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础教育改革试卷

基础教育改革试卷

基础教育改革试卷

一、不定项选择

1.“校本行动研究”包括:(B)校本教学研究

2.新课程提出的口号是:(B C D )B.情感、态度、价值观C。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D。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是:(A B C D)

A.创新精神B。实践能力C。态度、情感、价值观D。知识与技能

4.韩愈提出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标准是:(A B C)

A.传道

B.授业

C.解惑5.《夏令营中的较量》这篇文章的作者是:(C)孙云晓

6.“教育是农业”所用的法是:(B )类比法

7.《教育与美好生活》这本书的作者是:( A )罗素

8.《论“抵抗力”》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D )陈独秀

9.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A C D)A.过程与方法C。态度、情感、价值观D。知识与技能

二|、判断题

10.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对)11.教师应从事行动研究。(对)12.“学习就是认地图”暗示了整体学习的原理。(对)

13.所有的课程都是隐性课程。(对)14.卢梭的教育观点是“社会社会伦”(对)

15.好的教学应该引起学生的合作学习。(对)

三、简答

16.列举“叙事研究”的途径:(1)叙事的“情节”(2)叙事的“结构”17.简述中国英语教学的未来:

中国现在的填鸭式英语教学方式让孩子从小就死记硬背,一味强调单词量和语法知识,让孩子掌握单词后才开始学句子,只能扼杀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出大量“哑巴英语”。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说得多,还要听得更多。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是非常强的。听,是孩子对一种新语言最初认识,一开始接触的时候应为他们建立一个语言环境,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尽量多听,让他们意会听到的内容是什么意思,也可以让他们在意会后说一说。大多数孩子都会在听到一种新语言后变得沉默了,这时你不要强迫他们去说,这是他们在思考,在接受的过程时期。当过了这个沉默期,我们要让孩子真实地、连贯整体地学习英语,建立一个英语学习的氛围,从一个小情节的对话开始,让孩子多听,说,理解,再理解对话里的每个句子,然后是单词的熟悉。从整体到单位学习,这样孩子就不会为枯燥无味的的单词而发愁,这样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大大提高孩子听说英语的会话能力。中国英语教学的未

来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

18.简述教师的“自由创造”:

(1)煮蛙效应,人必须不断地改变自

己,但时间却在腐蚀人的意志。在人

生的关键时刻,须当机立断,转换一

种生活方式。

(2)寻找失去的时间,人只有拥有自

己的“时间”,人才成为自己,人才拥

有自由,人才拥有自己的意志,人才

有创造的可能。

19.简述“孟荀之争”:(1)“性善”

与“性恶”(2)“思”与“学”(3)“知”

与“行”

20.简述“自学辅导”与“研究性学

习”

自学辅导:由学生自行思索,自

动处理,自主学习后,出现困惑而由

教师进行辅导的教学方式。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

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

定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

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特性(1)综合性

(整体性)(2)实践性

21.论“美感教育思潮”与“科玄论

战”

解:(简述“美感教育思潮”的基本

主张)

中国近代“美感教育思潮”的形成

同西方美学思想的引进与解释相关,

王国维和蔡元培在其中起了关键作

用。美育的价值主要在于培养人的高

尚美好的嗜好,从而彻底改变中国人

萎靡卑俗的精神面貌和人生态度。在

王国维看来,高尚美好的孓是文学和

美术,因为文学和美术把宇宙人生之

趔表现出来,使人得到感情上的慰藉

和共鸣,还使人把多余的精力发泄出

来,丰富人的生活情趣。蔡元培也认

定美育的价值在于养成人的高尚美好

的嗜好:“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

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

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观念,以渐消

沮者也。”

中国近代以来,“科学”一直受到

至高无上的崇崇拜和尊重。“科玄论

战”使“鹅湖之会”的“朱陆之争”

中显示为“尊德性”与“道问学”的

议题,转换为“科学”与“人生观”

的争论。或者说“科玄论战”是“朱

陆之争”的另一个话语体系。“科玄论

战”缘自当时文化界对“科学万能”

论的反思。张君劢于1923年2月在清

华大学作题为《人生观》的演讲,认

为人生观有不同于科学的特点,人生

观受“自由意志”之支配,而科学受

“因果关系”的支配,所以“人观问

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主张

科学有能力解决人生观问题的地质学

家丁文江于《努力周报》上发表题为

《玄学与科学》的文章,提出科学方

法是普遍适用的,科学可以支配人生

观,文章称张君劢为弃学鬼,呼吁人

们打玄学鬼。“科玄论战”实际上可以

视为“朱陆之争”的延续。“科玄论战”

中,张君劢作为玄学派代表走的是“向

内”的路线,丁文江作为科学派代表

走的是“向外”的路线。“科玄论战”

的积极成果是使“科学精神”进一步

深入人心,它以“科学”不能解决“人

生观”问题开始,但最后以提倡“科

学的人生观”结束。

22.论“主动探究”

解:主动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如

何“化难为易”,而在于教师引导学生

亲自面对复杂的教材、亲自探究、亲

自“化难为易”。学生亲自“化难为易”

的过程既是一个探究知识的过程,也

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从教师的“化

难为易”转换为由学生亲自面对教材

本身、亲自将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化

难为易”,这就是“主动探究”的意义。

“自主学习”是针对“被动学习”

完全由他人做主的“他主学习”而言。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学生能够自

己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学习目标并掌

握学习内容,而且学生自己能够根据

学习的实际过程调整学习目标和内

容。

“探究学习”针对纯粹的“接受

学习”而言,“探究学习”以“自主学

习”为基本前提,一般意义上的探究

学习过过程往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

过程。反过来说,真正意义上的自主

学习往往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展开。自

主学习、探究学习两种学习方式是相

互交叉、相互促进的,真正“自主学

习”往往具有“探究”的性质。

“主动探究”首先意味着“自

学”,然后意味着“问题解决”,并在

“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整体学习”。

1.中国教学史中有哪两个教学传统?

有效教学传统、讲授教学传统P3

2.中外教育史中有哪些教育经典或教

育名著?

教育名著:《道德经》、《论语》、

《孟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卢梭的《爱弥儿》、赫尔巴特的《普

通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

育》、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

献给孩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

世纪70年代提出的教育报告《学会生

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有

“隐喻性”“象征性”的小说)孟子

的《揠苗助长》、柳宗元的《种树郭

囊驼传》、龚自珍的《病梅馆记》、

教育经典: 朱熹与陆九渊论战的“鹅

湖之会”(1175年)、1923年发生的“科

玄论战”以及毛泽东民给江西共产主

义劳动大学的“贺信”。数学教学领

域如克莱因的《高观点下的初等数

学》、波利亚的《怎样解题》等;语

文教学领域如“红领巾”观摩教学

(1953年)等;外语教学领域如克拉

申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千

1

万别学英语》等;情感艺术教学领域如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布约克沃尔《本能的缪斯》;生活教育领域如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改造》

3.中外教学研究领域的研究传统有哪三个?

类比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

1.《大教学论》有什么基本观点:P4 (1)让学生自然生长(2)在热切的愿望中学习(3)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生活。

2.请列举一至两个类比研究的现代案例并解释其基本特征P12

(1)“生长”隐喻:学生观;其特征是:把教育过程隐喻为:促进“苗子”长成“大树”的过程,教育使命是让受教育者更好地“生长”。

(2)“教案剧”隐喻:教学观;其特征是:把课堂当成“教案剧”,教师是主角,好的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学生是‘群众学员’或只是‘观众’与‘听众’。

(3)“桥”之隐喻:价值观;其特征是:当学生的理想与现实出现差距和裂缝时,教育的使命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为自己铺设一条“接应”、“过渡”、“运送”理想的“桥”。

3.调查研究有哪些方法?

观察法、文献法、历史法、抽样法、普查法、典型法、内容分析法。最常用的方法有: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

1.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假设、验证、控制。

教育实验研究的关键特征:

(1)教育实验研究以教育“假设”为研究的起点。

(2)以测量和统计的方式对假设的“验证”。

(3)以“控制”的教育情境作为验证的前提条件。

2.教育实验研究有哪些类型?

教育实验研究可以按照不同的视

角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实验的场所分:自然实验(一般采用)、实验室实验;

按实验的控制程度分: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按实验研究的主题和内容分:教育体制改革实验、课程内容与结构改革实验、

学改革实验、整体改革实验。

1.什么是校本教学研究?

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for the teaching),在自己的

教室中发现某个教学的问题(of

the teaching),并在自己的教学

过程中(by the teaching)以“追

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的方

式解决问题。有人称之为“为了

教学”,“在教学中”,“通过

教学(教师)”2.怎样做校本教学研究?

(1)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

究。

(2)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

学设计。

(3)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

动。

(4)基于“教学事件”的教学反

思。

1.为什么转向“叙事研究”?

在教育领域中,一边是“科研兴校”

的呼声不断高涨,另一边人们却不断

感受“教师培训”的失能、“教育实

验”的名不副实以及教育“经验总结”

的大而化之,这使“叙事研究”成为

教育研究领域一种普遍的期待,因而

要转向“叙事研究”。

(1)“我”的研究过程;(2)“我”

是谁。

2.“叙事”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1)叙事的“情节”(2)叙事的

“结构”

“叙事研究”的类型:教学叙事、生

活叙事、自传叙事

3.请举例说明“教学叙事”与“生活

叙事”

“教学叙事”即教师将自己的某节“课

堂教学”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

对完整的案例(教学案例)。例如:

《在下课之后才完成的故事》;苏霍

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中讲述的“我们欣赏大自然的音乐”

的故事;王丽撰写的《一个中学语文

教师的手记》

“生活叙事”即教师将班级管理中发

生的某些学生生活事件叙述出来,使

之成为一份有教育意义的“班级管理

叙事”(班级管理个案)。例如:反

思“扣分教育”;《学校管理中的规

范空间与自由空间》;“太阳”与“北

风”谁厉害。

4请举例说明“自传叙事”

“自传叙事”让教师用自己的话语而

不勉强地用专业概念术语讲述自己的

教育生活中发生的教育事件。例如:

广州市仑头小学靳娜老师的《我的教

育自传》,简敏静老师的《我的教育

经历》

1.“孟荀之争”的关键分歧是什么?

(简述“孟荀之争”的三个分歧)

(1)“性善”与“性恶”(2)“思”

与“学”(3)“知”与“行”

2.“朱陆之争”与“孟荀之争”在哪些地

方有延续性?

“孟荀之争”包含了三基本主题:一

是“思”与“学”,二是“养浩然之气”

与“礼”教,三是“知”与“行”;“朱

陆之争”相应地显现为“尊德性”与

“道问学”(相当于“养浩然之气”

与“礼”教),“易简”与“支离”

(相当于“思”与“学”,“知”与

“行”

3.简述“明心论”与“博学论”的特征

“明心论”实质是“思维教学论”(明心

论)兼“情感教学论”(心情论),是“以

发展学生思维和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教

学”。“博学论”除了强调“学”(后来发

展为“知识教学”)之外,它还重视“人

为之教”(学生的学习由教师做主)、

“知”(“知先行后”,后来发展为“书本

知识”、“教学以间接经验为主”)。

1.“自学辅导主义”与“分组教学”实

验的基本做法是什么?

做法:班级教学、五段教学法、个别

教学(因材施教)、

2.“自学辅导教学”与“异步教学”实

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213

3.简述“自学辅导主义”实验的由来

P206

对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所蕴

含的“集体注入法”(或“集体讲授法”)

的不满以及对于“单级教学”中学生

“自动作业”的关注,导致“自学辅

导主义”教育思潮在1914年前后迅速

崛起。

1.“设计教学法”与“研究性学习”的特

点是什么?

设计教学法的特点是:教材相互联络

不分科,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以思维

五步法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以德育为中

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特性:“综合性”“实践性”

2.“科玄论战”的基本分歧在哪里?

中国近代以来,“科学”一直受到至高

无上的崇崇拜和尊重。“科玄论战”使

“鹅湖之会”的“朱陆之争”中显示

为“尊德性”与“道问学”的议题,

转换为“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

或者说“科玄论战”是“朱陆之争”

的另一个话语体系。“科玄论战”缘自

当时文化界对“科学万能”论的反思。

张君劢于1923年2月在清华大学作题

为《人生观》的演讲,认为人生观有

不同于科学的特点,人生观受“自由

意志”之支配,而科学受“因果关系”

的支配,所以“人观问题之解决,决

非科学所能为力。”主张科学有能力解

决人生观问题的地质学家丁文江于

《努力周报》上发表题为《玄学与科

学》的文章,提出科学方法是普遍适

用的,科学可以支配人生观,文章称

张君劢为弃学鬼,呼吁人们打玄学鬼。

“科玄论战”实际上可以视为“朱陆

之争”的延续。“科玄论战”中,张君

劢作为玄学派代表走的是“向内”的

路线,丁文江作为科学派代表走的是

“向外”的路线。“科玄论战”的积极

成果是使“科学精神”进一步深入人

心,它以“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

问题开始,但最后以提倡“科学的人

生观”结束。

1.什么是主动探究、情感意志和生

活实践?

主动探究:从教师的“化难为易”转

换为由学生亲自面对教材本身、亲自

将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化难为易”,这

就是“主动探究”的意义。

2

情感意志:一是作为“学习兴趣”的情感意志,它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性条件;二是作为“人生幸福”的情感意志,它是人生的第一目的,而不只是在作为手段的“学习兴趣”的那个地方停留下来。

生活实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经验中接受教育。

2.新课程“新”在哪里?

使学生: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唯心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具有宪法意识,做好一个民主国家的公民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论述题

1.论“主动探究”、“情感意志”以及“教育与生活实践”的关系P259-P289

2.论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

(一)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相结合

20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非常关注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各国的课程改革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内容与方式。如在培养目标上,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等。在课程结构上,表现为九年一贯设置课程,小学设置综合课程,初中拥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套计划,并充分考虑学科研究的基础,在课程标准的叙述上,保留一定的差异。在课程管理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等等。

(二)课程的继承与创新

新课程确切地说是改善课程的一次尝试,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每次课程改革都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注重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

新课程超越了以教材改编作为课程改革标志的局限性,超越了单纯以时间作为划分依据的阶段性,它把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并通过新课程,营造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

3.什么是校本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

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

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

究。

有关专家认为,所谓校本教研,

也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

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个教学问题,

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

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也有人把这称

之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

教学”。

“为了教学”,是指校本教研的主

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

在于“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

值。

“在教学中”,是指校本教研主要

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

外的问题;是研究自己教室里发生的

教学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是研究

现实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

假设。

“通过教学”,是指校本教研就是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而不是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

放在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

(二)校本教研的主要特征:

第一,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

第二,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情

境中生成的教学研究。校本教研不同

于学术性的专业研究,而是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而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研究。

这种研究的重心在学校,基地也在学

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教学一线教

师是研究的主体,专家及其他教研人

员下到学校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三,研究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

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直接了解到

教学的困难和问题,能立刻感知问题

的所在。

第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

业引领始终贯穿在研究过程之中。教

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

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

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

基本力量。

4.简述“朱陆之争”的关键分歧P186--

5.简述陶行知的教学主张P247-249

6.“叙事”的基本要素是什么?P86-89

作业系统--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 YINGGG123

号:1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3.33

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提出了

著名的五步为学次序,“博学之、审问

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请问

其中的慎思之的“思”与下面哪一个

有效教学的关键词最接近( D )

a、情感意志

b、生活实践

c、整体学

习d、主动探究

号:2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3.33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请指出下面哪一项能最贴

切地反映了这句话的精神?(C )

a、熟读讽咏

b、虚明净一

c、研究学

习d、题海练习

号:3 题型:多选题本题分数:3.33

下面哪两项与“主动探究与接受

学习”不相似(DE)

a、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

b、自学辅

导与全程讲授c、得渔与得鱼

d、综合性学习与分析性学习

e、问

题解决与问题保留

号:4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3.33

“教师滔滔的讲,学生静静的听”

反映了学生的哪一种学习状态( D)

a、发现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

c、

无意义接受学习d、接受学习

号:5 题型:多选题本题分数:3.33

下面哪些可能用作课程资源

( ABCDE)

a、教材

b、教师的个人知识与经验

c、

学生的知识与经验

d、课堂中的教学事件

e、与课程相

关的各种教材外的书籍、网络资源、

实践基地等

号:6 题型:多选题本题分数:3.33

下面哪些属于《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ABCD)

a、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b、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和方法

c、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

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d、具有宪法意识,做好一个民主国家

的公民

号:7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3.33

7、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很受人欣

赏,他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

灰泪始干”,很美、很让人感叹。有人

也说教师就像春蚕一样、蜡烛一样,

为了孩子,尽思尽力(尽丝尽泪)。请

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D )

a、这个比方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教师应该更加努力的教导学生

b、这个比方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教师应该燃烧自己,照亮学生

c、尽丝尽泪,到死方尽,这个比方不符

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应该有自

己的权利和利益,不能为了学生而牺

牲了自己

d、这个比方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

念,教师虽然需要有宗教家般的精神,

但教师应该是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

生活,一起成长,杜威的“教育即生

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

重组与改造”,不仅适合学生,同样适

合老师,只有会生活、会学习、会成

长的老师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

展。

号:8 题型:多选题本题分数:3.33

3

8、早期行动研究的特征( ABCD )

a、教师成为研究者

b、合作

c、“改进”实践

d、科学的方法

号:9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3.33

9、英国学者怀特海(Whitehead,J)设计了行动研究的五个步奏:a,我按照方案行动;b,我评价我的行动效果;c,我遇到了一个问题;d我根据我的评价调整我的问题、设想以及行动;e 我设想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五个步奏被打乱,请选出正确的顺序( B ) a、c d e a b b、c e a b d c、c e b d a d、c e a d b

号:10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3.33

10、英国学者麦克尼芙提出“分枝问题”,请问下面哪种情况属于出现分枝问题( C )

a、教师发现不仅班上的男生调皮,女生也调皮

b、教师想解决班上某同学的学习精力不集中,发现原来由于这个学生家庭关系紧张所致

c、英语教师想解决学生的英语发音不准确的问题,却发现了大量的阅读英文、了解英语类的各种文化知识对学生更重要

d、教师发现自己最近老是分心,没法集中精神教学。

号:11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3.33

11、下面哪项属于叙事研究(A )

a、教师用讲述教育经历中发生的教学事件或生活事件的方式来反思、调整自己教学和教育的一种研究

b、叙事研究就是写记叙文式的研究

c、叙事研究就是讲各种故事

号:12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3.33

12、下面哪项属于行动研究(D)

a、教师不要学习理论文章,只需要按照自己的经验去教学

b、教师要动起来,经常策划各种各样的活动

c、与理论研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d、教师自己作研究,而不是由一个外来的专家学者来研究教师所面对的各种教育和教学问题。

号:13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3.33

13、什么是校本研究(C )

a、校本研究就是要注重对学校进行研究

b、校本研究就是需要国家教育部给学校更多的研究课题

c、校本研究就是主要由本校教师研究本校的各种教学和教育问题

d、校本研究就是要大学的专家学者更多的关注基础学校的问题

号:14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3.33

14、下面不属于校本教学研究的成果表达方式的项是( C )

a、教学叙事

b、生活叙事

c、说理叙事

d、自传叙事号:15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3.33

15、与西方的“形式教育与实

质教育”相似的争论是( A )

a、心性教育与实学教育

b、自然教

育与人为教育c、博学教育与明心教

育d、生活教育与技能教育

号:16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3.33

16、《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顺木

之性”可以类比了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理想( D )

a、圣贤教育

b、贵族教育

c、

职业教育d、自然教育

号:17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3.33

17、孟子重思而荀子重学,这

是孟荀之争的重点。下面哪对争论相

似于孟荀的“思学之争”( A )

a、性善与性恶之争

b、遵德性与道

学问之争c、重知与重行之重d、

美感教育与技能教育

号:18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3.33

18《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提出了四个学会,它们是( A )

a、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

活、学会生存

b、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交流、

学会生存

c、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交往、

学会生存

d、学会认知、学会工作、学会交往、

学会生存

号:19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3.33

19、教育研究中有类比研究、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叙事研究等方

法,下面哪一作品大量的运用了类比

研究方法( C )

a、黑格尔的《逻辑学》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

号:20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3.33

20、下面那位教育家不同于其他

各位( C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

王守仁d、荀子

号:21 题型:简答题本题分数:6.67

如何促进教师的反思性教学?

答:1、教学中经常进行研讨活动,并

且每次活动都有详细的内容和记录,

做到每次研讨都能抓住关键性问题进

行探索,去审视、分析、反思自己在

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和解决的

效果,克服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

水平,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2、按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

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

(1)教学前的反思:教学前的反思主

要是提出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

案。

(2)教学中的反思:集智式的教学方

案完成后,授课者开始上课,课题组

其他教师进行教学观摩。

3.教学后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主要围

绕教学前提出的情境性问题展开,评

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当性,分析

成败得失的原因,重新回答研究之初

所提出的问题。

号:22 题型:简答题本题分数:6.67

批判的行动研究的观点?

凯米斯为代表的“批判的行动研

究”,强调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

批判性思考。强化自我反思与批判意

识。教师的研究是对自身教育技术教

学实践的理解过程,是一种“理解的

艺术”。作为理解的教师总是带着自

身由具体教育技术教学情境所给定的

“视角”去观察理解教育技术活动及

其产品,他无法彻底摆脱所谓的“先

见”。“偏见”,相反地却必须从“偏

见”、“先见”等理解的基础开始。

但观察理解决不能停留在“先见”、

“偏见”的层次上,而必须向前推进。

从“先见”传统走向未来的决定性因

素是批判与反思意识。没有批判的研

究,是停止不前的;没有反思的理解,

是独断狭窄的。有了批判与反思,才

有行动研究;强化批判与反思意识,

便是提高教育技术行动研究的水平。

教师的反思不仅停留在教学方法、技

艺层面,还应该反思那些预先的假设,

超稳定的教学结构,从而达到制度层

面与理念层面的监控与调。

号:23 题型:简答题本题分数:6.67

现代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

者研究.

⒈为行动而研究.为行动研究指出了

行动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目的不是构

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

作者所处的情境遇到的问题.研究目

的具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

性.

⒉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研究指出

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行动研

究的环境就是实际工做者所在的工作

情境,并非是经过特别安排的或控制

的场景.行动研究的验就过程,即是实

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行

动的表现,也是实际工作者学会反省,

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⒊由行动者研究.由行动者研究指出

了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而

不是外来的专家学者.专家学者参与

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见与咨询.

是协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体.

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有三:为行动而

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对行动的研究。

行动研究的旨意不是为了构建理论,

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因此,研

究以实践问题为中心,把解决问题放

在第一位。行动研究是以行动者的实

践经验为基础的研究,通过有计划的

干预、观察、反思,不断循环往复,

促使原有问题得到改善。行动研究强

4

调研究过程和行动过程的结合,注重研究者与行动者的合作。行动研究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并对自己的行动不断的观察和反思,提高对实践的认识和理解,完善行动。

通观教育行动研究,它有下述特征。

(一)行动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行动。

(二)行动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就是广大教师,而不是脱离教育教学实践的专业科研工作者。

(三)从事研究的人员就是应用研究结果的人员,教师就是自身科研成果的推广者、应用者、实践者、消费者。

(四)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真实的教育工作环境,行动研究以所处的学校教育为研究取材的对象,举凡校园问题、教学情境、课程实验都是活生生的情境。(五)行动研究多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六)行动研究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研究的问题或对象具有特殊性。

(七)行动研究的结果具有实时性,它所获得的结论,只应用于工作进行的场所,注重立即的运用,而非发展原理或普遍的应用,其目的是为改进学校中的各种措施,同时并使教师专业知能和专业精神获得改进。

(八)研究和行动不断循环检证,行动研究的计划属于发展性的计划。

(九)行动研究的结果,除了改进现状外,亦使实际工作人员获得研究解决问题的经验。

(十)评论行动研究的价值,侧重于对实际状况的改善程度,而不在知识量增加的多少。

基础教育改革的复习资料(2007年6月)

(A卷)

一、多选题(5*2=10)

1、调查法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访谈、观察)

2、“教师是园丁”所用的方法是:()

A 实验

B 类比

C 调查

D 历史研究法

3、新课程提出的基本观念是指()A活力B 情感态度价值观C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D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我为何而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罗素)

5《论“抵抗力”》(陈独秀)

二、判断题(5*2=10)

6、杜威的教育观点是“社会中心论”。(错)。

7、所有的课程都是有意义的。(错)。

8、教师应从事实验研究。(错)

9、好的教学应引起学生的合作学习。(对)

10、教师应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对)

三、简答题(5*6=30)

11、简述“教师解放”的基本策略。(2007年5月30日)

1、多阅读,少备课。不要在备课上

纠缠太多,你还没有进入教室,你怎

么知道学生想学什么?你怎么知道他

们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

2、少讲课,多观察。当然可以激

情地讲课,只要学生愿意听,有思想

的激情演讲是一种难得的教师素养。

但是,从长远计,还是让学生自己学

为好,教师的唯一责任的观看或倾听,

然后为有困惑的学生提供解释。

3、少改作业,多反馈意见。教师

的负担之重,除了忙于备课、讲课之

外,还有一个累赘就是改作业。对管

理者来说,可怕的是文山会海;对教

师来说,可怕的是作业堆积,而且长

期生活在负债(总感到没有完成学生

作业的评改)状态中。少评改,多反

馈,可能容易引起误解。我的设想是:

让学生相互评改。或者,组成各个学

科的“学生评价协会”,由评价协会

负责作业评价。每次评价之后,向老

师提交评价报告。

12、什么是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至少有三个基本要素:

传道、授业和解惑。韩愈的“传道”

在这里主要指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育

学生的人格;“授业”在这里主要指

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惑”

在这里主要指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

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后教师再给予解

答。

一、“传道”。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人

格品质,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孩子来说,“传道”以及与之相关

的人格品质是成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

展的关键要素。“知识”也许是可教

的,但“情感”、“态度”、“价值

观”几乎不可教。教师的“传道”只

能显示为感染、熏陶和引导,只能显

示为激励、唤醒和鼓舞。好的教师总

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

染、感化他的学生。

对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永远是重要的。但是,无论知识和

技能多么重要,它从来就不是学生学

习的全部内容。除了传递知识之外,

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教师以自

己的激情和精神气质唤醒学生,让学

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

二、“授业”。“授业”可以有不同

的理解,这里的“授业”主要是指教

师引导学生在学业上达到掌握水平。

在重视“笔纸”考试的现实社会中,

“授业”可能是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最

关心的主题。

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教学,关键

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效学

习。而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可以归

结为两句话:学习就是玩游戏;学习

就是认地图。

“学习”为什么就是“玩游

戏”?

因为,游戏里面隐含了学习的秘

密。

三、“解惑”

“解惑”表面上看是“解决困

惑”,实际上意味着“先让学生产生

困惑之后再进行解答”。由此看来,

“解惑”的潜台词是“先主动学习再

及时解答”。

如果说“传道”是一堂好课的第

一个标志,如果说有效地解决知识困

惑是一堂好课的第二个标志,那么,

教师引起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一堂

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帮助学

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是让

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

附”。

有关主动学习最好的教育隐喻是

“学走路”。“学走路”意味着:没

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

过爬行,然后跌跌撞撞,然后就学会

了直立走路。走路只能自己走,不能

由别人“抱着走”或“背着走”。尝

试、摸索、跌倒、摔交之类的错误是

成长的正常代价。如果不付出尝试、

摸索、跌倒、摔交的代价,人就不会

掌握走路的技巧。

“学走路”可以作为一条经典的

教育隐喻。这意味着学习是自己的事,

别人只能提供帮助,但无法代替。成

人在某个时候可以“牵”着孩子的手

往前走,但这种“牵手”也是需要克

制的,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放手”。

13、简述余秋雨关于“阅读日”的基

本观点。

答:当然反对。理由有以下三点

——1,已经有一个“国际阅读日”,

4月23日。这一天是西班牙作家塞万

提斯和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同时去世的

日子,又恰恰是莎士比亚的生日。最

早是由西班牙提议以这一天定为国际

阅读日的,国际社会同意。2,身在信

息爆炸的今天,如果把网络阅读也包

括进去(当然必须包括),阅读早已

不是一种欠缺,而是一场灾难。有人

说,正因为这样,更应该用“阅读日”

来指导。问题是,怎么指导?谁来指

导?指导什么?更大的问题是,这是

一个接受指导的时代吗?因此,阅读

日做什么,很不清楚;3,与旧时代文

人的向往不同,我不认为阅读是一件

重要的事。对文化见识而言,更重要

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同样

的道理,在全民重视文化的时代,文

化要有自知力,不要太张扬。真正的

文化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精神价值、生

活方式和集体人格,而不是文化人手

上的具体活计。大家千万不要把自己

手上的活计看得太重,去干扰正常人

家的自然生息。

14、简述“儿童权利公约”中五条以

上的权利。

第一条为本公约之目的,儿童系指18

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

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

5

第四条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行政和其他以实现本公约所确认的权利。关于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缔约国应根据其现有资源所允许的最大限度并视需要在国际合作范围内采取此类措施。

第五条缔约国应尊重父母或于适用时尊重当地习俗认定的大家庭或社会成员、法定监护人或其他对儿童负有法律责任的人以下的责任、权利义务,以符合儿童不同阶段上、接受能力的方式适当指导和引导儿童行使本公约所确认的权利。

第六条 1、缔约国确认每个儿童均有固有的生命权。 2、缔约国应最大限度地确保儿童的存活于发展。

第七条 1、儿童出生后应立即登记,并有自出生起获得姓名的权利,有获得国籍的权利,以及尽可能知道谁是其父母并受其父母照料的权利。

2、缔约国应确保这些权利按照本国法律及其根据有关国际文书在这一领域承担的义务予以实施,尤应注意不如此儿童即无国籍之情形。

第八条 1、缔约国承担尊重儿童维护其身份包括法律所承认的国籍、姓名及家庭关系而不受非法干扰的权利。

15简述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颁布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基本观点。

答:一、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1.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2.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二、认真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措施4.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5.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

年体育锻炼的热潮。6.切实减轻学生

过重的课业负担。各级各类学校要进

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素质教育,

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积极

主动地发展。7.确保学生每天锻炼

一小时。8.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

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

性体育活动。9.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

用眼知识和方法,降低青少年近视率。

10.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加强对

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

障。11.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各

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

施条例》,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

强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建

设。12.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指导青少

年科学锻炼。三、加强领导,齐抓共

管,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

的合力。13.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

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4.各级政府

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

检查。15.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

基本标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16.充

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妇联组织的

优势和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

育锻炼活动。17.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

的监督与指导。18.加强家庭和社区的

青少年体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和

社区的合力。19.进一步完善加强青少

年体育的政策保障措施。20.努力营造

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环境。

四、论述题(25*2=50)

16试论“个人主义”的基本精神。

(不要批判,当作可以接受的来谈论)

在一个社会中,对个人的发现程

度与思想文化昌盛的程度之间存在着

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是世界上的通例。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按

照其词源上的本义,意味着只有个人

才是不可分割的,也不应该被分割的

社会单位。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最

基本的社会构成单位,也是最高的社

会构成单位。没有一种社会构成单位

比个人更小,也没有一种社会构成单

位比个人更高以致可以凌驾在个人之

上。个人主义只承认有比个人更大的

社会单位,如国家、階級、政黨、家

庭、公司、社群、教会以及种种自愿

性结社。

个人主义蕴含着一整套的道德和政治

原则,同时也提供了一系列根本的行

为准则。个人主义把个人当作看待一

切事物和问题的核心和出发点。作为

一种道德原则,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本

身就是目的,因而具有最高的价值,

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作为一种政治哲学,个人主义主

张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平等,强调自

由民主,反对国家对个人自主事务的

干预。作为一种经济学说,个人主义

主张私有财产权和自由市场经济。个

人是现实存在的根本单位和最终的价

值标准。这一个人主义的观点并不否

认社会和集体的重要性。不过,个人

主义仅仅把社会和其它大于个人的社

会构成单位看作是个人的集合,而不

是超越或凌驾于个人之上的东西。个

人主义认为只有个人才是最本原的存

在。

个人主义在本质上是关于自由的

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是关于个人自由

的主义。自由主义的基础是承认个人

的自主权和不可侵犯性。个人主义强

调个人之间的普遍人格平等,而不问

每个人的具体特征。

个人主义不否定社会的存在,及

其给人类的生存所带来的好处。个人

主义认为人自身就是目的,是价值的

最终决定者,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另一

个人的工具。个人主义主张,任何團

體或集体,不管是大是小,仅仅是无

数个人的组合。除了个体成员的权利

之外,團體没有其它的权利。在自由

社会中,任何團體的“权力”都是从其

成员的权利中引伸出来的,应是个体

自愿的选择和同意的产物。个人参加

團體之后,既不可能获得新的权利,

也不可能丧失他所应该具有的权利。

个人主义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强

调个人对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生命

(存)负责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它意味着个人在抉择时要审慎,要准

备为自己的行动负责。个人有责任通

过劳动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来满

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实现自己的生存

是个人的首要责任。在一个典型的个

人主义社会,个人的成就是其社会地

位的基础,不论是法律还是文化对个

人的权利和自由都有高度的认同。个

人仅能代表自己,可以表达某种不同

的意见而不致受到压制。个人主义作

为一种政治理论的出现是针对不断增

长的国家权力,及其对个人责任心的

侵蚀。

个人主义认为,具体的个人是一

切社会分析、认识社会观念的逻辑出

发点;人的价值和权利先于对人在社

会中的位置的思考。因此,任何集体

行动都是由各种具体的个人行动构成

的。集体行动不过是个人行动的结合。

个人是以决策者的身份参加集体的、

有组织的行动。

在个人主义伦理学中,每个人的

义务首先是对自己的生命和幸福负

责,既不为他人牺牲自己,也不要他

人为自己牺牲。每个人必须靠自己的

努力来谋生、来赢得同事和朋友的爱

与尊敬,来赢得自尊和幸福。

我所理解的个人主义并不成体系,但

仍然有一些基本的追求:

1.自食其力,凭自己的劳动养活

自己,保持“经济”上的独立精神。

每个人都应该过一种类似“鲁滨逊漂

流记”那样的生活。鲁滨逊孤身一人

在荒岛上挣扎,那不是一个特例。鲁

6

滨逊的孤独与挣扎,是所有人的宿命,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2.自我主张,凭自己的头脑做出自己的决策,保持“政治”上的独立精神。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两个或更多人聚在一起,政治生活就随之诞生。所谓政治生活,其实是“谁说了算”的问题。每个人都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的基本使命。放弃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就是放弃了做人的资格。

3.自身强健,凭自己的身体享健康的生活,保持“身体”上的独立精神。身体强健的人并不见得就有独立人格,但身体孱弱的人必依靠他人的扶持,身体的矮化与弱化会带来志气的短小和精神的萎缩。

17、试论“中国学校教育的深层危机与整体转型”

(2007年3月15日)答:一、中国学校教育的深层危机

中国学校教育的深层危机源自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变化了的时代,二是不变的人性与人权。与前者相关的学校教育危机是“不进步”;与后者相关的学校教育危机是“不人道”。

(一)“时代精神”对学校教育的挑战

第一个显白而深刻的变化是,“市场经济”迅速成为中国经济生活的主流形态,随之而来的是“全球化”浪潮迅猛地波及中国大地。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日常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可是,就在这样一个不得不“注重选择”、“亲自决策”的时代,学校教育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多少选择、决策的机会?教师和学生究竟有多少空间可以选择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全球化”需要学校教育做出相应的回应。它需要学校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秉持“自信”而“开放”的心态,尊重并理解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于长期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侵淫的中国人来说,是否更需要警惕“左派”的狂热与偏执?在中国学校教育内部,是否存在这样的危机?第二个显白而深刻的变化是,“电脑”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导致人类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第三个显白而深刻的变化是,“后现代”精神在最近20年来已经成为知识界的时尚生活,而且,后现代以它对“现代性”的批判而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观念和日常生活行为。“后现代知识观”对学校教育构成的挑战是:在本质主义知识观与建构主义知识观之间,学校教育究竟做何种选择?后现代环境观”给学校教育最核心的提示其实并不止于“环境保护”。“后现代环境观”对学校教育提出的疑问是:学校教育的日常生活是否已经显

示为对他者的“尊重”?(二)学校

教育是否应该立足于人性与人

权? 1.何谓人的“自由”?有关

“自由”的经典议论对学校教育的提

示是:好的教育总是尊重人的本性、

维护人的自由,并催促人承担自由的

责任;坏的教育总是破坏人的本性、

压制人的自由或听任人因懒惰与怯懦

而放弃自己的自由。2.与“自由”相

关的“平等”问题。中国学校教育虽

然需要为儿童提供更多更大的主动发

展的“自由”空间,但更需要为儿童

提供更多更大的“平等”机会。不信

任儿童的后果是:教育者会因为儿童

的暂时的知识“欠发达”而不相信儿

童具有平等的“对话”、“探索”的

权利。教育者会因为儿童频繁出错而

取消他们自由言论、自由探索的权利。

“自由言论”的权利一旦被剥夺,学

校里的儿童就不得不“认真听老师讲

课”;“自由探索”的权利一旦被取

消,学校里的儿童就只剩下“接受”、

“记忆”知识,没有了游戏和创造的

欢乐。3.学校教育是符合“人性”的

吗?与“人性”相关的假设是:人有

三种最基本的欲望,包括“占有欲”、

“爱欲”和“探究欲”。与“人权”

相关的假设是:每个人都有“适度的

自私”、“爱人与被别人爱”和“求

知”的权利。与“教育”相关的假设

是:好的教育总是既满足人的理性的

求知欲望,也满足人的个性化的身体

本能,坏的教育既可能扰乱人的求知

欲望,也可能抹平人的“个性”(“个

性”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高贵

的啊)、压制人的占有冲动、阻挠人

的爱欲。二、中国学校教育的“整体

转型”(一)呼唤“新人”的诞生:

重估学校教育的价值。中国学校教育

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

从人性与人权的需要以及社会转型时

期对人的期望中窥见“新人”所需要

具备的最基本的“精神素质”,这些

精神素质可归纳为:1.因“个性自

由”而有“责任感”, 2.因“身体强

健”而有“行动能力”、“艺术冲

动”, 3.因“智慧发达”而有“创造

冲动”、“科学精神”,4.“自由精

神”、“身体强健”与“智慧发达”

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二)变革学

校教育实践,迎接“新人”的诞生 1.

重建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1)

主动学习:把犯错的权利还给学生第

一,把主动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第

二,把主动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第

三,把主动学习的工具还给学生。第

四,把主动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第

五,把主动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2)

对话教学:教师和学生同时在场、双

边互动第一,让主动学习成为对话教

学的前提。第二,让学生与文本(课

本或相关资源)的对话成为学生与学

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

话的前提第三,让对话教学成为一种

民主生活的习惯。(3)知识结构与

综合渗透:在问题解决中掌握知识第

一,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让

各门学科的知识发生“综合渗透效

应”。第二,打破学科知识与学生生

活之间的界限,沟通学科知识与学生

生活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系。第三,教

师与学生一道发现知识的内在结构,

使所有具体的“点状知识”向总体的

“课题化知识”(或称之为“知识

链”或“知识丛”、“知识树”)返

回。第四,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过

程,尽可能使“逻辑知识”向“历史

知识”返回。2.恢复班级生活,让学

生自己管理自己于是,班级生活及其

建设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培育

影响学生生活方式的“班级文化”?

(1)如何让学生过一种“民主的生

活”?(2)如何培育“班级文化”?

(B卷)

一、多选题(5*2=10)

1、实验研究法的关键要素是(控制、

假设、检验)

2、“教育是慢的艺术”所用的方法是

(类比)

3、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是:(知识

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

与方法)

4、《爱弥儿》这本书的作者是(卢

梭)

5、《孩子,你慢慢来》的作者是(龙

应台)

二、判断题(5*2=10)

6、“教育即生活”是杜威的教育信条。

(对)

7、读书可以治疗某些疾病。(对)

8、好的教育是激励、唤醒与鼓舞。(对)

9、好的教学应该引起学生探究学习。

(对)

10、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对)

三、简答题(5*6=30)

11、怎样有效的学英语?(2007年1

月14月22:04)

答:1.学习任英语首先就是不能怕犯

错误。要知道任何人学习另一种新的

语言的时候都会犯错误,错误是学习

的过程。2、一般我们把英语语言分为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包括

语音,语法,词汇,而语言技能包括

听说读写。知识的范畴是可以靠死记

硬背来记住的,但是技能就不行了。

所有的技能我们都是靠平时的训练来

DEVELOP的。3、学习语言关键是在生

活中运用所学的东西。4、我们看英文

电影,看电视,听广播,甚至可以在

网络上看英文节目,贵在坚持,而且

要量力。5、关于读:有很多时候我们

不用每个字都读懂,我们只要能够通

过阅读抓到信息就可以。6、关于写:

比如用英语写日记,周记,BLOG,

EMAIL等等。写就要写有用的东西,

有感而发,不要为写而写。7、句子比

单词重要8、听不懂也要听9、敢于开

口10.“盯住”一套教材,一套经典教

7

材是非常好用的,不必贪多,要学得细.10.寻找一个学习伙伴11、研究语音

12、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好教师一定是一个热心的人,是一个出自热爱教学而不是因为稳定的薪水、较长而又固定的假期、较短的工作时间的缘故选择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是一个能从其教学中体验到快乐的人。他一定了解所教的学科,不仅仅是他将要教给学生的那些知识,而是如何最大量地教给学生。他一定能够通过使学生认识到他们能在大学里学到什么以及如何研究和解决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来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并使他们保持强烈的好奇心——这个世界上还有比他今年在课堂里所能学到的多得多的东西。

好教师总是不断地钻研他所教的那门学科以及与这门学科相关联的知识,他永远也不会停止学习。他总能够把不相关的东西变成他所教学科的一部分。好教师不是一个一个单元地教,而是把每一个单元都与其它单元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减法与除法、外语与文学、地理与历史等等。

好教师决不能只有一个刻板的、有限的内心世界。他必须总是探索、再探索以及学习、再学习。好教师必须富于创造性、有良好的教养以及丰富的知识。他必须对许多事物及其内在关系以及意义保持好奇心。他必须对所教的内容及其与生活中问题的关系以及其它领域的知识非常熟悉。他必须知道他的学生对不同的刺激将会产生的反应。他一定痛恨由于无知而带来的无知,但他热爱那些不断进步的学生,热爱所有的学生。

好教师不仅能增进学生的理解,更是一个关注并能影响学生行为的人。好教师能与家长和学生保持很好的关系。他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他能够正确地判断学生不同的个性并能据此采取相应的教法。他对所有的学生及他们家长的来访,总是乐于接待,学生可以随时与他电话联系。他与学校的管理者相处得也很好。他永远充满爱心善解人意。他通过自身对学科的投入精神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对于贫穷、政治偏见以及不公正等明确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他将使他的学生尊敬他,并使学生产生超过老师的愿望。他还将使学生明白:他们还较年轻,他们所处的世界在飞速地发展,因此他们现在所了解的东西在十五年后只占他们所能以及所应知道的东西中的很少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激发学生“想知道得更多”的欲望。也许将来某一天,学生会说:“一个人一生当中能遇上一个‘好教师’,就很幸运了;如果你有不只一个好教师,你就会成为一个天才。”不难看出,美国人眼中的好老师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标准:一是“兴趣人”,即对教育工作真正感兴趣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热爱之情。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老师可以

更好地培养出有兴趣的学生;二是

“智慧人”,即对所教学科的钻研及

在此基础上对相邻学科知识点之间的

内在逻辑联系的把握。毕竟,只有智

慧才能唤醒智慧。教学不仅需要传授

给学生一棵棵树木——知识点,更需

要让学生把握住一大片“森林”——

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三是“有

心人”,即能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

来感染、影响学生。毕竟,有心才能

用心,用心才能动情,情动然后行动;

四是“榜样者”,即能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望并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

样。毕竟,榜样的力量虽不是无穷的,

但具有很神奇的力量。

13、简述关于“控制力”的实验研究

的基本内容。(2007年4月17日17:

25)

做了什么实验,如何做的,有什么假

设,得出什么结果。

我们拥有控制力时,我们便是更

快乐和更有成就的人。不幸的是,在

我们的社会中,许多人都会经历这样

一个阶段,他们丧失了这种控制力量,

连对自己的生活作出最简单的选择也

会受到限制,这个生活阶段就叫做

“老年”。兰格和罗丁一直在研究控

制力的问题,他们决定把这些观点放

进真正的养老院环境里来进行检验。

1、理论假设。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生

活中丧失了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往往

会引起他的不快,并危害他的身体状

况,那么提高人的控制力量就会有截

然相反的结果。兰格和罗丁想通过增

进一组疗养院中的老人对自己负责的

能力和选择权来直接验证上述理论观

点。以前人的文献和自己的前期研究

为基础,他们预测,如果给予病人以

控制感,将明显提高他们的心理警惕

性、活动水平、生活满意度以及其他

可测量的行为和态度。2、方法,被试。

整个疗养院里老人的基本状况大体而

言是相同的。随机挑选两层楼,让住

在这两层的老人分别接受两种实验处

理。四楼的老人(8男,39女)接受

了“责任感提升”的训练。二楼的老

人则作为对照组(9男,35女)。91

名被试的年龄跨度为65~90岁。过程。

“责任感提升”组(四楼的老人)得

到的信息是,他们有照顾自己的责任,

并有权决定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对

控制组(二楼的老人)说,疗养院多

么希望使他们的生活更充实、更有趣。

这一实验过程持续了3个星期。3、结

果。两组被试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其结果支持了兰格和罗丁的预测,即

选择的机会和个人的控制力能产生积

极的作用。责任感提升的那组被试报

告说他们觉得自己比对照组的被试更

快乐,更富有活力,对于这项研究的

实际应用价值,作者简洁明了地指出:

为了改变那些真正减少老年人责任感

或使老年人感到责任感降低的环境因

素,我们可以建立也应该建立一些机

制。而且,这项研究以及大量的文献

资料显示,衰老和机敏性的降低不总

是因年老而导致的不可避免的结果。

事实上,研究表明,通过让老年人重

新获得决策权和胜任感,一些因年老

而引起的消极因素是可以被延缓、逆

转,或者防止的。

14、淡淡你对“杨丽娟事件”的看法。

教育的失守其实就是父母的失职!个

案中的父母对子女是一种扭曲的爱,

杨丽娟想要的,他们觉得很正常,觉

得没有错,要无条件地满足.其实,

我们都很清楚,杨丽娟所谓的梦想已

经演变成一种幻想,这种幻想,极可

能源自溺爱。一个6岁的女孩,她的

世界相对是很狭窄的,这个世界里,

父母足以能替她做几乎所有的事情。

然而,一个16岁的女孩,她的学业、

她的人际关系、她的恋爱……父母能

帮她解决一件吗?

不能,一件都解决不了!

这是很多孩子为什么疯狂追星的一个

重要原因,他们看似是追星,其实是

渴望找一个更强大的“爸爸”或“妈

妈”。他们越疯狂,就越是在逃避本

来属于自己的成长的责任,因为正常

的成长所必然带来的挫折感,是这些

被溺爱坏了的孩子所无法承受的。正

是这样,杨丽娟逃避了成长的责任,

不必上学,不必与同龄人交往,不必

工作.也就不会因为这些责任而带来

挫折感!也正是这样,她唯一能做的

就只剩下追星了,所以她这个过程走

向极端,我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

正是因为她逃避了成长的责任,也就

是她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

自己该负哪些责任.因此,父亲出事

后,她所能想到的当然只能是刘害死

了她的父亲!反正,错的绝不是自己,

一定是别人.这是父母给灌的思想.其

实,她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想呢?

这个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

对孩子的溺爱也越来越严重,不能自

理,不能与人相处,没有同情心等成

了我们这一代孩子的代名词!"杨丽

娟事件"告诉我们什么?家庭教育重

不很需要?如果我们不能好好引导自

己的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成长

学会为自己做的事负责,那么,将来

的社会还是会有更多的杨丽娟的!我

们的老师,也应该敲敲警钟,遇到这

样的事,一定要与家长做好沟通,引

领我们的孩子走向正确的人生大道,

教育我们的孩子学会体谅,学会尊重,

学会负责任.另外,我还想对那些批

判刘德华的朋友说,不要再要求刘去

见这对母女了,这么做只会伤害到更

多的人,你们能保证刘见了她们之后,

她们还不会提出别的要求吗?我们应

该看到的是,当初,杨丽娟也只是想

能与刘有个近距离的接触就好,而终

8

于实现之后呢?她不是还提出了别的请求?所以,人有时是很满足的.再说了,如果刘真要满足她们,那岂不是说认同了杨家的做法,也就是说,为了自己的偶像可以不择手段.那么,这将是一个负面的影响!那还不知要出现多少个这样的案例呢!还好刘很明智!我赞赏!

我忠心地希望,这件事到此这止,希望母女俩能从这件事吸取教训,希望她们重新开始生活,过上正常的生活,像我们一样学习,工作,结婚,生子.为这个社会做一点微薄的力量!也算对得起杨父在天之灵.也希望同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

最后,我要说的是,梦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幸福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不是乞求!

15、简述教育要拯救个人的基本意义。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个体到集体,这是人类比较骄傲的进步。可是,这进步从一开始就付出了代价。整个现代文化中的争议和挣扎,都与这个代价相关。某些代价与个人的“不作为”相关,但更严重的代价是群体的异化及其对个人的控制。“现代人”已经不可能重新返回原初的孤立状态,但“现代人”有一个“新使命”:他既需要生活在群体中,又不得不保持个人的独立。这种个人的独立至少包括“自食其力”、“自我主张”、“自身强健”:

1、自食其力,凭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保持“经济”上的独立精神。

2、自我主张,凭自己的头脑作出自己的决策,保持“政治”上的独立精神。放弃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就是放弃了做人的资格。

自我主张、自由思想、自由选择虽是人的权利,可是,人在享用这种权利的时候,却不得不承担思想和选择的责任。一个人到了需要独立的年龄,或者,在他的亲人无力资助他的时候,他完全应该拿出勇气,浑身是胆,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生活。鲁滨逊的孤独与挣扎,是所有人的宿命,每个人都面临一致的命运: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3、自身强健,凭自己的身体享受健康的生活,保持“身体”上的独立精神。身体强健的人并不见得就有独立人格,但身体孱弱的人一定依靠他人的扶持,身体的矮化与弱化会带来志气的短小和精神的萎缩。

四、论述题(25*2=50)

16、试述《魏书生演讲报告》的基本观点。(2007年5月27日13:04)1、把每一件事作为训练自己全面素质的手段、机遇。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是注意力不能集中。

2、制定班规、纪录该何时就做何事!

3、不应让学生生活在老师吆喝声中

4、老师也要多积极参与学生的早操,得以锻炼身体,也应爱惜身体。

5、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

顽强的意志品质。

6、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

惯。

7、习惯是从行为中来,坚持下来,往

深去做。

8、坚持自己写日记,并带领学生写日

记。

9、人不在好高骛远,忘记东张西望,

埋头注意脚下,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事情,成为脚

踏实地坚强自信的人。

10、有好的行为就会形成好的品质。

11、扎扎实实往深去做工作,并且工

作要适度。

12、创新就是坚定不移的朝着一个正

确的方向往深处转研。

13、把教育办“干净”,政务公开。

14、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监督校长、

老师先养成好习惯,并能受益终身。

15、班主任不要把自己当成监督检查

员,退到第五道防线,设立第一道防

线:自检关——良心关;第二:护检

关,也达到改善同学之间的关系,责

任人检查;第三:集体舆论关。

16、建立一个说了算,订了干,一不

做二不休,只许前进不许后退的班集

体。

18、不断的强化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苦乐观。

19、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

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的做平平凡

凡、实实在在的事情。

17、叙述《奥林匹克竞技运动——野

蛮的“文明”》的基本要点。

1、肉体。

2、意志力。

3、情感

奥林匹克在今天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

的竞技运动。

1、文明与野蛮。在当今社会中就会发

现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野蛮”,篮

球、橄榄球、冰球等等的职业体育都

是美国的,在进入文明的过程中需要

陶冶体魄。奥林匹克竞技运动作为一

种规则鲜明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全

世界非常瞩目、璀璨的高层次的野蛮

游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的一种

感性的突出,是人类一种力量的宣扬,

是人类的体力在对抗文明重压之下的

反抗。2、野蛮是原始动力的表现形态。

人毕竟是有他的社会性,动物性又是

他的基础。人是活在一个伦理道德法

制中的,而非理性的一种协调过程当

中,人的生物性不是一个可耻的东西,

人是有生物性,这是人类最基本的东

西。3、原始动力的特征。原始动力的

第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自发性。这个自

发性就是人需要那种无拘无束的、奔

放的、相当程度的狂野的特征。人类

的原始动力当中的第二个特点是攻击

性。西方人对于足球、橄榄球的投入

和关注

代表了人类的一种超乎寻常的攻击性

的力量,人类中需要一种攻击性的释

放,恰恰是人们在规则许可当中得到

释放的。第三个原始动力的基本特点

是情绪化、非理性。奥林匹克是更高、

更快、更强,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人

类在非理性过程当中对世界极限的探

索,在这种探索过程当中,人类发现

了如何征服大自然,如何体现人类不

可估量的能量。4、奥林匹克运动与现

代战争。既然是文明与野蛮,总要找

最野蛮的东西跟虚拟的野蛮的东西相

比。第一,奥林匹克竞技运动跟战争

在发生机制上有相同性。征服与反征

服,这是体育与战争共同的特点,这

种特点隐含着人类的一种竞争、占有

的倾向。人的一种侵略性在体育中是

以规则表现出来的。把人类野蛮的行

为,按照规则在一个框架当中用科学

的方法来体现人类的本能力量和蛮

力。我们不提倡在街头斗殴,但是我

们推荐人们在更野蛮的规则指导下的

体育运动来体现你的突破。第二,奥

林匹克竞技运动与现代战争在表现形

态上也是一致的。战争总是有胜负、

输赢、高低、强弱,而竞技体育这也

有明显的结果,通过测量、得分、致

胜、评分,来进行评判。第三,奥

林匹克竞技运动与现代战争在战略、

战术上也是相似的。现代奥林匹克竞

技运动与现代战争在战略、战术、准

备期、竞赛期、心理方面等都有相似

性。战争和竞技体育都要经过精心的

策划、准备,环环相扣。第四,战争

与竞技体育在人性的解读当中也有一

定的相似性。在平和、安静的社会环

境当中,人们是追求一种有规则的火

爆的刺激,这种火爆的刺激正是人类

双向性格的配合。人有两种性格,一

种是社会性的,希望生活安详,另一

种是希望火爆,体育运动恰恰在这两

者之间发挥得最好。第五,奥林匹克

竞技运动和现代战争在哲学层面上是

相通的。在胜负输赢当中的不确定性,

体育运动最大的魅力就是胜负输赢。

现代战争的胜负输赢也是这样的,可

能在战争的前期不确定,而体育竞技

在后面越来越有悬念,越不确定,在

最后的几分几秒当中可能出现出乎意

料的结果。战争是残忍的,而奥林匹

克竞技体育是超政治、超文化、超宗

教信仰的,是可以让不同的民族、不

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

肤色,不同的人文信仰的人们聚集在

五环旗下,为了更高更快更强,为了

和平,为了发展经济,为了体现人类

的极限而聚集在一起。都可以在公平

公正的环境当中进行较量。5、奥林匹

克与人类文明。人类为了反抗人类文

明对他的迫害,我们东方发明了养生,

西方发明了体育,中国人通过各式各

样的形式来陶冶情操、锻炼身体。中

国人在养生、保健的过程当中是讲究

静的,不损的,是讲究静脉通气的。

而西方人是讲究损,认为生命的能量

是来源于外界,而中国人认为生命的

原动力是来自身体的内部,这就要安

静,你要养精蓄锐。所以中国人是通

过这样的方式,而西方人是通过耗损,

9

受损之后再恢复,这就导致了两种民族体格的不一样。西方是基本保持着文明进入之初的那种突破和形态,而中国人同样是通过静止的方式,特别是传统民族的气功、武术等方式。6、奥林匹克与休闲运动。体育运动是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来满足你的身体健康。你的生活幸福感与你运动参与度可能有很大的、很密切的关系。7、体育运动与社会发展。类社会的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个社会的非生物能量。人类社会在不遗余力的挖掘人类的一切非生物能,但是除了体育之外还是体育,体育是唯一在人类发展过程当中拼命誓死捍卫人类的生物能,人类不断的通过生物能的开发才能保持身体的强壮,否则今后真的会像前面说的成为一个怪胎。

8、奥林匹克对人类的贡献。它可以概括竞技体育的价值所在和伟大意义。9、竞技体育的统一。这是一种超宗教、超国家、超种族、超文化的都达到了一种统一。奥林匹克运动又体现着一种超乎寻常的东西。首先世界文化是统一于竞技体育,在这个统一过程当中,奥林匹克非常有意思。不是像一个西方的文化,奥林匹克是一个世界上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大的文化体。是包容世界上所有的文化,又在一个共同体制中来执行。10、北京奥运会的意义。2008年北京奥运会昭示着中国将会在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教育、体育当中有一个全方位的聚集。

(C卷)

一、多选题(5*2=10)

1、实验研究法的关键要素是(控制、假设、检验)

2、“教师是春蚕”所用的的(类比法)

3、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是:()A 知识与技能B情感、态度、价值观C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D过程与方法

4、《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杜威)

5、《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作者是(龙应台)

二、判断题(5*2=10)

6、“教育即生活”是杜威的教育信条。(对)

7、读书可以治疗某些疾病。(对)

8、教师应从事大规模的调查研究。(错)

9、好的教学应该引起学生自主学习。(对)

10、没有赏识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

三、简答题(5*6=30)

11、有人提出“中国,你需要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你知道这种新的文艺复兴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答:1、天地之间,个体为尊!只有个人的站立,才有中华的真正站立。西方的崛起和繁荣,首先要归功于文艺

复兴运动,归功于个人的觉醒。中国的落后首先要归因于个人和个体意识

长眠不醒。中国需要一场文化风暴,

需要一场文艺复兴,需要一场新人文

运动来唤醒沉睡了几千年的民众!唤

醒的目的不是为了富强,而是为了个

人的价值与尊严。2、在没有出现文艺

复兴的地方,理想中的人应该是卑微

的、驯服的、听命的。个人不把自己

看成是自己,而是看成一个民族、种

族、阶级、国民、政党、家庭和公司

中的一员。他被要求为他所属于的那

个抽象的集体活着,却不能为自己活

着;他什么都可以是,就是不可以是

他自己。3、文艺复兴的最大成就是在

观念上复活了真正的个人,否定了抽

象的、集体的、附庸的人,肯定了个

人和个体的价值、尊严与伟大,断定

个人不应该成为任何集体的附庸,主

张个人是自身命运的主宰。4、中国人

需要重建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今天,

只有通过文艺复兴才能重建文化自

信。文艺复兴首先是普世价值的文化

寻根。只有确立、发现并承认个人的

价值与尊严,才有可能找回文化自信。

中国文艺复兴的目标是发现个人,方

法不是复古、不是媚外,而是内部发

掘外部引进。

12、怎样成为快乐的教师?

教师的生活是否幸福,取决于教师是

否拥有求知的快乐、爱的快乐和游戏

的快乐。求知、爱和游戏三者一起构

成教师的幸福感的源头。

一、求知的快乐

人的快乐有三大源头,求知并由此而

智慧是人类的快乐源之一。一个人如

果快乐,他的快乐很可能来自他的学

习、好奇、探索的生活方式。在教师

的群体之中,有多少教师的快乐不是

显示为求知、智慧的欢乐?

求知”就在教师的生活近处。相比之

下,教师比其他行业更容易获得求知

的快乐,因为学校中的人长时间地与

知识、学习打交道。就此而言,教师

拥有较多的幸福资源。二、爱的快乐

人的快乐的第二个内容是“爱”,或

者说,“爱”是第二个重要的“快乐

源”。

被人爱是一种幸福,可是,更幸福的

是爱别人。这是一种很有趣的事情:

被别人爱当然是一种幸福,可是,比

这更幸福的是爱别人。如果一个学生

不能在他的老师那里获得爱的感受,

比如被老师爱或者他爱他的老师,而

且碰巧这位学生又不那么幸运:他在

同伴那里也得不到爱的感受,或者他

在整个学校都找不到爱的感觉,那么,

他是否会选择“逃学”?或者,他是

否会成为一个“问题儿童”?要么,

他是否会在他的内心从此埋下“仇

恨”、“孤僻”、“怪诞”的种籽?

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在他的校长那里获

得赏识的感受,比如被校长赏识或者

他欣赏他的校长,而且碰巧这位教师

又不那么幸运:他在同事那里也得不

到赏识,或者他在这个学校都找不到

赏识别人或被别人赏识的感觉,你说,

这位教师是否还能够在这个地方长久

地呆下去?他在这个地方长久地呆下

去难道不是一种受罪和苦难?

三、游戏的快乐。闲暇、游戏,是人

生快乐的一个重要源头。闲暇、游戏

的价值甚至不止于让人快乐,它的另

一个价值在于让人因轻松而拥有自己

的自由人格和独立精神。相反,“负

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教育应当使

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

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

任务要他去负担。”

13、什么是一个好学生?

静能生慧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1.安静的教育学意义

1.1文静(保持文静的思考习惯)

1.2肃静(保持肃静的礼貌态度)

1.3镇静(一种见多识广的修养)

2.活力的教育学意义

2.1灵活力与创造力:

2.2主动力与意志力

2.3快活力与生活情趣

3.在安静与活力之间

3.1儿童时代:活力比礼貌更重要

3.2工作精神:礼貌比活力更重要

好学生首先应该有合格的思想素质,

良好的情趣品位,这点永远是重要的;

其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再次,有学习,生活,自理的能

力。

个好学生不一定要有很好的成绩,但

一定要有很好的思想人格,有自己的

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会处理关系的能

手.适应社会而存在!

好学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做事的效

率高,不拖拖拉拉!!能够很静的思

考问题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很活跃要

敢于和老师交谈

敢于承担一切责任,有上进心~

10

好学生能好好地静下来思考,但更能

活跃在球场上~~也就是说,要有清醒

的思维与健康的体魄~~

14、有效教学有哪些关键策略?(3月12日22:18)

一、主动探究:强调由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结论,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领会学习的方法、体验探索的欢乐。从教师的“化难为易”转换为由学生亲自面对教材本身、亲自将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化难为易”,这就是“主动探究”的意义。“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能够自己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地完成学习的目标并掌握学习的内容,而且学生自己能够根据学习的实际过程调整学习目标和内容。也就说,真正的“主动学习”意味着在整个“学习目标与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为达成目标的问题解决—学习结果的评价”三个活动中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地完成。与之相应,教师在这三个活动中引导学生确定自我学习目标、自我完成学习目标(解决问题)和自我评价。“探究学习”以“主动学习”为基本前提,它看重的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深刻地领会知识、学会自主学习并形成合宜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的“自主学习”往往具有“探究”的性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大量地重叠、交叉。针对目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而言,需要关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究”首先意味着“自学”,然后意味着“问题解决”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整体学习”。二、情感意志。1“热情求知”:作为“学习兴趣”的情感意志,它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性条件;作为“学习兴趣”的情感意志实际上与“主动探究”相关。“主动探究”已经暗示了“热情求知”。“热情求知”是在求知过程中因发现新知识与创造新知识而带来某种欢乐感。研究者对一个问题发生深度的执着将引起情绪紧张,而从这种紧张的释放中作出的发现是一件快乐的事情。2)“先立其大者”:标识“人生幸福”的情感意志,是作为“人生幸福”的情感意志,它是人生的第一目的,而不只是在作为手段的“学习兴趣”的那个地方停留下来。“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期望效应”)历来被解释为教师的“情感期待”会影响学生“知识学习”的效率。这也提醒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希望教育、鼓励教育、激励教育、成功教育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

3、生活实践。重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就能够“学有用的东西”。“返回“生活世界”不是使“活动”与“学科”并列,而是使活动成为知识的一种形态,使知识具有生活的生机。教学原本就在活动中,或者说,教学原本就在学生的生活中。知识原本就从

生活中产生,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也因

此而不得不经常地返回到知识的母体

——生活中去。“传统学校教学中,基

础性学科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书

本上的抽象知识,如若要联系实际,

主要也是举例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

学生理解抽象。而不是认识生活世界

本身就充满知识和需要知识。这种将

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割裂的状态

从小学就开始,随年级的升高而愈演

愈烈。教师应当使学生明白:知识不

只是在书本上,而且也在生活中;学

习不只是为了考试,也为了提高和完

善自己;只有与生活世界沟通的知识,

只有能提高、完善学生能力和品质的

学习,才富有生命活力。而知识从书

本形态到生命形态的转化,是不能没

有这“两个世界”的沟通的。

15、列举适合教师阅读的十本书中的

五本?

1.薛涌:《美国人是如何培养精英的》

(包括作者相关的书,如《精英的阶

梯》。

推荐理由:可以把“别国的教育

与别国的教师”作为一个类型,与之

相关的推荐书目是:《素质教育在美

国》(这本书唯一的遗憾是“旧”了

一点)、《我在美国教高中》(珊伊

著)等等。

对中国教师来说,最紧迫的任务

是了解“别国的教育”,而不是简单

地排外。如果有人在当今这样的时代

竟然因害怕“全盘西化”而排斥“别

国的教育”,那是可耻的。

2.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

校》。

推荐理由:《学校与社会·明日

之学校》其实并不是一本书,而是杜

威几本书的合并。这几本书并不是杜

威最有理论地位的书(一般认为杜威

最有理论含量的书是《民主主义与教

育》),但这几本书讨论的都是当时

美国社会变化与教育变革的大是大非

问题。从社会转型的状态来看,中国

当今的社会状态与美国当时的状态类

似,中国当今的教育状态与美国当时

的教育状态也比较类似,这使杜威的

系列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编为一本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特别

适合现时代的教师阅读。

3.李泽厚著:《论语今读》(相关的

图书包括《道德经》,二者虽然在很

多观点上有冲突和张力,但可以正因

其相反,乃可以相成)。

推荐理由:如果说第一紧的任务

是为了理解“别国的教育”,第二紧

要的任务是了解“自己的文化”,包

括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化。不见得古典

的都是好的,但是经典图书经历了时

间的淘洗和选择,纵使不少后人对它

提出批评,但它既然够格成为经典,

自有它构成经典的力量。

既理解“别国的教育”,又立足

于“自己的文化”,这是比较开明的

“文艺复兴”道路。

4.[日]黑柳彻子著:《窗边的小豆

豆》。

推荐理由:对学者来说,可以直

接经由学术著作和调查报告来研究

“别国的教育”和“自己的文化”,

但是,对大众而言,需要借助于“文

艺”的道路。

在教育领域,较少有“教育文

艺”,但也不是没有,比如卢梭的《爱

弥尔》、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

《爱弥尔》乃世界公认名著,但节奏

太慢,教训口气太重,所以,我们推

荐《窗边的小豆豆》。

若论“教育文艺”,自然包括教

育小说和教育电影。后者如《春风化

雨》(电影)、《音乐之声》(电影)、

《大国崛起》(电视片),等等。

除“教育小说”之外,尚有一部

比较奇特的“动物小说”值得阅读,

那就是姜戎的《狼图腾》。它可能让

某些读者热血沸腾,感受到生命本原

的激情与力量。而这种品质,恰恰是

某些教师所严重匮乏的。

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相

关图书包括“周国平散文”、“余秋

雨散文”等相关“文章”)。

推荐理由:依然看重的是“教育

文艺”与“教育启蒙”的意义。

6.张民生、于漪:《教师人文读本》

(上下修订本)

推荐理由:如果说中国教师第一

紧要的任务是理解和领会“别国的教

育”,第二紧要的任务是立足于“自

己的文化”,第三紧要的任务是进入

“教育文艺”,那么,第四紧要的任

务便是承担“教育启蒙”(包括“自

我启蒙”与“启蒙他者”)。相关图

书包括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教

程》、《大学人文读本:人与国家》;

《大学人文读本:人与世界》、《大

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

可以从“教育文艺”与“教育启

蒙”的线索把这几本书找出来并推荐

给老师。

7.谢泳编:《胡适还是鲁迅》(相关

的图书包括《鲁迅全集》、《胡适全

集》)。

推荐理由:就思想领域而言,这

“两兄弟”几可以撑起整个近代中

国。他们的思想在当今依然可以担当

“启蒙”的大任。

8.张文质著:《唇舌的授权》(以

及作者相关的《幻想之眼》、《保卫

童年》等等)。

推荐理由:张文质老师的书几乎

都可以视为“教育文艺”作品。好的

“教育文艺”总是悄悄地不显山不显

水地把“教育道理”隐含在作品中。

按照这个标准,张文质老师的书堪称

优秀的“教育文艺”作品。

9.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作

者相关的书包括《教育的真情与智

慧》)。

我们所憧憬的“教育启蒙”是指

“对教育现实问题表达关注,并对真

11

实问题勇敢地做出批判性思考,让中国教育更自由、更平等、更民主、更人性”。在这条道路上,肖川老师的作品是闪闪发光的灯塔(尽管也还只是一座微小的灯塔)。

若“教育启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主题,那么,肖川教育博客、刘铁芳教育博客、许锡良教育博客三者便值得每日观看。三者之间,刘铁芳老师的《守望教育》、《走在教育的边缘》等是值得阅读的;而许锡良老师的《教育观察》(我个人自做主张的命名,尚未出版,文章尚在他的博客中)会令老师们眼前豁然一亮,或许会在阅读许锡良老师的文章当下便发誓不再过“旧式的生活”。

10.[美]亨特著:《心理学的故事》。

推荐理由:因为它关于“心理学”,又以“故事”形式呈现。

四、论述题(25*2=50)

16、试述《神童的成长》的基本要点并发表你的看法。

17、叙述《在日本的日子》的基本观点。

1、中国人把自己的后代培养好,让他们很有出息,活出人的尊严。远远超出日本。这样实际上就是等于报了仇。可是,如果自己的祖宗被人欺负了,而后代仍然是不争气,仍然是贫弱、落后、愚昧,然后只会骂人家,这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也是对现实的改变没有任何帮助的。我们与其有时间精力去骂日本人,不如卧薪尝胆,奋发有为,多想想如何来为这个民族的发展出点力。把自己的建设搞上去。反思一下日本人为什么战败后仍然能够发展,而我们作为战胜国仍然不能够发达起来?我们有多少中国人反思过这个问题呢?我从来不怕日本人强大,但是怕中国人不会反思自己。我们自己的国民素质在国际上声誉不高,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一个人一生只有几十年,如果每一代都来做点事情,中国一定能够发达起来。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过得好一点,甚至过得不比日本差。

2、日本人对世界的了解是一清二楚的,他们的学校教育的目标都很明确:培养能够有世界视野与国际思维的日本人。当我们在一厢情愿地要日本对历史上的罪恶认错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多么不了解日本啊。他们所想的与我们根本就不同。他们的文化告诉他们说:向前看,莫回头。永远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多台风、多地震,多火山,同时又资源十分贫乏的小岛上生存下去。如果中国人了解日本人的这个思想,你是不能够指望他对历史上的事情负责的。日本不是德国,既然如此,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反复纠缠不会有什么结果。我们要日本承认中国,唯一的办法就是像美国那样强大。

3、我们现在正被一种盲目的民族主义的情绪所笼罩,这是可怕的。因为这种情绪还带着爱国主义的光环。

可是,这是对我们的发展极其有害的。

因为,这会使得我们失去理性的认识

能力。使我们不能客观地认识一个现

实世界。

4、我们要学会反省思考,学会去

寻找原因。

5、日本的人性化社会:日本人认

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极其宝贵的。

在日本,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无

论是交通安全,还是食品安全,或者

污染辐射问题,在日本都解决得非常

好。社会里处处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请注意:是对人的尊重,而不是对人

的身份的尊重。只要你是一个人,不

分性别,不分种族与民族,不分男女

老少,他们都会提供一种热情而平等

的服务。

6、日本已经找到了使他们安全的

办法:培养具有世界胸怀的日本人,

走向世界可能才是最安全的。

7、在日本一切制度都是为了方便

人。一切管理工作也是为了方便人。

8、日本人的工作确实很认真,但

是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习惯,工作也

是一种享受。只有当一个人很懒惰的

时候,他才会推测那么认真地工作该

是多么痛苦啊。

9、中国的绿化面积实在是太少了。

与日本相比,我们差距实在太大。

10、日本教育说日本要成为世界的

日本人,中国也一样要成为世界的中

国人。所以我们出来看看,主要是学

习学习。当然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

的邻国,也是值得来的。日本近几十

年来发展得很快,自然有值得我们学

习的地方。中国与日本的历史从来都

是互相学习的。日本学习中国二千年,

中国现在也应该向日本学习几十年。

11、近年来中国与日本之间总有一

些极端的态度,这首先是有历史的缘

故,历史问题一直得不到较好地澄清,

在历史问题上达不成共识。伤害了中

国人的感情。当然,现在无论中国还

是日本,持这样极端态度的人都是极

少数。解决这样的极端态度要靠我们

双方多交流合作,增进互相了解来解

决。希望更多的中国人来日本看看,

也希望更多的日本人到中国看看。中

国与日本完全可以世代友好下去。

12、日本钱币上的人物都是科学文

化界为日本,甚至为世界做出了重要

贡献的文化人。他们的地位与作用远

在政治人物之上,通过他们,我们就

不难发现日本为什么会强大,日本为

什么能够成为世界上的科学大国,文

化大国。

13、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落后总

是有根源的。如果要找根源就要去找

我们的国民是怎样失去学习的热情与

创造的能力的。当一个民族失去了学

习与创造能力的时候,愚昧落后,死

板、僵化、固执与成见就充满了这个

社会。

14、日本的素质教育,必须有开阔

的视野及坚定的行动能力。

15、我们中国人恰恰缺乏反思与批

判能力。我们常常借口现实、国情,

把“成则为王,败为寇”作为行事的标

准。

16、中国人靠个人的政治经验治理

国家,政治人物高兴时天下太平几天,

不高兴时,天下大乱。论个人的政治

智慧,中国人是高的,但是中国人却

治不好这块土地。还不如去佩服那个

发明完善制度的人,那怕他个人的政

治魅力很差劲,也没有关系。中国人

的感悟能力确实比日本人强。可是,

正是如此,中国人流行的行事规则是

潜规则,大家都活得很累,而日本人

按部就班,反而轻松而不容易出错。

认真准确,有时就是要有步骤,要有

规则,并且严格遵守规则的。当中国

人嘲笑日本人、美国人笨的时候,我

们可能要拿一面镜子自己照一照,究

竟是谁才是真正的愚蠢。

17、如果中国人学学日本的饮食,

中国每年至少在吃方面可以省出5000

亿元人民币。而且身体的素质可以大

幅度提高。只是,目前可能仍然缺乏

条件。因为日本吃法要有保护得很好

的自然环境,也需要有严格的食品安

全制度。这种转变实际上是社会文明

进步的标志。

18、缺乏发明创造能力的民族,只

好走伪造与制假道路。所以,只有用

假货来充斥市场。可是,这会给自己

的民族声誉造成极大的损失。一个民

族靠仿冒与造假是不可能走上世界强

国的,不可能达到民族复兴的。

19、日本人现在的国际信誉好,愿

意与他们做大宗生意的国家特别多。

这是日本人能够发达,并且形成良性

循环的重要原因。要不假冒人家的产

品,就必须自己有创造力。必须尊重

知识,尊重人才,并且保护人权,同

时强力保护知识产权。必须大力发展

教育,把教育质量提上去,在这些方

面不要怕花钱,不能太短见,要知道

一个民族真正的财富是大脑里的财

富,日本的成功正在于此。只有有了

中国发明与创造,中国才算是一个强

国,一个真正的大国。可是,现在我

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是好好反省中国

人为什么会失去创造发明的能力的时

候了。创造力的失却,是制度的因素,

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是教育的因素,

而不是中国人天生不行。有中国发明

创造,中国才会真正有希望。而中国

制造只是一个过渡时期,而且是无可

奈何的过渡时期。中国现在是在靠污

染环境,掠夺资源,使用超低工资的

惊人廉价劳动力来吸引外资制造商的

投资。经济有了一点发展,但是人民

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多少提高。中

国人的环境现在已经是恶化到了一个

惊人的地步。在中国的上空看到的中

国几乎很少有绿色地带了。中国人的

长期低工资制度,使那些普通的中国

人即使走到外国,也会为自己超低的

购买力而感到自卑。他们没有自豪感。

没有体会到一个公民的权力与自尊。

12

他们在日本这样的国家可能只会有两种态度:一是愤激反抗外加仇视;另一是深度自卑,情绪低落,毫无斗志。

20、日本是一个安静的国家,所到之处都是非常安静的。为什么先要变成一个安静的国家?安静就能够清醒,清醒就能够想出办法。一个社会最可怕的就是躁动不安的心,最可怕的就是到处是喧哗的声音与浮躁的心态。因为这样最不容易看清自己的真实面目,从而忘记我们面临的处境。我们过去许多的失误都是在好大喜功式的狂热之中造成的。我们能不能先变成一个安静的人,变成一个安静的社会?我想我们先不要去追求太高的东西,我们先能不能为自己的环境营造成为一个有利于思考的环境?只有在冷静中,我们的双眼才能够看清周边的事物。可是,我们似乎总是从外表到内心,一直处于一种追求成功的庸俗的心态之中。

21、学习日本的“好战”其实也是善于学习,富有创造精神的意思。他们勇于接受挑战,或者主动挑战比自己强大的对手的能力与勇气。

22、日本人对于时间的感觉是非常敏感的。他们永远在追求最好的东西。这个世界留给中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发达的日本人尚且这样不断地勉励自己,更何况我们还这样问题多多呢?向前看,莫回头,我们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因为岁月不待人啊!

教师怎样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的“基本”的要素,大体有三: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课程资源(或称之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以前人们往往重视教师的讲授,或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殊不知无论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最终的效果取决于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课程物质资源主要涉及对教材的“再度开发”、“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的再度开发

“教材”包括“课本”(或“教科书”)以及相关的“教辅材料”,比如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教学挂图、教学仪器设备、学生练习册、练习本,等等。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备教材”是教

师“备课”的一个部分。所谓“备教

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教师的责任是通过对教材的“再度

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

全”而有教育意义的。教师在对“教材”

进行加工和改造时,有时需要为学生

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

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

题。

在为学生提供教材和教辅资料时,

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需要保持一

定的难度,能够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

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

教材和教辅资料理想的难度是保持在

“最近发展区”的范围。让学生大体能

够通过有指导的自主学习而理解和掌

握教材和教辅资料所蕴涵的信息。

有时也可以提供难度较大的教材

和教辅资料。当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

资料难度较大时,可以鼓励学生以“小

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和

领悟相关的信息。

(二)体验“网络资源”与“现代教育技

术”

网络资源和影视资源可以合称为

“媒体资源”。除教材资源之外,教师

尚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从网络资料、

影视资料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有

价值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

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书

本”(“课本”、“教科书”)虽然历来成

为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但“网络

资源”将对传统意义上的“书本”构成

某种挑战。

“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际上

是对人类的传播方式变革的一种回

应:从古到今,人类的传播形式大体

有四种。首先产生的是口头传播。然

后是书籍传播。第三种形式是大众传

媒,尤其是以电视为代表的现代传媒。

传播发展的第四阶段是网络媒体的出

现。“以文字文本为基础,辅以多媒体

的信息网络,不仅使信息数量成百上

千倍增长,而且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

播质量,文字与图像、声音的巧妙结

合,使阅读重新成为重要的获取信息

的方式,也使阅读者的阅读兴趣、选

择权利得到尊重。”

除网络资源之外,教师在日常教学

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于

“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发和利用相关的

课程资源。当教师适当使用“现代教育

技术”时,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构成课

程资源的一个部分。教师们根据不同

的目的、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折

衷地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前

沿阵地,假使还有哪一点可以成为新

的突破口的话,那就是教育技术。” 布

鲁巴克对教育技术寄予如此之高的评

价和厚望,似乎并不夸张。现代教育

的确越来越显示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力

量和魅力。

(三)走进“社区资源”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积极开

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

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

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

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

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

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

息化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包括学

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

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

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

馆、博物馆、纪念馆、气象站、地震

台、水文站、工厂、农村、部队以及

科研院所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无论“天然性”的自然资源还是

“人工性”的社会资源,只要教师参与

其中的开发,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皆

可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成为

有效教学的一个部分。学生家长与学

生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学习工

具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真正

的有效教学不仅依赖于家庭的课程资

源,而且常常需要引导家长开发和保

存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丰富

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

础,也是我们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课程

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

13

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自学辅导教学”和“异步教学”

卢仲衡老师倡导的“自学辅导教学”有几个重要的步骤:

第一,启发,就是提示当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阅读课本,就是学习自己读课本。

第三,练习。既然读懂了课本,就可以做相关的练习题;

第四,当时知道结果。这一步很重要。做了练习之后,让学生当场核对或订正答案。

第五,小结。教师下课之前总结当天学习的内容。

与卢仲衡老师的“自学辅导教学”类似,湖北的黎世法老师倡导“异步教学”实验。

“异步教学”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自学。就是自己读课本。

第二步,启发。就是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

第三步,复习。回头输理一下自己已经学了哪些内容,检查有没有遗漏的地方。

第四步,作业,其实也就是练习。

第五步,改错。这一步相当于卢仲衡老师倡导的“当时知道结果”。学生做了练习之后,同学之间相互改错。

第六步,小结。

卢仲衡老师和“自学辅导教学”和黎世法老师的“异步教学”这两个教学实验采纳了几乎相同办法。前者显示为“五步”:启发—阅读课本—练习—当时指导结果—小结。后者显示为“六步”:自学—启发—复习—作业—练习—小结;他们共同的精神

是重视自学和自学之后的及时反馈与

矫正。

这些做法看起来比较简单,实际

上,这里面隐含了教育最基本的秘密:

让孩子们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学习,

并给予及时的反馈与矫正。

受伤的蜜蜂

某个夏日里,有一个人在山间砍除

灌木。几个钟头之后,决定该停下来

吃午餐了。在一根木头上坐下,取出

三明治,一面欣赏四周有粗犷之美的

风景。两道湍急的溪流汇成一方清澈

深潭。然后挟着雷鸣之声奔下葱郁的

峡谷。他这种诗情画意本来是再美也

没有的——要不是一只蜜蜂开始锲而

不舍地围绕着他嗡嗡飞。那是一种随

处可见、喜欢骚扰游人的蜜蜂。他想

也没想,一下就把它赶走。但它毫不

甘休,飞了回来,再嗡嗡骚扰他。他

不耐烦了,一巴掌把这东西拍到地上,

用靴子把它猛地踏进沙里去。不一会

儿,他脚下的沙爆开来,把他吓一跳,

那折磨他的小东西竟然拼命地扑着两

翅钻了出来!这回他可决不让它逃生,

他站起来,使出他95公斤体重的全部

力量,把它碾到沙里去。他再坐下享

受午餐。几分钟之后,他注意到脚旁

的地上微有异动。一只受了伤但还活

着的蜜蜂,竞又微弱地从沙里钻出来。

它居然没死,令他十分迷惑,于是俯

下身子,看看它究竟伤到什么程度。

看来它右面的翅膀仍相当完好,但左

翅已被皱折得像个小纸团。然而那蜜

蜂仍慢慢地把翅膀扇动,好像在估量

自己的伤势,同时开始清除胸部和腹

部的沙粒。然后蜜蜂把注意力集中在

弯折的左翅上。它的脚上上下下地快

速扫动,想把翅膀摩平。每摩一次,

就把翅膀振动一番,好像要试试看能

不能起飞。这只伤残得无可挽救的东

西竟以为自己还可以再飞!他趴在地

上,要把蜜蜂那徒劳无功的尝试看个

仔细。经过更真切的观察,证实这只

蜜蜂已经完了——它肯定完了。他是

个经验丰富的飞机师,对于翼很有研

究。不过蜜蜂毫不理会他那优越的知

识。它的体力似在增加,修补的速度

也在加快。那薄纱般不能活动自如的

弯折的左翅,这时已近挺直了。最后

蜜蜂觉得相当有把握可以来一次试飞

了。它发出很响的嗡嗡声,振翼使身

体离开大地——不过飞出沙面才七八

厘米就坠落到沙堆上,猛打了一个滚。

它再一次疯狂地摩平、屈伸翅膀。蜜

蜂又升空了,这一次升高了15厘米才

跌下另一个沙堆。它的翅膀显然已能

飞行了,只是还不能控制飞行方向。

它像机师那样,慢慢地琢磨一架陌生

飞机的特性,试行短跳,但每次都失

败了。可是那只蜜蜂每次坠地后都积

极再试,拼命要纠正新发现的结构缺

点。蜜蜂又一次起飞,这次终于飞越

了沙面,直朝一个树桩冲过去。险些

要撞上时,蜜蜂放慢前进速度,打了

个回转,飞到波平如镜的湖面上,慢

慢飘行,似乎在欣赏自己的湖中倒影。

蜜蜂在这个人眼前消失了,这个人才

觉察自己一直跪在地上。

这个人继续跪着,跪了好长一段时

间……

教育中的“民主”意味着什

么?

答:所谓教育民主,就是教师充分发

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

用,培养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学会自

我发展,教师发扬民主,就要改变过

去哪种无视学生主体作用的错误倾

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社

会主义社会,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同志

式的关系。这是实施教育民主的关键。

(一)强化民主管理意识。

强化民主管理意识,是形成班级

民主化管理的先决条件,作为班主任,

我觉得,调动一切因素参与班级管理,

首先要解放思想,不能自以为是,做

孤家寡人,不要以为这个班是我的,

14

我的话就是圣旨,班委会只是傀儡,学生要绝对服从。要改革班级的管理,就要解放思想,革新观念,富有民主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强化到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当中去。对班干部,即要作他们的后盾,也要珍惜他们的工作,并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做,对学生要尊重他们民主权利,班委会由他们民主选举产生,主要的规章制度要由他们民主协商而制定,重要事情以少数服从多数予以表决,班主任和班委会的工作要求及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要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要让他们明白这个班是我们大家的班,需要老师、干部和广大同学的共同努力。实践证明,民主化的管理意识的强化能加速民主化管理的进程。

(二)形成民主管理的网络。

形成民主化管理的网络,是实施班级民主化管理的关键。

1、班长——班委会——小组长。

2、团支部——纪律委员——学生

推行民主化的管理体制,不仅可以减少班主任的繁重劳动,同时又很好地锻炼了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提高了广大学生的热情,造就出一批开放型与创造型的人才,可以使班级稳定,班风好,成绩突出。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好办法。

教师的“主动精神”意味着什么呢?从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所遇到的那些成功教师和我们在文本、电影中所看到的那些成功教师来看,教师的主动精神至少意味着:第一,善于创造性地执行,不让自己陷入被动和琐碎;第二,善于人生规划或生涯设计,为自己争取发展的机会;如果光有主动积极的精神、而对未来没有任何的计

划与打算的话,相信我的生活将会是

盲目的、将会毫无意义因此我必须对

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了

目标便会有动力,才会朝之而努力奋

斗,继而才能够成功。第三,像蚂蚁

一样自强不息,遇到任何障碍都不断

寻找新的出路。这是作为一个“人” 都

要具有的一种精神品质,不光光是我

们教师行业,任何行业如果没有这种

精神,他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刘教授

解释得好,他说:有主动精神、有力

量感、有超越感的人”第一,要有一口

好“牙”,最好把玻璃都能够咬碎。第

二,要有一个健康的“胃”,把玻璃咬

碎之后吞下去,把它消化掉。就是说,

你遇到了困难,要用你的“自强不息”

把它咬碎,要用你的“厚德载物”把它

消化掉。同样,我们做教师的是不是

更要有这种“厚德载物”的精神呢?我

们对待我们的孩子更应该给予极大的

包容和宽忍,不为别的,仅仅因为他

们是孩子,是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

孩子。

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一、主动精神

“主动精神”首先意味着“创造性

地执行”。任何人都需要“执行力”:在

别人需要你做什么事的时候,你立即

动身去做。这是一种雷厉风行的习惯。

这里面隐藏了一个问题:当一个人惯

于雷厉风行地执行之后,他可能“只能

执行,不能创造”。我提出一个说法,

叫“创作性地执行”。“控制感”对于我

们是重要的“主动精神”除了显示为

“创造性地执行”和“控制感”之外,还

意味着“生涯设计”。

二、乐观心态

乐观心态与主动精神是两个相

发相成的品格。主动的人往往比较乐

观。如果不乐观,就很难主动。教师

的乐观精神主要包括宽容精神、赏识

意识和有激情地生活。宽容精神是一

种“人不知而不愠”的修养,这样的人

不会喋喋不休地抱怨;赏识意识是对

他人表达真诚的认可和尊重。激情并

非简单的生理现象,它主要显示为一

个人的精神状况。

三、生活情趣

1、情趣。就快乐的元素而言,

有情趣比有智慧更重要。爱与被被人

爱。爱与被被人爱,这是人的本能欲

望。你若能够对某些特殊的对象充满

爱心,并能够成功地获得对方的爱与

尊重,你就开心。你如果既对他人缺

乏欣赏的热情和兴趣,又不能获得他

人的爱慕或依恋,你就很可能郁闷、

压抑而痛苦不堪。

2、爱与被他人爱,这是所有动物

体验“快乐”的基本前提。一个人若

在情爱上受挫或者严重缺失,这人必

终身不幸。其他本能活动虽然可以转

移和缓解情爱缺失的痛苦,但爱情的

缺失终究会使人在某个时候忽然跌入

空虚或痛苦的深渊。

3.作品感。作品感实际上源自人的

兴趣和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所有天

性中最珍贵的品格

教师的管理智慧

一、民主管理

教育管理的第一个智慧,我把它

叫“民主”。民主这个词太大了,请老

师们把它还原为一个小概念。什么叫

民主呢?就是尊重学生。遇到什么事

情,与学生商量,这叫民主。民主就

是这么简单。与民主相反的状态,就

是什么事情都由这个老师说了算。学

生不同意,也要执行。这叫做单独的

裁定,简称“独裁”。民主就是让民众

自己做主,让学生自己做主,遇到什

么事情,与学生商量,这是民主。

二、管理技巧

15

民主管理是重要的,但是,还有

一点很重要。它是民主的辅助策略,

我把它叫做“管理技巧”。魏书生的说

法是“科学”。他说,做班主任,第一

要讲民主,第二要讲科学。我看魏书

生老师所讲的“科学”,其实就是“技

巧”。他把他的“技巧”叫做“科学”。这

样说当然也是可以的,因为科学和技

术两个词,原本就连在一起。

三、教师威信

如果说“技术”是民主的辅助策

略,那么,“教师威信”则可以视为“民

主”管理的前提条件。一个教师在学生

那里是否有威信,取决于这个教师是

否能够让他的学生敬畏而喜欢这个教

师。教师可以询问自己:我要让学生

敬畏我,我做到了吗?如果做到了这

一条,紧接着可以询问第二条:我要

让我的学生喜欢我,我做到了吗?学

生凭什么喜欢教师?喜欢的原因可能

很简单:这个教师有爱心,他对他的

学生好,他的学生就喜欢他,就是这

么简单。学生凭什么敬畏教师?敬畏

的原因可能因为教师的思想魅力,也

可能因为教师的人格魅力。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 ?全球化 ?信息化 ?个性化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 ?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 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 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 ?改变课程功能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 ?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 (四)国家课程标准 形式:教学大纲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 ),(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目标、( )目标和( )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 )、(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 )和(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 )、( )。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 )和( )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 。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的呈现方式、()方式和( )方式的变革。 一、填空题 1、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师、课堂、书本 4、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综合课程 5、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教学、评估、考试命题 8、甄别与选拔 9、开发者10、教学容、教师的教学、师生互动 二、简答题 1.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第三,结合教学实践。 3.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4.简述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5.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或:怎样认识学生是影响课程标准编制的重要理论基础?

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民勤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讨论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加快我县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素质,进一步推动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特作如下决定。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1.基础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搞好基础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基础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水平关系到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为此,必须切实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予以高度重视。 2.随着全县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县资源少、科技转化率低和人口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全面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近年来,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高,教育投入机制不完善,办学条件较差;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还相对滞后;教育规模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教师总体数量不足,学历合格率偏低;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案方式比较落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加快全县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4.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从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教兴县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搞好基础教育的重大意义,要进一步增强搞好基础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发展经济必先发展教育的思想,牢固树立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全县基础教育跨上一个新台阶。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流派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八大流派 ——以1990年代为时间划界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二、生本教育学派 三、生命化教育学派 四、主体性教育学派 五、新教育学派 六、情境教育学派 七、情感教育学派 八、理解教育学派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叶澜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该课题是在1994-1999年“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阶段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延续性课题;1999年5月启动,2004年5月通过鉴定结题;2004年5月—2009年5月为成型阶段。 目的: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和创新型学校。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叶澜教授又明确提出了“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这一创建学派的明确目标。 三个“层面”:1.新基础教育理论研究;2.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的设计; 3.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三个“更新”:1.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的更新;2.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3.师生学校生存方式的观念更新。 四个还给:“新基础教育”所追求的改革效应是: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项研究任务:“新基础教育”研究定位于学校转型性研究。显性的目标是为了建设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学校。 1.学校转型变革的背景与总体性研究(包括当代特征、教育变革趋势、学校转型内涵、总体构成等); 2.学校转型性变革中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更新研究(涉及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以及一些相关的教育基本理论等。); 3.中小学基础学科教育改革的系统深入研究; 4.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的路径与策略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多重关系的方法论研究。 二、生本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郭思乐教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实验过程:2002年,“生本教育”实验进入香港,2005年,进入澳门。2007年,在广东省教育厅的直接推动下,“生本教育”实验开始在全省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开展,首批学校有15所。2008年,“生本教育”北上江苏、江西、北京等地,一批实验学校相继涌。生本教育目前在100多所小学和20多所中学进行实验。生本教育的实验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当今中国八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6年10月自考试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6年10月自考试卷 1、在我国,“课程”这个词的使用最早见于( B )A.《学记》 B.唐朝 C.宋朝 D.清末 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D ) A.实现“三个面向” B.实践“三个代表” C.促进国家发展 D.推行素质教育 3、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 C ) A.综合课程 B.显形课程 C. 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4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学习是( B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自主学习 D.学校学习 5、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的是( A ) A.课程标准 B.教学大纲 C.教学计划 D.课程宗旨 6、当今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那就是确立( B ) A.操作性目标 B.体验性目标 C.过程性目标 D.知识性目标 7、教材可以分成自编教材和国家统一教材两种。这种分类所依据的是( D )A.学科性质 B.教学的组织形式 C.教材设计的类型 D.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 8、“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工作很难用它的外显方式来表述”,这样的课程目标是( B ) A.实用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展开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9、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等,都属于学生发展的( A )A.基础目标 B.提高目标 C.加强目标 D.体验目标 10、在当前,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 A ) A. 教育自身地需求 B.国家大力的倡导 C.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 D.教师的自觉行动 11、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直接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把握-明究-解决的教材,叫做( A ) A.生活教材 B.知性教材 C.表达教材 D.技术教材 12、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他主性”学习转向( B ) A.发展性学习 B.自主性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合作性学习 13、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的过程”这种观点属于课程评价不同价值取向中的(,D ) A.目标取向 B.方法取向 C.过程取向 D.主体取向 14、我国,第一次提出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的是( C )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 摘要: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中的基础,它关系到国民教育的质量。但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基础教育在发展中存在了一些问题。本文从基础教育的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对策入手,谈论了自己对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解。 关键词:基础教育概念存在问题对策 基础教育改革关系到国民教育的发展质量,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面对教育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必须自觉进行改革,以适应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基础教育的概念 对于基础教育的概念,在学术界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大家都是众说纷纭。不过有几个观点是被大家所接受的。 一是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百度百科认为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讲来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来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三是网络上认为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终身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在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一般为3-5岁)、义务教育(一般为6-15岁)、高中教育(一般为16-19岁),以及扫盲教育。 虽然对了基础教育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大家都包括了几点共同的东西,一是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国民基础;二是为了人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三是在我国一般是包括从学前教育到中学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摘要:本文试图从教育课程、现实问题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旋涡的中心,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教育界内外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当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以及高考制度和方式的改革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方面是当务之急。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估计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困难性?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认真的准备。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困难性有充分的准备,改革可能最终成为纸上谈兵,或走弯路乃至最终失败。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到人的培养和发展的事业,是牵涉到基础教育整体和各个局部的关键领域,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共同完成的任务,这就规定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广泛性、艰巨性和持久性。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那种过于依赖行政力量的干预的作法,将使课程改革可能再次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从而难以走出那种急进的、急躁的、急于求成的改革误区。国内外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企图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来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也许会使我们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我们试图从以下7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国际教育界早在70年

基础教育改革与试验练习题及答案2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学专业 本科基础教育改革与实验课程复习题B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我国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可以概括为基础性、__、人本性。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教育的 要求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__。 3.目前来看,教育办学主体主要由__、社会、个人三类主体构成。 4.校长负责制概念的四个基本组成要素是:__、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和教职工民主管理。 5.1983年9月,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__、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 1.普及性 2.教育公平 3. 政府 4.上级机关领导 5.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基础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1)进行国民素质教育,它面向全体国民,旨在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4分) (2)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向高一层次的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生源,为学生生活、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3分) (3)是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的重要时期,是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可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基础。(3分) 2.基础教育改革的决策原则是什么? (1)公开原则。(3分) (2)合理原则。(3分) (3)客观原则(4分) 3.简述课程改革的四个阶段及其核心内容。 (1)1978—1985:课程秩序的恢复与学科课程主导地位的确立;(3分)(2)1986—1993:学校课程权力分化与结构多样化;(3分) (3)1993—1998:新课程的孕育与全面展开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建设;(2分) (4)1999年至今: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纵深发展。(2分)

基础教育英语学科前沿动态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716913607.html, 基础教育英语学科前沿动态综述 作者:陈俊 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年第04期 摘要:笔者从课程改革时代英语教学的目标、英语教材的最新发展、英语教学法的改革动态、日趋完善的英语评价体系及英语教师的科研幸福之路诸方面综述了基础教育英语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助于英语教育工作者把握课改的大方向,使英语教学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师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实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目标。 关键词: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时代英语教学的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均提出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在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质方面的综合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英语教材的最新发展 以前的统编教材以语法为纲,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系统性,但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训练不够。2001年秋季以来,依据《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的英语教材极大地摒弃了统编教材的弊端。新教材的基本特点是:重视培养思想情感和提高文化素质;结构、功能和话题相结合,使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更具目的性,更有意义;循环、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关于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

乐税智库文档 财税法规 策划 乐税网

关于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 【标 签】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 【颁布单位】四川省地方税务局,四川省人民政府 【文 号】川府发﹝2001﹞39号 【发文日期】2001-09-03 【实施时间】2001-09-03 【 有效性 】全文有效 【税 种】征收管理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全面贯彻《决定》精神,推进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结合四川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实施。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落实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的目标初步实现,基础教育各项改革逐步深入,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我省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地方对基础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中小学正常运转经费匮乏、拖欠教师工资问题严重、中小学危房面积较多;有的学校乱收费问题比较突出。我省基础教育存在的上述情况和突出问题,务必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实施“科教兴川”战略,实现四川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需要教育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农村义务教育是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是解决好我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决定》,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具有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界经历过近乎狂热的欢欣鼓舞,也经历过改革带来的困惑、矛盾和不安,为了总结课改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支撑和保证,为推动和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很有必要反思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境遇与挑战,提出应对的策略和手段,从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顺利实施和深化展开。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有一些流行的观点,譬如主张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同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还存在一种绝对化倾向。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明显存在一种“非此即彼”的倾向,这一倾向的典型特征就是绝对化,即提倡新的,彻底否定旧的,认为我国的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典型,必须彻底否定,在此基础上重建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实践中这种绝对化的倾向尤为突出,并造成了课堂的混乱,降低了培养人才的质量。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中,必须警惕这种“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倾向,以一种互补的思维方式正确处理实践中的问题。只有在思维中把这些对立互斥的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完整的认识事物。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认为过去倡导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创造性的提出了“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个基本的维度,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价值,这无疑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一主张在实践中却面临尴尬的境遇。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教师脱离具体的内容和特定的情境,孤立的、人为的、生硬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非但没有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影响了基本知识的掌握,降低了教学质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孤立、生硬的讲授显然不行,它只有融入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过程中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融合要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非此即彼”思维的另一典型就是要“生成”不要“预设”,似乎一谈预设就会压抑学生积极性,只有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生成”是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中的代表词汇,揭示了教学的一个重要特性。但极端的强调“生成”,否认教学中“预设”的价值,势必会降低教学的质量。其实“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统一的,在教学的视域中两者应和谐互补。没有预设的教学必定是盲目的、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同样,仅有预设没有生成也是不行的,教学活动是复杂的,教师无法完全预设,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出灵活的调整,也就是说教师要具有“教育机智”,能够捕捉教学中偶然的教育因素,在教学的动态中生成新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因势利导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要用系统的、互补的思维方式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警惕动辄绝对化的“非此即彼”思维倾向。同时,外求于改革的理论依据时,要全面理解其要义,避免片面的误读误判,以免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不良影响。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方向 ——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来看 刘东茹指导老师:候选明 【摘要】: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教育模式机械僵化,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者素质参差不齐等。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提倡“回归自然”,尊重儿童的天性发展,强调自由与自主,并且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和理论对我国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反思。 【关键字】:自然教育基础教育素质教育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间的较量成了综合国力的较量,成了科学与技术的较量,成了人才的较量。而发展教育事业是一国培养人才,和平崛起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基础教育,它作为教育的根基,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兴衰成败。就目前来看,我国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暴露出了许多矛盾与问题。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提倡“归于自然”,重视儿童的天性发展,崇尚自由和平等,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卢梭及其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一)卢梭与《爱弥儿》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oau, 1712——1778)是十八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在对封建旧教育的批判中,卢梭也是一名在教育思想上扭转乾坤的勇猛的战士。”①卢梭生于瑞士,自幼勤奋好学,3岁识字,7岁可读一些历史和文学书籍,这种嗜读习惯,使他很早就接触了古代希腊、罗马伟人的思想,也锻炼了自学能力,为他以后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岁到30岁是卢梭思想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卢梭在各地漂泊,从事过各种下层职业,广泛地接触了城市和乡村的各种社会阶层。同时年轻的卢梭在这一时期还大量地接触了当时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成果,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名著,他以顽强的毅力,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在众多领域积累了广博的知识,为自己创造了作为一个思想巨人、迈上思想界高峰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卢梭一生写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如《民约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等,这些作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诸多方面,对社会历史的进步具有重大贡献。其中,最能体现卢梭教育思想的著作是《爱弥儿》,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心得体会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研究心得体会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心得体会 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实践,进而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XX年11月本人参加了区进修举办的干训学习,对基础课程改革研究进行了专门的培训。现把自己的一些体会、认识、收获总结如下。 首先,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教材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教材体系打乱了,熟悉的内容不见了,造成许多的不适应,教师因此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在这次培训中我听到一句话“你们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深受启发,对啊,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所以,一名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 其次,新课标下的老师更多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新课标下的老师成功的转换了自身的角色,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他们学会了蹲下身来欣赏学生,他们尊重学生内在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顺应学生的天性,,保护学生的自尊,相信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不管对错不以给出批评,更多的是赞扬和默许,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加以改正。新课程下的老师,充分的认识到,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试和重组。 沃德曾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在每一次听课过程中我都深深的体会到了新课程下的老师们都在努力的让学生去学习知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更好的发展,他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一、单选(20题20分) 1、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A.现代教育 B.减负 C.素质教育 D.科技教育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A.教育政策 B.?°三个面向?±?°三个代表?± C.教育法规 D.素质教育 3、在课程划分上,与实有课程相对的是() A.空无课程 B.隐性课程 C.分科课程 D.活动课程 ?1、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 C ) ? A.现代教育 B.减负 C.素质教育 D.科技教育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B ) ? A.教育政策 B.?°三个面向?±?°三个代表?± ? C.教育法规 D.素质教育 ?3、在课程划分上,与实有课程相对的是( A ) ? A.空无课程 B.隐性课程 C.分科课程D.活动课程 4、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实施:一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 A.开设活动课程 B.在其他学科中浸透信息技术教育 ? C.边缘学科的开设 D.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性质的是() ? A.可评估性 B.可伸缩性C.可完成性D.家长可参与性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是() ? A.组织复习,认真考试 B.问题牵引,有问必答 ? C.整体规划,系统设计D.选取课题,开展研究 4、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实施:一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B )? A.开设活动课程 B.在其他学科中浸透信息技术教育 ? C.边缘学科的开设 D.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性质的是( D ) ? A.可评估性 B.可伸缩性C.可完成性D.家长可参与性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是(A) ? A.组织复习,认真考试 B.问题牵引,有问必答 ? C.整体规划,系统设计D.选取课题,开展研究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计划范文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魂”,坚持“自主创新”,启动并实施以“百堂新课改探索课”、“百项特色校本教研活动”为重要载体的“携手行动计划”,注重聚焦课堂,重视常态课建设、课程建设、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改革的积极效应,合力打造上虞课改品牌,积极推进我市课改健康发展。 二、工作任务 一类培训、二次评比、三项研究、四大建设。 1、一类培训 做好面向教师的学科培训,面向教研组长的主题教研培训。 2、二次评比 以“科学地教、有效地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上下半年分二期开展“xx市中小学百堂新课改探索课评比活动”。 坚持“以校为本以效为本”的教研理念,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百项特色校本教研评比活动” 3、三项研究 认真做好对课改实验的调查研究工作。对全市不同层面学校课改实验进展工作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和评估,及时总结、培育和推广成功经验;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并提出整改措施。 课堂教学策略和基本规范的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探索课评选的方式,对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样式进行探讨,为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提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继续开展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研究,探索全面提高教师“常态课”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 4、四大建设 课程建设。合理应用好地方专题课程教材,着力完善教材建设。有效地引导学校合理地进行校本课程建设。 制度建设。重点是推进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通过“推进校本教研”主题征文、主题论坛等活动,推行10大措施做实校本教研,改变教研和培训的工作方式,以朴实的方式扎实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队伍建设。通过培育、挖掘、宣传等方式,及时总结推广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提高上虞教育在xx市乃至xx省的影响力。 资源建设。合理规划,积极组织开发对教师有实际价值的课程资源,加强“课改在线”网站建设和利用,高质量地编印。探索和研究促进城乡课改和谐发展的有效策略。 三、工作安排 一月中小学第三届师徒结对满师及第四届师徒结对启动仪式 二月 xx年通讯员工作会议 三月分段进行新课程主题式调研; 四月省06规划课题部分成果共享 五月“科学地教有效地学”——中、小学新课程各学科探索课评比 六月“推进校本教研”主题征文 七月“推进校本教研”主题论坛 八月“网上教研”的工作规律和模式探索 九月有效备课行动研究——各学科利用学区学科教研基地开展 十月“科学地教有效地学”——中、小学新课程各学科探索课评比 十一月百项特色校本教研评比活动 十二月有效的学生评价探索——中、小学各学科评价研讨

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学习心得体会 德江县长堡镇水塘中学:张金显 近来,我校掀起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结合我校师生实际情况,经过学校组织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结合本人半年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我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的学习感受。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众所周知,每个时代的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诸多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过去的教学方式是有许多弊病的,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现代教学理论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进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作为教师,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壮大储蓄新的原动力。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要求新课程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发生变化,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评价、教师"教"的行为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使学生"学"的方式发生变化。 作为教育改革下的中学数学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应当学会蹲下身来欣赏学生,了解学生内在需求,了解学生的心理,善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保护学生的自尊,相信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有情境的教学环节,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产生新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表现为一种渴求解决的情绪状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发展学生的智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要搭建一个“师与生、生与生”对话的平台,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力,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师生将在对话的课堂中共同发展。 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老师应更多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不管对与错不给出批评,应该给予更多的赞扬和默许,一些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加以改正。 现在的中学生不再是几年前的中学生了,在网络信息社会,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往往超越了我们成年人。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以满足新时代的教学需要,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当中,要让学生去想、去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知识。因此,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 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 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 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 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 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1、信息素养 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 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 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 2、信息素养 3、创新与开放思维 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 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 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 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 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 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 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 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 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 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整体、实践、开放、生成、自主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生活并学以致用 3、推进自我、自然、社会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三者的和谐发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与经验 2、形成自我、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发展责任感 3、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遵循的原则: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 2、体现学校的特色 3、反映这所学校在社区的特色 4、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遵循的原则:1、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2、处理学校统筹规划与过程展开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 3、课内与课外时间的集合使用 4、整合校内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整合起来。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 1、整体观 2、多元化 3、过程性。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研究一、国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 1、课题研究的研究性 2、实际应用的设计性 3、社会参观的体验性 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 5、自我建构性的反思性。 §7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 一、研究性价值的定位: 1、保持探究的兴趣 2、丰富学习的体验 3、养成合作共享的个性品质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6、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研究性学习现实价值取向的反思:1、防止成人化 2、功能的过分窄化 3、防止学科化。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4、培养科学的态度与科学道德 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6、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开放性 2、问题性 3、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 4、层次的差异性。 五、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1、开展科普讲座 2、帮助选题 3、确定课题与计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