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技术》期末复习大纲

《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技术》期末复习大纲

《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技术》期末复习大纲
《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技术》期末复习大纲

《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技术》

课程复习大纲与练习题

备注:

1)复习材料包括:复习大纲、教材、授课幻灯片、习题课幻灯片、在线练习题。2)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第一章软件工程和软件测试概述

?基本概念:软件、软件危机、软件工程、软件生命周期、软件过程模型

?重点的知识点:

–软件工程方法学的要素

–软件生命周期都包括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

–主要的软件过程模型有哪些,每个软件过程模型的特点、优点、缺点、适用场合

?需了解的知识点

–软件测试的起源

–软件测试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

第二章软件测试基础

?基本概念:

–软件测试,软件缺陷,软件质量保证,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确认测试,验收测试,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开发方测试(alpha测试),用户测试(Beta测试),第三方测试,V模型,W模型,H模型,X模型,前置测试模型

?重点的知识点:

–软件测试的目的

–软件测试的原则

–软件测试的类型

–软件测试模型

–软件质量保证的工作内容

?需了解的知识点

–软件质量保证的工作过程

–软件质量保证的目标

–软件质量保证与软件测试的区别

第三章白盒测试技术

?基本概念:

–白盒测试,静态测试,动态测试,桌面检查,代码审查,走查,静态结构分析,基本路径测

试法,LCSAJ

?重点的知识点

–逻辑覆盖法(掌握各种逻辑覆盖的定义和条件)

–基本路径测试法

–最小测试用例数的计算

–白盒测试的综合测试策略

–ESTCA覆盖准则

–LCSAJ覆盖准则

?需了解的知识点

–词法分析与语法分析

–静态程序分析

–程序插桩技术

–静态质量度量法

第四章黑盒测试技术

?基本概念

–黑盒测试,有效等价类、无效等价类,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场景法、因果图法、正交实验法、判定表法,错误推测法、随机测试、功能分解法等

?重点的知识点

–功能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场景法、因果图法、正交实验法、判定表法,错误推测法、随机测试、功能分解法等)

–测试方法综合使用策略

?需了解的知识点

–黑盒测试用例的编写和组织

–QTP自动测试工具。

第五章性能测试

?基本概念

–软件性能,软件性能测试,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系统吞吐量,资源利用率,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大数据量测试,疲劳强度测试,失效恢复测试,执行效率测试,资源占用测试,网络效率测试,稳定性测试,并发测试

?重点的知识点

–性能测试的类型

–性能测试的策略(客户端、网络层、服务器层)

–性能测试的实施流程

?需要了解的知识点

–主要的性能测试工具

第六章案例分析

?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功能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的实际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白盒测试用例设计(静态测试、覆盖率测试)的实际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性能测试的实际应用

第七章软件测试标准

?基本概念

–软件质量,软件度量

?重点的知识点

–McCall软件质量模型

–Boehm质量模型

–ISO9126质量模型

–国内外软件测试标准

第八章测试前沿技术

?基本概念

–敏捷测试、测试驱动开发

?重点的知识点

–敏捷方法的4个基本特征

–敏捷测试用例设计

–TDD的基本过程

?需要了解的知识点

–敏捷自动化的原则

–TDD的原则

期末综合练习题

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 答案参考100道在线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提高测试的效率,应该D

A.随机地选取测试数据

B.取一切可能的输入数据作为测试数据

C.在完成编码以后制定软件的测试计划

D.选择发现错误可能性大的数据作为测试数据

2.使用白盒测试方法时,确定测试数据应根据(A)和指定的覆盖标准。

A.程序的内部逻辑 B.程序的复杂结构 C.使用说明书 D.程序的功能

3.软件测试的目的是 B

A.证明程序中没有错误 B. 发现程序中的错误 C. 测量程序的动态特性 D. 检查程序中的语法错误

4.软件内部/外部质量模型中,可移植性不包括(C)子特性。

A. 适应性

B. 共存性

C. 兼容性

D. 易替换性

5.下列关于软件测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用黑盒法测试时,测试用例是根据程序内部逻辑设计的。

B. 测试是为了验证该软件已正确地实现了用户的要求。

C. 发现错误多的程序模块,残留在模块中的错误也多。

D. 黑盒测试方法中最有效的是因果图法。

6.软件测试的对象包括。

A. 目标程序和相关文档

B. 源程序、目标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

C. 目标程序、操作系统和平台软件

D. 源程序和目标程序

7.下述说法错误的是。

A. 单元测试又称为模块测试,是针对软件测试的最小单位——程序模块进行正确性检验的测试工作;

B. 集成测试也叫做组装测试,通常在编码完成的基础上,将所有的程序模块进行有序的、递增的测试;

C. 集成测试是检验程序单元或部件的接口关系,逐步集成为符合概要设计要求的程序部件或整个系统;

D. 系统测试是在真实或模拟系统运行环境下,检查完整的程序系统能否和相关硬件、外设、网络、系统

软件和支持平台等正确配置与连接,并满足用户需求。

8.验收测试的定义是。 C

A. 由用户按照用户手册对软件进行测试以决定是否接受;

B. 由某个测试机构代表用户按照需求说明书和用户手册对软件进行测试以决定是否接受;

C. 按照软件任务书或合同,供需双方约定的验收依据进行测试,决定是否接受

D. 由开发方和用户按照用户手册执行软件验收

9.软件调试的目的是。 A

A. 找出错误所在并改正之

B. 排除存在错误的可能性

C. 对错误性质进行分类

D. 统计出错的次数

10.软件质量的定义是:D 。

A. 软件的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

B. 满足规定用户需求的能力

C. 最大限度达到用户满意

D. 软件特性的总和,以及满足规定和潜在用户需求的能力

11.关于第三方测试的描述,正确的观点是。B

A. 既不是开发人员,也不是用户所进行的测试就是第三方测试

B. 由在技术、管理和财务上与开发方和用户方相对独立的组织进行的测试

C. 第三方测试是在开发方与用户方的测试基础上所进行的验证测试

D. 第三方测试又称为β测试

12.在软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实施不同类型的测试工作,单元测试是对程序设计进行验证,其中不

是单元测试的主要内容。

A. 模块接口测试

B. 有效性测试

C. 路径测试

D. 边界测试

13.从下列关于软件测试的叙述中,选出5条正确的叙述,正确的答案是

(1) 用黑盒法测试时,测试用例是根据程序内部逻辑设计的。

(2) 尽量用公共过程或子程序去代替重复的代码段。

(3) 测试是为了验证该软件已正确地实现了用户的要求。

(4) 对于连锁型分支结构,若有n个判定语句,则有2n条路径。

(5) 尽量采用复合的条件测试,以避免嵌套的分支结构。

(6) GOTO语句概念简单,使用方便,在某些情况下,保留GOTO语句反能使写出的程序更加简洁。

(7) 发现错误多的程序模块,残留在模块中的错误也多。

(8) 黑盒测试方法中最有效的是因果图法。

(9) 在做程序的单元测试时,桩(存根)模块比驱动模块容易编写。

(10) 程序效率的提高主要应通过选择高效的算法来实现。

A.1.3.4.5.9

B.2.4.6.7.10

C.4.5.6.7.10

D.1.2.3.8.9

14.在McCall软件质量度量模型中,属于面向软件产品适应的是______

A.可用性 B.可维护性 C.适应性 D.可互操作性

15.以下______属于白盒技术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A.逻辑覆盖 B.等价类划分 C.边界值分析 D.因果图

16.以下属于软件维护阶段文档的是_________

A.软件需求说明 B.操作手册 C.软件问题报告 D.测试分析报告

17.对于软件的β测试,下列描述正确的是____。

A.β测试就是在软件公司内部展开的测试,由公司专业的测试人员执行的测试

B.β测试就是在软件公司内部展开的测试,由公司的非专业测试人员执行的测试

C.β测试就是在软件公司外部展开的测试,由专业的测试人员执行的测试

D.β测试就是在软件公司外部展开的测试,可以由非专业的测试人员执行的测试

18.用边界值分析法,假定1

A.X=1,X=100 B.X=0,X=1,X=100,X=101

C.X=2,X=99 D.X=O,X=101

19.下列哪一种不属于验收测试范畴 D

A.正式验收测试 B.alpha测试 C.beta测试 D.系统测试

20.下面哪个不属于静态测试

A.编码规则检查B.程序结构分析C.程序复杂度分析D.内存泄漏

21.下列测试工具中哪个不能作为性能测试压力工具

A.Mercury LoadRunner

B.Borland SilkPerformer

C.Compware QA Center Performance Edition

D.Quick Test Professional

22.下列关于测试执行时发现缺陷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应先重现该缺陷问题,保证缺陷问题的可重现性

B.应对产生该缺陷问题的操作进行详细的记录

C.应辅以相应的缺陷截图来说明现象

D.应立即通知开发人员进行验证

23.可行性研究要进行一次_____需求分析

A. 详细的 C. 简化的、压缩的

B. 全面的 D. 彻底的

24.软件测试类型按开发阶段划分是______

A. 需求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验证测试

B.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C.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验证测试确认测试、验收测试

D. 调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用户测试

25.V模型指出,______对程序设计进行验证 A

A. 单元和集成测试

B. 系统测试

C. 验收测试和确认测试

D. 验证测试

26. V模型指出,______对系统设计进行验证 D

A. 单元测试

B. 集成测试

C. 功能测试

D. 系统测试

27.以下哪种测试与其余三种测试在分类上不同 D

A. 负载测试 C. 数据库容量测试

B. 强度测试 D. 静态代码走查

28.关于原型化开发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 。

A. 原型化方法适应于需求不明确的软件开发

B. 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废弃不用早期构造的软件原型

C. 原型化方法可以直接开发出最终产品

D. 原型化方法利于确认各项系统服务的可用性

29.WEB应用链接测试不包括______ 。

A.无链接指向的页面

B.错误的链接

C.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链接速率

D.不存在的页面文件

30.软件测试的说法,______ 是错误的。

A.软件测试就是程序测试

B.软件测试贯穿于软件定义和开发的整个期间

C.需求规格说明、设计规格说明都是软件测试的对象

D.程序是软件测试的对象

31.关于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的最主要区别,正确的是______ 。

A.白盒测试侧重于程序结构,黑盒测试侧重于功能

B.白盒测试可以使用测试工具,黑盒测试不能使用工具

C.白盒测试需要程序员参与,黑盒测试不需要

D.黑盒测试比白盒测试应用更广泛

32.以下各项中, ______属于需求说明书的评测内容。D

①系统定义的目标是否与用户的要求一致

②设计的约束条件或限制条件是否符合实际

③是否考虑过软件需求的其他方案

④软件的行为与它必须处理的信息、必须完成的功能是否一致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3.通过疲劳强度测试,最容易发现______ 问题。 B

A.并发用户数 B.内存泄漏 C.系统安全性 D.功能错误

34.针对下列程序段,对于(A,B)的取值,以下测试用例组合能够满足条件覆盖的要求。 IF(( A - 10 )=

20 AND ( B + 20 )> 10 )THEN C = 0

IF(( A - 30 )< 10 AND ( B - 30 )< 0 )THEN B = 30

①A=50 B=-10 ②A=40 B=40

③A=30 B=-10 ④A=30 B=30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35.针对逻辑覆盖有下列叙述,______ 是不正确的。

A.达到100%DC要求就一定能够满足100%SC的要求

B.达到100%CC要求就一定能够满足100%SC的要求

C.达到100%CDC要求就一定能够满足100%SC的要求

D.达到100%MCDC要求就一定能够满足100%SC的要求

36.针对以下程序段,对于变量c的取值,至少需要___B___ 个测试用例才能够满足语句覆盖的要求。

c =((u8_t *)q->payload)[i];switch (c)

{

case SLIP_END:

sio_send(SLIP_ESC, netif->state);

sio_send(SLIP_ESC_END, netif->state);

break;

case SLIP_ESC:

sio_send(SLIP_ESC, netif->state);

sio_send(SLIP_ESC_ESC, netif->state);

break;

defult:

sio_send(c, netif->state);

break;

}

A.4 B.3 C.2 D. 1

37.广义的软件测试包括______ 。

A.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

B.确认、验证和测试

C.需求评审、设计评审、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

D.开发方测试、用户测试和第三方测试

38.软件内部/外部质量模型中,以下______ 不是功能性包括的子特性。A.适合性 B.准确性 C.稳定性 D.互操作性

二、多项选择题

39.可行性研究的方面包括 __ABC____

A. 经济可行性

B.技术可行性

C.法律可行性

D. 抉择

E. 软件的规模

40.以下测试方法是白盒测试方法的是 ______

A. 判定覆盖和边界值分析法

B. 等价划分和错误推测法

C. 路径覆盖和判定/条件覆盖法

D. 条件组合覆盖和语句覆盖法

E. 条件覆盖和错误推测法

41.以下属于黑盒测试方法的有__ABCDE____

A.等价类划分B. 边界值分析C. 错误推测D. 因果图E. 决策表

42.GB/T17544中,测试文档的种类包括 ___ACD___

A.测试计划B.测试描述C.测试报告D.测试用例E.测试评价43.下列关于alpha 测试的描述中正确的是___AD___

A.alpha 测试需要用户代表参加

B.alpha 测试不需要用户代表参加

C.alpha 测试是系统测试的一种

D.alpha 测试是验收测试的一种

44.软件开发模型有()、原型模型、()、()。 ABD

A.瀑布模型 B.增量模型 C. W模型 D.螺旋模型

45.下列属于安装测试范围的是______

A.安装正确性和完整性检查 B.安装过程中的访问控制

C.产品文件完整性的检查 D.软件名称与版本的正确性

46.下列输入测试执行阶段的输入的是______

A.软件测试计划 C.测试数据 B.测试用例 D.测试环境描述

47.下列属于软件缺陷问题的是______

A.点击某链接返回HTTP错误

B.新增某条信息记录后没有提示保存成功

C.登录系统时输入错误密码,提示用户名不正确

D.上传文件时提示服务器空间已满,无法上传

48.下列软件测试工具中哪些适用于自动化功能测试

A.Mercury QuickTest Professional

B. Mercury WinRunner

C. Compuware Application Vantage

D. Borland SilkTest

E. Compuware Test Partner

49.下列哪些属于软件测试阶段的交付成果物 ABC

A.测试计划 B.测试用例 C.测试报告D.用户手册 E.安装部署手册

50.以下哪些过程能够提高软件质量? BD

A. 可行性分析 C. 测试 E. 概要设计

B. 需求评审 D. 代码走查

主观部分:

三、名词解释(均来自习题课课件中列出的名词解释)

第一章:软件、软件危机、软件工程、软件生命周期、软件过程模型;.

1.软件: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它是包括程序,数据及其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

2.软件危机: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绝不仅仅是不能正常运行的软件才具有,实际上,几乎所有软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

3.软件工程:①把系统的、规范的、可度量的途径应用于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过程,也就是把工程应用于软件;②研究①中提到的途径。

4.软件生命周期:软件生命周期是从软件的产生到报废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中有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总体描述、系统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验收与运行、维护升级、废弃等阶段。

第二章:软件测试,软件质量保证,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确认测试,验收测试,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开发方测试(alpha测试),用户测试(Beta测试),第三方测试,V模型,W模型,H模型,X模型,前置测试模型;

1.软件测试:软件质量保证的关键元素,代表了规约、设计和编码的最终检查。从标准论角度,软件测试是―验证(Verification)‖和―确认(Validation)‖活动构成的整体。验证是通过提供客观证据检验规定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对输入与输出进行比较。确认是在验证好的基础上,预期的应用要求是否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在确认时应考虑应用的条件范围要远远大于输入时确定的范围。

2.软件质量保证(Software Quality Assurance,SQA)是为了提供信用,证明项目将会达到有关质量标准,而在质量体系中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3.单元测试又称模块测试,是针对软件设计的最小单位─程序模块,进行正确性检验的测试工作。4.集成测试又称组装测试、联合测试、子系统测试或部件测试,是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将所有模块按照设计要求组装成子系统或系统进行的测试活动。

5.系统测试,是将通过确认测试的软件,作为整个基于计算机系统的一个元素,与计算机硬件、外设、某些支持软件、数据和人员等其它系统元素结合在一起,在实际运行环境下,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一系列的组装测试和确认测试。

6.验收测试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它是一项判断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合同或用户既定需求的测试

7.开发方测试通常也叫―验证测试‖或―Alpha测试‖,是在软件开发环境下,由开发者检测与证实软件的实现是否满足软件设计说明或软件需求说明的要求。

8.用户测试又称―Beta测试‖,是在用户的应用环境下,用户通过运行和使用软件,检测与核实软件实现是否符合自己预期的要求。

9.第三方测试是介于软件开发方和用户方之间的测试组织的测试,也称为独立测试,是由在技术、管理和财务上与开发方和用户方相对独立的组织进行的软件测试。

10.白盒测试也称结构测试或逻辑驱动测试,它是按照程序内部的结构测试程序,通过测试来检测产品内部动作是否按照设计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进行,检验程序中的每条通路是否都能按预定要求正确工作。

11.黑盒测试也称功能测试或数据驱动测试。它主要是检测每个功能是否能正常使用。在测试过程中,将程序看做一个不能打开的黑盒子,在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的情况下,主要检查程序的功能是否按照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使用,程序能否正确的接收所输入的数据,并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

12.灰盒测试,是介于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之间的测试,灰盒测试关注输出对于输入的正确性,同时也关注内部表现,但这种关注不象白盒那样详细、完整,只是通过一些表征性的现象、事件、标志来判断内部的运行状态。

第三章:静态测试,动态测试,桌面检查,代码审查,走查,静态结构分析,基本路径测试法,LCSAJ;

?软件的静态测试不要求在计算机上实际执行所测程序,主要以一些人工的模拟技术对软件进行分析和测试

?而软件的动态测试是通过输入一组预先按照一定的测试准则构造的实例数据来动态运行程序,而达到发现程序错误的过程。

?桌面检查是代码检查方式的一种,由程序员自己检查自己编写的程序。程序员在程序通过编译之后,进行单元测试设计之前,对源程序代码进行分析、检验,并补充相关的文档,目的是发现程序中的错误。

?代码审查是由若干程序员和测试员组成一个审查小组,通过阅读、讨论和争议,对程序进行静态分析的过程。

?走查与代码审查基本相同,其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也把材料先发给走查小组每个成员,让他们认真研究程序,然后再开会。开会的程序与代码审查不同,不是简单地读程序和对照错误检查表进行检查,而是让与会者―充当‖计算机,即首先由测试组成员为被测程序准备一批有代表性的测试用例,提交给走查小组。

第四章: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场景法、因果图法、正交实验法、判定表法,错误推测法、随机测试、功能分解法

1.等价类是指某个输入域的子集合。在该子集合中,各个输入数据对于揭露程序中的错误都是等效的。测试某等价类的代表值就等价于对这一类其他值的测试。

2.有效等价类:是指对于程序的规格说明来说,是合理的,有意义的输入数据构成的集合。3.无效等价类:是指对于程序的规格说明来说,是不合理的,无意义的输入数据构成的集合。

第五章:软件性能测试,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系统吞吐量,资源利用率,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大数据量测试,疲劳强度测试,失效恢复测试

1.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指系统接受用户请求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所花费的时间,即―对请求做出响应所需要的时间‖。

2.并发用户(Concurrency Users)数,指在同一时段,有多少用户会同时访问被测系统。3.系统的吞吐量(Throughout),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系统处理的客户端请求的数量。它反映了系统的承载能力或处理交易能力。

4.资源利用率(System Resource Utilization),这个概念涉及的范围很广。

a)狭义上主要指服务器操作系统的资源利用率、网络资源利用率、中间件软件的资源利用

率和数据库关系系统的资源利用率。

b)广义上可以指软件系统所需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总利用率

5.负载测试主要是通过逐步增加系统的负载,测试系统性能的变化,并最终确定在满足性能指标的情况下,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载量的测试。

6.压力测试主要是通过逐步增加系统的负载,测试系统性能的变化,并最终确定系统在什么负载条件下系统性能处于失败状态。

7.大数据量测试指对系统进行大量数据处理能力的测试,用于评估系统处理大量数据时的系统性能情况。

8.疲劳强度测试针对系统而言仍是一种负载,但强调的是对系统长时间运行情况的考查,其目的是为了通过综合分析交易执行指标和资源监控指标来测试系统长时间无故障稳定运行的能力。

9.失效恢复测试主要是针对冗余备份和负载均衡的系统设计,用来检验和评估如果系统的局部发生了故障,用户是否还能继续正常的使用系统;以及在发生局部故障的情况下,系统会在用户的使用上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其目的是评估系统的健壮性和可恢复性。

第七章:软件质量,软件度量

?软件质量的定义

1)ANSI/IEEE Std 729-1983定义软件质量为:―与软件产品满足规定的和隐含的需求的能力有关的特征或特性的全体”。

2)M.J.Fisher将软件质量定义为:―所有描述计算机软件优秀程度的特性的组合。‖

3)GB/T6583 –ISO 8402(1994)定义软件质量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和特性总和”

?软件度量是对软件开发项目、过程及其产品进行数据定义、收集以及分析的持续性定量化过程,目的在于对此加以理解、预测、评估、控制和改善。

第八章:敏捷测试、测试驱动开发

1.敏捷测试是指在采用敏捷技术的项目中开展的测试.同时,敏捷测试也意味着测试遵循敏捷的基本原则,接纳敏捷的核心价值观(交流,简单,反馈,勇气)敏捷测试要求―交付可用产品‖而非单纯的―发现缺陷‖

2、测试驱动开发(TDD)是极限编程的重要特点,它以不断的测试推动代码的开发,即简化了代码,又保证了软件的质量

四、问答题(参考习题课课件中列出的问题)

1.请说明软件工程方法学都包含哪些要素?简要说明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软件工程方法学答:软件工程方法学包含3个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其中方法是完成软件开发的各项任务的技术方法,回答―怎样做‖的问题;工具是为运用方法而提供的自动的或半自动的软件工程支撑环境;过程是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它规定了完成各项任务的工作步骤。

目前使用得最广泛的软件工程方法学,分别是传统方法学和面向对象方法学。

传统方法学也称为生命周期方法学或结构化范型。它采用结构化技术(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实现)来完成软件开发的各项任务,并使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或软件工程环境来支持结构化技术的运用。这种方法学把软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依次划分为若干个阶段,然后顺序地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

与传统方法相反,面向对象方法把数据和行为看成同等重要,它是一种以数据为主线,把数据和对数据的操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的方法。

2.软件生命周期都包括哪些阶段,简述每个阶段的任务

答:软件生命周期包括问题的定义,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8个阶段。

问题定义阶段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可行性研究阶段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对于上一个阶段所确定的问题有行得通的解决办法吗?‖

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准确地确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标系统必须做什么‖,主要是确定目标系统必须具备哪些功能。

概要设计阶段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是:―概括地说,应该怎样实现目标系统?‖

3.简述瀑布模型的特点、优点、缺点、适用场合

答:瀑布模型是按照软件生命周期的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都必须完成规定的文档,并在阶段结束前都要对所完成的文档进行评审;各个阶段间具有顺序性和依赖性。

瀑布模型的优点:可强迫开发人员采用规范的方法(例如,结构化技术);严格地规定了每个阶段必须提交的文档;要求每个阶段交出的所有产品都必须经过质量保证小组的仔细验证。

?瀑布模型的缺点:1)在项目开始的时候,用户常常难以清楚地给出所有需求;用户与开发人员对需求理解存在差异。2)很少软件项目按照顺序模型进行,不能很好地支持迭代。3)只有到了整个项目的后半段时间,客户才能看到软件的模样。一个没有及时发现的错误,可能导致灾难。

?瀑布模型适用场合:1)当有一个稳定的产品定义和很容易被理解的技术解决方案时,可以采用纯瀑布模型。2)当你对一个定义得很好的版本进行维护或将一个产品移植到一个新的平台上,可以采用瀑布模型。3)在质量需求高于成本需求和进度需求的时候,可以采用瀑布模型。

4.简述快速原型模型的特点、优点、缺点、适用场合

所谓快速原型是快速建立起来的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它所能完成的功能往往是最终产品能完成的功能的一个子集。

?快速原型模型主要优点:(1)原型系统已经通过与用户交互而得到验证,据此产生的规格说明文档正确地描述了用户需求,因此,在开发过程的后续阶段不会因为发现了规格说明文档的错误而进行较大的返工。(2)开发人员通过建立原型系统已经学到了许多东西,因此在设计和编码阶段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小,这自然减少了在后续阶段需要改正前面阶段所犯错误的可能性。

?缺点:1)用户有时误解了原型的角色,例如他们可能误解原型应该和真实系统一样可靠。2)缺少项目标准,进化原型方法有点像编码修正。3)缺少控制,由于用户可能不断提出新要求,因而原型迭代的周期很难控制。4)额外的花费:研究结果表明构造一个原型可能需要10%额外花费。5)原型法要求开发者与用户密切接触,有时这是不可能的。例如外包软件。

?适用场合:1)适用于用户驱动的系统,即需求模糊或随时间变化的系统;2)已有产品或产品的原型,只需客户化的工程项目;3)简单而熟悉的行业或领域;4)有快速原型开发工具;5)进行产品移植或升级

5.简述增量模型的特点、优点、缺点、适用场合

增量模型以增量的形式分阶段发布产品。第一个增量往往是核心的产品。也就是,实现了基本的需求,但很多补充的特征,使用和/或评估的结果是下一个增量的开发计划。该计划包括对核心产品的修改,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要,并发布一些新增的特征和功能。这个过程在每个增量发布后不断重复,直到产生最终的完善产品。增量过程模型,本质上是迭代的,强调每一个增量均发布一个可操作产品?增量模型的优点:融合了线性顺序模型的基本成分和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能较快地产生可操作的系统;在每一步递增中,均发布一个新的增量,把用户/开发者的经验结合到不断求精的产品中;每个增量的开发没有必要使用相同的过程;可改善测试效果和降低软件开发总成本。

?增量模型的缺点:1)增量应该相对较小,每个增量应该包含一定的系统功能。所以,很难把用户的需求映射到适当规模的增量上。2)大多数系统需要一组在系统许多部分都会用到的基本服务。但由于增量实现前,需求不能被详细定义,所以,明确所有增量都会用到的基本服务就比较困难。3)若软件系统的组装和拆卸性不强,或开发人员全局把握能力不高,或客户不同意分阶段提交产品等,均不合适。

?适用场合:1)客户接受分阶段交付。2)对应用领域不熟悉,难以一步到位。3)用户可参与到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4)有较好的类库和构件库。

6.简述螺旋模型的特点、优点、缺点、适用场合

螺旋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结合起来,强调了其他模型所忽视的风险分析,把软件开发过程组成为一个逐步细化的定义周期(螺旋周期)序列,每经历一个周期,系统就得到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本质上,具有上述特征的螺旋是一直运转的,直到软件退役。有时这个过程处于睡眠状态,但任何时候出现了改变,过程都会从合适的入口点开始;紧密围绕开发中的风险问题,用风险分析推动软件设计向深一层扩展、求精;强调持续地判断、确定和修改用户任务目标,并按成本、效益来分析候选的软件产品性质对任务目标的贡献;可结合采用多种软件开发方法,但究竟结合哪一种方法仍由风险分析来决定。

?优点:1)对可选方案和约束条件的强调有利于已有软件的重用,也有助于把软件质量作为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2)减少了过多测试(浪费资金)或测试不足(产品故障多)所带来的风险;3)在螺旋模型中维护只是模型的另一个周期,在维护和开发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

?缺点:1)比较复杂,需要相当的风险评估技术,且成功依赖于这种技术。2)需要软件开发人员具有丰富的风险评估经验和这方面的专门知识

?适用场合:适应于内部的大规模软件开发

7.简述测试的目的、原则与对象

软件测试的目的:

1)是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找出软件中潜在的各种错误和缺陷,通过修正各种错误和缺陷提高软件质量,回避软件发布后由于潜在的软件缺陷和错误造成的隐患所带来的商业风险。

2)是确认软件的质量,软件做了所期望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另一方面是确认软件以正确的方式来做了这个事件(Do it right)

3)是为开发过程提供反馈信息,协助开发过程的改进:软件测试不仅是在测试软件产品本身,还包括软件开发的过程。软件测试的第三个目的是保证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高质量。

4)软件质量评估:软件测试是以评价一个程序或系统属性为目标的一种活动,是对软件质量的度量与评估,以验证软件的质量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用户选择与接收软件提供有力的依据。

?软件测试的原则

1.所有的软件测试都应追溯到用户需求

2.应当把―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作为软件开发者的座右铭。

3.完全测试是不可能的,测试需要终止

4.软件测试无法显示软件潜在的缺陷

5.充分注意软件测试中的群集现象

6.程序员应避免检查自己的程序

7.尽量避免测试的随意性

8.妥善保存一切测试过程文档。

?软件测试的对象:需求规格说明、概要设计规格说明、详细设计规格说明、源程序。

8.什么是V模型?简述V模型在软件测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V模型中各个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的对应关系

V模型是软件开发瀑布模型的变种,它反映了测试活动与分析和设计的关系。

从左到右,描述了基本的开发过程和测试行为,非常明确地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级别,并且清楚地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期间各阶段的对应关系。

左边依次下降的是开发过程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右边依次上升的部分,即各测试过程的各个阶段。

V模型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明确地说明早期的测试,无法体现―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的原则

9.什么是W模型?简述其特点

W模型由Evolutif公司提出,相对于V模型,W模型增加了软件各开发阶段中应同步进行的验证和确认活动。W模型由两个V字型模型组成,分别代表测试与开发过程,图中明确表示出了测试与开发的并行关系。W模型强调: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周期,而且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求、设计等同样要测试,也就是说,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

W模型有利于尽早地全面的发现问题。例如,需求分析完成后,测试人员就应该参与到对需求的验证和确认活动中,以尽早地找出缺陷所在。同时,对需求的测试也有利于及时了解项目难度和测试风险,及早制定应

对措施,这将显著减少总体测试时间,加快项目进度。

但W模型也存在局限性。在W模型中,需求、设计、编码等活动被视为串行的,同时,测试和开发活动也保持着一种线性的前后关系,上一阶段完全结束,才可正式开始下一个阶段工作。这样就无法支持迭代的开发模型。对于当前软件开发复杂多变的情况,W模型并不能解除测试管理面临着困惑。

10.什么是X模型?简述其特点

X模型也是对V模型的改进,X模型提出针对单独的程序片段进行相互分离的编码和测试,此后通过频繁的交接,通过集成最终合成为可执行的程序。

X模型的左边描述的是针对单独程序片段所进行的相互分离的编码和测试,此后将进行频繁的交接,通过集成最终成为可执行的程序,然后再对这些可执行程序进行测试。己通过集成测试的成品可以进行封装并提交给用户,也可以作为更大规模和范围内集成的一部分。多根并行的曲线表示变更可以在各个部分发生。

X模型还定位了探索性测试,这是不进行事先计划的特殊类型的测试,这一方式往往能帮助有经验的测试人员在测试计划之外发现更多的软件错误。但这样可能对测试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对测试员的熟练程度要求比较高。

11.简述软件测试的分类

按照软件不同的开发阶段,可以将软件测试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确认测试、验收测试;

按照测试实施组成划分,测试包括:开发方测试、用户测试、第三方测试;

按照测试技术划分可分为: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灰盒测试;

按照测试内容划分,可以分为:功能性测试、可靠性测试、易用性测试、效率测试(性能测试)、可移植性测试、文档测试

12.请叙述软件质量保证的工作内容

软件质量保证的主要职责是检查开发和管理活动是否与已定的过程策略、标准和流程一致,检查工作产品是否遵循模板规定的内容和格式等。

具体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与SQA计划直接相关的工作

(2)参与项目的阶段性评审和审计

(3)对项目日程活动与规程的符合性进行检查

(4)对配置管理工作的检查和审计

(5)跟踪问题的解决情况

(6)收集新方法,提供过程改进的依据。

13.在软件开发与运行阶段一般需要完成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这些对软件质量保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简述集成测试与系统测试的关系

答:集成测试的主要依据是概要设计说明书,系统测试的主要依据是需求设计说明书;集成测试是系统模块的测试,系统测试是对整个系统的测试,包括相关的软硬件平台、网络以及相关外设的测试。

(2)公司A承担了业务B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工作。2004年10月初,项目正处于开发阶段,预计2005年5月能够完成全部开发工作,但是合同规定2004年10月底进行系统验收。因此2004年10月初,公司A 依据合同规定向业主B和监理方提出在2004年10月底进行验收测试的请求,并提出了详细的测试计划和测试方案。在该方案中指出测试小组由公司A的测试工程师、外聘测试专家、外聘行业专家以及监理方的代表组成。公司A的做法是否正确?请给出理由。

答:验收测试要在系统测试通过之后,交付使用之前进行,而不是仅仅根据合同规定进行。2004年10月初并不具备验收测试的条件

14.什么是逻辑覆盖测试?逻辑覆盖都有哪些类型?

?逻辑覆盖是通过对程序逻辑结构的遍历实现程序的覆盖。它是一系列测试过程的总称,这组测试过程

逐渐进行越来越完整的通路测试。

?从覆盖源程序语句的详尽程度分析,逻辑覆盖标准包括:

–语句覆盖

–判定覆盖

–条件覆盖

–条件判定组合覆盖

–多条件覆盖

–修正条件判定覆盖

15.简述白盒测试的综合测试策略

在白盒测试中,可以使用各种测试方法的综合策略如下:

(1)在测试中,应尽量先使用工具进行静态结构分析。

(2)测试中可采取先静态后动态的组合方式:先进行静态结构分析、代码检查,再进行覆盖率测试。

(3)利用静态分析的结果作为导引,通过代码检查和动态测试的方式对静态发现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确认,使测试工作更为有效。

(4)覆盖率测试是白盒测试的重点,一般可使用基本路径测试法达到语句覆盖标准;对于软件的重点模块,应使用多种覆盖率标准衡量代码的覆盖率。

(5)在不同的测试阶段,测试的侧重点不同:在单元测试阶段,以代码检查、逻辑覆盖为主;在集成测试阶段,需要增加静态结构分析等;在系统测试阶段,应根据黑盒测试的结果,采取相应的白盒测试。

16.某商场在―五一‖期间,顾客购物时收费有4种情况:普通顾客一次购物累计少于100元,按A类标准收费(不打折),一次购物累计多于或等于100元,按B类标准收费(打9折);会员顾客一次购物累计少于1000元,按C类标准收费(打8折),一次购物累计等于或多于1000元,按D类标准收费(打7折)。测试对象是按以上要求计算顾客收费模块,按照路径覆盖法设计测试用例。

被测模块的程序流程图如图所示

②按照路径覆盖法设计测试用例如下:

是会员,累计消费900元,覆盖路径127

是会员,累计消费2000元,覆盖路径128

不是会员,累计消费80元,覆盖路径134

不是会员,累计消费300元,覆盖路径135

17.对以下代码,假设输入的取值范围是1900 < year < 2050,请使用基本路径测试法为变量year设计测试

用例,使其满足基本路径覆盖的要求。

Int IsLeap(int year)

{

if (year % 4 == 0)

{

if (year % 100 == 0)

{

if ( year % 400 == 0)

leap = 1;

else

leap = 0;

}

else

leap = 1;

}

else

leap = 0;

return leap;

}

答:1)控制流图

2)V(G)=4

?用例1:year是1900~2050之间不能被4整除的整数,如1901、2001、2003等。

?用例2:year是1900~2050之间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的整数,如2004、2008、2012、1916等。

?用例3:year是1900~2050之间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的整数,如1900。

?用例4:year是1900~2050之间能被400整除的整数,如2000

18.下面是一段求最大值的程序,其中data是数据表,n是data的长度。

int MaxValueCal(int n, int data[ ])

{

int k=0;

for ( int i=1; i

if ( data[i] > data[k] ) k=i;

return k;

}

1)画出该程序的流程图和对应的控制流图

2)计算控制流图的环路复杂性。

复杂度为3

3)给出线性独立路径的基本集

测试路径:

Path1:①→③

Path2:①→②→④→⑥→…

Path3:①→②→⑤→⑥→…

4)为(3)中的每条路径设计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

Path1:取n=1,datalist[0] = 1,

预期结果:k=0

Path2:取n=2,datalist[0] = 1,datalist[1] = 0,

预期结果:k=0

Path3:取n=2,datalist[0] = 0,datalist[1] = 1,

预期结果:k=1

19.简述黑盒测试方法的综合使用策略

●首先进行等价类划分,包括输入条件和输出条件的等价划分,将无限测试变成有限测试,这是减少工作

量和提高测试效率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使用边界值分析方法。经验表明这种方法设计出的测试用例发现程序错误的能力最

强。

●可以用错误推测法追加一些测试用例,这需要依靠测试工程师的智慧和经验。

●对照程序逻辑,检查已设计出的测试用例的逻辑覆盖程度。如果没有达到要求的覆盖标准,应当补充足

够的测试用例

●如果程序的功能说明中含有输入条件的组合情况,则一开始就可以选用因果图法和判定表驱动法

●对于参数配置类的软件或对多条件查询功能进行测试时,要用正交试验法选择较少的组合方式达到最佳

效果

●对于业务清晰的系统,可以利用场景法贯穿整个测试案例过程,在案例中综合使用各种测试方法。20.设有一个档案管理系统,要求用户输入以年月表示的日期。假设日期限定在1990年1月~2049年12

月,并规定日期由6位数字字符组成,前4位表示年,后2位表示月。现用等价类划分法设计测试用例,来测试程序的―日期检查功能‖。

第一步:划分等价类

第二步:为有效等价类设计测试用例

对表中编号为①②③的3个有效等价类用一个测试用例覆盖:

第三步:为每一个无效等价类至少设计一个测试用例

21.变量的命名规则一般规定如下:变量名的长度不多于40个字符,第一个字符必须为英文字母,其他字母可以英文字母、数字以及下划线的任意组合。请用等价分类法设计测试用例。

①划分等价类表。

测试用例表

22.下图所示是ATM例子的流程示意图。试用场景法来设计测试用例。

场景设计:下表所示是生成的场景

注:为方便起见,备选流3和6(场景3和7)内的循环以及循环组合未纳入上表。

对于这7个场景中的每一个场景都需要确定测试用例。可以采用矩阵或决策表来确定和管理测试用例。

下面显示了一种通用格式,其中各行代表各个测试用例,而各列则代表测试用例的信息。本示例中,对于每个测试用例,存在一个测试用例ID、条件(或说明)、测试用例中涉及的所有数据元素(作为输入或已经存在于数据库中)以及预期结果。

数据设计

一旦确定了所有的测试用例,则应对这些用例进行复审和验证以确保其准确且适度,并取消多余或等效的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一经认可,就可以确定实际数据值(在测试用例实施矩阵中)并且设定测试数据。

23..NextDate函数包含三个变量:month、day和year,函数的输出为输入日期后一天的日期。例如,输入为2008年8月7日,则函数的输出为2008年8月8日。请用边界值分析法设计测试用例

在NextDate函数中,隐含规定了变量mouth和变量day的取值范围为1≤mouth≤12和1≤day≤31,并设定变量year的取值范围为1912≤year≤2050 。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Database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 3.5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16 开课对象: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科) 开课分院、系:电子信息分院,计算机系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数据库是当前计算机领域中应用最广泛、发展最迅速的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数据库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本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SQL语言,关系数据库及关系数据库理论、数据库设计方法,数据库保护以及SQL Server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数据库的应用技术,为后续课程学习以及今后从事数据库系统的开发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先修课程及预备知识 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1.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4学时) [1]基本概念 [2]数据库技术及发展 [3]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基本要求: ①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情况,理解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②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2.数据模型与概念模型(4学时) [1]信息的三种世界 [2]概念模型 [3]数据模型 基本要求: ①了解信息的三种世界,深刻理解概念模型和数据模型。 ②掌握概念模型和数据模型的表示方法。 3.关系数据库(4学时) [1]关系模型及其定义 [2]关系代数 基本要求: ①了解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关系模型的完整性约束。 ②掌握关系代数的运算方法。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1.文学理论的含义: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3.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 (一)含义: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二)怎么表现: 1)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2)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倾向性更符合艺术表现规律,做着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三)为什么表现:通过形象来反应生活这是文艺的特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典型化去概括和反应生活塑造感性形象。典型化意境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这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规律。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作家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必须寓于形象体系之中。 4.席勒式的含义:席勒创作中部分存在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即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主观观念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的观念演绎代替对现实关系的真实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把作品中的人物变成某种精神的传声筒。 5.什么是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的剧作不是席勒式的某种主观精神的传声筒,用抽象理想代替生活真实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而是从生活出发的,反应现实本质的作品,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不是生硬的表达出来,而是依于“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惊人的独特的实践性中,通过生动丰富的剧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科学组织是他们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形象化表述。它凝结了马恩长期反对唯心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积极成果。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6.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7、情感性 (一)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二)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由审美价值评价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在文学中具有主导形式,因此,情感性成为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的情感性的形式尽管有不同,但都是要发乎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 (三)情景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1)审美艺术是人类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创造活动,其中既表现了创造者的感性直观,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因此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

《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电子商务课程类型职业基础课学分数3 学时数48 第一部分总纲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统计学基础是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财会工作和管理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3.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 该课程的开出一般在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之后。

二、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2. 宋粉鲜,陈世文.《统计学基础——习题与实训》,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3.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4. 栗方忠.《统计学原理标准化题型习题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5. 马庆国.《管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 002年8月。 6. 贾俊平.《统计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Douglas A. Lind, William G. Marchal, Robert D. Ma son.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th Business and Economics(11 ed.).中信出版社,2002年。 8. Ron Larson, Betsy Farber. Elementary Statistic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三、大纲执行说明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

数据库应用技术——SQL Server 2008 R2-教学大纲

《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2008 R2)》 课程大纲

目录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1) 1.课程的性质 (1) 2.课程的作用 (2) 二、课程目标 (3) 1.能力目标 (3) 2.知识目标 (4) 3.素质目标 (4)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形式 (5) 四、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6) (一)设计学习情境 (6) 1.学习情境1—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开发与维护 (6) 2.学习情境2—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开发与维护 (7) 3.学习情境3—企/事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开发与维护 (8) (二)设计教学单元 (9) 1.学习情境1的单元教学目标与结果形式 (10) 2.学习情境2的单元教学目标与结果形式 (12) 3.学习情境3的单元教学目标与结果形式 (14) 五、课程教学条件 (15) (一)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 (15) 1.课程教学团队规模 (15) 2.课程负责人要求 (15) 3.任课教师专业背景及能力要求 (15) 4.兼职教师要求 (15) (二)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15) (三)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6) 1.以案例和项目为载体的主教材 (16)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配套教学资源 (16) 3.本课程的省级精品课程网站 (17) 4.推荐参考书 (17) 5.推荐参考网站 (17) 六、其他说明 (18)

(一)学生学习基础要求 (18) (二)校企合作方式 (19) (三)教学模式建议 (19) 1.教学形式 (19) 2.教学方法 (21) 3.教学手段 (21) 4.组织安排 (22) 5.考核评价 (22)

组织理论期末复习大纲

《组织理论》课程期末复习大纲 1、什么是“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是指为谋求实现公众的社会价值观而对社会变革进程的管理。 2、什么是“行政人” 行政人是指依法代表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的具体个人。在我国主要是公务员和一些受到行政机关委托的个人。 3、什么是泰勒的“最好的方法” 泰勒基于工人都是一群懒惰的恶棍的假设下,分解工人的工作要素并对此进行计时,由此制定出各项工作的规范操作,并因此而得到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利润。西方学者将泰勒称为管理学之父。“最好的管理是一种真正的科学,它建立在明确的法则、规章和原理纸上。” 4、什么是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法”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法”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的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方式进行修改,通过一连串连续的小的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 5、什么是雷德福特的“民主道德” 雷德福特认为“民主道德”取决于三个问题:1、民主道德假设人(个人)是任性价值的基本测量标准; 2、它承认所有的人都有权得到社会体系的关注; 3、它假设个人的要求可以通过参与决策过程得到表达,参与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对我们目标的实现有帮助,并且对公民民主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6、什么是“代表性官僚”,什么是“治理” “代表性官僚”是唐纳德.金斯雷明确提出的,他认为官僚机构作出的决定可以更接近公众的意愿,如果这些机构的职员能反映一般人的人口统计特性。他希望,一个官僚组织的构建能够充分考虑种族、性别和民族背景等差异。 7、简述韦伯对理想型官僚制的分析 韦伯认为虽然科学能告诉我们“是什么”,但不能告诉我们“应该是什么”,这些问题必须必须通过不同的讨论加以澄清。同时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行为进行阐释性理解并进行因果解释的科学”,这样社会学家关注的是互动的行为主体如何建构一种意义结构体系,并以此知道他们的行动。韦伯的理想型官僚组织是指每一个权威体系都必须建立并取得一种对其合法性的信任,这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在声称的合法性类型、谋求服从的行使、行政人员支持权威的方式以及权威的执行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同表现行使。具体的合法性权威有三种: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超凡魅力型权威。 8、简述弗洛伊德对群体心理行为的分析 弗洛伊德后期更深入地研究了精神分析对于理解社会团体乃至整个文化系统的意义。“群体的潜意识活动”即隐蔽在群体表面之下,以一种直接和通常无法说明的方式影响群体活动和工作的形式或关系。群体行为时常与人们设想的理性成年人的行为不同,既荒诞又鲁莽,既紊乱又糊涂。群体成员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人帮助他们,以成功地实现他们的欲望,领导者都被看作是能够使群体的“妄想”变为现实的人。但是由于领导者和群体都在不可控制的环境中活动,领导者往往无法满足群体期望,或者领导的想法和群体愿望无法一致。群体就会因为失望而开始迁怒、愤恨领导者。 9、简述公共组织变革的原因 公共组织的变革是指公共组织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组织结构、管理方法、文化等,以取得更好的组织绩效的过程。 组织变革的动力及原因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两个部分。 1.外部环境因素: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及应用I 适用专业:成人教育学生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它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数据库的一些基本概念,各种数据模型的特点,关系数据库基本概念,SQL 语言,关系数据理论,数据库的设计理论。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动向,以指导今后的应用。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数据库系统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目前它已成为一门科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课程为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在不同的方面为本门课程打下相关的知识基础。 学习了本门课程,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又为进一步进行其他课如软件工程、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基础。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基本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知识、关系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DBMS实例及SQL的高级应用、关系数据库理论、数据库系统保护技术(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数据库的安全性、数据库的完整性)、数据库技术的新发展以及数据库设计等内容。 (二)基本要求 知识方面:1.数据库技术基础知识、关系数据模型 2.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语法 3.关系数据理论、关系规范化理论 4.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以及数据库技术的 新发展等内容。 5.数据库设计

专升本《组织理论与设计》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组织理论与设计》专升本 一 1、被誉为“经营管理之父”、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的学者是:()。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马克斯·韦伯 D 西蒙 2.现代行为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为()。 A 梅奥 B 麦克里格 C 巴纳德 D 西蒙 3.现代组织的权变理论强调的是组织的()。 A 多适应性 B 多变量性 C 多转化性 D 多权变性 4.()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 A 股东会 B 董事会 C 监事会 D 经理层 5.矩阵式的组织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 A 双重的职权等级关系 B 一种横向协调机制 C 一种纵向职能关系 D 良好的沟通机制 6“U”型组织结构又称()。 A 事业部制组织机构 B 部门化组织结构 C 直线职能组织机构 D 矩阵式组织结构 7.流程型组织结构是一种()为中心的结构。 A 企业 B 产品 C 生产 D 顾客8.企业集团的着重点是()。 A 强调地域和产业联系 B 强调动态、短期、任务导向 C 强调长期、稳定地域地位相对平衡 D 强调产权、资本联接 9.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战略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 企业组织结构决定组织战略 B 企业战略决定企业组织结构 C 组织结构与战略没有必然的联系 D 两者相互促进 10.非正式组织就是企业成员在工作中,由于抱有共同的()而形成的非正式组织。 A 工作志趣 B 工作目标 C 社会感情 D 经济、利益 二多选 1.组织理论的研究包含()。 A 个体 B 群体 C 组织 D 社会 2.有以下()情况时,需要进行组织设计。 A 新建的企业 B 原有企业组织结构出现很大的问题时 C 组织结构需要进行局部的调整和完善时 D 企业老板有裁员的意识时 3.国有企业中存在的“旧三会”是指()。 A 股东会 B 党委会 C 职工代表大会 D 工会 4.职能设计的主要内容()。 A 基本职能设计 B 关键职能设计 C 职能分解 D 明确职能的职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统计学》 教 学 大 纲 郑州大学商学院

绪论 内容 绪论中所阐述的内容,是对课程全面的概括和归纳,学习好绪论中的有关概念和思想,对本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一)考核知识点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1)了解:统计学的概念。 (2)理解: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统计方法与数量规律性的关系。 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了解:统计学的三个源头。 (2)理解:统计学的发展原因。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了解: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2)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内容 统计数据是我们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那么,我们从哪里取得所需的统计数据呢?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怎样才能使这些数据适合于我们分析的需要呢?本章所讲述的就是有关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的计量与类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的方法等问题。

学习本章时,应在了解数据的计量尺度和类型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统计调方案的内容,并能根据特定的调查内容设计具体的调查方案;掌握统计调查的具体方法以及不同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整理及显示方法,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将原始数据整理成适当的频数分布表,并能利用图形显示统计数据;掌握统计表的构成内容和设计方法。 (一)考核知识点 1、数据的计量尺度 (1)数据的计量尺度。 (2)数据的类型。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2)统计调查方法。 (3)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3、统计数据的整理 (1)统计数据的审核。 (2)统计分组与频数分布。 (3)频数分布的图示和类型。 (4)统计表。 (二)考核要求 1、统计数据的计量与类型 (1)数据的计量尺度 ① 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含义。 ② 理解:四种数据计量尺度的区别和特征。 (2)数据的类型 ① 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含义。 ② 理解:数据两种类型的区别和应用。 2、统计数据的搜集 (1)统计调查方案 ① 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作用。 ② 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③ 掌握: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变量、变量值的涵义。 (2)统计调查方法 ① 了解:统计报表、普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的涵义。

《数据库应用技术》教学大纲

数据库应用技术》教案大纲 适用专业 :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时学分 : 48 学时, 3 学分 课程类型 : B 类(理论 +实践)课 课程性质 : 必修课 课程编号 : 20302600 执笔人 : 蔡贵荣 审定人 : 蔡江云 编撰日期 : 2009 年 8 月修订 、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 B 类(理论 +实践)课, 3 学分,计划 48 学时,其中实践 24 学时,占总学时 50%,是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介绍数据库的基本知识、 SQL Server 数据库管理与开发的基本技能和实际 应用案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 SQL Server 2005 的实用技术、掌握 T-SQL 编程技 术、掌握数据完整性和数据安全性的技术、掌握数据库常规管理技术,从而使学生能够独立完 成数据库工程的分析和设计,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开发实际的数据库工程。 、教案内容和要求 第 1 单元 SQL Server 2005 基础知识 教案内容: 1.1SQL Server 2005 概述 SQL Server 2005 的体系结构 数据库和数据库对象 SQL Server 2005 1.2SQL Server 2005 SQL Server 2005 SQL Server 2005 Microsoft SQL Server 的安装 1.3SQL Server 2005 的配置 注册服务器 配置服务器选项 1.4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教案要求: 1. 了解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2. 了解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3. 理解 SQL Server 体系结构的特点和 数据库引擎的作用 4. 理解数据库和组成数据库的各种对象的类型和作用 5. 熟练掌握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工具的使用 第 2 单元数据库对象建立与维护 教案内容: 2.1 数据库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数据库的创建 数据库的修改 删除数据库 2.2 表 表的数据类型 创建表 创建约束 向表中添加数据 查看表 修改、删除表 的特点 的安装 版本的特点 的运行环境要求 管理工具的使用 的特点 的安装和配置

公共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公共组织行为学概论 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是以社会公共事物为管理对象,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公共组织以管理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通过行驶公共权利来管理公共事物并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花费公共财政,推动公共伦理,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 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 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质设备。 2:精神要素: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组织文化。公共组织的特点: 1:公共组织以管理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责 2:不以赢利为目的 3:公共组织通过行驶公共权利管理公共事物 4:公共组织的活动必须依法进行并受到高度监督 5:公共组织的政治性倾向及其行为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6:公共组织的目标不易计量及其责任的多元化 公共组织的思想基础: 1: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 2:以法约尔为代表的行政组织理论(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以韦伯为代表的行政性组织理论(又称为官僚主义,三种社会权力:传统权力、魅力权力、法定权力) 4: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 5:以巴斯德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论 6:以卡斯特、罗森茨威克为代表的系统分析组织理论 7:以莫尔斯、洛西为代表的权变理论 8:詹姆斯?布坎南所创建的公共选择理论 9: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提出的企业家政府理论

第二章:个体行为基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学习论(俄国的巴甫洛夫学说) 2:桑代克的试误说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霍夫斯泰德文化理论: 四个重要的维度:个体注意与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和女性化 第三章:知觉与个体行为 知觉:是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知觉特点: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社会知觉: 含义:社会知觉是人或人际的知觉,它包括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知觉,也包括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的,以及对个人间关系和群体间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伦理观点:归因理论。 凯利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可以归结为三个因素:行为者自身、(内部归因)行为所指对象、行为发生的情景。(外部归因) 归因三原则:普遍性、差异性、一惯性原则 成败归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的。成败归因四要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 知觉偏见及其解决思路: 社会知觉偏见的表现形式: 1: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在理解他人行为时高估他人的内在因素,而低估了外部环境因素的现象。代表人物:罗斯 2:行动者和观察者的差别:观察者高估个人特质因素,行动者高估情景因素的作用。代表人物:尼斯本特 3:自我服务偏见:是指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内在因素,而将自己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现象。 4:晕轮效应:又称为光环效应。是指知觉主体对知觉客体有了整体印象后,影响到对知觉客体其他方面的评价。代表人物:笛恩、阿伦森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简介教(学)案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31050 课程名称:《统计学》 总学时数:54 实验或上机学时:12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会计学。 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得出正确认识结论的方法论科学。它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本课程在非统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用统计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专业的应用技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其他分支学科课程奠定基础。 3、教学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容共计8章: 第一章总论 Introduction 第二章统计调查Statistical surveys 第三章统计整理 Statistical Date Arrangement 第四章统计指标分析 Statistical Indicator Analysis 第五章统计抽样Sampling 第六章统计相关与回归分析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 Time series analysis 第八章统计指数Index numbers analysis 教学要求:考虑到财经类专业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的容按“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及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4、教学重点、难点:请见各章节详述。 5、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调查实验、案例讨论及课外调查等。

《数据库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库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经济信息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会计/市场营销 适用层次:高起专 适用教育形式:网络教育/成人教育 考核形式:考试 所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程。主要讲述数据处理的方法和相关技术。具体包括数据库的概念、关系的结构、表的形成、表单的制作和数据的分析管理。 二、课程学习目标 数据库应用领域已从数据处理、事务处理、信息管理扩大到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信息系统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本课程面向实际应用,研究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数据,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本课程旨在介绍数据库系统以及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相关知识,同时,系统讲述数据库设计理论和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等相关概念和技术,为学生全面了解数据库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运用数据库技术从事信息管理,开发、运行和维护管理信息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理论学时部分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基础 『知识点』 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三级数据模式;概念模型与数据模

型。 『重点』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组成;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三级数据模式;概念模型与数据模型。 『难点』 三级数据模式;概念模型与数据模型。 『基本要求』 1、识记:数据库、DBMS、数据模型。 2、领会:DBMS的功能与组成;三级模式结构如何保证数据与程序的独立性;建立数据模型的意义。 3、简单应用: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管理需求,并用概念模型表达。 第二章关系数据库 『知识点』 关系数据结构及性质;关系的完整性;关系代数。 『重点』 关系数据结构。 『难点』 关系数据结构;主键约束、外键约束。 『基本要求』 1、识记:关系数据结构的定义和相关基本概念;关系的性质;完整性约束;关系代数运算。 2、领会:关系模型与集合代数的关系;关系操作语言。 3、简单应用:要求学生正确认识关系的候选键、主码、外码、主属性。

非营利组织期末复习题

《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与非政府组织相比,非营利组织侧重于和()的区别,强调这些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是独立于市场体系之外的一种组织。 C.企业 2.()也可称为民间性,这是非营利性组织区别于政府的根本属性。C.非政府性 3.下列关于非营利组织非政府性特征表述错误的是()。 D.非营利组织虽然是政府组建的,但是不从属于政府部门 4.非营利组织在不同国家对它有不同的称谓或相关术语,下列关于各种称谓或术语表述错误的是()。A.相对非政府组织这个概念来说,非营利组织在国际社会更为通用,历史更悠久 5.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分类方法,是依据()将非营利组织分为12个大类,24个小类。 A.所属产业的不同 6.下列组织不属于社团法人的是() B.养老院 7.非营利组织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市场经济的发展 8.()是非营利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其成熟与否直接关系到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国外非营利组织最早出现于古代各文明国家的()。 D.奴隶制晚期 9.非营利组织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这一渊源不包括()。C全球结社革命 10.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 D 集体主义 11.人们都不愿意花钱购买公共物品,而期望别人出钱购买,自己享受同样的权利,这就是经济学上的()。B 搭便车现象 12.美国经济学家()认为任何投票者都有对于物品的需求(包括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政府、市场和非营利部门都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B伯顿·韦斯布罗德 13.下列关于政府失灵理论的表述错误的是()。D所有公共物品都必须由政府来提供 14.美国学者汉斯曼1980年在《非营利企业的作用》中提出(C契约失灵理论 15.就获取资源的方式而言,政府的特征是“强制”,营利组织的特征是“自愿”和“互利”,而非营利组织的特征是“自愿”和()。A 公益 16.新制度经济学用()概念来重新解释和阐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 D 交易成本 17.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市场失灵问题和()密切相关,市场制度因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矛盾导致某些方面的产品供给需付出的信息和交易成本过高。B制度 18.自治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著名行政学家、政治经济学家()。D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19.自治组织理论主要从微观角度探讨自治组织如何发生作用,采用了()的假设。C理性人 20.最早的非宗教性质的操作类非营利组织是1863年由亨利·杜南特在经历索佛利诺战役之后组建的()。B国际红十字会 21.下列关于英国非营利组织的表述错误的是()。B其使用最多的是“公益组织”的概念 22.日本在1998年之前长期采取限制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制度为()。C主管官厅负责制 23.非营利组织在香港又称为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独立于政府和市场而存在,因此也称作()。C“第三部门” 24.由国际非营利组织——()构想和起草的《禁止使用、储存、生产、转让并销毁杀伤人员地雷公约》,最终被138个国家签署,其中40多个国家已经批准了这个公约,从而使其变成了国际法。D国际禁止地雷运动 25.下列关于国际非营利组织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C1948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给予41个非营利组织咨商地位 26.1950年9月我国制定的有关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政策法规是()。A.《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 27.关于20世纪初到1949年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情况的表述错误的是()。D.多数由官方组织发起 28.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社会团体的()。 D.登记管理机关 29.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完成筹备工作的社会团体的登记申请书及有关文件之日起()内完成审查工作。 B.30日 30.《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由国务院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这体现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中的()原则。B.分级管理 31.“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当作“没有必要成立”的判断时,可不予登记。这体现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中的()原则。 C.非竞争性 3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金融保险业除外)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纳税所得()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A.3% 3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可以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C.30% 34.下列关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表述正确的是()。 C.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赠送的物资,经海关审查无讹,可以免税 35.下列关于我国非营利组织业务主管单位监督管理职责表述错误的是()。 D.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时可向非营利组织收取费用 36.下列关于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C.战略目标高度清晰 37.战略分析即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包括()和环境分析两个部分。 D.组织分析 38.()是一种将组织内部的优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相匹配,发挥组织内部优势和利用外部机会以达到组织目标的战略。A.SO战略 39.()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劣势的战略,即组织存在外部的机会,但内部却存在劣势,妨碍着外部机会的实现。 B.WO战略 40.()是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战略规划变为现实的必要途径。C.战略实施 41.识别战略实施中的关键变量,并对它做出灵敏度分析,这些关键变量的变化超过一定的范围时,原定的战略就应当调整,并准备相应的替代方案,这体现了战略实施中的()。 D.权变原则42.()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战略实施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行为,目的在于获得相关信息,作为决定战略变革、战略改进和制定新战略的依据。D.战略评价 43.战略评价不包括下列哪项活动()。 B.战略分析 44.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A 依法理财原则 45.()是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原则。B 勤俭节约原则 46.在我国整个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法规体系中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的法律法规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47.非营利组织预算管理级次分为:主管预算单位、二级预算单位和()三个级次。 D 基层预算单位 48.实行()办法的非营利组织,应根据定员或基本数字,按照财政部门确定的补助定额标准进行计算编制。 B 定额补助 49.实行()办法的非营利组织,应按照财政部门确定的补助项目,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

二、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基本类型,正确地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应用范围,从大的方面、从体系和主线上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学》的起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分;统计 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 内容设置: 1.1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1.2统计的应用领域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4 统计研究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显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据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组;频数分布与变量数列 的编制;全距、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内容设置: 2.1数据的采集 2.2数据的整理 2.3频数分布 2.4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并能加以灵活运用,了解数据分布形状(即偏度与峰度)及其测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内容设置: 3.1集中趋势的测度 3.2离散趋势的测度 3.3偏度和峰度的测度(自学) 3.4 相对位置的测度及异常值的检测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南海广播电视大学

成人学院《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 统计学原理是为成人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该课程的开出在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考虑到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把本课做为基础课开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三、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学时和学分 1、学时:课内学时90课时(电视学时29课时、教学辅导学时45课时、自学及作业16课时) 2、学分:5学分 (二)教材 本课程教材是由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其他教材等多种媒体组成的一体化教材,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 1、文字教材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判断题(下列说法对者在题前括号内打“√”,错者打“X”,每小题1 分,共15 分)(√)1、认知是指个体对感觉器官对感知的信息进行翻译、理解、判断、抽象的过程。(X )2、根据相互作用的观点,包括企业在内的组织冲突是弊大于利。 (√)3、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中学习的,榜样的影响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 (√ )4、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X )5、弗隆姆的期望理论是建立在组织内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有“做”与“不做”的决定权基础之上的。 (X )6、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向我们揭示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动机总是一致的。(√)7、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和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因此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8、员工对自己所在组织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称为组织认同感。 (X )9、“内因是根据”,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将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内因才是客观有效的认识。 (√)10、心理契约的破坏会导致雇员责任的减少。与离职率成正相关,与信任、工作满意和留职意愿呈负相关。严重破坏时,雇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具有交易性。 (X )11、所有的任务型群体都是命令型群体。 (X )12、群体凝聚力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凝聚力高的群体将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为有效。 (√)13、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以思想内容的形式为人所掌握;而技能是人们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运用的基本动作方式,是一种操作技术,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人所掌握。(√)14、社会惰化效应说明了群体规模的增大是与个人绩效负相关的,代表的是一种协同效应。 (√)15、虚拟组织从组织外部寻找各种资源,来执行组织的一般职能,如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等,而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业务上。 二、单项选择题(将每题最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5 分,共30 分) 1、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最为必须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伦理学 2、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心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最先产生() 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B、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D、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A、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B、按人的行为模型 C、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D、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为()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第一印象效应 D、定型效应 5、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 ) A、尊重需要 B、交往需要 C、安全需要 D、生理需要 6、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总述

、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数据的基本类型,正确地理解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应用范围,从大的方面、从体系和主线上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这是学习《统计学》的起点。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 内容设置: 1.1统计学的性质及其种类 1.2统计的应用领域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4统计研究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显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特性。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据调查方式和方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统计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体系;统计分组;频数分布与变量数列的编制;全距、组距与组数的关系 难点:统计分组;频数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内容设置: 2.1 数据的采集 2.2 数据的整理 2.3 频数分布 2.4 数据的显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测度,重点掌握分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的计算,并能加以灵活运用,了解数据分布形状(即偏度与峰度)及其测度。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离散程度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场合 内容设置: 3.1 集中趋势的测度 3.2 离散趋势的测度 3.3 偏度和峰度的测度(自学) 3.4 相对位置的测度及异常值的检测 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时间数列的定义、种类,掌握计算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法与速度指标分析法,了解时间序列的各项构成因素,掌握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分析法、速度指标分析法,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