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_省略_纤维蛋白原_D_二聚体水平的影响_贝为武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_省略_纤维蛋白原_D_二聚体水平的影响_贝为武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_省略_纤维蛋白原_D_二聚体水平的影响_贝为武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_省略_纤维蛋白原_D_二聚体水平的影响_贝为武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浆

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贝为武1,农智新2

(1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南宁530003;2广西民族医院)

摘要:目的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 CI)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同期收治的68例A 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降纤酶溶栓治疗。

治疗6d后检测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变化;治疗12周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2%、67.7%(P<0.05)。结论降纤酶溶栓治疗A CI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且简便易行。

关键词:降纤酶;急性脑梗死;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2-266X(2009)31-0058-02

脑梗死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已成为现代社会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1]。目前关于急性脑梗死(AC I)的治疗方法很多,如血液稀释疗法,阿司匹林、肝素等抗血栓治疗,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但均无明显效果。2006年7月~2008年7月,我们对37例AC I患者采用降纤酶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及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同期收治的68例AC I患者,男40例,女28例;年龄48~83(68.6?13.2)岁。入选标准:1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且均经头颅MR/CT 检查证实;o发病至入院时间<24h;?瘫痪肢体肌力为0~4级。排除标准:1血压>180/120mmH g,经用降压药持续不降;o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明显出血倾向;?昏迷;?近期做过大手术且创面未愈合;?1周内应用过其他纤溶药(如尿激酶、链激酶等);?过敏性体质;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及休克;á心源性脑梗死。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1例,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及相关指标观察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降颅压、神经保护、改善微循环、降压、抗血小板聚集及支持对症治疗。此基础上,观察组于入院第1、3、5天分别予降纤酶10、5、5U+生理盐水250m l 静滴,1~2h内滴完。治疗期间不应用其他蛇毒类及溶栓类药物。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天分别采取静脉血,采用C lauss方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试剂购自德国Dade Behring公司)。

1.3疗效判定依据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5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6及5临床疗效判定标准6[2],治疗12周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积分值减分率91% ~100%,病残0级为基本痊愈;减分率46%~ 90%,病残?~ó级为显著进步;减分率18%~ 45%为进步;减分率0~17%为无效;减分率<0为恶化。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V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比较见表1。观察组基本痊愈15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6例、无效2例、恶化1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为89.2%;对照组基本痊愈7例、显著进步4例、进步10例、无效7例、恶化2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67.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目前我国AC I每年发病人数约150多万,且随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其患病率有逐渐升高趋势。AC I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治疗方案很多。近年来,随着对脑梗死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有关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不断更新。由于大多数脑梗死由血栓阻塞脑动脉所致,故理想的治疗方

58

山东医药2009年第49卷第31期

表1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水平比较(

x?s)

组别n纤维蛋白原(g/L)D-二聚体(m g/L)观察组37

治疗前 3.53?0.872.37?1.10

治疗后 2.38?0.52*0.64?0.37*对照组31

治疗前 3.49?0.832.33?1.06

治疗后 3.21?0.76*2.12?0.85*

注: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P<0.05

法是溶栓。溶栓可使闭塞的脑血管再通,改善/半暗区0的血流灌注,阻断钙离子进人脑细胞内,增强细胞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反应或减轻内源性神经毒对脑细胞的损害,使脑细胞免于死亡,从而恢复其正常功能。

降纤酶是由蝮蛇毒提取的类凝血酶,即类纤维蛋白酶,其在体内不影响纤维蛋白B肽,仅将纤维蛋白原A A链中的纤维蛋白A释放,而降解后的脱肽链A的纤维蛋白为可溶解单体,可被血中纤溶酶迅速溶解,而后被吞噬细胞清除,从而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血液黏度而疏畅血流[3]。此外,纤溶酶不会激活凝血因子?,不使纤维蛋白交联成不溶凝块,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单体只能成为端对端的结构,容易被纤维蛋白溶解酶降解,成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溶酶可使内皮细胞分泌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活化因子的抑制因子1减少及内源性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分泌增多,从而促使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成纤维蛋白溶解酶[4]。国内外研究表明,凝血、抗凝失衡及纤溶活性降低和(或)抗凝水平升高是AC I的重要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是形成血栓的重要物质,也是影响全血及血浆黏度的重要因素[5]。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其存在表明体内有纤维蛋白形成和溶解,可作为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分子标志物之一[6]。本研究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6d 后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纤溶酶可通过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而发挥抗血液凝集效应,可阻断血栓形成过程,并降低血液黏度,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微循环。

综上所述,降纤酶溶栓治疗AC I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且简便易行。

参考文献:

[1]尹长林,高宗良,司力.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

蛋白原的变化[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4,7(5):349-350. [2]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范宝英,崔淑芳.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18例临床分析[J].

北京医学,2004,26(3):164.

[4]安慧艳,岳梅林,赵小龙.降纤酶的药理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J].中国药房,2005,16(19):1504-1506.

[5]李赞.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检验医学与临床[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12):1180-1181.

[6]沙杜鹃,张均.再次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变

化的临床意义[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24(3):373.

(收稿日期:2009-05-21)

#告读者#

5山东医药6关于医学名词与统计学符号的说明

医学名词:医学名词要以1989年及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5医学名词6和相关科学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5英汉医学词汇6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5药名词汇6(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统计学符号:按GB3358-825统计学名词及符号6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统计学符号的书写如下: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o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t的检验用英文小写t;?F检验用英文大写F;?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V2;?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自由度用希文小写T;à概率用英文大写P。以上符号均用斜体。

59山东医药2009年第49卷第31期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标签: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心血管病构成严重威胁着人类身体健康甚至生命的三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不断变化,使得这三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生活与健康。其中脑血管疾病就是主要致残甚至致死的原因之一,而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致死的主要病因,约占脑血管疾病致死人数的80%。脑梗死是指因为形成脑血栓、脑栓塞导致颈动脉、椎动脉系统局部血管产生闭塞和梗死的过程。而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在临床积极治疗脑梗死时发生的原发病理仍在继续发展,神经功能在发病后6小时到一周之内成渐进式或阶梯式继续恶化导致病情越发严重[1-3]。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约在脑梗死总数中占重要部分,约为20%~40%,因此应我们应该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重视起来。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病因和病理机制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在临床上急性进展性脑梗塞的预防、治疗及治愈后预防复发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目前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分析急性进展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一是生化机制,另一种是血流动力学机制。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生化机制:在生化机制方面,有关研究表明是多种分子和细胞机制参与的延迟性神经细胞死亡和细胞凋亡,详情如下:①脑组织灌注下降谷氨酸和甘氨酸堆积在缺血区,产生毒性作用,加重组织损伤,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与GABA的神经保护作用失调导致急性脑梗死的进展,此为氨基酸的毒性作用;②活性氧在脑缺氧的病理情况下会产生过多,经过一系列链式过氧化反应后,自由基就会形成脂质自由基及其降解产物,将引起膜的流动性的进一步降低,通透性增高,线粒体肿胀,溶酶体损坏及内容物的释放,此为自由基损伤作用; ③脑缺血早期,炎性机制会被激活,导致炎性持续反应,此为炎性介质作用;④上述因素的作用及脑缺血后,一种叫细胞杀伤蛋白的化学物质被激活,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4-6]。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血流动力学机制:在血流动力学机制方面,有关研究详情解释如下:①原发动脉血栓蔓延有可能促使产生新的狭窄或闭塞旧的狭窄,或阻断了侧枝血管导致侧枝循环消失,脑缺血区域在血栓蔓延的作用下会进一步扩大,迫使病情加重;②有动脉粥样硬化最严重的一侧伴或者不伴溃疡或者狭窄,开始时血栓不足引起闭塞,继续加重,使血管管腔消失,间接增加脑缺血区域,使脑梗死进展;③缺血性脑卒患者的凝血因子X与纤溶酶原的活性增强,血液黏稠度与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增高,当反生缺血性脑卒时,局部出现血流中断,凝血因子增加,血液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改变,会导致血栓蔓延,进一步扩大缺血缺氧范围,就会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7-9]。

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率评价

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率评价 发表时间:2019-03-20T08:45:46.940Z 来源:《药物与人》2018年12月作者:陈永利 [导读] 分析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率。 龙胜各族自治县中医医院陈永利 【摘要】目的:分析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率。方法:研究时段自 2016 年 11 月至 2018 年 11 月,选定本院收治的 100 例急性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患者,以随机化原则分组,分对照组(50 例,采纳常规 治疗)、研究组(50 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较对照组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补阳还五汤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借鉴。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较高的发病、致残、致死率,同时患者伴有瘫痪、抑郁、失语等症状,明显加重了家庭、社会负担[1-2]。急性脑梗死属于中医领域“中风”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与痰、瘀、风、火、虚等有关,中医治疗主要以“补气活血、化痰开窍”为原则,补阳还五汤是当前临床治疗中风的经典方[3-4]。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文选定 2016 年 11 月至 2018 年 11 月本院收治的 100 例急性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患者研究,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研究时段自 2016 年 11 月至 2018 年 11 月,选定本院收治的 100 例急性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患者,以随机化原则分组,分对照组(例数=50)、研究组 (例数=50)。研究组女性 22 例,男性 28 例,年龄在 43-79 岁,平均年龄为 (63.62±5.14)岁;发病时间在 7-70h,平均时间为(38.52±6.25)h。对照组女性 23 例,男性 27 例,年龄在 43-78 岁,平均年龄为(62.86±5.04)岁;发病时间在 8-69h,平均时间为(38.67±6.21)h。基线资料两组相比,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①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均满足《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5]中对急性脑梗死(气虚血瘀型)的诊断标准,均经 MRI/头颅 CT 证实。 ③签字“知情同意书”。④发病时间在 72h 之内。⑤均为首次发病。 排除标准:①合并呼吸、心力衰竭、恶性肿瘤者。②合并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者。③研究前接受过相关治疗者。④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⑤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脑保护、降脂稳斑、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加味补阳还五汤(药物剂量随症加减):黄芪 60g、桃仁 6g、川芎 10g、红花 10g、赤芍 10g、地龙10g、当归 12g、天麻10g、白术 15g、茯苓 15g。气虚者:加太子参 15g、党参 15g。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 10g、远志 10g。大便干燥者:加火麻仁 30g。肢体麻木者:加伸筋草 15g、木瓜 15g。每日一剂,加水 500ml,煎至 300ml,分早晚餐后 2 次服用,连续用药 14d。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以 NIHSS 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评估治疗效果:①NIHSS 评分减分率在 90%以上,意识清醒、可独立行走为显效。②NIHSS 评分减分率在 60%以上,89%以下,肌力改善 2-3 级为有效。③NIHSS 评分、肌力变化不明显,甚有加重则为无效。总有效率为①②之和,除以总例数[6-7]。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2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临床疗效)表达形式为[n/ (%)],使用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组(80.00%)临床总有效率显著较对照组(60.00%)高,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研究组(n=50)17(34.00)23(46.00)10(20.00)40(80.00) 对照组(n=50)11(22.00)19(38.00)20(40.00)30(60.00) --- 4.7619 P---0.0291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处于高黏、高凝状态,因此降低血液黏度、降脂是改善病情的关键[8]。中医认为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是气虚血行不畅,导致络塞血瘀[9]。本研究示: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较对照组高,P<0.05。本研究结果与胡雄伟等[1]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补阳还五汤在急性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治疗中的有效性较高。分析原因如下:本文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用量较大,可大补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脑血管病己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脑梗死致残率高,且易复发,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下降。近年来,国内外普遍开展了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现就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溶栓剂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与疗效的关系、并发症的防治等问题综述如下。1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 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目前仍无定论。受动物实验提示多数学者认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时间窗是3~6小时[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rt-PA临床试验将时间窗定在3小时内[2]。根据3~6小时这个时间窗国内外进行的溶栓研究已取得成果[3,4],而许多学者对于6小时之外的延迟溶栓研究也取得一定效果[1,4]。从各研究得出的不同时间窗说明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时间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国外一些学者利用PET研究显示,缺血半暗带组织在某些人可能持续至卒中发病24小时,少数人甚至长达48小时[5,6]。Warach等[7]亦通过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技术寻找出半暗带的存在信息。因此,如何确定安全时间窗的个体化方案,有待于临床及辅助检查的进一步完善。2临床应用与临床疗效 2.1常用溶栓剂实验和临床较为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或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rtpa)。SK、UK为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能使血栓及血浆内的纤溶酶原激活而产生全身高纤溶血状态。t-pa/rtpa则可选择性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使其在局部转变成纤溶酶,从而溶解血栓,溶栓速度快,代谢迅速,能避免纤维蛋白原血症和保持最低的纤维蛋白原的降解[8,9],国外静脉溶栓应用较多,但由于其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国内的广泛应用。除此之外,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scupa)目前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基因重组葡激酶(r-sak)同样具有选择性溶栓特点,现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2.2给药途径、剂量及持续时间溶栓剂的给药方法有静脉滴注、颈内动脉灌注及导管介入治疗。国外多采用静脉滴注t-pa,局部动脉灌注UK、SK,国内多采用静脉滴注及颈内动脉灌注UK,受技术和设备的限制静脉滴注使用较文广泛。 国内外各家报道的剂量及持续时间不一。一般认为溶栓药物的剂量:静脉途径已接近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溶栓剂量,即SK 150万U,UK 200万U,t-pa/rtpa 100mg。动脉途径:SK 2.5~175万U,UK 20~170万U,t-pa/rtpa 20~100mg。给药持续时间通常为30分钟至2小时。停药指征:除上述剂量和时间的限制外,若行脑血管造影,一旦发现血管再通立即停药。最近根据全美心脏学会和神经学会医疗顾问委员会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建议及国内经验,全国脑血管疾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建议:不推荐使用SK静脉溶栓。UK总量:动脉溶栓25~75万U,造影时间15秒;11.病前48小时用过肝素使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22.2mmol/L;13.治疗前收缩压>20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100mmHg。2.5临床疗效目前国内外对于溶栓治疗的效果是乐观的。国外报道溶栓治疗的显效率为47%~81%,国内报道为70%~90%,有的甚至达100%。国内第三届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会议介绍t-pa/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完全再通率30%~52%,部分再通率50%~92%[10]。一项包括12个临床试验近3 000例患者的汇总分析显示,应用溶栓药可使严重致残和病死率下降20%,但脑出血却增加3倍[2]。3溶栓治疗的并发症3.1颅内出血脑梗死溶栓治疗最主要的

中风病-中经络(气虚血瘀)病历

患者,男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由门诊拟"中医:中风病;西医:脑梗塞恢复期"于2013年02月24日14:05:00时轮椅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男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入院。既往? 2、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一般,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出,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饮食稍呛咳,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无法站立行走,无恶心呕吐或四肢抽搐,胃纳可,二便调,睡眠欠佳,无寒热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3、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两侧额纹对称,闭目有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歪斜,两耳听力正常,两软腭上抬有力,悬壅垂居中,吞咽稍发呛,咽反射减弱,转颈、耸肩有力,伸舌稍偏?,未见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左侧颜面部及上、下肢肢体浅、深感觉较对侧减弱,左侧肢体肌张力稍高,上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下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左侧肢体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桡骨膜及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活跃,右侧肢体腱反射正常,左侧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及?征阳性,右侧肢体病理征未引出。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左上肢?级,左手?级,左下肢?级。ADL评分:40分。 4、实验室检查:待返。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 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脑梗塞恢复期 四诊摘要: 患者?性,?岁,神清,精神一般,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胃纳可,二便调,睡眠欠佳,无寒热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辨病依据: 患者以"左侧肢体乏力"为主诉,无神昏现象,四诊合参,属于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的范畴。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故证属“气虚血瘀”。 辩证依据: 患者年老体弱,体内正气不足,血行不畅,瘀滞脑脉,上扰清窍,故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正气不足,经络不畅,肢体失养,故见肢体乏力。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属"气虚血瘀"之证。 本病病因为年老体弱,气虚血瘀;病机为正气不足,血行不畅,瘀滞脑脉,阻滞经络;病位在脑,病性属虚;因起病以口舌歪斜、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故病位浅,经治疗预后尚可,但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中医鉴别诊断:"中经络"须与"中脏腑"鉴别,根据患者有无神志昏蒙可资鉴别。中风病须与痫证、厥证、口僻、痿病相鉴别: ①痫证:以发作性神昏、肢体抽搐为主要表现,神昏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发出异样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中风病神昏者常伴有半身不遂,神志转清后多留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等; ②厥证:以突然神昏、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苏醒为主要表现,醒后无半身不遂等症,与中风病之神昏而半身不遂不同。 ③口僻:口僻以口眼歪斜为主症,主要表现为病侧额纹消失、闭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患者发病前可有同侧耳后疼痛,但不伴胡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部分中风病患者也可出现口眼歪斜,但多伴有眩晕、偏身麻木或肢体力弱等症状。 ④痿病:痿病以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要特征,多发病缓慢,渐进加重;少数患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临床观察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08-06T11:16:24.250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作者:张太玉[导读] 张太玉 南京市江宁区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211103)〖BT)〗【摘要】目的 观察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病人6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用降纤酶治疗,对照组30例用复方丹参治疗,观察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减分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及总有效率。结果 降纤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FG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达8 3.3 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安全。 【关键词】降纤酶 脑梗死 复方丹参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08)12-0015-02目前,脑血管病已呈现逐年增高趋势,其中以脑梗死占脑血管病之首。脑梗死以其高致残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但对于急性脑梗死尚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大多采用综合治疗。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神经内科医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院于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应用降纤酶治疗3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全部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且除外脑出血以及出血倾向的患者,均无昏迷病例。60例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0-70岁,平均58.6岁,病程均在12小时以内,其中12例在6小时以内。其中重型4例,中型19例,轻型7例:对照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l-69岁,平均年龄56.2岁,病程12小时以内,其中重型3例,中型17例,轻型10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合并症和并发症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烟台北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降纤酶10%生理盐水250ml静滴,2-3小时内滴完,第3、5天再分别给予10 u,并同时给予脑保护剂、防治脑水肿等治疗,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2ml+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天1次,连用14天,其他治疗同治疗组。 1.3 疗效判定:采用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疗效评分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90%-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7%;恶化:神经功能缺损增加>18%或死亡。总有效率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4 实验室检查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3、7、14天监测血PT和FG,并在治疗前后查肝、肾功能、血脂、血常规、心电图,复查头颅CT。 1.5 统计方法:根据统计学原理,平均值用X[TX-]±s表示,计量指标采用t检验,计数指标采用X 2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减分率比较见表1。〖JZ〗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率比较 〖BG(!〗〖BHDFG2,WK5。5W〗 〖〗例数〖〗治疗前〖〗治疗后〖〗减分率

脑梗死急性期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意识障碍

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 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遵医嘱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5.遵医嘱艾条灸,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6.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局部熏洗患

中风的气虚血瘀理论

1从中医角度探讨急性脑梗死的病因病机 1.1病名沿革 急性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内经》中虽无“中风”的病名,但类似中风病的记载较多,如“仆击”、“大厥”、“薄厥”、“偏风”、“偏枯”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首创“中风”病名,明确指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明代·楼英《医学纲目》则首用“卒中”之名,清·张锡纯将中风病分为脑充血与脑贫血。但对于中风病名的规范化认识,则源于近年,1986年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学组统一本病的名称为“中风病”,又名“卒中”,1992年全国脑病急症会议上又统一以“中风病”作为病证名,CCD编码中西医名称一致。通常按其有无出血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 1.2关于“气虚血瘀”是脑梗死主要病机之一的理论探讨 1.2.1中风病“气虚血瘀”病机的理论依据 (1)中风病病位在脑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言“血之与气,并而走上,则为大厥”。王冰注云:“厥为气逆也,气逆上而不已,则变为上巅之疾也”,明确指出中风部位在脑。张山雷指出:“凡猝倒昏瞀,痰气上壅之中风,皆有肝火自旺,化风煽动,激其气血,并走于上,直冲犯脑,震扰神经”。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证明中风病的部位在脑[13]。 (2)脑与气血关系密切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血之间相互对立与统一,气属阳,血属阴,两者之间相互对立,但又互根互用。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指人体脏腑、经络、五官九窍的生理功能,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中风病位在脑,脑为元神之府、诸阳之会,脑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气血津液的充养,《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通达经络朝会于此。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走于鼻而为臭,其浊气

益气通络活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益气通络活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关键词】益气通络活血汤;气虚血瘀;急性脑梗死 2008年1月-2009年6月,笔者对60例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益气通络活血汤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中风病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和“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3]。 1.2 纳入标准 年龄40~80岁;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辨证属气虚血瘀型;西医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病程1周内;首次发病或过去未留下神经功能缺损者;肢体肌力小于等于Ⅳ级;患者知情,同意参加临床研究并且能够口服汤药者。

1.3 排除标准 昏迷患者;典型脑栓塞者;合并急性脑出血或其他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造血系统、消化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疾病;精神病患者;接受溶栓、降纤治疗者。 1.4 一般资料 共纳入观察60例,为2008年1月-2009年6月本院住院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1~75岁,平均(65.8±8.5)岁;合并高血压病18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10例;基底节区脑梗死12例,内囊梗死8例,丘脑梗死2例,脑叶梗死5例,脑干梗死2例,小脑梗死1例;Fugl-Meryer 功能评分平均(21.70±4.03)分。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3~79岁,平均(66.5±8.7)岁;合并高血压病18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12例;基底节区脑梗死14例,内囊梗死6例,丘脑梗死3例,脑叶梗死4例,脑干梗死2例,小脑梗死1例;Fugl-Meryer功能评分平均(22.98±4.45)分。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

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5-10-30T09:26:19.9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6期供稿作者:张东芳[导读]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人民解放军211医院慢性心衰在辨证分型中以气虚血瘀型居多,多表现为心悸、胸闷(痛)、气短、乏力等,可在活动后加重。我们临床治疗时以益气活血为基本大法,以益气为首要任务。张东芳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人民解放军211医院 150050 摘要: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为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其发病机制和研发新的治疗方案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文献,总结专业学者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从病因病机出发,以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为主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从而观察益气活血治法对慢性心衰气 虚血瘀证型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关键词:慢性心衰;气虚血瘀;益气活血法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果,是临床上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心衰的研究近年来也趋于热化,传统中医中并没有"慢性心衰"这一病名,一般根据临床症状的特征把慢性心衰归属于中医"心悸,喘证,胸痹,水肿"等病名的范畴[1]。本文查阅近年中医药对慢性心衰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前期学者研究的经验中探讨慢性心衰的证型和治法。1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名的认识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胀论》:"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素问?五脏生成论》:"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日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日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早期中医著作《内经》已经涉及心衰相关病名,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心胀""心痹"可归入心力衰竭范畴,这与现在我们临床所见的慢性心衰临床表现相似。张仲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心水"的病名。并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这些都与心衰证候相吻合,进一步明确了"心水"这一病名与慢性心衰临床症状相近。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心脏门》中首次直接提出"心衰"这一病名;宋?赵估《圣济总录?心脏门》有云:"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2]。可见"心胀、心痹、心水、心衰"是古代中医对慢性心衰病名早期的认识。从这些病名我们可以发现中医药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开始早,且研究日趋完善。2中医对慢性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慢性心衰的发生病因主要是外邪反复侵袭、饮食偏嗜、情志所伤、年老体衰等因素导致的[3,4]。经过不断研究和总结,现代的医家对慢性心衰的病机普遍认为是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以心气阳虚为本,血脉淤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心主血脉,而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如若因外邪久稽,内舍于心,或因七情内伤,气血违和,心失所养,均可引发心病,使心之气阳耗损,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的症状。众多学者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心衰最主要的病机,心气虚、心阳虚是其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其中心致病环节。 2.1气虚是慢性心衰发病的根本因素《金匮要略》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明代刘纯在《伤寒治例》中曾说:"气虚停饮,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明确地阐述了心气虚是心衰病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心气虚导致心阳虚,进而发病为慢性心衰。中医认为心气虚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始动因素,气虚无以濡养心脉,故见心慌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这说明了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心气(动力)的作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于周身,使各个组织器官获得必要的荣养,才能发挥其各自的生理功能。所以说心气虚衰是慢性心衰发病的根本因素,临床观察心气虚是慢性心力衰竭正虚的最基本证候,且贯穿于疾病发展的整个过程。 2.2瘀血是慢性心衰的中心环节在传统中医学中,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血瘀证是伴随心气虚的最常见的标实证。"气"与"血"的关系十分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在心衰发展过程中先有心气不足,日久气虚血运无力出现血瘀、痰阻、水饮标实之候。若心之气阳耗损,鼓动无力,则血行滞缓,血脉淤阻,从而出现心衰症状。《医林改错》中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如果一旦心气虚衰,缺乏动力则帅血无力血行不畅,瘀阻经络就会影响到各个脏腑的正常功能,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心衰症状。中医认为心力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心气虚为主,标实则以心血瘀阻、痰饮内停为主,"瘀血乃一身之大敌",故瘀血是慢性心衰中心环节,是伴随整个心衰过程的症状。3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辩证目前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尚不统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其分为7型,即心肺气虚型、气阴两亏型、心肾阳虚型、气虚血瘀型、阳虚水泛型、痰饮阻肺型、阴竭阳脱型。现代多数医家认为,气虚血瘀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心气虚衰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基础,心气不足则运血无力,血运不畅导致瘀血内阻,形成血瘀。所以气虚血瘀在心气虚的前提下贯穿于慢性心衰的全过程,为主要病理表现,以心悸、喘息、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不能平卧、少尿水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4中医药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的治法中医认为,慢性心衰的主要病机属本虚标实,心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故益气活血法可针对心衰发病之病机气虚为本,血瘀为标而应用。 张艳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心气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日久成瘀,阻塞脉道。所以我们临床治疗气虚血瘀证以益气活血为治疗大法,以益气为首要任务。5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

进展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现象,然而目前尚无相关的指南或共识以指导临床医生的诊疗。2016 年6 月4 日在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大会上,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李长清教授,和我们分享了进展性脑梗死诊疗的相关内容,笔者将课程内容简单整理如下。 进展型脑梗死与患者预后 进展性脑梗死,亦名恶化性脑梗死,指任何原因导致的神经功能进展性恶化的脑梗死。进展性脑梗死的定义标准,目前广泛用于各种研究中的标准有:加拿大卒中量表评分增加1 分、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分增加2 分、NIHSS 评分增加2 分或更多。 但李长清教授提出,临床上我们并不拘泥于这些评分来判断进展性脑梗死,任何情况导致的神经功能恶化,我们临床医生都可考虑进展性卒中并做出相应处理,以上标准主要还是用于研究的统一。 进展性卒中可以分为两种时期:(1)最初48~72 小时内出现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主要与脑缺血的加重有关;(2)病后3~7 天出现的延迟性神经功能恶化(DND),主要与全身性原因(并发症)有关。 10 年来的各项研究发现,进展性卒中是临床上的常见现象,发生率可在10%~40% 之间。而发生时间,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后的48~72 h 内出现症状加重,然后病情开始趋于稳定,而少部分病人可能在这之后还在加重。 进展性脑梗死对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国内外多项研究都提示,不管是总死亡率、长期致残率、3 个月不良预后发生率还是更差生活能力等上面,END 都强烈提示预后差。 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因素 1. 住院期间神经功能恶化预测因素:肺炎、分水岭区梗死、大脑中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狭窄为独立预测因素。 2. 早期神经能功能恶化预测因素(临床):高龄、入院时神经功能重度缺损、血压异常、最初24 小时内的体温增高,血糖升高、有糖尿病史,代谢综合征、冠状动脉疾病、脑梗死开始时的播散性头痛、病前未用抗栓药物、病前TIA。 3.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测因素(影像学) (1)早期CT 改变:皮质或皮质- 皮质下低密度影、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 (2)皮质梗死较深部梗死的神经功能恶化更常见; (3)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较颈动脉系统梗死更常见; (4)CT 平扫存在占位效应; (5)血管造影示颅内或颅外大动脉闭塞; (6)TCD 在发病6 小时内大脑中动脉血流消失; (7)缺血半暗带存在(PWI/DWI 不匹配)。 4.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测因素(生化) (1)入院时血糖、血纤维蛋白原、D- 二聚体、高同型半胱氨酸、谷氨酸、尿素氮/ 肌酐比; (2)血小板膜糖蛋白、血清一氧化氮、血浆内皮素;

益气活血法对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益气活血法对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9-09-17T16:35:25.7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9期作者:张丽军 [导读] 益气活血法可以提高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减少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泗水县中医医院山东济宁 273200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对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法,观察组采用益气活血法进行治疗。结果经治疗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68.9%(P<0.05)。对照组的CSS、MRS和观察组的NIHSS、CSS、 BI、MR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活血法可以提高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减少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益气活血法;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 脑梗死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已经被列为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脑梗死指人体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肿瘤细胞、心脏内的附壁血栓、纤维软骨等随着血液流入脑动脉,造成血管堵塞。当脑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造成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1]。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猝然昏倒等。脑梗死对人体的危害极其大,部分患者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就会导致瘫痪、昏迷等症状[2]。部分患者因患有脑梗死而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并发肺部感染、肾功能障碍,这种病症极其容易导致死亡。因此,需要对脑梗死进行有效防治,其中针对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方法中益气活血法是一种临床效果非常好的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患者,按照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41-78岁,平均(65.13±4.78)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44-79岁,平均(66.25±5.01)岁。两组病患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观察方法。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法共同治疗。观察方法:①中医观察法,脑梗死在中医治疗内属于中风范畴,医务按照中风症状等级将观察组患者进行合理划分和观察,并予以记录。②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观察法,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要求,对患者进行脑卒中量表(NIHSS)、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实际完成生活活动的量表改良表(MRS)四项评分,观察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情况[3]。 1.3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方法借助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上述两组数据,用(%)表示计数资料,通过X2检验,计量数据通过x±s标识,予以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临床治疗效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1.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8.9%(P<0.05),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病发率和死亡率极高的疾病,脑梗死常见症状主要分为主观症状、脑神经症状和躯体症状。其中主观症状多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或感觉性失语等,脑神经症状多为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等,躯体症状多为四肢无力、大小便失禁、肢体偏瘫、步态不稳等[4]。脑梗子还极易引起并发症如脑水肿、肺部感染等症状,所以如何有效防治脑梗死非常重要。其中益气活血法能够有效提高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益气活血法属于中医范畴,对于脑梗死疾病而言中医认为血瘀是病例核心,气虚是脑梗死疾病的根源。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能够明显扩展脑血管,促进血液流动,从而降低血栓的形成几率,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5]。 总而言之,益气活血法可以提高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减少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祁晓,游建明,王芝平,等.益气活血方促血管新生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临床疗效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3):60-64,75. [2]李庆利.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01):172-173.

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86例临床观察

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86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6-05-18T14:34:27.48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2期作者:李伟 [导读] 湖南省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 湖南省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 414500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比较治疗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4.55±11.32),显著低于对照组(19.27±1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显效率为62.79%,显著高于对照组44.18%(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关键词】依达拉奉;低分子肝素;进展性脑梗死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daravone combined with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in the treatment of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eighty-six cases of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Control group used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treatment group used edaravone additionally.To compare the impaired level of neural function and clinical effect after patients treated.Results The impaired level of neural function of treatment group was(14.55±11.32),the control group was(19.27±10.89)(P<0.05);General excellent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62.16%,the control group was 43.24%(P<0.05).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edaravone with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Keywords:edaravone;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时神经功能受损症状较轻,在发病48h内呈进行性发展至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高,预后较差,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现就我院对依拉达奉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08年5月~2010年6月期间确诊为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起病24h以内入院,均为首次发病,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发病后符合进展性脑梗死标准,并排除合并有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及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1.5±1 2.4岁;治疗组(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54~79例,平均年龄62±15.8岁。两组年龄、性别、体重、发病时间及神经功能缺损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所有入选对象均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辛伐他汀稳定斑块及管理血压及控制血糖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低分子肝素(海南通用同盟药业有限公司)5000u腹壁皮下注射,每12h一次,7-10天为一疗程;治疗组:依达拉奉注射液(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3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d,14天为一疗程,联用低分子肝素5000u腹壁皮下注射,每12h一次,7-10天为一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进行血脂、血糖、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疗效判定标准:根据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于91%~100%,无缺损体征者为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于46%~90%,缺损体征程度1-3级为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于18%~45%为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低于17%为无变化;病情无变化、恶化或死亡为无效。以基本痊愈+显著进步的例数之和/总病例数计算总显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 2.0统计软件,数据以 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14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采用依达拉奉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3 讨论 脑梗死是老年人群病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后神经功能受损症状在48h或更长时间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占全部脑梗死的26%-43%,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目前进展性脑梗死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糖尿病和高血压是进展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与脑动脉硬化严重且侧支循环不良有关。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为血栓因素与再灌注损伤[2],在原有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血栓继续发展或再形成,使梗死区持续性缺血,造成不可逆的神经细胞损害。缺血再灌注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等氧自由基,导致脂质、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