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_文学性_与_非文学性_杨守森

论_文学性_与_非文学性_杨守森

论_文学性_与_非文学性_杨守森
论_文学性_与_非文学性_杨守森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2年第57卷第5期(总第244期)2012Vol.57No.5(Serial No.244)

论“文学性”与

“非文学性”*

杨守森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文学作品,当然必须具有“文学性”。但仅凭“文学性”,只能判定一篇文章是不是“文学作品”,尚难以

判定是不是

“好作品”,更难以判定是不是“大作品”。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非文学性”对“文学性”的掩抑固然伤害了文学,但如果反转过来,让“文学性”掩抑了“非文学性”,同样是文学的悲哀。对于文学作品的整体价

值而言

,“文学性”重要,“非文学性”亦同样重要,在许多情况下抑或更为重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颓落与低迷,

主要原因就已不再是“文学性”的缺失,而更在于某些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非文学性”因素的缺失。关键词:文学作品;文学性;非文学性

中图分类号:

I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2)05-0061-07*收稿日期:2012-09-11

作者简介:杨守森(1955—),男,山东高密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我国,由于长期盛行的“工具论

”、“内容决定形式”之类主张严重危害了文学的发展,新时

期以来,

越来越重视“文学性”,越来越强调“文学性”,也就成为一种似乎是颇具必然性的理论选

择。从实际效果来看,

这样一种对“文学性”的重视,是必要的,不仅深化了我们的文学观念,也有

效地提高了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的艺术水平。有许

多作品,

无论是在语言的诗性化,还是在抒情与叙事技巧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文学高度。但与

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文学的影响却日渐衰微。这当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但文学自身的内在感动力与震撼力不足,恐亦是

事实。尤其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文坛

上,

真正动人心魄之作越来越少。这种状况,大概已很难再归咎于“文学性”的缺失,相反,应该引

发我们深思的倒是:在提高文学创作的质量方面,

“文学性”追求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在文学作品

的构成方面,“文学性”与“非文学性”的关系究竟

如何?

何谓文学性?按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雅可

布森的见解,是指“使某一作品(文本)变成文学作品(文本)的性质”[1](P20)。俄国形式主义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的具体看法是:指对词语进行安排和加工的技巧,是将事物“奇异化”、将形式艰深化的艺术手法等等。什克洛夫斯基曾明确强调:“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之中并不重要。”[2](P10)这样一类着眼于艺术形式、艺术表现技巧而得出的关于“文学性”的界定是否成立,当然也还值得怀疑。如加拿大文学理论家弗莱就曾质疑道:“我们尚无真正的标准,把文学语言结构与非文学语言结构区分开来”[3](P27);美国学者乔纳森·卡勒说得更为明确:“关于文学性,我们尚未得到令人满意的定义”,“把某文本的文学性效应局限在语文手段的表现范畴之内,仍然会碰到巨大的障碍,因为所有这些因素或手段都可能出现在其它地方,出现在非文学文本之中”[3](P33);前苏联学者巴赫金亦认为,实际上“日常话语与诗话使用同样的手法、同样的隐喻游戏、同样的规则”[3](P46)。但相对来说,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们的见解,还是更为切近文学本体特征的。在非文学文本中,虽亦不乏“奇异化”、“隐喻游戏”之类的技巧与规则,但在文学文本中,这类技巧与规则毕竟更具主导地位。一首诗歌,无论

16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缘于怎样的情感,如果只是直白地狂呼乱叫,缺乏诗性技巧,是很难动人的;一篇小说,无论取材多么新颖,意义多么重大,如果文笔枯燥,如果只是流水账式的人物生活记录,是不可能为人喜爱的,甚至称不上是文学作品。但在承认和强调“文学性”的同时,我们又应意识到:从整体上来看,文学又决非仅是“文学性”的产物。比如一首诗歌,如果缺乏真情实感,无论诗人施之以怎样的语言技巧,也只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已,同样难以动人;一篇小说,如果情节低俗,或取意平庸,无论语言多么“文学”,技巧多么高超,也同样难以成为优秀作品。只有具备了“文学性”,才是“文学作品”,这在逻辑方面自是无可辩驳的,但下列逻辑同样无懈可击:“文学性”是相对于“非文学性”而存在的,如果没有了“非文学性”,“文学性”又何以体现?

与能够“使某一作品(文本)变成文学作品(文本)的性质”相对应,那些不能使某一作品变成文学作品的性质,自然就该算是“非文学性”了。如体现于文学作品中,与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词语安排、加工技巧、艺术手法等“文学性”因素没什么必然关联,亦可用其他“非文学”文体呈现的作家的人生感悟、思想观念、理想追求,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类生活方式、生存问题等等。而举凡文学作品,能离开这样一些方面的“非文学性”吗?文学艺术,不论如何界定其特性,如何论证其本体,终究是人类的生活境况、意志愿望、情感意绪的表现,是人类文化观念的结晶,因而原本就是“文学性”与“非文学性”水乳交融的产物。如果将二者机械地对立、割裂开来,大概也就不存在文学了。

人类之所以需要文学艺术,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与之相关,文学作品通过“文学性”给予读者的艺术化、审美化的欣悦与满足固然重要,而其中隐含着的化育人心、提升道德、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自是更为重要。也许正因如此,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在《诗艺》中强调:“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能按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4](P142)美国当代学者阿瑟·C·丹托亦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艺术中的真可能比美更重要。它之所以更重要,是因为意义重要。”[5]贺拉斯所强调的能够“左右读者心灵”的“魅力”,丹托所说的“艺术中的真”所显示的“意义”,自然不是指“文学性”,而正是“非文学性”。不论文学创作怎样创新,不论文学思想如何解放,对于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来说,这样一类“非文学性”之论,不也同样至关重要吗?文学作品当然不应成为传达某种思想的工具,但同样不可以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没有“意义”。如果失去了这样一类“非文学性”的“思想”、“灵魂”与“意义”,文学还有多大价值?

从文学评价的角度来看,一首诗、一篇小说可以是“文学作品”,但不一定是“好作品”,更不一定是“大作品”。而仅凭“文学性”尺度,在很大程度上,恐只能判定一篇文章是不是“文学作品”,却难以判定是不是“好作品”,更难以判定是不是“大作品”。如中国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长杨赋》等,虽有文笔恣肆,辞采华美,音韵铿锵,写物图貌亦可谓穷形尽相之类很高的文学性,但因如同扬雄本人已意识到的“劝百而讽一”之类“非文学性”意蕴的肤浅,如今,除了文学史家们,大概已很少有人能够为之吸引了。又如中国的古代小说《肉蒲团》、《痴婆子传》、《如意君传》之类,在人物刻画、叙事技巧、语言表达等方面,也都是颇具文学性的,但因情趣低下,事涉淫秽,而为文学史家们所慎言。这类的“赋”,这类的“小说”,你虽不能否认是“文学作品”,但却很难说是“好作品”,更不好说是“伟大作品”吧?

观乎中外文学史上的许多“伟大作品”,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托尔斯泰的《复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曹雪芹的《红楼梦》、李白、杜甫的诗歌等等,之所以不朽,除了赖以高妙的“文学性”之外,揭露黑暗现实、批判丑恶人性、向往自由、呼唤正义与良知等方面的“非文学性”,乃或更是其根基。这些作品,如果不是其中充盈着人本主义、救世情怀、反抗专制、向往自由、关怀众生之类的“非文学”成分,它们还能够称得上“伟大”吗?另如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就“文学性”而言,恐怕很难说有多么高超,仅以其实录性的文体来看,甚至不像是文学理论家们所界定的“小说”,而之所以成为卓有影响的世界文学名著,关键因素就更已不是什么“文学性”,而是其中涌动着的震撼人心的“意义”。

26

杨守森:论“文学性”与“非文学性”

有意思的是,当中国文坛更倾心于“文学性”的时候,西方文学理论界早已在反思着与“文学性”相关的形式主义的缺陷,以及后现代主义“反理性”、“反意义”、“反阐释”之类弊端,而力图以“文化诗学”、“文学人类学”、“生态文学”之类视野,放大“非文学性”的文学效应,或径直以“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之类的政治视点重新审视与评价文学史上的许多经典之作,呈现出回归文学社会学甚至是文学政治学之类的思潮。佛克马与易布斯在其合著的出版于1977年的《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中,就曾这样告诉我们:“在近年的理论著作中,几乎已看不到有人还会认为文学文本是独立自主的。”“文学再一次被视为更综合、全面的认知过程的一部分。这种情况说明,有必要通过科学化的研究来增进我们对文学的认识。但随之而来的,也必定是文学研究领域的扩展。于是,文学研究者就必须涉猎所有的那些有关语义世界的系统组构的学科,即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及人类学。”[1](P184)更令人深思的是,在美国这样一个看重形式研究的国度里,许多作家并不为之所惑,而是仍一直在坚定地追求着心目中的作品意义与文学价值,一直在将创作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据旅美华语作家哈金在一篇文章中的介绍,美国作家们所认可的“伟大的美国小说”的定义是:“一部描述美国生活的长篇小说,它的描绘如此广阔、真实并富有同情心,使得每一个有感情、有文化的美国人都不得不承认它似乎再现了自己所知道的某些东西。”[6]由这定义中作为其“伟大”内涵的“美国生活”、“广阔、真实”、“富有同情心”等等可知,美国作家们一直在孜孜以求的、首先予以高度重视的,仍是“非文学性”,而不是什么“文学性”。显然,美国作家们是清醒的,只有如此追求,才有“伟大的美国小说”产生的可能。正是面对这样的一种世界文学趋势与格局,我们也应进一步意识到,如果过分偏狭地强调“文学性”,而漠视“非文学性”,中国当代文学与当代文论,不仅仍然难以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被甩在世界文学大潮的后面。

或许是与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学》中正确指出的“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相关[7](P7),从中外文学史来看,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政治意识,大概可谓是文学作品中最为显赫的“非文学性”因素了。如果缺失了这一因素,在人类文学史上,还会有屈原、杜甫、白居易、莎士比亚、拜伦、司汤达、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这样的伟大诗人、作家吗?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有不少产生了重大世界性影响的作家,不仅其作品中涌动着强烈的政治意识,而且其本人也曾明确宣称自己的创作就是出之于政治动机。如法国作家雨果讲过,他的创作就是要“使压迫者产生恐惧心理,使被压迫者心情安稳、得到慰藉,使刽子手们在他们血红的床上坐卧不宁”[8](P1592)。荣获192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小说家托马斯·曼表示:“我所作的一切,或者至少我力图作到的一切,永远服务于一个目的———保卫人道主义。”[9](P793)创作了《一九八四》、《动物农场》等著名作品的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宣称:“我在1936年以后写的每一篇严肃的作品都是指向极权主义和拥护民主社会主义的。”“回顾我的作品,我发现我所写的那些缺乏政治目的的书毫无例外地总是没有生命力的,结果写出来的不是华而不实的空洞文章,就是空洞的句子、堆砌的词藻和通篇的谎言。”[10](P5,7)荣获199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讲过:“我十分相信通过文学可以参与政治,所以我才选择了文学。”[11](P313)荣获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也曾这样明确地告诉中国读者:“完全不关心政治,就是虚假的作品。”[12]如果你读一下略萨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致辞,会更为强烈地感到,作为小说家的略萨,拥有的是一直在深切地关注着民族与人类命运的政治家的胸襟。正是在这篇致辞中,略萨这样强调了文学的政治功能:“如果没有小说,我们将不会意识到自由对生活的重要性,也不会意识到某个暴君、某种思想体系或某个宗教正在践踏自由,企图将我们生活环境化为地狱的事实。文学不仅令人对美与幸福产生向往期待,同时也警示我们应与一切压迫的暴行进行斗争。”[13]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作家,不仅力图以文学介入政治,且都能不顾个人安危,直接奋力投身于实际政治活动。如雨果曾参加过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抗

36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拿破仑三世政变的起义,因遭到迫害,不得不长期流亡国外;托马斯·曼曾公开站出来谴责纳粹的罪恶,因此而被剥夺了德国国籍;乔治·奥威尔曾经作为国际志愿者中的一员,亲身参加过西班牙人民反抗佛朗哥法西斯政权的战斗;大江健三郎曾参与绝食抗议韩国判处诗人金芝河的死刑,并一直在为消除核武器疾呼奔走;略萨曾参与过秘鲁的总统竞选。值得深入反思的是:这些作家,不仅没有因其“非文学”性的政治追求而影响自己的创作质量,相反,倒正是因其热血沸腾的政治情怀,而增加了他们作品的凝重与深刻,使之达到了自己时代的文学高度。

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的许多诗人、作家、理论家们似乎在有意识地漠视这类成功的世界文学经验了,在有意识地回避政治了,而更醉心于文体试验了,更注重于语言、技巧的探索了,更向往所谓的“纯文学”了,更偏重于关注“文学性”了。于是,在当今中国,面对社会的腐败,面对民主进程的滞缓,面对整个民族的道德滑坡,面对时代变革而出现的种种尖锐问题,面对与民族命运与国家前途息息相关的许多重大事件,已经很少听到来自主流文学界的声音了。真正走在时代前列、思想前列,更具历史担当意识的,大多已不是文学界人士,而是法学界、经济学界、新闻界的知识分子,以及许多普通网民的身影。如在2009年发生的引起全国关注的邓玉娇事件中,发出了震撼人心之声的正是见之于网络的北京律师夏楠的《就邓玉娇案致高一飞先生书》,以及不详其作者的《邓玉娇列传》等文章。这类文章,虽非出于文学目的,但因其中喧腾着不可遏止的反抗现实邪恶的激情,以及由情感激活的灵动酣畅的文笔,读过之后,你会感到: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值得珍视的优秀文学作品。我甚至想,多少年之后,当未来人编纂一部《21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时,有可能列入的或许正是这类作品,而不会是那些浅唱低吟的所谓“美文”,或某些虽不无“文学性”而实际上主要是因迎合了人的低俗欲求而受到追捧的所谓“力作”。因为中外文学史早已证明,经由大浪淘沙,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一定会是那些发自肺腑的血性之作。例如仅由中国文学史来看,在我们的古人编纂的《古文观止》中,多见的不正是《谏逐客书》、《吊古战场文》、《阿房宫赋》、《捕蛇者说》、《五人墓碑记》这样一类富有血性的文字吗?

与“文学性”追求恰好形成呼应的倒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越来越多了些醉生梦死的犬儒主义、明哲保身的利己主义、躲避崇高的卑俗主义气息。这样一种局面,恐断不是要回到“文学性”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光荣。虽然,我们有不少诗人、作家,实际上仍不乏对历史与现实的洞察与关注,但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出于某些顾忌,又往往在小心翼翼地绕道而行。虽然,我们还可以举出与现实关系密切的“反腐文学”一路,但遗憾的是,大多“反腐”之作中潜隐着的落后的“清官”情结,影响了其精神境界。

按照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的观感,中国当代文学的症结在于,许多作家“基本没有什么思想,他们的脑子是空的”[14]。“他们的力量都去了哪儿?以前是政治,而现在则卖给了市场。”[15]顾彬还曾这样尖锐地向中国当代文坛发问:“德国文学也罢,俄国文学也罢,欧美文学也罢,它们中间总有一批作家的一批作品能够代表他们国家和民族的声音,当代中国有吗?”[16]中国文学批评家雷达的看法与之相近,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中国小说精神缺钙的现象却也在日益普遍化和严重化。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部分人群的精神生态更趋物质化和实利化,腐败现象大面积蔓延,道德失范,铜臭泛滥,以致人文精神滑坡,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消费、烦、浮躁、自我抚摩、刺激、回避是非、消解道义、绕开责任、躲避崇高等等,几乎成了9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中较为普遍的精神姿态。”[17]顾彬特别强调的中国当代作家所缺少的“思想性”、所缺少的“中国声音”,雷达所说的“回避是非、消解道义、绕开责任、躲避崇高”等,当然不是“文学性”,而正是与政治有着密切关联的“非文学性”。顾彬、雷达的看法也许不无偏颇,但他们所指出的中国当代“非文学性”的“思想”、“中国声音”、“道义”、“责任”之类的缺失,基本上是切合实际的。顾彬、雷达这儿所批评的主要还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而这样一种文学局面,我们的文艺理论界,我们每一位从事文艺学的研究者,不也值得反思吗?不也有相关责任吗?

诗人、作家、理论家,当然不是政治家、法学

46

杨守森:论“文学性”与“非文学性”

家、社会学家,不可能在文学作品及理论著述中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但他们却可以由一位真正知识分子的人格情怀出发,通过自己对现实矛盾、时代隐秘、民众心理的深刻观察,通过对巴赫金所说的“意识形态环境”的体认与描写,通过对现代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普世价值之类的张扬,通过对邪恶势力的揭露与批判,导引社会的正义,维系文化的健康。在中外历史上,许多诗人、作家、理论家,虽然很难说他们直接解决了什么社会问题,但却并不影响他们的伟大,道理即在于此。

20世纪以来,“为政治服务”之类的工具论主张的确曾严重危害了我们国家的文学事业。但为什么在同是特别重视文学的政治功能的雨果、托马斯·曼、奥威尔、大江健三郎、略萨这样一些世界著名作家那儿,情况会全然不同?为什么不仅没有危害他们的创作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成全了他们的创作?如果联系这些作家的创作过程,予以实事求是的分析,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注重文学的政治功能,甚至明确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本身并没有错。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只是,为什么样的“政治”服务?“为政治服务”的内在机制如何?以及怎样“为政治服务”?作为文学艺术,“为政治服务”当然首先应是“文学性”地“为”、“艺术化”地“为”。此外,我们还应进一步清醒地意识到,与为什么样的“政治”服务及“为政治服务”的内在机制相关,要获得创作的成功,尚需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性的前提:

第一,作家们所追求的、或力图为之服务的“政治”,应是顺乎历史进步潮流、能够造福人间的“好政治”,而不是造成私欲膨胀、道德堕落、权力腐败、社会动荡、民怨沸腾的“坏政治”;必须是惠及天下,能够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大政治”,而不是着眼于某一权力集团的利益,或某些现实举措的“小政治”。雨果所说的“使压迫者产生恐惧心理”,托马斯·曼所说的“保卫人道主义”,大江健三郎所忧虑的“核灾难”等等,所追求的就是“好政治”,体现的就是“大政治”的视野。

第二,作家们在以文学方式介入政治时,应重在“政治反思”而不是“政治歌颂”。“政治”的本原使命就是安邦定国,造福民众,因而即使真正取得了这般成效的政治,也是理所应当的。对此,不仅没什么必要大加歌颂,且这歌颂往往会害了政治,使其忘乎所以,走向败落,陷入危机。而重在“政治反思”的作品,效果则截然不同,会有助于政治家们清醒地把握现实,及时矫正失误,不断取得政治的进步。故而作为常识,我们就可了然:中外文学史上那些真正伟大的作品,莫不是充满批判意识的忧患之作,而绝少歌功颂德之作。

第三,作家们的政治追求,以及“为政治服务”之意图,应是出于个人的内在意愿,而不是被动地服从于某种外在要求,或缘于某些外在压力的结果。只有如此,政治才会化为他们的个体性的生命意识,才会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情感资源。在雨果、托马斯·曼、奥威尔、大江健三郎、略萨等作家那儿,我们看到的正是政治欲求与其生命意识的一体化。他们的文学成就,亦足可证明,不论在何时代、是何国度,一位诗人、作家,如果是出于个人的主体选择,“非文学性”的“政治”追求不仅不会危害其创作,反而可以促成其创作出世界一流的作品。

据此可更为清楚地看出,在我们的文学史上,“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主张之所以危害了文学,实在是不应简单化地归咎于这类主张本身,而是另有原因的,这就是:背离了上述前提。如我们的作家所为的“政治”中,曾不乏导致了无数人家破人亡之悲剧的“文化大革命”这样一类违背了历史进步潮流的灾难性政治,为这样的政治服务而产生的文学,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的作家所为的“政治”中,常见的往往是某一时期的具体“政治”,如“土地改革”、“合作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拨乱反正”、“企业改革”等等。囿于这样一类狭小的政治视野,要创作出世界一流的伟大作品,也是不大可能的。以实例来看,如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刘心武的《班主任》、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等曾得盛誉于一时的作品,之所以难以具有久远的生命活力,更不可能达到世界文学的高度,原因之一即在于此。在我们曾强调的“为政治服务”中,主旨是“政治歌颂”,即使允许“批判”,也往往是以“歌颂”什么为前提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许多作家,在许多情况下,在“为政治服务”时,并非是出于内在意愿的自我选择,而是不得不听命于外

56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力的结果,而这本身,由于有违以自由为本质特征的文学创作的规律,当然也就不可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了。

上世纪80年代,晚年的巴金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文学经验与教训时曾反复强调:一位作家,要讲真话,要“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要把心交给读者”。他甚至从人生哲学的高度断言:“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地活下去。”[18](P506,282)作为文学主张,巴金的话,实际上只说对了一半。从古今中外文学史来看,许多作品的成功,显然不仅在于讲“真话”,同时还在于将“真话”讲得“艺术”。这“艺术”,当然就应属“文学性”,而“讲真话”则只能属于“非文学性”。

但对于巴金不无片面性的主张与论断,当时竟鲜见有人置疑,相反,曾得到了中国文学界近乎一致的高度赞赏与强烈共鸣。原因很清楚,与巴金相同,人们在反思20世纪中国文学尤其是建国后17年中国文学的教训时,无一不痛切地感到:与“文学性”遭到的掩抑相比,更为致命的是“非文学性”的“真”的缺失。事实上,在我们的文学创作领域,“求真”问题至今仍未得以彻底解决。经由多年的思想解放,经由不断进行的体制改革,中国诗人、作家虽已得享了更多的创作自由,但谁敢说在“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的时候已毫无顾忌,已毫无禁区?又有哪一位诗人、作家敢于承认自己已经可以做到完全彻底地在“说真话”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数量虽在急剧增长,但无论在我们的历史上,还是我们的现实中,许许多多令人触目惊心的真相真正进入诗人、作家的视野了吗?诗人、作家“因文获罪”的悲剧虽已不太可能发生,但有多少关于历史与现实的痛切体验与思考,不是仍只能化为私人空间的忧怨与牢骚吗?在如此的文学生态中,“中国当代作家普遍缺乏思想的内在力量”,“中国小说精神缺钙的现象”,恐怕也还是难以避免的。

由此亦可进一步看出,中国当代文学的进一步兴盛与发展,与“文学性”追求相比,诸如巴金所说的“真”之类某些“非文学性”追求,仍应予以进一步强化。但在我们的文学界,似乎总有些健忘,总有些喜欢见异思迁:“文学性”重要了,“真”之类的“非文学性”就可以弃之不顾了。当然,这其中也深隐着中国文学的无奈:如文学的“求真”之类,并非易事,不仅需要诗人、作家的自我人格修养,更需要我们的国家从法律体制方面进一步完善文学生态,进一步完善诗人、作家说“真话”的保障机制。

人类为什么要有文艺学这样一个研究领域?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探讨优秀作品的生成规律,探讨文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发挥文学之于人类进步的作用。而优秀作品的生成、文学的作用等等,自然不是“文学性”问题能够涵盖的。如果只是孤立地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已有相关的语言学研究存在,文艺学大概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如果只是注重形式、技巧之类的“文学性”,我们的文艺学研究,价值大概也就很有限了。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由于“非文学性”对“文学性”的掩抑,我们的文学确曾长期不够“文学”;由于太为政治所框拘,太被强行“为政治服务”,我们的文学之路确曾越走越窄。但如果反转过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文学性”掩抑了“非文学性”,同样只能是文学的悲哀。对于文学作品的整体价值而言,语言形式、表现技巧之类的“文学性”重要,体现其内在意蕴与精神境界的“非文学性”同样重要,在许多情况下,抑或更为重要。如果顾此失彼,原本是有助于文学的独立与繁荣的“文学性”追求,则只能走向自己的反面。如上所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颓落与低迷之势,就已不再是因为“文学性”的缺失,而更在于某些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非文学性”因素的缺失。

如果从思想根源方面分析,导致这类偏颇的重要原因是:在我们这样一个自信是崇尚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国度,在许多问题的思考与处理方面,实际上是不怎么辩证的,常常见到的是偏激、是对立、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你死我活。正如王元化先生曾经指出的,在中国思想界,长期盛行的是黑格尔所说的只是达致辩证理性思维的中间环节的知性思维,这

66

杨守森:论“文学性”与“非文学性”

种知性思维的缺陷是:“把多样性统一的具体内容拆散开来,作为孤立的东西加以分析,只知有分,不知有合,并且对矛盾的双方往往只突出其中一个方面,无视另一个方面,而不懂得辩证法的对立统一。”[19](263)在这样一种思维语境中,文艺学当然也难以置身度外,常常见到的也是有违辩证理性的追求与主张。

需要进一步反思的正是,在近些年来的中国文论界,这样一种有违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如强调“审美”,就不怎么顾及文艺作品的“思想价值”了;强调“超越”,就要“躲避崇高”了;强调“身体写作”,就不顾及“文化品位”了;强调“文学性”,就讳言“非文学性”了,谁要再强调“非文学性”,似乎就有点落伍了,保守了,肤浅了,甚至谈论的就不是文学艺术了。这样一种“有违”的结果只能是:多年来,我们虽然一直在渴望着思想观念的解放,而我们的思想观念仍只能深陷于二元对立的泥潭中难以自拔;我们虽然一直在寻求确立主体性,而我们的主体性也只能在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弹跳中继续沦落。

参考文献:

[1][荷兰]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M].林书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2][俄]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刘宗次,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

[3][加拿大]马克·昂热诺,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

述[M].史忠义,田庆生,译.天津:百花州文艺出版社,2000.[4][古罗马]贺拉斯.诗艺[M].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5][美]阿瑟·C·丹托.美的滥用·中文版序[M].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6]哈金.伟大的中国小说[N].南方周末,2005-10-14.

[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8]童庆炳,马新国.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新编(中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崔道怡,等.“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下册)[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10][英]奥威尔.奥威尔经典文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

[11]梅晓云,等.外国作家作品专题[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

[12]徐颖.“愿手握羽毛笔,写到生命最后一刻”[N].新闻晨报.2011-06-14.

[13][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赞颂阅读与虚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诺贝尔文学奖致辞[J].姚云青,译.书城,2011,(1).

[14][德]顾彬.中国文学每况愈下当代作家基本没有思想[N].时代周报,2009-03-13.

[15]刘作楣,李润文.顾彬再发炮:中国当代作家的力量都去了市场[N].中国青年报,2009-02-25.

[16]陆天明.文学的二次回归与“士”的精神[N].文汇报,2007-03-20.

[17]雷达.当代文学到底缺什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7-12.

[18]巴金.随想录(上)[M].北京:三联书店,1987.

[19]王元化.九十年代反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On“Literariness”and“Non-Literariness”

Yang Shousen

(School of Liberal Arts,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014)

Abstract:A literary work must naturally have“literariness”,of course.However,only by“literariness”,one cannot judge whether or not it is a“literary work”,the more difficult for him to judge whether or not it is a “good piece of work”,let alone a“master piece”.In20th-century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the eclipse of “literariness”by“non-literariness”has indeed done harm to literature,yet,conversely,if“literariness”has eclipsed“non-literariness”,it is too an adversity to it.For the values of literature as a whole,both“lit-erariness”and“non-literariness”are of importance at the same time while the latter is of even more impor-tance in many cases.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ecline and downturn of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the1990s lies no longer in the lack of“literariness”,but in the lack of“non-literariness”in certain momentum of soci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literal works;literariness;non-literariness

责任编辑:孙昕光

76

非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整理

班级学号姓名 现代文(语段一)阅读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分实用(科普文章、访谈、新闻、演讲、调查报告、传记等)和论述(论文、评论、杂文等)两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实用类 (一)科普说明 分析说明文地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特征、性质地作用,其次是说明地严密性、科学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使说明地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分类别:能揭示事物各个方面地特征,使说明条理清楚. )打比方: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地趣味性. )列数字: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地成因及内在联系. )作比较: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地特点(地位、影响等). )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地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画图表: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 )引资料:使说明内容更有权威性 有地说明文还会用修辞手法增加说明文地生动性,用描写增强说明文地文艺性,用抒情增强说明文地情感性.所有地说明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地运用,都是为了使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更清晰和更有表达效果,都是为了凸显说明中心.这些手法地作用分析应当紧紧围绕说明对象,依照说明文地要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事理顺序(也叫逻辑顺序,如: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因到果、由总到分、由简单到复杂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说明语言: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要注意限制性词语地使用,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文化类说明文特点《零距离》 、说明对象:社会发展变化中出现地新事物、新现象、新发展等 、说明顺序:往往是事理顺序 、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说明方法 、语言:兼有说明文语言地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又有文学性说明文语言地生动性、形象性 (二)访谈(年秋考) 因为某个人、事件、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地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地方式进行报道地文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阅读访谈要着重关注提问者问地技巧 提问方法: 、直问、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地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距离. 、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地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气氛 、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地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地地方进行追问. 、对比问:引入一些其他人对同一问题地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要注意地问题: 、要用平实、口语化地语句,便于沟通,平等对话. 、要善于简单点评对方地话或精要讲出自己地理解,从而引出对方地进一步阐述. 、一组问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 、每个问题要明确、单一、具体,一次发问不要包含两个以上地问题. (三)新闻消息 、新闻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地有价值地事实地及时报道 、新闻分类: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地专指消息. 、文体特点: ()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最主要地特点:“用事实讲话”. ()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②导语:消息地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地语言,概述新闻地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地中心.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地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地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地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④结语:消息地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地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地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地问题.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地,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地起因、经过、结果. 、“倒金字塔”式:最重要最新鲜地写在最前面,次要地写在后面. 、消息与通讯地区别:消息文字简练;通讯容量较大,以叙述、描写为主,较注重丰富细节.通讯地时效性不及消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四)演讲稿(春考) 演讲辞是一种常见地文体,把演讲者地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人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具有针对性、鼓动性、感染性地特点,语言多用短句、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幽默风趣,演讲稿地语言特点是由它地有声性决定地(要求演讲辞必须中心突出,结构层次分明清晰,听众才容易听懂演讲者所要表达地观点,也只有这样演讲才能取得预期效果)资料个人收集整

2-第二章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问题

第二章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问题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不是任何文学现象相互之间都是可以拿来比较的。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可以比较研究的,什么是可比性,决定可比性有什么标准。 一、何谓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既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比较文学研究实践的一个关键环节。 从学科理论的层面讲,?将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其理由何在?’这个问题不从理论上阐释清楚,人们就会感到‘比较研究的虚妄,至少是误入歧途’,从而怀疑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合理性,比较文学的危机也就由此产生了。?(查明建《是什么使比较成为可能?》,《中国比较文学》1987第3期)从研究实践的层面讲,可比性的把握,关涉到研究课题的价值、意义和研究深度。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指: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间的同一关系。它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中最核心的,决定了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也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用来比较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是保证比较文学研究科学性的重要依据。 可比性一般应符合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对象之间应具有同一关系;这里的?同一关系?,在逻辑学中指对象之间外延相同内涵不相同的关系。客观存在的两个对象其外延不相同,只能限定在外延相同的范围内进行的比较,确定其同一的关系;2、应是对象之间具有的与文学相关的客观联系;3、是相对内在的联系而不是浮表的联系;4、在一次比较中,这种联系应该是始终明确、一致的。 确定这种研究对象同一关系的学理论据有二,即同源性和同类性。 例一:西方、日本的一些学者以西方文学史的分期比较中国史的分期,得出相应结论: 西方:古典——中世纪——文艺复兴——近现代文学的繁荣 中国:先秦——秦汉魏南北朝——唐代古文运动——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繁荣这样的比较没有找到两者的可比性,其结论没有反映文学发展的客观实际,缺乏科学的意义。 例二:鲁迅、高尔基、普列姆昌德三名20世纪著名作家都在1936年逝世。由此作为可比性,将三位作家做出比较。这样的比较非常表面,难以比出本质的东西,无助于对文学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的认识。 若换一个角度,三位作家都是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作家,生活在相同的时代,

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

911 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3 万 建 中 内容提要 以往讨论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大多都以作家文学为参照。其实,民间文学并不是以作家 文学为对应的一种文学,这一现代学科概念也不是以作家文学为参照提出来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相对独 立的学科和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都不是由“文学”分化出来的,它有着完全独立的形成和演进轨迹,并 不完全属于文学的范畴。因此,讨论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应该突破一般“文学”的纬度。本文从民间文 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出发,对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作了重新认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生活 历史 知识 教育 民间文学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一种文学,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 一、讲述者的魅力 民间文学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结果”,也显示于其演说过程本身。任何民间文学活动都不是个体的,而是集体的,具有强烈的展示性。过去,民间文学表演和民间文学力量的释放主要集中在神庙、祭祀、竞技等公共场所。人们常常在这些公共场所表演、祭祀、聚集、歌舞、庆贺等等,举行场面宏大的公共仪式。所有的人都是仪式的参加者,也是民间文学的表演者,没有专门的观众。此时,所有的能量在瞬间聚集、释放,人们在刹那间融为一体。这种高度的集体性使得民间文学的传统力量得到极大的发挥,似乎威力也更为强大。 古往今来的不少批评家都注意到了讲故事作为人类生活中一项不可少的文化活动的意义,“不讲故事则不成其为人”①。正像世人皆知的《一千零一夜》所喻指的:从人最终的命运来看,“叙事等于生命,没有叙事便是死亡”。《一千零一夜》除了山鲁佐德讲故事这一线索贯穿始终外,故事中的一些人物也讲故事,形成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它用无穷无尽的故事赞美了故事本身,赞美了讲故事的人。将这部百科全书般的故事集译成中文的纳训先生在“译后记”中提到,伏尔泰说,读了《一千零一夜》四遍以后,算是尝到了故事体文学作品的滋味。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 alter Benja m in)在《讲故事的人》(1936年)一文中说:“民间故事和童话因为曾经是人类的第一位导师,所以直至今日依旧是孩子们的第一位导师。无论何时,民间故事和童话总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忠告;无论在何种情况,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忠告都是极有助益的。”②在这篇著名文章中,本雅明解释了民间文学教育作用的来源:故事讲述者拥有丰富的生活经 3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间文学的生活特征及其理论建构”系列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05BZ W06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练习

非连续性文章阅读理解三则: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8分) 请阅读右边的“图书漂流活动”海报,回答以下问题。 【取标题】图书漂流活动海报副标题还空着,请你取个别致而吸引人的标题。(2分) 图书漂流—— 【读信息】根据海报内容,下列哪一项说法不对?()(3分) A.本次活动是为了响应“世界读书日”而举办的。 B.4月23日之后,图书漂流现场活动便结束了。 C.教材和教辅类用书不能捐赠。 D.凡是向图书馆捐赠三本图书,便可获得一张捐赠纪念卡。 注意: 1.捐赠图书要求:非教材、辅助类用书,无不良内容。

2.凡在4月6日至4月23日期间向图书馆捐赠三本及以上图书,可获得图书馆制作的捐赠纪念卡一张。 【改病句】两点“注意”里,其中一点是病句,请找出,并写出修改意见。(3分)第_____点是病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5分) 美林药品说明书 【美林药品名称】商品名:美林 【美林性状】美林为橙色混悬液,味甜,有调味剂的芳香。 【美林适应症】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儿童轻至中度疼痛。 【美林用法用量】口服。12岁以下小儿用量见下表: 【美林不良反应】 (1)少数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胃烧灼感或轻度消化不良、胃肠道溃疡及出血、头晕、耳鸣、视力模糊、嗜睡、下肢水肿或体重骤增。 (2)罕见皮疹、过敏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支气管痉挛等。 【美林注意事项】 (1)美林为对症治疗药,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用于止痛不得超过5天,用于解热不得超过3天,症状不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比较文学可比性

浅论比较文学可比性 07中师1班廖丽葵 2007014143025 老师说,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的比较,然而这种说法还是很模糊,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因为国家和民族两个概念有交叉的地方,同一个国家可能包含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相同的民族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因此,我们似乎应该寻找一个能更清楚地说明问题的概念出来,以期使比较双方的界限清楚分明。在这一方面,我比较认同北师大王向远教授的看法。他将比较文学定义为: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突出了“跨文化”,尤其是跨“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体系,不管这个民族流落何方,只要他的脐带还连着这个体系,他就属于这个民族文化的范围;相反,哪怕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只要都认同并接受同一个民族文化,并且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在创作上有所成就,那么,他们都属于一个文化体系,是一类人。因此,我认为,比较文学,首先是要在不同文化体系的标准下进行。在这个标准下,我们可以对文学创作本身,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关于文体的研究,关于文学创作过程本身的研究,关于文学理论的研究,等等,从而探寻文学共同规律。 其次,比较文学里的比较也不是单纯的异同比较。如果我们要明确,谁跟谁可比,谁跟谁不可比,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他们究竟是为何而比。也就是说,比较的目的是什么。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比较,是不可取的。例如,将潘金莲与简爱相比,恐怕连作者也说不明白究竟在比个什么劲吧,难道是单纯证明简爱比潘金莲有自尊有人格?对于探寻文学的特征和规律来说,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不可比。有一篇著名的比较文学论文《王熙凤和福斯塔夫——谈“美”的个性和“道德化思考”》,证明了即使貌美的王熙凤和肥的流油的福斯塔夫之间差异很大,然而因为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即对小人物如何在巨著中发光发热的文学技巧有所发掘,符合“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要求,因此,他们是可比的。总之,比较文学的比较,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违背这一条,比了也是没有意义的。 比较文学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分为四种: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和平行研究。流传学和渊源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简单点说,比如我国(汉民族文化体系下的文学)文学作品流传到外国,从我国学者的角度去研究我国作品在国外的流传情况,就属于“流传学”;而我们的作品流传到国外,被接受,使国外的作家受到启发、影响并有所创作,此时,他们的学者去研究他们的作家受到我们的作品的影响的情况,就是“渊源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包括了对涉外文学和区域文学史、世界文学史的研究。媒介学,主要包括促成文学流传的个人、环境和文字材料的研究,尤其是对翻译文本的研究。而平行研究,是两个互不影响的文化体系之间的比较研究,这种比较最能体现一些人类共通的规律。假如我们能够在两个毫不相关的文化环境中,发现相同之处,说明了这相同之处很可能是人类所共有的,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 而在具体的平行比较当中,比较又分为三个方面:类同研究、反比式研究、互衬式研究。也就是说,在不同文化体系的前提下,发现双方的相互之间的三种关系,或者是类同的,相像的;或者是相反的,对立的;或者是各有特色而互相映衬,相映成趣的。比较类同点和不同点是比较常见的,例如文学母题,不管是差异多大的文化体系,都会有一些母题跟别人的相类同,仿佛是不约而同那样;又如中国的反侵略文学和日本的侵略文学形成鲜明的对立关系。这些,都很容易可以发现并找到可以轻易找到比较的立足点。而互衬式比较,不是为了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民间寓言 答案: 民间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47.第20题 民间文学 答案: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民间文学的体裁主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48.第27题 生活故事 答案: 生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现实性较强,幻想性较少,或看似没有幻想,而实则仍带有一定的想象与虚构的故事。 49.第36题 时政歌 答案: 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在旧时代,人们常借歌谣来表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 50.第37题 民间叙事长诗 答案: 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51.第40题 “母题” 答案: 作品中大量重复出现的叙事要素,称其为母题(motif)。母题可以是一个物件(如魔棍),一个奇异动物(如会说话的马),一种观念(如禁忌),一种行为(如考验、欺骗),一个角色(如造物主、巨人),一个人物类型(如傻瓜、预言者),或一种结构特点(如常用数字或多次重复)等。

机智人物故事 答案: 生活故事中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在我国,这类故事大约涉及300多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民间机智人物,其中较著名的有谎张三、韩老大、徐文长、阿凡提、把拉根仓、阿克顿巴等。 51. 第14题 答案: “语境”有两种含义,其一,指话语、语句或于此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其二,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47.第3题 口头性 答案: 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48.第22题 传说 答案: 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49.第23题 民间笑话 答案: 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它通过辛辣的讽刺和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画龙点睛地突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50.第32题 史诗 答案: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一种专门描写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战争、民族英雄的不朽业绩等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规模宏大的长篇民间叙事诗。 52.第34题

(完整版)六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小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 一、问题探究。 留守儿童近半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精神上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某校团委开展了“走近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结对子的形式,帮助留守生走出心灵阴影,健康快乐成长。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⑴下面是学生拟写的活动主题词,作为主持人,你选用哪一个更贴切?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让世界充满爱②明天更美好③手拉手,心连心 选项:。(只填序号) 理由:。 ⑵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某高校研究机构对我省留守儿童的情况调查表,请你从中提炼两则信息。 福建省留守儿童抑郁情绪调查表 ① ② ⑶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请你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示例:给留守生集体过生日 ① ② 二、根据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l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户均超过1亿。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通微博,了解民意。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右边这幅画的寓意。 三、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完成下列题目。 1. 说说它的含义: 2.请设计一条广告语: 四、阅读: 公元 1613年5月19日,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开始游历名山大川。他从浙江宁海出发,以三十多年时间,东渡普陀,北历燕翼,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及于当时14省,写下了60余万字的《徐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复习题 1、从文体特点上来看,民间寓言具有“形象”和“寓意”两大特点。 从思想角度、民间寓言反映了人民的道德观念、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知识和教训、反映劳动人对待事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即包含好的品质、对劳动的肯定和思辨的思想。 2、神奇故事的特点是“幻想性”、“神奇性”。本质是“民众话语的狂欢”。 3、民间歌谣的章法包括一、三、多段体。其中三短体中的一二段是喻体,第三段才是本体。它的句式有整齐句、杂言句、长短句 在内容上分为劳动歌、习俗歌、情歌、生活歌、时政歌、历史传说歌、儿歌 按体制分包括山歌:对唱、和唱、独唱、爬山歌(信天游)、信天游、民间小调、花儿 4、民间谚语的形式美特点:精悍凝练美;均衡对称美;回环反复美;声律和谐美 5、谜语的分类:物迷、事迷和字谜 6、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的基本原则:全面收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立体描写。 7,民间文学的三大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8、传说的特点: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传奇性。 9、史诗包括英雄史诗和创世史诗 10、民间小戏向城市发展,在小地方演奏的说唱戏,称为“小戏”,到大城市演奏的被称为“大本戏 11、民间文学流传特点: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承性和集体性 12.民间故事按体裁分类的标准,民间故事分为神奇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笑话 神奇故事是一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以夸张、拟人化的手法创作的民间故事。民众话语的狂欢。 1、民间文学:指的是劳动人民用口头进行创作,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在人民群众中间流行和传播的一种文学。 2、神话:是关于神的民间故事,是人类原始初民通过幻想以不自觉的方式反映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口头故事。 3、民间传说:是描述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解释一定地方风物山川、古迹,社会习俗的口述传奇性故事。 4、民间笑话:是引人发笑的民间故事,篇幅短小,是口头的讽刺幽默小品。有些地方把所有民间故事通称为“笑话”,那是广义的说法,这里所说的民间笑话是狭义的,和传说、生活故事、童话等作品不同,它是具有强烈的喜剧性民间故事。 5、生活故事:指的是以写实的手法直接反映社会、现象、阶级关系,世态人情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民间故事,是草根生活的展现。 6、民间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合称,是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作品,是表达民众思想感情和愿望的诗歌形式。 7、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炼的语言、固定的语句,总结生产斗争、社会斗争和生活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它是通俗而又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民间传言。 8、歇后语,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集中地运用比喻、双关、谐音等修辞手段,表达抽象的思想内容。它可分为歇前和歇后两部分,前者为喻体,后者为本体。 9、史诗:反映历史题材的长篇叙事诗,也是人民口头的历史课本。它采用韵文或韵、散文相间的“说唱体”形式,记叙一个民族对宇宙起源的解说或记录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与重大事件。包括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 史诗中有以远古的神话为题材的神话史诗,史诗中还有一部分是以英雄人物的斗争故事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与作家文学比较,一般归纳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特征。 (一)集体性: 1、集体性的含义:民众的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2、集体性的表现: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再如《打夯歌》等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再由其他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还说它“哭之哀”。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这一传说故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就由集体流传开去。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传他又

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明间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歌谣为证: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 (二)口头性 1、口头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所以,民间文学曾被称之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口头语言,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传神,形象夸张。如湖北刘德培讲的故事:(可简写)要说杜老幺嘛,一个姣姣个,刮骨脸,是哪朝哪代人可说不上来。有人说他比张果老的岁数都大,究竟活了多大岁数,谁也说不清白。只知道杜老幺帮过工,打过榨、赶过脚、背过盐,世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阅读《食物“消化时间表”》,完成练习。 较合适?() A.猪肉、面包、牛肉 B.香蕉、牛肉、鸡蛋 C.芋头、猪肉、豆浆 D.苹果、牛奶、面包 2.小明在睡前有吃东西的习惯,从消化时间看,吃什么比较合适?() A.香蕉 B.牛奶 C.牛肉 D.猪油剪鸡蛋 3.小华偏食,爱吃肥肉、香蕉,请给他提些建议。 (二)急支糖浆说明书 【药品名称】急支糖浆 【成份】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紫菀前胡枳壳甘草。 【性状】本品为棕黑色的黏稠液体;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症见发热、恶寒、胸膈满闷、咳嗽咽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30毫升,一日3~4次;儿童: 1岁以内一次5毫升, 1岁至3岁一次7毫升, 3岁至7岁一次10毫升, 7岁以上一次15毫升,一日3~4次。 【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4)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2)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5)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3)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4.判断下列做法,准确的在后面括号了打“√”,错误的打“×”。(4分) A.彬彬6岁了,咳嗽时,妈妈每次给他喝10毫升的急支糖浆。()

B.奶奶咳嗽了,她倒出透明如水的急支糖浆喝下去。() C.小王感冒发高烧,妈妈给他服用急支糖浆。() D.儿童服用急支糖浆,必须在成人监护下实行。() 5.“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分)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能否改成“对本品过敏者慎用,过敏体质者禁用”?为什么?(3分) (三) 临近过年,晾晒在街头巷尾的酱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食用这种酱鸭安全吗?杭州市监部门针对酱鸭的亚硝酸盐含量做了一个实验,数据分析如下图。请你认真阅读数据图和相关资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7.根据文字和图表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准确的画“√”,错误的画“×”。 (1)酱鸭的亚硝酸盐含量都没有超标,能够放心食用。() (2)从晾晒的第10天开始,酱鸭的亚硝酸盐含量呈递减趋势。() (3)在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最终残留量不得超过150mɡ/kɡ。( ) 8.根据文字和图表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两位市民的做法是否合理,简述理由。 (1)一市民将晾晒了19天的酱鸭扔掉,他觉得酱鸭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太高,会引起食物中毒。判断:理由: (2)一市民的酱鸭晾晒了11天,他就把酱油收起来,不再晾晒,他再晾晒下去,酱鸭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会提升。 判断:理由: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简答

绪论常见问题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 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

民间文学 课程论文

浅谈儿歌的分类及其作用 [摘要]:儿歌,是人生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像一只百灵鸟,陪伴着儿童度过童年。我国儿歌历史悠久。传统儿歌,按内容划分,可分为四大类:生活性儿歌,思想性儿歌,知识性儿歌,趣味儿歌。传统儿歌,是我国民间歌谣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艺术结晶之一。许多多年流传的传统儿歌,丰富多彩,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运用,并加以发展。这对今天的新儿歌创作和繁荣儿童文学创作,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儿歌民间儿歌作用趣味教育 引言 儿歌也叫“童瑶”,是伴随着大多数小孩度过童年的时光,儿歌的分类也有很多,比如:生活性儿歌,思想性儿歌,知识性儿歌,趣味儿歌。每一类的儿歌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我国古代称儿歌为童谣或童子谣、孺子歌、小儿语、小瑟等等,《左转》中有“卜偃引童谣”的记载。” [1]`它原属民间文学,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儿歌才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之一。“儿歌”这一名称在我国的正式使用,是“五四”以后歌谣运动大发展时期。儿歌一般比较短小,句式多样,富有变化,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易念易记易传。表现手法有拟人、反复、重叠、对答、排叙、比喻、夸张、联想等,其中运用较多的是拟人。在儿歌的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儿童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其中,婴儿听儿歌,会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领受亲人的爱抚,从而产生情感效应,心理得到满足。而幼儿唱儿歌,则是情感的外泄过程,并能从中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同时,也给孩子们带来童年的欢乐。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答案)分析

考点跟踪突破9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2017福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都在发布有关该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观众关注度极高。某知名网站对此做了各项统计,以下是“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调查数据图: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得主是复旦附中16岁高一学生武亦姝,人们对她纷纷表示赞赏,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否有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 【材料三】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可以将诗词创作的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造境”即虚拟之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境”即写实之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显示的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3分) 对于诗词大会,19岁以下的群体(年轻人)关注度较高,50岁以上

人群关注度较低。(或:关注人群的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 2.针对【材料二】中某些人的质疑,说说你的观点。(至少说出两点,4分) 示例:我认为有必要。因为积累、背诵古诗词能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还能拓展思维,激发灵感,促进学习。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下面诗句属于“写境”的一项是(3分)(A)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2017龙岩质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10分) 2018年北京将实施新中考方案。下面是有关这方面的材料。 【材料一】北京中考将于2018年“大变脸”

论民族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浅论民族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浅论民族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民族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世代传承的语言艺术和口头创作,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民族民间文学的产生和流传都是在生活情境中完成的,每次表演和传播都是一次独特的生活经历,民众不会意识到自己在从事文学活动。民间文学是民众在生活中产生的,离开了民众生活,民间文学就不是真正的民间文学。也就是说,民间文学是伴随着物质生产和生活一起产生和流传的。民间文学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伦理、民俗等留有先民的心理痕迹和经验残余的语言符号,是一个区域民众的心理生活和现实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化的记载。所以说,民族民间文学是扎根于生活的文学。 民族民间文学是民族群体的创作,是有某一特定群体共同完成并传承的。所以,集体性是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相对于作家文学,这是最具有区别性的特征。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式上的本质特征,第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集体性重要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完成文学文本或共同经历民间文学生活;任何民间文学文本都为特定群体和地域所共享;任何民间文学文本的表演过程都是在特定的时空由特定的表演者和观众

共同完成。也就是说,集体性是民间文学有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这种特性,一方面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与传承过程融于一体。共同展开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间文学凝聚集体智慧与艺术才华所获得的强劲的艺术生命力,表达了植根于民俗生活的特定民族、地域或时代的集体观念。 与作家文学不同,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包括传承中的再创作)是在一些群体中进行的,这种由广大民族集体参与的创作活动,创作主体与传承主体相一致,创作与传承同步展开,作品一经创作也就进入了集体传承的过程,始终处于活态的流传状态之中,它们的流传过程,同时也是被广大人民再创作的过程。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承人,既是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对原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和修改。从这一角度讲,所有的传承人都是作品的创作者。正是由于广大民众的参与,对作品的不断加工、修改和完善,才保证了民间文学在内容上最直接、最集中德体现广大民众的意志、愿望以及审美趣味,在形式上最大限度地表达广大民众的欣赏习惯。 与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很少是由某位作家单独完成的,它总是要在形成或流传过程中受到人们不同程度的加工和改造。所以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广大人民。因此,民间文学必然表达历史的集体意识。民间文学作为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它的主题、选材以及表现形式都直接呈现生活,生活的所以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表现,每一个生活主体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承与再创作;某个民族、

关于对比较文学的认识

关于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1.跨越性:“四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比较文学的主要方向和内容是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进行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型边缘学科。从世界文学的角度着眼,充分揭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文学所持有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比较文学的任务。 2.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可比性是一种有待于研究者去发掘的内在价值,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它主要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3.文学性:比较文学最本质的规定性,文学首先是艺术层面、形式层面,不是文化、历史、哲学、宗教。 4.开放性和宏观性:开放性体现在:①它不受时间、空间、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如荷马史诗、印度史诗与北欧史诗。②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更具有宽泛的内容。传统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作家和作品之间,而比较文学的研究却从作家、世界、读者等方面到文本。③兼容并包的方法,比较文学为主,兼及系统归纳、审美评论、历史考据、哲学反思、图表统计、社会调查、文本细谈、传记互证。宏观性体现在: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精神是加强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沟通与平等对话。 然而我们学习比较文学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有助于视野的拓展和治学方法的改进拓宽知识视野①改进我们的思维方法,不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②打磨我们的立体目光(曹禺话剧的西方来源;对郭沫若诗作的多元思考;边缘地带的创新性本体要求) 比较文学是以一种跨越国界的视野研究文学现象及其相关的文化现象的,它要求人们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用一种面向世界的胸怀去看待文学。比较文学的基本精神是将全世界的文学视为一个整体,把各国文学置于这个整体结构中加以认识和比较,从两种或多种文化体系上观察文学现象,去发现文学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人类活动领域之间的种种关系,从中揭示和把握文学的规律和联系。眼界的开阔,杜甫有诗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比较文学就是提供一副望远镜。视野开阔了,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别人,也才会有几分宁静和宽容来对待争议和分歧。 比较文学在思维方式上提倡一种整体思维,注重文学的多方面联系。换句话说,主张从单向思维走向立体思维。比较文学吸收了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的思想,主张文学发展的多元决定,既有纵向的历史继承,也有横向的多因素的渗透和互动。 这种整体化的思维方式必然带来研究方法上的改进。传统的文学研究立足于国别文学研究,将对象限定于一个特定范围之内。在研究中,人们习惯于用切割的方式,先以国别为界将各国文学分割开来,再以历史分期为线将国别文学又加以划分,以致最后人们的注意力仅仅停留在某一时期某一作家甚至某一部作品上。这是一种原子论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分工过细,使文学之间缺乏沟通。比较文学将采用一种联系的和比较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考察文学现象。 二、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本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重新认识文学经典;同类比较更加清

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民间文学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具有传授民众历史知识、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一一一一、、、、传授知识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功能。。。。((((一一一一))))传授礼俗知识传授礼俗知识传授礼俗知识传授礼俗知识。。。。口头讲述或演唱的民间文学可以使人们了解礼仪、民俗风情,如向民众传授关于婚姻等习俗方面的常识:民间小戏《洪月娥做梦》便描述了传统婚俗中的细节,使观众或听者获得了丰富的民俗知识。附:民间小戏《洪月娥做梦》中的一段: …… 叫声女儿“快起来吧,你梳洗打扮好上车。今天女儿你出闺去,妈我有知心话对你说。公婆面前闲话少说,小姑子不好你别管,小叔子不好你要少说”。((((二二二二))))传授自然和生产活动知识传授自然和生产活动知识传授自然和生产活动知识传授自然和生产活动知识。。。。民间文学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其中积淀了民众丰富的生产知识、劳动经验。如在散文体叙事题材中,包含着丰富的自然和生产活动知识。附:承载自然和生产等知识《梯玛神歌》土家族祭祀仪式上由祭司梯玛所演唱的《梯玛神歌》即《社巴歌》中有关于时令特点的自然知识。而《社巴歌》的第三部分是讲述诸如割草砍树、挖土、种包谷、犁田、撒谷种、薅草、踩田、背包谷、打谷子等农业生产劳动的各个环节以及打镰刀、绩麻、纺纱、织布等生产活动知识的。二二二二、、、、传授民众历史知识传授民众历史知识传授民众历史知识传授民众历史知识、、、、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一一一一))))传传传传授历史知识授历史知识授历史知识授历史知识。。。。民间文学是群体口述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民间文学的各个类别或者直接描述历史,或者隐含着历史,或者具有历史的背景,它们与人们的历史记忆相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群体的全部口述历史。而其中的口头叙事部分总是或讲或唱已经发生过或存在过的人物、事件。这在原始社会或无文字的人类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原始的图腾神话、族源神话等等便是该群体追溯群体起源的历史。而苗族古歌中对祖先辗转迁徙等方面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苗民对自身历史的追忆。民间文学的演述是传统社会民众获取历史知识最为直接和便捷的方式,民间文学的影响使民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历史观。因而,透过民间文学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民众对于当时社会历史的认识和评价,如关于三国曹操的知识。((((二二二二))))增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认同民间文学是以口头方式进行述说和记忆的历史,是群体凝聚力的牢固纽带。民间文学在民族的层面上,是某一个民族的史书。民族在逝去的岁月中所经历的兴衰荣辱、喜怒哀乐等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等都在口头文学方面有所反映。民间文学所聚焦的是整个民族的劳动创造和奋斗进取。这些记忆中的历史一方面通过平时的讲唱活动等潜移默化地注入民众的心底,成为普遍植根于民间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许多重要的叙事必须在隆重的场合和庄严的仪式上由该群体公认的权威进行讲唱,借以强调口述历史的神圣与权威,强化民族认同感,在反复的讲唱中实现历史的延续。广泛流传于布努瑶族中的《密洛陀》是长篇叙事诗,内容有女始祖的诞生和创世业绩;有女始祖作古后,布努人的山居生活、族群内外的冲突和矛盾;有布努人的各个分支谱系及其繁衍的历史。每当始祖母的诞辰即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的祝著节来临之际,即便是远离家乡的人也会千里迢赶回家乡祭拜始祖母并聆听曾不止一次聆听过的《密洛陀》,密洛陀成为布努瑶族群体凝聚力的牢固纽带。民间文学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故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建构往往以民间文学中最具传播力和美誉力的材料作为地域认同、民族认同的标志形象。此特点在近些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争夺,既体现出人们对于传说资源的争夺,也体现出这些群体曾经拥有过共同的历史文化的现实。三三三三、、、、道德教化的功能道德教化的功能道德教化的功能道德教化的功能。。。。民间文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故而具有鲜明的寓教于乐的功能。“摇篮曲”和“儿歌”便明显地体现者这种功能。“谚语”等具有教育的功能。如“买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