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_条件_困境与突破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_条件_困境与突破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_条件_困境与突破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_条件_困境与突破

理论探讨

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各相关学科均从自己的角度对公众参与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法学学者主要从保障公众知情权、实现行政法治的角度进行探讨,政治学学者则从保障公众的政治参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主要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对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阐释,以求教于方家。

一、公众参与的概念

关于公众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认为,公众是一个国家除直接掌管公权力以外的,作为国家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对象而存在的普通社会成员所构成的群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社会组织。1公民是公众的主要构成部分,但公众不等同于公民。居住在中国境内但不具有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可能成为公众。政府工作人员、政治家虽然属于公民的范畴,但在一定情况下只能作为公众的代表而本身不能作为公众。作为政治概念的人民,也有别于公众。一国统治阶级的阶级异己分子不被看作人民,但却无疑是这个国家公众的一个组成部分。“公众”和“公民”混淆,导致学术界“公众参与”(publicparticipation)与“公民参与”(citizen participation)混用。实际上,“公民参与”强调参与者的“公民资格”和公民个人的参与;“公众参与”并不强调参与者的公民资格,同时更关注社会组织(利益群体)的参与。因为“分散的、数量上众多的个体在保护其权利的战场上却往往显得不堪一击;很多时候,分散的大多数个体在制度框架设定的游戏中注定要成为‘悲怆的失败者”’。2而且个人表达利益诉求的分散性,也无法使利益主体达成共识,去接近或影响决策层面。“个体参与往往围绕个人利益或少数人的利益发生,其试图影响的也限于政府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政策或处理,而很少涉及方向性、路线性的问题”。因此,将公众参与简单的归结为“直接民主”的范畴是不确切的。3

明确了公众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得知,所谓的公众参与是指政策制定主体之外的个人或者组织对政策制定过程产生影响的一系列行为的总和。是“具有浓厚的公共管理文化底蕴,是民主行政发展的要求和途径,使原来自上而下的政府决策和行政管理转变为上下互动、管制和服务的新型管理模式。”4

二、公众参与的利弊分析

公众参与,虽然是现代公共行政的发展趋势,但其本身犹如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

(一)公众参与的功能

1、公众参与为社会公众表达利益提供了平台,为保护其合法权益创造了条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按照某种标准和条件整理论点,公平地听取各方意见,在使当事人可以理解或认可的情况下作出决定。”5使政策制定主体获得了更加全面的信息的同时,增强了公共政策的公众价值导向性。

2、公众参与有利于在政策制定主体和公众之间形成共识,增强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因为“参与决策的人们更有可能支持那些制定与执行那些决策的机构。”6并且“善治有赖于公民的自愿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缺乏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7

3、公众参与有助于约束政府权力,加快市民社会的构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使行政权力从“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中退出,建立有限政府,还权于社会。公众有效参与政策过程是培养其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基本途径,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体现和社会制约政府的最直接方式。

(二)公众参与的缺点

1、公众参与有可能大大增加政府决策成本。提倡公众参与的学者都很容易忽视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成本。政府为了使公众参与不流于形式,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要有很大的付出。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较为精确的成本比较,但是通过一些统计数据⑧可以确信公众参与决策的成本大大高于单由政府决策所产生的成本。

2、公众参与提供的有效信息有限。相对于专家学者和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公众参与所能提供的信息——无论是规则信息还是事实信息——都是低效的。以与公众切身利益最为密切,公众最为熟悉并且参与最为踊跃劳动合同法立法草案征集意见为例,全国人大法工委从社会共收集到191,849条建议,但其中真正有价值的寥寥无几。更何况普通公众根本就不熟悉的领域呢?现阶段中国的公众参与与其说是“广泛集中民智、充分反映民意”,毋宁说是为政策制定机关与强势利益部门相抗衡,为自己的政策制定寻求合法性依据。

3、公众参与对政策制定可能产生消极影响。现阶段由于中国公众的参与能力和组织化程度较低,“原子化”的个人所表达的意见由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条件、困境与突破

赵含宇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天津 300071

【摘 要】公众参与是政策制定主体之外的个人或者组织对政策制定过程产生影响的一系列行为的总和。其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较高的公众素质、参与型政治文化、良好的法律制度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有效公众参与的实现条件。在对目前中国阻碍公众参与的相关障碍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完善公众参与的若干设想。

【关键词】公众参与 公众素质 政策制定 政治文化

1王士如等:《政府决策中公众参与的制度思考》,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2 王锡锌:《利益组织化、公众参与和个体权利保障》,载《东方法学》2008年第4期。

3 徐璐在《代议抑或参与》一文中称“公众参与具有直接民主的本质属性”,参见《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 姜杰、周萍婉:《论城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载《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5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6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

7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6页。

8 如广东省2001年公路春运价格听证会省物价局的开支达30万元;在安徽省,省级、市级和县级物价部门召开一次听证会各项费用合计依次约5万元、3万元和1万元左右。章剑生:《行政程序法基本原则》,载应松年主编:《当代中国行政法》(下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5页。

9 吴思红:《国外城市民主治理中公众参与机制及其启示》,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0 该理论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于1950年提出,后来由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命名为“囚徒困境”。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往往导致集体利益受到损害。”

11 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提出,其核心思想是“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促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理性的、自利的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12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39页。

13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马殿君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14 【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74页。

15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下),中国法制出版2005年版,第951-952页。

16 方洁:《参与行政的意义——对行政程序内核的法理分析》,载《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第15页。

17 姜明安:《公众参与与行政法治》,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18 刘平、【德】鲁道夫?特劳普-梅茨:《地方决策中的公共参与:中国和德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

19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20 参见《立法法》第34条、第58条。

21 参见《行政许可法》第19条、第20条。

2011. 05

232

理论探讨

于没有经过中介组织的层层过滤,不仅重复的和无关的内容很多,而且公众极易受到误导,对政策制定产生消极影响。如《物权法》制定过程中,北大教授巩献田的一封公开信尤其是那句尖锐的“乞丐的要饭掏食的棍子和碗与少数人的机器、汽车等不能平等保护” 将部分人心中本是正常的一些不满情绪放大成不理性的声音,经由网络传播后,对立法机关形成很大的压力,差点使物权法胎死腹中就是例证。

三、公众有效参与的实现条件

公众参与作为现代民主制度的最新发展,其实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较高的公众素质。公众素质包括公共精神、受教育程度等。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搭便车”的问题;其次就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问题。这两个问题实质上都与个人理性选择有关。9个人理性往往导致“囚徒困境”,10进而产生“集体行动的逻辑”。11因此,公共精神是公众参与的基础性条件。此外,受教育程度也是公众参与的一个基本因素,因为“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具有更多的政治意识。”12

2、参与型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种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按照阿尔蒙德的观点,政治文化可以区分为三种基本的类型:地域型政治文化;依附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13其中的参与型政治文化是一种摒弃了等级特权的和自由的政治文化,受该种文化熏陶的公众相信,参与不仅是自己的权利,也是维护自己利益的手段。因此公众一般积极要求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以便影响公共决策。

3、良好的法律制度。从理论上讲,政府应当是全社会利益的代言人,但是在现代社会,政府很容易被俘获,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利益集团为了制定对其有利的政策,往往以各种借口阻止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因此,公平、公开、公正的法律制度是保障公众参与的最根本的条件。

4、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毋庸置疑,制约公众参与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很难想象一个为生计而四处奔波的人会热心参与公众事务。因为“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更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14

四、公众参与的困境

1、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公众参与的价值选择困境。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自身不可避免的拥有自身利益,成为利益主体之一。在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一致的情形下,公共利益比较容易得到实现;而一旦二者不一致甚至发生冲突,作为政策制定主体的政府往往将自身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产生“权力的异化”,漠视甚至损害公共利益的事件发生就不足为怪了。

2、“内输入”的政策制定模式:公众参与的制度性困境。在我国,由于社会结构分化程度较低,社会利益的表达与综合并非由各种社会结构来承担,而是由政治系统内部的权力精英代替人民进行利益的综合与表达,表现为权力精英的政治折中,而不是社会互动的多元化决策。概括地说,就是指决策过程中的利益要求不是由政治系统外部的社会结构输入决策中枢的,而是由权力精英自身来进行利益要求的输入,形成内输入的系统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削弱群众性利益输入的作用,从而使公众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公众的利益诉求常常为决策者所忽视,难以进入政策议程。

3、“官本位”与“清官”情结:公众参与的政治文化困境。一方面,决策主体的“官本位”、“管本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思想仍然继续存在,使得一些决策主体在决策时,把公众参与当作门面装饰,在实际操作中参与很难发挥实效。另一方面,公众参与意识较低,认为政策的制定都是政府的事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平头百姓只要服从政府的管理,按规章办事就行。

五、完善公众参与的若干设想

1、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扩大公民知情权。信息公开是公众有效参与的前提和基本条件。美国司法部长克拉克曾经指出:“如果一个政府真正地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的话,人民必须能够详细知道政府的活动。没有任何东西比秘密更能损害民主,公众没有了解情况,所谓自治,所谓公民最大限度参与国家事务只是一句空话。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怎样受管理,我们怎么能够管理自己呢?在当前群众时代的社会中,当政府在很多方面影响每个人的时候,保障人民了解政府活动的权利,比任何其他时代更为重要。”15虽然我国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由于该法规定的原则性以及与《保密法》相比立法位阶的不足,导致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保障公民依法结社的权利。单个主体的声音很容易淹没在强势利益集团的话语之中,有组织的公众参与,可以使公众的声音更有力量,同时使公众个体“摆脱受到个别打击的困扰,汇聚成基本能与行政权平衡的对抗、对话能力”。16同时,“通过组织社团,作为政府与市场中介的第三部门,参与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对市场的规制,更是其培养自治能力,培养自己行使社会公权力——由政府公权力转化的权力——的最好学校。”17

3、建立政府回应制度。美国行政学者戈文?斯塔林对回应作出了经典定义:“回应意味着政府对民众对政策变革的接纳和对民众要求做出反应,并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公众参与某一决策,他们最想知道而且也应该知道其建议被如何处理了。“倘若地方政府不遵循公众的建议,那么它就得向公众说明它做出另外决定的原因。”18西方国家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回应机制是通过民主选举形式来表达的,选票成为政府回应的动力,否则就会面临着失去选票进而丧失执政地位的危机。我国目前恰恰就缺少这种回应机制,导致一些在西方行之有效的制度,在我国往往徒有其名,如听证会大多沦为“听证秀”。

4、提高公众素质,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参与民主的教育功能不仅在于大张旗鼓地收集公众意见,更重要的在于能够向公众说明征集情况,既增加公众的政治效用感,又以立法的公开透明,教会公众理性、客观地判断和分析问题。”19此外,通过公众参与还可以塑造宽容与合作的心态,使公共政策尽可能的体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在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的同时,尽量减少乃至杜绝对少数人的利益损害。

5、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完善公众参与的程序性安排。不可否认,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政府在保障公众参与的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如《立法法》规定了立法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20《行政许可法》规定设定行政许可应当听取意见,公众可以就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21但这些规定均面临着参与渠道狭窄,参与程序缺失的不足,导致公众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沦为政策制定主体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公众参与的效果大打折扣。

六、结语

在当代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政府的合法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民主意识的觉醒和参与式民主的发展使得政府不可能像从前一样任意的决策。任何一项政策都会影响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政府在决策时要尽可能的调和各方的利益,否则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公众参与政策制定被认为是政府降低决策风险,提高执行效率的一种民主式的决策方法。虽然公众参与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意味着政府善治的目标的实现,广泛的参与有助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公众参与在未来的政府管理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结束语

铁路车站的设置不仅关乎铁路网本身,而且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等都密切相关,对地方经济和铁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城际铁路所经区域经济发达,道路纵横、河网密集、人口稠密、建筑星罗棋布,车站设置受诸多因素限制,条件困难。因此,做好方案比选尤为重要。

通过对场地条件、城市规划、交通衔接、客流吸引、工程投资等多方面比较,明确佛肇城际铁路引入肇庆的设站方案,不仅对城际铁路车站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对地方城镇规划、交通规划等具有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武汉,2008年.

[2]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佛山至肇庆城际铁路佛山西至狮山段及大冲至肇庆段站前初步设计》武汉,2010年.[3]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佛山至肇庆城际铁路初步设计审查后补充材料》武汉,2011年.

[4]铁道部.《新建时速200~250km/h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年.

[5]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广州:2008年.

(上接第231页)

2011. 05233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1)

《公共管理学》homework(1)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指公共组织为解决公共问题,最求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利,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地实施与监督等,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对公共事物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2.公共事务:指设计全体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的一切事务的总和。 3.公共管理人格;指公共管理者与其他职业者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公共管理者的伦理尊严伦理品质伦理境界以及所理解与现实的社会伦理价值的总和。 4.改变航道原理:指计划实施过程中,在保持行政计划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实现目标的进程可因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使计划的执行过程具有应变力。因此,在行政计划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定期检查和调整。 5.公共管理监督:指依法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单项选择 1.1926年在美国出版两本权威的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研究导论》《公共行政学原理》的两位学者分别是( B ) A.泰勒和法约尔 B.怀特和威洛比 C.威尔逊和古德诺 D.马克斯?韦伯和赫伯特?西蒙 2.公共选择理论理论对政府的本质和行为的基本假设是( B ) A.社会人 B.经济人 C.自动人 D.复杂人 3.大萧条以后,为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的经济理论是(A ) A.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 B.新自由主义取消政府干预理论 C.亚当?斯密的“小政府”理论 D.古典经济学派的限制政府干预理论 4. 新公共管理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出现了( C )。

A.政府集权的特征 B.政治行政二分法c“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势 D.官僚制 5. 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________,在他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对政府财政的管理范围和职能进行了限定。( C ) A.威廉?配第 B.马歇尔 C.亚当?斯密 D.洛克 6.美国公共行政学创始人伍德罗·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的(C ),通常被认为是进入传统公共行政时期的标志。 A.《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 B.《公共行政原理》 C.《行政之研究》 D.《行政行为》 7. 孙中山先生在借鉴国外的“三权分立”之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B)思想。 A.四权分立 B.五权分立 C.六权分立 D.议行合一 8. 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发展过程中有三种研究途径或三种研究范式,即公共行政途径、公共政策途径和(A )途径。 A.公共管理 B.公共组织 C.公共问题 D.公共事务 9.在70年代末的美国大学中,几乎同时出现了两种明显不通的公共管理途径,其中的一种是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被成为(B ) A. B途径 B. P途径 C. S途径 D.T途径 10.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自由放任时期认为国家充当的是一个(B )角色。 A.全知全能政府 B.“守夜人”和“警察” C.服务型政府 D.懒汉 11.美国管理大师麦克尔·哈默博士在工程再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D )。 A.政府失灵 B.市场转变 C.政府改革 D.政府再造 12.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的国家是( B )。

公共政策制定意义(1)

公共政策制定意义 摘要:公民参与在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 众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贯彻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原则,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以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中的意义是极其重大 而长远的。公民参与也是民主程序的核心概念,“真正的民主,需要 通过‘公民持续的参与’,方能领略什么是民主,在心理上融会和建 立民主作风,在行为上获取民主办事的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 社会运作是真正由人民主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迅速发展,公共政策已经成为政 府调控现代市场经济和实行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不过,因 为政府自身的缺陷和公共事务的复杂等因素,公共政策往往并不像人 们所想象和期望的那样有效。为了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人们持续地从多方视角、通过多种途径实行探讨及实践。本文从“公民参与”视角出发,从原因和背景、功能、争议及存有问题和对 策几个方面论述了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以期为公民参与乃至政策 科学的发展“添一把薪”。 一、公民参与的原因及背景解析 1.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都以社会民众为基础 首先,政策的需求信息来自社会民众或团体(利益集团)。任何一项 政策的实际需求总是来自社会的实际需要,代表公众实际利益和要求 的政策总是从民间社会首先萌发。且任何公共政策总是涉及广大民众的,公共政策应是以保护他们的起码利益为目的的。其次,民众也是 公共政策运行的主体,公共政策的执行常常需要施政者与影响对象之 间的密切合作。如果后者是被动的、消极的,那么政策的效果会大打 折扣或成本大增。政策制定者也只有在充分考虑到政策相对人的态度、利益得失,才能够制定出最符合社会需要、最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的 公共政策。

公共管理学作业册答案

电大《公共管理学概论》(教育管理本科)形成性考核册参考参考答案(2010) 案例分析答案在最后一页 一、填空 1、公共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学 2、公共组织社会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公共权力 3、罗伯特达尔赫伯特西蒙新公共行政学 4、限制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干预 5、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 6、公共权力公共社会 7、政治实体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8、调节性自我调节性 9、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和组织准备 10、事实价值 二、选择题 1C 2D 3C 4A 5B 6B 7A 8D 9B 10D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内涵?P2 所谓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 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那几个阶段?P34 (1)限制政府干预 (2)主张政府干预 (3)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P45 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由此看来,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 (1)公共政策失效 (2)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寻租”及腐败 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P49 (1)非政府性 (2)公益性 (3)正规性 (4)专门性 (5)志愿性

公共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1.国会立法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立法者(国会议员)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除了其授权于行政部门的决策以及法院制定的专门政策,几乎所有的政策必须通过立法规定。国会在宪法的“授予权力”和“默示权力”的限度内行使其立法权。随着一项议案的提出、审议、听证、通过,最终成为法律,标志着一项公共政策完成其制定过程正式出台。 2.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其决定往往是通过如下途径作出的:一是在内阁(某些国家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中央政府的名称。在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决策中具有独断权。就美国情况而言,宪法把行政决策权仅仅授予总统而不是委员会。据说,有一次林肯在全体内阁成员投票反对他的决定时宣布:“七票反对,一票赞成,决定通过。” 可见总统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二是政府各部提出的政策倡议会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总统直辖机构这个行政系统的末端。总统决策一般包括这样几种类型:(1)立法倡议:总统每年要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建议叫做咨文)预算咨文和经济咨文,并就国防、科技、能源、环保、民权、福利等问题提出专门咨文。这些咨文虽然不是公共政策的完成形态,但它们作为重要的立法建议,实际上决定了国会的主要议事日程并最终成为国会的重大立法。 (2)立法否决:国会通过的立法须经总统签署方能成为法律。总统可以运用否决文书或议案搁置的方式行使其立法否决权。 (3)委托立法:国会依法把立法权委托给总统行使。“委托立法权”涉及范围很广,尤以处理对外事务和紧急状态时更为突出。在总统直接行使立法权的情况下,行政决策无须履行国会立法程序而直接以公共政策的形式颁布实行。 (4)外交决策:总统在外交事务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可以行使主权国家的“固有权力”。(国家主权又称主权,指的是一个国家独立自立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主权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特殊属性,是国家的固有权利。这表现为:1,对内最高权,即国家对它领土内的一切人(享有外交豁免权的人除外)和事物以及领土外的本国人实行管辖的权力,有权按照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2,对外独立权,即国家完全自主地行使权力,排除任何外来干涉;3,自卫权,即国家为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和威胁

中国制定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导向

中国制定《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导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肖元真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普遍要求切实保护他们通过辛勤劳动积累的合法的私有财产,《物权法》正是这样一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急需推出的一部保护中国民事主体财产权益的重要民事法律。1993年,中国正式开始了《物权法》的起草工作,这部历时15年制定的法律草案历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八次审议,创造了中国立法史上单部法律草案的审议次数之最。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还通过向社会全文公布草案,举行座谈会和论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据此进行了多次修改,终于布,但前结束的中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高票审议通过,将于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在中国施行。《物权法》的颁发将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公民日益关注的对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给予平等保护的理念,最终在这部法律中得以充分体现和真正明确。 (一)制定《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中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就是《物权法》的制定、解释、适用、研究的最基本的规则。这些基本原则在《物权法》中并不是一些抽象和空洞的教条,而是集中体现了物权的总体精神,是《物权

法》规则体系的总概括。它具体地体现在《物权法》的具体条文中,并且是有关物权的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法律准则。因此《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物权法》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 《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整人(自然人、法人、特殊情况下可以是国家)对于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在人们的日常理解中,《物权法》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涵义。广义的物权法即实质意义的物权法,凡是调整物的支配关系的法律规范,都是广义的《物权法》。因此,不仅民法物权篇包括在内,其他如《土地管理法》、《森林萨》、《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房地产法》等相关法律中有关物权的规定都属于物权法。狭义的物权法即形式意义上的《物权法》,专指《民法》中的物权篇而言。中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就狭义的《物权法》展开的,但这些基本原则对于广义的《物权法》仍具有指导意义。 《物权法》是调整人对物的支配关系 《物权法》调整的是人对物的支配关系,较之《民法》的其他部分,它更为直接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所有制关系。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物权法》确认着生产和交换的前提,体现了分配的结果,并且也决定着消费的范围。所以,物权法对于

公共管理学作业答案

公共管理学作业1 一、简答题 1、简述公共管理模式得基本特征 (1)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 (2)政府组织与其她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 (3)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 (4)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 (5)管理所追求得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 (6)公共组织得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 (7)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 (8)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 2、简要说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得主要职能。 第一,建立并维护社会与市场秩序。 第二,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 第三,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 第四,进行收入与财产得再分配。 第五,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3、非政府公共组织得基本特征与作用就是什么? 非政府公共组织得基本特征就是(1)非政府性(2)公益性(3)正规性(4)专门性(5)志愿性。作用:由于非政府公共组织沟通了政府与社会各方面得联系,架起了政府与社会之间联系得桥梁与纽带,因此非政府公共组织发挥着双重性、广泛性、针对性、中介性、公益性得作用。 二、论述题 1、论述政府失效理论得主要内容及其给我们得启示。 答:政府失效理论得主要内容: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就是指政府主体机制等方面有在本质上得缺陷,而无法使资源配置得效率达到最佳得情景。这一理论对人得假设,包括政府公务员,都就是经济人假设。由此,这一理论认为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得一切行为都可以瞧成就是经济行为。政府行政过程中得目得肯定就是

增进公共利益得判断得到质疑。政府失效主要就是现在公共政策得失效;公共物品供给得低效率;内部性与政府扩张性; “寻租”及腐败。 政府失效理论给我们得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单纯依靠市场与过多依靠市场政府干预都就是行不通得,必须两者互相制约、协调才能促进市场得健康发展。 2)必须明确界定政府管理得范围、权限,同时积极培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自身而不就是靠政府去发挥作用。 3) 在进行经济改革得同时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济体制改革得顺利进行。 4) 加强各项法律、法规得建设,使政府得决策过程与管理过程都能纳入正常得监督系统或机制之中。 2、结合实际谈谈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得职能应如何转变。 答:所谓政府职能转换并不就是简单得加强或削减政府得干预范围或力度,而就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得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工作方式要有重要得改变。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得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管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2、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3、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竞争得市场经济体系。4、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5、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综合以上政府工作内容、重心得转移,我们可以用简单得四句话概括政府职能转化得特点,即:政府工作由全面转向适度;由微观转向宏观;由直接转向间接;由人治转向法治。例如:多年来,在计划经济得影响下,无论就是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还就是平民百姓都以文件为依据,即所谓得红头文件。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条件下,就显现出不稳定、随意性等一系列得问题与局限性。我们过去曾经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严重对立起来,否定了市场经济对促进生产力所起得重要作用,阻碍了社会经济得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尤其在竞争充分得领域更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得调节作用,积极利用这支“瞧不见得手”,与此同时也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以保证市场经济得健康发展。 公共管理学作业2 一、简答题:

【管理】公共管理学作业及答案

【关键字】管理 公共管理学作业1(第1-3章)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是在公共行政学的根底上发展起来的。P20 2、威尔逊在其《行政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的思想。P14 3、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P23 4、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指行使公共权力,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组织和个人。P36 5、政府失效是指由于政府主体和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效率的情景。P43 6、公共管理者主要是指政府官员、政府公职人员和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人员。P53 7、公共管理者的职业特点主要表现为执行公共权力、服务公共社会。P54 8、公共政策是指一定的政治实体在特定的情景中,为达到预期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P83 9、依据公共政策的从属关系,一般可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P86 10、一般来讲,政策评估应坚持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P100 二、选择题 1、1887年在美国《政治学季刊》上发表《行政之研究》的学者是(威尔逊)P13 2、对官僚制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证,并促成公共行政学体系建立的是(马克斯·韦伯)P14 3、在1776年撰写《国富论》的学者是(亚当·斯密)。P37 4、政府失效政府对人的本质和行为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P43 5、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来源于它的(合法性)P84 6、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政府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本尼·杰恩)。P96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P5 答:(1)目的不同。(2)限制因素不同。(3)物质根底不同。(4)管理人员选拔方式不同。(5)绩效评估不同。 2、简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P10-13 答:(1)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2)政府组织与其他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3)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4)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5)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6)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7)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8)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举例说明) 3、简述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P39 答:(1)建立并维护社会和市场秩序;(2)提供公共物品及根底服务;(3)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4)进行收入和财产的分配;(5)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4、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P43-45 答: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主体和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政府失效的表现及原因:(1)公共政策失效;(2)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4)寻租及腐败; 5、简述公共政策规划主体和基本原则。P91-92 答: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是: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其他机构。基本原则是:公正原则、受益原则、系统原则、权变原则和优化原则。 6、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因素。P97-99 答:(1)政治因素;(2)行政因素;(3)沟通因素。

制定政策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制定政策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陈前金 2011年7月2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妥善处理解决未参保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遗留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发〔2011〕38号)指出:“制定出台并实施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是省委、省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关系到许多未参保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等人员的切身利益。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今年底前完成未参保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参保工作。”《实施方案》规定,曾经与城镇小集体企业建立劳动关系或形成事实劳动关系,且所在企业已经没有生产经营能力、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城镇小集体职工(包括劳服企业、五七工厂、家属工厂中的五七工、家属工及超过退休年龄的人员), 2010年12月31日前具有我省城镇户籍、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可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江西省委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对城镇小集体职工的关怀,是一件深得民心、有利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好事。 《实施方案》规定申报时应提供以下材料:1.本人身份证、户口簿;2.职工档案或用工登记表(职工花名册)、《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表、工资台账、在城镇小集体企业工作期间的工作证、入党入团志愿书、有关获奖证书等能够证明其工作经历的相关原始资料;3.户籍与企业所在地不在同一县(市、区)的,需提供户籍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证明;4.其它需要提供的材料。应当说,这些条件都是比较宽松的。然而,有两个问题必须搞清楚:一、上述原始材料由谁提供?二、没有原始材料怎么办?

公共管理学答案

公共管理学 交卷时间:2018-04-25 08:56:40 一、单选题 1. (3分)要素性资源一般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等。 A. 企业能力 B. 土地资产 C. 货币资产 D. 公共资产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A (3分)战略管理包括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和()。 A. 监督 B. 评价 C. 审查 D. 推广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B 3. (3分)PEST分析法是从技术、政治、经济和()四个角度入手的宏观分析模型。 A. 环境 B. 创新 C. 发展 D. 社会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D

5. (3分)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和法律制度两大方面。 A. 文化制度 B. 技术水平 C. 物质技术 D. 政治制度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4. (3分)下列哪类产品属于具有非竞争性但具有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 A. 公园 B. 高速公路 C. 有线电视 D. 海洋资源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D 6. (3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战略管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环境因素、程序因素和()三方面。 A. 交易因素 B. 文化因素 C. 竞争因素 D. 道德因素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A 7. (3分)根据政策监督的层次性可以将政策监督分为逐级监督、越级监督和()。 A. 公众监督 B. 自我监督

C. 目标监督 D. 事后监督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B 8. (3分)公共池塘资源是指具有竞争性和()特点的资源。 A. 非排他性 B. 非竞争性 C. 排他性 D. 公共性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A 9. (3分)精神文化环境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状况和()状况。 A. 精神文明 B. 宗教信仰 C. 精神品质 D. 思想道德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D 10. (3分)公共预备编制的基本过程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三个步骤。 A. 预算计划 B. 目标制定 C. 预算分配 D. 决算 得分:0 知识点:公共管理学作业题 收起解析 答案D

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1、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信息化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 则。 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包括系统科学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预测方法等几种基本形式。 2、公共政策分析模式 (1)内容—过程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学者麦考尔与韦伯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公共政策分析应集中在内容与过程的分析上,主 张使用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两种方法。 (2)系统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夫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政策分析既要重视对政策制定的分析,也应加强对 政策执行的分析。 (3)信息转换分析模式 这一模式是由美国学者邓恩提出的。该模式认为,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事实、价值、规范三大问题,由此产生了经验方法、评价方法、规范方法三种分析方法。 3、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来划分,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1)纵向结构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2)横向结构包括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社会政策和对外政策。 4、公共政策决策思维模式 (1)经验决策模式:最传统的决策思维模式。指决策者依据个人决策实际经验进行公共政策抉择的思 维方式。 (2)理性决策模式:二战后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家特别倡导的公共政策决策模式,又叫科学决策模式。指决策者采用科学实证的量化分析技术和严格的逻辑程序,对确定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最优的公共政策方 案设计和政策决定的思维模式。 (3)非理性决策模式:指决策者依靠直觉、信仰、意志、感情等非理性因素对公共政策作出选择和决 定的思维方式。 (4)渐进决策模式:该模式认为政策决定是人们根据政策经验,经过政治互动和渐进调试的过程,而 获得共同一致看法的政策活动

公共管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政策评估的( B )反映的是政策的效率和效能标准。 A.稳定标准 B.事实标准 C.价值标准 D.成本标准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来源于它的(B )。 A.合理性 B.合法性 C.操作性 D.强制性 以下哪项不是常见的政策手段?( D )。 A.行政手段 B.经济手段 C.思想政治手段 D.文化手段 我国的社会团体具有“半官半民”的特点,说的是其组织的( B )。 A.广泛性 B.双重性 C.针对性 D.中介性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有( CD )。 A.公益性 B.正规性 C.专门性 D.志愿性 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 ABCD )方面的能力。 A.管理认知能力 B.管理诊断能力 C.管理决策能力 D.人际沟通能力 )( A 。,在1776年撰写《国富论》论述了对政府角色理解的学者是 A.亚当·斯密 B.凯恩斯胡德C. D.史蒂文·科恩 )界定政府职能的主要依据是( 3 A.财政赤字商品服务质量下降 B. 市场失灵 C. D.政府干预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 C )的学科 A.公共决策 B.公共组织维护 C.公共管理活动规律

D.公共环境 ( C )是由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本质特点决定,也是其阶级性的反映。 A.目标指向性 B.权威约束性 C.功能多极性 D.利益选择性 公共政策具有( ABCD )等特征。 A.公共性 B.利益的选择性 C.权威的约束性 D.功能的多极性 本来应当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却因没有尽到职责而出现了“真空”现象,我们称其为政府职能的( A )。 A.缺位 B.越位 C.错位 D.不到位 公共管理者主要是指( ACD )。 A.政府官员 B.企业领导 C.政府公职人员 D.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人员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和经济实施全面的干预,是一个(B )。 A.小政府 B.全能的政府 C.间接的政府 D.恰当的政府 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有(ABCD )。 A.公共政策失效 B.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C.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寻租及腐败D. 现代公共管理是以( B )为核心的、多元化的开放主体体系。 A.企业 B.政府 C.文化团体 D.研究机构

电大公共管理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习题 一、简答题 1、公共管理的内涵: 所谓公共管理, 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 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 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1)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2) 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3) 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4) 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 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的阶段: ( 1) 限制政府干预( 2) 主张政府干预( 3) 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表现: 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 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由此看来, 在政治决策过程中, 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 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 1) 公共政策失效 ( 2) 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3) 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 ”寻租”及腐败 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 ( 1) 非政府性( 2) 公益性( 3) 正规性( 4) 专门性( 5) 志愿性 5、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 1) 公共性( 2) 利益选择性( 3) 目标指向性( 4) 权威约束性 ( 5) 功能多极性( 6) 动态稳定性 6、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和基本原则: 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是指参与政策方案设计与研究的所有机构和人员。 ( 1) 执政党( 2) 立法机关( 3) 行政机关( 4) 利益集团( 5) 大众传媒 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 1) 公正原则( 2) 受益原则

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

第三节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 一、忠实执行与灵活运用相结合 公共政策是具有合法性与权威性的行为规范,因此,政策在贯彻时,必须保持必要的严肃。政策实施的组织和人员必须认真、全面地理解政策的内容,坚决瞄准政策所确定的目标,分阶段地组织实施。即使发现实际情况原定的政策措施、手段有一定的差距,也必须经过适当调整,让政策最终得到落实。能否忠实执行已经制定的政策,关系到社会能否有序的发展、关系到社会资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关系到执政党和政府能否取信于民的大问题。 因此,在政策执行中,必须坚决反对那些对政策采取不严肃、不负责任的态度。有的部门,有的地方,有些人,往往从个人私利出发,从地方本位出发,从小团体利益出发,对上级政策各取所需,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或拖着不执行;对上级政策任意曲解,借口特殊性,搞对策,搞土政策。凡此种种,都是违背执行原则的。但是,忠实执行决不是不动脑筋的死搬硬套。因此,要忠实地执行政策,就必须采取灵活运用的原则。对政策的灵活运用,突出地表现在贯彻政策时,能善于变通。这种变通是指不偏离政策的精神实质,只是对实现目标的方式、时间、阶段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二、实事求是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在实施政策时,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政策执行上讲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政策过程中的规律出发,处理好政策实施中宣传、计划、调整、评估、终止等各个环节、步骤的关系。在贯彻政策时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还要求实施政策的组织和人员,能时刻从政策执行时的具体环境、可能的条件、可以获得的资源以及各种现实的技术、手段出发,量力而行。决不可贪大求全,弄虚作假,搞一些不切实际的“摆架子”和人为地制造各种“泡沫”效应。 但是,实事求是的执行政策不等于无所作为。在执行政策中提倡创新,就是要将旧状态、旧政策与新政策、新局面加以对照,以新的精神面貌去思考问题,以新的思路、新的措施去理解政策,并以创造性的方法去争取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以保证政策落实到实处。 三、迅速果断与注重效益相结合 任何公共政策都是依据一定的客观形势制定的,时间是政策系统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一旦超过了一定的时间、空间,即使是科学、合理的政策也会变得无效。因此,抓住时机,迅速果断地贯彻政策是一条重要原则。 要做到不失时机地实施正确的政策,就必须快速地理解政策,快速地组织机构和人员落实政策;一旦执行中发现问题,果断地调整政策。要迅速果断地实现政策,关键在于事先周密地准备、事中合理地调配、事后及时地总结。严格按科学程序办事、坚决实行制度化管理,从而保证政策实施的高效率。 但是,政府之所以要花费各种力量制定、实施政策,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即解决社会问题,使公众利益得到平衡、协调,整个社会公正、稳定。因此,实施政策还必须遵循注重效益的原则。有时,为了争取效益,就需要抓住机会,快速实施政策。有时,也同样为了力争更多的效益,就需要冷静思考、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如果在执行政策上,一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教材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政府部门:以财政拨款作为经费来源,免费或部分免费地向社会提供公共品和服务的单位 的总称。 公共管理: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公共部门绩效和公共品质量以应对不断高涨的公众需求和期望,而加强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决策制定、执行、监督、控制、评价、协调和沟通等活动。 (它注重结果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综合地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公共部门管理目标、过程、方式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它试图为公共管理学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核心是政府部门)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增进公共利益的学问。 二、复习思考题 1、试比较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主体不同。公共管理的主体的公共部 门,包括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部 门和非政府组织;公共行政的主体是行政部门,特别是政府的行政机关。 (2)追求目标不同。公共行政更关注组织 内部的执行过程,而公共管理则 将视野大大拓展到组织的外部,以追求最终的好的结果为己任,并时时强调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 (3)公共管理的逐渐兴起并对公共行政有取而代之之势。政府部门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对它的期望和定位,公共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公共管理学有哪些学科特征? (1)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科技整合的学科。 它需要综合地吸收当代各门社会 科学的合理内核,来搭建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科范式和分析框架。 (2)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也呈现 多样化特点。 (3)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与实践发展是相 吻合的。 (4)公共管理学从“内部取向”转向“外 部取向”。它重视战略管理、绩效 管理、责任机制和外部整合,有助于提升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竞争性。 (5)公共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开放性 学科。 (6)公共管理学提倡案例分析法。 (7)公共管理学(作为指导政府部门活动 的理论规范前所未有地)强调管 理者个人责任和对结果负责。 3、如何理解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1)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部门,从其 管理对象来看,有相当多的事务 属于经济事务(如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对食品和药品安全的管理、对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制定和管理等)。一方面,对管理这些事务的政府部门官员来说,具备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和精深的专业经济知识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还要承担管理国有企业的任务。(管理竞争性领域的公公企业是我国公共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公共管理的特色之一。) (2)政府管理的即使是非经济事务,仍需要采用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法。(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稀缺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问题,当政府部门的官员都时刻提醒自己资源是有限的、并用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收益-成本分析法来权衡他所要处理的众多事情时,管理的成效将要提高的多。) (3)经济学可以首先明确事务性质而后选择恰当的制度工具,从而节省管理的成本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协调矛盾、均衡利益的基础上处理好公共事务并花费尽可能少的成本。)(4)公共管理中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管理过程和方式呈现市场化取向,如何把握合适的度仍需要运用经济学知识来加以回答。 4、你是怎样理解工商管理理论和政治学理论对公共管理的基础性影响的。 (1)工商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科,工商管理理论和实 践必然会对公共管理学产生影响。当公共管理学在经济学途径上诞生并强调“企业型政府”理念时,工商管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当然构成公共管

第五章公共政策制定及合法化

第五章政策制定及合法化 主要内容 政策问题的产生与确认 政策议程的建立 政策规划 政策合法化 中国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与经验 政策制定(policy-making):是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是政策科学的核心主题。 广义的政策制定,(德罗尔)理解为整个政策过程,把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环节称为后政策制定阶段。——部分 狭义的政策制定,理解为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指从问题界定到方案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普遍、本课件 政策制定过程包括三阶段:政策议程建立/政策方案规划/政策方案合法化 第一节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 一、社会问题的产生 1、社会问题的涵义 社会问题就是达到的状态与观察到的状态之间的距离。 2、社会问题基本特征

客观性、主观性、价值相关性、社会性、过程性、系统相关性 3、社会问题的分类 1)过失性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 2)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4、社会问题产生 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其中权力因素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另外,人们的主观认识、思想信仰、生活态度等价值因素在社会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政策问题的确认 1、政策问题的确认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 问题察觉是指某一问题被人们发现并引起政府关注的过程; 问题界定是指对问题进行特定解释的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类,目的是把问题情境转变为实质问题; 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 2、政策问题确认与政策决策者的分离是现代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特征。 政策问题确认的原则: 第一,问题描述应做到真实详尽,切忌人为夸大或缩小;第二,尽量缩短报告链条,减少报告层次。总之,以客观代替主观,以直接代替间接。

公共管理作业参考答案

( 3 分) 以下哪项不属于公共管理责任的特点?(C )。 客体需求回应性 制定弹性 可量化性 行为结果负责任 ( 3 分)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对政府来讲,最重要的就是( B )。 政府上网 政府信息的公开

政府信息化 建立公共管理信息系统 ( 3 分) 对当代各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影响最大的是1966年制定的《信息自由法》,其产生于( D )。 瑞典 荷兰 英国 美国 ( 3 分)完整的绩效管理包括( ABCD )等环节。 绩效计划 绩效监控 绩效评估 绩效结果的应用

( 3 分) 以下哪项不是公共管理伦理的主要功能( C )。 导向功能 规范功能 营利功能 凝聚功能 ( 3 分) 确定知情权为基本人权之一的《世界人权宣言》产生于( B )。 1983 1984

1985 1986 ( 3 分) 政府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D )。 政府决策信息 服务信息 反馈信息 政府之间交流信息 ( 3 分) 公民个人作为评估主体,体现了政府绩效评估中一种全新的价值取向( D )。 经济

效率 效果 用户满意 ( 3 分)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核心是( C )。 绩效计划 绩效监控 绩效评估 绩效反馈 ( 3 分)

公共部门绩效,尤其是政府绩效主要包括( ABC )。 经济绩效 社会绩效 政治绩效 生态绩效 ( 10 分) 公共管理伦理的主要内容(表征)是什么? 305页至306页 ( 10 分) 什么是公民知情权?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是什么? 答:公民知情权,也称了解权和知悉权,其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 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公众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允许公众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依法利用各级政府部门所控制的信息。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是促进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实现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接受公民监督,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政府信息的公开,则要真正建立一个快捷、透明、高效的电子政府就是一句空话。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对政府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政府信息的公开。

销售政策制定的十项原则

销售政策制定的十项原则 一、立足实际,可执行性原则 销售政策的制定必须立足于市场实际状况,销售政策的制定要根据本企业的资源状况和市场竞争的资源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而制定的。 我们在制定销售政策时,在运用SWOT进行分析时,必须充分研究市场的实际状况。销售政策的制定不应该是拍脑子凭感觉的,我们的销售政策一旦制定,就要面对市场,必须充分保证市场的可执行性,没有可执行性的政策是一纸废纸,一点价值都没有。 二、简化程序,简单操作原则 销售政策的执行程序,以最简化最简单为原则。无论是对内的政策核销程序和流程,还是针对经销商和客户返利等政策,在执行程序的层面,必须首先要考虑是否可以简单操作,是否有复杂的让人繁琐的程序和流程。 ·对内我们的销售人员的心思要保证完全用在市场操作上,不是费尽心思考虑如何应对销售政策的程序和流程。 ·对外,客户从销售政策中获得相应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要更简单,没有程序繁多的签字、证据提供等,我们销售政策制定的核心在于充分调动销售人员和经销商或客户销售我们产品的积极性,而不是让他们感觉到我们的流程麻烦,而不会因为流程的问题导致销售政策执行效果的大打折扣。 三、文字严密,理解清晰原则 销售政策最终要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体现,而中国文字的特点就在于如果文字不严密的话,就会导致多种理解,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出现,最终导致销售政策的制定者会成为“难断家务事的清官”。可能政策是一个好政策,可能政策制定者本身根本没有这么多歧义的解释,但如果销售政策文字不严密,就会南辕北辙,就会适得其反。 因此作为销售政策体现的文字内容,必须严密,必须斟酌字句,斟酌语言,斟酌语气,最终要制定出能够完整体现销售政策的严密的文字内容,最终要让销

公共管理学作业homework1答案

《公共管理学》homework(1)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指公公组织为解决公共问题,追求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地实行与监督等,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2.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 3. 公共管理协调指协商、调整公共组织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和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使之权责清晰,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目标和提高整体效能的行为。 4. 公共管理监督是指依法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二、单项选择 1.1926年在美国出版两本权威的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研究导论》《公共行政学原理》的两位学者分别是( B ) 25 A.泰勒和法约尔 B.怀特和威洛比 C.威尔逊和古德诺 D.马克斯?韦伯和赫伯特?西蒙 2.公共选择理论理论对政府的本质和行为的基本假设是( B)

A.社会人 B.经济人 C.自动人 D.复杂人 3.大萧条以后,为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的经济理论是( A ) A.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 B.新自由主义取消政府干预理论 C.亚当?斯密的“小政府”理论 D.古典经济学派的限制政府干预理论 4. 最早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文官制度的国家是( A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5. 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________,在他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对政府财政的管理范围和职能进行了限定。( C ) A.威廉?配第 B.马歇尔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纳什均衡——从博弈论视角看政府治理的合理性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纳什均衡——从博弈论视角看政府治理的合理性 [ 关键词 ] 公共政策/博弈论/纳什均衡/政府治理/合理性 [ 内容摘要 ] 政府治理的合理性问题日益为人关注。本文从博弈论的立场探讨 作为政府治理基础的公共政策制定,结合奥斯本与鲁宾斯坦的博弈论思想提供了几 种政策博弈纳什均衡的解释。文章列举热点政策问题的纳什均衡,论述如何在公共 政策制定中更好地运用博弈论思想,试图说明公共政策制定的博弈论分析是实现合 理化政府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公共政策是政府治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它作为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管理组织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治理的相对法律而言更为具体、明确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必然地应当注重合理化问题,惟其如此,政府治理的合理性才有根本保证。这里,作者试图运用博弈模式描述公共政策制定的分析过程,讨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纳什均衡,旨在从博弈论的立场对政府治理的合理性作出一些探讨。 一、公共政策制定博弈的实质 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治理的基础,公共政策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政府治理效果。坦率地说,我们一直重视政府实施治理后的反馈分析,以此修正我们所实施的公共政策,但在制定公共政策、进行方案选择之时,就缺乏合理有效的前瞻性分析,造成政府治理成本过大的现实。 考虑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方案选择对合理化政府治理的关键性、现实性作用,本文讨论博弈论立场上的合理化政府治理,主要将就政策博弈的分析展开。 所谓博弈(Game),按照莱不尼兹的观点,是指人们在策略相互依存情况下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个人所取得的成绩取决于与别人策略的对比。博弈具备了局中人(players)、战略(strategies)、信息(information)、支付(pay off)、均衡(equilibrium)、行动(actions or moves)和结果(outcome)等要素,博弈论分析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博弈的参与者进行的是理性行为选择(行为主体均是利润或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也即意味着存在多人选择的情况下,人们将依据对手的策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由此,我们可以将政策博弈界定为:参与政策博弈的局中人在宪法、法律、行政机关决定、习惯与传统等框架或规则范围内,利用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在充分比较各种可能情况下自身支付大小后,采取相对应对的行动以获得满足效用最大化结果的行为选择过程。政策博弈用于指导作为政府治理基础的公共政策制定,主要探讨政府作为局中人的行为选择,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