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了解中医药研究的理论——双向调节作用。方法:从临床实践入手,从药材使用量,炮制方法,入药部位等入手。对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进行分析。结果: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药材,充分发挥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可取得更好的疗效。结论:中药双向调节理论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中药;双向调节;炮制方式;药理差异

中国古代已有“五行相生相克”的相关记载。认为凡事都应该掌握一个“度”,现代中医理论在继承了古人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将现代中医对药材药理的理解融入其中,提出了中药双向调节的新理论,中药的双向调节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的病理状态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该理论重点阐述的是一味药材在掌握好“度”、掌握好“法”的情况下,可以让机体机能从亢进状态回归平衡状态,也可让机体机能从低迷状态回归平衡状态【2】。因此该理论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有良好的效果。

1 中药不同剂量使用的双向调节

某些中药的疗效会随着用药剂量的差异,表现出相反的功效。如常量的麦芽可以催乳且能健脾消食,但使用量大(生熟各30g)时,则体现其回乳功效;常量白术可用于止泻,特别是针对脾胃虚泻者,而用大剂量(30-50g)则起到治疗便秘通便的作用。两者功效由剂量差异,造成功效相反。同时,随着剂量的改变,其治疗疾病的功效也有所不同。如甘草其活性成分较多,有异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甜素等多种活性成分,针对甘草甜素这一种活性成分分析,功效与用量可呈正比。小用量(1-2g)可以起到一定调和作用,中用量(5-10g)可以有养心温胃的功效,大用量(30g或以上用量)可以起到类似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等抗变态、抗溃疡的作用功效。上述由于使用剂量差异造成功效差异,甚至功效相反的疗效,是由于中药药材为天然植物,一味药材中含有的活性物质种类多,含量也各有差异,而每一种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不同,针对相应病症使用的中药里的活性物质不同,故用药时应当注意。

2 中药不同制法的双向调节

炮制中药的方式不同,中药的药理与药性也会有所差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有相关记述。生用蒲黄(失笑散)作用为活血化瘀,如炭炒(蒲黄散)功效则重在止血。又如生用山楂可消食健脾,如果炒制则药性减弱,再制则焦而有苦味时,还增强了消胀止泻之功,同时兼顾了止血的疗效。还有何首乌,生用时通便、解毒、祛邪,制后对补肝和补肾的功效较好。

3 中药不同配伍的双向调节

药材的功效及主治

药材的功效及主治 1. 川芎的功效及主治 1、活血行气:①用于心绞痛,症见胸闷憋气、心前区压痛频繁发作者,可与红花、丹参、降香、赤芍同用,冠心2 号方。②用于气血瘀滞所致的疾病,如月经先期、量多色红者,为血热,可与生地、、当归等同用; 月经后期,1~2 个月1 次,经行时腰腹痛、白带多色白,与当归、炮姜、杜仲、肉桂等同用。③用于痛经,若经前腰腹痛甚、痛后1 天见经,与当归、桃仁、红花同用;若是闭经不行、身无不适者,可与当归、桃仁、干姜、肉桂同用; 若为产后腹痛,与当归、炮姜等同用。④用于跌打损伤、局部肿痛,可与栀子、桃仁、红花同用。 2、祛风止痛:①用于,属于风寒者,可与荆芥、防风、白芷同用; 属于风热 者,可与菊花、同用。②用于风湿痹痛,可与羌活、、防风等同用。 3、行气开郁:①用于胆囊炎之上腹胁肋胀痛,可与柴胡、黄芩等同用。② 用于胃炎之上、吐酸烧心等证,可与、木香等同用。 2. 熟地,又名为或者伏地,也叫酒壶花、山烟等,处方名为熟地黄、熟地和大熟地,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经过加工炮制而成的,是一种上好的中药材。熟地黄的功效: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熟地黄的作用: 1、熟地黄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纲目》? 2、熟地黄治手足心热及心热,能益肾水而治血,脉洪实者宜此。若脉虚,则宜熟地黄。地黄假火力蒸,故能补肾中无气。(李杲)? 3、熟地黄用于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熟地黄为滋阴主药,常与山萸肉、山药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 4、熟地黄补肾,血衰者须用之。又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张元素)? 5、熟地黄治骨蒸体热夯倦:熟地黄。当归、地骨皮、枳壳(麸炒)、柴胡、秦艽、知母、鳖甲(炙)等分,未,水一盏,乌梅半个,煎七分,和梅热服。(《幼幼新书》地黄散)? 6、熟地黄治肝木乘胃,胃脘当心而痛,及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川楝,(《柳洲医话》一贯煎) 熟地黄的禁忌: 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禁服熟地黄 赤芍苦寒入肝经血分,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可用于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纯中药制剂也有毒副作用

纯中药制剂也有毒副作用 崇尚自然的观念,令传统的中医中药越来越吃香,很多人认为“纯中药制剂,无不良反应,无毒副作用”。实际上, 中草药并非没有毒副作用,一旦使用不当,人参也可以“杀人”。随着中草药在医学领域的大量应用,有关中草药引起肾损害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 李先生得了尿道炎,到当地医院就诊,医生给他开了一个星期的西药和中成药,吃完之后感觉好多了。由于害怕西药有毒副作用,他擅自停了西药,继续服用名叫“××丹”的中成药。本以为中成药应该没有毒性,可当他服用一个月之后,灾难降临了———他的血肌酐值严重超标,肾脏受到明显的损害,原因是他一直在服用的中成药中含有“木通”,对肾脏有毒性,长期服用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引起肾衰。 临床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不能不提高警惕。 能损害肾功能的常用中草药主要有:斑蝥、雷公藤、钩吻、山慈姑、鱼胆、毒蕈、仓耳子、木通、防己、泽泻、巴豆、草(川)乌、马钱子、朱砂、雄黄、轻粉、洋金花、青木香、马兜铃、寻骨风、朱砂莲、细辛、使君子、番泻叶、芦荟、白头翁,等等。 以上这些药物中,有的可以直接损伤肾脏中的肾小管,有的可损伤肾小球,有的会引起肾的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肾功

能损害,严重的可以引起尿毒症。其中以斑蝥、雷公藤、钩吻、山慈姑、关木通、山豆根、鱼胆、泽泻的肾毒性最大,应严格控制这些药物的剂量和适应症,有慢性肾炎的病人最好不要使用这些药物。 不仅如此,长期服用含有这些药物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龙胆泻肝丸、龙荟丸、妇科分清丸、耳聋丸、纯阳正气丸、大黄清胃丸、冠心苏合丸等,也同样有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因此,即使服用中成药也要多个心眼,弄清各种中成药中所含有的成分。一些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某类中成药时,必须咨询医生,了解其所含的成分及是否具有肾脏毒性。服药期间要加强肝、肾功能的监测,肾功能衰竭者更是要禁用具有肾脏毒性的中草药和中成药。 常见西药也有肾毒性 除中草药之外,不少常用的西药也具有较大的肾毒性,必须严格遵医嘱服用,儿童、老年人在使用这类药物时更要慎重,肾脏病患者最好不要使用这些药物。 具有明显肾毒性的西药主要有以下几类——— 1.抗生素。其中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的毒性最大,头孢菌素类、磺胺类也具有肾脏毒性。 2.消炎镇痛药。如消炎痛、芬必得等。长期大量服用往往会引起肾脏间质的病变,形成“止痛剂性肾炎”,最后发展为肾衰,而且治疗起来比较困难。

常见中药大全_中药名称及作用41325

常见中药大全中药名称及作用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肝胆湿热、)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 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完整版)中药用量

<中药用量总表> 第1章解表药 1. 发散风寒药 麻黄---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桂枝---煎服,3~9g 紫苏---煎服,5~9g,不宜久煎 生姜---煎服,3~9g,或煎汁服附:生姜皮—煎服,3~10g 生姜汁---用量3~10滴,冲服 香薷---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5—10min);用于利水消肿,量宜大,且须浓煎荆芥—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煎服,4.5~9g 羌活---煎服,3~9g 白芷---煎服,3~9g,外用适量 细辛---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藁本---煎服,3~9g 苍耳子---煎服,3~9g.。或入丸散剂 附:苍耳草—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外用适量辛夷---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 2. 发散风热药 薄荷---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桑叶---煎服,5~9g;或如丸散。外用煎水洗眼。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 蔓荆子---煎服,5~9g

柴胡---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升麻---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 葛根—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附:葛花—常用量3~15g 淡豆豉---煎服,6~12g 浮萍---煎服,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 第2章清热药 1. 清热泻火药 石膏---生石膏煎服,一般为20~30g,宜打碎先煎;清气分热用,可用到60~120g。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研末以增强吸附性,使生肌敛疮的作用加强 知母---煎服,6~12g 芦根---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天花粉---煎服,10~15g 竹叶---煎服,6~15g;鲜品15~30g 淡竹叶---煎服,6~9g 鸭跖草---煎服,15~30g,鲜品60~90g 栀子---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夏枯草---煎服,9~15g。或熬膏服 决明子---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2. 清热燥湿药 黄芩---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黄连---煎服,2~5g。外用适量 黄柏---煎服,3~12g。外用适量 龙胆---煎服,3~6g

中药副作用一览表

中药副作用一览表 毒副作用与一般的副作用不同,是指用药后能导致器官损害、机体功能障碍,产生新的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3GR三螺杆油泵 马兜铃酸为肾毒素,能造成肾小管大量丧失,导致肾衰竭,是典型的“中草药肾病”,病情严重者需要终身做血液透析或肾移植。马兜铃酸也是潜在的致癌物质,动物实验表明,食用马兜铃酸会导致淋巴瘤、肾癌、肝癌、胃癌和肺癌。 已知或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sn三螺杆泵马兜铃、关木通、天仙藤、青木香、广防己、汉中防己、细辛、追风藤、寻骨风、淮通、朱砂莲、三筒管、杜衡、管南香、南木香、藤香、背蛇生、假大薯、蝴蝶暗消、逼血雷、白金果榄、金耳环、乌金草等。螺杆泵的安装尺寸 可能与上述药材混用而搀杂马兜铃酸的药材:木通、苦木通、紫木通、白木通、川木通、预知子、木防己、铁线莲、威灵仙、香防己、白英、白毛藤、大青木香等。3GR普通型三螺杆泵 含有以上药材的中成药:龙胆泻肝丸、耳聋丸、八正丸(散)、纯阳正气丸、大黄清胃丸、当归四逆丸(汤)、导赤丸(散)、甘露消毒丹(丸)、排石颗粒、跌打丸、妇科分清丸、冠心苏合丸、苏合丸、YCB系列圆弧齿轮泵辛荑丸、十香返生丸、济生桔核丸、止嗽化痰丸、八正合剂、小儿金丹片(丸)、分清五淋丸、安阳精制膏、辛夷丸、儿童清肺丸、九味羌活丸(颗粒、口服液)、川节茶调丸(散)、小儿咳喘颗粒、YCB齿轮泵小青龙合剂(颗粒)。 【朱砂】 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导致汞中毒,损害中枢神经、肾脏、消化道。 含朱砂的中成药:一捻金、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十香返生丸、七珍丸(丹)、七厘散、万氏牛黄清心丸、小儿百寿丸、YCB圆弧齿轮泵型外形及安装尺寸图小儿至宝丸、小儿金丹片、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天王补心丸、牙痛一粒丸、牛黄千金散、牛黄抱龙丸、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散、红灵散、苏合香丸、医痫丸、补肾益脑片、局方至宝散、纯阳正气丸、抱龙丸、柏子养心丸、胃肠安丸、lyb系列立式圆弧齿轮泵香苏正胃丸、保赤散、益元散、梅花点舌丸、琥珀抱龙丸、紫金锭、紫雪、暑症片、舒肝丸、痧药、避瘟散、人参再造丸、平肝舒络丸、再造丸、复方芦荟胶囊。 【雄黄】 主要成分为硫化砷,导致砷中毒,YCB圆弧齿轮油泵损伤神经、血管,并可引起肝、肾、脾及 心肌等实质器官的脂肪变性和坏死和致癌。 含雄黄的中成药:七珍丸、小儿化毒散、小儿至宝丸、小儿惊风散、 小儿清热片、牙痛一粒丸、牛黄至宝丸、YHB-LY系列立式圆弧齿轮泵牛黄抱龙丸、牛黄消炎片、牛黄清心丸、 牛黄解毒丸(片)、牛黄镇惊丸、六应丸、安宫牛黄丸(散)、红灵散、医痫丸、局方至宝散、阿魏化痞膏、纯阳正气丸、珠黄吹喉散、梅花点舌丸、紫金锭、暑症片、痧药。YCB不锈钢圆弧齿轮泵 【千里光】 含有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并且是强致癌物质。也有肾毒性。KCB不锈钢齿轮泵

双向调节作用

字数:2240字“双向调节作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杨巨成100039) 关键词:双向调节作用临床实践重要意义 “双向调节作用”是中医学调节规律中重要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它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在祖国医学文献《内经》中所强调的“节阴阳而调刚柔”,“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等等,都是阐明人体内部生克制化的规律,也就是抑制与促进的双向调节规律。 在我们机体内部存在着固有的调节对偶,两个相反作用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也就是我们中医学强调的阴阳两个方面,它们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动态平衡,即气血调合,水火相济,概括称之为阴平阳秘。若机体发生疾病,则会导致阴阳平衡的失调,此时中医治疗就是通过严密细致的调节过程使亢者承之,弱者彰之,辩证施治的实质就是一种具有高度科学性的调节。而调节的要诀就是发现矛盾,然后解决矛盾。发现矛盾就是分析临床病证中疾病的部位、层次、性质和趋势,解决矛盾就是针对疾病发生机制中所表现的病理双向性差异去采用相反性能的药物进行矛盾对立面的双向调节。 “双向调节作用”在中医学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表现笔者认为可分为如下两个主要方面。 第一方面:中药本身具有的双向效应。 1. 同一种中药本身具有相反的双向调节作用。例如:三七既能活血又能止血,对淤血则化,对溢血则止。附子本身药性既能治疗心悸证中的心动过缓,又能治疗心动过速。石膏主升散,又能清下热邪。而当归也是既能收缩子宫又能抑制宫缩。

2. 同一种中药由于剂量的差异,作用恰恰相反。例如:黄芪小剂量能提升血压,大剂量则能降低血压。红花小剂量养血,大剂量则能活血。中等剂量的鹿茸能强心,大剂量则抑制心脏收缩。 同一种中药和其它药物配伍不同其作用相反。例如:桂枝配麻黄增强发汗功效,而桂枝配白芍则敛阴止汗。柴胡配白芍能柔肝养肝,配伍桂枝则疏肝通阳。黄芪配伍五味子、益智仁能治疗小便滴沥不禁,而黄芪配伍肉桂、通草则能治小便不通。 4.具有不同作用的两种中药配伍可起到双向调节作用。例如:葛根配伍半夏能够升脾降胃,升麻配伍牛膝亦能够升清降浊,桔梗配伍杏仁可以升降同用,平喘止咳。 5.同一药物,炮制方法不同,作用相反,如蒲黄生用活血,炒用则止血。荆芥生用走表发汗,荆芥炒用则入血止血。 6.同一种药物,采用其不同部分,则作用相反,如麻黄发汗,而麻黄根却能止汗。 7.同一方剂,本身就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例如补中益气汤,即可治泄泻(中阳不振,气虚下陷,运化无权之泄泻),又可治便秘(中气虚衰,健运无权,大肠传导无力的便秘)。该方一方对二病,与病机丝合,故均能使泄泻与便秘二病痊愈。金匮肾气丸,既可治尿少浮肿,又可治肾虚多尿。甘露消毒丹,既可治不寐,也可治多寐。不寐与多寐均系痰湿为患,不寐系湿热蕴滞,胃气不和;多寐系痰湿内困,脾阳不振。该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使得湿化热清,气机畅利,不寐得寐,多寐得寤。上述三个方剂所治的病症完全相反,而病机却一致。在临证中,要将病人的各种症状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因素加以综合分析,针对性的给予立法选方,这才是方剂双向治疗的真谛。 第二方面:中药方剂配伍中的双向调节。

中药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xx 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与功效】 味苦,性寒。功效: 清热解毒。 【传统应用】 主治热病温病发热,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血热吐衄,以及疮疡疖肿,胎动不安等。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 ① xxxx(《伤寒论》): 黄芩、芍药、甘草、大枣,治疗太阳少阳合病,下利;② 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黄芩、滑石、蔻仁、通草、猪苓、茯苓、大腹皮,治疗湿温身热;③ 黄芩泻肺汤(《张氏医通》): 黄芩、连翘、大黄、山栀、杏仁、枳壳、桔梗、薄荷、甘草,治疗肺热咳嗽。 黄芩古代常用于外感发热。温病发热,痢疾,及肺、肝胆、胃肠之急慢性感染性疾病。 黄芩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泻心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许多清热解毒名方中都有使用。 【主要成分】 主要含黄酮类xx 素等成分。 1.黄酮类: 黄芩含黄酮类成分,计有40 种黄酮。主要有黄芩苷及其苷元黄芩素;尚有汉

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白杨素、千层纸素 A、千层纸素A 一7—0 —葡萄糖醛酸苷、二氢黄芩苷、5, 8 一二羟基6, 7-二甲氧基黄酮等。 2.其他: xx还含怜谷甾醇、苯甲酸、氨基酸等。 【药理作用】 (一)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保护骨质 黄芩苷、黄芩素对关节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黄芩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球蛋白变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D-青霉胺相似;对关节炎继发性骨损害有保护作用,能抑制骨质的退化和破坏。 黄芩对各型变态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l 型变态反应作用最强,能抑制肥大细胞酶激活系统对过敏介质SRS-A和组胺的释放,抑制了过敏反应。其有效成分为黄芩素、黄芩苷和其他黄酮类成分。因而黄芩对动物过敏性哮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或缓解作用,并且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 (二)解热、解毒和抗病原体 本品对实验性发热有显著的解热降温作用。 黄芩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的广谱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和抑制阿米巴原虫的作用。但也有报道黄芩无明显的抗菌作用,或者是有较弱的抗菌作用。 本品有解毒作用,与所含的葡萄糖醛酸有关。 (三)利胆、保肝和降脂 本品可促进家兔胆汁分泌,使血中高胆红素含量降低。有显著的保肝作 用。黄芩黄酮能使动物血清中升高的转氨酶ALT AST显著下降。 黄芩新素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和肝内甘油三酯,并能抑制

一些常用中药不同用量的功效差别

中药不同用量的功效差别 A 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 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B 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浙贝母9~15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半夏止呕、除湿10~15g;开胃15~30g;安神大于30g。 薄荷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 C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g;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g;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g。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 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柴胡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112g),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g,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多用解表,少用疏肝。2~5g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5~10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等症;1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柴胡6g解肝郁,柴胡10g升举阳气,柴胡20~30g 可清热。柴胡两钱(10g)以内升阳,四五钱(20~25g)入少阳透邪,六钱(30g)以上解太阳之表证,罕有一两(50g)以上用者。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他药味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意在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郝万山老师说:柴胡解热20g以上,解郁10g左右,升阳5~6g左右。柴胡之大量运用还可通大便及行月经,详见章次公医案。 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D 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

中药的毒副作用分析

中药的毒副作用分析 摘要】许多人都认为西药具有毒副作用,中药和中成药没有什么毒副作用,因 此可以放心服用。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有些中药和中成药也有毒副作用, 服用时必须谨慎,切勿盲目服用。 【关键词】中药毒副作用 1 前言 目前有许多人都认为,中药和中成药没有什么毒副作用,加之市场经济大潮 把几千年的古老中医药也推进了医药市场,中药广告也不甘寂寞,引人注目的广 告词是“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在这种思想作用下和宣传的误导下,让很多 患者或是健康人都在乱服中药,这不禁不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给患者带来 的严重的身体损害,下面笔者就自己对中药的副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临床 参考。 2 中药毒副作用分析 中药几千年来的发展,来自“药毒同源”、“药食同源”、“药者毒也”的基本概念。“一草一木一石,知之而善用者为药,不知之而滥用者为毒。”下面就常用的几种 常用的中成药为例加以说明。 2.1牛黄解毒丸:通常用于治疗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牙龈炎等病。需要注意的是,孕妇禁服此类中成药。 2.2金匮肾气丸:常用于治疗腰酸腿软、小腹急痛、烦渴不眠、小便不利或尿频等症。但是有些患者服用后,会出现皮疹、恶心、腹痛、腹泻、浮肿、头痛及 血压上升、心跳加快等不良反应。 2.3藿香正气水:常用于中暑头痛、发烧、吐泻、腹胀等症。有人因受风寒,胃部发生阵发性疼痛,且恶心呕吐,便自服藿香正气水一瓶,结果20分钟后, 出现红色风疹块,瘙痒异常,尤以颈部为甚,直至呕吐后上述症状才消退。 2.4、八珍益母丸、香连丸:有人服用香连丸后浑身无力、心绪烦躁、小便短涩、脐周隐痛,继而出现环形红斑;也有人在服用八珍益母丸后,在口唇、颈部、四肢等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疹及水疱,且痒痛异常,均为过敏反应。 2.5七厘散、狗皮膏、金不换膏:这些药物局部外用时,很容易被皮肤吸收,轻者发生局部炎症,重者引起全身中毒。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后果相当严重。 如用于下肢溃疡、神经性皮炎、酒糟鼻等,更容易引起过敏,所以患者使用这些 药物时应当提高警惕。 2.6逍遥散:主要用于治疗头晕目眩、倦怠无力等症。有患者因患三叉神经痛而服用此药,结果一周后出现点状粉红色丘疹(属于药疹的一种),既感寒冷, 又发高烧,头部胀痛,无法入睡,同时面部及下肢也都出现了浮肿。停止服药后 对症治疗方获痊愈。 2.7安宫丸、朱砂安神丸:这类药物都含有朱砂即硫化汞,久服可导致汞中毒。如脑外伤患者长期服用安宫丸,会出现腰痛、少尿、血尿、蛋白尿,甚至会导致 肾功能衰竭。又如神经衰弱、高血压患者持续服用朱砂安神丸,容易引起口腔炎、恶心呕吐、蛋白尿、赤痢等慢性汞中毒。 2.8云南白药:既可止血又可祛淤,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外伤的治疗,而且在治疗胃肠、子宫出血等方面,也有明显的疗效。但有人误以为服用量越大,治疗 效果越好,于是超量服用,以致发生中毒事故。主要表现为头痛、心慌、呕吐、 胸部灼痛、口舌与四肢麻木,甚至产生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房室传导

常见中药基本功效

常见中药基本功效 解表药 羌活:发散风寒,祛风湿,巅顶头痛。 藁本:同上。 防风:祛风解表,皮肤瘙痒,祛风湿,止全身之痛。 荆芥:祛风解表,皮肤瘙痒,透疹,炒碳止血。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止咳,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助阳(心,脾,肾)。 紫苏: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香薷:发散风寒,化湿和中,利水消肿。(发汗解表量不宜大,不宜久煎,热服;水肿,量大,冷服。) 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细辛:发散风寒(较强),止痛,通鼻窍,温肺止咳。 白芷:祛风解表,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窍,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通窍。 薄荷:发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理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小儿肝风内动。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肺,平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慢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止痛。 柴胡:退热,疏肝理气,升举阳气。 升麻:退热,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表证风发热,项背强痛,透疹,生津止渴,健脾止泻。 淡豆豉:疏散表邪风寒风热皆可,常做辅助药。 清热药 石膏:肺热咳喘,胃火上炎,煅后收湿敛疮。 知母:滋肺阴而除燥热,胃热口渴,滋肾阴。 芦根:泻胃热生津止渴止呕,清肺热祛痰排脓,湿热淋证水肿。 天花粉:胃热口渴,肺热燥咳。 淡竹叶:清热除烦,清心火,利尿。 栀子: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夏枯草:泻肝火,消肿散结。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清肺热,安胎。 黄连:清心肝胃之热,燥脾胃大肠湿热。 黄柏:清肝胆大肠膀胱及下焦湿热,泻火解毒,入肾经退虚热。 穿心莲:清下焦湿热,擅清肺胃之热,泻火解毒。 苦参: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利尿。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学——第五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细目一剂量 细目二用法 细目一剂量 要点确定剂量的因素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用量宜小用量宜大 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矿物、介壳质重沉坠 性味浓厚、作用较强性味淡薄、作用温和 干品药材鲜品药材 剧毒药或作用峻烈 贵重药材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 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 复方中,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 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 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 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的1/4,5岁以上的儿童按成人用量减半服用。

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热大热药可以多用; 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则用量宜轻。 细目二用法 要点一特殊煎法 1.先煎: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磁石、代赭石、生石膏、龙骨、牡蛎、海蛤壳、石决明、龟甲、鳖甲等。 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附子、乌头等。 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 久煎能破坏其有效成分: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剥(薄)好(蒿)的香豆被傻(砂)大黄狗(钩)打翻了) 3.包煎: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等。(略施粉黛,包车去蒲东,路滑打旋) 4.另煎: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 5.溶化:又称烊化,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及蜂蜜、饴糖等。 6.泡服:又叫焗服,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中药的副作用(精)

中药的副作用 近几年,因滥服中草药导致肾炎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日趋增多。专家为此呼吁:必须提高人们对中草药肾毒性的认识。 据专家介绍,多年来“ 中药副作用少” 的说法使人们对某些中草药的肾毒性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90年代中期, 比利时医生首先发现,相当数量的“ 肥妞” 、“ 胖嫂” 在无所禁忌地服用减肥中药后发生急性肾衰,由此提出了“ 中药肾病” 的概念。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中药木通、厚朴、粉陀已、细辛中含有的马兜铃酸能导致肾小管及间质、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及低渗尿。此类患者临床初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成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而这些患者的治疗极为困难,往往逐步走向终末期衰竭。 专家强调,目前许多江湖医生打着“ 偏方” 、“ 验方” 的旗号,滥用中草药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导致尿毒症,对此必须提高警惕。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云海教授研究发现, 有近 50种中药对肾脏有毒性, 可引起急、慢性肾脏功能损害和肾脏衰竭。 这些可导致肾脏损害的中药有三类。 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雷公藤、草乌、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苍耳子、苦楝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儿铃、土荆芥、巴豆、芦荟、铁脚威灵仙、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钻地风、夹竹桃、大青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铭藤、补骨脂、白头翁、矮地茶、苦参、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腊梅根等。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鱼胆、海马、蜈蚣、蛇毒等。 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含砷类(砒石、砒霜、雄黄、红矾、含汞类(朱砂、升汞、轻粉、含铅类(铅丹和其他矿物类(明矾等。

中药奇妙的双向调节作用

中药奇妙的双向调节作用 中药方剂具有药性和缓、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兼有食疗、保健等功效。一些方药还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指同一方药可使两种极端的病理现象向正常方向转化,如既可使亢进者抑制,又可使衰退者兴奋。从而使偏离的两极都返回正常。 一、中医方药双向调节作用举隅 1.药物本身具有的双向调节作用 某些药物,本身就具有对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使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如:人参可加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增强人体的适应性。人参既能阻止ACTH引起肾上腺肥大,又可阻止可的松引起肾上腺萎缩;可防止甲状腺引起的甲状腺机能亢进和6—甲基硫氧嘧啶导致的甲状腺机能不足;既降低饮食性的高血糖,也能升高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某些助阳药(附子、肉桂等)和滋阴药(生地、麦冬、玄参等)对激素引起的肝、脾核酸代谢的异常有调整作用,使高者降低,低者升高,恢复正常水平。理气药枳实既有降低肠管平滑肌张力和解痉的作用,又能兴奋胃肠、增强蠕动,使胃肠道失调的功能(蠕动亢进或蠕动抑制)恢复正常。再如三七既能活血,又可止血;黄芪能升能降,既可补气升阳,又能利尿消肿等,不一一赘述。 2.药物由于剂量、炮制、配伍的不同,可产生双向的效应 (1)剂量不同如人参浸剂对多种动物心脏,小剂量能提高其收缩力,大剂量则减弱其收缩力并减慢心率;小量使血管收缩,大量使血管扩张。桑叶小量发汗,大量止汗;枳实少用降气,多用升气;白术小量止泻,大量通便等。 (2)炮制不同如生荆芥走表发汗,炒荆芥入血止血;生白术益气通便,炒白术健脾止泻;生南星温燥寒痰,胆南星清化热痰;蒲黄生用性滑、活血利尿,炒炭用收涩止血;生姜走而不守,重在散胃寒,干姜守而不走,功专温脾阳。 (3)配伍不同如桂枝配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入气分,桂枝配芍药,酸甘敛阴和营,入血分;柴胡配桂枝,疏肝通阳,柴胡配芍药,柔肝养肝。 3.复方作用的双向性 许多复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李东垣创制的半夏白术天麻汤,临床既可治疗高血压眩晕,又能治疗低血压眩晕。金匮肾气丸既可用于肾阳虚、气化不利的小便滴沥不畅或癃闭,又可治疗肾阳亏虚、统摄无权、膀胱失约的小便失禁或遗尿。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玉屏风散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可使PFC基础水平低者升高,使基础水平高者降低。参麦液(人参、麦冬)对迟发型超敏反应也表现出很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 二、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机理 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机理尚不十分明确,仍处于研究探索中。笔者试从作用物—药物及作用对象—人体两个方面加以探讨,冀奏抛砖引玉之功。 1.中药成分复杂 现代研究证实,中药成分复杂,具多种化学成分。每一味中药都是一个小的复方,因而同一种药具有不同的或者相反的两种(或更多种)作用,能治疗临床上多种不同的病证而呈现双向调节作用或多向调节作用。 如人参含人参皂苷、氨基酸、糖类及挥发性成分等,其中皂苷是人参生物活性物质基础。 人参中含有13种以上的皂苷,其中Rb类皂苷有中枢镇定作用,Rg类皂苷有中枢兴奋作用。 2.剂量、炮制、配伍不同,作用迥异 药量不同,药物的效应也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药理效应也相应增加,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如果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质变,药物的作用也就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所以,药物的剂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炮制前后,药物的效用不同。通过对药物进行一定的加水、加热、加辅料(如:酒、醋、盐水、蜂蜜、药汁)等炮制处理后,药物不仅在物理性状上发生改变,而且其化学成分也发生变化,

常见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西洋参的功效与作用 西洋参又叫花旗参、洋参、美国人参等。原产地在美国和加拿大,是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参的根,和我国人参可谓是一母同胞,血缘很近,但药效有所不同,最大的优点是温补效果佳,不会出现流鼻血一类的上火症状。那么,西洋参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呢? 西洋参的功效: 1、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西洋参中的皂甙可以有效增强中枢神经,达到静心凝神、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等作用,可适用于失眠、烦躁、记忆力衰退及老年痴呆等症状。 2、保护心血管系统:常服西洋参可以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心肌氧化、强化心肌收缩能力,冠心病患者症状表现为气阴两虚、心慌气短可长期服用花旗参,疗效显著。花旗参的功效还在于可以调节血压,可有效降低暂时性和持久性血压,有助于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脑血栓等疾病的恢复。 3、提高免疫力:西洋参作为补气保健首选药材,可以促进血清蛋白合成、骨髓蛋白合成、器官蛋白合成等,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生长,有效抵抗癌症。 4、促进血液活力:长服西洋参可以降低血液凝固性、抑制血小板凝聚、抗动脉粥样硬化并促进红血球生长, 增加血色素。 5、治疗糖尿病:西洋参可以降低血糖、调节胰岛素分泌、促进糖代和脂肪代,对治疗糖尿病有一定辅助作用。 西洋参的作用: 1、西洋参具有滋阴补气, 宁神益智及清热生津, 降火消暑的双重功效. 古语云: “西洋参性凉而补, 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者皆可用之”. 故补而不燥是花旗参的特别之处. 2、强化心肌及增强心脏之活动能力; 3、强壮中枢神经, 安定身心并恢复疲劳, 有镇静及解酒作用, 增强记忆能力, 对老人痴呆症有显著功效; 4、对血压有调整作用, 使暂时性或持久性血压下降.抑制动脉硬化并促进红血球生长, 增加血色素的份量; 5、能调节胰岛之分泌, 因此对糖尿病有功效; 6、对肝脏有调节副肾上腺素之分泌, 促进新代的作用; 7、能增强体力并对运动员具极大助益; 8、抑制癌细胞生长, 增加免疫功能; 9、助长消化, 对慢性胃病和肠胃衰弱有助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西洋参性凉味甘,除有补气养阴的功效外,还能清火生津,对津液不足,口渴舌燥具有相当的疗效。长期服用,能提神醒脑、生津止渴、调节平衡,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的确是进补强身的上佳之选。 除了日常的保健功能外,经临床验证,西洋参对高血压和心肌营养不良、冠心病、心绞痛等亦有一定疗效。对于由心脏病引发的胸闷、心慌心烦等症尤为适宜。同时,花旗参还可降低"化疗"或"放疗"治癌肿引起的不良反应,常作为治疗各种癌症的辅助剂之品。 西洋参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如:强壮剂具有抗疲劳、强壮体魄作用。补益剂具有补充人体所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抗应激能力具有抗缺氧、抗高温、抗寒作用。预防

喝中药的注意事项

喝中药的注意事项: 1.喝中药请在饭后30-60分钟服用为宜.可以避免中药成分对胃粘膜的刺激. 2.喝中药前后一小时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浆,以免中药成分与茶的鞣质,咖啡因及蛋白质等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可以喝水. 3.如果服用中药后有不舒服或腹泻等现象,感冒咳嗽请停服汤药. 中药也有副作用: 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如生物碱、皂素、鞣酸质,挥发油等。既然是药,其多数则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一般地讲,中药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西药要小些,但也有些药物毒性较大,如红砒石、白砒石、水银、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藤黄等。毒性稍轻些的有:白附子、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马钱子、巴豆、生天南星、生甘遂、闹羊花、天仙子、蟾酥、土木鳖、吕宋果、云轴子、枫茄子、枫茄花,生硫磺、巴豆霜、白降丹、罂粟壳等。当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慎重,如枫前花浸酒,口服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剂量过大,常会引起中毒死亡。因此,有毒性的中草药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那么,平时在中药方剂中常用半夏、天南星、附子、川乌、草乌等,为什么不发生中毒呢?一方面是由于对这些药物进行了炮制,如生半夏口服会引起呕吐。唇舌发麻。声音嘶哑等副作用,而生半夏用姜汁、明矾、盐等炮制后,其毒性大为降低。另一方面,还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如水银用做主药治疗皮肤癌、宫颈癌时,只能限于外用,严禁内服,不然会发生汞中毒。 有些中草药虽然毒性轻微,若使用剂量过大,则会产生严重毒副作用。如木通有通乳作用,若用其大剂量(50克)与猪蹄同煮,服后会发生肾功能损害。又如白果,因其含有微量氢氰酸,在过量情况下,就会出现发热、呕吐、腹泻、惊厥、抽搐、肢体强直、皮肤青紫、瞳孔散大、脉弱而乱,甚至昏迷不醒等中毒现象。 当需要用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时,首先应慎重,要严密观察,并注意剂量是否恰当,前者时间应稍长些。其次可与一些药物配伍,以减少毒性。如用于肝硬化腹水的十枣丸,就是配伍大枣来缓和甘遂、大戟、芫花这些有强烈泻下作用的中草药,起到减少毒性的作用。对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常配伍甘草来缓和毒性。现已证明,甘草中所含甘草甜素在药理上确有解毒作用,证实了《本草纲目》上记载甘草“解百药毒”的正确结论。 吃中药如何减少副作用:

如何看待中药作用的双向性(2012s425 药剂学 王浩)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摘要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具体又从中药性味、所含成分、机体机能状况及炮制与配伍等几个方面探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为临床用药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字中药双向调节作用 双向性是指同一种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在功效、作用部位等方面产生截然相反的两种效果。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的病理状态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1]。中医药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人体的正常生理是脏腑经络相互配合,气血调和,阴平阳秘。发生疾病时,打破了表里寒热,虚实气血,阴阳升降等相互协调的平衡,出现了偏盛偏衰状态。用药的目的是多层次、多系统地对机体进行调节,损其偏盛,补其偏衰,调整阴阳,调理气血,恢复正常的生理平衡。中药的双向性调节作用,在于同一种中药可调节截然相反的两种病理状态,它是临床应用中的一大特点。随着对中药药理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显示出中药运用的复杂性、灵活性和西药不可替代的多效性。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为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重点之一。特别是近几来,国内外对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进展很快。

1 传统中医药中的双向作用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体现在传统的中医药理论里,反映在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同时也可以反映在相应的药理实验中。 祖国医学认为三七、蒲黄可以活血化瘀,一方面治疗咯可血、便血、衄血、吐血等内外出血病症,另一方面可用于治疗血瘀证。药理实验表明[2],它们对凝血与纤溶过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缩短凝血时间,促进出血停止,又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兼具止血和活血的双重作用,收到了“止血而不留瘀”的药效,这是其它西药止血药所没有的。又如,枳实是理气的代表药,临床用于治疗胸腹痞满、胀而作痛、食少欲呕、便秘或腹泻等脾胃气滞证。药理实验表明[3],枳实对胃肠平滑肌呈双向调节作用,既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使其收缩增强,蠕动加快,又可降低胃肠平滑肌张力,使蠕动减慢,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所致的肠痉挛。枳实兴奋胃肠功能的作用可能是其治疗消化不良、便秘等胃肠功能低下的药理学依据;而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的作用则可能是其治疗腹痛呕吐、泄泻等胃肠运动亢进症状的药理学基础,枳实可能正是通过对胃肠平滑肌的双向调节作用调整异常的胃肠功能,使其恢复正常状态。 2 影响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因素 由于中药的性味不同,成分的多样性及不同患者的机体机能状态情况差异可导致中药产生双向调节作用。有些中药,直接应用就可产生双向性作用,其中有的同一种药对人体不同部位产生双向性,有的同一种药对人体同一部位即可产生双向性。还有些中药通过不同的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