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甘肃陇中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甘肃陇中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甘肃陇中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甘肃陇中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甘肃陇中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与成因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 730070)

摘要:基于甘肃陇中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12个气象站点1960-2008年逐日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和相对湿度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Kriging插值法,分析了其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49年来,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均呈上升趋势。在四季变化中,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潜在蒸散量空间差异显著,表现为自北向南递减。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年均潜在蒸散量所受气候因子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为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为太阳总辐射和最高气温。辐射项主要受太阳辐射和最高气温影响,动力项主要受风速影响。辐射项都远大于动力项,且辐射项均呈上升趋势,但是动力项有所不同,在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呈下降趋势,变化率为0.631mm/a,在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呈上升趋势0.415mm/a。

关键词:气候变化;潜在蒸散量;Penman-Monteith模型;影响因子;陇中地区

作为地表热量平衡和水平衡重要组成部分的蒸发,具有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温度,进而影响生态

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潜在蒸散是表征大气蒸发能力的一个量度,它标志大气中存在着一种控制充分湿润下垫面蒸发过程的能力,是评价气候干湿程度、水库设计、作物耗水和计算作物生产潜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作物灌溉制度和区域灌溉需水量计划的基本依据[1-3]。一般随着气温升高,地表(包括植被)及水体的蒸发蒸散加强,但不同区域潜在蒸散量的变化不尽相同。近50年来,北半球的蒸散量呈显著下降趋势[4-6]。我国年潜在蒸散量整体呈减少趋势,变化率为-1.3mm/a[1,7],且我国北方及西北地区的潜在蒸散量和水面蒸发量都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8,9],但东北地区、松嫩平原西部和黄河上游潜在蒸散量又呈微弱上升趋势[10-12]。因此,探讨区域潜在蒸散量,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甘肃省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在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和不同气候区典型站点潜在蒸散量的特征研究[13-15],而陇中下垫面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干旱气候区和湿润气候区的过渡带,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其潜在蒸散量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子究竟如何,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响应如何等都是值得关注的科学课题。通过分析陇中地区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量的时空特征及其机制,旨在为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布局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高生产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陇中地区位于甘肃中部,介于34°42′~37°42′N,102°37′~108°46′E之间,包括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本区平均气温6~9℃,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2~25℃,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6~-10℃。年降水量200~500mm,无霜期160~180天,降水由南向北迅速减少。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地势大致由东、北、西三面向东南方向倾斜。本区年平均气温6~10℃,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0~22℃,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4~-6℃。年降水量500~650mm,无霜期180~220天左右[16]。

1.2 数据来源

选取陇中地区12个气象站(图1)1960 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日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资料,资料来源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图1 甘肃陇中地区气象站点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meteorological stat ions in Longzhong region

1.3 数据分析

应用1998年FAO 推荐并修订的P-M 模型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也称潜在蒸散量)ET o [17,18]。

ETo ETrad ETaero =+

20.408(R -G )

(10.34U )n ETrad γ?=?++ 22900 U () 273(10.34U )

e -e T E Taero s a γγ+=?++ (R R R n n s n l =-)净辐射

(1)[(

)]n

R a b R n s a N α=-+()净短波辐射

44T T m ax ,m in ,[]()2S S O

R k k

R f n l R c d e σ+=--()净长波辐射

其中ET rad 为辐射项(mm·d -1),ET aero 为空气动力学项(动力项)(mm·d -1),△为水汽压对温度的

斜率(kPa·℃-1),G 为土壤热通量(MJm -2·d -1)(本文忽略不计),γ为干湿球常数,U 2为2m 高处风速

(m·s -1),e d 为饱和水汽压(kPa ),e a 为实际水汽压(kPa ),σ为Stefan-Boltzmann 常数

(4.903×10-9MJ·K -4·m -2·d -1),T K 为绝对温标温度(K )。净辐射是P-M 模型计算的基础,其计算的关键

是确定经验系数,建议采用FAO 推荐的值,即c=0.34、d=0.14、e=1.35、f=0.35和祝昌汉[19]得出的西北区的a 、b 系数分别为0.281、0.441,其余各项参数的计算均采用FAO 推荐的标准。利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应用ArcGIS 的Kriging 插值法进行空间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潜在蒸散量的年变化特征

本文参考已有研究划分的陇中地区气候区,将陇中划分为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A ),包含华家岭、环县、景泰、靖远、兰州和榆中,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B ),包括平凉、临洮、临夏、岷县、天水和西峰。根据FAO 的P-M 方法计算了陇中地区12个气象站1960-2008年的年均潜在蒸散量,结果表明,近49年来,陇中地区年潜在蒸散量总体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但不同气候区年潜在蒸散量区域差异明显。其中,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的潜在蒸散量比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变化显著,变化率为0.85mm/a (p ≤0.05),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的变化率为0.05mm/a ,未通过置信度(图

2)。不同气候区的年均潜在蒸散量的变化阶段不同,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初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1992年出现明显的低值(约835.55mm ),1960-1992年,下降斜率为-2.54 mm/a (p ≤0.001)。1992年至今,呈明显上升趋势,变化率为4.18 mm/a (p ≤0.001)。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的年均潜在蒸散量大致可以分为上升-下降-上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60-1972年,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为4.22mm/a (p ≤0.01)。第二阶段为1972-1989年,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斜率为-4.40mm/a (p ≤0.001)。1989至今,又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为4.72mm/a (p ≤0.001),总的来说两个气候区的70、80年代都是低值区,从90年代初潜在蒸散量迅速上升。

图2 陇中地区不同气候区1960-2008年年均潜在蒸散量及变化趋势

Fig .2 The ETo and its trend line of different climate regions in Longzhong region from 1960-2008

2.2 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分析

从季节看(图3),陇中地区潜在蒸散量夏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不同气候区各不相同。其中: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四季变化不全一致,夏季和冬季呈降低趋势,分别为-0.20mm/a 和-0.04mm/a,春、秋季呈微增加趋势,分别为0.16mm/a和0.12mm/a。春季1960-1988年呈下降趋势,1988年至今呈上升趋势。夏季1960-1992年呈下降趋势,1992年至今呈上升趋势。春季开始上升的时间比年均潜在蒸发量提前,夏季吻合。秋季持续上升,冬季小幅度持续下降。春、夏、秋和冬季的平均潜在蒸散量分别为291.28mm、384.88mm、163.39mm、76.95mm,分别占年均潜在蒸散量的31.7%、41.9%、17.8%、8.3%。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四季都是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介于0.03mm/a~0.45mm/a,只有春季通过了0.05置信度,其余的季节的变化都不显著。春季、夏季的潜在蒸散量与年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春季的极大值在1981年(285.94mm),极小值在1989年(238.08mm)。夏季的极大值在1974年(390.97mm),极小值在1989年(314.89mm)。春季和夏季开始下降的时间比年潜在蒸发量的时间推迟,开始上升的时间与年潜在蒸散量的时间一致。秋季和冬季持续上升。春、夏、秋和冬季的平均潜在蒸散量分别为267.78mm、357.42mm、152.79mm、80.30mm,分别占年均潜在蒸散量的31.1%、41.6%、17.8%、9.3%。

图3 陇中地区不同气候区1960-2008年季节潜在蒸散量及变化趋势

Fig .3 The seasonal ETo and its trend line of different climate regions in Longz hong region from 1960-2008

2.3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2.3.1潜在蒸散量的年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进一步以陇中地区12个站点49年的年均潜在蒸散量为参数,利用ArcGIS中Kriging插值方法,得出陇中地区年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图4)。从整体看,近49年来,陇中地区潜在蒸散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表现为北高南低,年均潜在蒸散量波动在772.31~1105.82mm之间,其中最大值在景泰(37°11′N,h:1630m),最小值在岷县(34°26′N,h:2315m)。这是因为潜在蒸散量空间分布格局受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等多因素影响。景泰距离腾格里沙漠最近,纬度高,气候干燥,风速大,太阳总辐射大,日照充足,植被少,有利于蒸发,而环县纬度低,植被覆盖度高,降水量大,不利于蒸发,从而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潜在蒸发量的空间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基本一致,自北向南递减,而与相对湿度正好相反。

2.3.2潜在蒸散量季节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从季节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近49年来,陇中地区春、夏和秋季的平均潜在蒸散量与年均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潜在蒸散量存在明显差异,且自北向南递减,但极值所在的位置略有不同(图4),冬季的空间分布比较复杂。春夏季平均潜在蒸散量分别变化介于

237.55-346.06mm和314.69-457.61mm之间,最大值均在景泰,最小值都在岷县。秋季平均潜在蒸散量波动于142.31-204.11mm之间,最大值在景泰,最小值在华家岭。冬季则介于61.58-96.84mm之间,最大值仍在景泰,最小值在兰州。

春季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各地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都迅速增大,地面迅速增温,所以较冬季,春季潜在蒸散量与年潜在蒸散量更符合。

夏季太阳高度角最大,日照时间最长,是全年太阳总辐射量最多的季节,所以夏季潜在蒸散量的值在四季最高。由于夏季潜在蒸散量对全年的贡献率最大,因此,夏季潜在蒸散量是四季中唯一与年均潜在蒸散量空间分布较吻合的季节。

秋季,日照时数缩短,各地太阳总辐射减少,仅占全年的18%-22%[17],且相对湿度为一年中最大,潜在蒸散量较春季和夏季总体较小。整个区域潜在蒸散量与春夏季相比,低值区域有所扩大。

冬季,甘肃省潜在蒸散量的最低值不在陇中南部的岷县,而是位于冬季静风频率高达80%,逆温层较厚,辐射量较小,污染严重的兰州市。冬季潜在蒸散量高值出现仍在纬度最高的景泰。

图4 陇中地区年和季节平均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布

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ETo in Longzhong region

3 潜在蒸散量成因分析

由于潜在蒸散量的变化主要受气温、风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和云量等诸多气象要素影响,不同因素之间也相互影响,所以潜在蒸散量的变化成因十分复杂[20]。因此,本文选取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平均风速和相对湿度8个气象要素对陇中2个气候区的年均潜在蒸散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近49年来,陇中地区2个气候区年潜在蒸散量主要与太阳总辐射、最高气温、日照时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图6)。其中,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潜在蒸散量的主控因子为太阳总辐射,其次为日照时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779,0.744。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潜在蒸散量的主控因子为太阳总辐射,其次为最高气温,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0.829。表明太阳总辐射是陇中地区年均潜在蒸散量最重要的气候影响因子。

图6 陇中地区不同气候区年均潜在蒸散量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和最高气温的显著性相关分析

Fig.6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ETo and annual wind speed, total solar radiation and maximum temperature of different

climate regions in Longzhong region

各个季节的潜在蒸发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不一(表1),在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春季和秋季的主控气候因子为太阳总辐射,而夏季和冬季的最主要气候因子为最高气温。在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春季的主控因子为日照时数,夏季和秋季的主控因子均为太阳总辐射,冬季的最主要气候因子为最高气温。通过以上分析得知,影响陇中北部和南部不同气候区不同季节的气候主控因子略有不同,分别为太阳总辐射、最高气温和日照时数。

表1 陇中不同气候区季节潜在蒸散量与各气象要素的偏相关系数

Tab.1 Partial correlations between seasonal ETo and climatic factors at the study stat ions in Longzhong region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A B A B A B A B

平均气温0.636**0.733**0.666**0.681**0.439**0.388**0.586**0.587**

最高气温0.758**0.819**0.769**0.868**0.724**0.811**0.896**0.807**

最低气温0.303*0.326*0.314*0.188 -0.220 -0.283*0.381**0.281*

相对湿度-0.597**-0.655**-0.697**-0.667**-0.657**-0.691**-0.608**-0.642**

日照时数0.866**0.871**0.755**0.868**0.858**0.886**0.594**0.623**

风速0.348*0.482**0.711**0.677**0.294 0.399**0.381**0.282*

太阳总辐射0.882**0.847**0.759**0.872**0.872**0.907**0.504**0.537**

降水量-0.498**-0.533**-0.515**-0.549**-0.640**-0.672**-0.516**-0.500**

注:*代表通过a=0.05,**代表代表通过a=0.01。

从2个气候区的辐射项和动力项变化趋势(图7),可以看出,辐射项都远大于动力项,且辐射项均呈上升趋势,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为0.681mm/a,相关系数0.766(p≥0.001),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为0.443mm/a,相关系数0.619(p≥0.01),且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辐射项占潜在蒸散量67.27%,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辐射项占潜在蒸散量74.45%,反映了辐射项对潜在蒸散量的影响更显著,并与年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相一致。但是动力项有所不同,在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呈下降趋势,变化率为0.631mm/a,在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呈上升趋势为0.415mm/a,都没有超过置信度。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的动力项呈微弱的下降趋势,是由于其与河西走廊接壤,河西地区由于狭管地形作用,又为寒潮的通道和风口,年平均风速都比较大,所以风速对陇中北部动力项的影响较大,而风速基本都呈微弱的下降趋势,所以陇中北部的动力项呈下降趋势。

图7 陇中地区1960-2008年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量的动力项和辐射项及变化趋势Fig .7 The ET rad and ET aero and its trend line of different climate regions in Longzhong region from 1960-2008 为了进一步讨论气象因子对潜在蒸散量的影响,本文在2个气候区各选取两个典型代表站点,即: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的环县和靖远,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的天水和临洮,将其年均潜在蒸散量分别与上述8个气象要素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近49年来,陇中地区2个气候区各典型站点的年潜在蒸散量主要与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最高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2),且四个典型站点年均潜在蒸散量的主控气候因子都是太阳总辐射,其相关系数介于0.79~0.858(p≤0.001)。辐射

尤其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关系,即日照时数越高辐射越大,项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表现为ET

O

的辐射项越大[21]。

ET

O

表2 陇中地区不同气候区典型站点潜在蒸散量与各气象要素的偏相关系数

Tab.2 Partial correlations between ETo and climatic factors at the study stations in Longzhong region

站点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降水量

环县0.654**0.749**0.351*-0.467**0.457**0.752**0.790**-0.338*

靖远0.695**0.736**0.479**-0.443**0.741**0.788**0.858**-0.385**

天水0.454**0.621**0.238 -0.605**0.545**0.783**0.810**-0.534**

临洮0.644**0.723**0.331*-0.441**0.412**0.758**0.799**-0.445**

注:*代表通过a=0.05,**代表代表通过a=0.01。

继而将不同气候区典型站点的辐射项和动力项分别与8个气象要素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区年均辐射项主要与太阳总辐射和最高气温的显著正相关(表3)。其中,天水、临洮、靖远与太阳总辐射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807、0.767、0.699(p≤0.001),而环县与最高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89(p≤0.001),表明区域差异及其制约因子略有不同。

表3 陇中地区典型站点潜在蒸散量的辐射项和动力项与各气象要素的偏相关系数Tab.3 Partial correlations between ETrad and ETaero vs climatic factors at study stations in Longz hong region

辐射项

站点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降水量

环县0.735**0.789**0.354**-0.166 -0.732**0.469**0.488**-0.203

靖远0.490**0.434**0.391**-0.121 -0.150 0.674**0.699**-0.046

天水0.427**0.518**0.296*-0.338*-0.031 0.762**0.807**-0.399**

临洮0.715**0.678**0.621**-0.302*-0.505**0.749**0.767**-0.291*

动力项

站点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降水量

环县-0.044 -0.050 -0.078 -0.720**0.750**0.426**0.441**-0.493**

靖远0.547**0.612**0.357**-0.670**0.963**0.504**0.516**-0.393**

天水0.289*0.447**0.095 -0.568**0.778**0.478**0.480**-0.423*

临洮0.128 0.258 -0.121 -0.258 0.889**0.205 0.232 -0.126

注:*代表通过a=0.05,**代表代表通过a=0.01。

对于动力项来说,4个典型站点年均潜在蒸散量的动力项则非常一致的与风速的相关性最显著,相关系数介于0.750-0.963(p≤0.01)之间,均超过了99%的置信度水平,且其中有2个站点的年均潜在蒸散量的动力项与风速的相关系数高达0.889以上,靖远相关系数最高为0.963。因为风速大可以使蒸发面附近空气中的水汽传播散失加快,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压和相对湿度,从而有利于蒸发,所以风速对动力项的影响最大。

4结论:

(1)近49年来,陇中地区两个气候区年均潜在蒸散量均呈上升趋势,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夏季和冬季呈下降趋势,春季和秋季呈上升趋势。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四季都呈上升趋势。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的潜在蒸散量变化阶段为下降-上升,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的潜在蒸散量变化阶段为上升-下降-上升。

(2)ArcGIS中Kriging插值分析表明,陇中地区潜在蒸散量存在明显空间差异,表现为自北向南减少,且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的年均潜在蒸散量比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大。春、夏和秋季潜在蒸散量与年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但极值区的范围在不同季节略有差异。

(3)潜在蒸散量与8个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表明,近49年来,陇中地区不同气候区年均潜在蒸散量主要受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和最高气温的影响。典型站点的潜在蒸散量与之相关性也很一致,其中辐射项与太阳总辐射和最高气温相关性最高,动力项与平均风速的相关性最显著。

参考文献:

[1]高歌,陈德亮,任国玉,等.1956-2000年中国潜在蒸发量变化趋势[J].地理研究,2006,25(3):378-132.[GAO Ge,CHEN De liang,REN Guoyu,et al.Trend of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over China during 1956 to 2000.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6,25(3):378-132.]

[2]谢贤群,王菱.中国北方近50年潜在蒸发的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5):683-691.[XIE Xian-qun,WANG Ling. Changes of potential evaporation in Norther China over the Past 50 Years.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7,22(5):683-691.] [3]孙小舟,封志明,杨艳昭.西辽河流域1952年-2007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趋势[J].资源科学,2009,31(3): 479-484.[SUN Xiaozhou,FENG Zhiming,Y ANG Yanzhao.Change Tendency of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in Xiliao- he Basin.Resources Science,2009,31(3):479-484.]

[4]Golubev,V.,Lawrimore,JH.,Groisman,P.Y.et al.Evaporat ion change over the contiguous United St ates and the former USSR:A reassessment.Geophys.Res.Lett.,2001,28(13),2665-2668.

[5]Jun,A.,Hideyukin,K.,Lu,M.Pan evaporation trends in Japan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variability of the hydrological cycle.Tenki,2004,51(9),667-678.

[6]Linacre ET.Evaporation trend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2004,79:11-21.

[7]尹云鹤,吴绍洪,郑度,等.近30年我国干湿状况变化的区域差异[J].科学通报,2005,50(15):1636-1642. [YIN Y unhe, WU Shsohong,ZHENG Du,et al.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wet conditions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Three De cad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 in,2005,50(15):1636-1642.]

[8]王鹏祥,杨金虎,张强,等.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西北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地球科学进展,2007,22(6): 649-656. [WANG Peng-xiang,Y ANG Jin-hu,ZHANG Qiang,et al.Climate Change Characteristic of Northwest China in Recent Half Century.Ad- 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7,22(6):649-656.]

[9]靳立亚,李静,王新,等.近50年中国西北地区干湿状况时空分布[J].地理学报,2004,59(6):847-854.[JIN Liya, LI

Jing,WANG Xin,et al.Condit ions over Northwest ern China in Recent 50 Years.Act a Geographica Sinica,2004,59(6):847-854.] [10]曾丽红,宋开山,张柏,等.近60年来东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J].水科学进展,2010,21(2):194-200. [ZENG Lihong,SONG Kaishan,ZHANG Bo.et al.Spat iotemporal V ariability of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over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China in The Last 60 Y ears,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10,21(2):194-200.]

[11]李林,张国胜,汪青春,等.黄河上游流域蒸散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3):256-259.[LI Lin,ZHANG Guosheng,Wang Qingchun,et al.Study on Evapotranspirat ion and Its Impact Factors over Y ellow River Upper Stream Area,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0,15(3):256-259.]

[12]梁丽乔,闫敏华,邓伟,等.松嫩平原西部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过程[J].地球科学进展,2006,25(3):22-31.[LIANG Liqiao,Y AN Minhua,DENG Wei,et al.Change of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from West Songnen Plain,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6,25(3):22-31.]

[13]王亚敏,张勃,戴声佩,等.河西地区1960年至2008年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分析[J].资源科学, 2010, 32(1):139 -148.[WANG Y amin,ZHANG Bo,DAI Shengp ei,et al.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Temporal Trends in Potent ial Evaporation over Hexi Areas from 1960 to 2008. Resources Science, 2010,32(1):139-148.]

[14]贾文雄,何元庆,王旭峰,等.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J].水科学进展,2009,20(2):126-230. [JIA Wen-xiong,HE Yuan-qing,WANG Xu-feng,et al.Temporal and spat ial change of the potential evaporat ion over Qilian mountains and Hexi corridor from 1960 to 2006.Advances in Wat er Science,2009,20(2)126-230.]

[15]王素萍,张存杰,韩永翔.甘肃省不同气候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中国沙漠,2010,30(3):675- 680.[WANG Su-ping,ZHANG Cun-jie,HAN Yong-xiang.Trend of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nd Pan Evaporation and The- ir Main Impact Factors in Different Climate Regions of Gansu Provice.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2010, 30 (3): 675-680.] [16]李栋梁,刘德祥.甘肃气候[M].气象出版社,2000.[LI Dong-liang,Liu De-xiang.Climate in Gansu. Meteorological press,2000.]

[17]吴绍洪,尹云鹤,郑度,等.近30年中国陆地表层干湿状况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5,35(3):276-283.[WU Shao-hong,Yin Y un-he,Deng Du,et al.Study on dry-wet condit ions of land surface in china in recent 30 years.Science in Chi- na (Series D),2005,35(3):276-283.]

[18]何慧根,胡泽勇,荀学义,等.藏北高原季节性冻土区前在蒸散和干湿状况分析[J].高原气象,2010, 29(1): 10-16. [HE Hui-gen,HU Ze-yong,XUN Xue-yi,et al.Analysis on Potential Evaptranspiration and Dry-Wet Conditons in Seasonal Froz en Soil Region of Northern Tibent an Plateau.Plat eau Meteorology,2010,29(1):10-16.]

[19]祝昌汉.再论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方法(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2,2:196-206.[Zhu Changhan.A Further Discussi- on on the Climatological Calculat ing Method of Total Radiation(Ⅱ) .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Meteology,1982,2:196- 206.]

[20]张明军,李瑞雪,贾文雄,等.中国天山山区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J].地理学报,2009,64(7):798-806.[ZHANG Mingjun,LI Ruixue,JIA Wenxiong,et al.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Potential Evaporat ion in Tianshan Mountains from 1960 to 2006.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9,64(7):798-806.]

[21]刘圆,王颖,杨晓光.华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10,30(4):923-932.[LIU Y uan,WANG Ying,Y ANG Xiaoguang.Trend in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and possible climatic factor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Acta Ecologica Sinica,2010,30(4):923-932.]

Study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 of the potential evaporation and its impact factors in Longzhong

region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P.R.China) Abstract:Base on the daily temperature, prec ipitation, wind speed, sunshine hours, total solar radiation and related humidity date of the 12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f Longzhong Loess Plateau region in Gansu Province from 1960 to 2008,ET O were estimate by the methods of Penman-Monteith model in different climate regions and the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s of ET o were analyzed by using Kriging interpolation in Longzhong reg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emi-arid region in the northern Longzhong and the semi-humid region of the southern Longzhong change trends of ET O increasing. In four seasons, Summer ET O were was maximum,autumn and spring ones were the second place, winter ET O was minimum. ET O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markable spatial variations, such as decreasing from north to south.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ET O was affected by diverse climatic factors in different climate regions of Longzhong.The semi-arid region in the northern Longzhong ET O was main impacted by total solar radiation and sunshine hours. ET rad was mainly impacted by total solar radiation and the highest temperature.The key factor for influenc ing the ET aero was wind speed of all. ET rad>ET aero.In different c limate region,ET rad change trends of ET O increasing,But ET aero different,But ET aero different,the semi-arid region in the northern Longzhong change trends of ET O is 0.631mm/a,the semi-humid region in the southern Longzhong was 0.415mm/a,

The semi-arid region in the northern Longzhong and the semi-humid region of the southern Longzhong change trends of ET O increasing,the rate was 0.05mm/a,0.85mm/a(p≤0.05).In four seasons, Summer ET O were was maximum,autumn and spring ones were the second place, winter ET O was minimum.The semi-arid region in the northern Longzhong step change is decreas e-increase.The semi-humid region of the southern Longzhong is increase-decrease-increase.Two climate regions ,ET O were minimum in 1970s and 1980s,ET O were rapid increasing 1990s. ET O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markable spatial variations, such as decreas ing from north to south. Maximum of ET O was Jingtai(37°11′N,h:1630m),minimum of ET O was Min of county (34°26′N,h:2315m).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ET O was affected by diverse c limatic factors in

different climate regions of Longzhong.The semi-arid region in the northern Longzhong ET O was main impacted by total solar radiation and sunshine hours.The semi-humid region in the southern Longzhong was main impacted by total solar radiation and highest temperature.In different c limate regions, Separately choose two typical stations,ET rad was mainly impacted by total solar radiation and the highest temperature.The key factor for influenc ing the ET aero was wind speed of all. ET rad>ET aero, ET rad change trends of ET O increasing,The semi-arid region of the northern Longzhong change trends of ET O was 0.681mm/a(p≥0.001),the semi-humid region of the southern Longzhong was 0.443mm/a(p≥0.01).But ET aero different,the semi-arid region in the northern Longzhong change trends of ET O is 0.631mm/a,the semi-humid region in the southern Longzhong was 0.415mm/a,the correlation coeffic ient was not beyond degree of confidence.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ET o;Penman-Monteith model;impact factor;Longzhong region

摘要:基于甘肃陇中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12个气象站点1960-2008年逐日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和相对湿度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Kriging插值法,分析了其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49年来,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均呈上升趋势。在四季变化中,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潜在蒸散量空间差异显著,表现为自北向南递减。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年均潜在蒸散量所受气候因子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为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为太阳总辐射和最高气温。辐射项主要受太阳辐射和最高气温影响,动力项主要受风速影响。辐射项都远大于动力项,且辐射项均呈上升趋势,但是动力项有所不同,在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呈下降趋势,变化率为0.631mm/a,在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呈上升趋势0.415mm/a。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於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 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馀万吨,这也是导致黄河下游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之一。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绩。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关中北部,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北部、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内蒙古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但由于植被稀疏,夏季降水集中且雨量大,流水冲蚀作用强,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地表支离破碎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吕梁山,南靠关中平原北部,北抵阴山,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46 个地(盟、州、市),282个县(旗、市、区)。全区总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33.7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1.7 万平方千米),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 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 黄土高原广布黄土,厚达50至80米,陇东、陕北厚达150米,最厚的地方达200米。由于历代战乱、盲目开荒放牧及乱砍滥伐导致高原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黄土的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平坦耕地一般位于沟谷或小型盆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机械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但是,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1]

甘肃玉门鼠疫事件

甘肃玉门鼠疫事件 2014年7月,酒泉玉门市发生一例鼠疫病例,患者已经于2014年7月16日死亡,当地排查出与患者密切接触过的151人,目前已被全部隔离。为防止疫情扩散,玉门市老市区街道、赤金镇、赤金镇西湖村等地已经设为疫情隔离区,隔离区内人车物严禁流出。 2014年7月17日,酒泉玉门市政府办通报称,7月16日5时许,甘肃省卫生计生委接酒泉市卫生局报告一例疑似鼠疫病例王某某,省、酒泉市、玉门市三级专家根据该患者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和省级专家组实验室检测结果,于7 月17日确诊为肺鼠疫。该患者已于7月16日死亡,遗体已按有关规范进行妥善处理。 据称截至17日下午,排查出与王某某密切接触者共计151人,已全部采取隔离、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性服药等措施,目前尚未发现异常症状。为严防疫情扩散,酒泉市分别在玉门市老市区街道、赤金镇、赤金镇西湖村、疫点牧场设置疫情隔离区。 玉门市政府应急办一倪姓主任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隔离的151人包括王某就诊期间接触过的医护人员,至于对这些人的隔离时间,要视情况而定。据另一名工作人员介绍,鼠疫的潜伏期一般为9天。被隔离的人如果在9天之内没有出现任何症状,便可以结束隔离。 当地论坛消息称,鼠疫病例患者是家住玉门市赤金镇西湖村的王某,其在7月13日发现一只死旱獭,随即剁碎喂自家的狗,当晚王某开始发烧,15日病情突然加重,随即被送往玉门市老市区人民医院,16日凌晨医治无效死亡。经确诊为鼠疫感染死亡。 玉门油田分公司职工李振(化名)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上述信息,李振称,今天早上,单位开会专门通报此事。 “现在玉门老城区只进不出,油田本来可以回酒泉轮休的职工只能上连班。”李振介绍,玉门老城区本来就是一座“空城”,除过油田职工外和一些生意人外,几乎没有其他常住市民。目前,隔离区内职工的饮食等生活供给正常。 玉门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一名负责人称,老城区和赤金镇为防控区域,其中病例家住的赤金镇西湖村为重点防控区,防控区域目前严禁一般人、车、物流出,当地专门成立供应组保证防控区内人员的生活补给。 此外,为了预防鼠疫疫情的扩散和传播,连霍高速公路赤金收费站也暂时封闭。 据悉,肺鼠疫为鼠疫的一种,为我国《传染病防治法》明文规定的甲类传染病,有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人与人之间主要依靠飞沫传播,人与患有或死于鼠疫的野生动物接触才有可能得病,通过跳蚤叮咬也可得病,

高考地理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专题1

高考地理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专题1 2020.03 1,下列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有() A.地势由西向东倾斜 B.粮食作物以高粱为主 C.北部边缘地带年降水量在400 mm左右 D.黄土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 2,简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简要分析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3,下列原因中,属于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①黄土土质疏松②轮荒制度③开挖煤矿④黄土垂直节理发育⑤黄土高原区夏季多暴雨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③④⑤ 4,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B.横跨川、甘、宁、内蒙古、陕、晋、冀7省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C.高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多在1 000~2 000 m D.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 5,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是() ①打坝建库②平整土地③植树造林④地膜覆盖⑤修基本农田⑥抽引水

灌溉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⑤ 6,陕西省安塞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据此回答(1)~(5)题。 (1).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A.史前以自然因素为主,现代以人为因素为主 B.史前及现代都以自然因素为主 C.史前及现代都以人为因素为主 D.史前以人为因素为主,现代以自然因素为主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貌类型区是() A.黄土塬面区 B.黄土丘陵沟壑区 C.沟谷间地貌区 D.沟道小流域 (3).黄土高原地区轮荒制度盛行的结果是() ①稳定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②土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衰竭③林草植被遭破坏,林草种源能再生④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黄土高原植被遭破坏的人为因素有()

黄土高原的地貌

黄土高原的地貌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分布很广,从全球范围看,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燥或半干燥的大陆性气候环境内。我国黄土集中分布在北纬34~40°,东经102~114°之间,即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从青海湖,东到太行山面积约达3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地理上称为黄土高原。本区除了一些基岩裸露的山地外,黄土基本上构成连续的盖层,厚度达100~200m,形成非常特殊的地貌。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及新疆等地前低山丘陵及一部分山地的山坡上,黄土呈片状分布,而在山麓洪积-冲积平原和古河谷阶地上,也断续分布着经过搬运的黄土状土层。东北松辽平原、辽西翼北山地、华北平原和山东低山丘陵等地亦分布有黄土和黄土状土层。上述地区黄土一般呈零星分布,厚度也不大,加上自然条件等因素,黄土地貌发育受到很大限制,形态不典型。 分布在黄土高原区的典型黄土地貌可分为两大类:谷间地地貌和沟谷地貌。黄土地貌总的特征是地面非常破碎,表现在沟谷密度(单位面积的沟谷总长度)和地面分割度(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百分数)两项数值很高,例如晋西个别地区沟谷密度为8km/km2,地面分割度达43.70%。地势起伏频率大也是黄土地貌的一个特征,地面频繁的出现200~300m的起伏。上述两个特征是我国其它地区所罕见的。 黄土峁 黄土峁简称峁,是椭圆形或圆形的黄土丘陵。峁顶面积很小,呈明显的穹起。由中心向四周的斜度一般在3~10°。峁顶以下直到谷缘的峁坡,面积很大,坡度变化于10~35°之间,为凸形斜坡。峁的外形呈馒头状。两峁之间有地势明显凹下的窄深分水鞍部,当地群众称为“墕”。黄土峁分布有的呈散列的,也有呈线状延伸的,后者称连续峁,它往往是黄土梁被横向沟谷分割发育成的。 滑坡 黄土谷坡物质在重力作用下的块体运动,是谷坡扩展的主要形式,其中,滑坡是常见的一种。黄土滑坡发生后,在谷坡上部遗留下圆弧形的黄土陡崖(滑坡壁)与坡脚的庞大滑坡体。黄土高原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分布着许多微地貌,常见的有黄土墙、黄土柱、黄土桥等。 黄土坪 分布在黄土高原河流两侧的平坦阶地面或平台,称为黄土坪,简称坪。有些黄土坪即是黄土梁峁区河流的阶地,沿谷坡层层分布。另一些是由于现代侵蚀沟的发展使黄土墹遭到切割而留的局部条带状平坦地面。黄土地区的河流阶地,每一级平台的下方有明显的陡坡,平台面向河流轴部方向倾斜。 黄土陷穴 黄土陷穴是黄土区地表出露的一种圆形或椭圆形洼地,我国西北称为龙眼或灌眼,深度大的称为黄土井,分布很广。它是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沿黄土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并把可溶性盐类带走,下部黄土层被水流蚀空,表层黄土发生坍陷和湿陷而形成的。黄土陷穴往往出现在水流容易汇集的谷间地边缘地带,谷坡坡折的上方和冲沟中跌水和沟头陡崖的上方,常呈串珠状分布。 黄土塬 黄土塬简称塬,是黄土高原谷间地地貌的一种类型,具体是指四周为沟谷蚕蚀的黄土高原。在我国西北,由于长期沟谷蚕蚀,面积较大的塬已保存不多。面积大、形态完整的塬,破碎塬是由塬四周沟谷源侵蚀分割塬而形成的,它基本上保留塬的主要特征:塬面平坦,塬边坡折明显。破碎塬面积明显地比塬小。

中国南方暴雨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5, 4(4), 228-236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17013729.html,/journal/ccr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17013729.html,/10.12677/ccrl.2015.44026 Climat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Rainstorm Days in South China Shaoyong Chen1,2, Xiaofen Zhang2, Junrui Guo2, Yuzhen Guo2 1Institute of Arid Meteorology,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Key Laboratory of Arid Climatic Changing and Reducing Disaster of Gansu, Key Laboratory of Arid Climatic Changing and Reducing Disaster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Lanzhou Gansu 2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Baiyin, Baiyin Gansu Email: csy505@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17013729.html, Received: Oct. 2nd, 2015; accepted: Oct. 23rd, 2015; published: Oct. 26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17013729.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Using the day by day precipitation data at 225 stations in the south area of China in the period of 1961-2010, with the trend analysis, Monte Carlo test method, the sliding T test, Mann-Kendall, etc.,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ainfall day and evolution rule above rainstorm in the south of China for 50 years are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uthern China,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the Chengdu Plain are relatively more rains-torm areas. Rainstorm day trend is not significant in most areas; there is a slight increase in the east and a slight decrease in the west. But rainstorm days hav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Chengdu Plain. There was a remarkable mutation in 1992. Rainstorm days of the Yangtze River have an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 There was a remarkable mutation in 1986. As for seasonal distribution, it is the least in winter and most in summer. It is more in spring than in autumn. Winter rainstorm mainly occurs in southern China and it has a slight increasing trend; spring rainstorm mainly oc-curs in southern China,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t changes insignificantly. Rainstorm in summer is the most and h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trend. Among them, a slight in-crease is in southern China and an obvious increase i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t reduces significantly in Chengdu Plain; in autumn. Rainstorm occurs mainly in southern Yunnan-southern China-western Zhejiang and other coastal areas, no clear trend; rainstorm days of south areas form a unimodal sequence. Chengdu Plain reaches its peak in August and the rest areas reach the peak in June. Rainstorm of Chengdu Plain mainly occurs in the period from July to August. It is concentrated in the period of May to Jun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t is concentrated in the period of May to August in souther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rainstorm days in the south of China are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Rainstorm increases in significant warming area and reduces in insignificant warming area.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窑洞民居特征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汉族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窑洞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黄 土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 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 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 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 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 用较多。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二、黄土高原自然特征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介于北纬33°41′~41°16′,东经100°52′~114°33′之间,海拔高度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集中在夏季;地表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地形以高原为主,沟

壑纵横;植被减少,除外森林与草原的过度带上,生态环境脆弱;土质疏松,土层较厚。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三、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及发展对策 有利条件: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条件:①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发展对策: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 感受: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使自己深刻认识了中国北方地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了解了该地域特有的窑洞民居文化。同时,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与(修改稿)

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 防治的思路与对策 庆阳市国土资源局李晓岩陈志奎张新民 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内陆腹地、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北控河套、南屏关中”的重要枢纽,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面,整个塬面梁峁相依,塬塬相峙,冈峦起伏,沟壑交错,独具一格,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以5‰坡降向东南倾斜,也有“陇东盆地”之称。总土地总面积271.17万公顷,人口264万人。 庆阳气候特点是夏长冬短、雨量较充沛,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8.2~10℃,最高气温38.4℃,最低 -22.8℃,由北向南逐渐升高。7~9月为雨季,雨量较丰富,且多以大雨、暴雨出现,多年平均降雨量407.3~623.5㎜。 一、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理特点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地理特点。根据自然地质环境条件,结合地形地貌、行政区域特点,将庆阳地质环境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中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东部黄土低山丘陵区等三个区。主要由塬地、丘陵山地、河流滩地和河谷组成。黄土塬面积约占土地总

面积3O% ,梁峁丘陵区约占7O%。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庆阳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受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气候、人类工程活动及地质灾害出现的频率,将地质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较易发区(包括中度易发区、轻度易发区)、基本无地质灾害区3个区(详见下表)。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黄土湿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地方病、水库淤积和水污染12种。已查明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1107处,其中崩塌隐患点231处,占总数的90.25%;滑坡425处,占38.4%;泥石流271条,占24.5%;不稳定斜坡132处,占11.9%;地裂缝37处,占3.3%;地面塌陷9处,占0.81%。且分布广、隐患多、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较大。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时有发生,给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制约了庆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滑坡、崩塌。在七县一区均有分布,且发生频率高,直接危害较严重。从地域分布上看,多数崩塌、滑坡发生在坡度大于45°~60°,沟谷呈V字型,坡脚多无原生土体支撑的基底平缓的塬、梁、峁的边坡、黄土塬侧沟头、河谷阶地斜坡地带,相对切割坡高在100米以上,在其前沿均能见到地下水溢出成泉。从地质结构上看,由马兰黄土(Q3)或上部为马兰黄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 黄土高原 灰钙土。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为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显示着4万多年来,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专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 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基本概况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 亦作Huang-t'u Kao-yuan或Huangtu Gaoyuan) 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在中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

甘肃省定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

甘肃省定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方。多年来定西人总结了如下图的治理开发模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 试从植被土质气候方面分析定西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3分) (2) 试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5分) (3)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3分) (4)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南方丘陵地区以及北方石山区。 材料二:图15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图中黑色柱状部分代表黄土高原不同省份土壤侵蚀强度大于500吨/平方千米的侵蚀面积。 材料三:图16为“南方丘陵地区农业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系统示意图”。 (1)图15中,土壤侵蚀面积较大的三个省级行政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 (2)试简述黄土高原与南方丘陵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4分)_______________ (3)图15中甲、乙两地生态环境的治理,都必须首先解决当地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依据因地制宜原则,如果开发可再生能源,则甲地应开发_______和 _______;乙地应开发________和__________。(3分) (4)南方解决水土流失的措施

近10年来,全国实施坡改梯面积近500万亩,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110万平方公里。全国有1.5亿群众从水土保持治理中直接受益,2000多万山丘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得以解决。图23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l)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不到1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直辖市除外)主要有___、___和___。(3分) (2)甲、乙地区水土流失共同的形成原因有___。(4分)(3)乙地区防治水土流失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3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

浙江农林大学2014 - 2015 学年第1 学期考试卷 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保护专题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考试方式:开卷 论文要求: 以“资源利用中的生态或环境问题”为主题,并围绕成因、现状和解决之道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格式参照《生态学报》。 本试卷满分100分; 论述时需思路清晰,言之有理; 鼓励原创,引用文献需标明出处,谢绝抄袭; 宋体小五,1.5倍行距。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 摘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土保持是该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成因,指出了当前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多种措施。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乌金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公里,南北75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关中平原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800~3000米。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水土流失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我国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毁掉耕地100多万亩。中国水土流失地区主要分布在耕垦历史较久的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带。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黄土高原面积约60万km2,其中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3万km2,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之最。黄土高原每年大约流失1cm厚的土层,并且流失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倍到400 倍。黄土高原是在240 万年前形成的,大约每100年就沉积1cm。有专家说过,土壤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按照科学的推算,每形成一厘米厚的土壤需要几万年。但是,如今黄土高原的土壤流失速度如此之快,给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1.1耕地的影响: 由于黄土高原上大量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形状,到处遍布沟壑,并且沟壑的形成速度正在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沟壑出现,相应的耕地面积就大量的减少了。并且原有的耕地也在泥石的冲刷下遭受到严重的毁坏。耕地面积不断较少,农田的土质遭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这给当地的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质量都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 1.2河流及下游地区的影响: 黄土高原输入黄河泥沙约16亿吨,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道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厘米。目前,黄河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6米,其中河南开封市黄河河床则高出市区13米,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严重威胁下游25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正如李鹏总理指出的“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而且大量泥沙在黄河三角洲淤积,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填海造陆工程,诞生了新中国最年轻的土地。

崛起玉门新市区

崛起的玉门新市区 玉门市是我国古代西北丝绸之路地上的一个重镇,当时为何称之为玉门,当前有诸多看法。据史料记载,东晋阚駰《十三州志》载:“玉门县置长三百里,石门周匝山间,裁经二十里,众泉流入延兴(古地名,今嘉峪关以西至玉门市清泉乡一带,西汉设天县,东汉设延寿县,北周设延兴县,--笔者注)。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故曰玉门县。” “中国长城网?玉门关”载:“玉门关”是西汉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之一,亦是汉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丝绸之路”的南路和北路皆必经此关。……相传西域和田等地进贡的美玉皆由塔里木盆地取道此关,玉门关因此而得名。” 据《汉书》《后汉书》记载,公元前121年汉武帝选派霍去病率骑兵万余长驱直入河西,大败五个匈奴王国,设置武威、酒泉两郡,亦置玉门县,为酒泉郡辖县之一,玉门之名已产生。公元前111年析置敦煌郡,公元前109年,也就是玉门置县12年后筑玉门关,设兵把守,置都尉统领。汉罢关屯更是西汉末年的事,由此可以肯定地说,先有玉门县,后有玉门关。先置县有名的玉门,因后建关后起名的玉门关百年后罢关屯,徙其人于此而得名。 玉门因境内玉石山上石门周匝山间而名。阚駰《十三州志》“玉门县置长三百里,石门周匝山间,裁经二十里,众泉流入延兴”的地理环境描述是符合实际的。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延寿县在酒泉郡西,金山在其东,至玉石障是也,汉遮虏障也。”清代俞浩《西

域考古录》载:“酒泉西六十里有嘉峪山,因产名玉叫玉石山。”据考证,“玉石山”名称由来久远,“嘉峪山”是明太祖朱元璋以后的称谓。玉石山产蛇纹岩,色黛绿,纹理天然生动,质地润泽细腻,即为古代玉料。可见,由“玉石山”“石门”而变称玉门,顺理成章且寓意深刻。 玉门关因驻守玉门石关峡的军队移屯此关而得名。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大败河西匈奴五个王国,汉置武威、酒泉两郡,酒泉郡下辖九县中没有敦煌、瓜州任何一地,汉军可能尚未达距酒泉八百余里的敦煌,为巩固战果,就近在酒泉以西六十里,地势险要、地处玉门县的玉石山石关峡设关驻军把守。直至十年后的公元前111年析置敦煌郡,下辖六县,基本包括今敦煌、瓜州、肃北、阿克塞全部和新疆哈密、青海柴达木的一部分。12年后的公元前109年筑玉门关,玉门石关峡不再设关,关隘西移、军队西移是正常之事,驻守玉门石关峡的军队移屯此关而得关名也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历史上玉门由于是丝路重镇,边关要地,因此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建国后,玉门更是因为丰富的石油资源而在共和国的工业发展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玉门市是甘肃省最早设市的工业城市之一,全市辖4镇9乡,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境内有玉门油田分公司、核工业四零四厂、八零三电厂、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饮马农场、黄花农场等中央、省属大型企业、事业单位10余家。 2003年4月开始,市政府住址向玉门镇搬迁。玉门镇是原玉门县城,历代所建玉门县城,几建几毁。请康熙57年(公元1718年)

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比较

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比较 黄土高原: 1.自然原因:土质疏松,降水集中 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开矿、毁林开荒)【流水侵蚀为主】 整治措施:黄土高原不如南方水热条件好,又处于过渡地带,需实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 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工程措施 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区域经济得以发展。 南方丘陵: 1.自然原因:地表的起伏有利于流水冲刷,降水量大且时间长 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开发,樵采)。【降水侵蚀为主】 整顿措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水热条件好,其有效措施是以封山育林恢复植被 新兴小水电,大办沼气等(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才是能封住山林的基本保障)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影响远比北方严重的原因: 一从经济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热条件更好 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更高 每寸土地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 二从生态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多为石质山地,土层薄,一旦表土蚀去,容易形成石漠化,而且恢复起来更难。 三从社会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人口稠密,并且在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 社会影响更大,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南方: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北方: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

陇南近五十年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及影响

陇南近五十年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及影响 摘要: 利用1959~2008年陇南气温降水资料,利用直线回归方程、图表,分析陇南50年来的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和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各季节变化幅度不同,冬季上升幅度最大,夏季最小;以80年代后期为界分为冷暖两个阶段。降水变化明显,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越来越明显,随之而来的气象灾害增多,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陇南是农业地区,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粮果安全,因此,研究气温降水变化趋势,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陇南气温降水变化影响 现在讨论气候变化已经成了人们的热点问题,在全球气温变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大背景下,而在小地区也已经凸显。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将会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陇南是一个资源丰富,气候怡人的山区,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因此,研究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陇南气温变化特征 全区气候在横向分布上分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在纵向分布上,由于受山脉的走向、山势的高度、山坡的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响,光、热、水、气和生物资源等农业诸要素,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耕作区垂直高差一般在50一120米左右。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垂直差异极为明显,俗话说:“山上积雪皑皑,山下春暖花开”,“一眼看四季,十里不同天”。利用1959~2008年陇南气象站的资料,对陇南、四季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状况和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我国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呈现北方增暖明显,年平均最低气温全国各地基本一致,呈明显的变暖趋势;无论是春季还是冬季,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暖幅度明显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增幅;平均日较差多呈下降趋势,并在陇南东南部方地区尤为明显,各季平均日较差亦均呈下降趋势,并以冬季的下降幅度为最大;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在年代际变化上基本呈现较为一致的步伐,即50年来主要的变暖均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均在90年代。 据统计2010年1月,陇南市各县(区)平均气温普遍偏高2-3℃,是陇南市有气

黄土高原的成因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 103°~114°。东西千余 千米,南北700千 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 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 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 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 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 积约40万平方千米。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 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目录 ??概述 ??来源 ??历史 ??水土流失 ??治理 [显示全部] 黄土高原-概述

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 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 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 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 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 壤 分明显。黄土颗粒细, 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 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 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 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 代文化的摇篮。 在中国北方,它东起太 行山,西至乌鞘岭,南 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 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 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 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 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

玉门经济开发区基本情况

玉门经济开发区基本情况 玉门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3年,原系酒泉行署批准建立的地级综合开发区,于1995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正式命名为“甘肃玉门经济开发区”。 1、地理位置:玉门市经济开发区地处玉门新市区以北,总规划面积119.6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7.1平方公里“核心区”位于新市区玉苑路以北,“辐射区”包括风新能源产业园和电冶小区,位于新市区的东南、西南,各距新市区3公里和15公里,整个经济开发区呈三角环抱于玉门新市区周边。 2、产业发展:目前,开发区成功引进入驻各类企业150家,其中工业企业62家,培育形成了以110万千瓦风电和12万千瓦水电为龙头的130万千瓦新能源,以400吨酒花浸膏、10万吨啤酒麦芽、10万吨大业草业为龙头的25万吨农产品精深加工,以铁、锰、铜、铅、锌选矿和铁精粉氧化球团为特色的60万吨矿产品采选加工,以石材、管材、板材、粉煤灰砌块为特色的建筑建材和风电塔筒制造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2009年,园区企业完成总产值71200万元、增加值25700万元、营业收入59500万元、利润总额2530万元,上缴税金970万元。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占全市地方工业的38%,已经成为玉门新市区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聚集区和地方工业发展的示范区。

3、基础条件:经过10多年的开发建设,止2009年底,开发区核心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6亿元,共建成园区道路9条22.5公里,2万吨供水厂1座、打井4眼、供水管网3.2公里,建成0.7万吨污水处理厂1座、排污管网3.6公里,变电站2座,架设供电线路28公里,建成园区道路绿化带45公里,栽植国槐、垂柳、馒头柳等风景树木8.2万株,配套绿化灌水管网48公里。建成园区广场1座,配套林草绿化带6.5亩。光纤信息网、闭路电视、程控电话入企率达到80%以上。入园条件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4、发展优势: (1)地理区位优越,交通运输便利。玉门经济开发区位于玉门新市区,是新亚欧大陆桥和河西走廊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东临嘉峪关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通敦煌,有公路直达中蒙边界马鬃山口岸,是内地通往新疆、青海,连接蒙古、中亚、欧洲的重要通道。境内有312国道,连霍高速、兰新铁路复线等公路、铁路干线穿境而过,临近的敦煌机场和嘉峪关机场与全国各大城市通航,国道、省道与县际公路交汇联结,交通网络发达,运输条件便利。 (2)矿产储量可观,旅游资源丰富。玉门矿产资源除石油已被大量开采外,还有煤、铁、铬、铜、金、芒硝、石灰岩、石膏、蛇纹岩、高岭土、硅石等储量可观,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风能、光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风能资源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