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主要内容、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

(2)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分析其对党的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3)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的主要问题和主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发展及主要内容。

(2)通过课堂讨论,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学习共产党人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

难点

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这是20世纪末中国大地上最流行的一首歌,歌词中的老人就是邓小平。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是中国20世纪以来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

新课学习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文革”结束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仍坚持“左”的错误,党的指导思想也仍然没有改变。

“两个凡是”

“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的观点,打着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把领袖神化,维护个人崇拜,实质是坚持文革的“左”的错误。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一场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从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实现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①背景:“文革”结束后,中央的一些主要领导人以坚持毛泽东思想为借口,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把领袖神化,维护个人崇拜,继续推行“左”的政策。

②目的:纠正“文革”以来“左”的错误。

③内容:A.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④意义:讨论的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其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从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场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2.转折的实现——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

(2)内容:

①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③决定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④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如何理解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将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背景

进入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邓小平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2.表现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2)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三大”在认识国情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共“十三大”同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大体可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们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体现了把发展生产与改善人们群众生活相结合的特点。

三、邓小平理论的深化

1.背景

(1)1992年初,中国的改革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人们对此争论不休,这些重大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改革就难以进一步推动。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等地进行考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2)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中国国力得到极大增强。

2.表现

(1)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

(2)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3)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邓小平理论始于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初步探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和现代化建设的重新启动。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党的十三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以及相联系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概括。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照抄书本,不照搬外国模式,走中国式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指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

③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④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同时要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

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⑦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⑧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依靠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⑨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依靠“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原则,来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总之,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构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它是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形成背景

世纪之交,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为激烈,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这些变化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使中国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科学的回答。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时代潮流,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一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列入党章。

2.内容

2000年2月,江泽民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主要内容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界取得了哪些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①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并阐述为新三民主义——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②毛泽东思想一一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指导思想。

③邓小平理论——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五、科学发展观

1.过程

(1)首次提出:2003年7月,胡锦涛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2)明确提出: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3)2007年6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讲话,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4)地位确立: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进一步阐述,并写入党章。

2.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3.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是对中国社会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升华,它促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迈人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绿色“GDP”的理念日益深人人心。

板书设计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2)转折的实现——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背景

(2)表现

三、邓小平理论的深化

(1)背景

(2)表现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形成背景

(2)内容

五、科学发展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