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艺审美论

民艺审美论

民艺审美论
民艺审美论

第七章民艺审美论

目录

第一节民艺的生活美

第二节民艺的形式美

第三节民艺的技艺美

第四节民艺的生活美

第一节民艺的生活美

一、造物的满足

●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要,造物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作为生物的存在,这是第一前提。

●从大量民艺品可以看出,民艺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与民间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民俗生活是重叠交织、难以割舍的,并以现实生活为底蕴。缤纷多姿的民艺品展示了民艺的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民艺的创造中,倾注了民众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审美意识在民艺的创造中显然是客观存在的,并建筑于实用性创造之上,二者交织融合,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二、精神的慰藉

●民艺的审美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补偿和对理想的追求,直接带有精神的功利性。

●民艺造物的精神性的功能不完全是超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的艺术创造,而是假借艺术创造表达对生活的真实渴望和追求的实在、执着、功利目的的方式。

三、生活的充实

●民艺的生活本质决定了民艺的创造必须服务于生活。民艺的创造首先为需要所策动,需

要是人类的行为活动最初的需求,它是人类对某种目标或理想的欲求和渴望。

●民艺对生活的满足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从根本上来说,民艺的审美性、功利性,实际

上都是生产、生活对民艺的规定,生产、生活的目的和要求都是民艺创作在文化上和艺术风格上的主导力量,必然地给民艺的创造深深打上功利性的烙印。

第二节民艺的形式美

一、造型观念

●民艺的造型顺应了民间文化的观念、性质和特点。

●民艺的造型特征及方式特色鲜明:质朴、粗犷、纯真、清新

●民艺创作中时常使用观念性的造型符号,具有程式化、规范化、趋同的特点。

二、色彩观念

●“吉利”观念:吉利所含的神圣的审美意义,在广大民众心中总是和宜子益寿、招财

纳福、驱邪禳灾等基本的生活需要和世俗功利意愿交织重叠。

●色彩特征:火爆热烈、明快响亮、大胆泼辣、浓重艳丽,这种色彩情调与民间文化观

念相重叠,深受民众生活的制约,与庶民百姓的生活态度、价值标准、审美情趣是相一致的。

●设色规范:整体形象特征是以喜形于色、红红火火的热烈对比为主,但和谐统一也是

民艺配色的品质。

第三节民艺的技艺美

一、技巧与技艺

●民艺的技术性和技术的内涵同广义的技术的概念一样,体现在技能、技艺、能力等不同的方面。

●作为民艺的技术内涵,除技术思想体系外,它包含:功能性、技巧性、劳动性和生产性等基本属性和技术过程。

二、材质与意匠

●材质的选择、认知:艺人们对材料的认识结构是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的,这是一个既充满各种人文观念,充满着情感和伦理色彩,又在科学理性意识中反复陶冶的认识结构。

●意匠寄生于人文观念内:但在对材料的认知结构中,人文观念的精神魔力往往遏制了科学理性的发展。一旦某种来自于造物活动中材料的科学经验和人文观念结合,并能完整地说明人文观念的合理性,那么这种对材料的认识也就结束了,科学理性经验向材料自然属性深

处的延伸亦到此为止。

第四节民艺的综合美

一、母体艺术

●“本元文化”特征:民艺更多的保留了原始艺术的性质,具有本元文化的特点,为其

他阶层艺术提供滋养。

●满足生存的造物艺术:这是民艺与其他艺术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从不把艺术创

作视为一项专业性的艺术活动,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联,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从事创作。

●民艺的自娱性:民艺是民众装饰自身的艺术,在这些创作中流露出的是民众的真情实

感,而且能够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二、质朴的艺术语言

●选材、制作具有随意性,这种随意性是民艺的纯真、自然、稚拙的品格,是民艺创造

主、客两忘境界的决定因素,是心与物的自然和谐。

●风格语言质朴:内容形式上“真、全、艳、健”和风格特色上“粗、俗、野、土”。这

是民艺与非民艺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意象的以物抒情

●民艺的造型是意象性的造型,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最具典型性的象征性艺

术。

●题材、图案纹样、色彩的符号性。这种缘物寄情的表现范围不仅是多方面的,表现手法

也是多种多样的,从作品的创作观念到作品的形式构成以及创作技巧,都寄托了民众合目的性的功利愿望。

●民艺选材、造型的重要特征:寓意象征、缘物寄情。这种表现手法和创作观念不仅有着

一定的文化基础,同时也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而作为民众真情在艺术寓意象征中的自然流露也是它魅力不减的原因之一。

2018年艺术与审美期末试卷答案参考

?名称艺术与审美 ?对应章节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8-05-27 23:59 ?题目数 50 ?总分数 100 说明: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试卷!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50 ? 1 【单选题】(2分) 下列与设计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包豪斯第二任校长迈耶,十分强调设计造型简洁的、廉价的产品,体现了设计的一种朴素的服务的状态 B. 1919年,第一所现代的设计学院——包豪斯学院——在英国创办 C. 有些设计需要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的因素 D.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办者是德国人格罗皮厄斯 2 【单选题】(2分) 中国历史上的心声心画论所主张的艺术观念是()。 A. 艺术反映大自然的真相 B. 艺术表达人的心灵

艺术为宇宙的心声 D. 艺术描摹客观精神 3 【单选题】(2分) 中国当代舞蹈具有独特的面貌,以下不属于导致这种独特面貌的因素是: A. 中国当代舞蹈在建国后开始建设,当时处于冷战时期,无法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 B. 在相对封闭的历史背景之中,中国舞蹈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 C. 中国传统舞蹈没有留下鲜活的动态性的资料;在建国初期,要建设中国当代舞蹈,除了关于中国传统舞蹈的文字和图像外,没有其他参照 D. 西方现代舞发展出了抽象表现主义风格 4 【单选题】(2分) 美育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A.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B.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美育; C. 到了20世纪初,胡适在北京大学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美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 18世纪末,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 5 【单选题】(2分) 石窟是古代艺术、宗教和文化的宝库,中国古代雕塑有一部分就出自石窟。以下哪一石窟不在中国?

知识创造价值

知识创造价值——IT服务与咨询 本文就新经济管理创新这一主题背景,讨论IT服务以及逐步从中发展起来的(IT)咨询服务在管理创新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这种变革中,IT服务厂商为了提供知识价值,自身需要进行的管理创新。 IT服务的衍变 回顾IT服务形式的衍变,我们首先应该从对IT服务的需求的成长分析开始。 就国内的情况而言,开始呈规模地展开IT应用,应该是在20世界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回顾过去的20年,我们可以粗略地划分出4个阶段:尝试、扩张、控制和战略。 最初是尝试阶段,我们尝试IT能够提供的可能性,IT从准确性、效率、规范性这些基本的领域开始展现它的能力,而且,由于计算能力的发展以及网络通信的出现,一些以前不可能出现的业务形式也被探索出来。 在尝试取得成功后,大约从90年代初期开始,基于小型机能力的成长、PC的成功普及和网络通信能力的增长,客户对IT的渴求和信任推动IT应用步入扩张阶段,大量的系统工程、业务网络投入建设,投资规模、从业人员等等都达到了快速扩张的高峰,客户的“IT意识” 也进一步强化。 但是,在提高运作效率、联网服务以外,IT对客户的业务是否还有其他实质性的帮助?建立一个Web网站是否能给企业带来效益?流程的e化是否真正改变了企业运作的面貌?为什么几年以前的系统就有那么多的遗留问题需要去处理?上百亿元的投入是否都是必须的?应该如何将IT人员不稳定造成的影响限制在可控的范围?系统出现意外,我们将会面临什么规模级别的损失?客户开始反思这些问题。具体的行动则是控制,控制IT投入的规模,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而更实质的,则是控制规划,控制数据,控制信息。我们可以将现在一些行业提出的“集中”、“整合”这些概念视为控制阶段的代表语言。 集中数据,集中处理,整合各个系统……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经营目标。同战略、人才、结构及流程一样,IT已从一个外在的工具,逐步成为组织运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客户需要从反思IT的商业价值,进一步考虑如何让 IT的运用与企业的价值策略相结合;需要从考虑如何解决以前上百个系统整合、集中的复杂技术问题,进一步让IT理解和体现企业的策略和运作要求。这是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战略阶段。 基于需求背景的变化,IT服务也在不断地调整其形态以提供不同的价值。这里我们将其演化关系作一个简要的表述。 从对IT服务行业20年发展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何种形式, IT厂商通过专业技术、行业知识、商业能力以及专业运作来为客户提供价值。例如在

海报功能性与审美性的个性化表达

摘要:在海报创作中,个性化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海报是否在同类作品中更加引人注目。优秀的海报设计不仅清楚地向受众传达了信息,而且在功能性与审美性上也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但是,个性化表达绝不单单是自我情感的任意发挥或人们所认为的不可理喻,而是在海报功能性与审美性上,追求设计者设计风格与大众鉴赏能力的统一。 关键词:海报功能性审美性个性化 一、海报的个性化表达在功能性与审美性上的体现 海报既是设计者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介,同时还是一门独特的视觉艺术。优秀的海报设计不仅要运用图形的形式、色彩、构图等因素表现出独特的具有审美感的视觉效果,而且也要发挥设计者独具一格的创意思维阐释出画面的内容。海报的功能性就是要清楚地将设计者的设计意图与内容传达给受众,而审美性就是要最大化地提升海报的艺术情趣与精神境界,从而愉悦大众的心理情感。因此,海报设计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在功能性与审美性上体现出海报的个性特色! 但是,海报设计的个性化表达绝对不是自我情感的任意发挥,也不是故意创作那些让人无法理解的作品来欺骗观众,欺骗自己。所以,设计者在创作海报作品的时候,必须清楚认识和了解作品的受众,从受众的根本需求和内在情感出发,即设计以人为本,在受众可以接受的前提下打造海报的个性化色彩。这里所说的个性化表达必须以海报的功能性与审美性为切入点,因为海报最重要的两个特性就是信息的传播和形式美的体现。所以,设计者需要在海报的功能性上不断追求创新,追求个性,运用新颖的构思和独特奇妙的创意将海报所要传达的信息表达出来。这就是海报设计的思维美、内涵美,也可以说是设计创意。 同时,在有了个性化的创意之后。设计者也要在审美性上追求与众不同的、具有美感的画面形式。用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去反映个性化的创意构思。艺术形式的个性表达与设计者图形创意、版式设计、文字设计等能力息息相关。没有好的艺术表现形式,海报的个性化创意也无法得到体现。没有构思上的个性创意,海报的艺术表现力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平庸至极。所以,如何在海报的功能性和审美性上追求创意个性是海报设计者首要解决的问题。如福田繁雄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海报以贝多芬头像作为基本形态,运用音符、鸟、马等元素置换贝多芬的头发。在海报的功能性上,它表达出贝多芬音乐的个性风格。在审美性上,福田运用异质同构的设计理念,以视觉符号的形式简洁明了地表现出他的设计创意,这也成为福田艺术风格的个性表达。 二、个性化在海报功能性与审美性上的表达方法 在海报的功能性上:第一,必须要打破常规思维的模式,要超越读者对于同一概念的理解,并挖掘出新的含义。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聚集思维等创新思维模式分析问题,这样才能使海报作品从这信息的汪洋当中浮现出来,体现海报的个性。第二,为了能够使海报表迭出强烈的个性色彩,引起人们心理的共鸣,应力图发现和筛选出当时最有个性、最典型、最具号召力、象征性和吸引力的文化现象来作为创意的来源。这些社会现象通常代表了人们普遍的情感价值,成为海报个性化色彩的直接元素。如现在流行的草根文化现象、山寨文化现象等。第三,以寻求能够引发观者情感共鸣作为体现个性的出发点,让受众在动情之中接受海报。设计者个性化的表达应当把海报的灵魂和情感的投射在观者身上,愉悦受众,感动受众,震撼受众。这也是情感诉求的一种表现。如一些反战的海报,将血腥作为个性的表达,把战争的残酷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和观者的感受达成统一。 在海报的审美性上:首先,海报作品作为一种静态观赏艺术,它本身是被动的,是被人发现和欣赏的。所以,海报不会自己去向观者介绍自己,它必须等待受众亲自发掘作品身上的个性色彩。而当欣赏者欣黉海报、面对画面上各式各样的图形和丰富多彩的色彩的时候,往往给读者一种心理暗示和倾向,并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和猜测。如福田繁雄的《贝多芬第九交响盐》海报,读者可从贝多芬凌乱的头发当中看到动物的剪影,这给读者对头发这个图形有进一步的发现。所以,要想在审美性上突出画面个性,设计者不单要对受众的审美心理有所了解,而且必须超越读者对已知图形的全方位理解,也就是说设计者不单要合理安排画面的编排形式、色彩构成、文字处理,也要看到构成形式背后美的原因,了解受众认可这种美的理由和心理因素。并设法超越这种大众意义上的美,实现个性化的审美表达。从受众的角度审视作品,同时又反过来超越观者对画面形式的感知,这种不断的超越就是海报个性化在审美性上的表现。

美的理念与终极价值——柏拉图的美学价值论(一)

美的理念与终极价值——柏拉图的美学价值论(一) 【内容提要】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美本身”是一种先验的价值标准和绝对的价值实体,具有极致性与自足性。“美的分有”描述了作为永恒的价值范型的“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之间的价值等级关系,而“美的回忆”则强调了作为完满的价值理想的“美本身”对美的追求者的价值范导作用。【关键词】理念论美学价值论美本身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在中外美学史上占有勿庸置疑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它也是美学史上最为难解的谜之一。其难解之处或许还并不在于体系的复杂与命题的晦涩,而在于柏拉图的理论论述本身所具有的“纵深宽广、层面复杂、结论多元”〔1〕的特点。这一方面与柏拉图的理论著作采用的对话文体有关,另一方面也同古希腊哲学、美学思想未经专业分化、具有浑然整一性的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后者而言,柏拉图哲学与美学论述常常在几个不同层面同时展开。策勒尔在其名著《古希腊哲学史纲》中认为:“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理念论具有本体论、目的论与逻辑学的三重意义。”〔2〕P141-142在我看来,策勒尔所划分出的几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与美学就哲学与美学本身而言至少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语言论等几个层面同时展开。如果从更为广阔的学科视野而言,又是与神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交织在一起的。这样的好处在于理论论述的背景至为宽广,而意蕴也更为深远,有助于对“美”的问题的全方位探究,并且形成一种普遍哲学性质的美学思想。但是,对专业化分工的学科建制已极为细密的现代研究者而言,这种浑然整一的特点却极为不利于对其开展系统详切和条分缕析的深入钻研。唯一的解决方法或许在于,尽量从多层面、多角度对柏拉图的理念论美学加以剥离式的分析,但同时又不能忘记其各个层面是致密的交织在一起的,是一个整体性的理论构造。 就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界而言,对柏拉图理念论美学的研究长期处于一种认识论美学范式的支配下。其特点在于,把“理念作为共相”这一认识论层面上的解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推演出一种认识论进路的美学本体论体系,并冠之以“柏拉图理念论美学体系”的名称。从这种研究路径出发,研究者在柏拉图美学思想中发现了一系列的认识论美学的基本问题,如美的本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等。我无意于否认这种认识论研究路径的合法性及其所作出的相当的成就。柏拉图的理念论美学本身就笼罩在浓重的认识论氛围之中,因而认识论层面的探讨是极为必要的。问题在于,这种单一层面的研究并不能涵盖柏拉图理念论美学的所有内涵。它所能发现的不过是“冰山的一角”。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谈到,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理解,要么就“发现得太多”,要么就“发现得太少”〔3〕。在我看来,我们以往对柏拉图理念论美学的研究就存在着“发现得太少”的问题。当然,要从各个可能的方位和角度对柏拉图理念论美学进行既剥离又整合的研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绝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因此,在本文中,我只是尝试着与以往的认识论研究路径有所不同的方位,即美学价值论的方位,来切入柏拉图理念论美学,对其可能的美学价值论内涵作初步的分析,以期为理解柏拉图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提供一种新的维度,使之彰显出新的意义。一 柏拉图理念论美学由“美本身”理论、分有说与回忆说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其中,美本身理论构成了理念论美学的出发点。所谓“分有”,简单而言,就是美的事物对美本身的分有。所谓“回忆”,简单而言,就是爱美者对美本身的回忆。 柏拉图所说的美本身,也称为美自身、绝对的美等,实际上也就是美的理念。在早期对话《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对希庇阿斯说:“我问的是美自身,这种美自身把它的理念加到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4〕由此可见,柏拉图此时已把美本身同美的理念相关联起来。不过,直到中期对话的代表之作《斐多篇》、《会饮篇》、《理想国》、《斐德若篇》等中,美本身理论才在一种成熟的理念论哲学的基础上被加以阐述。

第二课-关于审美发生的几种理论讲稿

第二课关于审美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美学概论的绪论部分,通过对绪论部分的学习,我们大体上了解了什 么是美学,以及中西美学的发展过程。这节课,咱们一 起来学习关于审美发生的几种理论。所谓审美发生是用 发生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究美的起源问题。什么是发生学 呢?所谓发生学研究,就是找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的 端点,以及作为端点,它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下面,我们来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1、审美发生的传统学说 2、巫术与图腾崇拜说 3、劳动起源说 4、审美发生的多元决定论 5、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确立与美的诞生 1、审美发生的传统学说(模仿说、生物本能说、游 戏说) (1)模仿说 在关于审美发生和美的起源的理论探索中,模仿说可

以说是最早提出来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到:“艺术是对于自然的模仿”他说:“我们从蜘蛛那里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里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那里学会了唱歌。”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类有一种模仿的天性或本能。正是这种模仿导致了艺术与审美的发生。在德谟克利特之后,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这些模仿只是所用的媒介不同,对象不同,方法不同而已。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种艺术样式都是模仿而成的。应当说关于模仿说的理论不但在西方非常流行,在中国的古代也有类似的说法。特别是在我们的《管子》中,就谈到,音乐就是我们人类模仿鸟兽的声音而来的。所以,关于艺术起源于模仿的说法在西方,古希腊时期非常盛行,同时,在中国的古代也有类似的说法。应当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说,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里的野牛画,确实是模仿的非常逼真。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里的二十多种动物的画都模仿的非常传神。 模仿说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的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把美的起源和艺术的产生完全看作是模仿的结果,确实有一定的片面性。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859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此后该问题一直成为教育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斯宾塞生活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那时由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显著改变着社会生活面貌,人们开始意识到科学知识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然而当时学校里占主导地位的学科并不是自然科学,而是古典学科。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唤起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以便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斯宾塞明确地提出科学知识(主要指自然科学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应当向儿童传授各种科学知识的观点。这一观点在教育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中无可争辩地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自然科学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这个时代一方面拥有令人惊叹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面临诸多严重的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思考“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对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写道,良好公民应该具备五类知识:第一,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第二,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第三,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第四,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第五,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第一类知识主要是让个体的生命得以延续的知识,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第二类知识应该属于能够改善个体生活质量方面的知识,诸如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第三类知识则是关于子女教育方面的知识,其实,按照鲁迅先生的观点,子女教育方面的知识也应该属于个体生命的延续,因为子女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我们不仅要给子女一个健康的身体,更应该而且必要给子女一个健全的心智。然而,健全的心智并不容易得到,需要父母自身学习一些方法和技能;第四类知识应该属于处理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知识;而第五类知识则是个体在合理有意义安排自己的闲暇生活时候的知识。上述五类知识对于个体生命的重要性依次递减,个体生命要想活的有意义,需要具备上述的五类知识,五类知识之间是一种有机的组合关系,但又并非每一个个体都能够等量的掌握这五类知识,掌握的水平是因人而异的,为了获得上述的五类知识,个体需要接受如下的五类教育:准备直接自我保全的教育,准备间接自我保全的教育,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准备做公民的教育,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而衡量这些知识是否可行的唯一标准,就是科学,所以斯宾塞最后得出结论:科学的知识最有价值。在论文的结束,斯宾塞并且预言科学的时代将会到来,历史的大幕即将拉开,而这一次登台的是“科学”。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其本质就是知识的价值。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知识价值观:知识的价值可分为实用价值、比较价值、训练价值和发展价值。第一,实用价值。斯宾塞开篇就深刻地批判了当时英国学校的课程只重装饰、不重实用的弊端。“什么能获得最多的称赞、荣誉和

在符号与形象体验中研究审美沟通_读王一川教授主编的两部高校美学教材

收稿日期:2008-09-18 作者简介:向华江(1980-),男,湖北十堰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陶水平(1958-),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中国古典美学、诗学研究。 在符号与形象体验中研究审美沟通 读王一川教授主编的两部高校美学教材 向华江,陶水平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昌330022)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 6152(2009)01 0024 03 最近,读到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与他指导的文艺美学博士们集体编写的两部配套美学教材 大学美学 和 新编美学教程 ,深深为之吸引。这两部大学美学教材,保持了作者长期秉有的学术前沿意识,即密切关注全球化语境下的审美文化实践和美学研究现状,探索美学理论及美学教学对当下审美文化的发言能力。该教材以审美沟通为理论轴心,以雅各布逊的话语六要素理论作为教材选编的基本框架,学术视野开阔,理论系统严整。与国内同类美学教材相比,该教材既体现了作者研究视野的开拓性和理论方法的创新性,又体现了其学术旨趣的延续性和研究思路的连贯性,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本文仅就教材编写的理论基础、教材编写的理论视野和王一川教授本人学术研究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做几点分析。 一、教材的理论基础:感觉论美学 和审美沟通六要素理论 美学在今天虽然被当作一门独立学科来看待,但该学科具有怎样的属性却很难说清楚。王一川教授认为: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的生活的知识体系。然而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美学具有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的特殊属性。其一,与其他人文学科从概念考察人不同,美学虽然也应用概念,但更注意把握形象。其二,与其他人文学科难免对人作抽象的研究不同,美学的研究常常是抽象与具体结合着的,并在这种结合中更突出具体。 [2]15 基于这种 对美学学科的认识,他对美学的研究对象也有自己 独到的见解。 在美学的学科对象上,历来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主张美学是关于美的学问,可称美论美学;另一种认为美学是关于感觉、感性的学问,称为感觉论美学。当代大多数美学教程编写主要体现了美论美学的倾向,如陈望衡教授所著 当代美学原理 (武汉大学出版社),他主要以美感、审美本体、审美形式和审美文化作为自己著书的主要内容;张法在 美学导论 (第二版,人民文学出版社)中也是就美的本质、美的基本类型和美的文化模式做了精彩独到的论述。但王一川教授却另辟蹊径,大胆创新,在这两本美学教程内容的编写上,以感觉论美学为主,适当融入美论美学的思想,并依此为基础确定美学所关注的具体对象,即 美学关注的是人的生活的感觉方面 [2]16 , 美学关注的主要是审美体验对人生 意义的把握 [2]18 , 美学对审美体验及其意义的关 注总不离具体的符号形式 。[2]19 并在此基础上给美 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美学是一门应用概念分析和体验方式去研究符号形式中呈现的活的形象、进而研究其中的审美沟通的人文学科 [1]12 。不难看 出,王一川教授对美学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的定位明显回到了鲍姆加登对美学这门学科的认识,即美 学是研究感性人感性的学问。正是基于这一点,两本美学教材自然就把日常生活美学、视觉文化、影视文化和媒介文化等最新的前沿美学理论纳入自己的选编范围之内,显示了美学教学与美学研究的现实性、当代性和前瞻性。 在教材编写的具体理论构架上,王一川教授借鉴雅各布逊的语言沟通的六要素理论并做了独到的变通,显示了理论上极大的灵活性。在雅各布逊的 24 第28卷 第1期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V o.l 28 N o .12009年2月 Journal of J i anghan U n i vers it y(H um an iti es S ci ences)F eb .,2009

论李清照词的社会审美价值

论李清照词的社会审美价值 检索课题:论李清照词的社会审美价值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选题思路): 审美价值是客观的,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而且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而李清照的词不仅具有自然美、艺术美,也还存在着进步的社会美,这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 检索工具: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检索年限:1994年---2010年 检索途径:题名、关键词、摘要 检索词:李清照、审美价值 检索提问式: 1.题名=李清照and题名=社会审美价值 2.题名=李清照and关键词=社会审美价值 3.题名=李清照and摘要=社会审美价值 4.关键词=李清照and题名=社会审美价值 5.关键词=李清照and关键词=社会审美价值 6.关键词=李清照and摘要=社会审美价值 7.摘要=李清照and题名=社会审美价值 8.摘要=李清照and关键词=社会审美价值 9.摘要=李清照and摘要=社会审美价值 切题文献: 1)《一朵凄美的词坛奇葩——李清照词作中的女性形象探析》山西煤炭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 2010/02 2)《从写花词看李清照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6 3)《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赏析》科技信息 2007/08 4)《论李清照词中“瘦”字的妙用》沧桑 2009/05 5)《走进李清照诗词世界》双语学习 2007/11 6)《试论李清照词的审美客体化》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06/06 7)《“婉转绵丽”与“纵横豪爽”——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之比较》广东 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03 8)《中国古代妇女诗词思想说略》固源师专学报 1994/03 9)《论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创作》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4 10)《美的探索----简评游友基<中国现在女性文学审美论>》宁德师专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3 11)《渲染美的原始内涵----评<中国少数民族原始艺术>》青海民族学院报 (社会科学版) 1995/03 论李清照词的社会审美价值

全国自考美学(审美活动论)模拟试卷5.doc

全国自考美学(审美活动论)模拟试卷5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 认为导致审美发生的最基本的人类生活冲动大致有:知识传达、记忆保存、恋爱、劳动、战争、巫术等六种的思想家是 ( ) (A)希尔恩 (B)弗雷泽 (C)泰勒 (D)达尔文 2 在决定审美发生的诸多条件中 ( ) (A)劳动无疑是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 (B)人的精神性活动是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 (C)审美活动的产生是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 (D)人的日常生活是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 3 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是 ( ) (A)生殖活动 (B)劳动生产活动

(C)狩猎活动 (D)巫术礼仪活动 4 审美活动应当排除 ( ) (A)所有功利因素 (B)直接功利性 (C)所有目的性 (D)所有现实意义 5 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主体性直接条件是 ( ) (A)人的思维得到锻炼、 (B)人的物欲得到满足 (C)精神能力的发展 (D)人的实践能力无限壮大 6 判断审美活动业已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 ( ) (A)审美意识的出现 (B)艺术品的出现 (C)艺术家的出现

(D)审美意识形态的出现 7 原始社会中最流行、最大众化的一种审美方式是 ( ) (A)史前工具制造 (B)史前兽纹衣饰 (C)史前岩洞壁画 (D)史前彩陶纹饰 8 原始人普遍使用表现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除了器物造型还有( ) (A)器物制造 (B)器物装饰 (C)工具制造 (D)衣饰装饰 9 弗洛伊德主张人的审美发生于 ( ) (A)人的认知欲 (B)人的情欲 (C)人的日常欲望 (D)人的精神追求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复习过程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859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H. Spencer)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命题触动了教育领地里占据各种立场的人士的神经,一场争论从那时至今未休。教育关乎知识,知识关乎课程,课程研究正是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今天我们在教师资格培训中,教授再一次给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作为将要成为教师,并立志成为优秀老师的我们,这个课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著名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近代自然科学教育运动的倡导者。他出身于教师之家,其早年教育培养了他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信念,养成了独立分析事物和探讨新问题的习惯。斯宾塞生活的时期是自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但当时的英国却是古典主义教育盛行,古典人文学科占主导地位,自然科学被排斥,实用知识的学科几乎毫无地位。于是他发表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对后人影响重大。《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发表后,被人们翻译成多种文字发行,其思想流传于世界各地,获得了极高赞誉。各国逐渐开始发现并重视起科学知识,各类教育机构的学校课程系统中也引入了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地位大大上升。由于受到了斯宾塞教育思想的影响,英国各级学校的教育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开设并发展了科学课程。教育理论界也开始发现科学教育对各个发展阶段儿童的重要意义。 斯宾塞课程思想对后人影响重大,关于课程价值的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更是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也是学校课程编制首要考虑的问题。时代在变化,教育一直在发展,现在是信息时代,社会知识爆炸,我们更得考虑要教的知识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新的思想,新的事物一直在出现,但是评判总是具有两面性,赞美和批评总是相伴相生。斯宾塞的课程论断也是如此,在150年前他的结论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现代学校的课程发展也受到了其思想的影响,但是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思想,丰富这个思想。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绝对性的问法,应该随着学习知识的对象、目的、背景等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斯宾塞在文中批判了当时英国重虚饰而轻实用的知识价值观,并在区分各种知识的相对价值和比较价值的基础上,确定了一个衡量知识价值的尺度,即是否有利于人完美的生活。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实现完满生活的科学课程体系包括五个方面的教育,即: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准备做公民的教育;准备闲暇生活的教育。他主张用科学的课程体系去扫除学校教育中的装饰主义的弊病,把教育

从审美媒介和审美符号看《达芬奇密码》

从审美媒介和审美符号看《达芬奇密码》 审美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同时又是使用符号的活动,审美对象可以看作是由特殊的符号构成的,这就是审美符号。而审美媒介是审美沟通活动中各种审美符码得以贮存、传达或表现的物质器具与传播工具。在电影《达芬奇密码》中,兰登教授和苏菲正是借着索尼耶拿死前留下的各个媒介,正确分析它们所代表的符号意义,才一步步冲破迷雾,揭开谜底,把事实真相揭露出来。 索尼耶拿死时,胸口上画着五芒星,它所代表的审美意义通过图画这一种审美媒介表现出来,但它不是具体的,是超现实的,它是有象征意义的,通过转喻才能揭示它存在的意义。开始,所有人都以为它是代表维纳斯女神的符号。 尸体的旁边还写着四行字(最后一行字“找兰登教授”被擦掉),第一行是一列数字。不同的审美主体面对相同的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体会到不同的审美符号。当法舍大队长看到这一行数字时,只会把它当做是一堆无序的数字,即使到后来他把数字拿给专业人士分析,得到结果,他也不能读出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而兰登教授和苏菲一看到,经过反思就可以确认这是完全坏掉的那契数列。 两行字母所显示出的现实意义是“严峻的魔鬼,跛足的圣人”,一般人看到也只能体会到这里,但审美符号是超越性的,文字作为审美媒介所传达出的审美意义是超现实性的,在文本水平之上。兰登教授随即猜测它所象征的意义或许可以通过改变字母顺序而读出,苏菲立刻意会到这是变位字谜游戏。这些文字作为审美媒介诉诸于人的视觉,然后唤起审美主体的思想表象,在兰登教授的分析思考下,那两行字就转换成了“李奥纳多”和“蒙娜丽莎”。于是,他们在画旁边的地面上发现了血迹,沿血迹向上,他们法相了一行字“男人阴暗的骗局”,这些字母刺激着兰登教授的思想,他反映到这些字母与的存在所揭示出的意义,其实是达芬奇的名画《岩间圣母》。在画的轴上面,他们找到了一个白色鸢尾花坠饰,上面吊着一个既像小刀又像钥匙的东西。 这一连串的发现都是审美主体兰登教授接触文字、画面等审美媒介,它们刺激着他的思想意象,从而体会到这些媒介的隐喻象征,最终揭示了它们所存在的意义。而法舍大队长丢转喻和隐喻类型艺术德区分还局限于感性认识,仅仅作了一些不完全的举例和不确切的分类,没有突破现实存在的界限,他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思考,没有把握审美符号的开放性特征,所以不能体会和感悟到审美符号的无限内涵。 审美符号是以现实符号为基础构成的,同时它也继承了原始符号的巨大心理能量,具有强大的激唤能力,把积淀于无意识中的原始心理能量激发出来。当苏菲看到鸢尾花,或是摸到藏密筒,或是看到抹大拉的玛利亚家乡的礼拜堂里的物品摆放,她都恍惚愣住了,这些审美媒介所传达出的内涵意义,唤起了她童年时的以系列记忆,这些记忆交织,很多是她隐藏在内心深处,根本不想提起的,有些是刻在她的内心深处某个角落不是很清楚的模糊记忆。但它们都无意识地闪现出来,从内心最深处的地方爆发出来。 影片开始出现的五芒星符号,兰登教授一直没有弄清楚它的内涵,直到最后他看到在礼拜堂的地下看到文字信息“献大师名作,伴你入梦”,“有刀刃和侯爵守伊门宅,她终可安息,仰望星空”。他终于意识到,索尼耶拿是在提示他,玛利亚的墓葬就在博物馆里的尖对尖的金字塔下。 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审美媒介,它不同于文字这种审美媒介,符号的表达要依靠审美主体的反思和想象,也不同于口语的不易保存,它是凭借电子网络技术构建一个再现的审美艺术世界,如它可以实现过去与现在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给审美主体带来更为真切的审美体验。同时,通过审美符号的诱导,是审美主体原始心理能量得以宣泄升华,激发出强烈的美感,实现审美主体的最高精神需要。

现代艺术与审美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16896314.html, 现代艺术与审美价值 作者:陈晨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10期 摘要:传统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绘画流派,其独特的绘画美学观在现代社会 中越来越显示出了,他们现代社会性的一面:对反叛精神、个性的张扬以及对艺术创作中技术因素的否定,这些特征都与现代水墨画的审美观念有着共通的地方。这两种的艺术才成为真正的“自由的艺术”,他们的本质上的接近说明人类在本性上的共通。 关键词:传统文人画;现代水墨画;审美价值;共通性 1 文人画的传统审美价值演变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苏轼推崇王维,替自己所倡导的“妙想实与诗同出”的文人画寻找历史的依据,区别于“画工之画”。 中国绘画发展到宋、元之际,发生了一次明显变化,出现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新画风,很快在士大夫文人中流行开来。 文人画与传统绘画比较起来,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这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抒情活动。 北宋以前的绘画主要还是画师的专业,而画师的社会地位是不高的,在北宋初期仍受到士大夫的鄙视。直到苏轼出现以后,这种现象才发生改变。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和普及,与苏轼的极力推崇和亲身体验和成就是不可分的。 对于文人画理论有重要意义的就是“画中有诗”这四个字。实际上就是明确提出文人画应当具有超乎于绘画之上、在所描绘的有形之物内蕴涵有更为丰富的无形的内容。这也就是后世文人画重意境、重格调、重作者学养的发端。文人画理论与实践中所提倡的“不求形似”与引书法入画,都对后来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至成了文人画的基本原则。 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元统治者蒙古族重武轻文,汉人地位低下,而一般的文人都为汉人,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他们多半隐或全隐生活,画面题材也大多是生活中的场面,导致了文人画的空前繁荣。最著名的是“元四家”。他们的画多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这也标志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浅谈知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一)

浅谈知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一) 论文关键词:知识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知识经济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及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人试图用“知识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新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仍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当然,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并不是僵化的理论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了系统调查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断受到一些挑战,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价值论”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 一、“知识价值论”的提出及其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 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直接参与物质产品生产的工人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少,在发达国家白领工人的数目已经超过蓝领工人;科技产业、信息咨询业、金融保险业以及为生产与生活服务的众多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却日益提高。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加大对高科技领域和教育的投资,以便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占有一定席位……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人类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不断取得新成就,人类已经迈入知识经济时代。 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为知识经济下了一个著名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更新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它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为支柱,在经济增长源泉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 知识价值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资本和劳动,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有些学者认为,为反映知识在经济中的首要地位,经济理论中要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例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写道:“‘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在信息社会中,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知识是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劳动”,“我们必需创造一种知识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的实体是知识,价值是由商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量决定的。”“知识的使用。能够在生产中创造新价值,创造大于生产或购买它所花费的价值。我认为这就是知识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985年,日本学者芥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中用“知识价值社会”来描绘未来的社会。他说:“我在这里引出了‘知识价值’这一新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知识的价值’、‘知识所创造的价值’。更严密的定义是:由于符合社会构成与社会主观而得到社会承认的创造性的知识价值。”1999年12月北大历史系教授何顺果先生发表了《劳动时间不再决定价值——千年经济回眸》一文,根据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清楚地说明了知识经济时代“劳动时间已不再是并且必然不再是判断价值的尺度”。 二、知识价值论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 但知识价值论的提出并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劳动价值论仍具有鲜活生命力,因为:首先。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品仍然具有商品的两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知识是属于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具有客观内容(信息)的意识形式。它不是人脑天生固有的,而是人通过人脑的意识思维活动对相关对象的观念掌握,是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产物。知识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能量的产物,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或劳动成果,而不是人类劳动本身。当知识参与生产和交换过程时,就形成了知识产品,于是它们就有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知识产品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都具有有用性,因而具

数字时代身体、符号与审美之关系

哲学符号学■ 数字时代身I、符号与审美之关系 刘维邦 摘要:数字时代里,数据化已成为一种认识论。由此,空间、身体乃 至艺术都被数据化,同时,空间和身体的凸显以及艺术的终结 正在促使传统的艺术观发生根本性转变。鉴于此,本文从身体、 符号与审美的关系出发来反思当代审美与艺术,提出在数字时 代居间性的身体已经符号化,现代生产逻辑与审美逻辑正在实 现共谋,其结果是引发艺术由心理—情感符号变成身体—行为 符号。其表现有三点:第一,空间符号取代了时间符号;第二, 身体符号取代了情感符号;第三,“使其特殊”取代了自由关键词:数字时代,身体,符号,审美,艺术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Sign and Aesthetics in the Digital Age Liu Weibang Abstract:In the dig t ai age,dig t alisation has become an epistemology.As a result, space,the body and even art are all digitalised.At the same time,the prominenceofspaceandbodyandtheendofarthavebroughtabout fundamental changes to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art.This article reflectsoncontemporaryaestheticsandartbasedontherelationship betweenbody,signandaesthetics,andpointsoutthattheintermediary bodyhasbeensymbolisedinthedigitalage,andthatmodernproduction andaestheticlogicareinco l usion.Asaresult,arthasbeentransformed frompsychological-emotionalsignsintophysical-behaviouralsigns.This "5

审美价值的情感

价值的结构审美价值的情感 1、何为价值? 所谓价值就是人类的自我肯定值,简单地用一个艺术性的或者诗化哲学的表达方式就是:所谓价值就是人的自我确证,类似于“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往哪里去?我们是谁?”这样的追问。都是人自我确证的一个要求,艺术正是导源于此。 价值就是指客体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作用。也就是指一定事物对一定人和社会所具有的一种积极或消极意义的特殊社会规定(如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有用或无用等关系)。或者说,价值就是事物与人构成的需要关系。或者价值就是人类的存在意义。 人要活下去,就必须找到自己活下去的理由。从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价值具有肯定和否定,积极和消极二重性。其二重性正好表现为价值的两值对立结构。我们肯定真的时候就在否定假,肯定善的时候就在否定恶,肯定美的时候就在否定丑,肯定圣的时候就在否定俗,肯定爱的时候就在否定恨,肯定新事物时就在否定旧事物。 2、价值的结构? 价值的结构是价值源、元价值两值对立结构对立两值各自派生的价值等级。价值结构主要可区分为三种层次:认识价值、伦理价值与审美价值。 从上面价值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价值具有肯定和否定,积极和消极二重性。其二重性正好表现为价值的两值对立结构。同时在此基

础上我们又可以给两值对立结构中的每一值规定的价值等级,真/假真实——虚假 真诚——虚伪 真理——谬误 真相——假相 等等——等等 善/恶 善良——凶恶 同情——冷酷 好心——狠心 利他——自私 等等——等等 美/丑 很美——极丑 漂亮——丑陋 好看——难看 动人——猥琐 等等——等等 (1)价值源:是价值得以产生的源泉。 人类现今提到过的价值源有:上帝、理念(柏拉图)、绝对精神(黑格尔)等。这是归属于西方的。而在我们中国,儒家的价值源是

论审美的 意义

论审美的意义 摘要:人生有无意思的判断标准在于自我创造性价值的能否实现。主观自我对人生进行有无意思的价值判定,进而在积极意义上实现自我创造性价值追求。价值追求与实现为人生有意思的认定提供了条件,而人生有意思的认定又作为基础促成价值追求与实现。 关键词:人生价值;审美;追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试想人如果生活在一个没有美的环境中,那将会多么痛苦。也正是审美需求,促使人,哪怕是在原始时代,去追求美,创造艺术。审美需求是与人生的求知欲,功利欲相并列的。生活中,如果只拥有了知识,拥有了金钱,那么这种生活还是不完善的,生存本质地要求在真,善,知识与意志等样式之外表达自己,确证自己,故而,爱美,是人的生存对自己不仅作为一个与它物相对的生命,而且作为一个自为的存在的确证与表达。人的一生是追寻美的人生,而具审美的人生是诗意境界,达到人格的和谐完满。 一:何为审美 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源自人的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它包括对世界与对自身的一种理解,也包括对某种行为方式的认同。美学从广义上说,不仅是对人的生存方式及其内涵的丰富多彩现象的思考,同时也包容在生存方式中,因为审美活动本身就实践,体现着美。审美活动更直接指明了审美现象中主体方面的状况,因为在审美中,主体是动态的,是实践的,同时也是生存性的。审美的目的就是需求的实现,审美的目的就是审美境界,审美活动一旦发生,由于其性质所致,它必然向审美境界发展,审美的活动是在对象之中的活动,是主、客合一的活动。另外,如果对审美经验具体分析,可看出审美是主体的自我超越,是对对象的投入,在理论上,这种超越与投入,就是审美活动与实践的本质的内涵。主体以一个个体,一个与对象相对而立的“我”出现,这种情况,与对象分为现象与实体、材料与实体、材料与形式,意义与基质的情况共生,它和对象合为一体,共同进入一种非功利的状态,当进入这种境界时,可以说人在“美”之中。这种具体的超越它使获得的意义更模糊,更丰富,它使获得的意义虽不明确,但更“痛切”。就获得的意义核心来说,抽象的超越获得的是“本质”,“本质”是对事物的陈述,它分离于事物。但在具体的超越中,人们面对事物直接的感性展示,并不在其“后”寻找“本质”,而是让事物就这样出现,也即“存在。”在审美经验中,事物在如其所展示的那样存在着,同时向主体展示“意味”。“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美总是存在于美的事物中,而美的事物之所以成为美的事物就在于它能给我们精神性的愉快,应合着我们的审美活动。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为人类所特有。 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