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疆蚕业发展之我见

新疆蚕业发展之我见

新疆蚕业发展之我见

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蚕桑丝绸历史悠久,名扬中外。维吾尔族农民素有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和穿戴丝织品的习惯。这里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适合栽桑养蚕。早在清朝末年,新疆蚕桑生产曾经达到生丝470吨、蚕茧6000吨的规模,出现发展的第1次高潮。解放后,新疆蚕桑丝绸业恢复迅速。1959年鲜茧产量2130吨,居全国第5位,形成发展的第2次高潮。“十年浩劫”,桑树惨遭砍伐,蚕茧产量迅速下滑,1978年蚕茧产量700吨,退居全国第15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新疆蚕桑丝绸业带来勃勃生机。“八五”计划期间,国家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扩建蚕种场,新建改建共育室,推广农毛渠栽桑.开展蚕农技术培训,普及大蚕水洗叶育等。1995年鲜茧产量达到5400吨,形成发展的第3次高潮。之后,蚕桑生产一路下滑。到2001年,全区年发种23.9万盒,蚕茧产量3370吨。2006年春季,发种量只有14万盒,蚕茧量下降到1910吨。目前,全区有缫丝企业3家,自动缫丝机组12组4800绪,年产白厂丝200吨,织绸100万米。

1蚕桑业现状

1.1实行蚕茧订簟生产。农民售茧有保证自2002年春蚕开始,实行蚕茧订单生产。蚕桑业告别了指令性计划经济的支配。由企业(公司)与乡镇签订蚕茧供需合同,协商蚕茧价格。农民可根据合同价格,决定是否养蚕、养多少蚕。以和田为例,2006年春季,签订蚕茧订单合同的有6个县,平均茧价11元/kg,售茧时兑付现金。订单生产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保护了农民利益。

1.2蚕茧产量低。经济效益不显著当前,相当一部分养蚕户不能按照技术规程养蚕,小蚕良桑饱食、大蚕水洗叶育、簇中通风等基本养蚕技术无法落实,单产长期徘徊在15kg/盒。多年来,茧价一直在10~12元/kg,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蚕农生产规模较小,养蚕多在1盒以下,1/4盒的农户占多数。由于生产分散,产前消毒困难,饲养管理粗放,养蚕技术落后,蚕病多茧质差。蚕农辛苦一个蚕期,收入无几。

1.3蚕桑生产社会化服务滞后近几年年均发种量22万盒,养蚕户25万户。鲜茧产量4000吨,在岗蚕桑技术人员100多人。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力量不足,技术服务机构仍在吃“大锅饭”,没有激励机制。几代蚕桑科技工作者总结的干旱蚕区丰产技术,推广应用困难重重。蚕药、蚕具供应,至今仍由农业技术部门代购赊欠,蚕农售茧时扣回,年年出现总量、种类不平衡,蚕病一旦流行,束手无策。蚕桑基础设施老化、严重滞后。现有催青室、共育室、大蚕房,都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这些都影响蚕业生产健康发展,制约蚕桑大户兴起,困扰蚕桑业扩大规模。

1.4桑树嫁接进展缓慢,病虫危害严重目前,全区共有桑树资源1.5亿株。据布点调查,已嫁接7000万余株,还有8000万株低劣实生桑,嫁接改造进展缓慢。此外,桑树根腐病、春尺蠖、桑粉虱、红蜘蛛、蚧壳虫、膏药病等,不同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