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型给药系统进展综述

新型给药系统进展综述

新型给药系统进展综述
新型给药系统进展综述

新型给药系统(DDS)的发展综述

摘要本文概述了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新型给药系统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其他给药系统

给药系统系指人们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治疗药物的不同给药形式。新型药物传递系统(DDS)的研发具有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已经成为研发机构进行药物创新的重要选择。可分为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药系统。

一、缓控释给药系统(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system)

近年来,随着高分子科学和现代医学、药学、生物学以及工程学的迅速发展,一个研究药物传递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的新领域一药物控制释放系统逐渐成为技术研究的热门。目前,缓控释给药系统按其给药途径可分为注射剂、口服固体、液体制剂。

1.口服缓、控释制剂发展状态

口服缓控释固体制剂的品种国内以涉及到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降高血压药、抗组胺药、解热镇痛药、抗炎抗风湿药、糖尿病药、止痛药、抗哮喘药、抗癫痫药、全身用抗病毒药、抗贫血制剂、维生

素类。国外涉及的新的品种有激素类药物,如FDA批准麦考酚酸缓释片;喹若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控释片;干扰素,澳大利亚生产的干扰素口含片等。

口服液体控释系统(简称OLCRS)是一种通过液体混悬或乳剂形式供口服给药的控释制剂,这种制剂可直接以液体形式服用,也可以f 临时调配成液体形式服用,分散的微粒可以是微囊、微球、或乳滴,分散介质可以是水、糖浆或其他可供药用的油性液体。OLCRS是针对幼儿、老人和吞咽困难患者用药的一类新型口服控释系统。它具有流动性好,可以分剂量,很少受胃排空速率影响,掩盖味道,减少给药次数,降低毒副反应及便于服用等优点。目前,已有美沙芬、可待因一扑尔敏、苯丙胺茶碱、伪麻黄碱等药物的OLCRS。

2.缓释及控释注射剂

缓释及控释注射剂其显著优点是可以减少注射次数,消除频繁注射给患者带来的精神上的烦恼和肉‘体上的疼痛。可分为溶液型,混悬型、凝胶型、微囊型、微球型、脂质体型注射剂。主要适宜的药物有抗精神类药物、抗菌素类药物、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疫苗类药物、抗癌药物等。

缓控释制剂根据不同的原理制备:胃内漂浮型、渗透泵型、骨架型、蚀解式、肠道定位、双层缓控释片等。

缓控释材料有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硅酮弹性体,PVAP,HPMCP,HPMCAS,交联海藻酸盐等新型材料。

二、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靶向给药系统(TDDS)是指将药物直接定位于靶区(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提高疗效,降低全身毒副作用的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属于第4代剂型。

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的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是指药物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不释放,只有当药物达到人体回盲部后,在结肠较高的PH环境下溶解聚合物。该系统适合治疗发生于结肠的克罗恩病、溃疡型结肠炎、结肠癌,可以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化疗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同时还适用于在夜间发生的哮喘、心绞痛、关节炎的治疗,可让药物在结肠缓慢释放,将发挥长效作用。

2.1 眼靶向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50岁以上人群的首要致盲眼病,目前没有一种药物对致盲完全有效,且副作用大。药物与水溶性聚合物(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等)结合,这种被动的药物靶向不仅增加了治疗作用,并且减少了副作用。

2.2 结肠靶向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Adel Sakr教授在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在制剂学和靶向材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其对肠道疾病的治疗以及蛋白多肽药物的口服给药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极具前景的新研究领域,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消化道的pH及转运时间受食物、性别、疾病等个体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有些剂型给药后的定位性较差。虽然菌群触发型给药系统被看好,但是对于如何提高高分子材料的疏

水性和降低膨胀度问题,如何使药物在细菌作用下尽快释放出来以及促进机体吸收,仍需研究者进一步研究。靶向结肠的定位系统需要高分子载体材料作为载体。结肠靶向载体材料有果胶、壳聚糖、淀粉基口服结肠给药控释载体、环糊精、丙烯酸树脂、偶氮化合物等。

2.3 肾靶向

华西医科大学的张志荣教授研究显示,雷公藤内酯醇-溶菌酶结合物具有明显靶向近端小管上皮细胞(PTEC)的作用。目前,对肾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提高药物靶向效率和寻求新的载体上,而对各种载体、和前体药物等被肾摄取后的释药规律和病理条件下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等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肾脏靶向给药的策略包括生物力学给药策略、前体药物策略(烷基糖甙途径、γ-谷氨酰基前药途径和叶酸前药途径都是目前肾靶向研究的方向。)、大分子载

体策略以及其他策略。其他的肾靶向给药策略还有纳米粒和脂质体策略。

2.4 脑靶向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目前临床常规制剂给药后,约有98%的化学药物以及将近100%的蛋白/多肽药物难以入脑,严重影响脑部疾病的诊疗效果。具有脑内靶向性的新型给药系统的构建可以解决这些难题,也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蒋新国教授的研究小组以阳离子化白

蛋白(CB 鄄SA)为脑内递药的靶向基团,连接聚乳酸纳米粒(NP),设计成新型的阳离子化白蛋白修饰的隐形纳米粒递药系统(CBSA-NP)。对CBSA-NP 包载多种药物的研究发现,CBSA-NP 具有良

好的脑内靶向递药特性且毒性较低。

由于大脑是一个比较特殊并且极为重要的器官,有专家担忧,当脑靶向给药后,纳米药物进入脑内的降解是否能够完全,安全性如何保障。也有专家提出,大脑已被发现也具有淋巴组织,药物如果通过这些淋巴组织进入体循环,那么可能并不会实现给药的预期目标,或出现其他结果。这些,正是研究者们面临的下一个挑战。

除此之外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热点还有骨髓靶向给药系统、脂质体靶向给药、中药靶向给药系统。

3 纳米给药系统(Nano drug delivery system,NDDS)

纳米给药系统是指药物与药用材料一起形成的粒径为1~1000 纳米级药物输送系统。DDS,包括纳米粒、纳米球、纳米囊、纳米脂质体、纳米级乳剂等。NDDS 在靶向性给药、缓释药物、提高难容性药物与多肽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NDDS 的类型有高分子材料NP、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脂质体、磁性纳米粒、免疫纳米粒、纳米乳剂、囊泡。目前国内外NDDS 的实际应用还非常有限,其中应用最多的当属纳米级的静脉注射乳级。纳米技术是DDS 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近年来,借助纳米技术这双有力的翅膀,DDS 研究获得明显进展。

4 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所谓透皮给药系统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TTS 制剂在皮肤表面给药,药物在控释膜的控制下以恒定速度

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人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透皮给药的关

键在于促进药物渗透,使药物透皮吸收进毛细血管。目前,利用对药物进行化学修饰制成前体药物;或将药物载入载体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国内外市场上主要的控释药物有可乐定贴片,硝酸甘油贴片,雌二醇贴片等数十种。不久的将来,孩子们接种疫苗会以贴剂取而代之,不再产生对注射针头的恐惧。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只要带上可编程序的医用“手表”,便能及时得到药物治疗。这不但为药物剂型发展史谱写新篇章,也造福于人类。

5、生物黏附给药系统(Bioadhesive Drug Delivery System)

生物黏附给药系统是指药物借助于某些高分子材料对生物粘膜产生特殊的黏合力,与生物粘膜表面紧密接触,通过上皮细胞进入循环系统的给药方式。粘膜给药即可产生局部作用,又可产生全身作用。粘膜除了具有可避免首过效应、血药浓度平稳、作用时间长、应用方便等特点外,由于粘膜不存在皮肤那样的角质化且粘膜给药还具有剂量小、生物利用度高及作用时间快等特点。生物黏附给药系统最具代表性的是鼻腔给药和口腔给药。

鼻黏膜给药制剂除溶液剂和气雾剂较为常用外,国内外正在研究开发的还有粉末制剂、凝胶制剂、微球制剂、脂质体等,他们可不同程度的延长药物在鼻黏膜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口腔粘膜给药方面,国外学者将血管药物、止痛剂、镇静剂、晕车药用于口腔粘膜给药系统,显示了较其他给药途径优越的临床疗效,但对于剧痛,口腔粘膜给药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给药途径。国内目前有研究报

道的有胰岛素、及蛋白和多肽类生物,粘附给药系统在眼部给药的研究也有了新进展。

6.植入控释给药系统(ICRDDS)

植入控释给药系统系一类经手术植入皮下或穿刺针导人皮下的控释制药制剂。植入剂是一种无菌固体制剂,是由药物和赋形剂籍熔融、热压、辐射等方法制成。其具有长效、恒释、定位作用。因而,植入剂在一些疾病的治疗方面有其他制剂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他适用于半衰期短,代谢快,不适于通过其他途径给药的药物。近年来,在抗肿瘤、胰岛素给药、心血管疾病治疗、眼部用药及抗成瘾等方面植入剂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较深入的研究。抗肿瘤药物方面,国内已研制了抗癌化疗药物顺铂,氟尿嘧啶、甲氨喋呤的植入缓释剂型。国外,美国Matrix 公司开发了顺铂植入剂,可直接注射到病变肿瘤处;眼植入剂,已研制成功的更昔洛伟植入片可持续释放药物达8 个月之久,具有强力的控制眼内病毒活性的功效;抗成瘾药物领域内有研究报道的,如Yobum 研究的皮下埋植纳曲酮小丸;抗生素方面有报道的是庆大霉素植入剂,用于治疗细菌性骨髓炎;另外植入给药系统用作肽类的给药系统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如将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肽MaxadilaIl,制成植入片剂,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

7 其他新型给药系统

7.1 脉冲式给药系统及自动调节给药系统

依据时振动力学原理设计新型定时定量脉冲释药的工作已引起国外

多家制药企业的重视。目前投入这类研究的主要有平喘药、心血管药物和H2 受体阻断剂、及胰岛素等。自动调节给药器释药方式目前已有Biostator 的胰岛素,触发给药器适用的品种有戒毒药,其他类药物如生物体内活性肽适合开发一种智能型给药系统IDDS,类似生物反馈系统的控释给药系统,能感觉由疾病产生的信号,并判断信号的强弱,脉冲式的释放药物

7.2 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power ject drug delivery system 无针粉末注射技术是国际上新型研制的新型给药系统,其主要技术原理是利用高压气体喷射,使药物微粒(直径20~100nm)瞬时加速至超声速(约500~1000 m·s-1),然后释放至皮下或粘膜部位,发挥药效作用,具有无针、无痛、无交叉感染、便捷、安全、高效等特点,改变了传统用药方式,大大方便了医生和病人的使用,特别适合于有控针感的病人、需长期自我给药的病人、儿童预防接种、重大突发事件(地震、洪灾、急性烈性传染病流行、大规模战争等)以及边远地区、大规模野外作业等条件下的医疗预防保障。粉末喷射给药系统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所用剂量必须小于6 mg,适用于小分子肽类、蛋白质、基因工程药物等,例如乙型肝炎DNA 疫苗Engerixb、胰岛素、传染性疾病疫苗、镇痛药等。

7.3 国际上新开发的给药系统还有以下几种: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 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是由药物、油相、表面活性剂、辅助表面活性剂所组成的口服固体或液体剂型,主要特征是在体温环境下,遇体液后

可在胃肠道蠕动的促使下自发型形成水包油型乳剂,适合脂溶性或水难溶性药物。

生物芯片,是生物医学领域的革命性突破,生物芯片的规范化、精确性和实用化已成为现实。生物芯片、电脑芯片和微传输系统的完善结合,将实现生物传感、信息控制和反馈、药物传输一体化。

除此之外新型给药系统还有分子马达、纳米陷阱、基因治疗载体系统等也都处于研究阶段。

[参考文献]

[1] 高洁,李博华.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8,3(2):143-145.

[2]周萍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期刊论文]-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0,17(z1)

[3]新型给药系统(DDS)的发展动态 - 河北化工 - 2008, 31(8)

[4]新型给药系统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 - 中国中药杂志 - 2003, 28(7)

[5]刘荣,药物剂型的现状与趋向,广东药学院学报1995.11(1):42

[6]刘强,朱红霞。脉冲释药系统研究进展,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21(3):228—231

[7]张静,平其能。口服择时释药系统药学进展,1999,23(5):265

[8]新型给药系统的研发现状及展望,《中国中药杂志》第十届编委会暨中药新产品创制与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高端论坛 2011年11月26日

[9]陆伟根任德权王培全陈亭亭,注射用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中国新药杂志》 ISTIC PKU -2007年11期[10]张青,朱家壁.脂质

体药物传输系统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04,28(2):68—72

[11]植入控释给药系统概述,CHINA PHARMACY 2002, 13(11) R94

[12]纳米乳在药剂学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湖北农业科学

ISTICPKU2009, 48(3) S853.7 O647.2

[13]Rahman,M.A. 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

SCI2013, 39(1)

附:The oral delivery of hydrophobic drug presents a major challenge because of the low aqueous solubility of such compounds. Self-emulsifying/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SEDDS/SMEDDS), which are isotropic mixtures of oils, surfactants, solvents and co-solvents/surfactants, can be used for the design of formula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ral absorption of highly lipophilic drug compounds. The efficiency of oral absorption of said drug from such type of formulation depends on many formulation-related parameters, such as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 oil/surfactant ratio, polarity of the emulsion, droplet size and charge, all of which in essence determine the self-emulsification ability. Thus, only very specific pharmaceutical excipient combinations will lead to efficient self-emulsifying systems. With the growing interest in this field, there is an increasing need for guidelines in excipient selection to obtain effective delivery system with improved bioavailability.

[14]Chugh IshaSeth NimrataRana A.C.Gupta Surbhi,ORAL

SUSTAIN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 AN OVERVIEW,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Pharmacy2012, 3(5)

附:In the recent years,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controll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s has increased. Oral ingestion has been the most convenient and commonly employed route of drug delivery. Indeed, for sustained-release systems, the oral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has by far

received the most attention with respect to research on physiological and drug constraints. Sustained release dosage forms are designed to release a drug at a predetermined rate by maintaining a constant drug level for a specific period of time with minimum side effects. Sustained release of drugs i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following oral administration is not affected by the absorption process. Here this article concentrates on preparations, factors influencing, design, formulation, and the evaluation of oral sustained release preparations. The principal goal of sustained release dosage forms is the improvement of drug therapy assess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use of sustained release systems.

[15]EROL Y,HANS-HUBER B.Design of a phytosphingosine-containing,positively-charged nanoemulsion as a colloidal carrier system for dermal application of ceramides[J].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2005,(1):91-98.

附:Positively charged oil/water (o/w) nanoemulsions (PN) are effective

vehicles to change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skin.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phytosphingosine (PS) containing PN (PPN) which serve as colloidal carriers for the dermal application of ceramide IIIB (CIIIB) and the stratum corneum (SC) lipids (PPNSC) such as ceramide III (CIII), cholesterol, and palmitic acid. The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using appropriate emulsification and homogenisation processing conditions to optimise PPNSC with regard to droplet size, physical stability, and solubility of PS, CIII and CIIIB.

A decrease in droplet size was observed through eight homogenisation cycles at a pressure of 500 bar and a temperature of 50 degrees C. Above these optimal values, an increase in droplet size was observed. PS and ceramides have low solubilities in oil and water. When Lipoid E-80((R)) (LE80) was added to the oil phase, the solubility of PS and ceramides increased, indicating some interactions shown by DSC measurements. SC lipids and CIII

B could be successfully incorporated in PPN without producing any physical instability. The high stability of PPNS

C is probably due to the presence of a hydrophilic (Tween 80) and a lipophilic surfactant (LE80), supported by the lipophilic cosurfactant PS, at the o/w interface. It was shown that PS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positive charge and thus supported the high physical stability of PPNSC. This optimised emulsion was selected for further skin absorption evaluation.

[16]Yamashita,F.Hashida,M.Pharmacokinetic considerations f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EI SCI 2013 1

[17]Sungthongjeen,SPuttipipatkhachorn,SPaeratakul,ODashevsk y,Development of pulsatile release tablets with swelling and rupturable layers, R《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EI SCI

2004 2

药剂2班齐丽春

学号:2011072217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题库

第十五章镇静催眠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地西泮的作用机制是: A.不通过受体,直接抑制中枢 B.作用于苯二氮卓受体,增加GABA与GABA受体的亲和力 C.作用于GABA受体,增加体内抑制性递质的作用 D.诱导生成一种新蛋白质而起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地西泮抗焦虑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中脑网状结构 B.下丘脑 C.边缘系统 D.大脑皮层 E.纹状体 3、苯巴比妥钠连续应用产生耐受性的主要原因是: A.再分布于脂肪组织 B.排泄加快 C.被假性胆碱酯酶破坏 D.被单胺氧化酶破坏 E.诱导肝药酶使自身代谢加快 4、下列药物中t1/2最长的是: A.地西泮 B.氯氮卓 C.氟西泮 D.奥可西泮 E.三唑仑 5、有关地西泮的叙述,错误的为: A.口服的肌注吸收迅速 B.口服治疗量对呼吸及循环影响小 C.能治疗癫痫持续状态 D.较大量可引起全身麻醉 E.其代谢产物也有作用 ×6、治疗新生儿黄疸并发惊厥宜选用: A.水合氯醛 B.异戊巴比妥 C.地西泮 D.苯巴比妥 E.甲丙氨酶 ×7、巴比妥类禁用于下列哪种病人: A.高血压患者精神紧张 B.甲亢病人兴奋失眠 C.肺功能不全病人烦躁不安 D.手术前病人恐惧心理 E.神经官能症性失眠 8、地西泮不用于: A.焦虑症和焦虑性失眠 B.麻醉前给药 C.高热惊厥 D.癫痫持续状态 E.诱导麻醉 9、苯二氮卓类中毒的特异解毒药是: A.尼可刹米 B.纳络酮 C.氟马西尼 D.钙剂 E.美解眠 10、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为了促使其快速排泄: A.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B.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减小,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C.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D.酸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E.以上均不对 11、下列巴比妥类药物中,起效最快、维持最短的经物是: A.苯巴比妥 B.司可巴比妥 C.硫喷妥 D.巴比妥 E.戊巴比妥 12、镇静催眠药中有抗癫痫作用的药物是: A.苯巴比妥 B.司可巴比妥 C.巴比妥 D.硫喷妥 E.以是都不是 ×13、对各型癫痫均有一定作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是: A.地西泮 B.氯氮卓 C.三唑仑 D.氯硝西泮 E.奥沙西泮 ×14、苯二氮卓类受体的分布与何种中枢性抑制递质的分布一致? A.多巴胺 B.脑啡肽 C.咪唑啉 D.?-氨基丁酸 E.以上都不是 15、引起病人对巴比妥类药物成瘾的主要原因是: A.使病人产生欣快感 B.能诱导肝药酶 C.抑制肝药酶 D.停药后快动眼睡眠时间延长,梦魇增多 E.以是都不是

药剂学综述栓剂的研究进展[1]

栓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栓剂是古老剂型之一,栓剂不仅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还可以起全身治疗作用。近年来栓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应用筒单方便,效果明显可靠。对近年来栓刺的特点、处方组成、制备工艺、新型栓剂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随着新制药技术和新基质的不断出现,国内外对栓剂的研究及使用也显著增加,出现了很多新型栓剂,如中空栓剂、双层栓剂、泡腾栓剂等,中药栓剂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关键词】栓剂;研究概况;综述;新剂型; 引言:栓剂是古老的外用固体制剂。在我国,汉代时期就已有对栓剂的记载。栓剂系将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随着栓剂新基质的不断出现和栓剂生产自动化的实现,栓剂现已生产的品种和数量都显著增加,如中空栓、泡腾栓、微囊栓、海绵栓、凝胶栓等新型栓剂,尤其中药栓剂不断涌现,栓剂的研发热潮仍在进行中。 1 .栓剂概述[1] 栓剂系指将药物和适宜的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 体状外用制剂。栓剂在常温下为固体,塞人人体腔道后,在体温下迅速软化,熔融或溶解于分泌液,逐渐释放药物而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栓剂因使用腔道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肛门栓、阴道栓、尿道栓、喉道栓、耳用栓和鼻用栓等。目前,常用的栓剂有直肠栓和阴道栓。这两种栓剂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肛门栓的形状有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形等;阴道栓的形状有球形、卵形、鸭嘴形等;尿道栓呈笔形,一端稍尖。 2.栓剂分类 2.1按作用

分局部作用栓剂和全身作用栓剂。 2.2按应用部位 分直肠栓、阴道栓、尿道栓、脐栓、耳栓等,其中直肠栓和阴 道栓最为常见.Kyong-Hoon Eun等【2】曾用家兔做过栓剂直肠实验。2.3按形状大小 有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形和球形、卵形、鸭嘴形等,前者多为肛门栓,塞人肛门后,由于括约肌的收缩容易压人直肠内。后者多为阴道栓,亦称阴道弹剂,因相同重量的栓剂,鸭嘴形的表面积较大,因此以鸭嘴形较好。 2.4按基质 1.脂肪性基质,包括可可豆油、半合成甘油脂肪酸酯类、乌桕油和氢化油等。 2.水溶性及亲水性基质,包括甘油明胶、聚乙二醇类、吐温一6l等。 2.5按剂型 分双层栓剂、泡腾栓剂、微囊栓剂、中空栓剂、海绵栓剂、渗透泵栓剂、不溶性栓剂、凝胶栓剂等。【3】 3.栓剂作用特点【4】 栓剂给药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栓剂在腔道内起局部作用;其二为栓剂中的药物经由腔道吸收进入血液而发挥全身作用。局部作用主要为润滑抗菌、消炎、收敛、止痒、止痛局麻等作用,例如甘油栓,紫珠草栓及苯佐卡因栓等。这类局部作用是栓剂的特色和长处之所在,因其能够将药物直接送达病所。所以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全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一、单项选择题 1)异戊巴比妥可与吡啶和硫酸铜溶液作用,生成 A. 绿色络合物 B. 紫色络合物 C. 白色胶状沉淀 D. 氨气 E. 红色溶液 2)异戊巴比妥不具有下列哪些性质 A. 弱酸性 B. 溶于乙醚、乙醇 C. 水解后仍有活性 D. 钠盐溶液易水解 E. 加入过量的硝酸银试液,可生成银沉淀 3)盐酸吗啡加热的重排产物主要是: A. 双吗啡 B. 可待因 C. 苯吗喃 D. 阿朴吗啡 E. N-氧化吗啡 4)结构上不含含氮杂环的镇痛药是: A. 盐酸吗啡 B. 枸橼酸芬太尼 C二氢埃托啡 D. 盐酸美沙酮 E. 盐酸普鲁卡因 5)咖啡因的结构如下图,其结构中R1、R3、R7分别为 N N N N O O R1 3 R7 A. H、CH3、CH3 B. CH3、CH3、CH3 C. CH3、CH3、H D. H、H、H E. CH2OH、CH3、CH3 6)盐酸氟西汀属于哪一类抗抑郁药 A. 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 B.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C. 阿片受体抑制剂 D.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E. 5-羟色胺受体抑制剂 7)盐酸氯丙嗪不具备的性质是: A. 溶于水、乙醇或氯仿 B. 含有易氧化的吩嗪嗪母环 C. 遇硝酸后显红色 D. 与三氧化铁试液作用,显兰紫色 E. 在强烈日光照射下,发生严重的光化毒反应 8)盐酸氯丙嗪在体内代谢中一般不进行的反应类型为 A. N-氧化 B. 硫原子氧化 C. 苯环羟基化 D. 脱氯原子 E. 侧链去N-甲基 9)造成氯氮平毒性反应的原因是: A. 在代谢中产生的氮氧化合物 B. 在代谢中产生的硫醚代谢物 C. 在代谢中产生的酚类化合物 D. 抑制β受体 E. 氯氮平产生的光化毒反应 10)不属于苯并二氯★的药物是: A. 地西泮 B. 氯氮★ C. 唑吡坦 D. 三唑仑 E. 美沙唑仑 11)苯巴比妥不具有下列哪种性质 A.呈弱酸性 B.溶于乙醚、乙醇 C.有硫磺的刺激气味 D.钠盐易水解 E.与吡啶,硫酸铜试液成紫堇色 12)安定是下列哪一个药物的商品名 A.苯巴比妥 B.甲丙氨酯 C.地西泮 D.盐酸氯丙嗪 E.苯妥英钠 13)苯巴比妥可与吡啶和硫酸铜溶液作用,生成 A.绿色络合物 B.紫堇色络合物 C.白色胶状沉淀 D.氨气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以下那一点 不是“苯二氮卓类”药的共同作用 E A、抗焦虑 B、镇静催眠 C、抗惊厥 D、中枢性肌松作用 E、 麻醉2、剂量加大一般仍无麻醉作用的药是 C A、硫喷妥钠 B、巴比妥类 C、苯二氮卓类 D、 A+B E、B+C 3、起效快、安全范围大、静脉注射常用于癫痫持续状 态的药是 A A、地西泮 B、三唑仑 C、氟西泮 D、 艾司唑仑E、苯巴比妥钠4、哪一点不是“苯二氮卓类”药的用 途 B A、焦虑症 B、精神分裂症 C、 惊厥与癫痫 D、肌肉痉挛 E、麻醉前给药 5、以下那一点是“苯 二氮卓类”药的主要不良反应 A A、嗜睡 B、 抑制呼吸 C、支气管哮喘 D、心律失常 E、白细胞减少 6、“苯二氮卓类”药的作用机理是 E A、稳定 神经细胞膜 B、兴奋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C、抑制脑干网上结 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传导功能 D、阻断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E、增 强脑内γ-氨基丁酸的作用7、引起巴比妥类药疗效下降的原因 是 C A、本品是药酶抑制剂 B、本品的 化学性质不稳定 C、本品是药酶诱导剂 D、给药方法不正确 E、 给药剂量不正确8、为促进巴比妥类药的排泄,可采取 A A、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B、口服硫酸镁导泻 C、静脉滴注硫 酸镁 D、口服大剂量vit C E、肌注阿托品 9、巴比妥类药中毒 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C A、肾功能衰竭 B、

心律失常 C、呼吸抑制 D、过敏性休克 E、严重肝损害 10、常用的抗精神分裂症的药是 D A、地西泮 B、丙咪嗪 C、阿米替林 D、氯丙嗪 E 碳酸锂 11、氯丙嗪抗精神分裂症的机理是 D A、提高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含量 B、兴奋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C、抑制脑干网上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传导功能 D、阻断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受体E、增强脑内r-氨基丁酸的作用12、以下对氯丙嗪的描述,那一点是错的E A、镇静作用,显效较快 B、用药时可出现感情淡漠、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C、抗精神病作用显效慢, D、对化学物质引起的呕吐疗效较好 E、对晕动性呕吐疗效最好13、以下对氯丙嗪的描述,那一点是错的B A、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B、使体温降至37度 C、使体温降至正常以下D、使体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E、有阻断外周α受体的作用14、以下对氯丙嗪的描述,那一点是错的D A、长期应用氯丙嗪,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B、长期应用氯丙嗪,可出现不随意运动 C、氯丙嗪能阻断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D、氯丙嗪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可用多巴胺治疗E、氯丙嗪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可用中枢抗胆碱药治疗15、以下哪点不是氯丙嗪的不良反应 B A、体位性低血压 B、外周神经炎 C、内分泌紊乱 D、肝损害 E、过敏反应 16、氯丙嗪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不能用什么药抢救 D

白芍总苷的研究进展综述

白芍总苷研究进展的综述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白芍化学成分研究 1.1 单萜及其苷类成分 (2) 1.2 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 (2) 1.3 鞣质类 (2) 1.4 多糖 (3) 二、提取工艺 2.1 回流提取法 (3) 2.2 煎煮法 (4) 2.3 超声提取法 (4) 三、精制工艺 3.1 大孔树脂纯化法 (5) 3.2 联合技术纯化 (6) 四、检识 4.1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6) 4.2 薄层色谱检识 (7) 4.3 指纹图谱检识 (7) 五、含量测定的方法 5.1 高效液相法测白芍中白芍总苷的含量 (8) 5.2 其他方法测白芍中白芍总苷的含量 (8) 六、药理作用 6.1 TGP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9) 6.2 TGP对神经系统作用 (9)

6.3 TGP对内分泌代谢系统作用 (9) 6.4 TGP对消化系统作用 (9) 6.5 TGP对泌尿生殖系统作用 (10) 6.6 TGP对皮肤及骨骼系统作用 (10) 七、展望 (10) 八、参考文献 (10)

【摘要】:白芍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含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单萜类化合物, 合称白芍总苷。近年来由于提取工艺以及检测方法的提高,对白芍中的白芍总苷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就白芍中的白芍总苷的提取分离、含量等研究作综述。 【关键词】:白芍总苷,提取,纯化,含量测定 白芍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 loraPa ll1 的干燥根, 别名金芍药, 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白芍性微寒, 味微苦、酸, 归肝、脾经, 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等功效。白芍中主要含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单萜类化合物, 合称白芍总苷( TGP) [1] ,也是白芍的有效部位, 具有镇静镇痛、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因 此对于白芍总苷的提取分离、含量测定的研究很有必要性。 【 abstract 】: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from ranunculaceae plant peony dry root, including paeoniflorin, paeonia lactiflora lactone glycosides, oxidation paeoniflorin, benzoyl paeoniflorin and single terpenoids,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are total glycosides.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detection method,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total glycosides research more and more thorough, in this paper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total glycosides extraction separation, content and research review. 【 key words 】: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total glycosides, extraction, purification, 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from ranunculaceae plant peony Paeonia lactif loraPa ll1 dry root, alias gold peony, mainly produced in zhejiang, anhui, sichuan, etc.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sex small cold, taste slightly bitter, acid to the liver, spleen, liver pain with flat, keep blood to regulate the menstrual function, gathered Yin hidroschesis effect and so on. The main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contain peony glucoside, paeonia lactiflora lactone glycosides, oxidation paeoniflorin, benzoyl paeoniflorin and single terpenoids,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are total glycosides (TGP) [1], is also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effective parts, have composed analgesic,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e regulation effect. So for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total glycosides in the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of 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the research is a necessity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详细)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1.持续应用中到大剂量的苯二氮卓类引起的下列现象中有一项是错的 A. 精细操作受影响 B. 持续应用效果会减弱 C. 长期应用突停可诱发癫痫病人惊厥 D. 长期应用会使体重增加 E. 加重乙醇的中枢抑制反应 2.应用巴比妥类所出现的下列现象中有一项是错的 A. 长期应用会产生身体依赖性 B. 酸化尿液会加速苯巴比妥的排泄 C. 长期应用苯巴比妥可加速自身代谢 D. 苯巴比妥的量效曲线比地西泮要陡 E. 大剂量的巴比妥类对中枢抑制程度远比苯二氮卓类要深 3.对惊厥治疗无效的药物是 A. 苯巴比妥 B. 地西泮 C. 氯硝西泮 D. 口服硫酸镁 E. 注射硫酸镁 4.下列不属于吗啡的临床用途的是0 A. 急性锐痛 B. 心源性哮喘 C. 急消耗性腹泻 D. 麻醉前给药 E. 慢消耗性腹泻 5.下列对阿斯匹林水杨酸反应叙述错误的是 A. 阿司匹林剂量过大造成的 B. 表现为头痛, 恶心, 呕吐, 耳鸣,视力减退 C. 对阿司匹林敏感者容易出现 D. 一旦出现可用碳酸氢钠解救 E. 一旦出现可用氯化钾解救 6.下列药效由强到弱排列正确的是 A. 二氢埃托啡、芬太尼、吗啡、度冷丁 B. 二氢埃托啡、吗啡、芬太尼、度冷丁 C. 芬太尼、二氢埃托啡、度冷丁、吗啡 D. 芬太尼、吗啡、度冷丁、二氢埃托啡 E. 度冷丁、吗啡、二氢埃托啡、芬太尼 7.吗啡呼吸抑制作用的机制为 A. 提高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B.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C.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D. 降低呼吸中枢对 CO2的敏感性 E. 激动κ受体

8.可预防阿司匹林引起的凝血障碍的维生素是 A. VA B. VB1 C. VB2 D. VE E. VK 9.氯丙嗪治疗精神病的机理是 A. 阻断脑内胆碱受体 B. 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通路的爸爸受体 C. 激动脑内胆碱受体 D. 激动脑内阿片受体 E. 激动网状结构的α受体 10.下列对布洛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具有解热作用 B. 具有抗炎作用 C. 抗血小板聚集 D. 胃肠道反应严重 E. 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11.用的吗啡和海洛因所致的药物依赖脱毒治疗时重要的替代药是 A. 哌替啶 B. 二氢埃托啡 C. 美沙酮 D. 安那度 E. 强痛定 12.左旋多巴对何种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无效 A. 地西泮 B. 扑米酮 C. 氯丙嗪 D. 丙咪嗪 E. 尼可刹米 13.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解热作用机制为 A. 抑制外周PG合成 B. 抑制中枢PG合成 C. 抑制中枢IL-1合成 D. 抑制外周IL-1合成 E. 以上都不是 14.左旋多巴对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不良症状无效是因为 A. 药物阻断阿片受体 B. 药物阻断M受体 C. 药物激动阿片受体 D. 药物阻断多巴受体 E. 药物激动多巴受体 15.苯海索抗帕金森病的机制为 A. 激动中枢内的多巴受体

色谱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色谱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童珊珊1,余江南1综述 刘文英2,安登魁2审校 (1.镇江医学院,江苏镇江 212001;2.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 210009)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色谱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包括柱切换技术、手性色谱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以及色谱联用技术。由于这些新技术在进样方式、分离模式、检测手段等方面独特的优越性,从而提高了分析的准确度、灵敏度和选择性,使色谱技术成为体内药物分析中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色谱技术;色谱联用技术;体内药物分析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971(2000)06-0360-05 在体内药物分析中,色谱技术一直是研究体内药物及其代谢物最强有力的手段。目前,随着药物分析技术与其他学科新技术相结合,色谱技术在进样方式、分离模式、检测技术及适用对象等方面迅速发展。近年来,色谱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柱切换技术、手性色谱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超临界流体色谱和色谱联用技术。 1 柱切换技术 在生物样品分析中,随着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广泛应用,样品的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但预处理一般耗时,耗费试剂,还需要有足够量的样品,往往会给结果带来较大误差。为解决这一问题,柱切换技术(column switching)得到迅速发展。柱切换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在线分离,在不降低灵敏度的情况下,不仅增强了色谱的选择性,对微量样品进行富集,防止样品在预处理中受到污染,还能在一个柱切换体系内以多种切换方式来分离复杂的组分。一般一个柱切换系统内有多个泵,多个分析柱或预柱,多种洗脱体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将直接进样固定相运用于柱切换系统中,可使柱切换技术处理含蛋白质等杂质的生物样品更加有效。直接进样固定相又称限进介质(restricted access media, RAM),其特点是:填料表面有足够的亲水性,避免蛋白质变性;填料孔径足够小,使蛋白质能完全洗  收稿日期:2000-03-29  基金项目:江苏省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Q98043);镇江医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9942)脱;内表面具有足够疏水性,使小分子物质获得满意的色谱分离。近年来研制的种类包括涂渍蛋白质的ODS柱,内表面反相固定相(ISRP),屏蔽疏水相(SHP),半渗透表面固定相(SPS),混合功能固定相(MFP)、二元层叠相填料以及以聚合物为基质的固定相等。 Oertel等[1]用柱切换技术测定生物体液中的药物,无需预处理,用一根分析柱,两根固相萃取柱的自动双柱系统将生物体液直接注入,首先在萃取柱上进行提纯富集,当生物基质充分洗脱后,再用柱反冲技术将待测组分带入分析柱进行分离。Eklund 等[2]用超过滤法和偶联柱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血浆中的游离沙美利定(sameridine)的浓度。偶联柱由一个反相柱,一个阳离子交换萃取柱和一个阳离子交换分析柱组成,用U V检测器于205nm处检测,最低定量限(LOQ)为1nmol?L-1,实验结果选择性很高。Cavaleri等[3]采用柱切换技术分析尿液中的肽类抗生素药雷莫拉宁(ramoplanin)。预柱固定相为ISRP,用醋酸调节到pH 3.3,反相分析柱,用两种不同的洗脱液4个泵以回路切换方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LOQ为0.1mg?L-1,线性范围0.1~2 mg?L-1,RSD为0.71%~8.75%,分析全过程35 min,选择性、准确度极高。 2 手性色谱 为了评价药物对映体的生物学活性,检查其光学纯度,近年来药物对映体测定技术尤其是拆分和定量方法有了迅速发展,并在分离分析生物体液中药物对映体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概念与诊治

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与实践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概念与诊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周新 导读:咳嗽是社区门诊医师特别是呼吸专科医师遇到的常见症状。剧烈、严重、频繁的咳嗽, 不仅会影响患者的休息、睡眠和工作, 还可能引起多种严重的并发症。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属慢性咳嗽的最常见病因。什么叫UACS,它的临床对策和临床处理又是怎么样的? 咳嗽很常见,引起咳嗽的原因也很多,其中UACS与咳嗽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一、UACS与咳嗽 (一)UACS的概念: UACS的概念:由上呼吸道疾病如普通感冒等通过鼻分泌物后流和/或炎症刺激引起的咳嗽统称为UACS。 PNDs:Postnasal drip syndrome (鼻后滴流综合征):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声门或气管,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由于尚无法明确上呼吸道疾病导致的咳嗽是由鼻后滴流、直接刺激或上呼吸道咳嗽受体炎症引起,2006美国ACCP指南编撰委员会一致建议以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UACS)替代PNDS。 (二)上呼吸道疾病引起UACS的途径 上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分泌物后流和咳嗽受体炎症刺激,从而刺激迷走神经,传达到咳嗽中枢,运动神经然后引起咳嗽反应。(三)咳嗽的分类 按照咳嗽的持续时间将咳嗽分为3类:急性咳嗽(<3周),亚急性咳嗽(3-8周),慢性咳嗽(>=8周)。 嗽的主要病因:包括普通感冒、急性鼻窦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等。其中普通感冒是急性咳嗽的最常见原因。普通感冒咳嗽的发生机制为:A.病毒引起的鼻分泌物后流。B.病毒感染产生的炎症介质可能导致上呼吸道传入感觉神经敏感性增高。 2、亚急性咳嗽的主要病因:感染后咳嗽,占48.4%,UACS /PNDs占33.2%,咳嗽变异性哮喘,占15.8%。因此UACS /PNDs也是感染后咳嗽的原因之一。 3、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UACS是慢性咳嗽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其中,鼻-鼻窦疾病均可引发UACS:包括变应性鼻炎、常年的非变应性鼻炎、感染后鼻炎、细菌性鼻窦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解剖学异常导致的鼻炎、理化刺激引起的鼻炎、职业性鼻炎和药物性鼻炎和妊娠鼻炎等。 慢性鼻-鼻窦疾病引起UACS的病因分布: 一一项前瞻性研究的结果 综上所述:UACS/PNDs是急性和慢性咳嗽的最常见原因

药物分析学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

药物分析学现状及研究进展 药物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帮助机体恢复正常机能的物质。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虽然药品也是一种商品,但是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质量控制远比其他商品严格。因此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等等的方法,通过各个环节来全面保证、控制以及提高药品的质量。传统的药物分析手段大多包括化学方法来分析药物分子,控制药品质量。但是,如今的药物分析无论是分析领域,还是分析技术都已经大大的拓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体外分析发展到体内分析,从品质分析发展到生物活性分析,从单一技术分析发展到联用分析,从小样本分析发展到高通量分析,从人工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分析,从而使得药物分析从20世纪初的一门分析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日渐成熟的科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分析学采用化学、物理、数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等分析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化学、光谱、色谱及连用技术,对化学药物、中药/天然药物和生物技术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等各环节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药物分析学作为药物科学研究的眼睛,梳理并逐步明确了重点方向的重大科学问题,形成了关键的技术和方法,观念不断更新,研究范围也不断拓宽。分析科学、计算化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促进了药物分析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药学学科的发展对药物分析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药物分析学不仅是静态的化学药物、中药和生物技术药物的分析,而且拓展到对生物体内、代谢过程、工艺流程、反应历程的动态分析、检测和综合质量评价分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新药开发中日益受到重视,对药物分析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药物分析学已从以物质为中心转移到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即药物成分和药物活性的相关分析。现就药物分析学的一些较重要发展领域和分析技术的进展作一概述。手性药物分析 美国药典药名字典所收载的药物中有一半至少含有一个不对称中心。而其中绝大多数人工合成的手性药物,例如90%抗癫痫药,β-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口服抗凝剂,50%抗炎药和局麻药都以其外消旋体供药用。生物系统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如蛋白质、糖脂、多核苷酸、受体等,这些生物大分子都由L-氨基酸和D-糖类构成,因而生物体是一个手性环境。在手性药物的两个对映体分子被引入体内后,具有手性的受体、酶蛋白质将其作为两个不同的化合物处理,因而药物对映体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和药理作用,进而产生不同的疗效或毒副作用。另外,一些药物在体内发生手性转化,如S-(+)-布洛芬是优映体,但低活性的R-(-)-劣映体可在生物体内转化为高活性的S-(+)-体。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使用外消旋体不易控制有效剂量,特别是当肾功能减弱时,S-(+)-优映体易在体内蓄积,通过抑制肾环氧化酶,加剧肾局部缺血,而发生毒副反应。美国等国药品管理部门已要求在申请新手性药物时,提供每一种对映体的药动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资料,并对研制外消旋体而不是单个对映体做出合理的解释。常规的分析方法用于外消旋体药物的药动学、浓度-效应关系研究时,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因此目前需要建立对映体选择性分析方法,用于研究手性药物对映体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学和手性药物的质量控制。 对映体的分离和测定在分离科学上曾被认为是最困难的工作之一。经典的分级结晶、旋光等方法的重现性或灵敏度欠佳。随着手性色谱学,尤其是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性气相色谱法和手性毛细管电泳法等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色谱法分离药物对映体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间接法(手性衍生化试剂法,CRD)和直接法。间接法采用手性衍生化试剂与手性胺类、醇类、羧酸类等反应形成非对映体衍生物。非对映体对在常规色谱系统中,根据非对映体分子的手性结构、手性中心所连接的基团、色谱系统的分离效率(包括溶

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分类 抗痛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镇痛药抗震颤麻痹药抗癫痫药中枢兴奋药抗帕金森病药抗重症肌无力药 脑血管、脑代谢及促智精神障碍治疗药物 镇静催眠药及抗惊厥 药 ·抗精神病药 ·抗焦虑药 ·抗抑郁药 ·抗躁狂药 ·巴比妥类 ·苯二氮卓类 [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的中心问题和外周神经系统一样,基本上亦是递质和受体问题.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主要是影响递质和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内不但神经递质种类较多,而且神经激素及神经调质等亦起重要作用。 目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种类很多,如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催眠药、抗震颤麻痹药和抗精神失常药等。这类药物用药时间长,副作用出现频率高,有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后遗症;有的药物过量服用,还能引起致死性中毒。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市场分析] 对制药行业来说,年销售规模达到650亿美元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或许是最具挑战性,同时又是回报最丰厚的长市场之一。快速增的CNS药物市场中,仍有许多尚未得到满足的临床需求以及新的治疗方法,对那些已经积极介入或正在考虑介入该市场的制药公司来说,CNS药物市场无疑是一块极具吸引力的"蛋糕"。 1.抗抑郁药市场已趋成熟。据估计,全球遭受抑郁症的侵袭的人口超过1.21亿。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人们失去生活能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在CNS药物市场中最大的一部分是抑郁症药物市场。美国每年需要为抑郁症付出大约440亿美元。2004年,抗抑郁药市场的全球销售额达到159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2%。抗抑郁药市场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在今后6年里,许多知名的品牌药将面临专利失效。 2.抗老年期痴呆(AD)药市场潜力可期。人口的老龄化以及大量临床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为抗老年性痴呆(AD)药物市场提供了相当大的机会。自药物Aricept(盐酸多奈哌齐)于1996年推向市场以来,抗AD药物市场一直在稳步增长。在过去3年中,抗AD药物的市场规模更是达到了年均19%的增长速度。在神经退化性药物市场上,脑代谢药或抗AD药物是最大的用药领域之一,占该市场全球销售额的31%。2004年,销售额达到3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CNS药物总销售额的5%。 3.多发性硬化症(MS)尚缺特效药物。据统计,美国有超过35万人、全球有300万人患多发性硬化症MS。然而,由于对这种疾病的诊断存在着不确定性,实际发病人数可能更高。目前还没有能治愈MS的药物。尽管改善MS症状的药物为数不少,不过许多病人(30%)对现有的治疗药物不会作出反应,并且继发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SPMS)一致几乎无法用现有的药物进行治疗。 4.注意力不足多动障碍(ADHD)药物突飞猛进。据统计,2000年,全球有400万~500万人(主要是儿童)被诊断出患有ADHD,其中75%~85%的人使用精神兴奋药进行治疗。2004年,ADHD药物的市场规模达到24亿美元。从销售额来看,它目前是CNS药物市场上的第9大领域,但却以40%的年增长率成为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据预测,到2010年,全球ADHD药物的销售额将达到33亿美元。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接受治疗的新病人(尤其是患ADHD的成年人)人数在扩大,新制剂的推出提高了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新类型的药物正处在临床试验的后期阶段。

居民服药用水的研究与进展

居民服药用水的研究与进展 发表时间:2018-04-26T15:53:03.9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3期作者:常宁徐立勤[导读] 最好用白开水服用药物。白开水对药片,药水有溶解,稀释作用,既能减少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又便于对药物吸收。 (湖北省襄阳市解放军第四七七医院心血管内科湖北襄阳 441003)【摘要】服药用水除了白开水可以送服药物外,其它的茶水,果汁,饮料不宜送服药物可以说人人皆知的事情,但是为了图方便省事,随手端起正饮用着的茶水送服药物,也是我们常看到的事情。因此,喝水是否恰当对药效的发挥有很大影响。其实不论治疗什么病,服药用水都是有禁忌的。下面就口服药用水选择进行交流探讨。 【关键词】口服药;用水;宜忌 【中图分类号】R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3-0361-02 吃药时难免要喝水,用什么样的水?用多少水来送服药物更科学呢?如果饮水不科学,还会影响药效。用白开水送服药物是个常识,但有些人喜欢用50℃~60℃以上的热水服药。殊不知,部分药品与热后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进而影响疗效。已成为影响人们服药效果的一项重要因素。尤其是慢性病长期需要药物控制的患者甚为重要。药大多都很苦,所以很多人愿意选择用甜甜的饮料送服药物,可是你知道吗?饮料里含有的某种物质可能会与药物发生化学作用,影响疗效,甚至威胁到你的生命,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用白开水送服药物。如一般果汁含维生素C等维生素及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等有机酸。若用果汁饮服阿司匹林,保泰松,土霉素,红霉素等,就可使药性因水解而受破坏。四环素与奶品饮料也不宜同时服,因奶品中的钙与四环素生成不溶性络合物,影响药物吸收。带有苦味的药,中医认为具有清热,作用,同时可健胃,刺激胃液分泌,帮助更好的消化食物。有的人吃药不用水,有些人随便拿些饮料,茶水之类一送了之,这些做法都不正确。服药时最好保持站立或坐位。不要躺着吃,服药后也不要立即躺下,至少坐几分钟。喝水越多,接触面越大,对药物的吸收利用效果越好。因为牛奶中的钙会与药物结合,影响吸收,利用,茶水中的鞣酸会使药物沉淀,分解,破坏,影响疗效。浓茶可使乙醇片,康彼身片等酶制剂失去活性。如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时,饮酒或其他乙醇制品,可增强降糖作用而引起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对于患者恢复期的食欲不振,常需借助于某些药物的苦味以发挥其特殊的效用。 有些人患了病习惯用碳酸饮料,茶水、饮料、牛奶,绿豆汤来送服药物?碳酸饮料如可乐,雪碧,美年达等,其中含有二氧化碳与胃酸综合后,增加弱碱性药物(如红霉素等)的吸收,可能间接导致过量,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碳酸饮料会增加布洛芬等药物的胃肠刺激。此外,碳酸饮料还影响某些药物的稳定性。 茶饮料,中药和西药都不应该用茶水送服。茶含有较多的鞣质,鞣质可降低酶制剂(胃蛋白酶,乳酶生,胰酶,多酶片)的生物利用度。还可使抗生素(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磺胺类药物)失去抗菌活性,毒副反应增加。鞣酸可与硫酸锌,葡萄糖酸锌,硫酸亚铁,富马酸铁等铁锌制剂产生沉淀,不仅阻碍了药物的吸收,对胃粘膜的刺激也特别大,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和胃部不适等不良症状。鞣制与洋地黄类,麻黄碱,奎宁等生物碱生成沉淀,变性,失活,使其疗效降低。鞣酸能对抗潘生丁的扩冠作用。茶叶里含有2%-4%咖啡碱和微量的茶碱,可可碱,具有兴奋高级神经中枢,强心,利尿,刺激胃酸分泌等作用。口服用镇静催眠药,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扑尔敏),镇咳药咳必清,以及中药知母,贝母,酸枣仁等,也不宜饮茶,因为茶与这些药物起拮抗作用,降低疗效。含乳饮料,牛奶,含乳饮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总体来讲能够明显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降低药效。用含乳饮料服药,很容易令胃肠出现钙化物,导致药力失效,严重者更会生成胆结石,肾结石。含乳饮料内丰富的钙离子,可与四环素族,异烟肼生成络合物,使其不易被胃肠道吸收,减弱抗菌作用。钙离子还可导致洋地黄,地高辛等药物治疗时易产生中毒反应。此外,牛奶,奶酪等乳制品含有组胺,不应与抗过敏药同服(扑尔敏,氯雷他定),以免造成体内组胺蓄积,诱发头晕,头痛,心慌等不适症状。另外服用止泻药不能饮用牛奶,因为牛奶不仅降低止泻药的药效,其含有的乳糖可能加重腹泻。因此,在服药前后1~2小时内最好也不要喝含乳饮料。绿豆汤,服中药时,绿豆汤是人们喜爱的消暑饮品,能清热解毒,消暑生津,功效卓著。绿豆本身是一味中药,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消暑除烦,止渴健胃,利水消肿的功效。如果有中暑,咽喉疼痛,咳嗽,腮腺炎,口干,口苦,皮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有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等表现),便秘等热症,实证时,在服用治疗这些疾病的中药(黄连,黄芩,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金银花等清热类中药)同时饮用绿豆汤,不会影响药效,两者还可起到协同增效作用。但如果有脾胃虚寒,身体阳虚表现,慢性胃肠炎,肢体关节冷痛,麻木,活动不利,腹痛,腹泻,痛经等虚寒之证,正在服用治疗这些疾病的温补类药物(如人参,黄芪,肉桂,附子,丁香,高良姜等)及温经散寒类中药(如桂枝,干姜,细辛)时,则应避免服用,否则,不仅会降低药物疗效,而且还会加重病情。所以服中药时能否喝绿豆汤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及所服中药性味而定。服西药时虽然关于绿豆影响药效的传闻很多,但目前为止还未有确切证据表明绿豆能让某种药物失效。现代研究发现:绿豆含有蛋白质,脂肪,淡水化合物,维生素B1,维生素B2,胡萝卜素,盐酸,叶酸,矿物质钙,磷,铁等。此外,绿豆中还含有牡荆素,鞣质,黄铜,香豆素,生物碱,植物,皂苷等生活活性物质。这些成分决定了它具有调血脂,降胆固醇,抗过敏,抗菌,抗肿瘤,增强食欲,保肝护肾等作用。绿豆中的蛋白质,鞣质和黄酮类化合物可与有机磷农药,汞,砷,铅化合物结合形成沉淀物,使之减少或失去毒性,并不易被胃肠道吸收。因此,在误服农药导致中毒或重金属(如,铅,铁,镉,汞等)中毒时,可服用绿豆汤或用生绿豆研粉冲服来解毒。从而保证了疗效及减少了不良反应。 因此,最好用白开水服用药物。白开水对药片,药水有溶解,稀释作用,既能减少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又便于对药物吸收。又有利于加速排出体外,所以,一般来说,服药时用白开水送服比较合适。 【参考文献】 [1]童卫杭.服药用水讲究多[N].现代护理报.2017/8/5.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第29卷第4期 JOURNAL OF T HE GRADUATES VOL129№4 2008 S UN Y AT2SE N UN I V ERSI TY(NAT URAL SC I E NCES、M E D I C I N E) 2008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3 郑晓克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 摘 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 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 二。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一 ,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3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i2 ki118576@s ohu1com。

药物分析文献综述

2016-20 17学年第1 学期 文献综述 名称高效液相色谱法手性固定相分手性药物研究进展专业2016级药物化学 学号161320217 姓名李松子 导师柯美荣 指导老师林子俺 时间2016年12月19日

高效液相色谱法手性固定相分手性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 手性(chirality)是指化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相同,因分子空间排列不同导致两个分子互为镜像和实物的现象。手性药物(chiral drug)是指药物分子结构中引人手性中心后得到的一对互为实物与镜像的对映异构体(enantiomer) 这些对映构体的理化性质基本相似,仅旋光性质有所差别。目前在约2000种常用药物中有近500种药物以外消旋体的形式存在。外消旋体药物中可能只有一种对映异构体有药效,其镜像分子却有毒副作用或药效相反或无药效:如左旋巴比妥酸盐抑制神经活动而右旋巴比妥酸盐却兴奋神经;右旋甲状腺素钠可降低血脂而左旋甲状腺素钠对心脏有毒副作用;抗菌药左旋氧氣沙星的药效高于其右旋体数倍对映异构体也对香料化学和农业化学方面有重要作用:如S-型的香芹酮有香菜味,而R-型却具有荷兰薄荷香味;农药溴氰菊酯的8个异构体中,(3R,1R,S)异构体的杀虫活性是(3S, lS,R)的70多倍。手性药物的分离分析在生物和化学领域一直是研究热点。 色谱法利用固定相与外消旋体之间的作用力不同使流动相洗脱时各组分保 留时间不同而实现分离的目的。色谱法以其优良的识别能力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手性拆分方法,尤其在性药物的分离分析和纯度检测等方面。常用的手性色谱分离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毛细管电色谱法(CEC)等根据侍分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选择合适的手性色谱非常重要。 在用HPLC法分离手性物质时,可以通过改变色谱柱的流动相和固定相来改变改善HPLC的分离效果。根据手性固定相的不同来源,可分为天然、半合成和全合成三大类。本文介绍国内外近几年手性固定相拆分手性药物的研究进展,包括几种经典类型及一些新型手性固定相。固定相可分为几种经典的固定相: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多糖类手性固定相、Pirkle 型手性固定相、蛋白质类手性固定相。根据添加剂的性质可将手性流动相添加剂(CMPA)分为4类:配基交换型手性添加剂、手性离子型配合剂、环型葡聚糖添加剂以及基于其他作用的手性流动相添加剂。 1.几种经典手性固定相的手性药物拆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