)XX公司沉降观测工作小组:由项目总体任组长,工程、安质等相关人员组成;

(3)设计单位:由设计总工任组长,路基、桥隧、测量设计负责人任副组长,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4)施工单位:由总工任组长,分部总工任副组长;项目部成立测量队,设专职测量队长;

(5)监理单位:由分管副总监任组长,监理组要配备专职测量工程师,分别负责平行观测和施工观测的监督;

(6)评估单位:由评估单位领导任组长,技术专家任总评估师,配臵相应的专业人员如下:

图4.1.2 沉降观测评估小组

二、单位职责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建各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及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

(一)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负责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并对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1.XX公司负责管内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对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2.必要时组织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

(二)设计单位

设计单位对沉降变形观测有关设计资料的准确性负责,并对沉降变形观测过程做好指导和配合。

1.提交线路沿线地质条件、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观测点布臵、沉降变形计算报告等设计资料。

2.对沉降变形观测设计要求施工、监理、评估单位进行技术交底。

3.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

4.参与施工单位编写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的指导工作。

5.参与和配合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现场配合人员要经常深入现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有关记录进行签认。

6.对观测结果是否符合设计目标和要求提出处理意见。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实时修正,并将设计预测的结果提交苏北公司及评估单位。

(三)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建设单位要求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1.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

2.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

3.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臵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

4.配臵专业人员,根据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和相关规定提出的要求,设臵变形观测点,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及时提交观测数据,保证观测数据真实、可靠、全面。

5.负责观测数据库的处理和录入工作。

6.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三)监理单位

监理单位对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进行全部旁站监理,并派专业人员进行平行观测,对监理工作和平行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1.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

2.对施工单位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臵与埋设进行全面核查,确保观测准备工作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见附表1)。

3.派专业人员对施工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全过程进行旁站和平行观测,并将路基和过渡段作为监测的重点。其中:

平行观测数量要求: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为总测数的20%。

平行观测方法要求:由专业监理人员采用与施工单位观测人员“换手复测”的方式同步进行。

做好旁站记录并对观测记录进行签认,确保原始数据的真实性。

4.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五)咨询单位

1.对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进行咨询和指导。

2.对沉降不满足设计要求地段,对设计单位提出的处理措施进行咨询。(六)评估单位

1.对线下工程各阶段沉降变形观测及时进行分析、预测、评估,建立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并提交评估报告。

2.对沉降异常地段及时进行分析,并将情况及时通知相关单位。

3.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三、工作程序

1.设计单位

(1)单位(单项)工程开工前15天,应提交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观测点布臵、沉降变形计算报告(路基、桥梁专业)等设计资料;开工前10天,按照沉降变形观测设计要求,对施工、监理、评估单位进行技术交底。

(2)观测过程中,现场配合人员要经常深入现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有关记录进行签认。根据变形观测结果,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实时修正,并将修正后的结果提交苏北公司。

(3)收到沉降变形观测报告后,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分析研究,对观测结果是否符合设计目标和要求提出具体意见,在评估之前报苏北公司。

2.施工单位

(1)根据本实施细则,按单位(单项)工程编制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报监理单位批准后实施。

(2)经监理按附表1核查同意后,根据批准的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按照设计文件要求,选派专业队伍和人员进行设备布设和观测。

(3)观测和记录确保记录数据真实、可靠,每次的观测记录必须经监理专业人员进行签认。每月提供观测原始记录文件给评估单位,按标段、项目分部、测量队、水准仪的顺序管理。

(4)根据施工进度按照本细则的相关要求编制评估计划。

(5)及时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检核,确保测量成果准确可靠。

(6)每个单位(单项)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完成后,7天内提交评估申请表(附沉降变形观测报告),经监理签认后,报苏北公司及设计单位,由苏北公司通知评估单位进行评估。

3.监理单位

(1)按附表1要求,核查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

(2)派专业人员对施工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进行旁站和平行观测,观测过程中,如有问题,组织有关单位共同研究处理。

(3)对施工单位变形观测数据进行审核。

(4)每个单位(单项)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完成后,督促施工单位在7天内提交观测报告,并进行审核签认沉降评估申请表,报苏北公司通知评估单位组织进行评估。

4.评估单位

(1)对满足评估基本条件的工程进行评估。

(2)每项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后7天内,向苏北公司提交正式评估报告,明确沉降变形观测结果是否符合设计目标值和要求,是否可以进行轨道施工,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5.建设单位

(1)督促各单位按各自职责和分工做好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协调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相关问题。

(2)对施工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开展情况及数据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单位沉降观测工作顺利进行。

(3)收到施工单位评估申请后,及时通知评估单位进行评估,需要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6.咨询单位

对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的各个环节进行咨询。

第三章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分为准备阶段、观测阶段与评估阶段。各方应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各阶段成果报告内容要符合细则要求。

一、准备阶段

1.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5.1.1 准备阶段工作流程图

2.对应流程图上工作内容如下:

(1)设计单位提供设计资料给建设单位。

主要包括以下资料:

①全线设计地质纵断面图(电子文档);

②沉降计算方法和参数选取;

③线下工程沉降计算值。

④桥梁徐变设计值。

(2)技术交底。

设计单位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明确技术要求:

①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臵要求;

②观测设备埋设要求;

③对线下工程变形观测频次提出明确要求;

④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3)各施工单位编制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人员、设备情况;

②观测组织机构,按单位工程落实到负责人;

③明确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

④明确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技术要求;

⑤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需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监理、评估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

监理单位主要核查:

①观测人员、设备是否能够满足观测要求;

②观测断面与观测点设臵是否满足《细则》要求;

③观测设备埋设是否满足《细则》要求;

④观测组织是否能满足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

评估单位主要核查:

①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是否满足《细则》要求;

②测量内业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是否满足《细则》要求;

③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的观测方案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5)施工单位建立变形观测网

桥墩台观测点隧道观测点涵洞观测点过渡段观测点基准网观测线路基准点

基准点编号

结构物中心里程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编号

工作基点419工作基点499

工作基点507

工作基点515

工作基点523

工作基点531

工作基点539

工作基点547

图5.1.2 观测网平面布臵示意图

①观测网平面布臵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臵,明确路基、桥梁、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如图5.1.2所示;

②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臵与工程属性信息,详见附表1;

③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表,详见附表;

(6)施工单位埋设观测设备:

①按《细则》要求埋设观测设备;

②观测点标志要醒目,并由测量小组专门负责测点的保护与调整;

③应有专项保护措施,明确保护责任;

(7)监理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

①核查观测网布臵是否满足要求。

②核查观测设备埋设是否满足要求。

二、测量阶段

1.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5.2.1 测量阶段流程图

2.对应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

(1)施工单位观测

①原始观测资料必须随观测进度整理,严格执行签署制度;

②必须确保观测质量和观测时效。每个测段的资料测完后,必须在当天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如发现测量精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应马上组织在当日或次日进行重测;

③及时对沉降结果进行分析,当发现测点观测数据异常时(如墩台隆起或沉降突然加大等),应采取措施对观测结果进行核查,排除人为因素后应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④对大面积水域中的水中墩观测等特殊情况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批;

⑤按《细则》要求定期对沉降检测网的工作基点进行复测;

⑥随观测进度同步整理资料,按照《细则》要求的文件格式和时间要求按时提供观测文件;

(2)监理单位平行观测

①由专业监理人员采用与施工单位观测人员“换手复测”的方式同步进行。

②平行观测数量要求: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20%。

③平行观测地段应集中选择关键地段进行,避免太过分散,要求获取某测段完整的沉降观测资料与施工单位同测段的观测资料进行比,由各监理、设计单位根据设计资料共同确定位臵。

④监理单位“换手复测”要求:采用相同的水准路线,可利用施工单位的测量仪器,但必须独立观测,以校核施工单位观测成果,严禁直接利用施工单位的臵镜观测来读取数据。

⑤对原始观测资料和各项记录表格要随观测进度及时整理;

⑥如发现测量数据与施工单位存在较大误差,应及时查找原因。

(3)是否存在问题

①因各种因素引起的工程措施无法按设计要求时间实施,如路基预压

时间不足;

②因工期因素引起的观测时间无法满足要求;

③观测变形明显大于设计值;

④区域沉降等引起水准点和工作基点发生较大变化;

⑤各方检查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其它问题等。

(4)建设单位组织各方解决问题

①对一般技术问题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评估各方研究解决;

②对重大技术问题组织专家组进行专题研究解决。

(5)施工单位完成沉降变形观测报告

①按区段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

②监理单位同步提供《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与《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

(6)施工单位提交评估申请

①区段观测报告完成后向建设单位提交评估申请;

(7)设计单位完成修正后的设计沉降值提交建设单位

①当观测数据与设计计算值相差较大时,由评估单位将观测点数据提交设计单位,设计单位核对后根据观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重新进行修正后的沉降计算。

②设计单位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分析报告》。

三、评估阶段

1.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5.3.1 评估阶段流程图

2. 对应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

(1)建设单位编制评估计划

①建设单位核查各单位区段报告是否提交齐全;

②建设单位根据工程进度和铺轨施工组织情况按工期编制评估计划;(2)评估单位进行变形评估工作

①核查各单位报告内容是否齐全;

②根据精测网复测结果,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高程值变化的地段的测点高程进行调整;

③根据不同的结构物、地质情况、地基处理措施的观测资料确定不同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

④评估单个测点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⑤综合评估区段能否满足铺轨条件;

⑥对区域沉降和桥梁徐变等问题进行专题分析;

(3)评估单位提交报告给建设单位

①评估单位汇总各方资料后,综合分析,完成《区段沉降变形综合评估报告》;

②《区段沉降变形综合评估报告》具体内容详见下节;

(4)评估单位完成数据库文件提交给建设单位

①按EXCEL文件格式和CAD文件格式提供单个测点数据库;

②按CAD文件格式提供区段沉降变形;

(5)建设单位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

①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评估各方参加;

②建设单位邀请国内外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领域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

③评估单位负责选择有代表性的区段,专家评审后其余段落按审查意见原则相同处理;

(6)沉降变形是否符合设计值:专家组主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审查

①沉降变形观测方法及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②评估方法是否合理;

③软件编制是否正确;

④报告内容是否完善真实;

⑤观测时间不足情况的评估是否合理;

⑥区域沉降和桥梁徐变结论是否合理。

(7)沉降观测至交验

①铺轨后重新设臵被破坏的观测点;

②重新按照要求进行观测。

四、成果报告形式

(一)施工单位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1.工程概况:工程范围、工程类型、工程地质情况等;

2.监测网布设及测量情况:

(1)区段观测网平面布臵示意图;

(2)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见附表1)

(3)使用仪器的标称精度、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4)测量精度标准与测量组织机构、测量实施情况等;

(5)观测基桩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标示设臵情况

(6)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见附表2)

(7)测点的沉降记录表;(见附表)

(8)测点的时间-荷载-沉降曲线与时间-荷载-沉降速率曲线

(9)特殊情况说明:如是否根据隧道开挖后的地质变化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修正了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臵等。对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观测的数据是否出现异常点,说明如何加强技术管理,及时分析发生异常的原因,如何采取补救措施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靠。

(二)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

1.监理单位沉降观测组织机构,专业测量监理工程师的配臵情况;

2.审查施工单位监测网布设情况、测设精度、观测断面布设、观测频率等是否满足要求;

3.审查施工单位使用仪器的精度标准、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

持证上岗等是否满足要求;

4.要说明观测基桩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施工单位对丢失或损坏的观测桩的恢复情况,沉降观测点标示设臵以及对观测数据出现的异常点的处理情况等。

5.要说明对原始测量资料监理检查、签署情况。

6.要说明对平行观测的监理检查情况。

7.对施工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及成果的总体评价。

(三)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

1.要说明平行观测断面设臵情况,核查基准点、观测仪器检校核对以及观测频率情况。

2.原始测量记录,同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表格。

3.测点的沉降记录表,同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表格。

4.要说明平行观测成果与施工单位观测成果的对比分析情况,对于观测值异常情况的分析处理情况。

5.对于施工单位观测数据进行总体评价。

(四)设计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计算分析报告》

1.说明评估范围内地质及工程设计概况,沉降观测设计概况等。

2.说明不同结构物采用的沉降计算方法,根据观测结果修正计算值采用的方法。

3.完成计算沉降表,提供观测断面初始计算沉降值和修正后的计算沉降值。

(五)评估单位编写《线下工程区段沉降变形分析评估报告》

1.评估区段概况,包括工程概况、地质概况、测点概况、测量实施概况等。

2.观测断面和观测点及测量网的平面布臵图与工程结构的纵断面。

3.协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一起根据精测网复测结果对观测高程的调整情况。

4.测点的荷载—沉降—时间变化曲线。

5.测点的荷载—沉降速率的变化曲线。

6.合理的评估方法的确定。

7.区段纵断面工程类型与基础沉降沿线路纵向的分布图表。

8.对存在问题的测点及区段的专题报告。

9.关于区域沉降和桥梁变形的专题报告。

10.评估区段是否达到下序工作开展条件。

第四章沉降变形观测

XX公司管内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隧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桥梁、路基、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一)垂直位移监测网

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注:F——附和线路或环线长度,单位是km

R——检测已测测段长度,单位是km

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2)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臵。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臵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高速公路软基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技术探讨

高速公路软基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技术探讨 摘要:在沿海地区修建高速公路,常常会遇到软土地基问题。由于软土地基的压缩性高、透水性低以及固结变形持续时间长,因此软土地基沉降量及其速率的预估就成了工程施工中的主要问题。沉降量及其速率的预估是在沉降观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国所有的高速公路项目在修建过程中都必须进行沉降观测。 关键词:软基路基,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Abstract: in coastal areas built highway, often encounter problems of soft soil foundation. Because of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low permeability of high compactness and consolidation deformation lasted for a long time, so soft soil foundation settlement rate and its estimate of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the main problem. The settlement and its estimate of the rate in settlement observation i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so, our country all the highway projec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o the settlement observation. Keywords: soft foundation of roadbed, embankment settlement,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2.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

新建九景衢铁路 I I标段一分部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 (DK264+909.71~DK165+187.50段) 中铁四局集团九景衢铁路II标段一工区 2015年9月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 (DK264+909.71~DK265+187.50段) 一、工程概况 九景衢铁路II标段一分部承建的九景衢铁路DK264+909.71~DK265+187.50段,全长0.277公里,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管段主要工程项目为桥梁1座、路基277m、涵洞1座。 二.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本路基段地势为多山,中间为沟壑地形。 2、地层岩性: (1):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厚0.5~3.1m,σ0=180kPa,III; (2)-1:角砾凝灰熔岩,全风化,褐灰色,厚0.5~3.2m,σ0=200kPa,III; (2)-2:角砾凝灰熔岩,强风化,灰褐色,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厚7.5~13.3m,σ0=500kPa,Ⅳ (2)-3:较砾凝灰熔岩,强风化,褐灰色,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厚>5.0m,σ0=800kPa,Ⅴ。 3、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为空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不发育,测时水位深0~3.3m。 4、物理地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三.设计依据 1、路段稳定安全系数:考虑列车荷载时Kmin≥1.25,预压荷载条件下Kmin≥1.15,架桥荷载条件下Kmin≥1.15。 2、路基工后沉降标准: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15mm;路桥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 3、敬沉降计算分析,桥头工后沉降不满足控制标准,采用预压处理。计算分析采用指标:填土:γ=20kN/m3,Cu=10kPa,Φu=30° (1)层:ω=25.8%,γ=17.5kN/ m3,e=0.97,Cu=74.25kPa,ΦCu=11.45°,Es=8.56MPa,Ps=2.02MPa; (2)-1层:Es=15.0MPa。 4、路堤边坡高小于3m时,边坡采用混凝土空心砖内培土撒草籽、种灌木防护;路堤边坡搞大于等于3m时,采用M7.5浆砌片石拱型截水骨架,内培土撒草籽、种灌木防护,并在填筑过程中边坡3.0m宽度范围内铺设一层双向土工格栅,层间距0.5m。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总结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 1.工程概况 *********工程起点位于**市外环路北端附近的国道321上,里程为K0+000~K6+624.054。K0+000~K1+400为市政道路,一般路基宽度为60m,跨***高速路的分离式立交桥宽为50米。在K0+700~K0+786.5处设置变宽段,此处压缩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绿化带,渐变为50米宽,与桥梁宽度一致,车行道保持不变。K1+000 ~K1+200处设置渐变段,该路段内路幅宽度逐渐变化,路基宽度从50m渐变为24.5m。由于该路段正好处于圆曲线上,因此在K1+200~K1+400段设置过渡段,该路段范围内路幅宽度为24.5m,设计时速为60Km/h,过渡段后路段按一级公路设计,设计时速为80Km/h。线路通过区域有鱼塘、水田、菜地,地基沉载力较差,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路堑高边坡地段设计要求进行锚杆框架及方格浆砌片石防护处理。 为及时掌控路基填挖方的沉降、位移情况,指导路基施工过程,保证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 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

2.3《工程测量规范》 2.4《公路路基横断面图》 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 3.1控制和保证路基过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一般地段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和分析,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以确保路基和路面的完成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1 观测内容 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填方段的基底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路基本体沉降观测;挖方段的水平位移观测;路隧、桥涵、路堤的过渡段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设置 4.2.1基底沉降观测 根据设计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5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底地面的线路中心线位置埋设一个沉降板,并进行首

沉降变形观测

沉降变形观测

测量要求 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 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垂直位移监测网 (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2)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按施工期4年考虑,计复测8次,每次观测水准路线长度往返按932km。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二、编制说明 (2) 1.编制依据 (2) 2.编制原则 (2) 3.编制范围 (2) 三、监控测量组织体系机构 (3) 1.组织机构 (3) 2.监控量测管理 (3) 四、高填方路基位移与沉降观测 (3) 1.位置桩埋设及观测 (3) 2.水准点埋设及精度要求 (4) 3.观测频率 (4) 4.施工中观测控制标准 (5) 5.观测成果及成果整理要求 (5) 五、路基软基换填沉降观测 (5) 1.作业准备 (5) 2.技术要求 (6) 3.施工顺序 (6) 4.观测频率 (6) 5.测量成果统计及分析 (7) 六、高边坡沉降观测 (7) 七、观测实施流程 (8) 八、报警方法 (9) 1.稳定控制标准 (9) 2.报警流程 (10) 九、监测技术要求 (10) 1.人工巡视 (10) 2.裂缝监测 (10) 3.监测频率 (11) 十、监测设施保护 (11) 十一、安全管理 (11) 1.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11) 2.做好监测施工现场安全措施 (12) 3.制定相关应急预案 (12)

高填方及高边坡位移、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标段为广东省汕(头)至湛(江)高速揭博段T7标段,路线起于五华县梅林镇梅新水库下游,起点桩号为K132+020,路线向西在梅林镇琴口村附近跨琴江,设琴江大桥,其后在告岭村附近设梅林互通与县道X003连接,路线向西经锡古塘至曾洞,经鹅公塘至官洞,设官洞大桥跨龙华路,设华阳互通与省道S120和龙华路连接,路线终点位于华阳镇古塘角村,终点桩号为K142+000,路线全长9.980Km。 本合同段内路堑高边坡共计25段,其中主线有15段,梅林互通5段,华阳互通5段;设置沉降桩共有78个,其中主线40个,梅林互通23个,华阳互通15个。高填方路基共25段,其中主线内有15段,梅林互通5段,华阳互通5段,设置观测桩94个,其中主线51个,梅林互通20个,华阳互通23个,且大部分高填方处于软基换填位置。为掌握高边坡及高填方施工中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使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详见附表)。 二、编制说明 1.编制依据 1.1《广东省汕头至湛江高速公路揭西大溪至博罗石坝段第七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1.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1.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04); 1.4中交一公局多年高速公路施工经验。 2.编制原则 结合业主下发的设计图纸和本项目现场踏勘,充分满足工期、质量、安全、环保及文明施工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做到布局合理、突出重点、全面展开、平行作业、科学组织、均衡生产、以保证施工连续均衡地进行。严格遵守合同文件明确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和质量评定与验收标准。 3.编制范围 本施工方案适用于汕湛高速揭博项目T7标K132+020~K142+000段高填方路基、高边坡施工。

最新合福变形沉降观测设计

合福变形沉降观测设 计

新建铁路 合福线 合肥至福州段 施工图 变形沉降观测设计 (咨询稿) 第一册共一册 DK0+000 至 DK812+640 2010年7月武汉

目录 一、路基变形沉降设计 (一)变形控制要求及路基基底地基条件 (二)路基变形监测 二、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设计 (一)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二)观测元件埋设 (三)观测技术要求 (四)隧道变形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五)隧道隧线分界里程至隧道洞口里程段参照路基变形监测相关设计办理三、桥涵沉降观测设计 (一)适用范围 (二)一般要求 (三)观测点的布置 (四)观测精度 (五)观测频次 (六)其它说明

一、路基变形沉降设计 (一)变形控制要求及路基基底地基条件 1、地基条件要求 有砟轨道当路堤基底以下压缩层范围内(一般不小于25m )地基土不符合表1地基条件要求时,应作路基工后沉降分析;无砟轨道路基除基岩和粗粒土外,均应进行工后沉降分析。 表1 路堤地基技术条件 Ps —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N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2、路基工后沉降控制要求 无砟轨道路基所有土质地基(含全风化岩质地基)均需进行工后沉降分析,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不宜超过15mm ;沉降比较均匀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满足式1.1.2的要求时,允许的工后沉降为30mm : 2 4.0sj sh V R (式1.1.2) 式中:sh R ——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 ; sj V ——设计最高速度,km/h 。 路基与桥梁、隧道或横向结构物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 ,不均匀沉降造成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应满足表表2的要求:

路基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一)一般规定 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满足无碴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5、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二)观测的内容 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2、路堑沉降观测部位为基床表层的底面处。 3、路堤沉降是由路堤本体和地基组成,为了观测到路堤

的沉降与时间的关系,及沉降主要产生的部位,一般路堤观测的内容应为:基床底层顶面的路基总沉降和地基面处地基部分总沉降。 4、对于地基条件复杂和填土高度大的路堤,还包括如下内容:路堤中部的沉降观测;地基处理范围的下限处地基深部的沉降观测。 (三)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 1、观测断面布置 (1)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应大于50 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以设计文件为准),应 不大于25m布设一个断面。 (2)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路基工点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2、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可在线路两侧地基、路肩和线路中心设置观测桩或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板。 (2)对于路堤观测断面,在线路中心线布设一组沉降板,路肩两侧布设变形观测桩。 (3)有预压土路堑地段,每个路堑断面在线路中心设沉降板一组,两侧路肩各设观测桩1个。无预压土路堑

大型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

科技信息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13年第1期0引言 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业的发展,各种复杂而大型的工程建筑物日益增多,这些工程建筑物的兴建,不仅改变了地面原本的状态,而且对建筑物的地基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这就必然会引起地基及周围地层的变形,这严重威胁到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因此,对大型重点的建筑物进行变形监测、研究变形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为检验设计的合理性、为提高设计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选取与布设 1.1 基准点埋设 基准点是检验和直接测定观测点的依据,要求在整个观测过程中稳定不变。故须埋设在稳定的地方,且离开被测建筑物有一定的距离。为了便于校核,以验证基准点的稳定性,基准点数目应不少于三个。基准点的具体埋设位置由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视现场实际情况而定。 根据本项工程的实际情况,埋设三个深式永久水准点A 、B 及C 作为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其埋设方法采用钻探成孔法,如图1所示,顶部焊接预制球形铜标芯作为观测立尺点,然后设置保护箱盖。 图1水准基点埋设断面 1.2 沉降观测点埋设 沉降观测点是固定在待测建筑物上的测量标志,埋设位置应保证施工期间和建筑物竣工后一段时期内能顺利进行观测,并能正确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因此,应依据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地质条件、桩形等因素综合考虑,布设在最能敏感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的地点。一般布设在建筑物四角、差异沉降量大的位置、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以及沉降裂缝的两侧。埋设时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牢靠,使得观测点的变化能真正反映建筑物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建筑物的平面设计图纸绘制沉降观测点布点图,以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工作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要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本项目中,根据规范规定及设计要求,布设17个沉降观测点,编号分别为1~17,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如图2所示。 图2水准基点、沉降点分布 沉降观测点采用Ф36mm 的圆钢预制,一端加工成球形作为观测立尺点,如图3所示。采用冲击钻钻孔置入法埋设,观测点设在一层指定柱上高出地坪面20~40cm 处。基准点及观测点埋置好后,应注意保护,严防碰动和破坏。 图3 柱上沉降点埋设图 2 沉降观测的周期及施测过程 2.1 沉降观测周期 沉降观测的周期应能反映出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规律,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从而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结果。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待基准点、观测点埋好稳固后,即可进行首次观测,以后的建设期每增加两层观测一次,直至封顶;封顶后每个月观测一次,连续观测一年。若沉降达到稳定指标,即最后半年内所测各点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4mm/天,说明基础沉降已趋于稳定,即可停止观测。若沉降仍不稳定,以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预计观测总次数为23次,观测过程总历时约两年。 观测中如突然发生大量沉降、各测点沉降量严重不均匀或建筑物出现较大裂缝等异常情况,应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并在观测记录中注明这些情况,及时向甲方和设计方汇报。 具体的观测时间,以双方的约定为准,封顶后的观测可根据施工及装修进度作适当调整。2.2精密水准测量 使用瑞士产NA2型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加GPM3光学测微器配合铟钢水准标尺进行观测。仪器标称精度为±0.3mm/km ,观测时精读至0.1mm ,估读数取至0.01mm 。仪器及标尺均在检验有效期内使用,并在作业期间定期进行检查校正。沉降观测一般应遵循固定仪器、固定观测人员、固定水准尺、固定观测线路的原则进行。 1)高程联测 每次观测前均首先联测基准点,按照环形闭合网施测,计算闭合差,并按测站数计算各点改正数,以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 2)沉降点的观测 根据工程施测方案及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该在观测点设置稳固后及时进行。按《工程测量规范》中二等变形观测(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观测采用往返测量或单程双测站观测,并形成水准闭合环,各沉降观测点要位于水准闭合路线上。首次观测应独立进行两次,以提高初始观测值的精度及成果的可靠性。 3数据处理 本次项目的沉降数据处理采用通过自编Visual Basic 6.0编程语言开发的数据平差程序,计算出各沉降点的高程值,及沉降量等。主要成果如下。 大型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 汤少云1徐茂林2王秋敏3 (1.大连九成测绘信息有限公司,辽宁庄河116400;2.辽宁科技大学,辽宁鞍山114001; 3.大连佳泰土地勘测规划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011) 【摘要】本文结合某重点大型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项目,讨论了该类大型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的技术与方法,同时应用Visual Basic6.0编程语言开发出可以高精度处理沉降观测数据的程序,得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沉降变形监测;数据处理;Visual Basic 6.0 作者简介:汤少云(1961—),男,本科,辽宁大连人,大连九成测绘信息有限公司 。 ○建筑与工程○376

地面采空区沉降观测设计方案

地面采空区沉降观测设计方案 一、设计情况说明 根据煤矿有关规定,煤矿采煤工作面对应的地面区域必须进行沉降观测,根据沉降观测数据确定地表的沉降程度。 我矿对地面采空区进行了沉降观测点位的布置,在地面北部、中部、南部各设置了一个控制点,作为沉降观测点使用。 二、沉降观测的相关知识 在沉降观测之前,由于采空区距离矿区控制点较远,为方便进行观测以及布点,特在矿区控制点的基础上,在采空区布设沉降观测点。 三、观测时间、方法和仪器 由于地表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在进行沉降观测前必须对沉降基准点进行监测,在无影响的情况下,方可进行沉降点观测。每二个月观测一次。 为保证沉降观测数据的精度,进行测量时仪器和测量方法必须一致,施测时必须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仪器、固定观测人员、固定的基点和转点,以此减少观测误差,提高精度。日出或日落30分钟前后影响最大,避开此时间段进行测量,雨天严

禁作业。 由于地面的起伏变化较大,故决定采用经纬全站仪代替水准仪进行地面沉降观测。 四、测区特点 由于我矿区地面高低起伏变化较大,作业时会遇见大风、降雨等天气,因此测量工作较为困难。 五、测量标准 在采空区地表中间布设一条控制基线,同时作为沉降观测点使用,共计3个点。其中2个点向采空区两侧布设1个点,1个点在采空区中部,在进行沉降观测时,对其3个点进行观测。 由于采空区地表高低起伏变化较大,基本上为大型山坡,不利于水准测量,因此采用全站仪代替水准仪进行沉降观测。 利用全站仪进行三角高程测量。采空区地表沉降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使用全站仪进行测放,保证沉降基准点的牢固性,同时对所有点进行坐标测量,找出相对位置,在以后的观测中,若发现点位位移,必须立即进行重新布设和测量。 六、数据对比分析 根据每次测得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分析采空区地面的沉降规律和沉降速度,根据这些规律采取措施,降低地面的沉降速度。

铁路沉降观测方案

新建成都至蒲江铁路站前工程CPZQ-3标段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至蒲江铁路工程项目经理部 二○一三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一、适用范围 (1) 二、工作依据 (1) 第二章组织管理 (2)

一、组织机构 (2) 二、职责分工 (2) (一)分部 (2) (二)各工区 (2) 三、设备机具配臵 (3) 四、工作程序 (3) 第三章建网要求 (4) 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 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4) 三、沉降变形观测点的布臵要求 (6) 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7) 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8) 第四章路基工程 (11) 一、一般规定 (11) 二、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11) 三、观测元件埋设说明 (14) 四、观测方法、精度与要求 (16) 第五章桥涵工程 (20) 一、观测点的设臵原则 (20) 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3) 第六章过渡段工程 (26) 一、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臵原则 (26)

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6) 三、观测技术要求 (26) 第七章隧道工程 (27) 一、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臵原则 (27) 二、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8) 三、观测技术要求 (29) 第八章数据的管理和沉降软件的使用 (30) 一、数据的管理 (30) 二、软件的使用软件 (32) 附件一: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流程图 (38) 附件二:资料传递程序 (40) 附件三:附表 (41) 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41) 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42) 附表3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43) 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44) 附表5 路基观测桩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45) 附表6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46) 附表7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汇总表(沉降板) (47) 附表8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48) 附表9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49) 附表10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50)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1、工程概况 兰渝铁路LYS-4标一分部承建的工程位于宕昌县官亭镇与两河口乡,为时速200km客货共线(双箱运输)电气化双线铁路。合同段起讫里程为:DK285+811~DK303+782,全长17.971km。主要工程项目为天池坪隧道(14528m)羊古堆隧道(439m)、化马隧道(进口段2500m)以及龚家沟中桥108.5m(2(3-32)m连续梁桥)、庙下中桥124.2m(3X32m梁)、羊古堆中桥81.5m(2X32m梁)。 2、编制依据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3、沉降、位移变形观测的目的及意义 兰渝铁路铺设无砟轨道地段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较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监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

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兰渝铁路无砟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4、沉降变形测量 4.1兰渝铁路LYS-4标一分部管区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隧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根据桥梁、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4.2 兰渝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 4.4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4.5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5.1基准网、变形点测量网均按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若监测地段含无砟轨道时则应以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应布置成闭合环状、节点水准路线等形式。 4.5.2变形测量精度符合表4.5.2-1的规定 表4.5.2-1变形测量精度 4.5.3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符合表4.5.3-1的规定 表4.5.3-1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基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一、监测意义 基坑与环境的安全与稳定,集中体现在土体的变位,边坡水平位移和沉降。随着土方开挖深度的增加,大面积降水的影响,以及静压桩施工引起土体位移,边坡周围土体会产生一些变化,如应力重新分布、渗排水后土固结等引起土体变位,动态跟踪变位监测,已成为基坑施工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 二、监测目的 根据观测数据,及时调整开挖深度及位置,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一方面保护临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不因土体地面过大位移和沉降而 遭破坏,一方面对基坑边坡土体变形位移实施动态跟踪,使其一直处于受控范围之内,以保证基坑边坡安全,顺利进行工程施工。 三、监测项目 周围建筑物沉降、基坑变形位移,地下水位升降等。 四、监测点的布置 4.1、控制点的布置 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程基点及联系点、检核和定向点等工作点,在选设和使用上应符合下列要求。 A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基准点应不少于3个。

B工作基点应选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连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 2.2.2、观测点的布设 A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应选设在建筑物四角,转角处及沿墙每10-15m处。 B水位观测点,为观测井内水位。 C具体观测点的位置见附图 2.3观测方法及观测要求 2.3.1、沉降观测:采用DS3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观测。精度要求: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1.0mm。 2.3.2、每次观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用相同的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 B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C固定观测人员。 D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2.4观测周期 2.4.1井点降水前,首先对观测点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在降水与开挖过程中,每天观测一次,变化较大或突变时,应加大观测次数。 2.4.2当地下室砼浇筑完成或沉降变形较小后,观测周期可以作 调整或加大间隔时间进行观测,一般可以5-7天进行观测一次。 2.4.3具体的操作时间根据现场确定。 2.5信息化动态跟踪

新软基处理沉降观测测量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 - 2 - 二、编制依据 ..................................................................................... - 2 - 三、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布置原则 .................................................. - 3 - 四、路基沉降观测内容...................................................................... - 3 - (一)路基沉降总体要求...................................................................................................- 3 - 1、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 3 - 2、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 3 - 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 5 - 4、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 6 - 5、沉降变形观测具体要求 .......................................................................- 7 - (二)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9 - 1、路基沉降控制标准 ...............................................................................- 9 - 2、一般规定 ...............................................................................................- 9 - 3、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 - 10 - 4、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 - 10 - 5、监测断面布置形式 ............................................................................ - 13 - 6、断面观测的基本要求 ........................................................................ - 15 - 7、执行标准 ............................................................................................ - 16 - 8、成果的重测和取舍 ............................................................................ - 18 - 9、观测频率 ............................................................................................ - 18 - 10、统计、汇总 ...................................................................................... - 19 - 11、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 - 19 - 12、测点保护 ...........................................................................................- 20 - 五、监测数据分析 ....................................................................... - 20 -

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沪昆客专云南段TJ-2标段(DK1017+906.7~DK1072+504.6) 沉降变形观测 实施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二十局集团沪昆客专云南段项目经理部 2010年11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况 (3) 三人员及仪器配置 (3) 四沉降变形控制网的建立 (4) 五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 (16) 六桥梁、隧道、涵洞、路基、过渡段的沉降观测频次 (19) 七沉降观测内业资料整理及提交 (24) 八对沉降原件的保护措施 (25) 九附表的填写 (25) 一、编制依据 1.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

[2006]158号); 2.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4.《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5.《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7.《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2009); 8.沪昆铁路客运专线工程设计文件 9.铁道部有关规定 二、工程概况 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云南段TJ2标段位于曲靖市境内,线路起终里程为: DK1017+906.7-- DK1072+514.6,全长54.621km。 我标段共有桥梁41座/22696.4m,隧道8座/15353m,路基18.834km,涵洞44座/1151.34m,公路跨线桥5座/276.6m,人行天桥2座/106.4m,渡槽1处/82.22m,车站一座。 测区从东向西延伸,地形起伏大,丘坡自然坡度较陡,大部分土地为山地、林地,少部分为农田,植被茂密,交通不便,。 三、人员及仪器配置 根据施工内容,分为路基沉降、位移观测与桥梁沉降观测,分别埋置沉降观测元件,成立沉降观测组。沉降观测组分为六个小组,具体负责沉降观测任务,人员配备如下所示: 测量主要人员一览表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1、软土分布及特性 本合同段软土分布于K9+000—K11+500,主要由低液限淤泥质粘土和松散砂土组成,砂土极松散,软土厚1~2米。据土工试验资料,淤泥质低液限粘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含水量W=25.4%,天然密度ρ=1.95g/cm3,孔隙比e=0.915,IL=1.21,压缩系数a0.1-0.2=0.5MPa-1,压缩模量Es=3.49MPa,固结快剪内聚力Cg=12KPa,固结快剪内摩擦角Фg=2.8o,各级压力下垂直固结系数Cv50=0.93×10-3cm2/s,标准贯入击数N63.5=2击。 2、设计要求 2.1在软土地基上修筑公路路堤,最突出的问题是稳定和沉降。为掌握路堤在施工期间的变形动态,必须进行动态观测。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沉降和稳定观测,一方面保证路堤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使工后沉降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 2.2观测点最好设在同一个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的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2.3 每200米设置一个监测断面,桥头段每50米设置一个监测断面,且第一个监测断面设置在桥头搭板末端。按照路基横断面图测放出路肩沉降板、路中沉降板、位移边桩的具体位置。 2.4沉降观测板采用500 mm×500 mm×10mm的方形钢板为底盘,用内径40mm的镀锌铁管作测杆,将测杆焊于底盘中心,测杆与底盘连接处,用对角布置的4条Φ12钢筋(L行,边长100mm×100mm)帮焊。测杆第一节长1m,以后每节长度约1-1.2 m用水管接头(标准件)连接。位移边桩位采用1500mm ×100 mm×100 mm的砼预制桩。位移边桩埋设地下部分不小于1.2米,外露部分不小于0.1米。 2.5路堤沉降:在路基施工前,用DSZ3型水准仪以二级中等精度要求的几何水准测量测出沉降板的原始高程。在施工期及预压期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定期观测沉降,并做好详细记录。 2.6地表土水平位移:在路基施工前,用全站仪采用坐标法测量位移边桩的坐标。在施工期及预压期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定期观测位移边桩的位移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 2.7监测频率:试验段开始填筑后,填筑期间每日观测2次。 2.8监测工作时间进度根据施工进度安排,与施工紧密结合,确保整个工作协调进行。路堤中心线的沉降值应小于10mm/天,位移边桩的位移小于5mm/天,方可进行下一层的填筑。 2.9设计预压时间按6个月考虑,但实际预压时间应根据沉降观测及稳定要求确定,但至少保证预压一个雨季以上。本项目开工后应优先安排软土地基路段路基土石方的工程施工,确保预压效果。 3、处理路段及方案 本合同段的软土路基分布情况及处理方案,具体见下表:

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流程与主要内容(第一篇)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 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流程与主要内容 西南交通大学 2011年6月 目录 ? 1 概述 ? 2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流程 ? 3 组织管理 ? 4 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内容 4.1 路基工程 4.2 桥涵工程 4.3 隧道工程 4.4 过渡段工程 4.5 综合评估 1 概述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标段为单位实施。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监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观测?±(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无碴轨道客运专线运行的高平顺性、高舒适性对工后沉降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工后沉降不应大于15mm,路桥、路隧结构物过渡段的不均匀沉降差不大于5mm,纵向变形折角不大于1??,且必须经分析评估满足要求方可铺设无砟轨道,铺设后继续观测1~3年。 铁道部十分重视,要求?°建设、设计、咨询、施工、管理?±各方要统一思想,建立?°零?±沉降的理念,以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要求。 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工作依据如下: 1.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 [2006]158号); 2.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a2006); 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7.《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及其数据分析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及其数据分析 【摘要】近几十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高层建筑项目数量的增多,人们对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使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验证沉降计算与工程设计的准确性,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必须对高层建筑进行变形观测。本文主要围绕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及其数据分析进行探究,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在我国兴起,这在客观上提出了如何保证高层建筑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当地基承载力的设计计算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就会产生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特别是当建筑物荷载过大,超过地基土所能承受的能力,发生剪切破坏,将给建筑物安全带来隐患和危害。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一下沉降观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技术问题。 1 高层建筑中沉降观测概述 在沉降观测的过程中,必须应该满足其相关要求,才能够保证观测的正确性与施工的安全性。 1.1 基本要求 观测人员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观测仪器且必须持证上岗,上岗前必须经过正式的培训与考核。在进行观测之前,必须检查观测仪器的精准度与合格度,并测试团队之间的配合度、协和性、认真度等。 1.2 对观测人员与仪器设备的要求 沉降观测对于观测精度的要求十分高,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沉降观测之前,必须对观测人员以及记录人员的观测技术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观测的准确性,能够及时了解高策过程中建筑物的不同特点。当沉降观测过程中出现误差时,相关观测人员能够立即发现并找出原因进行纠正,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够运用不同的观测方法以及观测程序,在进行平差计算时,能够做到速度快、思维敏捷、精确度高等。 在进行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观测仪器测量数值的准确性,当建筑物的负荷增加时,也能够及时推断出建筑物沉降的相关情况,将误差减小到最低值,避免因环境影响出现的误差等。 1.3 观测精度的要求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说明

新泾路东延工程(苏虞张~塘桥北环段)(K0+235~K4+443.59) 沉降观测 施 工 方 案

新泾路东延工程项目经理部 2012年8月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一、总则: 为掌握路堤在施工期中的变形动态,道路的变形监测工作是评价道路路基处理方式适宜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该工程项目所处的区域和地质情况,需要客观、科学地了解和掌握路基沉降的原因、搞清填筑材料、填筑高度与路基沉降的关系、路基的沉降规律,为减少或消除路基沉降引起的质量病害和指导路基、路面施工提供依据,保证道路的正常施工与运营。 二、编制依据: 1、新泾路东延工程施工图设计要求;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4-2006; 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三、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技术要求: 1、观测断面设置桩号: K1+200、K1+250、K1+300、K1+745、K1+795、K1+900(河塘)、K3+460、K3+560、K3+640、EK0+060(河塘)、

FK0+280(河塘)、K2+054(箱涵) 、K2+407(箱涵) 、K2+924(箱涵) 、K4+020(箱涵) 、K0+594(箱涵),设置沉降板。 以上沉降断面的设定均根据本工程堆载预压段落设置。 本工程堆载预压段落为: ①、K1+180-K1+310、K1+735-K1+960、 K3+460-K3+570、K3+630-K3+700锡十一圩大桥及规划桥两侧高填方段落; ②、EK0+042-EK0+160、FK0+200-FK0+355互通区 匝道段; ③、K2+054、K2+407、K2+924、K4+020等4道箱涵, 堆载至河道两侧河岸线外侧各5m; ④、K0+594(8*4.5m)箱涵,堆载范围为箱涵加两侧开 挖回填宽度。 以上堆载部位堆载高度2.5m。 2、沉降位移观测点布设 本工程路基沉降观测布设根据不同地质情况、不同部位变化情况设置3种断面类型: (a)断面一:一般堆载预压段,沉降观测板在每个断面设置3处,分别位于路中和两侧路肩位置处; (b)断面二:堆载预压段且为河塘部位,仅在路基中心布置一个观测沉降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