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庄子选读论文 逍遥游

庄子选读论文 逍遥游

庄子选读论文 逍遥游
庄子选读论文 逍遥游

庄子选读期末考试论文分数

谈是说非

——读《齐物论》

姓名: _____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名称: _

谈是说非

摘要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所谓内篇,乃是郭象所定,可谓庄学之内,一般认为应是庄子所著,是庄子思想核心,七篇可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内七篇篇目都为三字,与外、杂篇取各篇篇首两字为题不同,内篇篇目皆标明题旨,应属后人所加。本文所探讨的《齐物论》既是其中之一。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读完全篇,着实说,由于哲学是相当难懂的一门问题,《齐物论》也甚是阅读困难,所以也只能读懂部分,至少是知道,庄子在认识论方面的重大贡献是“相对论”,他总能看到事物的“相待性”,看到事物的另一面,颠覆了那种“独尊”的、“自以为是”的思维,是与非、此与彼,总是相对的,我也尤为喜欢“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句话。

关键字:相对性齐物齐论万物归一

谈是说非——读《齐物论》

目录

第一章《庄子》、《齐物论》之概要

1.1 关于《庄子》P1

1.2 齐、物、论P1

第二章《齐物论》章节分析

2.1 人籁地籁天籁P2

2.2 小聪明与大智慧P2

2.3 无有为有P2

2.4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P2

2.5 万物归一P3

2.6 德之进乎日者P3

2.7 长悟子谈齐物P3

2.8 罔两问景、庄周梦P3

第三章谈是说非《齐物论》P3

第四章尾声P4

导言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汉族,宋国蒙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本篇即将介绍和阐述的就是《庄子》名篇之一——《齐物论》。

关于庄子的哲学思想,冯友兰曾用十六个字概括——游于逍遥;论以齐物。超乎象外;得其环中。如果说“游于逍遥”是庄子哲学的最高理想,“论以齐物”则是达到这个理想的哲学方法。“超乎象外”是说这个理想是超越于现实的,“得其环中”是说这个理想最终仍然回归于现实。从中亦可以感受到庄子的内心世界,追逐逍遥最后却仍归现实。这是对我们真实世间的一种无奈。所以仅看到之中的任一心境是不可的,人身处在这个世间,总能体悟到逍遥自由和无奈放弃的两种矛盾。而庄子,正是基于这种心境上,通过所著《庄子》来阐释这种深刻而又厚重的哲学。是我们需要慢慢体会与感悟的。

正文

第一章《庄子》、《齐物论》之概要

1.1 关于《庄子》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

所谓内篇,乃是郭象所定,可谓庄学之内,一般认为应是庄子所著,是庄子思想核心,七篇可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内七篇篇目都为三字,与外、杂篇取各篇篇首两字为题不同,内篇篇目皆标明题旨,应属后人所加。本文所探讨的《齐物论》既是其中之一。

外、杂篇来源驳杂,秦汉以来,多数仍认为与内篇同属庄子作品。宋代苏轼指出其中有四篇,应非庄子所作。清代王夫之论析外、杂篇思想与内篇不同,不是庄子之书。至今,一般认为外杂篇,应是庄子后学及道家相关学者所作,经长期积累,由汉朝人所编汇,附于内篇之后。外杂篇之编纂,反映汉朝人对庄子思想与道家体系的理解。《史记》中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所论道家,与今日学者所论,差异很大,即可见其中梗概。《庄子》外、杂篇,篇目虽杂,大体包括述庄、黄老、无君等主要内容。

1.2 齐、物、论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而《齐物论》意思就是一切道理对于人来说都是“齐”的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现在看来理论有哲学,物理学,心理学三重意义。

第二章《齐物论》章节分析

2.1 人籁地籁天籁

开篇即以一句“南郭子繤隐機而坐,仰天而噓,苔焉似喪其耦”道出所谓“齐物”的条件。所以人要先使自己犹如灵魂脱壳状,将自身与万物融合于一起,才能去理解名为天籁的真正感悟。篇中又提到人籁,地籁和天籁的三种概念。人籁就是人们日常通过奏乐表演来阐述自己的心境和理想信念的追求。地籁则是指世间万物的自然之声,也可说是大自然的共鸣吧。天籁既是一种最高境界,必须让人与自然相融合,体悟,才能有的一种感受。

2.2小聪明与大智慧

第二篇叙述了是怎样的人才能具备素质去感悟最高境界天籁,那就是“大知閑閑”者,同时也讽刺了社会上许多“小知間間”者的姿态。所以这才是一个社会,有着形形色色的人,庄子以坦然释怀的心态来看待这些负面的现象。小聪明者在小事上也会喋喋不休,不用说让他去感悟天籁了。所以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去达到这至高的境界。

2.3无有为有

这一篇主要叙述了人们习惯,对于业已形成的观点去遵循、效仿,关于生命的形成的学说,唯独没有这方面的先例,谁也不是这方面的老师。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是非非者多。经过2000多年后的今天,“無有為有”,才逐步验证了老子的学说。

2.4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第四篇揭示了:对待事物,人们一旦在思想上形成准则,它的过错是掩盖了真伪。言论一旦形成了理论,它的过错是掩盖了是非。这样一个负面的现象。由此引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样一个道理,可同时庄子又感叹到这些道理会有几个人才会明白。所以庄子写到了“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惟达者

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这就《齐物论》主题和撰写《齐物论》的目的。

2.5 万物归一

此段是本文的主题,概括了《庄子》万物归一的观点。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表达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类永远都不会超越的伟大哲学思想。同时也点名了要“齐物”,必须有举一反三的思想。

2.6 德之进乎日者

此段借舜帝之口、借王倪之口,谈世人对万物归一,即“齐物”的世俗见解。即“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舜帝将人和万物视为一体。

2.7 长悟子谈齐物

此段这里借长梧子,谈了“齐物论”的观点。诸如“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而一成纯?”当时人们能够回答么,而先进社会,很多规则都是人为强加的,其所希望的寓诸无竟当真还是难以所实现的。

2.8 罔两问景、庄周梦蝶

庄子以这两则小故事,结束了《齐物论》。

第一则以鬼魂与身影寓意老子的“无”。第二则是妇孺皆知的庄周梦蝶。历代俗儒都以此故事说庄子是“虚无主义”。其实这个故事寓意老子的“有”,是说现在世上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种,其基本成份都是一样的、也可谓“齐物”的。“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这又是何差别呢。

第三章谈是说非《齐物论》

读完全篇,着实说,由于哲学是相当难懂的一门问题,《齐物论》也甚是阅读困难,所以也只能读懂部分,至少是知道,庄子在认识论方面的重

大贡献是“相对论”,他总能看到事物的“相待性”,看到事物的另一面,颠覆了那种“独尊”的、“自以为是”的思维,是与非、此与彼,总是相对的,我尤为喜欢“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句话。所以说,世间实质都是自然运行的。而我们所谓在社会生活中已经习惯的法则和规律,都是我们各自的想法。认为对,那就是对,若要说非,也并无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庄子想的是人们要达到忘我的境界,任何事情都要破除自己的主观想法;还有破除对待,也可以说是一种偏见吧,我们所需要做到的是将你的贫富或是美丑乃至生死,都要做到绝对的平等;最后,就是化身为道,达到至高的境界罢。

所以,我们也许并不需要去拘泥于很多细枝末节,为了些小事的对与错非要争个面红耳赤,你死我活才作罢。只要合理的看待社会,一切也会变得轻松许多。当然,我们也无需做到像庄子所说的可以称之为圣人的境界。毕竟《齐物论》的哲学思想内涵委实很高,不敢班门弄斧。

第四章尾声

通过这个学期的课程,发现古代圣人的思想的确很难懂,但即使如此,还是受益匪浅。至少在平日的大学生活中,似乎没有这样一个时间,可以定下心,来慢慢品读诸如《庄子》之类的著作。也感谢凤老师,能给予我们这样的一个机会。《齐物论》中的思想内涵,我觉得也可以被专家研读更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解答更多在这篇文章中的我的疑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