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八世纪法国文学领域译事四题

十八世纪法国文学领域译事四题

十八世纪法国文学领域译事四题
十八世纪法国文学领域译事四题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5, 3(3), 69-74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7238184.html,/journal/wl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7238184.html,/10.12677/wls.2015.33011

Four Contact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France, 1735-1770

Qianlan Zhu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Email: 516713468@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7238184.html,

Received: Aug. 7th, 2015; accepted: Aug. 28th, 2015; published: Aug. 31st,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N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7238184.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1735-1770,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 thoughts, particularly in literary form, spread wildly in Europe; while English and German literature was translated into French and had their readers and audiences on the territory of France. By following several Enlightenment phi- lo-sophers, also writers, translators or/and admirers of literature, such as Voltaire, Diderot and some other encyclopedists, the present thesis observed the situa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France dur-ing the mid-18th century, collated literary translating predilections and pursued the Zeitgeist of the 18th century.

Keywords

French Literary Translation, Diderot, Lessing, Aesthetic Preference, Bourgeois Literature

十八世纪法国文学领域译事四题

朱倩兰

厦门大学,福建厦门

Email: 516713468@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7238184.html,

收稿日期:2015年8月7日;录用日期:2015年8月28日;发布日期:2015年8月31日

摘要

十八世纪,法国社会思潮涌动,时人思想借助翻译广传于国境之外;同时期外国文学法译之事也颇为活

朱倩兰

跃。本文将以数位法国启蒙哲人(伏尔泰、狄德罗、百科全书派学者)为线索,梳理十八世纪法国文学译介四事,以期管窥时代文学翻译理念与时人精神风貌。

关键词

法语文学翻译,狄德罗,莱辛,审美偏好,市民文学

1. 引言

十八世纪,法国社会思潮涌动。市民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使得社会各界第三等级要求发声。其时启蒙思想盛行,学人常以虚构小说、报章散文、书信通讯等文学体裁抒写政见,阐发哲思,质疑神权与王权,矛头直指教会与封建专制制度。此类文章书卷多有译作外文,广为播传于国境之外,启蒙思潮遍及邻邦。同时期外国文学法译之事也颇为活跃,而译文又常基于法国民众审美偏好作出调整。以下分别梳理启蒙时期数位旗手及相关文学译事,以期管窥时代精神概貌。

2. 伏尔泰、《中国孤儿》与莎剧法译

十八世纪起,启蒙学人为求理论支撑,目光遥寄朦胧之远东,中国经典与文学因之陆续译介至法国。

其中常为人提及的有伏尔泰基于纪君祥所作元曲《赵氏孤儿》撰写的悲剧《中国孤儿》。伏尔泰参照的底本乃耶稣会马若瑟神甫(Joseph de Prémare)节译之《赵氏孤儿》法语文本(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仅有宾白,并无唱词) ([1], p. 75)。此本1735年问世于巴黎,被视为中国文学译介西传的发端([2], p. 29)。

伏尔泰从《赵氏孤儿》中读出“一千零一夜”或莎士比亚“可怖恶作剧”式的暴力美学风味,他有意将此剧搬上法国舞台,但首先要改写一番:重新设置暴力因素,隐去流血杀戮场景,以相对婉转的情感暴力(爱情与命运)取代身体酷刑;保留戏剧张力的同时,贴合法国古典悲剧的观演习惯([3], pp. 60-61)。最终进入法国观众视野的《中国孤儿》虽保留纪君祥原剧“救孤保孤”题材与远东社会风情样貌,但隐于其中的,却是法国传统审美与剧作者个人的历史哲学观([4], p. 7)。

有学人因而指出,伏尔泰的改写是对原剧的有意误读,误读原因体现为“褒扬‘孔子道德’、贬抑‘神权伦理’”,“标举启蒙观点”,“宣扬开明君主制”等三种主观需求([1], p. 78)。亦有称《中国孤儿》剧中褒赏孔子道德与人类理性,实为推举伏尔泰所标榜的自然神论;剧中弘扬远东理想社会良俗、凸显归顺法度的温和君主形象,实为反驳卢梭《论科学与艺术》当中所谓“文明发展使人堕落”、“鞑靼人入侵证明中国道德没落”等观点([4], p. 10-15)。我们认为,伏尔泰借戏剧外壳呈现神学沉思,借文学手段申明政治立场,作文言志以外,又为后世中法文学译介对话开启先声。

伏尔泰青年时期一度旅居英国伦敦,嗜读洛克等人政治哲学,对莎士比亚戏剧印象深刻。对伏尔泰而言,莎剧过于“暴烈”、“刺激”([4], p. 6),与法国戏剧风格差异显著。他也曾将莎剧译至海峡彼岸的母国。然伏尔泰并非莎剧法译第一人,这先驱的名号,还要归于拉普拉斯(Pierre-Antoine de La Place)。

1745年出版的《英国戏剧》(Théatre Anglais)当中,拉普拉斯采用“编译”方法,将莎剧情节精彩之处贴合全文一一译出,而其余部分只加以笼统概述。这种译法并不严格,“易于引起争议”,但作为首个进入法语读者视野的莎士比亚戏剧译本,颇有填补空白之意义([5], p. 100)。

相较起拉普拉斯,另一位法国剧作家迪西(Jean-Fran?ois Ducis)译起莎剧则更失严谨。据《西方翻译简史》所述,迪西全然不懂英语,仅以拉普拉斯译剧为底本,遵循当时法国戏剧风尚与观众口味,大幅删改莎剧细节,重编情节,试图将莎翁名剧译入所谓“世上最优秀的”法国戏剧体系,却因此逾越了翻译的尺度,其译文只能算作改写,“说不上是标准的翻译”([5], p. 101)。

朱倩兰

谭载喜先生曾针对上述两例莎剧法译总结评述道:这两人均未领会莎士比亚独特的创作风格,因而翻译过程中也无法将莎剧优美活泼的风格传达给法语读者。同样作为译者,于1776~1782年间译介“莎士比亚全集”的勒图尔纳(Pierre Le Tourneur)则有别于前,不删改原文以迎合法国读者典雅口味,而是力图保留原作“精神实质”及其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为莎剧法译提供新的译者见解([5], p. 101)。

3. 狄德罗与理查逊

莎剧之外,英人理查逊(Richardson)所作一系列感伤文学作品于1742年前后由普雷沃神甫(l’abbé Prévost)译入法语(译本有删节),颇得法国读者青睐。狄德罗曾于理查逊逝世当年作《理查逊赞》(éloge de Richardson, 1761)以寄追思。文中称,先前蒙田、拉罗什富科等人均以格言形式阐释事理,同样的意思由理查逊下笔,则写成了小说;阅读理查逊,即可明晓前述众多格言蕴藏之理,反之,“即使知道所有这些格言,却写不出一页理查逊的小说”([6], p. 248),丝毫不吝溢美之词。面对理查逊作品中平凡的细节描摹、可感的人物行动,狄德罗不住称颂之同时,也流露出其自身善感情怀:

他总使我和受苦的人站在一起;不知不觉间,同情心就在我的心中产生和加强了。他的作品使我读后有一种忧郁之感,我喜欢这种情绪继续留在我心里([6], pp. 251-252)。

狄德罗不满于普雷沃神甫法译删改理查逊字句,认为他的同胞民族“耽于千百种游乐”([6], p. 252),却不能体会幽居阅读的妙处,因而无法静心领会作家丰饶之才情。他对法国普通读者贬斥理查逊作品“细节冗长累赘”甚感不平:

你们责难理查逊的小说冗长!你们却忘记了,要办好一件很小的事,了结一场诉讼,作成一门亲事,使两个人和好,需要付出多少气力、多少心思、多少行动。[……]你们说,这些细节是平凡的,这是每天看见的事情!你们错了;这是每天在你们眼前发生,而你们从来都没有看见的事情。当心哪,你们名为批评理查逊,其实是批评那些最伟大的诗人。[……]伟大诗人[……]的艺术,就是使你们看见一个你们所忽略过去的瞬间的状况([6], p. 253)。

由此不难发见狄德罗对理查逊洋溢的热烈崇敬之情。此外,理查逊作品法语节译本虽有删节,未必理想,却不改其原初魅力。书信体小说《帕梅拉,或美德的奖赏》从体裁、题材等多层面影响此后半个世纪如卢梭《朱莉,或新爱洛绮思》、萨德侯爵《朱斯蒂娜,或美德的厄运》等人之创作,相当程度上印证了狄德罗的盛情褒誉。

4. 百科全书派与德国文学法译

同时期,德国文学在法国的推广则主要由寓居法国的德国文人所把持。他们曾目睹法国语言与文学在德国的兴盛,满怀一腔爱国热情(a patriotic zeal),极力渴望在法国壮大德国文学的名望。其中主推旗手乃狄德罗之好友格里姆(Friedrich Melchior Grimm)。此人主编报刊《文学通讯》(Correspondance littéraire)、《域外报》(Journal étranger)译介德国文坛风向,影响广布欧洲。格里姆曾于1750年发表“三十多年来德国仿佛一只大笼,笼中许多小鸟,它们都盼着歌唱的时节到来。我想,德国的缪斯荣耀之时当是不远了吧”([7], p. 565)之言,并在同年所编撰的《戏剧编年与史鉴》(Almanach historique et chronologique de tous les Spectacles)中将德国戏剧与法国剧作相比照,称其古雅丰饶堪与法国相匹([7], p. 565)。

如果说格里姆对本民族文学的赞词相对抽象与主观,让我们来看一份1750~1770年译介到法国的德国文学表单:其中包括哈勒(Alerecht von Haller)的颂诗《阿尔卑斯》(1749),拉贝纳(Gottlieb Wilheim Rabener)《讽刺集》(1754),格莱特(Christian Fürchtegott Gellert)《寓言与故事》(1750),扎卡里亚(Justus Friedrich Wilheim Zacharia)的《一日之时:四部书本写成的诗》(Les Quatre Parties du Jour,德语原本Die

朱倩兰

Tageszeiten. Ein Gedicht, in vier Büchern, 1759),格斯纳(Salomon Ge?ner)的《阿贝尔之死》(1759),维兰德(Christoph Martin Wieland)的《故事集》(1756)以及克洛普斯托克(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的《亚当之死》(1762) ([7], p. 564)。仅此一列清单即可窥见德国文学译介概况,其时较具代表性之作家作品均已译入法语,且译介速度相当惊人:如《亚当之死》德文初版于1757年,五年后即有法译本;《一日之时》译时不到三年(1756-1759);《阿贝尔之死》初版于1758年,法译本隔年即已面世。

然而,与这繁盛译事不相匹配的是,十八世纪法国文坛中,尤以理性智识自重的百科全书派并不如何看重德国文学,或贬抑其应有的重要性(minimize its importance) ([7], p. 571):《百科全书》正文中,除去对格莱特、洛恩施坦(Daniel Casper von Lohenstein)等人如“墓石铭”(gravestone references)一般的简短介绍(生卒时地、写作文体),便只有对格斯纳(Gessner)缺乏实质的泛泛评述;而附录中舒尔策(Johann Georg Sulzer)虽述及中古恋歌(Minnes?nger)诗人与巴洛克时期诗人欧丕慈(Martin Opitz)及其后世影响,然以贬义居多;虽将克洛普斯托克提升到贺拉斯、品达洛斯等人的高度,但评述语言空乏沉闷(faint and damning),且总体否认德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与艺术价值([7], pp. 565-571)。百科全书浩浩数十卷,除上述偏颇评述外,竟不曾收录诸如哈勒、赫尔德(Herder)、莱辛(Lessing)、格莱姆(Johann Wilheim Ludwig Gleim),拉贝纳、维兰德与艾利亚斯?施莱格尔(Johann Elias Schlegel)之名([7], p. 571),可见当时法国文坛对译入法语的德国文学尚无宏观把握,更谈不上针对某一作家作品细致入微的观照。

面对百科全书派的淡漠,同时期的德国学界出现有趣的回应。德国学者弗里茨?沙尔克(Fritz Schalk)在其研究文集《法国启蒙研究》(Studien sur franz?sischen Aufkl?rung, 1964)中指出,百科全书派在当时的德国同样遭受冷遇。他援引赫尔德言论,称“百科全书派没什么可写的,不过是弄了些纲要,罗列些词汇表,就自称百科大全了”(Il n’ont rien à écrire et font donc des Abrégés [sic], des Vocabulaires [sic], des Encyclopédies etc.),又称“法国人将百科全书视为一次胜利,在我们看来,这却是他们衰落的第一个迹象”([...]un triomphe pour les Fran?ais devrait marquer, à nos yeux, le premier indice de leur décadence)。沙尔克将德国学界这种漠视归因于“德国启蒙(Aufkl?rung)哲学与宗教达成了和解,这与法国(对待宗教的态度)截然不同”([8], p. 457),即两国启蒙智识氛围之差异造就各自的“傲慢与偏见”。德法两国启蒙学人宗教态度之差异,本文以下还会提及。

除上述缘由外,我们认为,十八世纪法国社会正处于思想更迭流变之中,旧制王朝虽渐趋没落,文学界与广大文学读者(观众)仍拘于古典审美的范式。或许出于此故,即使思想时新如百科全书派等法国启蒙学人,也不能摆脱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传统偏见,面对译入法语的“异质”德语文学,似也无从言说。同一时期,相对置身法国文化之外、致力打破法国传统审美“神话”的,反倒是位德国剧作家。

5. 狄德罗、莱辛与《汉堡剧评》

1954年罗兰?莫蒂耶(Roland Mortier)出版《狄德罗在德国,1750~1850》(Diderot en Allemagne,1750~ 1850,德译本Diderot in Deutschland,1750~1850,1967)一书,介绍十八、十九世纪百年间德国各界(宫廷、学界、文坛)对狄德罗作品及其思想精神之反应。莫蒂耶笔下史料丰富,书中观点同前述沙尔克类似,即当时德国启蒙精神与宗教结合紧密,具备“内在的宗教性”(la religiosité inhérente) ([9], p. 315),德国学界无意接受《百科全书》技术科学层面以外的其他激进政见,连德皇腓特烈二世本人也对狄德罗这位百科全书派代表怀有敌意([10], p. 117)。

政见上的对立无损德国人对狄德罗文学才情的赏识:1760~1770年间,狄德罗的剧作“呼应了德意志感受与良知的历史性时刻”([9], p. 315),受到德国民众广泛欢迎。这股戏剧热潮的影响力不算深刻持久,但剧作家本人独具的丰饶人格(Pantophile)让他得以在戏剧光环褪去后仍然葆有大量欣赏与追随者([9], p. 315)。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狄德罗的作品赢得德国文坛名家泰斗——除了《拉摩的侄儿》(Neveu de

朱倩兰

Rameau)的德语译者歌德,这份名单里还有席勒、赫尔德、霍夫曼、维兰德、两位施莱格尔(Fr. Schlegel, A. W. Schlegel)、黑格尔等赫赫大名——交口称赞:《论绘画》(Essai sur la peinture)、《波旁的两位朋友》(Deux Amis de Bourbonne)、《一个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谈话》(Entretien d'un Père avec ses enfants)、《定命论者雅克》、《修女》,乃至刊登在格里姆《文学通讯》上的私人通信……莫不如此。例外的反倒是那本对话体小书《拉摩的侄儿》,虽有德译者约翰?沃尔夫冈?歌德予以极高赞誉,却不曾广而流传,仅在文界小圈子内部收获了议论与理解([10], p. 117)。

狄德罗热潮兴起时,德国文坛中有一人著书引介狄德罗戏剧理论(Das Theater des Herrn Diderot, 1760),借以祛除当时德国戏剧创作中充斥着的法国古典模式“神话”。此人便是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十八世纪,德国启蒙浪潮由新兴的德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他们试图构建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学、民族文化,来发动舆论,为统一德意志民族铺陈造势。这一尝试延伸到戏剧领域,即体现为十八世纪德国戏剧改革。戏剧创作应当效法英国的莎士比亚风格,还是借鉴法国古典主义“三一律”模式,成为当时戏剧改革争论焦点之一。

时为汉堡国家剧院(Nationaltheater)艺术顾问的莱辛每周撰文论说演剧种种,后结集为《汉堡剧评》(Hamburgische Dramaturgie, 1767-1769)。其笔下对刻板机械的法国贵族宫廷式戏剧体例多有挞伐,尤其不赞成全盘照搬法国模式,压抑德国民族特性。如批评伏尔泰《墨洛珀》(Méropo)剧中为迎合戏剧事件人为的“时间整一”而牺牲更为合理的自然时间属性,揭露法国古典戏剧盲从陈规乃至曲解先贤,“为了偶然性的东西牺牲了更为本质性的东西”([11], p. 8)。

莱辛力图勘破法国戏剧造就的“神话”,将德国民族戏剧的振兴指向风格更为自然(即更能生动展现社会生活)的莎士比亚路径。不过,莎剧当中较少反映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状况,主角多出身于贵族世家。因而在塑造市民阶层角色、反映市民普遍行为这一创作层面上,莱辛更趋近于狄德罗“市民剧”的主张。而《汉堡剧评》也为我们展示出莱辛面对日常生活描摹与狄德罗同感共情之处:

公侯和英雄们的大名会给一出戏带来华丽和威严,却打动不了人。然而周遭那些离我们最近的人们的不幸,却自然而然地侵入我们心灵的最深处([11], p. 11)。

有学人指出,莱辛代表作如《智者纳旦》(Nathan der Weise)所体现的宗教宽容,与伏尔泰剧作理念颇具契合之处,后人更多注意到莱辛对伏尔泰的批评,而忽视两者的相似([12], p. 38)。

由于个人政见存在差异,即便使用同种语言,或同处启蒙阵营,作家笔下所流露的诉求与趣向也不尽相同。如百科全书派高度质疑教权、王权,狄德罗“市民剧”即描画日常生活,反映市民阶层身份性格,主张与理查逊相仿佛的人性抒写,自主远离威权阶层所规约的传统价值与刻板模式;而伏尔泰则宣扬温和的自然神论,借东方之言阐明开明君主政观,其政见趋于温和改良。反观莱辛,《智者纳旦》将人性置于神性之上,高举人的实践理性,鼓吹以人性约束宗教傲慢,以人类普遍情感冲破宗教壁垒;但并不全盘否认神性,仅将其置于人性之后,仍赋予神性以第二性的地位([13], pp. 150-152)。莱辛剧中此类讨论与伏尔泰亦相仿佛,前者以人类共情消弭宗教偏见,后者以风俗美德化约威权暴政。可见莱辛本人之创作其实存有英、法两种剧作模式的双重反映:风格趋于莎剧式的自然生动,题材主张抒写市民日常生活,内中理念又温和宽容,不主张狄德罗所谓之“人的处境要取代人的性格”([6], p. 120)或曰社会身份决定人物性格,更趋于描摹普遍人性([11], p. 12)。莱辛这种态度与德国国内市民/资产阶级力量偏弱不无联系,他们在文化领域建构民族文学的努力最终未能如法国革命一般掀起政制变革的巨大浪潮。

6. 结语:民族文学与翻译趣味

时值十八世纪,日后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理念——或建立在多元差异基础上的跨

朱倩兰

文化交流([14], p. 35)——此时尚不为人所知,各国仍不约而同选择以“民族文学”作为其文学建构主要路径。使用民族语言写就的文学作品,若非借助翻译,较难突破单一民族文化背景,进而汇入别国文学语境:由此不难看出文学对话当中翻译的必要性。

然而,即使消除了语言差异这层理解妨碍,翻译文学之境遇也不尽相同:有些风靡一时,声名远扬国界之外,有些则未能为同期外国文学主流所接纳理解。如伏尔泰、卢梭等人哲思激越,启蒙思潮横跨比利牛斯山脉,“自由平等博爱”呼声迅速响彻伊比利亚半岛,刷新西班牙国内政见视野;有学者评论道,法国革命及其思想对西班牙文学的震撼甚于十八世纪初波旁家族入主西班牙王朝([15], p. 339)。又如十八世纪德国文坛与百科全书派则相看两相厌,唯有狄德罗普世的人性观照才在德国学者间取得长久共鸣。

我们认为,由于社会历史语境存在差异,借由翻译实现的思想交流(仅以文学翻译为例)并不能原封不动地将某国风行的观点理念搬运至别国、即其他民族共同体的精神领域。文学文本所涵括的民族样式,一旦改换别种语言作其外壳,不免为迎合译入语读者而多少折损其原有风味,这种让步(或曰捍卫译入语文化传统)在十八世纪法译文学中甚属常见,如伏尔泰的改写,拉普拉斯、迪西编译莎剧,普雷沃神甫的节译等,或多或少体现出译者的再创作趣向,意在取悦本国读者(观众),归附传统审美范式;而这一传统正是莱辛力图破除的法国古典“神话”。一派改写风潮当中,唯有狄德罗力排众议,高呼“理查逊啊![……]到我们的子孙与你相隔的距离和我们与荷马相隔的年代一样久远时,[……]谁敢删去你作品的一字一句!

([6], p. 263)”话中或有言过之处,但夸大的修辞反而凸显狄德罗超越国别的文学审美趣味,独抒其区别于时代同辈人的翻译观念:不应一味为了迎合读者(观众),而折损了原作的才情与风格。

致谢

在此对给予本文转载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与设想之所有者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黄怀军(2002) 《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之比较——兼析伏尔泰对儒学的误读. 中国文学研究, 1, 75-79.

[2]吕世生(2013) 十八世纪以来“走出去”的中国文学翻译改写模式. 中国翻译, 5, 29-34.

[3]唐果(2014) 中法古典悲剧中暴力美学的比较研究——以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为例.

法国研究, 3, 57-65.

[4]勒内·波莫(1991) 《赵氏孤儿》的演变——伏尔泰与中国模式. 董纯、丁一凡译. 国外文学, 2, 6-16.

[5]谭载喜(2004) 西方翻译简史. 商务印书馆, 北京.

[6]狄德罗(1984) 狄德罗美学论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

[7]Downs, J.A. (1957) The treatment of German literature in the “Encyclopédie”. Studies in Philology, 54, 564-572.

[8]Bieber, K. (1965) The French Review, 39, 457-458.

[9]May, G. (1956) Modern Language Notes, 71, 313-316.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7238184.html,/10.2307/3043014

[10]Niklaus, R. (1956) The Modern Language Review, 51, 116-117.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7238184.html,/10.2307/3718294

[11]钦文(1998) 转益多师是吾师——莱辛在《汉堡剧评》中对英、法戏剧的批判和接受. 外国文学评论, 1, 5-13.

[12]Atkins, S. (1950) Mirages Fran?ais—French literature in German eyes. Yale French Studies, 6, 35-44.

[13]黄燎宇(2011) 莱辛的深刻, 莱辛的天真——对《智者纳旦》的冒险解读. 读书, 11, 147-157.

[14]简·布朗(2007) 歌德与“世界文学”. 刘宁译. 学术周刊, 6, 32-38.

[15]Godechot, J. (1938) Revue d’Histoire Moderne, 34, 339.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作品鉴赏》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外国文学作品鉴赏 课程类型:专业课 教师姓名:李艳(人文学院) 使用对象:文化事业管理(专)0901班 总学时:3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文学发展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了解期间产生的重要的或有一定影响的作家创作概况,熟悉并掌握他们的代表作的思想及艺术特色。 2.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各门理论课程和文学课程打下基础。 3.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发和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掌握外国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 2.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去观察、分析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评论文学作品,研究文学规律,开展文学活动。 三、教学内容 1.古希腊罗马文学 2.中世纪文学 3.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4.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5.十八世纪欧洲文学 6.浪漫主义文学 7.十九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文学 8.十九世纪后期现实主义文学 9.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四、教学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动性,真正理解消化学得的知识,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2.精讲多练的原则。教师只讲授重点和难点,用更多的时间传授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3.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原则。尽一切努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审美能力。 4.育人的原则。在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五、教学方法 1.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发现东西方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内在联系,以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发学生对人类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2.以马克思主义和一定的理论方法作指导,正确鉴赏和评价外国文学作品。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品格。 3.以讲授为主,兼以对话讨论。组成外国文学协作小组,作业以文件夹作业及讲演、改编外国文学经典剧目。 4.组织观看与教学有关的世界文学名著经典影视片,运用CAI课件进行教学。

论19世纪法国文学作品中的都市生活

论19世纪法国文学作品中的都市生活 摘要:在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是最重大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包括了巴尔扎克、司汤达、梅里美、福楼拜这一系列光采夺目的名字,连同一大批长久以来以不朽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千万读者的杰作。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城市生活现象与心理,展示资产阶级取代封建贵族的历史进程,描写资产者发家史和城市平民的个人奋斗史,肯定金钱。因此,可以想象城市生活表面繁华,但实际金钱主义至上,都市生活腐朽不堪。 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人间喜剧》《红与黑》《包法利夫人》都市生活 1871 年,法国爆发了震撼欧洲的巴黎公社起义,建立了世界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这个大事件,犹如希腊神话中地下巨人翻身,引起了历史强地震。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一切,都在这次历史强地震的余波和先兆中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当然概莫能外。它作为时代的脉搏,以其特有的敏感和特有的形式,传达出了这个时代的变幻、动荡与不安:“主义”频频易帜,流派异彩纷呈,思潮此伏彼起。浪漫主义刚刚击溃古典主义而称雄于文坛,现实主义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随之迅速崛起,接着,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纷纷登场,其间,还有巴黎公社的志士奏响了法国无产阶级文学的高昂序曲。它们或齐头并进,或你赶我追,在法国文学史上各自谱写了自己的华彩乐章,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就影响之广,声誉之高,成就之大,以及持续时间之长而言,在十九世纪法国云谲波翻的文学浪潮中,最强劲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在这个主流中,涌现出了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等法国文坛上震古烁今的第一流大师,他们创作了《红与黑》、《人间喜剧》等世界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现实主义,写下了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中最辉煌的篇章。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四、五十年代达到高潮,此后时起时落,直到现当代仍有旺盛的生命力。现实主义之所以在这一时期产生、兴盛,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 第一,与“冷静务实”的时代精神有关。法国在1830 年的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得到确立,价值规律和自由竞争成为统治社会的根本大法。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封建时代一切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适应的思想观念被不断清除;而且,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中的理想、热情和英雄主义也都逐渐消散。“天伦”的解体,“热情”的隐退,“过去”的消亡,“未来”的虚渺,使“冷静务实”之风成为时尚。这个时代的法国,也因此被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称为“冷静务实的资产阶级社会”。这样的时代精神作用于文学,就导致了对浪漫主义的排斥和对现实主义的认同。“真实”被当成文学的首要标准。斯丹达尔要求小说成为如实反映现实的“镜子”,巴尔扎克主张“严格摹写真实”,稍后的现实主义名家福楼拜更提出文学中“不要妖怪,不要英雄”,“只要是真实的就是好的”。所以,十九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正是资本主义秩序确立以后冷静务实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的产物。 第四,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相关。在欧洲文学中,法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相当强大的。中世纪市民文学就开了摹写人情世态的先河;十六世纪的短篇小说发扬了这一传统;十七世纪出现了莫里哀描写现实的卓越喜剧,这时期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也极为注重写实逼真;十八世纪先哲高扬的“理性”大旗,更进一步弘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描写人生,贴近真相”成为批判文学的重要准绳,这时期最富有远见的理论家狄德罗还创立了现实主义的美学体系,提出了打破悲剧与喜剧的界限,描写普通人生活的现实主义戏剧理论。所以,从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来说,正是这个源远流长、虽无定名却贯穿于古今文学实际的传统,引发了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洪流,为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登上无限风光的顶峰开辟了道路。在上述历史条件,社会心态,文化背景,文学传统的作用下,产生了十九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并且形成了它的基本倾向:真实地反映现实,辛辣地批判现实,注重人物与环境的典型性,注重情节与细节的真实性。当然,这也是随之而起的欧美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共同基本倾向.

《服装美学》网上考试题库

《服装美学》网上课程考试题库 一、单选题。 1.服装的美指的是(D) A.色彩的美 B. 样式的美 C. 料子的美 D. 着装形象的 美 2.采用希腊式长裙作为女装的时代是( C ) A.巴洛克时期 B. 洛可可时期 C. 新古典主义 D. 浪漫主义 3.黑格尔认为最具有艺术性的服饰是( A ) A. 希腊人的服饰 B. 罗马人的服饰 C. 德国人的服饰 D. 基督教的服饰 4. 温克尔所写的关于古希腊艺术的著作是( A ) A.《古代艺术史》 B. 《美学》 C. 《艺术哲学》 D. 《希腊艺术史》 5. 伊甸园的故事表明了服装起源于( A ) A. 羞耻 B. 保护 C. 装饰 D. 自我实现 6. 中世纪的欧洲影响人们的主要思想观念是( A ) A. 基督教 B. 伊斯兰教 C. 佛教 D. 希腊思想 7. 基督教对于服装美的评价依据的标准是( C ) A. 性感 B. 装饰说 C. 遮蔽 D. 表现体型 8. 唐代服装出现暴露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B ) A. 受西方的影响 B. 受胡人的影响

C. 受日本的影响 D. 宗教思想的影响 9. 西方服装观念变化的标志是() A. 缠裹式服装的出现 B. 剪裁式服装的出现 C. 披挂式服装的出现 D. 裙装的出现 10. 下面能称为服装的是( C ) A. 纹身 B. 画眉 C. 衬衫 D. 医疗手术做的双眼皮 11. 路易十四戴假发是( C ) A. 为了美观 B. 增加威严 C. 掩饰缺陷 D. 引领时尚 12. 有闲阶层服饰的重要特点是( D ) A. 华丽 B. 奢侈 C. 简洁 D. 不方便 13. 具有简洁风格的女装是( C ) A. 巴洛克时期 B. 洛可可时期 C. 新古典主义时期 D. 浪漫主义时期 14. 在等级社会中时尚传递的方式是( B ) A.自下而上 B. 自上而下 C. 从边缘到中心 D. 集体选择 15. 中国出现时尚的时代是( D ) A. 唐 B. 春秋 C. 明晚期 D. 民国时期 16. 西方社会出现时尚的时代是( B ) A. 中世纪 B. 文艺复兴 C. 17世纪 D. 18世纪 17. 青年亚文化出现于( A ) A. 一战之后 B. 二战之后

法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法国文学史 一、中世纪11-15C 1.英雄史诗《罗兰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 (英雄驰骋战场) 2.骑士文学《Tristan et Iseult》(特里斯坦与伊瑟,骑士与贵妇之间的爱情) 《玫瑰传奇》 十字军东征,宗教信徒的虔敬和狂热,武士精神的勇猛和野蛮,封建势力,基督教,商业扩张都在此达到顶峰。(骑士文学中爱情是纯粹精神性的,不参杂任何其他因素的神圣情感) 3.诗歌Francois Villon 4.市民文学《列那狐的故事》 讽刺叙事诗,形形色色的动物代表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的各种性格,狼代表贵族,暴虐又愚蠢;狮子代表国王,象征权力和正义;兔代表下层群众,软弱可欺… 5.市民戏剧《巴特兰律师》 6.市民故事 二、十六世纪法国文学—文艺复兴时期 背景:文艺复兴,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人文主义精神,以人权反对神权 1.弗朗索瓦·拉伯雷Francois Rebelais 1494-1553,作家,医生(医学博士,语言天才)·《巨人传》Gargantua et Pantagruel用了13种语言: ·巨人的故事本是民间流传的某些巨大无比,豪饮豪食的巨人的事迹,与中世纪苍白的骑士形象不同,拉伯雷看到了这些巨人形象所体现出的一种肉体精神,与教会的禁欲主义形成尖锐的对立。高扬人性,讴歌人性,鞭挞了法国16世纪封建社会,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教会统治发出的呐喊。

三、十七世纪的法国文学—古典主义 1.诗歌与戏剧 Boileau 布瓦洛《诗艺》 Corneille 高乃依《熙德》 Racine 拉辛《安德洛玛克》Andromaque Moliere 莫里哀 2.散文与祭奠 拉法叶特夫人代表作(心理小说)La Princesse de Cleves 克莱夫王妃 塞维利夫人代表作(书信)Correspendance 《书简集》 拉封丹La Fontaire 寓言集 ·法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名的寓言诗人。他的作品经后人整理为《拉·封丹寓言》,与古希腊著名寓言诗人伊索的《伊索寓言》及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所著的《克雷洛夫寓言》并称为世界三大寓言。主要著作有《寓言诗》《故事诗》《普叙赫和库比德的爱情》等。他被19世纪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泰纳誉为“法国的荷马”。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以及莫泊桑的《一生》都提到他是法国古典文学作家中著名的诗人。 佩罗童话故事 La Rochefoucault 《道德箴言录》 笛卡尔,帕斯卡:既是文学家也是物理学家 四、十八世纪的法国文学(启蒙时代Le siecle des Lumieres) 1.孟德斯鸠Montesquieu 《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波斯人礼札》 2.伏尔泰Voltaine 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经商天赋 《哲学通讯》《老实人》candide 《查第格》Zadig 《天真汉》Ingenu 3.狄德罗Diderot,百科全书派,美学,真善美统一 《百科全书》花了21年,共28卷《修女》la religieuse

18世纪文学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至18世纪仍然影响欧洲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A)。 A.古希腊文学B.中世纪文学 C.文艺复兴文学D.古典主义文学 2.法国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学的时间是(C)。 A.16世纪B.17世纪 C.18世纪D.19世纪 3.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这是(C )。 A.斯威夫特B.理查生 C.笛福D.菲尔丁 4.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诞生的作品是(B )。 A.《格利佛游记》B.《鲁滨逊漂流记》 C.《汤姆?琼斯》D.《克拉丽莎》 5.斯威夫特在英国文学中所开创的传统是(C)。 A.现实主义传统B.浪漫主义传统 C.讽刺传统D.空想社会主义传统 6.代表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最高成就的小说是(D )。 A.《鲁滨逊漂流记》B.《格利佛游记》 C.《克拉丽莎》D.《汤姆?琼斯》 7.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其代表作是(A)。 A. 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里芙的《渥多尔弗的秘密》 B. 布莱克的《经济之歌》和《天真之歌》 C. 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 D. 布莱克的《经济之歌》 8.诗句“再来干一杯上等美酒,再来干一杯上等美酒,无论我们到哪儿寻找快乐快乐总在那儿等候”的作者是(C)。 A.拜伦B.雪莱 C.彭斯D.济慈 9.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是(A )。 A.《波斯人信札》B.《老实人》 C.《天真汉》D.《拉摩的侄儿》 10.“种我们的园地要紧”的名言,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这句名言出自一部小说的结尾。这部小说是(B )。 A.《天真汉》B.《老实人》 C.《波斯人信札》D.《爱弥儿》 11.被恩格斯称之为“辨证法的杰作”的作品是(B )。 A.《修女》B.《拉摩的侄儿》 C.《宿命论者雅克》D.《天真汉》 12.《新爱洛德丝》的作者是(B)。 A.狄德罗B.卢梭 C.孟德斯鸠D.伏尔泰 13.《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女主人公是(C )。 A.尤丽B.苏珊娜

法国文学史课程习题

“法国文学史”课程习题 第一章中世纪文学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世纪文学是多种文明与多种文化结合的产物 2,《罗兰之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 4,骑士故事诗的代表作品有哪些特点何在 5,《小故事诗》、《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的内容和特点。6,《巴特兰律师》的艺术特点。 7,为什么说维庸是第一位近代诗人 8,四位记事散文作家的作品内容。 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思考题: 1,试论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 2,《巨人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龙沙和杜贝莱的诗歌创作成就何在 4,《随笔集》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三章古典主义文学 思考题: 1,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 2,从《熙德》看高乃依剧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3,《伪君子》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何在 4,《寓言诗》的思想艺术成就何在 5,《诗的艺术》有何艺术主张 6,从《安德洛玛克》和《费德尔》看拉辛悲剧的思想艺术特点。

7,《致外省人书信》和《思想录》的思想艺术特点。 8,“古今之争”的实质何在 第四章启蒙时期文学 思考题: 1,试析启蒙文学的内涵 2,《波斯人信札》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3,伏尔泰的哲理小说有何特点 4,《修女》的揭露了什么为何说《拉谟的侄儿》是辩证法的杰作5,试论《新爱洛依丝》的爱情描写。 6,《费加罗的婚姻》的反封建内容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五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思考题: 1,浪漫主义的思想艺术特点。 2,斯塔尔夫人的文艺理论贡献何在怎样理解勒内的世纪病 3,《湖》和《狼之死》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4,试析《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5,《基督山伯爵》的艺术特点。 6,《康素爱萝》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7,谈谈缪塞的诗歌和戏剧创作成就。 8,如何理解“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奈瓦尔对后人的启发何在9,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有哪几方面的内容 第七章巴那斯派、象征派和自然主义文学 思考题: 1,巴那斯派、象征派和自然主义的理论主张和特点。

法国中世纪文学概况

法国中世纪文学概况 法国古代又称高卢,位于欧洲西部,公元前1世纪中叶被罗马征服后,本地的语言被罗马士兵和商人使用的通俗拉丁语所取代。5世纪时罗马帝国崩溃,蛮族混战,到5世纪末建立了法兰克王国,通俗拉丁语演变成为罗曼语,也就是古法语。法兰 克王国在查理大帝(768-814)时代最为强盛,统治着西欧的广大地区。后来他的三个孙子争夺江山,到 843年缔结凡尔登和约,将帝国分成三个国家,就是现在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所以通常认为法国文学诞生于9世纪。由此开始到15世纪,就是法国历史上的中世纪。 中世纪是法国封建制度从形成、发展到逐渐巩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基督教会势力强大,地方领主相互混战,王权努力统一国家,市民阶级刚刚兴起,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造成了丰富多彩的中世纪文学。其中产生最早的是宗教文学,即僧侣们用拉丁文创作的圣徒行传和圣经故事,例如9世纪末的《圣女欧拉丽赞歌》,就是法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法国早期的戏剧是表现《圣经》故事的奇迹剧和神秘剧,例如由教士和民间诗人改编的《耶稣受难神秘剧》和《亚当的滔天大罪》等,都是宣扬基督教的教义和上帝的神圣的。 随后繁荣起来的是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等各种体裁,其中又分为抒情诗、戏剧、散文、传奇和故事等多种表现形式。法语中的“长篇小说”一词的原义是罗曼语,指用罗曼语写作的骑士故事诗,说明骑士故事诗就是后来的长篇小说的起源。一般来说,长篇小说源于篇幅较长的骑士故事诗,短篇小说则是市民文学中的小故事发展的结果。 除了由僧侣或教士抄写的作品得以流传下来之外,中世纪文学基本上是口头文学,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例如英雄史诗来源于行吟诗人对古代英雄事迹的传诵,小故事来自法国民间的现实生活,同时也受到了古代和东方的民间传说的影响,这些作品在演变过程中变化较大,作者也大多匿名。但尽管如此,中世纪文学对后世的文学却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现实主义文学还是浪漫主义文学,都可以追根溯源,在中世纪文学里找到自己的源头。 法国最古老的文学: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是法国最古老的文学。在11世纪之前,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和平与安宁,所以从11世纪末开始,在行吟诗人口头传诵的基础上,产生了由圣职人员修改定稿的英雄史诗。主要描写历史上的战争和重大事件,歌颂为统一国家而战的帝王和英雄。其中的帝王深谋远虑、平定叛乱,骑士则忠君爱国、建立功勋,他们的高贵品质往往高不可攀,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形象。 英雄史诗主要分为帝王系、纪尧姆·德·奥朗日系和敦·德·梅央斯系,分别描写查理大帝的英勇事迹、纪尧姆家族的勤王御敌和诸侯的叛乱。它们大多是行吟诗人口头相传的民间创作,富有传奇色彩,没有署名的作者。 《罗兰之歌》是帝王系的主要作品,也是英雄史诗的代表作。有四个手抄本流传至今,其中只有牛津图书馆收藏的手抄本上有杜罗尔德的名字,他的身份却无法确定。行吟诗人的任务是表演而不是创作,他们在整理和改编民间传说的时候,很可能会不时加进一些表演所需要的内容。例如在《罗兰之歌》中,他的未婚妻听到噩耗后昏倒在地上,最初只有33句,到12世纪已被增加到了800句。这种集体的创作方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但同时也使作品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 《罗兰之歌》叙述的是查理大帝和他的侄子罗兰的故事。查理大帝的妹夫加奈隆是罗兰的继父,他主张与敌国议和,罗兰就提议让他作为使者,他因此怀恨在心,勾结敌人设下诡计,以送礼求和使查理大帝撤兵,同时建议让罗兰当后卫。查理大帝为此把号角留给罗兰,要他在危急时吹响以便回师救援。罗兰率领的两万骑兵果然遭到10万敌军的袭击,然而他视死如归、浴血奋战,直到只剩下60个人才吹响号角,等查理大帝赶到时已全军覆没。 查理大帝击败敌军,接着审判马奈隆,大义灭亲地处死了这个叛徒妹夫以及为他鸣冤叫屈的亲族,不愧为法兰西理想的君主。罗兰骁勇善战、忠君爱国,显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则是一个理想的骑士和忠臣。《罗兰之歌》反映了法兰西民族要求统一的愿望,也是它开始立国的标志。

法国文学流派

17世纪的最后10多年,是法国文学古典主义的衰落时期,也是路易十四王朝盛极而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比较突出的文学作品有:拉布吕耶尔的《品格论》,表面上是道德说教,实质上是社会批评;费讷隆的小说《忒勒马科斯历险记》,用希腊神话为题材,批评路易十四的朝政。这种对现实不满和批评的倾向,预示着18世纪启蒙运动即将来临。以童话作家贝洛为首的反对古典主义厚古薄今的言论,引起当时几个古典主义名作家的激烈反击,形成文学史上有名的“古今之争”,表明当时年轻一代作家的进步倾向,和古典主义保守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光明世纪法国文学史称18世纪为“光明世纪”,意思就是启蒙运动的世纪。“启蒙运动”一词见于某些欧洲语言,然而不见于法语。法国的文献典籍中一贯用“光明世纪”,而不用“启蒙运动”。法语中“光明”一词亦可训为“智慧”、“知识”,而此处所谓“光明”是指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曙光。法国的“光明世纪”与英国的“启蒙运动”,涵义是相同的。启蒙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在意识形态战线上的前哨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可是这场斗争的思想准备早在18世纪初期已经开始。1721年出现的《波斯人信札》,是启蒙运动文学的先声,它的作者孟德斯鸠的启蒙运动思想更系统、更集中地表达在他的专著《论法的精神》(严复译为《法意》)中。 启蒙运动是思想运动。启蒙运动的文学家多数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现。对于他们来说,文学作品只是表达思想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视的。狄德罗、伏尔泰等人的小说都是“哲理小说”,不但以思想的深度见称,而且在艺术形式方面也别具一格。卢梭的《爱弥儿》被称为教育小说,也是广义的哲理小说。 18世纪虽然也有克雷比雍等作家摹仿17世纪的悲剧,然而那些作品被文学史家称为“假古典主义”,缺乏独创性。伏尔泰本人也写过一些传统形式的悲剧,在他全部作品中不占重要地位。代表18世纪法国文学的,是那些直接反映启蒙思潮的作品,例如《波斯人信札》和狄德罗的小说《拉摩的侄儿》(1823)、《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96),伏尔泰的《哲理小说集》(1748~1759),以及讽刺当时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为主要题材并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某些小说和戏剧作品,例如勒萨日的小说《跛足魔鬼》(1707)、《吉尔?布拉斯》(1715~1735)和剧本《杜卡莱先生》(1709)。狄德罗的剧本《私生子》(1757)也属于这一类。18世纪引起广泛注意的剧本是博马舍的三部曲的前两部《塞维勒的理发师》(1775)和《费加罗的婚姻》(1784)。三部曲的第三部《有罪的母亲》(1792)没有引起人们注意。 受读者欢迎的还有普雷沃神甫的小说《曼侬?莱斯戈》。这部描写爱情的小说,也是法国18世纪的一部名著。 启蒙运动作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人文学创作的主导思想,在于揭露和讽刺世俗人情,针砭时弊。他们的文笔简练明晰,深入浅出,饶有风趣。卢梭的艺术特点在着重抒写个人情感。他的代表作《新爱洛绮丝》(1761)和《忏悔录》,都是一代名著,这些作品被认为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兆。 从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18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是知识宝库,也是宣传启蒙思想的有力武器。百科全书派宣传唯物主义和重观察、重实验的科学精神,反对封建王权和教会神权等一切权威与偶像;提倡自由思想与民主精神;重视发展工业生产。文学家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都曾经为百科全书撰写条目。 十九世纪由于1789年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文化程度有所提高,文学作品的读者大大增加。文学已经不只是朝廷权贵、豪门巨富少数人玩赏的奢侈品,而成为愈来愈广泛的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于是作家日益众多,作品也日益丰富。在法国,文学的社会化、普及化,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下开始形成的。 1801年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说《阿达拉》问世,震动了法国文学界,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始。小说以异域风光作为背景,写一对宗教信仰不同的异族青年的爱情悲剧。早在18

2016年下学期《中国文化地理》网上课程考试题库

《中国文化地理》网上课程考试题库 (标绿色为新增试题) 一、单选题 1.说起文明的起源,最为重要的就是?C A人类的起源B文化的起源C 农业的起源D社会的起源 2.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是?B A都在热带B都在东半球C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D都最先种植了水稻 3.四大文明中哪一个文明与其他三个文明不在同一纬度上呢?B A古埃及B中国C巴比伦D印度4.中国早期农业的主要作物是?A A小米B小麦C水稻D玉米 5.以下属于小米生长范围的是?A A小米生长范围很广泛大都地区都可以B山坡C河流边D平原 6.真正出现将水稻转换成农业的地方是在?A A长江流域B海南C广东D西北 7.中国早期北方的文明出现在哪个区域?A A黄河流域B西部地区C东北地区D长江流域 8.中国历史的早期,现在称为先秦时期,可以划分为皇、帝、王、和哪个时代?AA 霸B君C主D诸侯9.三皇是指天皇、帝皇和?B A海皇B人皇C世皇D皇帝10.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B A炎帝B舜C水帝D冥帝11.

有位历史学家叫顾继刚,他写了一篇文章,解释一个学说是?A A递层演进说B历史进化说C帝皇演进说D传位演进说 12.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大概是从以下哪个时期传诵而来的呢?D A夏朝B商朝C秦朝D春秋战国时期13我们所说的中国文明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C A五千年B三千年C四-五千年D一万年14.世界文明的起源大概在?B A公元前1500年B公元前1600年C公元前400年D公元前2000年第 15.我国在什么时候兴起了白话文运动?A A清朝末年B唐朝末年C秦朝末年D宋朝末年16.我国在什么时候统一了文字?DA清朝B 唐朝C宋朝D秦朝17汉语属于哪个语系?C A阿拉伯语系B印欧语系C汉藏语系D阿尔泰语系18我国哪一地区首先出现的文字?C A西部地区B东部地区C中部地区D南部地区19.相比较而言,哪种方言最为复杂?D A赣语B湘语C粤语D闽语20下列不属于北京的别称有?D A北平B燕京C蓟D都城21我国的文字最早出现在哪里?C A南方B北方C黄河流域D长江流域 2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近几十年北方饮食的变化的是?C A水稻的出现B小米的减少C紫薯的引进D玉米的发展 23.北方菜偏重于以下哪种口味?A A咸B甜C辣D酸

法国文学概述

法国文学 中世纪到16世纪文学 罗兰之歌 最早的法文文献是公元842年2月14日的(怪不得法国人很浪漫)《斯特拉斯堡盟书》,那时候法国还封建割据时代,封建领主是文学创作的资助者,所以也成了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中世纪的法国文学主要是以这类武功歌为主,也叫做英雄史诗。《罗兰之歌》描写了查理大帝的部下罗兰伯爵英勇战斗的故事。这部作品在法国几乎是家喻户晓。至今许多教堂里还有罗兰和他的挚友奥列维的雕像。 列那狐的故事 13世纪末,法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新文化基地的大学相当普遍的建立起来了。市民们很喜欢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寓言故事。《列那狐的故事》中,所有动物都有一个适合其身份的并表现特征的名字,如雄狮叫诺伯尔(高贵的noble),兔子叫古阿尔(胆小的couard,e);有些动物则用德语的名字如狼叫伊桑格朗等。故事开始时,列那狐是一个表面和蔼可亲的骗子,故事结束的时候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这种带有讽刺意味的故事抨击权贵,而且可以避免报复。所以同期还有不少此类作品。 巨人传 《巨人传》是法国人文主义者拉伯雷(1483-1553)的主要作品,原书名称很长,叫做《巨人卡刚杜亚之子、狄波莎德王、鼎鼎大名的庞大固埃的可怖而又骇人听闻的事迹和功业记》该书第一部在1532年出版后大受读者欢迎,风行全国,但是第二年受到教会的攻击。但是到了1545年拉伯雷得到了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的刊印许可。拉伯雷信奉的原则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做你所愿意做的事”。人类有求生、向善的热烈愿望,如能进行适当引导,就能普遍获得幸福。 七星诗社 16世纪以龙萨为首的七位法国作家组成了这个团体。他们的目的是把作为文学表达工具的法语提高到古典语言的水平,被认为是法国文艺复兴诗歌的最早代表。1549年他们发表了著名的宣言《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 蒙田 蒙田毕业于图卢兹大学法律专业,担任过波尔多法院法官13年。在其父亲逝世后继承爵位,卖掉法官职位回家开始写《随笔集》。虽然没有多少条理,浮想联翩。常有从一个话题突然转到另外一个话题的现象。但是这个作品对于17-18世纪法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影响很大。1603年英译本问世后,英国的培根、莎士比亚、拜伦、赫胥黎等人极为重视。无论是笃信宗教或是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都能从《随笔集》中摘取对自己有用的观点。而随笔这种散文体也成为一种很好的表达思想的方式。现代教育学领域有些专家认为,用随笔作为写作练习,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有很大益处。 17世纪文学 法兰西学院 前身是1634年路易十三的宰相枢机主教黎世留所建立的文学院。1635年国王下令改为法兰西学院,为独立机构。院士的编制以40人为限。根据语法学家沃热拉院士建议通过的一项建议:必须以正确的习惯用法为语法标准。法兰西学院除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停办了一段时间外,一直延续到现在。 拉·封丹 拉·封丹出生于香槟省一个中产阶级家庭。20岁时当了奥拉托利会修士,后任顾问律师。1658年卖掉了从父亲哪里继承下来的官职到巴黎从事写作。1683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668年出版的《寓言诗》第一批6册出版取得极大成功;到1694年,共完成12卷,成为法国雅俗共赏、家喻户晓的名著。共约240首,多取材于《伊索寓言》和东方传说。通过动物形象和语言,使他的作品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高乃依 高乃依(1606-1684), 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奠基人,法兰西学院院长。代表作《熙德》描写爱情与责任的冲突。高乃依又创作以感情和义务的矛盾为题材的《贺拉斯》、《西拿》、《波利耶克特》。它们和《熙德》并称为高乃依的四大悲剧。 莫里哀 莫里哀的父亲是王家室内陈设商兼宫廷裱糊师。莫里哀少年就读于著名的巴黎克莱芒中学,很多后来的大人物都是他的同窗好友。20岁获得法学学士学位。但他投身了戏剧事业,曾因负债累累被判入狱。直到1658年为路易十四演出《多情的医生》获得成功,使其走上成名的道路。著名作品有《伪君子》《吝啬鬼》《唐璜》《司卡班的诡计》等。1673年2月17日抱病演出,在舞台上晕倒后逝世。他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造者。 帕斯卡 帕斯卡不但是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近代概率论的奠基者。也是一位哲学家和散文大师。原本是天主教徒,后由于家中变故,成了虔诚的詹森教教徒。著名作品有《外省人书简》《思想录》。 18世纪文学 伏尔泰 伏尔泰出身于巴黎中产阶级家庭。他中学期间成绩出众,热爱文学、戏剧,参加过不信教俱乐部。1717年因写讽刺诗得罪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关入巴士底狱1年,但他声称这些诗非他所作。1718年他的作品《俄狄普斯王》获得成功,被称为拉辛的

创新创业课程试题库

单选什么类型的项目不适合寻求风险投资? A.资金充足的项目 B.自盈利且运转良好的项目 C.前景光明的项目 D.团队成员足够多的项目 2 多选成功创业者的共同特质: A.前瞻性 B.意志力 C.凝聚力 D.理性思考的能力 3 多选没经验的创业者提高成功率的方法有: A.选择创新模式 B.准备充足的资金 C.不怕失败 D.与有经验者合作 4 多选理性应对失败应该做到: A.调整好心态? B.对未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C.一个人躲起来发泄 D.面对失败时理性从容 5 多选正确的创业心态首先要做到: A.认清自己是否适合创业 B.对自身进行冷静理性的评估 C.对心态、性格、志趣、能力等方面要有超强的准备和训练 D.倾家荡产也要创业 多选 产品初期吸引精准用户的基本手段包括 A.借助大平台 B.使用具有创意的推广方式 C.针对目标用户选择有效的沟通方式 D.花钱买用户 2 多选企业的不同阶段需要设定的不同目标包括 A.战术目标 B.经济目标 C.愿景目标 D.战略目标

A.有 B.没有 2 单选根据统计学规律,创始人为__________人时,初创公司成功概率较大? 个及以上 3 单选创始人需要在企业初创期订立股东协议吗? A.需要 B.不需要 4 单选两个创始人的股份比例分配为以下哪种情况时,相对来说更有利于公司的决策与未来发展? :5 :7 5 单选公司在以下哪个阶段引入具有专业技能的“雇佣军”会比较适宜? A.初创期 轮融资后 6 单选对公司前景的宣传应重点面向: A.公司外部人员 B.公司内部人员 7 单选合伙人在管理职能和股权比例两方面的关系最好是: A.对等的 B.不对等的 8 单选公司初创期,创始人和CEO最好由: A.同一个人担任 B.不同人担任 9多选董事会必须披露的内容包括: A.经营细节 B.财务数据 C.重大发展战略 10 单选监管机制更适用于: A.初创公司 B.较为成熟的大型公司 11 单选根据统计学规律,创始人为__________人时,初创公司成功概率较大?

西方文学史考题

西方文学史考题 1,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思想性 2, 简述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区别 3, 启蒙主义文学特征 4,简述存在主义文学的特点和价值取向 5,普希金被尊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请在“奠基”,“开创的”意义上谈他对俄国文学的贡献。 6,莫泊桑,契诃夫均为短篇小说大师,试分析二人创作上的不同特点,简述二人对西方短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贡献。 7,俄国作家()常被视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之一。 A屠格涅夫 B托尔斯泰 C陀思妥耶夫斯基 D契诃夫 8,称典型人物为“熟悉的陌生人”的是: A恩格斯 B别林斯基 C巴尔扎克 D高尔基 9,俄国作家莱蒙托夫在其小说《当代英雄》中描写了“多余人”的形象是: A叶甫盖尼.奥涅金 B毕乔林 C罗亭 D奥勃洛莫夫 10,以《高老头》为例谈谈巴尔扎克塑造人物形象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11,简述《红与黑》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基本特征 12,雨果的《九三年》中革命军司令郭文私自放走了叛军首领朗德纳克,其原因是 A.朗德纳克是他的叔祖父 B.朗德纳克因救小孩而被捕,共和国不应该处他死刑 C.政委西穆尔登是他的老师,不会追究他的责任 D.同情叛军,对共和国不满 13,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穷人》中塑造的马卡尔·杰武什金是 A.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 B.正面的优秀人物 C.平民知识分子“新人”形象 D.革命民主主义者 14,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但却遭到毁灭,试析苔丝悲剧的根源。 15,法国最早写"忧郁病患者"的浪漫主义作家是() A.雨果 B.史达尔夫人C.缪塞 D.夏多布里昂 16. 拜伦最突出的思想特征是() A.主张博爱和人道 B.主张民主和人道C.崇尚自由和叛逆 D.主张博爱和感化

《教育学》网上考试题库(附答案)

《 教育学》课程网上考试题库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古代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是( )。 A )王夫之 (B )孔子 答案:B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 )《师说》 (B )《颜氏家训》 (C )《学记》 答案:C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 )。 A )《普通教育学》 ( B )《爱弥儿》 答案:A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守原则是()。 A )因材施教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答案:C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把教学看成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类的全部艺术”。 A )《理想国》 答案:B 、将教学看成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是哪一位教育家( )。 ( (C )朱熹 (D )颜之推 2 ( (D )《进学解》 3 ( (C )《教育漫话》 (D )《民主主义与教育》 4 ( 5 ( (B )《大教学论》 (C )《教育漫话》 (D )《大教育论》 6 ( A )杜威 答案:B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发展。 A )教育规律 (B )教育价值 答案:D 、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 )。 (B )夸美纽斯 (C )布卢姆 (D )布鲁纳 7 ( (C )教育现象 (D )教育问题 8 ( A )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 C )凯洛夫的《教育学》 (B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 (D )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 答案:B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 )教育现象 ( B )教育方针 9 ( (C )教育政策 (D )教育 理论 答案:A

法国文学史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章:中世纪法国文学 名词解释: 骑士文学:骑士文学就是一切关于骑士的文学作品,大致包括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骑士小说及后来的反骑士小说。 城市文学:城市文学是指以城市生活和城市居民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学,其内容围绕凸现城市特点这一中心向不同层面展开,具体包括勾勒城市风貌,书写城市印象,表现异于乡村的都市生活形态,彰显物质欲望,描写个体都市体验以及刻画各类市民形象等。城市文学的本质与特色归根结底决定于城市的本质与特色。 论述: (不完善)1.试分析《罗兰之歌》中罗兰的形象: 2.骑士抒情诗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1.歌手为下层贵族,吟唱於宫廷,又叫宫廷歌手,他们既是诗人,又是作曲家,在早期,这类诗产生於奥地利多瑙河一带,以未婚女子为歌咏对象,写她们素朴的表情,有较浓的民间色彩,被称为爱情的春天。到中期,在外来影响下才充分表现骑士诗的特点,对女郡主的贤德美貌加以赞美,写骑士为之倾倒而不顾一切地追求,但又不能不为严格的等级制度所限。到晚期,这种千篇一律的格式和矫揉造作的诗风又得到扭转,诗人们重又歌颂真挚的爱情。 2. 它主要抒写骑士与贵妇人之间在黎明时缠绵悱恻、依依惜别的恋情,讴歌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以及他们为了爱情而去冒险征战、建功立业的骑士道德。在艺术上,骑士抒情诗注意心理描写,感情细腻,对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抒情诗产生过影响。 影响:骑士抒情诗最早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普罗旺斯的诗歌是在宫廷中发展起来的,其形式多半借助民歌而演化。普罗旺斯的诗人是西方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行吟诗人”,流传下来的有姓名的诗人有数百之多,但存留的作品很少。这些诗歌多半表现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比如著名的“破晓歌”就是描述骑士与贵妇人幽会之后在破晓时分依依惜别的情景。13世纪初很多普罗旺斯诗人流亡国外,把抒情诗传统带到意大利,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的发展。 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文学 名词解释: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七星诗社:七星诗社(1a Pléiade)是16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文学团体,是由七位人文主义诗人组成的文学团体。他们中以龙沙(P.de Ronsard,1524—1585年)和杜贝莱(J.du Bellay,1522—1560年)最著名。七星诗社的诗人们从事过各种创作,如爱情诗、圣诗、科学诗、宫廷诗、史诗、诗歌评论、喜剧、悲剧、文艺批评和翻译等,他们的诗声望很高,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却是对于法语改革的主张。 论述: 1.试析《巨人传》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思想:1.《巨人传》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家拉伯雷创作的多传本长篇小说,是一部高扬人性、讴歌人性的人文主义伟大杰作,鞭挞了法国16世纪封建社会,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教会统治发出的呐喊,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人性和人的创造力的肯定。在小说中,拉伯雷痛快淋淳地批判教会的虚伪和残酷,特别痛斥了天主教毒害儿童的经院教育。 2. 小说中提出“依愿行事”的口号,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充分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书中塑造了高康大、庞大固埃等力大无穷、知识渊博、宽宏大量、热爱和平的巨人形象,体现了作者对文艺兴复时期新兴阶级的歌颂。 艺术特色:本书横扫贵族文学矫揉造作的文风,给当时的文坛带来生动活泼、贴近生活、雅俗共赏的清新空气。拉伯雷《巨人传》从它出版之日起,便以其神话般的人物,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妙趣横生,有时不免流于油滑粗俗的独特风格,赢得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广大读者的厚爱,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不可撼动的地位。然而,这决不是一不纯粹的搞笑的作品。正如作者开宗明义所指出的,这部作品虽然表面看来“无非是笑谈,游戏文学,胡说八道”,但它在有关“宗教”政治形势和经济生活方面,却“显示出极其高深的哲理和惊人的奥妙”。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漓江版) 来自 : 大不了 漓江版1~5辑,35册 安徽文藝版見此豆列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7238184.html,/doulist/54465/ 17/17人推荐 共 35 个条目 我不喜欢 栗树下的晚餐 安德列·莫洛亚 / 1986年9月 / 漓江出版社 / 平装 / 孙传才 / 罗新璋 第一辑 正义者 加缪 / 1986年9月 / 漓江出版社 /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 / 1.55 / 平装 / 李玉民 长别离·广岛之恋 [法]杜拉斯 / 漓江出版社 /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 / 陈景亮 / 谭立德 悠悠此情 / 情人 (法)杜拉斯 / 漓江出版社 /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 / 0.95 / 平装 / 李玉民 东方奇观 尤瑟纳尔 / 1986年10月 / 漓江出版社 / 1.60 / 平装 / 刘军强 / 廖练迪 / 汪家荣 / 杨方东 / 解卫星 / 老高放

魔鬼与上帝 萨特/ 漓江出版社/ 2.15元/ 罗嘉美 嫉妒去年在马里安巴 罗伯-葛利叶/ 格里耶/ 1987年2月/ 漓江出版社/ 外国廿世纪文学丛书/ 1.65元/ 简装/ 李清安/ 沈志明/ 290页 王家大道 (法)马尔罗/ 1987.11 / 漓江出版社/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 1.65 / 平装/ 周克希 第二辑 茫茫黑夜漫游 (法) 塞利纳著/ 1998年1月/ 桂林-漓江出版社/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 3.4元/ 558页20cm CNY3.40 / 沈志明 毒蛇在握/ Vipère au Poing 艾尔维.巴赞/ Herve Bazin / 1988年3月1日/ 漓江出版社/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第二批/ 2.00 / 平装/ 刘君强/ 佘协斌/ 265页 少女们 (法)孟戴朗/ 1989.3 / 漓江出版社/ 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 3.10 / 平装/ 吕永真 背德者·窄门 [法]纪德/ 漓江出版社/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 2.15 / 李玉民/ 老高放 你好,忧愁 [法]萨冈/ 1987年9月/ 漓江出版社/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 / 2.30元/ 平装/ 管筱明/ 李玉民、谭立德/ 356页

十八世纪法国文学领域译事四题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5, 3(3), 69-74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7238184.html,/journal/wl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7238184.html,/10.12677/wls.2015.33011 Four Contact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France, 1735-1770 Qianlan Zhu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Email: 516713468@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7238184.html, Received: Aug. 7th, 2015; accepted: Aug. 28th, 2015; published: Aug. 31st,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N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7238184.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1735-1770,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 thoughts, particularly in literary form, spread wildly in Europe; while English and German literature was translated into French and had their readers and audiences on the territory of France. By following several Enlightenment phi- lo-sophers, also writers, translators or/and admirers of literature, such as Voltaire, Diderot and some other encyclopedists, the present thesis observed the situa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France dur-ing the mid-18th century, collated literary translating predilections and pursued the Zeitgeist of the 18th century. Keywords French Literary Translation, Diderot, Lessing, Aesthetic Preference, Bourgeois Literature 十八世纪法国文学领域译事四题 朱倩兰 厦门大学,福建厦门 Email: 516713468@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17238184.html, 收稿日期:2015年8月7日;录用日期:2015年8月28日;发布日期:2015年8月31日 摘要 十八世纪,法国社会思潮涌动,时人思想借助翻译广传于国境之外;同时期外国文学法译之事也颇为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